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网络环境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8 14:40: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网络环境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网络环境建设

篇1

档案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存续和演化的。档案工作与社会环境是互塑共生的。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都会对档案工作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将丰富的档案信息呈现在利用者面前,有助于使更多的人认识档案、了解档案、进而实际利用档案,以此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扩大档案信息的社会利用面。

一、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达到了新的高度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和处理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功能独立的多台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连成的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计算机网络成为信息社会的倍增器。信息需要交流、传播才能发挥作用。一条有用的信息只被一个人所利用,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如果被许多人所利用,所起的作用就大多了。信息社会中,网络为人类信息交流创造了全新的模式,使得信息瞬间便可传播到全世界。信息的利用及其作用,较之工业社会都有了质的飞跃,因此信息社会才达到今天的规模和声势。

二、网络对信息社会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网络是工具,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交流工具;网络是媒体,是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媒体;网络是信息源,是庞大的、实用的、可共享的信息源。网络的作用还不限于此。网络更新了人们的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引起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深刻变化。网络已经建构了一个类似于科幻世界的虚拟社会,成为一个面向芸芸众生的崭新的社会形态。当我们在网络空间里自如地模拟和创造时,人类拥有了自己的第二生存空间。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化建设也是紧密结合的。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标志是标准化、自动化与网络化。其中标准化是基础,自动化是手段,网络化是实现战略信息资源共享的最高形式。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网络化。这个观点虽然具有片面性,但它反映了一种客观实际:没有网络化就没有信息化。

三、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对于档案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是一种双向主动式的服务手段,档案机构之间、档案利用者之间、档案机构与档案利用者之间的地理距离因网络连接而消失,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频繁而快捷。开展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可以改变原有的、单一的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利用的管理方式,借助和依托网络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信息服务手段,实现主动的、超越时空的信息服务,使档案工作充分融入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国家的全部档案是分散保管的,而且不同于其他文献,多数档案都是唯一的。以往的档案保管方式不便于社会利用,致使档案价值相对下降。在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虚拟地将全社会的档案信息整合为一个整体资源,为社会利用提供一条超级通道。凡是能上网的利用者均可查阅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档案信息,他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保管在不同地域和部门的大量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集中利用程度明显提高。这既可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又可以避免利用者奔波于各地档案部门查阅档案之苦,相应减少实际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的人次,从而相对减轻档案部门在提供阅览条件、安排接待人员等方面的压力。

篇2

[关键词]文献信息资源 信息化 网络环境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41-02

1 引言

近年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作为重要信息来源——献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文献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和馆藏文献类型、载体的变化,传统馆藏建设的概念已经被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所替代。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概念也得到了认同,因此文献资源建设又发展成为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网络环境,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在文献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亟需研究、探索和解决。

2 现代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特点

就图书馆文献信息而言,随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情报专业的发展趋势。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指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以及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持之下,将每一个单个的图书馆等文献存储节点连接到一起,建立一个可以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方便公众使用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从载体上看:种类更加丰富,有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电子文献信息资源、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和多媒体文献信息资源等,已超出传统文献的范畴。

(2)从构成比例看:随着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建设,虚拟的文献资源所占比例将逐渐增加,成为文献的主要形式。

(3)从分布位置来看:由于网络的分布特点,使文献信息资源本地和异地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可以实现异地共享;甚至可以突破时间的局限,实现24小时全天候阅读。

(4)从利用率来看:随着网络用户迅速上升,电子文献的利用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高校,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已经超过印刷型文献。

(5)从信息服务功能来看:随着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分类更加精确,内容更加的丰富,其服务功能也更加完善,很多图书馆开设了计算机检索、多媒体阅览室等,还可以提供自助式阅读服务。

(6)从检索方式来看:传统文献通常通过目录卡片和索引等方式进行检索,网络环境中搜索引擎仅需输入关键字符,即可获取相关文献资源,文献检索变得高效快捷。

3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问题

3.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藏,不仅有本馆内的文献信息,更多的部分是馆外网络中的信息资源。1996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F)的建成开通,使得我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制从传统的模式向一种以网络化与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开放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制转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的每一个成员馆的有用信息都会通过一定的规则在这个网络中进行传递,同时每个成员馆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规则在网络中对所需信息进行检索。

很长一段时间内,馆藏的主体是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近几年,电子文献迅速发展,在馆藏中所占比重快速增加,特别是二、三次文献的电子版,普及率非常高并且正在逐渐取代印刷型文献。面对这种现实,如何做好印刷型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的适度并存、兼收并蓄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3.2 文献资源建设的问题

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近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跟不上发达国家水平,电子化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不完备,特别是电子化外文文献信息收藏总量明显不足,重复收藏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和目标建设,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利用率较低,据数据显示,我国文献信息资料的利用率不足35%,高达65%的文献资料处于闲置或者较少访问的状态。同时,虽然电子出版物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电子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印刷型出版物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印刷型出版物有着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评审,因而被广泛用在晋升、职称评定和科研量化考核中,这是电子出版物所不能及的。通常情况下,印刷期刊的电子版大部分仅仅提供文献,并不是全刊,并且有很多ASCⅡ只有正文没有特殊字符和图像。

(2)数字化转换问题。在许多图书馆中,印刷型文献信息都是经过多年积累和完善保存下来的,在某些学科领域中有馆藏优势,甚至有的文献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想将这些文献信息全部数字化,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一些文献外在形式也具有非常大的价值,这些都是电子出版物无法替代的。这需要对馆藏文献进行详细研究,对转换的文献进行科学取合。

(3)高度关注版权问题。数字化作品容易被复制,因而版权保护和电子信息传输许可的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法律逐步完善,但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版权问题也就是文献信息安全问题仍然是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一大难题。

(4)使用习惯和设备对文献的利用产生影响。在我国,很多教师、学识渊博的学者不习惯使用电子版。同时还受到检索到所需资料后打印付费和检索某些异地文献需付费等问题的限制。

(5)电子刊物价格高。发行初期,电子刊物往往会以优惠的价格或者免费来刺激消费、打开市场。随着其发行量的不断上升,价格也随之上涨。结合电子版刊物的阅读必须有相应的设备这些因素考虑,电子版刊物的价格实际不比印刷版的低。而且有专业人士认为,对大量数字化馆藏进行管理甚至比管理印刷型文献困难更大,花费更多。

4 文献信息资源的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馆现实馆藏资源,二是网络虚拟馆藏资源。现实馆藏资源是指置于本地的、本馆可以利用其为读者服务的、具有所有权的所有馆藏。虚拟馆藏资源是指读者通过本馆网络系统及其设备可以利用的本馆以外的网上信息资源,是置于异地的,本馆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网上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下的现实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与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一个统一体。

4.1 现实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

现实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书刊、视听缩微资料、馆藏书目数据库、本馆开发建设的各类数据库、数字化馆藏文献和电子文献、下载的网络信息等。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虽然受到冲击,但由于印刷型文献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必须重视对传统印刷型文献的收藏,以确保读者的基本需求。而电子文献具有信息存储量大、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检索方便、易于复制,以及可被众多读者同时使用等特点,所以,要加大对电子文献的收藏比重,应侧重网络数据库、网络版光盘数据库建设和全文电子期刊及检索性二次文献的引进。

当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状况是各自为政,信息分散。因此尽快建立健全各地网络文献信息资源控制中心,建设跨系统、跨行业的权威管理机构,做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网络共享的建设规划同步,为现实馆藏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针对我国数据库信息总量所占比例非常少,小型数据库不统一、不规范,大型数据库库存又少的现实问题,要加强和完善数据库的资源建设,并且在资源建设中应优先开展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要坚持标准统一和数据共享原则,努力改变当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建库局面。

另外,特色馆藏不仅是构成资源共享网络的基础,还是构成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在网络环境中发挥其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还需要建立反映本馆馆藏特色的专题数据库。

4.2 虚拟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虚拟馆藏是在一种虚拟的信息环境中,完成信息系统和动态的、逻辑的信息资源的构造。图书馆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环境连接其他馆藏文献,使得传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空间和服务空间都得到大规模拓展。

与现实馆藏文献资源相比较,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具有以下特点:①馆藏资源是网上电子信息资源;②虚拟馆藏资源具有广泛的共享性;③虚拟馆藏资源具有动态随机性,随时都在更新、变化。

在实际中经常会出现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这就需要对互联网上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扩展虚拟馆藏空间。虚拟馆藏的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以特定的用户为目标,建立专业完善的指引库,并用自动跟踪技术对指引库进行及时更新,以提高专业用户的网上查询效果。通过指引库,用户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的实际资源,就是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信息。指引库的建设不仅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模式的尝试,而且也是打破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技术。

5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使用

租赁、购买服务、购进文献、免费获得是获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支付少量费用,通过图书馆获取重要文献资源。当前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异地电子查检的利用,很多图书馆都是通过购买服务为读者提供资料,这是对购进文献的补充和强化的有效方式。

(2)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免费文献资源。目前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电子文献资源:

一是本地存取、服务。本地存取、服务是指通过网络获得的一份与文献有关的信息进行拷贝,将其安装到自己的工作站或者是服务器上,通过本馆的局域网为读者开展信息服务。

二是异地存取、服务。通过对有关路径的访问,可以获得一个“账号或者用户名、密码”。然后通过相关软件就可以使用租赁或者订阅的文献信息资料。不过这样的网络文献通常是限制拷贝的,只有通过相关的浏览软件才能进行查阅,这种方式是为大型的专业数据库服务的。

6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图书馆情报专业的首要发展趋势,通过对文献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环境的共享优势,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闫学进,试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4)

[2]韩桂香,试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信息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5)

[3]程晓环,对区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01)

[4]赵明臻,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障碍论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01)

篇3

网络时代的兴起在给人类带来了海量信息,在为人类的交流提供史无前例的便利的同时,却因为网络信息的无序性、混杂性和污染性,为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带来了困难。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所说:简单事物的超巨量的复杂联结,演化出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现象。

1 问题的提出

当代世界存在两大浪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拉动着信息网络化,而信息网络化则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由各种信息技术网络构成的环境——网络环境之中,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永恒特征,各种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念、思想、行为、规则,也给政府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在探索和加强政府的信息能力建设。

网络环境的兴起,对加强和完善我国各级政府的管理既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因为,在信息时代,信息能力已经成为政府执政能力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相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省以下的地方政府,由于技术、人才、管理、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信息能力建设尚属于薄弱环节,以至于在面对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时常常陷于被动应付,急需提高危机管理和应对的水平。

2 国内外学者对网络环境理论研究

2.1 国内学者对网络环境的研究

王辉(2004)提出了网络信息环境的定义“网络信息环境指与用户信息活动直接相关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全部因特网交互因素,是用户为完成相关任务而通过浏览器接触到的信息内容、信息表达方式,以及信息间相互关系的总和”[1]。

网络环境是指将物理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互联,各计算机之间依据某些协议进行通讯,实现一个系统,可以共享软、硬件以及网络文化。环境有大小之分,主要是与一定的空间和范围有关。从小的角度可以将网络环境定义为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去理解,可以讲网络环境等同于赛伯空间(cyberspace),即将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包含进网络环境。这也就是说,网络环境除了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一些相关的非物理形态,如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

综上,对于网络环境的定义大多从网络技术入手,强调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下结合网络资源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另一方面又强调参与在网络环境中用户的重要作用。

我国学者针对网络环境内涵的理解基本相似,都是结合了网络的特点,对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

2.2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环境的研究

2.2.1 国外学者对信息环境的定义。美国在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以后尤其重视信息环境的建设,美国军方和政府强调信息的共享在反恐和作战方面的重要性。对信息环境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尤为重视。在美国安全局的政府报告中可以看出,对信息共享的重视[2]。

另一部分学者在定义信息环境的时候从用户角度出发,强调个人的能力在信息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针对不同的问题所处的不同的信息环境进行对策研究,比如政府或者企业所对应的信息环境[3][4]。

2.2.2 国外学者对信息环境内涵的理解。美国情报学家兰卡斯特(F.W.Lancaste)(1984)[5]认为信息环境中的关键因素是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信息人。

英国学者麦克格雷(1988)[6]认为信息必须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或表述,否则它就永远只能是纯本体性的,除了电光是纯信息之外,其它媒介之中都还有另外别的媒介存在。

Jonathan Donner(2009)等[7]通过信息环境中信息传播时借助媒介的不同,对信息环境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与传播途径,是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综上,国外学者在信息环境内涵的理解方面侧重于从组成信息环境的因素,特别是技术因素方面对信息环境的内涵进行理解。

2.2.3 国内学者对信息环境的定义。罗曼(1994)[8]把信息环境和信息生态作为一个概念来定义的“所谓信息环境.或称信息生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生长、传播、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关系的宏观表现形式或宏观平衡、协调状态。这种宏观形式构成了人类赖以进行各种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其它环境一样,信息环境内部重要组成成分之间以及信息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配比、相互协调和相互平衡的关系”。

周黎明(2005)[9]等认为信息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一切自然、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总和。在此,我们所强调的信息环境主要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人的要素、信息的要素、技术的要素和社会诸要素(社会、政治、经济及政策法律等)。

卢金荣(2007)[10]认为信息环境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生长、传播、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或协调状态。

靖继鹏(2009)[11]从信息生态学的角度对信息环境进行了分析,信息环境是信息生态下的一个范畴,包括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社会环境。

刘军燕(2010)根据信息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从信息环境系统的概念演变、信息环境的人、信息的表述、信息载体的演进以及信息政策与法律这5个方面论述了信息环境的演变。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定义信息环境的时候从信息环境的各组成分入手,同时把信息环境的范围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2.2.4 国内学者对信息环境的内涵的理解。岳剑波(1993)从信息环境的要素方面对信息环境进行了分析,分别为:①信息人。②文献信息资源。③信息基础设施。④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罗曼(1994)又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归为内因,同事拓展了外因的概念,分别为:经济状况;科技和教育状况;国际环境状况。

罗义成(2007)[12]从系统的角度认为信息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因素是信息人、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伦理和信息政策与法律。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对信息环境内涵的理解上基本都是从对组成信息环境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要素也随着时代有着各自的发展,内涵也不断变化拓展,但基本类别还是没有变的。

2.3 网络环境与信息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篇4

要使我们的OL开放学习模式更好地得到实践验证,必须建立高效的网上开放学习环境。按照学习环境支撑的主要层次关系,我们进行了网络硬件平台、集成学习平台和交互学习资源三大层次的学习环境建设。在这样一个网上开放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协调一致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成人远程教育的目标。

1.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

网络硬件设施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我们建设的网络基础包括了总校和各分校的局域网、城域网、互连网的连接。为满足在家学习的需要,还鼓励学生购买电脑上网。我们架设的网站可满足对内的宽带和对外的窄带连接两种需求。

上海电大拥有发达的教育教学网络,25所分校和35个工作站遍布全市城乡。为适应视频信息的高速传递,上海电大自身校园网是星型千兆以太网,全部采用CISCO交换机及路由器,以保证其稳定、可靠。另外上海电大通过电信ATM宽带网已经把在上海每个区、县设立的电大分校与电大总校通过光缆连通,建立了一个基于ATM宽带的上海远程教学网,同时开展了视频点播(VOD)、双向视频等服务,学生在所在分校电子浏览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就可以浏览课件、网页、视频直播课堂,电子阅览室配备10台计算机通过宽带网直接与总校相连,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机、摄像头、音响等系统。同时我们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卡,凭此卡学生在家里通过电话拨号就可以进入上海电大网上课堂学习,每小时电话费加信息费仅需一元人民币,解决了学生上网费用较贵的问题。对于学习开放专业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可自己申请的Email帐号,通过Email学生可以实现与教师交流、问题解答等功能。

2.集成学习平台(OL学习系统)的建设

为实现OL开放学习模式,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互动,我们进行了OL学习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学习平台开发。OL学习系统主要由网上课堂系统和一些学习服务支持系统如网上邮局、报名系统等组成,能适应宽带与窄带网络环境中的同步和异步、群体和个人学习的需要,为一适合电大教学特点所设计的成人分布式学习平台。本系统经过数万学生的实践检验和开发调整,功能上基本满足实用性和教育性并重的要求,有效适应了开放学习中的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OL学习系统着眼于平台的建设,从方便用户的角度(教师和学生)出发,实现最佳的网上教学效果。系统以易于使用的Web形式出现在用户(教师和学生)的面前,提供多个简单易用的工具,包括管理工具、学习工具等。系统各模块使用数据库作为后台,前端使用各种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学模板。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教与学解决方案,本系统还与其他系统(如教务系统)衔接一致。通过本系统可以使网上学习规范起来,为有效的教学管理打好基础。

本系统的基本特点为各种特性的协调统一,以适合各种教育的需求:

(1)集成性和分立性的统一:平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协调的,由各个子系统组合在一起。既可拿出其中一个子系统单独使用,也可集合在一起使用,实现了模块化的要求。通过超连接和数据库技术可方便地将系统的各个部分无缝地集成在一起,其核心为课程类别库和用户库。

(2)灵活性和规范性的统一:由于电大的学生多为在职工作,学习不一定能跟上面授。所以网上学习提供了基本的学习进度表,学生可参照进度表进行学习,这样可避免网上学习的随意性。同时学习的方式又是灵活的,可随时通过网络进行适合自己的重难点学习和网上辅导。

(3)在线学习性和离线学习性的统一:平台实现了完全的在线学习和维护,学生可在任何连上网站的机器上完全在线学习,教师也可方便地在浏览器中通过学习进度表进行教学内容的远程维护和教学答疑等。同时大多数教学材料如网页和教学文档都可方便下载离线学习。

(4)版本完整性和简易性的统一:本系统以网站形式出现,可方便出现在用户面前。目前提供两种版本:完整版和简易版。简易版使用系统自动转换的纯粹HTML格式内容,保证了访问速度,这对公众网访问教科网的用户适用,对网速较快的如教科网用户则使用动态内容较多和交互性较强的完整版,从而使各种用户能方便接近。

(5)电子学习性和真实学习性的统一:从报名、学习、交流到交作业、考试,我们基本实现了开放学习的流程。通过网上学习,学生能感受到E时代的完整网上学习的高效性,与电大一般教学流程协调一致,实现了完整的开放学习经历。

系统的运行环境:

我们设计的系统有多个版本,包括适应内联网、互连网环境中的完整版和简易版。目前完整版系统架构于WindowsNT平台上,以MicrosoftSQLServer做为后台数据库,用来存放各种各种学习信息数据,便于远程管理和大规模的存取;中间层为各种asp功能文件,用户端为各种功能解释执行过的网页形式。针对大规模的网上浏览,我们还采取了各种优化措施,例如对课程网页内容自动生成HTML的功能,以避免反复读取数据库而消耗大量的服务器资源。我们还准备开发基于Linux平台上的PHP版本OL系统,以便更加稳定地实现Web学习服务。

按照上海电视大学的一般教学流程,我们逐步实现了教学各个环节的Web化,使大规模的共享和电子化得以形成,并使之集成化。下面简单介绍OL学习系统主要子系统的功能,见图2。

图2OL学习系统的组成

一、网上报名:为实现上海电视大学新生报名的高效性,设计了基于Web的报名系统,学生只要登上学校的网站就可轻松地进行网上预约报名,在通过学校认证和交费之后,即可成为上海电大的正式注册学生。

二、网上邮局:所有正式的电大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在网上申请邮箱地址,具有邮箱的在线收发和管理权限。在网上邮局中申请的用户名和密码同样也是网上课堂登录的凭证,实现了一处申请,全网通用的功能。

三、网上认证:针对不同用户的登录认证,包括普通用户和管理员,实现不同的网上学习栏目浏览权限。

四、教学公告:从教学公告中我们可以获得最新的教学信息,以便按照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已实现了快速的公告信息在线编辑和功能。

五、课程学习:课程学习为教学的核心,本系统包括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编辑两部分。系统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获取与面授教学相配套的最新课程内容和多媒体辅助材料。

课程学习:在课程学习中,系统提供了电大各门课程的进度表,该表包含了面授时的时间、周次及其相关网页内容,能有效集合和管理各种教学媒体内容,为强大的教学进度导航图。各种媒体既可在线浏览也可方便下载到本地进行观看。

课程维护:是一个强大和灵活的课程开发、发送和管理的系统,学生端的内容即是由这个系统维护。系统提供了自动生成教学进度表的功能,为教学内容提供了模板生成网页、上载已有网页和文档的接口的功能。

另外为强调视频资源,我们还将相关专业的Real格式课程视频汇总在一起形成视频库,按课程分类提供高质量的宽带和窄带视频内容,可供学生搜索和目录控制浏览。目前已为学历课提供了300多段视频资料。为进一步加强视频的交互性,还正在研制基于Quicktime的流式视频、文字、幻灯片、BBS同步的网上多媒体课堂集成系统。

六、学习交流:学习交流以BBS课程分区讨论形式出现,让学生在不限时空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老师的的辅导。根据BBS讨论还设置了教师回答学生、答疑精华等功能。除了简单的文字性内容交流外,还给主持老师提供了发送文档(如能内嵌图片和公式的Word文件)的功能,这样就解决了普通教师不能在网上书写理科图解公式的不便。同时主持教师还有删除、确定精华的权利。

七、学习记录和评价:自动跟踪学生上网的情况,记录下相关数据。根据上网记录如上网天数、课程点击数记录等。学生可看到自己个人上网记录,教师也可看出学生网上学习情况并可进行数据的自动汇总评价以反映学生总体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网上教学改进提供了依据。依据这些记录我们设计了网上学习排行榜,如课程点击排行榜、学生上网次数排行榜、BBS发言排行榜等。

八、个性空间:为体现网上学习的个别化,在个性空间中为学生提供了书签设置、记事本、网上课堂资料搜索等功能。学生可以为自己认为重要的网页内容设置书签,并随时调用书签以快速进入该网页。学习者还可使用网上笔记本记下自己的信息,以便以后使用。另外还给学生提供了网上课堂全文资料检索,以方便学生快速查找学习资料。

九、作业系统:我们进行了网上作业的功能实验,为教师发收作业和学生发送作业答案提供了通道。

十、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室是一个安全和模拟真实的Web环境,目前我们开发了了炒股实验室。实验可作为金融专业学生成绩评定的一部分。由一程序适时抓取网上真实股票信息,更新本地数据,为学生买人买出股票提供接近真实数据的依据,最后以学生抄股次数和赢利情况进行评分成绩。

十一、网上考试

模拟考试:模拟考试系统包括考试试卷录入、生成、模拟在线考试、判卷评分等功能,能使学生在网上进行随时的模拟测试。题型包括各种标准试题,如选择题、判断题等。

网上试卷库:按照课程分类对电大历年的试卷进行整理,由数据库管理,提供了查询,调用、打印等功能。

在线考试:目前已开发了基于Web的交通违章考试系统及网上英语听力考试系统。考试随到随考,随机抽题,及时评判,给出成绩。而网上英语听力考试的的声音既可从网上以流的形式传输播放,也可从预储存的本地机器上读取播放,解决了音频传输问题。

成绩查询:为实现电大学生考试成绩的及时获取,设计了学生考试成绩查询系统,学生只要轻点鼠标并输入自己的学号,就可以轻松便捷地查到自己的考试成绩。

3.交互学习资源的建设

通过集成平台可无缝连接各种交互资源,载体以Web为主,配之与网络连接的光盘。这些资源有简单的如普通网页和交互操作的Java应用软件,形式有CDROM(与Web连接或可运行在Web上的光盘内容)、网页、教学文档、网上动画、网上视音频等。在集成平台的维护系统支持下,我们还可方便地实现网页、标准试卷的生成。目前已有部分网上内容由普通教师开发和管理,这样我们技术人员编辑普通网页的精力就减少许多。

下面是一些有特色的网上学习资源:

课程网页:依托网上课程管理系统连接大量开放式学历和非学历课程。目前我们的重点是建设六本二专学历专业的网上课程,本学期已有77门学历课程内容上网,另外还有其它大量的非学历网上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库:包括文化人物、文化典籍、珍品文物等大量网上多媒体信息。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包括中文Word97、中文Windows95、PowerPoint97、Execel97、Internet漫游与收发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实验等内容。软件利用JAVAAPPLET编制,易于网上教学。系统左边是目录,当您点击某一条目时,在系统的右边将出现模拟场景。您可点击"演示"按钮,浏览整个操作过程;期间,通过拖动滑竿来调节演示速度。还可以点击"尝试"按钮来亲自尝试一番,交互性很强。

远距离开放教学辅助学习光盘:该类光盘包含:学习上网、网上课堂、上网软件、休闲娱乐、帮助主题等多个栏目,以及各种方便登录上海电视大学网站和OL网站的快捷方式。

五、上海电视大学网上开放学习实践效果

随着众多的学生使用和反馈,网上学习环境也在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实践检验。从数万学生网上报名到大规模网上学习经历,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利用我们的网上资源优势,也实现了与其他学校如厦门电大进行了合作使用,使资源共享得到了真正落实。

1.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由于网站的方便接近和网页的及时维护,学生可随时获取最新教学内容并与老师进行交流,而不会因为没有参与面授而影响学习。随着学生对网上学习参与的增多,各个课程的点击数在不断增加,例如“宏微观经济”课程在9月份的点击数为5330,而在10月份则上升到13920,充分说明了大家对网上学习的重视。同时网上交互性很强的学习内容也为高级学习提供了支持,完整的电子经历使得在家学习已成为现实。

2.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教学管理的效率提高

由于系统的使用简单,许多老师直接参与远程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不可靠性。老师与分散在各个地区的学生的沟通由于网上通讯而变得更为便捷,当然24小时都可与学生交流的情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挑战。

六、结论

实践证明,E-learning在上海这样一个信息技术比较发达地区的成人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其他学习方式相配合,能实现最佳的成人学习效果。我们所提出OL开放学习模式及网上开放学习环境的建设,为E时代的学习作出了自己贡献。

当然,技术的进步和学生教师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我们清醒认识到建设功能更强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需要实现人-网-人和人-机交互的协调环境。我们将在两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和开发,一是支持教师和学生教学的资源库建设,另外一个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虚拟学区建设。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对教学参与者的要求也需要提高,包括学生和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他们的充分支持是不能完成网上学习活动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与众多院校合作开发和资源共享,从而取长补短,实现网络教育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上海电视大学校园网,

[2]OL网站,

[3]Whatise-learning,

[4]Electroniclearning,dsv.su.se

篇5

在精品课程建设内涵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本课题组从精品课程的学术性、开放性、学习互动性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分析,从以下方面提出了校级精品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

1.以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提高课程的学术水平。要抓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⑴要有高水平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精品课程负责人必须是该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前沿,指导并带动课程相关的学术科学研究,能够领导各课程组教师关注并投入相关的学科建设,并引导课程组教师将最新的科研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从而从学术水平上提升课程内涵。⑵要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无论是从学术研究梯队、还是从教学梯队建设的角度来看,课程建设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课程研究和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建设效果,特别是精品课程。老中青、高中低职称教师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形成一支有活力的教学团队,同时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经验传承、创新研究紧密结合的师资力量,为课程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以课程基本建设为根本,规范课程建设要求。⑴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执行文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程进度安排表、教材、教学参考书、考试大纲等。教学大纲是执行课程教学任务的最基本的依据,它规范了课程教学的内容、重点、难点,明确了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形式的要求等等,为教学任务执行者提供了教学基本标准和参考。教案、考试大纲等都依据教学大纲制定,为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提供了规范。⑵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基本档案。如:课程教学信息、音像文档资料、教学标本、典型教学档案、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特色讲义等,这些资料文本和基本档案的建设,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有助于课程教学任务承担者扬长避短,继承历史过程中好的经验和成果,或在原有的教学资料中提练教学改革的思路等。

3.以课程教学改革建设为核心,狠抓课程教学质量。⑴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当前课程改革首要应解决的问题,就是课程建设组的教学改革理念的问题。课程组的学术理念、教学改革理念,是指导课程组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理念不创新,课程建设将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层次,精品课程建设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⑵精品课程应重点推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一要体现先进性,随着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不仅要积极将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上来。二要体现信息丰富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大的信息空间,现有的知识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需要,不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丰富课程的信息量,将会使课程学习变得空泛,缺乏实际内容,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4.以课程教学评估为手段,促进课程建设出成效。⑴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构建针对性强的评价体系。很多高校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评审指标体系,完善了一套评价体系。但是,如何针对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及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评价,应有一套更为细致的评价细则。如作为职技高师院校的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其课程评价体系与普通高校的评价体系相比较,对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体现、强化实训实践环节等课程教学特点,就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权重和评价角度。⑵建立多元化的精品课程评价渠道。精品课程评价多元化评价应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的人员:教师、学科专家、学生、管理人员、专门的评价机构等等。第一,确立老师评价主体地位。教师既是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与参与者,又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实施的执行者,其评价的核心地位显而易见。第二,重视学生评价的重要作用。作为课程影响的承受者,课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学习需求,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评价非常有必要的。第三,建立学科专家、管理人员、评价机构评价渠道。课程专家可以从多方位的学科建设角度、管理人员和评价机构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和成效等方面对课程的共性元素进行评价,不同角度评价都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整合课程有效资源,保证精品课程质量

1.建立较动态开放型的教学资源库。动态开放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不仅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为所有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建的必须途径,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既可以节约资源开发成本,也可以直接共享高水平有效资源,对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促进精品课程建设速度,拓宽精品课程建设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6

关键词:环境地质学;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建设

一前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给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每个学校都面临着如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改进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多样化教育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一普遍性问题[1]。网络教学平台又称在线教学平台,最早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研发,是根据实际需求构建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与沟通平台,包括网上备课、课程制作、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作业、网上学习、网上考试以及质量评估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教学支撑平台,全面支持教学各个环节。网络教学平台的实质就是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教师把课程的相关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将网络平台上的内容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进行学习,它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课时少、课堂授课信息量小的缺点,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保证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2]。桂林理工大学自2014年开始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教育在线网络平台建设栏目,对自己的教学课程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环境地质学课程作为本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典范,是全校老师借鉴学习的对象。本文结合环境地质学学科的特点,总结了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二环境地质学学科特点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保护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运用基础地质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3]。环境地质学课程目前已经成为大多数地质类高校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1994年,桂林理工大学开始设置该本科课程,至今已有20年历史,并主编出版了2版环境地质学教材。多年来,在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地质学》课程建设不断进步,从没有教材、到自编教材、出版教材,再到尝试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凝聚了很多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为了响应桂林理工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号召,充分利用桂林理工大学教育在线网络平台的工具资源,《环境地质学》网络课程率先建设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示范作用。

三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目标和思路

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目标是:在不断完善《环境地质学》教学内容和修编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学校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呈现具有友好人机对话界面、能够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并实现专业启蒙或拓展知识面的目标。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主要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开展素材收集与整理,包括视频,动画,图片,国外教材购置与典型网站资料等;其次开展教学课件制作,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形成风格新颖的ppt,并进行格式(swf)转换;最后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利用桂林理工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各栏目内容,为课程教学服务,如课程信息,教学单元,教学活动,拓展资源和常见问题等。

四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模块结构设计

不同学校课程网络建设模块结构大同小异,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模块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课程信息、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拓展资源、常见问题(百科)。

(一)课程管理模块

课程信息模块是网络教学平台中内容最多的一个模块,包括课程维护、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通知、教师信息、选课学生管理等。此模块中,学生可以了解与环境地质学有关的课程介绍、专业知识、授课教师的相关信息、各章的重难点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及时课程的相关通知,并对选课学生进行管理。

(二)教学资源模块

教学资源模块是网络教学平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浏览并下载相关教学资料,包括教学课件、教案、在线视频、在线动画、相关的图片观看以及提供相关网址供学生课外时间上网浏览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在没有开通网络教学平台之前,学生只能在上课之前或者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来拷贝教师的教学课件,然后回到宿舍进行复习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之后,学生可在随时随地选择下载所需的章节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果。环境地质学的课件以章为单元,分14个单元,EG01-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EG02-地球物质及其作用、EG03-地震、EG04-火山爆发、EG05-河流和洪水、EG06-斜坡岩土体运动、EG07-海岸灾害、EG07-水资源与环境、EG08-土壤资源与环境、EG09-矿产资源与环境、EG10-水污染与水处理、EG11-废弃物管理与地质、EG12-空气污染、EG13-地方病、EG14-全球气候变暖。每个单元分教学要求、教学课件、视频动画、看图学习、关键术语、测试释疑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课程自学材料。

(三)教学活动模块

教学活动模块内容也很丰富,包括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学习笔记等栏目。在学完每章内容(单元)后,上述栏目会有新的内容补充。答疑讨论栏目是网络教学平台最具特色栏目之一,可分为四个部分:课程讨论区、常见问题、自动答疑、邮件答疑,教师可以提出环境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最常见的问题,在课程讨论区创建新话题,学生也可以在话题后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其它的相关问题,教师最后再进行统一答疑;教师可以在课程问卷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自己的邮箱,学生向邮箱中发邮件进行与课程相关问题的咨询;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在教学笔记栏目中记录相关教学和学习心得;在学完每章内容(单元)后,教师还可以在课程作业栏目里布置一些课程作业供学生完成;在线测试栏目是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基于现实考试环境的模拟考试形式,测试完了之后,客观题会自动批改,极大的减少了教师阅卷的工作量。环境地质学课程是桂林理工大学第一门进行网络考试的课程,是学校其它网络课程建设的模范。学习笔记栏目也包括三个部分:我的笔记、教师笔记、学生笔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记下笔记,做笔记有助于学生对当天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知道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活动模块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互动,避免了呆板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拓展资源模块

分专题视频和重要网站,提供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反映现实题材的视频,比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水问》和《红线》,均反映了我国当今水资源、土壤资源、大气质量、碳排放等方面的现状与发展,有重要的课程教育意义。另外,该栏目还提供并介绍了国内外一些重要的网站信息,比如美国EPA和地质调查局(UAGS)有关自然灾害和人为致灾知识,我国地质调查局和环境保护局公布的网站信息。

(五)常见问题(百科)模块

该栏目陈列了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分享的有用题材,比如对某个专业术语的维基百科解释等。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校的统一组织管理工作,省时省力;便于课程自身教学管理,有利于开展网上教学活动,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也便于协同工作,能够带动网络辅助教学开展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4]。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平台上的网址自主进行其它内容的学习,扩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程亚平 陈余道 闫雅妮 李亮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轩亚光.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福建电脑,2010,11:202-203.

[2]肖晓梅.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67-69.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馆藏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在经历了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之后,正向数字图书馆发展,作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要想生存、发展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对馆藏建设的内容、重点以及策略等进行转变与调整。

一、网络环境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影响

(一)拓展了图书馆馆藏的内涵

INTEMET的诞生与发展,使图书馆馆藏的含义首先超越了印刷型书刊资料、缩微资料、视听资料等范畴,延伸到各种电子出版物、电子信息资源,即包含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格式(录像带、磁盘、磁带、CD—ROM光盘等)和信息类型(应用软件、书目文档、全文信息、数值文档、多媒体等),馆藏内涵的变化还体现为外部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的“虚拟馆藏”,这实际上是传统馆藏观念上的一大突破,这些外部信息资源不是图书馆自身拥有的物理实体馆藏,但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到读者所需要的信息,无形中这种资源就成为图书馆资源的一部分,从而扩大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范围。

(二)馆藏评价标准的再选择

“虚拟馆藏”概念的引人导致馆藏结构的转变和馆藏建设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强调选书,重视物理意义上实体馆藏的建设,评价的对象只能是文献本身,而网络环境下评价馆藏质量就不能只以本馆拥有多少馆藏和多少电子出版物为标准,而应该以它在整个信息服务中为读者提供的选择性信息存取能力为标准。

(三)馆藏建设内容的变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正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亮点,读者使用图书馆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对文献的需求转向对信息的需求,即人们不再重视信息载体的差别,而是注重有用信息的获得。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图书馆不能只限于向用户提供文献,而应提供包括本馆文献在内的所有网络上的可得信息。因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象就不再是传统的文献概念,而是包括传统文献、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较广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建设文献资源的手段不仅包括对实体文献的人藏,也应包括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导航和租用。

二、网络环境下馆藏建设的新特点

(一)文献载体和类型的变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不再仅仅是印刷型、视听型、机读型、还有光盘型和网络型,各类文献并存,互为补充,成为整体,信息资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

(二)文献收集途径和获得方式的变化。除了延伸传统文献做法外,信息采集方式和途径将被大大拓宽,通过网络采购、下载,自建共享书目数据库及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等途径来完成。

(三)文献收藏方针和策略的变化。随着各种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数量的增加,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文献收藏方针应突出专业化、特色化、针对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突出馆藏特色,确保专藏,使其由单一印刷型向多类型、多载体的方向转变。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策略

(一)重视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的关键,是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是图书馆的宝贵资源,建设馆藏数据库就成为图书馆馆藏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目前,数据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规模较大的联机系统数据库,CD—ROM光盘检索系统数据和规模较小的专门文献数据库;所采用建库方式主要有三种:C1)利用网络条件联机进行联合编目和回朔建库,如在版编目数据库。(2)利用外部数据源,包括利用兄弟馆的标准数据和购买国家图书馆的CNMARC数据。在建立本馆的数据库时,用外部数据进行套录、修改、转换,使其成为本系统的数据。联合编目、利用本地标准数据和外部数据源,不仅可以提高数据加工速度,还可以提高数据加工的质量。(3)自建数据库,包括新书编目和回溯建库,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已采用CNMARC格式建的书目数据库。像本馆建立的馆藏数据库就属于此种类型。在建库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应步骤包括:(1)书目数据应统一规则、统一原则、统一协调。(2)成立CNMARC格式维护咨询小组,以指导对MARC格式的执行、修订、补充工作。(3)加强数据库的安全举足轻重,在建库过程中所使用的软硬件发生故障或操作有误,计算机病毒或其他意外都会影响到数据库的安全,因此一定要确保数据库安全可靠。在必要时,可留备份,以防万一。

(二)增大电子文献入藏的比例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毫无疑问会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相互补充和共存的局面。在文献配置方面就必然出现两者的比例问题和两者关系的处理问题。图书是人们通过持续阅读获得知识的最佳方法,就阅读习惯而言,人们不可能长时间地盯着计算机屏幕去读((战争与和平》。因此,图书作为一种持续性的阅读媒体将继续存在下去。

由此可见,印刷型文献在短期内不断的攀升,同时高密度光盘价格却逐年下降,其与印刷型文献相比,电子文献有着存贮量大、出版周期短、检索便捷、声像并重、大批量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要求图书馆应调整采访策略,对各类文献的人藏比例和经费比例进行调整,逐渐加大对电子文献的收藏并增加与之相应的设备投人,为加快信息检索自动化,促进网络化建设进程,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三)建立具有本馆藏书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建设更加注重藏书结构的变化,突出藏书重点,从而形成本馆馆藏特色,以利于馆际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藏书特色是指馆藏在某些学科领域或某个专题方面在数量、品种、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规模,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情报价值,文献保障率高、具有研究级水平,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方便、快速,这些文献资源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经过科学地组织管理又具有多种检索途径和检索功能。例如,民族大学图书馆根据本馆馆藏的实际情况、本校的科研教学力量及本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建立了一整套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蒙文藏书体系。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普及和网络化的发展,可以想象,如果今后要是某个出版商将出版的图书全部输人光盘,那么读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查阅任何资料,图书馆数百万册的藏书就只有版本价值了。因此在未来的图书馆发展中谁先注重特色文献的收集,谁就拥有了一份独一无二的文献财富,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读者。

(四)剔旧策略

网络时代,图书馆规模及藏书量已不再是引以为荣的资本,而馆藏资源的质量却越来越受到重视。馆藏必须经常处于新陈代谢之中,才能够符合藏书的发展规划。在阿瑟·柯利著的《图书馆藏书建设》一书中,提出对一般参考著作,如百科全书和目录,“10年以后就没有多大用处”,而社会科学类书则要求不断修改。随着信息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读者对文献的新颖性、时效性的要求日益迫切,所以提高藏书剔旧的频率,增加藏书质量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才能适应读者需求。

四、网络环境下馆藏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由于电子文献对信息技术设备的依赖性,在馆藏电子文献数量逐渐增加的同时,还应相对增加计算机等技术设备方面的经费投入。

(二)利用网上信息建设虚拟馆藏,利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将网络上现有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建立图书馆的虚拟性典藏。

(三)在馆际协调与资源共享前提下,利用有限的经费购置重要的和适用的印刷型图书、期刊等传统文献,做好传统图书馆的过渡工作。

(四)将传统馆藏文献转化为电子出版物。图书馆应独立或与商业公司合作,将馆藏中有独特价值的印刷型文献转化为扫描版或全文版的数字文献制成光盘或上网传播。

(五)大力发展馆际协作,加强全国性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图书馆不仅在收藏印刷文献时要进行协调与共享,而且在将馆藏文献转换为电子出版物时,更需要进行协调,这是因为,为避免网上信息的冗余与浪费,保证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面、充足与系统,客观上要求加强馆际协调,使备馆上网信息资源各具特色,互不雷同。

(六)加强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网络信息资源是动态韵、作为其传递系统的虚拟数据库应具有相应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为指引读者方便及时地查找最新信息。必须跟踪网上站点的变化,修改更换站点。

(七)培养信息意识强,素质高的采访队伍二。图书馆必须加紧培养一支信息意识强、素质高的采访队伍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搜索和获取的技术,对某个学术领域的相关信息源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和了解,能够及时监测相关的信息源的信息更新情况。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字化校园;问题;建议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数字化快速融入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为适应时展潮流,紧跟时展步伐,教育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标志和理想选择。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也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时俱进地提升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运用能力,其不仅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而且对于提升所培育的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加以探究。

一、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理论

1.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麻省理工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了E-campus计划,成为数字化校园的开端。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主持了一项关于“信息化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该项目首次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发表了关于“数字地球”为主题的演讲,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校园的概念逐步在社会中流传并得以发展。

2.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数字化校园主要指在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以校园网络为依托,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与工具,把文字、图像、语音等转换为数字信息,实现从教室、课本到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全部数字化,进而在校园网络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数字化空间,为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信息化提供基本前提。

3.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一是智能化特点。数字化校园的首要特征就是智能化,也即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人工职能来代替人的部门劳动。例如现在普遍应用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片等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改变了传统“板书”教学的状况。

二是网络化特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教学中引入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率,为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个性化特点。数字化校园的个性化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特长,张扬个性。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包括信息系统建设和网络硬件基础建设两大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基本的功能方面我们需要建设好基础的平台、用户端、基础服务设施等,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从而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教育。除此之外,建设数字化校园必须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大都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然而因学校原有评价体系的影响,追求升学率,加之建设资金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针对信息化建设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研究较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之教育经费不足、分配不均,许多学校信息化发展缓慢,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2.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结合不够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忽视了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与的结合发展。部分学校更多地注重基础层面发展,却忽略了如何利用技术进步转变教育理念,影响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

3.校园计算机软硬件建设不平衡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只注重表面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却忽视了软件建设及其应用的发展。一方面针对计算机硬件投入大,效益低。部分学校只是单纯地引进高配置的计算机,却忽视了教师计算机技能;另一方面软件更新速度较慢。学校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与之配套的软件建设则相对落后,软件资源相对缺乏。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缺乏相应的软件,教师无法从网上获取更好的资料;再有,信息管理工作也不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些学校缺乏对信息的管理,造成了信息系统的组织、协调困难,资源的浪费以及设备的严重损坏等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看作是一场信息化带来的改变,也可以看成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一场变革。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服务师生,提高教学效率。

1.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

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校校长支持和重视教育信息化,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也积极赞成。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相关领导应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优化办法思路和办法理念,结合学校数字化建设实际,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展。同时还应加强学校领导及教师的相关理论学习,深化自身对数字化校园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任课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强化数字化校园管理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积极设立校园网络信息中心,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种校园网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教育与管理等。

3.构建数字化校园网络

数字化校园网络通常分为内网、外网两大部分。内网主要指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网络,通常包括:学校学生的登录平台、学校内部邮箱系统、学校BBS以及学校教学平台等方面,是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平台;外网主要指学校的门户网站,包括学校主页、学校机构等板块,这些是宣传学校形象,推进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方面。

四、结语

总之,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标志和和理想选择。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数字化、标准化、统一化、集成化原则,运用教育理念重构、科学制订规划、架构人力资源、优化过程管理等手段,在整体上加以推进,从而营造出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施行。

参考文献:

[1]赵天.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张韶.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关键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27期

[3]胡兵.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原则与设计思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29期

篇9

【关键词】 新型网络 学校建设 校园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正文】在这样开放的信息网络时代,一块黑板,几张幻灯片的学习方式已不满足学生的自身需求。因为传统的电教媒体如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和电视与机等虽然以图像和声音为媒体来传播和处理信息,但人机无法交流,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因此建设新型的网络环境能够最大程度上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创新精神和完善交往能力。让学校和着时代的节拍,走上教育现代化的道路。

1小学学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各学校积极争创“信息技术学校”,关注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在学校工作、活动中的运用。配备电脑网络设施,师生共学,一起冲浪,让学生们真真实实地体验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已经到来。

2)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以及电脑课程的相对连贯性,在三至六年级的四个年级中分别开设了《信息科技》课程。学生对电脑课的兴趣非常厚,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打字、电脑小报制作、演示文稿动画制作以及上网制网页等知识技能基本掌握。

3)学生拥有电脑率很高,但上网率不高,主要是因为在家家长对孩子上网还存在多方面的顾虑,怕孩子的自律能力差,分辨能力不强,在网上学不到应学的东西,浪费时间,影响视力。

2网络环境下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策略

1)提高辅导员的电脑网络意识。

网络信息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形势下的辅导员必须运用电脑网络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主题活动的场景化和可视化,阵地建设的自觉化。辅导员可以帮助队员提高搜集,掌握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网络交友社会化,个性化。

2)组织教师学习电脑网络知识。

校园网络生活建设工作的电脑化,网络化的开展,关键在于要有一支具有电脑网络知识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应基本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电脑浏览器使用,网上交流,网页制作等网络基础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建立起自己的网页、创办电脑小报等。

3)利用网络创新校园网络生活建设活动

电脑网络活动是指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以网络活动为载体,以网上交友为活动形式的校园电脑网络活动。电脑网络活动的形式很多,主要有:跨越空间、快节奏的“网上联络”;交流心声、不见面的“网上聊天”;围绕主题、有见地的“网上论坛”;信息获得、有选择的“网上冲浪”;学习技术、有创新的“网页制作”等。

考虑到许多家庭没有上网,我可以利用校园局域网,创设模拟的网上空间,进行一系列的模拟网上活动。实现时代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a、网上“手拉手”活动。

有针对中队手拉手和队员手拉手两种形式。各中队之间可以开展网上各种交流活动,如网上棋类的竞赛等。队员们将自己的烦恼和困难存入电脑,在校园网上寻找选择自己的伙伴,在网上交流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此类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互帮互助的精神,从而引导孩子们初步形成良好网络道德意识。

b、 网上安家活动.

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各中队主页,小队网页,并上挂学校网页,在学校主页中安一个家,完善学校网页,激发队员制作网页的兴趣,培养队员利用网络在网上查询信息的能力。

3校园网络生活建设的作用

1)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而我们开展的电脑网络活动是让队员通过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的好途径。这一点在进行“电脑作图”中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的“电脑作图”其结果是非常“直观形象”,就是一幅幅可爱、简单的图画,从而也就激起了队员们的学习兴趣和挑战困难的勇气。在动手前进行“分析图形”的练习,可以锻炼队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处理问题的“先后”逻辑习惯。再通过“浅入”“深出”地教学,学生们逐步掌握从简单到复杂的图形绘画技能,使得学生在尝试与体验的过程中一步步迈向成功,在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

2)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画面,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语言文字表现的内容,诱发学生产生合理想象,在想象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丰富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在我们的信息科技课上,我们安排了大量的上机时间,就是让队员们将老师所教的和自己所想的,通过自己操作键盘、鼠标来完成。学生在掌握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练习、作业都可以没有“主题”限制而大胆地创新。我们相信在网络上可以给我们的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理想的双翼”。

3)完善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通过网络媒体,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广泛的社会空间,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传统的“面对面”式教育处于师生相对无言的状态,网络给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手段,那就是“网上交流”。师生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克服“说不出话”的情绪状态 ,而教师的教育工作效率也会因此插上“飞翼”。特别对于“腼腆”、“内向”的少年儿童,网络环境--一种非正式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缺点,走出狭小空间,相信自我,尝试迎接新的挑战。

4结 语

网络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秘密的社会中。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帮助的同时也产生了烦恼。面对这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又时时处处与我们行影相随的“网”,少年儿童是不成熟、发展中的孩子,在培养其自主上网的同时培养其鲜明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是前提条件。因此,学校在引导和建设校园网络生活的同时应注意:1、加强网络健康教育,提高警惕;2、正确指导学生上网,提高鉴别能力;3加强学生校外上网监督力度。使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实、形式新、方法活、有实效、有特色地形成学校德育教育整体氛围和科学的领导机制。相信只要我们系统地组织和创设校园网络生活,我们的校园必定会和着时代的节拍,走上教育现代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1601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能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效保护企业的资产的安全,提升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运作效率,大大降低企业经营上存在的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能得以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重新确立企业会计组织结构

网络环境下ERP的运用,让企业会计业务的运作环境与运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内部环境方面,为确保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的严密性,企业应该在扁平化结构下重新确立会计组织结构,并将其设定成会计信息系统运作组、财税金融组以及计算机中心管理组。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组主要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会计信息的采集、审核、分析等;而计算机中心管理组包含软件开发、系统设计等;财税金融组包含纳税筹划、资金管理等。

2 创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企业在网络环境下实行内部控制时,有风险控制能力弱的问题,其原因是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同时还未建立与之相联的风险管理体系,这让企业没有能力去应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中遇见的风险。当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遇到的风险逐渐加大,例如授权方式的改变、网络环境本身的开放性等,这无疑增加了企业风险管理难度,所以,加强i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重心是创建风险管理系统。创建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一方面,企业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企业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研究并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的策略,而企业的董事会则主要是负责监督与决策,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效性对股东会负责;企业经历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策略加以执行,尤其是要抓好企业的风险管理日常事务,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来对企业董事会负责;企业财务等风险管理部门可以进行科学有效的分工,相互之间联系,构成一个有机体;企业财务部内的人员应对本部门的业务非常熟悉,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风险评估。所以,企业财务部门的应该建立专门负责会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团队。另一方面,创建企业风险预警系统。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应包括企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处理。企业将风险预警系统内嵌在会计信息系统的程序内,当会计信息系统在遇到风险时,其能提供预警方面的功能,生成具体的预警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给负责人。负责人按照风险的具体性质,选取恰当的风险评估与处理方案,以便完成风险控制。

3 开展网上确认控制

为了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会计内部控制框架建设,企业在控制活动过程中,需要加强网上确认技术,加强会计信息安全方面的控制。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原始资料数字化进一步加大了会计信息的安全风险。为了有效防止会计原始信息被篡改与盗用,企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实施传输方面的功能,对原始交易凭证的第三方进行严格控制,也就是开展网上确认。企业在网络上的认证机构申请数字签名与密码,当双方进行相关的业务往来的时候,将相关的单据和交易凭证传输给认证机构,再由认证机构对其进行核实,对其进行数字签名,并进行加密,之后将已经加密与没有加密的凭证传输给双方,这就完成了双方都认可的公正交易。在这样的交易中,交易一方因为没有办法获得另外一方的签名与密码,所以不能对交易凭证进行修改。与此同时,这一凭证采用加密与未加密两种形式存在企业数据库内,企业会计人员也是只能对没有加密的进行修改,企业的主管人员对某项业务出现疑惑时,只将加密凭证交给客户与指定的认证机构进行解密,将结果进行对照,就可以得到答案,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4 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开发、维护与操作的整个流程进行检测,将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汇报,这能弥补信息系统控制上的缺陷,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一般是由专门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采用第三方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综合性的检测与评价,向被审计企业提出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改进的建议。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综合使用了信息技术、审计理论等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提供了保证。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框架的建设,应从重新确立企业会计组织结构、创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开展网上确认控制、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等方面出发,提升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峰.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08,(02).

[2]王健.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6) .

篇11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环境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真实记录的档案和档案工作,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如何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档案服务现实需要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档案工作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信息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为档案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工作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1.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档案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提升对档案资源的采集、整合、加工和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节约人、财、物的投入,努力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档案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的地服务于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

2.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创新档案管理模式。网络与数字化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为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前提条件。档案信息化建设既有利于提升档案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档案服务领域,创新档案管理模式。传统的档案的保管和存放,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推进档案管理模式由既费时又费力的传统纸质媒介为主的管理,向自动化、网络化的数据信息管理模式转变,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任意转化为异质载体,实现档案信息数据的一次输入,长期使用,既方便快捷,又大幅度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

3.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档案服务水平的必由途径。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档案利用方式的改革,促进档案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档案信息化可以使档案查询和检索更为快速和便捷。通过扫描等方式,把这些纸质文档通过数字化加工后后,扫成可检索的图像文件,转化成电子文档,采用文档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利用计算机检索能够被快速查找到,为用户对所需档案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带来很大的方便。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化管理减少大量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大量的查阅、浏览任务可以在网络上完成。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利用,还可以使档案利用者通过网络数据共享查到需求信息,极大地位使用者带来方便。

4.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加快档案的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信息化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宽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手段,不断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各级档案部门应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原始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存储,逐步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数据库;利用专门网站开放档案信息,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档案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不科学。从国家到地方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地区之间不平衡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是:档案信息化软件建设受不同因素制约,缺乏顶层协调和设计,档案管理部门各自为战;档案信息化软件模块设计不同,数据标准不一,给档案信息应用系统整合应用带来很大不便;档案利用中的互相认证体系尚需建立。

2.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从总体上来看,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多数地区的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档案信息化建设放在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应有高度来对待。档案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信息资源地位没有得到广泛确认,以上因素导致档案部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推进。

3. 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资金投入欠缺,数字化程度较低问题。我国目前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平衡,离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差距还较大。无论是档案应用软件开发、系统平台建设、档案数据库建设,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大多数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许多基层的档案馆设施设备非常缺乏,与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各级财政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有限,严重地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推进。另外档案数字化滞后,档案数字化程度处于偏低水平,与建立覆盖全面的档案资源体系的要求还有差距。档案数字化因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利用。

4.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人员素质较低,建设和管理人才匮乏问题。档案信息化是档案领域的一项新的工作,需要高素质的档案建设与管理人才作支撑。为保障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档案管理队伍中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所需要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严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应对措施

1.加快档案信息化的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档案信息化工作要加强立法、完善档案标准规范体系。档案信息化工作体系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在现行体制机制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一是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协同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体系。二是健全档案管理和应用的法规制度,规范工作行为。通过完善和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执法,使档案信息化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是加强档案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条件。

2.积极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规划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具体是要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存储技术做好档案的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当前的重点工作是要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进程,建设统一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转换、生成、存储、利用全流程网上进行,畅通电子档案信息入口,着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和资源共享。

3.建立完善档案信息化技术和资金保障体系。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离不开技术支撑和软件、硬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化、网络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档案馆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档案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系统平台建设,数字化转换、数据库的建设,都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随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既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还要加强技术支持,推动档案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打造档案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4.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构筑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档案事业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新形势下国家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加强档案信息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建立健全档案建设、管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涉及档案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建立档案数据备份和应对突发灾难的档案数据恢复机制,增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总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对传统档案业务工作的变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和推动,作为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应积极迎接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屠跃明,钱毅,黄建峰.回顾与展望——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C].2010.

[2]张创新.中国当代政府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王小兰.“十二五”期间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发展战略之我见[J].中国档案,2011(2).

篇12

    【摘要】本文以地方文献为例,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自建特色数据库的一些问题,重点阐述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库的必要性和对网络信息进行二次加工的方法。

1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特色数据库是根据特色文献资源开发的具有独特内容的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为其中之一种,它将本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文化环境和历史渊源等方面的资料集成于一库,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近年来,各地区都在积极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文化部启动的“金图工程”已将地方文献数据库列入“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数据库之一。

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多年来以地方文献为馆藏特色,并十分重视对此类文献的开发利用,它所建立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目前已拥有4万多条记录,成为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得力工具,同时还积极开展社会咨询服务,对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亦起了一定的作用。纵观此数据库的建设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从1985年开始,海南师院图书馆将地方文献单独设立专藏库,并将其中的专题资料搜集起来,编制了一套卡片式索引,这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原始阶段。此阶段从搜集资料、分类编目、制作卡片到检索服务,全部用手工操作,不仅费时费力,且检索手段单一,查找不便,因此资料的利用率极其有限;二是自动化阶段。1996年,海南师院图书馆采用ILAS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管理,随即在此系统中建立了地方文献数据库。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数据的存储量迅速增长,检索也变得极其方便灵活,检索效率大大提高,较充分地发挥了地方文献资料的作用。但由于人力、物力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采集到的地方文献资料还不够全面完整,开发整理的范围也不够宽,难以满足用户的要求;此外,因数据库是题录式的,只能提供资料线索,用户仍须查找一次文献,有时查到原文又发现并不是相关资料,检索过程仍嫌繁琐,这些都制约了数据库的建设;三是网络化阶段。在上述两个阶段中,建库所利用的信息资源都来自本馆馆藏。而进人网络化时代后,随着网上信息的日益丰富,人们发现,此时如果仍埋头于有限的馆藏中,采用传统的方式建库,那么所建数据库必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建库,必须走一条新路。

目前,ILAS系统即将推出网络化的建库软件,并增加了处理全文数据、多媒体数据等功能,这无疑给自建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出色的操作平台,但是,要建成高质量的数据库,最重要的是充实数据库的内容,因此,建库必须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

2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怎样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将有关本地的各种信息发掘出来?这是利用网络信息建库的第一步,需要摸索和积累经验,建立一套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首先,应根据特色数据库的搜集方向,选择一批有参考价值的网站和信息源,定期浏览,并根据需要设立相关主题词、关键词,从中检索、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搜索结果表明,地方信息资料可以有多方面的来源,首选信息源是本地网站,包括各级政府和机构的网站,其中收录了各种地方性政策法规、灰色文献等;网络版报刊是地方信息最重要的来源,需每日按时浏览;同时还有各种网上论坛,经常发表对本土建设的评论和建议等等,这些都是必须重点关注的网站。第二个来源是各种数据库,如各类型图书馆的馆藏书目、网上新书书目 、期刊论文等,从中可检索到数量可观的本地文献资料,包括各专业领域的文献。第三个来源是各种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网站,其中不乏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动态、独家收集的资料等。

此外,由于网上信息更新很快,新网站不断涌现,可借助搜索引擎或网络机器人自动搜索,密切关注,以便发现最新信息。

3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库的优越性

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与馆藏文献资源相比,它的优势表现在:

3·1丰富性。网络信息资源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各类型的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各种综合网站与专业网站等等;形式也多样化,有全文数据、题录文摘、图片资料、多媒体信息等等,网络信息在许多方面都超出了馆藏文献的范围,弥补了馆藏文献之不足。

3·2权威性。网上各种专业网站和大型数据库都极具权威性,所收录的资料全面系统,整理加工专业化,参考价值很高。而以一馆之力,无论在收藏范围和加工的水平、能力方面都相形见拙。

3·3易用性。网络信息中有不少是经过筛选加工的二三次文献,包含了前人的劳动,是较成熟的信息,这对于自建数据库可免去大量的重复劳动;另外,对网络一次文献中的全文数据和图片资料等等,也可直接编排利用,不需再用手工录入或扫描,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资金。

3·4时效性。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动态性极强,更新速度快,使用户能快速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而馆藏文献因出版周期和加工时间相对较长,时效性更大受影响。

4 网络信息的二次加工

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往往杂乱无序,标引方式各不相同,多数只有关键词检索,且缺乏质量控制,这样,很容易造成误检。要将这些信息纳入自建数据库成为一统,必须对它们重新加工,使之规范化、标准化,在这方面,图书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业务优势:

4·1对检索获得的各类信息分别处理。对一次文献需要编制与之配套的题录与文摘,对二次文献则要求重新进行规范化著录,缺少分类和主题标引的,应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汉语主题词表》对其进行标引,然后按CNMARC标准格式编目。

4·2突出信息的地域性特征。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必须标引出详细的地名和地方人物名,对地方重大事件采用统一的主题词,并力求标引出更多的信息点,这样可减少误检和漏检。

4·3多媒体信息的标引。对全文文本信息、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都应根据统一的规则进行著录,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并与馆藏体系联系起来。

5 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利用网络资源自建数据库,可加快建库速度,丰富数据库内容和提高数据库质量,但在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5·1网络资源馆藏化。网络资源纳入自建数据库后,增强了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有时因为停电或技术故障等问题而影响其使用,而且缺乏纸质文献,也给阅读和复制带来不便,因此,对于较重要的资料,都应该复制成纸本文件,转化为现实馆藏,这样,不但使用方便,也利于长期保存;另外,对网上检索到的书目和题录,有些是本馆缺藏而且难于购到的,可与对方联系,争取得到全文数据或复印件,以充实馆藏。

5.2馆藏资源网络化。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也要重视馆藏资源的利用,特色馆藏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理工作,已形成相当完备的体系,其资料的历史性和独特性都是从别处无法获得的,应尽快将其中的珍贵文献数字化,以全文形式纳入数据库,一般文献则采用题录或文摘形式录入,并加紧回溯建库。

5.3尊重版权。在利用网络信息时,必须尊重版权。对于受到版权保护的信息,应与对方联系,通过购买等方式取得使用权,对不能取得使用权的可在自建数据库中建立题录,标示网络地址(URL),然后建立超文本链接,为用户提供网络导航。

5·4资源共建与共享。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一项较大的工程,靠一馆之力是很难完成的,还需要在本地区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广泛协作,发挥各种优势,共同建设本地区的资料宝库,使之成为地方信息资源的集成服务点,满足本地区的信息需求。

总之,利用网络资源自建数据库的意义在于,它是将用户——网络——图书馆联系起来的桥梁,它把网络信息集中化、有序化,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全方位服务;它使馆藏资源通过网络扩大使用范围,产生前所未有的效益;与此同时,数据库自身也获得了在网络环境下生存和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平忠. 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

  2 王纯. 特色文献资源与特色服务.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

篇13

关键词 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1-0222-01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快速普及,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由最初的电子零售阶段、电子贸易阶段发展到网上交易市场阶段。网上交易市场是一个从内向外、内外整合的供应价值链。当然这也要求进入网上交易市场的企业内部必须先有一套合作的电子化生产管理系统,并且这套系统能与外部信息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企业生产、采购、销售全过程的整合信息化。

1 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现状

在我国网络营销起步较晚,直到1996年才开始被我国企业尝试。 1997年~2000年是我国网络营销的起始阶段,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网络营销。2000年至今,网络营销进入应用和发展阶段,网络营销服务市场初步形成:企业网站建设迅速发展;网络广告不断创新;营销工具与手段不断涌现和发展。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企业越来越关注口碑的作用。到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高达2.53亿,居世界首位,网购人数达6329万人。到2009年12月网民已经超过3.6亿,截至2011年11月底网民数量达到4.5亿。目前,各种网络调研、网络广告、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网络营销活动,正异常活跃地介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

2 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

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主要有以下障碍:

1)消费者心理上的障碍

消费者传统购物观念的束缚。据调查,有59%的人认为网上商品无实体感,对其质量不放心。这种眼见为实的购买心态及对新事物的不信任感,多少也会制约网络营销的发展

2)网络安全和信用环境上的障碍

电子商务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信用消费充分发育,以信息网络、安全机制、认证系统、电子对账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度成熟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商务形式。但是从安全保障上看,电子商务相关法规和安全电子交易体系还不健全。今年春季,曾有人利用在新闻组中查到的普通技术手段,轻而易举地从多个商业站点窃取8万余个信用卡号和密码,并标价26万元出售,由此可见网络安全机制薄弱造成的损失非同小可。

3)网络营销技术上的障碍

技术方面的障碍主要包括网络的复杂性,企业网与INTERNET互联时,性能、管理、安全等都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的思维方式与战略方案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据的可靠性,软件不可靠、线路不可靠、系统不可靠,我国通信及服务质量也是不尽人意;带宽与速度等方面,这些都是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挡路石。

4)企业自身上的障碍

有些企业领导对网络营销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甚至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网络营销,在目睹了一些国内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失败的案例后,更加失去了开展网络营销的动力。有些企业虽然也进行了网络营销,但其网络营销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网络广告和网络促销上面,他们仅仅把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厂址和电话等信息上了网,而没有注重对企业形象、产品信息作具体、系统的介绍。

5)物流网络不配套

网络营销虽然缩小了企业之间的信息虚拟市场上的竞争差距,但对企业的物流水平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拥有全国物流能力的企业寥寥无几,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物流能力不强,效率不高,不能及时与网络用户实物交割,已成为阻碍其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发展网络营销,物流先行是可行之路。

3 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对策

网络营销作为新经济形式下的产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网络营销飞速的发展过程中,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当然,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我国网络营销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再认识和调整:

1)树立网络营销观念和意识

对于企业的全体员工,尤其是领导层和管理层,一定要树立网络营销的新观念,改变自己的传统经营管理思想,以适应在新经济形式下的竞争。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网络营销给他们带来了低成本优势,也带来了更多的营销机会,同时也带给他们和大企业同等竞争的机会,在没有规模经济制约其自身的情形下,参与到全国甚至是全球的市场竞争中。

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要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毕竟网络营销会带给自己更大的方便和快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会有更大的空间,也将会成为未来营销的主流,消费者也应该适应潮流接受网络营销的新观念。

2)搞好互联网基础建设

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适合大众品位的信息服务和内容较少。上网普及率低,而且我国上网费用普遍较高。为此,要大力开发计算机网络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构建一套完整的网络体系,制定优惠措施、降低费用鼓励企业和个人上网。

3)加强对网络营销的立法与监督,规范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

在网络商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

4)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制定鼓励、扶持网络营销发展的优惠政策,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对网络营销的发展也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既要防止畏缩不前,又要避免不顾客观现实条件的急躁冒进。

5)树立网络个性化营销的观

在网上一个品牌可以通过提供有用、可看的信息参与到交易过程中,并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来自竞争者对消费影响的机会。在网上塑造品牌个性最新、最时尚的信息或横幅广告。会让人感到企业的活力和现代感。一个网站如果可以激励消费者真正了解一个品牌个性,一种更深刻的联系就会产生。

篇14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教学;教学资源;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3G、数字技术等对大众而言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了,相关人员对新媒体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尽管目前对“新媒体”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它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新媒体的产业链也正在形成。

“新”与“旧”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如同广播对报纸、电视对广播、网络对电视一样,“新”媒体的出现不但没有代替“旧”媒体,而且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现在普遍认为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一种媒体形态,具有数字化、即时化、个性化等特点,如移动电视、手机报等。

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教学是互联网应用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教学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形式,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化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而不必面对面地接受教师的讲课。网络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面对新的传播环境,现代教育者需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努力探讨当前的网络教学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不足与改进的途径。

一、现代教育技术为网络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教育技术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里的“技术”既指硬技术,也指软技术,不仅需要具备教学硬件设备,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软件开发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005年又将教育技术的概念表述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与1994年版相比,2005年版的定义将“创造”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三大范畴之一,表明教育技术的创新性;同时强调教育技术的对象是“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

作为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一门学科,现代教育技术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可以说,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

1.网络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根本的不同点。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加以编码,建构出新的知识。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下通过实验、独立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进行学习。

网络教学摆脱了课堂的限制,教师将设计好的教学资源在网站上,学生登录网站即可自由地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资源;也可以通过聊天室、留言板、BBS等与教师、同学交流探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在网络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

2.信息化教学设计体现以学为中心

由于缺乏面对面的讲授、引导,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设计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是学生能否顺利建构知识的关键。网络教学资源绝不仅仅指课件,因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它除了包括教育的实施者、接受者之外,还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所利用的媒体、方法等。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用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为网络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

网络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学网站的形式,将教学资源在网站上。跟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网络教学具有“5A”特性,即任何人(Anyone)可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进度(Any plan)学习任何课程(Anything)。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多项互动,包括与学习资源的互动、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协作等。

信息技术对网络教学而言,除了提供网络传输方面的技术保障外,还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教学资源。好的教学资源应该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情境下,通过协作、交流,建构出新的知识。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也是网络教学所追求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很多时候可以将现实中难以解释的现象或不可能存在的“理想状态”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分子运动、电磁场等。

二、新媒体为网络教学资源提出新要求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媒体的兴起实现了个性化的传播,让传播方式从“广播”向“窄播”转变成为可能。而随着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更新换代,大众传播无论在传播对象还是传播技术上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根本性的变革,原先面向社会公众的大众传播正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分众传播的趋势。新媒体的发展,为分众传播提供了多样的传播渠道。对网络教学来说,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网站的形式外,还应该考虑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等新的载体。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更新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用系统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资源和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播是面对面的,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网络完成,教师不能直观掌握学生情况。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更新教学设计思想。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方面,不但要有利于网络传输,而且要尽可能方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由于网络教学的教学程序更多地由学生把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注意从教学资源上引导学生合理学习,循序渐进。

2.丰富教学资源形式

如果说网络传播是个性化传播,那么新媒体传播可以说是全面的个性化传播。所谓“全面”是指新媒体传播的渠道多种多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手机媒体”不但普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件随身物品。因此,新媒体为网络教学的推广、普及、利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传播载体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必须要开发适合在新的载体上传输的资源,才有可能进行传播。就手机媒体而言,尽管现在WAP网站已经不再是新鲜事,手机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并不表示任何格式的资源都能通过手机传输。要想让受教育者能通过新媒体获取教学资源,那么丰富教学资源的形式是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