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范文

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0 10:44: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

篇1

关键词:能力建设;高考改革;综合素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转化为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是当前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为了能够充分选拔优秀人才,我国在现有高考制度上,对高考制度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本文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研究意义,主要体现为在研究中,通过分析当前高考制度对高考的重要性,明确高考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影响,并从不同方面对能力建设与高考制度关联进行分析,希望为其他地区实施高考改革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高考改革对高考的重要性

(一)实现了对高考招生制度的完善

国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形势下,逐渐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同时为了能够有效选拔人才,大力加强了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深入实施。根据对当前高考改革的研究发现,浙江省是高考改革的重要试验点,浙江省于2008年实施部分科目一年考两次试,2009年则实行高考分类改革考试,学生通过自主报考的形式实现考试。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国家教育部门更加强了对高考的关注,2011年和2013年浙江又在不同程度上对考试的方式进行了改革。高考改革是比较系统的工程,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后,浙江教育部门出台了浙江省中学教学指导意见等内容,从根本上实现了对高考招生制度的完善,为浙江省中学遵循高考改革的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保障了高考考试的质量

高考考试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考改革的成功与否。浙江高考改革试点通过对高考改革内容的深入实施后,在浙江高考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浙江省高职学校对学生相关学科技能的组织;扩大招生的范围和招生人数;开展高职院校高考前的提前自主招生考试等。高考改革后,浙江高考改革试点在深入实施过程中,能够通过对高中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跟踪和走访,从而对高中生的学科学习情况展开评估,极大程度上保障了高考考试的质量。

二、高考改革下的能力建设与提升分析

(一)提升了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能力

高考改革深化实施下,能够充分提升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能力。浙江省是高考改革试点的重要地区,通过对该地区高考试点改革的研究发现,浙江省在实施高考改革后,该地区的高中学校在对高中生展开教育教学时,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以高中物理为例,在高考改革深入实施后,高中物理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科指导意见的了解,明确高考中物理考查的相关内容,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重要物理知识内容的教学。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学考和选考中都是最高等D级的综合应用要求,因此,物理教师在课堂中,应利用两课时或是三课时对该内容加以讲解,以此提升物理教育教学能力。

(二)提升了高中生对学科的选择能力

受高考改革影响最大的便是高一学生的科目选择,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在高二伊始的时候,便会面临文理科的选择。高考改革深入实施后,浙江高考试点地区的高中生可以有权利从七个科目中自主选择三个科目,不一定局限在理科学科或是文科学科上。各高校专业(类)设限选考科目范围至多3门,但是考生只要1门选考科目符合高校设限要求即可报考。据统计,考生选考物理即可报考(包括高校设限选考科目为物理或没有设限选考科目)的专业(类),达到全部院校专业的91%。而原高考中,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理科考生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这意味着,在新高考方案实施之后,考生的专业选择面比现行高考文理分科有了大幅度提高。此种高考改革内容实施后受到了高中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选择面更广了。

(三)提升了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考改革的深入实施,能够从不同程度上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浙江省高考试点在实施高考改革后,提出了关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建议,参考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机制,此种高考改革内容,使高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上重视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建设。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虽然高考改革实施后仍有少数学生对如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存在疑问,但高中物理教师的素质教学,能够有效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建立提供建议。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时,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力的学习真实化,并通过和谐稳定的课堂环境,为高中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下,国家逐渐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尤其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考制度的深化改革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高考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为了使高考制度能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优秀人才。就本文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研究发现,浙江高考改革在不断深化实施中,在一定程度上使浙江招生制度得以完善,并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澄,王后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多维评估方法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3(8):44-49.

篇2

【关键词】高考改革方案;反思;建议;未来高考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108-03

2014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制定了3个高考改革政策性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意见》。今年,各省根据上述三个文件精神,制订了大体相同的改革方案和时间表,到2022年全国高考都将实行新方案。

文理不分科,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参考,将自主招生考试放在高考之后,取消自主招生联考制度,给高考加分瘦身,是改革的几个核心内容。政府痛下决心大刀阔斧地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一方面是出于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考虑,另一方面是出于教育公平考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现行高考制度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社会普遍对有关教育公平的改革拍手称快,社会对有关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改革措施反应乏力,很少听到拍手称快的声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高考改革动机反思

1. 关于反对“唯分数论”

改革后考6科,改革前也考6科。在分数上前后并没有什么变化,反对“唯分数论”无据无效。改革后各省有非考试文化课(不含音、体、美)的学业考试,改革前也是在高二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唯一不同的是改革方案增加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然而在没有课程化的前提下,这种评价必然会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由此看出反“唯分数论”既没有对症下药的针对性,也没有面向未来的建设性。

建议:将“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化,在课程的高度推进改革。制定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明确课程任务,设计评价标准。课程可包括社区实践与服务、社会调查研究、当代文化参与等,这样可以完善课程类型。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分为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基于个性兴趣的课程三大类。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只有学术中心课程,没有综合实践课程和基于兴趣的课程。增加了“社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对学术中心课程的有力补充,同时,主题演讲辩论、时事评论等也具有基于兴趣的课程的特点。“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化社会关爱、家国情怀,释放个性化学习兴趣。

2. 关于纠正“一考定终身”

“一考定终身”确实是中国高考出现过的事实,考上了大学也就意味着确定了工作。然而这是上个世纪的事,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高考大扩招和非公有企业大力发展以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国家也废弃了“包分配”的一贯政策,开始了重要性绝不亚于高考的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一考定终身”变成了“多考定终身”。大学毕业生一出校门就得自谋出路,甚至许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的也频频跳槽,跳槽的比例一届比一届高。目前在中学和大学的学生及家长,没有多少人认为高考是“一考定终身”,更多人分享或怒斥取而代之的“拼爹”“萝卜招聘”。所以“一考定终身”既不是当前的现实,也不是当前的社会心理,它作为高考改革的理由不充足。尽管“一考定终身”作为改革对象已不存在,我们依然渴望考试和“拼爹”以外的选拔途径。有关专家把外语考试改为两次说成是破解“一考定终身”的良策,闹出这样的笑话,从侧面看出荒唐绝不是孤立的。

建议:第一,必须让广大教师和学生明白,越来越激烈的劳动力竞争在深刻地影响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高考制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高考命题、招生录取,已经在自觉地适应这种日趋激烈的劳动力竞争,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已十分强烈。第二,高校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类型、兴趣类型分类,然后展开针对性的培养训练,要打破简单死守专业类型来培养学生的格局,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劳动力的自由竞争。第三,读大W用“严进严出”来改变目前的“严进宽出”,进一步降低高考权重。第四,毕业后入职之前进行职业培训,优秀者优先就业、优先上岗,并将这种培训制度化,为终身学习开启里程碑意义的仪式。第五,研讨恢复春季高考,鼓励愿意加入春季高考的高校上报招生计划,帮助高校解决一些特殊专业招生难的问题。春季入学大学生的课程进度由高校灵活调整,提前修完学分者可并入上年秋季入学行列同时毕业。

二、高考改革政策方案完整性反思

不管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还是《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意见》,还是各省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是结构性调整,并没有涉及高考命题,或者说命题没有上升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高度。当然这些年来,高考命题一直在改进,考察学生思考能力和课外知识的比重在逐渐加大。然而凡是倾向于能力的命题,学生都喊难,越难越容易被人批评为“唯分数论”。结构性改革可以用行政手段完成,而考试命题改革无法用行政手段完成,它需要特别专业的研究才能完成。没有考试命题的改革,就没有高考的改革,命题改革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宏观改革不能代替微观改革。

建议:组织课程研究专家、学科教育研究专家、教育发展史研究专家、比较教育研究专家来起草并由教育部颁布“《高考命题指导意见》”。如理化生实验纳入高考,就像外语听力纳入高考一样。如数学减少运算题量,增加证明题量,渗透建模思想。语文取消人物传记阅读,恢复议论文阅读。作文增加实用文写作,阅读题降低难度,筛选信息比重,将以前现代文大阅读中信息筛选题上升为归纳能力考核题。 三、关于三个高考改革政策性文件直接影响高中教学和高校录取措施的反思

1. 关于文理不分科

文理不分科的“3+3”模式,可能使高校新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的相关性减弱,不利于高校也不利于考生。如有一学生高中三年为高考学习了政治、物理、生物,考入的是生物专业,那么他就缺少了相关性最强的化学知识积累及训练。如果其三年为高考学习了地理、历史、物理,考入的是历史专业,那么他就缺少了分析历史问题的政治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训练。

文理不分科,W生学习数学要付出更多代价。以往文理分科,文科数学易于理科数学。题命简单了,不利于数学专业的选拔;题命难了,对喜欢文科并选择文科专业的学生不公平。

文理不分科“3+3”模式,可能对物理和政治学科造成被人冷落的影响。物理是除了数学最难的学科,在高三实验势必被压缩,因而物理学科原本形象的部分也会变得抽象难懂。一些立志学理科的同学选了化学和生物而放弃物理的情况会屡屡出现,如果这些同学恰好被物理专业录取,不管对学生和高校都不是好的事情。政治学科也许更尴尬,在9门考试科目里政治是学生最不喜欢、老师最为难的科目。在中学不学政治就意味着不学哲学,学业水平测试那点分量既不足以让学生提起兴趣,也不足以深入到哲学思维境界。没有哲学学习的扎实基础,上大学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缺憾。

文理不分科,表面上是发挥兴趣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马上会演化成分数优势,考生会选择自己容易得高分的三科来和语数外组合,最终干扰了高校文理分科的教育。

文理不分科,在动机上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则会成为照顾“兴趣”。兴趣化就会冲击基础性,尤其是“兴趣”被高考制度固化以后,基础性受冲击就会越来越严重。

建议:第一,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提炼各科最为规律、最为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如化学课程,从物质最小单位的特点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极微小的条件变化都会引起物质本质的变化;所有知识都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实验意识、实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无论大学学习什么专业,无论将来干什么工作,都将受用无穷。如历史课程,古今对比;同类历史事件的类比;在历史现象中提取历史规律;历史事件影响评价要做纵横两个维度的评价。第二,高考政治科目突出哲学,降低其他比重,进而减轻复习负担。物理科目突出实验,强化直观,凸显实践,进而吸引更多学生选择物理作为考试科目。

2. 关于取消自主招生联考

取消自主招生联考,理由是自主招生联考增加了学生负担。然而这些负担只是少数学生的自我选择,取消了自主招生联考,也许会导致一些学生参加两次以上自主招生考试,负担也许不减反增。取消自主招生联考最大的弊端是使学生的选择受到限制。

建议:恢复自主招生联考,将联考放在高考之后。

3. 关于取消本科批次划分

取消本科批次划分,理由是录取时考生志愿容易“滑档”。一些学生凭分数本可被一本学校录取但因为报高了而“滑档”,只能被二本学校录取。一些学生凭分数本可被二本学校录取但因为报高了而“滑档”,被迫只能在专门为三本和专科学校安排的时间第二次填报志愿。然而取消本科批次划分造成的弊端大于“滑档”的弊端。取消本科批次划分,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很难区分高校的档次,必然会增加无法判断而瞎蒙乱填的风险。在历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最头疼、最无助的就是对高校缺乏了解。考试靠自己、志愿靠家长的荒唐情形极为普遍。所谓“滑档”许多原因在于学生志向过高,宁可复读也不愿将就。“滑档”造成的舆论影响和社会心理影响,已远远大于对“滑档”考生本人的影响,因而因担心“滑档”而取消高校批次划分的理由不充分。

建议:依然沿用以往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的批次划分。第一,防止滑档,可在各批次扩大填报数量上限,如一本由原来最多填4所大学,可改为最多填6所或更多大学。其他批次以此类推。第二,各省一律改为平行志愿,保护高分考生,避免高分考生“滑档”现象,依然保留补录制度,同时增加“愿否服从院校调剂”规则。第三,让考生充分明白填报志愿中“愿否服从院校调剂”“愿否服从专业调剂”的意义和风险。以往许多考生“滑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风险意识。

四、未来仍需面对的问题

篇3

笔者认为,这一方案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课程计划的落实。由于九科文化课全部纳入高考,考生必然重视各门功课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会更加全面、系统,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会得到同步提升,学生进入大学和走上社会以后适应能力会更强。同时,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必然推动中学全面落实新课改方案,避免各高中竞相提前分科,使国家课程计划得以全面实施。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中属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姓“基”不姓“高”,也不姓“专”,若只有文理分科教学而高考不作相应调整的话,学生很多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会出现缺漏,给学生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在高考科目设置上,文理科考试科目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学生的分科选择。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人可能会问,考试科目多了,学生负担不是更重吗?其实不然。高考是一种竞争性考试,在招生规模相对不变的前提下,其考试科目的多寡与考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减少考试科目并不能减轻学生负担,相反,还有可能增加学生负担。这就像体育中的单项和全能比赛,十项全能比赛项目多,训练固然艰苦,但单项比赛也没因项目单一而轻松。相反,由于选手们都将全部精力投入单项训练,高手云集,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能更甚于十项全能。以湖北省为例,1977―1992年是大文大理的考试科目(文科考六科,理科考七科),1993―1999年是“3+2”模式(文、理各考五科),2000年至今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文、理各考四科,实际是六科),考试科目没有大的变化,但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由此可见,高考考试科目的多少与学生负担轻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考试科目虽多,但考试难度值降低,特别是增加检测考生通用常识的水平测试,不仅不会增加学业负担,相反还会使学生信心十足、心情舒畅地面对考试。

篇4

关键词:新时期;高三生物复习;复习思路;建议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应当把握好理综生物命题的特点与规律,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命题指导思想,积极调整和适应新时期生物复习教学的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提高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的效率与水平。

一、改革高三复习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时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应当通过以下步骤,不断改革复习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1)要立足课本,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2)应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3)高三复习教学应当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突出主干知识,根据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提高学生读图、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好实验专题复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生物科学探索的主要渠道,是学习生物的主要方法。为此,要明确高考考试说明中对生物实验的要求,并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充分了解科学实验中的要求和方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代生物科技的作用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应当注重现代社会生产实例中的新成果,例如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多样化和低碳生活等,这些都是现代生物科技的体现,也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四、适当进行理科综合测试训练

应当将理科综合测试训练贯穿于高三复习教学的始终,并根据高考命题的模式和题型来安排理科综合测试的内容,实行滚动复习的策略,让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的形式,并形成一种理科综合的复习观念,更好地适应高考理科综合试卷。

总之,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要注重研究高考的命题方向和改革趋势,了解最新的高考信息,并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复习策略,及时调整复习方法和思路,提高教学效率。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成绩水平,在高考中再创辉煌!

篇5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中讲述了“考前班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系统衔接出现了断裂,但是美术考前班并不能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空白,它只是对于现有的高中美术教育应试的补充。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之间的衔接将是我国美术教育体制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谢裕宣的《透视广东美术高考补习现状》介绍了改革开成二十多年来,随着广东高等美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遍布全省的美术高考补习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成为中等美术教育的补充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专业补习、生活管理和高考资询为一条龙服务的美术高考补习新产业。作为广州美术教育中一种颇具规模的新形式,寻找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客观全而的透视剖析它给社会和高等美术教育带来的积极意义和负而影响。南京艺术学院黄从威的硕士论文《美术高考现象的分析及建议》一文中指出影响美术高考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国家考试制度,次因素是美术类专业的扩招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美术教育的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美术培训”成为功利性的产业而存在,影响着美术高考的正常进行并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尹玲的《美术高考现状调查与分析》中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所在的转塘镇为调查对象,对现阶段美术高考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得出了“艺考热”有所降温,总体趋势向理性发展的结论。提出了美术培训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力度和培训机构的大力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从理性出发,从兴趣出发而选择美术高考这条路。首都师范大学李泽云的硕士学位论文《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初探》提出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繁荣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师资、教学质量、教育设备、教学管理、教育内容陈旧、部分办学机构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①政府对美术高考培训既要扶持又要监管;②家长参与教学管理;③教师提高教学质量;④创业者建立并巩固自己的核心教师队伍、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创立自己的个性美术高考培训教育品牌等等。

二、美术高考制度与美术高考的关系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谢建华在《美术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通过分析认为目前美术高考制度存在几个方面弊端:①对文化理论课程的轻视;②考试内容的固化和单一导致对中国传统艺术及世界艺术多元化的漠视;③对创造能力的湮没;④美术高考内容与学生所报专业的错位。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①录取时,文化与专业要并重;②美术高考中,对中国传统及民间艺术的侧重;③考题应根据不同专业有不同变化,加大对艺术综合能力的考核;④对考题的审美标准应多元化,强调艺术创造力;⑤在阅卷中,实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步骤,评审老师年龄老、中、青搭配;⑥美术人才的民间选拔与高考选拔相结合。河南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李勃和吴杰的《对美术高考改革之路的建议》跟上文大同小异,都强调了文化和专业并重、传统与民间艺术的侧重、艺术综合能力考核等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从高校扩招、社会和需求压力、高校变革等方面阐述了美术高考制度是导致美术“高考热”的根源。

三、美术高考的利弊分析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杨帆在《试析美术高考培训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中对美术高考培训产业的发展现状、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美术培训产业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浙江工业大学的王东在《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校外美术教育“火爆”的原因、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和如何避开其中弊端的解决方案。

四、美术高考相关的教学方法论的阐述和新解

首都师范大学的席卫权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普通中学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从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被忽视的设计教育在普通中学美术教育中所体现的更全面的教育价值和综合课程优势。提出了:①归属

篇6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自主招生;招生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5-0056-05

大学自主招生已历经了10年改革历程,自主招生从报考要求、考试形式、考试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自主招生作为落实大学招生自和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一种新的制度设计,自主招生仍然面临许多改革难题,招生中的自主性、科学性、公平与效率方面都在不断凸显新的问题需要突破。2012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为自主招生改革建言献策,他们一致认为应基于10年实践总结经验、聚焦问题、凝聚共识,突出改革的重点难点,顶层设计,积极稳妥地推进自主招生改革。面对自主招生的新发问题与改革需求,大学应始终扮演主体角色,通过加强自身招生能力建设,使得自主招生中的各项难题得以破解,从而从实质上推进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完善。

一、自主招生改革依然面临的难题

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也饱受诟病,争议不断。“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招生计划、标准、办法等都由政府统一规定,命题、评卷等由政府统一组织,大学不能按照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选拔录取学生,严重地削弱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起初,自主招生被认为是改变这一局面的破冰之举。人们期望该制度的付诸实施能够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然而各种担心和质疑也蜂拥而至。关于自主招生背离了初衷、影响了高中教学、增加了考生负担、强化了应试教育、演变成了“小高考”、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成为“掐尖大战”的议论和报道铺天盖地。自主招生联盟的粉墨登场更使人们对自主招生的关注达到巅峰。围绕自主招生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政府和大学积极地予以回应,通过政策调整和出台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毋庸置疑,这些措施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主招生实践中的问题,但由于高考和自主招生的复杂性、高利害性和高敏感性使得改革中不断生发新的问题。

1.如何切实发挥大学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施自主招生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落实大学招生自的现实体现。起初,教育部希望“试点学校根据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这一指导思想是对自主性的清晰解读,大学在自主招生中的功能角色一目了然。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大学在招考中的自主性未能充分发挥。

首先是长期在“大一统”的高考体制下习惯于简便录取新生的许多大学,不太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复杂多样的自主招考工作。其次是招生目标仍然不够明确,很难看出大学究竟要招考什么样的学生。各个学校招生简章中“有创新”、“有学术潜力”、“综合素质优秀”等表述可以适用于任何高校,并未体现出各自特色。最后是大学尚未建立完善的招考机制,制度不够健全,专业招考人员缺乏,科学招考的能力有限,相关监管机制仍需健全。招生政策也过于多变,每年都推出新的措施,有些让人捉摸不定。一个如此重要的制度一直处于变幻莫测中,势必引起人们的担心和质疑。

2.如何提高考试选拔的科学性

考试招生是一项对科学性要求极强的工作。科学性在招考中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招生目标和标准设定、综合招考选拔指标体系制定、命题和面试等环节。目前,有关自主招生科学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下,考生要多次参加文化课考试。考生要参加由招生院校组织的文化课测试和面试,通过选拔的学生仍然要参加高考,以高考成绩是否达到一定要求为录取依据,这意味着考生至少要参加两次重复的文化课考试。而报考多所大学的考生则要多次参加文化课考试。第二,由于招生院校的综合选拔体系尚未形成,致使招生院校试题的测试目标、测试的整体性、测试功能等颇受质疑。10年来尽管自主招生试题可谓形式多样,却被社会诟病为“偏”、“难”、“古”、“怪”。试题之间的关联度和相对独立性相对模糊,其所要测试的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够清晰。另外,现行的制度设计仍然以学业成绩优秀为核心指标,不利于那些有发展潜质和特长但又通过高考考不上大学的学生。第三,招生院校尚且没有建立起一支专业化招考队伍。在试点自主招生制度后,国家级(教育部考试中心)一省级(省级招办)一校级(招生院校)三级考试招生体系日渐形成,大学也成为招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级,开始承担报名、资格审查、命题、面试等之前未承担的工作。但目前大学缺乏一支专业的考试招生专家队伍去承担这些任务。

3.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之一,也是被社会诟病较多的方面。自主招生中的公平问题:一是指机会公平,大学的自主招生报名条件明显有利于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学生。2012年,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推出的面向农村考生的“自强计划”、“圆梦计划”也被认为是“杯水车薪”,真正受益者甚少:二是指微观层面的考试内容与形式对农村学生的不公平。首先,自主招生考试的题目和内容带有明显的城市气息,这对于信息闭塞、沟通欠缺的农村学生很不利。其次,受条件所限,农村学生缺少自我表达和展示的训练,面对自主招生面试不知如何更好地表达和展示自己:三是指对自主招生监管不够,过程不够透明,暗箱操作、递条子、权钱交易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危害自主招生公平。

在保持公平的同时如何兼顾效率也是对自主招生改革的一大挑战。自主招生中的效率问题指向考生应考的精力、物力投入和招生院校人力、物力投入两个方面。一方面,招生院校为了录取5%的学生,要投入远高于录取其他95%的学生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在现有制度设计下,考生面临多次应考的挑战。考生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报考多所大学的考生还要参加多次考试,但最后都要参加高考。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并未彻底解决多次应考的问题,反而被指加大了考生负担。由此,考生多次应考不仅是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问题,也是招考效率问题。

总之,在改革发展10年之后,自主性、科学性以及公平与效率方面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点,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自主招生制度的完善也必将以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为目标。

二、关于自主招生改革的建议

社会在质疑和指责自主招生的同时,也在积极围绕改革中的难点建言献策。在改革试点10年后的当下,社会对自主招生的态度也日趋温和和理性。在种种评议中也不乏真知灼见,值得大学参考。

在统一高考制度框架下,如何处理高考与自主招生的关系一直是改革的焦点问题。关于这一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提出了两个选择与构想,一是基于社会化联考基础上的大学完全自主招生,考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二是以高考成绩作为文化课成绩,招生院校不再组织文化课考试,只组织面试。在熊丙奇看来,自主招生与高考的关系应该是上述两种关系中的一种,而不是现在考生既要参加自主招生文化课考试,又要参加高考。关于这一点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也认为,“自主招生不是你考一次我再考一次,两个成绩一叠加再录取,不能搞得学生很累,负担很重。”就当前大学的招生能力和实际而言,第二种关系模式可作为当前的实践模式,而第一种关系模式可作为自主招生未来的改革方向。

关于自主招生科学性的改革建议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既然自主招生的目的是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考生,那么就不能过分倚重以文化课分数为主的评价机制,而是应建立包括综合素质发展、学校推荐、个人表现、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大学测试面试等信息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突出对考生文化课之外的道德素养、发展潜质、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基本素养的考察,应切实有利于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第二,大学应加强自主招生命题研究,或者建立第三方专业化考试机构,逐步开发类似于美国的ACT(American CollegeTest)、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考试;大学应规范面试命题,提升面试题目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充分发挥面试作用。第三,大学应将招生与培养相结合,设计针对自主招生类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而不是与统一高考类学生混合培养,从而提高自主招生制度的效果。

自试点以来,社会对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的改革建议最多。对招考公平的建议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和名额投放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和教育发展落后地区的考生利益,所有招生院校都应制定类似于“圆梦计划”这样的专门针对农村考生的计划。第二,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设定应考虑到农村教育实际,也有人建议为农村考生设立专门的自主招生考试。第三,加强对自主招生的监管和社会监督,建议大学公开自主招生过程,公布考生基本信息,实施阳光招生;对效率问题的建议主要是应优化制度设计,协调好高考与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与联考、联考与各大学组织的考试、自主招生与高中教学的关系,不应让考生在短期内重复、多次考试,不应加重考生负担。

教育部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已对自主招生作出安排,“规范录取行为”成为改革方向。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明确了自主招生改革的内容,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科学的评价选拔体系和试点高校的准入退出机制、维护招生公平将成为工作重点。

由此看来,在试点10年之后,自主招生改革已进入关键期。自主招生工作的难点已经凸显,政府和社会已对自主招生改革达成共识。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规范录取、提高科学性、促进招考的公平与效率将成为自主招生改革的重点任务。

三、加强大学招生能力建设

回顾自主招生的改革历程,面对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提高大学招生能力成为改革的根本突破口。大学招生能力是指大学能够招到自己想招的学生的能力,包括明确的招生理念和目标、专业化招生考试专家队伍、稳定科学的选拔指标体系、高效的管理制度、严格的监管办法等方面。大学应积极发挥自主性,主动担当改革重任;应加强招生研究,提高招考科学性;应优化制度设计,保证招考公平,提高招考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的招生能力。

1.明确招生目标

招生目标是大学对想要“招什么样的学生”的清晰表达,是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学校类型、学科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等因素而确定。只有招生目标明确,才能在自主招生中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选拔理念,才能使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选拔标准研制、命题与面试等有清晰的方向。目前,试点自主招生的大学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自主招生的理念认识不够深刻、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招生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如北大2012年自主招生目标的表述是“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清华大学是“学科特长、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等等。尽管各校用词不一,但基本都强调综合发展、创新潜质、特长突出、优秀高中生。招生目标趋同化显而易见,很难看出各校人才选拔的独特性。

自主招生制度是对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其初衷是打破“一考定终身”模式,探索多元化的选拔录取机制,为大学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因此,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的选拔目标应有所不同,而不同大学的招生目标也应有所不同,这才能充分体现,“多元录取”精神。这就要求大学应以自主招生改革为契机,利用好招生自,充分发挥自主性,立足学校实际,综合考量学校类型、学科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等因素,紧紧围绕“想招什么样的人”和“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人才培养命题,树立独特、清晰的人才选拔理念和招生目标,指导自主招生实践。

2.组建考试招生专家队伍

在国家级一省级一校级三级考试体系日趋明朗化的背景下,大学也成为一级考试机构,开始承担命题、笔试、面试等招考任务。由于大学招生是对专业性和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工作,这就要求大学必须组建一支专业化考试招生队伍,承担考试招生研究、制度制定、命题、面试等任务。专家队伍应由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组建,人员可从各个学院遴选产生。选拔要求是对本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有较充分的了解和一定研究,对考试招生有兴趣,能保证时间投入。对组建起来的队伍,招办应组织对其进行考试、命题和面试的专业化培训,了解高考和自主招生考试招生现状,学习掌握考试、命题和面试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提高考试命题能力。专家队伍的工作职能是开展考试招生研究,定期向学校提交有关自主招生考试的研究报告、自主招生类学生学习发展状况报告,为招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参与制定自主招生综合选拔指标体系,规范自主招生行为,提高自主招生的科学性:承担自主招生的命题和面试工作,根据学校的招生目标和要求,命制高质量试题,组织高水准的面试,为学校招到适合的、高素质的学生。总之,只有组建起了考试招生专家队伍,大学自主招生的各项工作才会有依靠力量,规范考试、提高选拔的科学性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3.研制综合选拔指标体系

规范自主招生、提高选拔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应着手研制自主招生综合选拔指标体系,使大学、社会和考生对自主招生有更清晰的认识,使选拔内容确定、命题和面试有据可依。综合选拔指标体系的研制应充分体现大学的办学和招生理念,体现人才培养和招生特色,应有助于大学实现招生目标,清晰明了、简便易行。综合选拔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制定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指标选择的依据、指标构成、指标权重、每一指标的功能、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次级指标内容、每一指标的评价方法、分数的合成方法等内容。具体到自主招生中,就是究竟应考察考生的哪些因素、每一因素能体现考生的哪方面素质、多个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一因素占多大权重、通过什么方法评价每一因素以及最后如何合成总分数。制定指标体系应全面收集自主招生类大学生的中学、大学甚至毕业后的学习及综合发展信息,应系统总结改革10年来自主招生的问题和经验,应基于对高考专家、高中教师、命题专家、大学招办负责人等的深入访谈调研,使指标体系有充分的依据和大量的数据基础。有了指标体系。大学就可明确自己的招生目标是通过哪些方面和什么途径去实现,社会和考生也就清楚每个大学自主招生的侧重点,命题和面试专家也就有了命题的方向和依据。

4.优化制度设计

篇7

然而,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考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片面、失调、不可持续地发展,是统筹兼顾还是顾此失彼。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可以分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改革国内高考制度,包括研究生的考试体制,其次是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合作办学的力度。

第一个大的方面,就教育高考体制改革来讲,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我建议高考简化,并且一年可以设置多次考试,就像每年可以考很多次的托福一样,并且我们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北美的类似高考SAT,实际上一年有很多次机会考,甚至达到6到8次。即便说一次考不好,也可以不给学校报成绩,考生本身可以报考很多次,并且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最后再把分数通知所报考的学校。国外的高考形式主要是SAT 考试,主要就是考语文和数学等科目。高考的科目也不是很多,当然也有SAT 的专科考试,但取决于考生的选择,并不是硬性的,也不像中国这样,一到高考,全社会如临大敌般进入紧张状态。

第二,建议大学录取学生要看平常学习的成绩。中学期间的成绩,包括自修和选修的成绩也应该作为一个高考参考,另外,也可以考虑各省市自主出题的标准素质教育考试。我觉得平常的成绩需要占到高考录取因素一定的比例,这也是比较适合学生的全面学习发展。国外大学就是这样,不光看高考成绩的一时发挥,还要看他平时在中学最后三年的一贯成绩,综合考量。

第三,建议录取学生还要看他的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包括在校园的活动。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是一个应试的教育,完全是培养学生考试,从小学开始就是围着高考转。那么这种制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

第四个建议就是高考录取学生需要有几份推荐信。比如说学校教师、社会实践机构或当地知名人士的推荐信。这些推荐信要有公信力,不能砸自己的信誉和牌子,这些推荐信也是一个参考的方面,可以让大学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学生,不光是他的成绩, 他还有各方面的推荐信,可以全方位的掌握学生的情况。老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都写一样的信,这样就可以反映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第五个建议就是高考还应当有面试,特别是一流的学校。不论是学校自己面试, 委托所在地校友面试,或者电话甚至网上面试也好。实际上面试是考察学生很重要的一环,就像工作面试一样不可或缺,一定要给大学办学和招生的相应的自。

除高考体制改革外,关于研究生招考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很重要。前不久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同时也是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专家组成员的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讲席教授王小凡,针对这方面就曾向国家建言献策。比如,在研究生教育方面, 博士研究生名额分配不合理导致的国家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不匹配的严重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而日渐突出。我国急需考虑新的改革措施来避免巨大的人力资源以及科研经费的浪费,从而更快更好的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

针对该问题,王小凡也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意见。其建议采取通过试点实施的办法在今后三年内小范围进行改革,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和国家需求的博士研究生名额分配制度。具体的建议是:

根据拥有国家研究经费的数量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情况,选择5~10 所“985”研究型大学、中国科学院6~8个在京沪等地A 类主要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1~2个研究所作为改革试点单位。

(一)给予这些科研院所自主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权利,而不再受限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所分配的招生名额。与之相应,这些院所自主决定博士研究生的固定生活津贴, 由自己获得的科研经费支出对博士研究生的补助。

(二)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可以制定标准、定期检查,对于、不合理招收博士生的单位停止其参与试点的资格。这些试点院校一方面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博士生培养经验,另一方面要全部承担对所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义务和财务责任,同时受到教育部相关部门的监督,一般不会发生不顾实际需要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这种由具备相应资历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自主招收培养博士生的形式与目前发达国家通行的模式相吻合,有多年成功实行的经验,是一种非常值得尝试的高教改革途径。

第二个大的方面,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和国际接轨,需要把国际合作办学需要提到新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国际教育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许多国家和组织都把国际教育作为教育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点内容,并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美国一直注重国际教育的发展,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国际教育理论、政策与制度, 故而成为许多国家争相效仿的典范。

教育国际化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有很多具体的硬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包括国际师资的比例、国际学生的比例、国际课程设置、国际语言授课的普遍程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和许多学科本来很多就是从国外引进的,本来就是教育国际化的产物。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全球化时代,人才也开始全球流动,但中国教育与国际化还相差很远。

首先,在开放国际化办学方面还远远不够,需要吸引大量留学生进入中国的教育体系。在欧美国家,国际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包括哈佛牛津在内的一流名校国际学生的比例都超过10% 。但中国学校中国际学生所占比例还很少。虽然我们也在加大吸引国外留学生的力度,但有数据统计,我们在校的大学生数量已经是3000 多万,到目前为止全部在中国院校读学位项目的外国留学生还不到10 万人,很多的是学习中文、中医、针灸等内容。

其次,是国际师资太少。牛津大学国际师资占40%,香港科技大学国际师资占80% 。中国大学目前近亲繁殖很严重,国际师资的比例恐怕连1% 都没有。

第三,是课程设置更多受限于目前固定的教学大纲,没有一个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设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教育没有对外开放是最大困难和走不出去的原因。我建议像当年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通过对外合作合资解决当时中国企业体制机制束缚、经营体制单一等弊病一样,引进国外机制、开放国际办学,推进国际合作,以此带动我们教育的发展。在这方面已有成功案例,如中外合作创建的中欧商学院最初颁发的文凭教育部开始并不承认,但逐步获得了市场认可,教育部也承认了,发展到现在已经能在国际商学院排行榜占据前10 名的位置。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办学,应当与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接轨,即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到最为“纯正”的跨国教育,同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探索模式,也能对目前的教育模式产生一些启发,但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拓展艰难。目前,国外优秀高校很少到中国拓展业务,中外合作办学还停留在项目合作等表面性、浅层次领域,原因有政策不完善、审批程序缓慢、条件严苛等方面。虽然目前存在合作办学市场混乱现象,但只有继续推进并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才会对国内教育市场带来竞争和改革的推动力。这需要政府放宽进入门槛,同时加强质量监管,其他则交由市场来决定。

篇8

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早已是阳光工程,凡是打着“必中”“精准报考”“内部消息”“与某某高校密切合作”等各类旗号的志愿填报宣传,均是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虚假宣传或有意误导,不可轻信。

据媒体报道,近日,多地众多微信公号等自媒体纷纷预估2019年高校录取分数,若干自媒体的预估分数还得到了当事高校的“辟谣”。另有若干从事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的公司夸大其服务的精准性,打着“必中”等旗号进行虚假宣传或误导宣传。

面对自媒体各种以假乱真的消息,相关高校和部门有必要提醒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认清相关微信公号或公司的资质,正确对待高考志愿填报工作,更要谨防受到欺骗而损失钱财、耽误志愿填报的风险。考生与家长切忌病急乱投医,谨防失财又失策。

高考志愿填报是专业性很强的生涯规划指导活动,考生及其家长应该多听取专业性强的官方机构与招生部门的建议,不要随意挑选无资质的相关公司来为自己服务,更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未经确认的专家建议或志愿填报指导。同时,高考志愿填报要重点考虑3个参考因素:一是要掌握考生考试成绩与省内排名情况;二是要弄清楚考生意向专业的招生要求(及近年录取分数)与考生的未来职业规划;三是要熟悉高校招生录取的基本原则是平行志愿,即“专业+学校”式志愿填报与录取方式。如果充分考虑了这3个要素,考生及家长也可以成为志愿填报的专家。

而今,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早已是阳光工程,凡是打着“必中”“精准报考”“内部消息”“与某某高校密切合作”等各类旗号的志愿填报宣传,均是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虚假宣传或有意误导,不可轻信。其中,部分自媒体对某些高校今年录取分数的预估是缺乏足够依据的,有的甚至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种专业性不足的推断式建议不值得充分参考。相反,应该以考生所在省(市)考试招生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为直接依据,也可以参考拟报考高校招生部门的官方网站或官方微信公众号。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上海、浙江、北京、山东等省份陆续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实施“两依据一参考”招生录取模式改革,“两依据”即为“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录取总成绩为“3+3”,前一个“3”是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后一个“3”为高中生自由选考科目。新一轮高考改革赋予了高中生更多选择权,但由于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或开展不完善现象,导致部分高中生缺乏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规划能力,家长与教师也未能提供足够多的建议与支持,从而使得高中生生涯规划能力成为新一轮高考中的短板。继而一大批良莠不齐的生涯规划公司应运而生,而一些微信平台为了博取眼球和吸流量也推出了若干生涯规划(含高考志愿填报)的“免费午餐”或“有偿服务”。这些缺乏规范的市场行为或非市场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或误导了考生,或歪曲了事实,或造成了考生及家长的经济损失。

篇9

关键词:高考语文试卷;语言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38-01

首先,从题型来看,2011年语文知识类试题因其内容鲜活、视野开阔、形式多变成为各省市高考命题创新的新星。纵观今年19套高考试卷语用题,可以用生活和实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考题贴近时代,靠近生活,让语文学习的现实情境更加真切。也更加注重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考生发挥的空间较大,让语文学习的实用功能更加突出。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扎实的语文知识基本功恰恰是检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最终目的,因此今年各地的语文知识类试题在体现运用上显得更切实际,更有效果,也更加多样。

当然,语文运用部分的考查主旨是要考生展现自己综合运用语言的水平和能力,综合性应该是这个部分各种题型的基本特征。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应服从选拔的需要,从常模参照考试的特点出发,追求命题、测试的科学性、公平性。

语文知识类是有关语言的基本知识。因此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文化属于语文知识,不属于语言知识;而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章阅读与写作属于语言的运用,不属于语言知识部分的考查。

由于高考语文试卷把现代文与文言文划分得泾渭分明,因此本文为清楚呈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试题布局,把语言知识的考查分为文言文中的语言知识和现代文中的语言知识两大部分;文言文中的语言知识分为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读音及句式三个部分;现代文中的语言知识又可分为汉字、词语、句子、标点符号四个部分。

通过对高考语文试卷中语文知识类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新课标型试题、传统型试题、综合型试题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出题方式,分别体现了不同的侧重点:

1、新课标型语文知识类试题更注重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考查,以最切合新课标的命题方式,达到检验学生能力的目的。

2、传统型语文知识类试题更注重夯实语文知识能力,以最直观最基本的出题方式,验证学生的基础能力,在教育引导的作用上一直目标明确,也颇有成效。

3、综合型语文知识类试题更加符合新课标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结合的要求,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中,突出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无论形式如何,考试的目的在于为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高水平素质和能力的学生,《说明》中详细说明了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所以考试充分的体现出其选拔性。

通过分析试卷的适切性得出对高中语文语言知识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语文高考知识类试题的命题既要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又要发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大纲》的要求,符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指导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的实际情况,又要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10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特点;遵循规则

一、高考英语题型变化概述

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全国已经有15个省份相继遵循了新课改的相关内容,在高考英语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创新了高考英语的考试题型,经笔者个人审察发现,题型的创新改革大致分为三类(除听力外):新短文改错、信息替换或任务型阅读、补全短文或语句。除此之外,新的高考英语题型改革对于题目的分配分值也有所改变,部分省份提高了阅读理解的所占分值,北京甚至于2013年开始试行“高考英语总分值从150分降为100分”的重大改革策略,但总体来说,关于高考英语的改革方略还在不断地探究中。

二、高考英语新题型改革特点以及遵循规则

高考英语题型在不断改革,从以上三种改革题型来说,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英语改革具有彻底性、目的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就拿2009年上海高考任务型阅读来说:

A. Goods for auction sales

B. Definition of bidding

C. Way to sell more goods by auction...

1. Auctions are public sales of goods, conducted by an officially approved auctioneer. He asks...

上文只截取了试题的一部分主框架,大致内容讲述了一次拍卖活动,其中部分如auction的关键词展示了各段落内容,因此考生在答题时需要注重关键字句的意思,善于通观全文、抓住重点,才能取得较高的英语成绩,这些试题的变化也正彰显了英语题型改革所走的方向,让我们深刻觉察到新题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与检测。

除此之外,目前的高考英语题型改革绝不是瞎编乱改,而是遵循了一定的改革原则,简单来说可分为以下五项基本原则:适切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应用性原则,以上原则的使用尤为体现在天津、山东、上海等地区的高考试卷中,代表了高考英语题型改革的方向和前沿。

总的来说,社会的不断发展加快了高考考试侧重转变,走上了实际能力高于应试能力的方向,高考英语题型改革也纳入了研究进程中,2013年从首都北京甚至掀起了一股“降低英语权重”的思潮,但这个问题的提出似乎与时代有所冲突,还需慎重考虑。

篇11

关键词: 基础教育 高考制度 高考改革

一、对现行高考的看法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30多年,30多年来,高考扛起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虽然社会上对现行高考的非议比较多,但是,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高考起到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作用,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渐走向成熟。在高考招生中通过不断自我革新,在招生机制和招生工作的透明度上,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在制度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打破了社会上人为的等级划分,为每一个考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学识水平的平台。由此看来,关键不是对现行体制的改革,而是自我完善,在现有基础上,使之更加透明,让更多的考生、家长及全社会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高考招生过程,消除他们内心深处对招生的误解。

二、为什么要对高考进行改革

1.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直接和招生相结合。这样高考和招生就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二者紧密结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2.在选拔过程中高考额外肩负起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使命,对求学路上的学子做“终结性”评价。真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为自己招来不少非议声。3.和基础教育有机结合。作为基础教育的终结者,必然会成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在此过程中肩负了另一个使命“塔台”的作用,指引基础教育向前发展。基础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塔台”的指令为主,否则是要付出“代价”的。基础教育放弃了自己的使命,自己的发展方向,而紧紧盯着“塔台”,时刻关注“塔台”随时发出的指令,担心因错过“塔台”指令而误入“歧途”或“落后”于同行。4.作为广大学子一心向往的“象牙塔”,招揽“人才”过程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也失去了自我,唯成绩是从,尤其是稍有名气的高校,每年高考招生结束后,以招收了多少名状元为荣,而不考虑在这个熔炉中能否历练出宝剑,考生更加不顾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名校“趋之若鹜”。5.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紧盯高考升学率,学校对教师的考核紧盯中、高考升学率和每学期的期终统考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校长给一线老师施压。不管是职称晋升还是外出培训,学生的成绩成了唯一指标,必然导致一线教师紧盯考试,因为学生的成绩决定老师的“命运”。然而,所有一切带来的不利因素最后都指向了高考,高考成了替罪羊。

三、对教育部1+5方案的认识

“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1.外语一年多考,能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考试结果分等级还是分数,在招生过程中占多大比重?如果考试结果是实际分数,就必然会出现一年组织多少次考试,学生就会参加多少次考试的情况,这样肯定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分等次则情况会好很多,考试成绩在规定区间内等级是一样的,学生会结合平时的情况对考试成绩作比较,只要是正常发挥就不会再考试。只有极少数发挥欠佳的学生会参加下次考试,这样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又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2.综合素质评价能否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校招生过程中,是否和现在一样只看高考成绩?一线教师的评先、晋职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年终考核只要和高考挂钩,就必然导致综合素质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表面文章,表里不符。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能否起作用?在整个招生中占多大比重?这些将决定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3.考试招生违规处理,能否做到考试的绝对安全,能否保证招生过程的完全公平、公正和透明。

四、对高考改革的看法及建议

在现行的评价制度下,只要高考和招生连在一起,人们对高考的质疑就无法消除,高考必然肩负终结性评价的重任,怎么改革都无法让每一个人都满意。

篇12

关键词 高考制度 改革 公平 科举制度 问题及对策

1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变迁

高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从一项高校选拔新生的活动,转变成了国家进行教育资源分配的制度。高考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有效率地选拔人才,同时以利益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决定了运用考试结果,即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中国历史上对人才的选拔经历了推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几个阶段,最后才演变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推举制就是荐举贤才,盛行于夏、商、周时代。依据个人的德行、才能,冲破了世袭制的贵族血缘体制。九品中正制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的选官制度。而中国现行高考制度是自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后开始发展的;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而现代“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现在高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技能导致就业困难,引起了人们反思。因此把握住高考改革的方向促进高考制度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保证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2现行我国高考制度的优点

按照中国目前国情来说,高考制度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制度。现行高考制度有以下几种优点:

第一是高考相对来说是公平的,统一考试更能够检测出考生的实际课业水平,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能够激励学生去学习;第二是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是贫穷还是富裕,都能参加高考通过个人努力进入大学,实现了保障绝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是以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不仅简单便捷同时消耗比较低的社会成本;同时高考之所以广受大家关注,也是因为它是一条阶层流动渠道。第四是中国高考也给了中国考生们一粒“后悔药”,假如认为自己高考没有完全发挥实力,还可以选择高考复读这条路。高考制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第五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也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自主招生也的确能选拔出符合学校需要的“专才”。

3现行我国高考体制的弊端

虽然高考制度是现在所用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国家现行高考制度录取方式主要分为参加高考按分数录取和自主招生录取两种方式。

第一是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学生的考试负担繁重,同时学业压力较大;第二是科目分配上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的设置比例不合理,统一的科目设置和学习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同时各学科之间缺少互动整合。第三是高校自主招生录取存在问题。从自主招生的公平性来看,目前很不透明;从自主招生的选拔效率来看,并没有像想象中高效率的选拔出所需的人才;而且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减负”效果。自主招生由于其评价指标无法量化,更容易引起权力的寻租和滥用。第四是高考的考试内容设置也有问题,选修课设置不合理,题型的设计也存在着缺陷,同时也不能公平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察。第五是高考制度中命题方式比较多元化,对于考生而言,录取风险不减反增;同时命题质量也不够统一,因此不同地区考生取得的成绩也无法比较;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命题成本,多元化的命题方式会导致重复命题,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削弱了高考的权威性;同时对人才的流动也有不利影响,多元化命题方式无法确保需要某种人才的地区高校就能找到适合的人才。第六是高考的“分省定额”现象,这在国家直属高校或部署高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高考的实质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争夺,在招生名额的分配问题方面更表现出属地化倾向,像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和考生大省则是最不受北京高校“待见”的。这种现象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它阻止了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向发达地区流动,既阻止了考生的横向流动又阻止了考生的纵向流动,同时还加剧了不同地区考生被录取的差异,这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七是“高考加分”政策,这一政策也是高考所有制度政策中受到关注比较多的一项政策。首先高考加分指标大多是无法量化的,这种天生的漏洞非常容易滋生腐败,对高考公平危害极大就不足为奇了。其次是加分权力被下放导致地方创造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同时,同时加分政策还涉及众多利益集团,这也导致了教育腐败问题更加严重。第八是导致了“高考移民”问题。高考移民分为两种,一种是移民到教育不发达地区,享受当地的高考录取政策从而进入更好的大学;另一种是因为各种原因移民到某地而不得不在当地参加高考的,这一种“移民”多发生在农民工及弱势群体身上。“高考移民”的出现正是由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不同^域高考录取分数线及高考录取难度严重“失衡”。第九是现行高考制度产生量“高考复读生”群体,这一现象在经济与教育不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是高考改革过于频繁导致学生很难适应;其次是高考的命题和评价方式不能够做到很好的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然后是目前高考制度的录取规则导致学生无法选择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最后是整个社会过于看重高考成绩和学历,导致很多学生自己决定或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去选择复读,而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和道路。

4针对现行高考体制弊端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4.1高考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上面我所列述的现行高考体制下存在的弊端,我认为进行高考改革是极有必要的。同时高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问题,因为高考制度决定着千万人的前途和命运,更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角度看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看,都需要保证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4.2高考制度改革的重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同时指出:“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多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因此“公平”应该是高考制度改革的前提与最终目的。

4.3高考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是针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首先要明确的是自主招生是为了招收有专长和特长的少数的学生,不能因为自主招生的政策使得大多数学生的课业负担被加重。其次是要完善选拔机制,要克服传统选拔机制中的弊端与不足。增加自主招生的透明度;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提高自主招生选拔学生的效率。这就需要加强内外部监督来保障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高校内部自身要先做到自我约束;也需要社会和舆论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监督;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出台更加细致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最后要设置一个专门负责各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的机构;该机构既要独立于政府与高校又要受到政府与高校的监督;要做到政府、高校、机构三方之间互相监督。二是高考的科目设置也要进行一定的改善;高考考试科目既要具有选拔性又要有公平性与科学性,保证科目的知识点设置能够让不同生活环境的考生都能理解,而且只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同时科目设置还需要保证可操作性,要结合高校和考生的具体情况来设置科目。三是针对高考内容以及考试制度方面的弊端,我有以下几个建议。在考试的形式上,要逐步改变以往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方式,要实现从单一评价到多种评价的转变。在考试的内容上要实现多元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发展。四是高考命题要做到统一命题和分散命题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世界大学入学考试的潮流。五是高考“分省定额”的问题,要清楚的明白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发展的不均衡,仅仅通过出台政策要求改变“分省定额”这一规则是远远不虻摹J滓兼顾的就是国家的利益,其次要兼顾考试公平和做到区域之间相对公平,同时要保证生源民族的多样化和生源的地区多样化。六是有关高考加分政策,由于背后涉及众多方面,因此很难完全废除,可以进行调整尽量保证公平。首先对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弱势的地区予以偏重;发挥出加分政策的激励作用,也要保证加分项目评选的透明性,要制定统一的加分标准。七是有关“高考移民”问题,其本质也是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均衡,所以改革高考制度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变化,要逐渐缩小省际高校之间的入学机会差距。八是针对高考复读生群体这一问题,要充分听取社会各阶层各人士的观点和建议,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还要改进高考的录取机制与填报志愿的方式,要做到维护考试的合法权益为第一位;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学校网站实时学校报名招生情况和分数线情况,让学生合理规避;要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尽最大努力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和专业,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滨.我国高考公平制度的审视与反思[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2] 李木洲.新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的应对[J].现代教育管理,2016(06).

[3] 李木洲.高考模式改革趋向探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4).

[4] 李木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策略[N].中国教育报.2014-02-28 (006).

[5] 李木洲.困境与出路:“异地高考”问题剖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6] 唐苏琼.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及改革对策[J].教育评论,2007(06).

[7] 金晓明.高考改革: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推进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8] 黄长云.对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考制度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8).

篇13

物理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高考的重要组成科目,学生物理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理科综合成绩,因此高中物理的学习极为重要。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浙江省率先实行新高考方案,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明确地提出能满足学生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再讨论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接着阐述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后着重分析了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并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新高考;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物理教师教育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是组成高考的重要科目,还因为它应用范围的广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生产中,因此学好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的意义,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目前,高中物理教师中存在一个现象:首先,有一部分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几年后,便选择了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导致普通高中的青年物理教师较多。其次,由于青年物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因此其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还有一部分刚刚上任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不懂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部分物理教师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教学水平不能适应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深入新方案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而学考与高考选考无论在考试范围还是考试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改革,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范围比高考选考更大,要求也更高。目前,多数物理教师对这种新方案理解不够深入。例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高考培训,但是这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培训中领会到新方案下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

新高考方案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有机结合,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首先,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和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历史进行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新高考方案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性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学习。

(二)角色和行为的转变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会做学生人生的规划者。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进行角色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做开放性的教师;再者教师在行为上也要发生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建立沟通和配合的联系。

(三)引导方式的转变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四)开发课程资源物理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强调的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不再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位移内容了,因此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下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教师需要从各个渠道开发资源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渠道,选择比较有趣味的课题,再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来丰富课堂。

(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慢慢的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四、讨论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物理教学质量较差,因此针对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取向,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于改革中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标准,进而培养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能力转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杨帆.面对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师之思考[J].剑南文学,2009(8):14-14

[3]母小勇.教师的作用:实现文化科学的有效转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篇14

一、高考复习需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1.交叉与核心的关系

综合考试不是以各科交叉知识点为考点,而是通过这些内容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涉及的理、化、生三科知识而言,其知识要求是很低的,大多不是本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重点或主干内容。因此,复习中,立足学科主干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知识,适时渗透、点拨与引导学生关注学科间交叉点知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举措。

2.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近几年来,以实际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设计试题的思路已成为一种方向。这类试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可以检测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坚持将“解题教学”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显然是应对综合高考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收集一些源于实际的学科知识素材,创设问题的情景,培养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搞好物理复习的三点建议

1.回归基础,抓好学科内综合

在复习中,我们应认识到能力必须依托基础。离开了物理基础知识这一载体,能力的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应注意抓住学科主干内容中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活化基础知识,让学生从中掌握迁移知识的方法,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通过汇编有关生活等方面的物理应用素材或习题,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中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归化信息的能力。

2.加强联系,指导学科间综合

教育部考试中心曾明确指出学科间综合的比重将逐年增大,所以,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综合、实施综合,逐步加大学科间的联系、交叉、渗透的分量,以能力要求为框架,构建学科间综合试题并授予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3.研究新教材特点,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采用启发式原则,重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复习中坚持研究新教材的特点,落实新教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从另一意义上讲,高考改革必然会受课程改革的影响,从中提取精华并体现在高考命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