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8 15:59: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有一些属于是自己个性的问题,基本情况如下。首先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家人的宠爱,让一些高中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遇到事情就怕困难怕苦。上述特点不只体现在高中阶段,且对他们未来在社会生活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其次高中生不重视诚信,不守信用的行为很常见。据不完全统计,36%的学生对于考试中的作弊行为表示可以理解,29%的学生对此问题没有什么想法,仅有26%的学生感觉此种行为问题很严重。抄袭作业、制作虚假假条、考试作弊等没有诚信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高中生对于诚信原则的冷漠为其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所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的方向一定要从高中生的培养方向以及他们的客观条件出发,以确保社会实践教育的可实施性。
二、社会实践核心体制的基础框架
1.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模式,人的行为模式根本核心是三观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经过社会实践,学生能接触到不同层次的人,可以直接感受价值观、人生观对行为的导引价值,从内在剖析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因此,要把三观教育当成高中生社会实践的主要项目,指引学生利用多种实践活动细细感受及研究。
2.培养韧性的教育实践
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保障,是锻炼学生自强、奉献、坚持奋斗等品质的根本需求。针对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就要增加吃苦耐劳的锻炼。而坚韧的品质一定要在社会实践里去磨炼,不管是生存训练或者是军训,还是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学生都会遭受到不同情况的挑战。在处理困难以及面对挑战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拥有坚韧品质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意义。因此社会实践的核心里不可以没有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炼坚韧意志的教育。
3.要适当地实施挫折教育
面对挫折是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生活要求必不可少的一关。针对以前学生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去分析,学校和教师进行干涉的比较多,学生自主面对难题的机会很少,磨炼的程度层次较浅。为了使学生在实践里有更多的磨炼机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地让学生做实践的核心,让学生将迎接挑战以及感受挫折当成必须进行的项目去对待,要让学生独立面对一些困难,实现社会实践中挫折教育的目的。
高中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容无非是进行教育。所以需要实施的教育目标及内容十分明确,要构建相关内容体系。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化的构建,提高对学生社会实践导向,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可实施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三、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些关系
1.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的相同,二者是相辅相成且又相互推动的。课堂教学要实施理论上的传授,从而为实践教学铺垫基础知识,而实践教学要利用好主题,拿捏好核心点,进行实践结论,从而达到强化认识的目标。
2.学校内实践和学校外实践的关联
校内的活动其实同样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等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项目。一些实践项目,比如挫折、诚信、坚韧和价值观教育,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在校内的实践活动里。与此同时,还要激励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感受社会,磨炼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教师引导和教材构建的联系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思政课程 教学模式
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2010年度教改项目“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阶段研究成果。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思政课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偏差。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可以尝试将案例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选取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课程进行讲解,突破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的单一主体地位及过分强调单向交流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元性、导向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通过单一的讲授来实现其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被认为是空洞、枯燥的理论传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缺乏兴趣,部分院校存在学生厌学的情况。
2.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①如果能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新的案例教学模式,便可以将学习理论与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通过优化案例教学过程,严选案例,巧妙呈现案例,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活泼,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施方案
1.案例选取 (1)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案例的质量。案例编写要注意思政课程特殊要求,即方向性、时效性、真实性。案例教学的实施必须有可供使用的案例,案例的筛选与编制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对于案例的选取,既要考虑到与理论的联系,还必须要考虑到案例的教育意义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最后,还要对案例素材进行精心加工,思政课案例必须彰显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细节,概括或省略与课程相关程度低的材料,编制合适的案例。(2)院校案例资源共享。教学案例的共享阶段是案例教学研究的重要阶段。一个系统而成熟的案例库可以提供给使用者很多的理想案例,对于推动案例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案例库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所有学校都有实力进行建设的。这些都需要学者、教育主管单位、学术机构和期刊等多方通过共同探讨、长期努力来改善。本校内,不同思政课教师之间收集的素材应当进行汇集、整理、分类、归纳、交流、沟通,乃至整合实现一个信息共享。
2.案例导入 (1)巧设议题,导入案例。确定了案例之后,就要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代表维果斯基认为,要使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必须先确定至少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目前现有的水平,第二种是学生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②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进行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设计一个引导性的问题,即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前进一步,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分析案例,就会使得课程的目标更易达成。(2)多种途径导入案例。教学案例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传统书面材料形式出现,也可以用幻灯片、诗歌朗诵、经典选读等进行呈现,有些案例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表演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品位案例的深刻内涵。现在大多数大学都有多媒体教室,可以从硬件角度实现案例的多元呈现。
3.分组讨论 (1)提问环节。在展示案例之后,要回到本课程的中心环节,教师本课程的教师要围绕案例提出问题,问题中应包含这节课的中心内容和主要内容,和本课主题紧密相关,要有针对性。以便在讨论中逐步总结得出本课教学内容中的相关规律,知识原理,以防出现跑题或没有目的随意争论的情况。(2)分组环节。问题提出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案例教学的分组讨论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深入到他们的中间,注意倾听他们的讨论,发现问题时,就和他们一起讨论,在讨论的同时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3)答辩环节。分组讨论后,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入讨论、分享借鉴的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之后,老师向小组提问,请小组成员回答,原则上要求每人陈述自己在其中所做的工作及看法。通过教师给组长打分,组长给组员打分,确保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案例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元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对案例教学的“点评总结”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有效的“点评总结”,从案例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得不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炼,甚至会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反作用。因此,“点评总结”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至关重要,这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要源于实践、依托理论,通过理论引导,点评总结,达到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深化理论学习、提升素质能力。”③
注释:
①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4.
②夏普祥.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8,(1):30.
③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
参考文献:
[1]杜孔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案例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徐建会.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运用探究[D].苏州大学,2008.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96-02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存在过分强调知识目标的实现、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塑造,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性发挥等弊端。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无益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为代表的一种不可忽略的心理学思潮,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其基本内涵主要有四点。
(一)培养“完人”的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倡导培养学会如何学习和适应变化的人。罗杰斯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正在现代世界,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定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①。
(二)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学习过程
罗杰斯认为,认知和情感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人类精神世界,脱离学生情感或个人意义,只涉及心智的认知学习是“无意义学习”,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情感、兴趣、需要相割裂的学习过程无法产生作用,难以被学习者纳入经验系统,因此与“完人”无关。
(三)强调有意义学习
罗杰斯将学习方式分为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强调有意义学习,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而且是一种能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②。他反对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无意义学习,认为只有对于学习者有价值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四)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罗杰斯认为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他认为:“教师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的促进者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经历集中在建行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③。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途径优化策略探究
“人本主义深信,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④。
(一)落实教育目标,提倡尊重的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对知识的“注入”不重学生兴趣启迪,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割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在统一性,难以培养身心协调发展的人才。借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合理性,优化思政课教学必须落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坚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该坚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教学目标,改变重知识教授,轻思维启迪,重单向传输,轻双向互动,重理论学习,轻实际探究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追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协调发展;第二,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落实尊重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尊重理解并关心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顺应学生不同发展阶段身心特点,关注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切合学生内在经验,激发学生深层需求。
(二)构建“生本”课堂,激发学生潜能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课程理念要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⑤。信息化时代赋予学生更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更充分的信息获取自由,社会热点、舆论焦点往往是学生关注热点,同时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践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综合培养,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作为整体目标来制定“促进学生可持续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全面性、层次性的“生本课堂”。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从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学生的发展潜能出发,观察学生兴趣点、需求点、关注点和敏感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现实生活,重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诉求和思考,力求思想政治教学遵循学生生活规律,根植于生活世界,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生活⑥。
(三)营造课堂新氛围,培养师生新关系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教师权威,教师往往刻板地遵循教学计划安排,将知识“喂”给学生,学生则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动地“吃”老师已经“烹饪”好的知识,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欠佳。
第一,转变权威观念,营造活跃课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其内部都会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提出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即需要教师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融洽的充满着关爱与真诚的学习氛围⑦。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思考空间,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活跃的课堂新氛围。第二,李镇西谈到:在尊严上、感情上、思想上、人格上,师生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育的艺术就是心灵的艺术,它对教育者的要求首先不是技艺,而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由衷地热爱和尊重⑧。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尊重学生不同意见,形成教学相长,师生互教的良好模式,培养民主、平等、尊重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借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合理取舍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批评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理论研究和实践者却日益挟裹、渗透着虚华、浮躁、偏狭的现象,以人为本似乎成了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似乎是一个不用体察、不用反思而随处可套用的‘大盖帽’,泛人本主义到处可见”⑨。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探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途径优化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辩证看待“灌输”,重视教师地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有意义学习,认为凡是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无用甚至有害的,要求取消教师等观点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能力层次较低等主观原因以及学科知识较为抽象等客观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单靠学生的“自我指导”,寄希望于此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并成为道德品质优异的人是天方夜谭。“在社会各阶层甚至最先进的工人阶级也不能自费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而是要靠学习、教育、实践。……灌输对于一切思想政治对象都是必要的”⑩。应该辩证看待“灌输”,适当的灌输是合理并且必要的,教师的地位是不可忽略的,同时应该力求改变传统封闭的单向灌输方式,转向师生互动的双向灌输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理解以及更充分的表达机会。
(二)慎重采纳“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评,认为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学习者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主张无结构教学过程,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主要依据,外界评价居于次要地位,以促进其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但是过分强调无结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中心”教学观,取消教师在教学中必要的组织和引导工作,“学习的内容”与“信息源选择”完全“依学生的意愿而做出决定”容易导致放任自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通过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学生能够轻易获取各种信息,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学生的成长存在潜在不良影响。在多元价值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师有必要为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会学生如何在众多的缺乏净化和沉淀的信息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注释:
①Rogers,CR.Freedomtolearn[M].Columbus:Merrill,1969:104.
②李瑞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合理取舍[J].高教探索,2009(04):122.
③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1:393.
④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6.
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⑥胡田庚主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⑦李瑞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合理取舍[J].高教探索,2009,(04):122.
⑧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4:5.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全面实行之际,本文从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阐述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坚持把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际性相结合,从典型性、应用性、情境性、新颖性等方面分析案例教学的原则,并进一步表面案例教学在新课改的重要性。
高中新课改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在我省全面铺开,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的新课改,无论是新课标的理念、还是具体的课程模块上都有较大的新意,真正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化、生活化,也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浅谈新时期案例教学存在的必然性和相关原则及应用,以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提高成效,真正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在新课改背景下,强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典型的事件和教材中关键性问题的教授、探索来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启发思想,达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并运用知识分析当今社会问题的一种颇为有效的策略。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在对人的情感道德普遍关注的基础上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而案例教学充分体现这点,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wWw.133229.coM
新课改的前景是美好,也是异常艰巨的。我们常常会发现(1)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凭课本的知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地重复介绍,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2)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对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很不到位,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听了似在云中雾里,久而久之,加重了对学习的厌烦感,以致出现了那种“讲条条,记条条,考条条,忘条条”的恶性循环,使政治课的知识认识,能力培养,觉悟性提高的目标难以得到实现。
总之,新课改的要求与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之时,做为一线的政治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在课程与教学理念上应加以更新,更应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特别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进一步创新。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认为案例教学的原则作用与新课改的核心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众多的吻合之处,能有效地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真正实践新课程的理念。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案例教学的原则及应用
(一)典型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最终形成特定的认知图式和认知结构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综观高中政治教材,存在许多抽象的原理、概念,使学生不易理解,鉴于此,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把问题具体化,并将问题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使学生从案例中领悟到原理、概念、以及在现实中的用处,从而增进学习的兴趣、动力。当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讨论时,进一步促进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避免了那种“为教而教”,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育的局面。如为了说明科学的发展观,特用以下案例。
新闻调查《淮河流域污染》
1994年到2004年—10年601)亿换来历史污染之最
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淮河突然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如同巨大的黑蘑菇,从上游奔腾而下,横扫千里淮河,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团全长133公里,总量超过5亿吨,一路浩浩荡荡杀奔洪泽湖,满河黑暗,浮尸(鱼虾蟹)千里。
新闻追踪《黄孟营村—癌症村》
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坐落于淮河最大的支流黄孟营村十几年来发生的癌症、残疾,甚至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都与水污染有着密切的关联。
提问:
1、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基本要求?
(二)应用性和情境性
高中政治新课改从经济生活、理论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块,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必修课课程模块。新课标强调“引起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因此案例教学中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单纯地获取知识,让学生通过案例逐渐领悟,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避免了传统讲授法的固有弱点,化解了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所产生的厌恶感,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差距。
当然,应用的过程离不开情境的设置,根据建构主义的情境性或情境化认知观点,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而生长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抛锚式教学”强调“条件知识”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性,界定了知识应用范围的问题情境,来发展学习者灵活的可应用的知识,如在上《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课中设置三个情景。
1、情境内容(一)
2001年,顾孝亮在高考中以麟6分的好成绩成为盐城市的高考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可是读大学的费用成了顾家人的一大心病,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而且顾孝亮弟弟还在读书,怎么办呢?是去读北大还是放弃呢?
2、情境内容(二)
2004年秋,他被法学院列人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名单,消息传到村里,整个村子都沸腾了。然而不幸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顾孝亮患恶性肿瘤,要治疗此病至少需要50多万元,如果你是顾孝亮,你会:
a、接受治疗b、放弃治疗
3、情境内容(三)
为挽救年轻生命,顾孝亮患病后,故乡通阳村先后有2000多村民外出打工,就在农民工纷纷返家时,顾孝亮由于病情严重恶化,抢救无效而去世。村民们的行为有没有价值?
a、有价值b、没价值
通过以上三个情境,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新颖性
建构主义认为,“建构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政治课的案例选择要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总体认知水平,能凸显时代感,使学生乐于接受。据笔者调查,学生普遍对时事感兴趣,这也是政治课教学的优势所在,在教学案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恰当地引用最新,有重大意义的时政案例,如东南亚海啸,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连战大陆行等。
当然,要从学生的自身角度出发,联系高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到教学中,也能成为较好的案例,如讲授哲学中矛盾是对立统一时,举一个14岁的学生案例,分析青春期的矛盾心理。
(1)老师心目中:“不合群、孤僻、喜欢邪恶,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不服管教”
(2)父母眼中:“爱学习,有个人爱好,聪明能干,能尊重他人,但对父母亲有反抗心理”。
(3)本人的日记(摘录部分)“我并不奇怪,我就是我,只是和别人不同,为什么要自卑,为什么不敢自信、生活这样美,我当然不甘居他人之下,我从来都很自信,也不认输,把回想留给未来,就像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
当此案例在讲授时由于反映青春期的学生特点,引起了班上同学们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到人生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以及哲学的矛盾内涵。
(四)时机性和趣味性
案例的选择应把握时机,如刚上课时,学生一般还未进人上课状态,这时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案例,常常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产生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产生寻找答案的动机,较顺利地导人课文的正题,同样的,在一节课中涉及到重、难点时,借助好的趣味性案例,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较短地解决重难点,如在哲学的价值观问题上列举以下的例子。
1、指导者告诉成员:地球上发生了核战争,人类将灭亡。但是,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个特别的核保护装置。如果谁能进人其中,谁就能生存下去。
2、现在有10个人,但是核保护装置里的条件只能让人类7个人生存下去,请您决定谁应该活下去,为什么?
①老师;②怀孕着的妇女;③运动员;④少女;⑤外国的游客;⑥警官;⑦僧侣;⑧流行的男歌手;⑨小说家;⑩慢性病住院患者。
3、每位成员将自己的选择及理由写下来并在小组内交流。
讨论要点:
(1)在讨论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及他人的价值;
摘 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探索课堂讨论、主题演讲、赏析经典影视作品和社会实践调研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得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科学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形式尤为关键。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219-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通过探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认清国情,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内在规律,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诚然,理论灌输和学术探讨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效率,但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更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参与式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分析
1.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课是集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和德育性于一体的课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全面地分析历史和认识现实,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思政课的课程性质表明,其教学目的不单是学习理论知识,更为关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和完善自身。认识论认为,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是从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参与式教学正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使学生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充分地体验情感和高效地培养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增进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2.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中学政治课有重复,这引起了部分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是抵触的心理,而深层原因是教学模式的僵化。一方面,教师按照惯例,教条式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譬如“一言堂”“满堂灌”等,思政课成为说教式的课程,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当下我国正着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必须做出调整,即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这正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助推力。
3.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政课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更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当代大学生中“90后”居多,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既有自信、个性、批判精神的一面,又有自我意识强、独立性差、抗挫能力弱、理想信仰缺失等特点[1]。思政课教师只有把握这些特点,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性才能提高。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要注重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2]参与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表达观点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实现自我教育。此外,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和各种才能的协调发展。
二、以《纲要》课为例的参与式教学实践
1.课堂讨论
《纲要》课是通过历史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必要的史实讲述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但鼓励学生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化认识,才是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关键。无疑,课堂讨论是最常用的参与式教学形式,它包括拟定话题的讨论和未定话题的讨论。拟定话题,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相关的疑点、热点、难点和重点知识,预先定好讨论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展开讨论。未定话题的讨论,是指每次课(两学时)都会留十分钟时间,由学生讲述“历史那些事儿”,即历史人物、历史趣闻,老师再“借题发挥”,点评总结,目的在于增长知识,提高兴趣。
2.主题演讲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既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遭受的无尽屈辱,也呈现了各民族人民的顽强抗争,又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断学习西方的觉醒历程。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始终贯穿《纲要》课的一条主线。鉴于此,近年来本校所有上《纲要》课的班级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课件制作与演讲比赛,譬如2013年的“中国梦・安科梦・我的梦”,将感悟历史、着眼当下和展望未来有机地衔接在一起;2014年的“践行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落到实处;2015年胜利70周年的“弘扬抗战精神,积聚青春力量”;2017年中国工农胜利80周年的“传承精神,智创勇毅青春”,结合时政热点,将超越时空的抗战精神、精神发扬光大。总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深化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3.赏析经典影视作品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播放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直面“活”的历史。譬如,历史纪录片《圆明园》《中国近代历史与耻辱》《百年中国》等,以立体化的形式再现中国近现代历史,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国产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二次元风格的语言介绍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典影片《甲午风云》《》《建党伟业》《》《东京审判》等,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有助于弥补学生阅历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观看完毕后的交流和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任课教师做逻辑严谨、论证有力的评析。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增长知识,无疑是深受W生喜爱的教学模式。
4.社会实践调研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本校实行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其一,社会调查主题紧扣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譬如,21世纪百姓关心国家大事的程度、90后大学生责任感现状调查、本校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状况的调查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二,教师参与并指导社会调查的全过程,譬如提供社会实践的选题指南、修改活动策划书、建议调研方法、问卷的制定发放和分析、撰写和审阅调研报告等,在调研过程中,师生充分互动,教学内容渗透其中,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实效性的再思考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参与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但参与式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实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还需上下而求索,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前提: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效地开展参与式教学,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譬如课堂讨论表面上减轻了教师的授课负担,但无论是拟定话题还是未定话题,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所教课程有深刻、系统的把握和研究,再结合国内外实际做全面剖析。此外,深厚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以确保在未定话题讨论时得心应手。主题演讲,需要教师精准把握相关史实,及时指正学生错`,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多样化的演讲形式。经典电影赏析,应避免学生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倡导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方法。社会实践调查务必全程教学。因此,教师的知识面必须广而博、理论功底必须深而厚、组织能力必须高而强。只有这样,才能对课堂讨论给出恰当的引导和总结,才能对学生的演讲和赏析给予深刻的评价和升华,才能对学生的实践调研做出科学的指导和规划,才能上好令学生满意、难忘和受益的思政课。
2.核心: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
高校思政课有着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譬如,课堂讨论的拟定话题,要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基础;课堂讨论的方式,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参与范围既要事先安排,也要适时调整;演讲主题的确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获;哪些章节的内容适合做实践调研,即调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哪些章节的内容必须赏析经典影视作品,即只有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才能体会得深刻和真切;课堂表现与成绩挂钩,并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解决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总之,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有规律可循,即每一章节的设计必须关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方面,又无固定模式,即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设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关键:丰富教学的实现形式
近五年来,本校《纲要》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效果显著,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但思政课是大班教学,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譬如,个别学生腼腆不愿参与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少数学生抱着应付心理参与课堂活动,个别学生实践调研半途而废等,可见,单一的参与式教学不能满足复杂的教学对象,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丰富教学的实现形式。鉴于此,《纲要》课汲取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讲授、启发教学、案例教学等的精华,又引入了现代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激情教学、现场教学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即“移动课堂法”[4]。目的在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实现形式,确保参与式教学与其他教学的优势互补,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丽华,乌力吉那顺.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相应教育措施[J].前沿,2013(1).
[2]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评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