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8 15:59: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有一些属于是自己个性的问题,基本情况如下。首先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家人的宠爱,让一些高中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遇到事情就怕困难怕苦。上述特点不只体现在高中阶段,且对他们未来在社会生活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其次高中生不重视诚信,不守信用的行为很常见。据不完全统计,36%的学生对于考试中的作弊行为表示可以理解,29%的学生对此问题没有什么想法,仅有26%的学生感觉此种行为问题很严重。抄袭作业、制作虚假假条、考试作弊等没有诚信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高中生对于诚信原则的冷漠为其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所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的方向一定要从高中生的培养方向以及他们的客观条件出发,以确保社会实践教育的可实施性。
二、社会实践核心体制的基础框架
1.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模式,人的行为模式根本核心是三观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经过社会实践,学生能接触到不同层次的人,可以直接感受价值观、人生观对行为的导引价值,从内在剖析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因此,要把三观教育当成高中生社会实践的主要项目,指引学生利用多种实践活动细细感受及研究。
2.培养韧性的教育实践
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保障,是锻炼学生自强、奉献、坚持奋斗等品质的根本需求。针对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就要增加吃苦耐劳的锻炼。而坚韧的品质一定要在社会实践里去磨炼,不管是生存训练或者是军训,还是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学生都会遭受到不同情况的挑战。在处理困难以及面对挑战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拥有坚韧品质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意义。因此社会实践的核心里不可以没有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炼坚韧意志的教育。
3.要适当地实施挫折教育
面对挫折是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生活要求必不可少的一关。针对以前学生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去分析,学校和教师进行干涉的比较多,学生自主面对难题的机会很少,磨炼的程度层次较浅。为了使学生在实践里有更多的磨炼机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地让学生做实践的核心,让学生将迎接挑战以及感受挫折当成必须进行的项目去对待,要让学生独立面对一些困难,实现社会实践中挫折教育的目的。
高中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容无非是进行教育。所以需要实施的教育目标及内容十分明确,要构建相关内容体系。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化的构建,提高对学生社会实践导向,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可实施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三、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些关系
1.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的相同,二者是相辅相成且又相互推动的。课堂教学要实施理论上的传授,从而为实践教学铺垫基础知识,而实践教学要利用好主题,拿捏好核心点,进行实践结论,从而达到强化认识的目标。
2.学校内实践和学校外实践的关联
校内的活动其实同样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等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项目。一些实践项目,比如挫折、诚信、坚韧和价值观教育,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在校内的实践活动里。与此同时,还要激励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感受社会,磨炼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教师引导和教材构建的联系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思政课程 教学模式
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2010年度教改项目“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阶段研究成果。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思政课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偏差。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可以尝试将案例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选取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课程进行讲解,突破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的单一主体地位及过分强调单向交流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元性、导向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通过单一的讲授来实现其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被认为是空洞、枯燥的理论传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缺乏兴趣,部分院校存在学生厌学的情况。
2.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①如果能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新的案例教学模式,便可以将学习理论与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通过优化案例教学过程,严选案例,巧妙呈现案例,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活泼,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施方案
1.案例选取 (1)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案例的质量。案例编写要注意思政课程特殊要求,即方向性、时效性、真实性。案例教学的实施必须有可供使用的案例,案例的筛选与编制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对于案例的选取,既要考虑到与理论的联系,还必须要考虑到案例的教育意义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最后,还要对案例素材进行精心加工,思政课案例必须彰显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细节,概括或省略与课程相关程度低的材料,编制合适的案例。(2)院校案例资源共享。教学案例的共享阶段是案例教学研究的重要阶段。一个系统而成熟的案例库可以提供给使用者很多的理想案例,对于推动案例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案例库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所有学校都有实力进行建设的。这些都需要学者、教育主管单位、学术机构和期刊等多方通过共同探讨、长期努力来改善。本校内,不同思政课教师之间收集的素材应当进行汇集、整理、分类、归纳、交流、沟通,乃至整合实现一个信息共享。
2.案例导入 (1)巧设议题,导入案例。确定了案例之后,就要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代表维果斯基认为,要使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必须先确定至少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目前现有的水平,第二种是学生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②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进行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设计一个引导性的问题,即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前进一步,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分析案例,就会使得课程的目标更易达成。(2)多种途径导入案例。教学案例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传统书面材料形式出现,也可以用幻灯片、诗歌朗诵、经典选读等进行呈现,有些案例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表演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品位案例的深刻内涵。现在大多数大学都有多媒体教室,可以从硬件角度实现案例的多元呈现。
3.分组讨论 (1)提问环节。在展示案例之后,要回到本课程的中心环节,教师本课程的教师要围绕案例提出问题,问题中应包含这节课的中心内容和主要内容,和本课主题紧密相关,要有针对性。以便在讨论中逐步总结得出本课教学内容中的相关规律,知识原理,以防出现跑题或没有目的随意争论的情况。(2)分组环节。问题提出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案例教学的分组讨论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深入到他们的中间,注意倾听他们的讨论,发现问题时,就和他们一起讨论,在讨论的同时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3)答辩环节。分组讨论后,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入讨论、分享借鉴的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之后,老师向小组提问,请小组成员回答,原则上要求每人陈述自己在其中所做的工作及看法。通过教师给组长打分,组长给组员打分,确保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案例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元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对案例教学的“点评总结”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有效的“点评总结”,从案例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得不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炼,甚至会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反作用。因此,“点评总结”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至关重要,这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要源于实践、依托理论,通过理论引导,点评总结,达到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深化理论学习、提升素质能力。”③
注释:
①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4.
②夏普祥.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8,(1):30.
③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
参考文献:
[1]杜孔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案例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徐建会.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运用探究[D].苏州大学,2008.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96-02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存在过分强调知识目标的实现、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塑造,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性发挥等弊端。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无益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为代表的一种不可忽略的心理学思潮,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其基本内涵主要有四点。
(一)培养“完人”的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倡导培养学会如何学习和适应变化的人。罗杰斯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正在现代世界,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定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①。
(二)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学习过程
罗杰斯认为,认知和情感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人类精神世界,脱离学生情感或个人意义,只涉及心智的认知学习是“无意义学习”,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情感、兴趣、需要相割裂的学习过程无法产生作用,难以被学习者纳入经验系统,因此与“完人”无关。
(三)强调有意义学习
罗杰斯将学习方式分为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强调有意义学习,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而且是一种能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②。他反对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无意义学习,认为只有对于学习者有价值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四)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罗杰斯认为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他认为:“教师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的促进者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经历集中在建行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③。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途径优化策略探究
“人本主义深信,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④。
(一)落实教育目标,提倡尊重的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对知识的“注入”不重学生兴趣启迪,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割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在统一性,难以培养身心协调发展的人才。借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合理性,优化思政课教学必须落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坚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该坚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教学目标,改变重知识教授,轻思维启迪,重单向传输,轻双向互动,重理论学习,轻实际探究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追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协调发展;第二,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落实尊重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尊重理解并关心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顺应学生不同发展阶段身心特点,关注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切合学生内在经验,激发学生深层需求。
(二)构建“生本”课堂,激发学生潜能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课程理念要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⑤。信息化时代赋予学生更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更充分的信息获取自由,社会热点、舆论焦点往往是学生关注热点,同时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践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综合培养,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作为整体目标来制定“促进学生可持续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全面性、层次性的“生本课堂”。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从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学生的发展潜能出发,观察学生兴趣点、需求点、关注点和敏感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现实生活,重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诉求和思考,力求思想政治教学遵循学生生活规律,根植于生活世界,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生活⑥。
(三)营造课堂新氛围,培养师生新关系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教师权威,教师往往刻板地遵循教学计划安排,将知识“喂”给学生,学生则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动地“吃”老师已经“烹饪”好的知识,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欠佳。
第一,转变权威观念,营造活跃课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其内部都会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提出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即需要教师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融洽的充满着关爱与真诚的学习氛围⑦。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思考空间,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活跃的课堂新氛围。第二,李镇西谈到:在尊严上、感情上、思想上、人格上,师生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育的艺术就是心灵的艺术,它对教育者的要求首先不是技艺,而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由衷地热爱和尊重⑧。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尊重学生不同意见,形成教学相长,师生互教的良好模式,培养民主、平等、尊重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借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合理取舍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批评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理论研究和实践者却日益挟裹、渗透着虚华、浮躁、偏狭的现象,以人为本似乎成了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似乎是一个不用体察、不用反思而随处可套用的‘大盖帽’,泛人本主义到处可见”⑨。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探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途径优化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辩证看待“灌输”,重视教师地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有意义学习,认为凡是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无用甚至有害的,要求取消教师等观点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能力层次较低等主观原因以及学科知识较为抽象等客观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单靠学生的“自我指导”,寄希望于此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并成为道德品质优异的人是天方夜谭。“在社会各阶层甚至最先进的工人阶级也不能自费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而是要靠学习、教育、实践。……灌输对于一切思想政治对象都是必要的”⑩。应该辩证看待“灌输”,适当的灌输是合理并且必要的,教师的地位是不可忽略的,同时应该力求改变传统封闭的单向灌输方式,转向师生互动的双向灌输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理解以及更充分的表达机会。
(二)慎重采纳“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评,认为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主张无结构教学过程,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主要依据,外界评价居于次要地位,以促进其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但是过分强调无结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中心”教学观,取消教师在教学中必要的组织和引导工作,“学习的内容”与“信息源选择”完全“依学生的意愿而做出决定”容易导致放任自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通过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学生能够轻易获取各种信息,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学生的成长存在潜在不良影响。在多元价值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师有必要为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会学生如何在众多的缺乏净化和沉淀的信息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注释:
①Rogers,CR.Freedomtolearn[M].Columbus:Merrill,1969:104.
②李瑞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合理取舍[J].高教探索,2009(04):122.
③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1:393.
④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6.
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⑥胡田庚主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⑦李瑞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合理取舍[J].高教探索,2009,(04):122.
⑧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4:5.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全面实行之际,本文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阐述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坚持把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际性相结合,从典型性、应用性、情境性、新颖性等方面分析案例教学的原则,并进一步表面案例教学在新课改的重要性。
高中新课改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在我省全面铺开,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的新课改,无论是新课标的理念、还是具体的课程模块上都有较大的新意,真正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化、生活化,也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浅谈新时期案例教学存在的必然性和相关原则及应用,以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提高成效,真正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在新课改背景下,强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典型的事件和教材中关键性问题的教授、探索来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启发思想,达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并运用知识分析当今社会问题的一种颇为有效的策略。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在对人的情感道德普遍关注的基础上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而案例教学充分体现这点,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wWw.133229.coM
新课改的前景是美好,也是异常艰巨的。我们常常会发现(1)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凭课本的知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地重复介绍,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2)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对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很不到位,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听了似在云中雾里,久而久之,加重了对学习的厌烦感,以致出现了那种“讲条条,记条条,考条条,忘条条”的恶性循环,使政治课的知识认识,能力培养,觉悟性提高的目标难以得到实现。
总之,新课改的要求与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之时,做为一线的政治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在课程与教学理念上应加以更新,更应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特别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进一步创新。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认为案例教学的原则作用与新课改的核心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众多的吻合之处,能有效地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真正实践新课程的理念。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案例教学的原则及应用
(一)典型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最终形成特定的认知图式和认知结构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综观高中政治教材,存在许多抽象的原理、概念,使学生不易理解,鉴于此,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把问题具体化,并将问题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使学生从案例中领悟到原理、概念、以及在现实中的用处,从而增进学习的兴趣、动力。当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讨论时,进一步促进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避免了那种“为教而教”,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育的局面。如为了说明科学的发展观,特用以下案例。
新闻调查《淮河流域污染》
1994年到2004年—10年601)亿换来历史污染之最
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淮河突然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如同巨大的黑蘑菇,从上游奔腾而下,横扫千里淮河,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团全长133公里,总量超过5亿吨,一路浩浩荡荡杀奔洪泽湖,满河黑暗,浮尸(鱼虾蟹)千里。
新闻追踪《黄孟营村—癌症村》
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坐落于淮河最大的支流黄孟营村十几年来发生的癌症、残疾,甚至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都与水污染有着密切的关联。
提问:
1、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基本要求?
(二)应用性和情境性
高中政治新课改从经济生活、理论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块,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必修课课程模块。新课标强调“引起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因此案例教学中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单纯地获取知识,让学生通过案例逐渐领悟,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避免了传统讲授法的固有弱点,化解了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所产生的厌恶感,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差距。
当然,应用的过程离不开情境的设置,根据建构主义的情境性或情境化认知观点,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而生长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抛锚式教学”强调“条件知识”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性,界定了知识应用范围的问题情境,来发展学习者灵活的可应用的知识,如在上《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课中设置三个情景。
1、情境内容(一)
2001年,顾孝亮在高考中以麟6分的好成绩成为盐城市的高考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可是读大学的费用成了顾家人的一大心病,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而且顾孝亮弟弟还在读书,怎么办呢?是去读北大还是放弃呢?
2、情境内容(二)
2004年秋,他被法学院列人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名单,消息传到村里,整个村子都沸腾了。然而不幸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顾孝亮患恶性肿瘤,要治疗此病至少需要50多万元,如果你是顾孝亮,你会:
a、接受治疗b、放弃治疗
3、情境内容(三)
为挽救年轻生命,顾孝亮患病后,故乡通阳村先后有2000多村民外出打工,就在农民工纷纷返家时,顾孝亮由于病情严重恶化,抢救无效而去世。村民们的行为有没有价值?
a、有价值b、没价值
通过以上三个情境,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新颖性
建构主义认为,“建构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政治课的案例选择要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总体认知水平,能凸显时代感,使学生乐于接受。据笔者调查,学生普遍对时事感兴趣,这也是政治课教学的优势所在,在教学案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恰当地引用最新,有重大意义的时政案例,如东南亚海啸,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连战大陆行等。
当然,要从学生的自身角度出发,联系高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到教学中,也能成为较好的案例,如讲授哲学中矛盾是对立统一时,举一个14岁的学生案例,分析青春期的矛盾心理。
(1)老师心目中:“不合群、孤僻、喜欢邪恶,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不服管教”
(2)父母眼中:“爱学习,有个人爱好,聪明能干,能尊重他人,但对父母亲有反抗心理”。
(3)本人的日记(摘录部分)“我并不奇怪,我就是我,只是和别人不同,为什么要自卑,为什么不敢自信、生活这样美,我当然不甘居他人之下,我从来都很自信,也不认输,把回想留给未来,就像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
当此案例在讲授时由于反映青春期的学生特点,引起了班上同学们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到人生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以及哲学的矛盾内涵。
(四)时机性和趣味性
案例的选择应把握时机,如刚上课时,学生一般还未进人上课状态,这时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案例,常常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产生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产生寻找答案的动机,较顺利地导人课文的正题,同样的,在一节课中涉及到重、难点时,借助好的趣味性案例,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较短地解决重难点,如在哲学的价值观问题上列举以下的例子。
1、指导者告诉成员:地球上发生了核战争,人类将灭亡。但是,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个特别的核保护装置。如果谁能进人其中,谁就能生存下去。
2、现在有10个人,但是核保护装置里的条件只能让人类7个人生存下去,请您决定谁应该活下去,为什么?
①老师;②怀孕着的妇女;③运动员;④少女;⑤外国的游客;⑥警官;⑦僧侣;⑧流行的男歌手;⑨小说家;⑩慢性病住院患者。
3、每位成员将自己的选择及理由写下来并在小组内交流。
讨论要点:
(1)在讨论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及他人的价值;
摘 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探索课堂讨论、主题演讲、赏析经典影视作品和社会实践调研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得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科学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形式尤为关键。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219-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通过探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认清国情,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内在规律,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诚然,理论灌输和学术探讨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效率,但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更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参与式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分析
1.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课是集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和德育性于一体的课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全面地分析历史和认识现实,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思政课的课程性质表明,其教学目的不单是学习理论知识,更为关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和完善自身。认识论认为,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是从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参与式教学正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使学生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充分地体验情感和高效地培养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增进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2.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中学政治课有重复,这引起了部分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是抵触的心理,而深层原因是教学模式的僵化。一方面,教师按照惯例,教条式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譬如“一言堂”“满堂灌”等,思政课成为说教式的课程,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当下我国正着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必须做出调整,即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这正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助推力。
3.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政课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更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当代大学生中“90后”居多,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既有自信、个性、批判精神的一面,又有自我意识强、独立性差、抗挫能力弱、理想信仰缺失等特点[1]。思政课教师只有把握这些特点,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性才能提高。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要注重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2]参与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表达观点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实现自我教育。此外,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和各种才能的协调发展。
二、以《纲要》课为例的参与式教学实践
1.课堂讨论
《纲要》课是通过历史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必要的史实讲述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但鼓励学生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化认识,才是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关键。无疑,课堂讨论是最常用的参与式教学形式,它包括拟定话题的讨论和未定话题的讨论。拟定话题,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相关的疑点、热点、难点和重点知识,预先定好讨论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展开讨论。未定话题的讨论,是指每次课(两学时)都会留十分钟时间,由学生讲述“历史那些事儿”,即历史人物、历史趣闻,老师再“借题发挥”,点评总结,目的在于增长知识,提高兴趣。
2.主题演讲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既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遭受的无尽屈辱,也呈现了各民族人民的顽强抗争,又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断学习西方的觉醒历程。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始终贯穿《纲要》课的一条主线。鉴于此,近年来本校所有上《纲要》课的班级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课件制作与演讲比赛,譬如2013年的“中国梦・安科梦・我的梦”,将感悟历史、着眼当下和展望未来有机地衔接在一起;2014年的“践行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落到实处;2015年胜利70周年的“弘扬抗战精神,积聚青春力量”;2017年中国工农胜利80周年的“传承精神,智创勇毅青春”,结合时政热点,将超越时空的抗战精神、精神发扬光大。总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深化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3.赏析经典影视作品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播放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直面“活”的历史。譬如,历史纪录片《圆明园》《中国近代历史与耻辱》《百年中国》等,以立体化的形式再现中国近现代历史,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国产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二次元风格的语言介绍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典影片《甲午风云》《》《建党伟业》《》《东京审判》等,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有助于弥补学生阅历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观看完毕后的交流和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任课教师做逻辑严谨、论证有力的评析。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增长知识,无疑是深受W生喜爱的教学模式。
4.社会实践调研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本校实行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其一,社会调查主题紧扣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譬如,21世纪百姓关心国家大事的程度、90后大学生责任感现状调查、本校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状况的调查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二,教师参与并指导社会调查的全过程,譬如提供社会实践的选题指南、修改活动策划书、建议调研方法、问卷的制定发放和分析、撰写和审阅调研报告等,在调研过程中,师生充分互动,教学内容渗透其中,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实效性的再思考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参与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但参与式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实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还需上下而求索,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前提: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效地开展参与式教学,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譬如课堂讨论表面上减轻了教师的授课负担,但无论是拟定话题还是未定话题,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所教课程有深刻、系统的把握和研究,再结合国内外实际做全面剖析。此外,深厚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以确保在未定话题讨论时得心应手。主题演讲,需要教师精准把握相关史实,及时指正学生错`,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多样化的演讲形式。经典电影赏析,应避免学生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倡导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方法。社会实践调查务必全程教学。因此,教师的知识面必须广而博、理论功底必须深而厚、组织能力必须高而强。只有这样,才能对课堂讨论给出恰当的引导和总结,才能对学生的演讲和赏析给予深刻的评价和升华,才能对学生的实践调研做出科学的指导和规划,才能上好令学生满意、难忘和受益的思政课。
2.核心: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
高校思政课有着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譬如,课堂讨论的拟定话题,要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基础;课堂讨论的方式,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参与范围既要事先安排,也要适时调整;演讲主题的确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获;哪些章节的内容适合做实践调研,即调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哪些章节的内容必须赏析经典影视作品,即只有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才能体会得深刻和真切;课堂表现与成绩挂钩,并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解决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总之,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有规律可循,即每一章节的设计必须关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方面,又无固定模式,即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设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关键:丰富教学的实现形式
近五年来,本校《纲要》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效果显著,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但思政课是大班教学,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譬如,个别学生腼腆不愿参与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少数学生抱着应付心理参与课堂活动,个别学生实践调研半途而废等,可见,单一的参与式教学不能满足复杂的教学对象,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丰富教学的实现形式。鉴于此,《纲要》课汲取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讲授、启发教学、案例教学等的精华,又引入了现代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激情教学、现场教学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即“移动课堂法”[4]。目的在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实现形式,确保参与式教学与其他教学的优势互补,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丽华,乌力吉那顺.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相应教育措施[J].前沿,2013(1).
[2]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评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09.
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1、多媒体的大容量可使课堂信息量倍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多媒体的大容量可倍增课堂的信息量,使这一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在制作课件时,可将图表、重点内容着色、重彩突出,上课时轻按鼠标直接使用,就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在单位课时内可讲授更多的内容,而且通过大屏幕,将本课时内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清晰、直观、全面地呈现给同学们,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有助于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做到入学生之眼、之耳、之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理论化课程, 更是一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课件的选材和制作上应凸显课程的这一鲜明特征, 所选择的音像、图像等应与教材内容相呼应, 要服务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正确目标。但抽象的理论单凭教师的讲解不但很难让学生信服,而且可能适得其反,让其产生厌烦心理。多媒体技术可通过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的融汇,变抽象为直观,化繁复为简单。如在课堂讲授时,应用多媒体适当穿插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以事实说话,给学生一种直接的、生动的信息刺激,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师再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将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理论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 应该努力寻求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 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 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 固然有许多优点, 确实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少缺陷, 但也有自身的不足, 还需要依靠传统教学手段来弥补。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抽象概念, 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等, 用多媒体视觉形象表达相当困难。可见, 多媒体无论怎样先进, 其功能无论如何完善, 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而不是互相排斥、互相代替的关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 应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互相结合, 互相补充, 取长补短,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多媒体展示与教师讲解和板书的关系
有的教师喜欢把整堂课内容都制成课件, 甚至教师必要的讲解也由录音来代替。这实质上把教师当成了计算机操作员, 不可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事实上,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应因计算机的介入而削弱或消失, 要清楚永远是计算机辅助教师教学, 而不是教师辅助计算机, 更不是计算机取代教师。何况教师讲课中常用的口头表达方式, 是人类交际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完全用课件代替板书, 也违反了教学规律。而且由于课件的画面经常变动, 其“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 容量大但忽略了思维过程。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因而, 它无法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所以在进行时,板书提纲和多媒体并用,使学生对难理解的知识作到了深刻理解,并直观、清晰的把重要知识轻松获得。同时对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有一系统掌握。
3、多媒体教学应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相结合,突显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摒弃,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要注重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机地、恰当地、艺术地相结合,坚持以自己的声态语言、体态语言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进行引导和启迪,与学生进行沟通、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主,同时以多媒体的音像资料等为辅,通过图表、图像、录像等的应用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时接受和分析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对讲课作相应调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生动的课堂教学必须贯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原则,尤其是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运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尊重,将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提问、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演讲以及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灵活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将单纯的知识灌输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研究、找到答案的过程。
4、教学内容与课件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研练教学 模式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实施以教材为基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为载体,以爱国主义基地、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为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教学,构建了适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就我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方面进行小结,供大家探讨。
一、创设环境,诱发趣情
创设环境,能诱发受教育者思想波澜,产生共鸣与震撼,强化受教育者的自主式认知态度,合理调整情感因素与教育内容的本质联系,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抑制、转化消极性情感,使积极情感成为教育对象选择、认知教育信息的内在尺度和驱动力。
我院创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以为指导,以科学性、教育性、审美性为原则,打造内涵丰富的两课教学研讨环境,促使教育对象自身参与,在学习中塑造自我,展示自我。
二、专题设计,任务驱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对大学生深入开展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以两课教材内容为根本,通过专题设计,进行任务驱动。在教学中,教材与当今热点问题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际”一体;课程考核与研练考核相结合;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实现“校”“企”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学生通过专题,接受任务,开展研练活动。专题设计,任务驱动,突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研练教学以专题的内容来贯穿,以学生接受任务来驱动。专题内容的设计,以教材为基础,按照授课重点、难点内容结合形势热点确定研练主题。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由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
三、学生主体,教师引领
引领式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即多想、多说、多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引领,教研室全体任课教师在学期初进行集中讨论,选取本学期教学内容中的某些专题作为研练内容,然后进行集体备课,把研练问题细化,再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具体研练内容和重点。备课时,要依据研练内容,认真分析,预设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障碍,可能出现的错误,可能陷入的思维误区等,提前做好引领和指导预案,从而做到“胸有成竹”。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在交流中会生成很多问题,预设充分,教师的引领才能免于被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的方式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接受任务后,立刻进入自己的角色:首先,各小组讨论程序,书写提纲,细化任务,讨论可能涉及的有关问题,准备好相关的参考资料;其次,分组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实习基地考察并邀请当地有关政府官员作专题报告;再次,在研练中心,由各小组做好充分的汇报准备,接受由各小组长组成的评估团队对发言的小组,进行有效的提问和评析;最后,学生发言结束,教师对讨论加以评析和小结。
学生主体,让学生轻松愉快,灵感闪烁,促使学生乐学。教师引领,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利于结合现实热点拓展知识,促进课堂知识动态生成;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消除认识误区。
四、启发感悟,修德塑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研练中心”搭建了以感悟教育为主的创新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关心思想政治问题,注重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的积极性。研练中心以创设情景的方式,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图文并茂的展板,高度浓缩了中国化问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形势政策问题、心理健康常识障碍排解问题的基本理论观点。同时,有大量现实生动的案例图片和声光视频资料,以强大的视觉冲击震撼感动着广大学生的心灵。在这种环境下,使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出各种问题,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是非,使教学思维的“过程”与“效果”变得同样重要,学生将发现和思考作为一种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发展了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材编写与教材使用; 课堂教学建设与科研建设; 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05年又将其纳入中央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之中。三年来,在中央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很快,形势催人奋进。但是,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程建设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有些高校不能按照国家要求规范地设置课程和配备师资力量、教师的教学素质不能适应国家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普遍等。笔者认为,解决这些课程建设中的问题需要在认识和实践上理顺几种关系。
一、要理顺教材编写与教材使用的关系
任何课程的教材都是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蓝本,也是课堂教学建设的基础,从教材编写和使用两个方面制约和影响课程建设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目前被列在中央理论研究和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中,实行“全国一本”。这种建设理路无疑是正确的,它严肃了教材编写纪律,确保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在文本的意义上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宗旨。不言而喻,编写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的好教材是重要的,如何使用好通用的好教材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探讨一个问题:如何在“全国一本”的情况下,理顺教材编写和教材使用的应有关系?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认识和把握教材内容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教材内容可以做到“全国一本”,教学内容和方法则不可能做到“全国一式”。因此,对待课程建设中的教材建设问题,不能仅仅视作编写好一本书就大功告成。
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教材编写与教材使用,即教材内容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应有关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管部门的做法是举办培训班,聘请教材编写者宣讲教材的内容,提示教学要点,遴选和推广一些教师的示范教学。这样做无疑是必要的,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由教材内容体系转换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是一个由文本认知、知识领会和组织到叙述和表达的过程,把握这一过程需要遵循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应对诸多较为复杂的情况,如全国范围内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别、同一高校内部存在的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差别,等等。这就要求在由教材内容体系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转换过程中,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和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地使用教材和安排教学。
为此,就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在“全国一本”的统编教材和“全国一式”的示范教学的基础上,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协作式的教研活动。这样的活动应当主要在同类高校和同一学科之间进行,并且带有“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的性质。其间,还可以结合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编写统编性的教案或教学指导书。
二、要理顺课堂教学建设与科研建设的关系
这是课程建设的中心问题,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长期实行的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师队伍建设以课堂教学建设为中心,与此同时又忽视了科研建设,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较低的高校更是这样。其所以如此,缘于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上课,上好课。因此,肯上课、会上课就成了评判教师是否合格、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与此同时,对科研要求又不高,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科研方面的要求。这种传统观念在无形之中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低于专业课教师的水平。在这种传统观念及其形成的“印象”氛围的支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执行的是降低标准的政策,选拔和任用教师是这样,评定职称更是这样。执行这样的政策,反过来又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低人一等”的心理,使得他们心安理得地放松自我要求。如果不是评定职称还有一些科研方面的要求或自己不想晋升职称,很多教师就根本不愿“做学问”,任凭自己成为“教书匠”和“上课机器”,有的甚至年年以“发了黄的讲稿”应付教学。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满意,与这门课程长期没有在认识和实践上理顺课堂教学建设与科研建设的应有关系是直接相关的。
片面强调教学建设而轻视科研建设,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观念是怎么形成的,与此相关的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始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去深究。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观念和政策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规律。诚然,重视教学建设乃至直接地要求教师乐于上课和上好课是无可非议的,但因此而轻视科研建设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并由此而降低教师的任职和晋级的标准与要求,则是错误的。
其一,就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而言,科研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应有之义。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各个专业与学科的教学要跟随、追赶和引领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步伐,在吸收社会文明相关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开展自主性的科学研究,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就是说,高校课程建设的课堂教学建设与科研建设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离开科研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谈课程建设和课程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是不合乎逻辑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一流的教学必须有一流的科研为支撑,大凡优秀的教师多为优秀的科研人员。
其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而论,科研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必备条件和可靠基础。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科研相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更应当受到高度重视。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必须是融知识与价值为一体,有些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甚至还需要同时涉及智慧和能力方面的方法论内容。这个特性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课程不同,后者一般多为知识性的课程,“知道”则可“传道”,而前者则不一定,它的“传道”包括“解惑”乃至“授业”,要求“熔三者为一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中的许多有关价值和智慧方面的内容,并不以教科书文本直接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隐藏”在文本表述的字里行间或文本表述的“背后”,要把这些“隐藏”的内容发掘出来,融汇到“传道”的过程之中,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效果,就必须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否则课程教学只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传道”上。在高等学校,一直有一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不一定能够讲好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法,被视为具有共识性的经验之谈,原因正在于此。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存在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究其原因也多与不能领会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这个特点很有关系,他们的教学因缺乏科学研究作为支撑而只是停留在“照本宣科”上。
以上分析表明,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科研建设上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它更多的应当是体现在“教学艺术”上,也就是要把科研的重点放在如何熔“三观”为一炉,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三观”的社会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品质,直至转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其三,就提高教师素质和维护教师切身利益的需要来看,科研建设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多少年来,轻视科研建设而片面强调课堂教学建设,没有科研的“压力”已经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致使他们缺乏自我要求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因此而感到“行有余力”,于是,或者开发“第二职业”谋求发家致富,或者通过考研谋求新的发展,结果反而导致这个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以至于出现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的局面。
三、要理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高校课程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前者包括教材建设、队伍建设、资料建设等内容,后者是在与学科建设相对应相联系的意义上说的。这里我们所说的课程建设指的是狭义的课程建设。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长期被视作“公共课”,缺乏学科意识和要求,因此长期不重视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地对应和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实际情况是,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设置,也都有相对应的学科,如哲学原理对应哲学、思想道德修养对应伦理学、法律基础对应法学等。2005年,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台了两个重大的举措:一是在课程设置上以“05方案”替代了“98方案”,二是新增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今年又增加了一个二级学科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样,依据“05方案”设置的课程与新增的二级学科就完全对应起来了。不难预见,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的主管部门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普遍确立学科意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学科建设支撑课程建设,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建设就一定能够得到切实的加强,出现一种崭新的局面。
要理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教师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改变过去那种就课程建设谈课程建设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要确立这样一种课程理念: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石,没有学科建设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其次,要单独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机构,理顺领导管理体制。重视学科建设并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要有相应的建制和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机构的建制及其管理体制几经调整,多是“寄生”在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之中,在这样的建制和体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缺乏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统一起来的话语权,课程建设不仅难以得到切实的加强、改进和发展,而且还受到某种程度的削弱。①再次,在独立建制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同时,把属于理论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移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构中来,并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使之继续发展,承担起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合格优秀教师的历史重任。当年国家新增理论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但是,新增以后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目前却多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之中,形成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力量加强和发展专业建设的格局,实际上不仅没有加强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一系列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建设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我们在理顺其应有的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注 释
①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个人发展得比较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会被抽走担任专业课的教学,或把主要精力放在担任专业课教学上面,而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却极少被安排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本刊编辑部.集思广益 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关键词:同伴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98-02
一、同伴教育的涵义及主要应用领域
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或称“同伴辅导”、“同伴互助”,一般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收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心的事情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导致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1]。
同伴教育的教育理念正是基于在某些领域,由于人们更认同他们的同伴,因而同伴在传授信息方面比专业人员更有优势;由同伴来充当正确行为的典范,影响受教育者,能实现那些运用传统教育方法难以被接受的教育。
同伴教育发源于澳大利亚,流行于西方国家。经过近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在社会发展领域内广泛采用的培训方法。它最早应用在生殖健康和艾滋病预防领域,近年来逐步推广应用在反对,戒烟,反对酗酒,性别平等,妇女能力建设,反对家庭暴力等等方面。大学生群体因为年龄相近、经历相似、教育背景相同、价值取向趋同等,是天然的同伴教育群体,同伴教育形式理应被借鉴和广泛应用于大学生教育中。但是目前来看,这方面的应用无论是实践还是研究都比较少,也不深入。
二、同伴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行政与教育的双重权威,对学生进行半强制性地灌输,所以虽然名义上保留了在教学中的必修课的中心地位,但是实际上却难免遭到学生的抵制和专业教师的轻视。再加上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活跃,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喜欢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因而对说教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一直以来抱着一定的偏见和否定,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化力量日益减弱。
同伴教育的特点是尊重、平等、形式活泼和参与性强,其核心是交流,目的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而是在彼此交流、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态度,它关注的是交流者和被交流者之间的心灵成长[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能引入同伴教育的形式,对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性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同伴教育更贴近大学生实际,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大班教学,教师人手少、任务重,通常采用的都是灌输、说教的授课形式,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主体性。课下也少有机会与学生交流,授课内容自然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和实效性。而同伴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生自身资源,从大学生中选择积极向上、勇于开拓、富有才能的同伴导师,在同伴交往中实现榜样示范、同伴认同、主动学习、行为模仿的教育作用。同伴教育重视教育对象的内省与自我提升,重视教育对象的实践与亲身体验,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2.积极开展同伴教育,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突出自我教育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尊崇自我教育,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教灌输很难真正引发学生的共鸣,无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2005年杭州某高校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学生回答“你认为大学里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时,49%的学生选择的是同伴、同学[3],可见同伴中孕育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和潜力。在同伴教育中,同伴是平行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平等交往、真诚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分享已有的经验,体验新的经验和情感的形成,一起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从而打破了学生对传统说教的潜在阻抗。同伴教育主要利用青年大学生的趋众倾向,在不同主题活动中与同伴相互影响,相互启迪,共同探讨,利用同伴压力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真正实现了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
3.同伴教育的开展,有助于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局限性,实现开放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课程安排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并不多,单纯通过课堂教育对学生的作用非常有限。大学生与老师的接触远远不及跟宿舍和班级同学的交流,即使与老师有交流,由于年龄、经历、背景不同,也很少可能进行开诚布公地谈心。在大学里,由于越来越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而学生交往对象除了班级同学、宿舍舍友外,因相同兴趣组织起来的各种社团,因临时的活动认识并长期固定下来的同伴关系、同伴组织形式也越来越多。 而同伴关系既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又具有平等性、相似性的特点,同伴的许多观点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朝夕相处的同伴对大学生的影响自然越来越重要。可见,要实现开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持续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借助同伴教育的资源和优势,有利于打破传统教育时空上的局限性,是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
三、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谈谈同伴教育的具体应用
笔者在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同伴教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同伴教育资源,为进一步深入实践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1.确定同伴教育主题,设计同伴教育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主动适应大学生活,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很多内容适合采用同伴教育的方式开展。例如绪论部分的“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内容,就可以利用新生之间适应能力的不同,采取同伴示范和相互交流的方式,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和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也可以邀请高年级学生介绍经验,总结自己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方法,为新生提供现实的生动的示范,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再比如理想部分教育,为帮助新生尽快走出迷惘和抑郁,及时确立大学奋斗目标,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主题活动,帮助相同专业或不同专业学生之间通过认真比较、相互借鉴、启发思路、重新设定的方式,更好地确立人生目标和规划大学生活;再比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内容,可以开展“我的美丽人生”故事会,通过分享同伴之间不同的人生奋斗历程,学习彼此在遇到人生困境时总结出的解决办法,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此外生命教育、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自我的和谐、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学生公德提升、网络道德与法律、大学生与法律等部分内容也都是适合开展各种同伴教育活动的。
2.组建同伴小组,选拔同伴教育者,确定教育形式。在组建同伴小组时,根据教学主题的不同,筛选经历相同、年龄相近、面临同样成长问题的学生组成小组,组建的同伴小组必须容易沟通,方便交流,可以经常开展活动,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常用的组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宿舍。宿舍是天然的同伴教育小组,舍友是大学生天然的同伴,宿舍也是同伴教育最理想的场所,那些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也是最好的同伴教育者,对舍友的成长成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有相同需要、共同兴趣的自由组合。可以利用课程网站的互动论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讨论板、QQ群、主题博客等形式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同伴小组,例如在讨论板中可以设置各种不同主题的论坛:“心情不好,怎么办?”“如何处理好宿舍关系?”等,吸引有相同经历或者面临相同问题的同学自发关注,相互解决,相互启发。设立新生QQ群,及时探讨在适应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成长机会等;三是组建读书会、成长小组、协会、社团等,深入教学主题的研究,通过定期组织活动、参与实践,同伴相互影响,提升对知识的认识。例如可以组建环保协会、国学经典读书会、情感方舟成长小组、红色社团等。
3.筛选同伴教育成果,建设同伴教育资源库。同伴教育小组活动的内容不仅仅只对当前小组有效,如果注意收集整理,将持续地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产生影响,形成宝贵的同伴教育资源库,方便更多的学生直接查阅、借鉴,间接地接受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有以下途径:一是筛选优秀的同伴小组作业和成果,将相同主题的内容整理成库,可以采取纸质的或电子文本的形式。例如通过布置主持“我最喜爱的图书”节目,收集优秀的PPT作业,利用同伴精心组织的内容介绍和读书感悟,帮助大学生建立适合大学生阅读、能够引起兴趣、可以激励大学生成长、丰富视野、完善知识积累的图书库;通过组织“我的大一生活”征文活动,筛选优秀作业或者是反映问题比较典型突出的作业,整理成集,挂在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相互交流、比较、借鉴和学习;对新生QQ群或者讨论板上出现的比较共性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概括,组建“新生心理信箱”之类的资源库,方便学生浏览,获得启发;对大学生违反公德或者法律的行为,由同伴小组通过仔细观察、记录,用不同的方式如漫画、手抄报、摄影、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不断积累,形成“道德观察室”、“法眼象牙塔”等资源库,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翻阅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反省自身,提升素质。
在开展同伴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去筛选同伴教育内容,发掘同伴教育骨干,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同伴活动,收集整理同伴教育成果,积极依靠学生自身资源积累建设同伴教育资源库。对一些较隐私的内容,需要事先征得学生同意,或者采取匿名的形式才能公开分享。同伴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必将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值得引起更多高校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展开更深入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4,(5).
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1、多媒体的大容量可使课堂信息量倍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多媒体的大容量可倍增课堂的信息量,使这一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在制作课件时,可将图表、重点内容着色、重彩突出,上课时轻按鼠标直接使用,就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在单位课时内可讲授更多的内容,而且通过大屏幕,将本课时内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清晰、直观、全面地呈现给同学们,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有助于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做到入学生之眼、之耳、之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理论化课程, 更是一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课件的选材和制作上应凸显课程的这一鲜明特征, 所选择的音像、图像等应与教材内容相呼应, 要服务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正确目标。但抽象的理论单凭教师的讲解不但很难让学生信服,而且可能适得其反,让其产生厌烦心理。多媒体技术可通过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的融汇,变抽象为直观,化繁复为简单。如在课堂讲授时,应用多媒体适当穿插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以事实说话,给学生一种直接的、生动的信息刺激,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师再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将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理论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 应该努力寻求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 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 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 固然有许多优点, 确实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少缺陷, 但也有自身的不足, 还需要依靠传统教学手段来弥补。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抽象概念, 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等, 用多媒体视觉形象表达相当困难。可见, 多媒体无论怎样先进, 其功能无论如何完善, 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而不是互相排斥、互相代替的关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 应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互相结合, 互相补充, 取长补短,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多媒体展示与教师讲解和板书的关系
有的教师喜欢把整堂课内容都制成课件, 甚至教师必要的讲解也由录音来代替。这实质上把教师当成了计算机操作员, 不可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事实上,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应因计算机的介入而削弱或消失, 要清楚永远是计算机辅助教师教学, 而不是教师辅助计算机, 更不是计算机取代教师。何况教师讲课中常用的口头表达方式, 是人类交际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完全用课件代替板书, 也违反了教学规律。而且由于课件的画面经常变动, 其“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 容量大但忽略了思维过程。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因而, 它无法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所以在进行时,板书提纲和多媒体并用,使学生对难理解的知识作到了深刻理解,并直观、清晰的把重要知识轻松获得。同时对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有一系统掌握。
3、多媒体教学应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相结合,突显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摒弃,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要注重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机地、恰当地、艺术地相结合,坚持以自己的声态语言、体态语言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进行引导和启迪,与学生进行沟通、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主,同时以多媒体的音像资料等为辅,通过图表、图像、录像等的应用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时接受和分析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对讲课作相应调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生动的课堂教学必须贯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原则,尤其是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运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尊重,将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提问、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演讲以及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灵活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将单纯的知识灌输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研究、找到答案的过程。
4、教学内容与课件形式的关系
论文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理论与实践所关注热点话题之一。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讲究策略。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一直以改革和创新教育引以为豪的美国,提出从提高国民素质人手,在侠国2000年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程,专设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创造活动等课程,把个体的知识体系由单一应用全面转向主动迎接未来挑战的方向。m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保密,使知识成本十分高昂,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别国的技术和经验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将增加。可见,人类进人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具有创造性和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以及高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当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据统计,在19世纪一项重要的产品开发,从解决理论问题到试制成功的周期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可进人20世纪后,科技成果商业化周期大大缩短。事实也证明,没有创新性能力,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发展,也就没有人类的文明进步。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创造性的竞争,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21世纪教育的主题就是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站在知识经济时代考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第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新出现的学科,只有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不断地与时俱进,才有利于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第二,创造和谐的社会教学坏境。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要更多地播放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广播电视节目;多出版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刊物;加强对电子游艺厅和音像产品的管理,电影院、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要对中小学生参加活动给予支持,并提供便利和优惠。 第三,教师应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首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的社会调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我们教学不但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而且理论联系,让学生自己在实践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其创新能力。其次,要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知识经济的创新,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创新,更重要的在于知识的应用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生命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09-02
生命化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探究的权利,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1]生命化教学是21世纪教学改革进程中凸显出的重要价值取向,它不仅应当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这一教育理念具有更为重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生命化教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人民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要求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借助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受教育者个体生命吸取足够的养料从而得以充分发展和实现生命价值。优秀人才既要有足够的现代化知识储备和发达的头脑和健全的体格,还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侧重于其“智”的培养,即知识性的教育。其他“美”“体”的公共课主要侧重于学生审美情趣和体格健全的培养,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教育目标更多是学生“德”的培养。“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排在第一位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个体生命升华的重要表现,然而,“德”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德的培养不能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更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情感认同,才能最终达到思想境界的升华。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命化教学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来看,当前大学生学习理论课的整体状态不佳,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
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第一,高校学生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储备,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基本原理知识已经在中学或多或少接触到,没有多少新意,学生学习起来如同“炒冷饭”“嚼甘蔗渣”。第二,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用,“无用论”是当前社会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泛滥,使得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表现出的一种悲观论调。由于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而无用,致使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冷淡,思维定式甚至生命在场。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说教多于自我思考,灌输多于自主探究,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没有新意和创意,没有乐趣、没有激情、没有生命情感的切身体验也是学生不愿意学习的重要原因。可见,要克服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悲观态度,须借助于生命化教学。
(三)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来看,大学生普遍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思想”“无生命在场”“效果不佳”,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够对学生起到启迪智慧,促进思想升华的目的,难以对学生的未来和前途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对未来失去远大理想,沉迷于物质生活,一味追求物质利益,一些大学生思想迷茫、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生命价值默然。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正是其生命力误入歧途的悲剧后果。这也给我们以教训,游戏网络为什么能将学生的生命力轻而易举地俘获,而我们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搭建的教育系统却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这与我们的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不无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大精深,既是具有深邃严密的思想内容的科学,又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的艺术。理论课应该具有鼓舞人、震撼人和引导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受大学生的欢迎本来是题中应有之义。[2]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没有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不情愿学习,没有生命投入,浅尝辄止,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理论课教书育人的效果。
总之,从理论整体教学来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致使教学效果不佳。生命化教学正是克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误区的重要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误区和低潮,迈向教学现代化的重要理念。
二、生命化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贯彻和实施
鉴于以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生命化教学理念非常紧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生命化教学方式,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要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中体现生命精神、生命活力的内涵,注重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崇尚智慧,激发潜能,渴望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理论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本身就是19世纪人类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的杰出代表。哲学是智慧的科学,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走极端。政治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哲学,揭示了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揭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远大前景。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体现人类整体生命价值探索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更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的生命生存状态。理论的最终价值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可见,只要我们认真地挖掘理论中的这些体现生命精神的资源,使用恰当的方法运用到对学生智慧的点拨、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上,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不是空洞、虚幻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伟大的实践精神,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和改变自身命运的武器。因此,对理论的学习就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也就是要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在体验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使之得以自我内化,并最终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实现生命价值。“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3]生命化教学关注生命的体验,“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惟一通道。”[4]体验对于大学生追求情感的交融、生命的升华、思想的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注重情感体验的实践教学与生命化教学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为其创造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的生命体验的环境和条件。为此各类大学生实践基地和学生社团的建立,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鼓励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相对立的,是教学活动不断生成性的体现。它以问题式研究为主线,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帮助和引导学生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不是完全预设的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过程,不是强迫学生去接受一些“死的东西”,而是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到问题研究中来,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些建构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刚刚新生成的,是自己努力探索的结果,因而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是融合了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的知识。因此,这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应当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来。大学生足够的知识储备,已经为这一学习方式的开展做好了准备。在课堂上,这一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心思凝聚,学思结合、全身心投入,实现其“生命的完全在场”,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师生间平等对话
教学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进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有助于破除“奉教材为圣经,视教师为权威”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大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思考、敢于突破前人,挑战权威的进取精神。同时,大学生作为真正独立的主体能够更充分、更自由地发表自我见解,在与教师、学生的对话和合作中,自主地建构自我的知识、经验、情感和价值,完成生命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超越。生命化教学中强调师生的平等对话,一方面意味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另一方面逐步转变高校学生依赖于教,服从于教的习惯定式,从而体现为主动的、独立的、自主的过程。这也必然带来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彻底转变,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M].高等教育研究,2007(4).
[2]方世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教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加以重视,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实效,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决定了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学模式,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解决和提高改善。
1 制约在教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执政党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在学校的传播和贯彻,是哦G有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教授,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学生,让其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品格,是每位教师应当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好的多数教师均能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备课授课,但也有部分教师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水平。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原因造成了目前的状况:第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历偏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纯理论课,不涉及任何实验、实务方面的经验经历,这一特点导致了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入门门槛偏低,部分教师的学历偏低,只有本科甚至专科文凭,部分教师是半路转行,缺乏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思维的培养。第二,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三心二意”,未将主要精力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学上。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师不重教学、重科研,不重教学、重兼职外快等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例外,甚至由于其在学校中不受重视的尴尬地位而更加严重。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实现依赖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大因素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良好,则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改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反之,未达到教学效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会在让学生产生“假、大、空”的抵触心理。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落后于当前世界形势、社会热点的发展。任何一门教材的编写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内容只能反映其编写过程中已经发生的内容,对于未来世界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更、社会热点的更迭都不能进行有效预料,因此呈现给学生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较于传统学生而言,当前新一代的学生对于自由的追求、自我表达的渴望、个性的彰显等各个方面已明显不同于传统型学生,对待他们我们应该改变过去填鸭式的传统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仍然将学生定义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课堂上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互动,学生的参与度过低,从而导致“老师讲老师的,我玩我的”的大量“低头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较差。
2 在课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1.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高其授课能力、授课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改的实效性,必须从多个方面予以提升。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所谓“为人师表”,要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应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要严格杜绝思想道德败坏的人进入教师行列,要选拔一批忠实的马列主义者进入教师行列,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思想道德修养的良好性。其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授课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其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的讲解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授课效果,是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应该时刻关注热点新闻,并自觉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原理予以分析,结合热会热点问题传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积极回答其对社会现象的观点,并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价值体系。
2.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实现课改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也是课改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要求,因此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比较枯燥,应该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加以提高教学效果,包括教师的上课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其一教师应该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授课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寻找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以此切入教课目标。其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思想政治内容,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冲击加强学生的接受程度。其三,运用小组讨论、主题演讲、小组竞赛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认真听取学生们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分析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度,潜移默化中重塑其价值观体系,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 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课程,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全面分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努力寻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和途径,为国家、社会的未来培育思想道德修养过关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甲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实现的矛盾探析[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5( 6) : 132- 134.
[关键词]态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消极态度;原因;方法
[作者简介]胡吉红,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讲师,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215-04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加之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结出了丰硕成果。然而从目前诸多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所作的调查分析来看,缺乏感染性和实效性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数研究者主要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授课内容和方法着眼,没有深入到教授此类课程的心理机制层面。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理论人手,探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状况,消极态度形成的原因,通过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树立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态度,激发其学习动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性和时效性。
一、态度理论及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对社会态度问题的研究是在20世纪初,托马斯(R.U.Thomas)等人的移民研究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迅速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领域。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但对于什么是态度则莫衷一是。本文采用的态度概念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是人的一种内在心理状态,是由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即对态度对象(特定的人、事、物)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喜欢和厌恶、同情和嘲讽等。行为倾向成分,是个体作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从态度的分类上说,又可以把态度分为正确态度和错误态度,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某种态度的产生是为特定心理需要服务的,态度还具有一定的功能,具体如下:(1)态度的动力功能。是指它对个体自身内潜的心理活动、外在的行为表现、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都具有一定的动力性的影响,表现为一种激发、始动、调整和协调的作用。人的很多行为都是在特定态度的指引和监督下完成的。(2)态度的顺应功能。是指态度能促进个体把活动指向有助于达到自己目的的事物上去,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3)态度的调节功能。是指态度能够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并作为个体的一部分而存在,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同样也调节着人际关系,调节着与他人的交往关系。(4)态度的防御功能。态度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能促进个体心理冲突的解决,增加对挫折的忍耐力,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态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态度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态度的形成是指一种新的态度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一种态度的形成要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态度的改变指的是一种态度由旧向新的发展过程,即旧态度改变为新态度的过程。
在某种程度上说,态度理论,尤其是态度形成和改变理论是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心理机制相统一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师要运用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改变消极落后的态度,提升学生学习此类课程的动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感染性和时效性。由此可见,态度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分析
(一)态度特点
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来分析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
(1)认知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有着十分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不重视、没兴趣、不满意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如:有的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的专业课同等对待,认为这类课程就是学校开设的必修课,在是否学习的问题上是没有选择的,去听课完全出于害怕老师点名,影响期末成绩的目的;有的学生认为这类课程在内容上都是些大道理,与现实差距较大,空洞乏味,而且这类课程不能像某些专业课程那样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收获,在短时间内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成效,所以缺乏学习的兴趣;还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通过期末短时间内的背诵,考试过关了,这门课的学习也就完事大吉了。在对这类课的整体评价上,学生打分普遍偏低,满意度不高。
(2)情感上。情感因素是态度的关键,它不仅会影响行为的倾向,而且会影响人的认知和观念。很多研究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得到学生70%的满意率已属不易。很多学生不太喜欢上这类课程,逃课、上课开小差、睡觉等现象司空见惯。
(3)行为倾向性上。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更多的学生学习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期望顺利过关。
(二)形成原因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学习态度,除了社会环境影响因素而外,其原因还有:
(1)重复性和抽象性的内容是大学生消极态度的来源之一。“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已证明,对于任何刺激,包括给有机体带来巨大满足的刺激,机体的接受性都是有限度的,当刺激量超过一个最适当的水平后,刺激对机体的意义就会从带来满足转向带来伤害。”“米勒曾提出,信息的重复出现超过限度,会使人感到是对他们的智力或决断的侮辱或威胁,因此也会引起防御性的反抗。”大学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很多内容,包括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学生们在中学阶段都已接触到,甚至是对一些内容还非常熟悉。这种长时间内重复知识的接触必然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对此类知识和课程的反感和厌恶,甚至是“防御性的反抗”。比如在课堂上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门课我们都学过了,还叫我们学啊?”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具有抽象性。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那些具体的和现实联系比较紧的内容要比那些抽象的逻辑的思维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兴趣。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极具抽象性,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差
距。如果教师又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学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形成也是必然的。
(2)外在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消极学习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单强调外部刺激会损伤内部道德动机”,“中国现存的道德教育模式尚属于外塑型或灌输型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在教学目的上,片面强调其社会价值,过分要求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规范的遵从,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内在心理的关注。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的偏见心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在上课程序、考核方式、通过方式等方面和其他课程一样,尤其是在课程结束时是以一定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这种外在的硬性的约束式的方式,导致有些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仅限于获得学分,轻松毕业。“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强烈的外在性,并不能让受教育者真正将学习目光转向内心,不能自觉地将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式上还存在灌输式。教师虽主动讲,但学生被动学,整个课堂仍旧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话语权几乎被老师“剥夺”,教师占据着支配地位,关于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都是老师说了算,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权威者或命令者的角色。这种不顾教学对象反映的教学最终会导致教师教学效果的一厢情愿。
(3)单调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消极态度形成的另一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在方法的使用上比较单调,同时缺少师生间的互动。还有些老师只是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授课,完全是照本宣科,而对于当前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传统相冲突的文化现象则很少涉及或闭口不谈,这些现象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在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他们需要在和老师、同学的互动、探讨中来加深对这些现象的了解和认识。而教师所持的灌输式的、命令式的教学,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却激发了学生的防御心理;单向性的教学使信息的流通出现了问题,不利于学生对正确信息的选择,影响其认知和评价,进而极大地影响其正确态度的确立。
(4)教师双重道德人格也是影响学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原因。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对于接受其他信息而改变态度的人而言,信息传播者自身的特点如:权威者的地位、权威者的吸引力、权威者的声望等都成为改变态度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经受着从未有过的冲击,人们在多元价值的选择中饱受煎熬。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不可能置身于这一过程之外,于是产生了教师本然形象和应然形象间的巨大差距,出现了教师道德人格的双重性。作为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道德上的权威者,掌控着道德上的话语权。然而现实中教师负面形象的报道不绝于耳,道德堕落者有之,金钱至上者有之,违法乱纪者亦有之。课堂上说的是一套,而课下做的却是另外一套。这种反差强烈的道德人格对比必然会影响教师讲授课程内容的信度,也会降低教师个人人格的魅力。
三、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态度的方法
一个人态度的形成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态度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通常是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有很多,强化理论、认知理论、功能理论、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等。其中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态度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态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尤其是要结合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态度改变的方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使沟通信息易于被学生接受
按照态度理论,信息沟通是态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信息的过程,沟通信息就是沟通的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沟通的信息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容。“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可以是枯燥、单调的;可以不带个人的主观积极的情绪色彩,只是客观地提出一系列的事实与概念。当然,这将在学生那里产生不满足的情绪感受。相反,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若是高质量的,那么它们就能引起学生满足的感受,教学活动使他们激动、感兴趣、思想集中、开心、兴奋。”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科学性和新颖性,应以引起学生适度的焦虑情绪为原则。理论性是指其超越性,具有一定的高度;实践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不仅包含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实际,还要包含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的实际;科学性是指授课内容的正确性,错误的东西不会引起人们的认同。新颖性是指教学内容要经过精心的选择,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是这类课程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同时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也会增加学生的适当焦虑。有研究表明,适当焦虑会使人更容易改变态度。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是空洞的抽象,乏味的道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国家、社会的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应该称为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坚持的原则。
(二)选择内向的引导型的教学模式,确定信息沟通的正确方向
按照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理论,人们的态度是在不断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如果某一个事物能满足个体的需要,并能消除由行为的内驱力而引起的紧张状态,人们的情感就比较容易接受,便对此形成了积极的态度。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将关注的重点由传统的重教学的进展、学生考试的状况、这类课程的社会价值转向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只有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大效果,也就是将沟通的信息送达正确的位置,才能收到恰当的反馈。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另外,在教学中应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顾学生的反应,盲目地对知识进行输送,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教师应在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其对社会问题和学生的自身有一个正确而理性的认识。
(三)采用双方面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沟通渠道多样化
按照态度改变的理论,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的呈现和组织方式也是影响劝说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劝说他人的过程中,劝说者如果只叙述能够证明自己的主张或者是赞同自己的主张的各种看法和论据,对于与自己不同甚至是反对自己的其他各种观点和主张则闭口不谈,不予提及,或者是一味强调与自己对立一方的种种缺陷、漏洞和不足之处,这就是单方面的传播。与此相反,在阐述了自己观
点主张是合理的、有根据的、值得相信的同时,也对与自己对立的一方的观点主张加以介绍,这就是双方面的传播。相对而言,双方面的信息的传播要比单方面的传播在改变人的态度方面作用要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挑战是巨大的,尤其是要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击。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宣传我国主流的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如果在讲授过程中一味地强调这类课程的重要性,无视其他理论和观念的存在。会给学生造成错觉,越发引起学生的模糊认识,也不能引起学生态度的观变。所以教师不仅要讲清主流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还要对非主流的东西作一分为二的分析,不仅要对它们的不足之处、偏狭之处有所分析,同时也要对它们存在的合理性作充分的解释,让学生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自己选择。
另外,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总是需要运用一些手段和方法。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对态度改变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通过形象资料的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影录像教学、图片教学等方式;方法上有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实践式教学、谈话式教学、讲授式教学等等。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学生才能不断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四)完善教师的人格,树立信息沟通源的权威性
在某种程度上说,能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转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即与学生的沟通中实际是充当了信息源的角色,即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传播者自身所具备的各种特点常常对劝说宣传有着极大的影响。
1、高尚的道德人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质,这就必然要求教师道德高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光明磊落,以高尚的道德人格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