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16:13: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能电网研究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引言
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具有建设规模庞大、投资多、周期长,建设成果影响重大等特点,是一个具有众多利益相关方的集合体,从理念上升为实践离不开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和推进。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及建设重点,分析各建设阶段利益相关方的特点,从而对各阶段利益相关方进行定位研究。
2.利益相关者理论
米切尔和伍德总结了自1963年以来的27种代表性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弗里曼为代表的广义利益相关者定义,认为“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公司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1]。
3.基于影响力/利益矩阵的分类方法
由Gardner等人提出的矩阵分析法为实现关系描述开辟了一个重要途径[2]。与其它方法相比,更加直观、具可操作性是这一方法的突出优点。影响力-利益矩阵图如图1所示:
4.我国智能电网利益相关方的识别及特征分析
4.1 我国智能电网利益相关方
根据我国国情和管理体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机构、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终端用户、装备供应商、协会/科研机构以及金融机构。
4.2 影响力与利益关切点分析
为追求核心价值,各利益相关方结合业务领域,将价值导向细化为利益关切点,围绕其制定战略规划和实施部署。表1给出了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分析。
进一步梳理各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力及具体表现,如表2所示。
将利益相关方利益关切点以及影响力水平一并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将利益相关方在影响力-利益矩阵中明确定位。这样的定位有便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管理,极富针对性、并能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
5.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了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利益相关者的特点,应用改进影响力/利益矩阵,分阶段定位各利益相关者,并总结其各阶段的特点。我国智能电网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作用,关系到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以及战略未来,对其相关方进行透彻分析,有助于我国政府针对各方特点以及协调关系,制定相关管理策略,助推我国智能电网愿景的实现。
参考文献:
【 关键词 】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技术架构
1 引言
2009年5月21日,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公布中国版智能电网计划。名为“坚强智能电网”。有专家这样表示“在这个概念中,通信信息平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信息流等都表明信息通信技术与电网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信息安全问题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和安全装置,发电厂控制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电力负荷装置、电力市场交易、电力用户信息采集、智能用电等多个领域都可能面临信息安全的威胁。可以说,信息安全已成为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对社会可靠供电的重要基础,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信部也曾明确强调,要高度重视智能电网信息安全。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指出:“在电网信息化方面,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较类似,但我国在电网体系监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就是基础设施面临的威胁,涉及面很广,仅电力用户隐私保护技术就包括个体数据和知识隐藏技术等多种技术。”
2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技术的关键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融入电力网,“信息网络”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电力网的安全;智能电网的发展使电力系统的“信息网络”已从“大型的、封闭”的网络转换成“超大型的、半封闭”的网络。智能电网的边界,已经无法靠物理和人为手段来控制;必须采取专门的信息安全技术来保护。智能电网作为物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将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变革,但是智能电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和传统电力系统相比较,智能电网的失控不仅会造成信息和经济上的损失,更会危及到人身和社会安全。因此,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问题在智能电网部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
来自互联网安全威胁更复杂。随着智能电网综合信息网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面对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也加复杂,新的病毒、木马、DDoS攻击、APT攻击等层出不穷,这些新的威胁在综合信息网内部,以及电网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和安全装置,发电厂控制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电力负荷装置、电力市场交易、电力用户信息采集、智能用电等多个领域不断产生,使得智能电网综合信息网面临外部的安全威胁更加严峻。
来自内部网络安全威胁更多。智能电网综合信息网承载电网日常办公,以及对外电力交易业务与应用平台,来自网络内部非法访问,网络资源滥用,病毒肆意扩散,应用与系统的漏洞等威胁已经严重影响正常业务与应用的运营。
综合信息网内部威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内部网络终端接入点增多,成为主要的安全隐患及威胁来源,如何实现细粒度网络接入控制与访问控制;二是如何对办公网内部的敏感数据或者信息实现动态权限控制,持久保护数据安全;三是综合信息网内部的众多应用系统与业务平台存在不可预计的安全洞,来自内部蓄意/恶意攻击时有发生;四是信息安全制度与安全管理策略如何确保有效的执行,如何监控网络应用与优化流量,提高ICT网络资源使用效率,改善统一安全管理与运维。
3 智能电网中的网络安全体系架构
3.1 安全体系的规划范围
信息系统安全规划的范围应该是多方面的,涉及技术安全、规范管理、组织结构。技术安全是以往人们谈论比较多的话题,也是以往在安全规划中描述较重的地方,用的最多的是一些,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病毒、VPN、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安全产品。但是信息系统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过去依靠技术就可以解决的大部分安全问题,但是现在仅仅依赖于安全产品的堆积来应对迅速发展变化的各种攻击手段是不能持续有效的。
规范管理包括风险管理、安全策略、规章制度和安全教育。信息系统安全规划需要有规划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同时更需要有组织与人员结构的合理布局来保证。
3.2 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架构
网络信息安全涉及立法、技术、管理等许多方面, 包括网络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 以及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信息安全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就是从实体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通信安全、应用安全、运行安全、管理安全等层面上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管理。安全保障体系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3.3 安全保障体系层次
按照计算机网络系统体系结构,我们将安全保障体系分为七个层面。
3.3.1实体安全
实体安全包含机房安全、设施安全、动力安全、等方面。其中,机房安全涉及到:场地安全、机房环境/温度/湿度/电磁/噪声/防尘/静电/振动、建筑/防火/防雷/围墙/门禁;设施安全,如设备可靠性、通讯线路安全性、辐射控制与防泄露等;动力包括电源、空调等。实体安全的防护目标是防止有人通过破坏业务系统的外部物理特性以达到使系统停止服务的目的,或防止有人通过物理接触方式对系统进行入侵。要做到在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前和发生后能够执行对设备物理接触行为的审核和追查。
3.3.2平台安全
平台安全包括:操作系统漏洞检测与修复(Unix系统、Windows系统、网络协议);网络基础设施漏洞检测与修复(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通用基础应用程序漏洞检测与修复(数据Web/ftp/mail/DNS/其它各种系统守护进程 );网络安全产品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脆弱性扫描和防病毒产品);整体网络系统平台安全综合测试、模拟入侵与安全优化。
3.3.3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包括介质与载体安全保护;数据访问控制(系统数据访问控制检查、标识与鉴别);数据完整性;数据可用性;数据监控和审计;数据存储与备份安全。
3.3.4通信安全
既通信及线路安全。为保障系统之间通信的安全采取的措施有:通信线路和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性测试与优化;安装网络加密设施;设置通信加密软件;设置身份鉴别机制;设置并测试安全通道;测试各项网络协议运行漏洞等方面。
3.3.5应用安全
应用安全包括业务软件的程序安全性测试(Bug分析);业务交往的防抵赖;业务资源的访问控制验证;业务实体的身份鉴别检测;业务现场的备份与恢复机制检查;业务数据的唯一性/一致性/防冲突检测;业务数据的保密性;业务系统的可靠性;业务系统的可用性。
3.3.6运行安全
以网络安全系统工程方法论为依据,为运行安全提供的实施措施有应急处置机制和配套服务、网络系统安全性监测、网络安全产品运行监测、定期检查和评估、系统升级和补丁提供、跟踪最新安全漏洞及通报、灾难恢复机制与预防、系统改造管理、网络安全专业技术咨询服务。
3.3.7管理安全
管理是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为管理安全设置的机制有人员管理、培训管理、应用系统管理、软件管理、设备管理、文档管理、数据管理、操作管理、运行管理、机房管理。通过管理安全实施,为以上各个方面建立安全策略,形成安全制度,并通过培训和促进措施,保障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3.4 网络通信安全
网络通信安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重要网络和信息通信的主动控,采用较为先进的入侵防御系统(IPS)、网络边界保护、数据传输加密等技术,有效地对网络边界数据流的通信交换进行安全检测和访问控制,防范内网重要数据非法外泄和外部网络有害信息流入,实现网络数据通信安全。同时,实时中断、调整或隔离不正常或具有破坏性的网络数据传输或通信行为,及时识别入侵攻击模式,防患 网络通信安全风险于未然,全面提升智能电网网络通信的可控可信性与稳定性。
4 结束语
通过智能电网对信息安全的需求的探索,有效地开展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提升,并深化应用到坚强电网的安全建设中,从技术上不断深入,当电力的“信息网络”延伸后,使得内网的隔离变得非常困难;可能带来大量的非法接入和非法外联,造成更多网络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王春璞,卢宁,侯波涛.智能电网的信息化技术特征[J].河北电力技术,2012,B(11):6-7.
[2] 崔毅敏,李福岭.浅谈智能电网和智能网络[J].电力信息化,2010,6(11):64-68.
[3] 段军红, 张华峰, 李方军,张乃丹.省级电网桌面终端标准化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J].甘肃省电力公司, 2013(10):1-4.
[4] 张予民.云计算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J].计算机安全技术,2009(7):86-88.
[5] 郭伟.省级电网互联网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2(06):82-86.
[6] 贾楠,马传国,张倩红等.电网企业桌面终端安全防护体系研究与设计[J].电力信息化,2014(07):120-124.
[7] 王锐.构筑企业级终端安全管理平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15):197-198.
[8] 杨庆明,杜保东.桌面终端安全防护技术企业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安全,2010,(10):77-79.
作者简介:
段军红(1973-),男,甘肃酒泉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电力信息化研究与管理。
崔阿军(1984-),男,甘肃平凉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电力信息通信安全技术研究。
张驯(1984-),男,江苏扬州人,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和关注领域:电力信息通信安全技术研究。
关键词 智能电网;概念;特征;关键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004-01
电网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现代电网的发展已经迎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人们开始提出一种新的现代化电网,这种电网需要更加适应多种能源类型的发电方式以及高度市场化的电力交易。这就是现在研究很热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将成为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通过描述智能电网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对其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具体说明,同时研究分析了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并对我国智能电网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1 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发展情况
美国的电力科学研究院于2001年开始研究智能电网;2003年美国能源部“电网2030计划”,致力于电网现代化建设;2007年颁布《新能源法案》,美国电力企业积极展开试点研究。2009年奥巴马提出了智能电网计划重点,通过对现行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换代,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欧洲在2005年成立了“智能电网欧洲技术论坛”,并《欧洲未来电网的远景和策略》等报告,对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引起重视。欧洲的智能电网建设更加关注电网运行、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以及对需求侧的影响等研究。
日本高度重视电网的通信功能,东京电力公司的电网则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接近智能电网的系统。日本主要倾向于微型电网研究与智能电网的有机结合。
1.2 国内发展情况
我国的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建设为基础的。2000年,我国开始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方面的改造,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国际大会上,公布了分三个阶段推动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第一阶段规划试点(2009年-2010年),重点开展智能电网的发展规划工作,进行设备研制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各环节试点工作;第二阶段全面建设(2011年-2015年),加快建设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装备和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第三阶段引领提升(2016年-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装备和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智能电网的概念及特征
2.1 智能电网的概念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智能电网概念最具代表性: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
2.2 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
1)安全可靠。在电网自身发生故障或人为破坏时、在非正常自然气候条件下电网仍能安全运行;具有抵御计算机病毒入侵、保障信息安全的能力。
2)自治自愈。具有在线实时的安全分析和评估能力,强大的预警控制能力,系统自动故障诊断和自我恢复的能力。
3)优化管理。采用高科技手段实现设备优化管理,延长设备运行寿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
4)经济高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电网损耗,提高电力设备利用效率,使电网运行更加经济和高效。
5)友好互动。鼓励用户参与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实现与用户的高效互动,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并提供增值服务,实现需求侧响应功能。
3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3.1 坚强灵活的网络拓扑
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互联大电网的形成,对主网架结构的规划设计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系统在经历故障时,需把故障影响局限在最小范围内,并迅速恢复供电。只有灵活的电网结构才能应对突发灾害性事件对电网安全的影响。
3.2 标准集成的通信系统
智能电网的通信系统将集成各种通信技术,采用开放式的通信网架,具有高速、集成、兼容、双向的特质,可以动态响应实时信息与功率交互,使智能电网具有实时监视和分析系统当前状态的能力。
3.3 先进的电网设备技术
电网一次设备主要包括电源和储能技术、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高效能源材料技术4大类。具体包括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和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等,是智能电网实现的物理
基础。
3.4 先进的控制技术
先进的控制方法用于智能电网中分析、诊断和预测系统状态,并确定和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消除、减轻和防止供电中断和电能质量扰动。包括集中控制系统的协调、分布控制系统的自适应、事件启动的快速仿真、故障隔离的网络重构等。
3.5 先进的决策辅助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可识别和确定电网中的实时问题及发展趋势,然后运用知识库和科学推理方法进行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和决策支持的方案。可用于需求侧管理系统和用户的需求响应。
4 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前景
未来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有以下几个重点发展方向。
1)提高电网输送效率,保障供电安全可靠性,打造坚强可靠电网。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电网运行输送能力,打造经济高效电网。
3)合理配置我国能源结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利用,打造绿色环保电网。
4)促进电网与用户交互运行,打造灵活互动电网。
5)实现信息透明同享,打造开放友好电网。
5 结束语
智能电网是经济和技术在电力能源上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在世界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应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宋菁.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与分析[J].电工电气,2010(3).
[2]胡学浩.智能电网―未来电网的发展态势[J].电网技术,2009,33(14).
[3]张志超.智能电网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探讨[J].电力技术,2010,19(4).
[4]李乃湖.智能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综述[J].南方电网技术,2010,4(3).
作者简介
关键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电子式互感器;数字化变电站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1-012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1.059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的电网建设要以特高压电网建设为骨架,各级电网要协调发展,并且建设出的电网要具有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特征。坚强智能电网将作为未来电网发展的主要方向。电网的智能化建设会大幅改变传统电力系统的形态,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电力系统中大量应用了广域测量技术、控制交直流技术以及电子式互感器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使继电保护能更好地适应智能电网的建设,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智能电网的定义及特点。
1 智能电网的定义及特点
智能电网属于一种自动化程度特别高的供电网络,它的各个用户以及节点都处于实时监控状态,并且从电力输电端到用户端各个节点要能实现双向流动电流与信息。借助分布式智能、宽带通信技术与集成自动控制系统,智能电网可实现实时开展市场交易,无缝连接电网各成员,可有效增强供电企业与电力用户间的互动。
就技术角度而言,智能电网的实际含义大致包括3个层面:首先是借助传感器实时监控供电系统各环节的重要设备,如发电设备、输电设备、配电设备以及供电设备等;其次利用网络系统收集、整合得到的数据;最后通过分析、挖掘数据,实现科学优化管理整个电力系统。
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点:
1.1 自愈
由于智能电网可对电网实际运行状态实时掌控,这样有利于电网故障隐患的及时发现与快递消除;智能电网出现故障时,自我恢复能力比较好,这样可有效防止出现大面积停电现象。
1.2 安全可靠
智能电网具有一定的坚强性,它抵抗自然灾害、外力破坏以及计算机攻击的能力都比较强,它能很好地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电网设备安全,电网运行具有很强的自恢复能力。
1.3 经济高效
智能电网可对资源配置进行科学、合理优化,促使设备的实际传输容量与利用率达到最佳;智能电网可及时调度不同区域间的电能,有效弥补电力供应缺口;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竞争要求相吻合,可使电价实现动态浮动,系统优化电力系统运行。
1.4 兼容
智能电网对各类型设备具有很好的开放兼容性,可有效融合集中式大电源、分布式发电资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使它们更和谐地服务于社会生产。
1.5 与用户友好互动
智能电网可智能互动客户,给客户提供更可靠、更优质的电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可使系统运行无缝衔接批发、零售电力市场,可借助市场交易,有效激励电力市场主体主动管理电网安全,更好地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 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智能电网主要是在现有电网的基础上,引入先进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让供电企业的发、输、配、用各环节实现高度自动化。继电保护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第一道防线,依据传统电网设计与配置的继电保护很难与智能电网相适应,智能电网的具体技术特点对当前继电保护的应用将产生重要影响。
2.1 数字化
数字化是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继电保护来说,其数字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际测量手段的数字化与信息传输方式的数字化,电子式互感器以及数字接口在继电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模拟量电缆传输以及状态量电缆传输是传统变电站主要采用的传输方式,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以光纤为媒介的网络数字传输将逐步取代以上两种传输方式。
光电转换原理是电子式互感器主要用到的测量原理,电子式互感器不但体积小,而且具有很好的绝缘性。传输频带宽,具有很好的暂态性是其给继电保护带来的主要优势,有效避免了传统互感器的测量误差以及暂态特性,能把电力系统的具体运行状态信号向二次侧很好的传输,随着我国逐步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以及逐步推进智能化仪器、设备,电网运行中将不再使用传统互感器。
电子式互感器使用的是网络接口,其与智能断路器的连接借助的是网络保护装置,这样可使二次回路的接线大幅简化,设备维护更方便。
2.2 网络化
当前,按照IEC61850标准建设的数字化变电站越来越多,500kV全数字变电站也已经建成,变电站数字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分布分层结构,数据建模采用的是统一的直接与对象面向的形式,数据可实现自描述以及抽象通信服务技术、特殊通信服务映射技术,这些都是各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点。
数字化变电站的逐步网络化给继电保护带来了很多变革,如信息获取与信息发送,就信息获取而言,虽然“自扫门前雪”依然是继电保护主保护的首要功能,但基于网络数据传输具有共享性,这样全站设备的电气量信息都可以获取到,便于更好地保护系统。
2.3 广域化
近年来,在我国加速推进电网信息化进程的影响下,以PMU为基础的WAMS网络建设越来越普遍,很多地区还建成了专门用于继电保护信息传输的网络,这为智能电网的控制提供了便利,我们可借助WAMS网络提供的广域信息来促进继电保护后备保护性能的提高,让安全自动装置的实际性能逐步提高。
2.4 输电灵活化
输电效率高,易控制是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些灵活输电设备如可控串联补偿装置、无功补偿装置、STATCOM等必然会大量应用到智能电网中,加之交直流混合输电是我国电网的重要特征,这也大幅增加了电网中实际装置的非线性可控元件。大量应用了电子器件的智能电网出现故障暂态的过程必然会不同于只有同步发电机的传统电力系统。
复杂的电网暂态过程,与可灵活控制的电网运行使得电网具有了多变性,这对当前继电保护的保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 继电保护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
3.1 借助数字化提高保护性能
随着互感器故障的减少、实际传输性能的提升,之前的很多互感器故障问题,如电流互感器的饱和、二次回路的断线、接地等,继电保护都不需再考虑。电气量信息传输的真实性也方便了保护转载性能的提升。如何对继电保护的辅助功能进行简化,借助数字化传感器促进继电保护整体性能的提升,是未来继电保护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网络化将使继电保护的配置形态得到改变
以IEC61850网络为基础的变电站,使得传统继电保护获取与发送信号的媒介发生了改变,智能网络下的继电保护可借助共享在网络上的站内其他元件信息促进主保护性能的提升,可借助控制信号网络的共享使继电保护的配置得到简化。未来的继电保护科研也应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3.3 应重视安全自动装置性能的提高
PMU与WAMS网络,可提供广域信息,这些信息十分有利于电力系统的防御与紧急控制。可借助这些网络,并且这些信息有助于后备保护敏感时间,有助于提升安全自动装置的性能,促进当前保护系统延时整定的改变,使它对系统故障的判断更及时,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避免出现大停电事故。
3.4 应重视研究继电保护的新原理与新技术
随着风能、太阳能的可接入电网,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电网接入的安全性,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影响下,调度方式可对传输方式以及潮流方向更快捷、更灵活地进行调整,这必然会使传统电网的故障暂态得到极大改变,在今后的继电保护研究中,我们必须重视研究与智能电网灵活控制相适应的继电保护的一些新原理、新技术。
4 结语
总之,电网智能化建设给电网带来了很多变革,未来电网将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深入,一些新技术、新设备也开始大量应用于建设中,这必然会给继电保护专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此继电保护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智能电网的建设步伐跟进,要能适应电网的智能化发展,以便在技术上支持智能电网建设。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综合研究报告[R].2009.
[2] 谢开,刘永奇,朱治中,等.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J].中国电力,2008,41(6).
[3] 徐人可,汤汉松,孙志杰.电子式互感器在数字化变电站中的应用[J].电力设备,2009,9(3).
随着云计算的推进和发展,云平台的建设由基础设施向高端的软件服务延伸,作为一种平台,云平台允许开发者
>> 初探现代电网变电运行管理模式 大型企业云计算管理运营平台服务模式与技术架构分析 水库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新常态下企业新型学徒制运行管理模式初探 黑龙江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构建及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关于电网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的探讨 对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智能电网变电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医院建立高效运行管理模式的设想 通信电源系统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试析电网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创新 输电线路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绿色生态建筑的运行管理模式 农业科技企业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小城子灌区的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智能电网的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电厂运行管理模式析论 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创新之我见 电力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浅谈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优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Z].2012(06).
作者简介
陈鹏(1979-),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中科院软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刘军娥(1986-),女,硕士学位,现为北京中科院软件中心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大数据。
李倩(1987-),女,硕士学位,现为北京中科院软件中心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大数据。
张莉(1969-),女,硕士学位,北京中科院软件中心有限公司IT服务部副总经理、技术总监,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架构、数据挖掘、产品数据管理、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