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光伏产业发展模式范文

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8 14:40: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光伏产业发展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光伏产业发展模式

篇1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产业结构 价值链 产业集聚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高智力、高附加值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务业逐步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各层面中,成为当今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国内学者从三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方面只考虑将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作为科技服务的目的来研究;第二方面则只考虑将科技作为提供服务手段来研究;第三方面则从服务目的和服务手段两个维度进行界定,他们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一个区域内,通过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涵盖了科学技术研究、应用、转移等方向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综合”[1]。本文为了更好的展现科技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采用第三种方式定义。

在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方面,以往文献只把科技服务业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条件,没有深入解释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而本文则结合广东省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科技服务业是如何融入产业升级模式中进行探讨,归纳出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二、科技服务业与产业升级模式研究

(一)科技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最终目的是产品从低层次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而高层次产品发展要经历技术研发、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三个环节。关键是研发中的资本(资金、知识、人力)投入问题。首先,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该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企业难以从一般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而科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无疑给这一环节雪中送炭。其次,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条件,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满足那些更细致、更高层次的需求,会使得导致产业停止发展,最终惨遭淘汰[2]。而科技服务业具有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和知识技术传播的功能,能快速、准确地将国家和地区政策通过整合后传播至服务对象,促使科技信息流动,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最后,知识的载体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科技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它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智力获取收益。一般科技服务业积聚了大批的技术创新人才和新技术运用人才以及高素质产业工人来推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使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从而加速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种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使得产品得到创新,促使产业向重化工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转型,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我们抽象表达为图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本地土地和劳动廉价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进入90年代末,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原有优势受到了挑战:一是企业规模小,易受到资金、人才的限制,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不足,跟不上现代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二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使得这种产业结构存在脆弱性。外部环境(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稍微变化,这些企业就显得很被动。这两点缺陷已经制约着广东省经济进一步发展,要克服这缺陷,必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省政府结合各地区优势和未来有可能进行重大技术创新突破的行业,选择了以电子及通信设备、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包括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服务联盟、科技服务协会等。特别是在“十二五”计划期间,省政府提出以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发展新兴科技服务业与改造传统服务业为主要目标,推出“科技服务振兴计划”,包括振兴科技服务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催生新兴科技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此外,省政府还积极促进企业与其它科研院的合作。以科研机构和技术平台为主要形态的科技服务业成为广东省发展主导产业的主要着力点,为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提供更好的支撑,加快了科技创新,为调整优化广东省产业结构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广东省霍夫曼系数从1990年达到最高点的1.93后开始下降,到了2008年霍夫曼系数仅为0.62,形成了重化工的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某些产业已经逐步向技术知识集约化的工业化递进,比如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步在微电子技术方面得到了发展,生物医药在生物技术各方面也有所突破。

(二)价值链升级中科技服务业的作用机制

广东省的发展模式是基于FDI进行加工贸易,即承担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加工、组装、制造环节。这些环节的技术经济特征是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高密度化使用。这种发展虽然在吸收FDI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税收、加工费、增加了就业,同时也承担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粗放化[3]。笔者认为,打破广东省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因从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互动关系的角度着手,即提高广东省制造业的技术水准和附加值,一方面在产业内部实现产品附加值升级和生产加工程度高度化;另一方面是向价值链两边延伸――要么向上游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专利标准、核心技术等环节延伸,要么向下游的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品牌运营等环节延伸,从而实现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本文把提高产业内部产品附加值和改变产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统称为产业的价值链升级模式。

不管是产品附加值升级模式还是价值链条高度化的升级模式,都是以社会分工作为前提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企业出于比较优势原则,不仅在国内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的战略分工,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价值链的“外包”[4]。每个企业只专注于自身更具效率的核心环节的活动,使企业朝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企业需要更专业化的人才、知识、技术为其发展服务。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凭借其服务对象广、高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等功能特点,一方面把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人力、知识、技术导入产品、服务生产过程的飞轮中,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通道,能够提高产品、服务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分工成本,促进分工深化,同时也能够提高单位产品产出附加值,从而带动产品附加值升级;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作为实体行业,通过承接制造部门高端环节的服务外包,依托其人才资源优势和专业化服务,为其他企业提供所需的核心技术、产品设计、创意服务,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爬升。

以佛山市陶瓷产业为例,其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作为广东省传统产业升级的典型,一直是地方重要的支柱产业。陶瓷生产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制造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环境和资源困扰着佛山市陶瓷产业向前发展。

为此,佛山市政府在这几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这些政策指出要发展总部经济,创造良好的产业服务体系,鼓励现有企业将总部、研发中心、信息中心等科技服务业留在佛山市,同时积极吸引国内外陶瓷相关的企业在佛山设立研发、检测中心等科技服务体系,促使产品、工艺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创新,实现低耗能、低污染、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引领价值链条高度化的升级。如今佛山陶瓷产业逐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向价值链上下游发展。首先,企业生产装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种所需的科技服务主要依靠“国际大脑”提供设备支持,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将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技术资本嵌入机器设备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将大量的“中国元素”融入产品工艺中提高产品附加值,最终引领产品附加值升级。其次,科技服务业创新体系已接近完善,佛山市成立了国家级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以该中心为依托还建立了公共创新科技服务平台。这些平台促进科技企业掌握产品研究与开发、设计、创意等核心技术环节,从而增强产品差异化以此提高控制市场的能力,实现产业向上游价值链攀升。最后,产品质量监督及检测体系较为完备,拥有国家级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和监测机构中心,企业借助这些检测中心,推动陶瓷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不断强化产品的质量,从而建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运营使产业向下游价值链延伸。

(三)科技服务业集聚促进了产业集群升级

本文的第三个维度是基于产业集群视角来分析产业升级,通过政府积极扶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科技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形成科技服务业的有效集聚从而带动产业集群的全面升级。

波特认为企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如产品生命周期一样,包括集群形成、持续增长、成熟期、衰退期、死亡五个阶段。一个集群要长期保持竞争优势,需通过外部组织协助来加强其与全球企业的联系使其嵌入全球价值链中,从而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获得更多的价值增量,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恰好充当“外部组织”这个角色,利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突破口,切入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以此为契机带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跃升,从而谋求产业集群全面升级。而科技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倾斜,政府应在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产业发展初期,政府要针对地方特有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组建成产业基地,并建立各种技术创新、管理和培训的科技服务平台或者引进各种科技服务机构,营造适应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优化;二是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继续推动技术创新,促使产业集群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引导产业升级。三是随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进一步集聚,并建立根植于集群内部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可靠和持续的动力[5]。

广东省一直是按照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运行,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形成了制造产业集聚地带。特别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最为明显,以深圳、惠州、东莞3个城市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过程明显。同时,该产业集群也存在问题:一是产业集群缺乏内生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素质劳动力、低工资等低成本竞争优势上,随着东南亚其他各国的崛起,这种低成本优势将会逐渐消失;二是虽然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已初步形成,但是产业内部之间缺乏上下游的联系,纵向分工程度不高,这种各自为战,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增加收入,但是面对西方跨国公司席卷全球市场时,广东这些电子信息产业则表现出后劲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市场策略只是暂时的,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全面升级。近十年来,省政府通过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搭建了Linux软件、数字家庭、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四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来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级化发展。首先,这些平台的建立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知名企业的集聚,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交流信息,联合攻关关键技术,从而直接催生和带动了原创性技术的突破,承接国际信息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铺平了道路。其次,这些平台聚集的同时吸引国内外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高级信息人才,然后以此为依托借助高校、研究院来共同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级蓝领”,而这些人才正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加速产业升级的动力。最后,这些科技服务在制定行业标准、帮助中小型企业招商引资、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改进质量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既有效降低企业创业成本,又为相关企业落户广东解决后顾之忧,促进了产业的转移和升级。

三、结论

从本文归纳的科技服务业在推动广东省产业升级的三个模式中,可以发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讨论产业升级问题时,如果脱离科技服务因素,单从产业升级的本身来谈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价值链升级或是产业集聚升级,会失去产业升级的灵魂和源泉,而必须联系科技服务业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机理来研究才能透彻的分析问题关键。以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思路来加速各地区产业发展,可以从科技服务业对资金的获得、知识的积累和人力的培养,来促进产品创新进而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从科技服务业获得核心技术、产品设计、创新服务来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爬引导产业价值链升级;还可以从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形成产业集聚带动集群升级。所以广东省发展科技服务业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是构成产业升级过程的核心环节,对广东省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和.科技服务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

[2]张耀辉.产业创新:新经济下的产业升级模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

[3]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

[4]卢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7(9)

篇2

摘要:“双反”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对光伏产业安全的思考。文章梳理了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现状,分析了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安全;现状

一、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综述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萌芽,到20世纪末,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其迅速发展始于2004年以后。由于国外市场对光伏电池的需求不断攀升、中国光伏产业也具备快速扩张的基础、地方政府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自2007年,中国的光伏电池总产量名列世界榜首,成为最大的光伏电池产出国。但是在取得卓越进步的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不断显现,尤其“双反”调查,给中国光伏产业以重创,而且从目前来看,中国光伏产业只在数量上取胜。

目前,国内学者对光伏产业的研究焦点多数集中在对国内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光伏产业今后如何发展的对策。宇文旭(2009)从世界光伏产业概况及光伏产链结构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应对之策。李园红、高明(2010)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链的上、中和下游这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认为中国在光伏产业产业链上游缺乏核心技术、国内市场受限且不稳定、供给与需求发展不平衡。马宁、董莉(2011)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了中国光伏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光伏产业一直以来都存在原料在外、市场在外以及未掌握核心技术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中国光伏产业该如何实现升级。有学者指出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但是还未突破起步阶段,通过运用归属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总结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所处困境,进而基于法律、技术、财税和金融四个角度提出应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有学者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之术和显示性竞争力指数来衡量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认为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强化,但是仍与世界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弊端,据此提出了增强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一些学者从高纯多晶硅、硅片制造、电池生产、太阳能电站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如产业发展高度对外依赖、国家长远规划受到对产业现状认识不统一的阻碍。也有学者把波特钻石模型作为出发点,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应该从技术创新、企业战略等方面提升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

有些学者对引发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学者认为领先技术的缺乏和经济竞争力不足是困扰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有学者在分析了国际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是因为对抵挡技术过度投资、发展模式缺乏价值链两端。也有学者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研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综上,鲜有文章从产业安全角度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本文从产业安全的因素来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下,产业安全包括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而从生产要素角度可以将产业安全划分为资源安全、技术安全、人口安全和市场安全。由于与光伏产业密切相关的有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人口对其影响甚微,所以文章从资源安全、技术安全和市场安全三个方面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分析。

1.资源安全

光伏产业链由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五大环节构成。硅料的生产是后续环节能够继续的基础,同时也是光伏产业链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多晶硅电池一直居于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07年,其市场份额超过了90%。但是用于制造多晶硅电池的原料需要复杂的技术、大规模投资和长周期建设的支持,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整个光伏市场的发展水平,这导致了硅材料紧缺的态势,而中国要面对的是更加严重的硅材料紧缺问题。自2004年到2007年,中国硅材料缺口一直在90%左右,有时甚至超过了90%。硅材料的缺乏几乎成为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但阻碍了增加多晶硅电池产量的步伐,而且制约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有序发展。这是因为生产硅材料环节薄弱,导致出现光伏产业链上游小、下游大的局面,即生产链上游比下游薄弱的状态,上游和下游生产能力不匹配,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步伐。

2.技术安全

光伏产业要求硅材料纯度达到99.9999%以上,但是这对生产硅材料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中国主要向市场提供耗能高的粗硅(纯度在99.9%以下),以低价出口到国际市场,有外国企业提纯后在转销中国,加工成可以直接用于光伏发电的电池组件,其中超过98%又被出口国外。由此可以看出,生产高纯度的硅材料技术被外国企业所掌握,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受阻,导致中国光伏产业那以实现向市场提供低成本纯度高的硅材料的战略目标。而该项技术主要由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所掌握,这些国家以技术垄断取得高额利润。中国光伏产业一直未能掌握核心技术,有关技术的发展也多以跟踪模仿为主,难以突破现有生产技术,从而导致国多数光伏企业将生产集中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环节,而该环节位于光伏产业链尾端,几乎趋于完全竞争。光伏产业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企业产品要想形成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具有技术研发以及创新能力。

3.市场安全

中国光伏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发展模式,不仅生产光伏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从国外进口,而且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市场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市场,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面向的是国外市场,而且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这使得中国光伏产业抗击国外政策以及国际金融等影响因素的能力弱化。2011 年 11 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2012 年9 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 月下旬,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诉讼。自“双反”调查事件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生存面临危机,一些小规模、不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企业面临着倒闭风险。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这些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若提高征收关税,那么中国的光伏企业的市场将大面积萎缩,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由于中国光伏产品生产成本高昂、还未形成完善的营销渠道,国内现有光伏产业市场极小,而且不稳定。

三、小结

综上,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着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威胁,要想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从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来考虑提升其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宇文旭.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与产业结构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3).

篇3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技术创新;政府补贴。

1 光伏产业的困局。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体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依赖外需以及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1。1 产能严重过剩。

据欧盟能源研究中心(JRC)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统计,2011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已达到33GW,实际产能达到63GW,产能过剩率约50%。由于今后几年全球光伏发电市场会有所增长,但增速不会太快,产能仍将严重过剩。我国产能增加是推动全球产能持续增长的主因,而产能过剩导致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企业盈利薄弱甚至亏损。

1。2 市场过度依赖外需据。

2011年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表明,我国光伏产品有近90%出口海外,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占比约15%,而欧盟市场占比约60%[1]。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各国对光伏产业削减政府补贴,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为了保护国内企业,2012年美国和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调查,在征收高额反补贴和反倾销税后,出口量明显下滑。

2012年第二季度,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量下降到287MW,同比下降了18。23%,较第一季度(766MW)下降了62。53%。

2012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立案范围更广,包括了光伏产业几乎全部产品,其不利影响会更大。

1。3 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受产能过剩和国外多晶硅企业低价竞争策略影响,多晶硅市场价格快速下滑,致使我国9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停产,仍在维持生产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也不高,亏损较为严重。

2011年度在美国上市的我国光伏企业净利润普遍由盈转亏,同比出现大幅下滑。

2012年第一季度,在境外上市的光伏企业全部亏损。

2013年3月,因无力偿还71亿元巨债,全国最大的光伏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正式宣告破产。

2 光伏产业陷入困局的原因。

2。1 过度投资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光伏产业不仅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国家的战略导向,而且还具有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拉动GDP等一系列显著效益,这导致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地方政府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的电费、土地和投资等补贴模式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容忍,破坏了市场规律,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高。

2。2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放大了行业危机。

国内光伏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科学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导致企业的决策缺乏前瞻性,在风险来临时企业生存受到威胁。特别是在市场需求快速回落的成长放缓期阶段,重规模、轻效益、好风险的扩张模式导致光伏企业的负债率超过90%,使得企业陷入借贷危机,加剧了经营风险。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超日太阳、向日葵等光伏企业陷入困境,既有市场突变、产能过剩的外因,又有企业激进扩张而风险管理失控等累积的内因。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企业现金流吃紧。

为了保现金流,上下游之间的应收账款周期也在不断拉长,相互拖欠账款的现象较为严重,一旦有企业倒闭,将引发其他企业相继倒闭,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技术水平低对外依存度高。

我国光伏产业于20世纪末兴起,但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并且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需要依靠国外。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但是光伏产业下游的发展极为缓慢,形成了与节能减排完全背离的“新能源出口、碳排放自留”现象。这导致我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选择国际化道路,并且深受国际市场变动的牵制,存在生产成本明显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2。4 国内市场尚未全面启动。

我国光伏企业长期依赖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仍然没有启动,并且光伏发电市场缺乏政策支持,造成我国光伏产品制造与应用脱节,产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基础。

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局限于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忽视了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通过特许权招标方式启动大型光伏发电站建设的模式不符合风电及光伏发电的特性和目前的技术水平,使得电网购买这些新能源电力极不经济。虽然政府补贴直接给了光伏企业,有力地支持了身处困境的光伏企业,但并未有效地拉动光伏产品需求。另外,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还比较滞后,光伏市场缺少智能电网技术的有效支撑,制约了光伏产品在国内的使用。

3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

3。1 加速启动国内市场。

光伏企业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形成的倒逼机制,着力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市场,适度降低对外依存度。目前,我国光伏市场还很狭小,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和其他边远地区,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2012年下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意图快速释放国内需求市场,光伏企业也应该利用此次危机发展国内市场。2012年4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了《2012年金太阳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确定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总规模为1 709MW;9月,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 100万kW,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1 000万kW;国家电网在2012年10月26日《关于做好分布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承诺免费提供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服务,允许多余电力上网,并且全额收购多余电量。此项政策标志着光伏产业将逐渐由大型地面站建设转向独立、分布式工程。

2012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中大型荒漠电站的装机占比为73。4%,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系统装机量,但是西部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分布式光伏的应用客观上使电能直接在用户侧消纳成为可能,远比从西部荒漠向外输电更为经济,尤其是符合作为补充性能源定位的光伏电能属性。分布式发电市场容量和项目回报率均高于大型地面电站。因此,分布式示范项目是未来国内发展的重心,待分布式补贴细则出台后,行政力量的推动将促使国内分布式市场迅速崛起。

3。2 适度多元化来降低风险。

针对多元化的光伏市场需求开发相关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多元化价格互补。

1)拓宽产业链随着分布式光伏工程的增多,光伏企业开始尝试往下游延伸,通过开发光伏电站来销售产品,以商业模式创新来寻求脱困。

2)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拓薄膜电池、新概念电池等高性价比的高端光伏电池市场,从销售光伏面板和充电器为主,转为推出更多的光伏应用产品,如太阳能水泵、太阳能家庭供电设备等。

3)经营模式的转变通过尝试电子商务拓展业务,直接开通面向海外消费者的网上零售[2]。

由过去单一的产品制造商转变成为大型工业企业及公共建筑等提供能源项目咨询、设计、融资、建造与运营一体化的服务商,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节能减排、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综合目标。

3。3 转变商业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合理商业模式的探索是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光伏租赁是美国光伏企业一种比较成功的经营模式(以Solarcity、Sungevity为代表),可以为用户提供光伏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通过收取客户的租赁费,在未来20年内获得持续稳定的现金流。租赁模式创新贯穿融资、安装和运营环节,合理地顾及各方利益诉求。销售电价高于光伏发电成本、日照条件好、完善的政策配套和金融体系是租赁模式在美国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由于光伏发电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很高,对发电设备生产商方面来说,原材料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系统的制造成本高昂;对电力生产终端太阳能发电厂或是独立的个体光伏发电系统用户来说,设备采购、安装、维护费用太高。利用变售为租的新商业模式可以解决下游企业的初次设备采购的成本,减弱电厂或系统使用客户的压力,先保证开工生产或使用,分期付款;同时形成配套的安装维护系统,费用依然可以分期付款,以此达到双赢的目的。

3。4 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并举。

以技术进步推动应用创新,同时利用应用创新拉动技术进步,实现双螺旋式的协调创新,最终化解光伏产业的发展瓶颈。

1)在技术创新方面光伏企业应加强同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发平台,共同投入资金开发更经济、电能转换率更高和发电成本更低的光伏产品生产技术,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之路。

2)在应用创新方面加强应用创新,在新产业或新领域中寻找产品的新用途,从而提高效用[3]。许多光伏产品企业开始研究、生产家庭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来代替高额的远距离传输。但光伏产品不能仅局限于发电,更需要通过创新来拓宽光伏发电的应用渠道,降低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太阳能移动基站等产品的成本;或将光伏发电与其他营收方式相结合来降低发电成本,这种应用方式包括光伏发电与蔬菜大棚、制冷采暖、大型化工企业结合等。

4 光伏产业应对危机的对策。

4。1 加快转变光伏企业“走出去”方式。

1)积极应诉,争取有利结果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斡旋,并对欧美“双反”进行合理反击。光伏企业应当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下,积极应诉,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争取对我方有利的结果。力争在诉讼过程中获取市场经济地位,同时要从规模经济和劳动力成本两个方面进行不存在倾销的抗辩,在判决中争取获得不存在倾销、只存在轻微倾销或者无实质性损害的裁定。

2)到海外设厂或投资海外光伏电站这是我国光伏企业短期内规避贸易壁垒,消化庞大过剩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有约20GW的产能处于过剩状态,导致企业库存巨大,关闭产能已成为光伏企业的无奈选择。转移部分产能到海外,虽然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但短期内可以规避贸易壁垒,也可以解决部分产能过剩的问题。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光伏产业的补贴金额较高,因此投资海外光伏电站的收益率要高于国内;同时,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环节的利润率也高于位于产业链中游的光伏电池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海外投资和运营光伏电站可以 更 好 地 树 立 光 伏 企 业 在 海 外 的 品 牌 和形象[4]。

3)转战新兴光伏市场每瓦光伏产品的单价已经从2007年的超过4美元下降到现在的0。6~0。8美元,大批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具备了使用光伏产品的基础和发展光伏产业的能力,中东、非洲和南美采购商开始涌现,东亚、东南亚、澳洲等地的新兴太阳能市场也在迅速崛起。新市场的出现,一方面引发了美国、欧盟对光伏业主导权的激烈争夺,并为此想方设法不断打压我国光伏企业;另一方面也给未来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光伏企业应转变发展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太阳能市场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

4。2 有序推进兼并整合。

我国光伏行业经过萌芽、缓慢发展和迅猛发展阶段后,开始进入反思整合阶段。目前,大部分企业仍在苦撑待变,大规模的兼并整合还未出现。但是随着危机的逐步深入,不少光伏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库存难以消化的问题,部分企业破产在所难免,光伏产业的大规模整合是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已有多家企业产能在吉瓦(GW)量级以上,企业主要以组件生产制造为主,并且都是民营企业,每家企业都没有把握能够在市场整合中握有竞争优势。如若仅靠企业之间的竞争进行优胜劣汰,则此过程势必漫长且残酷,即使胜出者也会元气大伤,甚至可能有损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特别是由于当前组件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普遍存在亏损,并且这些企业负债率较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配角,在税收、资金等方面可以提供必要的协调支持。

4。3 加快技术创新能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光伏产业还相当落后,尤其是技术难度最高的上游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产业规模小,产业链各环节中所涉及的一些专用原材料、关键制造设备和标准检测设备国产化水平很低。因此,光伏企业需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改变单纯比拼价格的竞争方式,力求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取得优势。

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应该重视研发平台的建设,以新型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基础,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育与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院所,攻克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多晶硅制备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形成以企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增加核心技术投入。

依照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在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的同时,也很可能逐渐以度电补贴替代初装补贴模式。这就要求光伏产品组件在有限的安装面积内实现更多的电力稳定输出。光伏行业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向高效率、大功率和低衰减率的方向转变,这对光伏企业精细化经营、工艺升级、产品质量把控和高规格组件的设计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在具体技术方面,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通过改进现有的制造工艺,设计新的电池结构、开发新型电池材料等方式,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还要积极发展各类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其他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大幅度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提高电池效率。硅片企业可以把重点放在单晶、准单晶上,争取在增加有限的成本下,较大幅度的提高电池效率。电池环节应关注开发高效电池技术,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结构电池包括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异质结电池和背面主栅电池等。

5 完善光伏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5。1 优化行业竞争环境。

为避免光伏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必须优化光伏行业的环境。应当加强产业发展的科学管理,维护光伏行业的发展秩序;加强行业的有效引导,规避产业风险。产业主管部门应规范光伏市场,提高准入门槛,避免盲目投资,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5]。

作为《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若干意见》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硅棒、硅片、电池组件及薄膜太阳能等光伏全产业链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可能将要出台。准入条件将从技术研发、生产规模和环保水平等多角度提出一系列量化数据,作为引导未来光伏行业良性发展的硬性指标。未来,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将受到银行贷款、土地审批和环评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严控。在全行业引入准入标准,将加速光伏产业整合的步伐,并且有效推进产业升级,对光伏行业整体将产生长远以及积极的影响。

5。2 完善光伏补贴政策。

1)改进我国的补 贴政策。

我 国应该 依据WTO反补贴规则,制定对有关行业地区或部门的法律或法规,使补贴有依据,更加公平合理。我国目前还有多种不规范的补贴类型或方式,其中一些与WTO反补贴规则相悖,或与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正是因为我国政府对光伏企业提供补贴的方式与欧美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了误解与分歧。因此,我国光伏产业应改变补贴方式,不必局限于资金上的补贴,可以运用税收抵免、分摊电价等补贴方式。

2)转变补贴方式。

为提高国家投入的经济性并使光伏发电投资者拥有合理回报,必须转变现有光伏补贴方式,逐渐将从产品销售、安装等供给端进行补贴,转向对光伏的应用端进行补贴。

如“金太阳”工程发电项目应从“事前装机补贴”,即国家对光伏发电项目的初始投资进行的补贴,改为“事后度电补贴”,即根据实际发电量采取度电补贴的“先发电后结算”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应从补贴发电端,即每度电的补贴为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与当地火电上网标杆电价的差值,改为补贴用户端,即每度电的补贴为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与当地销售电价的差值;大型光伏电站项目从“最低价中标”模式,即通过竞标将合同授给要求最低补贴的企业,改为借鉴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理论的“低价中标次低价合同”模式,即在评标中出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但以投标中次低价确定为补贴额[6]。

6 结语。

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困难,既是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面对光伏产业的危机,我国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拯救光伏产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光伏行业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Alim Bayaliyev,Julia Kalloz and Matt Robinson。ChinasSolar Policy:Subsidies,Manufacturing Overcapacity &Opportunities[C]。December23,2011。

[2] 李钢.基于价格竞争力的我国光伏业“双反”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3(1):45-47。

[3] 王维成,朱欣民.创新双螺旋理论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的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28-131。

[4] 史丹,白旻.美欧“双反”情形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危机与出路[J]。中国经贸,2012(12):15-20。

[5] 朱晋伟,孙江涛.中国光伏行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2(3):125-128。

篇4

德国总理默克尔强调,应用光伏是更安全的选择。日本首相菅直人宣布调整核电发展计划,重点研究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而美国仅在2011年6月份就批准了85亿美元的太阳能项目担保贷款。我国也将会上调光伏装机目标,将原2015年的5GW上调到10GW,原2020年的20GW上调至50GW。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市场,光伏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但纵观光伏产业,整合是不可避免的。产业的发展也必将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在发展初期市场好的产业肯定会有一些过剩,继之而来的就是整合。随着新的技术、新的市场,产业发展可能又会有一点小的过剩,然后是再整合,最后日子好过的、坚持下来的必定将是少数。光伏企业产品主要是光伏组件,产品单一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其极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产业发展初期,一些大企业如尚德、赛维LDK等享受着产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高利润,但随着进入者不断增多、产能也在不断增大,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一些产品不具竞争力的企业将会逐渐被整合,产业利润率也渐趋平稳。

从近几年全球排名靠前的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可以看到,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名靠前的企业市场份额已相差不大,在产业整合过程中,产业格局是集中度将进一步分散,行业竞争将会更加充分。

本刊读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所 王世江

微观点

一万戈:《10个光伏老板自白书》里第八位写到了贺贤汉。浙江宁波人,归国华侨,日本Ferrotec株式会社(中国)总裁,2005年3月创办上海汉虹,技术派商人。我好像第一次看到贺总出现在有关光伏的新闻上。

许伟鹏: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群体来维护的,但是要把各种各样的个体聚集成一个一模一样的群体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的,而且未必可行。

与你共鸣: 全力支持使用清洁能源。虽然我现在是什么也干不着,但常在电视上看到不断有使用清洁能源产品,而且都是可行的

Fzxwsdw:雷诺国产化疑云,一拖再拖已丧失最佳国产时机。据《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的报道,雷诺汽车国产化一波三折的遭遇,正是雷诺高层对中国市场认知程度的反映。

张宇: 听说《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团购预售了,肯定得预订啊。应该设置为普通版、豪华版两种,其中豪华版带XX的签名海报一张

回声

跳出三界外

在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即将走入产业化示范推广阶段,工信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即将出台之际,这次“西方老师”向我们提供了可购买的电动汽车成熟的产品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成功的商业化经验,让中国人感到忧喜交加。忧的是我们失去了学习复制的参照物,找不到几十年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所习惯的抓手;喜的是在目前西方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处于混沌之际,我们得到了独立创新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人运用智慧得当的话,就能够有机会实现一个弯道超车的梦想。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事创新活动,特别是新兴产业,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太不习惯的事。200年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就没有过这种创新产业的尝试,骨子里也就没有烙下这类的经验。因此,需要中国人“跳出三界外”,以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全局视野,善用大智慧来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把脉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力的条件,找到让车辆产品有市场的商业模式,科学划分整车产业链与能源供给产业链。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所制定出的配套的技术路线及标准,才会让电动汽车的商品特性和使用特性满足市场的要求,建立的产业化体系才会具有价值。

此外,要完成创新电动汽车这个新兴产业,达成它的商业化运营任务,就需要我们跳出车辆产品创新的思维,从创新一个新兴产业系统工程发展的全局来思考。另外,要从车辆产品的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的思维中跳出来,构架好整车产业链与能源供给产业链紧密配合的基础体系,制定好“两个产业链”联手共进的实施策略,以此有效推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示范工作。

本刊读者:中国电动车商业模式研究者谢子聪评《新能源汽车角力》

光伏产业的

曾经有人说,光伏是一个“负生产”的行业,设计生产的生命周期所产生的发电量小于制造所使用的能量。对于这个命题的真伪,已经有很多人进行了讨论。如果是真的,那么光伏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表面上的绿色能源成为了披着低能耗外衣的高消耗产业;如果是假,那么作为绿色能源,光伏何时才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摆脱国家的补贴?光伏产业是否真的能够成为不可再生能源的救星一度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光伏产业近6年来呈现式的发展,中国企业家认为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是可以解决制造硅晶片所造成的高消耗问题的。但是,我国目前的光伏产业处于“两头在外”的情况,虽是光伏产业大国,但是却不是光伏产业强国。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仍然落后,并不能够完全对废料进行回收再生产,和目前我国许多只用钳子螺丝的“高科技IT”加工企业的境况有一定的相似度,大有绿色他人、污染自己的意味。

这种式的发展并不能说明我们真正的实现了绿色发展,而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形式。对于光伏产业,真正重要的是掌握技术,而不是一味的提高产量,更不是“舍己为人”。

本刊读者:陈冬菊评《10个光伏老板的自白书》

高铁慢一点

近年来,各地为了追赶“中国速度”,项目建设可谓是日新月异,从而也出现了许多的面子工程。现在,“速度等于政绩”已然成了当代中国执政者的固定思维。为了追求效率,各地各行业都出现了边测量,边建设,边检验的现象,致使各种短命工程的出现。虽然说,速度快是一件好事,但是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作为便民利民的工程,如果不能真正做到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就等同于没有做。

本刊读者:刘威评《好事何须太匆匆》

意见

家电业怎样适应互联网

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了原有的产业发展形态,一种新的基于消费需求之上的发展形态已经形成。

事实上,互联网经济时代带给全球产业的最大变化不是产品形态与品类丰富度的变化,而是消费形态也就是市场需求的快速变革,随之而来的则是企业发展模式以及产业形态的快速颠覆,如何准确把握并快速满足消费需求成为考验所有企业的战略课题。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谁能率先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的产业结构并根据消费需求实现产业流程的逆转,谁就将获得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互联网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模式变革的要求意味着家电企业此前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过时了。

互联网经济时代带给家电业的最大影响就是推动整个产业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波动变化的消费需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本质上看,互联网经济时代实现了产业角色以及流程的相对逆转,消费者从之前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需求(或者说产品)的主动提出者。

由此看来,Web2.0时代应该是一个极度社会化的时代,追求从社会性角度创新产品与服务将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新方向。

与此前单纯从技术层面进行创新活动不同,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产品创新则兼具技术与消费需求两个方面,而这种新的创新模式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游戏方式的变化将掀起更大力度的产业洗牌。

与此前单向度的“制造企业――渠道――消费者”的产业流程不同,互联网经济时代要求整个产业形成“消费者――制造企业――渠道――消费者”的双向产业流程,这意味着为了适应日趋个性化、碎片化的消费需求,企业必须颠覆原有的发展模式才能适应这一变化。

具体来讲,企业必须从两个维度进行变革:一是对消费需求的敏感度,也就是把握全球消费需求变动的能力,这是适应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根本变化;二是相对完善的工业创新体系,这是企业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保障。应该说,这两个维度将决定着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话语权。

一般而言,发展模式的变革将带来产业格局的变化,此时谁能率先构建起准确快速捕捉并满足用户需求的组织结构,谁就将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以海尔为例,通过实施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的商业模式变革,海尔能够依托虚网与终端用户沟通需求,为用户提供真正想要的产品,同时利用实网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尔的经营创新活动都是在消费需求的准确指导下进行的,这是海尔产品先后得到全球业界企业模仿并蝉联全球白电第一品牌的重要原因。

完善的工业创新体系与准确把握消费需求的能力是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全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支撑企业未来产业话语权的稳定架构。目前海尔早已具备了这些要素,这使其在全球高端市场获得了稳固的行业话语权。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脱离消费需求去空谈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短缺时代的发展思维中迅速转变为过剩时代下的新的发展模式,而这一模式正是以对消费需求的把握与满足为基础的。

篇5

关键词:教学内容 光伏发电技术 软实力 硬实力

随着产业的发展,光伏产业从盲目的井喷式逐渐转变为了理智的良性发展。目前中国高校设置的光伏技术专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进入状态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光伏企业的人才岗位需求,探讨了应如何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才能满足岗位需要。

一、光伏企业就业岗位分析调查以及现状分析

中国的光伏产业中,电池产品主要涉及两种: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其中晶硅电池(主要为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占光伏产业80%的产能,这主要是由于晶硅技术成熟、效率较高、成本控制较低等因素所致。薄膜电池(非晶硅、CIGS)产能较低,主要是由于制备工艺复杂、设备价格昂贵、电池效率较低等因素所致。巨大的光伏产业需要不同的人才,下面根据河北省的光伏企业,如保定英利、河北晶澳等分析光伏企业岗位人才的需求。

我国高校光伏技术专业起步晚,专业设置滞后,其中最早开设太阳能专业的也是在2007年以后(江西新余学院)①。先前光伏产业的人才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半导体等相关行业转型光伏的人员。

2.校企合作专门培养的职业技术人员②。

3.国内高校从相关专业转型的研究型人才,转型的专业也都为物理、材料等相关学科。

4.海归光伏专家和高端人才。此类人聚集在企业的高端管理层或具有很高的技术职称。

即使如此,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员工的流动性非常强;光伏技术专业培养滞后性;技术以及管理运营高端人才缺失。

以河北晶澳和保定英利两企业为例,其中宁晋以及保定、衡水等地为其主要生产基地。根据企业地域的发展规划部署,两公司主要运营电池、中游产业链。在两家企业中主要涉及以下岗位需求:工艺、设备、研发、质量质检、品质、采购等。如此多的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极为迫切。

现如今光伏企业人才选择的范围专业主要涉及材料、物理、机械、电子、光伏、新能源、电气、化学等,范围领域广,人才选择也十分广泛。故此在开设专业课程时,可以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凸显专业设置的优势,同时提高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选”意向。

二、对高校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针对上述分析,本文以光伏企业所需的系统工程师为例,论述如何根据现有的发展需求来进行光伏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2014年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总的光伏组件装机容量为14GW,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为8GW,地面光伏电站为6GW。如此巨大的产业规模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从企业招聘岗位来分析,最近几年光伏企业招聘的人才多集中在光伏系统工程师上,如何根据企业的需要来改进教学内容,主要阐述如下。

1.结合不同专业的力量,提升光伏技术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光伏技术专业是应对光伏产业发展而生,在诸多领域需要学习的知识有很多,现有的学制时间不可能开设所有的专业课程。根据地域的需求进行光伏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可更好地突显光伏技术专业设置的优势。可以采取专业之间互通有无的方法,来整合整个学院的师资力量,提升光伏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要对本专业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让他们多参加实践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

2.提高公共课程要求,抓好基础知识传授。根据光伏系统工程师以及更高级别的工程师的要求,对所需人才计算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将C语言改为实用性强的制图软件,可开设Auto-CAD,PRO-E等二维、三维的制图软件,同时加大了对英语知识的要求(尤其是专业英语),扎实的英语功底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际产品的认识。

3.拓宽专业课程领域,增强学生的硬实力。现有的光伏技术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半导体原理、光伏电池原理、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等课程,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范围较宽,但重复内容较多。在将光伏技术专业进行新的定位后,传统的课程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根据光伏系统课程的性质,我们要结合电力、电子等专业的课程构建来完善光伏技术专业课程,除了要开设常规的光伏发电系统课程外,还要开设逆变技术、并网技术等课程来加强学生对电网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开设电气控制技术、电气工程设计等课程来加强学生对电气器件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光伏系统知识的实践性高,在开设课程后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次数,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来进行。

(1)校企联合,加强产学研的合作。通过联系相关的企业,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实习,时间不少于1个月,让学生对光伏系统的组成以及安装、设计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

(2)学校构建自己的实习基地。通过购买所需的光伏系统器件,来搭建属于自己的光伏系统实训场所。限于场地以及资金因素,学校可以进行部分改进,以降低器件的选购标准,提高器件的耐用性和系统的完整性,提高学生对系统构建的全面认识。

4.介绍光伏系统的政策法规,提升软实力。随着近两年国家在光伏产业发展上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国内市场急剧膨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家在光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法规逐渐完善,从“金太阳”到现在的FIT政策,国家政策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制度也越来越完善。通过政策与动态的讲解,我们既能把握最新动态,及时进行专业设计方面的调整,又能让学生避免在光伏系统申请时出现政策法规方面的常识性错误。

三、总结

本文通过保定英利和河北晶澳两家企业的人才需求,对现有的光伏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改革要求。专业的设置要集中教学优势,提升公共课程的教学比例,加大专业课程的选择范围,同时介绍现有的政策法规,以便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软硬实力。

注释:

①廖卫兵,罗双根,孔青荣,熊明辉.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关于太阳能光伏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8(13):3.

②江民华,陈裕先,廖卫兵,熊明辉,李雪竹.光伏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新余学院学报,2011(12):1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就业岗位的调查分析,践行光伏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编号:13041334);衡水学院2013年度“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一般课题(编号:2013050)。

篇6

[关键词]光伏产业;欧美“双反”调查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53-02

作者简介:刘先雨(1968-),男,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商品交易与模拟实验室副教授。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日益紧缺,世界上许多国家确定了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应对能源、环境及气候问题。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制造水平、产业体系、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国内外市场前景总体看好。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光伏产业遭遇了需求持续萎缩、供给不断增长的严重挑战,2011年受美国 “双反”调查的影响,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形势更加严峻。2012年4月和5月,同比下降幅度均在50%左右,2012年6月美国进口中国太阳能产品总值为9960万美元,同比下降近60%。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一)美欧“双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1年10月,7家美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称中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市场非法倾销多晶硅光伏电池,中国政府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包括供应链补贴、设置贸易壁垒等非法补贴,要求联邦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超过10亿美元的关税。同年11月,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告,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该调查涉及到多达75家的中国光伏企业。同时,国际光伏巨头Solarworld正式向欧盟提交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对多数中国光伏企业而言,相较于已经失去的美国市场,失去欧洲市场的后果将更加严重。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出口的光伏产品约为358亿美元,近六成以上输往欧盟,欧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板消费地区,一旦这个市场的大门关闭,中国光伏出口企业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美欧“双反”的根源是贸易保护主义。新能源是全球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而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在国际市场觅得先机。欧美国家相继对中国新能源展开“双反”,从表面上看是一场国际贸易纠纷,但从深层次分析则是在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争夺市场的一场残酷战争。

(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困境

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2005年无锡尚德电力集团在美国上市,仅浙江省就有200多家从事光伏产品制造的企业。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光伏产业遭遇了需求持续萎缩、供给不断增长的严重挑战。2011年形势更加急转直下,多晶硅已从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跌至21美元/公斤~28美元/公斤。目前,该行业库存高企、经营性现金流锐减,面临资金链条紧绷甚至断裂的风险。2012年一季度,包括江西赛维、尚德电力、英利在内的10家境外上市光伏企业全部亏损,总计亏损高达6.12亿美元。

造成这一局面是因为光伏产业虽投入大,但能创造高额GDP且环保节能,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要求,从而造成光伏产业的过度发展和各地方政府的过度激励。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不是因为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如何领先,而是因为中国的污染成本极为低廉,拥有欧美企业难以奢望的成本优势。国内光伏企业普遍采用电弧法用炭还原制取低纯度的工业硅,然后作为工业原料常常以1美元/公斤的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口国外,工业技术极为简单却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同时带来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面临进入新兴市场的门槛

当前,日本已经正式通过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批准了太阳能补贴政策,将鼓励本国新增至少96亿安装量即320万瓦的光伏以及太阳能,输出量相当于三个核反应堆的发电量。这个政策意味着日本政府将为光伏发电提供每千瓦时42日元的补贴,这个补贴量是德国补贴金额的两倍,是中国补贴金额的三倍之多。面对日本高额的补贴政策,中国光伏企业跃跃欲试,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并非日本无需求,而是中国光伏企业很难进入该市场。尴尬的市场门槛、复杂的操作流程让中国光伏企业无所适从。此外,印度、中东、非洲、南美、澳洲等被行业分析机构看好新兴市场,同样让许多中国企业感到极度困惑。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需求、未来潜力、盈利模式、行业标准、产品操作模式等一直困扰着中国一大批光伏企业。

三、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面对国外“双反”调查,要正面交锋,据理力争,充分利用世贸规则以维护自身权益;要创新机制,对国内产业运行机制进行大力改革,强化光伏企业的市场化地位,争取国际贸易的平等地位;政府应寻找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占据主动地位的产业,对欧美国家实行相应制裁,以此缓解光伏产业遭遇“双反”调查的危局;国家应在财政上资助战略性科技研发,以国家的力量研发多元化光伏材料,攻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装备技术,提高转换率,大幅降低成本;改革能源管理体制,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积极推进绿能回购;优化国家产业的区域分布,倡导高耗能产业追随光伏电站的脚步向西部转移。

(二)企业层面

积极布局海外,由于“双反”制裁的仅仅是光伏产业的某个环节,所以在牢牢掌握产业核心的基础上,可以将其制裁的环节转移到第三方国家,或者直接投向美欧国家,进行产业渗透;积极开发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国际新兴太阳能市场,认真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规则和操作流程,争取快速进入;积极投资科技,创新产品,保证质量,保持产品在全球的良好信誉。

[参考文献]

篇7

淮南属国家6大煤电基地之一,近年来,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分析了淮南太阳能资源、光伏较火电的投资、占地、运营成本、减排效果等,提出了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策略和管理措施,引导光伏电站合理布局、有序发展。

关键词:

能源城市;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路径

0引言

能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能源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瓶颈。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同样遇到了能源环境问题的困扰。淮南属能源-煤化工业城市,近年来,光伏发电产业异军突起。为引导光伏电站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分析了淮南太阳能资源条件,比对了光伏与火电投资、占地、运营成本、污染减排等,提出了应对策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抉择,提供管理与技术支持。

1光伏发电产业现状

1.1我国光伏产业现状2011年,全国并网新能源装机容量为51590MW,占总装机容量的4.89%;其中: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为2143MW,并网光伏发电量9.14×108(kW•h)。到2015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3000MW,超过德国,全球第一。[1]目前,我国光伏发电形成多元化格局,开展了屋顶、公共建筑等分布式应用,将光伏与农业、渔业、生态修复、扶贫相结合,开辟了“光伏+”应用新模式。

1.2淮南光伏产业现状

截至2015年11月,淮南市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163.6MW,光伏发电项目情况见表1。

2光伏发电利与弊

2.1光伏发电利好因素

我国陆地年均太阳能相当于1.7×1012t标准煤,光伏发电产业是能源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2]。2011年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出《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3]。2013年11月,国家能源局《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光伏发电运营监管暂行办法》,实行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就近消纳、电网调节运营模式。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国家认监委《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国能新能〔2015〕194号)提出了光伏产品差别化准入标准和“领跑者”额外扶持政策[4]。

2.2光伏发电不利因素

光伏发电不利因素主要有太阳能资源、光伏电站投资和环境影响三方面。我国太阳能资源西部大于东部、高原大于平原、内陆大于沿海、干燥区大于湿润区,须结合区域特征,确定光伏发电规模。我国离网光伏电站造价4.0~5.0元/kW;大型并网光伏电站西部招标价1.0元/W左右,东部造价1.5~2.0元/W[5]。社会各界担忧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原因有光污染、废物处置、生态破坏三个问题。光伏发电系统废蓄电池须集中处置,各地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容量有限,退役后废蓄电池处置成为难题。太阳能电池板改变了土地利用性质和植被、生物栖息地破坏,“渔光互补”电站太阳能电池板下水生态系统被打破。

3淮南光伏发电分析

3.1太阳能资源分析

淮南市年平均日照2323.1h,年均日照率52%,光能潜在平均利用率0.53%,水平面年均日照1660.75(kW•h)/m2,属太阳能“较丰富带”,可适度建设光伏电站。

3.2投资占地成本分析

淮南市光伏电站平均投资、占地、发电成本均高于燃煤发电机组。全国已有14个省(直辖市)、26个省辖市出台光伏发电价格补贴政策。

3.3污染减排分析

淮南市光伏发电1.98×108(kW•h)/a,占燃煤发电量2.6‰;可节约煤炭6.11×104t标煤/a,每年可减排一定量的SO2、NOx、CO2。

4光伏产业发展路径

4.1培育多样化市场,推进村级光伏扶贫

坚持并网发电与离网应用相结合,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系统和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实施“精准扶贫”,鼓励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贫困村和“三无”贫困户,建设光伏电站;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结合采煤沉陷安置区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

4.2合理布局光伏电站,适度发展光伏产业

到2020年为止,淮南利用设施农业可建设107215MW分布式光伏电站,利用非煤矿山禁采区、闭坑煤矿迹地、采煤沉陷稳沉区、入河排污沟两侧边坡可建设20598.4MW光伏电站。预计到2020年,全国光伏发电成本降至0.6元/(kW•h),有利于光伏发电产业健康发展。

4.3加强项目环境管理,规范光伏建设区域

加强光伏发电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提升国产化光伏发电工艺设备应用领域。实施《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使淮南可利用湿地减少,河湖滩地光伏电站可能引起国家限期拆除,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采煤沉陷复耕地-水域-湿地均不宜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4.4加强产业战略部署,统筹光伏产业发展

光伏发电产业应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专项规划;加强光伏行业管理,引导合理规划布局;严格光伏发电工艺设备、项目选址、废物处置措施审查,推动污染减排。

参考文献:

[1]陈炜伟,于佳欣.我国光伏装机跃居全球第一产业水平不断提升[EB/OL].和讯名家.

[2]中国电力联合会.中国新能源发电发展研究报告[N].中国电力报,2012-03-14.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3044号)[EB/OL].

[4]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空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国能新能【2015】194号)

[5]能源观察网.光伏发电成本现状和预测[6]陈润羊.我国核电发展中公众参与的机制研究[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5,31(6):57-60.

篇8

关键词:光伏企业;风险管理;融资模式

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光伏电池大规模生产发展后,我国在光伏领域的发展投资就加大了比例。光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以及风险管理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只有在实际中的融资以及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上得到了提高,才能真正有助于促进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光伏企业融资模式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1.1光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光伏企业是比较典型的国际新创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有着积极意义。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需求量比较大,传统的能源利用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在这一基础上将光伏产业的发展力度进行加强就比较重要。光伏企业要想得到迅速发展,需要注重融资的能力提高,在融资模式层面优化选择。光伏企业的融资模式总体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个是直接融资,一个则是间接融资模式。

从光伏企业融资模式中的直接融资模式分析来看,也包含着诸多内容,有风险投资以及项目融资等。例如项目融资的内容,这是对大规模资金项目需求开展的金融活动,在主要的特征上就是项目自身的资金规模比较大,在经济效益的强度层面也比较大。其中也有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和TOT模式等。对于光伏企业的间接融资模式层面,在资金的需求方以及资金原始供应方下所发生的直接交易关系。这其中又包含着民间借贷活动以及政策性融资等。间接融资的特征也比较鲜明,主要表现在借贷的形式相对比较灵活,在期限上比较短。

1.2光伏企业融资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光伏企业融资以及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相应问题,一些光伏企业盲目的扩张,从而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危机。我国的光伏产业除了终端环节,在产业链生产环节的大幅投资扩张的现状也比较突出。光伏新能源在近些年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各个省份也都制定了相应发展策略,为加强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国性的投产以及开工建设生产线大大超过预期,产能过剩的问题较为突出。

光伏企业融资的工具相对比较单一化,在市场层面也相对比较集中。国家开发银行对光伏发电项目提供的为长期贷款以及短期和流动资金贷款,而光伏产业融资的模式比较单一化,主要还是以贷款为主,这一单向的融资模式对当前光伏企业的发展情况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加上在风险管理层面的不规范以及财务制度建设没有完善等,这就必然会影响光伏企业融资模式风险管理的水平提高。

另外,光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过程中,在政策风险的因素影响下,对光伏企业产业融资也有着诸多不利。这就体现在补贴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由于政策层面支持不稳定,在一些细则上没有完善制定,这就对金融业的分布式光伏行业发展的信心支持有着诸多不利。再有就是光伏电站卖点风险的存在,对光伏企业的产业融资有着诸多不利。

光伏企业融资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产业结构失调以及资金结构不合理和技术落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光企业的融资以及风险管理的质量水平提高,就有着很大负面影响。积极应对以上的问题,才能真正有利于光伏企业的良好发展。

2.光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策略的科学实施

光伏企I融资模式的优化及风险管理的优化,需要从实际出发,国家开发银行层面的支持就比较关键。在国家出台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金融服务意见后,这就为光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很大方便。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注重为光伏应用羡慕从利率以及贷款年限上给予优惠支持,可在贷款的年限上进一步延长,在贷款的利率方面能适当的下浮。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融资的业务也要进一步扩大化,构建完善化的光伏发电贷款风险管理制度,从而进一步推动光伏企业的良好发展。

加强光伏产业链完整性。光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实施中,要注重内部危机的解决,加强光伏企业的重组转型效率的提高,在产业链的完整度层面加以保障。我国在终端市场的发展方面,空间还比较大,在分布式的光伏电站建设的速度上能进一步加快,光伏发电站的电力并网操作的解决优化目标要尽快实现。政府方面在一些可操作性的细节规范上加以完善,对光伏终端市场积极开启,将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化,这样就可有效降低对国外光伏市场的依赖。

注重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光伏企业的融资发展水平提高,银行金融机构方面就要注重新融资渠道开启,对有着实力的企业转型发展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地方政府可作为中间人,向金融机构协调,对光伏企业的贷款融资给出方便,在银行压缩贷款的幅度上有效降低,对光伏企业的资产实施盘点核实,在资产的质量层面能准确性的评估。这样就能有助于融资的顺畅性。在融资的渠道方面,也可通过众筹模式的应用等,在行业写作以及自律管理的工作上规范实施。

强化风险管理的能力。光伏企业在面临当前的发展时代,要注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的强化自身经营管理整体水平,在各个环节能进行有效优化,并要能结合市场的实际状况在资本结构的调整上加强,从而在成本管理上不断提高。

篇9

一、全球及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情况

(一)全球光伏行业呈现复苏增长态势,中国新增装机容量跃居全球首位

全球光伏发电市场继2011年、2012年的行业不景气后,2013年呈现复苏性增长态势。根据欧洲光伏行业协会(EPIA)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3700万千瓦,较2012年增加714万千瓦,同比增长23.9%,增速低于2003年至2013年51.9%的年均增速,扭转2012年的负增长(-1.38%)。其中,欧洲新增装机1025万千瓦,同比下降41.68%,美国新增装机515万千瓦,同比增长36.54%,其它地区新增装机1030万千瓦,同比增长105.57%,中国新增装机1130万千瓦,同比增长22.9%,年度新增装机占全球总量30.5%,首次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最多的地区。

从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来看,截至2013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1.37亿千瓦,同比增长37.0%。其中,欧洲地区累计装机7995万千瓦,同比增长14.7%,增速为10年最低,美国累计装机1352万千瓦,同比增长61.6%,中国累计装机1810万千瓦,同比增长166.18%,占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的13.2%。

(二)全球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得到缓解,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峻

2013年,面对行业低谷,多数光伏企业推迟或取消产能扩张计划,同时随着全球光伏下游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上游制造企业的洗牌,全球性产能过剩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根据NPD Solarbuzz的研究,2013年全球光伏组件“有效产能”为4500万千瓦,产量为397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约为88%,相比较2012年65%的产能利用率显著提高。中国光伏组件产能约为3400万千瓦,产量约为260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约为76%,组件产量占全球产量的65%,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在Solarbuzz最新的2013年十大光伏组件供应商排名中,除日本的夏普太阳能、京瓷与美国的Firstsolar等3家海外供应商外,中国供应商占据7席,包括英利、天合、阿特斯、晶科、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晶澳等在内的7家供应商光伏组件出货量约为1530万千瓦,约占全球光伏组件产量的三分之一强。

(三)全球多数光伏企业重回盈利轨道或缩减亏损,中国部分光伏上市企业恢复盈利

2013年,随着光伏应用市场加快启动及政府对光伏行业的政策扶持,全球光伏行业扭转了自2011年开始的颓势,多数企业实现全年盈利目标。光伏上市公司2013年财报显示,美国太阳能板制造商First Solar(第一太阳能)全年运营收入4.55亿美元,毛利率为26.1%,较2102年的25.3%略有提高。德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Solar World AG 税费前亏损额2.66亿美元,较2012年有所削减。晶科公司2013年总营收11.7亿美元,同比增长47.6%,实现利润3110万美元,而2012财年亏损2.48亿美元。阿特斯2013年实现利润4560万美元,而2012年亏损1.95亿美元。天合、晶澳、英利分别净亏损7790亿美元、7050亿美元、3.21亿美元,分别较2012年的2.66亿美元、2.75亿美元、4.92亿美元的亏损额实现大幅度缩减。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一是新兴市场加快发展推动我国光伏出口市场结构趋向优化。随着新兴市场的发展,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格局发生变化,传统市场份额下降,新兴市场份额不断上升。2013年,中国电池组件出口量1600万千瓦,占产量的61.5%,出口额127亿美元,同比下降27%。其中,对欧洲出口份额由2012年的约65%下降至2013年的30%,对日本出口约22亿美元,占出口额的22%,对美国、印度和南非的出口额分别占10%、5.2%和4.5%,我国对亚洲市场占光伏产品出口的44%,取代欧洲市场成为最大出口市场。2014年1-2月,亚洲市场出口占比52%,其中,对日本出口占比34%,对欧洲市场占比22%,未来新兴市场的加快发展将进一步弱化我国光伏产品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在降低贸易摩擦可能性的同时,促进出口市场结构趋向优化。

二是光伏组件企业向下游环节延伸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受全球光伏行业供求失衡及欧美“双反”等影响,光伏组件企业逐渐转变单一销售组件的盈利模式,开始向下游电站拓展。根据SEMI的《全球光伏制造数据库》统计,中国排名前20位的光伏组件和电池制造商均已涉足电站开发业务。在2013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中,光伏大型地面电站约700万千瓦,约占70%。根据北美光伏市场季度报告,2013年美国光伏市场主要由大型电站项目主导,在新型项目中占比超过80%,其中地面电站占约70%以上。从国外一般经验看,光伏组件产品的毛利率约在15%左右,而从电池片生产到电站建设的毛利率约在25%-40%之间。因此,未来光伏企业向下游拓展将成为企业获得新盈利模式,加快推动高端技术和终端电站结合,实现以项目带动产品、以产品推动项目,提升行业投资回报率的同时,为组件销售提供更加稳定的渠道来源。

三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光伏企业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投资建厂,突破国外市场封锁。江苏昱辉阳光自2012年起开始规划在波兰、印度、日本等国家开设代工厂,通过中国设计、境外生产方式应对国外“双反”等贸易壁垒,其中2013年3月签约成立的波兰代工厂已经投产。中电光伏为规避欧盟“双反”措施,积极寻求在土耳其设厂。晶科能源也计划赴葡萄牙投资建厂。国内光伏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有助于企业规避高额关税,减轻经营压力,缓和日益激烈的贸易争端,同时也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是宏观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为规范和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文),“国发24号文”提出,“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在积极开拓光伏应用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完善并网管理和服务、完善支持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意见。继“国发24号文”后,财政部、发改部、工信部等先后分别出台《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9个配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和相继实施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未来随着这些政策及相关细则陆续发挥效力,将为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面临挑战

一是国内市场供应过快发展可能引发新一轮产能扩张趋势。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闲置产能陆续复产,光伏产品呈现量价回升局面,光伏上市公司业绩呈现集体回暖态势。但是,国内外市场需求不容乐观,其中欧、美市场需求提升空间有限,日本、印度等新兴市场需求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未来国内光伏市场在政策等因素刺激下,国内产能持续扩张,如果不断提速的市场供应得不到市场需求的有效支撑,可能导致产能过剩重演。

二是光伏行业技术落后产能仍然偏高成为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光伏组件产品结构仍不合理,高端产能与中低端产能同时并存,高端产能表现不足,中低端产能占相当比重。从上游多晶硅材料制造来看,国内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约为120千瓦时/千克,比国外先进水平高约20-30%。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使用的大部分高端设备仍需进口,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设备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产业化转化效率普遍在17-19%之间,效率在20%以上的高端产品严重不足。根据德国研究机构PvXchangeGmbH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13年中国产品价格上扬、欧洲与日本产品价格下滑的前提下,中国光伏组件价格仍较欧日光伏产品价格低18-25%。未来加快推动中国光伏产业由重视规模效应向重视技术效应转变,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是光伏行业整合难度较大造成未来行业发展仍面临结构性失衡压力。受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自2011年开始,产业无序发展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意愿强烈,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举步维艰,未来行业整合推进难度较大,行业面临着“大”“大”兼并、“大”“小”整合难的困境。目前,我国大型光伏企业量级多在吉瓦级以上,由于实力相当,且受到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影响,难以通过竞争进行优胜劣汰,推动行业整合。此外,现有大型光伏企业由于品牌、产品售后差距等因素不愿意吸纳整合中小型企业产能,导致大量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不能得到及时淘汰,未来光伏产业向重点和优势企业集中速度将有所放缓,进一步延缓产业整合速度。

四是产业对单一市场依赖度过高造成未来行业整体性风险犹存。随着我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受阻,面对外部市场压力,我国光伏企业在2013年经历了目标市场的重大调整,由2011年90%以上产品出口调整为2013年的60%产品出口,即国内市场由承受不到10%的产量跃升到支撑约40%的产量,从对外依存度过高转而过度依赖国内市场,这种过度依靠单一市场容易造成行业整体性风险,单一市场需求变动对行业影响显著,一方面单一市场整体需求呈现的季节性上涨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或者非常规性外包生产,产生光伏代工企业;另一方面,对国内市场的过度依赖造成财政补贴需求增长过快,行业面临无序发展压力。未来由于光伏产业对单一市场依赖度偏高,行业整体风险仍然存在。

三、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展望未来,随着光伏行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预计全球组件产量有望继续增长,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部分闲置产能将继续启动,全球出货量和新装容量将形成中国、欧洲、美国和新兴市场四分天下格局。

但同时,光伏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外需不稳定、国内市场发展过快、行业整合推进较难、对单一市场依赖度过高、贸易摩擦风险仍然存在等问题,均对产业规范和市场应用发展带来挑战,应积极加以引导和政策支持。

(一) 改革境外投资制度,鼓励光伏企业走出去

一是加强市场信息和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对光伏产业国别投资环境调研,及时各类投资风险预警信息,避免产业盲目投资;二是提升金融机构对产业发展的融资力度。鼓励国内金融机构灵活信贷政策,改革融资担保结构,支持光伏企业参与境外技术创新等投资项目;三是改革光伏产业境外投资管理体制。通过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缩短审批周期,鼓励光伏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

(二) 推动市场机制创新,坚持内外市场相结合

一是巩固传统市场份额。推进市场机制创新,发展产品、项目与服务全产业链出口模式,巩固传统市场份额优势;二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采取积极市场策略,选择市场前景好、投资环境好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光伏产品出口;三是继续开发国内市场,加强光伏市场应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推动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的应用。

(三)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

一是继续加大光伏技术的投入力度。重视技术创新投入,促进光伏产业在技术、设备和工艺方面不断进步,实现高端设备国产化及应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二是推动企业产品创新。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品差异化发展;三是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重点支持具备核心品牌竞争力的光伏企业并购中小企业,加快淘汰技术落后企业。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光伏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61-02

作为工业大省的湖北,面对“缺煤少油乏气”,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应用难度较大的现实,用可再生的新能源来补充、取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作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能源,光伏产业是新兴的朝阳行业,我国的光伏产业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与江苏、江西等省光伏企业扎堆相比,湖北省的光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的差距,省内比较强的光伏企业仅三家。近几年,我省日益重视光伏产业发展,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光伏产业做大做强。

光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十二五”规划之际,湖北省已经将光伏太阳能作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正谋划打造一个千亿产值的光伏产业链,即在未来数年内,通过对光伏电站百亿元的投入,拉动从太阳能电池核心元素硅的生产到发电设备安装等全产业链,形成千亿元产值。届时,高技能光伏行业人才缺口将逐年加大。据悉,在全国1 200多所高职院校中,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不超过30家。由于光伏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需要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巨大的缺口亟待高职毕业生填补。

我院位于武汉腹地,准备依托光电子专业开设光伏技术专业。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对“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都市圈内的光伏企业,如珈伟太阳能(武汉)有限公司、武汉日新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兴隆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对光伏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对高职光伏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建设目标

基于湖北光伏产业当前发展布局呈现的特点,未来5年我省将形成以武汉为主体,以宜昌、黄石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推进“沿江光伏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依托光谷核心圈、武汉城市圈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和集团优势,培养区域产业升级急需的、熟悉光伏组件工艺流程、掌握光伏组件焊接与检测的初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太阳能电池应用、光伏电站安装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我院要将本专业方向建设成为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在课程体系和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专业方向。

(二)建设重点

实践“项目引领”的情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场所相补充、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相关光伏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光伏系统相关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实行“项目引领”的情景式教学。主要项目应包括:太阳能电池片压带、串带焊接,太阳能电池片焊接、检测,太阳能电池的选择和使用,蓄电池的选择和使用,控制器和逆变器的使用和维护,简单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使用和维护,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简单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排除。

构建“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从掌握原理、制造工艺等基础能力到相关电池生产等专项能力,再到设备安装与调试等综合能力,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2008年9月,江西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开班,是我国高校首个光伏专业。高职院校光伏专业才刚刚起步,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很少,因此,有必要与企业合作、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发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光伏教材。当前,我系正与企业合作,开发《光伏组件加工》和《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控制》实训教材和学材。

建设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 除了电工电子线路等必需的实验实训设备外,加快建设具备光伏发电系统所特有的实验实训设备。下页表1是我系即将建设的校内光伏技术实训室部分设置。校内实训室可以完成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的相关实验,包括串焊、层压、组装等训练以及电池电特性的检测训练;完成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相关实验实训,包括系统的组装以及各部分的使用、维护训练;完成风电、光伏发电模拟系统实验。此外,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争取校企共建小型光伏发电系统以及组件加工实训室,前者可以提供校内部分照明用电,让学生参与一些管理、维护和检修的工作;后者可以满足生产性实训要求,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

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我系已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制,每个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践。对于光伏专业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项目、技能培训,提高师资队水平,培养在光伏行业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形成教师水平提高与深层次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光伏产业是湖北省经济“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各高职院校应抓住有利机遇,在相关专业中增设光伏专业方向,培养多层次的光伏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湖北省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世辉.低碳经济与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类学校开设光伏技术专业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198-200.

[2]陈蓉,赵静,高品文.湖北光伏产业发展定位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01(5):10-13.

[3]张适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高职专业——对江西高职院校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材建设,2011(7):127-127.

[4]宋伟杰,杨晔,王维燕,等.光伏产业:现状、前景及研究需求[J].太阳能,2011(3):15-17.

篇11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产业;挑战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75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情况下,资源丰富的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洁净的能源,是非常宝贵的,因而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根据目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对其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整个能源系统的开发应用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占据着比较领先的地位。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发电过程主要是根据太阳能收集到太阳光之后所散发出的能量,通过一种半导体的电子器件从而转化成电能。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发电的过程中,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有着非常高的安全性,对外界环境所产生的污染也比较小,非常的持久耐用。为了能够快速的发展这一新兴产业,政府给予了多方面的扶持政策,从而促进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生产发源地,并不断的把这种新能源运用于各个行业领域,这标志着我国的新能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2.1 缺乏科学的管理,造成产能过剩

根据政府的鼓励政策,很多地方都制定了有关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规划,从而强化当地的新能源发展,但在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太阳能资源等因素,导致太阳能光伏发展缺乏一定的统筹协调性,因而在很多地方呈现出多晶硅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的现象。例如在天津的某些太阳能光伏企业,是以国家示范工程的方式而建设的,并采取项目业主自有资金投资或自发自用的模式运营,对前期项目的审批、认证与验收进行了相应的监管,但对太阳能光伏企业前期需要的投资融资及后期的维护、经营等却没有规划,导致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2.2 政策扶持瓶颈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有关太阳能光伏市场的扶持政策,例如对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补偿,但这些相关的政策却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所出台的扶持政策过多的侧重以经济补助为主,却没有设计出一个非常高效的协调机制,因而使很多太阳能光伏企业与电网公司、建筑物业之间出现了不协调;二是虽然有些扶持政策中的补贴比较明确,但地方政府的配套补贴比例不明确、补贴范围不清楚,从而使用户难以估算其安装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太阳能光伏的发展建设;三是有的扶持政策是短暂性的,只在太阳能光伏安装的初期给予补贴,而对后期过程中的验收、测试及并网等缺少了相关的政策指导,这对太阳能光伏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3 发电成本较高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成本相比,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要比传统的发电成本高出两到三倍,严重制约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主要取决于其在寿命期限内的发电成本与发电总量。因其前期投入过高,可能会造成个人的投资困难。如在其安装前期的投资在1万元/千瓦~1.5万元/千瓦时,可能会需要7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除此之外,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其他的费用。

2.4 标准、检测认证体系不完善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技术标准及规范,都呈现出不全面与不规范的现象,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太阳能光伏的相关技术标准,但大部分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技术仍然存在着不规范性,严重缺少符合建筑要求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的质量标准。由于其标准的迟缓,使太阳能光伏检测与认证的机构设备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了检测水平。除此之外,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管理机制。

2.5 环境污染问题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在发电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的金属硅作为发电的原材料,通过发电之后,就会产出大量的废气与废渣,例如常见的一氧化碳、四氯化硅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对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的生产原料与废弃物没有达到高效的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形成原料的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3 解决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策略

3.1 加强规划工作,完善体系建设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我国新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制定一些实际可操作性的整体规划时,要有效的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各个省、市、地区要制定出详细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规划与布局,并与国家的规划发展相一致,另外,还要重视对电源电网协调同步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新能源的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协同机制。当然,在进行持续稳定的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时,需要得到政府完善的规划体系,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市场的推动。总之,要合理的安排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从而使太阳能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3.2 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在增强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之前,要先积极的探索使政府引导及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制定出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增加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研发投入;通过财政的资金补助方式,对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给予专项补贴;从而推动国家有关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的落实。

3.3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要增加对其的资金投资力度,并在不同范围内,建设不同模式的示范工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伏供热等。有效的利用科学技术的研究,不断地降低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成本,从而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

3.4 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

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规定,企业之间应当采取相互联合的一种经营方式,进而不断促进构建太阳能光伏的整个产业链。通过强化对原材料工艺流程的标准与严格控制质量,来吸引其他企业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投资,与此同时,还要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研发技术。通过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来增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竞争力,有效的降低耗能,合理的利用资源,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3.5 优化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太阳能光伏发电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有效的减少太阳能光伏产业对外界环境的污染。例如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极性有机物,采用硅胶带极性吸附剂进行吸附处理;而对溶于水的有机物,通过添加絮凝剂进行处理;对排放出来的一些酸性气体,则在排放前用碱性的药剂进行处理。

在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电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加强技术研究,不断改善生产工艺,从而把太阳光光伏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把循环经济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理念。对在太阳能光伏产业过程中多晶硅原材料存在的环境污染与能源浪费问题,企业应坚持节约、循环、清洁的原则,发展低耗、低排与高效的循环经济。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循环发展,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要增强太阳能光伏企业及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把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4 结 语

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弥补常规能源的不足。尽管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有着较大的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面对众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要合理地优化太阳能光伏产业结构,通过企业之间内部的联合,来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光伏太阳能;双反;中美贸易;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能源利用技术不断进步,太阳能、风能和核能即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能源,其中太阳能在分布、技术上的优势使其前景和市场更加广阔。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新能源战略计划,大力推进光伏等新能源的科研应用,使得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受欧债危机影响,世界光伏市场随之萎缩,美国已先后有三家光伏企业宣布破产,而反观中国,金融危机后在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下,光伏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市场份额逐渐超越欧美,这让一直以清洁能源技术作为重振美国经济关键的奥巴马政府受到巨大压力。2011年10月19日SolarWorld 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提出“双反”申诉。本文以“双反”为切入,分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问题及遭遇“双反”原因,探讨应对策略,并对中国光伏产业今后发展提出建议。

二、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特点

1.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可反映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比例提高说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由联合国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中国和其他几个主要国家光伏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见表1。由表 1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 2000 年的2.47%上升到 2010 年的 44.46%,相比下,美国由10.37%下降到5.74%,市场份额被中国挤占。

2.产业发展迅速,产能剧增

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兴起,太阳能市场需求激增,行业队伍不断壮大。小企业不断进入的同时大企业也在扩大产能规模。2010 年,无锡尚德的电池出货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十大光伏电池供应商中,5家来自中国大陆, 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产能扩充幅度为全球首位,2011年底,国内晶体硅电池和组件制造环节产能足以满足当年的全球光伏市场需求。

3.光伏产业链日渐完善

为避免光伏产业重蹈低端 制造强国的覆辙,国内光伏企业一开始便注重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产业垂直一体化是众多光伏企业改革首选战略,江苏天合光能2009年投资建设年产500MW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产品生产基地,这个项目促成天合在规模扩张和营运水平上的双重提升;无锡尚德,则是通过战略性投资来形成产业链一体化,借助投资参股的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其他一些企业也在走“多晶硅-电池-太阳能发电”路径,使中国不仅仅是“电池和组件制造大国”。

4.依赖政府政策

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政策导向型,目前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还处于需要政府扶植的阶段。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太阳能屋顶”政策和“金太阳”示范工程政策,国内的安装量逐渐增多。2011年,随着国家光伏上网电价的落实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继颁布实施,我国光伏产业规模逐步增大,国际化程度愈加增强,正是由于政策的大力扶持,导致了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利润空间减少,也是引起美国对中国光伏业进行“双反调查”的因素之一。

(二)中国光伏产业中的问题

1.产业与市场倒挂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90%以上产品依靠出口。产品生产在国内、光伏应用在国外,市场倒挂现象使得光伏产业严重受制于人。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光伏产品过去一直很昂贵,在人们观念中属于奢侈品,所以在国内市场使用很少。国内消费市场迟迟未能打开,与中国光伏产业强劲发展势头相互矛盾,国内企业只能寻求国际销路。

2.三头在外,大进大出

我国光伏企业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循环模式,原料、关键技术设备、市场需求“三头在外”的现象,早已成为我国光伏产业的严峻现实。2005年至2009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额增长超过10倍,出口比例占九成以上。有近 80%的原材料是从国外进口的,同时有超过 90%的光伏电池组件出口到国外。严重依赖国外市场使得国内光伏产业极易受到国际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抵御风险能力也较差。

3.贸易摩擦加剧

随着光伏应用市场的急剧萎缩,各国都在积极维护本国产业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发展。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美对华“双反”做出初裁,认定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价格低于其合理价值,对美国的光伏产业造成损害。美国商务部将继续展开“双反”调查,美国的连锁反应将会引发欧洲光伏市场做出同样举措,这种形势不利于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

4.产业链价值低端

中国的光伏产业逐渐嵌入到了全球光伏产业链当中,但中国的企业大多是处于光伏产业链的最末端的环节,中国光伏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的电池封装、光伏组件的生产制造。其中组装企业约占全行业的 70%,造成光伏产业的基础非常不稳。导致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只能依靠成本、数量等低层次因素取得竞争有利地位,而太阳能光伏技术的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国外。

三、原因

(一)国外原因

1.Solarworld公司在补贴的定性上采取双重标准

SolarWorld提出“双反”申请,而在2007年,SolarWorld在俄勒冈州新厂项目中接受了总额约为4300万美元的税收优惠和公共补贴。另外其在欧盟也接受了多种形式的政府资助,其金额不少于1亿3690万欧元。由此看来欧美各国在新能源产业上的补贴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一定程度上比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要大得多。在新能源领域,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是无可厚非的,很多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一领域和产业提供相关补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补贴和扶持。很显然SolarWorld公司在这个问题上对人和对己上采取了双重标准。

2.政治势力与产业利益相关联

2012年是美国大选的关键一年,奥巴马必须在经济改革上做出重大改进,实现重大经济战略,才能在新一轮的选举中产生一定影响。美国当局政府在保护自身排斥中国产业的同时却忽略了我国光伏产业对美国经济以及就业作出的贡献。SolarWorld公司2011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11年其在美国雇工也增加了11%。中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从美国进口相关设备和技术,并支付大量费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下游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此外,数以百计的美国工程技术人员在中国光伏企业工作,也为美国公民提供了大量海外就业机会。美国如果对来自中国的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就将在未来3年内净损失5万个工作岗位。

(二)国内原因

1.中国光伏企业的迅速崛起,给美国造成一定压力

中国光伏产业的膨胀是此次“双反”案的直接原因。中国的光伏产业在2004年之后飞速发展,连续5年的年增长率超过100%,已经连续4年太阳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光伏产量今年将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2011年1月至8月,中国企业光伏产品出口美国金额为16.9 亿美元。相比2010年同期,太阳能电池组件产品子增幅高达240%。但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市场优势是源自市场竞争,而不是欧美等国认为的低价倾销或政府补贴。恰恰相反,我国光伏企业在政府方面得到的补贴远远低于美国企业,因此反而要承担比欧美同行更高的利率成本,甚至在行业的周期内会出现亏损和危机。

2.中国政府补贴方式与欧美的差异造成误解与分歧

欧洲和美国都是直接从安装环节进行补贴,即直接补贴电价。而中国则往往是提供大规模的现金津贴及其他补贴,例如赋税减免、优惠的原材料价格、打折的土地、电力和用水费用、数十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出口补助金及出口保险优惠,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扶持,也就是在生产环节进行补贴,易造成补贴政策产生误解和质疑。

四、应对“双反”及中国光伏产业对策

(一)政府扶持

首先,转变补贴方式。在国际上,德国采用的是提高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补贴,美国则允许光伏项目享有30%的税收抵免。而我国政府主要采取的是给予税收、土地、贷款等的优惠政策,因此不同的补贴方式造成欧美与中国的分歧误解。我国不必局限于资金上的补贴,可以运用税收抵免、分摊电价等补贴方式。同时应分区域、分主体进行差异化补贴。区别东中西部地区,区别家庭、企业与公共部门,实施不同程度的补贴,大力促进中东部地区及家庭对太阳能的使用。其次,开发国内市场,降低对出口的依赖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新的机遇。反倾销的严峻形势让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国内市场在目前的发展中是最具潜力的。因此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相关推动和鼓励政策来开发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将光伏的应用逐步引入市场的同时也要注意居民、工商业和公共系统在光伏市场中的均衡发展。另外,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规则的制定,增加中国的话语权,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减少阻力。

(二)行业整合

一方面,需建立统一的行业联盟,应对外部危机。我国光伏企业组织松散,仅有的几个省级光伏产业协会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建立一个光伏行业组织并制定组织协调机制,协调国内和国外市场和企业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调整产业格局,以行业骨干企业为基础,建设国家级共性技术服务和支撑平台;扶持技术先进和已具一定规模企业的发展,尽快制定行业标准,让企业生产做到有例可循,同时在应对反倾销和反补贴时也有据可查

(三)企业自救

首先,企业应熟悉掌握程序,积极应对“双反”。很多企业在遇到此类双反案时大多处于很被动的境地,或单纯依靠律师来解决问题,或干脆放弃海外市场。“双反”调查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需要制定长期战略。此次光伏“双反”案的调查持续近4个月之久,企业完全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积极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式或采购渠道,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转变机会,从而降低应诉后的成本。

篇13

内容摘要:战略新兴产业承载着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多项重要功能。江西省发展到现阶段已面临较明显的资源、空间、市场等制约,迫切需要转型发展。目前江西省一些新兴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内外部环境总体利好。文章认为应进一步细化和聚焦重点领域,分类加大政府扶持或完善市场环境,加快技术创新占领产业链高端。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江西 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状 对策

后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将新能源、新技术、绿色技术、新型汽车及航天航空等作为今后重要发展产业,开始回归对实体制造业的关注,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后危机时代,由于外部需求的萎缩和转变使出口增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后危机时代必须转变,从而能在国际分工中不脱节。在此背景下,江西省政府于2009年12月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内容比较一致(见表1)。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研究中心余前广(2010)指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质量稳步提升、产业链条有机关联、企业产品竞争力彰显、技术水平初具优势和发展后劲强势蓄积的特点。

2010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40.77亿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4.7%,同比增长47.4%,拉动全省工业收入增长20.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7.1%,实现利润375.08亿元,同比增长77.5%,拉动全省工业利润增长33个百分点;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500亿元,资产总额迈入4000亿大关,实现利润452.54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79.7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68.32亿元,同比增长21.6%,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2%,其中金属新材料、文化及创意、光伏、绿色食品、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制造及航空制造七大产业资产规模过百亿元;2012年上半年有902个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启动,实现销售收入4480亿。

目前,各地市产业集聚格局形成。光伏产业85.0%的收入集中在新余、上饶两地,新余以赛维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链共完成收入294.09亿元,上饶在晶科能源的领军下完成收入178.43亿元;风能、核能产业集中在南昌,完成收入11.27亿元,占总量的73.2%;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业集中在宜春、九江、上饶、抚州,四地大力发展节能汽车及纯电动汽车产业,全力打造动力与储能电池完整产业链,共完成收入122.41亿元,占比达65.9%;航空制造产业五成以上收入由景德镇完成,实现收入71.98亿元,占53.5%;半导体照明产业近九成收入集中在南昌、吉安,两地完成收入59.16亿元,占87.9%;金属新材料产业集中在鹰潭、新余两地,共完成收入2347.14亿元,占57.1%;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七成以上收入分布在宜春、景德镇、九江、上饶四地,合计占72.9%;生物及新医药制造业集中在宜春、南昌两地,共完成收入347.00亿元,占58.7%;南昌、宜春、赣州、吉安、九江的绿色食品业均已形成规模,共完成收入1023.24亿元,占81.0%;文化及创意业集中在新余、南昌,分别完成收入377.83和172.47亿元,合计占产业收入的57.6%。

(二)产业基础不同导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

从已公开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金属新材料、绿色食品、非金属新材料、生物、文化创意和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走在前面,其中,2010年光伏产业的收入增长居首,2011年是金属新材料产业,尽管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在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江西在该产业的积累有限,总量还较低,占十个产业收入比重不到2%,具体见表2。

另外,十大产业集中度各不相同,光伏产业、风能及核能、航空制造、生物及新医药产业、金属新材料和文化及创意制造业集中度较高,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绿色食品的分布最广,集中度相对较低。行业集中度高能较好地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降低产业链成本,有效控制竞争秩序,提高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内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通过新增4万亿元投资和10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措施使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同时,也使原来准备淘汰的过剩产能不减反增,产业结构升级更加困难。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保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升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我国政府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于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在政府导向和支持激励下,各省掀起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热潮,其中既有为争夺国家资源和政策支持,抢占发展先机的,也有一些是盲目跟从,导致无序竞争、简单重复投资等市场问题和隐患。江西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东临福建,西靠湖南,他们总体都强于江西。在众多“高手”间展开竞争,无疑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二)省内环境

江西省政府于2009年12月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积极推动规划的落实。2011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推介会在北京举行。在推介会上,江西省共推出了196个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为1381亿元。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具有江西产业特色,又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江西省将采取诸如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力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保障项目建设和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等举措来保障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江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规模。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江西省产业链完整,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在锂电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宜春钽铌矿探明的可开采氧化锂储量占世界的12%,居第一位;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江西赣州市素称“稀土王国”;在发展非金属新材料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对于江西省而言,应该做到有所侧重,先做强做大传统优势项目,再考虑发展弱势产业,形成强势产业带动后进产业的态势。

(一)厘清理论界与执政者认识上的差别

理论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理解还没有统一,一般以国务院的《决定》为标准。刘玉忠(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战略性、创新性、先导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 江西省发改委和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对其内涵做以下理解:其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个区域概念;其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个动态概念;其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交集。

执政者认识的主要表现为“新产业”“热门产业”“区域内未涉及的传统支柱产业”,如,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中央《决定》要求的必须从抢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是有差距的。

江西省的规划将“绿色食品”、“文化创意”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上述两界认识差别是有关系的,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容易导致官员利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名义发展一些传统落后的项目,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招商”工作任务,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最终影响整个规划的实现。因此,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产业发展规律。

(二)充分重视金融和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这就要求通过灵活的政策和产业发展优势来吸纳他们;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大力支持。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积累是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的。江西省各地依据实际情况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如,南昌市每年提供1亿元,但是从总量上来看,还是较少。企业应该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省政府需给予大力支持。另外,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或者是战略性股东,使得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大,同时,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降低原始投资者的风险。

(三)特别关注风险控制

由于新兴产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特别关注风险控制。

第一,密切关注相关市场的变化,构建起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掌握市场主动权。赛维LDK原是江西第一、全国第二的光伏企业,由于企业产业链构建较快,资金链变得紧张,加上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光伏产业政策的变化和对我国产光伏产品的贸易制裁,赛维陷入债务危机,成为新余市乃至江西省的一块鸡肋。江西赛维走到今天,除了自身因素外,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是加速其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赛维短时间就建立起一定的企业规模,但是其商业运作方面仍是销售低端产品的企业,不是掌控市场的主体,因此,其成长完全依靠市场需求的稳定。赛维虽也投资高端多晶片,但由于错过最佳时机,反而拖累了整个集团。因此,借鉴于此,一方面不能单纯乐观依赖市场,需要企业通过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来引导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要盲目给企业发展压力,遵循企业发展规律。

第二,通过推进本地传统产业的战略升级,避免新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江西省是个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传统产业底子薄,发展新兴产业要量力而行。有学者指出,通过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之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可行的。如,江西的陶瓷产业,传统的是艺术品陶瓷产品和建材陶瓷,新兴的是蜂窝陶瓷、纳米陶瓷和陶瓷膜等特征陶瓷。显然,这需要科研的支撑,因此,构建一个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研”新模式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将资金、技术、知识产权和人才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产业中每个角色都能发挥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余前广.江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告,2011.6

2.刘峰.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J].领导之友,2010(5)

3.科技之窗.江西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4)

篇14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F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88-02

一、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至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电池生产国,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光电生产企业,已形成具有规模化、国际化、专业化的产业链条。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光伏产业链,从多晶硅、硅片、电池到组件及系统,其中硅片不管是单晶硅还是多晶硅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和江西,太阳电池与组件主要是江苏、河北、浙江等地,在产量上居世界前列;比较薄弱的是多晶硅和光伏逆变器产业,多晶硅已经有十多家陆续投产,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重庆、青海、内蒙、湖北、江苏、江西等地,我国从北到南形成了光伏产业扎堆式、井喷式发展。

在相关政策方面,近几年来,政府对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如2009年3月23日财政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等,展开了对光伏建设行业的支持,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开展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并对农村及偏远地区建筑光电利用等给予定额补助。2012年8月6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太阳能专题提出相关规划,并订立“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亿吨标准煤,其中商品化年利用量达到4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

然而,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目前国内光伏市场需求不足,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加大了市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为了扭转此局面,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家有关部分相继出台了一些光伏应用的鼓励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也将大大鼓舞了我国的光伏行业,促进我国光伏市场的启动与发展。据统计我国大约有400亿平方米的建筑,其中屋顶面积40亿平方米,南立面约50亿平方米,如果仅仅选用20%面积安装光伏组件,就可以安装100吉瓦。可见我国仅仅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市场潜力就十分巨大。如在我国没有耕种价值的山坡、海滩甚至沙漠地带发展光伏发电,那更是不可限量。从光伏产业井喷式的发展再到目前的产业危机,不难发现,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直在跌宕的市场夹缝中艰难发展着。

二、太阳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首先,立足全球,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因西方国家削减了光电产品价格补贴,直接导致了中国许多太阳能电池企业的倒闭。近期,欧盟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减弱,国外市场的利润不断减少,我国的光伏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美国等国家开始对我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光伏产品在销路上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此时,一些光伏企业开始尝试开辟新的国外市场,如向日本等国家市场,然而,这种解决方案依然没有触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瓶颈之根本,受制于人的模式也不会得到改善。

其次,反观国内市场方面,发展受限也是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直将重心放在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我国的能源结构依旧是以煤炭、石油等传统一次能源为主,而居民用电也是由国有五大电力公司垄断,新能源产业根本无法进入。即使国家在新36条。中指出了,要进一步放开电力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力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但具体实施方案的缺乏也使得民营资本对于进入公共能源领域只能望而却步。

(二)严重依赖政府补贴

由于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发电,因此各国对光伏发电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贴补,以弥补企业的亏损。今年我国仅金太阳项目一项需补贴94亿元人民币;此外,国家还需对4GW光伏发电补贴近20亿元人民币。而2011年国家的财政收入是10万亿元,仅以上两项补贴就相当于国家财力的0.114%,且尚未将“光电建筑一体化”补贴、光伏发电输送补贴和往年已建成光伏电站发电补贴等计算在内。

毫无疑问,补贴其实又是把“双刃剑”,在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是制约其按照市场规律“独立”发展的重要因素。扶持光伏发展是人类探讨新能源过程中必须付出的成本,但是对于这一成本,一个国家只能承担能够承担的部分,并且能够长期、稳定地承担,直至光伏产业完全市场化不再需要承担的那一天。只有合理的扶持,才能加速让百姓用上最清洁能源的进程。

(三)发展产能过剩

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一方面,太阳能光伏产业属于新能源产业,投资炙手可热;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地方盲目建设,粗放扩张,目前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2009和2010两年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出口量成倍增加,而国外太阳能市场却接连出演企业破产的戏码,其中包括德国、美国著名光伏企业大亨。然而,尽管中国光伏企业全球市场份额的占有率很高,但是中国企业还是不得不直面产业爆炸式增长的严重负面影响——产能过剩。太阳能电池板的产能大大超过全球总需求量,结果导致产品价格直线下降。如今,面对超额的产量,中国太阳能企业挑战“自杀式”价格,为了减轻库存压力,企业一路压低价格。

三、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开拓国内市场

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加快规划和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在太阳能资源丰富而有人口稀少的西北荒漠地区,集中建设MW级和10MW级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边远地区,建设小型离网式太阳能光伏系统,解决当地居民的用电问题。还可以效仿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验,推进“屋顶工程”,利用建筑物屋顶和墙壁,建设分散式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使我国保持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大国地位的同时,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大国。这不仅能有效地利用清洁的太阳能转化的电力来缓解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市场在外的格局,提高光伏电池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自主创新

未来光伏企业要决胜市场,必须拥有“品牌、资源与产品”。首先,应当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力。光伏产业的自主创新务必需要每个光伏企业的自主创新。这是一个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的双重问题。企业管理者应将企业的自主创新置于公司战略的最前线,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其次,加强光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光伏产业自主创新需要专业的光伏人才队伍。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人才储备量相对较少,更应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当前应努力做好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形成稳定的人才梯队供应体系,缓解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供应短缺”的瓶颈。国家层面,应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政策性贷款和专项资金,鼓励优势企业进行高纯度硅料等核心技术和薄膜电池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使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发展逐步摆脱核心技术在国外的格局,从毛利水平低的中下游环节逐步向高利润的上游环节攀升。这将会大大提高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中国从太阳能光伏产业大国跃升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