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范文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8 14:40: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研究

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发展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目前我国有将近2亿老龄人口,同时每年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接近一千万,再过三十年很有可能成为重度老龄化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重,使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构成部分,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研究成为目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研究现状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同时老龄化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人口增长快,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情况都不一致,尽管人口老龄化对于医疗费用的花费已经得到了国内相关机构以及专家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理论的建立都是基于一些医疗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的国家,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目前相关研究仅仅是将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没有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老龄化人口相关的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现有的研究缺乏全面性,且研究指标相对比较单一,无法得出有效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改进之处

首先对于各个单位基于变量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划分,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解释变量,相应的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定义为被解释变,将计量经济分析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选择定量角度,从而去研究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间的关系,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在进行数据以及指标的选择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一段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因为对于老龄化的标准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本文对老龄化人口选择时,将高于65周岁的人定义为老龄人口,老龄化的衡量以高于65周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标准。因为就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讲,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对象为城镇退休员工,因此在进行研究时可以先分析城镇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情况,进而得出城镇职工受到人口老龄化影响的一些结论。

三、利用计量模型来进行分析

利用所选取的数据指标建立起相应的计量模型,来分析老年人口与医疗保险支出的关系以及老年人口比重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因为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与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三者之间大致为线性关系,所以采取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将所选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与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随着时间变化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进而得出一个大致的系数。再利用相关理论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分析,可以得出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支出(Y)与老年人口比重(X)之间的关系:Y=1.53+0.87X。

根据结果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年人口比重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老年化程度越高,越需要更多的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老年化人口的增多,极大的增加了我国社会保障负担,甚至出现支付危机。政府在进行相关制度政策的制定时,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采取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

四、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政府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政府要做社会保障制度相关工作,有效的结合个人储蓄、企业年金以及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实际的财政状况对养老基金进行合理的增长,对于一些养老保险基金花费较多的地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加快养老设施完善速度,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些常见病的定期检查服务,同时改变传统家庭养老的方式,将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

(二)合理利用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对我国社会保障支付危机可以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因为我姑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由于个人账户中资金过多,出现了关于保值增值方面的问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制定相关的投资方式,提高个人基金的收益率,进而降低个人账户基金面临的一些贬值等方面的风险。

(三)扩宽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渠道

政府可以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为社会保障基金获得更多的捐款,促使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有更广泛的来源。同时加强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对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管理,使得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

(四)加强医疗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为老人的日常医疗健康提供便利,避免各种大小病都去大医院的情况,提高看病效率,降低治疗成本。同时将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到农村以及偏远地区,让所有老人都能享受到养老保险,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步伐。

结束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政府部门要承担起相应的责,合理的利用资本市场,扩宽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渠道,同时加强医疗体系的建设,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殿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4,32:146-147+159.

篇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呈现老龄化逐年加速的趋势,“未富先老”的特征显著。与全国一样,宁夏也是在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的老龄化。宁夏于200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的地区。本文将通过分析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及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宁夏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来应对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性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宁夏于2009年由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而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尽管如此,宁夏的老龄化情况仍不容乐观:其老龄人口增长速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导致老少比急剧上升。据如下统计数据图4.1可以看出,1994―2014年宁夏老年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少年人口比重却不断下降,老少比也随之呈急剧上升的态势。宁夏少年人口比重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低于30%,且其下降速度逐年加快,2013年已经接近20%;而老年人口的比重却不持续增长,2010以后老年人口比重迅速增长远超2000年以前的增长速度,老少比重也越来越大。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特点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据相关部门预算结果显示,2025年以后宁夏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120万,到2030年宁夏老年人口将接近142.5万人,较2014年增加约60万人,年均增长4.58%。据此宁夏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深,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未富先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均GDP远远低于老龄化程度同水平的发达国家。而宁夏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速度逐年加快,远超全国平均老龄化速度,但是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宁夏惠农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到13.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5%,成为宁夏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县(区)。宁夏红寺堡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占5.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为3.8%,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宁夏老龄化程度最高与最低地区之间相差7.1%,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

宁夏少年儿童比重不断下降,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少比急剧上升,且宁夏人均寿命不断增加,高老龄人口多。宁夏人口老龄化受出生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增加的双面影响,从而导致宁夏人口结构向老年型发展。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知,老年人口仅仅消费年轻时的储蓄,没有劳动收入,所以就老年人口而言会出现其储蓄率为负的现象,社会储蓄率将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根据经济投资量:

可知u若减少,则经济投资量也将会减少。根据宁夏老龄化人数增长快、高龄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导致宁夏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居民总体储蓄水平u降低,从而影响宁夏的资本积累。且未来宁夏老龄化程度a的增加,意味着宁夏家庭收入用于医疗保健等养老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储蓄率将进一步降低。那么宁夏经济的投资量也将会进一步将减少。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老年人口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家庭承担的养老支出也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养老支出部分支出bY也将逐渐增大,而这些问题都将使经济生产中的在投入资金减少。

另一方面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

表明在劳动力技术水平和资本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会随着的增加而增加。

四、对策建议

(一)引进人才,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数量少、待遇差,生产技术水平低且进步慢,导致单位劳动力产出低,导致宁夏经济发展落后,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能力差。因而提高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人才、技术与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带动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使人口老龄化给宁夏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是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二)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虽然宁夏是在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也相对较弱。然而由于宁夏进入老龄化时间段,老龄化程度尚未很深,使宁夏经济平稳增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一个机遇,因而大力发展宁夏老龄化产业,完善老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宁夏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市场上对老年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然而宁夏传统老年产业产品的层次低且种类少,现代老年产业方面,老年人文化和娱乐等相关的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因此解决目前宁夏老龄化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大力发展宁夏老龄产业的首要问题。

篇3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aging) 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国际上通用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

2000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 9.7%,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个百分点。到2005年本文由收集整理,全国1%人口抽查数据表明,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2]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农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据统计,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按城乡分,2008年我国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9.66%、8.77%和9.7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3]。

2.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曾毅(1991)认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则不仅有利于城市化的进展,更对城市年轻人口的补充有一定作用。陈桓(2002)指出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不仅仅是年轻男性,许多年轻男性都是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杜鹏、王武林(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即生育、死亡和迁移。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与农村的老龄化差异加大。杜鹏(2011)指出,农村青年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老龄问题要高于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问题要比城市地区的老龄问题更加严峻。李本公(2011)农村老龄问题逐渐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国际社会并没有应对超过1亿人口的农村老年人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和理论模型。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制度出现“碎片化”

张翠翠(2010)认为我国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均存在两元分化。养老制度出现碎片化。党俊武(2011)指出,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我国农村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不能承受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虽然农村已经开展新农保和新医疗,但是和城镇相比,农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设不完全,存在很大问题。徐晓(2012)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与统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户籍的人口的养老保险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制度,难以实现公平与统一。

2.社会养老资源总量不足,出现结构性困难[4]

李辉等(2012)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养老资源的储备,我国社会养老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冯月菊(2011)在甘肃省的一项调查中指出,甘肃省严重缺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难等问题重重。阎青春(2011)指出应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根据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3.养老金增值保值争议不断

郑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人民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物价提升,养老金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养老金缺口。徐晓(2012)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4.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

李辉等(2011)指出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很大,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刚刚起步,这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很大困难。何平(2009)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难点在于“利益难以平衡”,城乡统筹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利益的调整问题,涉及地方财政的责任担当问题和一个省之内各个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

三、学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郑功成(2004)倡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确保制度的高效率,稳运作,欠公平的社会保障只能适得其反。张翠翠(2010)认为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决老龄化问题。邬沧萍等(2011)指出应与时俱进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时延迟退休年龄

徐晓(2012)认为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增收减支有重要意义。严志钦(2011)提倡延迟退休他认为,此举有利于养老基金的平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年限,并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

王顺东(2007)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其主导作用,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冯月菊(2011)“鼓励居家养老方式,开展老龄研究与监测居家养老还将是我国农村今后养老的主要形式”。赵宝华(2011)认为养老应从两点出发:一是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层面,更应该让老年人有一个安乐晚年。二是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文献述评

笔者对老龄化背景下出现的养老问题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进行梳理后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运用了数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而使得对人口老龄化下城乡养老困境应对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与现象解释的层面上。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应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

2.多宏观层面的规划,缺少应对老龄化的微观层面的计划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学者们多从宏观层面规划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很少深入社区去研究老年人的确切需要。延迟退休年龄、推行居家养老等措施不能适用全国所有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来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篇4

【关键词】人口增长;二孩政策;经济意义

目前,中国缓慢的人口增长速度,带来了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社会劳动力短缺、人口红利消失、楼市泡沫等严重的经济问题。开放二孩政策能够在合理范围内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同时又保证人口在持续增长的状态,缓解老龄化情况,缓解社会经济因人口增长缓慢带来的问题。

一、全面开放二孩的相关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每年呈递减规律,我国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相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压力、资源压力,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劳动力短缺情况会进一步导致人口增长率降低,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严重,我国人口结构失衡,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出现。相关人士指出,分布单独二胎政策(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可生二胎)对社会劳动力的减少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要通过全面开放二孩正政策才能够缓解危机。

二、全面开放二孩的必要性

1.人口结构趋于正常化

按照国际标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指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数量达到社会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达到社会总人口数量的7%。按照这一标准,本世纪初,我国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正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增长率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导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社会老年人比例不断提高,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若二孩政策难以顺利实施,不能够全面展开,那么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增长速率的缓慢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的人口构成。我国社会老年人比例会进一步上升,青少年的比例会不断下降,中国社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供养老人以及小孩,对社会经济、家庭经济都会带来重大的不良影响。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能够提升社会青壮年的比例,提升社会劳动力数量,对劳动力供养情况得到显著的缓解,对改善社会经济、家庭经济都有着重要意义。

2.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劳动力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社会拥有足够的劳动力才能够进一步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我国社会劳动力人口比例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显著的提升。只有劳动力数量的增多,才能够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科技水平之下,提升我国的社会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从而全面的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另外,二孩政策的推行,能够化解社保空账危机和楼市泡沫,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经济市场更好的发展运行。

三、全面开放二孩的经济意义

1.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指社会人口众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人口红利的支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这其中人口红利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但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不断缓慢,我国的人口红利不断在降低,甚至有专家预测人口红利即将会消失,中国社会即将出现“未富先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会带来极大的威胁。而开放二孩政策能够有效缓解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况,保证社会经济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降低,主要体现在我国生育率的降低,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国情不相符,造成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隐形减缓”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经济增长率下滑的情况。二孩开放必然能够缓解人口红利下降设置消失的情况,避免经济下滑。

2.化解楼市泡沫

楼市泡沫现象是指房价不断上升,实际房价与社会实际可承受的房价不协调,出现了“泡沫假像”。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严重虚高,并且这一泡沫现象正在不断的向中小型城市延伸。以北京为例,2004年至2014年,尽管政府已经对房地产企业以及二套房等等做出了各种缓解措施,但十年内北京房价增长幅度还是高达四倍有余,城市居民住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住房作为群众生活的必须物品,对社会和谐、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对于提升人口增长,促进居民住房实际需求有着重要意义。而住房实际需求的增加,是稳定房价的重要手段,能够解决目前我国严重的楼市泡沫的问题,对于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3.解决社保空账危机

为了解决我国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带来的巨大的供养负担,也为了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逐渐在我国运行。然而我国社保发展历史比较短暂,发展速度也相对比较缓慢,与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速度严重不符,造成了我国社保资金流入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出现了严重的空账危机。而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情况,缓解社保资金的流出速度,缓解空账危机。

四、总结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人口增长息息相关,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目前学术界依旧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二孩政策的开放,必然带来社会劳动力比例的上升,对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存在众多积极意义值得深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老龄化;治未病理论;应用;指导意义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国医国粹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来临之时,探讨“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对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缓解老龄化社会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紧迫

人口老龄化[1]是指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标志着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2.5%,说明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到2050年,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同时,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独生子女一代造成的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对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照护问题日益凸显。

2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矣”。此后历经数代名医的传承与发展,经过不断地实践检验,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成为以疾病未生、疾病未成、疾病未传、疾病未复为研究对象,涵盖未病养生、未雨绸缪;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层面的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3 “治未病”理论在老年病防治中的应用

年龄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天年》明确阐述了人体的衰老过程“……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可见,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表现出脏腑虚损、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等多种特征,从而形成老年人特殊的体质类型。针对老年人群特殊体质进行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也是防治老年病的关键。

3.1老年人群体质特点

3.1.1脏腑虚损 虚损是老年人群共性的特征体质之一,表现为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气血津液亏虚不足,其中尤以肾虚为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藏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精亏虚,机体功能逐步减退,衰老必然发生。另一方面,肾为元气之根。元气具有激发、推动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是维系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肾气不足,元气虚衰,生命活动失常,人体必然衰老,正如《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所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

3.1.2痰瘀邪实 痰浊、瘀血是老年人群体质另一主要特征。痰是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年老肾虚,肾不主水,津液运化不利,湿聚成痰。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脏腑的病理状态。王清任《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自古又有“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瘀血既久,化为痰水”之说[3],可见痰浊 、瘀血相兼为患,又与肾虚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2应用“治未病”理论调理老年人群体质 历代都有依据“治未病”理论调理老年人体质的记载,如《备急千金要方》的天门冬方、枸杞根方;《寿亲养老新书》的二黄方等都是延年益寿的秘方良药。此外,也可以根据老年人群w质特点,应用养性保生之道来“未雨绸缪”,达到预防老年疾病的目的。

3.2.1合理膳食,补益精元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古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合理膳食不仅补充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还能够补肾填精,延缓衰老。

3.2.1.1选择食物时,要做到五味调和。《黄帝内经》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故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要咸淡适中,五味调和,谨记《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胼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做到“食无定味,适者为珍”。

3.2.1.2搭配营养膳食,要顾及“五色补脏”之说。《素问・五脏生成篇》“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其中,黑色食物与肾经相关,老年人适当食用黑色食物,具有补益肾精,养血充髓之效。

3.2.1.3年老之人,脏腑功能减退,饮食上提倡:清淡、温热、熟软,要遵循《素问・脏气法时论》提供的膳食食谱“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

3.2.2适度运动,化瘀通络 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血行瘀滞,脉络不通,通过适度、适宜的运动可以调整和增强机体功能,恰如《吕氏春秋》所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阐明了动则身健,不动则身衰的道理。

3.2.2.1运动适度 《千金要方》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强调运动健体一定要掌握运动量,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过度疲累,否则就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量变引起质变,对机体造成伤害。

3.2.2.2方法适宜 祖国医学中顾护正气,调达气机,畅通血脉的运动养生方法种类繁多,比如导引就是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运气的一种健身方法;再比如五禽戏是三国时期由华佗所创编,分为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应用此法不仅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还能调节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4],达到强生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3.2.3情志条达,祛痰降浊 情志是指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素问・举痛论》点明“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情志变化影响机体气机升降出入。特别是老年人群,在衰老过程中,精气渐衰,加之情志影响,气机不利,津液运行不畅,痰浊内生,诱发疾病。相反若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气血调达则有利于健康长寿。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提:“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通过调养精神情志,提高自我控制力,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老年人要真正做到“少思、少念、少笑、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方可“保和全真”,预防疾病。

4 结语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使老年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失能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失能风险日趋增加。“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学术思想,在理论认知和实践经验中巨大优势,使其成为老年人养生保健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治未病”理论应用的逐渐深入,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沂,马波,汪荣斌.老龄化背景下安徽省中医养老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9):8-11.

[2]代民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医食材养生研究[D].浙江: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3.

篇6

【关键词】老龄化 经济积极影响 经济消极影响 合理建议

人口老龄化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今人口老龄化并不只是发达国家所特有的现象,现在已是全世界众多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过程。1956 年,联合国在《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一文中将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定为60 岁或65 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10年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显然,中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大国。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部分地区对人口老龄化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其中西部地区是近些年来中国建设和开发的重点。所以研究老龄化对其发展的利弊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除港澳台外),经计算西部地区有人口约360356231人。其中,有24706321人,占全国人口的6.86%,占5个自治区人口的24.26%。内蒙古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直接反映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内蒙古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代表性。这对我们未来对内蒙古发展,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约2470万人中,其中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7.56%,同2000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65岁老年人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2.21和3.55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14岁以下人口由1990年的610.37万人下降到2010年348万人,下降了14.35个百分点(见图1)。老少比由1990年的14.1%上升到2010年的53.61%。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危急。

一 的人口现状

数据来源:由2010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我国的人口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出生率由1982年的21.2%下降到了2010年的9.3%。随着国家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病有所医,死亡率由1982年的5.7%下降至5.5%,总体呈下降趋势。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也导致了低自然增长率,1982年2010年,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10年更是低到了3.8%(见图2)。这些数据说明,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地区的行列。

数据来源:由2010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二 人口老龄化对内蒙古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可知,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经济活动参与率为32.99%,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2005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参与率为8.43%,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主要生活来源的23.88%来自劳动收入(见表1)。说明约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仍然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譬如学术研究,医疗服务行业的老专家,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他们其中有些甚至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数据来源:由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得出

此外,老龄化趋势会给服务产业带来发展的契机。特别是内蒙古旅游业,内蒙古以其美丽宽广的草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其中老年人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每年到内蒙古的旅游人数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

开发老年市场,振兴老年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合理利用旅游资源,让“银发一族“带动内蒙古旅游产业,填补旅游淡季的空缺。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推算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未婚、丧偶和离婚的比例为29.445%,约有12459025人,由此可以推算出60岁以上未婚、丧偶和离婚的人有约81218人。这就意味着对于吃穿不愁的老人来说孤独可能是老年生活最大的困扰。旅游散心可以让他们亲近自然,结交朋友。除此之外,旅游还可以改变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对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都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2006年,我国老年市场的年消费能力达6000亿元,而2010年,这一数据已突破20000亿大关。

2011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151.52万人次,其中老年人比例在逐年上升。旅游业总收入达到889.55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GDP的6.24% 。老年人能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庞大的资金注入,更应该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

此外,人口老龄化也将推动内蒙古家政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数据来源为内蒙古科右前旗妇联对全旗的家政服务工作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家庭中,双职工家庭占86%;家庭月可支配性收入达4000元以上的家庭占78%;有家政服务需求的家庭占40%;曾接受过家政服务的家庭占25%。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人口老龄化将加快家政服务行业的转型。

2.消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如对消费总量和储蓄总量的影响,对社会投资的影响。人口老龄化还使社会劳动力出现弱化和短缺现象。

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的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从短期来看,个人的年龄阶段不同,储蓄行为也会不同。预期寿命的长短会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消费。所以,在年轻时个人需要储蓄年老时的消费所需。而预期寿命的延长,这要求劳动者在年轻时就必须更多地储蓄以安度更长的晚年生活。

如学者leff(1969)发现,老年人口负担比的提高会减少国民储蓄率。通过我国多年的实践上来看,leff的结论比较合适。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年轻人婚姻观、育子观的改变,我国的人口大国的红利即将消失,加之我国推行了退休金和社会保险津贴,导致老年人低储蓄率,对国民储蓄的透支会大大超过对其储蓄的速度,国民的储蓄会越来越少,而储蓄会直接影响到投资。

中国老年人历来勤俭节约,所以老年人的消费支出有缩减的趋势。从全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看,老年人的生活必需品、保健费和医疗支出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对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年人来说,对耐用品,如冰箱、彩电和住房的消费需求不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消费。

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适龄人口变化将直接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其后果是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缓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劳动人口的稳定供应,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减少、比重下降,最后导致劳动力短缺。

如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丰富得到劳动力资源,是低廉的劳动力外向型经济拉动的。人口老龄化让我们的人口大国的优势一点点丧失,尤其是,大部分的财政来源依靠资源带动,开采自然资源,如果劳动力短缺,对内蒙古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三 针对人口老龄化提出的建议

1.提高自治区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

加快发展自治区老年科教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让更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还能参与到的经济建设中,适当延长部分职业的退休年龄。从而更好地减缓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自治区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口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兴办形式多样的老年大学,构建适合老年人学习的设施和环境,实行学费减免和补偿的措施,让老年人为自治区的发展贡献余热。

2.加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力度,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健康的人数占到老年总人数的41.89%,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被慢性病缠身。老年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内蒙古应重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普及常见病知识,自治区内的优秀医疗专家应定期走到老年群众中为他们义务巡诊,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老人,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根据老年人本身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减免一些费用。总之,提高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在眼下十分必要。

3.政府发挥好带头作用

内蒙自治区政府应在处理养老保险金管理方面起到监督监管的作用,防止专款被乱用,滥用,防止“空帐”现象出现,防止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保基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发生,管好用好老百姓的保命钱。政府还应在养老院敬老院方面加大投资力度。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养老机构建设,重点实施了市社会福利院、市光荣院、旗县区综合福利中心、老年养护院和农村敬老院新建、扩建项目。总投资约31195.1万元,新增床位数4136张。 在自治区老年人口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应加大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有力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成长和壮大,降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民生改善,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如何争取政府资助基金、福彩公益金、委托服务项目,特别是长期项目以及接受政府转移支付职能,助推老龄事业发展,帮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自治区政府需要面对的挑战。

总之,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未来中国将面临老龄化带来的更多的挑战,同样,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应随时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建立健全各项法制体系,从容不迫地迎接任何困难。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2号),2011.4

[2]原新,万能.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吗[J].人口研究,2006 (4)

[3]鞠燕龙.浅谈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黑龙江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2012

篇7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影响分析;解决措施

引言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同时也是个挑战。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逐步开始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发展比较晚,在制度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具备完善管理和改善的能力,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为改善和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到人口老龄化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所用时间短,并且相比较一些发达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铺盖的面积更广,做造成的影响更大。

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明显。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所以从整体上看经济发达的区域,老龄化现象要比经济不发达的区域明显。而受我国社会体制影响,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倒置明显,农村老龄化比城镇老龄化问题更严重,增长更快。

第三,我国老龄化存在不合理,超前出现。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上才会出现的,如: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则是由计划生育控制下迅速滋长的,老龄化问题过于超前。对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的影响更大,解决更困难。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老龄化人口增长,相应的会造成离休费、退休费的增加。近年来,我国对养老保险越来越重视,养老保险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我国老龄人养老,提供了基金。但由于发展时间有限,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降低,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又造成支出的增加,从而出现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局面,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一方面为老龄化人群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保障。而另一方面,也给在职人员造成了严重的负担。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养老保险金额也随之越来越多,从而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影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主要是由国家、单位、个人进行缴纳。而老龄化程度的加快,使养老保险的筹集基金模式发生的重大的改变,以往的筹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和满足我国老龄化人群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转换资金筹集模式是解决我国目前养老基金困难,缓解筹资压力的必然选择。

三、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高龄老人比例的增长,家庭养老能力的降低等因素,是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严峻现实。为了更加有效的发挥养老保险的作用,应针对老龄化人口的实际情况,完善改革制度,提高养老质量和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尽可能的解决老龄化人口增加带来的社会问题,保障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的保障养老基金收支平衡,根据实际情况,延长退休时间和严格的控制提前退休现象的发生。

第二,缓解目前老龄化迅速发展到来的养老问题,结合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形式,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从而有效的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打破现如今入不敷出的局面,带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三,加强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度,有效的解决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历史隐性债务问题,做实债务问题。

最后,拓宽投资渠道,允许养老基金入市。养老保险基金的经营管理应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这三点原则。养老制度的发展应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养老问题。拓宽投资渠道,将养老投资于市场,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同时,调节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问题,稳定市场。

参考文献:

[1]韩欣欣.浅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4期.

[2]张璐.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问题及改革――从国际养老保险的角度[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2期.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制约影响

由于特殊的国情和人口政策,我国是拥有广袤土地和庞大人口数量的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个人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背负着2000多万离退休人员的重压下起步的,只有巨额的人员存量,没有相应的资金存量,而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关键所在,随着退休人口比重的逐年增加,意味着较少的在职缴费人口要负担越来越多的领取养老金老年人口,不适应快速发展的人口要求,给人口老龄化带来危机,影响到我国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面对由于体制改革的遗留问题及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设计等原因已经出现问题或即将出现的养老金支付危机等问题,必须对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迎接人口老龄化到来的巨大挑战。本文阐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出现和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在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和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一些体制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提高退休年龄;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不到20年的时间便进入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世界的1/5。据中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1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开始进入养老期,老龄人口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

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使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受到挑战,对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出现和面临的问题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不符合我国当今人口老龄化数量增多的发展趋势。

(一)提前退休和退休年龄偏低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很大冲击

目前,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普遍发生的提前退休现象增多,不仅增加了退休人数,而且使本来就多的老龄化人口更加增多,是造成养老保险金“赤字”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前退休,一方面意味着在职劳动力人数的减少,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缩短,从而缴纳养老费的人数减少,造成养老金收入缩减;另一方面则意味着退休队伍的规模扩大、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多、领取时间延长、退休金的支付规模扩大、支出负担加重,这一增一减,其影响是巨大的。另外,违规办理提前退休的许多职工退休后往往从事其他劳动,因为他们技术熟练,又不要求单位为他们缴纳养老金,所以单位往往愿意雇用他们,从而占用了社会就业岗位,这种情况减少了正常职工的人数,从而减少了缴纳养老金范围,减少了养老金收入;他们本身又因为提前退休而提前领取养老金,增加了养老金的支付,这双重影响加剧了养老金入不敷出,危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良性运转。另一重要原因是退休年龄相对偏低,使很多仍然年富力强的人员过早进入退休队伍,加剧了退休人员的快速增长,造成进人退休制度的老龄人口大量增加,使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大大提前,更使我国在经济不发达时面临沉重的养老金负担。

(二)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弱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压力,除了我国政府财力有限外,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上也存在问题,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偏窄和不合理,未达到全面统筹,养老基金收益率低,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仅局限于城镇的各种企业单位职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事人员和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国家公务员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目前未全面启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而这些职工除了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外,他们的退休金和福利等费用仍然由国家保障。以陕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为例,原从1995年10月开始全员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按照单位22%、个人8%比例缴纳费用,但从2003年8月份开始又停止缴纳养老保险,并且把以前缴纳的养老保险全部退还职工个人,这一缴一停一返,不但减少了养老基金的筹集,给当今人口老龄化加大的背景下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在人们心中产生对自己以后养老问题的疑惑和担忧,而占我国总人口80%比例的农民大部分还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内,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30%。

三、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养老保险体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一)修改退休政策,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发展,提前退休和低龄退休制度导致养老保险金存在潜在财务危机,对经济发展的不利方面将日益显露,我们不但要抑制提前退休的现象,而且提高退休年龄,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不足现象。国家应尽快明确废止国发[1978]104号文件,颁布新的退休法规。一是加强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工作的管理。要规范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制度。二是延长职工退休年龄。首先,打破女职工女干部的身份,把退休年龄统一到55周岁。其次,逐步与国际接轨,把女职工退休年龄与男职工的退休年龄拉平,明确60岁为职工的统一退休年龄。

(二)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参保率,增强养老统筹基金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为了实现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加剧下的背景,应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增强其保障能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方面采取尽快把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使之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接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尽快将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很有必要,全面建立健全覆盖到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计划,使占我国总人口比例较大的广大农民群体尽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来,这样不仅增大了缴纳养老保险人数,而且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有利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亦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基金的不足是困扰各国政府的一大难题,通过我国的实践经验和上面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扩大我国的养老保险的水平和覆盖范围,抑制提前退休并且延长退休年龄,不但能缓解养老基金的不足,而且为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危机打下基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试点和改革完善过程中,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相信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会日趋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柏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J].人口与经济,2001(2).

2、崔少饮.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1).

3、郭春健.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篇10

    一、对“四二一”人口结构的重新审视中国在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推行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种种社会经济影响作了充分的设想和论证, 其中也包括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四二一”家庭的概念便是在人们研究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口老化以及养老问题中被提出来。但由于上世纪末以前,人口老龄化似乎还未出现, 数量问题才是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人口问题, 于是“四二一”家庭虽然被提出了, 对其定义的完备性以及影响的普遍性却缺乏足够的科学说明和论证。直到20 世纪末、21 世纪初才陆续有学者就这一广为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给予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是利用人口调查数据估计出生育政策对未来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和未来家庭结构变化的程度( 郭志刚, 刘金塘, 宋健, 2002) 。“四二一”家庭的提出形象地表现出家庭内部倒金字塔型的人口结构给家庭养老带来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醒人们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作好准备。但是, 综观国内现有的一些相关研究, 发现对“四二一”问题的研究仅限于一种家庭结构的研究。如对“四二一”家庭描述为: “‘二’是特指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形成的中间一代; ‘四’是指他们的父母, ‘一’指这对独生子女夫妇所生育的独生子女。他们只需要具有这种直接亲属关系结构, 不需要生活在一起”( 郭志刚, 刘金塘, 宋健, 2002) 。而这种家庭的存在实际上有很多先决条件, 如四个老人共同存在、中间一代的夫妻双方必须是独生子女、只生育一个孩子。但这些条件会受通婚方式、生育政策、生育意愿、居住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从而影响“四二一”家庭存在的几率。

    另外, 仅从“四二一”家庭这一概念的合理性来看, 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 特别强调其中所蕴涵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 而“四二一”家庭中的“四”, 即两对老年夫妇之间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 只是通过子女的婚姻关系形成亲属关系。在三代人都存活的前提下, 这种亲属关系所形成的家庭形式比较现实的应该是以下两种:

    1.一个核心家庭( 即由作为独生子女的夫妻双方及其唯一的孩子组成的家庭) +两个空巢家庭( 即两对老年夫妇各自组成的家庭)

    2.一个主干家庭( 即由其中一对老年夫妇、作为独生子女的夫妻双方及其唯一的孩子组成的家庭,或称“221”家庭) +一个空巢家庭( 未与子女共同居住的一对老年夫妇组成的家庭)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 四个老人与一对已婚有子的子女共同构成一个家庭的情况并不多见, 如果没有共同生活在一起, 这种所谓的“四二一”家庭便不符合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家庭范畴。但应该看到, 即使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四二一”家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它给传统家庭养老带来的挑战仍不可小视。

    另一方面, 今后“四二一”结构在微观范围内虽然不会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人口结构形式, 但从我国整个宏观的社会范围来看, “四二一”结构或者说倒金字塔结构在一定的条件下则很可能成为我国人口的结构形式。考察城镇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现, 如果生育率长时期过低就有可能造成未来城镇人口的倒金字塔结构( 见图1) 。

    从2000 年中国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来看, 城镇40 岁以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典型的倒金字塔型。这是由于农村20- 40 岁年龄段的人口大量流入城镇, 造成城镇该年龄段人口的凸出, 加之城镇的总和生育率偏低, 在2000 年仅1.3( 王金营, 2003) , 20-30 年后城镇人口年龄金字塔极有可能呈现倒金字塔型。因此, 对于城镇未来的人口发展来说, 只有在低生育水平没有持续太久, 且必须有农村青壮年人口不断迁流入的前提下才能改变未来倒金字塔型的人口年龄结构。

    二、把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0.1 是控制人口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最优平衡点

    2006 年2 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对2001- 2100 年中国百年人口老龄化发展进行了预测。本文采用该预测数据对我国未来的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分析。本文拟通过比较在不同的生育率水平方案下, 我国未来百年的总人口、老年人口、老年比等指标呈现的结果, 从而得出生育水平对我国未来老龄化的影响情况( 见表1) 。

    1.中方案与高方案相比

    老年比的差别较小, 到2050 年中方案的老年比仅比高方案高约2 个百分点, 影响不大。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本世纪中叶老年比超过三分之一相比,我国实行TFR1.8 上下的中方案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不算很大, 基本可以接受。只是总人口的差别较大, 中方案比高方案的总人口在2050 年少9000万, 2100 年少3.3 亿左右。

    2.中方案与低方案相比

    低方案下的老年比到本世纪中将超过很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达到36.4%, 而到2100 年更高达40.9%, 与2050 年世界上老年比很高的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水平相当, 超过40%, 对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养老负担。与中方案相比, 低方案下的总人口数量降得过快, 到2100 年将不足6 亿。此外,0- 14 岁的人口数量过低, 人口急剧下降, 且难以回升, 不利于人口的持续发展。

    图2 表明, 在中方案与低方案的不同条件下, 我国未来百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有很大差别, 这种差别在本世纪中叶以后体现得非常明显。如果生育水平过低, 到本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 到世纪末将超过40%, 60 岁及以上、15- 59 岁、0- 14 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大致分别为40%、50%、10%( 即“4- 5- 1”) , 呈现类似倒金字塔形的年龄结构。

    因此, 综合比较高、中、低三种方案, 我们认为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0.1 的中方案是比较适合我国21 世纪人口发展的方案。或者说, 避免生育率过低或过高既能控制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过快, 又能避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加剧, 是控制人口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最优平衡点。

    三、老年抚养与支助情况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生育水平的启示

    为了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和家庭的养老支持情况, 在原有的老年抚养比、少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的基础上, 2002 年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新的指标: 潜在支助比和父母支助比。1.潜在支助比( Potential Support Ratio) =15- 64岁人口/65 岁及以上人口。它是老年抚养比的倒数,表示多少经济活动人口支助一个老年人。是反映一个人口支助老年人能力的指标。潜在支助比越高,则表明对老年人的支持压力越小。

    2.父母支助比( Parent Support Ratio) =85 岁及以上人口/50- 64 岁人口, 表示每一百个50- 64 岁的准老人支助的85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的人口数。父母支助比越高, 则准老人支持高龄老人的压力就越大。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四二一”家庭的养老负担。

    由于这两个指标对于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都有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利用这两个较新的指标对中国与世界不同发达程度地区的老年抚养、支助负担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表2 中的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负担情况。总的来说, 直到本世纪中叶, 中国支持老年人的负担都是相当重的。2000 年中国的养老负担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到2050 年中国的养老负担将远高于发展中地区和世界平均水平, 但仍低于发达国家。值得重视的是, 虽然我国的父母支助比在2000 年还比较低, 准老人支持高龄老人的负担还不算大, 但从2000 年到2050 年该指标的上升幅度却比较显着,说明高龄化将给我国带来较大挑战。

    老年抚养与支助情况的国际比较表明, 未来半个世纪老年负担的变化趋势意味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压力仅低于发达国家, 超过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作为老龄化决定因素之一的生育水平如何至关重要。很多发达国家近年来都力图改变生育率过低的局面, 但需要很长时间,特别是青少年比例过低更难以逆转。因此, 宏观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微观的家庭代际人员结构都必须统筹考虑, 不可偏废。年龄结构过分畸形、老龄化程度太严重会给政治、经济、社会带来不良后果。发达国家的生育趋势虽然是趋向于低生育水平, 但都尽量避免生育率过低、年龄结构严重老龄化。

    四、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法国和欧洲国家的经验与教训

篇11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中期起,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性趋势,进入21世纪,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四川省是老年人口大省,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在未来10~20年,四川省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人口老龄化对我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区发展的影响是系统性、结构性和长期性的,如何应对这一长期性、综合性的战略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防患和解决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于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老龄化社会包含以下几个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2003年,四川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上升到685. 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 86%。少儿人口比例在30%以下,1988年少儿系数为29.98825%。年龄中位数达到或超过30岁,2000年已经上升为30.14岁。老少比高于30%,2002年则达到30.99 %。根据上述四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可以看2003年,四川省的各项指标都已经达到老年型人口的指标数。

三、人口老龄化的预测及影响

人口老龄化数据预测采用ARIMA模型进行预测。从预测的图1中可以看到2022年65岁以上的老龄化比重将要上升到12%,并有稳定上升的趋势。

1.老龄化的趋势将继续,原有的老龄化人口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

未来十年内四川省的老年人口比例依旧不断提高。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老年人口问题将会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医疗保健、生活的照料等需求将会在社会的各种角落里出现,呈现出一种大范围的比较普遍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在较大范围内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和动荡。

2.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逐步高龄化

20世纪70年代初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省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止,人口素质也得到极大提高;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从中长期来看,劳动力供给逐步下降,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即将改变。同时劳动力年龄日趋高龄化。

3.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随着四川人口转变的推进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人口红利窗口即将关闭,人口抚养系数上升,宏观经济高储蓄、高投资的现象逐步消失,这导致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减弱。

4.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迎来新的改革

我省老龄化社会到来,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进一步加大。需要寻求更好的保险保障模式,使得老龄人更好的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减轻青年人的压力,促进四川经济稳步发展,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建议

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及社会保障都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根据四川的老龄化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参与和共享――人口老龄化政策的基本原则

1999年联合国把“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作为“国际老人年”的主题,其实质是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使老年人真正作为平等的一员融入社会;其核心是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和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对老年人价值的认同,消除视老年人为社会发展消极因素的认识误区,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2.适当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前提

国际经验证明,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结果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所出现的“社会保障危机”,主要原因并不是领取养老金人数的增加,而是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因此,政府应该及早调整积累和投资结构,改变目前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格局,形成以企业和个人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同时,继续吸引国外资本,弥补国内资本积累的不足。

3.建立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进一步明确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在子女克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倡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有效结合。同时,建立老年服务督察制度,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4.强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单一的老年社会保障模式在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面前,已经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因而人们都在探讨一种多支柱的保障模式,这种多元保障模式一般包括:由政府管理的、以税收方式筹资的公共养老金,由政府或私营机构管理的强制性个人储蓄积累,还有自愿参加的各种补充养老保险等。

篇1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对策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本人着眼于所在县城――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状况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本篇调研报告。本报告包括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三方面。

人口老龄化对射阳县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常人们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10%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正处在持续增速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时间,预计2012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9%以上,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当前射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叠加,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相伴随,这就使得射阳县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态势。概括地说,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将对射阳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重。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负担。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间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且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轮椅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我县社会消费。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射阳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优待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老年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射阳县老龄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滞后。《射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完善惠老政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县和镇养老工作机构在性质、编制、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村老龄工作机构建设还相对薄弱。

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面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射阳县在老龄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发展养老事业很难有大作为。我县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设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有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城乡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滞后,设施简陋,活动单一。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以奖代补”和“优胜劣汰”的政策,与政府当前财力有限、急需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养老机构获得政策扶持不够。针对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理想,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存在着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少、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缺乏等难题。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务工人员,系统业务培训较少,其业务技能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从业人员收入低,导致国家制定的“两规划一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难以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质量。

积极应对射阳县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拓宽视角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切入点。

社会视角:目前社会各层面对老龄化问题认识模糊,对老年群体存在明显负面刻板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强调老龄事业的“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全体人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和积极的观念。老龄化问题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把老龄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结构变迁,那么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关。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会被搅进老龄化社会。尽管有一些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的背景是一系列综合的议题,是属于全社会的议题。

决策者视角:改变老龄问题依然处于边缘位置的状态,将于老龄问题有关的议程和事项有效地纳入社会经济战略与政策,换言之就是“使老龄问题主流化”;老龄化不仅仅涉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而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就事论事,需要跳出部门的局限,不能靠应急预案,不能靠临时突击,必须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在所有相关层面,都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通过清晰有序、多管齐下的方式应对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是因地制宜,立足县情,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三大体系,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

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积极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新增扩面人员基本养老金征缴率要达到100%。继续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根据射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等因素,适时调整待遇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国有破产企业及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启动居民超限额补充医疗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费用。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做好资金安排,抓好平台建设,加强帐户管理,确保及时发放。

应把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农村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为老服务问题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注意调动和发挥多方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运用多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慈善资源,为老年人举办和提供各种服务。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建设上,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要把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老龄事业,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承担相应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产业去谋划和运作,政府除了行政审批、规范市场和检查监督之外,基本不予资源分配和资金资助,那些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自己通过服务收费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补偿、自负盈亏和自我积累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多种特色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的新路子。

践行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点。

政府在发展老龄事业的过程中,要转变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照顾的观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更多更长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从而把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老龄工作中,推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尊自立。

加强助老健康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社区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并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以此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动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要将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理念融入到老龄工作中,努力调动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健康快乐地欢度晚年。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并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压力为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完善农村老龄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方面应采取积极举措,应建立起宣传、教育、咨询、普查、主动介入服务等制度,在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医疗康复专科。在全县的社区医院应建立辖区所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设立保健康复室,对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进行专门的功能康复训练。在一些贫困居民区开设流动医疗车,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诊断治疗。

加强老年学研究。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为领导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依据。

加强老龄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对队伍的专业结构和人员配比进行严格规定和要求。加强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培训,推行持证上岗,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工资待遇标准,增强年轻人从业吸引力。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国内的大学签约开设老人护理系和硕士课程,举办各种专业 人士的训练班。在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上,除配置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师以外,还应配置心理咨询师、专业社会工作者、保健专家、营养师和护师。只有加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够使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具可靠的保证。

篇13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口发展的结果。人口老龄化出现的最直接原因主要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老年人口绝对数量高、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增长速度快且高龄人口增长幅度大,山东的人口老龄化变动将会对全国的人口变动情况产生重要的影响,分析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的内在机理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宏观上,老龄人口的增多通过影响储蓄和消费基金进而影响积累基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老龄人口增多致使社会对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费用投入不断加大,社会养老、医疗卫生事业承受过重的负担。微观上,家庭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使得年青人用于养老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都大大增加,加大了家庭的养老开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还表现在对家庭其他成员时间分配方面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山东省人口老龄化表现出不平稳的特征,研究其变动特征的形成机制对解决老龄化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

二、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变动特征及形成原因

(一)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变动特征

通过比较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7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1、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进程在不断加快

根据国际通用年龄结构类型标准,标准的老年型社会0-14岁少儿的比重应小于3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应大于7%,老少比应大于30%。2000年,山东省0-14岁少儿比例为20.85%,低于标准9.1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03%,高于标准1.03个百分点,老少比为38.4%,高于标准8.4个百分点,完全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山东省2007年1%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2007年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少儿比例低于标准14.93个百分点,老年比例高于标准2.61个百分点,老少比高于标准33.75个百分点,因此老龄化的程度已经大大深化。

山东省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2007年山东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9.61%,而2000年时山东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8.03%,老年人口比重年平均增长2.60%,远大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在老年人口总量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在升高,所以山东省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2、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快,老年抚养系数高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内部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改变。根据划分老年人口的标准,将65~69岁者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者称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者称为“高龄老年人口”。山东省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多,必然伴随人口高龄化现象。200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中低龄者占38.0%,中龄者占47.4%,高龄者占14.6%,而且各市80岁及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全省高龄化态势明显。与2000年相比,2007年,中龄和高龄人口所占老龄人口的比重都在进一步增大,中龄人口比重增加4.73%,高龄人口比重增加11:10%,高龄人口的增幅远远高于中龄人口的增幅,中龄人口增幅微小,保持平稳。而低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在缩小,比重减少了10.16%,降幅较大。上述说明山东省老龄化过程走向高龄老龄化。

在高龄老龄化过程中,山东省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也在增大,这加重了对经济发展的压力。2000年山东省老年抚养比为11.43%,而2007年老年抚养比增加到12.76%。如果我们只考察理论老年抚养比,实际上是将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口视为具有相同经济、社会特征的“同质”(homo-geneous)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老年人口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而事实上,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口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het-ero-geneous)人。由于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为主要要求的中龄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2007年的实际老年抚养系数升高将更明显。

3、老龄人口性别比偏低,但有升高趋势

在所有年龄组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龄组性别比最低,在山东省的人口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特点,2000年和2007年山东省老龄人口性别比急剧下降,与其他年龄组人口性别比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偏低态势。在不同年龄老年人口中,低龄人口性别比最高,高龄人口性别比最低,即年龄越大,女性老人数量比男性老人数量高出越多。

低龄、中龄、高龄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增长速度各异,其中,中龄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6%;中龄次之,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68%;低龄最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5%。

(二)形成山东省人口老龄化时间变动特征的原因分析

1、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共同作用于老龄化的程度和进度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可以是由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导致,也可以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加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前者使少儿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出现了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的同时“夹击”。山东省现在面临的是低生育率下的人口老龄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山东省的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已从实行计划生育前1973年的35.38‰下降到2007年10.30‰,28年来共下降了25.08千分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省人口死亡率已从1973年的8.12‰下降到2007年的5.52‰,共下降了2.60千分点。由此可见,生育率的快速下降是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即底部老龄化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人口控制政策是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强有力杠杆。同时,由于山东省生育率继续下降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狭小,其结果,生育率对老龄化的影响作用也将变得微不足道,取而代之的将会是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继续提高,表现在人口年龄金字塔上也就是顶端在变宽,于是以死亡率为主导的“顶端老龄化”开始显现。

2、队列效应与死亡率影响高龄化水平

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出生率,它通过人口惯性以人口队列的形式影响人口年龄结构。二是人口死亡率,特别是老年

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在人口出生率一定的情况下,随着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进入老年及高龄的人口数增加,人口年龄金字塔顶部收缩放慢,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必将带来人口高龄化的出现。山东省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高龄化的加速主要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次生育高峰及80年代生育波动的影响。生育率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但也正是生育水平的及时控制决定了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时期不会很长,水平不会很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队列效应在人口老龄化及高龄化过程中的作用显著。进入本世纪后,在生育率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营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并且年龄越高,死亡率下降幅度越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生育率下降对老龄化的影响作用渐渐淡出,死亡率的作用则在日益加大。

3、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老年人口性别比趋势

老年人口性别比偏低的态势是人口发展的规律,而山东省老年人口性别比出现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作为沿海相对发达的省份,每年都吸引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当他们陆续进入老龄,必然影响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同时,由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男性老人存活率也升高。不过,另一方面,由于男性的生理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男性老人平均预期寿命小于女性老人,因而总体上导致男性老人数量少于女性老人数量。

三、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变动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一)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变动特征

1、山东省老龄化的东西部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西部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拉越大,由此导致老龄化程度及速度、老年人口特征等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以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为标准,把山东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8个地市,西部包括枣庄、济宁、泰安、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9个地市。

在老年人口比重上,东部地区几乎所有地市都高于山东省老年人口的平均比重(9.61%),只有东营(8.93%)例外。在东部地区中,沿海的地区的威海(11.78%)、烟台(11.53%)、青岛(10.19%)等有明显高于该区中的其他5个地市。西部地区的所有地市的老年人口比重无一例外的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更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的老少比大于西部地区,而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东部地区明显小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地区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别。总体上看,西部地区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比东部地区年轻,高龄老年人口比重较低;分地区来看,青岛、威海、日照等经济较发达地区高龄人口占老年的比重都在18%以上,高龄化趋势较为严重;而德州、滨州等后进地区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较轻。

2、山东省城市、镇、乡村之间老龄化的差异

山东省城市、镇和乡村人口年龄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2000年,山东省老年人口比重城乡差异显著,即大多数市地老龄化程度呈现出乡村>城市>镇的特点。而2007年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31%,镇为9.07%,城市为8.65%。乡村比城市高出1.66个百分点,比镇高出0.24个百分点。且大多数市地老龄化程度呈现出乡村>镇>城市的特点。

(二)形成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地域变动特征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决定了东西部老龄化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育率、出生率的下降,二是死亡率的下降。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最直接的影响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育率、出生率的下降。一般认为,人口转变大致经历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几个发展阶段,并同经济技术进步发展阶段相适应,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山东省已经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人口发展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阶段,2007年山东省出生率为10.3‰,自然增长率仅为4.78‰。在低生育水平下,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出生率仍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2000年山东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各市地出生率普遍较低,威海市的出生率降到了7.08‰,烟台市的出生率为8.01‰;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各市地都有较高的出生率,大多数都在10.0‰以上,聊城市的出生率高达13.08‰。与此相对应的是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西部地区高,即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使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大幅度下降。山东省东部地区各市地,除潍坊、日照外这一比例都已低于20%,生育率的下降抑制了年轻人口的增长,使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萎缩,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增加。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作用不断上升。因为山东省已经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总和生育率已远远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已无太大余地。在这种情况下,死亡率的下降,寿命的延长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作用将会不断上升。山东省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医疗卫生设施比较健全,老年人口死亡率比西部地区偏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比西部地区低5个千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各市地老年人口死亡率比西部地区各市地偏低。青岛65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为46.04‰,而德州为59.83‰,死亡率的下降使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口年龄金字塔顶部老化,加速人口老龄化。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发展迅速,计划生育开展较早的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较高。相反,经济基础较差,计生工作起步较晚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较低,老龄化达到的程度也较低。

2、人口迁移是城市、镇和乡村老龄化变动的主要动因

篇14

人口老龄化将冲击面向婴幼儿、青少年及中年等其他各个年龄阶段的产业,而面向老年人的产业因需求的拉动而发展机会相对较大。因此,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将成为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一)从劳动力供给上影响产业结构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进行快速转移和流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要求劳动力的技术水平结构与之相适应。但是由于中老年劳动力长期从事同一工作,对居住地和从事的工作岗位已经非常熟悉和习惯,并且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专业技术技能,一般不愿意改变或调整工作地以及工作岗位。这就使得劳动力从衰退产业和地区向新兴产业和地区的流动受到影响。同时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的行业,新的职业和新的工种将不断涌现,社会分工将更加复杂和频繁,而这些都要求劳动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新的知识技术结构,而高龄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慢,重新培训的费用高,很难适应产业调整的需求,将会造成社会的结构性失业。另外中老年人在体力和生理等方面素质的下降,各种慢性病的不断出现,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因此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老化,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将导致社会失业率上升,社会总产出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受阻,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二)从服务和需求上影响产业结构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来说,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均明显区别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如容易恋旧、思维习惯固化、感知迟钝、对新鲜事物不愿接受或适应较慢等。在消费上,他们偏爱老产品,忠于老企业,对自己已熟悉并认为不错的商品和服务情有独钟,一般注重商品的基本功能以及使用上的便捷和安全,而对功能复杂的产品不愿购买。这些习惯特点,给新产业、新服务尤其是信息技术时代新型电子产品的市场开拓造成极大困难。老龄化社会的市场规模相对缩小也将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降低以及总人口增长率下降总是相一致的。这样使得我国的人口规模增长缓慢,甚至有人口规模不断缩小的情况出现,这将制约着我国市场容量的扩大。人口老龄化深度发展的后果之一就是人口增长的衰减或停滞。对这种长期视做利好的人口趋势,凯恩斯警告为一种可能的“灾难”。⒓老年人口比重高的静止人口对新住宅和汽车的需求比青少年比重高的动态人口小得多,与此同时,前者比后者需要更多的个人服务。为满足对住宅和汽车需求而需要巨大投资,而对个人服务的需求在没有大量投资支出的情况下即可以得到满足。从迅速增长的人口到静止或下降人口的转变可能引起产业结构的重大改变,使经济变得更加轻型化,以至于整个经济的资本产出比下降。

(三)从投资上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投资资金是经济活动在商品生产周期中最显而易见的生产要素,任何产品的形成和发展离开了资金的投入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投资资金的供给是影响产业结构的直接因素。而人口老龄化使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使未成年人口比例逐渐降低,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由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都是被抚养的人口,而且两者的消费水平不同,所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对我国的消费水平、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财政部和国务院技术发展中心为世界银行对我国经济考察提供的背景材料综合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如果把18—65岁人口的消费定义1.0,那么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为0.5,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为0.9,即老少消费比为1:0.56。在2015年后,未成年人口的消费指数下降很缓慢,而老年人口消费指数却快速上升,由此可知,在假设18-65岁人口消费指数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会使我国总人口的消费负担加重,它要求扩大国民收入中的消费基金,如国家财政在养老金、医疗等社会保障系统上的加大投入就是其显著表现。

(四)从技术创新上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将会导致创新精神衰退和技术进步缓慢,如果一个社会中的青少年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不断上升,那么该社会就有可能失去进取性和创新精神。一般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会相应提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的产业逐渐衰退消失,劳动者的职业变换日益频繁,而老龄劳动者无论在身体素质上、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上,还是在拼搏精神和创新意愿上,都要比青年劳动者低得多,对新行业、新岗位、新产品的适应能力也要低得多。尤其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年轻劳动力的缺乏,对于一个国家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现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转变,对于社会经济变迁迫切需要的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是一种严酷的挑战。

二、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从劳动力供给、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影响着产业结构,我国产业升级的节奏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显得过于缓慢。人口老龄化对于产业结构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三次产业的升级而且体现在各产业内部的优化。

(一)重视人力资本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是知识、是科技、是智力,但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随着老龄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也由对“人口红利”的依赖转向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劳动者通过生产知识、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提升而带来社会福利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在人力资本的理论中,教育被视为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因此,衡量人口老龄化时代的生产力将由劳动力数量向掌握不同程度知识技能的人口质量转变。

(二)加速推动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人口老龄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会有力地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在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包括增加值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发挥经济结构优化的总量增长效应,需要完成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力度,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这也是再就业工程的长期任务),调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二是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第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水平。从发展的逻辑推理,宜首先完成第一个任务,然后进一步完成第二个任务;从现实的眼光考察,完第一个任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当务之急。一方面,按照现代化的指标衡量,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需要上升到45%以上,其途径之一是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

(三)大力发展人口老龄化相关产业老龄产业伴随老龄化现象应运而生的,也是老年人口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宏观调控或政府主导的力量,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入民间资本,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老龄事业的投资。首先,加快老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IT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市场前景,适合老年人口居住的老年社区或老年公寓的开发将是房地产行业的重要发展领域,各种以老年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教育、旅游、休闲产品也都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不仅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领域满足老年群体的商品需求,还应在医疗护理方面加强产品设计和研发投入。我国的老龄化趋势中已经显现出高龄化的人口发展态势,针对高龄群体的医疗护理和保健产品以及相关服务市场还处于萌芽期,因此应提升老年医院、家庭护理、康复中心等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其次,推动适合老年人就业的产业发展。发展适合老年人就业的产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现实意义。老年人在知识、经验、社会关系等方面仍具有独特优势。公共政策应引导老年人进入适合其体力和脑力条件的行业,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发合适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