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网络环境建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8 14:40: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网络环境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网络环境建设

篇1

档案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存续和演化的。档案工作与社会环境是互塑共生的。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都会对档案工作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将丰富的档案信息呈现在利用者面前,有助于使更多的人认识档案、了解档案、进而实际利用档案,以此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扩大档案信息的社会利用面。

一、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达到了新的高度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和处理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功能独立的多台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连成的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计算机网络成为信息社会的倍增器。信息需要交流、传播才能发挥作用。一条有用的信息只被一个人所利用,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如果被许多人所利用,所起的作用就大多了。信息社会中,网络为人类信息交流创造了全新的模式,使得信息瞬间便可传播到全世界。信息的利用及其作用,较之工业社会都有了质的飞跃,因此信息社会才达到今天的规模和声势。

二、网络对信息社会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网络是工具,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交流工具;网络是媒体,是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媒体;网络是信息源,是庞大的、实用的、可共享的信息源。网络的作用还不限于此。网络更新了人们的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引起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深刻变化。网络已经建构了一个类似于科幻世界的虚拟社会,成为一个面向芸芸众生的崭新的社会形态。当我们在网络空间里自如地模拟和创造时,人类拥有了自己的第二生存空间。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化建设也是紧密结合的。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标志是标准化、自动化与网络化。其中标准化是基础,自动化是手段,网络化是实现战略信息资源共享的最高形式。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网络化。这个观点虽然具有片面性,但它反映了一种客观实际:没有网络化就没有信息化。

三、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对于档案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是一种双向主动式的服务手段,档案机构之间、档案利用者之间、档案机构与档案利用者之间的地理距离因网络连接而消失,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频繁而快捷。开展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可以改变原有的、单一的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利用的管理方式,借助和依托网络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信息服务手段,实现主动的、超越时空的信息服务,使档案工作充分融入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国家的全部档案是分散保管的,而且不同于其他文献,多数档案都是唯一的。以往的档案保管方式不便于社会利用,致使档案价值相对下降。在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虚拟地将全社会的档案信息整合为一个整体资源,为社会利用提供一条超级通道。凡是能上网的利用者均可查阅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档案信息,他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保管在不同地域和部门的大量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集中利用程度明显提高。这既可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又可以避免利用者奔波于各地档案部门查阅档案之苦,相应减少实际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的人次,从而相对减轻档案部门在提供阅览条件、安排接待人员等方面的压力。

篇2

[关键词]文献信息资源 信息化 网络环境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41-02

1 引言

近年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作为重要信息来源——献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文献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和馆藏文献类型、载体的变化,传统馆藏建设的概念已经被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所替代。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概念也得到了认同,因此文献资源建设又发展成为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网络环境,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在文献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亟需研究、探索和解决。

2 现代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特点

就图书馆文献信息而言,随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情报专业的发展趋势。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指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以及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持之下,将每一个单个的图书馆等文献存储节点连接到一起,建立一个可以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方便公众使用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从载体上看:种类更加丰富,有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电子文献信息资源、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和多媒体文献信息资源等,已超出传统文献的范畴。

(2)从构成比例看:随着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建设,虚拟的文献资源所占比例将逐渐增加,成为文献的主要形式。

(3)从分布位置来看:由于网络的分布特点,使文献信息资源本地和异地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可以实现异地共享;甚至可以突破时间的局限,实现24小时全天候阅读。

(4)从利用率来看:随着网络用户迅速上升,电子文献的利用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高校,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已经超过印刷型文献。

(5)从信息服务功能来看:随着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分类更加精确,内容更加的丰富,其服务功能也更加完善,很多图书馆开设了计算机检索、多媒体阅览室等,还可以提供自助式阅读服务。

(6)从检索方式来看:传统文献通常通过目录卡片和索引等方式进行检索,网络环境中搜索引擎仅需输入关键字符,即可获取相关文献资源,文献检索变得高效快捷。

3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问题

3.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藏,不仅有本馆内的文献信息,更多的部分是馆外网络中的信息资源。1996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F)的建成开通,使得我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制从传统的模式向一种以网络化与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开放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制转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的每一个成员馆的有用信息都会通过一定的规则在这个网络中进行传递,同时每个成员馆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规则在网络中对所需信息进行检索。

很长一段时间内,馆藏的主体是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近几年,电子文献迅速发展,在馆藏中所占比重快速增加,特别是二、三次文献的电子版,普及率非常高并且正在逐渐取代印刷型文献。面对这种现实,如何做好印刷型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的适度并存、兼收并蓄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3.2 文献资源建设的问题

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近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跟不上发达国家水平,电子化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不完备,特别是电子化外文文献信息收藏总量明显不足,重复收藏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和目标建设,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利用率较低,据数据显示,我国文献信息资料的利用率不足35%,高达65%的文献资料处于闲置或者较少访问的状态。同时,虽然电子出版物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电子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印刷型出版物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印刷型出版物有着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评审,因而被广泛用在晋升、职称评定和科研量化考核中,这是电子出版物所不能及的。通常情况下,印刷期刊的电子版大部分仅仅提供文献,并不是全刊,并且有很多ASCⅡ只有正文没有特殊字符和图像。

(2)数字化转换问题。在许多图书馆中,印刷型文献信息都是经过多年积累和完善保存下来的,在某些学科领域中有馆藏优势,甚至有的文献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想将这些文献信息全部数字化,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一些文献外在形式也具有非常大的价值,这些都是电子出版物无法替代的。这需要对馆藏文献进行详细研究,对转换的文献进行科学取合。

(3)高度关注版权问题。数字化作品容易被复制,因而版权保护和电子信息传输许可的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法律逐步完善,但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版权问题也就是文献信息安全问题仍然是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一大难题。

(4)使用习惯和设备对文献的利用产生影响。在我国,很多教师、学识渊博的学者不习惯使用电子版。同时还受到检索到所需资料后打印付费和检索某些异地文献需付费等问题的限制。

(5)电子刊物价格高。发行初期,电子刊物往往会以优惠的价格或者免费来刺激消费、打开市场。随着其发行量的不断上升,价格也随之上涨。结合电子版刊物的阅读必须有相应的设备这些因素考虑,电子版刊物的价格实际不比印刷版的低。而且有专业人士认为,对大量数字化馆藏进行管理甚至比管理印刷型文献困难更大,花费更多。

4 文献信息资源的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馆现实馆藏资源,二是网络虚拟馆藏资源。现实馆藏资源是指置于本地的、本馆可以利用其为读者服务的、具有所有权的所有馆藏。虚拟馆藏资源是指读者通过本馆网络系统及其设备可以利用的本馆以外的网上信息资源,是置于异地的,本馆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网上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下的现实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与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一个统一体。

4.1 现实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

现实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书刊、视听缩微资料、馆藏书目数据库、本馆开发建设的各类数据库、数字化馆藏文献和电子文献、下载的网络信息等。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虽然受到冲击,但由于印刷型文献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必须重视对传统印刷型文献的收藏,以确保读者的基本需求。而电子文献具有信息存储量大、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检索方便、易于复制,以及可被众多读者同时使用等特点,所以,要加大对电子文献的收藏比重,应侧重网络数据库、网络版光盘数据库建设和全文电子期刊及检索性二次文献的引进。

当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状况是各自为政,信息分散。因此尽快建立健全各地网络文献信息资源控制中心,建设跨系统、跨行业的权威管理机构,做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网络共享的建设规划同步,为现实馆藏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针对我国数据库信息总量所占比例非常少,小型数据库不统一、不规范,大型数据库库存又少的现实问题,要加强和完善数据库的资源建设,并且在资源建设中应优先开展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要坚持标准统一和数据共享原则,努力改变当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建库局面。

另外,特色馆藏不仅是构成资源共享网络的基础,还是构成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在网络环境中发挥其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还需要建立反映本馆馆藏特色的专题数据库。

4.2 虚拟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虚拟馆藏是在一种虚拟的信息环境中,完成信息系统和动态的、逻辑的信息资源的构造。图书馆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环境连接其他馆藏文献,使得传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空间和服务空间都得到大规模拓展。

与现实馆藏文献资源相比较,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具有以下特点:①馆藏资源是网上电子信息资源;②虚拟馆藏资源具有广泛的共享性;③虚拟馆藏资源具有动态随机性,随时都在更新、变化。

在实际中经常会出现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这就需要对互联网上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扩展虚拟馆藏空间。虚拟馆藏的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以特定的用户为目标,建立专业完善的指引库,并用自动跟踪技术对指引库进行及时更新,以提高专业用户的网上查询效果。通过指引库,用户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的实际资源,就是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信息。指引库的建设不仅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模式的尝试,而且也是打破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技术。

5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使用

租赁、购买服务、购进文献、免费获得是获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支付少量费用,通过图书馆获取重要文献资源。当前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异地电子查检的利用,很多图书馆都是通过购买服务为读者提供资料,这是对购进文献的补充和强化的有效方式。

(2)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免费文献资源。目前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电子文献资源:

一是本地存取、服务。本地存取、服务是指通过网络获得的一份与文献有关的信息进行拷贝,将其安装到自己的工作站或者是服务器上,通过本馆的局域网为读者开展信息服务。

二是异地存取、服务。通过对有关路径的访问,可以获得一个“账号或者用户名、密码”。然后通过相关软件就可以使用租赁或者订阅的文献信息资料。不过这样的网络文献通常是限制拷贝的,只有通过相关的浏览软件才能进行查阅,这种方式是为大型的专业数据库服务的。

6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图书馆情报专业的首要发展趋势,通过对文献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环境的共享优势,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闫学进,试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4)

[2]韩桂香,试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信息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5)

[3]程晓环,对区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01)

[4]赵明臻,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障碍论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01)

篇3

网络时代的兴起在给人类带来了海量信息,在为人类的交流提供史无前例的便利的同时,却因为网络信息的无序性、混杂性和污染性,为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带来了困难。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所说:简单事物的超巨量的复杂联结,演化出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现象。

1 问题的提出

当代世界存在两大浪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拉动着信息网络化,而信息网络化则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由各种信息技术网络构成的环境——网络环境之中,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永恒特征,各种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念、思想、行为、规则,也给政府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在探索和加强政府的信息能力建设。

网络环境的兴起,对加强和完善我国各级政府的管理既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因为,在信息时代,信息能力已经成为政府执政能力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相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省以下的地方政府,由于技术、人才、管理、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信息能力建设尚属于薄弱环节,以至于在面对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时常常陷于被动应付,急需提高危机管理和应对的水平。

2 国内外学者对网络环境理论研究

2.1 国内学者对网络环境的研究

王辉(2004)提出了网络信息环境的定义“网络信息环境指与用户信息活动直接相关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全部因特网交互因素,是用户为完成相关任务而通过浏览器接触到的信息内容、信息表达方式,以及信息间相互关系的总和”[1]。

网络环境是指将物理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互联,各计算机之间依据某些协议进行通讯,实现一个系统,可以共享软、硬件以及网络文化。环境有大小之分,主要是与一定的空间和范围有关。从小的角度可以将网络环境定义为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去理解,可以讲网络环境等同于赛伯空间(cyberspace),即将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包含进网络环境。这也就是说,网络环境除了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一些相关的非物理形态,如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

综上,对于网络环境的定义大多从网络技术入手,强调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下结合网络资源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另一方面又强调参与在网络环境中用户的重要作用。

我国学者针对网络环境内涵的理解基本相似,都是结合了网络的特点,对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

2.2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环境的研究

2.2.1 国外学者对信息环境的定义。美国在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以后尤其重视信息环境的建设,美国军方和政府强调信息的共享在反恐和作战方面的重要性。对信息环境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尤为重视。在美国安全局的政府报告中可以看出,对信息共享的重视[2]。

另一部分学者在定义信息环境的时候从用户角度出发,强调个人的能力在信息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针对不同的问题所处的不同的信息环境进行对策研究,比如政府或者企业所对应的信息环境[3][4]。

2.2.2 国外学者对信息环境内涵的理解。美国情报学家兰卡斯特(F.W.Lancaste)(1984)[5]认为信息环境中的关键因素是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信息人。

英国学者麦克格雷(1988)[6]认为信息必须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或表述,否则它就永远只能是纯本体性的,除了电光是纯信息之外,其它媒介之中都还有另外别的媒介存在。

Jonathan Donner(2009)等[7]通过信息环境中信息传播时借助媒介的不同,对信息环境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与传播途径,是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综上,国外学者在信息环境内涵的理解方面侧重于从组成信息环境的因素,特别是技术因素方面对信息环境的内涵进行理解。

2.2.3 国内学者对信息环境的定义。罗曼(1994)[8]把信息环境和信息生态作为一个概念来定义的“所谓信息环境.或称信息生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生长、传播、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关系的宏观表现形式或宏观平衡、协调状态。这种宏观形式构成了人类赖以进行各种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其它环境一样,信息环境内部重要组成成分之间以及信息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配比、相互协调和相互平衡的关系”。

周黎明(2005)[9]等认为信息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一切自然、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总和。在此,我们所强调的信息环境主要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人的要素、信息的要素、技术的要素和社会诸要素(社会、政治、经济及政策法律等)。

卢金荣(2007)[10]认为信息环境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生长、传播、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或协调状态。

靖继鹏(2009)[11]从信息生态学的角度对信息环境进行了分析,信息环境是信息生态下的一个范畴,包括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社会环境。

刘军燕(2010)根据信息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从信息环境系统的概念演变、信息环境的人、信息的表述、信息载体的演进以及信息政策与法律这5个方面论述了信息环境的演变。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定义信息环境的时候从信息环境的各组成分入手,同时把信息环境的范围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2.2.4 国内学者对信息环境的内涵的理解。岳剑波(1993)从信息环境的要素方面对信息环境进行了分析,分别为:①信息人。②文献信息资源。③信息基础设施。④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罗曼(1994)又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归为内因,同事拓展了外因的概念,分别为:经济状况;科技和教育状况;国际环境状况。

罗义成(2007)[12]从系统的角度认为信息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因素是信息人、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伦理和信息政策与法律。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对信息环境内涵的理解上基本都是从对组成信息环境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要素也随着时代有着各自的发展,内涵也不断变化拓展,但基本类别还是没有变的。

2.3 网络环境与信息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篇4

要使我们的OL开放学习模式更好地得到实践验证,必须建立高效的网上开放学习环境。按照学习环境支撑的主要层次关系,我们进行了网络硬件平台、集成学习平台和交互学习资源三大层次的学习环境建设。在这样一个网上开放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协调一致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成人远程教育的目标。

1.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

网络硬件设施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我们建设的网络基础包括了总校和各分校的局域网、城域网、互连网的连接。为满足在家学习的需要,还鼓励学生购买电脑上网。我们架设的网站可满足对内的宽带和对外的窄带连接两种需求。

上海电大拥有发达的教育教学网络,25所分校和35个工作站遍布全市城乡。为适应视频信息的高速传递,上海电大自身校园网是星型千兆以太网,全部采用CISCO交换机及路由器,以保证其稳定、可靠。另外上海电大通过电信ATM宽带网已经把在上海每个区、县设立的电大分校与电大总校通过光缆连通,建立了一个基于ATM宽带的上海远程教学网,同时开展了视频点播(VOD)、双向视频等服务,学生在所在分校电子浏览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就可以浏览课件、网页、视频直播课堂,电子阅览室配备10台计算机通过宽带网直接与总校相连,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机、摄像头、音响等系统。同时我们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卡,凭此卡学生在家里通过电话拨号就可以进入上海电大网上课堂学习,每小时电话费加信息费仅需一元人民币,解决了学生上网费用较贵的问题。对于学习开放专业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可自己申请的Email帐号,通过Email学生可以实现与教师交流、问题解答等功能。

2.集成学习平台(OL学习系统)的建设

为实现OL开放学习模式,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互动,我们进行了OL学习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学习平台开发。OL学习系统主要由网上课堂系统和一些学习服务支持系统如网上邮局、报名系统等组成,能适应宽带与窄带网络环境中的同步和异步、群体和个人学习的需要,为一适合电大教学特点所设计的成人分布式学习平台。本系统经过数万学生的实践检验和开发调整,功能上基本满足实用性和教育性并重的要求,有效适应了开放学习中的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OL学习系统着眼于平台的建设,从方便用户的角度(教师和学生)出发,实现最佳的网上教学效果。系统以易于使用的Web形式出现在用户(教师和学生)的面前,提供多个简单易用的工具,包括管理工具、学习工具等。系统各模块使用数据库作为后台,前端使用各种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学模板。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教与学解决方案,本系统还与其他系统(如教务系统)衔接一致。通过本系统可以使网上学习规范起来,为有效的教学管理打好基础。

本系统的基本特点为各种特性的协调统一,以适合各种教育的需求:

(1)集成性和分立性的统一:平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协调的,由各个子系统组合在一起。既可拿出其中一个子系统单独使用,也可集合在一起使用,实现了模块化的要求。通过超连接和数据库技术可方便地将系统的各个部分无缝地集成在一起,其核心为课程类别库和用户库。

(2)灵活性和规范性的统一:由于电大的学生多为在职工作,学习不一定能跟上面授。所以网上学习提供了基本的学习进度表,学生可参照进度表进行学习,这样可避免网上学习的随意性。同时学习的方式又是灵活的,可随时通过网络进行适合自己的重难点学习和网上辅导。

(3)在线学习性和离线学习性的统一:平台实现了完全的在线学习和维护,学生可在任何连上网站的机器上完全在线学习,教师也可方便地在浏览器中通过学习进度表进行教学内容的远程维护和教学答疑等。同时大多数教学材料如网页和教学文档都可方便下载离线学习。

(4)版本完整性和简易性的统一:本系统以网站形式出现,可方便出现在用户面前。目前提供两种版本:完整版和简易版。简易版使用系统自动转换的纯粹HTML格式内容,保证了访问速度,这对公众网访问教科网的用户适用,对网速较快的如教科网用户则使用动态内容较多和交互性较强的完整版,从而使各种用户能方便接近。

(5)电子学习性和真实学习性的统一:从报名、学习、交流到交作业、考试,我们基本实现了开放学习的流程。通过网上学习,学生能感受到E时代的完整网上学习的高效性,与电大一般教学流程协调一致,实现了完整的开放学习经历。

系统的运行环境:

我们设计的系统有多个版本,包括适应内联网、互连网环境中的完整版和简易版。目前完整版系统架构于WindowsNT平台上,以MicrosoftSQLServer做为后台数据库,用来存放各种各种学习信息数据,便于远程管理和大规模的存取;中间层为各种asp功能文件,用户端为各种功能解释执行过的网页形式。针对大规模的网上浏览,我们还采取了各种优化措施,例如对课程网页内容自动生成HTML的功能,以避免反复读取数据库而消耗大量的服务器资源。我们还准备开发基于Linux平台上的PHP版本OL系统,以便更加稳定地实现Web学习服务。

按照上海电视大学的一般教学流程,我们逐步实现了教学各个环节的Web化,使大规模的共享和电子化得以形成,并使之集成化。下面简单介绍OL学习系统主要子系统的功能,见图2。

图2OL学习系统的组成

一、网上报名:为实现上海电视大学新生报名的高效性,设计了基于Web的报名系统,学生只要登上学校的网站就可轻松地进行网上预约报名,在通过学校认证和交费之后,即可成为上海电大的正式注册学生。

二、网上邮局:所有正式的电大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在网上申请邮箱地址,具有邮箱的在线收发和管理权限。在网上邮局中申请的用户名和密码同样也是网上课堂登录的凭证,实现了一处申请,全网通用的功能。

三、网上认证:针对不同用户的登录认证,包括普通用户和管理员,实现不同的网上学习栏目浏览权限。

四、教学公告:从教学公告中我们可以获得最新的教学信息,以便按照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已实现了快速的公告信息在线编辑和功能。

五、课程学习:课程学习为教学的核心,本系统包括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编辑两部分。系统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获取与面授教学相配套的最新课程内容和多媒体辅助材料。

课程学习:在课程学习中,系统提供了电大各门课程的进度表,该表包含了面授时的时间、周次及其相关网页内容,能有效集合和管理各种教学媒体内容,为强大的教学进度导航图。各种媒体既可在线浏览也可方便下载到本地进行观看。

课程维护:是一个强大和灵活的课程开发、发送和管理的系统,学生端的内容即是由这个系统维护。系统提供了自动生成教学进度表的功能,为教学内容提供了模板生成网页、上载已有网页和文档的接口的功能。

另外为强调视频资源,我们还将相关专业的Real格式课程视频汇总在一起形成视频库,按课程分类提供高质量的宽带和窄带视频内容,可供学生搜索和目录控制浏览。目前已为学历课提供了300多段视频资料。为进一步加强视频的交互性,还正在研制基于Quicktime的流式视频、文字、幻灯片、BBS同步的网上多媒体课堂集成系统。

六、学习交流:学习交流以BBS课程分区讨论形式出现,让学生在不限时空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老师的的辅导。根据BBS讨论还设置了教师回答学生、答疑精华等功能。除了简单的文字性内容交流外,还给主持老师提供了发送文档(如能内嵌图片和公式的Word文件)的功能,这样就解决了普通教师不能在网上书写理科图解公式的不便。同时主持教师还有删除、确定精华的权利。

七、学习记录和评价:自动跟踪学生上网的情况,记录下相关数据。根据上网记录如上网天数、课程点击数记录等。学生可看到自己个人上网记录,教师也可看出学生网上学习情况并可进行数据的自动汇总评价以反映学生总体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网上教学改进提供了依据。依据这些记录我们设计了网上学习排行榜,如课程点击排行榜、学生上网次数排行榜、BBS发言排行榜等。

八、个性空间:为体现网上学习的个别化,在个性空间中为学生提供了书签设置、记事本、网上课堂资料搜索等功能。学生可以为自己认为重要的网页内容设置书签,并随时调用书签以快速进入该网页。学习者还可使用网上笔记本记下自己的信息,以便以后使用。另外还给学生提供了网上课堂全文资料检索,以方便学生快速查找学习资料。

九、作业系统:我们进行了网上作业的功能实验,为教师发收作业和学生发送作业答案提供了通道。

十、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室是一个安全和模拟真实的Web环境,目前我们开发了了炒股实验室。实验可作为金融专业学生成绩评定的一部分。由一程序适时抓取网上真实股票信息,更新本地数据,为学生买人买出股票提供接近真实数据的依据,最后以学生抄股次数和赢利情况进行评分成绩。

十一、网上考试

模拟考试:模拟考试系统包括考试试卷录入、生成、模拟在线考试、判卷评分等功能,能使学生在网上进行随时的模拟测试。题型包括各种标准试题,如选择题、判断题等。

网上试卷库:按照课程分类对电大历年的试卷进行整理,由数据库管理,提供了查询,调用、打印等功能。

在线考试:目前已开发了基于Web的交通违章考试系统及网上英语听力考试系统。考试随到随考,随机抽题,及时评判,给出成绩。而网上英语听力考试的的声音既可从网上以流的形式传输播放,也可从预储存的本地机器上读取播放,解决了音频传输问题。

成绩查询:为实现电大学生考试成绩的及时获取,设计了学生考试成绩查询系统,学生只要轻点鼠标并输入自己的学号,就可以轻松便捷地查到自己的考试成绩。

3.交互学习资源的建设

通过集成平台可无缝连接各种交互资源,载体以Web为主,配之与网络连接的光盘。这些资源有简单的如普通网页和交互操作的Java应用软件,形式有CDROM(与Web连接或可运行在Web上的光盘内容)、网页、教学文档、网上动画、网上视音频等。在集成平台的维护系统支持下,我们还可方便地实现网页、标准试卷的生成。目前已有部分网上内容由普通教师开发和管理,这样我们技术人员编辑普通网页的精力就减少许多。

下面是一些有特色的网上学习资源:

课程网页:依托网上课程管理系统连接大量开放式学历和非学历课程。目前我们的重点是建设六本二专学历专业的网上课程,本学期已有77门学历课程内容上网,另外还有其它大量的非学历网上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库:包括文化人物、文化典籍、珍品文物等大量网上多媒体信息。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包括中文Word97、中文Windows95、PowerPoint97、Execel97、Internet漫游与收发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实验等内容。软件利用JAVAAPPLET编制,易于网上教学。系统左边是目录,当您点击某一条目时,在系统的右边将出现模拟场景。您可点击"演示"按钮,浏览整个操作过程;期间,通过拖动滑竿来调节演示速度。还可以点击"尝试"按钮来亲自尝试一番,交互性很强。

远距离开放教学辅助学习光盘:该类光盘包含:学习上网、网上课堂、上网软件、休闲娱乐、帮助主题等多个栏目,以及各种方便登录上海电视大学网站和OL网站的快捷方式。

五、上海电视大学网上开放学习实践效果

随着众多的学生使用和反馈,网上学习环境也在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实践检验。从数万学生网上报名到大规模网上学习经历,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利用我们的网上资源优势,也实现了与其他学校如厦门电大进行了合作使用,使资源共享得到了真正落实。

1.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由于网站的方便接近和网页的及时维护,学生可随时获取最新教学内容并与老师进行交流,而不会因为没有参与面授而影响学习。随着学生对网上学习参与的增多,各个课程的点击数在不断增加,例如“宏微观经济”课程在9月份的点击数为5330,而在10月份则上升到13920,充分说明了大家对网上学习的重视。同时网上交互性很强的学习内容也为高级学习提供了支持,完整的电子经历使得在家学习已成为现实。

2.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教学管理的效率提高

由于系统的使用简单,许多老师直接参与远程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不可靠性。老师与分散在各个地区的学生的沟通由于网上通讯而变得更为便捷,当然24小时都可与学生交流的情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挑战。

六、结论

实践证明,E-learning在上海这样一个信息技术比较发达地区的成人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其他学习方式相配合,能实现最佳的成人学习效果。我们所提出OL开放学习模式及网上开放学习环境的建设,为E时代的学习作出了自己贡献。

当然,技术的进步和学生教师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我们清醒认识到建设功能更强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需要实现人-网-人和人-机交互的协调环境。我们将在两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和开发,一是支持教师和学生教学的资源库建设,另外一个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虚拟学区建设。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对教学参与者的要求也需要提高,包括学生和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他们的充分支持是不能完成网上学习活动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与众多院校合作开发和资源共享,从而取长补短,实现网络教育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上海电视大学校园网,

[2]OL网站,

[3]Whatise-learning,

[4]Electroniclearning,dsv.su.se

篇5

在精品课程建设内涵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本课题组从精品课程的学术性、开放性、学习互动性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分析,从以下方面提出了校级精品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

1.以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提高课程的学术水平。要抓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⑴要有高水平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精品课程负责人必须是该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前沿,指导并带动课程相关的学术科学研究,能够领导各课程组教师关注并投入相关的学科建设,并引导课程组教师将最新的科研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从而从学术水平上提升课程内涵。⑵要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无论是从学术研究梯队、还是从教学梯队建设的角度来看,课程建设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课程研究和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建设效果,特别是精品课程。老中青、高中低职称教师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形成一支有活力的教学团队,同时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经验传承、创新研究紧密结合的师资力量,为课程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以课程基本建设为根本,规范课程建设要求。⑴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执行文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程进度安排表、教材、教学参考书、考试大纲等。教学大纲是执行课程教学任务的最基本的依据,它规范了课程教学的内容、重点、难点,明确了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形式的要求等等,为教学任务执行者提供了教学基本标准和参考。教案、考试大纲等都依据教学大纲制定,为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提供了规范。⑵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基本档案。如:课程教学信息、音像文档资料、教学标本、典型教学档案、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特色讲义等,这些资料文本和基本档案的建设,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有助于课程教学任务承担者扬长避短,继承历史过程中好的经验和成果,或在原有的教学资料中提练教学改革的思路等。

3.以课程教学改革建设为核心,狠抓课程教学质量。⑴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当前课程改革首要应解决的问题,就是课程建设组的教学改革理念的问题。课程组的学术理念、教学改革理念,是指导课程组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理念不创新,课程建设将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层次,精品课程建设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⑵精品课程应重点推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一要体现先进性,随着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不仅要积极将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上来。二要体现信息丰富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大的信息空间,现有的知识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需要,不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丰富课程的信息量,将会使课程学习变得空泛,缺乏实际内容,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4.以课程教学评估为手段,促进课程建设出成效。⑴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构建针对性强的评价体系。很多高校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评审指标体系,完善了一套评价体系。但是,如何针对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及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评价,应有一套更为细致的评价细则。如作为职技高师院校的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其课程评价体系与普通高校的评价体系相比较,对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体现、强化实训实践环节等课程教学特点,就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权重和评价角度。⑵建立多元化的精品课程评价渠道。精品课程评价多元化评价应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的人员:教师、学科专家、学生、管理人员、专门的评价机构等等。第一,确立老师评价主体地位。教师既是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与参与者,又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实施的执行者,其评价的核心地位显而易见。第二,重视学生评价的重要作用。作为课程影响的承受者,课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学习需求,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评价非常有必要的。第三,建立学科专家、管理人员、评价机构评价渠道。课程专家可以从多方位的学科建设角度、管理人员和评价机构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和成效等方面对课程的共性元素进行评价,不同角度评价都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整合课程有效资源,保证精品课程质量

1.建立较动态开放型的教学资源库。动态开放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不仅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为所有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建的必须途径,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既可以节约资源开发成本,也可以直接共享高水平有效资源,对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促进精品课程建设速度,拓宽精品课程建设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