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9 15:59: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健身体育路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and people's life rhythm speeding up, the city sports fitness movemen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people's life.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people let loose from heavy liberate productive labor, and has more leisure time to take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To better meet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mass sports fitness, we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needs of citizens, and conduct diversified construction of city sports fitness path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sports.
Key words: urban sports;fitness facility;physical fitness;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75—02
0 引言
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存、享受和发展”(马克思语)的权利,就是说人的基本需求有三个层次。每个人都有此三种需要,体育对人的生存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对人们去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财富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发展一个人的身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命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和愿望越来越强烈。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观念的改变,闲暇时间的增多等。体育将成为市民提高生命效率,振奋精神,充实生活的重要手段。那么就涉及到城市的健身路径建设,为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体育健身多元化的需求,提高全民素质,城市需发展健全健身路径。
1 体育健身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市民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居民在改造自然、建设社会、创造家园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体育就是一个锻炼市民精神的熔炉。要想使城市焕发独特的魅力和萌生鲜活的生命,要想在未来的城市间竞争中取胜,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予人们一种独特的体验。
体育是创造价值的活动,在城市发展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体育健身可以全面提升城市人口身心素质。在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中,知识、技能等创造价值的资本无不以人的身体健康作为基础,因此,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基础性要素,而城市体育健身为社会健康资本的积累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也无形地间接得创造了社会财富。因此,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整体水平,是现阶段城市发展中必须重视的工作之一,也是贯彻“以人为本”观念,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1.2 体育健身可以丰富市民闲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从单一的“工作—休息—工作”的生活方式转向“工作—恢复和保健—工作”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开展实施,休闲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欢度闲暇时光的主要方式之一,人们借助体育活动释放心理上的紧张情绪,缓解来自于生活、工作当中的压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当中去。
1.3 体育健身可以拉动城市的经济增长,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事业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功能,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的经济功能作用日益显著。体育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产业,是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它主要是提供物质形态的特殊消费品。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休闲娱乐时间的增多等。体育健身运动将成为市民提高生命效率,振奋精神,充实生活的重要手段。体育运动现已从单纯的体育锻炼转向体育消费、休闲健身领域,由此孕育出的体育产业的不断快速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了城市经济的增长点。
1.4 体育健身可以培养居民规则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规则性的游戏”,对于培养城市居民的规则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习规则、遵守规则,同样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对社会规则、法律的遵守意识。因此,体育健身运动的发展在实现培养人的规则、规范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因为和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使得农村中老年人的健身路径与城市居民健身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作为全民健身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中老年人的健身现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农村;中老年人;健身路径,现状研究分析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给农村居民生活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对于精神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追求越来越凸显,伴随着全民体育工程的逐步实施和深入,农村中老年人的健身路径和健身现状得到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人员的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对于农村老年人的体育健身路径方面的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
对于农村中老年人而言,我们在走访和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对于体育健身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当中很多中老年人对于体育的认识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对于什么是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对于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等问题基本上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并能有比较完整的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在近十年的体育知识普及工程上,农村居民已经对于专业体育运动和体育劳动之间的差异性及二者对于身体健康影响的差异性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对于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农村目前体育设施建设满意度方面的调查调研中,我们发现有接近一半的居民对于目前体育设施的建设和配套程度都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有关部门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的快速发展和配套到位,对于居民的体育参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本上被调查的农村村庄都有相对完整的体育锻炼设施,甚至在一些条件相对比较好的村庄,体育设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讲解人员,有专门的健身场所,这些场所对于居民是免费开放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去参与健身,一方面这种健身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另外一方面也是大家闲暇时间进行交流的一种途径,但是我们在调查走访中也发现,一些农村地区的体育健身设施利用率不是很高,甚至出现逐年下降的现象,尤其是中老年人参与的在逐步减少。
从中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时间来讲,主要集中在晚饭之后,被调查人员和地区,我们了解到,除了晚上,其他时间参与的人员比较少,甚至在一些地区,健身设施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关注和使用,处在荒废阶段,了解原因,主要包括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一些居民人员健身场所相对于自己的住所比较远,不是很方便,其次是健身场所可以进行的健身项目可以在家采取替代方案,尤其是冬季,由于外面相对比较寒冷,所以一些居民更不愿意外出,所以在家参加锻炼就成为健身锻炼的主要方式,其三是现在兴起的广场舞对于居民的参与热情有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健身项目受到一定的冲击。最后是一些居民认识上的不足。
从中老年人健身的积极性来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中老年人都会选择外出务工,所以留在农村地区的中年人相对比较少,主要都是老年人和幼童,所以中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是在居住地附近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居民,而老年人参与度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是因为大多数老年人承担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对于幼童的照看和管理,所以每天一些固定时间需要照顾幼童,所以能够参与其他活动的时间主要是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特点非常明显。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除了农村体育设施健身之外,对于其他的健身方式中老年人还是比较模糊的,这和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及周边配套商业活动有一定的关联性,由于大多数农村离城市具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大多数中老年人不太可能选择太远的地区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在城市当中的一些健身场所都属于营业性活动场所,所以大多数农村居民目前还很难接受,在经济方面承受能力也有限,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居民的健身积极性。
从健身方式来看,我们了解发现,大多数农村中老年人采取的健身方式都是单独参与或者与家人一起参与,与周围其他人共同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大多数居民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所以针对每一家人而言,他们每天的时间安排和事件安排都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自由散漫的特点比较突出,所以大家很难约好在同一时间地点参与同样的活动,所以群体性活动较少,这个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尤其是中老年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处在家庭的核心位置,需要照顾年迈的老人,还需要照顾年幼的孩童,所以一方面他们的活动时间比较少,生活受限制比较多,另外一方面生活压力比较大,自己能够独立支配的时间比较少,这对于体育健身而言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面对农村中老年人在健身路径方面的差异性和特点,我们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考察了解,认为更加积极有效处理好农村中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首先是进一步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的渠道,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可以选择就近就业和创业,这样一方面在家庭当中就有更多的劳动力能够相互分担工作,也可以使原本划分很清晰的分工进一步模糊,这对于改善农村目前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健身问题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是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居民懂得体育健身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在宣传过程中尽可能的就村民存在的一些质疑能够现场回答,比如说健身的作用,自己在健身方面的困惑,健身和劳动的关系等等问题,只有正面的回答和解决,大多数农民才能真正的接受这种健身理念。其三是进一步发掘农村居民喜欢的体育健身方式,让居民首先对体育发生兴趣,逐步的转变观念,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首先需要我们来付诸实施,而不是空谈。其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体育健身的投入,让更多地区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健身的乐趣。最后是多组织一些农村地区的体育活动赛事,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通过定期的参与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余学锋.成年人参加运动活动的持久性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张建业.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肖渝滨.国内第一条多功能健身路径的设计和研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4]张春华.引进“健身路径”推动高校体育改革[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摘要: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严格化,甚有部分人难以承受社会压力患上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少数人选择轻生。当前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或培养,不仅仅要求在理论上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看好强健体魄人格、抗压能力大、心理健康。而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和继承者,在确保学生拥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本文主要从高校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体育教育;渗透;心理教育
“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息,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理想的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往体育课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比如体育课上课前先进行热身运动或围着操场跑圈,锻炼强健的体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被更多的高校忽视,大部分学校未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以及应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改革,积极渗透心理教育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调控情感情绪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2]高校体育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国内外文献表明,体育运动能够很好地减轻人们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通过在体育运动中不同学生的反应和情绪变化,体育教师能够判断出他们的问题所在,经过教师的帮助学生的情绪能够得到很好的调控。
(二)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在面临困境的状况下可以判定,但困境同时也在成就意志品质。捉摸不透的天气状况、动作难度的高低等外在因素决定体育锻炼的意志力,在克服外在环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客服自身心理障碍。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在身体体魄方面得到锻炼,意志品质方面也得到了提升。体育运动将身体的的锻炼与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幼儿园开始到高校,体育采用的教学方式除去特殊情况基本都是室外,只要学生身体健康就必须参加体育运动。要想体育教学成效显著,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很重要。有些体育教师不负责任,一上体育课就先让学生跑圈,这样做根本达不到课标要求。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骤增,最好的状态就是学生和教师在情感和心理方面产生共鸣,这样体育教堂才能达到一举两得的局面,即教师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需要,教师的任务不再单单是完成教学目标,更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重点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若学生的性格比较急躁,这时教师应该组织他们进行五子棋、围棋、太极拳等活动,多多磨炼他们的耐心以及提高自控能力;若学生反应比较迟钝、遇事踌躇不前,教师应该组织这批学生进行乒乓球、羽毛球这些灵活性比较高的项目,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克服他们犹豫不决的心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些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给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三)体育教师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
学生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中的引路人,他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人格魅力决定课堂效果的好与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抗压能力超群。这样教师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理去引导学生,才能被学生尊重和信任。当学生评价一个教师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时候注重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不然就算教师教学成绩如何优秀,不被学生认可也无济于事。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做法是明智的,被学生及教师所认可的。体育教师应该多多研究灵活的教学方式,将心理教育更好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培育出优秀的身心健康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戴杰.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教学探索,2012(8):66-67.
[2]王启明等.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5.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及理论分析法,从民族体育的特征入手,剖析了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提出了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要协调发展的主张。
关键词 民族体育 全民健身
中华民族体育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为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起到推动作用。民族体育也应融入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可以使更多的人们接触到民族体育,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将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共同促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民族体育的价值
(一)民族体育的内涵
相对于现代世界体育的主流,民族体育是一种亚体育文化。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大多与民族经济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侗族的三月三)、宗教活动(如伊斯兰教各民族开斋节时的体育活动)、民俗活动(朝鲜族春节的秋千、踏板)和青年男女爱情婚姻(如哈萨克族的叼羊)等有关,受到本民族的热爱。中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多次举办民族运动会,这些活动已成橄笳髅褡宕笸沤岬氖⒒帷[1]。
(二)民族体育的特性
1.竞技性
竞技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竞争意识的体现。这项最能显示人们的强壮、机敏和征服的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体育竞技的萌芽[2]。
2.娱乐性
民族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
3.趣味性
民族体育的趣味性是以一种轻松娱乐为目的,同时根据各地的地域特点,而举行的有趣的体育活动,使参加者在比赛中获得快乐。
二、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
(一)丰富多彩,便于选用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大都来源于生活,因地制宜,简便易行,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不少项目有音乐伴奏,载歌载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并与民族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宗教观念的影响,在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中也是随处可见。某些运动项目直接从宗教仪式中演化而来,如纳西族的“东巴跳”、黎族的“跳竹竿”、高山族的“竿球”“背篓球”等。
(二)具有独特的强身健体、身心兼练的作用
民族体育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娱自乐的独特功能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能取代的。民族体育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修身养性为主,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为特点的体育项目。讲究“内外之合”,提倡“神形兼备”。尤为重视表现其“精、气、神”。同时,武术也看重天人合一。强调习武者要与客观外界保持高度的和谐一致,随着练习时日的推延和功力的增加,就不会再以逞强斗狠、征服他人作为其习武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习武认真体悟武学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解决人伦与人格、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习武者即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促进学校体育与民族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是指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目广泛有针对性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校园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迎合了当代学校教育的即时需求,其意义能够实现国家对培养新一代接班人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校这样的一个传播平台上,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深,体会各名族的文化特色,领略各民族体育项目的特性,也使其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协调发展
民族体育具有继承性,体育项目竞技性较弱,更看重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更适合在全民健身中推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达到健身的作用。并且民族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任何环境下,人们都可以锻炼身体。因此,充分发挥民族体育项目的经济作用,有助于更好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理论研究方面,民族体育的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深层面的研究。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下,人们开始慢慢重视民族体育,许多体育研究者也投入到民族体育的研究中,挖掘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民族体育知识,健全民族体育的知识网络。
四、结语
民族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增强人们体质,发挥全民族体育总战略的基本点。全民健身计划里含有民族体育内容,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规律的必然。我们应采取适宜的政策将民族体育服务于全民健身中,将全民健身更好的利用民族体育,两者各发挥各自的优点,相辅相成。在我国全民健身过程中,应营造人人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去,让人们有锻炼身心的意识,从中体会民族文化涵韵,使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实施中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连主城区 社区体育 健身路径
在我国群众体育领域中,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健身指导等诸多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对大连市各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完善大连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出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大连市主城区沙河口区、西岗区、中山区、甘井子区4区12个街道36个小区的体育健身路径点的场地与设施情况及参加健身活动的锻炼者使用情况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首先查阅相关书籍,然后分别以“社区体育”、“健身路径”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
1.2.2实地观察法。从大连市主城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抽取12个街道,在管辖内36个小区的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观察。
1.2.3访谈法。在进行实地观察的小区内,对该小区内的锻炼者随机抽取20人进行访谈。
1.2.4数理统计。对所得数据进行统一录入及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大连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数量及种类现状分析
注:器材分类:A类,指发展肌肉力量的器材;B类,指发展柔韧性器材;C类,指提高有氧耐力器材;D类,指康复类器材;E类,指娱乐性器材。
由表1可知,在大连市健身路径的抽样调查中,中山区健身器材为171件,占总数的23.1%;西岗区健身器材为185件,占总数的25.0%;沙河口区健身器材为196件,占总数的26.5%;甘井子区健身器材为188件,占总数的25.4%。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许多锻炼者反映器材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整个小区居民的健身活动需求,无法达到居民强身健体的目的。
由表2可知,在健身器材种类上,A类总数为197件,占26.6%;B类总数为189件,占25.5%;C类总数为184件,占24.9%;D类103件,占13.9%;E类总数为67件,占9.1%。其中,D类(康复类器械)与E类(娱乐性器械)数量不足,导致许多老年人及儿童无法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器械进行活动。尤其E类的数量极其缺乏,大部分儿童选择了其他体育项目,在健身路径区域进行活动。
2.2大连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器材损坏现状分析
由表3可知,大连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损坏情况较为严重,总损坏件数为82件,占总数的11.1%。其中,中山区器材损坏数量为19件,占11.1%;西岗区器材损坏数量为21件,占11.4%;沙河口区器材损坏数量为25件,占12.8%;甘井子区器材损坏数量为17件,占9.0%。据调查,造成健身器械损坏的主要原因为非正常使用、产品的质量问题及自然损坏。有的器材损坏长达2年之久,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维修及报废。
2.3大连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的场地现状分析
由表4可知,大连市主城区健身路径的场地现状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其中,水泥地面占到了总数的75.00%,而地质柔软的塑胶地面和草地加在一起仅仅占总数的22.22%,泥土地面占总数的2.78%,杜绝了泥土地面的情况。水泥地面质地较硬,锻炼者使用器械方法不当,极其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受伤情况。相反,塑胶地面及草地质地较为柔软,对锻炼者会起到保护的作用。
3.锻炼者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3.1锻炼者年龄及性别分析
由表5可知,男性与女性的参与健身的人数没有差异,但是,根据年龄,60岁以上的人数达到了332,占总数的46.1%,60岁以上的人群多为离退休人员,几乎没有工作的压力且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据调查,40岁以下的人群占总数的14.9%,此类人群中,成年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进行户外健身。
3.2锻炼者使用器械时间及频率分析
由表7可知,每周活动1―2次的人数为45人,占6.25%;3―4次的人数为99人,占13.75%;5―6次人数为196人,占27.3%;每天坚持活动的人数为304人,占42.22%;活动次数不固定人数为76人,占10.56%。活动时间的比例为:0―29分钟,总人数为277,占38.47%;30―60分钟的总人数为340,占47.22%;活动在60分钟以上的总人数为108,占14.31%。我国体育人口规定为,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活动频率为每周3次及以上,活动强度为微微出汗以上。根据实际考查,绝大部分锻炼者没有出汗的迹象,因此不能算作体育人口,但根据项目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的频率与活动时间增加,活动强度不变。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连市的社区体育健身路径数量及种类不够且单一,不能满足该社区锻炼者的需要。削弱了锻炼者健身的欲望,尤其青少年及儿童,他们无法享受体育健身的乐趣。
4.1.2大连市社区体育健身路径点的地面设施绝大部分为水泥地面,由于水泥材质较为坚硬,如若锻炼者使用器械不当,则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4.1.3大连市社区体育健身路径点的锻炼者中老年居多,由于多为离退休人员,工作及家庭的压力相对较小,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40岁以下的人群工作和家庭压力大,导致其忙于事业,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4.2建议
4.2.1大连市相关部门扩大健身器材的数量,满足小区内居民健身的目的。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施不同种类的健身器材。如,青少年及儿童应培养体育健身的乐趣,以“玩”的方式进行锻炼;老年人应注重健身器材治疗疾病的作用。
4.2.2首先,加大小区健身路径的管理力度,实现定期检查与维修,以便及时发现损坏或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健身器材。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健全的规章制度。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大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让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形成官民相互监督的良好制度。
参考文献:
[1]罗炯.粤北地区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57-61.
[2]陈秋芬等.温州市社区硬件配备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技,2010,32,(5).
[3]周学荣等.江苏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6):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