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8 15:59:16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

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这些成绩并不能掩盖存在于其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其与高中政治课教学在衔接上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两者衔接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究,并分析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概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特点

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衔接上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已经形成多方重视的格局,除了颁布各种与两者相关的文件外,还形成了以中央德育研究室为主,各高等院校及各级教育局为辅的德育研究机构;第二,全国范围内的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了整体性的提高;第三,教学工作从整体上来看发展态势良好;第四,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接受基础较好。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缘由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上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够科学,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两者的教育目标从某一程度上来说基本是一致的,这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会导致德育的有效性不断降低;第二,教学内容过于重复,不具备渐进性,相似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而重复的教学内容所使用的自然就是相同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感到疲劳的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都不会再有教学的心情;第三,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不具备衔接意识,两者的教学方法要么是一样的,要么就是截然不同的,在衔接上做的十分不到位;第四,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价值分析与理论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价值分析

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间能够完美衔接的价值在于:第一,能够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利的进行改革;第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用提高方面有一定的帮助;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增强有一定的帮助;第四,对大学生的综合性发展非常有利。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理论基础

第一,人的主体性理论,又称自我意识,它指的是人可以对自身的行为与情感进行积极的认识与控制,让它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而教师与学生都是拥有主体性的能动主体,只有师生的主体性都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保证德育教育的顺利发展;第二,系统论理论,其核心概念就是系统的整体理念,它所强调的是由各部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分同时又是单独的个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就是这样两个相对独立有相互统一的个体,只有将两者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才能真正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对策分析

(一)明确课程目标

实现课程目标就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与前提。高中思想昂政治课的目标为:对中国共产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所了解,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集体主义思想,基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则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只有真正明确了两者的课程目标,才能真正掌握好两者间的衔接。

(二)树立整体意识

要想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上的重复问题,就需要树立起整体意识,一切从系统出发,对两者的教材体系进行优化,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在内容上应保证两者间的合理衔接。要想对两者进行改革,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把握好二者的课程目标与课程要求,要确保其的存在是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其次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重点,一定要明确哪些是学生必须应该有深刻理解的,哪些是需要进行简单接触的,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重复现象。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需要注意的有这样几点:第一,搞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第三,灵活运用角色转换法,让枯燥的政治课活跃起来。

(四)剖析教学对象

在医学上讲究的是“对症下药”,在教学上同样如此。不论是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还是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师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客观实际情况,只有对教学对象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对症下药”。高中到大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快,心理情绪起伏大的状态中,而思想政治教育

则正是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的,因此教师就更有必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了。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重点一般应该放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政治素质的提高;第二,教师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三,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

(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从我国目前现有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来看,其中存在着评价目的不清楚、指标不合理、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阻碍着教育评价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所以我们应该从教育评价的方法、渠道、反馈机制、标准要求等方面进行改革,最大程度上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间的衔接问题,就需要我们从课程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能够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静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05).

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实效性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立德树人”教育的意义

十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大学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教授,更是人格、人品的养成。先做人,后做事,成人先成德。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立德树人”可以理解为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中国梦”树立远大理想。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内容

要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只有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精神,找到理论和实际的契合点,才能增强理论教学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开阔新视野,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

第一,教学内容应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在全球化条件下,面对激烈的经济竞争,面对激烈的政治竞争,面对激烈的文化竞争,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工作素质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实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到重中之重的地位,下大力气加强和改进它。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这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第二,教学内容应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学科应按照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精神的教学建议》,对党的十报告、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从重大意义、基本框架、理论创新等方面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重要讲话精神纳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第三、优化教学设计,抓牢学生的兴趣点。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趋势,使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渐增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腐败、贫富差距、就业以及教育公平、医疗保险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明显增多,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高度关注和困惑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际国内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抓牢学生关注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发展前进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冷静分析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形势,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信息选择力。

三、增强高校思政课中“立德树人”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积极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挖掘新资源,抢占新阵地,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灵活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创设平等轻松互动关爱的教学氛围,化深奥为浅显,化单一为多向,化沉闷为生动,化说服为体验,化被动为主动。第二,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抢占新阵地。运用微博、QQ空间、微信、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网站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工作,不断充实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时代元素,不断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解答他们的思想疑惑。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接触的人和事无疑是更生动真实的教材,也是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好机会,更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觉行动。

篇3

关键词:微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10-0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在教育领域开始应用并对教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也将“微课”应用在其教学中,目前,教师和学生对此教学模式的应用褒贬不一,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微课”,尤其是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正确的运用,这是当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采用课堂理论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已很难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而“微课”的出现,并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授课中,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及教学实效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首先,解决授课内容多而课时不足的矛盾。高校思政课每一门课讲授的知识点都很多,而学时有限,对每一位授课教师而言,很难将所有知识点讲到讲透,并始终保持课堂教学的深刻性和吸引力。而“微课”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将二者之间的矛盾很好地加以解决,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长,对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微课”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做到突出重点,而且能够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好互动。其次,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人数较多,一般都采用合班授课,教师也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性较强,主体性很难体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很反感,而“微课”教学的采用,使得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留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探讨问题、交流问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最后,创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微课”教学是把传统讲授与数字化视频学习两种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次观看并掌握知识要点,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不明确问题时,可以通过“微课”交流平台提出,教师会及时给予解答,这不仅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加强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应用的对策建议

(1)改变原有教学观念。高校必须对微课加大宣传力度,使授课教师对其接受并在教学实际中加以应用。首先,组织培训,对教师进行“微课”相关知识的学习;其次,组织教师参加一些“微课”比赛,通过比赛,不仅自身得到提高,而且还会带动其他教师参与,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微课”;最后,鼓励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微课”,并组织其他教师进行观摩和学习,让教师亲身体会到“微课”教学的应用所带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及教学效果发生的变化。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微课”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学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以及充足的资金保障。首先是组成一支由学校主管部门领导,教务处、网络中心、思政课教师等组成的队伍。一方面,对“微课”教学进行整体规划、精心安排和制作,保证“微课”教学资源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微课”的制作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需要网络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微课”教学的实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与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管理制度会有些冲突,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成效,高校应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微课”教学管理制度,既能保证“微课”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顺利实施,同时也能激励更多的教师进行“微课”教学,为此,有必要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管理制度。

三、结语

目前,“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有诸多问题出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建设与应用,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4.036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takes the system of Marx's theory of students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task,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chool quality education, but also to promot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moral education". Seriously study 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 series,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hilosophy in term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from it, and apply it 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mprove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chan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learning interest is that cultural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for mor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so as to lay a solid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ain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Key word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hilosophical terms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和国内改革进入深水期的时代背景,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当下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或实践的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通过认真专研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下简称《系列重要讲话》),并从《系列重要讲话》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用语,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切实改进说教式的教学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此做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也是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是抓好了大学生这一时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正在随之发生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也在逐渐的变化。首先,很多大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加之教育者方法上的不当,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这就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抽象空洞,和专业联系不大,毕业找工作用不上。其次,现在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人本位主义过强,以自我为中心,仅仅关注自身利益,加之来自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如社会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就业急功近利。最终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其已经成为一种武器,西方敌对势力在有形无形地抢占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对思政课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这些负面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接受起来更是显得被动。

2 《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用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全面推进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战略高度出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中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用语。如“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百年目标”的共同理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好;反腐败既要打“苍蝇”,也要打“老虎”,“老虎苍蝇一起打”等等,都是《系列重要讲话》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用语的具体体现。

3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用语就是把《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马克思中国化哲学用语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用语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的基本要求,再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社会职能并彰显其社会功能的需要。把“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用语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通俗易懂的,接地气的,学生容易接收的语言解答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社会生活遇到的问题。

4 《系列重要讲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用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系列重要讲话》中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用语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系列重要讲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用语则较教科书生动数倍的语言予以高度概括,并引发人们深入了解和思考,如:将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的奋斗目标,结合我党建党和新中国建国两个伟大历史时间点,创造出“两个一百年”这一哲学概念,继承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思想,同时与呼应“中国梦”。当人们看到这一概念,则禁不住要深入了解“两个一百年”具体深意。这一用法,与毛泽东同志当初对国际形势“两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的判断及用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5

关键词:普通高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思路

1、前言

改革与创新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主题,在此背景下,教师不能再墨守应试教育体系下刻板呆滞的教学方法。笔者在三尺讲台执教多年,深感肩负的教书育人重任,也总结出了一些个人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

2、改革理论课堂教学内容体系

只有紧密结合时展和学生实际,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2.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社会上发生的,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及时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感,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课的距离、比如在讲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就可以把“犀利哥”、“芙蓉姐姐”这些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网络红人引入课堂,给学生讲述“存在与意识”在生活中的体现,进而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阐述,让学生对这些网络红人现象有理性认识。

2.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体现针对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到与学生同步,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就要关注什么。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走近学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了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对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热心关怀、主动帮助,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融入学生,才能避免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让学生认可、接受。

3、教师要掌握符合时代需要的教法

虽然新时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思路,但是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不能有几年经验就以“老教师”自居,还是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3.1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大胆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领悟教材,对教材融会贯通,在传统的照着讲、接着讲的基础上,尝试“对比讲”。不断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冲击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要进行有效的互动,开展平等的讨论、交流,阐述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收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自己分析问题,自己澄清模糊的意识并改正错误的看法。

3.2结合科技发展丰富教学手段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成为时代和教学实际需要的必然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收集一些材料新、时代感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优秀影视片、录音资料等作为辅助手段,组织学生收看。将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素材进行有机集成,形象而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直观、透彻。此外,还要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如,注重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进行课外教育,教师可以自办网站,及时把备课讲义上传到网上,还可以建立网上博客,使用电子邮箱、QQ、MSN等联系方式与学生交流,在网上为学生进行答疑和咨询。

4、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认清思想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对学生始终要坚持从正面教育,面向健康方向引导。力求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让学生从泱泱中华那浩瀚的历史画卷中受到启迪,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对英雄任务乃至平凡人物人生轨迹的了解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在注重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形式,即语言的艺术性。一方面是指政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语言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启迪。另一方面是指批评、教育的艺术性。学生犯错误后,教师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用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最后必然会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德育工作既针对群体又针对个体。针对群体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从大处着眼,在宏观上对所有学生普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品质的教育,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但是,由于群体是由众多单一个体所组成,因此我们在对整个群体进行教育时,切忌不能忽略了单独的个体,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存在的特殊个体。

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教师还要把握好及时性和持久性使用的火候。政治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观点、做法在课堂上要及时予以批评、纠正,对好的行为要及时予以肯定。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从坏的做法中端正自己的行为,从好的做法中受到激励,从而使全体学生普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所谓持久性,就是作为政治教师,不能仅停留于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抓好时机,根据国家和上级指示,及时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国家、地方提出的新任务和重大决策做出必要的宣传和解释,帮助学生澄清思想、提高认识。

5、结论及建议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的重量越来越大,给教师带来的教学压力也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只有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扎实做好教学工作,将学生作为朋友,拿出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应当表现出的高尚人格和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真正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最终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可君,胡卫芳.经济政治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职高专

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70-02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多是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部分大学生觉得该学科知识没有太多新的东西,内容缺乏新意,于是产生不想学的情绪。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情感的融入,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心不在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探索一种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除了教学内容要常换常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把情感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以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称之为情感教学。可以说,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坚信授课内容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对学生是否接受所学内容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位对专业知识拥有足够自信和底气的教师,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对教师更为尊重与信任,并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记忆更久、思考更为深刻。思政课教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定立场,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愿意以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榜样,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坚定前行。同时,思政课教师应以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所以,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工作,挖掘培养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供有力保障。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使之摆脱焦虑厌学的情绪,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情感教学的理念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更强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

二、关注学生需求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丰富的学科知识。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自我需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实现程度。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一般会凭着自己的爱好兴趣来选择,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就业有帮助的就会投入学习并吸收为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规范。高职高专思政课教材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上课内容无非是马列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等;再加上社会生活中很多现象与教材上的内容不相符合,使得学生对思政课老师讲课的内容产生怀疑,严重的还出现排斥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如果还是按照书本知识授课,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对讲课内容进行充分准备,查阅各种时事资料,授课能融入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兴趣爱好。如讲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时,可以播放视频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师生一起高唱,通过歌曲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祖国人民、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的群体,经常关注社会中的时事政治,培养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思维方式。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对社会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敏感话题作及时、科学的分析和评论,也可以结合国内外的新理论、新问题,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积累下来的社会、民生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加强情感交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就会使学生反感,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相反,如果教师投入感情用心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他们就会愉快、自愿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觉把知识内化为行为。教师要坚定、执着地喜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把书教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加强理论学习,探索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交流。在加强和学生交流方面,课间时间虽短,但可以和学生近距离交流,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可以建立QQ群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在群上可以向老师请教生活问题或者最近发生的社会问题;还可以到学生宿舍中了解他们的爱好兴趣、业余生活情况;参加到学生的文体活动中,为他们加油助威等。通过各种渠道的感情联络,学生对老师感觉到亲近,老师就是他们的生活顾问、学习上的指路人,使学生愿意和老师接触,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大大提高了教育实效性。所以,高职高专思政课情感教学要求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品德积极影响学生,熏陶学生;要善于控制情绪,以饱满、热情的状态授课,用情感组织语言和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

四、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把学生课堂教学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后进行思考、选择、判断,最后升华为实践行动。在构建形式多样的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首先可以通过校园内外实践,带学生到校园内外参观、考察,这种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领悟、感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年来,我们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清明节为革命烈士献鲜花和扫墓、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慰问农民工子女、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展党校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学生社团文化周活动、团日活动、网络主题教育等,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作用,最大化实现主题教育活动的功能。其次,为使学生更加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我们带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医院、矿山等地方,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辛苦劳动创造出来的,触动学生更好地学习,为了自己和社会的更美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最后,通过外出参观、采访、考察,学生对社会上的现象有了大致了解和思考,对自身应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热爱祖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见解,学好知识才能更好报效祖国和人民。目前高职高专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学时占了总课时的三份之一,成绩占课程考试期评的百分之二十。如何把有限的实践课时利用好,把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实践检验过程。我们通过任课教师拟出实践方案,布置学生课外完成或带学生外出实践,最后形成调查报告或课件,并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讲解和展示。

五、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法为主,这就要求教师上课的语言要充满激情、通俗易懂,表情要轻松自然、形象生动,最好是微笑上课,在上课过程中声音抑扬顿挫,这样才会达到良好的上课效果,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其次,要在上课过程中穿插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通过实例证明理论观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再次,在课堂上采用讨论法,通过问题设置,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课堂氛围热烈亢奋。思政课教师还要做时事政治的跟随者,提高政治敏锐性,才能上好思政课,平时收集、分析各种与上课有关的事例,在课堂中把话题放给学生讨论,使学生和老师的思想进行交流和碰撞,在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分析。此外,情境教学法、辩论法、角色扮演法在教学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引入和创设生动形象、情绪多变、色彩鲜明的场景,让学生参加进来,通过角色换位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内容,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发展。比如在讲“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时,通过播放小品“社会公德”,创设情境教学,提出问题,导入新课。除以上教学法外,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法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推广。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为思政课的理论课堂增添许多活力,可以结合章节内容播放相关的精彩视频,比如,感动中国人物、百年中国、让世界充满爱、道德的力量、今日说法等,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实现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在视频播放视角下把理论内容故事化,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示出人物故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总之,在思政课中运用情感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起来,把课堂搞活起来,在寓教于乐中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创设出高效的情感课堂。

【参考文献】

[1]张 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12(5)

[2]卢少军.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教学刍议[J].山东师大学报,2001(6)

[3]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2012LSZ036)

篇7

摘 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探索课堂讨论、主题演讲、赏析经典影视作品和社会实践调研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得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科学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形式尤为关键。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219-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通过探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认清国情,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内在规律,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诚然,理论灌输和学术探讨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效率,但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更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参与式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分析

1.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课是集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和德育性于一体的课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全面地分析历史和认识现实,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思政课的课程性质表明,其教学目的不单是学习理论知识,更为关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和完善自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是从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参与式教学正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使学生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充分地体验情感和高效地培养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增进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2.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中学政治课有重复,这引起了部分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是抵触的心理,而深层原因是教学模式的僵化。一方面,教师按照惯例,教条式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譬如“一言堂”“满堂灌”等,思政课成为说教式的课程,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当下我国正着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必须做出调整,即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这正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助推力。

3.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政课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更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当代大学生中“90后”居多,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既有自信、个性、批判精神的一面,又有自我意识强、独立性差、抗挫能力弱、理想信仰缺失等特点[1]。思政课教师只有把握这些特点,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性才能提高。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要注重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2]参与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表达观点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实现自我教育。此外,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和各种才能的协调发展。

二、以《纲要》课为例的参与式教学实践

1.课堂讨论

《纲要》课是通过历史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必要的史实讲述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但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化认识,才是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关键。无疑,课堂讨论是最常用的参与式教学形式,它包括拟定话题的讨论和未定话题的讨论。拟定话题,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相关的疑点、热点、难点和重点知识,预先定好讨论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展开讨论。未定话题的讨论,是指每次课(两学时)都会留十分钟时间,由学生讲述“历史那些事儿”,即历史人物、历史趣闻,老师再“借题发挥”,点评总结,目的在于增长知识,提高兴趣。

2.主题演讲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既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遭受的无尽屈辱,也呈现了各民族人民的顽强抗争,又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断学习西方的觉醒历程。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始终贯穿《纲要》课的一条主线。鉴于此,近年来本校所有上《纲要》课的班级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课件制作与演讲比赛,譬如2013年的“中国梦・安科梦・我的梦”,将感悟历史、着眼当下和展望未来有机地衔接在一起;2014年的“践行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落到实处;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弘扬抗战精神,积聚青春力量”;2017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传承长征精神,智创勇毅青春”,结合时政热点,将超越时空的抗战精神、长征精神发扬光大。总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深化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3.赏析经典影视作品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播放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直面“活”的历史。譬如,历史纪录片《圆明园》《中国近代历史与耻辱》《百年中国》等,以立体化的形式再现中国近现代历史,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国产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二次元风格的语言介绍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典影片《甲午风云》《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等,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有助于弥补学生阅历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观看完毕后的交流和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任课教师做逻辑严谨、论证有力的评析。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增长知识,无疑是深受W生喜爱的教学模式。

4.社会实践调研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本校实行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其一,社会调查主题紧扣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譬如,21世纪百姓关心国家大事的程度、90后大学生责任感现状调查、本校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状况的调查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二,教师参与并指导社会调查的全过程,譬如提供社会实践的选题指南、修改活动策划书、建议调研方法、问卷的制定发放和分析、撰写和审阅调研报告等,在调研过程中,师生充分互动,教学内容渗透其中,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实效性的再思考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参与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但参与式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实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还需上下而求索,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前提: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效地开展参与式教学,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譬如课堂讨论表面上减轻了教师的授课负担,但无论是拟定话题还是未定话题,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所教课程有深刻、系统的把握和研究,再结合国内外实际做全面剖析。此外,深厚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以确保在未定话题讨论时得心应手。主题演讲,需要教师精准把握相关史实,及时指正学生错`,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多样化的演讲形式。经典电影赏析,应避免学生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倡导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方法。社会实践调查务必全程教学。因此,教师的知识面必须广而博、理论功底必须深而厚、组织能力必须高而强。只有这样,才能对课堂讨论给出恰当的引导和总结,才能对学生的演讲和赏析给予深刻的评价和升华,才能对学生的实践调研做出科学的指导和规划,才能上好令学生满意、难忘和受益的思政课。

2.核心: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

高校思政课有着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譬如,课堂讨论的拟定话题,要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基础;课堂讨论的方式,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参与范围既要事先安排,也要适时调整;演讲主题的确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获;哪些章节的内容适合做实践调研,即调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哪些章节的内容必须赏析经典影视作品,即只有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才能体会得深刻和真切;课堂表现与成绩挂钩,并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解决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总之,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有规律可循,即每一章节的设计必须关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方面,又无固定模式,即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设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关键:丰富教学的实现形式

近五年来,本校《纲要》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效果显著,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但思政课是大班教学,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譬如,个别学生腼腆不愿参与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少数学生抱着应付心理参与课堂活动,个别学生实践调研半途而废等,可见,单一的参与式教学不能满足复杂的教学对象,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丰富教学的实现形式。鉴于此,《纲要》课汲取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讲授、启发教学、案例教学等的精华,又引入了现代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激情教学、现场教学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即“移动课堂法”[4]。目的在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实现形式,确保参与式教学与其他教学的优势互补,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丽华,乌力吉那顺.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相应教育措施[J].前沿,2013(1).

[2]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评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09.

篇8

从所取得的成效来看,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认真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吃透教材,领会教育的精神,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植入时代性、本土性素材,因而将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乐”中“学”,并理解知识,提升素质。这种教学既实现了“会教”,也实现了“教会”,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结果。

但在现实教学中,却出现了以下现象:1.课堂追求哗众取宠的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而牺牲了效果;2.大量收集时代性、本土性素材,但材料未经取舍就在课堂上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把课堂教学当成放映室;3.为了吸引学生,课堂上利用现实中的反面网络信息,并片面、夸大事实,抨击社会,抹黑社会,误导学生;4.将短期、表面的现象充塞于课堂,把课堂教学变成收集信息并向学生罗列信息的平台。

“学生的认识存在社会性偏差,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阅历尚浅,所获得的信息较为片面零碎,不利判断;另一方面也有来自社会固有心理的影响。老师应注意在课堂上进行正面引导。”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就要结合具有时代性、本土性的素材讲解抽象理论。

为了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达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效果,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 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的精彩源于教师本身的内在才华和滔滔不绝的口才,而不是通过大讲笑话来博取学生的欢心。因此,要使课堂精彩,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认真研究教材,留意身边的人与事,善于筛选时代性、本土性素材。

如有一位老师在上《征税与纳税》中“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内容时,通过学生扮演小品的形式将本地一件违反税法的事例表现得活灵活现,然后从小品中引申出我国的税收性质及违反税法的行为表现。课堂上,掌声不断,学生在欢乐中准确掌握与理解了知识。

相反,有些老师为了引发学生笑声,在课堂上胡乱编讲笑话。如一位老师在讲《征税与纳税》时,课堂上用潮汕话编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县城城管人员要赶走占道卖菜的菜农,而菜农赖着,并求饶说:“同志,你不能赶我,因为我这一担菜要养三个大嫂。”“哪三个?”“一个税务嫂(所),一个工商嫂(所),还有一个是城管嫂(所)。”(注:潮汕话“嫂”与“所”谐音。)学生顿时大笑。在学生的笑声中,该老师兴致更高了,继续讲笑话,课堂上笑声不断,气氛活跃。然而,我国税收的性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现实生活中违反税法的行为、公民要增强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的监督等内容的学习就靠让学生画教材了。同样的精彩,不一样的结果。

二、引用恰当

时代性、本土性素材例子的引用,是实现抽象理论具体化的必要途径。恰当的例子引用,能给学生带来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植入的时代性、本土性素材,需要教师经过严密的筛选而不能信手拈来,使这些例子能够准确、科学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

但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一两个例子用一个学年的情况。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经济常识时,一个学期从头到尾一直用“苹果买卖”的例子,因此这位老师也被学生起了“苹果老板”的绰号;而同校一个来自饶平瓷乡的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几十年如一日在教学中使用关于“瓷器”的例子。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植入了本土性素材,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因此提高吗?在课堂上,植入没经过深思熟虑的、风马牛不相及的本土化例子,带给学生的只是不知所云。可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现实例子的引用,必须做到合理、恰当,才能增强教学教育的实效性。

三、拨云见日

乌云笼盖天空,人间处处郁闷;太阳露出笑容,世界充满生机。要密切关注变化中的世界,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因此,课堂教学中引用现实例子,是必须的;但在引用现实例子时,教师必须要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坚持辩证分析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有些老师以“现代鲁迅”自居,专门挑选反面事实并夸大之,让学生感觉到世界是多么的黑暗。这些祖国未来的栋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当他们走上社会又将抱有什么心态呢?

诚然,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密切关注变化中的世界,反面例子不是不能植入,但在引用这些例子时,教师还需要告诉学生这些贪赃枉法者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不可一世的、、刘铁男、蒋洁敏……他们最终怎样了?是的,在党内、国家机关中的确存在这样的干部败类,而更多的是优秀的国家干部与合格公民。教师要辩证分析问题,为学生拨去笼罩在他们头上的一片乌云,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

也有一些老师将流行的网络语言或者生活现象引进课堂,例如“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发酒疯”等等。这些网络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引用时还要求教师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实现现实例子向理论的转化。

四、相得益彰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支教鞭”的时代已经过去,多媒体教学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确实是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推进了一大步,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具体教学中却存在着把教室变成幻灯室,学生机械地抄幻灯内容的现象。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节课时,40分钟的一节课竟然播放了46张幻灯片,把课上成了图片宣传课。

篇9

[关键词]互动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林天翔,广西工学院讲师,法学硕士,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222-03

一、引 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跨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如何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局面,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把之提高到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为此,2005年2月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调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并对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和领导、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现代化、学科建设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思想政治理论课”取代“两课”的提法不仅是名称的变革,更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对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的有了明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原因的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理应引起我们重视。

(一)课堂教学的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使用“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教师把外部灌输作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唯一途径,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互动性不足的缺陷。这使得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纯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应付考试考核被动接受,并没有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结合起来,这势必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忽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生动的实践性、时效性。但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几乎没有涉及实践应用的环节,没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没有实现课堂内、外的互动。大多数教师只是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没有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深人群众,深入实际地来具体应用书本的知识。只是让学生从书本中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实践中学习体会理论知识的精髓所在。这必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丧失生命力和说服力。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有密切关系。现有教师队伍稳定性差,他们教学任务重,责任大,加上待遇偏低,地位不高,前景也不明朗,导致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觉得自己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既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又容易被人瞧不起。因此,人心思动的较多,出现一些教师对教学改革热情不足,缺乏积极性,不是一心一意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应付了事。还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没有完全把握,也没有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果。这也势必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三、互动教学法的内涵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发挥积极性、能动性,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愉快、和谐的多元互动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从而达到相互促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在互动教学法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的具体要求,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节和控制影响教学的各种变量(即教学诸要素),指导帮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准则和个性品质。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受教育者个体对象的变化及个体的心理、生理、智能、个性、情感、能力等的变化,随时调节和控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要素的运行方式,以适应受教育者变化的要求,来推进教学过程的良性运行。教师不是教学中的“主演”,而是“导演”。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教、学生单纯的学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互动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它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角色,从权威性的知识拥有者成为学生情感的反映者和学习活动中的咨询者与合作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的实现仅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发现互动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主导地施教,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教学法直击生活现实,关注社会热点、疑点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支持学生大胆发言、大胆争辩;它给师生创造一个互动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感悟真、善、美,从而进行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实现互动教学的途径

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

发展。要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达到预期效果,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课堂内的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上,要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性、引导性教学,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既向学生提问,又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双向互动既可以随时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在每次课或每个专题结束前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进行。要改变对学生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的范围和开放度。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答辩以及聘请一些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及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座谈、咨询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以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释放自己,畅所欲言,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能力,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还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从而实现教学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和改革。

(二)课堂内、外的互动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但是课堂内、外的互动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与社会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开放式教学,更需要把课堂教学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如果仅仅从理论到理论,难免抽象、枯燥,加之当代大学生认知方式偏重感性化,自然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通过“走出去”,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教学根植于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中,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增进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学生便能更好地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有助于训练和培养他们学会运用智慧、知识来解决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中教师自身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以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同时,还必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陶冶学生,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言谈举止,往往就是一种直接而重要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完美的人格,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生意志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示范主导作用。要发挥互动式教学法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旁征博引、博学多才,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内容的再认识,设计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课下还要有意识地与学生交谈、答疑,加深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品行风貌、举止爱好的了解和掌握,使教学有的放矢,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所教的课程要充满爱,对学生要充满爱。要关注学生心理特点,理直气壮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社会变革、家乡巨变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教学过程要充满感情,在感染点上下功夫,要寓情于理、以情晓理、情理共融,使师生的情感在同一轨道上产生共鸣。讲课过程中,教师的心情越舒畅、态度越和蔼,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感情就会越贴近,而对教师讲的道理也就乐于接受。

篇10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境

1.高职院校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本质意义层面来讲,教育是通过学科进行的,学科总是体现为具体的课程设置与划分,是教育的基础或依托。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并最终落实到学科建设上来,课程建设也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门科学去进行教育,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实践意义层面上来说,加强学科建设,教育发展才更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

高职高专院校普遍由于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师资建设和学术探索的滞后,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甚至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不用进行学科建设。这种学科意识的薄弱与缺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教育观念缺乏更新、课程定位不够明确、师资建设投入不够、教育内容体系不够健全,从而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培养一批学术造诣高、富有开拓精神的学科带头人,组建协作精神好、科研攻关能力强的学术团队或学科梯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合格的教学和科研人才。

2.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到位。

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突出的重要位置,这是社会主义教育对高等院校的要求。可是,在实际中,有不少高职高专院校没有把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办法不多,投入不够。首先从领导层来说,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常常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的现象。其次,专业课老师起到推动作用。有些院校的专业课老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对学生的就业没有实际意义和帮助。他们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专业课,将来在就业中找到好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给专业课让路,专业课老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地占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间。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只片面地强调突出职业特色,突出对学生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导致不少学生认为思政课学得好与坏对自己未来的影响不大,这无形中也在暗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重要的,再加上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相对陈旧与庞杂、教学方法的呆板性、教学手段的滞后性都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学生对此类课的厌学情绪,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难达到其教学目的和效果。这种状况将导致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

3.部分教师素质不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教育,教师为本”。这说明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总书记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关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教育改革的主体和办学的依靠力量,是决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知识层面宽广、基础雄厚,对于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影响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频繁出现,新信息、新观念迅速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教育者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驾驭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指路人,而且是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新形势给学校的培养目标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掌握一些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学科知识,还要了解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存在着知识面狭窄、基础理论不够深厚的问题,不能发挥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4.学生普遍没有学习的兴趣。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从娃娃就开始抓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很多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确下了不少工夫,但他们忽视了思想政治课也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于是在行为上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产生了学不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所谓,甚至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用。这种心理是内在的,所以,很难在大学中改变他们早已形成的心理定势,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会出现学生不愿听,甚至逃课的现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不大,导致课堂出现“到堂率”低、“抬头率”低、“参与率”更低等现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5.教学条件、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滞后。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还有不少学校存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张讲台”如此简单的教学设备,一些教师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在听的“填鸭式”、“满堂灌”方式,缺少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师生难以产生共鸣。虽然有些老师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没有新意,只是把教材的内容搬到屏幕上,还不能很好地把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局限于书本,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于是就会出现你讲你的,学生忙自己的现象。久而久之,老师觉得没有成就感,学生厌学,大大地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面对困境的解决对策

1.重视思想政治课建设,提高育人意识。

首先从学校领导层面上,必须切实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再也不能只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其次是学校的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职能部门要自觉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种活动(包括体育活动,各种集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和专业课教学当中。

2.整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重新分化组合。

对教材中的内容敢于取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学生专业需求加以综合和提炼,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主题,实现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能够打破统编教材的章节体系,依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兴趣,围绕教学要点,提炼和确立主题课堂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中心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和重新编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条件,使他们也能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具体、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以多种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得到刺激,激发他们学习抽象理论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必要时要专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包括校内培训和外出学习等。同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也加强自身的学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人格形象。其次是提高专业素质。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主动学习相近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美学、文学、市场经济学等,以便在课堂中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纯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和发挥。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以学生的认知要求为标准来选择教学方法。切实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引导,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内容的学习。为此,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法,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机会,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在热情讨论的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拟法院审理案件的情景进行案例处理,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律师、证人等。由于学生身临其境,在“模拟法庭”中积极进行辩论、思考,不但掌握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还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校内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包括: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辩论、演讲、听报告、写论文、看影片等。校外实践教学可以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认知性实践活动,也包括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学生在实践的教学环节中更容易学到抽象的理论知识,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葛仁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3).

篇11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性学习;多媒体课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合,利用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近年来我们尝试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将研究性学习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都具有综合性、开放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综合开放的体系,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时常进行更新。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所关注的实际问题进行选择,范围也往往超出单一学科的知识应用,而要涉及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和跨学科的知识渗透,因而也同样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这二者在内容上所具有的同质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进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融的教学环境。

2.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都具有问题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常常要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学生也常常提出一些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例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要把中国带到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境界?社会主义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如何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答案。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多以问题式课题出现,学生选择的课题比较多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重合或紧密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能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又能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范围,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自己要学。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研究性学习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胡锦涛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1]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就要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2]。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既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价值的理性认识,让他们在课题探究中,思考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就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或典型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时代性强与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滞后的矛盾,引导学生审视教材、质疑教材乃至补充、改写教材等等。我们这里着重介绍的是引进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制作多媒体小课件,通过小课件在课堂展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让学生制作多媒体小课件,说到底就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领域内的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我们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采用的一种形式,专题研究实施的流程是:选择课题——制定方案——研究过程——制作课件——成果展示与评价。

1.选择课题。选题是开展好这一活动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运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自主发现和确定问题,即选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课题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的原则是课题的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开放性的,课题要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和现实性。学生可依照自己的兴趣自由组成课题组,人数取决于课题工作量的大小,一般有3-6人。

2.制定方案。课题确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规划研究活动的具体步骤和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安排、组员具体分工、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结题时间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等。

3.研究过程。研究进入实施阶段后,主要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教师只在知识层面、方法层面和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知识层面的指导,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研基础知识的指导、专业知识的介绍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渗透,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研究活动。方法层面的指导包括科学态度、科研方法的指导,如引导学生如何搜集各种资料(包括文字、音像资料等)、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以及如何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分析、研究等。思维方法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完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想像能力、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制作课件。教师指导各课题组将研究成果制成多媒体课件,关键是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现出来。

5.成果展示与评价。各研究小组将自己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展示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方案的设计、资料的取得、成果的内容、课题研究中涉及的科学术语以及研究体会等。评价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自己推举评委组成评委会。评分标准由评委会集体讨论拟订,一般由选题得当、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材料翔实、逻辑严密、可视性强、课件技术含量高、正确回答问题等项目组成。评价对象以对小组整体评价为主,同时适当兼顾对个人的评价。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篇12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 生命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09-02

生命化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探究的权利,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1]生命化教学是21世纪教学改革进程中凸显出的重要价值取向,它不仅应当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这一教育理念具有更为重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生命化教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来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人民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要求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借助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受教育者个体生命吸取足够的养料从而得以充分发展和实现生命价值。优秀人才既要有足够的现代化知识储备和发达的头脑和健全的体格,还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侧重于其“智”的培养,即知识性的教育。其他“美”“体”的公共课主要侧重于学生审美情趣和体格健全的培养,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教育目标更多是学生“德”的培养。“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排在第一位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个体生命升华的重要表现,然而,“德”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德的培养不能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更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情感认同,才能最终达到思想境界的升华。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命化教学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来看,当前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整体状态不佳,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

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第一,高校学生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储备,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基本原理知识已经在中学或多或少接触到,没有多少新意,学生学习起来如同“炒冷饭”“嚼甘蔗渣”。第二,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用,“无用论”是当前社会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泛滥,使得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表现出的一种悲观论调。由于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而无用,致使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冷淡,思维定式甚至生命在场。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说教多于自我思考,灌输多于自主探究,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没有新意和创意,没有乐趣、没有激情、没有生命情感的切身体验也是学生不愿意学习的重要原因。可见,要克服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悲观态度,须借助于生命化教学。

(三)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来看,大学生普遍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思想”“无生命在场”“效果不佳”,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够对学生起到启迪智慧,促进思想升华的目的,难以对学生的未来和前途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对未来失去远大理想,沉迷于物质生活,一味追求物质利益,一些大学生思想迷茫、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生命价值默然。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正是其生命力误入歧途的悲剧后果。这也给我们以教训,游戏网络为什么能将学生的生命力轻而易举地俘获,而我们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搭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系统却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这与我们的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不无关联。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大精深,既是具有深邃严密的思想内容的科学,又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的艺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该具有鼓舞人、震撼人和引导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受大学生的欢迎本来是题中应有之义。[2]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没有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激情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不情愿学习,没有生命投入,浅尝辄止,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书育人的效果。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教学来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致使教学效果不佳。生命化教学正是克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误区的重要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误区和低潮,迈向教学现代化的重要理念。

二、生命化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贯彻和实施

鉴于以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生命化教学理念非常紧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生命化教学方式,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要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中体现生命精神、生命活力的内涵,注重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崇尚智慧,激发潜能,渴望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19世纪人类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的杰出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科学,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走极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哲学,揭示了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揭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远大前景。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体现人类整体生命价值探索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的生命生存状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价值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可见,只要我们认真地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这些体现生命精神的资源,使用恰当的方法运用到对学生智慧的点拨、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上,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虚幻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伟大的实践精神,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和改变自身命运的武器。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就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也就是要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在体验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使之得以自我内化,并最终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实现生命价值。“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3]生命化教学关注生命的体验,“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惟一通道。”[4]体验对于大学生追求情感的交融、生命的升华、思想的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注重情感体验的实践教学与生命化教学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为其创造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的生命体验的环境和条件。为此各类大学生实践基地和学生社团的建立,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鼓励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相对立的,是教学活动不断生成性的体现。它以问题式研究为主线,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帮助和引导学生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不是完全预设的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过程,不是强迫学生去接受一些“死的东西”,而是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到问题研究中来,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些建构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刚刚新生成的,是自己努力探索的结果,因而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是融合了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的知识。因此,这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应当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来。大学生足够的知识储备,已经为这一学习方式的开展做好了准备。在课堂上,这一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心思凝聚,学思结合、全身心投入,实现其“生命的完全在场”,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师生间平等对话

教学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进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有助于破除“奉教材为圣经,视教师为权威”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大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思考、敢于突破前人,挑战权威的进取精神。同时,大学生作为真正独立的主体能够更充分、更自由地发表自我见解,在与教师、学生的对话和合作中,自主地建构自我的知识、经验、情感和价值,完成生命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超越。生命化教学中强调师生的平等对话,一方面意味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另一方面逐步转变高校学生依赖于教,服从于教的习惯定式,从而体现为主动的、独立的、自主的过程。这也必然带来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彻底转变,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M].高等教育研究,2007(4).

[2]方世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13

Abstract:At pres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the college did not gain the desired effect, mainly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mphasize the social values and neglected the inner demends of educators and students , which cann’t moblize the initiative of the core elem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To achieve good educational resul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the social , school and students work together.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体间性 需求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 Intersubjectivity Requirement

作者简介:李帅卫(1983―),男,河南省汝州市人,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姚书志(1962―),男,陕西商南人,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富足,学校德育教育的效能却明显在下降,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理论地位不可谓不高,它们经由党中央做出规定在高校设置,并且具体到课目名称、学时等,这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但是,这门课程在人们包括一般的业务课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却不如理论地位那样高,仿佛人们在评价一些地方将思想政治工作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看作一个面子活,称之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样【1】P15。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取得的效果却非常有限。

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主要在于它的单向的灌输性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由此而必然产生的对教育对象的自主评判和选择能力的忽视。现在盛行的对教育内容的反复陈述、说明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法及其对教育对象的忽视等都不可能具有足够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的鲜明对比,更是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一)、学校的原因

在我国由于教育的垄断地位,学校作为教育的主导方,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严重,为了追求所谓的“规模”,在追求数量的同时忽视了质量,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却是劣质的教学质量,学生对这种低劣的教学质量虽有怨言,但也毫无办法,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势差,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教师们工作更多的时间不是花费在教学上,而是忙于填写各种申请表,写论文,评职称,申请教学科研等等。加之学校教育是遵从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价值的过分强调,忽视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导致教学的效果低下。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引起了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就业岗位、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从而使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市场经济以个人为活动主体和利益本位的经济体制,个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形成了以自我利益为核心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导致个体对金钱、物质和个人利益的迷恋,这种趋向逐渐从经济领域向非功利性领域蔓延,导致人们的信仰危机【2】P62,在过分注重物质化和功利化的环境下,人们都变得急功近利,对那些所谓的崇高理想、社会价值已看的不在重要,各种急功近利、短视、焦躁情绪在社会上泛滥开来,在现实面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削弱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

(三)、学生个人的因素

大学生大多已是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特点,他们追求务实性,追求独立性,追求理性与个性【3】P134。当代大学生的判断,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也是当下价值取向的晴雨表。他们大多已具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他们渴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们对“空头政治”、形式主义不屑一顾,他们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前途,自己未来的工作,自己的能力发展问题等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而不是一些空的理论。这种内心需求的不一致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取得的效果。

二、主体间性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及其要求

传统教育主客二分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性活动,这种单向性的理论灌输,缺乏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难以收到预期的成效。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精神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来的。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教育实践中,就是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突出两者的相关性、统一性和调节性。从而区别于传统的主客二分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在修正,是重新确立和修正,即由单极主体性走向交互主体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个主要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施具有主导的作用,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内心需求等,把教育者传授的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从而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和行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和努力。

(一)对教育者的要求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组织教育内容,引导教育对象,获取各种反馈信息,从而不断改进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丰富的专业知识理论,充分的教学准备,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良好的师生交流,幽默风趣的教学方法等等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反感,抵制等现象,要及时查找原因,以消除这种负面的影响。如果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区分教学目标,只是一味的灌输,不管学生个人的情况,照搬一个模式,这样势必削弱教学的效果。

(二)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教育内容的接受者和转化者。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没有用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说教,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是个人适应社会规则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需要。

此外,重视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作用,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先行的教育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过多的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这一思想政治课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事实面前变得那么苍白无力,这种理论和现实的背离,失去了原有的激励作用,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抵制了教育应该取得的效果。因此改良社会风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主体间性充分发挥及其意义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相应的需要――动机系统的支配下进行的,有待满足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起点和基础,动机导致一连串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才是主体间性得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渊博的学识,充分的教学准备,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良好的师生交流,幽默风趣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教学的效果的提高,是以满足教师最根本的需求为前提,而科技的发展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等方面不断更新,否则,只教不学,随时都有失去饭碗的可能。而现行的职务评审和升迁制度,教师的时间不是花费在教学上,而是忙于写论文,评职称,申请教学科研等等。因此保障教师的职业安全感,是使教师安心教学的前提。

其次是自尊和荣誉的需要,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得到承认;创造和成就的需要,希望自己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有所建树;完善和发展自己的需要,希望有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进一步完善自己【4】P51。因此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肯定教师工作的价值,能够激发教师的动力,使教师更加努力的投身教育事业,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我们在强调教师的作用的同时,如何使所教的内容“入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需要的满足是有层次的,通常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低级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贫困、心理、情感、就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开展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贫困救助等才是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前提条件。要提高教育的效果最重要的因素还要学生的内心需要这个最强大的动力。

要提高教育的效果,我们要充分重视主体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更应从教师和学生这一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这两个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着手。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充分注意学生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联结,充分注意理论和现实的联结。恩格斯指出“就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因此要调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就要使其形成一定的动机,让他确实意识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与己无关的空洞说教,而是个人成才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牢固树立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思想,真切地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他们的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引导,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讲”到学生的心坎里,为他们所接受,进而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引导他们自觉寻找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的契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面对现实、正视现实、说明现实,启发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就是那些有理想、有激情、有耐心,想干大事的人;那些有思想、有知识、有责任心,能被委以重任的人;那些具有科学批判精神、能理性思考问题,有能力引领社会往正确方向前进的人;那些知书达礼,能承担起传承人类文明传统重任的人;那些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廉耻之心和是非之心的优秀公民。因此,关心当前社会的焦点、热点、疑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引导他们学会科学的分析,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邱柏生,张怡.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存在[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4月,上半月.综合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第二版

篇1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高校

一、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文字、图片、视频和语音短信,其诞生的第一年年底,注册用户就超过5000万。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可以说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80.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两小时以上;88.9%的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92.0%的大学生借此浏览动态、发表观点和更新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高度重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这为打造微信作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提供了可能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在全国30所高校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表达个人思想、展现自我的愿望强烈,对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关注度(85.0%);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加强,仅有44.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政治理论报告(学习)会议;教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原因。

调查结果启示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要积极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探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利用像微信这样的新媒介给予他们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积极创造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增加师生平等对话的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教学内容。

三、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1.微信的独特优势

从现有设备及网络基础上来分析,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必备品,而且随着现代网络在高校校园中的普及,学生使用微信的成本降低。同时,微信操作简便,交流内容丰富,它为学生带来了诸多便利,已经渐渐成为学生手机中的必备软件之一。可以预估,利用微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将表现出很大兴趣。与此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在教学中使用微信符合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

微信使人们交流的形式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其功能,将思政理论课程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利用微信可以及时内容,以弥补思政课教学内容比较固定、信息更新方面不及时的不足。其次,借助微信平台,可重点突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思政课教师应该将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运用微信公众号将时事热点传递给学生,吸引学生关注。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最后,利用微信平台可以使师生共享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相长。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微信朋友圈,了解学生日常关注的内容,也可以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思路,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容易吸引学生。将微信的功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这个平台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可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是符合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的。

然而,必须要明确的是,发挥微信的作用并不是要脱离传统教学,而是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使两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鹏,邵凯旋.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2]沈壮海,段立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及其发挥――基于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

[3]吴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5).

[4]程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阵地拓展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