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范文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9 15:59: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篇1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技巧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经常会利用游戏,因为游戏受到学生的喜爱。课堂上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花哨,十分热闹,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师的预设。但时间一久,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降低,原有的最初的学习热情已经不复存在,原始的兴趣正逐渐地消失,他们在有些重复的游戏中显得无精打采。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如果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以下规律,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够恰当,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巩固复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导致了教学的畸形,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不能令人满意,面对如此教学危机,急需小学英语教师的反思,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不长,对待英语又不能像汉语一样,从小就学说汉语,利用汉语交流,这就直接导致了英语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小学生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力。所以,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重点是教师的讲解,讲解要做到耐心生动,注意讲解的语境,知识的传授要具有启发性,不能照本宣科,单板、生硬地向学生灌输,同时,还要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其他一些教学方法。

二、愉快教学法

愉悦轻松的教与学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和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因为,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情景教学来模拟教材中的场景,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此外,可以利用一些唱英语歌,观看英语电影的兴趣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在“乐中学”又在“学中乐”。

三、演示法

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最好教学方法就是演示法,尤其是对一些字母、单词的学习,通过实物、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让学生很快掌握应学知识,并且可以达到记忆深刻,如果对小学生进行反复演示,适当增加知识点,以点带面,就可以不断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篇2

关键词:静脉血采集;末梢血采集;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检验项目,常见的采血法包括末梢血采集及静脉血采集,两种采血法对检验结果具不同影响。本研究分析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法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诊治的住院采血患者共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将其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63例,男女比例38:25,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4.26±5.79)岁;对照组63例,男女比例32:31,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32.89±4.16)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按相关要求完成检验前准备工作者。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肿瘤患者;资料不完整者;不配合检验方案者[1]。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空腹状态下于早晨8:00采血,检验仪器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检验试剂由无锡荣美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对照组予末梢血采集,选择耳垂或手指部位,采血前按压采血部位使充血,以酒精棉球擦拭完成局部消毒,酒精挥发后以手指按住采血部位并予固定,紧绷局部皮肤,手持采血针刺入2~3mm皮肤,血液渗出后用消毒棉球拭去首滴血液,取之后的血滴作标本,标本采集完成后送检。

研究组患者予静脉血采集,选择前臂或肘窝中静脉较明显处采血,取坐位或仰卧位,平放前臂,于肘关节往上5cm处进行止血带绑定,结合动脉血流情况及患者感觉调整松紧度。患者握拳,以酒精棉球为采血部位消毒,固定采血处后手持静脉采血器,以斜上方角度刺入皮肤,刺入点距静脉2~3mm,刺入后再穿静脉采集血液。采集足量后松开止血带,待患者松拳快速抽出针头,对患者予棉球压迫刺入点止血,标本采集完成后送检。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血标本的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等血细胞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观察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血红蛋白指标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上述指标均行统计学分析[2]。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统计分析,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x±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标本的血细胞检验结果对比 研究组血细胞相关指标水平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

2.2两组患者血标本的血红蛋白相关指标检验结果对比 研究组Hb检验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医院常见的基础性检验项目,相关检验结果能够为医生诊断临床疾病提供依据,常规检查内容主要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等方面,指标包括WBC、RBC、PLT、HCT、Hb、MCH、MCV、MCHC等。在血常规检验中,血标本的采集对结果具有一定影响,因此临床中对血标本的采集方式非常重视,现阶段临床主要采取末梢血采集与静脉血采集,末梢血采集疼痛感轻微,但采集过程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包括手指按压采血处造成组织液渗入,从而稀释了标本,破坏了红细胞内部成分,影响了血标本质量。另外手指及耳垂部位血液通畅性较低,血量较少,采血难度相对较大。本研究对患者采用静脉血采集,采集部位选择前臂或肘前静脉,该部位的静脉血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能够真实反映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同时静脉血采集得来的血液量充足,满足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检验要求,且重复性强。

观察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血标本的血细胞检验结果,可得研究组血细胞的WBC、RBC、PLT、HCT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RBC、PLT、HCT检验值均高于对照组,WBC检验值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为末梢血采集前需按压采集部位,易造成局部PLT损耗或凝集,导致计数量降低,同时挤压造成组织液过多地渗入血液中,稀释了标本,导致RBC、HCT计数值降低。且手指与耳垂部位血管腔较窄,温度较低,可能造成血液成分沉积,引起WBC计数器的数值偏高。观察所有患者血红蛋白相关指标的检验结果,可得研究组的Hb检验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MCH、MCHC检验值无明显差异,该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相符[3],证明采用静脉血采集法行血常规检验准确度更高,误差更小。另外,对于儿童、重度肥胖者、严重烧伤者等特殊群体,其静脉血管存在管腔较细、血管不明显或受到严重损伤等特点,采血时选择末梢血采集较为适宜,注意减少或避免外界环境对采集效果带来的影响。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静脉血采集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检验的准确度更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范英华.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204-205.

篇3

关键词:小组工作;小学;德育;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56-02

针对当前传统德育方式的单一性问题,笔者提出将小组工作方法应用到德育教育中来,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尝试性探索进行论述。

一、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从当前的德育方法来看,主要存在着单一性问题,缺乏实践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从小组工作方法来看,它是属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指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有意识编制小组进行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它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实践性和理论性。

1.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德育的实践性,弥补传统德育方式的缺陷。同时,小组工作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开展游戏和活动,与小学生活泼好动和形象性较强的特点相适应,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德育。因此,将小组工作方法与传统德育教学方式相结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使小学德育教学方式更加完善,能够更加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小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强,采用课堂授课的形式难以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小组工作的引入,让学生经过活动参与、个人展示等环境,能够增强学生及教师的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德育,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系列丰富的小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体验,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

4.引入小组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地干预、疏导和矫正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治疗模式,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寻找到解决方法。

二、尝试性探索

根据相关理论,我们将小组工作法应用于小学德育教育中,作了如下尝试性探索。

1.分析学生,因材施教。一是摸清底子。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品德习惯等,给每个学生建立德育档案。重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存在着的主要问题。二是深入分析,查找德育短板。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存在这些德育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

2.相互了解,增加信任。先让主持人对小组活动进行介绍,如活动的目标、成员等,让学生对小组工作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发言,讨论确定小组名称,共同协商制定小学公约,选出组织能力强、有威信的一个学生为组长。组长带领小组绘制出海报,并介绍本组基本情况。最后,举行“解开千千结”热身游戏。(组员围成一个圈,先举出左手,握住对面一个组员的左手,再用右手与对面另一个组员右手相握。不能放开手,如何解开这个结)。这个活动可以促进组员之间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3.增强自信,提高能力。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开展“同学眼中的我”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写其他同学的优点,并将写好的优点送给所写的对象,让同学之间一起分享所写的评价。学生通过别人写自己的优点,可以使自己的信心倍增。同时,让学生学会去赞美别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最后,让学生观看家庭冲突情境剧,并模仿和表演。让学生找到解决情境中家庭矛盾的方法,这既能够让学生通过扮演家长角色而体验到父母的艰辛,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验亲情,感恩父母。一是播放感恩父母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恩情。看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很多学生都说自己以前不懂事,现在感到很愧疚,还有的学生说以前不听父母的话,现在才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二是做一个测试游戏。先让学生在纸上写出5个最亲的人。很多学生都写上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婆”等亲人的名字,然后,让学生划掉一个亲人的名字,并说明:划掉一个名字就等于这个亲人永远离开了自己。随着一个个名字被划掉,也就意味着一个个亲人离开。学生不忍心地划去一个个亲人的名字,在划的同时,就想到了这些亲人对自己的恩情,于是,很多学生都哭了。工作组的主持人此时顺势而导,请一些学生现场对父母说说心里话。有的学生说自己不懂事,以前不懂得父母的艰辛,也不知道亲情的珍贵,一旦要失去亲人的事情,才感到亲情是多么的珍贵。一个平时爱上网的学生鼓起勇气说,以前他经常上网,不爱学习,现在知道了这样做是愧对父母的付出,所以在大家面前保证,一定戒除网瘾,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5.做好评估,总结经验。小组工作评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在目标的达成上进行,二是对组员及工作人员参与度方面进行评估。组员参与热情高,而且小组之间的分享与行动也比较积极,小组工作人员在小组活动中运用恰当工作技巧,有目的地引导,适当地运用倾听、同感、同理心等方法,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并且更深入地进行分析,加之有效的分享环节,使得很多学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收获。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组工作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小学德育教育方法,能够增强德育工作的趣味性、实践性和理论性,让学生在小组德育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通过尝试探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学生受到感恩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以增强德育活动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1.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什么是教育;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主观的吗;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明确理解和处理好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社会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素养;义务教育的含义;怎样加深理解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2.教学工作

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什么是课程;课程设计工作包括什么内容;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环节;什么是教学原则;科学性知识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什么是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班级上课制及其优点;课的类型及其结构;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备课的方法;学生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国际教学改革的趋势。

3.德育工作

德育的概念;道德与思维;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原则的概念;正面疏导为主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德育工作的途径;德育常用的主要方法。

4.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班主任主要工作及其方法。

5.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任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内容;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形式;组织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方法。

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

1.学习概论

学习的含义及其三个要点;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的迁移。

2.知识的学习

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概念形成概念同化;解决问题与创造性的含义;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提高知识保持效果的重要条件;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因素。

3.技能的学习

什么是技能;技能的种类;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及有效方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练习的条件。

4.品德及其形成

品德的定义和品德的构成;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与条件;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

5.教师的心理

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形成“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5

通过实地调研,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农村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1.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况喜忧参半。从问卷统计中看,坚持按课表上思想品德课的学校占88%左右,有12%左右的学校有被其它学科教师占用的现象;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目中认为非常重要的有61.2%,认为一般的占32.2%,还有6.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可开可不开。就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存在的问题而言,64%的学生反映教师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效果较好;19%的学生反映思想品德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单调枯燥、索然寡味;更有18%的学生反映,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标记重点内容,记录可能要考试的重点,完全把学生当成应试的被动者,为应试而教学。上述数据和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无论是校方、教学人员,还是学生,还没有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放到足够重视的地位。思想品德课堂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存在被忽视、边缘化的倾向,课时被随意占用、教师随意应付教学等现象,如果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2.农村中小学生的择友观、人际交往观符合其年龄特征。从问卷统计数据中得知:学生交友的目的,回答共同进步者占63.8%,帮助自己学习的15.3%,充实生活的占20.9%;他们择友的标准,兴趣爱好相同的34.7%,学业成绩好的22.4%,讲义气的29%,兴趣爱好相同选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多,学业成绩优,讲义气两个选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减少,这是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性的表现。学生最喜欢交的朋友是有主见、成绩好、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同学,特别是乐于助人选项达到52.2%,这是农村民风淳朴并注重对青少年一代熏陶的结果,学生最鄙视的人是口是心非、仗势欺人、出口伤人、动手打人、小偷小摸、不尊重师长的人。上述结果说明,新一代农村中小学交际观、择友观基本符合教育的目的和期望,他们与朋友交往,基本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纯洁而健康。学生在择友交友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逐渐变得理性,既不一味崇拜学业成绩优秀者,也不盲目认同讲义气。对同龄人中有悖人伦道德的言行,学生表示憎恶和鄙视,体现了他们心中的正义感、是非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批判、辨别能力。

3.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家庭美德意识喜中有忧。学生在回答“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儿童、孕妇时你会怎样做?”这个问题时,83.5%的学生愿意主动让座,说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具有社会公德意识,给予最需要帮助的人帮助表明学生充满爱心;但也有近27%的同学回答,别人让我也让别人不让我也不让,而回答“不让”者占6%,虽然比例不大,但也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少数学生公德意识亟待加强,他们的自私、怕吃苦、冷漠心理严重,可能是父母的身教不到位,也可能是教师的言传未入脑,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矫正,对其一生的成长、事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回答如何对待学校公共财产这个问题时,78%的同学回答爱惜,有20%的同学回答有时爱惜有时不爱惜,或不爱惜。这个比例有些触目惊心,因为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对爱惜学校公共财产问题模糊、抱无关紧要的态度,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数据。当看到有人在破坏公共财产时,近90%的学生回答尽快报案和当场制止,其中当场制止者达61.1%,表明他们血气方刚,富有正义感,令人欣喜。但有近12%的学生回答回避不管,其潜意识认为没有损害我和我家的利益,事不关己,这样的回答值得忧虑和深思。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方面,24.6%的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了款,38.5%的学生为本校贫困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27.1%的学生深入学校周边的农村或社区为孤寡老人做好事,16.4%的学生到当地敬老院慰问老人。这些活动表明,广大农村中小学因地因校制宜,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但是,如何有组织、有计划、持久地开展相关活动,着力增强系列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家庭责任感方面,66.5%的学生认为应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29.5%的学生要父母吩咐才做,否则不做;4%的学生回答想办法躲避。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农村学生的家务活大幅度减少,这是事实,但有三分之一强的学生从小不爱劳动,不愿劳动,简单的扫地、洗碗、洗衣服等家务都不愿干、不会干,很大程度上应是父母娇生惯养的结果,淡化了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感,弱化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4.农村中小学生的消费意识、法律意识基本具备。在高消费、超前消费观比较盛行的年代,农村中小学生因为生活在远离都市、消费环境相对健康的农村,他们的消费观念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81%的学生认为应该合理消费,回答超前消费者只占5%,说明年龄尚小的农村中小学生在消费上秉承了父母等长辈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的传统。在法律意识方面,在回答“当你及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个问题时,62.3%的学生认为要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协商调解使大事化小的占21.4%,回答以牙还牙,实施报复的占7.9%。这说明,大部分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强,学校的法律宣传、教育是有成效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通过调解、私下处理侵权问题是农村常用的方式,他们耳濡目染,这也是一种维权救济的可行路径。同时,仍有近8%的学生基本没有法律意识,认为可以采用野蛮和愚昧的行为对待侵权者,这说明法制宣传教育任重道远。

5.农村初中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与教育目标基本吻合。在调查问卷中回答“你最崇拜的对象”时,42.1%的学生回答是科学家,34.6%的学生回答是军人,23.8%的学生回答是教师。位居前列的崇拜对象是他们从书本到实践中最熟知的三类人,也是社会职业中从业较多、受社会尊重的群体,反映广大农村孩子心灵纯洁,情感脱俗。这也表明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作为、受人尊重的人是他们潜意识的价值追求。在对“一个人要实现人生价值”问题进行回答时,选择关爱自己又为他人选项的近80%。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而言,这个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二、结论与讨论

1.教师队伍的非专业化严重影响农村中小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在农村中小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由于周课时少,专任教师少,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等课程那样,有专门的教研组,能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思品课教师往往和历史、地理教师一起,组成一个综合教研组,由于学科不同,其他教师即使在一起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也不可能对思品课提出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只能由思品课教师单独应对。由于思想品德课看上去容易教,一些教学行政人员为了评聘职称,往往兼上思想品德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专门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在一般的农村中小学校少之又少,有的学校全部为兼职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非专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本来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在学校层面与教师层面却被淡化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德育基地的缺失成为农村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短板。建立德育基地,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之一。但是,对于农村广大中小学校而言,建立德育基地还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绝大多数县城以外学校、边远地区、相对偏僻地区,几乎没有德育实践基地。一是在这些学校,还没有德育基地的概念;二是即使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这样的理念,也因为经费的拮据不敢想,不敢干;三是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德育基地因为经费、交通安全、组织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实施;四是当地德育资源因为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开发,达不到建立基地的需求,或处于零散状态没有系统开发,无法形成良好氛围,不宜作为教学资源。正是因为上述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无法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无法让学生在鲜活的现场体验并感受教学内容,只能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参考资料、媒体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宣讲、推介、融合。但是,这种融合,永远无法替代学生自己最切身的感知。

3.农村空巢现象和单亲家庭给农村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带来严重挑战。“空巢现象”是目前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现实状况。农村青壮年男女为了谋生,进城务工,村里留下的绝大部分为老人、妇女和小孩,务工农民工的孩子大多数交给家里的长辈或者亲戚照管。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城就读,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中小学校就读。由于这些学生离开了父母亲的直接监管和引导,他们的思想、行为及学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单亲家庭而言,由于父母离异,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伤害,要么没有父爱,要么没有母爱,使他们变得抑郁、闭锁、自暴自弃,甚至自甘坠落、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他们变得十分任性,由于监管人员的疏忽,他们变得非常脆弱;也由于监管出现空档,他们变得特别叛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遇到偶然事件的诱导,上述变化会引发孩子质的变化,会出现学业成绩下降,道德水准滑坡,行为现象紊乱等问题,轻则违反校规校纪,重则出现违法事件,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危害,给孩子人生成长道路蒙上阴影。近年来,未成年人因上述原因发生的系列案例给我们敲了警钟。

三、努力与展望

根据我们的调查与上述存在的问题,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学的实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1.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训工作应以县市(区)为主体,由所在县市(区)的教师培训机构负责,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为落实培训任务和目标,应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其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分管领导担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市(区)教研室有关负责同志、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人等同志任成员。其二,规范培训内容。组织参加培训教师学习中央、省级有关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推介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工作经验和基本做法,开展交流和讨论,邀请省内专家作讲座,邀请县市(区)宣传部、团委等单位主要领导作报告,组织教师到沿海地区、革命老区、红色纪念地参观。其三,落实培训经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确保思品课教师培训的必要开支,如参加培训所需的交通费、资料费、住宿费、参观费等,不应增加参培教师的个人负担。

2.加大农村中小学校思想品德课课程建设力度。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责任在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作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一是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关于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系列文件精神,钻研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吃透各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分析目前农村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主流及存在的问题,把上述内容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支撑点。二是要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素材,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学校实际和学校领导要求,形成随时可供利用的电子文档和纸质材料,既可为课堂教学之用,亦可满足学校德育之需。三是要充分利用政教处、校团委、班主任工作平台,在全校学生中建立思想品德表现优异、思想品德表现较差两类学生思想品德档案,定期跟踪,进行案例分析,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和引导他们。四是要加强与所在乡镇团组织、派出所、司法机构等部门负责人的联系,对本乡镇、本村组中出现的重大危害社会、个人、家庭的案情案件进行收集、整理,作为反面案例用于课堂教学,这比一般案例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要大得多。五是要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的版报、橱窗、广播站、学生社团刊物等媒介,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适时地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创设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有利环境。

3.农村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发、利用当地德育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经过撤区并乡、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校相对集中,生源辐射范围扩大,可资开发利用的德育资源增加。在农村,我们完全有条件去整合、开发富有本地特色的德育资源。第一,农村地区的山水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自然环境保护得特别好的乡村,树木葱郁,溪流淙淙,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是我们对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最好素材;第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一部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一个个富有科技含量的产业园落户农村,一幢幢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的别墅式的农舍掩映在山水间,一辆辆汽车随着村级公路的修建开进了农家小院,谁说这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鲜活案例呢?第三,农村的每一个乡镇、村庄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发展史,甚至其村名、乡镇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一个乡镇、村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有流传至今的人穷志不穷、寒门出贵子、仗义疏财、舍小家为大家等感人肺腑的故事,如果将其整理,就是最好的德育素材。第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民风淳朴,世代相承的孝敬父母、友善邻居、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美德,值得我们去挖掘。如果我们做这方面的有心人,肯定会得到一个个惊喜。最后,每一个乡镇或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存或有重要人物的故居、或有重大建设的景点、或有特殊意义的民俗风情景观,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如果能够精心策划,力争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适量投入加以保护性开发,一方面为旅游开发奠基,另一方面可为建设德育基地服务,一举多得。

篇6

摘要:香港颁布国民教育科政策之后在社会引起了不同反响,最后在香港国民的一致压力下被迫放弃。本文将从政策工具的角度对该政策进行分析,分析香港国民教育科政策实施遇到困境的原因,以探讨如何运用有效的政策工具来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国民教育科;政策工具;公共政策

一、引言

2012年4月,香港教育局公布了《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计划将此学科列为必修科于2012年9月新学年开展课程。政策出台以后,一些宗教机构先后宣布辖下学校不会于9月加开德育及国民教育科。香港政府多名官员见反对声音渐大,分别在多个场合解释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以消除公众疑虑。8月,民间反对国民教育大联盟把行动进一步升级,力争政府于9月3日开学前撤回德及国民教育科。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反对国民教育人士应以事论事,具体指出指引哪一部分有问题,他强调政府会有商有量,不会硬推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而反对的声音依旧。9月8日,梁振英宣布取消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三年开展期的规定,改变为由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开办国民教育科及其教学方式。至此,香港国民教育风波才开始逐渐平息!

二、从政策工具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

香港国民教育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反响,与香港政府选择的政策工具有很大的关系。笔者打算从政策工具选择的角度重点分析此次香港政府为推动国民教育的发展所采取的政策。香港政府这次在推动国民教育时所采取的政策是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学科,并派发《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根据豪利特和拉米什基于政府干预程度对政策工具的分类,政策工具可以分为三大类:自愿型政策工具、混合型政策工具和强制性政策工具。而香港政府的选择显然属于强制型政策工具。

(1)分析模型

对于政策工具选择进行分析的模型主要有三种即经济学模型和政治学模型以及综合分析模型。该模型从理论的角度将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概括分为两类:国家能力、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但是这两者在具体应用到政策分析时,“复杂程度”与“能力大小”的衡量成为了研究的阻碍。为此,本文借鉴武配将在《政策工具选择的模型》一文中所探究的衡量方法。在分析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时,主要考量目标群体的数量比、类型比。目标群体数量比是利益相关人数与总管辖人数的比值。若比值小于0.1,则复杂性小;若比值介于0.1和0.5之间,则复杂性较大;如果比值大于0.5,则复杂性相当大。分析国家能力时,从政府的回应性和效率以及公共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2)政策子系统复杂性分析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香港地区总人口数为7109.8(千人),小学人数为326.2(千人),中学人数为487.0(千人)。所以香港中小学的总人数为813.2(千人),也就是说会牵涉到813200个家庭。再利用总人口数除以家庭数,得到香港地区每个家庭的平均人数约为3个人。所以,813.2(千人)个小学生所牵涉的人数至少是2439.6(813.2×3)个利益相关者。所以目标群体的数量比为34.3%(2439.6/7109.8)。所以目标群体的数量比超过了0.3。又因为此次计算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还只是学生极其家庭成员,而事实上的利益相关者还远不止这些,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从目标群体数量比反映的复杂性较大。

至于目标群体的类型比例,学生的家长肯定会分布于社会的各个行业与阶层,所以目标群体的类型比例也很高。所以综合以上对目标群体的数量比和目标群体的类型比的分析,可以得出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较高的结论。

(3)政府能力分析

政府的回应性是指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对公众的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程度。在这一方面,香港政府的回应性无疑是很高的。面对这种情况,香港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政府官员在各个场合对民众进行解释,同时政府也通过正式的渠道收集社会各界的看法,并与反对派展开积极的沟通。种种行为都可表明香港政府具有较强的回应性。

根据2012年5月3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的《2012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显示,香港政府的政府效率继续维持世界第一的位置,香港政府已经数年取得了这个世界第一的位置。由此可见香港政府的效率性之高。所以,根据武配将提出的衡量模式,对香港政府的回应性、效率以及公共性三个方面进行的分析,香港政府具有较强的政府能力。

(4)分析结论

综合对香港政府政府能力以及对政策子系统复杂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政策子系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香港政府也具有较强的政府能力。根据豪利特和拉米什的政策选择工具模型,当处于政府能力较强和政府子系统复杂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政府适宜采用市场化的工具手段。

但是事实是香港政府所采取的是强制型工具,这与分析的结果是不相符的。根据前文所述的一些文献和媒体观点,这次香港国民教育科政策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与香港政府强制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有着很大的关系。

陈振明在《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与治理中常用的市场化工具》一文中,总结了当代各国政府改革与治理中常用的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目标管理、标杆管理等十几种市场化工具。

而在这些市场化工具手段中,笔者认为最适宜采用的是采用合同外包的方式。目前,香港中小学的国民教育主要是通过民族认同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采用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政府教育为主导、以社会团体教育为辅助的教育途径,促使香港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实现认识、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的统一。根据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合同外包的方式提高社会团体这一教育途径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推动香港国民教育的发展。

三、评价与思考:

政策工具在政府治理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政策工具作为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和结果之间的桥梁。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政策工具,才能使政策的结果与政策目标相一致。所以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政策工具的重要性,对政策目标群体进行深入地分析,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晰、正确的定位,然后选择适宜的政策工具,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康子兴.香港国民教育向何处去[J].新产经,2012,09:62-63.

[2]陈振宁.国民教育“洗脑”之说无法成立[N].法制日报,2012-08-14012.

篇7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开展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通过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小学生培养崇高的品德、健全良好的个性、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方式,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这对于提高我国人民的道德和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小学生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摒弃陋习,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在社会上,有如下几种社会现象

 

(一)不尊重长辈、父母。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少年对父母的情感即是依恋父母,又有抱怨,因为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昔日在他们看来是最完美的父母和老师,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尤其是当父母和老师继续把他们当孩子看时,他们就会产生反感,认为是对自己不尊重,不信任的反映,所以他们把成年人正确的规劝也看成“监护”来反对。对父母和长辈就产生了不尊重的表现。

 

(二)对长辈、祖辈的称呼改变。称呼也应该是一种礼仪。可是现在流行的称呼似乎都不规范了,比如“老爸、老妈”早就成为孩子们最常用的称呼父母的称谓了,对祖父祖母的称呼就更是别说了“老头子,老太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向来重视礼仪,称呼更是倍显尊敬,可是这样的流行在我看来是一种挑战,虽然,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称谓看成是一种“时髦”或者看成是一种“亲近”。但是不难看出现在的孩子对父母长辈确实不很尊重。

 

(三)在学校里,学生看见老师也常常是视而不见。或者故意避开,如果离开了学校,在校外遇见老师,就更加不予理睬。

 

(四)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导致了人情谈泊,同学间彼此对立,同伴之间不尊重等现象比比皆是。

 

二、提出加强礼仪教育的理论依据

 

小学生礼仪习惯形成十分重要。《论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说,他研究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等,他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提出要求,中国的传统礼仪也是中国论理学的要求。自古以来,礼仪一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中,诗、书、礼、乐,就是一起提出的。

 

德育学的研究任务也为礼仪教育提供了依据。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改革变化的时代,开拓的时代,人们观念更新十分迅速。德育要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德育的任务,就是研究新时期,新形式对德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解决新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之一——如何保持民族的优秀传统。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所解决的是人的方向、动力、表现的问题。培养人,必修以德为本。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如果在思想上,品德上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他们今后走上生活就起了一个定向的作用,在良好的条件下,能够成为一个良好品德的人,人们的道德观念、觉悟水平和文明行为和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程度密切相关。

 

在我们德育中,集体教育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集体中必定会和同伴产生交往,交往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礼貌待人这个问题。如果在集体中发生了集体和个人的冲突,要克服个人的小利,顾全大局。

 

三、培养小学生的礼仪应该做到

 

(一)日常生活中应做到:

 

1.称谓礼仪。2.问候礼仪。3.就餐礼仪。4.穿着礼仪。5.尊师礼仪。6.同学交往礼仪。7.升旗礼仪。8.活动礼仪。9.接待礼仪。

 

(二)把知识教育和文明教育结合起来。文明是从知识开始的,没有知识的原始人是不讲礼仪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礼仪教育就显得分外重要了。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增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至立身处事,大至定国安邦,都得从小事做起。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我们应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这一高度加以重视和培养。

 

(三)要和其他各育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体育中结合礼仪教育,在各种体育竞技中,比赛重要还是文明礼貌重要,学生常常有停止自己的比赛,去帮助他人,教育者就要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还有在劳动教育中,互帮互助也常常见到。德育本来就是渗透在各育之中的,离不开教育,就像在语文教育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故事比比皆是,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起来,背名句,读故事。语文教育只能德育渗透其中,缘文释道,因到解文,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受到熏陶。

 

(四)提出行的要求指导孩子去实践。有一位教师是这么做的,他在执教《爸爸妈妈的手》这么一课,在课上提出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一年级的孩子还不会主动对父母表示感谢,这位教师就创设了这么一个情景,他说:“我就是你的爸爸,现在我回家了,很累,你会对我说什么,为我做些什么呢?”孩子们马上动起来,有的帮“爸爸”捶背,有的倒水,有的对“爸爸”说:“爸爸,今天你辛苦了,我来做饭吧。”小孩子们就以实际行动实施了礼的行为。

 

为了让礼仪教育真正有实效性,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礼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觉而且良好的礼仪行为,让他们终生受益。

 

礼仪教育则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礼仪素质的活动,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人格教育。小学生礼仪教育研究是基础,对于对小学生礼仪特点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礼仪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篇8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为了强化学生的锻炼和练习效果,以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可能会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前来说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分组教学,把学生学分成各个小组,不仅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中小学体育领域理论的应用,对促进中小学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是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炼体能,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具体体现。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工作者要致力研究、探讨、努力解决的课题。目前来说,注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体育教育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而且能促进文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举例来说,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变重,多数人都喜欢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运动本来就可以放松身心。在操场上的运动暂时离开了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享受运动的快乐,回到课堂之后学习也会变得更有效率。因此,课堂质量的提高与中小学体育衔接教学的应用还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反过来说,中小学体育衔接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

三、中小学体育教育与课堂质量如何衔接

1.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从备课开始

好的教学通常都会有好的备课过程,好的老师也很注重教育的准备过程。大多数人认为体育课是附属课程,根本无需准备。其实这种想法完全不对,要让体育教育与课堂质量的提高有效衔接,必须合理设计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并得到良好发展。要做到这一方面必须注意以下方面:①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虽然说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需要创新,形式和内容都需要创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内容还是要遵循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基本内容,使学生体育方面的发展不偏离大方向,得到有效发展保证。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技术动作,熟知其动作要领;要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并找到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②结合文化课堂内容,以减轻压力、放松身心为主。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衔接的主要方式是,课堂内容学习认真努力,体育课堂运动玩耍放松心情,以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一举两得。这种教学模式是有一定益处的,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继续探索该模式,研究出最恰当的比例,则对提高中小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具有非凡意义。③结合教材、学生特点及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组织、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最根本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组织课堂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缓解学生的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在上课中体现。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是指文化课内容能从良好的体育教学中得到益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本身也能得到提高。教师认真上好体育课,能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好的课堂质量需要由老师统领全局,掌握整个教学进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老师动作讲解时要言简意赅、形象具体,要让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

3.体育课堂的主题永远是学生

无论何种教学,教学的主体永远都是学生,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育和练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赖于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并合理安排课堂的联系密度和运动量。一堂好的体育课既能使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运动能力,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

4.注重体育课后的巩固联系

体育教学需要把体育精神带给学生,只有让学生充分领悟体育精神,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无意间强化学习效果。这就需要让学生多加练习,热爱运动,热爱体育,把提高课堂质量与中小学体育衔接教学模式完整地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体系中,相信这种模式在未来的中小学教育发展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心理教师;素质结构;胜任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5-0016-03

一、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心理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工作原则是不同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验等技术,如果应用不当,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终生的伤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由具有心理学专业素养的人来负责。

那么,作为优秀的心理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心理教师在人格、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心理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有少数研究者曾对此问题作过一些探讨,但存在取样范围小、生态效度低的问题[1,2]。因此,本文试图用更广泛的样本,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分析的方法,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方法

本研究用文献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法和工作日志法对60名参加首届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国培班的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进行研究。

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形成对心理教师的基本认识,确定了心理教师所需的职业素质雏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工作分析的调查问卷。

行为事件访谈的部分访谈提纲如下:1.请描述你经历过的三个你认为成功的和失败的事件。 2.作为心理教师,所需要的能力、素养和资格认证有哪些?3.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限制学校心理教师获得成功?

本研究的问卷涉及心理教师岗位的全面信息,如教龄、工资、工作职责、工作特征、工作联系、职业升迁、直属上下级及相关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等。

工作日志法,即让一些心理教师详细记录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以从中查看心理教师每天从事的活动以及计划完成的情况。

三、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主要职责

访谈和问卷结果表明,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心理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心理课题研究。

(一) 心理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课程类型为心理活动课,即通过热身、讨论、活动、体验与讲解,让学生感受体验和感悟提升心理素质的意义和方法。除了常规的课程,也有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也包括面询和电话咨询。心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规范而有效的咨询;对于一些典型的普遍性问题,则需要进行团体辅导;此外,还需要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心理测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筛查出问题学生,及时预警并做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也需要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观察和跟踪。为此,心理教师必须做好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另外,需要通过系统地规划,适时地在学生入学后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类型的测验。

(四)科研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研型的工作,心理教师需要积极申报课题,开展自主创新性的研究。需要懂得如何去选题,如何综述文献,如何编写调查问卷或者拟写研究设计,如何整理和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除了以上四大模块,心理教师的职责还包括组织和辅导学校心理社团的活动,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编辑心理报纸,开展社区公益活动,作工作计划、总结和汇报等。

四、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

基于以上的研究与分析,结合管理心理学家麦克莱兰(McClelland)的胜任力理论,我们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所谓胜任力,就是指能带来高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价值观、个性、动机等特征[3]。麦克莱兰把胜任特征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六个层次。他认为,胜任特征模型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1)水上冰山部分:即知识和技能,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别开来;(2)水下冰山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胜任特征,可统称为鉴别性胜任特征,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的关键因素。

根据该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把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分成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角色定位、个性特质和成就动机等五个部分,并提出了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如图1。为了简化起见,我们把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整合为角色定位。

图1 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

(一)心理教师的知识要求

由于工作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心理教师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相关知识,具体如下。

1. 心理学基础知识:具体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心理教师上好心理活动课和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石。尤其在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这些知识显得格外重要。典型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个性心理、自我意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青春期心理、意志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人际心理、亲子心理、生命心理、创造力心理、积极心理、环境适应心理、升学与就业心理等。同时,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基础也是心理教师专业水平的分水岭。有些半路出家的心理教师主要短板就在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基础,尤其缺少统计、测量和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这方面的基础有助于心理教师守住科学的底线,自觉抵制伪心理学知识。

2. 心理诊断和心理咨询知识:包括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的方法与原则,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分,临床心理资料的收集,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的撰写,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这是心理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知识。如心理教师应懂得有些学生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畴,应转介给精神科医生。除了教材知识,心理教师还应通过再学习,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新动向、学生心理咨询的新进展。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知识:与一般学科教学不同,心理活动课强调热身、活动、体验、分享和感悟,不能把心理活动课上成知识传授课。所以,心理教师应系统学习心理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并精于开发原创的系列课程。

此外,心理教师也应掌握计算机知识、文秘工作知识、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心理教师的技能要求

1. 个案咨询技能:个体咨询虽然受众面小,但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核心的工作。对可能引发极端事件的学生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尤其重要。心理教师应该能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支持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法、强化疗法等对学生进行有效咨询;对咨询中常用的倾听技术、面质技术、反应技术、共情技术等应熟练掌握。

2. 心理测验技能:掌握各类常用的心理测验,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测验进行问题学生的筛查和预警;懂得使用心理测验进行问题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能对测验分数进行统计分析和科学解释。

3. 课题研究技能:掌握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课题论证、研究设计、问卷编制、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技能;能够自己独立进行研究,能够带动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发和推广应用。

4. 授课与团体辅导技能:掌握把心理活动课程设计充分展示出来的能力,通过生动的言语表达、课堂调度和思维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成长。针对共性的心理问题,能对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或开设讲座。要求展现出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在学生过于兴奋活跃时,知道如何控制场面;在学生沉闷时,知道如何调动气氛。

5. 其他通用能力:(1)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教师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能像班主任那样进行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像级长那样能对整个年级的心理辅导进行规划和组织;能像学科组长那样组织和指导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社会洞察力:能敏感地觉察到他人的异常反应并且能够洞察到行为背后的原因。(3)执行能力:执行学生处或其他上级领导部门的决定,对学生社团工作进行管理。(4)方案制定能力:能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各种规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5)应变能力:能够及时、冷静、恰当地处理学生心理方面的突发性事件。(6)人际关系能力:与不同的学生、家长、同事、行政人员发展有效和谐的关系。(7)时间管理能力:能合理地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管理以及调配他人时间。(8)饮食平衡能力:在工作繁忙阶段,上下班无规律时,要懂得平衡饮食,防止内分泌失调,保持充沛的精力。

(三)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如上所述,按照麦克莱兰的理论,以上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是对心理教师的硬性要求。而从角色定位开始的要求,属于鉴别性胜任特征,不属于对心理教师的硬性要求,但却是区分一名心理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素质。

有学者指出,心理教师在学校里通常扮演四种角色:学校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职业定位的辅导者。不同的角色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心理教师的地位或作用,但这些角色普遍把心理教师摆在比较次要或者从属的位置。其实,不管学校的管理体制和重视程度如何,心理教师都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定位,既能解决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又能对很多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国内外新进展,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定位,既可以让心理教师不断处在学习和进步的状态,又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定位的心理教师,其个人业绩会远高于一般的心理教师,从而使其个人成长达到新的高度。

(四)心理教师的个性特质

根据访谈和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优秀的心理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个性特质:

1.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充满责任感,不敷衍应付,尽职尽责。

2.自控力:面对尴尬或者困难情境,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亲和力:能平和地对面各种类型的学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生活学习的益友。

4.恭敬心: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没有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的权益与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5.同理心:善于换位思考,可以敏感而准确地体会学生的烦恼或困扰。

6.奉献精神:能自愿利用自己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利用下班时间为学生做心理咨询等。

7.自我发展:不断寻找学习机会,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

8.探究精神:对心理咨询或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积极探索,用于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心理教师的成就动机

动机是胜任力模型中最深层的因素。优秀的心理教师应该有很强的进取心和成就动机,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较长远的规划。心理教师的职业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管理型;二是专家型。如果走管理型的通道,成就动机强的心理教师有希望晋升为德育主任,甚至德育校长,从而拥有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走专家型的通道,成就动机强的心理教师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学家,在某些心理问题或者某些心理咨询方法方面开展课题研究,著书立说,成为行业内专家;同时会受到广泛的邀请,开展经验交流或者培训授课。这样的心理教师无疑会成为同行的楷模。除了管理型和专家型,也有其他长远的职业发展通道,如企业型。有些心理教师因为积累和研发了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技术,进而成立或加入了心理咨询与培训方面的公司,并取得成功。因此,优秀心理教师的内心深处应该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应拥有属于心理教师自身的职业梦想。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2.

篇10

关 键 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作者简介:刘敏慧,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研修员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既包括外部因素,也包括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心理机能的发展,将价值从最初的模糊认识提升到价值观念直至价值观,是一个由认识到理解直至内化于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行着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心理机制,即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整合[1] 。其中,价值理解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价值认同是价值观形成的核心,价值选择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价值整合则是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过程。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主要有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认知发展、思维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在思维上,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认知上,从无意记忆、机械记忆,逐步向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发展;在自我意识上,从模糊认识到强烈的自我存在感、直至自我独立需求。可见,中小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阶段,也是接受教育最好的时期。

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对中小学校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机制,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构建中小学生的价值理解、价值认同到价值选择的系统机制,最终实现入脑、入心、外显于行的效果。

一、加强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

加深价值理解

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价值理解。所谓价值理解,就是个体对价值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同样的一个事物或者行为,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做出不同的理解,这也是价值观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让中小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步就是教学。马克思说过,“任何意识形态都是通过教化进入人们头脑的”,通过学校的教和学生的学,落实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再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生活的实践,不断加深理解。而课程和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渠道,因此,中小学校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主阵地,通过系统的教学不断加深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为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一方面,要根据中小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改革德育课程内容。长期以来,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主要融合在德育课程中,但是,目前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性、结构性和层次性,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因此,需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系统地写入到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德育课程中,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熟记熟背。同时还要使之具体化、细化,既体现时代特征,贴近当代学生实际,又容易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在我国,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对“您的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等课程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内容吗”,学生回答“从没讲过”的占21.1%,“偶尔讲到”的占50.2%。26.6%的教师认为“除了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以外,其他课程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基本没进行或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51.9%的认为“部分进行”,这就反映出我国中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不够[2]。而在英国,公立中小学对各学科需要渗透的价值观内容作了细致规定。数学方面,他们要求在课堂渗透如下的价值观教育:将数学视为超越人类文化疆界的普遍语言,用于一切文化和社会;通过教材和活动反映人类社会的多民族性和多文化性等。音乐课方面,要求达到如下价值观教育标准:使学生通过欣赏、创作音乐作品,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学会感知、理解他人的情绪想法;鼓励跨文化学习与合理借鉴;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等[3]。因此,必须改变价值观教育就是德育课程教育的片面思想,在语文、历史、艺术、地理、体育等课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拓宽价值观教育的渠道。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目前,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老师照本宣科、缺乏激情,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使价值观教育犹如空中楼阁,收效甚微。因此,中小学校必须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分享式教学等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抽象的价值观内容立体化、感知化。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要将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引导细化、融入进来。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设计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现学现用,在学习和生活实践的互动中加深理解。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强化价值认同

价值观形成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所谓价值认同,就是个体对某一种价值的自觉接受、认可甚至遵从。只有在心理上得到认同的价值,个体才会自觉地去选择、遵从和践行。价值认同与历史传承、时代特点以及大众需要密切相关,越具有历史传承性、越体现时代特点、越契合大众需要的价值,越容易得到价值认同。历史传承与价值认同有着密切的正相关性[4]。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历史文化教育

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学校在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时,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开展汉字、古代诗文、传统节日、礼仪习俗等教育。对小学生侧重于亲切感、感受力,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养成勤俭节约、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对初中生侧重理解力,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高中生侧重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在历史文化教育中,学校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灌输,更应特别注重情感教育。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榜样教育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中小学生更是如此,榜样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尤其重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68.8%的小学生有学习榜样,其次是初中生(63.3%)和高中生(52.1%)。91.7%的少年儿童表示“常用榜样来激励自己”[6]。可见,榜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榜样身上凝结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通过榜样教育能够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少年儿童培育价值观要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美国学生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学习那些在美国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个人和社会组织,鼓励学生借鉴具有普遍性的故事及人物事迹,重点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或组织的道德行为及其价值观的模仿[7]。因此,在榜样教育中,一是要宣传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二是宣传现实社会中的先进代表。三是要打破“高大全”的榜样形象,多挖掘直观、真实、具体的榜样,尤其是生活在中小学生身边的普通人作为榜样,老师、家长、同学、邻居等人身上的闪光点[6]。通过榜样教育引导、启发和鼓舞中小学生向榜样看齐。

三、加强实践教学,坚定价值选择

价值选择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价值选择是指个体在对社会价值规范理解、认同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目的,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自觉地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及其对主体可能产生的效应,进行多方面分析、比较、权衡、取舍的行为过程,以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对主体最大的价值[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知与行相统一,方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可见,实践教学是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价值理解、增强价值认同、坚定价值选择。

(一)融入生活细节

俗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提出,“少年儿童培育价值观要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在国外,学校尤其注重细节教育。例如在英国,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6岁以下要学习爱父母,每天向父母问好;7岁要学会爱朋友,爱小动物;8岁要有同情心;9岁要学会帮助他人,向困难的人伸出援手;10岁要懂得爱他人,要了解消防员、救护员、医生都是在做着爱他人的工作,要学会尊敬这些人;11岁要学习爱家乡;12岁要开始懂得爱国家,学习维护国家[9]。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中小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特点,从学生力所能及的小事、细节入手。通过一件件身边的小事,加深中小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直观感受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品德和习惯。

(二)丰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既包括校内实践,也包括社会实践。校内实践包括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等。校外实践包括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俭学、参观学习等。学校还应将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中,国外很多国家都采取这种形式。以美国为例,1990年颁布的《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1993年颁布的《全美服务信任法案》都要求全美推行服务性学习,即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让中小学生到社区服务,在服务中学习和思考,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10]。除了服务性学习,美国还特别强调志愿服务,要求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到社区去为他人服务。一些高中还规定,只有完成一定数量的社区服务才能拿到毕业证[11]。学校要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地加深理解、增强认同,最终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四、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实现价值整合

价值整合是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过程。价值整合是个体将纳入个体价值体系的各方面价值,从个体发展的全局出发加以调整、修正、更新、补充和完善的过程[1]。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受力者是学生,施力者是教师。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要帮助他们记忆、理解,引导他们去认同,甚至做出价值选择,并最终实现价值整合。可以说,在学校教育阶段,教师主导着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一)引导教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垂范者

在五四讲话中指出,教师是“品行之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在学生心里深深地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洛奇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的发展的印象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教师的不公正态度会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下降。这种由教师期望引起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12]。在我国,一份调查问卷显示:中小学认为自己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最多的两项分别来自“老师”(30.1%)和“家人”(29.4%)[2]。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如果教师的言行举止与他传递给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是背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认同,甚至模仿教师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因此,教师应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的考核和培养

学校要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尤其是抓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学校还要明确不同岗位、不同学科教师的育人责任,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细化、分解到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并加强定期评价、考核,建立奖惩机制。要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机会,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提供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交流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创新思维和教学水平,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莉.论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5(3):9-12.

[2]陈延斌,牛绍娜,李安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3-127

[3]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4]刘学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凝聚力[N].光明日报,2015-05-24(7).

[5]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6]孙宏艳.今天,学校该怎样做榜样教育[J].中小学管理,2012(11): 21-24.

[7]刘江义.美国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方法[J].基础教育参考,2015(1):7-9.

[8]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2-191.

[9]石桂霞.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经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34-35.

[10]李顺碧.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服务性学习[J].教育探索,2005(3):15-16.

篇1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我们于1999年着手开始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的教与学方式探索研究,并提出“科”“技”兴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建立在以上指导思想下的一种教学改革尝试。我们的具体做法与思考如下:

一、解读现代教育技术概念,创建“科”“技”兴校特色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68课时,高中70-140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5、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平常使用中,人们并不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词汇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关注的是实施信息技术内容、过程、结果,对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也没有必要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工作起来只要“意会”就行了,久而久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就通用了。当然也不是都不分的,一般着重技术意义时就用信息技术,体现词汇本意;如着重知识教育时就用信息技术教育一词,表现技术的教育性;泛指时两者通用。

7、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

“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外将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

点击查看全文

篇12

关键词 中小学 乒乓球 教学方法 选择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60

Teaching Methods of Table Tennis Cours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WU Weiping

(Graduate School of Wuhan Sports Institute,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eaching method is adopted to accomplish the task of teaching, it includes the method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table tennis is a type of ball games net, the teaching methods used by teachers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able tennis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individual education project, table tennis teaching also completed sports to achieve results, interesting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through the table tenn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develop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based on table tennis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atus quo, table tennis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ways to table tennis teaching method, bring the table tennis fun students through personal practice experience, really love and enjoy every day table tennis clas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udent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able tennis; teaching method;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1 提出问题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竞技三大特点于一身的体育运动,这项运动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不言而喻可以促进中小学学生身心的健康。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学习模仿能力强,乒乓球是非常适合他们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我国中小学里以各种形式被开展,广大中小学学生也喜爱且经常参与乒乓球运动。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正在蓬勃发展,乒乓球运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也开始受到极大的关注。现在社会,很多学校把乒乓球运动纳入体育教学中,有些学校还将乒乓球作为办学特色,绍兴市诸暨市浣纱小学早在2007年就开始创设乒乓球特色学校,再有乒乓球优秀运动员陈梦曾就读的青岛汾阳路小学,以“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为突破口,坚持“内涵丰厚、特色凸显、优质高效”的办学理念成为乒乓球品牌学校,然而,很多喜爱乒乓球这项运动的中小学生却不喜欢上乒乓球体育课,原因何在?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课的兴趣?

学习乒乓球可以提高人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同时对提高小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自信心、自恃力、思维敏捷性以及注意力的集中具有良好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视力,从而保护眼睛。乒乓球运动器材占地面积小,器材价格比较实惠,所以为学校广泛开展这项运动提供条件。在中小学开展乒乓球运动,对发展乒乓球运动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很有益,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乒乓球教学的开设,同时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日常的教学中,乒乓球练习方法相对枯燥,这也使得中小学生对乒乓球的学习兴趣并不尽如人意。

本文旨在总结中小学乒乓球课中教学方法新思路,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奠定基础。改善乒乓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课的兴趣和教学质量,使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学会乒乓球的技能并加入到乒乓球运动中,通过学生个人的练习体验乒乓球运动带来的乐趣,真心喜欢并享受每一节乒乓球课,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中小学乒乓球课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2.1 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给予过大量的探讨,论者各执己见,众说纷纭。如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中对教学方法概念的定义为:“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再者,关d霞在《教学论教程》一书中将教学方法解释为:“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措施。”还有彭永渭编著的《教学论新编》认为教学方法是:“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采用的工作方式或手段。”但这些解释都不能充分揭示教学方法的内在本质。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更加深刻,对教学方法的定义也越加明确,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最终将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这些关于教学方法概念的论说其本质都相近,教学方法最主要的目的也在于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为此采用的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教学方法的一部分。

2.2 乒乓球课教学方法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归纳,笔者认为在乒乓球教学中主要涉及使用过的教学方法有八种:兴趣激励法、体育俱乐部教学法、小群体学习法、同质搭配和异质搭配泥合训练法、探究型教学法、乒乓球意识教学法、心理训练法、表象训练法。但目前中小学乒乓球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只却只涉及其中的少数,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都要遵循以下一些规律: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不断创新。

2.3 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选用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乒乓球的教学不同于本科、专业队等的教学训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经历了九年的学习,他们的心理生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小学和中学教育,他们完成了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一步,这些不仅是文化课教师、班主任等人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德育意志品质培养的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选用也要考虑这些问题。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选用的理论基础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3.1 生理学基础

中小学学生的身体处于发育的高峰期和关键期,身体柔韧、灵敏比较好,但耐力和力量素质相对较弱,而乒乓球属于隔网对抗型项目,运动员之间无身体接触,竞技能力主要是以技术和战术能力为主导,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教学中不可以采用时间强度大的练习活动,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乒乓球基本动作的基本功以及球感。

2.3.2 心理学基础

乒乓球运动的运动特征可以概括为:“稳、准、快、狠、变、活、全、高”特征,比赛中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功底,对于心智方面的要求也很高,因此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求能培养学生敏锐的球感、坚定的意志品质等。同时,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完善状态,注意力时间短是很明显的表现,乒乓球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还要能培养学生高度的关注能力等心智品质。

2.3.3 教育学基础

体育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乒乓球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乒乓球知识技能,同时作为一个体育项目,乒乓球课堂教学还要完成体育所要达到的效果,教师要通过乒乓球的趣味性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

2.3.4 社会学基础

学校教育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学也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乒乓球运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心智品质也有促进作用,如双打比赛时的团结配合、个人比赛时的坚定意志等都是社会适应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乒乓球教学中,体育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在考核中也可以加入这部分的分值。

3 影响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因素

老子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就是告诫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等,最重要的就是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锻炼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体育课教学中,要认真考虑教学方法的选用,在乒乓球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可以教给学生自行自愿进行乒乓球运动的方法,然而,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的推进却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我们将影响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对乒乓球运动的态度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否具备等因素。

(1)学校领导对乒乓球运动普及的支持是提高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体育课的开展不同于文化课在我国有应试考试带来的根深蒂固的重要性,因而很多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度不够,乒乓球教学也未能幸免成为文化课的“炮灰”,领导的不重视不仅体现在课程安排上,还表现在学校对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置办等方面。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人的行为受环境因素影响,个性把自己外部的行为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相对照后逐渐地加以调整,使自己的行为得以发展和成熟,并由此而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体育教师通过对领导态度和学校课程安排等的“揣度”,最终导致中小学乒乓球课堂存在“放羊式”教学。

(2)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是否齐全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因素。关于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等硬件是否配备齐全的调查研究数目众多,但总结归纳所得表明中小学这些硬件设施大都不完善,乒乓球教学不同于田径等很多项目,其对场地和设施的要求很高,没有乒乓球台、乒乓球拍和乒乓球,乒乓球教学训练是难以开展的,虽然中小学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喜爱度很高,但如果学校的乒乓球场地、器材设施不完善,势必会影响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单一,以致影响学生对乒乓球课堂的喜爱。

内部因素包括教师整体素养、学生兴趣、体育骨干等方面。

(1)教师的整体素养决定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体育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能否有效安排乒乓球课堂教学任务等主要由教师的整体素养决定,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技术是否扎实决定其能否理解乒乓球技术的训练手段,体育教师的师德品质高低、是否具有敬业精神等影响其能否认真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综上所述,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对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2)学生的兴趣和体育骨干等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时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学习是否主动,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对教师的教会产生影响,乒乓球教学中学生对乒乓球是否感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等会反馈给教师,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改变教学方法,对于掌握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因材施教。同时,乒乓球教学中对乒乓球掌握很好的或有乒乓球基础的体育骨干等与教师的配合,也是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方法选择运用的因素之一。

4 创新与发展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的路径

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的新课标,主要强调“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故而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围绕全面育人这个理念进行,着重培养学生实现终身体育,主要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快乐体育和强健身心相结合。

4.1 注重学生兴趣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伴随着教学理论发展的不断科学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兴趣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可以发动、维持、调节学习过程,决定学习者的积极性,对于技能的掌握和发展同样有促进作用,还会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态度、坚定的信念等。因此,乒乓球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体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本质是要遵循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过程的兴趣培养。

其一,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乒乓球的需要和兴趣。在学习中,认知是学习的内驱力、内部因素,是对学习任务的指向性动机,主要表现为好奇心、探究倾向等。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知识就是对这种动机的奖励,乒乓球教学要让学生对乒乓球技能本身发生兴趣。如果学生缺乏对乒乓球的兴趣,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认知兴趣,让学生学会、学懂一些简单的技能,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最终激发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

其二,设定学生学习目标,让学生做体育锻炼的主人。学习目标的设定包括:教师在教学开始对乒乓球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说明;以及根据新课标“每个学生都收益和成功体验”的理念,教师在经过几堂课的学习后,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设定的,他们各自的考试内容和达标标准。有了奋斗的目标,学生就会产生动力,乒乓球教学也不例外,在设定目标的激励下学生就会成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人, 并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给学生设定更高的目标,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主体性的发展,从而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2 增强学生能动性,设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苏联的赞科夫极力主张教学要选用“能使儿童真正开动脑筋”、产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重视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乒乓球教学中大量存在的“放羊式”教学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体育教师要正确对待体育课教学任务,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能动性,但培养能动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和不管不顾。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又要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乒乓球教学方法创新与发展所要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通过设计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一堂乒乓球教学课发挥最大的效能。

4.3 提升课堂趣味性,多种教学内容穿插与“竞赛法”并用的教学方法

竞赛法是指通过组织学生比赛进行技能学习和练习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实战形式的比赛,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在乒乓球教学中,可以检验、提升学生的技战术和体能水平。同时,比赛法也是游戏法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强调的趣味性。现在体育中提出的从让学生领会运动项目特性角度出发的“领会教学法”,也会加入比赛教学法,如“尝试性比赛”、“限制性比赛”、“总结性比赛”等比赛形式。乒乓球教学中选用游戏法既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球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会扫除体育教师不知如何安排乒乓球课被迫采用“放羊式”教学的困惑,因此,在中小学乒乓球课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加入适合中小学学生年龄阶段的游戏教学法,实现素质教育,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传统的乒乓球课教学内容安排主要是技战术等基本功的练习,一般包括准备姿势、移动、技术动作、徒手挥拍动作和少数的战术配合,为了创新与发展中小学乒乓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可以放弃移动的技术教学部分,而把它放在游戏或者最后放松活动中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把剩余的时间安排其他教学内容,如更多的徒手挥拍练习、双打战术配合练习等。再者,教学内容可增加乒乓球裁判知识的学习,但是在期末的考核中,这些知识也要考核,既可以激发部分运动水平较低的学生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人文素质修养。

5 结语

在中小学乒乓球教学中科学、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乒乓球运动过程中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学生在乒乓球体育锻炼中意志得到磨炼,获得了体育技能,进而达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自己的练习体验到乒乓球运动带来的乐趣,真心喜欢并享受每一节乒乓球课,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老子.道德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2] [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02.

[3]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96.

[4]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胡亦海.竞技运动特征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208.

篇13

一、加强师德培育,提高道德情操

班主任主要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更需要自身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化学生,因此,班主任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集体和自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纲领性文件,并举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学习交流、召开座谈会、网上师德论坛等形式,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优秀班主任教师事迹等方式,向全校师生及家长展示其良好的师德形象,激发班主任教师树立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和开拓创新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二、强化教育理论,提高专业素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应采取多种方式交叉进行,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理论学习,使全校班主任能够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政策,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为实施更加科学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如学习教育政策与教育理论相结合,个人自学汇报与交流相结合,举办专家讲座与优秀工作者现身说法相结合。实行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每月一次班主任培训和每学期一次班主任征文等学习活动等。

三、注重实践培训,拓展创新技能

除了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外,我们还特别注重实践管理艺术的培训,使班主任在学习中、实践中唤醒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从而创造性的运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沟通技巧。这主要从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两个方面来同步进行。

在校本培训方面,采取专题研讨、主题观摩和优秀班主任讲座等方式结合进行。①开设班主任工作专题论坛,每月组织一次注重管理方法和沟通技巧的专题研讨。如《如何构建班级文化氛围》、《如何构建民主型班级管理》和《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等。②定期举行主题观摩活动,课型包括主题班会、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③定期开展名师报告会、名师帮教报告会等活动。

在校外培训方面,首先,制订班主任专项培训计划,积极鼓励班主任参与区、市、省级培训,同时,利用业余或假期时间,学校组织以专题讲座、培训班、经验交流、参观学习为主要形式,分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两个层次进行校外培训。其次,联合其他学校,构建和利用已有省市区各级班主任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参与校际之间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德育工作研讨会等途径,为班主任“走出去”提供便利条件。特别是要注重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开设班主任论坛,班主任电子会议,有效利用网络文化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图文并茂的特点,加强班主任学习交流,增强班主任工作的及时性、实效性。

四、开展教育科研,提高理论水平

篇14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各学科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各科教学内容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但由于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巧妙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英语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地找到渗透德育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思想情感,道德品质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材中,很多题材和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通过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经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思想,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教师应在听、说、读、写等方面严格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单词拼读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语音清晰,语调自然,对于写的习惯,教师应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的书写。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句型和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语言学习中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及良好道德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把课堂教学与思想品德结合起来,如牛津小学英语2B《Let’s keep the water clean》,我课件出示各种情景,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操练句型时,我出示了不同的教学场景,如:公园里有许多垃圾,让学生说:”Let’s keep the park clean”(让我们保持公园的卫生),Let’s keep the table clean(让我们保持桌子的清洁)等等,这样既操练了句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又让学生了解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应保护自然,从小就有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在牛津小学英语1B 中,有一首小诗《Wait in a queue》,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诵读,告诉学生在上公交车时,应该排着队上车,我在教学时让几个学生上来表演,通过表演,学生知道了小诗的意义,同样的在上海版牛津小学英语2A教材中,有一首类似的小诗“stop,wait,go”,在教学时,我制作了红黄绿灯标志,让学生通过诵读和表演,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过马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Red light,stop,stop,stop;Yellow light,wait,wait,wait;Green light,go,go,go.学生通过表演,不仅掌握了小诗,又受到了遵守交通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3.日常用语教学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知识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情景性强,特别是低年级阶段,教学内容比较浅显,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Thank you等日常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这些日常用语只要在教学中反复使用,就能起到“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教师要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点点滴滴地渗透文明礼貌教育。如“Thank you”是常用的礼貌用语,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不同的情景,如: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Thank you”;得到别人夸奖或赞美时,要说“Thank you”;而当学完以后,每当学生在上课时表现出色,我都会说:“Good!Great”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学生得到我的奖品时,我也适时地引导学生要说“Thank you”。

小学英语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唱英语歌、演讲比赛等等。唱歌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拼词组句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爱动脑、细心等品质;开圣诞节Party时,要求学生亲手制作圣诞卡片,写上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等圣诞和新年祝福之类的话语,并赠送给亲朋好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热爱劳动、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

总之,小学英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自信、健康、向上的英语学习者,使道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要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只有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德育,寓德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