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元素方程式范文

化学元素方程式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8 15:59: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化学元素方程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与方法;落实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68―0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元素化合物教学不但要重视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还要重视落实让学生经历体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归纳比较等手段认识化学物质,逐步建立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实验探究观等基本观念,并进一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化学的视角感受、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比较受关注,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常容易被忽视,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落实,制约着学生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本文就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策略谈点个人的教学研究体会,供与同仁交流。

一、整合课程资源,搭建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载体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但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开发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涵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挖掘和整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挖掘教材中的显性知识素材,还要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思想、方法、观念,挖掘教材中“科学与探究”、“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等栏目的教学功能,做好教材的调整、重组、增减,做到“继承与发展、呈现与发现、分散与整合、补充与舍弃”的有效结合。要广泛地吸纳与生活、生产、民生问题等密切相关的素材,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的辅助教学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内涵,并结合具体化学事实、认知方法、学习活动设计出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可行性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使过程与方法设计有目标、落实有措施、评价有根据,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不在形同虚设。例如,必修①P46“交流与思考”栏目教学功能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它是初高中学习金属性质的衔接点,对新知识学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它是从物质分类角度认识金属性质落实学习方法的生长点,另外它还是探究金属性质落实科学探究方法的探究点,不要把它的教学功能仅仅停留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纠错上。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中图片“铜树”、“银树”诱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如下探究:①铁置换出铜、铜置换出银揭示了什么化学反应原理?②通过这两个反应能比较金属铁、铜、银的金属性强弱吗?③将少量的锌加入到硫酸亚铁、硫酸铜、硝酸银混合溶液中,会有什么化学现象?④将足量的锌加入到硫酸亚铁、硫酸铜、硝酸银混合溶液中,又会有什么现象?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性思考,得出“一般情况下,活泼的金属可以从不活泼的金属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结论,既获得知识又获得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显得鲜活而具有生命活力。

二、突出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亲历科学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途径,实验对探究、验证物质的性质、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要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利用教材中探究素材、实验内容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实践探究――收集证据――形成结论――反思评价”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的探究认知方法,感悟、体验、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突出四个要素:①设计出具有探究驱动性的问题;②要有可靠的预测和假设作支撑;③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④要有可靠的结论。例如,在二氧化硫性质教学中针对二氧化硫还原性质探究的教学可进行如下教学设计:①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一种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证明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二氧化硫应具有怎样的性质?②猜想与假设: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可能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③设计实验探究方案,用溴水、酸性KMnO4溶液、氢硫酸验证猜想;④小组实验探究,收集记录实验现象;⑤分析得出结论:SO2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交流评价。这样的认知程序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对二氧化硫性质的认识,而且体验了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后续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具有借鉴指导价值,达到实现多重教育目标的功能。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化学观念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主要安排在必修①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知识之后及元素周期律之前学习,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一种认知的方法,让学生在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中不断概括、提炼而形成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实验观、微粒观等的基本观念,让课堂教学从“知识为本”转变到“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上来。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分类、归纳、比较的方法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要指导学生通过抓“核心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建立元素观;要指导学生运用微粒观从分子、原子、离子的角度认识化学物质,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分类观从不同角度预测元素化合物知识,归纳同类物质的共性与个性,学会从同类物质具有的通性,如从金属、非金属、酸、碱、盐等物质类别所具有的通性预测某个具体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从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角度预测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基本认识思路;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转化观归纳梳理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从不同角度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通过利用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栏目,挖掘开发实验教学的隐性价值,指导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科学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将观察与思维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成科学的实验探究观,让化学的基本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在转化观的指导下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0价铁、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从而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避免了将单质铁、氯化铁、氯化亚铁、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等逐一系统讲解。这样的处理既是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是巩固与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不但学习了新的化学知识, 也获得了新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通过实验进行检验的科学认知方法。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宽知识视野,体验化学学科的价值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