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收入情况范文

临床医学收入情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9 15:59: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临床医学收入情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临床医学收入情况

篇1

2011年12月,调查组对广东某高等医学院校2010级临床本科学生,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300人,对其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6份。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临床医学生毕业打算和就业意向

2.1.1临床本科毕业后的打算

被调查者在“本科毕业后你的打算”问题上,选择“考研或出国”、“考公务员”、“去城市工作”、“到基层工作”、“其他选择”的分别占28.4%、8.1%、40.5%、10.1%、12.8%,去城市工作占最大比例,其次是出国或考研。

2.1.2临床本科毕业后的就业单位选择

在被调查“如果当医生,你愿意在什么单位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城市单位,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中,按医疗机构的级别分类,级别越高的所占的比例也越高,愿意到乡镇卫生院的仅仅占被调查者的1.4%,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也只有12.2%。

2.1.3临床本科毕业后的期望收入

对毕业后的每月期望收入,46.6%的人期望达到5000元以上;24.3%的人期望达到4001~5000元的收入;20.3%的人期望达到3001~4000元;仅有8.8%的人期望工资为2001~3000元;1001~2000元收入没有一人选择。

2.2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

被调查者中高达27%的医学生不知道“全科医生”,可见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认知情况不高。在问及“你认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应该开始《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吗”时,有87.8%的被调查者选择“应该”,有12.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需要”,可见绝大部分临床医学生还是希望获得全科医学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2.3临床医学生对成为全科医生的接受性

针对“如果有需要你愿意毕业后通过转岗培训或者接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成为全科医生吗”问题,被调查者中75.7%的人表示愿意,24.3%的人不愿意。调查愿意做全科医生的原因时,64.2%的人认为全科医生将来发展空间大,26.6%的人认为是对全科医学的兴趣,6.4%的人认为由于大医院医患关系紧张,只有2.8%选择喜欢在基层工作作为原因。对不愿意做全科医生的原因进行调查时,“发展前景不好”、“得不到社会认可”、“不愿意在基层工作”、“收入低”分别占34.5%、32.7%、19.2%、14.5%。与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认知不足不同的是,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生的接受性较好,相当高比例的临床医学生对成为全科医生并不存在抵触,愿意成为全科医生的医学生中认为发展空间大的比例较高,不愿意成为全科医生的原因主要担心全科医生发展前景不好和得不到社会认可,其次是收入因素。

3讨论

3.1转变医学生的就业观点

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意愿较低,毕业打算到城市工作以及出国或考研这样的传统所占比例相对高,对于具体工作单位的选择可以看出,临床医学生更向往城市级别较高的医疗机构。此次调查结果与赵露、任成所作的研究结果“临床医学生对到城市大中型医疗机构工作选择高达84.9%,而对乡镇医疗机构的选择仅有1.6%”非常接近[1]。学生的就业观点并没有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政策以及社会需求而发生转变,作为非一流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观点与一流医学院校学生的就业选择没有差别,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必将有部分学生会在就业过程中受挫。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对学生开展入校专业教育和卫生政策宣教,同时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专业教育、卫生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一定要紧密联系我国卫生改革现状和社会的卫生人才需求实际。很多学校都有开展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但是针对性不强,而且教学内容没有随医改政策而做出调整,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这需要学校重视这项工作,就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2],指导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3],选择专业人员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并优化课程设置[4],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改变学生的传统就业观适应社会需求。

3.2积极宣传医改政策和全科医学制度

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不高,与笔者的另一份调查结果“27.7%的临床医学生不知道我国近几年有进行医疗卫生改革”吻合,说明医学生关注专业课程学习,对卫生政策和卫生改革了解甚少。但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生的接受性较好,并不抵触成为全科医生。医学院校通过对医学生普遍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以普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提高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也同样起到引导学习兴趣和正确就业知识的作用。与此同时借助《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对我国新医改政策导向和全科医学制度开展宣传。比如学习全科医学时,有必要首先向其介绍全科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学科地位与作用,密切结合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和工作实际,要让学生首先对全科医学有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5]。同时,学校多提供与宏观卫生政策相关的选修课程,比如《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医学》等,鼓励医学生多选修相关课程,以扩充医学生的视野和增强对国家卫生政策的了解,使本科阶段的医学专业学习与社会卫生人才需求和就业挂钩。

篇2

1.1资料来源

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调取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整体与高考理科本科第一批次统招统分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类数据,摘取北京教育考试院编著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理科):提前批次(含艺术类提前批)及本科录取部分》(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中人数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主要评价指标

1.2.1实际录取人数。本研究中,实际录取人数是指被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每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就读群体的数量规模,它与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密切相关。

1.2.2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本研究中,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是指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平均分数在北京地区高考理科考生分数分布中的排名位次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具有一定同质性、考生分数分布呈现相似正态性的情况下,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生源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1.2.3报名招生比。本研究中,报名招生比是指北京地区以一志愿一专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数与该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比值,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同时报考竞争1个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名额的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的报考吸引力以及招录竞争激烈程度。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数据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或者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按照时序绘制相应折线图,直观地呈现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线性趋势预测。

2研究结果

2.1招生数量规模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人数在数值上依次历经激增、渐减、回升的变化,与计划招生人数变化趋势相同。2006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多,2012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少,两者相差82人。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共计2735人,平均每年实际录取约274人,招生数量规模总体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

2.2录取生源的整体质量

2007年至2013年(2005、2006年缺乏平均分数数据,2014年缺乏分数分布情况,故该指标只统计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在数值上历经渐增、回落的变化,2012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高为前11.06%左右,2007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低为前5.59%左右,两者相差5.4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生源在理科整体生源中的相对位置总体呈现出下滑的变化趋势。

2.3专业吸引力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报名招生比在数值上呈现波动性下降,2005年报名招生比最高,2012年报名招生比最低,两者相差1.28)。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报考的吸引力总体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

3原因初探

3.1临床医师执业状况不佳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担任医师、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故医师执业状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质量及吸引力有着最为主要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医师执业状况不佳主要体现为“三大三低”,即“工作负荷大、压力大、风险大”与“职业待遇低、声誉低、安全感低”,我国临床医师似已“恶化”成为一种危险职业。当前,临床医师一方面要谨慎地完成“医、教、研、防、保、康”等方面的高负荷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职业发展的高压力和医疗行为的高风险,与此相应的却是相对较低的、与劳动复杂专业程度不相适应的收入待遇,以及医患缺乏信任、关系趋紧背景下人身安全可能面临的威胁,加之极少数医务人员出现医德下滑等不良现象致使医师群体的社会声誉受损,这些正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师职业和专业吸引力不足以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3.2临床人才培养尚存弊病

我国临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分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3个阶段,紧密衔接着临床医学生的招收环节,因此,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某些行业性、体制机制性、人为性“弊病”,也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直接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对矛盾:一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花费大与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低投入、高产出、快产出”的社会心理追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少、生源品质较好与教学质量欠佳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多、生源品质较差之间的矛盾;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与人才需求在规模数量、专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不够协调匹配的矛盾;四是部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性与其教学资源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五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临床实践、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薄弱与临床医疗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上述5对矛盾或将造成人才“贬值”、人才流失、人才竞争优势下降,使得高考考生对于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景预期不乐观,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提升。

4思考与建议

4.1不断改善临床医师执业状况

面对目前临床医师“三大三低”的执业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诊、有序流动,减轻医院医师过重的工作负荷。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分担医师执业的过大风险。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完善激励约束、激活人力资源;改革职称晋升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适应不同岗位特点及工作内容的指标体系,实行评聘分开,缓解医师职业发展的过大压力。落实财政投入政府责任,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至合理水平,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与待遇。坚决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努力营造安全执业环境,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感与工作幸福度。鼓励媒体对临床医疗工作进行体验式、纪实性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提高医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提升临床医疗职业对于高考生源的吸引力,进而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

4.2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的学生教育培养并不能有效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临床医学教学现阶段仍存在如下的几点问题。

(一)临床医学师资队伍的不完善

我国教育部门近年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培养提出了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目的是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促使教学的质量水平得到充分的提升。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对于“双师”这一概念的认定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资队伍的质量而对教学的质量水平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就临床医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学校往往仅看中教师的证书而忽视了其与实践教学的适应性而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力量。此外,教师的收入与医生的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造成了优秀临床医学师资的流失,而学校需要聘用专业的医生进行兼职授课,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教育的不稳定性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临床医学教学管理的不完善

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往往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现阶段在教学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完善,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医学的教学质量。就目前来看,临床医学教学管理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课程结构仍需调整。就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的课时安排来看,其中理论课的课时主要安排的两年的时间,但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时间并不足以支撑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就课程的设置来看,学校往往更加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而未能给予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充足的重视,而造成了教学与实践的脱离;其次,教学方式合理性的缺失。就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的教学来看,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仍在教学中受到广泛的运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降低而影响了学校的效果;最后,教学实践的缺失。临床医学本身对实践性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显然对其教学实践未能给予充足的重视而对学生自身的能力造成的限制。

(三)临床医学教学评价的不合理

就现阶段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来看,教学评价不合理是其中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学生的考评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就考试的内容来看,也可以发现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现阶段的考试内容均是课本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而在知识的综合应用方面却未能真正有效的设计,这显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限制。此外,教学评价的方式单一也是现阶段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即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临床医学的实践性,而仅重视通过笔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往往造成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有较高的记忆,但在理解运用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不足,而给学生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造成了限制。

二、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为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的教学质量效果,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学校就必须针对现阶段临床医学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充分落实相应的教学改革。

(一)优化学校的临床医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能力素质往往对教学的质量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此针对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的教学改革,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重视对临场医学的师资队伍进行建设优化。基于临床医学教学的实际要求来看,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满足如下的几点要求:一方面,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要求高职院校能够针对学校现有的临床医学教师加强相应的工作培训,确保学校以医院之间的合作,以为学校教师提供充足得进修机会,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师资队伍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强化培训,以切实有效的为教师教学的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以促使教学的质量水平得到充分的提升;另一方面,吸引优秀的医生兼职授课。学校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优秀临床医学的兼职授课标准,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医生到学校兼职来任教进行实践经验的传授,为提高临床医学的教学的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针对教师培训的实施应重视采取定期的培训方式,要求确保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水平能够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基于此,学校就可以在校内培训的同时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让教师进入到医院中进行培训,确保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

(二)优化学校临床医学的教学管理

基于学校现阶段在临床医学教学管理方面不完善的问题,针对教学的改革也要求能充分针对教学管理进行优化,确保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针对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现阶段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实际的教学管理实施就要求做好如下的工作: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基于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的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求学校能够给予课程设置的优化充足的重视,要求学校能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来充分提高其合理性,确保能够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进行培养的同时还能充分的对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临床医学教学的实施应基于其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性要求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重视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确保能给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充足的重视,并有效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进而为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落实相应的教学实践。要求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实施中能重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确保在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还能充分引导学生充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以促进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为促使学生的临床医学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来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在教学改革中也应重视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加以转变。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以及临床医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教学评价的师生主要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出发进行改革:一方面,对考试的方式进行转变。要求学校能给予学生的综合能力充足的重视,确保从综合能力的角度来进行考核内容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切实有效的以综合能力为导向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有效对学生的主体性加以调动,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应重视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要求在传统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科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评价的方式进行拓展,确保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在强化学生理论认知的同时还能有效对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等能力进行充分的培养,进而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为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实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引导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94

1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后备力量,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质量,关系到今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调查临床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取向,分析医学生的择业目标,进行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1对象与方法

1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临床医学生(五年制,“5+3”一体化)。我们对在校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在读临床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979份,有效问卷968份,问卷有效率9888%。调查样本中男生381人、女生587人。一年级332人、二年级347人、三年级285人。

112方法

(1)调查工具。建立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从基本情况、医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医学职业价值、职业认知、择业观、医德和医学伦理等方面设题,多方面考察了医学生的职业认知、择业取向、职业道德。5、10、17、18等题从职业认知方面设题,主要考察了医学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预估、对医生社会地位的考量、对自己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的要求等内容;7、8、9、27等题从择业取向设题,主要包括对将来自己择业方向的考量、对职业和自己家庭因素的考虑、对自己奋斗目标的展望等内容;11、12、13等题主要从职业道德方面设题,主要包含对医德的理解,对如何履行医生职业操守的认识,对维护病人利益、维护医务工作者形象情况的看法等内容。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由统一人员在各年级中随机发放纸质问卷,在发放前采用统一口吻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并且以不记名方式进行独立填写,以保证调查问卷的结果的客观性。

12结果

121调查问卷不同性别大学生分布(见表1)

13讨论

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个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医学生的主要人生目标和方向。对职业价值观相关试题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收入情况期望较高,理想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747%。考虑到各级医院的收入情况,此收入期望侧面反映医学生的就业更趋向于各级城市的三甲医院,对基层医院考虑较少。此结果体现出当今医学生的职业目标趋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物质生活的追求,缺少奉献精神和职业担当;医学生工作地区的选择也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中选择在家乡三甲医院所占比例最多,达到416%。医学生做出此类选择的原因主要考虑到回生源地就业有较熟悉的人际关系,在三甲医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工资待遇,利于其职业发展和将来的人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扩充了当地的医疗人才资源,但相比较基层医院和西部地区的选择所占的比例仅为29%。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医学生在支援偏远地区,服务基层医疗上并没有很高的思想觉悟,缺乏吃苦耐劳和社会责任感。总体来说,就业地区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较高的经济待遇、较好的就业前景是主要选择的地区。而愿意去基层、去西部地区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是当今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缺陷所在。

2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1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统筹性,多为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作为职业目标。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多为短期目标,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刚入学的医学生来说,其职业处于初步认知的状态,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探索阶段。其职业价值期望比较高、择业观较理想化、与社会的职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这是临床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每一个阶段,对医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其快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的职业价值观逐步调整和修正,根据社会需要改变职业预期,最终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价值观。

22思想政治教育

221n堂教育是对医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渠道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在课堂教育中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优势,增强其在“三观”教育中的核心渠道作用。在课堂上发挥思想政治课、医学人文课的引导作用,将医学的职业价值观融入平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根基,融合医学的专业特色凝炼形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医学生的行为准则。通过课堂内外的“两课”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充分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引导其进一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22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

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在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过程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医学院校,当前学习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中会出现人生目标模糊、对未来就业前景存疑、职业价值扭曲等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设立医风医德专题活动和主题班会,使学生逐步深入探讨树立良好的医学生的职业价值的意义;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校园网或网络通信平台开辟医学生核心价值观专栏,倡导积极健康的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3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更成为影响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在课堂之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以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举办医学人文周、医学人文情景剧表演、校友讲堂等系列活动,通过人文知识的普及,使学生感悟多元化人文氛围,将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融入其日常生活中去,渗透到其意识中去。

24早期临床教育与社会实践

早期接触临床是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模式之一。提早进入临床能很好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帮助医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从而更好地巩固书本上所学习的内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早进入临床可以使医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生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增进学生的医患沟通的能力切身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意义和价值。本科生导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学术上的支持,更能用自己的医风、医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达到榜样教学的目的,引导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多N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医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强化自身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终成服务大众,服务基层的职业价值观;在大三阶段可以使用课余时间开展志愿者导诊服务,通过导诊真切感触生命,体会职业,领悟人生,更好地树立职业价值观。此外,在课余时间组织同学走进孤儿院和敬老院,看望留守儿童,与自闭症儿童交流,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等丰富的社会实践也是医学生职业价值引导的重要社会实践内容。

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引导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虽然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社会实践活动、早期接触临床等引导方式为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离不开医学生对自身的思考,离不开临床见习与实习中的启发。树立医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价值观,提升“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医德精神,这种教育应当贯穿于医学生学习与实习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塑造出有积极职业价值观的合格医学生。

参考文献:

[1]倪守建,崔玉玲,赵敏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新.济宁医学院,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73-275

[2]王媛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影响

因素的实证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14,22(3):512-514

篇5

检测工具采用自编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将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划分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4个心理维度,共23个项目,采用Likert5点计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9。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数据以x±s表示,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老师或家长推荐(59人,31.89%)、个人志愿(55人,29.73%)、经济原因(53人,28.65%)和任意选取(18人,9.73%)。

2.2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情况为了解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基本情况,对参与本次调查的185名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其4个维度上进行统计,其中,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结果显示,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总平均分为(3.52±0.53)分,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性(3.75±0.68)分、情感性(3.62±0.81)分、认知性(3.35±0.62)分和适切性(3.16±0.716)分。2.3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比较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男生得分为(3.57±0.54)分,高于女生得分(3.48±0.52)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5,P=0.232)。2.4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年级比较不同年级的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23,P=0.269),但随着年级的变化而不同,专业认同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学一年级(3.61±0.49)分、大学三年级(3.52±0.53)分、大学二年级(3.42±0.57)分,其中大学一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最高,大学二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最低。

3讨论

3.1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结果显示,仅有少部分(18人,9.73%)报考该专业是任意选取,大部分同学(167人,90.27%)报考该专业是出于理性的选择。医学专业是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以及医生职业的稳定性和中等偏上的收入等都构成了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志愿报考医学的原因;个人志愿原因之外,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也对学生高考志愿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高考志愿选择上一般是听取老师或家长的意见;其次也会考虑家庭经济的原因,免费医学生在校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这个条件对农村经济贫困的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理性报考志愿的这个结果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也有一定正向影响。本文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和4个维度的平均分普遍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专业认同得分呈现一种正向趋势,这表明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得分为3.16~3.75,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性、情感性、认知性和适切性,其中最高的是行为性维度。中国自2010年开设招收免费医学生,与其他普通在校大学生不一样,免费医学生在入校之前与培养学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学生签订协议书也是深思熟虑和经过慎重考虑的,不管签订这个协议是出于个人志愿,还是老师、家庭推荐及经济原因、随便选取的,既然已成了既定事实,内心还是把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当成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来追求和努力,愿意通过在校期间积极努力的学习,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达到全科医学专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认同的一种外在的积极的行为反应;源于内心的认同,在情感上也接受了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情感上体现出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的一种持续的意愿;4个维度中,认知性排在第3位,可能与中国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的开设时间短、尚没有毕业生等因素有关,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自2010年开始招生才有三届在校学生,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借鉴,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宣传,但是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还相对较低;适切性反映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在排除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单就自身与该专业的符合匹配程度,审视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的学习,以及具备学习该专业的条件。在校3个年级的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结果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高,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低,与既往其他专业的研究结果不同。原因可能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刚脱离高中的艰苦学习阶段步入大学校园,入校后经历过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稳定教育,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了激情和向往,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这个致力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专业正处于个体豪情壮志、投身社会的激情期;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1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陆续开始接触,繁重的学习压力致使部分学生疲劳和学习倦怠,其次,度过大学激情期后,也开始冷静下来考虑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逐渐习惯大学生活,习惯了城市的生活,部分同学不愿再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开始有所怀疑,故而专业认同程度最低;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专业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临床实践课程的开设和接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医学的积极性,经历过了激情期和怀疑期,对医学专业也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冷静下来,专业思想逐步稳定,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因此专业认同程度开始回升。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2014年10月,通过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向浙江省各儿科医生以邮件形式发送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14份,回收问卷414份,有效率100%.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主要包括医院名称、医院等级、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背景、工作年限、收入等。

 

1.2.2工作满意度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工作满意度量表是吴静华、廖素华根据Weiss等[3]编制的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短式量表(MSQ)的翻译量表。该量表在国内应用广泛,信度、效度较好,共20个条目,包括内在满意度 (条目:1~4、7~11、15~16和20)和外在满意度(条目:5~6、12~14和17~19)两个分量表,内在满意度指与工作本身相关的满意度,如从工作中获得的认可、成就感、自主等;外在满意度指与工作本身无关的满意度,如领导的赞美、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等。此量表采取李克特的五点量表计分方式,以1~5分评价20题,总分100分,为总体满意度,外在满意度总分为40分,内在满意度为60分,分数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

 

1.2.3离职意愿量表 采用李栋荣等[4]翻译的Michael和Spec tor在1982年编制的离职意愿量表,翻译后的量表用于测量我国员工,研究结果显示问卷信度、效度俱佳。条目1和条目6构成离职意愿维度1,表示辞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条目2和条目3构成离职意愿维度2,表示寻找其他工作的动机;条目4和条目5构成离职意愿维度3,表示获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以1~5分评价6题,总分为30分,3个维度的总分各为10分。

 

1.3统计分析方法

 

1.3.1描述统计法 釆用均值、标准差、构成比等描述一般资料各项目的分布特征以及儿科医生满意度和离职意愿得分水平。

 

1.3.2 Pearson相关分析 了解一般资料各项目、工作满意度各维度和离职意愿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1.3.3逐步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了解一般资料各项目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大小,了解一般资料各项目和总体满意度对离职意愿的影响大小。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表1是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其中年龄以30~49岁年龄段为主,占67.9%;本科学历比例为70.8%;职称为正高级最多,比例为28.7%;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占31.4%,临床医学 (儿科学方向) 专业的占28.5%,儿科医学专业的占37.9%;儿科工作年限21年以上的最多,比例为37.9%;所在医院为三级医院的占78.7%,二级医院的占 20.0%;所调查的地区以杭州、金华、衢州三市居多,比例分别为33.0%、13.0%、10.6%.

 

2.2各因素Pearson间相关分析由表3可知,各因素间Pearson相关关系为总体满意度与职称、收入成正相关,与专业背景、离职意愿负相关(P<0.05);外在满意度与学历、专业背景、离职意愿负相关,与总体满意度、内在满意度正相关(P<0.05);内在满意度与年龄、职称、儿科工作年限、收入、医院等级、总体满意度正相关,与离职意愿负相关(P<0.05);离职意愿与年龄、职称、儿科工作年限、收入、各满意度负相关(P<0.05)。

 

2.3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愿情况表2的调查显示,调查对象的工作满意度不高,总体满意度的平均满意率为60.5%,内在满意度为61.7%,外在满意度最低约为57.6%;离职意愿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为57.2%,说明儿科医生存在较高的离职可能性。

 

2.4总体满意度和离职意愿的逐步回归分析由表4可知,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为:影响儿科医生总体满意度的显着因素为月平均收入和专业背景,儿科医生总体满意度与月平均收入呈正相关,与专业背景呈负相关,即月平均收入越高,总体满意度越高;各专业背景儿科医生总体满意度为儿科专业背景<临床医学 (儿科学方向)<临床医学。影响儿科医生离职意愿的主要因素为总体满意度、年龄和专业背景均呈负相关,即总体满意度和年龄越高,离职意愿越低;各专业背景儿科医生离职意愿为儿科专业背景<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临床医学。

 

3 讨论与建议

 

3.1恢复儿科医学本科专业的设置,科学配置儿科人力资源

 

本研究表明,浙江省儿科医生工作满意度较低,离职意愿较高,预示现有的儿科医生队伍存在稳定性不足、流失严重等问题。从宏观来说,全国儿科人力资源都存在总量不足和配置不均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 数据统计:我国0~18岁人口约13亿,占全国人口的2.5%,而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2012年全国卫生人员从业人员总量为911万余人,但儿童医院从业卫生人员仅为4.5万余人,儿科人力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有医院2.3万余家,而目前去年儿童医院仅有92家,所占比例仅为0.4%.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取消了儿科医学专业,据报道,近10多年来我国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 000名。同时,培养一个诊疗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长期的生源匮乏导致了现在儿科人才梯队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5],随着国家 “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儿童健康需求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建议教育部恢复并扩大对儿科医学本科专业的招生,政府要加大对儿童医院的建设和扶持,纵向构建国家、省、市、县、乡的儿科医疗体系,制定政策,让更多的儿科医学本科人才立足基层,满足儿童健康的需求。

 

3.2提高儿科医生在经济、职称晋升等方面的竞争力

 

浙江省儿科医生的满意度尤其是外在满意度较低,儿科医生在收入、职称晋升、诊疗环境等方面不满意,儿科诊疗具有特殊性,儿科疾病起病急、变化快、进展迅速,家长对疾病知识的不了解和对医务人员的高期望值成了矛盾的焦点,很多儿科医生都倍感压力;在离职意愿的调查中,儿科医生的收入、职称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提高儿科医生的收入和保证其晋升渠道,有利于保持儿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减少人才流失[6].

 

建议医院要给予儿科医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高儿科医生在收入、职称晋升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为儿科医生营造良好的诊疗环境,使儿科医生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地治疗儿科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3.3加强对有儿科专业背景的儿科医生的重视

 

儿科人才的流失更加重了儿科医生总量不足的问题,研究减小儿科人才的流失率很重要。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儿科医生的专业背景均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儿科医生的专业背景是影响其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愿的共同影响因素,儿科医学专业背景的儿科医生比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离职意愿更低,其工作满意度也更低,所以儿科医学专业背景的儿科医生从业稳定性更高。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和医院要加强对儿科专业背景的儿科医生的重视,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刘芙蓉,孙 红,丁 璐,等。医务人员特质情绪智力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关系的研[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6):58-60.

 

[2]杨惠云,燕 虹,周 西,等。 721名临床护士离职意愿的现况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 2014,34(2):75-77.

 

[3]李栋荣,李经远。矩阵式组织结构下角色冲突、组织承诺、离职意愿关联性研究[D].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2000.

 

[4]王有佳。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专家呼吁政策倾斜[N].中国医药报,2012-06-20(4)。

篇7

关键词:医学生培养;流失;人文素养;专业思想

卫生人力资源是“所有国家卫生系统的核心”,“卫生系统最重要的方面”,“卫生政策的关键构成因素”。[1]而统计数据表明,近二十年,中国医疗领域正出现人力资源危机,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目普遍缺少。[2]在这个现实条件下,培养更多好而精的医学生成为医学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和需要。然而,在培养医学生过程中,尤其是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产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职业规划不清晰等问题,从而出现转专业、休学、退学警告乃至退学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以及通识教育阶段(以下统称为前期)更是由于学生对于人生和职业尚未建立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对未来存有较多迷茫和困惑,而更为普遍。以笔者作为辅导员所带的班级为例,2009级检验班全班入学报到人数为72人,在第二年申请转专业就有10人;2009级临床五年制二六大班共92人,在第一第二学年共获退学警告共4人次,因学习压力申请休学1人。由此可见,前期教育中医学生流失问题不容小觑。因此,对本科阶段医学生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中的当务之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目的:通过资料查询,对已经完成前期学习阶段的班级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医学生流失情况的影响,进一步对造成医学生流失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及探讨,希望给予学校及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参考,提出建设性建议。

1.2调查方法:收集并统计2008级、2009级及2010级三个年级的医学检验、护理学、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八年制和口腔医学七年制五个专业共十八个班级的开学报到人数、在前期转出的人数及原因、转入的人数及原因。对这十八个班级的数据资料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并采用个案访谈的方式对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了调研了,析出医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主要收集了2008-2010级五个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入学报到总人数、现有人数及不同原因转出人数。护理学专业三个年级的人数分别为91,89,50人;医学检验专业分别有58,71,72人;临床五年制每个年级两个班,三个年级分别有84,94,86人;口腔七年制分别有41,42,29人;临床八年制分别有96,93,99人。

2.2对流失率的多因素分析

首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医学生的流失情况进行多因素分析,如果分析结果显示年级与专业这两个因素之间有交互作用,再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级与专业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

表1各年级、各专业学生流失率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1F值1P值年级10.27510.777专业111.33810.037年级*专业12.83210.2122.3 年级对流失率的影响

将不同专业相同年级的医学生人数合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年级这个因素对学生流失率的影响情况。由表2中结果可知,三个年级学生的流失率都在5%左右,卡方值为0.430,P>0.05,因而年级对于医学生流失情况的影响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将不同年级相同专业的医学生人数合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专业因素对医学生流失率的影响。由表3结果可知,卡方值为34.910,P远

3.1医学生总体流失量较大:

3.1.1学习压力较大,无法很好适应:医学专业与传统的理工科、文科有着明显的不同,兼具文科的记忆、积累和理科逻辑判断的特点,显然基础教育的学习方法是不适用的。进入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大量的专业医学知识的学习令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一项针对北京大学临床医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表明,该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各因素中,“学业课程负担重”、“择业压力大”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占据前三位。[3]有相当一部分访谈的学生表示,在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时,如果不能很好调整和适应,很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不佳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1.2学习内容枯燥,容易丧失兴趣:医学学习在基础阶段的学习是由大量的医学理论知识堆砌而成,学生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理论知识,完成医学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方法的初步构建。此时的教学内容中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实验课、讨论课,但由于学生尚未接触临床实际病例,学习内容仍稍显生僻枯燥。并且由医学的科学属性决定,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学生处于接受式学习,相较其他学科的高校学生,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机会较少。因此在这个阶段医学生更容易丧失兴趣而厌学。

3.1.3失去原有学习优势,易有心里落差:与其他学科不同,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医学是在高中及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学科。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入学前高中阶段的学习基础与专业相关知识相差甚远,医学生面对一切从零开始的压力。而进入我校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为各省成绩最为优秀的学生。曾经的“优秀”与“拔尖”可能不复存在,此时如果无法合理掌握学习方法,及时调整学习心态,一部份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而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心理问题。

3.1.4医学专业特殊,心理不能耐受:为了锻炼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医学院校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设置解剖、动物实验等课程。有部分同学因为恐惧等心里问题不能够耐受医学课程,产生不敢动手操作、逃课等现象,也有部分学生因此而放弃从医规划。

3.2非临床专业较临床专业学生流失量大:

根据分析数据可以看到,临床医学八年制、口腔医学七年制和临床医学五年制等临床医学专业流失较医学检验、护理等非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流失量较多。分析原因,笔者通过与学生访谈后,认为可能为主要为以下两点原有:

3.2.1临床医学专业更为符合学生心目中对医生形象的设定,所以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设定更为坚定。而检验、护理等“非临床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对专业对口职位的清晰认识,往往会产生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此时,如果缺乏正确有效的疏导,学生的心理状态可能成为医学生流失的一方面原因。

3.2.2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是作为临床医生,而非临床专业医学生毕业后大多是作为辅助医技工作者。从事实情况来看,临床医生较其他辅助医技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高,收入平均水平也高出很多;非临床专业学生会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想法。

3.3临床专业中短学制医学生流失量较大:

从数据分析来看,临床专业的长学制(临床八年制及口腔医学七年制)学生专业思想较临床五学制学生专业思想相对稳定。分析其原因,五年制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全科培训、小科室以及医技科室,而内科、外科、妇产科与儿科这些专业方向明确、比较热门的科室则以招收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与博士毕业生居多。[4]故而,大部分五年制医学生会选择继续读研。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上海某医院学习的五年制毕业生读研比例达到77.8%。[5]所以说,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保研和考研的占了很大比例。那么选择读研,使得五年制医学生产生的流失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3.3.1较大考研压力:短学制学生在基础医学院学习期间,直接面对考研等压力,心理负担更重,在应对压力过程中更容易对未来产生迷茫和困惑乃至畏惧心理,因而流失比例相对更高;而与之相比较,长学制学生的职业规划更有保证,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普遍更为明确,学习方式更趋向于自主学习、主动求知学习,因而过大的学生压力、不稳定的专业思想、迷茫的职业规划等心理问题相对较少,流失人数也相对较少。

3.3.2较长学业时间:本科五年学制临床医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至其毕业一般至少需要8年时间,如果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则一般至少需要11年时间;相对而言,长学制学生所需时间相对较少,临床八年制学生8年毕业为博士学位,口腔医学七年制学生7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对于时间的考虑也可能是造成短学制医学生流失的一大原因。

4.医学生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篇8

1.1调查对象

我校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以及我校2012届、2013届、2014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1.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针对毕业生和在校生设置不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在校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择业意向及就业指导需求3个方面的内容,毕业生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求职过程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等内容。

1.3调查方法

于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期间,同时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随机抽取18个班级,按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实习中、实习结束后四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层后,每个班级中随机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在校生调查。在校生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作答的方式进行。毕业生采取现场发放现场作答、网络作答、电话作答等方式进行。

2结果

2.1在校生调查结果

2.1.1基本情况

在校生调查问卷共计发放720份,回收合格问卷690份,合格率为95.83%。

2.1.2调查结果

2.1.2.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

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中主要针对学生选择学习本专业的原因、对所学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是否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开始把就业纳入议程、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对所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入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本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了解的只有8.26%;对自己适合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非常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的占40.87%,这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明确的就业方向有很大帮助。但是,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规划开展比较滞后,被调查者中只有19.85%的学生在大四年级之前将就业纳入议程,50.68%的学生是在实习过程中或实习结束后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因此也导致了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认识与现实差距较大,被调查者中52.17%的同学感到就业前景迷茫,但也有44.93%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2.1.2.2就业意向调查

就业意向是毕业生在正确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对毕业后是否就业及如何就业的安排和打算。本次调查在就业意向方面主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类别、希望到哪一级别的医院工作、就业地的选择、毕业初期理想薪酬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2.75%的被调查者中毕业后打算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医疗机构等级及工作地的选择上,70.87%的被调查者选择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97.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县级城镇及以上的城市工作,只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到县级以下乡镇工作。结果表明,该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上期望值太高,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相违背。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有43.62%的调查者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其次才会考虑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经济收入、人事编制等因素,这一点也反映出,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理性、成熟的一面。

2.2毕业生调查结果

2.2.1基本情况

毕业生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其中回收合格问卷134份,合格率89.33%。其中2012届41份,占30.6%,2013届45份,占33.58%,2014届48份,占35.82%。

2.2.2调查结果

我院从1995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毕业学生数千人,本课题中对近三年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求职过程、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73.95%的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下乡镇工作;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中,有41.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的适用性不强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建议中,有57.1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在实践环节中的教学指导。被调查者中71.42%的是在进入临床系部以后才开始考虑就业事宜,这一点也体现出了,本专业学生就业规划比较滞后。

3建议

3.1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帮助本专业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方向

目前,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急需大批卫生人才,于此同时大中城市各级医院大批接受本科毕业生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因此,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已成为本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国独有的一门特色专业,相比于单纯的中医学、西医学来说,其特色在于:该专业学生在五年时间里,既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也要学习西医理论,还要学习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生经过4年理论教育后,同样需要完成一年的毕业实习,这些经过系统学习、基本掌握中医、西医学知识的学生将是我国今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主力军和高级人才,他们将更加适合农村和基层医疗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中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在学生五年的学习过程中,从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就业指导教师出发,从入学之初就教育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就业目的地指向基层。

3.2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全面化,帮助学生尽早将就业工作纳入议程

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在学识上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接受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对自己所学专业今后工作的性质和去向非常清楚的同学只有17.1%。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我校学生大多在大四进入临床学院学习后,才开始考虑就业相关事宜。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部分,该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多开设在大三学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五下学期。对职业性质不了解、自我认识不够充分、就业工作准备不充分,盲目就业是影响该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生涯,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3.3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篇9

【关键词】设备;维修管理;走向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病人对医疗服务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设备是医院发展的重要管理资产,设备使用是否正常影响着医院的信誉和经济效益,所以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对医院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医院设备管理维修现状

临床医学学科给医院带来的是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部分医院的领导对此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针对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却很少提及,只管引入设备,却没有在后期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设备保养等经费投入,同时也没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规范设备运行,导致设备使用出现不少问题,阻碍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2.1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部分医院对机器设备维修不够重视,基本没有设立医院设备维修部,最多只是在总务科下面设立维修小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比较低,对相关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以上状况导致对设备维修保障力不够,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医院越来越依靠销售公司或者厂商维修,维修费用很容易失控,增加医院的成本,有时甚至还带有不确定因素,不能第一时间解决机器故障,不能满足正常的临床医学的需求。

2.2缺乏对相关设备的资产管理

众所周知,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设备已经发生质和量的变化,传统的医院设备管理模式已不再满足当前的状况。同时,每一家医院的设备是不一样的,有着区别于其他医院的机器设备,所以更需要建立严格的医疗设备维修制度,而不是仅仅简单依靠销售公司所提供的保修期限或者外包模式下所负责的专项项目,这种分散式管理越来越显示出自身所存在的弊端。对于内部资产管理,医院在设备维修管理方面应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这一区域应该由谁负责,使相关责任人知道自己在所管辖的范围内应如何确保机器正常运行。单纯明确管理目标还是不够的,这样工作很明显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不能在原本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由于待遇比较低,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流动性大,缺乏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使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失去激情,自己付出了努力却没有看到预期的效果。

三、医院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未来的趋势

3.1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纳入医院统一管理标准

为更好完善医疗设备维修的管理,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纳入医院的统一管理,加强医院的形象建设。根据现代的医疗设备维修模式,制定、完善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例如,维修办公室工程师的岗位职责、工具管理制度、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奖罚制度、维修操作流程等。通过书面文件下发相关任务,并监督其执行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标准之中。同时,医院应实行的“6S”管理标准,项目公司也不能例外,因地制宜,改善医学工程维修办公室的环境,将特定的工具贴上标识,放置在指定的位置上,整齐摆放,实行集中管理,规范线路走向,避免设备出现不必要的故障,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3.2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医疗设备维修专业人员只靠当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远远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所以,专业医疗机修人员不断学习和接受培训,与时俱进。特别是那些依靠内部设备维修人员的医院,更应该为机修人员的进修投入大量的资金,使专业技术人员的维修水平跟上设备技术的发展水平。另外,设备维修人员不仅需要懂得相关维修技术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维修工程师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急患者所急,想为患者所想”的理念,努力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满意的服务。在维修保养设备之余,进行不定时业务学习,每月定期组织维修团队进行专业学习,由专业人员负责主导,一起探讨当月维修情况及下个月的目标管理,加强工程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并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3.3将医院设备实行维修外包模式和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有机结合

医疗设备维修是涉及机械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对专业技术要求十分高,然而受个人知识面的影响,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精通现代医学设备的全部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那怎样才能使医院设备管理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建立设备维护保养的供应链,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优的服务,这就需要实行维修外包模式和临床医学工程建设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优势的共享,创造更大的效益。诸如某些大型的医院是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这些院校除了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外,还开设医学生物工程和设备维修相关的专业,可以说这些医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技术背景,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将医疗设备维修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既可以实现设备维修人员的专业化,又可以充分利用维修人员的专业维修优势,将实践和科学建设相结合。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事后维修已经不能满足医院的日常需求,更重要的是预防维修,把可靠性和安全性列为设备管理的核心,开展设备安全检查、保养及维护,以更好地利用设备,怎样实现设备精细化管理的科研工作也是与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具有相关的内容,可以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医院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为了迎合社会现代化发展和医院快速发展的需求,医院应该持续不断改善,设立相关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并将传统的维修外包模式与现代临床医学科学工程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工作效益,降低维修成本,增加医院的相关收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优化医院资源配置,实现科学化管理,为促进医院高效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总之,在更新换代快的形势下,医院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更加需要维修管理和临床医学共同配合,共同探索,共同实践,创造不一样的明天,真正意义上实现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在医疗事业中的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顾杰.析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J].医学信息,2011,24(5):2538-2539.

篇10

关键词:临床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与实践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LI Wei,ZHAO Hai-ping,GAO Jin

(Clinical Medicine Department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59,China)

Abstract:Teaching Quality is the lifelin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reflected the school teaching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ly.It is one of the main assuranc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elf-development by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strengthening internal self-discipline school.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education,medical schools involved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eachers, students,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into the 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meanwhile the different members assigned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roles in the organization.

Key words:Clinical Teaching;;Quality evalu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是对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医学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的事业,医学教育具有许多独特的方面,如实践性强,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的50%,理论教学往往是一门课程多人授课,临床教师全部是由临床医生兼职等特点,因此,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的建立对医学院校尤为重要。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医学院校把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都纳入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并对组织中不同的成员赋予不同的角色功能[1]。

1 临床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1.1坚持客观、公正及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地合理地制定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工作现状,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学质量。

1.2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收集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1.3坚持全面综合评价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不同的评价主体,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

2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组织

临床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机构分为三级,每级均有领导、教学管理干部、专家和学生组成。学生可参与各级教学质量评价组织的评教评学活动。

2.1校级教学质量评价组织,由学校领导、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务处等相关人员组成。

2.2临床医学院教学质量评价理组织,由临床医学院院领导、教务部、临床医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及学工部等工作人员组成。

2.3临床各教研室教学质量评价组织,由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的资深专家及同行专家组成。

3 教学质量评价组织的职责

3.1第一级教学质量评价组织的职责,即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组织及其其主要职责,全面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校领导和教务处应有计划的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定期听取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对教学工作运行情况的汇报,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重要问题提出决策。

3.2第二级教学质量评价组织的职责,即各临床医学院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及其主要职责。

3.2.1各临床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教务部负责本临床医学院及其所属教学医院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和教学督导工作,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临床医学院的教务部应不定期的对本院及所属教学医院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

3.2.2负责制定各临床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内部进行质量管理考核细则,将教学质量考核结果与科室和个人收入挂钩。教务部定期听取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汇报,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进意见。

3.2.3临床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组织学生评教,每位学生都应对理论课、见习课及毕业实习带教情况进行评价。信息员应全面、准确地收集各种有关教学质量的信息,及时做好信息统计和报告工作。

3.3第三级教学质量评价组织的职责,即临床医学院的各教研室(实验室)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3.3.1各教研室(实验室)按照临床医学院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对所属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组织管理和质量把关。

3.3.2各教研室(实验室)组织同行专家定期对本教研室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教,检查授课质量,及时反馈授课信息。

3.3.3各教研室(实验室)积极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备课,组织试讲等教学活动,客观地评价青年教师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将有关问题及时反馈给教研室主任和相同行专家,并提出改进意见。

4 临床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4.1领导干部及教学管理人员评价 领导干部及教学管理人员是指校领导、二级学院的党政负责人及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管理人员。校领导每学期应听2次理论课或见习课,其他管理干部每学期至少听4次理论课或见习课。听课时均使用《临床教学领导干部听课评价表》。

4.2教学督导委员会评价 教学督导委员会包括学校和临床医学院两级督导委员会,由在职或离退休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家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专家每2w听1次理论课,每周听1次见习课,使用督导委员会专家用《理论课临床教学质量评价表、《见习课临床教学质量评价表》及《教学查房评价表》进行评价。

4.3同行专家评价 同行专家指的是从事同一专业(三级学科)的专家。同行专家评教地目的是针对讲授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是否按大纲要求进行评价。听课时适用同行专家用《理论课临床教学质量评价表》及《见习课临床教学质量评价表》。

4.4学生进行网上评教或填写纸质学生质量评价表[2]。

5 评价信息反馈制度

5.1加强评价结果的反馈,目前,许多医学院校重视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开展了大量的教学评价行为,但对评教后运用评教结果和信息改进及修订教学活动较为忽略。建立一些能让师生看的见得切实的反馈、改进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师生关心、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举措[3]。

5.1.1教学职能部门重视评教结果,教学职能部门将各级各类人员教学质量评教结果汇总后,提出整改方案,经临床医学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论证和仲裁,做出最终奖惩决定,予以公示。

5.1.2评教工作常态化,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常态化,由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两级督导委员会及学生组成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定期对全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监控和评价。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或反馈给各临床医学院领导、教务部、教研室主任和教师。

5.1.3临床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流程 见图1。

图1 内蒙古医科大学临床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流程图

建立科学和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但是学校加强内部自我约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也是对临床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保证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玉妆,柏志全,陈利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23-24.

篇11

关键词:儿科学;专业学位;人文教育

随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工作的开展,所有新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是直接面对患者的临床一线人员。而儿科医生不仅要面对不能正确表达病情的患儿,同时还要面对患儿家属,因此在儿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让每一名儿科医生清楚地意识到人文素质是一名医生所必备的素质。

1人文教育在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意义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通常是指在人的生存过程中以追求真、善、美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对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本质上以人为中心,将人的尊严、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作为主旨的观念和信念。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表征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注与尊重。医学人文精神根植于医学实践,其核心就是关爱生命,以患者为中心,在诊疗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弘扬高尚医德。

2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1加强人文教育是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现代高新医疗技术的应用,在给患者带来巨大福音的同时,也导致一些医生崇尚“技术万能论”,只见“病”不见“人”,把“病”与“人”割裂开来,缺少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有效沟通,导致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发生了一些性质恶劣的“杀医事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关。医学人文精神淡化,忽视“人”的体验,忽视“人”的存在,必然导致医患矛盾。医患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医护与患者的关系,其次才是人与疾病的关系,这又包括两部分:一是医护与疾病的关系,二是患者与疾病的关系。因此,要解决好医患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处理好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即首先要解决好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儿科医生与患儿家属的关系。我国著名的外科大家裘法祖说“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必须要有人的温度”。加强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儿科医生的人文素质,是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

2.2加强人文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医学模式已经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患者对医院的期望更趋于理性,其更关注就医环境、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人文精神。尤其是儿科医师面对的儿童是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个体,在儿童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还必须注重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才能更好地减轻患儿的痛苦。

2.3加强人文教育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需求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素质以及身心素质。交流沟通技能是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不仅要懂得如何与患儿沟通,还要掌握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医乃仁术,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对患儿有仁爱之心,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理念,善于把握患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患儿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抓住问题的本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适当的时间、地点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建立互助互信、友善和谐的医患关系,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儿童医疗服务的骨干力量,其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儿童医疗服务的质量。研究表明,医患沟通不良是导致医疗投诉和医患纠纷多发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儿科医生的必然要求。

2.4加强人文教育改善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高考制度的设置导致报考临床医学的本科生以理科学习为主,人文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知识储备不够。考上大学后由于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对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时间很少,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部分学生趋于功利化,只重视医学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因此,很多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文课程教育,导致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精神缺乏;缺乏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自身综合素养不高;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3如何在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中融入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手段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形式,应拓宽人文教育途径[2],通过带教教师的榜样作用,把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

3.1首先提高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人文价值观的形成[3-4],所以我们积极鼓励临床教师参加人文培训班,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内容。身教大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在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临床教师除了讲解疾病的诊断治疗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外,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2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医学人文知识

指导并带领学生阅读古籍文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可以从中汲取其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去。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其基本内涵为尊重人、宽容人、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爱护人,珍视人的生命。儒家学说认为,君子要以义为重,人的道义价值应高于物质利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履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天职的前提下获得正当的经济收入,实现义与利的完美结合。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加大对医学先贤的宣传教育,弘扬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史人物的高尚医德。

3.3在病史采集中注重培养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

病史采集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儿科临床实践的基本技能。儿科患者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痛苦。病史采集大多来源于患儿家属,而患儿家属则因对孩子的过度关爱及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而过度担心、焦虑不安,导致其对患儿病情夸大或隐瞒而表述不准确。因此,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儿科医生获得患儿真实病情的重要渠道,也是患儿及其家属信任医生、配合诊断治疗的基础。在临床带教中教育学生采集病史时,做到着装合体、举止大方、态度和蔼,同时还要善解人意,尊重患儿及其家属,并要求对所有患儿一视同仁。

3.4在体格检查中融入“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理念

体格检查的异常发现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是医生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和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随着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致使体格检查被年轻医师日益忽视。儿科医师面对的患儿易哭闹,不配合体格检查,家长亦不愿意让年轻医生检查患儿,导致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畏难心理,不愿意给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因此,带教教师不仅要让研究生认识体格检查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还要在体格检查中融入人文关怀。在进行检查前准备一些儿童喜欢的玩具,与患儿适当游戏,减轻其恐惧心理;检查时动作轻柔、灵活、规范、准确、全面;检查后帮患儿整理好衣服、盖好被子并对患儿家属表示感谢。

3.5在辅助检查选择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

适宜的辅助检查有利于疾病的明确诊断,但如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患者的实际情况,盲目选择检查项目,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也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因此,带教教师在指导研究生选择辅助检查项目时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检查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培养研究生的医德观念。

3.6在疾病的诊断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

正确的诊断是准确治疗的关键,但由于婴幼儿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导致诊断困难。我们强调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及疾病谱,牢记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全面把握现象与本质、主要与次要、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

篇12

1.1调查对象

以山东省某医学院2002年至2010年这个阶段近3600名学生进行调查,将其中医学类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资料完整者有3788人,有效率达到99%以上,调查结果仅供参考。

1.2调查方法

毕业生就业信息从毕业生自身获得,并在这个基础之上有相关单位进行证明,每年医学类毕业生的信息都会收入到校信息系统里面,并进行有效整理,下述表中数据皆为每年的最后一天所收录的信息,

1.3数据整理分析

在进行数据整理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程序,确保信息真实有效性,利用专业性软件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采用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之后也由人工进行抽样检查。

2.大专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

2.1、山东省某医学院

2002年至2010年医学类专业构成及变化情况,详情见图一,从表中也不难看出,医学类里面包含多个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等本、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占据总人数的比例最高,毕业人数近2376人,约占66.5%,位列第二的则是护理专业,毕业人数为611人,约占17.2%。2002年至2010年医学类大专生总人数是3578人,2005年相对于其它年份,其毕业生人数最多。立足整体九年毕业生总的毕业率约为90.5%,其中在2002年、2003年其就业率均为100%。2004年形势相对严峻,失业率高达33%以上,但是从2004年以后也就不难看出,医学类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有相应的回升,至2007以后,就业率高达90%以上。在医学类四个专业中,依据表中情况也就不难看出,2002年至2010年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较,其所占据的比例最高,约占66.4%,位列第二的则是护理专业,约占17.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04年是临床医学专科毕业,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其就业形势严峻,这是导致2004年就业率低的根本原因,再者来说,在2004年至2006年这一个阶段,由于受本科医学毕业生的冲击直接影响专业就业率。从本质内容上来说,之前几年医学类专科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医院所需要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加上学校或者学生等其它因素,因而导致就业率低下。

2.2、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2002年至2010年选择在医疗机构工作的毕业生有2634人,约占毕业总人数的73.7%以上,无形之中也就证明了该学校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其就业主渠道是医疗机构,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继续深造的有250人,也就是说专接本成功而后考研,自2006年以后就业形势越加严峻,更多的毕业生没有选择就业,而是选择努力继续深造,自主创业或者事业单位工作的有258人之多,约占总人数的7.4%,充分考虑到自2007年以后有药学专业的专科生毕业,相应的考研的或到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也在上升,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多,但是变化不太明显。从数据中分析后得知,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毕业的专科生有近80%的学生在医疗机构工作,护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形势相对于其它专业还是占据一定优势,倘若毕业之后选择继续深造,需要掌握诸多方面的知识,再者来说其入学率也较低,中医学就业比较严峻,受西医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所以其就业形势很大把握,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去企业和继续深造的学生相对较多,占总人数比例的39.1%和20.7%。

3.依据调查结果展开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类专科毕业生有近75%的学生会选择在医疗机构工作,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继续深造或者在事业单位工作。2002年至2010年,近10年的发展,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当然也受社会各种因素影响,如:医学本科、研究生的冲击、供需关系变化、医学类人才日渐增多。在另外一方面,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应的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再者,加上社会上还存在着不良现象,一些医疗机构没有充分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对人才的要求放置在研究生、博士等,再有部分单位用名牌大学生来宣传医疗机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渠道招收医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能力。从另外一方面进行考虑,学生学习医学专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往往在就业时会考虑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未来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还有的毕业生没有考虑到自身因素,对从事单位期望值过高,不能够充分自身欲求,而选择另谋出路,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升失业率,这些都是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的根本原因。

3.1、目前,很多大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对“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提出高层次要求,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甘于奉献的人越来越少。

3.2、不同专业就业形势不一。结构性矛盾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还是比较突出,例如: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期就业前景好,但是毕业生相对较少,而临床医学方面,已经呈现出一个相对饱和状态,但是需求不旺盛。从这次调查结果中也就不难发现,该校有近乎75%的专业毕业生在医疗机构工作,无形之中也就透露出该校就业主渠道还是在医疗机构上。

3.3、性别差异。在调查研究时发现,该校女生不管在考研机率还是学习医学专业的总人数来看,女生都几倍多于男生,且女生的“用工成本”远远大于男生,不考虑其它因素,在相同条件下会偏向于男生,而这也是女生没有选择直接就业,而是选择考研的根本原因所在,相应的女生考研率自然高于男生。

4.建议和措施探讨

4.1、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来说,应当从国家战略方面对毕业生就业予以高度重视,要全面考虑,解决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多方面因素,为高等院校学生更好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强化政府职能,提供优质服务,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在不断深化医疗改革的同时,加大对人才储备,使得人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才能,更好的贡献于社会。

4.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对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改正错误的价值观,而就业指导从当从学生开学之初就进行,也就是贯彻整个大学课程,并将其列入到学校发展的范畴之内,使之职业化和专业化,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未来更好就业创造条件。

5.结语

篇13

张华:是这样,我校应北京丰台一所中学邀请,为该中学高二和高三的同学开了一门选修课,叫医学概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的知识。我觉得这所中学的校长很有远见,中学生非常有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要填报的学校和专业的情况,避免高考选择志愿的盲目性,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主持人:学校此举的意图是不是让考生更早地认识大学和专业?说起认识学校,就拿医学院校来说,在全国有很多所医科院校,而且大同小异。那么相比别的医科院校,首都医科大学独有的吸引力在哪里?

张华:是的,外地一些家长也许会想,你们不就是一所地方院校吗?的确,首都医科大学是北京市属院校,而且建校时间只有53年,但学校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尤其在学校确立了从2004年到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体系后,学校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今首都医科大学已经跻身全国医科类大学前列。

学校校本部有基础医学院等10个学院和1所研究院,临床有宣武医院等18所临床医学院暨附属医院、10所教学医院和35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学科实力非常雄厚,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和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另一个优势就是临床实力非常强,这个我多说两句,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学校和医院是一个教育教学整体,缺一不可。多年来,学校将基础与临床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整体推进。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拥有18所临床医学院暨附属医院,其中有16所是三级甲等医院!各具特色、实力雄厚,在国内外同类学校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学校的35个专科学院、专科学系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临床学科整合平台。所以学生们能得到最好医院最好医生和专家的指导,这个对他们来说非常宝贵。学校特别注重学生临床实践、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近年来,我校临床学生在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临床医院学习,各个临床医院为学生提供了宿舍、教室、实验室等完备的教学资源。学校的10所教学医院,主要为北京的远郊区定向培养医学人才,解决北京远郊区医疗人才匮乏的问题,得到了北京市政府以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学校本专科专业设置非常齐全,专业涉及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现有3个长学制专业(含专业方向)、16个本科专业、14个高职(专科)专业。其中有7个国家级和10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如果本科生毕业愿意继续深造,首都医科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和59个三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每年博士生招生规模约260人,有11个一级学科和78个三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每年硕士生招生规模达到800人。首都医科大学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学校位于北京,来北京读书无疑可以拓宽视野。所以本科生来到我校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发展空间都是相当大的。

主持人:张老师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自己对贵校的了解真是一叶障目。那么是不是也不像我们以为的进医学院就是以后当医生那么简单?

张华:接受咨询时,很多学生家长首先就问孩子的考分能不能上临床医学专业,好像从没考虑或者从不知道有别的专业!我想在此提醒考生和家长,一个现代化的医院是一个由医学和医学相关专业构成的综合体。在一个现代化医院里,它不仅需要各级各类的医学人才,也需要很多医学相关专业的人才,比如卫生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所以考生和家长在关注临床医学专业的同时,也要认真了解一下其他医学类专业和医学相关类专业,便于自己的专业选择。

对专业的深入了解非常有必要!比如我发现家长经常爱问的问题是:如果填服从专业调剂,会不会调剂到护理学专业去?可见家长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偏见,认为护理学专业就是当沪士,工作很脏很累,发展前景不好。其实护理学专业拥有非常良好的发展空间与就业前景。目前护理专业人才全球,性匮乏,我校除临床医学专业外,就数护理学专业招收人数最多,尤其是高职(专科)护理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招生人数每年为30-40人,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临床护理,可以出国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我校护理学专业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几年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不论高职层次还是本科层次的就业情况非常好,多数在三级以上医院工作,收入稳定。随着学历的提升,护士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在不断拓宽。

主持人:真是颠覆了我们对护理学专业的认识!家长一般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学护理学专业,可见有时候所谓的常识真是一种错误。我真的很有兴趣听听还有些什么专业是我们不了解的!

张华:比如首都医科大学在全国第一个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并酋先得到了国际认证,为医院康复治疗科培养专业人才。康复治疗师,就业前景非常好,可是很多考生并不了解。另外我们也是在本科中最先开设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院校,主要做义肢,专业性很强,建立有假肢矫形专业实验室,从事假肢设计制作,毕业生可获得国际一级假肢矫形器师的资格证!毕业后可以在国内工作,也可直接在国外找工作。

主持人:全国有那么多因各种原因而肢残的人士,假肢矫形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大的福音啊!

张华:是啊,假肢矫形师其实就是一个设计师,必须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征,比如高矮、胖瘦、骨骼等情况,设计一个合体的假肢。假肢矫形工程专业隔年招生,每次面向全国招一个班,30人左右。这个专业太有用了!但很多考生及其家长还没意识到,随着社会福利的发展,国内的需求也会增大。

主持人:您的介绍真的让我感到填报志愿前对学校和专业的深入了解有多么必要!我知道您求学、工作都在首都医科大学,这么多年了,您对于学校有什么感受?

张华:我上大学是1982年,那时学校还称北京第二医学院,只有临床医学系和儿科系,后来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卫生法学等逐步建立起来。我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最深的感受就是辛苦。放假最晚到校时间最早,每天到教室占座,当时就一栋教学楼,学习硬件条件远没现在好,但大家学习劲头都很足。

学校的稳健发展得益于学校领导对于医学教育拥有清晰、独特的思路。学校特别注重德育教育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因为医学是一门救死扶伤、保障健康的科学。也正因为如此,尽管首都医科大学拥有大量的教学和临床资源,但多年来从未扩大招生规模,2013年本科生才招一千人左右,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每年招400余人。学校始终坚持医学教育就是一种精英教育的理念,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校园不大,但教学环境很好,老师们对每个学生认真负责,而从学校走出的毕业生也已经在世界各地取得了巨大成就与丰硕成果。

主持人:这真的很不容易!可以看得出一种坚守、一种精神和一种信仰!在现在社会真是弥足珍贵!医生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只要有人类存在就离不开医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医对于很多考生以及考生家长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您可以直接告诉我们的读者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适合报考医学类院校吗?

张华:我们称医务工作是个恒星职业。我们希望招到真正愿意从事医学工作的学生,希望同学明白,选择学医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艰苦的路。进校伊始,学业负担就非常沉重,对于医学没有由衷向往、没有毅力、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很难坚持下来;再有,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因为科技在发展进步,所以如果没有对这个职业理想的追求,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太适合报考,我们新生进校的第一节课就是要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除了这些外,因为要跟不同的病人打交道,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所以也要求学生具备细致、稳重、严谨的品格。

篇14

【关键词】高校;全科医学;医学教育;师资队伍

全科医学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至今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正在逐步完善。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作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医学生早期的全科医学教育,其教育目的是使医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对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达到全科医生岗位基本要求[1-2]。为了解我国高校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首都医科大学于2015年5月对我国不同地区60所招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60所招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不包括独立学院和中医药学院,愿意参与本调查,能主动完成调查内容。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邮寄、电子邮件等形式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院校的基本信息、全科医学教学机构设置情况、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情况、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点的设置情况以及对全科医学教育的建议等。1.3统计学方法对问卷中的封闭式问题采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60所学校中13所为教育部所属高校,47所为地方院校。有13所为985院校;18所为211院校(13所同时是985院校);有7所院校开展八年制教育,9所院校开展7年制教育。

2.2全科医学教学机构设置情况

在被调查的60所院校中,有4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占比68.3%。最早成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是首都医科大学,于1994年在预防医学系下成立了全科医学教研室。目前有4家院校成立了独立的全科医学学院,其余为学系或教研室。详见表1。

2.3开设全科医学课程情况

在60所院校中有58(96.7%)所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其中有16所学校为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52所学校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29所学校为免费订单定向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30所院校所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祝墡珠教授主编的《全科医学概论》。开设课程情况及课程性质详见表2、表3。

2.4开设全科医学相关课程情况

被调查的60所院校共为学生开设29门全科医学相关课程,开设同类课程排在前五位的见表4。

2.5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60所院校中有3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点,其中6所具有博士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资格,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7人。最早开始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学校是:复旦大学于2004年开始招收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2006年开始招收全科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2012—2015年各高校共招收全科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412人。在31所院校中有24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学位实现了接轨。

2.6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0所院校指出了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不足,多认为目前社区带教师资的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对于满足全科学社区实践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社区教学基地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培训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全科医学专业观念的建立和树立专业信心;全科医师社会认识度较低,收入较低,普遍不愿从事全科医师工作;全科师资岗位和工作在三甲综合医院中吸引力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程安排学期在临床课程之前,不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缺少社区见习、实习;体制、机制未理顺,相关院系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等。而在发展建议,教务处负责人多希望学院或学校领导及时把握国家医改的方向,重视全科医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包括社区优秀师资的培养和三甲医院全科医学师资培养;加强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各个培训基地的医院必须成立全科医学科和教研室;必须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等。

3讨论

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经历了起步和发展阶段,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出台加快了全科医学的发展。

3.1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高校承担着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在校教育、毕业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此次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60所院校中已经有41所(63.8%)建立的独立的全科医学教学机构,有的为学校的二级学院,有的为学院下设的学系或教研室,这些教学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在校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有3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点,不仅招收了全科医学学术、专业型研究生,还与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为基层培养合格的、高水平的全科医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教育还是以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为主。为此需要注重全科医学对教育体系带来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形式的变革,从根本上认识课程教学和医学实践早结合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全科医学重责任、重医德修养、重动、重知识能力的要求[3]。

3.2在校生全科医学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近97%的被调查院校为在校医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使医学生在校期间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和全科医疗有所了解,为他们在毕业后教育阶段参加全科住院医培训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也为其选择全科医生作为终身执业奠定了基础。各校还开设了不同内容的全科医学相关课程,主要集中在医患沟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这些课程可以使医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熟悉基层卫生服务的功能,对于培养医学生在社区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帮助。但调查显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校仍把全科医学概论作为选修课程,这样只有部分在校医学生接受全科医学教育,并不能使所有医学生在校期间均接受全科医学教育;有的学校只开设理论课,没有社区实践教学环节,不利于学生直观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并且社区教学基地大多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作为教学基地的中心发展也不平衡,而目前社区带教师资的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对于满足全科学社区实习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社区教学基地的水平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员全科医学专业观念的建立和树立专业信心[4-5];全科医学相关课程不统一,课程名称不规范、有的针对性不强等。在全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博士学位授权点少,即使有博士点的院校也未能每年招生,导致博士招生数有限。一些院校尚将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与学位接轨,这些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3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