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治理对策范文

网络治理对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8 14:40: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网络治理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网络治理对策

篇1

一、网络传销的特点

对网络传销模式的认知可以通过与传统传销的比对来进行。与传统传销相比,网络传销同样具有着商业欺诈的性质,并且会对社会产生极大危害。但是由于网络具有着虚拟胜、开放性等特点,所以网络传销在涉案金额、人数、表现形式、参与人员、方法以及手段等方而都和传统传销具有着差异。因此,网络传销模式与传统传销模式在特征方而并不相同。网络传销所具有的特征可以从组织实施、表现形式两个方而作出论述。

从网络传销的组织形式来看,首先管理运作呈现出远程化的特征。与传统传销中以亲朋好友为主要传销发展对象不同的是,网络传销的对象扩展到了所有网络用户,因此传销范围得到了扩充。在传销组织的运作方而,网络传销主要依靠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来开展信息传播与培训工作,这让网络传销具有了更强的隐蔽性和更高的效率;其次组织架构呈现出严密性特征。网络传销组织可以构建运作传销活动的办公自动化平台,并通过设置机密入口来管理会员、财务并构建金宇塔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平台,会员与人员可以进行积分查询、工资领取等行为。

从网络传销的表现形式方而来看,一是传销商品具有着虚拟化的特征。传统传销中的物品并不具备较高的性价比甚至并不具备实用价值,网络传销在对传统传销商品进行传销的同时,也会使用风险投资、黄金期货交易、外汇交易、基金运作、网络游戏等概念来进行传销牟利,这些商品所具有的虚拟性是传统传销中所并不具备的,因此,相对于传统传销而言,网络传销具有着更强的诱惑性与欺骗性;二是参与传销人员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网络传销所使用的训一算机与互联网平台决定了网络传销人员具有着年轻化的特征。一般而言,参与网络传销的人员都具有着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并且具有着一定的经济条件,如在我国已经发生的几起网络传销案件梦幻庄园、世联发、新智案中,参与人员大多为“so后”甚至是“90后”群体。因此,与传统传销相比,网络传销参与人员体现出了从低学历、低层次向高学历、高智商发展的趋势。

二、网络传销的治理对策

工商管理部门是治理与打击网络传销的主要行政部门,而对网络传销的治理效果不仅影响着社会团结与安定,也影响着工商管理部门给社会大众所留下的印象与感受,因此,作为工商管理单位,应当做到真抓实干,将网络传销治理规定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工商管理部门网络传销治理效能的强化与充分发挥。

篇2

一、微时代背景下网络社会呈现的新变化与新特征

网络社会是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公共领域和大众空间。手机作为网络终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使网络社会的舆论氛围、传播路径以及公众的行为逻辑和思维方式发生重要变化。

1.自媒体特征与自主开放的话语权。在微时代的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信息不再由自上而下单一传播,而是在多元互动基础上交汇扩散。这种“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特征使人们享有的话语权和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也使民众对政府活动和公共事务更加关注,话语数量和影响力往往爆发式增长。

2.信息内容的泛娱乐化与碎片化。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手机应用程序,在微时代以迅猛之势占据了网络社会的话语主阵地,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手机掌控下的微时代,信息传播被赋予了娱乐化的属性,快餐式的网络娱乐消费成为常态,广场式的全民狂欢在网络空间此起彼伏。与之对应,网络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出现垃圾信息泛滥、热点信息频生的现象。

3.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和隐蔽性的信息源。从传统治理环境下的人与人对话,到微时代的人机对话,政府、网民的互动进入了公开与隐蔽交织的网络环境。这种博弈突破了现实条件下的身份、地域、层级限制,使信息来源呈现高度的隐蔽性,容易导致对网上言论的监督无门,使网络成为滋生虚假信息的温床。如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因其高度隐蔽,一度成为犯罪分子便捷的作案工具。

4.与现实社会的高度融合性和互动性。网络社会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存在和发展的,由网民以虚拟身份进行社会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但却是立足于社会现实,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微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兴起,使网民的线上活动与线下生活高度融合,网民可以更轻易地通过社交网络即时信息,召集具有相同意向的网民在线下群聚,演化为实际行动,甚至导致发生。

二、政府治理能力在微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改变着政府和公众话语权的整体格局,政府在网络社会舆论中的参与更趋复杂、充满变量,传统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1.信息传播的管控难度加大。网络社会治理的首要问题,是对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管控。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异常迅速,真伪辨析难度更大、引导管控风险更高。从近几年影响广泛的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处置过程看,政府部门对自媒体的应对与管控难度很大,往往是被动应对,甚至管控失效、负面效应激化。

2.网络非理数量激增。手机的大范围普及,使网民的主体趋向低龄化、低学历化和低收入化。活跃于虚拟社会的“主人翁”,普遍存在公共理性不足的短板,容易将简单问题极端化、个人问题社会化、民生问题政治化。以网络谣言、信息欺骗和网络暴力为代表的网络非理日益增多,成为政府网络社会治理的“三座大山”。

3.舆情危机应对能力不足。近年来,因政府不当决策或公职人员不当言行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就应对成效来看,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将负面影响降低甚至正向化,但大都呈“自成自灭”的波浪式发展状态,政府的应对措施实际是失效甚至负面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删字诀”和“拖字法”,治理和应对能力不足,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提升政府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的实现路径与转型对策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面对日益复杂、敏感的网络社会形势,必须优化治理、加快转型,加强引导和规范,以实现善治。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网。应尽快出台一整套网络法规体系,保证网络信息在自媒体上的、运行、反馈和转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规范政府在网络社会里的管制行为,约束公民在自媒体上的言行秩序,重视保护互联网包括自媒体上的人格权和知识产权,防范和整治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非理。

2.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优化自媒体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最根本的介质。政府治理要重点打击违法信息,澄清虚假信息,引导低俗信息,传播正面信息。要注重从技术手段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防范和管控,有效管理搜索引擎、网络媒体和电信运营商等,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

3.加强网络资源整合,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要探索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创建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公共服务移动互联平台,推进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官方手机应用程序等对接共享,打造全方位、便民化、常态化的网络问政体系,实现政府服务在自媒体平台的整体拓展,发挥集群化和矩阵效应。

4.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网络技术水平。政府要及时转变治理思路,基于微时代的网络社会特质,对原有的互联网管理部门和体系进行评估和优化,科学整合职能职权,提高党政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培养网络技术应用人才,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网络治理协调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2月)[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孙静.论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观察与思考,2015,(3).

[3]苏伟刚.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治理新探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

[4]李景怡.论大数据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6)下.

[5]陶鹏.微时代背景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求实,2015,(4).

篇3

一、计算机网络智能的故障

(一)逻辑类故障

逻辑类故障主要有路由器逻辑故障和主机逻辑故障。逻辑故障是通过熟悉数据底层结构的工程师进行逻辑分析,并以一定的软件辅助进行数据修复的,整个过程并不涉及介质的维修或更换配件。而由于软故障导致数据丢失的原因往往是误格式化、误分区、误克隆、误删除、病毒感染、黑客入侵、操作断电等。主机逻辑故障是关于网卡驱动设施的装置没有合理安装,会出现网卡无法被驱动,不能进行工作的状态,其次是对主机网址参数设置错误,IP地址的主机配置不能满足网路的需求,在一定的范围内无法联网。

(二)网络设备故障

网络设备故障主要是交换机发生故障以及服务器系统等发生异常的现象。计算机在正常工作的状态下,会发生软件崩溃的现象,计算机停止工作。另外,网络的外部设备故障也时常发生,它间接的影响着网络系统的运行。显示器的散热问题,无时无刻地制约着计算机的启动情况,没有及时的通风和散热,会将显示主板烧坏了,有时候也会因为显示器没有合理的保管,潮湿的环境中,显示器就会受损。鼠标和键盘问题是使用者没有合理的保管造成的,ups故障会给计算机带来的问题是不能满足计算机的供电,电压会及其不稳定。

(三)物理类故障

物理类故障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智能中存在的物理类状况。物理类故障主要有四种:线路故障、端口故障、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主机物理故障等。针对不同的物理故障,我们开始进行不同的判断,线路故障是发生率最高的障碍之一,特别是线路的损害,不利于计算机智能的各个零件的正常运转,如果线路短路,可能是网线的质量常年在外受到风吹日晒,造成网线破损,应该及时进行排查工作,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线路完好。有些过长的线路往往会发生中断现象,只有及时的检查才能得到发现,而且在线路障碍中也存在着电磁干扰,影响着计算机智能管理的正常工作;端口故障主要是插座、插头的松动状况居多,它会制约着计算机的网络信号,最终会导致信号灯不亮,使其他的端口无法正常连接;集线器故障会使绿的信号灯熄灭,不能正常通信,中断通信网络;主机物理故障最明显的是网卡插槽不牢靠,松动的卡座,会使计算机在运行中突然停止,计算机自动关闭是司空见惯的事实。

二、处理计算机智能故障的措施

(一)病毒的预防

病毒的预防是处理计算机智能故障的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智能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智能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除复制能力外,某些计算机病毒还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当你看到病毒载体似乎仅仅表现在文字和图象上时,它们可能也已毁坏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盘驱动或引发了其它类型的灾害。若是病毒并不寄生于一个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过占据存贮空间给你带来麻烦,并降低你的计算机智能的全部性能。做好病毒预防工作:首先,不要使用来路不明的磁盘或使用前。应先检查有无病毒并及时查杀。其次,不要打开来路不明的电子邮件。第三,不要登录非法,不良网站。第四,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库,随时监测,经常查杀病毒,及恶意插件等。第五、在做计算机维护的时候,值得强调的是,在任何时候都应将网络安全教育放在整个安全体系的首位,努力提高所有网络用户的安全意识和基本维护技术。这对提高整个网络的安全和整个网络正常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计算机智能权限

处理计算机智能故障就必须加强计算机智能权限。服务器的管理由网络管理员和服务器管理人员共同负责,根据服务器的用途及相关用户的工作职责及权限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严格控制普通用户对服务器的透明操作。路由器、局域网交换机、防火墙的管理只能由网络管理员和经授权的人员进行,严禁其他人员进行。统计信息网络和国家公众互联网的访问管理由网络管理员根据相关文件制定相应的策略。严禁下载无用文件,以防感染病毒。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用户可根据网络情况酌情选择上述加密方式。信息加密过程它以很小的代价提供很大的安全保护,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加密是保证信息机密性的唯一方法。

(三)提高计算机智能系统安全运行

处理计算机智能故障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计算机智能系统安全运行,它的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用户使用和访问,是网络智能系统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网络管理员应该可以控制和限制普通用户的账号使用、访问网络的时间、方式。用户名或用户账号是所有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的安全形式,用户账号应只有系统管理员才能建立。用户口令应是用户访问网络所必须提交的“证件”、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口令,但系统管理员应该可以控制口令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最小口令长度、强制修改口令的时间间隔、口令的唯一性、口令过期失效后允许入网的宽限次数。

(四)人工神经网系统运行

人工神经网系统运行可以有效地排除网络故障,构造智能机的另一途径根源于人工神经网系统的研究成果,在医保运行中,它的抵抗风险能力特别弱,人工神经网系统可以对其进行大规模并行、分布式的表示与处理、非线性的动力学系统行为、加强医保运行系统的训练与学习以及模拟量的处理等等。尽管目前提出的人工神经网模型及已研制的各种人工神经网系统与人脑的神经网结构相距甚远,但这种以整体的统计行为取代逻辑推理,对解决医保运行危险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五)加强智力化网络处理

加强智力化网络处理是解决网络故障有效方式。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是由许多个人和不同层次的团体组成。与此类似,智能行为也可看成是许多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影响的并行操作的进程。层次越低,其智力越差,最底层的处理应是非智能的行为。建立一支过硬的智能化系统管理队伍。智能建筑建成后,一般都是移交给物业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传统的物业管理已不能满足现代智能建筑建设的需要,智能化系统涉及多种技术、多门学科,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智能化系统管理伍。这支队伍应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设备分布,掌握系统的操作方法和一般故障排除。

(六)处理计算机智能日常故障

加强计算机日常使用,是有效处理网络障碍的策略之一。定期检查运行中的计算机软件的完整、可靠性,以保证软件正常工作。蓝屏死机为何故,死机使令操作者颇为烦恼的事情,常常使劳动成果付之东流。死机使的表现多为蓝屏,无法启动系统,画面“定格”吴反映,鼠标、键盘无法输入,软件运行非正常中断等。近管造成死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原因永远也离不了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应该及时关闭暂时不用的程序,一些程序及时过后要用,也可先关闭以节省资源。打开“开始”菜单中的“程序\附件\系统工具\资源状况”,就会在系统托盘区出现资源状况图标。右键单击该图标,选择“详细资料”一栏,就能看到系统当前各项资源占用情况,及时拆下新安装的硬件设备,例如:RAM、适配卡、硬盘、调制解调器等等。

三、计算机智能管理的意义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网络教育逐渐走入现代化教育体系之中。从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来看,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网络教育的贡献。网络教育的出现满足了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网络教育具体来说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的一种授课方式,主要通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将所要传授的知识进行传输的一种教育形式。

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学习者可以不必到特定地点上课,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更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网络平台,甚至有些网络教育可以搭建学生和名师之间的沟通平台;另外,网络教育的培训模式,最大化地满足了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复习,这就保证了每个学习者都能够最合理化地分配和利用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进度和状态随时进行适当的调整。

网络教育的这些特点不仅可以让人们实现各种知识的学习,同时还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教育逐渐被现代人们所接受,同时成为了高等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我国的网络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较为完备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基础,因此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教育质量是网络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线,因此网络教育的质量管理也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那么,如何保证学校网络教育的质量,构建符合我国学校网络教育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就成为一项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分析当前实施全面质量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初步建立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已经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对网络教育相关分析探讨的文章也非常之多,但是很多学者只是对网络管理质量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将全面质量管理放入网络教育中进行探讨分析者少之又少。已有研究表明,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更有助于对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更有助于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初常常用于企业质量管理相关问题,这一理论强调以“顾客”为中心,质量管理则主要围绕“产品”进行;在网络教育中这个“顾客”即学习者,而“产品”则是整个教育过程,也有研究者将其称为服务过程。从这个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教育,重点不仅仅落在教育的结果上,更重视了整个教育的过程。笔者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出发,通过对网络教育中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分析网络全面管理体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通过合理的方式提出可行性策略,达到对这些问题解决的目的。

(一)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是指对网络教育进行全面管理,同时通过不断调试,最终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网络教育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的,其质量管理目标的建设也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综合各因素以及以往研究,不难发现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有三:第一就是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说网络教育是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教育目标下应运而生的,因此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也应该锁定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理念上,因此这一目标可以理解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民教育;第二是要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我们都知道无论何种教育,其最直接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学习者要有所收获,如学习者通过学习最终达到文化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提高、学习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目的。而网络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只是形式上有所差异,因此也不能例外,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也需要锁定在要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这一最终目标上。

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第三方面,就是要保证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网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是一个包含了资源共享和交流协作的平台。因此可以说,网络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根据全面管理理论来说,这也是一种“产品”,所以在网络教育正常运作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仅要逐步扩大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的质量,还要满足教育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网络教育的长久发展。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这三个目标将会直接影响网络教育未来的发展。

从目前学校质量管理来看,其目标是较为明确的,但是在管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的困难。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者不需要再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面对面的授课,而是通过网络平台,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学习,这就使网络教育中的学习者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这种学习者的分散状态使得管理方向难以控制。进一步讲,这种网络教育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教育教学模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使学习者享受自由学习的同时,也要求学习者有自主学习及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讲,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针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许多管理者在实践中会选择转移自己的管理目标,甚至用其他的管理目标来“替代”真正目标。如管理者在原有目标没有办法实现的条件下,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教育资源上面,将管理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对教育资源的管理上,管理者会致力于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从根本上说,网络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此,更确切地说不仅仅是提供丰富的资源,而是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使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这一点是在管理目标转移以后被彻底忽视了,那么网络教育管理的高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目标的偏移,之所以出现网络管理目标偏移,主要是由于管理者没有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而且存在制定的管理目标不正确的情况,这种根本性的问题将会直接对学习者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例如致使学习者产生错误导向性的影响,会使学习者在大量的资料中迷失,无法从质量管理者处获得正确、有效的帮助。所以,学校管理者在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正确的管理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控制力存在的问题

学校老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这是最为基本的一个教学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担任“教”的角色,同时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做管理者,通过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在有效管理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实现对学生的良好管理,还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可是在网络教育的现实发展中,由于学生过于分散,使得教师无法直接对学生进行行为管理,很多情况下教师也就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在网络教育中,教师虽然也是按学院规定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可是很多学生由于是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存在各自不同的特点,有些学生年龄较大,而有些学生则没有较好的素养,教育对象存在多样性。这种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更加给网络教学质量管理的控制设置了很大障碍,因此从这一点上也侧面的体现出了网络教学质量管理在控制力上存在的问题。另外,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并不直接面对自己的学生,因此很难做到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缺少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之间必要的沟通,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相较传统课堂教育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管理的作用,有效解决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更新观念,合理定位网络教育的社会功能

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教育教学文件中的规定,网络教育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到网络教育的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网络学习中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从而体现网络教育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说,扫盲教育、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应当成为教育的着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生活知识技能等。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起到的作用是多元性的,不仅强调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育目标是由社会的不断发展来决定的,同时与终身教育理念也存在较大的联系。所以,网络教育机构在进教育内容的编制时,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编写,在制定精品课程时更不能放弃对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参考,从而使网络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换句话说,网络教育就是要方便学习者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这就决定了网络教育不仅仅要提供给学习网络知识的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网络教学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实践性知识,使得网络学习者既可以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中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之才。

(二)开发动态的教育网络课程

课程理论让我们认识到,课程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网络教学中的各种课程也是动态发展的。课程的这一动态发展性,与学习群体持续不断的需要是密不可分的,课程需要满足群体持续不断的需要。网络教育面对的学习群体虽然具有多层次性,但是也同样具有持续不断的学习需要。基于此,网络教育在编订教育课程时,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用性,同时需要具备远见性,也需要兼顾到新兴行业的社会需要以及各类群体的需要等。网络教育课程并不是一次开发就能永远受益的,它同样受到课程动态发展的影响。要使学习者能够各取所需的同时感受到课程的丰富多彩,要保持其丰富多彩,就需要随时对其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更新,更要遵循网络课程的原则,即多元化、多规格、大众化、多层次。另外,对于网络课程内容的编排来讲,不仅需要具有实用性,还需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对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各种技术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学习到知识。教学内容也需要设计独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更要有所创新,多角度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要。

(三)构建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队伍

在网络教育中,专业化的管理者要进行两个层面的工作。首先,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高超的网络技术,同时需要拥有非常丰富的网络资源,在网络教育中既是开发者又是实施者,这也是作为专业化网络教育管理者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其次,作为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各种网络资源的相互配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关系到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体说来,管理者就是要确保网络教学的有效开展。在资源方面,管理者要保证各项学习资料的及时上传、修正、补充等等;在学生方面,管理者要参与学习者的网上答疑、学习辅导等众多的工作。对于教学管理来说,管理者需要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将在生活中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反馈给教学教师,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网络教育管理者的队伍,可以由教育机构中的青年教师构成,这些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网络应用能力并熟悉网络教育规律,也可以在硕士研究生或博士中挑选出担任助教、教辅工作的人员。

篇5

关键词 管理体制;网络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68-01

任何一个系统的安全,都包括2个方面,即系统的安全管理措施和保护系统安全的各种技术手段,也就是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1]。系统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各种安全技术和产品的使用和部署,都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和用户来完成的。健全的管理体制是维护网络正常安全运行的关键[2]。很多系统由于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因此常出现管理疏忽而导致严重的问题。

1 明确专门负责网络安全管理的部门

网络安全管理部门是系统内部具体处理信息安全问题的权威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以下10个方面:一是研究和评估各类网络安全技术,应用推广适合本系统的技术。二是制定、监督执行及修订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规定。三是制订出适合单位内使用的各类操作系统和网络设备配置指南。四是指导和监督信息系统及设施的建设,以确保信息系统满足安全要求。五是各接入单位部门计算机内严禁安装黑客软件和病毒软件、散布黑客软件和病毒或攻击其他联网主机,建立病毒数据库自动更新和定时升级安全补丁,定期检测网内病毒和安全漏洞,病毒信息,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六是应做好网络系统备份工作,确保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及时恢复,对各种应用系统的配置规划和备份计划进行审查,检查其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七是只允许网管中心工作人员操作网络设备、修改网络设置,其他任何人一概不允许;根据使用权限正确分配管理计算机服务器系统,并添加口令予以保护,定期修改口令,严禁任何非系统管理员使用、猜测管理员口令。八是对各类个人主机、应用系统和设备进行不定期地安全检查。九是定期对网络管理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相关的操作技能和安全保密意识,以便能够识别安全事件,掌握基本的安全技能及正确的处理方法。十是对各用户安全事件的日常汇报进行处理[3-4]。

2 制定网络安全管理规定

为明确职责和责任,一般网络安全管理规定应包括以下7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规定。用于建设专用网络安全设施以及描述建设各类信息系统应遵循的一般要求。二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用于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以及描述用户应遵守的一般要求。三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流程。定义发生各类安全事件时相关人员的职责及处理流程。安全事件包括不明原因引起的线路中断、系统故障导致瘫痪、感染计算机病毒、硬件被盗、严重泄密、黑客入侵、误操作导致重要数据丢失等。四是明确安全注意事项和系统使用指南。主管人员应制订相关应用系统的使用指南和安全注意事项,让应用系统的操作人员能够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以保证各种系统正常运行和维护,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损失。五是安全保密管理规定。定义网络系统内部对人员的一般要求、对各类信息的保密要求以及对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罚措施。六是机房出入管理制度。由专人值守,出入时登记,从而对非管理人员进出中心机房进行管理。七是系统数据备份制度。规定对重要系统和重要数据必须备份,针对不同的应用系统作出不同的规定,包括备份保存和恢复、备份方式、备份周期等。

3 明确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岗位工作职责

一是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组织,设立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人制度,负责全面领导本单位计算机的防黄、防黑、防不良信息、防毒等网络安全工作。二是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要进行网络安全培训,并实行持证上岗制。三是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应当保障计算机网络设备和配套设施、信息、运行环境的安全。四是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应当保障网络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五是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接受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对网络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和上级网络中心对其进行的网络系统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六是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对网络接入的用户,用防火墙技术屏蔽非法站点和保留日志文件,并进行定期检查。七是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各种设备,确保网络畅通和系统正常运行,定期备份系统数据,仔细阅读记录文件,不放过任何异常现象,定期保养、维护网络中心交换设备。八是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定期检测网内病毒和安全漏洞,病毒信息,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治。

4 结语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有害信息和不安全因素,为了加强维护公共秩序、保护互联网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当接受公安机关的检查、指导和安全监督,如实向公安机关提供有关安全保护的数据文件、信息、资料等,协助公安机关查处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5 参考文献

[1] WILLIAM STALLINGS.网络安全基础[M].4版.白国强,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MARK STAMP.信息安全原理与实践[M].杜瑞颖,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2014年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指出,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场的新重心。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三微一端”的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热点和焦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新媒体来表达和传播各种观点、意见和态度。高校网络舆情由此而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高发期,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引导和化解舆情危机,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是高校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组织理论是揭示复杂系统如何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演化规律,从而研究事物自发、自主形成的一种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并非是高校或组织有意识组织产生的,而是完全由学生自由地表达不同意见,相互影响,快速聚集才最终形成的。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过程具备自组织系统的基本条件和特性。自组织理论为进一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从主体要素、客体要素、本体要素和载体要素四部分进行分析。

1.1 主体要素

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易受到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话题比较关心,表现出了极高敏感性,甚至有时缺乏理性。因此,他们对此类问题的意见、看法和态度对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教职工也是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组成部分,虽然教职工大部分思想成熟且学历较高,但他们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和看法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2 客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与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或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可以是来自于现实社会中,也可以来自于高校相关的网络虚拟社会中。例如,“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罢餐”、“教师职称评聘”、“教职工住房分配”等。

1.3 本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同样是基于网络舆情本体,是各种情绪、意见、态度和观点的总和。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个性差异较大,对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事件的看法不易统一。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

1.4 载体要素

广义而言,互联网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当然载体。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网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主要包括了学校官方新闻网站、校园BBS、学校或校属各部门组建的微博、微信群、学生或老师组建的QQ群、飞信群等。这些都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2 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系统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开放系统。自组织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特性,也是形成自组织系统的重要条件。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表现如下:

2.1 网络舆情的开放性

互联网就是在自由开放基础之上建立的,这也意味着任何人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人或事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同时意味着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从而获取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使得大学生在互联网中的交流具有了一定的隐匿性,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顾虑。因此,在交流中不受制约,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对高校教育相关事件的态度,这样更易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2.2 网络舆情的远离平衡态

系统要进行自组织演化,就必须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是开放且非平衡的。封闭、孤立的系统无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因此也无法通过自组织演化达到有序状态。网络舆情的形成要求,信息的变化不能停留在稳定的平衡态。网络舆情形成就是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的开放,随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变化,在平衡态上下波动,从而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网络舆情也不断调整,使内部各子系统及组成部分处于连续的变动之中。就本质而言,网络舆情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

2.3 网络舆情的非线性

非线性是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协调同步,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系统自我调节,随着主流信息的不断增强,从无序走向有序。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网络信息本身是通过人机交互多向传播的。因此,网络舆情的发展并非是线性且向唯一方向发展的,而是在网络舆情主体的参与下,非线性且向多维方向螺旋式发展的。通过网络舆情系统内信息之间的彼此影响,在竞争与协同作用下,一种或几种观点从无序到有序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出现“一边倒”的舆论倾向。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的非线性竞争与协同,是推动和加强网络舆情消涨演化的内在动力。

2.4 网络舆情的涨落性

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是系统进化到更有序状态的诱因,涨落驱动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在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非平衡过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可以不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而用虚拟符号代替,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和态度。随着对同一事件的各种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或不同事件关注度的更替,从而远离平衡态时,便会产生网络舆情不同程度的涨落现象。由此可见,涨落性是网络舆情变化的内在诱因。

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指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成因、动态和趋势,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使大学生群体整体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等趋于理性并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

3.1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保持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所占比例为24.6%。另据统计,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8.9%。互联网日益成为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在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的带动下,互联网必将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新常态。互联网也逐渐成为高校师生意见表达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互联网不仅扩大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接受力,还增强了师生对信息的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识别力和控制力尚不能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极易在网络中发表与事实不符的言论,加之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高校对网络中存在信息难以监控,极易形成网络舆论危机,引发为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此外,网络舆情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教育者不适时对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加以监控,等到各种小道信息蔓延时才予以关注,往往会使群体认为是故意隐瞒或心虚所致。此时,若不法分子鼓吹和煽动网络舆论,则可能激发师生群体的非理性猜疑和情绪化反抗,导致事态恶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提高思维辨别力,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3.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

网络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更是新机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能有效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陈旧和匮乏等缺陷,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接受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信息观。互联网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意味着学生不仅是舆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是一个参与者,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想法,甚至推动网络舆论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由不合理向合理方向变化。当然,自身参与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可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在讨论互动中接受知识、增长见识和增加积累,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延伸。

3.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是由学生、教职工和管理服务部门之间引发的。在网络中,学生和教职工可以使用虚拟身份自由发表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引起教育管理服务部门的重视,了解事态发展,最终使事件得以解决。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控和正向引导,能指导大学生清醒认识到负面信息存在的原因和本质,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以积极健康、正面阳光的心态,学会自主思考,推动正能量的传播,主动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

4 构建“时、度、效”的三维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引导策略

2014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这是对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精髓和核心的高度提炼,也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方法论。

4.1 重视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时间维度

在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演变过程中,随时会产生正向或负向的“信息突变”,从而产生新的网络舆情。首先,要对网络舆情及时和适时进行引导。应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适时开展高校舆情引导的各项工作。如果信息突变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则应及时引导并创造条件强化其影响;反之,则应尽量淡化或避免突变对舆情的影响。其次,要对网络舆情进行主动引导。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应被动、消极地观望、等待,而应看准时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引导,积极作为。主动利用网络舆情的“信息涨落”及时干预,扬长避短,加强和推动良性信息的发展,淡化和降低负性信息的关注度,直至消失,以此达到高校网络舆情积极引导、理性发展的目的。

4.2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程度维度

自组织和他组织都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式。高校网络舆情的他组织引导是外界强行干预网络舆情信息,采用“围堵”、“拦截”、“删除”等权力手段进行信息封杀。这样不仅不利于舆情的控制和监管,反而可能会使舆情信息迅速膨胀,造成严重后果。网络舆情的自组织要求,在遵循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的前提下,直面网络舆情中所包含的矛盾和问题,采用符合网络舆情自组织特性的方法,正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尺度,协调好各方关系,正面引导网络舆情消融在自然涨落之中,从而避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4.3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效果维度

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联动的,需要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要想强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首先,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政治素质高、大局意识强、网络技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网络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骨干等。这些成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引导经验,且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其次,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环境。在高校师生中,应大力宣传普及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治角度,营造和谐、健康、合法的网络舆论环境。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建设一定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的制度建设,强化网络舆论监督与管理。最后,加强信息透明度。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宜强行控制信息动向,而应及时公布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正确信息,减少高校师生群体对信息的肆意猜忌,以避免网络舆情向极端化或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窦玲.构建“四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4(4):153-154.

[2]张治国,罗建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3):72-74.

基金项目: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高校网络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2013FZ003)。

篇7

一、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

高校青年自组织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青年自组织的规模不断壮大,社会影响力日益突显。2012年共青团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将青年自组织的建设纳入了团建工作中,提出要大力加强青年自组织、青年兴趣组织、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兴领域的团建工作,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2]。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蕴涵着高校、网络与青年自组织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具有存在的普遍性与种类的多样性、形成的自足性与运转的开放性、暂时的集结性与固化的常态性、较高的开放性与较低的信任性、参与的主体性与需求的多元性等特征[1],包括趣缘关系型、业缘关系型、地缘关系型、利缘关系型、公益服务型五种类型,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特点。

1、群体聚合的高效性。青年自组织的固有特点与高校青年群体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因此青年群体参与青年自组织的活动积极性高,促使高校青年向青年自组织的形成类型高效聚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2、组织模式的多元性。在社会快速发展、体制改革创新、网络媒体技术飞跃的背景下,青年自组织充分满足了高校青年群体追求自由、向往平等的个体需求,与传统的青年组织相比,其组织模式更趋于多元化。

3、社会参与的多样性。社会参与在网络青年自组织的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服务、志愿活动体现了青年群体的社会价值,迎合了高校青年群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其社会参与模式基于网络平台也更加多样化。

4、组织机制的规范性。随着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规模壮大,其内部规范机制也在逐渐完善,成员具有明确的分工协作,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共青团的着重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自组织的运作和发展。

二、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出现是历史偶然性与现实必然性的契合,是高校日益崛起的新兴力量,在引领高校青年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也突显出了如散布网络不利信息、诱发网络安全隐患、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等诸多弊端,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关注。

1、内部发展动力不足。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形态,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存在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及管理无序等问题,部分青年自组织还处于过渡时期,内部成员因为某一共同目标聚集,但是缺少有效的管理与长效的引导,最终导致组织停滞不前,甚至名存实亡,影响到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

2、组织成员流失严重。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准入规范,活动运行的松散无序都影响了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造成组织内部的凝聚性差,内部成员的严重流失,不利于高校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造成青年群体的不稳定性。

3、社会活动“去政治性”。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热衷于社会活动,但由于其形成特点与组织的非政府性导致活动无法深入到社会事务内核,部分成员无法充分表达个人意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共青团对青年自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介入不够,这易诱发社会公共舆论事件和网络舆情风险,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与稳定。

4、制度体系“去约束性”。青年自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和准入政策的缺失导致组织成员内部的约束力不强,组织领导管理机制匮乏,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共青团易忽视青年自组织的存在,相较于其他正式组织和社团,缺乏管理和引导的长效机制,致使青年自组织内部管理松散无序。

5、管理引导缺失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共青团对青年自组织缺乏充足的关注,尤其在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思想教育工作的巨大张力下,理论认知与现实实践的反差较大,无法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动向与思想根源的现实问题[3],无法根据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管理。

三、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五位一体思想教育模式的建构

基于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引导青年自组织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其特点及优势,使其成为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共青团的关注焦点。本文提出建立社会支持、高校管理、网络监控、青年主导、共青团引领五位一体的思想教育模式,以改善和促进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有序发展。

1、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培育青年自组织的社会性。建立社会支持机制,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是促进青年自组织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为指导,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大环境,健全相应的法制法规,强化青年自组织内外部资源整合,积极引导青年自组织,促进培育青年群体的公民意识和社会精神,提升青年群体的自治能力,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通过社会各部门与青年自组织的合作增进其自治能力,使青年自组织充分参与到社会事务活动中,从而提高青年自组织的社会意识和服务能力。

2、转变高校管理理念,提升青年自组织的发展性。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网络青年自组织,是推动青年自组织发展性的坚实保障。在保证对青年自组织政治引导与资源支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其发展特点,创新工作模式,分类引导,构建多元化的青年自组织发展空间,同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共青团的介入,完善青年自组织内部的制度管理与准入机制,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引入备案机制,综合校园文化对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进行规划,不断探索创新,增强服务意识,鼓励和支持青年自组织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升发展能力。

3、加强网络监控机制,完善青年自组织的网络性。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加强网络监控机制,是完善青年自组织网络性的有效支持。借助网络正能量的传播,构建多维度信息共享平台,充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提升青年自组织成员的认知能力,辩证的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强化网上网下联动的网络管理模式,加强组织基础建设与成员素质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与考核体系,注重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借助网络平台提高青年自组织的活动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以促进青年自组织网络性的形成。

篇8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利弊分析及对策

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网络存在有利条件的同时,也有不利因素。只有认真分析、正确认识,才能使网络完全为我所用,使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一、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利条件

1、网络的生动形象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脑网络语言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特别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可形成更为直观、高效与丰富多彩的界面,使严肃的宣传教育以文字、图表、声像、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现,逼真、直观、生动,表现效果好,感染力强。让人们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

2、网络的高效即时性,能及时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网络利用其高效即时的特点,使各种信息在一瞬间被传递,有效节约受教育者的时间,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这种迅速、及时、准确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强网络空间的正确舆论导向。

3、网络的全面广泛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广的辐射面。互联网是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的36.8%为大学生,大学生上网率为84%。网龄小于1年、1年-3年、3年-5年和5年以上者分别为上网学生的43%、51%、2%和4%,每周上网时数小于5、5-10、10-15和大于15小时者分别为77%、13%、6%和4%,可见,借助迅速扩散的信息网络,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范围大、辐射面广、冲击力强、受教育对象非常非常广泛。可见,借助迅速扩散的信息网络开展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范围大、辐射面广、冲击力强、受教育对象非常广泛。

4、网络的轻松娱乐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我们就必须注意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寓科学性于艺术性之中。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可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再现生活场景。将宣传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可使宣传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与娱乐性轻松而紧密结合,起到润物无声的功效,增强宣传教育渗透效果。

5、网络全方位互动性,提高了思想“灌输”的功效。网络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新型窗口,人们在网上的行为和言论,直接体现其思想认识和自身想法。网络具有个人终端自由的特点,如博客等,可以进行互动式信息交流,全方位进行互动,人们通过上网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这种信息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单向强制性方式,而是随时可与宣传网站开展思想交流,可大大提高思想“灌输”的有效性。

二、网络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不利因素

1、容易带来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偏移。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人们可以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垄断网络信息资源的制造和传播,竭力将自己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向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企图用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来统治整个世界,其中不乏黄色、暴力或歪曲事实等不健康的信息。这就容易给缺少理论根基,正处在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思想的混乱,如不及时予以引导,很可能导致价值观的偏移。

2、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传统的读报纸、念文件、听报告、座谈会等思想教育形式,大多是“我讲你听”的单项式、强迫式的灌输教育方式。而互联网“平等性”的特点,使主客体在网上地位、身份一律平等,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在效果上也大打折扣。

3、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失范。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环境,使得其约束力明显下降,导向功能减弱。人们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里,其自由度加大,道德行为很可能失控。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与网络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并存与交替,造成传统道德规范与网络道德规范内容的冲突,网络中许多道德行为不能用传统道德规范来约束,从而引发大量不规范的网络行为。

三、针对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利因素的对策

1、切实转变观念,坚持网络的正确导向。对于我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尽快切实转变观念,努力将现代传媒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现代传媒担负起“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

2、抓住热点问题,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加大网络舆论宣传引导作用。把网络宣传集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时代性为一体,抓住热点问题, 开展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传改革开放新成果,在网上唱响网络思想教育主旋律,积极主动地用正确、健康的政治思想信息和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提高师生思想觉悟。

3、建设一支互联网平台上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互联网基本知识,努力拓展知识面,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解决好群众的实际问题。要大力培养既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又懂互联网的人才,及时更新信息,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当前互联网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贤雷. 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 J ] .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159.

[2] 张耀灿. 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 J]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 1) : 74- 75.

篇9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在网络传播泛滥,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极易受到网络上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给学生在行为取向方面带来不良影响。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做出价值判断时往往难以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这些不良信息,他们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思想遭到侵蚀和削弱,使中学生思想出现动荡、混乱、不知所措和迷茫、困惑的现象;从而引发了对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逆反心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不轻易服从他人的影响和指挥,同时也喜欢提出质疑,在网络上,他可以自由驰骋,但挤压了他们与物质世界的接触空间,导致同学之间的交往、交流减少,个人心灵越来越封闭,从而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意愿、自我认知相违背时,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往往从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出发,去分析理解。表现出来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怀疑甚至是全面否定。因此我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需要有针对性的采用一些对策来进行解决。

1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社会角色地位的区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平等,双向互动。这样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网络有很强的互动效应,可以畅所欲言,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专题讨论使学生因共同的兴趣走到了一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容易形成心灵的共振,实现了双向超越。

为什么学生往往在网络中往往能倾诉真实的想法,而在现实中就将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因此我们对于一些受到学生普遍关注的校园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和偏激的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我们需要要加强对的宣传,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力。使学生在大量网络信息面前能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鉴别网络信息从而不会迷失方向。

在校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板块,开辟专题讨论,通过论坛各类正面信息,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调控能力,使他们在与各种不同的网络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做出正确地判断和选择,并最终承担起维护网络文化秩序的重担。

网络流毒很大,消除或减弱这些有害信息的影响,单单依靠管理部门采取屏蔽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教育学生洁身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从自己做起,不主动搜索有害信息,更不将有害信息传给他人。教育学生,应遵守网络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学生应提高自己认识,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4 正视和优化社会环境

篇10

关键词:传统出版社;网络出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48-03

网络出版携音频、视频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巨大优势,以互联网在线阅读下载、电子书(手持阅读器)和手机出版等多种产品形式,在我国迅猛发展起来,超越了传统图书的发展速度,开启了全民数字阅读的新时代。传统出版社采用数字出版新技术走网络出版之路是必然的趋势。但是,面对网络出版这座巨大的金矿,传统出版社却止步不前、动力不足,不知如何挖掘。本文试图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传统出版社发展网络出版动力机制不足的主要表现

1.传统图书的收入稳定增长规模,已经落后网络出版收入的快速增长规模

近些年来,虽然有中国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和辽宁出版集团等大型出版集团或者设置网络出版部门或者不断拓展网络出版业务,但是,就传统出版社整体而言,传统出版的增长速度还是赶不上网络出版的增长速度。2010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指出[1]:“ 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业全行业总产出为10 668.9亿元,突破一万亿元大关;营业收入10 341.2亿元;利润(结余)总额893.3亿元。”《分析报告》还指出[2]: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占全行业总产出的7.5%,为800.2亿元;营业收入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7%,为796.3亿元;利润(结余)总额占全行业利润(结余)总额的7.2%,为64.3亿元;图书出版总产出和营业收入在全行业所占比重均为4.5%,为480亿元和465.4亿元。从数据看出,网络出版(注:数字出版本质上就是网络出版,论者另有专述)的总体经济规模从总产出和总营业收入上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图书的发展水平,说明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有着巨大的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

2.传统出版社的网络出版赢利模式单一,以网络图书(电子书)为主,其他模式还在探索之中

随着网络出版业的收益增加,传统出版社和相关人士也在探索网络出版的赢利模式。李舸认为出版社从事网络出版概括起来可有7种模式[3]:(1)电子书;(2)检索咨询;(3)网络平台直接;(4)读者交友社区;(5)多媒体数字平台;(6)线下增值服务;(7)为移动终端(手机)提供内容。

这7种赢利模式中,(2)至(7)还只是刚刚起步或者是设想,只有赢利模式很清晰的电子书是出版社通常采用的方式,发展速度也很快。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传统出版社在发展网络出版过程中,赢利模式单一是突出的问题。

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2007―2008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指出[4]: 2007年,国内电子图书市场规模为2亿元,同比2006年的1.5亿元增长幅度达33.3%;全国共有578家出版社,其中与北大方正(方正阿帕比)合作进行电子图书出版和发行的出版社近500家,主要是借助技术公司提供的技术将传统图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图书,并通过出版社自身的网络平台或是技术公司提供的发行平台与发行渠道,进行电子图书的发行。

3.在网络出版产业收入结构中,电子书收入所占比重不高

网络出版业态有网络学术文献、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图书(电子书)、网络文学出版(网络文学网站)、手机出版、其他网络出版服务(网络报纸、网络地图)。《2008年中国网络出版发展情况》统计[5]:2008年在网络出版419亿元总销售收入中,网络图书(电子书)销售收入3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0.72%。按照《年度报告》统计[4]:2007年在网络出版的362.42亿元总收入中,电子书为2亿元,占总收入的0.55%,比例更低。这些数据说明,在网络出版的各业态中,电子书所占比重不高,电子书还不是网络出版的主要业态。

4.传统出版社在网站建设中反映出网络出版能力弱化的问题

网络出版的形式虽然多种,传统出版社的网络出版的赢利模式也可以作很多的发展设想,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出版形式,无论设想何种赢利模式,出版社建设网站是要走的第一步,是第一位重要因素,不可或缺。《全国出版社网站现状调查主报告》(以下简称《网站调查报告》)[6]反映出了传统出版社网络出版能力弱化的问题。报告调查了具有独立域名的331家出版社(二级域名或者挂靠在别的网站下的网站不在调查之列),调查量占出版社总量(578家)的57.3%。《网站调查报告》指出:出版社网站的功能中,只有5.7%的网站既是宣传性网站,又是电子商务网站和网络出版网站。网站赢利情况中,能够赢利的出版社只有5%。其中赢利在10万元以下的有4%,赢利10―50万的有0.6%,赢利50―100万的有0.8%,赢利超过100万元的没有。这些数据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具有网络出版功能的网站比例很低,且是兼营功能;二是能够赢利的网站收入规模也很低,多数赢利的规模在10万元以下。

在网站主要赢利渠道调查中,图书网上销售占46.3%,付费下载或阅读占4.9%,广告占4.3%,其他占3.1%,活动占2.6%。这一结果反映出网站赢利模式单一,主要在传统图书销售上,以网络出版的赢利方式收入所占比例就更低了。

二、传统出版社发展网络出版动力机制不足的原因探析

1.在网络出版的新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不能居于主导地位

在“作者――出版社――读者”的传统出版产业链中,产业链分工明确,出版社居于产业链的中心位置 。出版社不但在这一产业链中是组织者,负责与其他各方联系,而且也是各环节的监管者(特别是掌控书号资源)。因此,出版社居于主导地位。

在“作者――内容提供商(出版社)――数字技术提供商(数字发行平台)――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支付系统)――终端商(计算机、手机、电子阅读器、电视)――读者”,这一长长的、非线性的网络出版新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居于从属地位。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出版社在网络出版业态中,不处于中心环节。先进的数字技术的应用,表现的是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新型的网络出版特点。这些新的出版特点的展现是网络出版采用了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不但内容生产数字化,而且管理过程、产品形态均数字化,传播渠道也网络化。在“四化”的过程中,数字化的技术贯穿于新的出版链条的全过程,数字技术提供商、运营商处在产品开发和销售中心环节,而出版社(内容提供商)只能居于从属的位置。

二是出版社为主导的传统出版格局已经被打破,新产业链中形成了出版、网络、电子、电信、传媒等产业相互依存的格局。在新的产业链中,产业相互融合。在内容与技术的融合过程中,技术为主导,出版社只能是新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例如:很多出版社只能给技术开发商提供内容资源,换取微薄的内容版权收入,而自己无法面对网络产品的消费群体。正如陈超英指出[7]:“技术提供商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网络平台,掌握了绝大部分数字出版物的消费群体,有些技术提供商从出版社低价购进版权,然后以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供使用者浏览、下载,他们只需从广告中获得收益;更有甚者,许多网站提供的数字出版物都是非法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传统出版社处在极大的困惑中,在传统和网络出版之间犹豫着、挣扎着、徘徊不前。这一深层原因导致传统出版社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网络出版的发展速度。

2.网络出版新业态出现了出版主体多元化的局面

网络出版新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传统出版社由于掌握内容资源和版权还占据网络出版主置外,数字技术提供商、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实体和个人),都成为了网络出版主体。

正如沈晓纯指出[8]:出版业集团与报业集团、广电集团之间的融合与重组将使规制范围出现新的格局。在融合的环境中,技术创新降低了出版业的进入门槛,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使任何一个知识生产者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出版者,这无疑使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非出版者可以获得逐步进入出版业的机会。

网络出版主体多元化的局面使传统出版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使得他们在向网络出版发展中必然放慢脚步。这使得传统出版社只能固守自己的优势,在内容价值链上,把传统图书的内容让数字技术提供商来加工成电子书,使得自己在网络出版产业中,主要在电子书出版方面发挥作用,而对网络出版没有更强的意愿的原因。

3.网络出版产品的传播权不掌握在传统出版社手中

我们分析网络出版产业链的构成、网络产品的赢利模式,最终都会理出这样一个规律,网络出版业的发展是一内容和技术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期,赢利的大头要被技术开发商、运营商拿走,所以很多业内人士在说“渠道为王”。这种说法有道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渠道不仅掌握在技术商和运营商的手中,不仅网络出版产品的消费者与技术商和运营商紧密相连,最重要的一点是网络产品的传播权掌握在技术商和运营商的手中。网络出版的产品传播权不掌握在传统出版社手中,这也是他们不能积极发展网络出版业的重要原因。网络技术开发平台和运营技术平台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和管理人才,尽管网络出版产品具有复制无数次而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优势,但是面对高额的、一次性的巨大投资和网络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传统出版社无力无法承担和难以因应,只能心向往之,而无力前行。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促进传统出版社发展网络出版业,需要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条件是政府给予传统出版社以政策支持,创造一个能激发传统出版社有很强的意愿发展网络出版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个条件是激发传统出版社自身发展网络出版业的动力。

1.国家应出台深化和细化支持传统出版社转型的政策措施

2010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出政发〔2010〕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9]:“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较差,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突出表现在: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型迟缓,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说明政府对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政府支持传统出版社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网络出版新业态应该依靠三项重要的内容: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资金投入支持。

《指导意见》在政策支持上:(1)版权方面,“依据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需要,综合配置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及手机出版等出版资源,解决因出版权分割所带来的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2)市场体系建设上,加快建立和发展中小新闻出版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新闻出版企业,为产业发展争取良好的融资环境。

《指导意见》在科技支持上:支持出版企业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产品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这一项产业政策很重要,中小传统出版社特别需要国家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更细致的、更实在的和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

《指导意见》在资金投入保障支持上:(1)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实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等。这两项资金投入只有大型出版集团才能享有和被惠及。在资金投入保障上如何向传统中小出版社倾斜,这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文件中并没有提及。我们的几百家传统出版社如果按照《指导意见》去做,采纳国家的政策建议,没有资金支持很难实施。

2.传统出版社在整合自身资源上作文章

从长远看,新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总要饱和,总还是要回到“内容为王”的主题上来。传统出版社要利用自己在内容资源上占有的优势,更加强化自己的优势,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实在的价值。

传统出版社整合、深化和完善内容资源,让内容资源增值。第一,抓作者队伍建设。在我国的网络传播权法规没有颁布前,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与作者签订“网络传播权”协议。第二,对有签协定的作品开展多种深层次的加工,按照数字技术提供商和运营商的要求,将深加工的作品提供给他们,以增加内容资源的附加价值。这样,传统出版社就可以在网络出版的产业链条中增加自己的份额。第三,建立具有自己出版特色的数据资源库,开发网络出版产品的数据资源。

3.传统出版社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迈克尔・波特认为[10]:差异化发展战略就是:(1)要有一个独特的价值诉求,就是你做的事情和其他竞争者相比有很大差异。(2)要有一个不同的、为客户精心设计的价值链。(3)要做清晰的取舍,并且确定哪些事不去做。(4)在价值链上的各项活动,必须是相互匹配并彼此促进的。(5)战略要有连续性。这一差异化发展战略对于传统出版社而言,就是自己在寻找网络出版的发展路径时,不能走大型出版集团所走的网络产业发展道路,而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寻找自己的产业链条。对于传统的、专业的、中小型出版社来说,自己的独特诉求就是把自己的专业资源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这一资源优势其他大型出版集团不能取代,其他中小型出版社也不能模仿。比如:发展按需出版的网络出版业态,充分利用网络出版不需要纸张,没有印刷、装订、晾干、运输等中间环节,不用发行商提取发行费用,对于有专业需求的客户,采取按需印刷的方式,满足读者的要求,特别是海外市场的需求。对于学术专著的出版要求,也可以采用按需出版和印刷的方式。这样使网络出版物的制作成本和流通成本比传统纸质图书更加低廉。这一出版方式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传统出版社就能创出自己的品牌和优势产品。

4.加强出版社网站建设

传统出版社特别要重视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人员和技术支持的投入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内部信息管理的电子化,提高和完善出版社信息化建设水平。对出版社而言,一是把网站建设为一个多功能的网络出版平台,切实利用网站和互联网平台,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把出版社的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开发利用。二是把网站建设为一个高效运转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活动不仅限于在网上和收集信息,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安全技术的深入开发和运用,还要开发电子交易、物流、支付等功能。

参考文献:

[1] 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登(上)[EB/OL].

[7] 陈超英.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跨越的三条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0,(7).

[8] 沈晓纯.论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出版的前景与对策[D]. 广州: 暨南大学,2009.

篇11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英语网络教材开发利用的需要,探讨了制约网络教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能够更好的改善高校英语网络教材开发与利用实践。

【关键词】高校 英语网络教材 开发与利用 制约因素 对策

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要 “基于计算机和课程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积极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加大了英语网络教材开发和利用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制约因素也较为突出。因此,分析制约我国高校英语网络教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开发利用英语网络教材的意义

高校开发利用英语网络教材,具有突出的意义。首先,网络教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开发利用英语网络教材,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从理论而言,学生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进行学习。同时,这种“无限制”的W习,需要学生更积极和主动的参与,能够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网络教材能够提供综合性的学习素材。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教材,网络教材融合了文字、音频、视频以及其他各类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通过网络教材,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对二语习得环境的要求。比如网络教材中的音频与视频资料,就可以适当解决学生缺乏二语习得环境的问题。

第三,大学英语网络教材还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了学习效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强调老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重视不够。此外,依靠纸质课本和板书等模式,能够传递的信息量过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但是网络教材则能够有效克服这些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递更多的信息。

二、制约高校英语网络教材开发的因素

虽然高校网络英语教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信息时代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但是,从现实来看,高校英语网络教材开发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首先,从教师层面来看,英语网络教材开发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英语功底,而且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但是,在既往的专科培养模式下,高校英语老师虽然英语功底普遍较好,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能力缺整体较差。受限于现代信息技术能力,高校英语老师在网络教材开发中,往往只能制作简单的PPT,绝大多数教师不能有效运用Flas、网页设计等信息技术,影响了网络教材开发效果。

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虽然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信息接受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但是,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尤其是我国高校普遍采取的是“严进宽出”模式,大学生学习态度并不端正。网络教材要发挥预期的效果,需要大学生具有极高的学习自觉性。因此,如何保障大学生学习自觉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教材开发利用的效果。

第三,从开发利用效率来看,目前存在各所高校“各自为政”、“互不沟通”、“交流不足”的情况。各所高校在英语网络教材开发中,主要依托本校英语教研所开发网络英语网络教材,校内院(系)以及各部门合作和校际交流不够,英语网络教材开发没有形成合力,浪费了教材资源。同时,各校大学生也主要使用本校的网络教材,也影响了学习质量。

三、促进高校英语网络教材开发利用的建议

开发利用英语网络教材是信息时代的呼唤,是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针对制约高校英语网络教材开发利用的因素,为了更好促进网络教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有关方面强化如下建设:

首先,要重视高校英语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除了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运用能力培养外,各高校可以在英语网络教材开发中,组建联合开发小组,抽调英语系、信息系、网管中心等人员共同参与。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委托社会专业力量参与本校英语网络教材开发,以弥补高校英语老师信息技术素养和运用能力不足的负面影响。

其次,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营造学习氛围。网络教材要取得预期的利用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较高的要求。在学校管理层面,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在教师层面,则要加强监督。同时,发挥好辅导员、班干部、学习小组等人员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网络教材学习氛围。

第三,积极开展英语网络教材开发的合作。除了在校内要整合各院系资源外,还要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比如可以探索校际之间的网络英语教材联合开发,既提高了开发效率,节约了开发成本。同时,也能够吸取彼此在教材开发中的优点,提升开发质量。

总之,大学英语网络教材开发利用切合了当前的时代需要。大学在英语网络教材开发中,要结合本校实际,打破制约因素,通过提升教师素养、营造学习氛围、开展校际合作等多种措施,以更好的促进英语网络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曹文刚.大学英语网络教材开发探究[J].文教资料,2015,07: 179-180.

[2]刘晓飞.有效利用网络教材助力英语课堂[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2,04:105-108.

篇12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18-02

网络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网络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也在不同领域影响着大学生们的生活,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在社会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大家应该关注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大众化与建设

(一)网络文化的大众化

当今网络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网络文化有着传播范围广、形式多样和通俗易懂等特点被大家所接受,网络文化已经从开始的小范围文化逐渐转变为大众化,当今社会上至老人下至儿童都会使用网络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同时网络文化也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网络文化的大众化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作用,要利用好网络文化大众化这一契机来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网络文化的建设

中国从网络兴起就注意到了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党和国家对网络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视,互联网逐渐成为党和国家宣传重要方针和郑策的主要媒介,通过各级政府网站来服务于民,利用网络文化更好地造福群众。

网络作为一个传播媒介,不但可以传播一些正能量的思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让全中国人都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通过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了解世界各国先进的文化,从而来改进自己的不足,做到真正的“网络海纳百川,文化五洲同享”。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在当今这个网络社会,微信、微博、校内网和淘宝等等网络平台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给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确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积极的影响

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更好更方便地了解世界,网络文化可以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大学生思想内涵、扩展交际圈。网络文化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由于网络的更新速度飞快,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最快地了解世界最新的科技和政治动态,这样就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的先进性,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更好地利用网络文化这一媒介,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首先,由于网络里的世界丰富多彩,所以吸引了很多大学生,但是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上网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上新颖的东西,很少关注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动,这样给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娱乐文化,而忽略了世界政治的变化。其次,网络文化是新兴的文化,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在网络上有很多不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甚至严重的会造成放弃学业。

三、网络文化视阈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对策

网络文化这一新兴的文化体系发展速度惊人,几乎影响到了每一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那么怎么利用好这一文化载体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成为当代社会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网络文化利用好了可以使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但是一旦没有利用好,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为社会的发展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一)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局限于书本,已经远远不够了,如果知识书面教育不但不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那么如果通过网络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在大学生中网络文化传播的媒体很多,比如微信、博客和校内网等等都是大学生们喜欢的网络媒体,那么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媒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现在很多高校教师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上老师可以书写一些具有正能量的博文,同学们在阅读博文的同时就已经进行了自我教育,然后同学们可以在博客上自由书写自己的感想,这样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留言,来掌握学生当前的动态,从而更好地把握教育学生的时机。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博客,还可以利用微信、校内、腾讯空间等等向学生们传播一些正能量的知识,让学生们在娱乐的同时,就可以进行自我的教育,达到真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对网络文化要及时进行净化处理

网络文化是双面的既具有积极意义,也具有消极意义,在网络存在着很多对大学生成长不利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那么对网络文化进行及时的净化处理就尤为重要,在社会上有专门的网络监督部门,会适时对网络信息进行净化处理,那么学校也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净化处理部门,该部门应该适时地对学生们在网络上传播的一些消息进行过滤处理,将一些有害大学成长的信息进行净化,只有这样大学生们才会接受健康的教育,从此避免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学生价值观确立带来的影响。

(三)利用网络文化来传播正能量

在校园里我们经常会看见,很多学生走路时和吃饭时都会拿着手机观看网络新闻、网络小说和更新网络状态等等,这就证明很多大学生离不开网络,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网络来传播正确的思想,首先,我们可以在大学生经常关注的网站李一些正能量的新闻,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新闻来提高自己的价值观。其次,在网络上组织一些正能量的活动,比如正能量的口号传播、正能量的博文大赛和摄影比赛等等,让大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传播到网络上,然后通过网络的平台来进行评比,以起到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唐玲.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学校德育工作的转型[J].教育评论,2003,(3).

篇13

>>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与政府危机管理 面向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多平台交互机理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大数据语境下网络舆情的价值转化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分析方法探讨 大数据影响下网络承载问题研究 网络大数据助推网络舆情研究与政府管理实践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舆情管理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IM交互设计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特征及趋势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 政治稳定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应对 大数据下的网络舆情应对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稳定性测试模型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网络借贷监管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数据管理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视频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相丽玲,王晴.信息公开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演化特征及治理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4):26-31.

[3] 王芳,王晴.微博舆情的演化机理、价值特征与治理机制[J].情报杂志,2014,33(1):120-124.

[4] 杜建华.风险传播视域下舆论安全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43-149.

[5] 蒋明敏.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风险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73-177.

[6] .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与舆情治理[J].东岳论丛,2012,33(9):140-143.

[7] 张健华,李娜.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4(6):79-84.

[8] 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4(4):40-41.

[9] 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10] 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4):90-101.

[11] 李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决策:过程与机制[J].青海社会科学,2014(2):94-99.

[12] 张小明.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体制建设与制度保障[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5):81-87.

[13] 马荔.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及治理路径[J].江淮论坛,2015(3):106-109.

[14] 李阳.危机管理模式下新媒体网络舆情治理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5(4):49-54.

[15] 韩舒立,张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逻辑:困境与重塑[J].电子政务,2013(5):15-22.

[16] 舒刚.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机制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33-39.

[17] 常锐.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8] 张杰,张文胜.食品安全智库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15):143-147.

[19] 王向文,图登克珠.舆论场+:一种探索性思考――兼谈对涉藏舆情治理的启示[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28-32.

[20] 刘泾.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中的谣言治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5):42-46.

[21] 张佳慧.中国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政策研究:态势与走向[J].情报杂志,2015,34(5):123-129.

[22] 盛明科,邵梦洁,徐厌平.国内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主题、范式及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2005-2013年的数据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8):190-195.

[23] 维基百科:大数据[EB/OL].[2014-08-28].http:///ch-cn/%E5%A4%A7%E6%95%B8%E6%93%9A.

[24]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5] 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28(11):52-54.

[26] 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5):16-19.

[27] 蒋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3-245.

[2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管分散在四类政府部门[EB/OL].[2016-04-01].http:///shendu/xxsb/detail_2013_0

7/22/27739989_0.shtml?_from_ral-ted.

篇14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民主政治;治理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为民众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全新的生态环境。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参与公共管理,行使民利,进行舆论监督等。然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始终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丰富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形式、拓宽了政治参与渠道,推动了地方政府开放及治理创新,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以及参与主体的非平等化、非理性化和无序化等制约性因素,加大了政府对其掌控和监管的难度,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可以说,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治理的日益渗透使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拓宽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架起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推动了政府治理体制改革。但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参与主体、内容、成效来衡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一)政治参与的无序化。

首先,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容易助长公民的无政府主义、非理性参与等倾向,导致政治参与的无序状态,使得政府难以把控,造成社会秩序紊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把网民当成他们利益诉求或利益团体的工具,利用社会情绪操控网络舆论,制造群体极化现象。甚至故意激化现有的社会矛盾,制造群体性危机事件,威胁到政治体系的稳定。

其次, 各级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不能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网络谣言、诽谤、人身攻击这些非常态的参与方式,无疑会导致并加剧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政治参与生态环境脆弱化。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的生态环境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较为脆弱。

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加大了网络参与的不平等。“数字鸿沟”也叫信息鸿沟,指的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发达,在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各地区之间、各城乡之间均存在着数字鸿沟的问题。例如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参与主体多是高学历及高收入人群,他们掌握着较多的信息资源;而那些老年人群、偏远地区人群、基础设施匮乏地区人群等则只掌握着相对较少的信息资源,信息贫穷者则无法利用网络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其次,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较弱。相当一部分网民只是借着网络的便利,仅凭着个人冲动和情绪而参与政治,并不是出于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考虑;同时,网络上海量信息泥沙俱下,很多网民无从辨别, 因而导致政治盲从。这些显然都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对策

作为现代政治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社会化和制度化是大势所趋。积极构建和治理网络政治参与,规范预防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一)建设有序政治生态环境,引导理性网络政治参与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拟社会中的诸多问题不断暴露并影响着现实社会秩序。网络作为公民实现政治参与的媒介,其本身是不具备价值判断和导向功能的,因此要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要先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网络政治生态环境,才能使网络政治参与在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1.树立“公民意识”

公民对国家和公民关系的理性认识即为公民意识,它包括主体意识、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政治宽容意识等要素。在公民意识支配下,公民若普遍自觉地以自身的政治参与去影响具体制度、程序、渠道的设计与建设,那么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形式就会越来越多,制度和程序也会越来越完善。因此具有公民意识的网民是网络政治参与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若缺乏公民意识,必将导致无序化和非理性的政治乱象。

2.构建政治参与文化

网络政治参与,既需要积极理性的文化氛围,同时其本身的发展也会促进积极政治参与文化的培育。政府应借助网络为公民搭建更多主流文化培育的平台,公开透明包容的去引导民众,当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内化成为公民自己的价值观时,民众才能认同和支持政治系统,才能构建健康的政治参与氛围,在此氛围下的政治参与必然是相对成熟和理性的,这样才能促进网络参与的有序发展,进而推动政府社会治理创新。

3.提升信息技术

当前,我国网络信息的“数字鸿沟”现象几乎在各地区、各产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都普遍存在,造成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衡。目前我国网络参与主体以知识分子、市民居多,而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还不能够广泛参与网络政治,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突出。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弱势群体,农民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和渠道,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此层面上看,数字鸿沟已经影响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意义。因此,必须强化公共服务提升网络技术,进一步弥补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缩小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使网络参与的代表性与参与质量得到提升。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道德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即运用社会核心价值的感召作用,指导和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一旦绝大多数网民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后,它将会产生巨大的约束作用。

整治网络生态环境的社会基础就是网民及网络组织在道德约束下加强自律,自觉遵循公共空间应有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建立道德信念,增强道德责任感,自觉抵制网络暴力、煽动、谩骂、攻击等不理,不信谣传谣,敢于同网络中的非法和不道德现象做理性的辩论和斗争。

5.借助疏解性政策工具

网络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烦恼,如因沉溺网游而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因网络交往带来的人际信任难题、因网络舆情使得社会不良情绪蔓延、因网络侵犯行为造成的社会纠纷等。这时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对网民进行心理辅导、社会情绪疏导、社会纠纷调解,这种网络治理手段即疏解性政策工具,它是政府指导下的一种民间活动,具体包括网民心理辅导、网络舆情疏导、网事社会仲裁等。疏解性政策工具在网络平台上使用,缓解网民心理恐慌社会恐慌,防止负面情绪积聚,维护网络公平,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网络生态环境和谐有序发展。

(二)完善网络立法监管,规范网络政治参与

随着人们对网络越来越多的依赖,人与人、人与信息的相互关系开始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涉及国家安全与犯罪、网上隐私权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的事件被嵌入网络。法律便成了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加快推进网络立法,把立法、监管和惩防一体化,形成一套理念明确、 架构完备、 操作性强、 与时俱进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网络立法体系,推动民主立法的进程。以法律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加强对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管理力度,并颁布网络管理的法律,做到网络危机事件产生时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我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目前我国为了保障政治稳定也颁布了一系列诸如《维护互联网安全决定》、《电子签名法》在内的法律条文,但伴随着网络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法律法规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我国的法律体系也要不断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构建网络预警机制。网络预警机制主要分为预警分析和御空对策两方面的内容,其中预警分析是指对网络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评估,并对网络事件进行监测或自动报警等;预控对策是指对预警分析所输出的信息进行综合的评估,并对诱发网络事件的高危因素进行跟踪,实现对其的早期控制[9]。通过建立起这个网络预警机制,能对网络的运行实时监测,有效掌握诱发网络暴力事件的原因,并针对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对策,促进政治的稳定。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应急联动机制就是对网络预警进行风险分析。同时针对网络危机,有效配备人力资源以及应急资源,以便于在网络危机真正产生的时候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就是要将政府、地方以及公民紧密相连,在网络危机事件发生之时,地方组织和公民能够协助政府进行打击,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与此同时,应急联动机制也需要世界各国的良好沟通,在政治全球化的当今社会,网络危机事件呈现出世界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应对网络危机事件,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广泛参与。

(三)打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进行“政府网络营销”

1.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促进公民网络参与。

各级党和政府应充分重视各级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深入了解民众需求,利用政府网站、微政务等为民众提供更快捷更有效更具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完善政府网站栏目,促进电子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管理服务性政府”转变。树立信息权威,积极引导民众理性政治参与。

2.扩大信息公开力度,注重网络舆论引导。

政府确保充分的信息公开是避免网络信息瀑布出现的最好办法。譬如,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及时公开信息,引导舆论,能使网络谣言不攻自破;在公共政策或法律出台前的广泛征询民意,公开草案文本、 背景资料等相关必要信息,能避免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误读,等等。

3.推进网络治理创新,积极应对网络

创新网络治理,首先必须树立全新的网络执政观念,善待并重视网民的参政议政权利,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和网民意见,积极应对网络。其次,党员干部要转变作风,多深入网络听民声、纳民意,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政府与民众的双向甚至多向反馈与交流,不断提高对网络突发舆情的反馈、应对能力。在面对网络时,应及时公布事件的进展和处理情况,第一时间正确的指导信息,及时有效的将网络扼杀在萌芽阶段。

4.提高广大干部网络素养,建设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在网络时代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网络时代的干部队伍,必然是人、网络和政治高度融合的队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广大干部网络素养的迫切性。加强网络知识培训与学习,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网络素质的干部队伍,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奠定基础。(作者单位:保定市委党校)

2015年度河北省委党校系统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郑兴刚.论网络政治参与治理的三大原则.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

[2] 周朗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成效、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