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范文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9 14:51: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

篇1

一、自然灾害概述及应急措施

(一)一般自然灾害:指气象部门悬挂了黄色台风信号、红色暴雨信号或红色寒冷信号等预警信号。

(二)重大自然灾害:指气象部门悬挂了红色台风信号、黑色暴雨信号、黑色寒冷信号等预警信号、发生能见度在50米以下的大雾天气或出现了5级—7级中强震。

(三)特大自然灾害:指气象部门悬挂黑色台风预警信号或发生7级以上地震。

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抢修工作的基本原则

公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抢修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情况复杂、时间要求紧迫的特殊工作。在应急救援抢修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公路部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如下原则进行: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二)分级分部门负责协调一致原则。在发生一般性自然灾害时,养护公司、路政大队、超限站根据自然灾害管理办法自行组织抢修,而发生特、重大事故时,各养护单位应在市公路局统一领导下进行抢修。

(三)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当抢险任务较大时,一时难以排除险情影响公路畅通,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并请求动员社会力量支援共同参与抢险。

三、应急抢修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应对突发性重、特大自然灾害,市公路局成立公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抢修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全局自然灾害抢修工作。

公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抢修指挥部是全局自然灾害救援抢修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向各工作组传达指挥部工作指令并监督实施;收集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突发性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指挥部领导迅速派出工作组赶往灾区组织、指导救援抢修工作。如属特大自然灾害,指挥部主要领导要亲自到灾害现场视察灾情和指挥救援抢修工作,明确分工,明确职责。重大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时,必须立即如实报告应急抢修指挥部并及时组织临时应急救援抢险队伍进行救援、抢险和处置,尽快控制险情蔓延。

公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抢修指挥部根据工作需要特设公路自然灾害抢修小组、公路自然灾害宣传小组、公路自然灾害物资供应小组,以保证各项工作有人抓、各种问题有人管,把各项责任落实到位。另外为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各分组由局领导班子成立的总指挥部统一监督领导。

四、自然灾害应急行动

(一)公路自然灾害抢修小组主要负责灾害抢修。

灾害发生后养护公司一小时内到达现场,查看灾害情况对灾害进行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将具体情况报市公路局办公室及本单位统计人员以便统计上报;并负责在灾害路局两端立警示牌或在路两侧拉红色标志线,提醒驾驶人员注意安全;同时做好抢险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抢险顺利进行。

市公路局接到报告后,应立即作出反应,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根据所报情况制定抢修措施。

(二)宣传小组主要负责统计上报及向外。

局属受灾单位内勤接到报告后应以最快速度将公路灾害情况报市公路局办公室,且每隔4小时报一次,以便市公路局及时撑握灾害情况及采取有效措施;同样市公路局办公室将各单位灾害情况统计整理以最快速度向主管部门上报,以便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掌握情况。

办公室负责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客运部门及广大群众宣报灾害情况及公路状况,以保证有关部门和行人及时调整行程,确保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负责设置24小时值班电话,以答复各界群众的咨询。

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Endless”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乡镇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魏岗镇距城区仅11公里,全镇人口约6万,现有大中小企业60余家,涡河、赵坡河、小洪河穿境而过,亳柘路、枣钱路省县道纵横交错,泗许高速斜挂其中,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今年在上级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镇认真执行上级有关自然灾害防范和应急管理各项法规政策及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履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救助工作,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工作,较好的全面完成了全年任务,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1.镇委镇政府层面:成立了防灾减灾小组,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余班子成员为成员,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2.村级层面:辖区内每个行政村配备了一名灾害信息员,负责平时的灾情普查、收集和宣传工作,按照网格化管理工作要求,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最快掌握第一手情报,并及时上报,把人民群众所受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3.社会层面:镇武装部组织各村民兵和志愿者自愿报名,形成民兵排和志愿者团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确保人员够用,职责明确,共同抢险救灾。

二、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

成立了防灾减灾委员会,明确了有关单位成员,理顺工作机构,明确各相关成员单位职责,完善制定了《魏岗镇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重新调整、充实我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使《预案》更加科学、合理,操作性更强。

三、加强应急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灾害应急管理的救助能力。一是制定本年度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培训计划。尤其加强村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的培训,去年一年召开了两次灾害信息员培训和12次工作例会,包括民政办人员、安监办、气象灾害防御所和村级灾害信息员共40余人。二是组织基干民兵开展防洪抗汛应急演练,更好的提高了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产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牢了基础。三是健全值班请示报告制度,坚持节假日和易发生自然灾害时期领导带班和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遇有紧急事宜及时请示报告,做到上通下达。2020年7月22日,我镇突发暴雨,降雨量为全区最大,镇政府召开紧急部署会议,明确各部门、各村信息员职责,做好紧急安置和转移、灾情调查、上报工作,此次强降雨造成了我镇农作物受灾202公顷,民房倒塌两户4间,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01万元,灾情过后,镇政府及时上报灾情,及时对受灾户进行了救助,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我镇倒塌房屋2户4间均及时重建维修完成,10月底,群众重新搬入新居,确保安全过冬,救灾款也及时发放到受灾户手中。对于农作物受灾户,根据市、区下发冬春救助文件的要求,魏岗镇严格执行区应急局下发的冬春灾害救助工作方案及相关文件精神,结合魏岗镇受灾害基本情况,制定魏岗镇冬春救助实施工作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已下发给全镇13个行政村,确保冬春救助工作方案顺利进行。此次救助,严格按照三榜公示“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工作流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村摸底上报受灾救助困难户数总计1317户,救助资金50万元,救助标准按区应急局下发的救助文件精神和魏岗镇的实际情况,一般困难户救助标准300元/户,重点户受灾户不低于500元或以上,现已全部发放完毕。

四、加强放在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我镇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0.13国际减灾日等契机,积极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横幅标语10余条,传单2000余份,有奖竞答2次,知识竞赛1次,共发放纪念品2000余元。同时,充分发挥媒体、网络、报纸等媒介的宣传作用,广泛深入宣传防灾减灾的目的意义和有关常识,进一步增强了全镇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为做好我镇防灾减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工作。主汛期,为应急救灾,我镇大量购买了沙子、木桩、编织袋、铁锹、救生衣、救生圈等等防汛急需的各种物资,固定地点存放,专人保管和维护,真正做到汛期期间,人员、物资充足。

六、存在问题。

鉴于目前人员变动频繁,尤其是村级灾害信息员,流动性强,各种业务衔接不住,所以造成工作被动,同时业务能力弱,不能及时、较好的完成灾情调查上报和救助工作。

七、下一步打算

篇3

〔关键词〕发达国家;档案;自然灾害;防治;启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9.028

〔中图分类号〕G2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9-0140-05

当今世界,地球变异,生态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且破坏力逐渐加大,对于肩负维护历史真实面貌之重任的档案部门来说,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在档案自然灾害防治过程中,经过长期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三面临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面为墨西哥湾,大量的水汽经常向美国大陆汇集;而美国中部以广阔的平原为主,使得南北方气流可以直接汇合,从而产生强大的气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得美国飓风灾害频发,给包括档案部门在内的全国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而日本由于地处大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之间经常碰撞挤压,使得地震灾害频发,档案部门在灾害中遭受的损失巨大。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档案部门依托国家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全球领先的科技实力,建立了一流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并在长期的灾害防治实践中提高了危机防范意识。深入分析并总结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档案部门自然灾害防治的举措,对于提升我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和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1美国的档案自然灾害防治

1.1美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的演变

美国的档案应急计划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它们由专业人员制定,内容包括了灾前准备、灾时应对和灾后恢复等阶段,非常完整。应急计划中还提出了定期组织演习、定期更新计划、进行现场记录及评估抢救结果等具体的要求[1]。可见,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档案部门就已经树立起高度的自然灾害防治意识。此外,得力于先进技术设备的支持,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灾难备份,使档案部门具备了充足的防灾和抗灾能力。

篇4

【关键词】生产安全;应急预案;风险评估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及安全管理的发展,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政府部门在安全监管上对企业应急管理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3年10月1日,新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出台并开始实施,标志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入“从有到优”的新阶段,国家在对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已经将提升应急预案质量作为了工作重点。新《导则》针对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缺少风险评估导致预案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一问题,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明确将“风险评估”作为应急预案编制步骤之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2014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应急综合[2014]4号)中进一步提出应急预案编制需深入开展危险因素辨识,注重将风险评估报告纳入备案内容。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更是明确提出将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应急预案备案审查的必要条件之一。由此可见,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性。

目前,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由于编制人员专业能力的限制,极少进行真正有效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在事故风险描述部分,均是凭主观经验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宽泛的概述,在具体的应急预案编制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不分主次,对所有危险源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二是与风险描述相脱节,仅编制一个综合应急预案。

企业编制的各种应急预案,最终均要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包括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编制之初,“要编制哪些预案”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进行风险分析,盲目的对所有危险源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没有重点和主次,导致预案缺乏针对性、很多专项预案只是作为文本被束之高阁,而真正有用的专项预案也不能得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重视,从而预案也就丧失了其有效预防、降低事故影响的作用。

针对此问题,笔者在近期做应急预案咨询工作的基础上,以某地勘企业为例,阐述通过风险评估从而进行应急预案体系优化的过程,探讨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意义。

2.应急预案体系优化

2.1风险评估前的应急预案体系及缺陷分析

地勘企业属高流动分散的行业,其工作条件多变,环境恶劣,涉及的事故风险较多。进行风险评估前,企业仅凭经验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概述,包括火灾、人身伤害事故(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野外作业事故(溺水、人员失踪等)、基坑坍塌、自然灾害等,并针对所有风险均编制了专项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如图1所示。

企业在专项预案中按照常规模板将火灾专项预案放在了第一位,在具体的预案中分析了办公室火灾、施工现场火灾等,但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并没有分情况进行编制,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而火灾事故对该企业来说并非多发事故;野外作业事故专项预案中分析了溺水和人员失踪,但是考虑到该企业的作业活动范围,人员失踪的可能性并不大;人身伤害事故专项预案力求涵盖所有可能发生的人身伤害类型,个体伤害类型和群体伤害等混在一起,没有分重点和主次,接下来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的编制很难较好的进行;自然灾害专项预案中包含了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而关于自然灾害方面,企业的主要职责是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防灾工作。图1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性较差,并不能一目了然的让企业确定自身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应急防范重点,具体实施起来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

2.2风险评估

根据该地勘企业作业特点,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该企业历年的事故情况分析及对同类企业事故情况进行调研,以“以往事故发生频率”(曾经发生过、未发生过、经常发生、其他单位曾经发生过)这一指标来辅助确定相应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值,编制风险评估表(如表1所示),对企业主要生产活动(钻井施工作业、岩土施工作业、野外地质调查)进行风险评估,得出各类危险因素的风险度值,从而进行重要性排序。

2.3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原有应急预案体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化:

1)因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各项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为“可能危险”,等级较低,因此无需单独编制专项预案。

2)企业钻井施工作业过程中,高处坠落和触电的危险等级最高,为“高度危险”,钻井施工中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因发生频率高,达到“显著危险”,其次是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因此得出人身伤害事故是企业应高度关注的风险,因此将人身伤害专项预案放在了第一位,并且编制高处坠落和触电现场处置方案。

3)岩土施工作业过程中基坑边坡失稳坍塌的风险等级为“高度危险”,触电、机械伤害风险等级为“显著危险”,因此岩土施工专项预案明确为基坑坍塌专项预案,其他风险的应对在人身伤害专项预案中已经包含。

4)自然灾害方面,根据企业的作业范围和特点,其直接遭受地震、泥石流、洪水的可能性并不大,最其作业直接有影响的是大风和雷电天气,因为将自然灾害专项预案确定为“防风、防雷专项预案”,重点针对大风、雷电天气进行预防,编制事故发生前的防范措施。

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如图2所示,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体现了企业的生产作业特点,也使后续的具体应急预案内容编制更具针对性。

3.结论

通过风险评估进行于应急预案体系优化这一过程,总结其对应急预案编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了企业“要编制哪些预案”的问题,企业的应急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通过风险评估,对企业潜在的危险源进行梳理,评估出各类事故的风险等级,有针对性的对高风险的事故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才能最大的发挥应急预案降低事故损失的作用,针对性强了,企业的重视度就高了。

2)应急预案体系确定后,由于风险评估确定了各类危险源的具体风险等级或分志,企业在预案内容编制过程中,也能进一步突出主次和重点。

3)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使企业更清楚的了解到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潜在的各类事故风险,进而加强相应的安全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4)风险评估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增强了员工安全防范知识的同时,也会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GB/T29639-2013.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2]樊运晓.应急预案编制实务――理论实践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严晗,李明.建筑企业应急预案编制范围研究.建筑安全,2007年第8期:18-20.

篇5

关键词:应急救援;体系;理论;灾害事故

中图分类号: TU75 文献标识码:A

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公安消防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法定职责来看,消防部队是承担“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救援任务来开展工作的,从大量的实践来看,消防部队处置的灾害事故类型很多,范围很广,包括了大部分的自然灾害、生产生活事故。突发的灾害事故在我国每年都发生数十万起,应急救援已经成为了消防部队的工作常态。应急救援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践领先于理论,但必须依靠理论的推动才能更好地发展,实践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应急救援学(学科编码6208040)作为三级学科,它是主要研究针对突发的、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备、预防、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以达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迅速恢复平衡状态的综合性学科。本文从应急救援理论、应急救援技术、应急救援管理3个层面对应急救援研究的内容进行划分,对应急救援研究提供框架式的参考。

1 应急救援研究的总体框架结构

应急救援活动是基于对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所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启动,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进行的应对、控制、处理过程。这些事件的来源于工业事故、自然灾害、公共活动、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等。

应急救援活动是一个追求有效实施的综合体系,它是以应急救援理论体系、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救援资源优化布局与动态调度、救援方案制度合理有效、救援措施准确迅速来保障完成挽救生命、减缓事态扩大、控制事态发展、恢复总体平衡状态的救援任务。系统中理论体系提供机理指导,技术体系提供方法手段,管理体系实现系统控制。(图1)

2 应急救援理论体系

应急救援理论体系由救援规划原理,救援管理原理和救援实施原理三部分组成。救援规划原理由灾害事故时变机理和救援资源非均衡机理构成;救援管理理论由系统有序性机理、系统反馈性机理、系统联动性机理、系统分级性机理构成;救援综合实施原理由灾害事故的蔓延机理、转化机理、衍生机理、耦合机理、阀值机理以及应急救援系统响应机理为理论基础建立(图2)。

图2 应急救援理论体系结构图

2.1救援系统规划理论集群

系统合理规划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相对的平衡,使救援资源与灾害事故救援需求相匹配。(图3)

2.1.1 时变机理

救援系统规划的灾害事故时变机理由灾害事故的客观性、发展性、损害性和不确定性构成。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管人们做出多大的努力也不能完全人为杜绝,这就是客观性;灾害事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不断地在发展,如汽车交通事故就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这是发展性;灾害事故或多或少都会带来社会、政治、经济、心理等方面的损害,如交通事故,不仅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带来人的心理和精神伤害等,这是损害性;灾害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预测其发生的风险,但是在空间、时间、损失程度等多个方面上,无法精确预测。如森林火灾为例,我们可以确定火险等级,但是在具体时间、地点上,会不会发生火灾是不确定的,这是不确定性。

2.1.2 非均衡机理

救援非均衡机理由救援信息缺失性、救援资源非均衡性和灾害事故分布的离散性构成。灾害事故在时间、空间上是突然发生的,我们在灾害事故的初期,对灾害事故的信息(如灾害事故强度、影响范围、人员物资损失等信息)是严重缺乏的,要随着救援行动的不断深入,灾害事故的全貌才会逐渐清晰,我们对灾害事故的了解才会逐渐全面,这是信息缺失性;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非均衡大系统,灾害事故发生的风险也有很强的离散性,因此灾害事故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种的非均衡性,而救援资源由于系统初始状态限制也呈现一定的非均衡性,其表征为灾害事故发生后救援信息的迟滞性和救援资源的长途运输性。

2.2 救援管理理论集群

系统管理的目的就是追求系统的有效控制,使应急救援行动与灾害事故救援需求相匹配。(图4)

2.2.1 系统有序性机理

现代应急救援活动不是自发行为,而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主观行为,是应急救援管理层的救援理念、决心意志在应急救援实施层的具体体现。客观上要求系统对资源的管理控制,对救援信息的处理呈现一定的有序性和制度性。系统有序性机理分析为各类体制机制及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理论基础。

篇6

[关键词] 新疆;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存与配送;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一、相关概念及涵义

应急物资是指紧急状态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相对于紧急状态而产生的对物资的需求的物资,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等特点。

应急物资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生命救助物资,这些应急物资应该在第一时间到达应急现场,主要有防护用品、生命救助、生命支持以及救援运载四个部分的物资;第二类是工程保障物资,主要包括临时食宿、污染清理和动力燃料;第三类是工程建设物资,主要包括工程设备、工程材料以及器材工具、照明设备、通信广播和交通运输等;第四类是灾后重建物资,主要包括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工厂恢复生产的机器设备等等。

二、新疆基本情况概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自治区行政区包括23个市、7个地区、5个自治州、68个县和自治县。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和北疆,南疆地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地域广阔,交通条件、通讯条件等比较落后,自然灾害频繁。

新疆地理环境特殊,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干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戈壁滩、沙漠地域比较多,天气变化多端,其中干旱、地震、雪灾、沙尘暴、冰雹、重霜冻、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新疆自然灾害有以下特点:①种类多,有干旱、冰雹、寒潮冻害、大风、雪灾、夏季局地暴雨洪水、沙尘、大雾等恶劣天气;②频率高、影响大、危害严重,如新疆每到冬季,雪灾会经常出现,持续时间长,对人民造成很大的威胁,危害牲畜,破坏农业;③不确定性,虽然气象预测技术现在有很大的进步,但自然灾害发生有时还是很难预测。所以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对灾区的救济显得尤为重要,在救济中应急物资的储备和配送对救灾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救灾工作是否有效、是否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新疆应急物资储存和配送现状

1.新疆应急物资储存现状

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应急物资的来源主要是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各地级应急物资储备库,新疆目前有新疆乌鲁木齐、喀什、奎屯3座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已建成救灾储备库2座,地州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7座,县(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4座,虽然最近几年新疆应急物资储备库在不断的增加和完备但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改进。以下是目前新疆应急物资储备库的一些缺陷:

(1)物资储备缺乏总体规划,信息共享性差。虽然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应急物资储备,但是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企业之一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在做储备计划时缺乏沟通,整个疆内物资储备缺乏总体规划,一有些物资重复储备,有些物资缺少储备。

(2)储备物资用量汇总不充分。新疆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一般较为偏远,统计受灾范围、受灾人数、受灾程度比较困难,并且每年的受灾情况不同,信息数据也都是以前年份的数据,这些因素使储备物资的数量有时少影响救灾,有时储备多导致浪费资源。

(3)应急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所以在规模大的灾害发生时会时常遇到储备物资不够、品种不全、严重影响救灾。如,新疆储备库中粮草类、衣物类、帐篷居多,而像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如医疗器械等则几乎没有,一般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临时向医疗部门借用。

(4)储备库数量不多,布局分布不均。新疆地域宽广,地区间隔距离较长,如乌鲁木齐到喀什相当于在疆外穿过好几省,且交通工具不便利。在南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一个地区建立一个物资储备库辐射不到周边,甚至有些地方没有储备库。如,2006年1月16号新疆伽师地震,人民政部不得不紧急从遥远的武汉储备点调运救灾帐篷入疆。

2.新疆应急物资配送现状

结合新疆地形地貌和新疆应急物流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目前新疆应急物资配送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方面:

(1)物资储备库数量少,增加了应急物资配送的路程。应急物资先从应急物资储备库中运出,再分配运往受灾地,然而新疆地域广阔,应急物资储备库数量相对较少,从而增加了应急物资配送的路程,使应急物资配送效率大大降低。

(2)地形复杂,交通运输不便利。新疆地形复杂,属于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戈壁滩、沙漠、雪山等地形严重的影响到应急物资的配送。新疆目前有有乌奎高速、奎赛高速、和库高速三条高速公路,有7条国道,通航机场21个,有兰新铁路(兰州到乌鲁木齐)、南疆铁路(吐鲁番到喀什)、北疆铁路(乌鲁木齐到阿拉山口)三条铁路线,虽然新疆的交通干线数量在全国属于最多的省份,但相对于新疆的广阔地域来说数量还是相当少的,有些地区甚至不通公路和铁路。

(3)信息掌握不确切,指挥混乱。受灾地区受灾情况信息掌握不准确,组织内部混乱,致使应急物资在配送的是数量、品种等分配上错误,导致救灾工作不到位,影响救灾。有时,救灾物资的不全、缺少等会引起灾民的恐慌,不利于抗灾的心里安抚工作的进行,有甚者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不安状况。

(4)物资配送工具和路径选择不合理、不科学。我们在救灾工作中,时间是最宝贵的,时间决定者救灾工作的成败,时间的利用程度决定者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时间的最大节省上,应急物资配送工具和路径选择尤为重要,但从目的情势上看选用什么应急交通工具和制定最有效的路径各地级区没有很明确的方案,致使在救灾的路途上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

四、优化新疆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存和配送

1.优化应急物资储备

(1)加强优化临近灾区的物资储备库建设。根据历史记录,汇总出哪些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较大,在其周边临近地区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使在灾情发生第一时刻能快速的把物资运往受灾地区

(2)加强周边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交流。要事先掌握临近地区的物资储备情况,尤其是本地区(兵团/州、市/县)缺少的物资储备情况,做好储备计划,计划好储备种类、储备数量

(3)与生产厂家或供应商合作建立储备计划。要按照应急物资的分类寻找对应的生产厂家或供应商。事先掌握厂家或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生产周期,甚至厂家或供应商的储备能力、运输能力,签订协议要求在紧急状态下提供支援。对于某些需求量较大的物资、非常重要的物资,要考虑与多家生产厂签订协议,确保物资的供应。

(4)加强平时物资的保管工作。定时检查储存库中的物资情况,详细记录库存情况,做到库房要避光、通风良好,有防火、防盗、防潮、防鼠、防污染等安全保障工作,使得物资在用的时候能够高质高量的满足救灾需求。

(5)加强与各地气象局的联系。时刻与气象局联系,保持天气的异常变化能及时的通知到个部门,以提醒各储备库及时检查物资储备情况,以便及时增加储备。自然灾害应急储备库也要定时查阅气象局分析出的近几年、以往年度或预测以后今年的各地区的气候变化数据,以作储备物资的参考。

(6)增加储备物资的种类。不要只以帐篷为储备对象,增加如医药、医疗器械等的储备。可以与社会上的各个不同领域的生产、零售企业签订协议,在灾害发生时企业能够及时供给不同的需求物资,同时与省、市、县、兵团、农场等的医院保持时刻联系,在灾害发生急需医疗救济时能够及时的提供帮助。

2.优化应急物资配送

(1)优化应急系统组织结构,在灾情发生是使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做到每一次配送都最大限度的有效、有用。做到统一指挥、统一领导,提高指挥和领导效率。新疆自治区级救灾储备物资由自治区民政厅负责调拨,由使用地的民政部门负责管理,由使用地财政部门承担相应的管理经费。发放使用救灾物资时,应做到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兵团、州、县(市)级民政部门对使用者要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督促其爱护救灾物资,保障救灾物资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2)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替使用。有时,自然灾害发生时,通往灾害发生地的道路都给毁坏,急救援物资运输需要使用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要在不同的运输方式中进行转换,不要仅限于一种交通工具,要综合考虑受灾地区的环境,可以选择人力或畜力帮助。

(3)交通工具的选用对应急物资配送起到了很重要作用,车辆调度方面,新疆用于应急物流配送的车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军队征用;二是与物流企业签署征用协议,当发生突发自然灾害后,临时征用其车队。对于车辆调度问题及运输路线的选择,新疆的应急物流救灾体系要实行军地政府统一决策,各部门按决策和职能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以军队地方政府为主,按行政区域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调配人力、器械和物资。

(4)利用ABC方法进行配送,在应急物流配送系统中,ABC分类法将应急物资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为紧急类,不可或缺并且需求很迫切;B类为消耗类,是应急物流配送系统中可以更为有效地降低灾害损失的物资,需求的迫切性稍低;C为补充类,是应急物流配送系统中的非关键物资,需求不迫切。紧急类,不可或缺并且需求很迫切的物资优先配送,或优先选用便利的交通工具。如,在新疆的冬季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也就是雪灾,在对于雪灾中对牧民的救援,首先配送的救灾物资是工牧民保暖的衣被和食物,其次是生活必需品如取暖的材料和日常用品,最后是家畜的粮草。

(5)完善卫星信号系统,在新疆有很多地区接受不到信号,如新疆地区的无人区,那里人烟稀少神秘莫测成为民众特别探险的地方。无人区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当自然灾害发时,那里的居民、探险者和行人被困或生命财产遭受危害时,发不出求救信号外界的人又查询不到他们确切的地理位置,这就给救灾物资配送工作雪上加霜,所以卫星定位系统在这些地方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及时发现、确定受灾人员,准确快速的配送应急物资。

(6)与各个物流企业运输队和运输公司签订协议,保证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政府运输工具供应不足时,可以及时调用其交通工具。

(7)时刻保持与应急物资储备库信息的沟通,准确定位每一个储备库的位置、物资数量、物资品种、周边环境等,以便更快更及时有效的配送出物资。

(8)建立新疆应急物流通道机制。为了保证应急物资的顺利快速的送达,可在自然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建立新疆应急物流绿色通道机制,即建立并开通一条或者多条应急物流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以方便快捷的方式通过海关、机场、边防检查站、地区间检查站等的检查,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新疆受灾地区,从而提高新疆应急物流效率,缩短应急物流作业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9)与各不同的部门加强联系,如信息部门、定位机构,在救灾中可以时刻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和方向,告诉应急物资配送人员哪里急需物资、走哪个方向和路线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等;再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道路、通道等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阻碍,像在新疆,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这些灾害时常会破坏道路,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与道路抢险部门联系清除障碍,再者当道路拥堵不发通过时,要及时与交警、公安部门联系保证应急物资一路畅通。

五、结束语

应急物资的配送要依据应急物资储存库的安排而安排,应急物资的储存目的就是为了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的配送到受灾地区,应急物资储存库的位置、储备物资数量、种类直接决定着物资配送的方式,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新疆地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配送问题的研究和优化会提高政府和军队应对灾害发生的反应速度和效率,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救灾工作的进行提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欧忠文,王会云,等.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7

[2]缪成,许维胜,吴启迪.大规模应急物资运输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

[3]王见厚,毛亮.大规模突发事件应急物资配送决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1

[4]冯海江,张卫刚,彭春露.面向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配送系统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

[5]李坤颖,杨扬,侯凌霞.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配送问题的改进算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

[6]刘利民,王敏杰.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优化问题初探[J].物流科技,2009

篇7

【关键字】灾害,灾难,监测,防灾,减灾

1.概述

在人类历史中,伴随人类社会的,不仅仅只有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有各种各样的灾难。这些灾难为人类历史留下的是一页页触目惊心的篇章。从这种意义上讲,防灾减灾是人类成长过程付出的代价。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高,事故与灾害发生的概率与规模也随之增大。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给全球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灾害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剧,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各种灾难一次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唤起世人对它的重视,防灾减灾是人类社会防灾的永恒的主题。加强防灾减灾研究和防灾减灾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是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严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1.1基本概念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的或人为造成的,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

防灾:是指尽量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区域内发生的灾害对人和人类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但这不仅指防御或防止灾害的发生,实际上还包括对灾害的监视、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

减灾:减灾包括两重意义,一是指采取措施减少灾后发生的次数和频率,二是指要减少和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项产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1.2防灾减灾基本原则

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如下。

尽可能预防――运用技术预防措施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控制损失――加强新技术开发应用,提高承灾能力。

控制诱因――使用高技术性能材料,提高监控调控技术水平。

消除隐患――改善技术环境,提高防灾意识。

应急反应――提高装备水平和救灾能力。

2.灾害的类型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灾害。联合国公布了20世纪全球十项最具危害性的战争外灾难,分别是:地震灾害、风灾、水灾、火灾、火山喷发、海洋灾难、生物灾难、地质灾难、交通灾难、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的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防灾方法。

(1)按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

在我国发生的重要的自然灾害,考虑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归纳为七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灾种。

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干风、黑风、暴风雪、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旱灾等。

海洋灾害:包括暴风潮、海啸、潮灾、海浪、海冰、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洪水灾害:包括洪涝灾害、江河泛滥等。

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火山、矿井突水突瓦斯、冰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地震灾害: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砂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诸方面。

生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流行性传染病等。

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2)按自然灾害形成原因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不仅受着地球自身运动和变化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受太阳和其他天体的作用和影响。实际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取之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但是,自然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太阳队地球辐射能的变化,地球运动状态的改变,地球各圈层物质的运动和变异已经人类和生物的活动等因素,时常能破坏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3.防灾减灾对策

现代科学观点人为各种灾害就个别而言有其偶然性和地区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们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和规律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先进技术,在满足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使用功能的同时,提高其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

3.1 防灾减灾基本原理

灾害的形成有三个重要的条件,即灾害源、灾害载体和承(受)灾体,因此,要防止和减轻灾害的损失,就必须改善这三个条件,其主要措施是:消除灾害源或者降低灾害源的强度;改变灾害载体的能量和流通渠道;对受灾体采取预防和保护性措施。

3.2 防灾减灾的总目标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工程建设与法律、行政、经济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减灾能力,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加强灾害科学的研究,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及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促进现代化技术在防灾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因地制宜实施减灾对策和协调灾害对发展的制约。

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灾灾情的扩展,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保护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条件,增强全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

3.3 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鉴于目前的灾害形式,要有效地防灾减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灾害监测,包括灾害前兆监测,灾害发展趋势监测等。随时监测各种灾害,特别是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灾害发展情况。这些措施的减灾效果是很显著的。

灾害预报。对潜在灾害,包括发生时间、范围、规模等进行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这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减灾措施。

防灾,即对自然灾害采取避防性措施,这是代价最小的且成效显著的减灾措施。

抗灾,指对灾害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

救灾,这是灾情已经开始或遭灾之后最紧迫的减灾措施。当重大灾害发生时,快速准确提供灾情信息,是紧急救援所必须掌握的资料。必须制定有效地救灾预案并常备不懈,方能取得明显的减灾效果。

灾后重建,准确的灾情评估是灾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据之一,而灾区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恢复,也是主要的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风 编著《建筑安全与防灾减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2年6月

篇8

关键词:应急物流;信息;储备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各类灾害、事故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就侵袭与困扰着我们。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我国灾难不断,而且近年来各类灾害事故发生的频率、强度、规模以及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大,从1998年的南方特大洪水灾害到2003年的SARS,再到2008年的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多次突发性事件。灾害发生后,由于应急物流系统不健全,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以及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区与外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仓储、配送、运输等环节出现了问题;由于仓储系统不完善、仓库应急物资储备量少,使得一些应急物资不能及时到位;配送系统的不完善导致配送的整体秩序混乱;过高的运输成本造成人员和资金的浪费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促使我们应对应急物流做进一步的建设与完善。

1 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物流活动。其特点包括:

(1)时效性

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应急物流,最突出特征就是物流活动的时效性。由于应急物流要求的高时效性,所以一般物流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应急状态下的物流需要。应急物流应遵循特事特办原则,尽量压缩一般物流的中间繁琐环节,使物流机构更加精干,进而使整个流程简洁紧凑,物流行为也随之表现出浓厚的非常规色彩。

(2)非预见性

由于突发事件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导致事件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因素难以预见,也使应急物流内容随之变得难以预料。当然这种非预见性也是相对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原先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的东西,如自然灾害等,将逐渐变得可以预测。

(3)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突发事件发生时,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等无所不需。与此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物流运输环境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通信线路中断等。除了需要及时配齐所需物品,还要求将物品及时送达,这对应急物流系统将是严峻考验。

(4)应急物流供应的弱经济性

应急物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这也使得物流成本急剧增加,如果依然运用常态物流理念,必将难以满足紧急的物流需求。因此,在重大险情或事故处理过程中,经济效益将不能再作为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来考虑,应急物流也将呈现明显弱经济性。

2 国外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世界政治经济战略格局不断调整变化。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宗教冲突导致的各种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使得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力求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其中,应急物流就是一个弥足重要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鉴于一些应急事件的发生,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都将应急物流的保障等有关内容融于应急管理中加以研究和建设。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已经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使得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1)美国——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

经过多年的努力,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美国建立了完备的应急体系,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灾害发生时,美国政府就会立即宣布进邦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救灾事务由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统一应对和处置。

(2)日本——救灾物资分阶段管理

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日本的主要做法有: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事前规划陆、海、空运输路径,编制救灾物流作业流程手册,明确救灾物资的运输、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分工合作等事项;预先规划避难所,一旦发生灾害,立即转成灾民避难所,并作为救援物资发放点;对救灾物资进行分阶段管理。

(3)德国——民间组织的成立

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对于救灾物流,德国是建立民防专业队伍较早的国家,全国约有6万人专门从事民防工作,此外,还有约150万消防救护和医疗救护、技术救援志愿人员。

尽管各国应急物流模式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但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建立了协调有效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制定了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具备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都运用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理论指导应急物流管理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 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问题分析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其破坏程度令人毛骨悚然。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事实证明,面对灾害我们绝不是束手无策,我们以实际行动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应急物流实践。在救灾过程中,应急物流系统成功地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到24个小时和武警部队投入16 760个兵力进行抗震救灾,铁道部门和交通部门也相应做出应急预案,停止一切社会货物占用铁路资源,同时大量救灾物资、医务人员被通过空运、陆运方式送到灾区。

但在地震刚发生后的数天,由于救灾前线物资的分配存在多种渠道分发、多种指挥协调的混乱局面,导致一些救灾物资未能及时发挥作用;受地形、天气和投送能力的影响,不少地区灾后数天救援部队都未能抵达,通讯也无法恢复。救灾物资输送不及时,连不少救灾部队都面临断粮断水的困境,大批部队只能徒步轻装进入灾区,这都表现出我们国家在面对巨大自然灾害时所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不可否认,应急物流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

(1)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赈灾过程中,救援机构对哪些物资什么时间往什么地方运输、捐赠物资的发放效果等情况未能全面掌控,造成部分救灾物资没有及时发挥作用。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难以满足应对应急物流的要求。

(2)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布局不合理且物资储备量少、设备落后

汶川抗震救灾的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面对这么大规模和大范围的灾难,要保障抢救方和受困方的生活、卫生和抢救设备的运送等,应急物流的任务非常繁重。

1998年张北地震后,全国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经过10年的建设和调整,设立了哈尔滨、沈阳、天津、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西安和成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但是这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却主要分布在中东部,难以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加之仓库数量较少,很难保证物资调运24小时到位的应急目标。此外仓库管理及物流设备比较落后,物资装卸搬运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水平较低。

(3)物资调配整体秩序混乱,应急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地震发生后,由于没有正规化、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全民齐上阵造成了整体秩序混乱,并且捐献物资来源广、调配部门多,多部门调配难以协调、效益背反原则下使得社会应急物流成本增加,影响反应机制的效率。

汶川大地震的救灾物资,既有地区捐助的,也有军队支持的,有国家调拨的,还有国际援助的。从承担物流的实体来看,既有企业也有部队,有国家控制的物流资源,还有志愿者自己组织的。最关键的是对灾民的具体需求并不是很清楚,尤其在地震后两天的重灾区,根本不知道灾区需要什么。

(4)运输组织衔接不畅,成本较高

任何救灾都有一个黄金时段,比如抗震救灾是72小时,在黄金时间内能否把食品、药品以及工程设备运送到位,是由应急物流决定的。其次就是环境恶劣,汶川地震,除了交通通信以及电力都中断外,地震过程中基础设施的损害也非常严重,不断的余震和恶劣的条件都增加了物资运输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怎样更好地组织应急物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时刻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当出现诸如地震、暴风雪、低温冻害等突发事件时,更加彰显了物流,特别是应急物流的不可或缺性。为了保证应急物流合理、有序、高效的运转,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

4 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完善措施

虽然我国目前的应急物流系统还存在缺陷,但灾难让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在思考中体会应急物流的价值,在反思中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1)完善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

应建立规范的应急转换机制。虽然不同的应急任务对应的信息流的内容、流量有所差别,但信息系统的展开和运行流程是相似的,所以我们可以建立规范的信息保障转换机制,以防止混乱和无序;其次,还要有科学的决策处理机制。在充分了解物流运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建立优化模型,优化物流流程和日常管理,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率。

(2)增强物资储备能力

发生大范围的严重突发事件时,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无法满足需求,并且许多基本生活物资和医疗卫生物资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储备。因此,应急储备可采取实物储备与合同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储备物资的品种除单、棉帐篷外,增加医疗物资、防护器材、生活用品等应急物流前期阶段必须使用的物资储备量。此外,还必须改善仓库管理及物流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合理安排存储计划、充分利用仓库空间优化内部结构。

(3)提高基础设施的保障力度,加强“绿色通道”建设

完善发达的物流基础设施能使救援物资、药品快速抵达受灾地区,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对于实施应急物流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及时受灾情况,收集和传递运输及仓储的最新信息,通过快速反应和广泛覆盖的物流体系来减少损失,提高应急物流的实施效率。

(4)构建运输优化模型,提高集货运输的效率

在运输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ABC分类法划分救灾物资的优先级,然后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将最重要、优先级最高的救灾物资分配给需求最急迫的地区。除了模型上的优化外,还可由政府牵头,联系专业物流公司,让其负责一部分救灾物资的配送,或是联合大型物流公司,利用他们已建立的运输网络进行协同式配送。必要时还可动用军方及其运输设备,以实现应急物资的运输快速化。

(5)强化政府协调机制

应急物流具有社会性,它的社会功能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调用。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运作机制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及时准确地完成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快速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调度、运输与配送,对来源多样化的物资进行统一调度,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的实施。

5 结 论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学科。因此,我们应当从战略角度出发,不断研究它的发展规律、特性和运作模式,使之日趋完善。

与物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一样,应急物流的建立、完善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现代物流中的新兴门类,应急物流还有许多规律、特点、模式需要我们去认识、研究、实践和总结,随着人类防范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意识的增强,应急物流一定会逐渐发展壮大,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丰,姜玉宏,王进. 应急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9-45.

[2] 方静,陈建校. 我国应急物流现状及系统优化[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8.

篇9

关键词 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灾害;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197-02

我国的地域相对广阔,并且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相对较为复杂,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自然灾害相对较为频繁,所以应该对救援的质量与效率进行不断的提高,以此来降低灾害所产生的损失与影响。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具有快速、高效、分辨率高等特点,所以在灾害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的概述

无人机遥感系统的内容主要有:飞行控制系统、任务传感器、无人驾驶飞行器、无线通讯系统、稳定云台、应用分析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以及地面控制系统等等,通过相应的系统来提高对无人机的控制以及无人机的使用。

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主要是通过对无人飞机的控制,来实现对相应灾害的检测与救援。其主要是有舵机、无线通讯单元、GPS系统、发动机、自动反馈定云台等方面来对无人机进行有效的控制。飞行控制系统的内容有地面监控与机载控制单元两种,地面控制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地面控制站来对无人机的飞行状态与任务状态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机载控制单元就是通过模块设计的方式,来对无人机的飞行器内部进行固化管理。稳定云台也是检测无人飞机的重要步骤,其主要是对飞行器的翻转角、航向等方面进行监控,并通过三轴自反馈控制平台,来对相应的任务进行传递,以此保障与地面的平衡飞行。

地面控制系统主要就是通过无线通讯系统来进行管理的,以此来对无人机的飞行轨迹进行研究与设置,对无人机的飞行参数与相关信息进行采集,以此为依据达到坚实无人机的效果,并按照无人机的参数来对其进行实时调度,以此来保障无人机的工作效率。

2 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在灾害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的用途相对较为广泛,例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森林勘探以及灾害的应急救援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以下对现阶段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在灾害应急救援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介绍。

2.1 洪涝灾害

现阶段,我国对洪涝灾害进行监测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相应的水文实测站来对相关的水文信息进行分析,以此来对流域的汛情进行有效的掌握,但这种方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信息的获取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缺乏客观性,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善。也正是由于这一现状,无人机的使用受到广泛的关注,无人机在洪涝灾害方面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进行灾害应急救援,可以有效的进行对比,及时掌握汛情的动态发展状况,明确其变化的规律与现状,这也是其他技术难以进行实现的;通过航片来对洪涝灾害进行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洪涝灾害的范围,及时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进行研究;无人机可以结合相应的地形数据来对水位以及水深的状况进行掌握,并按照相应的数据对不同地形的灾害状况进行分析。

2.2 气象灾害

通过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来对灾情进行监控,可以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以及相应的图像数据,这也是对灾害状况进行掌握的基础,以此来对灾害的范围以及造成的损失进行掌握,并以此为依据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救援工作,尤其是面对冰冻、风雪等灾害,就应该对灾害的分布范围进行动态的检测,这也是能够快速进行救援的一种方式与规律,相关部门以此为依据来开展救援工作。

2.3 地质灾害

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相应的地质类型也就相对较多,这也就导致我国的地质灾害相对较为频繁。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控只要内容就是水文、土壤、地质地貌、土地利用价值以及相应的植被信息等等,这些信息均可以构成地质灾害状况评估的相应数据,这也是提高地区地质灾害管理的重要方式,通过对灾情进行科学、准确以及有效的评估,来制定相应的救援措施,这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并对抗灾、防灾以及减灾的效率进行不断的提高。此外,对于山体滑坡等重大的地质灾害,应该对灾害的分布状况与严重程度进行研究,并帮助政府对相应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这一可以快速的对相关信息进行获取,也可以及时对地质的状况进行检测。

2.4 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一定的突发性特点,同时,地震灾害的破坏性相对较强,所以在地震灾害发生的过程中,相应的信息数据时效性至关重要。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应该及时的对相应的情报进行掌握,并快速的进行调查,以此来降低损失,并制定相应的救援措施。但现阶段,一旦发生地震灾害,相应的通讯、交通等方面出现中断的现象,这也就难以及时的对震区信息进行获取。

无人机航空遥感的系统则可以有效、快速的对灾区的信息进行获取,利用相应的传感器来对震区的状况进行调查,这也就可以将震区的状况、信息以及相应的损失进行有效的解决。并为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依据,也可以对震区的位置、范围、强度、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的破坏程度进行确定,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救援的效果与质量。

3 结论

近几年,我国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这就要求在灾害出现的过程中,提高救灾的质量与效率,并对灾区的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反馈,以此来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则是对该状况进行有效的解决,以其自身的优势在灾害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了灾害救援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安全环境总体保持稳定,但是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挑拨滋事,社会安全稳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新疆“7.5事件”,“3.14”事件以后全国的安全稳定反恐维稳变成了重中之重;世界博览会、亚欧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增多,安保环境复杂多变;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多发,安全事故隐患增加。通信部队在执行反恐维稳、安保警戒、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十分繁重并日趋常态化。

二、应急通信保障概述

在突如其来的大型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面前,常规的通信手段往往无法满足通信需求。应急通信正是为应对自然或人为紧急情况而提供的特殊通信机制,在公众通信网设施遭受破坏、性能降低、话务量突增的情况下,采用非常规、多种通信手段组合的方式来恢复通信能力。通信部队作为军事通信的主体力量应为各类紧急情况下提供及时有效的通信保障,是综合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如何加强通信部队通信保障能力

(1)构建可靠应急通信网。在通信网络的拓扑组网结构、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应增强对异常事件和突发灾害的防护和自愈能力。通信网络建设既要从当前的需求出发,同时要有长远的眼光,尤其对重要网元、传输节点、骨干线路、重点区域应有特殊考虑和超前思维,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要考虑到在本地网已经全部瘫痪的前提下,仍有一些站点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提供应急通信服务的能力和机制。其次,通信网络是一个全程全网的概念,应该保证网络的每个结点都有足够抵御各种风险和突发灾害的能力。例如作为核心网的交换设备应有负荷分担及路由迂回的能力,作为传输网络应具备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的备份及保护功能。对网络采取必要的冗余保护措施,虽然在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浪费,实际上却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体现。

(2)加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立。当灾难发生时,尤其是自然灾害,传统的通信设施很容易被破坏,如果应急通信系统完全依赖传统一种或几种通信设备,则应急系统会因为灾难一起被损坏。因此,现代的应急通信系统需要视频监控、数据通信、救援指挥、信息处理等一体化设备,需要军用设备民用设备的融合,能够采用空中与地面结合、有线与无线结合、固定与机动结合的立体化、快速反应救援通信系统。通信应包括多种业务类型,同时支持语音、视频、数据调度为指挥调度提供最详尽、及时的现场信息。同时也能支持集群对讲、电话调度、满足多种方式高效沟通、指挥、调度的需要。由于通信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网络组成,它们基于不同的技术(例如电路交换、无线、卫星、IP和ATM)和构架,支持不同的协议和业务,因此必须建立标准化的不同类型网络之间的互通接口,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优势,互相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协同作战、以便更好地完成更复杂的应急通信任务。未来的应急通信网络是一个综合的网络体系,多种技术与特性的网络并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应急通信语音、数据、图像等多业务传送任务。

(3)制定通信保障预案。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疫情、恐怖事件、要活动、军事演习的不同需求,应细化制定各应急通信系统的保障预案,规范非常时期指挥调度、组网方式、人员联络、设备准备、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并在实际演练中检验、完善和补充,不断提高保障预案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指导性,保证应急通信设备在最短时间内形成通信能力。

(4)开展实战化联合演练。演练立足应急保障“通信先行”,密切结合实战,设置情况合理,组织实施严密,协调指挥到位,处置措施科学,要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促进协调、有效保障的预期目的。演练以展现应急通信指挥、通信、保障三个方面的建设成果为重点,旨在检验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检验指挥编组的科学性、兵力出动的快捷性、通信组织的可行性、战法运用的灵活性,进一步探索应急通信大规模联合组网的形式,提高多种要素结合军地联合情况下应急通信的协调能力。

篇11

关键词:电力应急管理;策略;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现状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128-02

我国的电力管理部门必须强化电力应急管理的水平,加强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管理,提高其供电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保证社会经济生产和人们生活秩序的正常进行。文章主要阐述了当前我国电力应急管理的现状、加强电力应急管理的现实意义、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类型和特点,提出了关于强化电力应急管理水平的策略。

1 当前我国电力应急管理的现状

我国电力行业必须严格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电力安全管理的一系列指标精神,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就当前我国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现状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电力部门对电力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依然存在懈怠现象;在电力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设置不合理以及职责不明确现象;电力应急管理的预案体系不健全,当前的应急预案在操作性、实用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应急预案演练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力度不足;电力应急管理工作还未常态化,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上略显不足;参与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部门,在协调配合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2 加强电力应急管理的现实意义

2009年11月10日,巴西最大的两个城市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以及周边地区突然遭遇大停电,停电范围约占巴西国土面积的一半,波及到全国18个州,电力供应几乎完全中断。城市交通一度严重瘫痪,经济损失惨重。2012年7月30日,印度遭遇大面积停电,逾3.7亿人受到影响。印度北方邦境内的一座超高压变电站出现问题,导致部分输电线路和变电站过负荷,随后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北部电网崩溃。

由此可见,电力系统突发事件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正确、有效、快速和处置电力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电网企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3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3.1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类型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自然灾害原因。导致电力系统出现突发性灾害的自然灾害类型有很多,比如地震、暴雨、狂风、雨雪冰冻、海啸、滑坡、泥石流、洪涝、森林火灾等,这些灾害都会对电力设施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并且引起大面积的停电中断事故。

②系统自身问题。电力系统自身的设备故障或是质量缺陷,导致电力系统出现突发灾害。比如断路器爆炸、支柱瓷瓶断裂、杆塔质量不合格,禁受不住电线的拉应力,导致断裂或是倾倒,引发电网供电中断事故的发生。

③维护人员过失。电力系统维护人员在维护的过程中由于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失误或是维护人员本身的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电力系统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

④次生灾害。电力系统突发灾害会引起一系列的次生灾害,比如城市地铁列车、广播电视、工业生产、医院、电气化铁路、学校等国家关键性事业单位中的重要设施被损坏。

3.2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特点

①灾害源众多。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来源众多,可能是由操作人员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操作引起,也有可能由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电力设施遭受自然灾害破坏所引起,还有可能是因为某些不法分子的蓄意破坏引起等。

②涉及环节众多。电能的生产、配送、消费等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涉及到电力系统中的多个环节,比如发电环节、配电环节、用电环节等。只要突发性灾害破坏其中某一个环节,就会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③次生灾害众多。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已经离不开电力的支持,而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出现,会给经济生产和人们生活带去很多的次生灾害,比如用电设备损坏等。

④影响面广,损失巨大。我国电力事业经过多年发展,电网遍布全国各地,电力设施分布广泛,固定资产的规模庞大,电力供应工作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密切相关。一旦发生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就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其影响面极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4 强化电力应急管理水平的策略

①加强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首先,我国政府必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监测和预报的重视,要与国家灾害监测预报部门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网路技术、通信技术及时获取全国范围内各地的灾害信息,以此提高电力行业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加强电力系统动态安全预警工作,与应急指挥中心实时互动。

②加快对电力应急通信能力的开展。通信系统对于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理工作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应急通信系统主要包括无线移动视频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系统、微波通信系统等。其中,无线移动视频通信能够实现在事故现场进行短距离的通信,将现场救援工作通过视频、声音、图像等方式展现出来,使现场救援工作更加直观,有利于应急救援工作指挥开展。

③加强对电力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电力应急管理平台主要是由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电力系统分析技术、控制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应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其主要功能有预警预测、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与处理、电子预案、辅助决策、信息等,对应急处理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④加快对电力应急装备的研制与开发。当前,我国电力应急手段中多采用常规装备进行救援,缺乏尖端技术的高质量装备。随着超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电力输送能力更强,输送的距离更远,而输电线路受到损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更加巨大。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快对适用于220 kV以上的电力应急装备的研制与开发,保证应急救援快速、高效的完成。

⑤加强对电力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电力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大面积停电危害性的分析技术、大面积停电的救援技术、大面积停电的预测技术、海量信息融合技术、仿真技术等高端技术的研究。加强对这些方面技术的研究,能够极大的提高电力应急管理水平,能够有效的降低大面积停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5 结 语

总而言之,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应急管理是当前我国政府必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只有落实好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将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电力供应。

参考文献:

[1] 宋志巍.浅谈我国电力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价值工程,2010,(36):190-190.

[2] 黄幼茹.加强电力应急管理,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第1讲应急管理概述和案例分析[J].电力安全技术,2012,(7):66-68.

[3] 武胜,张学明.对电力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3):178-179.

篇12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过程;地质环境;应用

在生物活动和人类的干扰下,自然界容易产生变异,这种自然变异表现在地球表层,因为地球表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如果自然变异的强度较大,就会对我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样就形成了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是各种自然灾害的常见类型。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的范围比较广,而且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也比较大,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较严重,对生活生产和生命财产都会造成影响,同时也会破坏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地质灾害概述

受人为地质作用的影响,导致地质环境恶劣,在自然地质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自然灾害,导致资源,生命和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包括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地面变形灾害,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土地退化灾害、水库灾害和地球化学异常灾害等。频发地质灾害有一定的原因和特点。以下对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

(1)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

近些年,在全球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和局部极端气候的基础上,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具体来说,地球频繁发生地壳活动,造成剧烈的地质变化。同时人类不能正确开采自然资源,也不能正确使用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都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2)地质灾害特点分析

近些年,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的特点。人们无法在地质灾害前感受到灾害发生的任何征兆。如果以后突然发生地质灾害,人们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农田、建筑物、公路和工厂造成大量的损毁,同时人员伤亡也比较严重。这些特点都导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困难重重,相关人员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

2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最初,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逐渐探索的过程,发展到现在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科学防治,这也是防治工作的一个显著进展。对地质灾害开展隐患防治工作。我国对灾害防治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对防治工作的来说,“防”是非常重要的,重点落实资金安排,给予技术支持,对灾害防治加强教育和宣传,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针对地质灾害现状,我们开展了具体防治工作,灾后相关人员要及时抗战,领导向灾区深入指导,保证对灾害的影响减轻到最小,不断健全应急支撑体系,保证迅速的应急反应,制定相关灾害条例,保证防治工作的稳步和快速发展。同时通过不断提高预警能力,坚决启动预案,这样可以保证损失的减少和人员伤亡的减少。

3地质环境分析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的地质环境包括广义的地质环境和狭义的地质环境两种类型。广义的地质环境主要包括水、岩石和大气物等自然物质。狭义的地质环境指的是岩石圈和岩石圈的风化产物等细化的自然物质。地球演化的产物是地质环境。经过了长达亿万年的时间,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等地球各个圈层,在能量和物质的基础上发生交换和能量流动,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体系。地质环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地质环境经常和大气圈、生物圈以及水圈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同时地球表面各个圈层都影响地质环境。因此,地质环境的变化发展非常剧烈。这种变化也对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渐变和缓变的基础上,地质环境发生变化,一段时间后,渐变转化为突变和灾变,如此循环往复。可见,地质环境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在一个地域的某个时段将渐变发展为突变,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地质灾害的产生。

4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

我们已经知道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只有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才能更有效的预防地质灾害。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非常有效的措施是应用地质环境,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灾害防治体系,通过各种措施的统筹,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从而减少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下面具体分析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在调查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调查区划体系

建立调查区划体系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价,将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价,风险区划地质灾害,对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确定,保证地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更好地开展防治工程,预警地质灾害监测,这样可以方便国家级防治机构和省级防治机构正确决策和科学管理。

(2)根据地质环境的变化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控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的监控预警主要由行政和预警等方面组成。通过监控预警可以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当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能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利用防灾减灾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员预防灾害,从而应急避险,处理地质灾害。

(3)在调查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对防治工程体系进行搬迁

专家通过调查地质环境,如果有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大,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对于这一类地质灾害隐患,要加强地质侦查和评价工作,通过搬迁避让加强工程治理,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造成的隐患。工作人员在对地质环境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4)在地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设应急处理体系

对地质灾害来说,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可以第一时间防治灾害。在整合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突发灾害的管理力度,保证重大地质灾害适应公共管理需要,并且建立专门的技术支撑机构,技术装备体系、应用技术系统和信息网络平台。面对地质灾害,高效、科学和系统地响应重大自然灾害,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

(5)在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支撑力量

研究地质灾害的防治科学技术是防治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工作人员要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典型环境,成因模式和内在机理。风险区划地质灾害。加强对防控方法、风险区划、检测预警和技术标准的研究,建立模拟仿真和应急响应研究体系。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加强防治,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6)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区域工程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基础性较强,其服务规划有一定的战略性,加强对地质灾害风险和地质环境安全的研究非常关键,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可以利用评价体系评价地质环境。其中包括人类聚居区,重大工程区,变迁避让集中安置区和地质环境要素,加强对其评价。同时要对地质环境容量和地质环境质量加强评价。对气候、地震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保证地质灾害风险的减少,对区域功能进行划分。在地震多发区预留避震空地,预防灾害的发生。

(7)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

地质环境安全可以保证人居环境和工程区域的安全,主要包括地质结构,地质成分、外部形态和工程性质等,要避免内外动力对其造成干扰,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的可能性。任何异常因素都会对工程对象造成干扰,也会对原来大的区域环境造成损害,对原来环境的区域态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作用强度,范围、危害对象和持续范围的研究非常必要,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地质防治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使地质灾害风险消除,加强土地利用规划、防洪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为防灾减灾提供对策。这些技术性文件可以管理和控制灾害风险,保证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贯彻和落实。

结语

综上所述,受到自然环境破坏的影响,地质环境显得很脆弱。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容易导致发生地质灾害,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值得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地质灾害基本概况,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和地质环境,探讨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冷小鹏.基于G/S模式的三维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平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2]徐潇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3]肖进,李辉.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与后重建灾害防治措施[J].工程地质学报,2012(4):532-539.

[4]刘传正,刘艳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5).

篇13

【关键词】自然灾害 农民 消费能力

一、自然灾害对农民的影响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占中国人口大半的农民开始逐渐富裕起来。随着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开始凸显。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突发率、破坏性与日俱增。地震、洪水、干旱、雨雪冰冻等灾害时有发生,造成的经济破坏、自然损害、人员伤亡的直接损失以及公民收入与消费能力的下降的间接损失。在这些受到自然灾害袭击扰乱的人口之中,农民占有绝对的分量。长期以农业为工作内容使得他们与自然关系密切,因此遭受的损失也就尤为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直接会导致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经济作物收到损失,破坏基础农田水利设施,甚至夺取人民的生命,此类影响的危害是巨大的。还需考虑的是自然灾害危害的深远性,如农田被破坏,在短时间内不能够恢复生产,将会导致一定时间内农田的主人得不到任何经济来源,对其日常生活影响巨大。因灾害返贫、致贫现象时有发生。

二、自然灾害对农民消费能力影响的几个因素分析

(一)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使得农民收入降低

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使得以土地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广大农民收入急剧减少。农业作物的减产、绝收,一方面影响到第一产业的经济规模,另一方面直接造成次年农民在农业投入资金上的缩减。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受到自然灾害后,对CPI的直接影响将会持续到灾后的6个月到12个月。新千年以来,受灾较为严重的2003年、2007年以后随后两年,对应时段的国际粮食价格明显上涨。由此可见,对于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来说,第一产业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大多数的农民仍然处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对于因灾难造成的粮食产量降低,必然会导致农民收入的降低。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的经济来源无外乎农田和畜牧两个大的途径,副业收入相对较少,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靠农牧业很多农民只能解决日常生活,一旦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农民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本来薄弱的消费能力将更加微弱。

(二)自然灾害损害农民家庭财产安全

农村家庭最重要的财富莫过于居住的房屋和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工具,这些物质财富在自然灾害面前极易受到损失。山洪暴发、六级以上的地震、泥石流、滑坡、台风、大暴雨等自然灾害破坏力巨大。例如,山洪暴发时强大的动力会把一些老旧的房屋一次性冲垮,地势较低的房屋经过长时间的浸泡,抵御能力骤然降低。山区较为常见的泥石流灾害,具有爆发性强、时间短、破坏力大、砂石堵塞力度大等特点对建筑物、基础农田设施具有致命性的打击。发生在东南沿海的台风往往具有灾害发生季节性强、登陆时间难以预料、造成影响巨大、伴随性灾难频发等特点。台风来临时,往往使得不太牢固的海面建筑物、沿岸经济作物、渔船、养殖网箱受到巨大破坏。在云贵山区,雨季伴随着泥石流灾害的频发,大多数土木建筑将会受到致命的打击,房屋的损毁也就更加剧了屋内财产的不稳定性。灾害过后,恢复住房、重新添置生活必需品都是一笔巨大的开资,这也就使得部分家庭在短时间内无法拥有较强的购买力。

(三)自然灾害对家庭成员的伤害使得农民增加医疗费用

家庭成员受到自然灾害伤害对家庭消费能力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因素考虑。家庭成员一旦遭受身体的伤害,在短期内不能恢复身体,作为一个重要劳动力来说,其带来的农业收入必然减少。与此同时,患者在医疗期将要使用大量的本该用于教育投资、改善家庭生活投资、农业生产再投资的资金。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得受到伤害的农户重新返贫。在灾难面前,受到伤害的家庭成员不论是青壮年劳动力还是妇女儿童、耄耋老人,对于家庭来说不仅是来至医疗费的经济压力,往往在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影响。长期陷入悲伤,使得劳动积极性不高,经济状况不好,自然消费能力逐渐减弱。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体系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受伤农民的医疗费用多为自筹,巨大的开销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四)自然灾害对农民心理造成影响使得消费欲望减弱

在中国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农村,很多农民不同程度迷信。在遭受连续的自然灾害之后,他们往往把正常的灾难看作是天神的处罚,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精神情况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灾难过后,很多农民表现出思维迟纯、判断力下降、神情恍惚、社交减少,认为自己有错,对不起死者之类的现象。这种状况往往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恢复。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农民在灾害过来,产生消极厌世的思想,鼓不起生活的勇气。这样的不良心理影响,反作用于农民的经济生活就会造成他们对于消费欲望的减退。

三、自然灾害对农民消费能力的影响

在目前的中国有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粗放生产为主,加之农田基本水利设施不完善、农业机械化普及率不高等诸多因素,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依然存在“靠天吃饭”的状况。这就使得自然灾害对农民的经济收入影响巨大,主要体现在农作物减产、家庭财产损失、对农民自身安全的损害以及对农民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等方面。经济收入的减少,自然使得农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减弱。从以上因素分析可以得出,自然灾害与农民的消费能力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罗文映.自然灾害因素对中国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王敏. 不确定性预期对西部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王海生. 临沂市农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篇14

关键词:医药储备;应急物流;药品应急;网络系统

中国的地震灾害越来越多,尤其是四川的地震灾难频繁,给中国医药储备应急物流管理敲响了警钟,所以建立完善的中国医药储备应急物流管理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只有保障人民的利益,国家才能强盛。

在灾难面前,如果没有完善和医药储备应急物流体系,那么很多人就会因此而失去生命,这对于国家来说是多么可怕。自从汶川地震之后,医药储备物流在很多方面预测都存在着一定偏差,很多应急工作因为应急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工作无法执行,因此随着流通环节增多,误差也会被不断和大,所以国家的医药储备要实行严格的管理,保证医药储备任务的执行,同时还需要与相应的医药储备管理部门签订医药储备责任书。

一、医药储备应急物流管理的概述

当前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医药生产和储备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根椐我国最近几年的面对自然灾害整体防治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自然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预测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比如突发事件和各个国家的国情的不同,其响应速度和应急处理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地震、海啸自然灾害的出现,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真正做到完全进行检测,从而造成大量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所以需要大量的医药救援物资,处理伤者、卫生防疫和灾后重建的问题,所以医药应急物资保障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二、我国医药储备应急物流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现在医药物流体系并不完善,过多的自然灾难把我国医药资源和卫生问题也在慢慢地激发。比如四川地震和全国各地的自然灾害,其急求援的药品正在成为灾难发生时重要部分,可以直接去救死扶伤的物资,其供求关系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灾害事件发生的时候,若不能及时地送到所需要的地区,那么就会给人民带来损害,由于国家在药品应急供应方面非常被动,其药品应急系统存在着不足,这说明药品应急物流体系并不是很完备,导致网络系统监控并不是很到位,由于我国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所以并没有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进行跨跃,所以需要数学工具、现代化计算机帮助医药储备应急物流的运输,主要还包括应急物流的管理、运输规划;选址配送以及决策等,所以对于药品应急物流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很少有人真正去涉及过,导致整个物流体系无法完善。

三、药品应急物流网络体系建立主体

药品应急物流网其实是整个网络的行为,它包含的是主要是原来正常网络供应链的节点,这些节点的互联关系直接构成了一个虚构的联盟,这个庞大的组织其具体的执行主要的运输主体包含的成员:

(1)药品应急物流网络的销售

在一般情况下,药品的销售很大程度是由网络销售的铺设密切相关的,销售商可以直接把药品的生产厂商和最终的消费快速地结合在一起,销售商还需要直接跟药品生产商进行接触,同时还可以直接与药品需求消费者进行接触,所以他们的存在决定了整个网络能否真正展开。它在药品应急物流网络中非常重要。

(2)应急药品的最终消费者

不同于应急药品的生产者,应急药品的最终需求方,也就是最终消费者,他们共同构成了药品应急物流网络的连接,应急药品最重要的组成,应急药品的最终需求者具备的特征和他们所在的区域内分布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药品应急物流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的应急物流机构在药品应急物流网络的建设中,首先要考虑药品需求者的情况和最重要的需求,所以应急药品的最终需求方,他既是药品应急物流网络的组成,同时也是药品应急物流网络最终目标的实现。

(3)药品应急物流的中心

药品应急物流中心作为应急药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处理应急药品流通的时候具有非常强大的运作协调的能力,他们可以使药品应急物流网络总的成本有所减少,从而使整个网络的应急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药品应急物流网络的运作当中的风险,根椐当前国内医药发展水平,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保证有多个备用药品应急物流网络中心成功运作,这是由应急机构构建网络之前需要进行充分考虑的。

四、医药储备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药品贮存设施相对比较简陋

中国的大部分的企业还是会出现贮存设备比较简陋,比如药品的仓库、药房和药品的储存条件相对比较差,所以构药库没有隔热装备,室内也没有空调和排气扇。同时一些需要有阴凉库储存的药品如青霉素、头孢呋辛钠粉针都需要在常温下保存,但是无地脚架或者防虫装置,很容易造成潮温多雨季节的霉变;其次是冷藏设备不齐,所以其生化试剂需要合用一个箱;同时由于温湿度计配备非常不齐,假如配备了温度计,如果没有详细的记录,假如温湿度超过相应的规范,那么药品就会受到破坏。

(二)法律法规意识比较淡薄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型的医疗机构,他们对药品的管理并没有按法规进行储存,虽然我国颁布了《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细则,都对药品的储存提出了规定,但是并没有带有强制性,所以导致很多医疗机构存在心理,很多医院并没有按照规定去储存药品。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基层医疗机构并不重视医药的储备,一旦遇到自然危害,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物流运输机制,导致灾区无法得到快速的救治,导致整个灾区治灾活动存在着致命的医药隐患。

(三)应急物流不计物流运作的成本

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组成相应的危机进行处理,同时以危机及时处理作为一切的中心工作,那么这种运作机制就会出现问题。一方面由行政强制力作为基础,假如统一组织指挥庆急物流保障,整个物流运作流程就会非常紧凑,物流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军事化色彩,这样保证所需应急物资的到位,对于危机的处理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另一个方面,没有正规化和法制化的保障机制,全民上阵,导致整体秩序非常混乱,而且保障应急物流的社会成本很高、效率比较低,所遗留的问题也很多。

(四)应急物流配送的指标体系存在纰漏

我国的各地国防动员委员会虽然都建立了相应的交通战备办公室,但是相应的体制并不是很合理,交通战备办公室虽然对各地的交通道路和运输专业人员都有数和质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所以不能对所管辖的专业人员、运输机具和器材物资等配置建立交通战备力量,更不能明确按照战时的保障计划,导致整体的应急保障能力很差。

五、解决医药储备应急物流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储存问题

药品受到温度、光线和水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药品储存有常温、冷藏、低温和避光等方法的储存,再加上药房和药品仓库需要增加制冷的设备,所以可以改善药品储存的没有空调的现状,我们需要保障药品储存在适宜的温度下,并配备一些药库和安装排气扇子,所以加强药品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保证药品的质量,既可以保障患者的用药的安全,也能够加强药品的储存。同时还需要加经强培训药品储存的管理知识,对各医疗机构系统化管理。

(二)优化应急物流指挥队伍

加大院校和实体等各培训机构的培训力度,可以把专业指挥人才储存,同时我们需要整合全国物流专业救援的力量,合理地规划应急队伍的布局,这样可以充实相关人才队伍,并改善技术装备力量,全面加强物流指挥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从而按规划和预案的相关要求,不断地提高公共事件的指挥力度,同时需要积极探索并充分利用市场的机制组织相关的人员和非政府的力量参与到物流管理和服务的机制,慢慢形成专、兼队伍突发公共事件在应急物流指挥人才队伍和相关的专业技术力量。

(三)编制相应的预警和应急预案

国家总体需要采用应急预案的统筹,慢慢形成相互之间的衔接,从而完备整个应急物流体系,同时为应急物流指挥的系统运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我们知道预案编制还需要结合实际,只要符合应急物流管理以及应急处置工作的相关特点,这样比较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根椐形势发展和相关情况采用预案修订和完善,这样可以利用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在全国范围 内构建一个应急指挥管理的方案,这样可以加强有关信息的分析和收集,从而为指挥系统建立一个畅通和快速的预报通道,从而实现预警信息的共享。

(四)完善相应的应急物流通道

应急物流通道设施和设备是应急物流体系能否能否有效运作的最有力的基础,所以必须加强应急物流功能的交通网络的建设、点线结合和信息管理平台以及运输相关的设备和工具,全力做好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提高其应急能力。同时由于应急物流通道的规划管理同时也是保障应急物流运行的最关键的部分,我们在应急物流基础具备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统筹安排和强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应急物流通道的保障,使通道运行能够畅通有序。

结论

国家只有对医药储备的应急物流进行系统的改革,彻底改变过去医药储备应急物流的发展现状,实现企业储备的现代化管理,同时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医药法律的认识。我们在储备管理进行改革之后,新的管理系统能帮助中国医药储备应急物流能够畅通无阻,现代化的医药储备应急物流可以帮助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作者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正旭.医药储备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J].新课程.2011,05:107.

[2]田宝宏. 医药储备的教学模式新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1,0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