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16:13: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学资源特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云服务;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
1概述
云服务是近年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服务的综合交互模式,是以通过网络提供虚拟资源等进行的服务。消费者可以在云服务中按个人需求获得相应的服务体验,这些服务包括软件、视频、存储、计算、数据分析等。云服务的出现意味着计算力、存储等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商品进行流通。云服务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极具性价比的教学资源解决方案,其可以采用网络分布部署方式,通过宽带网络、4G网络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由于云服务的特性使其可以较少的受到地理环境及各高校硬件部署差异的限制,有效降低各高校在硬件中的投入成本,同时云服务可以提供各种模块组合形成资源池,其扩展性较强,方便各大院校后期进行相应的升级和改造。
2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的现状及云服务对其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大部分院校在建立电商资源库时,大部分资金用于软硬件的采购,但由于目前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用户需求快速提高,导致前期投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从而造成极大的浪费。第二,目前各院校电子商务资源库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各院校资源库自成一套体系的状态,仅仅能为本院校的师生提供有限的服务,无法与其他院校进行平台共享及互动,更不用说与电商相关企业进行连接。由于校园网络建设落,资源库中很多资源都无法满足多用户同时访问的需求,同时由于存储空间问题,导致后期资源库出现无法添加新资源的情况。第三,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及激励措施保障,很多院校的资源库在建立完成后教学资源更新慢甚至不更新的情况;很多资源不完整,例如常出现课件只有几个不连续的章节情况。第四,电商资源库均出现使用不便情况,目前几乎所有的资源库只能从电脑端进行访问,而高校学生更习惯于手机端的使用。这些问题导致了电商教学资源库在建设后使用率底下没有达到建设目的。云服务可以改变各大院校中现有教学资源库的现状,通过云服务可以将各个院系资源进行整合,可以高效的利用各院校的计算和存储,各院校教师及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任意位置登录云服务平台,从而提高资源库利用效率。基于云服务的特色电子商务专业资源库建设的具体意义如下:第一,可以为院校节约软硬件方面的投入,云服务中的软硬件都由云服务商提供,院校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购买相应的服务,院校自身不用再对网络管理、服务器运行、软件升级等问题负责均由云服务商解决,这大大节约了院校成本避免重复投入,并且在后期升级中也非常灵活,可根据需求购买计算及存储服务有效降低资源库的运行成本。第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资源库还属于初级的私有云状态,没有相互连通,而云服务的出现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其可以让各大院校的老师及学生使用同一个云服务平台,在云服务平台中可以结合诸多模块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交流、管理等,也可为各大电商企业提供接入口,不光电商企业不光能为各大院校提供贴合市场实际的实验实训数据,也能在云服务平台各类有偿任务如店铺美工、店铺促销策划、产品拍摄、双十一客服招募等等,同时云服务平台也能为电商企业提供如大数据计算、存储等服务,这将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从而牢牢的吸引企业加入云服务平台。同时由于云服务的分布式部署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带宽及存储不足方面的问题。第三,云服务的出现使得教学资源也可成为一种商品,优秀的教师将其录制微课或制作优秀的教学资源放置在云服务平台上,并将其设置为需积分才可下载或浏览的资源,有需求的其他院校教师及学生或企业用户可通过积分等方式进行有偿使用,制作相关资源的老师可以通过该方式获得相应积分从而浏览或下载其他相关资源,这将很好的解决资源库更新缓慢甚至不更新的情况。第四,云服务具有多平台无缝结合的功能,利用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可为院校教师及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甚至学生也可以利用云服务平台创建自己的个人云,在其中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同时可以浏览全国各高校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分享个人学习经验,当出现疑问时不仅仅可以向本校老师求助,也可以在云服务平台中积分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帮助。
3基于云服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教学资源的建设策略
3.1统一资源标准
由于云服务需将各院校资源进行整合,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多个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中资源标准相统一,否则很难整合,因此需制定统一的资源标准,如基础数据标准和相关网络数据接口标准等,如基础数据中的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dataaboutdata),主要是描述数据属性(property)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指示存储位置、历史数据、资源查找、文件记录等功能。这样才能实现云服务平台的数据统一性,从而为在校师生及企业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浏览、下载、互动等服务。各大院校需与各电商企业共同在制定此标准,以方便云服务在后期使用及升级中更加便利。
3.2建立云服务平台有效绩效管理机制
大多数院校对于资源库的管理还只局限于前期建设部分,后期实际运用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况,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绩效管理机制,由于大部分院校的资源库仅仅对本院校开放,甚至只能在校园网中访问,这大大降低使用率从而导致资源库更新缓慢等问题。云服务平台将各院校资源整合后可以使得电子商务资源数量得到极大的提升,继而访问量也会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之上需建立云服务平台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如引入会员级别、积分制等,通过资源共享的数量或互动活跃性等提升级别及累计积分,以获得更多的访问权限或下载资源。同时云服务平台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时所得收益可根据制定的绩效管理机制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电商资源库更新缓慢的问题。
3.3开发多终端
APP随着无线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全国各地均实现4G网络覆盖,5G网络也将很快普及。笔者对无锡区域各大院校进行调研,平时主要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学生数量占整体的99.7%,移动端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电子商务特色资源云服务平台应利用其互联网的特性开放基于多终端APP,方便院校师生及企业客户随时随地获取云服务平台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同时也可连接入微信等社交软件中的公众号,以增强云服务平台的互动性,使其与互联网紧密结合。
3.4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渐被大众熟悉,尤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显得尤为重要。故而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在鼓励多用户进行资源分享的同时更要维护共享资源用户的智力劳动成果,要为其提供权益保障。对于电商企业用户在云服务平台任务等相关资源时,需提醒其公开版权信息并放置在显要位置。
4基于云服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教学资源结构设计及实施
4.1逻辑结构设计
云服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教学资源逻辑层结构由各院校自建资源库、各电子商务实验实训网络平台、各电商企业平台等组成。通过牵头院校或公司建立的主云服务平台与各子云平台相连接,整合成为完整的电子商务特色云服务平台。可为各大院校师生及参与的电商企业提供教学资源获取、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分析等相关云服务。可以促进基于该云服务平台的各院校老师提升教学能力,帮助学生便捷的获取电子商务行业最新资源。
4.2云服务平台架构
4.2.1基础设施层主要为两方面,其一为硬件基础设施,主要为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由于云服务的分布式部署特性,并基于前文所述建立统一资源标准,牵头院校或企业可快速利用各参与院校已有服务器等作为前期的硬件基础进行初期部署。其次为软件基础设施,主要为云服务平台软件、各类系统等,为更好的将各院校的资源进行连接,建立前期需统一系统及相关接口。4.2.2网络层电子商务特色资源云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存在,可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教学资源,能为各级用户提供相关服务,例如B2B、B2C、跨境电商实验实训平台在线使用学习等。4.2.3应用层应用层可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如常规的B2B、B2C、跨境电商等实验实训应用程序,还需为各用户提供多应用整合服务,如实验实训流程管理、各类课程考核应用等。4.2.4访问层该层为面向用户层,为用户提供标准化的访问接口,为各级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并能提供多平台访问接入,不光为教师提供资源分享及下载服务,更要为其提供相应的管理功能以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所掌握。
4.3云服务平台实施策略
首先由牵头院校或企业进行总体规划,制定相应标准,同时要贴合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脉搏,理清目前电商专业教学所需功能,其次根据相应标准各院校进行软硬件整合,并逐步将统一标准的资源进行上传,并建立分布式管理模式,最后各院校企业基于云服务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基于云服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教学资源的最终应用。
5总结
云服务作为近年来新的互联网服务,虽然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其所带来的改变已被很多行业认可。在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背景下,各院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利用基于云服务的特色电子商务资源进行专业教学必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王键.基于云计算的资源共建共享型职教网络学习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7):22.
[2]张明宝,李雨.电子商务云实验室的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79-81.
[3]欧阳红巍,潘果,龚芳,孙晓庆.电子商务专业云空间教学资源库构建研究[J].中国培训,2017,(06).
关键词:测控类;专业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11-03
优质教学资源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办学能力的核心指标,并且是高考学生报考时进行学校或专业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也是在校生进行课程选修或学业规划的一个基本依据。优质教学资源对本科特色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和保障性作用,为此,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质量工程”和“十二五”期间启动的“本科教学工程”本质上都是加强培育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并努力增强其示范和辐射效应,最终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近年来,我们以教育部“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的总体指导思想为统领,瞄准当前影响和制约测控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强化优质教学资源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测控类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执行能力为关键、以提升测控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创新教学管理以协调和优化系统各环节的关系,努力从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实验(实践)平台等方面,通过教学改革和科研转化教学等途径,培育市级和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在示范性测控类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中成效显著。
一、加强测控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做法
自从“十一五”教育部“质量工程”实施以来,我们以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物联网工程等测控类本科专业建设为平台,以资源优势明显、专业特色突出、人才培养效果优良为目标,按照“追求卓越、突出重点、改革创新、满足需求”的原则,前后经历了6年“提炼突出问题—解决方案—建设与实践—总结、创新与完善”的探索过程,通过建设示范性测控类本科特色专业的实践,突出了优质教学资源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全面推动了本单位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回答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普遍关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培育优质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测控类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传感网与物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对相关专门人才巨大社会需求的问题。
加强测控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围绕培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示范性测控类特色专业的要求,创新教学管理,提出了“强化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责任意识,‘目标驱动、过程优化、务求实效’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新理念,并以“关注热点、抓住重点、补强弱点、培育亮点”(即“四点法”)为教学管理指导思想,系统建立了适应测控类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①创新教学管理理念。根据本单位的教学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考核要求,合理设定教学管理的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以此作为本单位教学工作的行动统领;在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注重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工作的绩效性作为核心考量指标和评价标准,形成“目标—过程—实效”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相关链。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在《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形成经实践证明较行之有效的适应测控类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推动了本单位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与教学管理效率与效果的提高。②创新教学管理指导思想并完善管理制度。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等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关注热点、抓住重点、补强弱点、培育亮点”的“四点法”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努力培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优秀教学团队等;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数十个教学管理办法,对本单位教学工作予以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和激励。
2.以“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新理念和“四点法”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为引领,通过教学改革和科研转化教学等途径高效培育优质教学资源,及时服务于测控类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①优秀教学团队类资源:教师是教学的第一资源,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在教学实践中以加强教师教学执行力建设为重点,实施课程“首席教师制度”,从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内涵两方面互相关地加强建设,通过教学改革、多模式进修培训和“科研转化教学”等多种有效途径综合锻炼培养,确保了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并从教研部、课程群和实验教学的角度建成“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群”、“测控技术实验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验中心”等四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8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秀的教师资源保障。②精品课程类资源: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我们以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市级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测控类特色专业的建设为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以前沿技术提升课程内涵,注意课程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课件、教学案例、媒体素材、专家讲座、学生作品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形成了以“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为代表的校、市、国家级精品课程系列,建设了较为完备的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③特色教材类资源:教材作为体现知识与能力训练要素的基本载体,是学生赖以学习的基本资源。为服务于测控类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高度重视特色教材建设工作,注意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授课体会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映与需求,并借鉴已有同类教材的建设经验,通过教学改革和科研转化教学等途径培育了多个系列的特色教材,其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已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重庆市“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并被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60余所高校选用,相应的PPT等教学资源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700余所高校的教师下载,显示出优质教材资源良好的辐射效应和共享特性。④示范性实验教学平台类资源: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为基本考量,结合测控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基础,面向应用,突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等模式,建成了“测控技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先进制造技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增强测控类特色专业人才的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因材施教等准备了良好的实验环境条件,为学生多样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供必要的设备保障。可使学生受到接近生产实际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机械产品生产过程的全景式、系统性实践实训环境条件,学生可以基于该平台进行多种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在机械产品的项目管理、产品质量监控、设计制作、在线检测、装配、产品性能测试、成品入库、工业现场管理等过程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且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方面也可得到训练,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升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的自信心,有力促进学生课业学习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参与。
3.优质教学资源为保障,加强了示范性测控类特色专业的建设,持续显现出高素质工程应用创新型测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在广泛调研和内部诊断基础上,分别按照国家级特色专业、市级特色专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传统制造业的测控类特色专业定位,进一步对本单位所开办的测控类专业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凝练和优化,通过构建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分模块多层次的课程平台设置、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等,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多种课外科技活动途径,产学研结合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形成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传感网与物联网等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示范性实验平台等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出一套对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积极发挥“以赛代练”、“课赛结合”和综合实验平台的作用,通过竞争性课外科技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已在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中得以推广应用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人才培养效果在同层次高校中优势明显。如近年来所培养的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成效显著,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铜奖2项,重庆市金奖2项;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重庆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数模竞赛全国一等奖3个队、二等奖5个队;“飞思卡尔”杯大学生智能小车比赛全国二等奖10项;有10人次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二、建设成效与影响
以培育优质教学资源为途径,以示范性测控类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经过近6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积累,已取得了多项重要建设成果并表现出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1.对校内的影响与作用。以制度、文件等形式融入了本单位的日常教学管理实践中,成为指导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保障,多次通过会议交流、督导简报报道、拓展为各种校级学生竞赛交流活动等方式得以推广借鉴。并以市级和国家级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巨大影响来推动单位间的交流、学习与借鉴。
该做法指导本单位教学管理工作连续多年在全校名列前茅,特别在以“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提升计划”等具有综合性考量指标的工作中遥遥领先,积累了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如本单位已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市级特色专业2个、市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教学团队4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多个校级“专业提升计划”实施效果明显。
2.对社会的影响和辐射。基于所培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加强其共享特性,在全国同层次高校中展示出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示范辐射效应。如以“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典型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共享,因此受益的单位达到700余家;不断有国内高校的代表到学校参观学习所建设的实验教学示范平台;精品课程首席教师和教材主编还在教育部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举办的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详细报告了课程与教材建设情况,并与参会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所取得的成绩和建设方法受到参会人员的高度赞赏。部分高校的任课教师专程到校交流学习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
优质教学资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以“目标、过程、实效”三位一体教学管理理念和“关注热点、抓住重点、补强弱点、培育亮点”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为引领,以测控类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努力探索从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实验(实践)平台等方面培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一批市级或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测控类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准备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润华,刘广孚,任旭虎.“电工电子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13-14.
[2]李俊,薄翠梅,王鑫国,等.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实验平台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3):81-82.
摘 要:本文对高职焊接技术特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有效建设专业性、实用性的教学资源库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高职 焊接特色专业 数字化 教学资源 建设
当前,高职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突飞猛进,如能以此为契机,以高职焊接特色专业为例,建立互动、高效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体系,不仅能为在校师生、焊接技术人员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更能提高焊接特色专业在校学生参与学习和交流互动的积极性。
一、建设思路
以世界大学城和学院网站交流平台为依托,以专业资源建设为主线,以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以职业培训资源库、技术案例资源库建设为突破,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采用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边建边用、持续更新的方式,建成“自主学习、立体互动”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资源共建共享。
二、建设内容
1.以课程建设为主线,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以课程建设为主线,建设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技术应用、焊接结构生产等6门专业核心技术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源、学生作品展示、企业焊接能工巧匠“绝技绝活绝招”专题、名师课堂等资源,职业培训资源及焊接标准与技术案例资源。完成焊接机器人操作与编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2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并将其建设成为院级课程资源库。
2.依托世界大学城,搭建3个互动交流平台
依托世界大学城,加强课程空间建设,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焊接技术互动交流平台和在线考核平台。在世界大学城的基础上,使用广告牌生成器设置教师互动交流栏目、师生互动交流栏目及学生互动交流栏目。
搭建“校、企、行、会”人员参与的焊接技术互动交流平台,设置焊接技术交流、项目研发和技术咨询等栏目。在此平台上展示焊接领域中的国内外著名企业及研究机构的技术标准、工作案例、技术培训资源等,满足企业品牌宣传、客户培训、员工学习、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需求。在平台上设置焊接新技术专栏,交流焊接新技术应用和相关信息。
建设学历教育考核与职业培训考核在线测试平台,包括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考核、专业通识考核、模拟技能鉴定等。
3.以iReader与iBookstore为媒介,开发1部移动学习包
基于Android和iOS6操作系统,开发iReader和iBookstore移动学习包,提供自主学习指引。学习者可利用手机实现在线学习与交流,焊接专业在校生95%以上参与在线学习与交流,达到时时、处处、人人共享数字化资源的目的,最终形成“5库3台1包”专业教学资源,如下图所示。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组建由学院各级领导、主要合作企业技术骨干、专兼职教师参加的教学资源开发团队,明确成员任务分工,明确验收时间与标准。
2.制度保障
制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实施办法》《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任务分工与考核办法》等制度,保障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资源的利用。
3.经费保障
学院设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专项资金,结合省财政投入经费,学院纪检、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全程监控,确保专款专用。
四、小结
焊接技术特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标准化和规范化, 推行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效益最大化。建设者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开放、合作的思想,在大力建设显性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重视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蔺素珍.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法[J].山西科技,2014(9).
[2]于桦楠.基于网络环境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10.
城市飞速发展,建筑的标新立异逐步蚕食着古老建筑,怎样使老建筑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地处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北海珠海路老街形成于1927年前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骑楼文化。如今,北海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力度,骑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受到重视,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合理保护和改建骑楼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北海重要的艺术设计院校,我院把老建筑的保护和改建作为高职院校环艺专业特色教学资源引入实训、实习的研究将为老建筑的保护和改建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实训、实习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
高职类院校多与企业、产业相紧密联系,着重培养专业技能型应用人才,突出技能培训,针对专业应用能力设置课程的实训、实习环节,其课时所占比重较高,这正是高职区别于本科教育之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多学科知识,学科交叉性强,理论教学仅能够培养部分专业素质。高职类院校环艺专业以专业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作为导向,结合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通过实训、实习环节来重点完成专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专业岗位需要。
我院环艺专业实训、实习现状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实习环节大多是与企业、产业联系,学生的实训、实习环节多依托建筑空间,普遍为室内家装、公装和室外规划等项目,即实训、实习以普通资源与基地为主。2009年,由凹凸设计事务所承建设计的北海老街海西路165号老道精舍精品酒店项目顺利开展,其资深设计师任教于我院环艺系,将老建筑保护和改建的教学资源引入教学实践,大大拓展了我院环艺专业学生的实训、实习的范围。通过结合所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对实际的项目进行深入的专业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实训实践效果。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很多老建筑面临拆毁、让位的问题。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改建,目前仅仅停留在文物保护及规划的范围内。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其引入教学实践环节,突破了老建筑保护和改建的承载范围,将老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老建筑或老建筑保护区成为环艺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的可实施性
首先,能传承城市文明,弘扬地区文化。北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建筑形态独具特色,久经沧桑的骑楼文化更使这座海滨城市散发独特魅力。美丽的建筑与和谐的环境不应被城市化进程毁坏,老建筑保护和改建――老道精舍精品酒店项目正体现了设计师对北海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将北海特色融入设计前沿,提升了城市品质,保护了历史遗迹,弘扬了北海独特的滨海文化,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其次,能提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素养与社会认可度。高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的时间相对于本科类院校明显不足,我院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将老道精舍精品酒店等老建筑保护与改建项目引入教学实践环节之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运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老建筑因其所处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易受到社会关注,从而加强院校和专业与地区的联系,并提升社会认可度。
利用老建筑保护和改建特色教学资源
进行实训实习的具体方式
我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依托老道精舍精品酒店项目,将其前期调研、设计概念建立、设计素材收集、项目扩出初设计、施工图阶段等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引入2009级、2010级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训环节,与方案设计相结合。具体实施环节为――老道精舍建设期间,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工地现场参观、调研、测量、参与设计图纸绘制、材料市场采购、教师现场指导说明等;针对老建筑保护和改建这一领域开设“老建筑改造工程 ―― 建筑的功能置换”专业选修课程,课题组其他两位教师分别开设“酒店餐饮空间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解读”两门专业选修课作为相关领域理论知识的补充。环艺系学生通过“老道精舍”项目实际案例进行实训、实习,能够较好地完成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方案设计,从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建设。老建筑的保护和改建作为高职院校环艺专业特色教学资源进入实训、实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对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域特色和建筑文化的继承和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关键词:中国音乐;特色教育资源库;科研;教学
中国音乐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多年的科研、教学已经积累了数以万计(小时)的中国音乐教学资源(音频、视频)。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料,这些尘封的历史档案、沉睡的音乐记忆,亟待抢救、整理,使之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学校作为“北京市属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首批建设单位(首批只有四所高校),承担了民族音乐教育专题资源建设,2005年—2016年间共建设完成40余个主题资源包,内容涵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汉族传统音乐、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等方向。特色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对于学院的科研和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同时对社会音乐文化普及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源库主要内容及管理经验
中国音乐资源涉及门类众多,根据学科划分及资源属性,学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分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系列、中国汉族传统音乐资源库系列、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资源库系列三个方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以民族为单位,拟建设包括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子库,现已建设完成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音乐的子库;中国汉族传统音乐资源库将建设包括民歌、戏曲、说唱、器乐、歌舞音乐在内的内容,现戏曲已完成昆曲音乐、评剧音乐等子库,器乐已完成古琴、竹笛、三弦等子库;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资源库,以西乐东渐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嬗变而来的新形式与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音乐作品的形式、创作思维、创作技法而创作的作品为主体,现已完成中国声乐、中国歌剧、中国管弦乐等子库。与此同时,在中国音乐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积累不少有益经验,主要可以归纳整理为以下三方面:1.统一组织、分工协作。为确保资源库建设任务的顺利开展,学校由科研处牵头成立了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组,全面负责中国音乐学院特色教育资源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学校由主管校长负责项目全局统筹、协调组织;学校科研处处长与项目负责人一起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并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资源包负责人大多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具体负责主题资源包框架设计、资源采集加工、整合教学应用等,这样有利于把特色资源的建设与学科建设、教学应用整合起来;技术公司根据资源包负责人需求设计资源展示结构及网站展示风格并对资源进行编目;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平台架构设计、系统维护、技术支持和数据安全;项目负责人、主题包负责人、信息技术实施人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保证了项目的有序开展、顺利实施。2.简单管理、提升服务。在项目建设中,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管理,项目负责人以“简单管理、提升服务”的管理理念,通过项目“启动培训、过程跟踪、专家咨询、定期研讨”的方式控制项目实施工期,并对主题包负责人提供信息技术对接服务,让主题资源包负责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资源采集、加工等工作中,从而达到服务与管理的良性循环,保证资源包建设的可管可控。3.搭建平台、共享心得。为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和难题,学校定期组织资源包负责人参加北京市教委主持的主题研讨会。研讨会主题包括调研类研讨、管理类研讨、学习类研讨等类型。通过研讨会,一方面,促进了各高校间的横向交流,打通隔阂和学科壁垒,共享经验和心得;另一方面,树立了特色资源库专题建设的优秀典型。
应用推广
1.人才培养。该成果现已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本科、硕士、博士教学工作中,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教学的课堂延伸。其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很多研究生在参与该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全面了解某种类型的音乐文化,并直接催生出其博士论文,博士生张天彤、特古斯、腾腾参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建设,论文为《达斡尔族民歌研究》《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仪式音乐的个案调查与研究》《蒙古族音乐数据库的设计与制作》;博士生袁环参加中国戏曲音乐资源库建设,论文为《长三角地区滩簧声腔研究》等。2.科学研究。各子数据库负责人在建设过程中衍生出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的成果与调研资料又进一步充实、完善了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此类课题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中国传统多声音乐研究”;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管弦乐创作与传播研究”、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尼苏人的文化遗存”、北京市教委项目“中国歌剧演唱研究”。3.学科建设。该成果紧密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例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学科方向建设;中国戏曲音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戏曲音乐的学科方向建设;中国民族器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国乐的学科方向建设;视唱练耳数据库支持了学院视唱练耳的学科方向建设;中国管弦乐数据库、中国钢琴音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管弦、钢琴的学科方向建设等。该数据库的很多新成果,可直接转化为新课程,服务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各项目组承担了确定库结构、元数据著录规范及资源标引必备项可选项、设计页面、数字水印的设计、音视频资源的格式转换、加工上传数据等工作。各数据库负责人负责提供网页文字资料、风格设计、素材收集,保证每个数据库有不同的页面设计、前台展示、分类导航系统和检索入口等。项目组由教授、副教授带队,带领讲师、博士、硕士、本科生参与项目,既促进了学科建设又完成了人才培养,加强了学院人才梯队建设。在特色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学校一直走在全国音乐院校的前列,是诸多艺术院校,尤其是各大音乐院校数据库建设的典范。目前,建成的40余个主题资源包已通过网络实现了全球登录检索。该成果在信息化时代,使得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科研成果向全社会辐射,为全世界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同行提供了极大的工作与研究便利,受到业内专家的广泛好评与称赞,为中国音乐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工程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项目,过去十多年的建设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将会有更多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体现学科特色、服务科研与教学的一批中国音乐数字资源问世,为把中国音乐学院建设成为“中国音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音乐教学和科研的信息中心、中国音乐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文化窗口”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豫,张京彬.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6):65-67.
关键词:资源平台人力资源开发校企合作
1 概述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精神,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研制并推广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最终带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开发,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此领域,校企以及行业合作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库是一大特色,因为建成的资源平台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使得全国近千万高职在校生受益,另一方面,还将为相关产业领域在岗人员提供学习培训和更新技能的机会,为满足各类身份的学员的多样化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仍将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十二五”时期,仍然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筑与土木工程行业作为传统的第二产业,也面临高、大、难、新工程增加的各类难题;各类业主对设计、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外部约束加大,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不足,从事生产和咨询服务的一线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依旧短缺。因此,如何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融合教学-工程两方面的巨大资源平台,在此架构内探索如何提升高职人才得培养质量,同时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必然激发企业以及行业的合作热情,有效满足行业企业的“利益驱动”,使得校企合作拓展到深层次的融合界面,对校企双方而言必然是双赢的结局。
2 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初探
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培养企业竞争优势的“重头戏”。必须坚持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的重要原则,构建科学高效的、适合企业特点的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是我国建筑业企业在新世纪战略转型期的当务之急。人力资源管理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重点是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这一角度而言,企业是员工的“继续教育学校”,企业实质也是培养职业人才的“摇篮”,校企合作在人的培养上目标完全是一致的。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探索如何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将有助于推动在校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渠道,拓宽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我们从以下方面探索实施校企融合资源平台架构内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2.1 构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工程资源平台,促进企业人才的“继续教育”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以学校、行业和企业多方共建共享的方式建立教学-工程融合的资源平台,为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人士提供具有建筑行业特色的教学-工程资源库。此资源平台一方面汇集了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将企业行业在各类工程项目的案例、工作流程、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等内容真实、动态地展现出来,为企业的新员工上岗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各年度的再教育培训、各阶段的职员培训等提供精彩的实体内容,为企业人才的培训开发提供优质的共享平台,最终促进企业人才的继续教育与综合提升。
2.2 资源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师生与职员全方位互动,形成校企深层次合作的特色人才开发体系
目前,在一般层次的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往往实现了互聘制度,即部分教师下企业锻炼,而部分一线工程师或技术员来学校指导实践或兼职上课。为促进进一步校企深层次合作,可在资源平台中以各类在建项目为载体,探索师生与职员全方位角色互动,根据就业形势和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让在校学生进入企业,从行政实习生-部门兼职-岗位全职,这样从入校开始,便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而鼓励教师与公司职员在实际工程项目的锻炼中携手并进,从技术员-双师-行业专家/教学领军人物。
2.3 资源平台突出人力资源应用模块,满足多方面需求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中,除了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之外,还存在多种需求,例如:企业的阶段性招聘活动,企业年度的员工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的优化设计,企业组织机构的优化,企业员工各类需求调查等。作为具有信息化优势的教学-工程资源平台,由于企业忙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和运作,在这方面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开发,因此在构建资源平台时,应突出人力资源应用于模块,满足企业的多方面需求,从而激发企业深层次合作的兴趣,引导校企合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2.4 资源平台体现企业文化和行业特色,实现多方交流,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保驾护航”
以特色的企业文化为导向,有利于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工作,有助于人才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与企业文化有效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由于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或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突出解决这一企业的软环境建设问题,即在教学工程资源平台中体现企业文化和行业特色:用团队文化凝聚人才;用精神文化升华人才;用制度文化约束人才;用创新文化开发人才。在此资源平台构架内,形成员工与领导、学校与企业、学习者与施教者多方交流的信息渠道,共同讨论、研究和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形成行业中独特的企业品牌,最终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最大价值,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
3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要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我们要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将其落实到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中,既体现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同时又满足企业乃至行业多方面的需求,在相关构架内,帮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探索实践,必然激发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热情,形成校企合作的利益保障,最终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胡青春.浅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价值工程.2011年09期.
[2]任国亮.建设工程监理项目化课程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9期.
[3]任国亮,郑惠虹.校企互动融合式资源平台下项目化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年3期.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县域环境;“学”与“教”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64-03
1 引言
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发展是新课程的根本,其要义包括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学”与“教”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全面提升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正是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学与教的数字化资源广泛运用于教学,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深刻变革。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教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诸多要素共同催生了区域环境下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的变革。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以县级为区域单位,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去思考特色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
2 县域基础教育学与教特色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需要特色资源。新课程以学生成长、教师专业为培养目标,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县域教学的资源建设需要不断充实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活动,挖掘和开发符合时代和当地新课程改革特点的资源,满足本地教学的需要。县域教学资源建设是全国、省级、市级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在网络化的学习空间中最能体现出关注学生个体、关注班级、关注互动,聚集学习过程优化等环节,是实现师生资源运用的开发载体和资源最基础平台,最能呈现本地新课程改革特色,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构设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需要特色资源。信息技术与县域课程资源融为一体,一方面可利用区域新课程特色资源优势为师生构设交互式、个性化的网络环境,提高教学效率,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在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县级教学资源时时服务于当地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是对平时教学工作过程资源的积累,可以针对本区域教学特色和教师教学需要进行筛选、整理和聚合,也是向国家、省级、市级推送优秀资源的源地,是其他任何软件制作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不可替代的,具有基础性、普适性和一定的导向性。
提升区域教育核心竞争力需要特色资源。围绕新课程紧紧依托广大教师、学生,搭建满足县域教学需求的网络教研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信息平台,实现与课程改革相协调的共建共享、互动开放的资源,利于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提供自主学习服务平台的同时,也由此形成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了区域教育的竞争力。
3 县域特色的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的新动向
加强县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是当前迫切的任务,要做好此项工作就必须对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有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资源。
结构化主题单元型资源 以课堂教学需要为主线的传统资源,依托与教材配套的图片、视音频、动画、课件、试题、案例等多媒体素材为主,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以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作为中心,来组织学生活动需要的工具、软件和各类网络资源。它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资源,如各种教育特色主题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件,网络课程等。
“适用、易用”的微课学习资源 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与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括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备、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是在传统资源基础上的新型教学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型学习资源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优质的“学习型”资源为支持(如专题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网络主题探究资源网、专题学习网站等)。
区域试点的电子课本(书包)资源 在继续做好传统教学资源库如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章资料库等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基于标准化知识点管理的积件式资源。这些标准化知识点和知识块具有积件资源的特性(可积性、共享性和可重复性等),当要构建区具体的教材知识结构时,只需从基本知识结构库中抽取适合自己要求的知识点和知识块来组建,从而比较快速构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电子教材资源库,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活动进行一体化支持和资源呈现,并以云架构的方式整体推送;引入电子书包后,班级差异化互动学习、数字化探究学习、小组学习、个性化按需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将成为可行。
教师与学生自发贡献的生成性资源 Web工具赋予教师与学生创建资源和传播资源的空间,这种自下而上的资源建模将离散的“学”与“教”资源转换为隐性学习资源,积聚社会力量,逐步丰富社会学习,体现出师生对课程资源生成时所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来源。
以网络教研为纽带的教师专业发展性资源 依托区域教育网,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它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共同体之间互动、交流、研讨的新型平台。网络教研具有快速通畅、经济节约、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参与面广、受益面大等诸多优点,对学校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教育云资源 “云计算”与教育的融合,通过互联网的应用程序提供大数据、虚拟化、可伸缩的计算环境向区域内教育机构、学校、师生提供很好的交互平台,基于区域教育云―区域内学校资源运用―区域内师生资源探索应用三级应用系统已落地,教育资源与云平台的融合,有利于资源的聚类、共享、升级、推送,为区域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显示出更快、更可靠。
4 县域特色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建设的思考
“师资”“资源”“学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资源是维系学生和教师学与教的重要桥梁。根据基础教育“学”与“教”的特点,用教育技术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学”与“教”资源的深层融合,向新课程要资源、向教育专家要资源、向教师要资源、向学生要资源、向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专业机构要资源是县域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调动师生、生生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人都能享有教育专家名师优秀资源、人人贡献个人资源,形成资源再生与发展的互动平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强化决策与设计 县域“学”与“教”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过程中,涉及组织机构、教育水平、技术规范、应用背景、资源收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强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管理必不可少。在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立足于实际,高标准制订资源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丰富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方法、措施,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教师研发为主体,多部门、多机构协同参与为辅的新局面,整体推进县域教育资源建设。
建立工作体系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和健全县域教育资源建设的组织机构,采取“县市级培训机构―学科研训组―学校”三级联动研发机制,形成由领导小组、学科教研专家组、技术专家组、学科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共享服务体系。县级培训机构制订新课程教学资源规划、方案,召集资源建设研讨会、交流会、培训班,动员县域内外教师参与;学科研发团队负责教学资源征集评选、审核、上传、、评价;学校负责组织教师围绕新课程学科资源研发,教师通过个人或团队形式参与。
一是注重动力培育。县域教学资源的征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县培训机构等部门要从优惠政策驱动、市场利益挂钩、社会价值实现等几个方面考虑,促进效益最大化,形成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学科研训组、学校、教师多赢的局面,并能在不同的环节中实现共同的价值。
二是注重机制协调。充分发挥部门组织、指挥、审核、技术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育技术在县域资源建设工作中的指导力与凝聚力,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研发资源的积极性,应用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研发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找准工作路径
1)整体建构。县域性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做好教学资源聚合。一方面是以素材类课程资源为主的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试卷、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另一方面是结构型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件/网络课件,如操作与练习型、教育游戏类、电子期刊类、教学模拟类、教育专题网站、研究性学习专题、问题解答型、信息检索型、练习测试型、认知工具类和探究性学习专题等,这些资教学源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政府招投标集中采购或引入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产生。应当说,区域教育特色资源的提升离不开基础性教学资源在量上的扩张,它是基础也是前提。
2)开发应用。笔者曾参与所在区域教学资源建设,对已引入和采购的教学资源进行过调查分析,认为通过第三方提供的教学资源,其学习者关注资源内容、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实现媒介的交互功能和信息化工具深度应用有相当部分还是比较好的,资源体系也比较完整。但在现实中这些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仍不被大多数师生接受(特别是教师),其原因主要是资源内容与新课程要求还存在一定离散性与时差性、资源呈现方式不足、资源分散不便检索、资源可移植性差等。因此,教学资源常被师生忽视,闲置现象严重。解决策略:资源应用应与教学实践相互融合,只有将资源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融合,才有可能使资源真正“融”于教师教学,使资源与课程整合变成一件“平常事”,而不仅是为了“展示课”“公开课”之类的整合。
一是要强调资源应用的恰当性而不是复杂性或先进性。分析教学实际,把握学科特点,强调“简单实用”原则,不刻意追求技术难度,评价资源的实用性、有效性,不刻意追求精品化。
二是考核监督使习惯成自然。通过一定的考评奖励及管理评价机制,利用行政手段督促教师经常使用,让教师逐渐养成应用的习惯,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是展示优势内化意识。通过定期开展优秀案例、课例展示活动,让教师领略到资源有效应用后的课堂优势。要帮助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电子教案与教学设计”,通过师生不断的动态整合优化,不断生长、相互利用、互为发展,就能形成与新课程紧密结合的区域系列化课堂特色资源。
3)项目支撑。教师是实现资源有效性应用的关键,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学实践。基于学业培训的远程教育,基于教育技术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研修,基于“问题与案例”为载体的新课程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基于自主选择的教师个性化网络培训,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在区域教师培训中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终身学习网络体系。从学习资源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看,在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资源应用同教师的培训、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要让教师由“资源消费”变成“资源创造”,教师要主动地建构适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再生资源,通过多路径、多形式积聚培训学习中感悟、体验和亲身实践的、能与学习者共同分享的个性化学习资源,通过专业技术的萃取、提炼、积累,为县域教学资源充实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教师在参与过程中也能不断提高课堂资源开发能力,增强有效应用的意识与能力。一线教师按照共享共建的原则共同参与开放应用,不仅建立起一批直接可用的教学资源,更培养了一批能自主开发资源、合理应用资源、参加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型教师。
精品提升 注重培育区域基础教育特色教与学资源是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精品、优质的地方特色资源彰显区域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和一流的教学管理水平,优秀资源的共享共建旨在促进教与学的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新课程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享共建,提高课堂效益。笔者认为,在建设精品资源体系时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理念,关注新课程的“学”与“教”资源价值取向,建构符合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感知需求,符合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教与学交感互动真实情境的特色资源。因此,在教学资源征集、开发上既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分析,知识内容符合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符合学生认知心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思想;又注重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讲授学习的多种教学与学习资源,突出教学资源的服务性。形成一批具有前瞻影响力的,支持多样、支持交互、体现网络、资源本身丰富、操作便捷和技术先进的有地方代表性的新课程生成资源,如:支持知识点学习的微课、翻转课堂;支持教师工作、学习的网络研修、视频公开课;支持师生深度学习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围绕新课程开发的学习资源――电子书包;教师、学生个人学习主页等等。如此,构建起县域基础教育立体化的学习与教学资源。
5 结束语
县域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以学科为主导,以课程为切入,以知识为要点,建立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中。笔者相信通过创新资源建设工作思路,探寻建设的方法,寻找适合的运行机制,用课堂促进师生,用师生催生新型资源,用新型资源服务于课堂,县域基础教育特色资源建设之路就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石福新.推进省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策略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6).
【关键词】“同舟共济”;特色汉语教学项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优点;典型
1.研究背景
2007年,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和中国三峡大学携手合作在得克萨斯州建立了第一个孔子学院——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其目的是增进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之间的具体合作与相互尊重,促进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发展中美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通过调查,了解到近年来达拉斯市有近百个家庭收养了中国孤儿。这些收养中国孤儿的富有善心的异国父母亲,希望自己收养的中国孩子了解中国文化,知道他们的根在中国,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用汉语和同伴交流。同时,收养中国孤儿的家长们也期盼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全体员工一致认为,这些善良的家长们对中国人民如此友好,帮忙领养中国孤儿,孔子学院应该责无旁贷地帮他们一把。为了传承中国文化、为了这些孩子的未来,为了同一个目标,同舟共济,办好汉语学习班,实现大家共同的愿望,并特地命名为“同舟共济”汉语学习班。
2.主要内容
美国教育家加涅指出教学策略是用来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学生改进学习,提供教学效率的方法。保罗·D·埃金认为,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手段”。D·G·阿姆斯特朗认为教学策略是“系统地安排的教学活动,用以帮助学生达到某一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将对教与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舟共济”汉语学习班正是考虑到学员的特殊性以及学员间特殊的关系特别特别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和采取的特殊的教学策略。
2.1 “同舟共济”特色汉语教学项目学员构成及特点
参加“同舟共济”汉语学习班的学员由已经收养中国孤儿的美国家庭的家长、计划收养中国孤儿的美国家庭的家长和被收养的中国孤儿组成。为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在实施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将家长分为一个班,儿童按照不同的年龄和汉语基础分成了不同的几个班级。家长学员和儿童学员都没有汉语背景,所以学习汉语的起点相同。
2.2 汉语教学活动(教学目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同舟共济”特色汉语班根据家长和儿童学习特点,教学目的也不尽相同,为达到此目的,针对家长和儿童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2.2.1 教学目的
“同舟共济”特色汉语班根据家长和儿童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教学目的也不尽相同。对于参加“同舟共济”汉语班的家长,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员将能够用汉语就日常话题进行简单而直接的交流,用汉语完成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基本交际。对于程度比较高的学员,希望能够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能阅读简单的汉语报刊杂志、欣赏汉语影视节目,甚至用汉语进行演讲。(HSK考试大纲)并鼓励他们参加不同等级的HSK考试,帮助他们检验自己的汉语水平。
“同舟共济”特色汉语班儿童学员,根据儿童的知识结构和心理认知特点,培养他们的汉语学习兴,趣推动生动、精彩的语言使用,培养他们的汉语语感和思维能力,遵循“轻松、活泼、有趣的原则”,让他们学习和掌握最常用的汉语词语和句子,满足具体的交际需求,对于程度稍高的儿童,让他们学会用汉语就熟悉的日常话题进行简单而直接的交流,能用汉语完成生活和学习中的基本交接任务。同时鼓励他们参加YCT考试,帮助他们检验自己的汉语水平,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信心。
2.2.2 教学内容及设计
由于学员为收养中国孤儿的家庭,平时时间家长要正常工作,儿童要正常上学,所以“同舟共济”特色汉语教学班学习时间定在每周日下午2点到4点,每学期15次课,每学期30学时,使用的教材是《中文听说读写》、《快乐中国》、《长城汉语》和教师自编的各类补充教材,其中《中文听说读写》是在美国使用很广泛的教材,《长城汉语》是国家汉办专家组专门针对海外汉语学习者开发的教材。由国家汉办派出的受过专门培训的对外汉语教师为家长和儿童授课。课程按照不同的话题展开,从最初的“问好”开始,到“介绍家庭”、“时间”,再到谈论“学校生活”、“购物”、“交通”等,内容逐步循序渐进,在拓展词汇和语法同时,加大交际任务和交际难度。
在每学期开学前,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孔子学院将召集所有任课教师召开教学大会,将教师分组,布置教学任务,同时要求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以便家长班和儿童班的教师互相沟通,共同制定既适合家长又利于儿童学习的可行教学大纲和方案。每周上课以前,任课教师还进行沟通,相互了解彼此进度和内容,保证家长和儿童所学内容和进度基本一致。
在学员方面,学期初,家长和儿童都会收到学院发给大家的教学大纲,让他们提前了解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做好学前准备。另外,家长和儿童使用同样的教材,利于家长在课余帮助儿童学习和复习,同时也从侧面督促家长学习。
“同舟共济”特色汉语学习班要求家长和儿童的大纲基本相同,但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家长和儿童的不同学习兴趣和目的,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同时,教学内容根据家长和儿童的不同兴趣,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儿童班则根据儿童的特点,适当多教他们一些汉语儿歌、绘画、舞蹈等适合他们的内容,让他们既在不同的游戏、活动中学习知识,又保持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孩,两个儿童班的教学内容,游戏和活动的内容也有所差别。对于家长班,任课教师在课堂的前30到45分钟内将两个儿童班的课程教授给家长们,然后再根据大纲教授家长班的其它内容,最后,利用15到20分钟的时间去介绍中国的文化、风俗和历史。
家长和孩子们通过学习,更加加深了对中国方方面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首先是传播给其他家庭成员、邻居和社区。
2.2.3 教学方法
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为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同舟共济”班还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将家长班和儿童班联合上课或者是做活动。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天生就喜欢游戏,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是很重要的。同时,父母和儿童把所学内容融合到游戏中去,比如在学习家庭成员的时候,我们可以让父母说这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他们,子女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既学习了知识,又进一步融洽了家庭气氛。
其次,“同舟共济”特色汉语学习班还结合不同的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各种语言文化活动,让他们不但学习汉语,同时了解中国文化。比如,结合中国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活动,让他们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日问候语、各种传统的节日食品名称、来历;各种庆祝活动的名称及历史,让他们不仅学习了语言,了解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而且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国。他们也都非常喜欢此类形式的学习。
此外,对于“同舟共济”特色汉语班的学员,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有着很好的激励机制。他们跟其他形式的学员一样,除了获得孔子学院发给的学习证书和结业证书外,还可以参加汉办组织的HSK和YCT考试,不仅可以获得最权威的“中文托福”证书,而且成绩优秀者可以有机会到中国参加夏令营。
3.教学模式的优点
3.1 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孩子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研究表明父母文化水平会影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同舟共济”特色学习班的父母和儿童学习的语言内容相同,父母可以在课外随时随地地域孩子练习,有助于父母和儿童同时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作为父母,“望子成龙”的思想也会一直激励父母努力学习,然后认真把自己所学完完全全教给自己的子女。子女在学习后,不断促进父母的学习,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如图1。
正如图1所示,家长学员和儿童学员同时在课堂学习汉语,然后通过在课上和课外的交流,对他们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而且他们在课外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到汉语知识和文化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和课堂交流上来,在课堂和日常交流中,彼此互相交流和学习,从对方那里学到新的知识。但是,在彼此相互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双方都可能会出现交际困难,家长和儿童学员就会产生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会促使他们去通过课堂学习和自学获得更多的知识,最后,家长学员和儿童学员又重新回到课堂,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学习循环。
3.2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由于“同舟共济”汉语班的家长和子女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背景,即父母是美国人,典型的西方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而被收养的儿童为中国出生,是典型的东方文化,所以这种家庭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涉及很多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而对父母来说,抚养这些孩子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些孩子,同时也是在完成他们自己的使命,对孩子来说,如何处理好跟这些“洋”父母的关系,可能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幸福。如果(上接第80页)他们不能很好理解和交流,很多人将不能适应社会,从而出现人格障碍、神经症、违法犯罪等一系列问题。“同舟共济”汉语学习班让家长学员和儿童学员同时学习,既帮助他们增进彼此的了解,同时还增进了他们彼此间的感情,而且这种教学模式还有利于被收养儿童建立自己的信心和自尊,帮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4.典型个案
肯布丽·鲍威尔和托姆·鲍威尔(Kimberly/Thom Powell)夫妇于2002年从中国收养了他们的大女儿佩奇·鲍威尔(Page Powell)。2年以后又从中国收养了小女儿芮妮·鲍威尔(Renee Powell)。当他们得知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有“同舟共济”汉语学习班,可以供他们一家同时学习汉语时,毫不犹豫地就加入了这个群体。夫妇俩坚持每周带两个女儿来上课。
每次上课前,这一家人都会提前15分钟左右到学校,夫妇俩用自己准备好的生词卡片,分头为两个女儿复习上次的上课内容,并预习本次的课程内容,在复习的时候并适当采用奖励机制,对表现好的给予口头表扬或者是小小的物质奖励。
课堂上,夫妇俩认真听课,并做笔记,将两个女儿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内容做成不同的文件夹,生字分别做成生字卡。对于如何学习汉语,发音、如何记生词,家长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并同其他家长分享自己的方法。这既让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也锻炼了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另外,他们还经常就上一次课的内容或者辅导女儿时候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或者向家长班的教师询问。
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带女儿去参加各种与中国相关的活动,去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了解中国。
通过两年的学习,夫妇俩从完全不会汉语,到已经学会了超过1000个汉字,并能流畅地用汉语跟人就家庭、时间、购物、学习和工作等话题进行交流了,两个女儿从不会汉语,到学会了几百汉字,并能用汉语就不同的话题跟人进行正常交流了。同时,这一家已经准备报名参加今年下半年的国家教育部汉语推广办公室组织的国际汉语水平考试(HSK)和国际少儿汉语水平考试(YCT)。
5.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的“同舟共济”汉语班学习班,从2008年起,已经连续开办了5期。但是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材问题,现在还没有找到适合家长和儿童同时学习的教材,任课老师只能自己将各种教材内容综合,或者从网络、网络孔子学院和汉办所给的资源里查找合适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作补充,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第二,由于在海外,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特色的东西,如文房四宝、空竹、灯笼、剪纸、京剧脸谱等。第三,师资保障,“同舟共济”汉语学习班的教师是由国家汉办公派到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的,每年教师都在轮换,教师的风格和特长都不尽相同。学员需要花时间去适应不同的教师,教师需要适应学员,而且文化方面有的教师擅长书法,有的擅长剪纸,有的擅长民族舞蹈等,文化学习的内容也没有很好的延续性。
对于教材,通过五期“同舟共济”汉语教学项目班的摸索,教师们已经摸索出自己整理教材的一套方法,并且都在离任的时候毫无保留地教给下一任教师了,但是还是真希望能编一套此类学习的教材。中国文化方面的东西,国家汉办也正在为个孔子学院配送类似东西,也在逐步改善。对于教师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提前到岗,适应美国生活,以便更好投入工作。教师的特长问题,仍然没有很好的办法,有时候会请有这方面特长的在校的中国留学生作为志愿者提供帮助。
6.结束语
在孔子学院总部、达拉斯德州大学和达拉斯当地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的精心组织下,“同舟共济”特色汉语教学项目班已经成功举办了五期,并且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语言课,推广到文化课程。“同舟共济”汉语学习班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得到了孔子学院总部的肯定,我们深信,在孔子学院总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同舟共济”汉语学习班的教学模式会在美国汉语教学,乃至世界范围内外语教学界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帮助更多人轻松学习外语,了解不同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保罗·D·埃金(美).课堂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Benjamin Spock.M.D.Steven J.Parker,m.d.育儿经[C].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D.G.阿姆斯特朗.中学教师实用教学技能[M].高佩等编译.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4]劳凯生.教育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01.
[5]刘彦臻.小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R].课题论证报告.(internet 1).
[6]刘庸.不要为了孩子烦恼[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7]孙章存.家庭教育万事通[M].南海出版公司,2002.
[8]《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五级,国家汉办,商务印书馆,2010.
第一,写字特色项目本身就是一种校园文化,并且是一种更灵动的校园文化
几年来,我校坚持、坚守了硬笔书法教育教学活动,并努力把其打造为学校特色项目。每周每个班有一节书法写字课,给每个班聘请了书法教练授课,除了写字课的作业外,每个学生每周要完成三页硬笔书法练习稿,在教室、宿舍墙上,布置张贴了学生的硬笔书法作品,在教研室墙上,布置张贴了教师的硬笔书法作品。学校在校园前墙上开辟了一百二十米长的文化墙,上面书写了千字文、三字经、朱子家训等中华传统文化读物。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硬笔书法展览评比活动,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硬笔书法氛围。学校努力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硬笔书法竞赛及交流活动,让师生经受专业与技能的历练。2008年5月,全校师生集体参加了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联合举办的“2008年全国中小学写字教学成果暨硬笔书法作品展评”活动,我校印制了统一的参赛书写纸,全体师生全员参与,送出参赛作品540余份,《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4日第九版公示了全国写字教学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我校教师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21人,学生获一等奖5人,二等奖67人,三等奖297人:张生宗老师获得全国写字教学先进个人称号,学校获得全国写字教学先进单位称号,组委会授予了我校“全国写字教学先进单位”奖牌。《中国艺术报》艺术教育专刊,12月9日第三版在“搞好写字教学,推动素质教育”专题栏目中对我校做了“素质教育添异彩”的报道和评价。2009年6月全校学生集体参加了由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中国书协、国家教育部主办的“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送出参赛作品500余份,我校学生王振升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甘肃赛区一等奖,后于10月份代表甘肃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特等奖决赛暨颁奖晚会,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了初中组软笔类一等奖,我校教师张生宗获得了优秀指导奖,王振升同学也因此被选拔于2010年8月赴日本参加了“中日青少年书道交流会”。2009年10月,全校师生参加了由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协会、语文报社联合举办的首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师生硬笔书法大赛,送出参赛作品530件,在12月12日揭晓的大赛结果中,我校11名教师获得优秀奖,两名学生获得三等奖,120名学生获得优秀奖,7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奖,给学校授予了“全国硬笔书法示范学校”奖牌,2012年6月教育部语言文字管理司授予我校“国家级语言文字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奖牌。
第二,写字特色项目建设提升了学生的品德素养
文化建设如果仅停留在表象,其存在就是徒劳的,其作用就是狭隘的,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把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精神,这才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和最大价值。几年来,在硬笔书法教学活动中,我校提出的口号是“漂漂亮亮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提出了“先左后右,先上后下,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写字规范和要求,用写字的规范,激励、启发学生明白,做事、做人的规范,从而形成了学生遵规守矩、去俗存雅的良好习惯,我校把写字和走路作为学生最起码的基本功来做,每天的早操、学生跑操的步伐整齐划一,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了“规范”的力量,也感受到了“规范”的意义,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一例吸烟的事发生,没有一例打架的事发生,没有一例损坏公物的事发生,学生形成了讲文化、讲礼貌、讲卫生的良好习惯,每天天不亮就打着手电筒清洁卫生,拣拾垃圾,用实际行动向着高雅、高尚、高远的目标迈进。学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像宣传画一样点缀在教室墙上,受到大家的欣赏,会从内心升起一种成就的幸福感,这种感受会时刻激励着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生在各种比赛中一次次的获奖都在证明着“我能行”,都在无言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也给所有的学生以鼓励和鼓动,成为大家共同进步的力量源泉。
事实证明,特色项目建设以其特有的方式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又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文明,学生行为习惯的文明使学生的气质变得更高雅,更阳光。
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在内涵上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内涵发展指向的是不断提升办学质量,特色发展指向的也是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但强调(或使用)内涵发展概念时,容易误解为“放弃”或“失去”外面的支持和帮助(依赖);而强调(或使用)特色发展概念时,容易误解为短时间内搞出“一招鲜”来。把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作为一对不完全相同但又可互训的概念来对待,或许有助于学校理清发展思路。
关于特色发展,许多论者持“比较出特色”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典型说法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老实说,对于办好一所学校来说,这是相当有害的一种观念。学校间可以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借鉴,但不可通过比较来突出本校。理由很简单,所有的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及普通高中)的教育目标是国家统一制定的,质量标准也是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的东西。学校间的交流、互学是为了更好地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这是个线型的方向,在这个线型方向上不可能比较出特色来,所能比较出来的只是可用以给学校进行质量排队的结果。反过来说,凡是与质量这个方向无关的东西,则没有可比性,即没有比较的意义和价值。
但比较的方法在一定的前提下并非完全不可使用。在学校发展形成一定的特色之后,需要予以更加清晰的解释的时候,比较的方法便可与其他诸多方法混合使用。当学校特色处在“无特色”的寻求特色阶段时,比较的方法也不是绝对不能用,而是说不能把它当作主要的核心的方法来使用。因为所谓方法,背后其实是思维方式和学校规划思路问题。
寻找本校特色发展规划的方法主要还是对“本校发展的需求”的准确认识。确定本校特色发展的原则,主要还是如何“做最好的自我”。
有人用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理论来为“比较出特色”进行辩护。须知经济学是建立在“不管你死只要我活”基础上的,所谓“双赢”、“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等等,都是为了自己的存活和发展而不得已的博弈结果。义务教育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理论上不是这样的。事实上,即使在经济学中,除去比较优势理论,也同时存在着“需求优势”理论。后者更多是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振兴出发来考虑问题的。
一、学校特色的培育与凝练
教育界关于学校特色的定义,远未达成一致的看法。由于其表述者立场的不同,对学校特色的理解也各有差异。陈建华曾从经验层次和抽象层次上就其内涵进行过论述,主张学校不应该窄化自己的特色范围[2]。基于对学校特色的基本理解,一般认为,学校特色可以包括学校教育的诸多方面,如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素质教育等。但无论是哪一个方面,学校特色的形成绝非短期行为,而是学校根据自己特有的客观条件和人才优势,长期培育的结果。如果要为学校特色提出一个基本的要求,时间和成绩是两个不应该缺少的要素[3]。在时间上,学校特色是全校师生长期努力积累的成果,若不经历时间的磨砺,学校特色很可能是“昙花一现”。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学校决策者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没有认真研究学校的历史和校情,仅从现有可利用的资源,或一时的社会热点出发,以“攻关”的思路和方法发动师生去打造“特色”,短时间内或许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成为所谓“特色”。然而,这种短期“特色”是不成熟的,难以持久,结果往往是学校负责人一旦更替,“特色”也就消失了。在业绩上,学校特色应该具备较为显著的办学成绩,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得到同行和专家的认可等条件。事实上,很难确定学校特色应该具备什么程度的业绩,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学校所处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学校的办学基础不同,办学时间长短不同,其办学成绩也就必然存在差异。一般而论,一所学校具有某些办学成绩,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应该为所处社区或地区知晓,应有相当的社会美誉度。更多的情况是学校正处在培育特色、朝着特色办学方向努力的过程之中。为了消除时间和领导变动这两种不稳定因素对学校特色的影响,将学校特色与学校办学理念保持一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校长可以换,学校的办学理念则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学校特色,必将是经过学校认真研究,具有长远考量,稳步推进,精心培育的结果。
同时,学校特色的形成不仅需要培育,也需要清晰地加以总结和表述,即学校特色的凝练。我国对学校进行各级各类教育评估中,经常会提出学校特色的相关内容要求,这对于长期缺乏办学自主空间的中国学校,凝练出学校特色成为其厘清办学思路、提出办学思想的重要方法。实际上,即使是已找准特色的学校,经过长期努力工作后,也需要对学校特色进行总结,以便形成学校对外宣传内容。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千校一面”状况,学校特色将成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措施。在学校苦于寻找特色的现实情况下,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为中小学校特色培育和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基于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的学校特色建设策略
1.校园环境教育资源
将校园环境作为教育资源开发,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课题[4][5],在我国,由于国家新课程改革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颁布,“环境”成为许多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和学校特色的主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环境教育以学科渗透教育为主,过于重视课程教学中环境知识的讲授,与国外、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学生提供丰富而质优的环境教育基地相比,我们未能充分重视户外教育在学生环境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根据英国环境教育委员会(NAEE)的研究发现,在影响学生环境关怀和环境责任的因素中,户外活动的经验远高于课程教育,前者为91%,后者为59%;而学校传授的环境知识仅有10%能够转化为学生的环境意识,仅有1%的环境意识能转化为学生的环境行为[6]。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就提出了至今仍被广泛认可的环境教育模式。他认为,环境教育即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7]这一模式中的三要素为一个整体,其中“在环境中的教育”强调了育人环境的重要性。以此反观我国的环境教育,学校似乎更多地强调了“关于(about)”和“为了(for)”的目标,而忽视了“在(in)”这一因素。“在(in)”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更重视学生在户外的探索,其场地不仅包括各种自然保护区、环境学习中心等,也包括校园[8]。在我国社会环境教育基地建设难以满足学校环境教育实践的现实下,系统地开发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学生环境实践场所的不足,使校园环境“活”起来,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提高学校环境教育成效,最终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2.四项策略
策略一: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明确学校特色方向
案例分析:广州市协和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2001年,由广州市师范学校转制成立。2004年,学校延续“协力和衷,作育英才”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构建协和教育生态文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办学理念。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大生态校园建设为目标,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取得丰富而有影响的成果,成为广东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学校和全国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社会行动项目示范学校(2008年),从而明确了学校办学特色方向。
【关键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地方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优质幼儿教师的重要职责,其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有多种界定方式。综合各家之言,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其实质是为受教育者构建的相对稳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
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积极展开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特色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
1.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为我校首创,指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三条渠(道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牢牢抓住三个环节(学涯导航,素质训练、能力考核);最终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现代公民素质、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首先,新生入学后进行学涯导航,让新生学习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认识培养模式。特别要求对本专业的培养规格所要求的现代公民素质(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及社会适应的能力)、专业基本素质(在专业活动中接受、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识别、判断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整合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专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学生为其未来在专业上的发展所做的能力储备,是其人生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撑点)形成初步的理解,对专业学习活动形成整体感知。其次,进入学科学习阶段,理论课、技能课平行开设,各学科开课前公布课程导学以便学生有的放矢的学习。第三,辅之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利用第二课堂巩固知识,促进知识-技能-能力之间的转化。第四,专业学科学习的第二学期开始渗透素质训练,学生在理论疏导、实践体验、素质训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专业能力。第五,以“专业+方向”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专业发展。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为三个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倾向选择课程来完成学业。即欲从事普通幼教工作的选择“幼儿教育与管理方向”,欲升学考研的选择“教育理论研究方向”,欲成为有艺术专长的幼儿教师选择“幼儿综合艺术教育方向”。最后,以理论课、技能课的考试,实践活动水平、素质水平的考核来对学生的能力形成状况做出综合的评定。
2.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我校的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几年之后,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养方面的效果是及其明显的。
首先,明显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的水平。该模式有效解决了幼教职业中实用知识、必备技能、基本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习得与应用问题。我校最近几年毕业的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参赛与素质考核结果、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都证明了他们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于往届,应用能力的平均水平也优于同时在幼儿园实习或工作的其他同类学校的毕业生。同时,我们在人才培养中追求以美引领,立美树人。在云南省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十余所地方师范院校中,本专业能拥有自己的艺术类师资来承担其艺术类课程的院校不到三分之一,我们就是这三分之一中的一家,拥有6位专业艺术教师。因此在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中,我们充分彰显自己的师资优势,重视美的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艺术类课程占35%,在课程运行时间上艺术类课程占课堂教学的45%,占第二课堂活动与素质训练的65%。我们着力打造出巩固和展示师生艺术修养的“教育学院艺术节”,在专业素质考核中,唱、弹、画、跳、写、做、诵等艺术素质占居考核项目的80%。
其次,有效解决了本专业的转型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社会所需要的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客观上要求不同性质的高校比例与之匹配,众多的非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都面临着转型。大众化教育理念下培养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有别于精英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学术研究型(理论型)人才,也有别于一般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介于两者之间都有所兼顾的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面向社会特定的职业,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其特点是把理论、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的操作体系。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而言,其本质就是居于职业需要科学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好课程体系与实际需要、就业市场的关系。我们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对理论、观念的践行能力的培养为重心,构建起理论精练、技能适用,培养训练渠道多、效果好,能敏锐地反映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应用能力较强的幼儿教育人才。我校这一模式适应了转型发展的需求。
第三,该模式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是要求学生具备现代公民素质、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该模式运行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达到了培养规格。他们在校遵规守纪(五年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违纪处分率占学生总数的0.4%),学业优良(在学校举办的和晋级到省、全国的教学和艺术类比赛中成绩斐然)。在实习中有责任心、有爱心,上手快,保教工作明显优于其他学校的实习生。就业后普遍得到用人单位“上手快,进步大,能力强”“虚心好学”“悟性高”“认真负责”的好评,且大部分能够承担艺术教育活动。通过在校内与其他专业的比较,在实习单位、工作单位与其他学校同专业的人员比较,该模式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在教学活动、艺术活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第四,该模式固化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活动。我校“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二课堂渠道的“专业素质训练与考核”“教育学院文化艺术节”已成为我校标志性的特色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专业素养训练和考核,每两年开展一次文化艺术节活动。
总而言之,地方高师院校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特色创新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x择。我校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的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实施中也还有诸多需要考虑和完善的地方。我们会不断地探寻、研究,力求使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行。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门校本课程。因此,必须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资源体系,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门“校本化”的课程。因此,如何有效地拓展课程资源便成了当下老师们感到最棘手、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发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意义
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国家只规定了基本的授课时数和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需要师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究、开发。目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优化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但由于诸方面的原因,综合实践课程还没有体现课程特点、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给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课程实施的必需。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地方文化。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多样性的、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组成的,而民族文化是由独特的地域文化组成的。因此,有机地开发和运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地方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实践探索,无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及实施,必须与地域文化有机整合,进一步彰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
二、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发的目标和方法
1、目标的确定。结合我们各地实际,我们可以将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地方特色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与方法,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体系。第二、以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选择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三、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第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
关键词:地方大学;教育国际化;资源
作者简介:翁明丽(1977-),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商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南通?226019)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04-02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快速地发展。[1,2]据统计,2000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3万人,到2009年已猛增到23万人。2000年,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人数是5万人,到2009年已达到23.8万人。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综合性大学也应当把握机遇,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增强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事务,制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规划,加速发展。国际合作办学是我国大学向世界先进教育水平靠近的一种方式,也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我国地方大学也都认识到了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逐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等国际化战略。[3,4]
一、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即高等教育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形式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办学理念、模式,同时学习国外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先进思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只有有效地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谈判才能与他们建立各方面的合作关系。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主要依托的形式。因此,大学要具有国际眼光和开放意识,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促进自身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但是,国际化并不是全盘的西化,必须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教育经验,注重保留和发扬本国教育的精华,培养能够在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增强世界各国在各方面的合作,包括应对一些全球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凸显,教育国际化已经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必然培养模式之一。因此,各国的高等教育积极配合经济全球化而走向国际化合作与发展。当前社会,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对全球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这都极大地革新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教育国际化也因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外部因素。另外,当前完善的信息技术也为教育国际化实现快速和完全的沟通提供了极其便利的硬性条件。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指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为了迎合各省及其地级市的经济发展需求,为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大众化而建立在各省及其地级市的高等院校。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短,且大都坐落于二线城市。因此,地方高校与国内名牌高校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所有1552所高校中有地方院校1441所,占百分比达92.8%,而且其中290个地级城市中有高校478所。所以,地方高校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意义非凡,地方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对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特色资源分析
1.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经验资源
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示范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地方高校的发展质量,并且可以在发展起点与发展策略中吸取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地方大学鉴于诸多硬件和软件上的差距因素,起步普遍较晚,在国际化进程中比名牌重点高校需要更加周密的合作与交流策略。但是近年来,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成必然,作为国际化主要手段的中外合作交流办学必然得到各个地方大学的重视。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已成为广大地方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利用重点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成功经验,汲取其中的教训,可以避免走弯路。如果地方大学能够抓住机会,通过在国内利用重点高校的经验资源,然后结合本校和地方实际,制订计划与策略,一定可以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从而增强自身办学的综合实力,提高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知名度,继而为当地培养国际型人才。在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增强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才能发挥地方性大学更大的作用。
2.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区域资源优势
区域化和国际化已是未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大学教育必须形成与区域化经济协调、互动和持续发展的模式,而区域化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必然需要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来推动。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地方性,通过高等教育及其国际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地方综合性大学一般是该地级市直属的大学,所以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其他学校不可取代的地域特色资源。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地方大学培养的人才支撑,反过来,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在就业等方面提供地方高校许多机会,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地方高校的发展规划也能够最有效地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态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部署,发展的机动性强,最终达到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与双赢,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这对于地方大学的发展非常有利。
此外,区域经济国际化也成为了地方政府的共识,然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不均衡性和唯一性,这都决定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开展国际合作时方式与途径等也具有唯一性和特色性,这也产生了有利于地方大学发展的地域资源。地方大学要充分把握这一机遇,结合学校发展策略,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中外合作方式,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