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8 14:40: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及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发展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目前我国有将近2亿老龄人口,同时每年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接近一千万,再过三十年很有可能成为重度老龄化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重,使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构成部分,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研究成为目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研究现状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同时老龄化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人口增长快,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情况都不一致,尽管人口老龄化对于医疗费用的花费已经得到了国内相关机构以及专家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理论的建立都是基于一些医疗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的国家,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目前相关研究仅仅是将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没有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老龄化人口相关的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现有的研究缺乏全面性,且研究指标相对比较单一,无法得出有效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改进之处
首先对于各个单位基于变量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划分,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解释变量,相应的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定义为被解释变,将计量经济分析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选择定量角度,从而去研究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间的关系,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在进行数据以及指标的选择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一段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因为对于老龄化的标准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本文对老龄化人口选择时,将高于65周岁的人定义为老龄人口,老龄化的衡量以高于65周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标准。因为就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讲,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对象为城镇退休员工,因此在进行研究时可以先分析城镇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情况,进而得出城镇职工受到人口老龄化影响的一些结论。
三、利用计量模型来进行分析
利用所选取的数据指标建立起相应的计量模型,来分析老年人口与医疗保险支出的关系以及老年人口比重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因为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与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三者之间大致为线性关系,所以采取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将所选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与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随着时间变化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进而得出一个大致的系数。再利用相关理论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分析,可以得出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支出(Y)与老年人口比重(X)之间的关系:Y=1.53+0.87X。
根据结果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年人口比重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老年化程度越高,越需要更多的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老年化人口的增多,极大的增加了我国社会保障负担,甚至出现支付危机。政府在进行相关制度政策的制定时,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采取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
四、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政府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政府要做社会保障制度相关工作,有效的结合个人储蓄、企业年金以及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实际的财政状况对养老基金进行合理的增长,对于一些养老保险基金花费较多的地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加快养老设施完善速度,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些常见病的定期检查服务,同时改变传统家庭养老的方式,将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
(二)合理利用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对我国社会保障支付危机可以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因为我姑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由于个人账户中资金过多,出现了关于保值增值方面的问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制定相关的投资方式,提高个人基金的收益率,进而降低个人账户基金面临的一些贬值等方面的风险。
(三)扩宽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渠道
政府可以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为社会保障基金获得更多的捐款,促使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有更广泛的来源。同时加强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对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管理,使得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
(四)加强医疗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为老人的日常医疗健康提供便利,避免各种大小病都去大医院的情况,提高看病效率,降低治疗成本。同时将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到农村以及偏远地区,让所有老人都能享受到养老保险,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步伐。
结束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政府部门要承担起相应的责,合理的利用资本市场,扩宽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渠道,同时加强医疗体系的建设,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殿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4,32:146-147+159.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呈现老龄化逐年加速的趋势,“未富先老”的特征显著。与全国一样,宁夏也是在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的老龄化。宁夏于200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的地区。本文将通过分析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及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宁夏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来应对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性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宁夏于2009年由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而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尽管如此,宁夏的老龄化情况仍不容乐观:其老龄人口增长速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导致老少比急剧上升。据如下统计数据图4.1可以看出,1994―2014年宁夏老年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少年人口比重却不断下降,老少比也随之呈急剧上升的态势。宁夏少年人口比重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低于30%,且其下降速度逐年加快,2013年已经接近20%;而老年人口的比重却不持续增长,2010以后老年人口比重迅速增长远超2000年以前的增长速度,老少比重也越来越大。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特点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据相关部门预算结果显示,2025年以后宁夏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120万,到2030年宁夏老年人口将接近142.5万人,较2014年增加约60万人,年均增长4.58%。据此宁夏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深,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未富先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均GDP远远低于老龄化程度同水平的发达国家。而宁夏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速度逐年加快,远超全国平均老龄化速度,但是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宁夏惠农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到13.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5%,成为宁夏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县(区)。宁夏红寺堡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占5.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为3.8%,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宁夏老龄化程度最高与最低地区之间相差7.1%,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
宁夏少年儿童比重不断下降,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少比急剧上升,且宁夏人均寿命不断增加,高老龄人口多。宁夏人口老龄化受出生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增加的双面影响,从而导致宁夏人口结构向老年型发展。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知,老年人口仅仅消费年轻时的储蓄,没有劳动收入,所以就老年人口而言会出现其储蓄率为负的现象,社会储蓄率将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根据经济投资量:
可知u若减少,则经济投资量也将会减少。根据宁夏老龄化人数增长快、高龄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导致宁夏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居民总体储蓄水平u降低,从而影响宁夏的资本积累。且未来宁夏老龄化程度a的增加,意味着宁夏家庭收入用于医疗保健等养老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储蓄率将进一步降低。那么宁夏经济的投资量也将会进一步将减少。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老年人口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家庭承担的养老支出也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养老支出部分支出bY也将逐渐增大,而这些问题都将使经济生产中的在投入资金减少。
另一方面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
表明在劳动力技术水平和资本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会随着的增加而增加。
四、对策建议
(一)引进人才,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数量少、待遇差,生产技术水平低且进步慢,导致单位劳动力产出低,导致宁夏经济发展落后,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能力差。因而提高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人才、技术与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带动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使人口老龄化给宁夏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是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二)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虽然宁夏是在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也相对较弱。然而由于宁夏进入老龄化时间段,老龄化程度尚未很深,使宁夏经济平稳增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一个机遇,因而大力发展宁夏老龄化产业,完善老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宁夏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市场上对老年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然而宁夏传统老年产业产品的层次低且种类少,现代老年产业方面,老年人文化和娱乐等相关的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因此解决目前宁夏老龄化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大力发展宁夏老龄产业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aging) 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国际上通用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
2000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 9.7%,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个百分点。到2005年本文由收集整理,全国1%人口抽查数据表明,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2]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农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据统计,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按城乡分,2008年我国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9.66%、8.77%和9.7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3]。
2.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曾毅(1991)认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则不仅有利于城市化的进展,更对城市年轻人口的补充有一定作用。陈桓(2002)指出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不仅仅是年轻男性,许多年轻男性都是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杜鹏、王武林(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即生育、死亡和迁移。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与农村的老龄化差异加大。杜鹏(2011)指出,农村青年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老龄问题要高于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问题要比城市地区的老龄问题更加严峻。李本公(2011)农村老龄问题逐渐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国际社会并没有应对超过1亿人口的农村老年人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和理论模型。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制度出现“碎片化”
张翠翠(2010)认为我国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均存在两元分化。养老制度出现碎片化。党俊武(2011)指出,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我国农村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不能承受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虽然农村已经开展新农保和新医疗,但是和城镇相比,农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设不完全,存在很大问题。徐晓(2012)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与统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户籍的人口的养老保险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制度,难以实现公平与统一。
2.社会养老资源总量不足,出现结构性困难[4]
李辉等(2012)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养老资源的储备,我国社会养老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冯月菊(2011)在甘肃省的一项调查中指出,甘肃省严重缺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难等问题重重。阎青春(2011)指出应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根据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3.养老金增值保值争议不断
郑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人民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物价提升,养老金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养老金缺口。徐晓(2012)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4.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
李辉等(2011)指出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很大,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刚刚起步,这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很大困难。何平(2009)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难点在于“利益难以平衡”,城乡统筹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利益的调整问题,涉及地方财政的责任担当问题和一个省之内各个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
三、学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郑功成(2004)倡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确保制度的高效率,稳运作,欠公平的社会保障只能适得其反。张翠翠(2010)认为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决老龄化问题。邬沧萍等(2011)指出应与时俱进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时延迟退休年龄
徐晓(2012)认为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增收减支有重要意义。严志钦(2011)提倡延迟退休他认为,此举有利于养老基金的平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年限,并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
王顺东(2007)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其主导作用,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冯月菊(2011)“鼓励居家养老方式,开展老龄研究与监测居家养老还将是我国农村今后养老的主要形式”。赵宝华(2011)认为养老应从两点出发:一是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层面,更应该让老年人有一个安乐晚年。二是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文献述评
笔者对老龄化背景下出现的养老问题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进行梳理后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运用了数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而使得对人口老龄化下城乡养老困境应对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与现象解释的层面上。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应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
2.多宏观层面的规划,缺少应对老龄化的微观层面的计划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学者们多从宏观层面规划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很少深入社区去研究老年人的确切需要。延迟退休年龄、推行居家养老等措施不能适用全国所有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来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人口增长;二孩政策;经济意义
目前,中国缓慢的人口增长速度,带来了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社会劳动力短缺、人口红利消失、楼市泡沫等严重的经济问题。开放二孩政策能够在合理范围内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同时又保证人口在持续增长的状态,缓解老龄化情况,缓解社会经济因人口增长缓慢带来的问题。
一、全面开放二孩的相关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每年呈递减规律,我国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相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压力、资源压力,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劳动力短缺情况会进一步导致人口增长率降低,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严重,我国人口结构失衡,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出现。相关人士指出,分布单独二胎政策(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可生二胎)对社会劳动力的减少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要通过全面开放二孩正政策才能够缓解危机。
二、全面开放二孩的必要性
1.人口结构趋于正常化
按照国际标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指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数量达到社会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达到社会总人口数量的7%。按照这一标准,本世纪初,我国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正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增长率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导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社会老年人比例不断提高,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若二孩政策难以顺利实施,不能够全面展开,那么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增长速率的缓慢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的人口构成。我国社会老年人比例会进一步上升,青少年的比例会不断下降,中国社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供养老人以及小孩,对社会经济、家庭经济都会带来重大的不良影响。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能够提升社会青壮年的比例,提升社会劳动力数量,对劳动力供养情况得到显著的缓解,对改善社会经济、家庭经济都有着重要意义。
2.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劳动力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社会拥有足够的劳动力才能够进一步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我国社会劳动力人口比例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显著的提升。只有劳动力数量的增多,才能够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科技水平之下,提升我国的社会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从而全面的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另外,二孩政策的推行,能够化解社保空账危机和楼市泡沫,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经济市场更好的发展运行。
三、全面开放二孩的经济意义
1.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指社会人口众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人口红利的支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这其中人口红利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但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不断缓慢,我国的人口红利不断在降低,甚至有专家预测人口红利即将会消失,中国社会即将出现“未富先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会带来极大的威胁。而开放二孩政策能够有效缓解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况,保证社会经济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降低,主要体现在我国生育率的降低,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国情不相符,造成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隐形减缓”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经济增长率下滑的情况。二孩开放必然能够缓解人口红利下降设置消失的情况,避免经济下滑。
2.化解楼市泡沫
楼市泡沫现象是指房价不断上升,实际房价与社会实际可承受的房价不协调,出现了“泡沫假像”。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严重虚高,并且这一泡沫现象正在不断的向中小型城市延伸。以北京为例,2004年至2014年,尽管政府已经对房地产企业以及二套房等等做出了各种缓解措施,但十年内北京房价增长幅度还是高达四倍有余,城市居民住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住房作为群众生活的必须物品,对社会和谐、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对于提升人口增长,促进居民住房实际需求有着重要意义。而住房实际需求的增加,是稳定房价的重要手段,能够解决目前我国严重的楼市泡沫的问题,对于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3.解决社保空账危机
为了解决我国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带来的巨大的供养负担,也为了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逐渐在我国运行。然而我国社保发展历史比较短暂,发展速度也相对比较缓慢,与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速度严重不符,造成了我国社保资金流入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出现了严重的空账危机。而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情况,缓解社保资金的流出速度,缓解空账危机。
四、总结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人口增长息息相关,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目前学术界依旧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二孩政策的开放,必然带来社会劳动力比例的上升,对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存在众多积极意义值得深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龄化;治未病理论;应用;指导意义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国医国粹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来临之时,探讨“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对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缓解老龄化社会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紧迫
人口老龄化[1]是指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标志着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2.5%,说明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到2050年,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同时,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独生子女一代造成的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对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照护问题日益凸显。
2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矣”。此后历经数代名医的传承与发展,经过不断地实践检验,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成为以疾病未生、疾病未成、疾病未传、疾病未复为研究对象,涵盖未病养生、未雨绸缪;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层面的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3 “治未病”理论在老年病防治中的应用
年龄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天年》明确阐述了人体的衰老过程“……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可见,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表现出脏腑虚损、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等多种特征,从而形成老年人特殊的体质类型。针对老年人群特殊体质进行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也是防治老年病的关键。
3.1老年人群体质特点
3.1.1脏腑虚损 虚损是老年人群共性的特征体质之一,表现为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气血津液亏虚不足,其中尤以肾虚为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藏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精亏虚,机体功能逐步减退,衰老必然发生。另一方面,肾为元气之根。元气具有激发、推动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是维系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肾气不足,元气虚衰,生命活动失常,人体必然衰老,正如《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所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
3.1.2痰瘀邪实 痰浊、瘀血是老年人群体质另一主要特征。痰是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年老肾虚,肾不主水,津液运化不利,湿聚成痰。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脏腑的病理状态。王清任《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自古又有“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瘀血既久,化为痰水”之说[3],可见痰浊 、瘀血相兼为患,又与肾虚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2应用“治未病”理论调理老年人群体质 历代都有依据“治未病”理论调理老年人体质的记载,如《备急千金要方》的天门冬方、枸杞根方;《寿亲养老新书》的二黄方等都是延年益寿的秘方良药。此外,也可以根据老年人群w质特点,应用养性保生之道来“未雨绸缪”,达到预防老年疾病的目的。
3.2.1合理膳食,补益精元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古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合理膳食不仅补充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还能够补肾填精,延缓衰老。
3.2.1.1选择食物时,要做到五味调和。《黄帝内经》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故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要咸淡适中,五味调和,谨记《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胼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做到“食无定味,适者为珍”。
3.2.1.2搭配营养膳食,要顾及“五色补脏”之说。《素问・五脏生成篇》“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其中,黑色食物与肾经相关,老年人适当食用黑色食物,具有补益肾精,养血充髓之效。
3.2.1.3年老之人,脏腑功能减退,饮食上提倡:清淡、温热、熟软,要遵循《素问・脏气法时论》提供的膳食食谱“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
3.2.2适度运动,化瘀通络 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血行瘀滞,脉络不通,通过适度、适宜的运动可以调整和增强机体功能,恰如《吕氏春秋》所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阐明了动则身健,不动则身衰的道理。
3.2.2.1运动适度 《千金要方》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强调运动健体一定要掌握运动量,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过度疲累,否则就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量变引起质变,对机体造成伤害。
3.2.2.2方法适宜 祖国医学中顾护正气,调达气机,畅通血脉的运动养生方法种类繁多,比如导引就是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运气的一种健身方法;再比如五禽戏是三国时期由华佗所创编,分为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应用此法不仅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还能调节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4],达到强生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3.2.3情志条达,祛痰降浊 情志是指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素问・举痛论》点明“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情志变化影响机体气机升降出入。特别是老年人群,在衰老过程中,精气渐衰,加之情志影响,气机不利,津液运行不畅,痰浊内生,诱发疾病。相反若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气血调达则有利于健康长寿。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提:“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通过调养精神情志,提高自我控制力,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老年人要真正做到“少思、少念、少笑、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方可“保和全真”,预防疾病。
4 结语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使老年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失能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失能风险日趋增加。“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学术思想,在理论认知和实践经验中巨大优势,使其成为老年人养生保健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治未病”理论应用的逐渐深入,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沂,马波,汪荣斌.老龄化背景下安徽省中医养老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9):8-11.
[2]代民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医食材养生研究[D].浙江: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