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9 14:51: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药理学概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高职 药理学课程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 递质 受体 药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62-02
药理学是药学、护理学、医学生物技术、医药市场营销等高职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药学与医学、药学与生物学的桥梁学科。根据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理学一般分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循环系统药理、内脏系统药理、内分泌系统药理、化学治疗药物药理这7个板块进行讲授。该课程涉及的药名复杂拗口,药物作用机制抽象难懂,且需要以扎实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时,高职学生对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外妇儿等临床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内容抽象、枯燥、烦琐,学习兴趣不高。
按照当前主流高职药理学教材的章节排序,“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是总论后第一个各论板块。该板块是总论《药物效应动力学》所讲述的受体理论的实际应用,涉及多种受体、递质、药物,历届学生常反映此内容很难掌握。而作为第一个板块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若未能较好掌握,将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整体学习兴趣,降低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后续课程的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清晰地讲授作为对传出神经系统板块提纲挈领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可使高职学生提高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的学习兴趣,并准确地掌握这个板块以至整门课的内容。笔者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章节的授课经验及体会进行总结,以期为高职学生学好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提供参考。
一、高职药理学课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教学现状分析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的讲授内容包括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递质与受体,以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方式与分类。要求掌握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机制)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熟悉传出神经的受体:胆碱能受体(M、N)、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的分布与效应;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和代谢。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若授课过程中仅按照课本编排顺序逐条逐页机械地进行讲授,他们将无法找到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且无法与已学过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建立联系,不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而言,对高职学生的授课更应该注重知识的重组与梳理,便于其进行系统的学习。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教学改进措施
桂林医学院高职类专业药理学课程采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第2版、“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罗跃娥主编)。笔者结合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的授课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进措施。
(一)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讲授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在学习药理学课程之前,学生学过解剖学、生理学课程,并分别在这两门课程学过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其功能。在此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回顾神经系统的解剖: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本章节涉及的传出神经由自主神经与运动神经构成,属外周神经的一部分。自主神经又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因在神经节要交换神经元才到达效应器,因此有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之分;且自主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如心脏、腺体的活动不受意识所控制。体内大多数器官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但两者通常产生相反作用,即生理性拮抗:机体在紧张、应激的状态下主要由交感神经支配,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主要由交感神经支配。如机体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瞳孔扩大,支气管平滑肌扩张以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到体内;机体在安静和放松时,对外界的反应下降,进行休整和积蓄能量,表现为血管舒张、瞳孔缩小等。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内脏的支配表现为协调一致。对上述知识的回顾,有助于学生对本章节学习的内容进行知识的铺垫。
(二)建立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与上述知识的联系,讲授传出神经系统主要递质与受体。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中,教材引入了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及其受体的内容。传出神经系统主要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称为胆碱能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的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然而,历届学生大多都难以准确记住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兴奋都分别会产生哪些生理学效应。虽然课本有明确的解释,但学生因难以找到规律从而依赖于死记硬背,且经常产生混淆。针对此种现象,可结合课本“全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胆碱能神经”,即“副交感神经的节前、节后纤维属于胆碱能神经”,启发学生把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效应转换为刚回顾过的副交感神经的效应,且上述效应均为乙酰胆碱的生理作用;并结合课本“大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启发学生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效应转换为刚回顾过的交感神经的效应,且上述效应均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然后,向学生解释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都属于第一信使,即内源性配体。它们在体内分别以乙酰辅酶A和酪氨酸作为原料合成,在机体暂不需要这些递质的情况下,乙酰胆碱可被胆碱酯酶水解而灭活;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被单胺氧化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水解而灭活。因此,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机体内脏活动的支配的协调统一,其实是通过对上述递质的合成与灭活的控制来实现的。
通过上述讲授,学生明白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生理效应后,结合学生在药理学总论板块“药物效应动力学”一章学过的受体理论,重述配体在机体都有其受体的存在,自然地引入胆碱能受体与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这两类受体又有多种亚型,总的来讲,胆碱能受体分为M、N两大类,M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如负性心脏作用(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传导减慢)、支气管收缩、消化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加快)、利于大小便排出(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括约肌舒张)、瞳孔收缩等;位于神经节的N1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使神经节兴奋,因神经节分为交感神经神经节与副交感神经神经节,所以N1受体兴奋的效应较复杂,取决于哪类神经节占优势;位于骨骼肌的N2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使骨骼肌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为α、β两大类,这两大类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如α1亚型主要存在于皮肤、黏膜、内脏血管平滑肌,兴奋该受体引起上述平滑肌收缩,外周血管张力增大,血压升高;β1亚型主要存在于心脏及肾脏,引起正性心脏作用(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快)以及肾素分泌,从而升高血压;β2受体主要存在于冠状动脉、骨骼肌血管,兴奋该受体引起上述血管舒张,并引起支气管舒张。
(三)从递质与受体的功能,引出调控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药理学的重c是药物对疾病的调控。通过上述授课,学生掌握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受体及其生理效应后,教师首先向学生强调,在病理状态下,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在某些方面是失常的,如高血压时,可能伴随着外周血管阻力过高或心输出量过高的症状。因此,应用刚学过的上述知识,我们可以应用药物,通过控制对递质的合成或灭活,或者通过对相应受体的激活或拮抗,实现对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的调控。在讲授此知识点的过程中,再次引入受体学说中学过的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的概念,在需要兴奋或抑制机体的某些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时,就可以选用相应受体的激动剂或拮抗剂,因此本章节对后续的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的学习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掌握好本章节讲授的胆碱能神经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生理效应的前提下,只要将药物的分类记清楚,代入本章节讲授的相应的受体激动或拮抗的效应,就可以推导出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有效避免“满堂灌”的课堂气氛以及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跃娥.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颜光美.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施天慧.基于思维导图的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设计[J].新课程研究,2016(10)
[4]孙竞.浅谈药理学教学改革――以《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4(24)
[5]康传亮,沈莉.提高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APP的互联网+药理学高职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24)
关键词: 概念图认知发展阶段论 智力三元理论 有意义学习 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了相关资料之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将概念图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有益补充这一论断的提出主要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为基础的。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及其日内瓦学派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皮亚杰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智慧(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对图式(Schemes)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陈琦、刘儒德2007)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陈琦、刘儒德2007)。一方面,由于受环境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这种不平衡。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equilibrium)的过程,个人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皮亚杰依据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成人)。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脱离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个体是在建构自己的见解,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必须把老师提供的信息并入他们已有的图式中去。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理解的过程,在建构概念图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通过与老师讨论、与同学讨论、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老师制作的相对完善的概念图为学生提供了新知识建构的良好支架,能够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教师完善的知识提供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有机的连接。概念图正是帮助个体完成知识建构的有效组织者。
二、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analytical ability)、创造性能力(creative ability)和应用性能力(practical ability)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多数人在这三种能力上存在着不平衡,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组合上(陈琦、刘儒德2007),如下表所示:
不同能力组合的学生特征
不同能力组合学生的特征分类为研究概念图应用于不同类型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了预测,便于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及教学结果上有备而战,战果辉煌。依据此理论,教师更易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辅助学生个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协作交流能力,继而充分释放概念图在教学实践中的有益补充功能。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期,行为主义理论还在北美盛行,由于行为主义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奥苏贝尔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关于人的学习的认知理论,并在第二年发表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精辟的论述。奥苏贝尔(1994)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提出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
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则需要具备以下标准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必备的两条标准:(1)新旧知识的非字面联系。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也就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2)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实现的条件:(1)外部: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本身必须合乎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内部:学习者自身因素。①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有意义学习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2)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命题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分两类(非概念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性陈述,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包含表征学习,且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奥苏贝尔的理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诺瓦克教授根据其理论开发了概念图工具,并首先在研究儿童能够理解诸如能量、细胞和进化等抽象概念的过程中进行了应用。很快他们发现,该工具同样可以用于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由此对概念图有更深入的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时,可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学生制作概念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也使他们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四、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
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发散式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聚合式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的统一(陈琦、刘儒德2007)。其特点为流畅性(fluency)、灵活性(flexibility)和独创性(originality)。他提出四种类比方法:狂想类比(fantasy analogy)(尽量列举)、直接类比(direct analogy)(有与问题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情境)、拟人类比(personal analogy)及符号类比(symbolic analogy)(直指人心,立即感悟。如漫画人物眼睛里画上$符号以刻画人物贪婪刻薄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常用方法进行训练:(1)脑激励法brainstorming(鼓励、班组讨论)原则:不需评价(要到脑激励法会议结束时才对观点进行评判)、异想天开(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和见解无专利(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2)分合法(戈登Gordon1961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3)联想技术(定向联想和自由联想)。
概念图技术正是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辅助学生开阔视野并鼓励想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想法以便他们选出最合适的知识内容,形成最恰当的结构概念。比如: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将观点用概念图表达出来,以引导和激发讨论。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这正是概念图解决的问题,同时利用适合的软件,还可以及时记录下讨论结果,体现集体思维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传统中医服法中医方药的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服法的恰当与否,势必影响药物的疗效。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已认识到服药方法及时间适宜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服法的重要性。古代医家对某些方剂的用法上也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桂枝汤、十枣汤、鸡鸣散等等。但是,遗憾的是现代中医在指导患者服用方剂时,往往失却了传统的精华,绝大部分都是嘱咐患者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问题是这种一成不变的服药方法是否适合于所有病情与病人?显然,从现代药动学观点看此服药方法是有问题的!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应用复方药动学理论,进行复方的药动学实验,获知中药及复方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而科学地确定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从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现举桂枝汤为例,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项记载了桂枝汤的用法:桂枝去皮三两、白芍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己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可除。若一服汗出病痉,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出 哈佛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不止,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服法甚为详尽与周全。但现行我国高等院校《方剂学》教材囚中关于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却只有:水煎服,温覆取微汗的简单要求。也即按常规的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来用。那么张仲景所推荐的服药方法是否恰当与必要?按常规的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是否药效一样呢?有学者Ie]对此进行了研究,如服用桂枝汤后提高环境温度并辅以灌服小米粥,能增强桂枝汤的抑制病毒性肺病变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说明“嚷热粥温覆以助药力”;的科学性。以小鼠巨噬细胞功能为指标,桂枝汤一日2剂的作用强于一日1剂,连日服的作用强于非连日服。一日总量分三次口服,每隔2.5小时,作用也明显强于一次服,证明桂枝汤宜多次分服的合理性。那么这种合理性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因为一日2剂的血药浓度高于一日1剂;连日服有利于保持血药浓度在一较高水平;一日总量分3次口服,每隔2.5小时是否因其半衰期短,分3次服用能够更好维持其有效血药浓度水平?这有待实验的验证与进一步的阐述。
2中药药动学研究对临床用药方案的指导意义用中药药物动力学参数指导中医临床用药,解决合理用药问题,计算出首剂量、维持剂量、给药间隔时间以及制定各种给药途径的用药方案等,从药物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和中药方剂的组成原理,是提高中医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对香蕾散的传统煎、服法实验研究[v]结果表明:对实验动物一次性口服给药,仅呈现短暂之退热作用,对整个发热过程的体温反映指数亡无明显影响。而连续 3次给药,能延长其退热时间,对口nU有明显的影响。说明连续而非间断给药的重要性。
赵氏阁在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患者脑血流作用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中证实该方具有增加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与降低其血管阻力的作用,并呈量效关系。而用天麻钩藤饮给药,不同效应器的量效关系各不相同,表现为在体内增加血液流速的作用维持时间较短,为6.08小时,其效量半衰期为1.72小时,而降低血管阻力作用的维持时间相对较长,为8.61小时,其效量半衰期为2.62 小时。提示临床给药须缩短间隔时间以维持有效血液浓度,即至少日服3次为宜。从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的角度,增加服用量与次数可以尽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有利于药效发挥而减短疗程。但任何药物都有用药量的限度,尤其是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就得减少用量,适当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现举一典型例子加以说明,关木通水煎剂有毒成份的表观毒代动力学研究[0J表明,关木通水煎剂中毒性成份的小鼠口服表观半衰期为31.87小时,属于较长半衰期药物,在临床用药注意可能发生的蓄积毒性,并注意用药间隔时间。为此诸如马兜铃、关木通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若长期服用,可能造成马兜铃酸的蓄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在临床运用中就得注意疗程长短的问题。然而某患有白塞氏病的患者连续服用龙胆泻肝丸(含关木通)l5个月[l0],共服约69x180袋,最终导致肾脏损害。但如果该患者或其处方医生懂得上述关木通的毒代动力学特征的话,此类不幸事件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3剂型的选择“汤者荡也,丸者缓也”;,说明不同的剂型对药剂的影响。各种剂型均有它的优缺点,对剂型的选择也需建立在其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
[关键词] PBL教学; 大群体; 医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002-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PBL reform in large group pharmacology lecture in pharmaceutic students.Methods LBL and PBL+LBL teaching were developed in 4-year-program Pharmaceutic students of 2006, 2007 respectively. Test and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evaluate effect. Results Compared with 2006(LBL),the test scores of 2007 pharmaceutic students were higher obviously;the questionnaires showed the professionalism,communication skills,practical skills,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of 2007 student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fter PBL teaching.Conclusion PBL reform in large group may help to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skills of students.
[Key words] PBL teaching; large group;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基金项目:本课题由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9-2011)及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资助金项目(LRB06-285)资助。
作者简介:龚冬梅(1973-),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学和电生理学。
药理学是医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素以内容繁多、枯燥无味、不好记忆著称。我国医药学生主体仍以高中毕业直接升入大学的本科生为主,学生普遍缺乏对医药学的感性认识。传统药理学一直是大班额讲授式教学(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缺乏主动性。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医药学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有限医学教育时间内所能传授的知识,以教师为核心的讲授模式已经不适应科技进步速度[1-2]。时代要求医药学生必须成为具有强大自学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而国际通行的医学生培养金标准“GMER”还要求学生具有更多的解决问题、创造和交流能力[2]。因此对药理学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国际流行教学模式,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首创。其核心理念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4]。国外多所大学已证实该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典PBL一般在小群体进行,在大群体理论教学中进行PBL的研究很少[5]。因我国医药本科学生较多,师资、教学软硬件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大群体本科生中实行经典的PBL小组讨论教学实际操作难度很大。但是将PBL核心理念融于大群体理论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却是可行的。
1 方法
1.1 实验分组 以哈尔滨医科大学2006级、2007级本科四年制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2006级实施LBL教学,2007级实施PBL +LBL教学。PBL+LBL:根据每节课内容设置4-8个问题,课前2-3天将问题和多媒体演示稿转给学生;教学开始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本节课学习内容,重点熟悉知识主干,随后由教师明确关键点和重点,根据预设问题,通过群体回答、个别提问以及学生互助等方式来学习理论内容。LBL:以传统讲授为主。
1.2 教学效果评价 客观考试和调查问卷。客观考试卷符合齐同可比原则,题型、题量、难度、重点、覆盖面和考试时间均处于同一水平。调查问卷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实效反馈,采用5级Likert量表法将GMER要求归纳为7个领域进行由高到低的评分。
2 结果
2.1 PBL对药学专业学生理论成绩的影响 2006级及2007级药学学生在入学成绩、人数、性别比例、学习的接受度和自主性及其他专业学习成绩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别。结果见表1。
表1 药学学生药理学成绩统计
**P
2.2 PBL对药学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影响 根据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于1999年制定的“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GMER)进行问卷设计[6],从职业价值、医学基础知识、交流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7个领域考察药学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问卷在2007级药学专业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回收率80.2%。结果见表2。
表2 PBL+LBL教学法对药学专业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影响(n = 81)
3 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在大群体药理学教学中实施“PBL+LBL”教学法改革不仅可以明显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且明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GMER素质和能力。
实施“PBL+LBL”教学法的2007级药学生考试成绩明显优于传统LBL教学组2006级,优秀率显著增加,而不及格率明显降低,显示PBL能明显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牢固度。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GMER能力和素质明显提高,通过设疑-求解-解惑-复习过程,不仅促使学生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养成批判性思维,循证医学能力也明显增强,而通过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获取答案促使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明显提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最终促使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因而能更好的应对药学专业飞速发展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更高要求。
在大群体中实施PBL教法,也遇到不少挑战,如学生人数较多课堂上给学生设问-解决问题的时间较少、讨论和互动时间也较少等。这是在大群体中进行PBL的固有局限性。但PBL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不断实践这一理念,使之深入人心,未来终将有成。
参考文献
[1] 聂宏光,蔡际群,魏敏杰等.PBL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6):56-57.
[2] 蔡际群,聂宏光,于晓松等.药理学PBL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4-5.
[3] 穆景强.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3):170-174.
[4] Juha Nieminen,Pekka Sauri,Kirsti Lonk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functioning and study succes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J].Medical Education,2006,40:64-71.
【关键词】概率论统计学数理统计教学改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学在现代科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医药学领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是医学院校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医药数理统计》是为医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用数理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医药学中实际问题。从数理统计这门学科本身来说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与以往学生学过的高等数学思考方式不同,两者思想体系差别较大,基本理论比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较浓厚,学生除具备《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语文、逻辑学知识,是公认的一门较难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1联系医药学专业基础,优化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在医药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观点,而《数理统计》课是公共基础课、非专业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数学观念,我们认为医学院校的数学教育应以数学的应用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应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重技能计算技巧训练,轻能力培养忽视应用,我们应把教学重点转到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定理,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思想并应用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应用能力,学以致用。为此,我们教学改革第一步就是要根据一般本科医学院校教学定位和医学生的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使教材尽可能体现应用数学的特点,使其知识结构更具实用性、可读性,更具医科的特点。
对教材体系、内容增减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①本门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应用部分在统计学部分,在不影响本课程体系完整性条件下,压缩概率部分内容,减弱概率论部分理论难度。
②改变重概率轻统计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淡化定理证明和计算技巧训练,加强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的讲解,重点介绍如何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应用。增加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简介。
③增加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例题和习题。适当配置一些临床案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来体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封闭型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要害在于用教师的思维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束缚,不能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有创新能力。根据《数理统计》课程偏难应用性又较强的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参与意识,培养互相沟通合作的精神
传统教学法偏重于“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都知道应重视互动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往往忽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讨论式教学法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基础上,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数理统计》课程特点,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或富有争议性问题,采用教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拟定好要讨论的问题,可以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回答,也可以小组讨论,留问题课后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例如,我们在讲完区间估计概念后,为了准确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P{θ1<θ<θ2}=1-α能否说参数θ落入区间(θ1,θ2)的概率为1-α?经过讨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此说法是错误的,回答正确。但仍有一小部分同学坚持此说法正确,教师及时总结、释疑说明回答错误的同学是把参数θ当成随机变量了。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决其它同学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们往往会留下思考题让学生回去讨论,给学生提问,留下新疑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使学生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开发和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这种方法也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学习,提高讲课素质。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况的描述,它一般要涉及一个决策问题。教学案例是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在对实际调查后所作的客观书面的描述。案例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备课中,注意选取医药学真实案例,一旦选定某个案例作为教学方法,首先要熟悉案例内容,找出案例涉及的重要问题,寻找该案例相关资料,将案例要求学生事先阅读,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观点后,教师及时总结答疑。例如:在讲假设检验内容时,我们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推理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使课堂讲解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数理统计》这门课是公认的一门较难课程,学生学习起来确实存在畏难情绪,而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医药学实际问题,有可能就是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对学生来说就有一种吸引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奇妙作用。
案例教学法虽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我们也看到它的不足之处,案例教学是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描述,它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教学,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分析案例,理论教学是基础,案例教学是补充,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好,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3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授课效果
21世纪,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育的现代化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学生来说,《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要比以往学过的高数难学,基本理论比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较浓厚,为了消除畏难情绪,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感染力,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通过图形显示配上文字说明,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到CAI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是任何机器所无法取代的,一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不在于CAI课件的趣味性,而在于教师的语言魅力,用语言吸引学生,而不是课件吸引学生。教师不可过多地用课件进行授课,也更不适合应用在教学的全部过程,因为它的条理性较强,不易更改,使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融会贯通受到限制。只有把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考试改革,它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前者对后者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后者为前者打下了基础。对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除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考试改革不可忽视。通过改革考试,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试改革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①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如果局限于教材,划范围、定重点,这样助长了一部分学生死背硬记也能得高分,伤害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内容应体现出对基本理论、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淡化计算技巧,注重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适当出一、二道能考察创新能力的题目。
②避免考试方式单一。考试模式多样化,平时要有测验,要提交读书报告,增大平时考试成绩的比例。学生的成绩应根据平时成绩、读书报告和期末卷面成绩综合评定。
③改革考试题型。应减少客观性试题比例,多出些综合性思考、分析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医药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本研究是针对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的教学定位进行的一些思索和实践,还有一些方法不够完善,但我们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为培养21世纪应用创新型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