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7 14:41: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互联网时代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F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46-03
我国2007年出现“互联网化”概念,2012年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一、“互联网+”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让传统产业旧的模式焕发新的生机,创造出互联网生态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新特征。
(一)“互联网+”的融合与创新
“互联网+”传统产业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融合。“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和替代,也不是单纯地构建互联网平台,而是突出强调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解决原有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效率重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产业将触角伸向各个经济领域,如制造、金融、物流等,从而实现产业融合。基于技术融合的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将不同产业的交叉资源进行信息化、数据化处理,开辟产业合作的新途径,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业务门槛,模糊传统产业边界,推动企业平台化、跨界化发展。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经济形态,推动了知识社会以“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用户创新”为特点的新一轮创新,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促进创新成果和前沿技术及时转化,加强了创新资源的合作与共享,构建起更具活力的创新体系。传统产业长期积累形成的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各种资源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就必须按照互联网经济的要求进行生产和产品的设计创新,变革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以及经营理念,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提供的供求信息,建立一整套反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自我革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互联网+”的开放与重塑
“互联网+”向社会开放企业能力与服务。在互联网平台上,企业可以向产业链或社会开放自己的数据,过去,各行各业的能力与资源基本固化封锁在企业内部。现在,电商促进企业向消费者开放;互联网社区也促进企业向消费者开放;随着资本风投、股权激励,企业的治理结构、人才也会社会化,整个社会众多企业就如同虚拟的互联网一样连接在一起。“互联网+”用开放的思维重构商业模式和生产模式,各行各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业务优势,通过“1+1>2”的跨界创新,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盈利模式,大家共享“互联网+”红利。如“互联网+”传统交通业诞生的滴滴打车,大大提升了乘客和司机的对接效率,既有效提高了车辆利用率,也有效促进了节能减排;“互联网+”传统医疗业,实行网上挂号和医疗信息共享,既为人们求医问药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又让更多患者享受快捷便利的就医体验。
“+”就是跨界,就是重塑融合。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地缘结构,在互联网上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相关者,他们组成不同的群体,构造起新的学习业态、商业生态和生活生态。“互联网+”渗透进各行各业,改变着传统产业,也在重新塑造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惯。如,“互联网+”金融,支付宝、百度钱包、微信钱包等第三方支付工具,使得我们的金融交易可以随时随地发生; “互联网+”教育,进入个性化、自主性、互动性的教育模式中,将知识的线上共享功能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家居,通过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甚至智能电视控制家中的智能家居系统,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品位得以提升。
(三)“互联网+”的直通与廉洁
“互联网+”时代,各类中介机构、中间环节、机构面临很大的挑战,除非他们能演变成平台型企业,否则受冲击很大。因为互联网压扁了流通渠道,厂家可以直通最终客户,让客户参与进来。由于企业直接与最终客户打交道,对中间环节构成压力。虽然企业不可能把所有的产品都通过电子商务去售卖,在销售环节可能还会使用中介机构,但是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会大幅度提高。
“互联网+”还改变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一旦某个客户在互联网上发出声音,就会迅速传播到全国以至世界各地,形成巨大社会压力。企业对客户不得不有敬畏之心,消费者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商业环境日趋公平公正。“互联网+”也迫使很多权力部门改变工作方式。人们与各类机构打交道时,可以通过互联网预约,很多事情可以在网上办理,包括网上申请、网上交费、网上审核等等,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权利寻租的机会,使整个社会的廉洁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互联网作为监督约束的一个有效工具,可以方便地举报一些不法分子的行为。所以,“互联网+”的廉洁对规范市场秩序有很大帮助,必将加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
二、“互联网+”的时代意义
“互联网+”战略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抢占竞争制高点,引领企业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推动众创时代到来的重要引擎。
(一)“互联网+” 拓展国家竞争新内涵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新干线。以互联网为平台,信息技术与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交叉融合,一方面催生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国家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而是有了新的内涵。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英国的《信息经济战略2013》等行动计划和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都是在谋求抢占竞争制高点、强化新优势。以“互联网+”工业为例,世界各强国纷纷提出新概念,部署新战略,落实新举措: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联盟”,利用互联网优势激活传统制造业的创造力;德国提出“工业4.0”,部署传统制造业向互联网融合;我国制订“中国制造2025”计划,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其实质也是通过“互联网+”工业,在世界各国竞争中抢占产业变革先机,使我国由工业大国历史性跨越为工业强国。
(二)“互联网+”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互联网+”促进思维模式创新。互联网思维的突出特点是自由、平等、开放、免费、创新、共赢。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扩散渗透,消费者逐渐形成便捷化、个性化、免费化的消费需求,这就促使企业经营者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对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流程进行重新架构,以适应消费者这种新的消费习惯,从容应对互联网经济浪潮的冲击。“互联网+”促进生产方式创新。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使区域内企业横向互联、上下游企业纵向互联、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互联常态化,供给端与需求端数据搜集、统计、整理和分析实时化。企业可以通过客户反馈信息改进设计,实现生产的柔性化、个性化与智能化,根据用户意见进行订单式生产,从而摆脱产能过剩困局,高效利用原材料和资金。比如,淘宝品牌商就是利用消费者的点击、收藏、购物车和评论数据,精准分析客户消费偏好和销售数据,再实时传递给工厂,工厂再根据销售和库存情况进行物料和产能调整,从销售相关数据中找出潜力畅销款,实现最优化高效生产。在生产技术上,伴随着电子信息、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的加速推进,不同生产环节分工会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促使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以淘汰落后产能。未来工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革命,“中国制造2025”就在推动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互联网+”促进驱动模式创新。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加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融入传统产业,出现了互联网电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物流、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并倒逼服务业、传统制造业甚至农业投入到创新升级的浪潮中。比如,大量农民加入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链的方式是,或者直接在网上开店,或者成为电商供应商,从而形成农产品新型流通模式,成为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典型案例。正是“互联网+”通过网络化、平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扁平化,促使传统产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活力。
(三)“互联网+”推动众创时代到来
总理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只要‘一机在手’‘人在线上’,实现‘电脑+人脑’的融合,就可以通过‘创客’‘众筹’‘众包’等方式获取大量知识信息,对接众多创业投资,引爆无限创意创造。”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以“互联网+”思维和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就业环境,让更多人成为创业者,从而带动就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下,一批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创业者不满足于安逸的工作,以互联网思维推进个性化创新,孵化出一批高估值的新创互联网企业。以创客为代表的创业者们促进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创新工场等创新服务平台的兴起,这些创新服务平台集聚了资金、人才、科研、网络、数据等知识要素和创新要素,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生态,反过来又推动相关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人们多方式、多渠道就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互联网+”真正把创业的广度扩展到了所有行业,随着互联网和各行各业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最终所有的行业都可以统称为“互联网+”行业。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 李易.“互联网+”中国步入互联网红利时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3]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5-07-04.(下转196页)
(上接147页)
[4] 李东标.“互联网+”开启“创”时代大门[EB/OL].新华网,2015-07-08.
Analysis about the Features of Times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rnet Plus
GUO Ping
(School of Science,PLAIEU,Zhengzhou 450001,China)
一、互联网发展概述
自1969年互联网发明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以门户为特征的Yahoo!和Google时代,整合全球的信息,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是单向的人找信息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21世纪00年代)是以社交为特征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网时代,连接人与人,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生产者的角色,可以进行双向的分享和互动。
第三个阶段(始于2011年)是以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为特征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开启。
进入3G时代以后,wifi开始普及,绝大多数手机用户,愿意的话随时可以永远在线。移动互联网便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而2011年随着手机硬件成本全面降低,千元Android智能机开始普及,智能手机用户大规模增长。据 eMarketer 调研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达5.19 亿,未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继续增长,预计到 2018 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超过 7 亿(见图1)。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巨大规模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消费形态的变化特征
移动浪潮来袭,当每台设备都能连接网络,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全部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将最终改变商业、工业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在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消费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在线化。从使用时间的长短来看,现在的人除了睡觉,几乎16个小时跟移动端在一起,比PC端多出数倍的使用时间。据Edison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87.1%的18~24岁年轻人手机从未离开他们身边,八成的年轻人每天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有六成年轻人认为接下来的5年里,任何事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见图2)。
高频率的在线加快了消费者得到各种信息的速度,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在线化对传统企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响,包括工作的在线化、传统的层级信息传递转化为网络状;营销的在线化,冲击了实体销售渠道,社会化营销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技术开发的在线化,众筹、众包等新兴技术开发方式取代实验室开发方式……
碎片化。由于消费者接收信息非常方便,时间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完整的阅读、系统的传播等方式也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用户也会因为微信群里或网站上别人对某产品的评价而改变购买决策,以往完整的清单式购买也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碎片化也无时无刻影响着传统企业和PC互联网的新兴企业,源自需求、互联网流量以及消费者的时间被移动互联网分解得支离破碎,社群营销悄然兴起,小而美的品牌也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更为细分的市场出现,新的品牌定位法取代传统品牌定位法……
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召集一批朋友一起影响到企业的需求决策。移动互联网推动所谓的“长尾经济”出现,即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也会占据相当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由于个性化产品的出现,精准管理和柔性生产显得特别重要。由于个性化的需求,针对细分群体开展的创客实验、社群共同研发等也得到蓬勃发展。有了“互联网+”,企业能从线上获得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能快速探索、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改变,能与消费者互动并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
去中心化。当移动互联网的属性映射到企业内部时,每一个工作群体都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每一个创客团队都能够根据市场直接开发,直接对接外部资源时,企业将不存在“中心”。当企业客户或消费者三五成群地成为一个个碎片化的社群,品牌的口碑在社群之间流动,节点和节点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力趋强,品牌也将不存在中心。去中心化导致节点比中心更重要,去中心化重新构建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重新构建传统的商业模式、产品战略、传播策略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改变现实的商业规则,驱动商业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变化。
去中介化。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时代,信息的获取不再依赖于广告、宣传、软文或者平台,直接通过社交网络的“推荐”就能完成许多事情。去中介化的趋势和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当用户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愈加便捷、直接和低成本时,营销传播的方式必然发生剧变,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也将不再一样。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的变化特征
在移动互联时代,当消费者呈现在线化、碎片化、个性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等特征时,企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管理的进化和转型。总的来说,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层级与扁平。传统管理组织采用“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员工在最下边,逐层往上,顶层是最高管理者,在这种模式下,信息决策和传达的速度都很慢。但在移动互联时代,“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个性需求。如果还是采用一层层上报,一层层下达的模式,要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第一时间满足和创造消费者需求,结果只能是:黄花菜都凉了。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要采用新的“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将以前最底层的包括营销、研发、制造等人员直接和用户联系,直接了解用户需求,马上为用户做出判断。这时,企业在“互联网+”进化之后,更加科学、节点闭环的网状结构应运而生,即高度扁平化、点与点之间相连,与消费个性化的需求达到融合。苹果、Facebook等世界顶尖企业正是采用了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才通过不断创新获得巨大成功。
控制与自主。传统管理采用严格的工作时间,采用层级化、KPI考核等管理制度,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信息不是壁垒,当一线比上层更能洞察需求,当一线更能敏锐察觉市场变化,当一线已经能够吸纳用户参与全流程,传统的分工、流程、科层、考核将束缚人才的手脚,人才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正在转型的领先企业也一直用新的管理体系来提高对互联网的适用性,比如由于市场变化太快没有办法设定KPI,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取消KPI考核,而将不断变化的客户体验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移动互联网造就了个人能力的崛起,与客户连接的顺畅,在“互联网+”进程中的企业应倡行“自由与责任”的文化,给人才以自主,给员工广阔的空间。
雇员与合伙。移动互联时代,不确定性需要人才去感悟,新模式需要人才去试错,信息导致人才更大赋权,于是传统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已经落脚在创新和转型之上,而创新和转型归根到底变成人才的问题――年薪制、聘用职业经理人是否能够拢住人才,是否事业合伙制才能凝聚人才?传统的战略决定组织,组织跟随战略,人力资源适配组织,现在是否需要组织来适应人才――雇员或许在未来仅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平台上的股东制、合伙人制,才能让组织更适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 图 世界顶尖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体系与归零。因为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让每个人的欲望、激情、活力、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组织才会快速形成想法,把想法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商业模式,然后快速长大。互 联网思维带来了小人物不断战胜大人物的现象,这一过程充满了颠覆与被颠覆。但这一切都与传统的管理格格不入,新的管理需要企业在分工、职能、流程和体系上进行新调整。推动“互联网+”,如果一切不归零重来,或许转型之路仅仅是一场打着革命旗帜的改良活动而已。
共享与保护。传统的企业通过专利、版权、商标来控制和保护专有资源,鼓励和保护创新,而互联网却产生了一种新的知识产权经济学。正是因为有了安卓操作系统的知识产权共享,才会有那么多的小米粉丝没日没夜地共同开发新的MIUI;正因为有了知识共享,知乎上才有那么多的知识创造者。知乎在众包书籍的项目中,在保护产权和共享中寻找到一个共同点――让所有人贡献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共享;集结成书之后,生产者都具有知识产权。这才是“互联网+”所要认真对待的。新的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商业模式将顾客锁定在某处,禁止移动;而新的商业模式允许顾客产生内容,成为商业的救世主,然后反过来去管理好他们。
结构与裂变。移动互联网变革并非简单地改变营销渠道或者品牌建构方式,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机制变化,所以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人的分工和协作方式,即组织结构方式。如果转型仅仅是基于营销方式、品牌方式、促销方式等一些表层的变化,而没有整个结构的裂变,那么任何企业转型、产业转型都是镜花水月。但是,传统企业要改造成一个适应互联网的机制非常困难,谁都不愿意放弃已经很舒服的模式,去自宫、去自杀重生。
关键词:高校校报;瓶颈;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68-02
高校校报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党委的喉舌,是高校内重要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党在高等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其受众的特定性——校园内广大师生,注定了高校校报既具有办报理念的特殊性,又具有大众传媒的共性特征。一方面,它要始终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立足于校园,服务于师生,及时报道学校改革和发展动态,传播校园文化,树立学校形象的,发挥育人功能;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对高校校报的生存与发展既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当高校校报的发展瓶颈难以通过自身的完善而得以突破时,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取网络之长补校报所短,无疑将是高校校报新的发展方向和特征。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瓶颈与困境
(一)时效性差,影响面小
时效性历来被视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属性之一。由于校报易受编排、制版、印刷周期的限制,无法像学院网站那样可以及时更新校园新闻和讯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传播速度较慢。国内高校校报以半月报为主,少数是月报或旬报,周报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出版周期长、时效性相对较差的问题相对突出,这也是高校校报的软肋。此外,在影响面上,高校校报也难以达到网络新闻跨界(时间、地点等)传播的影响效果。
(二)发行面窄,信息含量少
发行者面窄是高校校报发展的主要问题。高校校报的读者为高校师生,群体相对固定。校报虽然在校内的受众广泛,覆盖面大,但在校外却很难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虽然可以通过高校间校报交流、校友间寄送等方式加以弥补,但相对于校外报刊,它的发行量和读者面与后者都没有可比性。校报的信息量与其版面大小和多少有密切关系,以多数高校校报所采用的四开纸为例,采用小五号报宋字体,每版的文字容量在6000个字符左右。四个版面还包括一些新闻图片和其他图片标识,面对学校每天发生的各种新闻,即使是周报也只能保证学校重要新闻的空间,对于一般性新闻只能予以舍弃。
(三)形式单一,手段缺乏
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传播介质,报纸表现形式单一,表现手段缺乏,这是由其物理特征所决定的,固有的文字加图片的表现形式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发生过改变。而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融合了当前几乎所能采用的全部表现形式,创造出了声、光、电一体的综合展示模式,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表现手段,可以使读者获得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
(四)采编人员不足,信息落后
当前多数高校为了控制非教学人员的数量,大多对校报采编队伍进行了压缩。人手少、任务重是多数校报存在的普遍情况,高校校报编辑往往是集采、写、编、校为一体,与广大师生沟通联系较少,难以及时了解师生对校报的具体看法,这使高校办报常常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中。
二、高校校报要坚持创新发展以应对互联网挑战
(一)不断强化版面创新,形成独特的版面风格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高校校报想要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任何事物要想吸引读者的目光,“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校报要在版面创新上下功夫。在版式设计环节上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标题要新颖,图文并茂,视觉形式感强,使读者爱看,易于接受。如采用大图片、多色彩、无框式分栏等设计手法,在保证风格一致的情况下,增强版面设计的跳动性和鲜活性。
(二)大力开展深度报道,增强高校校报信息含量
网络传播的高速度必然导致报道缺乏深度,信息的大容量必然导致主次不清、重点不明,使受众淹没在海量信息中难以选择。而资料性、公信力、权威性恰是校报独特的魅力,这就要求校报在内容上增强深度和前瞻性。校报的读者主要是师生,他们文化水平高,鉴赏能力强,简短的消息性新闻不能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他们更希望看到深度报道,以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实践证明,加强深度报道能够实现校报与新闻网的错位发展,是新形势下校报发展的必然选择。
校报的深度报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类是组合报道,包括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就是围绕一个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进行全方位、连续性的立体式报道,及时地展示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报道新成果,其好处是可以向受众提供连续性、多角度、深层次的新闻视角,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资料、进展情况和来龙去脉;二是单篇报道,包括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等,是通过调查得到的大量背景材料来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报道方法,其优势是可以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三)提高编辑水平,丰富信息采集途径
校报编辑通常要经历内容策划、组织稿件、版面设计等环节。高校校报的创新发展归根结底是办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网络背景下,校报编辑除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外,还要着重培养多方面的素质尤其是丰富的知识储备。高校校报报道的内容多与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密切相关,编辑提前储备相关知识不仅可以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还可以为相关学科的深度报道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校报编辑作为校园生活的审视者和记录者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对于纷繁复杂的信息要具备高超的识别处理能力,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和利用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校报不仅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平台,更能成为优秀校园文化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高校由于校报的编辑岗位极其有限,因而教工通讯员队伍和大学生记者团成为了重要的补充力量。其中,学生记者队伍更是编辑们的得力助手,他们已经成为校园内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大学生记者的第一身份是学生,是学校各项政策和活动的直接体验者和参与者,他们知道大学生喜欢什么、关心什么,并且对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更加敏感。因此,加强大学生记者团建设是校报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高校校报与信息网络的互补与融合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校报的生存与发展既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高效宣传部门可以发挥校园媒体间的联动,整合校园传媒,实现高效校报与校园网站建设间的有机结合。如可以开辟报纸与网络的联动板块,依托校园网站高校校报的网络版,在校园网上刊登校报上具有鲜明时效性的校园信息,开辟评报平台,让学生可以发表意见,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丰富校报的信息来源,增强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
高校校报在与信息网络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校报自身特色,体现高校校报的办刊方针、原则和理念,为此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校报作为高校新闻宣传的主阵地,在网络化进程中也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办报方针,努力掌握高校育人工作的主动权。要利用网络平台易为青年学生接受的特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和带动青年学生,使校报网络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窗口。
(二)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
高校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光荣使命。高校校报应当主动打破校园围墙的束缚,把触角伸向社会,既要将社会上积极向上的文化信息反映到校园里来,也要把校园内的先进文化传递到社会中去;对校园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要注重时效性、贴近性,更要增强其思辨性、文化性。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辐射面广的特点,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引领者。
(三)突出全面的服务意识
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的阅读特征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有其自身的特征。
1. 阅读方式由传统文本转为电脑、移动设备
传统的阅读主要以传统文本为主,如图书、报纸、杂志等纸质的文本资料。对于中小学生来讲,阅读这种传统文本有着一定的困难。如今中小学生的阅读转向了电脑和移动设备,除了传统的文本资料以外,还融合了声音、色彩、触感、图像甚至是气味等体验,并且便于携带,更人性化。
2. 阅读方式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的阅读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如移动阅读、网络阅读、电纸书等,移动阅读的载体为各种移动设备,内容为在互联网上各种电子版的视听信息。网络阅读的载体为电子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其阅读内容与移动阅读的内容相差无几。第三种阅读方式为电纸书,其载体为电子阅读器,其显示效果与传统文本极为相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中小学生的眼睛。
3. 阅读趋于碎片化
今天,移动设备趋于多样化,日益完善。中小学生阅读的信息和内容都变得丰富多彩,但由于其在校时间的固定性,使学生们很难拥有一段很完整的时间,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或其他空闲时间进行阅读,因此中小学生的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另一方面,由于其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其阅读的内容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阅读产生的问题
1. 中小学生阅读的网络媒介、推广人和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介和推广人传播的信息和内容的品|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对所接收知识和信息的理解与掌握,也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小学生年龄的特殊性,加之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很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更易造成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等不好的行为,不利于三观的正确养成。
2. 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存在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求中小学生必须拥有快速、跳跃性、选择性阅读的习惯,但是,快速、跳跃性、选择性阅读很可能造成中小学生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较浅,不能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其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可能会导致中小学生降低甚至失去阅读的乐趣,从而无法达到阅读和学习的目的,并很可能养成惰性、碎片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3. 影响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互联网时代下,中小学生更易患“网络依赖综合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瘾。由于网络信息的品质不一,且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以及快速、跳跃性、选择性阅读等坏习惯的养成,网络阅读信息的准确率高低不等,对阅读的时间无法合理分配,导致中小学生想象力的缺乏和对创新能力发展的阻碍。
互联网时代促进中小学生阅读教育的对策
1. 政府、教师、家长需加强管理
政府、教师、家长及社会都应尽自己的义务及责任。政府应支持中小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进行的阅读活动,出台相应的政策约束网络媒介和网络阅读推广者及推广企业的各种行为,如:加大对各类文学网站中网络作品的审查力度。家长和教师分别从家庭和学校给予中小学生们正确的指导,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们自主阅读的时间,给学生们推荐更多更好的网络阅读途径。学校应该多组织相关的网络阅读活动和集中阅读学习,促使中小学生选择正确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网络阅读信息。网络媒介和网络阅读的推广者要加强自身的网络素养。学校和家长也要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学校应该采取一些更为人性化的图书馆管理措施,杜绝一切形式化和教条化的活动,坚决避免互不沟通、互不配合的情况发生。同时,学校也要改革一些课程的结构安排,减轻中小学生们的课业负担,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由阅读。
2. 中小学生应从自身进行管理
首先,中小学生应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勤动笔勤动脑,从而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其次,中小学生自身应该正确看待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阅读,采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能否达到阅读效果和目的还是要靠中小学生自己根据兴趣、习惯和需求来进行选择。既然选择了某种互联网阅读的方式,就要扬长避短,并尽量避免快速、跳跃性、选择性和碎片化的阅读行为。中小学生自身要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独立思考、举一反三,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阅读评判体系,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网络阅读方法,如:思读法、精读法和泛读法。思读法是指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它能更好地让中小学生们加深对所读作品的印象;精读法是指针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进行精心且仔细的阅读,能使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情感;泛读法是指快速地浏览全文,了解全文大意,目的是为了中小学生更好地集中精力。最后,中小学生必须注重对自制力的培养,如:做到可以看的时候看,不该看的时候不看。对于网络读物中健康积极且正能量的内容可以细看,对传播不良思想的内容坚决不看,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培养多种兴趣。
3. 建立良好的阅读互动平台
从各中小学校、教师和中小学生自身三方面建立良好的阅读互动平台。首先,各中小学校可以组织并开展各种集体互联网阅读活动。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网上阅读图书馆,甄选经典、优秀且有利于中小学生发展的著作和文章。其次,由于中小学生年龄的特殊性,教师在其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自身要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阅读量,并推荐有利于其发展的阅读材料,并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平台,及时巩固中小学生在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最后,中小学生自身要善于寻找互联网中适合自己的互动交流平台,如QQ群、微信群、论坛、贴吧、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在这些互动交流平台上,中小学生不仅可以主动表达自己对所阅读内容的观点,也可以参考作者和其他读者的观点。同时,学校及教师也要加强培养中小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制不良媒介的影响,并教导其如何认识、分析和运用网络媒介。
4. 建立中小学生阅读评价机制
建立中小学生阅读评价机制,一方面可以实现对中小学生阅读效果的评估,可以采取评分制或点评制。评分制可以更直观的得出中小学生的阅读效果;点评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可以根据阅读活动的类型来选择评价的方式,提倡全员参与,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精神或物质的鼓励。阅读评价机制的建立往往可以达成预想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中小学生、教师等对网络媒介的评估,如中小学生和教师可搜集一些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权威数据库或一些知名专家网页,描述该媒介或该网页的特色,把经过挑选的经典网络阅读资源推荐给更多的中小学生,让中小学生们可以更轻松、更自由地在网络上阅读各类学科的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愉悦身心。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胡耀文,张菊芳. 浅议网络环境下阅读方式的转变[J]. 科教文汇,2008(11): 64.
张浩,钱冬明,祝智庭. 电子阅读方式分类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9).
黄雅莉. 互联网+: 提升阅读素养的探索[J]. 新课程. 研究前沿,2016(9).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文化建设;特征方向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9-2
1 概述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自身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课题,如何正确、有效地对新时代的需求进行适应,科学地对于自身的发展进行实践,这需要企业管理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地发展策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向来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任务内容,同时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结合传统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特点,对于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需求进行调整,应对新形势,正确地把握特征,找准方向,这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中所应该重点考量的问题,同时也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必经之路。
2 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环境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并且融入了更多透明化、开放化的理念。互联网时代本身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是一个特征化十分明显的时代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本身要对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进行深刻的把握,融入更加全面的思路和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为自身的企业文化发展建设工作提出一条科学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呈现着网状互联和平台化的重要特征。
2.1 网状互联
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之下,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呈现着紧密的连接,我们所处于的世界被不断地拓展,整个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连接。在企业内部,这种网状互联的特征下,企业内部的架构更加扁平化,信息的传达更加快速,同时企业和职工自身的利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连接。对于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上,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扁平化的发展,这种影响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自身所面临的一个新的特征和挑战。
2.2 平台化特点
平台化特点主要是针对于企业对自身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来说的。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内部资源的分配具备了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在这一平台下,企业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加有效地动力和支持。平台化可以更好地鼓励企业参与互动,让企业处于一个资源共享的圈子当中,从而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能力。平台化的特征下,企业内部的整体业务流程和经营发展可以形成一套较为稳定的体系。通过利用价值链构建、标准化设计等不同的方式,企业可以获得对外界风险抵御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让企业本身获得更加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平台化的模式,让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同时也减少了各种环节中 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避免企业内部混乱,提升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掌控能力。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来说,这种平台化的体系也实现了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开放,提升了文化建设工作的影响力,促进了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
3 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3.1 员工身份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内部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对于工作的角度和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新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该认识到当前员工自身身份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转变。传统时代下,员工仅仅是以雇员的身份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而互联网时代下,员工的身份逐渐实现了用户化的发展。在这种新的时代下,员工自身的身份更加自主,并且行为更加受到自身主导意识的影响。员工自身掌握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并且其本身的个人决策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在当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员工自身也更具有意识,同时逐步地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员工更加主动地对企业进行理解和认知,并且对自身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在企业内部环境当中,员工所获得的资源、信息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企业自身和员工的信息对称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员工从客观上实现了自身地位的进一步上升和发展变化,用户已经成为了企业员工的一个新的标签。而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落实效果,取决于用户自身能不能对于企业的文化进行充分的理解,同时对于这种文化理念能不能进行更好地深化。企业内部,员工和员工之间,员工和企业之间也具备了更加深入和强大的互动。以往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信息传播呈现较强的单一性特点,信息不对称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而当前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内部信息传播的阻碍得到了全面的消除,很多沟通和交流互动的深度都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并且人们在内部沟通交流上也可以更好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之间的距离得到了缩短,社会交互模式更加透明、快捷、便利。纵观当前企业发展中员工身份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下一个关键的趋势和方向,就是员工自身身份地位的变化,在展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对这一变化进行客观、正确地认知。
3.2 企业文化建设中价值观的调整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重要的文化建设理念和思路,在展开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要将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价值观方向。互联网浪潮下,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员工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建设工作要想落实到全面深度的环节,要对于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地推进,让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获得更加强大的推动力。从这一角度来说,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效果,直接体现在员工自身当中。在企业文化建设相关活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要对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明确,通过互联网这一便捷的信息平台,对员工自身的思想意识状态进行深入的探究,让员工的需求和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管理工作的重心,要从以往解决领导需求的层面逐渐转化为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和为企业实现集体价值。
3.3 文化管理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文化管理是当前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同时也应该成为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以往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对企业特有文化及这种文化的引导力和对员工的约束力的宣传。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引导,各种途径的信息传递等,让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明白怎么才能把事情更好的完成,都清楚自己每天的任务是什么,都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才是一个企业以文化为中心而形成的自己的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从最开始的古典管理到科学管理,现在又发展到文化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认识到文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最高阶段的意义。互联网时代,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决定了组织的有效性,而这种约束能力完全是靠文化和管理来实现的。
4 结束语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向来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企业自身保持长期发展动力的必然内容。在互联网时代之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要融入更多新的思想和思路,对于工作的实际价值和产出内容进行更好地明确。企业必须要引入更加创新的思想观念,围绕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将自身的文化建设工作打上标签,融入更加科学的思路,提升知识、人文管理的重视程度,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陈星.浅谈网络时代企业信息文化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3).
[2] 赵凤华.试论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方略[J].河北企业,2016(05).
1、前端开发是创建Web页面或app等前端界面呈现给用户的过程,通过HTML,CSS及JavaScript以及衍生出来的各种技术、框架、解决方案,来实现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界面交互。它从网页制作演变而来,名称上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互联网的演化进程中,网页制作是Web1.0时代的产物,早期网站主要内容都是静态,以图片和文字为主,用户使用网站的行为也以浏览为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HTML5、CSS3的应用,现代网页更加美观,交互效果显著,功能更加强大。
2、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大量高性能的移动终端设备以及快速的无线网络,HTML5,node.jS的广泛应用,各类框架类库层出不穷。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13-02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活力。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广泛的应用,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推动的基础上,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突破原有的单一的模式,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进行分析,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主动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的概念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的形式,是互联网不断演进的结果,“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理念下,完成思维和模式的创新。通过对当前情况的分析,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在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但是只是处于初步阶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互联网的运用还是具有单一性的,不能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微载体,要在微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实现。微文化是90年代诞生的,是在网络上出现的一类新的文化,是新兴的文化形态,是在微博的发展上兴起的,在微信的广泛应用中变得成熟,实现了与微电影、微小说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可以实现更好的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将新媒体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微载体是在微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借助微信、微博等作为载体的。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移动网络技术成熟,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非常普遍,微文化传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个性化,运用人性化的传播理念,使人们对于传播的信息有更加深刻的深刻,改变了文化接收的被动性。
在微文化传播的背景下,信息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各类生产工具和信息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了解,实现了生活碎片化的趋势。微文化传播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增强,实现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为文化传播是借助网络的,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也存在自身的弊端,导致微文化传播也对会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网上的文化形态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冲突,导致学生容易被一些不良的思想侵袭。
因此,高校在借助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防止互联网的不良影响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借助微文化传播的动力,运用微文化传播,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止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脱节的问题,使微文化传播的载体价值可以充分的挖掘出来,让微文化传播发挥出高效信息传播的价值。“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打破单一的思维模式,防止内循环模式的进行,应该实现不同媒体的融合,在信息传播中实现各类信息的共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运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通过新的方式,可以实现自主化的学习,在平时闲暇时间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主要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微文化的传播是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实现了大众的实践环节,是一种大众都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也形成了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所以“互联网+”为微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教育主体的个性化发展,高校学生是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成长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为载体,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字化的技术,这种教育的平台符合学生的发展模式,学生在微载体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可以实现一种投入感,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
微载体实现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在进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微载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学生在平时用微博和微信的几率是比较高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微博传播的方式,实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学生和老师在微博上实现良性的互动,使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老师在与学生交流后,他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会更加具有针对性。
微载体还可以实现交互化的学习,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在课堂上居于主导的地位,学生在学习中比较被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己获取信息,针对自己的时间,按照自己的要求选择课程的内容,完成学习的每个环节。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建设的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度非常重要,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强化学生的体验,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有针对性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学习中让学生可以体验,高校应该充分运用微载体,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
(一)强化微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使微载体可以更好地融入教育工作
由于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微文化传播的模式实现了很大的变化,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实现了革新,并且内容和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在微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还不能完全的渗透微文化,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采用微载体教学,认为微文化教学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是一种赶时髦的作风。还有一些老师不敢借助微文化进行教学,认为微文化教学会将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带到课堂上来。有的老师对网络技术不熟悉,不善于采用微文化进行教学,导致在运用微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效率低下的问题。
1.与时俱进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的教学方式应该实现革新和发展,随着移动云教学的深入发展,通过运用微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居于主体地位,在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学习知识后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借助 “互联网+”可以让学生实现全天候的学习,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出来。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居于核心地位,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不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而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在教育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让学生实现资源的共享,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
2.全面布局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环节,若要提高效率,就要运用灵活的思维,应该转变思维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应该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被带动起来。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平时也不会点击学习,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在于官方的平台不能进行全面的布局。所以,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可以主动去接受相关的媒体,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微文化,实现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正式教育平台与学生在生活中使用的平系起来,建立新的阵地,让学生感受到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平台。
(二)坚持创新的原则,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1.明确导向,凝聚引领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只有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才能使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应该充分运用微信和微博等,通过大学生常用的媒体和软件进行传播,并且不断完善微文化传播,掌握微文化传播的要领,在对一些国家大事分析中,应该切中要点,但是又不能过分的偏激,充分在平台上宣传主流的心声。而且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组织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论坛和QQ群的方式,在这些平台上交流学习的心得,通过微活动的宣传,让学生通过微公益和广告的形式宣传思想政治的先进思想。
2.创新实践
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可以通过微课堂的方式向学生传输先进的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开放性,通过协作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将微载体与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在互联网的运作下,制定教学的计划,然后强化自主课程的开发,实现平台上的交流与互动,而且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让他们通过开放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社会信息。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不能在教学中讲述那些深奥难懂的大道理,通过身边的小事贯彻思想政治先进思想,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先进思想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不能仅仅讲述理论知识,应该让学生在平时注重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学生可以运用微教学平台,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通过与老师、学生的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四、结语
如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已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法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产生了排斥的心理。借助“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可以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14-119.
关键词:设计语言;新媒体;创新;互联网
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艺术语言创新模式已现雏形,而文化的多元化、跨学科的交流与发展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设计艺术语言作为全球文化母体上的一个分支,其表现状况必将受到所处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艺术语言研究注重的是多元化的共性,是关注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大背景下可以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生活形态下共生共荣的语言特征及其方法,其表征必然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而设计艺术语言真是这一浓缩文化的缩影,是对创造具有时代感的设计语言的一种全新演绎。
一、基于“多媒体时代”的时代背景
“君子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达信息需要“载体”。载体便是“器”。我们称之为“媒介形式”。可见、可闻、可复制、可传播。从远古媒体到传统媒体,再到新媒体,其器物形式延绵翻新:口耳、烽火、飞鸽、甲骨、竹简、丝帛、纸宣、电波、电视、互联网。那么互联网之后呢?从《易经》“原始反终”的道理来看,又会回到“口耳相传”的采信模式。当今时代又是信息传播的盛世,大众、分众、微众的三级传播方式并存,传统模式、网络媒体、交互式媒体的三类媒体形式共谋。平面设计处在这样一个多媒介时代中,更应该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艺术语言来引导和利用这样的媒介形式。
随着电脑在每个家庭中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同时网络的及时性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不仅更加快速方便,而且成本也更加低廉。纸媒的衰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已是必然趋势。这个时候的纸媒只有技术革新寻求与新媒体合作来寻求共赢才能保留在历史舞台中的一席之地。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应用新的媒介出现,这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的事情。并且随着手机功能的强大,微博、微信的产生,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已经从新媒体时代跨越到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代言,每个人都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我们的语言构架也在网络媒体时代悄无声息的发生了变化。这是纸媒根本无法企及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历史发展所做出的选择。
所以在网络时代的现代的艺术语言从设计创意到表现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语言模式层面,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性的变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设计艺术语言结构创新,所涉及的文化多元化与跨学科、市场需求的多元价值取向,是构成新时期语言设计是否能真正实现融合再造的关键因素。其发展进程直接受益于这种全球化的发展,通过多元文化的视角来探索和研究我国艺术设计语言的表象特征是当今设计文化研究的趋势。多角度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语言表现方法及其构成规律,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设计语言与全球文化共生再造的创新途径,也进一步推动了设计语言的创新。
二、探索“变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的进程中随着用户的增多和高科技软件的普及,渐渐地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也把在网络中产生的词汇和语言带到了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的兴起得益于网络、短信这两样需要键盘来操作的信息沟通工具,键盘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它通过双手或者拇指去“击打”来完成的。而笔写工具呈现的则是运用工笔一笔一划书写完成的,它是“手写文化”。由于书写工具的不同,键盘文化虽然相对便捷,不过容易产生歧义,优点是可以输出文字和图案相辅相成的表意符号,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书写方式,也间接地改变了语言结构,产生了新颖的网络语言结构。
语言不是固定不变、僵化的东西,语言与语境融合成为一个整体,随着语境的变化而被赋予新的含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设计艺术语言的结构已经在新媒体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艺术语言在学术层面上寻找依据,探求新时期设计艺术语言在异园文化基础上的演变,通过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概念、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假设,强调该研究需站在全球文化的高度,大胆地摒弃与融合,并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和定义设计语言在全球性和本土性的异同,不能将之简化为冲突和矛盾,而是在多远框架下的共生和互补,亦是实现新文化环境下设计艺术语言融合与再造的可行途径。为构成设计艺术语言在全球文化沟通和重建中的话语地位,建立我国设计艺术的文化责任与设计艺术语言空间的创新探索,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平台。
三、结语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2014年4月14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教育系统“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座谈会,提出净化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4月1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2014年5月26日,北京市委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规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一系列文件表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中小学网络德育生态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本期,我们通过典型案例、观察分析、思考评论、专家视野、国外经验五部分,力求为读者呈现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的概貌。典型案例:选取五个案例,以叙事的形式讲述中小学网络德育故事,重点展现网络德育创新的手段、丰富的形式,突出故事的典型性、可读性以及教育意义。观察分析:从学校、家庭、社会角度,从青少年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出发,畅谈如何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考评论:结合网络时代特征以及青少年的特点,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形式多样的网络活动及思潮进行分析,探寻行之有效的网络德育新途径。专家视野:以访谈的形式,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网络德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行动方向。国外经验:对国外公民德育文献进行综述,提出用证据进行道德推理可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从而促进道德进步,树立公民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伴随着互联网的演进,人们已然生活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网络之中。毫无疑问,广大的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生力军。学生们借助互联网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由于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我们要特别关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强调,“网络对德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然而正面影响往往被人忽视。”透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组组生动的动漫,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一段段精致的微视频,我们不难发现:符合网络时代特征和青少年年龄特点的“正能量”正在积聚、生长……
(王晓波)
亚当・斯密提出分工创造财富,引发了工业化持久的分工活动,自从互联网产生以来,融合创造财富,成为信息化中新的时代主题。
融合正成为当代技术的主要方向,技术融合导致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技术大同的前景正在我们面前出现。
分工制造的对立,将由融合导向的和谐弥合。人类长久以来的大同梦想,将第一次具备现实的技术基础。
一、大同之技术基础的历史考察
人类寻求智慧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原始时代火的发明,到奴隶社会青铜器的盛行,再到封建社会中国四大发明出现,以及世界步入现代之后,机器、新能源、以及电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使用等,智慧的脚步绵延至今,没有而且也不会停歇。
在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洪范》中记载了周武王和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本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人类发展历史恰好暗合了五行之道。从人类完全被自然主宰的“木时代”到现在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水时代”,地球变得越来越智慧了。
放眼人类文明史,农业文明以物质为技术基础,工业文明以能量为技术基础,信息文明以信息为技术基础。分别呈现物质化、能量化和信息化三次浪潮。人类历史上的大同思想,始终与人类伴随的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1、前现代的大同梦想:基于物质的乌托邦
大同,初见于《礼记》。
一次,孔子以助祭身份参加完鲁国的大祭祀,登楼发出感慨。一位叫言偃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叹气呢?”
孔子感叹说因为没有赶上夏商周的时代,由此引出一番关于大同和小康的议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夏商周是不是象孔子说的那么好,从考古发现的事实来看,恐怕并不尽然。孔子的大同,多少有些理想化的成分。
不过,即便以孔子所说,这个大同,也带有浓厚的农业社会的技术色彩。对于财物的观点,主要是物质财富(满足生存需求的“货”),里边没有关于工厂的概念,更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
直到1900年前后康有为的《大同书》,才有了工厂和知识的概念,不过仍与农业社会的生儿育女及农业生产有关。例如,康有为在大同的“根本大法”中,要求“学术上有新发明者及在胎教等五院有特别劳绩者,得殊奖”,并硬性规定“火葬场比邻为肥料工厂”,等等。
基于物质的乌托邦不能实现有许多原因,其中技术性的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然力基础上(物质自然力与人的自然力)。物质不具有共同消费性,但制度上却要求货物“不必藏于己”。硬要实行的结果,就是我们在考古发现中所看到的,连人都可以拿来殉葬,普通人彻底没有自己了,“藏”(葬)于他人之墓了。人体虽然从性的角度看具有共同消费性,难怪康有为规定在大同社会,“男女同栖不得逾一年,届期须易人”,但物质财产不具共同消费性,考虑继承教育、遗产等社会因素,因此难以实行。
第二,农业社会的物质性与后来社会的物质性不同在于,从熵的观点看,它处于技术上的高熵状态,有序化程度极低。这种技术特性映射在社会上,组织的有序化程度比工业社会要低得多。尽管农业社会权力集中于皇亲国戚,但中国农民就像“麻袋中的一个个的马铃薯”,实际是高度分散的社会。社会稍一复杂化,超过有序化承受力,就会出现周期性的崩溃。
2、现代性的大同梦想:基于能量的乌托邦
工业社会的大同梦想,虽然也重视物质因素,但“物质极大丰富”,只是这种大同梦想的必要条件,而远非充分条件。工业时代所认识到的充分条件,是工业化大生产。在当时具有历史进步性。
工业文明单纯从技术观点而非社会观点看,突出特征在于大规模实现物质转化为能量。能量的本质是有序化,通过消耗物质来做功,提高系统的负熵值。
因此基于能量的大同,都具有高有序化的核心特征。
例如《天演论》作者的孙子――阿道斯,赫胥黎发表于1932年的《美丽新世界》,从生物学角度把未来社会描绘成“共有、划一、安定”的孵化室,全体社会成员一律由试管统一孵化,千人一面、万众一心。
在书中,美国汽车大亨亨利-福特因发明了生产汽车的流水线,从而代替了上帝。新世界完全由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统治,人们安于自己的“等级”,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服食定量配给的“索麻”,让人忘掉七情六欲。
这种大同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它忽略了人的体验价值,忽略了人与人的不同。
人类文明史演进五行图说
火时代
时代节点:从人类发明火到进入农业社会之前。
时代特征:火的发展和利用,对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火增强了人类同寒冷气候做斗争的能力。火可以烧烤食物,可以用来围猎和防御野兽,可以照明,烘干潮湿的物件以及化冰块为饮水等。火的发明最终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
技术标志:磨制石器,钻木取火,陶制工具等。
水时代=智慧时代
时代节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到现在乃至将来
时代特征:人类跨入了扁平化时代,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被网络互联,人类的所有信息将被共享,信息像水一般渗透每个角落。水时代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网络中的节点,节点之间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变的纯净和和谐。
技术标志: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土时代
时代节点:铜和铁等金属农具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农业
时代一直持续到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代特征:人类结束了一万多年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进入“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人类定居在土地周围,出现了剩余产品,开始了阶层分化和阶级剥削。
技术标志:铁农具,牛耕,曲辕犁,筒车等。
木时代
时代节点:从人类诞生到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前。
时代特征:木代表了自然,木时代是自然主宰一切的时代,此时的人类过着“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生活。人类与其他的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自然面前是完全被动的。
技术标志:打制石器。木棒等
金时代
时代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之间
时代特征:人类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人类开始利用技术获取前所未有的能源动力,并利用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人类的欲望在此期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利益化、公式化。
技术标志:珍妮纺纱机,蒸汽机,内燃机,电,无线电等。
而且工业化中出现的大同梦,大多具有城市中心倾向。从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到德意志人安德里亚的《基督城》,都把未来大同社会,理解成发生于城市的事情。城市的好处是物质资源和能源的高度有序化利用。但是从低碳的观点看,耗能都较高,实行起来,必然存在大量物质和能源上的浪费。
3、后现代的大同梦想:基于信息的乌托邦
信息社会的大同,不仅要具备物质极大丰富和生产社会化的必要条件,还要具备个性化这个关键条件。
信息社会从纯技术角度看,突出特征在于实现了能量向信息的转换。从熵的观点看,如果说能量化(工业化)实现的是熵(不确定的物质对象)向负熵(确定的社会化)的转换,那么信息化实现的则是负熵(确定的社会化)向熵(不确定的个性化)的转换。
凯斯 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的第一章,题目就叫“多人的(偶然的)权力”。个性化使多数草根(而非少数精英)获得了源自不确定性的权力。
实现这种转换的根本驱动力,就是技术大同,也就是技术融合。信息技术与生命技术一样,具有天然的技术融合倾向,这是与工业化时代的电力、石油等能源类技术相反之处。三网融合就是例证,原来由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分别承载的信息,现在可以完全实现一体化。将来信息无处不在后,所有商务,都会融合为同一个电子商务,不搞电子商务,就无商可务。
融合为什么会与个性化产生内在关联?因为融合引致资本专用性的生产方式,被大规模协同分享的生产方式逐步取代。由于以融合的方式分享网络资源,人们不必像小农一样,为每一个独特的设计,每一个单独的口味,进行分别的资本投入。这就使差异化、个性化从空想变为现实。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出现,使麦克卢汉关于人类“再部落化”的大同梦想得以实现。
深入思考,信息的价值何在?人们往往重视信号(有序信息、负熵信息),而忽视噪音(高熵信息),信号固然很有价值,但比信号更有价值的是噪音。因为噪音即个性化的“信号”,它不像信号那样整齐有序,但可以传递出各个节点上多样化的个别信息。物联网时代,人们不再只围绕CBD转。工业化时代,确定性最具价值;信息化时代,不确定性最具价值。这就是能源与信息转换背后的价值观变化。
在能源耗尽前,人类的分工活动还会不断深化,集中控制的冲动仍不时涌起,社会有序化程度还会不断提高。但与之相反的力量正在出现。随着技术大同趋势出现,人类的融合活动开始兴起,WEB2.0化不可阻挡,社会个性化程度和简单化程度开始提高。在信息大同中,分工与集中只是降低成本,融合与分散才更创造价值。后者将成为主导的方面。
技术大同,人类将进入化繁为简、大道至简的时代。
二、技术大同,存在于今天的明天
只有相同的知识,没有一样的智慧。
朱厚泽生前曾对我说过,知识经济,不如智慧经济的提法更加准确。
知识与智慧的最大不同在于,知识是死的,只适合相同的情况;智慧却是活的,一定是此在的,是面向此时、此地、此人且具有价值的。在技术驱动下,智慧正在成为现实。
如今,网络技术正出现融合势头。随着当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物联网将融为一体,人与物将融为一体。我们将在从信息时代迈向智慧时代,人类不再受到过量信息的纷扰;相反,有智能化的技术帮我们处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直接得到最有价值的结果,可以享受更多的信息成果。
物联网不同于网格的地方在于,网格不是个性化的,而物联网包括定位技术是面向此时、此地的,是可以针对个别情况的,这为知识经济升级为智慧经济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互联网 中学语文 影响
互联网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语文则是互联网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互联网语文不可避免的“外溢”到现实生活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人们说话及行文方式,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对语文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知识的重要功能,还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这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互联网作为信息庞杂的载体,蕴含着大量对教学有促进意义的语文资源的同时,也夹杂着许多不利于语文教学的信息,本文将就互联网对中学语文的影响做些初步探讨。
一、互联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第一,资源丰富的互联网,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语文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书籍、报刊等介质以及电视、收音机等传媒,囿于容量限制,这些资源使用起来十分不便,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要查一个字的意义,查一个词才出处,查一首诗的作者,由于有了互联网,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开放性的互联网,为开阔师生视野,更好运用语文提供了重要平台。在相对自由开放的互联网世界中,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接受到更为丰富的语文及其运用,这相对于局限在校园中、课本上学习语文来说,意义重大。互联网平台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可以让语文更为鲜活起来,有利于启发教师的授课及学生的认知。
第三,互联网有利于促进语文的审美、德育功能的实现。随着互联网对民主、人文关怀的不断深化,互联网在促进传统语文的审美教育、德育功能上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互联网传播的广泛性和迅捷性将主流意识通过各种各类群体所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
二、互联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事物具有两面性,包罗万有的互联网在给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自取用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正是由于其包容性、开放性的特征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众多消极影响。
首先,资源过于丰富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困惑。当下,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加大,有疑问就“百度”,是许多人的首选。互联网百科便是其中的重要的查询方式,而从互联网百科的编纂过程来看,严谨程度远远低于传统语文媒介的编辑出版过程。如百度百科,如果要发词条,只要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不长的时间内便可以在网上出现,如果其中的语文行文有误,便可广泛流传。如近期一则“高中生文章被当成古诗词入选中考试题”的新闻,正是明显例证,一高中生将习作发在百度“诗词赋吧”“请大家指点”,7年后被黑龙江省佳木斯列入大考模拟试卷中。今人习作都有可能被误认为故人作品,更遑论错别字众多的诗词版本谬种流传了。
其次,互联网流行语冲击规范语文。互联网流行语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流行语具有浓重的互联网和时代特征。互联网流行语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且依靠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不断外溢到实际生活中。由于中学生处于叛逆时期,对新鲜事物的追捧使互联网流行语极易在这类人群中获得青睐,但是中学生心智处于成长时期,过分的“暴露”在互联网流行语氛围下,将会导致中学生丧失对规范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规范语文的使用能力。有语言专家就认为,“在社会转型因素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眼下我国正进入汉语创造力空前爆发、全民参与‘造词造句’的语言狂欢阶段,许多潮词潮语可能都是昙花一现、过眼浮云。”与成年人不同,这些昙花一现的词句对中学生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过眼浮云,而会影响其日常的遣词造句,使得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与“神马都是浮云”等互联网流行语相对应的还有“淘宝体”(以“亲”开头以“哦”结尾,起源于购物平台淘宝网)和“咆哮体”(带许多感叹号的字、词或者句子,多以“有木有”结尾)以及各种互联网文体的流行。这些互联网流行句式大多有固定的模式,生存能力强者不多。如果中学生过分接受这些语句,将会极大影响其实用规范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E+”时代;企业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互联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2-0165-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8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将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与组织的战略进行深度融洽,根据组织的目标,前瞻性、计划性地进行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的行为。在“E+”的时代,互联网会与传统的企业进行高度融合,那些非常程序性与重复性的工作,必将逐步被机械化所取代,最终企业留下的是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E+”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企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人力资源配备,其人力资源不光具有传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有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企业的“知识工作者”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依据自己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1 “E+”时代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面临的机遇
谷歌、百度的诞生颠覆了人们搜索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式,亚马逊、阿里巴巴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互联网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E+”时代,非常多的企业都在考虑,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他们在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或者渠道)去推动企业的整个业务健康快速的发展。实际上,“E+”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一个渠道,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比如“E+传统银行=余额宝”“E+传统店面=淘宝”“E+传统百货=京东”,从表面上看,这些企业通过“E+”的方式,改变了原有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方式。实际上,这些企业能转型成功,绝不是一种业务模式的变化这么简单,它是一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发展生态,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思维方式,必然会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那些有着创新意识和互联网思维的人才也必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力资源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对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1.2 面临的挑战
1.2.1 管理呈现去权威化与去中心化特征。在“E+”时代,以一个人为标杆,领着一大群人热火朝天干活的场景将很难再持续,这种传统的组织框架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在传统的组织框架中,领导者掌控企业的重要信息,他有权利决定把这些关键信息分配给谁,因此,他可以成为企业的中心。然而在“E+”的时代,企业中的每个员工基本上都能得到几乎一样的信息,领导者对信息失去了控制权,他要想成为企业的中心或者在企业中树立威信,只能依靠个人的人格魅力。管理假设变了,很多东西依然按照原来的做法,就难以为继。即使是管理中的经典,如基业长青或者第五项修炼等,都难逃此劫。“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就是强调企业不要提“以某某领导为核心”,而是每个员工都可变成核心,人人都成为自主经营体,只要他有新的思想和创意,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效益,就可以给他安排资金和人力,他就可以成为权威与中心,所以“去权威化”“去中心化”也可以理解为多权威、多中心,这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习惯了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们,如何平和地接受这个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1.2.2 组织结构极其简化。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中,存在非常多的管理问题。比如搭便车的人越来越多,不思进取的人越来越多,霸着位子不作为的人越来越多,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极其迟钝。而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想要成功,需要反应灵活、嗅觉灵敏,要能够快速捕捉市场机会、迅速响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组织结构极其精简、简约。在这样的企业中,每个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都受到管理者的激励,每个人都成为价值的创造者。例如,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小米,其组织结构就极其简单,只有三级,即核心创始人―部门领导―员工。在企业的内部,一切都是激活的,完全围绕着市场、围绕着客户价值来工作。大家主动分享信息,对市场需求、客户需求进行自动协商,然后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任务。因为组织结构极其简练,人际关系相对简化,大家不需要去考虑怎么能升职这样的杂事,一门心思地扑在设计上就可以。而且这种组织结构也使得日常管理极其简化,小米没有打卡制度,没有考核制度,它只强调员工进行自我驱动。员工在产品信仰、产品驱动下去做事,不靠日常管理产生效率。那么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要想在“E+”时代转型成功,如何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互联网式的组织结构?还有组织结构改革,势必触及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如何平衡或者安置这些群体?在这种日常管理极其简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这些对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 “E+”时代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模式
在“E+”这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企业决策对员工命运的影响逐渐弱化,相反,一个优秀的人才或团队创造一款优秀的产品,就能很快地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2015年,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人可以置于战略之上,人可以比战略重要。因此,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念,设计了“E+”时代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模式(见图1):结合“E+”的时代背景,结合企业内外部优秀人力资源,来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然后根据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的整体配备、培训和激励,加强对人才的投资和有效管理,员工如果有新的创意出来,又可以结合“E+”的时代背景,对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如此周而复始。
3 “E+”时代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构建中的重要提示
3.1 树立深入骨髓的人本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岗位为管理的单位,通过绩效进行人力资源激励,人的兴趣被压抑,沟通不畅,人际关系紧张;第二阶段,以战略为核心,围绕企业战略,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配备。在这个阶段虽然关注了战略,却依然没有关注到人性。人服务于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动而变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第三阶段,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的兴趣和个性,重视人的可塑性。“E+”的时代背景下,要搞好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真正树立尊重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以及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国内外众多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实践来看,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必然需要拥有一只优秀的人才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技术、管理、市场等人才样样出彩。这些优秀的互联网企业真正做到了以用为本,以人为本,唯才是用,全力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最好的舞台。小米团队从14人发展到400人,整个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前100名员工,每位员工雷军都要亲自见面并沟通,小米对人才是非常的重视,一旦认可就给予充分的信任。
3.2 设计极富弹性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E+”时代,成功的互联网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网络化。组织成员分布在网络化组织的各个节点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统观全局、对各节点上的员工进行充分的信任和激励。员工处在网络化组织的节点上,今天他有好的创意和表现,这个节点粗一点,他可能变成领导了,明天他的表现没那么出彩,这个节点可能淡一点,就变成组员了。组织和管理结构极富弹性,解决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能上不能下”等诸多管理问题。走进阿里巴巴,或许你会有这么一种感觉,阿里挺乱的,实际上,阿里这是形散而神不散。因为互联网企业中,要快速应对市场和顾客的需求,变化太快,管理者很难再用一种非常规范、非常常规而稳定的阵型去打。因此,会给人感觉比较乱或者说缺乏规范性。那么怎样产生凝聚力,达到形散神不散?靠的就是互联网思维。开放、透明、分享、责任,这就是互联网思维,这也是为何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能如此简练、高效的原因,它是企业改革的真正推动力。
3.3 制定富于激励的人力资源制度
以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是KPI考核之类的规范性管理,而这些都是出于对员工的不信任。随着“E+”时代的到来,员工掌握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所以对员工采用传统的管控方式将越来越困难。因此,公司不能封闭自己,要推行富有激励的人力资源制度。在新的战略人力资源构建中,企业一定要让员工和企业一起成长,让员工进入企业发展的大平台,为员工发展提供舞台。互联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工作的开展不再局限于工作岗位的要求,要尽力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用各种激励性的手段和方式,尽可能多地产生激励信息、产生激励动力和效率,让员工主动去抓住可能的机会,主动进行自我价值的挖掘,企业要从每个员工的价值和能力出发,建立富于战斗力、富于凝聚力、富于奋斗力的团队。像海尔这种传统的企业,在“E+”的时代背景下,虽然经营模式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也正进行着一场深入的互联网式管理模式的改革。比如,海尔总裁张瑞敏就曾经提出,要实现转型,就必须砸碎旧的组织方式,用互联网思维做管理。海尔非常著名的一项举措就是员工创客化。海尔已经成立了专门性的创业基金,也有了合作的投资公司,海尔的任何一个员工,只要其有好创意、好点子,他可以上报给公司,向公司提出申请,公司就可以给他资金,让他成立项目组,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让他去组建队伍创业,同时还允许员工自己持股。这样一来,海尔内部就变成了一个创业型的创意中心,它为员工的创造力的发挥和挖掘,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员工的创业热情。将来海尔的内部完全有可能创造出几百个新型公司来,那么那时候的海尔将成为一个创业集合体,它的利润就不只是来源于做家电,而是来源于整个价值链了。其实,在“E+”时代,人的创造力是非常巨大的,你给他资源,他就非常有可能成功地做成一个项目,甚至是一个企业,像现在的海尔就已经有很多新型的公司,那就是内部员工创客化的成果。
3.4 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在以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中,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一般拥有很强大的权力。他们部署和制定企业战略;他们设计各种制度,对员工进行规范和监督;他们制定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控制人力资源的进与出;他们对于企业的影响非常大,是企业经营及管理的实际控制者,员工只能尊重他们、服从他们。然而,到了“E+”时代,管理者想要像以前一样拥有绝对的权力,掌控企业的一切,控制员工的一切,这似乎变得不太可能。管理者要适应时代特征,转换思想,打破一切传统的、固定的角色和关系,用赞扬的眼神和激励的语言,与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如果以前的管理是家长式的,那么现在的管理应该是陪伴式的,在“E+”时代,跟着员工一起玩,让员工在过程中自己体会内涵的东西。面对着90后、00后,你不再需要拼命讲理想、讲使命,而是要尽力让他们觉得这个过程有意思、有意义,赞赏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意和热情,公司中的上下级关系将更加健康而和谐,比如前面讲过的海尔员工创客化,领导者的角色就逐步从传统的“命令者”走向了“合伙人”。总之,“E+”时代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优秀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如何进行战略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成为各行各业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培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梳理和观点评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l.
[2] 彭剑锋.互联网时代战略转型的四个案例――小米、海尔、华为与阿里巴巴[J].中外企业文化,2015,(2).
[3] 庄文静.互联网思维下的HR管理之变[J].中外管理,2015,(3).
[4] 雷大艳.阿里、博世、壳牌:互联网时代的冷思考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方向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03-02
一、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新经济时代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单纯人工劳动,而是更加注重运用知识来武装劳动者,使其具备更多的工作优势,因而具有知识经济的特征;更加注重运用各种工具来辅助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借助互联网科技,即具有网络经济的特征;更加注重新的发展理念,在努力获取更高利益的同时也同样重视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来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因此具有低碳经济的特征。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指的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它以知识型人才为主力、以知识技术为载体。知识经济的出现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在多种自然资源几近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高超科学技术的产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其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几乎已经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指导思想,就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经济的显著特征。譬如,资产投入无形化。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一种经济模式,与资金、设备的直接投入不同,它是在资金等物质上,通过投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来助推经济发展的,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又如,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显然是依靠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大市场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经济决策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1]。
(二)网络经济的特征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进步,以互联网络为载体的网络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网络经济(也可称之为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最具特色的一种特征[2]。互联网经济的第一个特点是用户体验至上。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消灭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有了互联网,游戏规则变了,因为消费者鼠标一点就可以比价,而且相互之间可以方便地在网上讨论,因此,消费者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就变得越来越精明,变得越来越具有话语权;互联网经济的第二个特点是基于免费的商业模式。传统经济强调“客户(顾客)是上帝”。这是一种二维经济关系,即商家为付费的人提供服务。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中,不管是付费还是不付费的人,只要用你的产品或服务,那就是上帝,因此,互联网经济崇尚的信条是“用户是上帝”。在互联网上,很多东西都是免费的,例如,聊天、搜索、子邮箱、杀毒,不仅不要钱,不仅要把质量做得特别好,甚至倒贴钱欢迎人们来用。正是因为互联网经济是基于免费的商业模式,用户才显得如此重要。互联网经济的第三个特点是价值链创新。淘宝通过免费开店,颠覆了它强大的竞争对手eBay;360通过免费,颠覆了收费的杀毒软件厂商,微信通过免费发信息,对电信运营商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互联网免费的商业模式,本质上讲是通过免费获取巨大的用户群,然后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链[3]。
(三)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指的是具有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三低特征”的经济。由于我国各类企业生产对能源或资源的大量耗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以及不可降解垃圾的处理不当等原因,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矿产、石油、树木等资源供不应求,由此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发展低碳经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各企业也开始运用科学理念和科技手段,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通过改善生产工艺等方式来构思新的未来发展之路[4,5]。
二、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目标分析
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重在“战略”二字,即既要实现企业短期发展目标,又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蓝图。但总而言之,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目标不外乎以下方面。
(一)增加整体销量,获取更高利润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5]。无论是自营企业、独资企业还是合伙企业,“销量”始终是其最重要的获得利润的核心所在,薄利多销也好,囤积居奇也罢,都是运用销量做文章来获取更多利润的表现。但新经济时代,这种传统的营销策略已经不再受用,因此,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需要另辟蹊径,找到适合的方法来增加整体销量,以获取更高利润。这不仅可以为企业谋求长期发展奠定经济物质基础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充分体现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基本经济性质[6]。
(二)拓宽综合市场,增加总体份额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盘”的扩展,只有通过对销售市场的深度发掘,才能发现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才能拓宽企业的销售路径,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这些都将会为企业实现短期的经营目标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支持。
身处于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农业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这需要新农人勇于承担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全新的自己去拥抱互联网以打破信息瓶颈,驾驭互联网来提高自己的效率,真正面对市场挑战,才能完成新时期的使命。国家能否繁荣、后代能否健康永续,都首先依赖农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新时期,农产品的前期发展相对滞后,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社会的公共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互联网+”革命浪潮中有效推动农产品“有尊严和价值”地上行是当务之急。该书中打破了原有的藩篱,立足于现实,通过深入实地探究与分析,阐释了新农人应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正确引导农村电商的壮大。该书的每个章都由3到6小节组成,每个章节研究背景透彻,思路清晰有条理,观点明确。一方面,作者每个章节的观点都以事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通过系统总结给出合理的建议;另一方面,每个章节内容长度适中,语句表达清楚,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突显观点,使读者一目了然。全书一共分为10章,作者将全文分为三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作者站在新零售的落地窗前思考农产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找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脉络、营销核心和方向;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到第九章,作者从农产品“互联网+”思维、品牌的建设、营销模式、农业电商、生鲜电商的破局、重构农业产业链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分析;第三部分为第十章,作者通过对比中西方的生态农业模式,辨证地看待中西生态农业模式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根据国情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营销、创业给予了建设性的意见,这种层层递推的写作模式,各章节紧密衔接,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卓越的思考能力。该书会给读者多维度的启示,可说是农村电商发展路上的导航。
二、实践论证科学系统,语言表达趣味性足
本书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策略,以农业创新营销模式为“着力点”,科学地对我国农村电商产品的销售进行统筹规划,书中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研究数据,极大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与实用性,同时不断探索互联网+品牌农业之道、农产品营销模式等,以此提出农村电商创新营销的可行性。例如对于生鲜电商的破局之路,作者首先对国内外的市场进行充分考察,提出就国内市场而言,不管是电商平台,还是传统的线下超市,甚至连物流企业都加入了生鲜电商的争夺战,生鲜电商模式可谓是种类繁多;就目前的格局而言,在各种电商模式中还没有形成一支主流的电商力量,换句话说,还没有哪种模式能够真正称霸生鲜电商市场。据此推导生鲜电商是国内电子商务市场有待争夺的一块肥肉。在发现生鲜电商商机之后,作者快速地制定电商运营方案,并结合实际运营数据进行分析,落实农业电商运营方式的可行性。这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现状的科学分析,而且对于具有专业知识的读者,可以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作者深刻分析生鲜电商所面临的诸如高成本与低附加值、不断融资与两线烧钱、供应链集约化与产业分散化等问题,平台把控不严等诸多弊端。除此之外,书中在对各类农业创新营销模式的设计中,为使内容表达更加清晰,作者配备了很多插图、图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这在农业电商书籍中颇具特色,使读者在更加直观准确地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类书籍的趣味性与可读性。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也为其他农业类书籍在改革与创新中树立了一种新的榜样和方向。
三、立足于现状、对策切合实际
农业是国家根基,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国家的繁荣。农业要发展首先农民就得富起来。农村电商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作者从当前农村电商的发展入手,提出了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让农产品有“尊严”。当人们把农产品视为最好的礼物时,当人们追求农产品单纯的是出于喜欢时,这个时候农产品就拿回了它应有的“尊严”;其次,什么样的农产品才是“有尊严和价值”的农产品;最后,如何让农产品实现“尊严”和价值。作者从三个方面去考虑农产品的发展,这同时也是本书展开论述的逻辑主线。为此,作者落脚于当下,针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如,以三只松鼠为例,从“三只松鼠”看互联网消费转变,作者认为“三只松鼠”之所以这么成功,秘诀在于对消费者深刻挖掘的商道。第一是产品的目标人群定位精准;第二在于针对目标人群设置了品牌形象和色调;第三是品牌文化的延伸,针对目标人群的时尚文化,延伸了与三只松鼠有关的所有产品;第四是独特的客服;第五在于用互联网技术,实时实现数据的客观分析。那么在农村电商的新背景下,作者认为首先要重塑农业品牌,让更多的农产品进入消费者视野;其次推动农业新业态的经营主体—新农人的崛起,新农人才是推动新三农发展的主力军;再次利用“互联网+”实现三农的变革,用互联网思维的广度,以消费者喜爱为中心的温度,完成农产品“尊严”和消费者的连接;最后是尊重规律(价值规律),真正的市场需要的是优质产品,在品种、品质、品位、品格上获得消费者的喜欢和尊重才是尊重市场的价值规律。作者作为新农人的代表之一,通过上下求索,为农业电商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四、内容紧随时代特征,观点前瞻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