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16:13: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内涵,问题,对策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即适宜居住的城市,这是一个极其概括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2005年,北京市在制定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第一次将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写入规划的总体报告中,第一次规划出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设想,计划用15年时间将北京建成宜居城市。同年,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把宜居城市表述为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任蒴(2011)认为“宜居城市”指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能够适宜人类生活、工作以及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主要有两种定义,即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宜居城市就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十分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的是适宜人们居住;所谓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指的是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协调,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以及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仅指的就是适宜居住,还包括了适宜出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李家凯(2013)认为宜居城市建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有城市的改造,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理念对现有城市中不宜居的地方进行改造,成为宜居城市;二是在新城市建设中,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
(一)宜居城市的建设缺少文化内涵
愈刮愈烈的城市“广场风”、“大学城风”、“会展中心热"、“标志性建筑热”,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承载着城市文明与发展的特色文化的空间。这种没有文化内涵的建设,使城市间建设陷入了一个“巨型结构游戏”之中。完全的城市,既需要外观上的美感,但更需要关注其内在品质上的提升。换言之,建筑只是城市的骨架,而居民的“幸福指数”、文化魅力才是城市文明、有序、公正、宜居发展的灵魂。
(二)城市的过度膨胀阻碍了宜居城市建设
城市的过度膨胀,就会产生诸多问题,如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以及城市环境污染题、各种社会问题等。 这些问题夹杂在一起,就使得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房地产业畸形发展导致城市“不宜居”
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第一,土地被大量囤积,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不足,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能耗高、资源浪费;第三,住宅房价畸高,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
三、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
城市文化建设要以留住城市记忆为基础,以塑造城市特色为主要任务,唤起城市作为文化子系统在城市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城市特色的塑造必须以城市的历史底蕴为根基,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文化的创新。一方面要保留保护和挖掘现存的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要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的城市文化生活的新城市空间,创建新时代的城市特色。
(二)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
第一,新建城区采取“小综合、多组团”理念,规划建设城市组团。组团内集居住、商务办公、商业、休闲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金融、信息、研发等生产业也建成组团,组团之间用绿地间隔。第二,发展微型中央商务区, 形成城市多中心格局,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中心集中,形成中心地区建筑群热岛效应,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
第一,把对外服务的功能安排在城郊交通枢纽地区,适度聚集行政服务功能,促进CBD与周边城区共同实现职住平衡;第二,按照服务行业区位要求进行布局,完善生产业布局,改进分配业布局;第三,规划建设服务业聚集区,围绕城市特色和主攻方向培育产业园区,加强知识传播和创新,提升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加整个集群的业务机会,同时方便开展对外服务,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吉林地区 城市建设 区域文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64-01
一、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区域文化是城市最好的名片,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一个城市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文化也必然融入其中,通过城市建设体现出来,吉林地区城市建设要体现人文思想、历史风貌、自然景观等,这些都离不开吉林的区域文化,如:吉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特点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出现了满汉的四合院、回族的清真寺、黑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等,这些建筑都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可见区域文化是吉林地区城市建设的精神所在,而城市建设又是区域文化的最好表现手段,吉林市市标――摇橹人,是吉林市文化和艺术的精品,既传承了劳动人民勤劳的历史,又展示了吉林古城日新月异的风貌和江城人民“急流勇进”的拼搏精神,丰满水电站不但是吉林市标志性建筑而且更是日本侵略历史的见证,是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统一。
二、区域文化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注重建筑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展示区域文化特色,也成为城市建筑的重要课题。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得到了体现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完善。
(一)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定位问题
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区域文化的作用,首先就要准确地定位,城市建设与区域文化如何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的融入区域文化精髓,更好地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等,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定位,也就是吉林地区城市建设向什么方向发展,打造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形象,没有明确的、符合吉林地区经济发展的城市建设,是不可能发挥区域文化作用的,而区域文化定位问题同样影响了吉林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
(二)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规划问题
吉林地区的区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东西方文化共存等特点,如何根据区域文化特点进行城市建设规划,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众多城市的共同选择,吉林地区城市建设发展由于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现代建筑并不多见,同时在地区城市规划上还没有根据区域文化特色有重点地进行设计和布局,如:吉林市所辖的4区5市1县在城市建设上没有根据各区、市、县的文化特色进行建设规划,合理布局,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没有在某一区、市、县的城市建设中得到重点打造。
(三)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保护问题
城市建设特色体系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地域烙印,所以在研究城市建设特色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探讨。梳理两者间的关系,有利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保持自身的文化优势,提升城市整体建设环境与城市品质。而吉林市自古以来就是吉林省的重镇,自身的地域文化系统内就包括汉、满、回、朝鲜族等多元文化类型,文化特质和城市建设面貌都具有典型代表性,研究其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特色关系,能为吉林市城市发展提供普遍性借鉴。在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对该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定性分析,提出其实践操作中的具体方法,用以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空间,所以研究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着区域文化保护问题,特别是在城市改扩建过程中,对名声历史古迹的保护、对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对有着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的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制约区域文化发挥作用的障碍之一。“广州民国建筑深夜被强拆”“梁林故居被拆事件”,都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保护问题的存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同样也会涉及到区域文化保护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舒其祥,陈筱香.论吉林市城市建设的文化与美学原则实践[J].城市问题,1990(3).
[2]杨策.基于传统环境观的吉林市城市形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3]刘伦贤.在城市建设中发挥规划优势――赴吉林、黑龙江考察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的几点启示[J].上海人大月刊,
2004(10).
[4]汤一原,吴迪.城市建设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加注重科学发展[N].北京日报,2012(25).
关键词:城市广场文化;建设;独特风格城市广场承担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思想,是人类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承载着这个城市所具有的文化、历史等多种信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广场作为整个城市中开放性的空间,其建设已成为人们热议的重点。[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文化、追求也在发生着改变。而今的城市广场不仅只是休闲活动的中心,也成为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方向标。很多城市在广场建设中将当地独有的人文特色融入其中,为整个城市增添了美丽与趣味。让游览的人们全面感受到这座城市富含的文化色彩,成为宣传城市的有力名片。
1广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广场文化可将娱乐活动和思想教育融于一身,备受广大市民追捧,成了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标志。但在建设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同时引起不小争议,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来源众多,影响极大,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一味效仿缺乏独有特色。不少城市在广场建设中一味追求国际化,在广场建设中追求西式风格,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结合周边建筑,待广场建成后呈现突兀状态,毫无美感。更有甚者,为了建设西式广场,将富有历史文化的建筑拆除,不仅破坏了当地独有的特色,而且劳民伤财,使当地文化无法得以弘扬。[2]而在建设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统一的模式,造成多个城市中的广场风格如出一辙,无任何个性特点。而城市广场应该在较大程度上成为美化城市,点缀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布展格局无法展现城市独特的魅力,降低城市的可辨识性。
(2)单独追求形式美影响生态平衡。在广场建设时,执着的追求形式美,只为了创造曲径通幽的效果,开辟出诸多的小道,公园风格更为突出,失去了广场本身的文化特色和用途。建设者缺乏相关意识,认为广场就应大面积的种植草坪,才能得到绿化的水平。所以不结合当地气候和水源条件,就开始大规模的砍伐树木种植草坪,减少人们聚集的空间。造成既无休闲场所,还要花费大量资金对草坪进行保养与灌溉。在虫害季节还要喷洒杀虫剂,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在炎炎夏日没有树木能够遮阳,人流减少,会降低广场的实际应用价值。
(3)缺乏广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除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文化外,在广场举行文艺活动时,展现出的文化也属于广场文化的范畴。[3]拥有高品质的城市广场,能将人类的行为活动与广场环境完美的结合,产生更多更好的性能与活力。这样,广场本身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活力与生机,广场文化的品位随之升高。如果文化活动比较缺乏,人员稀少,也是对城市空间上的浪费。广场中一些大型的活动大多由政府部位组织并实施,市民自发组织的节目较少,导致场地的利用率降低。
2对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结合当地特色建设独特风格。广场可展现整个城市的品位,是大众文化中的独特表现形式,虽正处于发展阶段,但仍然受广大群众的喜爱。[4]其具有的独特文化产业价值备受重视,成了大众文化的新来源,将整个城市中的文化品位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人民群众才是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广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社会的义务。因此,在建设中要把握广场文化的大众性原则,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充分尊重并采纳来自群众的一些好建议好方案,将广场的功能性设计交予群众自行掌握,建设方了解群众的意向后再进行建设。为发掘全方位的广场功能并进行深入创造留下充足空间,使市民的主导地位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充分体现出来。
(2)增强空间设计反映广场文化。不少城市在建设广场时,为增加美观性,从而加大装饰草坪的面积,这样既缺乏整体空间的层次感,也会减少空间变化的多样性。虽具有开阔视野的效果,但群众只能在局部路面上行走,大大减少群众活动面积,违背了广场文化中以群众为主体的原则。[5]广场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广场文化的发展原则,与时俱进。同时要遵守自然规律,增加树木棵数,减少草坪面积,将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在绿化方面要尽量选择当地树木,避免外地树木对当地环境不适应降低树木的成活率,这样既增加成本,也影
广场的美观。但可引进天然的树种,以增加广场中植物的种类。选择当地的树种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树木的成活概率,将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还增添了当地特色。有些广场建筑独特风格鲜明,吸引众多的游客。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人流量增多,垃圾也随之增多,降低广场的美感。因此在注重美观外还要加强广场的内部设施。可在广场多处设置垃圾箱,垃圾箱可根据广场的风格特别设计,融入整体的设计中,从细节入手,既增加广场的实用性,也保护了广场中的环境。
(3)增添广场文化活动。良好的广场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场中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大多数为政府部门组织,群众独自组织的活动则很少,大大降低广场的使用率。因此要结合民众对文化的需求,拓宽文化道路,可增加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诱导民众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内优秀艺术作品的结合,也是促进当地文化崛起的有利因素。建立广场的独立管理部门,并给予相关的权利,能更好地开展文化尝试。在不违背道德与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将活动时的冠名权、广告权等进行出售,能够增加活动经费。而今不少企业将广告投向广场文化中,客观上对公益活动进行资助并支持,实际上是宣传了企业本身。如今电视广告不断泛滥,民众易产生抵触心理。而在赞助广场活动的过程中,能成功地在民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使群众更好的接受。企业与广场文化的成功结合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管理者也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去摸索建设广场文化的新方向。
3结束语
城市广场不仅只是民众聚集的地方,还是展现城市美与艺术品位的标志。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已成为反映城市魅力的标志。个性独特并富有当地特色的建设风格,可以增加群众的直接参与性和亲切感;合理的广场布局,增加了广大群众活动的空间,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丰富的广场活动,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乐趣。在遵循了城市广场服务于群众宗旨的同时,还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提高广场文化的品位,为了达到更高的标准而努力。参考文献:
[1] 李虹.浅谈城市广场文化的发展及作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3(02):165166.
[2] 孙璐.城市广场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探析[j].行政与法,2011,12(07):6364.
[3] 刘旭,李丽平.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民营科技,2011,3(10):156157.
关键词:城市绿化;规划设计;保护环境;城市特色
1 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绿化是伴随现代化建设发展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是对有生命与活力寓意的城市系统进行统筹安排,使绿化成为营造城市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
城市绿化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潜在生产力,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重要的环境资本,它将融合在社会生产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化水平是人居城市的重要考评因素,是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绿化建设的整体质量综合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文化文明程度以及环境状况。
2 目前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绿化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伴随着发展,城市绿化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
(1)重草坪轻乔木,重栽常绿树轻种落叶林,种植缺乏人性化。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时,种植草坪过多,造成城市园林单调雷同。这样做既不适应城市建设的需求,又造成养护方面的费工、费力,尤其对缺水的北方城市来讲,实为一种过度消费。由于乔木少,遮荫、降温效果差,夏季人们在园林中散步时无处纳凉,同时也达不到城市环境健康的目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设计规划时忽略了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其乔、灌、草未能合理配置。不少城市在作城市园林树种配置时,普遍轻视落叶树种。在选择植物时,常常局限在常绿苗木范围内,这样不仅使植物配置应有的四季季相变化得不到展示,甚至一些居民小区因受单一常绿树木的遮挡,使房屋内采光差,给居住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两种常识错误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
(2)重外来树种轻乡土树种,生态系统隐患常在。本地的乡土植物能够很好地适应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也是自然选择所决定的,同时还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理应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主导植物。但是在现实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很多人对乡土植物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不能够重视并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树种,而是一味地引进不适合本地生长的外来树种。一些外来植物因为不能够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在栽植之后很难成活,甚至在引进的过程中还会带来一些生物入侵,给当地的经济以及生态带来严重的损失。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时,轻视本地有应用价值的乡土树种,不惜巨资从外地外来树种,一些大树在运输途中难免树体受伤,栽植后常难以成活,还有一些树木因不适宜环境条件,种植后明显出现生长不良。
(3)重种植轻管理,成本大效率低,阻碍城市绿化进程。绿色植被的种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在种植后必须要进行长期的管理及养护才能够保证植物具有较高的成活率以及较好的生长态势,否则,就很难满足城市园林绿化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着很多补植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植物种植后没有进行科学到位的管理,致使出现严重的死苗现象,不仅大大增加了园林绿化建设的成本,而且不能反映绿地的景观效果。不少地方进行绿化种植时,虎头蛇尾,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致使园林内树形杂乱,造成绿化树种生长不良,既影响了绿化景观,又造成了人力、财力方面的浪费。
3 指导思想与对策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面对城市绿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下的城市绿化建设,为当前城市绿化管理工作寻找新方法、新途径。
3.1 指导思想
城市绿化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保护与提高,园林绿化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现代城市不仅美化城市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休憩园地,而且要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环境。
(1)城市绿化应当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指导思想。要树立城市绿化重在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指导思想,加强城市绿化的生态系统设计。拿内陆地区来说,与沿海城市相比,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小,因此,夏季普遍潮湿炎热,冬季比较干燥寒冷。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可以利用如杨树、梧桐等高大的乡土树种在城市周围建造绿化带,帮助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另外可以在市内种植高大的乡土树种,在夏天起到遮阳蔽日作用,降低市内气温。还可以利用各种乡土藤类植物,覆盖建筑物或墙面,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
(2)城市绿化应当以彰显城市特色为指导思想。做好城市绿化,彰显城市特色、做好城市营销。城市绿化是一个城市营销的名片和途径。从经济角度来看,各地基本都有主要的经济树种,比如果树、药材之类。此类树种作为经济发展的代表,如何将其运用到城市绿化建设中,如何使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争得一席之地,如何在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建设方面一举两得,我们应当进行深入思考。
(3)城市绿化应当以满足人们需求为指导思想。城市绿化建设,可以做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可以做到彰显城市特色,最终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如何通过城市绿化建设使整个城市更加宜居是我们城市绿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3.2 措 施
(1)选择植被科学化,种植植物多样化。城市园林绿化在植物选择上要做到科学搭配,尽量减少形成单一植物种类的群落。注意常绿和落叶树种的搭配,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在空间上植物种类的搭配应高低错落,结构上协调有序,充分展示其三维空间景观的丰富多彩。草坪投资大,养护费用高,况且其消音、滤尘、防风的效果差,综合效益远不及树木,且单一的草坪绿量不足,还会使生物多样性种类减少。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不能以草代木,应选择多种种植形式,多栽生态效益高的乔木。同时,要因地制宜,优先选择本地树种,方便后期管理,并避免生态系统隐患发生。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风尚,推动全民参与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营造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百姓支持的良好氛围。以正确的态度对园林绿化地段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定期培训,全面提高养护人员水平和文化及艺术内涵,培养复合型的园林养护人才,这样才能适应以及满足现代化园林绿化建设的需要。管理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使我们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同时,通过法律途径加大管理力度,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对不合法行为进行严格制止。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只有仅仅围绕“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彰显城市特色”、“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指导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才能为城市带来更大的效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还要强化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且还要做好植被的选种、引进、种植、管理以及养护工作,不断提高绿色植被抗病虫害的能力,为城市带来更大的生态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武文婷,包志毅,汤庚国.《城市绿化经营的现状和优化策略》,载《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第5期.
【关键词】城市建设工程;概预算;问题;对策;
工程概预算即指针对市政工程建设中阶段性的费用预算,先于工程建设而对整体项目筹建与验收过程的建设费用计算。项目竣工前期由编制人员来进行施工费用的核算,具体标准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和资料,利用软件完成定额编制计划以保证市政工程建设投资项目按规定运行。其中涉及到工程设计文件中的指标验收与费用标准等工程建设项目的预算工作。工程设计的概算工作即指对于工程预算单价的一个初步设计,也要根据设计图纸来对工程建设费用以定额的概算和指标的制定以及规划工程量和工程设备投入的核算方案。
一、城市建设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
1、概算定额不完备
目前在编制工程设计概算时,都是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还是套用预算定额子目,没有单独的市政工程概算定额,这就使得在编制市政工程概算时工程量的计算要按施工图预算的深度来算,使得初步设计的深度需达到一定要求才能完成概算的编制。为了满足设计不同阶段对造价控制的深度要求,市政工程也有必要尽快编制概算定额,进一步增强概算的指导性。
2、计价体系有待于完善
我国的市政工程计价体系在造价过程中考虑到的问题复杂多变,这导致市政工程预算陷入僵局。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不仅需要的工程设备和在建材料众多而且数量庞大。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供求关系随之变化,促使工程物资的购买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工程投资价格差异过大,涨幅没有限制。预算人员想在定额中寻找预算费用的准确性是很难的。
3、外界因素影响大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包括投资环境和投资方式等主体形式。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工程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应对市政工程的要求而做出一系列的具体变革。城市建设日的项目领域不断在扩大,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施工工序和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工期都进一步加大了市政工程建设的达标难度。但是市政工程都要面对行政监督,所以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在市政工程建设中予以更高的要求,生产效率和机械配备等都影响着工程的投资结构和现实利益。定额基价和标准套用已无法促使工程概预算的精确编制。
4、概预算编制人员素质低
工程概预算其实主要注重的是专业技术和实战经验。应对市场价格的浮动来控制预算差距,达到最佳精确值,这就是市政工程概预算的工作要领。这个知识技巧要求极高的职业,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处于核心位置,工程预算的成功与否大致取决于预算编制人员的把控度。但我国的预算编制人员大多属于财务人员转型或者是工程预算人员的临时调度,所以关于工程概预算编制行为并不专业。在经验和知识上缺乏基础。譬如在接到预算任务时,有的预算人员竟然对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表达模糊,对内容无法理解,有的甚至无法完成正常的预算和结算工作。鉴于此预算人员都必须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予以初步了解,在预算编制中减少定额套用和计算错误,保证预算的精准质量和应有的价值。
二、加强城市建设工程概预算的对策
为了解决当前工程概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概预算编制效率,为工程造价的控制提供必要的依据,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工程概预算编制的管理,提高编制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编制概预算的过程中,要对建筑工程的各个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确定工程造价,大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在此,笔者以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加强概预算的对策建议,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了解项目工程现场情况和施工组织的特点
掌握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并考虑可能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是编制好设计概预算的必要环节。如水电工程中的砂石料需求量较大,其价格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故需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场地布置情况、砂石料开采条件以及场内交通运输条件和运输方式。根据现场布局确定材料构件及设备存放点,据此计算是否需二次搬运及运距等。
2、熟悉设计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正确计算工程量
概预算编制人员必须充分熟悉各定额册说明、总说明、章说明、节说明及定额所含工作内容,熟悉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阅读图纸应从设计说明和总平面图开始,要清楚工程的性质、类型、规模,依次阅读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材料做法,了解各类图纸所示部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工程量计算。正确合理地套用定额,力争做到定额项目和实际相符,不重复计算、不漏算。
3、客观分析价格因素,价差调整要留有余地
概预算定额表中的设备材料价格反映的是编制年的价格水平,编制设计概预算使用定额时,其价格水平是按市场价格来确定的,需要进行价差调整,也就是所说的动态管理问题。一项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往往是历经数年。其间设备材料价格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动,为使概预算起到控制投资的作用,必须建立工程造价价差预测系统。首先预测出未来设备材料价格的演变情况,然后预测出与之相关的各项工程造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合理确定价差,适时地调整价差,使估算、概预算的编制在动态中进行。
4、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概预算编制
因为工程的概预算编制时间紧、任务急,难免会出现多算、漏算或重复计算的情况,这就使得计算机软件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大大减轻了工程概预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概预算编制的工作效率,是提高概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5、提高编制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
由于工程概预算编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而编制人员又是影响编制结果正确率的唯一一个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对编制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概预算一旦出现失误则会造成全部编制工作重新返工,使得工程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过度浪费,影响到了正常的施工作业安排。因而,工程概预算工作要求相关人员一定要有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施工单位在注重工程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要加强人员素质的考核培养,概预算编制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也要掌握各项工程相关的法律政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概预算编制是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确定实施后,开始投标前就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其不但对工程总造价的控制起到很大影响作用,而且也是实现施工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基础工作。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概预算编制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编制方法和正确的定额来计量。只有概预算尽可能的精准,才能确保施工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让农.建筑工程预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6):51.
[2]王红娜.提高市政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质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
[3]罗亚明.谈谈建筑工程的预决算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0):148.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landscape civilizatio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is the forest each city's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capital introduction, and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competition across br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echnical content.
Key words: the city garden; Plann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园林在建设中要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做到量力而行,不要贪大求洋;要与城市人居状况相适应,做到比例恰当,规划合理;要与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统一,不能朝令夕改,决策随意;要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绿中见景,景中见绿。要加强园林树木的管理维护,特别是要加强施肥、防治病虫害、除草、修剪等工作提高林木生长;要重视加强卫生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配套,建好园林宜居家园,打造生态森林城市,关键要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增强人们热爱城市建设、关心城市建设、支持城市建设、维护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1 当前城市园林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尚未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规划缺乏系统、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范畴内,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有的地方虽已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缺乏长远眼光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之人员、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城市园林规划工作实施不到位。一些地方甚至认为园林绿化只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增加投入,却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侵占城市园林绿地、伐木毁绿事件时有发生。
1.2 功能性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是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但一些城市的园林规划功利化倾向严重,好大喜功,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盲目追求形式,缺乏人文关怀,功能性不足。一些地方过于突出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色块,追求模式统一、尺度宏伟,大量使用不锈钢、花岗岩、大理石、玻璃幕墙等材料,导致硬地过多,绿荫不足,忽视了园林的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疏远了人的需求,使得人们很难真正地在其中放松身心去休憩、玩赏,人与自然无法亲近交流,更谈不上和谐相处。
1.3 规划设计缺少科学性,不够规范
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时,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缺少对客观环境周密的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致使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和市民居住区的绿地不足、绿地面积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限制了绿地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规模上一味地贪大求全,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公园,这不仅异化了城市园林建设的功能和意义,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浪费;设计内容上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平面绿化,立体绿化少,“重草轻树”现象严重,为追求气派而过分强调草坪的作用,而将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种植,忽视了乔、灌、草、地被植物群落式立体配置的重要性,导致绿化的景观功能、视觉美化效果不佳。缺乏创意,忽视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缺乏文化底蕴。
2 对策建议
2.1 健全机制,提高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一项公共事业,具有社会性、公众性,离不开政府、社会及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城市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技术研究,加快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的基础工作和科技工作,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研究中心的实力,加强绿化管养的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予以重点扶持,推进绿化管理科学化,并实行单位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标准、方案、细则、奖罚条例、问责机制、激励机制等,健全相应的实施机构。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绿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同时加大对绿化的监管力度,配备强有力的专业执法队伍,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维护绿化成果,并广泛宣传,增强全体市民的绿化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城市园林的规划建设,力争使社会养成“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风气。
2.2 尊重自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园林服务的对象是人,搞好园林绿地规划,不仅可以为广大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这就要求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把“以人为本”作为最根本的原则和要求,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将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到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可预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广泛征求并吸纳大众的意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人、城市、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2.3 科学规划,体现地域特色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园林规划是建设的前提。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和城市发展现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文化特征、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等,借鉴传统园林设计和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的成功经验,编制城市园林规划,营造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形式。充分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特别是古树名木、珍贵树种等要尽可能地保留,引入的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以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3 结语
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建筑、道路系统、市民休闲娱乐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搞好城市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面貌,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效果,同时具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遮阴挡风、调节温湿度等功能,为城市创造了一个人居和谐的空间。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城市园林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城市园林规划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人性化、生态性设计,并充分考虑经济合理性,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达到城市园林建设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姚时章,王江萍.城市绿化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3]程道平.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Z].2001.
【关键词】市政工程建设;建设管理;问题及建议
前言
市政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与交通安全,而且还对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日常生活等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市政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质量的好坏,是受施工现场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的。下面笔者将对市政工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分析。
1市政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开工急、工期短
市政工程建设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完成,为了使市政工程建设最少的干扰到城市的日常生活,政府在施工周期这方面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要求市政工程建设的工期只准提前,不许滞后。这就导致了施工单位无法进行周密而详细的考虑,只能草草的根据工期倒排的方法制定施工计划。
1.2进行施工建设的场地严重不足
大多数的市政工程建设是对城市内的老旧街道、小巷进行改造,所以施工的场地往往比较狭窄,这样就会严重的影响进行施工的路段的环境和交通,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出行等方面带来了许多不便。这也在某一方面对市政工程建设的建设进度、建设质量的控制增加了难度。
1.3控制施工建设质量的意识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足
施工建设的核心及重点是控制施工建设的质量,也是承包市政工程建设的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现如今,施工单位只是一味的抢工期,“重进度、轻质量”的现象及意识多多少少的存在于施工单位之中,很多施工单位为了抢进度进行违规作业、没有严格控制施工操作工艺。以至于许多工程建设项目存在严重隐患,对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寿命影响很大。
1.4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监控力度不够
现如今,社会经济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这样一来市政建设工程量不断增加,城市的建设在不断升级,市政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数量以及工作量不断增大,同时,市政工程工期很紧,在整个工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施工单位参加进来,这也就导致了施工单位综合素质差异变大,更有甚者,一些单位连专业的施工管理人员、稳定的施工队伍都没有,还有一些施工人员素质很低。另外,在现场进行施工建设管理的技术力量非常短缺,所以在工程质量的主动监控方面,存在着严重漏洞,使工作人员有机可乘,偷工减料不按规范以及要求施工,导致工程建设项目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1.5缺乏对文明施工应有的管理
由于市政建设工程大多数是为了改善城市区域内老旧设施、街道等的环境,所以一般施工的现场空间有限、环境差、交通不便,干扰工程进度的客观因素较多,如果没有合理、仔细的规划以及安排,就会造成施工现场秩序的混乱,既影响城市的日常生活,又阻碍了施工的正常进展,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1.6负责监理的人员结构不合理
在国内,市政工程建设的监理市场不是很规范,负责监理的单位以及监理的人员在整体上素质比较差,持证上岗的效率也很低,从而导致了监理服务的质量也比较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用于进行市政工程建设的监理取费的费率很低,这就致使一些监理单位为了减少监理单位的开支,在多数情况下聘用刚毕业的新人以及返聘已经退休了的技术人员。面对这种老少相结合的监理队伍,如果出现违规的现象,许多人不愿意对其进行管理,甚至是不敢进行管理,日复一日,这样不合理的监理结构层就会为工程项目的监管带来许多的不利因素。
通过上述的介绍,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如果不对市政工程建设进行有效的管理,任其自由发展,就会使其养成不良的行业习惯,最终导致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等出现严重隐患,工程的寿命大为减短,降低了政府投资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2市政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完善市政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1)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提高施工建设人员的素质。通过各个参与市政工程建设的单位建立的质量以及安全保证体系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及安令做保证。在整个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人,同时人直接产生了工程的最终产品。所以说,作为市政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就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把工作人员培养成高业务素质、强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其次加强监管。
(2)加强市政工程建设附属工程建设的精细化施工。附属工程建设组成了主体工程,想要打造出精品的市政工程.就必须要加强施工的精细化。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以及技术处理措施,专门应对质量、安全通病以及容易被忽视的质量、安全问题,从而起到将附属工程施工技术提高到另一个水平作用,已达到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使市政工程建设达到整体性、协调性以及实用性的目的。
(3)强化市政工程建设的检测手段。对市政工程建设的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抽检及技术鉴定,是监督市政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市政工程的原材料以及半成品进行检测。一方面要严格要求施工单位进行定期定量的自检.另一方面也要求监理单位对市政工程建设的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构配件进行严格的取样检验,保证原材料等的使用安全。
2.2解决方法及建议
(1)提高施工单位对《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视程度,具体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在评标办法评分中提高《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所占评分比例,以提高施工单位对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积极性和重视。
2)提高对《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要求其必须具备完善的系统规划,令每一规定具体到实处而非泛泛而谈。
3)提高《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中的指导性地位,并给予施工单位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操作空间。
(2)提高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施工单位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必须确保工程质量,而非一切为了进度,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条件下尽可能快的完成工程任务。这就一方面要求施工单位加强自我的质量意识教育,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求监理方更加严格按照监理手册和施工设计图纸与相关规范的要求来执行,加强其对施工的监督与管理。
(3)用多方协调的方法尽可能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真正做到绿色施工,友好施工。这就要求施工单位、业主单位提高文明施工的意识,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完善各项计划,在设计时尽可能多的考虑即将发生的情况,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就是市政工程建设,它密切的联系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也会严重的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市政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质量的好坏,是受施工现场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的。与此同时在安全、投资效益等方面,也应该受到施工单位及各级领导、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从思想认识上,转变落后的、过时的工作模式及方法,形成新的工程建设理念,利用正确的工程建设思想,参考工程建设自身的特点及条件等,制定规范的、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作为规范和准绳,加强完善市政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喻远兴,丁大元.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8).
[2]倪员建.关于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05(09).
【摘 要】文章在简要阐述城镇化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城镇化水平的测试理论,针对吕梁市实情,得出吕梁市城镇化水平。其次,文章着重从工业化、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吕梁市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动因并阐明了吕梁市影响城镇化升级的问题。然后,笔者根据吕梁市城镇化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十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找出吕梁市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所存在的差距。最后结合吕梁市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构思出吕梁市城镇化发展时空格局的总体设想:“一市四区,两个城镇带,三十个重点建制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吕梁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农村城镇化;时空格局
城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的概念,又称城市化、都市化,这一概念被用来大致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当前,城镇化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关于我国发达地区城镇化的研究较为多见,而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对山西这样一个内地能源重化工型省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较少,系统性理论及实践研究更少。因此,选取山西省有代表性的市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与探讨已显得十分紧迫,而吕梁市作为典型的能源重化工型城市,深入了解影响吕梁市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分析其兴起的社会经济动因,这对准确把握吕梁市城镇化的未来趋势,从战略上去确定其城镇化的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山西省同类型市及山西省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笔者在吕梁市发改局实习两个月,并获得走访吕梁各县的机会。笔者自拟调查问卷,通过实地的走访调研,初步了解了吕梁市城镇化目前的现实状况,并查阅了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作出以下的浅见。
一、吕梁市发展的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吕梁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特别是2004年吕梁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2011年城镇化率达39.84%。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3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财政总收入完成276.93亿元,增长41.15%。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28元,比上年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259元,增长13.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43元,增长21.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30.8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7%。
二、吕梁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全市的城镇化率与全省49.68%的平均水平相比低了9.84个百分点。吕梁市13个县(市、区)中,离石区的城镇化率最高,达到79.82%,城镇化率排名前三名的是离石区、孝义市和中阳县,分别达到79.82%、58.76%和57.51%,排名后三名的是临县、岚县和方山县,分别达到22.56%、26.50%和26.75%.排名第一的离石区与排名最后的临县城镇化率相差57个百分点,差距较大。
(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社会矛盾
吕梁市目前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机制不全面。农民失去土地后,既丧失了土地的保障,又因劳动技能差而缺乏就业机会。
房屋拆迁过程中,政府、开发商和房屋所有人之间纠纷不断,失地群众上访问题频发,有的甚至引发了恶性事件和。部分被拆迁户所得到的货币补偿金发放推迟、严重不足等导致其无法安居,人员安置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补偿没有法律法规的依据,拆迁程序不规范、不透明,拆迁补偿不到位,缺乏沟通协商,致使“城中村”集体土地和农村用地上的拆迁成为难点和热点,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城镇运行欠佳,城镇特色不强
一方面,城镇建设风格雷同,百镇一面。另一方面,城镇建设量大面广,建设与保护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一些城镇在建设中不注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出现了不少建设性破坏现象,致使城镇传统消失。
(四)城镇生态环境压力大
绿地大量被占用,城镇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城镇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全市水资源原本就很匮乏,人均占有量不达全国人均水平的20%。全市有85%的城镇水域和60%的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49%的重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源不符合取水标准,城镇污水处理率只有34%,导致地下水源受到进一步的污染。城镇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加剧了能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三、吕梁市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规划问题
缺少城镇总体规划,更没有详细规划,县城与乡镇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比较滞后,起点低、执行差、城镇扩展难度大。
(二)土地问题
吕梁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区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全市耕地面积本来就很少,城镇化建设中建设土地这一环节相比其他市完全没有优势。
(三)资金来源问题
吕梁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市、县本级财力远远不能支持其城市建设。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276.93亿元,市一般预算收入仅为100.51亿元,大部分集中上划,再加之国家对政府融资和用地的严格控制,使得本处于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严重不畅。
四、吕梁市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一)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路径
(1)实施“大县城、大集镇”战略,整体推进市域城镇化发展。积极开展“城市扩容提质大行动”和“百镇建设工程”。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整体功能。大力构建城市、县城、重点镇的立体交通骨干网络。
(3)按照建设生态市、生态县的规划要求,设置入城产业的碳排放门槛,并切实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打造城市生态屏障。
(4)突出吕梁地方特色,挖掘内涵,提升品位,塑造现代化形象。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深入挖掘吕梁浓厚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资源,切实保护好文化古迹、历史建筑、传统街区。
(二)加强组织领导和行政推动
(1)新时期的城镇化不只是简单的造城运动,而是实实际际让群众体会感受到新城镇带来的生活便利和精神层次上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城镇人群。
(2)优化财政投资结构,要建立以财政投资为基础、政府融资平台为主渠道、土地增值收益为补充,以民间投资和综合金融服务为支撑,以引导产业资本投入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城镇化建设为创新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3)新型城镇关键在于一个“新”字。新型城镇化的“新”应该在建设观念、产业支撑、人居环境、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来。
(三)提高城镇化质量,优化城乡环境
(1)已建成的城镇应该继续加大各项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道路、医疗、卫生、教育、供水、供电、供气等这些硬件设施;加大环城绿化力度,提高城市周边植被覆盖水平。
(2)抓好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大财政对城中村改造和煤矿深陷区治理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并引入督促考核和奖优惩劣制度
(1)加强干部培训和能力提升,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工作,形成制度并长期坚持。
(2)加强督促考核和奖优罚劣,要深入研究制定城镇化考核指标体系,并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
五、结论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稳步推进,吕梁市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从一个国家级贫困市一跃成为财政收入全省第二的新兴城市。我们要在肯定各届党委、政府所作出的成绩的同时,更要理性地面对所面临的种种发展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突破瓶颈,找出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军扩,刘锋,高世楫,侯永志.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第9卷第4期,2007,9.第22页-第27页.
[2] 牟小林.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政策研究[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6.
[3] 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
[4] 陈培芳.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M].西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5] 公维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4.
[6] 李红梅.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06,10.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建设;问题
引言:
随着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笔者综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分析,结合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仍存在规划建设布局管理设计的品种搭配档次较低,还未达到科学化理想化的建设效果,提出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中,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技术含量,以体现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1、城市园林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
(1)城市园林是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一个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还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一个城市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应在充分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主要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好与城市发展适应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的大量涌人,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城市园林化规划建设既是物质文明的体现,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
(2)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中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城市建设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
(3)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提升城市品味、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宿迁城市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标准定位。改变了宿迁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投资环境,招引了外地客商踏绿而来,奔森林城市而至。增强了客商的投资的信念。
2、当前城市园林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尚未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规划缺乏系统、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范畴内,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有的地方虽已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缺乏长远眼光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之人员、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城市园林规划工作实施不到位。一些地方甚至认为园林绿化只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增加投入,却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侵占城市园林绿地、伐木毁绿事件时有发生。
2.2功能性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 "以人为本"是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但一些城市的园林规划功利化倾向严重,好大喜功,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盲目追求形式,缺乏人文关怀,功能性不足。一些地方过于突出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色块,追求模式统一、尺度宏伟,大量使用不锈钢、花岗岩、大理石、玻璃幕墙等材料,导致硬地过多,绿荫不足,忽视了园林的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疏远了人的需求,使得人们很难真正地在其中放松身心去休憩、玩赏,人与自然无法亲近交流,更谈不上和谐相处。
2.3规划设计缺少科学性,不够规范
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时,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缺少对客观环境周密的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致使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和市民居住区的绿地不足、绿地面积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限制了绿地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规模上一味地贪大求全,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公园,这不仅异化了城市园林建设的功能和意义,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浪费;缺乏创意,忽视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缺乏文化底蕴。
3、城市园林建设中应注重的原则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
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应成立相应的园林设计院和园林监理公司才能立意鲜明准确,规划科学合理,实施管理到位。应把园林绿化设计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做到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同时园林监理公司应对某项工程实施苗木调进的质量标准以及栽植质量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目前宿城市还属于欠发达地区,加之土地资源紧张,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或是国内大中城市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阴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
3.3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相结合
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又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合理的设计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城市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3.4以人为本,园林风格多元化
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阴、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5借景喻意,彰显地方特色
要充分挖掘各地区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各市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充分展示各地区生态立市、奋勇拼搏、创先争优、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维持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物种和各地区文化特色,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进一步丰富园林城市的文化内涵。
4、结束语
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建筑、道路系统、市民休闲娱乐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搞好城市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面貌,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效果,同时具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遮阴挡风、调节温湿度等功能,为城市创造了一个人居和谐的空间。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城市园林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城市园林规划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人性化、生态性设计,并充分考虑经济合理性,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达到城市园林建设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姚时章,王江萍.城市绿化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城市;防洪工程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极其频繁,全国有661个城市中,有647个城市有防洪任务,其中平原型城市有289个,山丘型城市308个,海滨城市50个。历史资料显示,从解放前到解放后这几十年,我国每年都有城市遭受暴洪灾害侵袭,仅2010年甘肃陇南“8·12”暴洪灾害直接经济损失73亿多元,对全国而言洪水造成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2010年8月8日平川城区遭暴洪袭击,暴雨持续1个小时,市区平均面雨量49mm,致使城市功能严重瘫痪,道路被毁,房屋进水,到处水满为患,路成渠,院成塘,直接经济损失830万元,这对一个仅10万人的城市防洪问题亮起了红灯。通过这次洪水的检验,平川区的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排涝和管理措施相对薄弱,再加上城市建设加快,科学规划理念差,不透水面积增加,调蓄泄洪能力减弱。因此探讨平川城市防洪建设将成为加快平川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2基本情况
2.1平川城市防洪概况
平川区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有城市人口10.5万人,城区设有主防洪沟7条,道路37条,共建设雨污水管道36KM,有三条排洪沙河,分别是大水头沙河、黄水沟沙河、响泉沙河。沙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以上基础设施及三条沙河担负着全区行洪的重任。由于当地基本上是十年九旱,人们防汛抗洪意识淡薄,在城市规划上对洪水损失考虑的比较少,防洪设施治理投资也相对滞后。
2.2城市防洪存在以下问题
2.2.1盲目填埋改道,导致排水系统严重破坏
平川是一座新建城市,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本来原来规划修建的雨污排水设施不具有前瞻性,已无法适应当前急剧增加的排水量,再加城市不断的修建,城建部门监管不严,有的人为了个人的方便,对地下排水管道进行盲目的改道合流,有的甚至干脆“活埋”,有的直接将河道排水直接改为管道排水,城市排水管网与河道排水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协调,城市调节雨洪的能力越来越低,一遇雨天到处污水横流,砂石满地,致使排水矛盾十分突出。
2.2.2河床、地表被硬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整个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破坏
在黄水沟沙河治理上为了控制洪水,美化城市修建了一座80万方的小二型水库,但在建设过程中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和满足必要的库容,追求河岸硬化覆盖,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了保护城市安全,为了节约调水经费,为了杜绝河床渗漏,为了解决水污染,将以前铺在河底的红胶泥挖出,进行水泥衬底,以为这是一劳永逸的方法。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根本解决不了水污染问题,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随之消失。失去自净能力的河道只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另外,如果盲目的做河岸硬化处理,不考虑周围环境,能够阻挡垃圾的植被遭到大面积破环,更容易造成水库淤积和水质污染。严重降低了洪水调蓄能力。
城市空置区不是被硬化就是建设过后的区,硬化过程中没有考虑不同功能区要保证一定的渗透面积率,在不同的功能区采取不同的硬化方案,地没有及时地规划建设或采取防冲刷的措施,导致大雨过后泥沙漫街。
2.2.3城市规划缺乏系统性、统一协调性,造成各种资源浪费
提起洪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灾害,其实洪水也是资源,尤其对于靠城市污水和调水解决园林绿化的平川区洪水更是一大笔资源。目前,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一般只考虑到防洪任务,对洪水利用考虑得较少。多数采取疏浚河道,修筑堤防,把洪水迅速输送到下游,减少洪峰流量、洪水历时,减轻洪水可能带来的灾害。由于没有规划建设防洪与洪水利用工程,洪水都流向下游,很难再被城区利用。城市防洪与洪水再利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利部门只考虑防洪工程的建设,城建部门只考虑城市地下排水工程建设,环保部门只考虑某一片某一时的绿化建设,各部门互不干涉,独自为营,当洪水来袭时各种问题随之而来,某段排水管流量不够,只能担负平时居民的污水量,排水管因压力爆裂导致路基塌陷,随之而来的是路政工人只负责修路,城管部门只负责换管子,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工作天天在循环,还出现各部门的推诿扯皮,管子修好了路却没人修,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财力、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2.2.4河流治理与管理严重滞后,河流污染严重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它不仅仅是具有一般的防洪、排污功能,更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迅猛发展,河道两岸土地被开发利用,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河道功能遭到破坏,尤其是大水头沙河,成了垃圾处理厂,大量的生活、工业污水及生活、建筑垃圾严重污染和侵占河道,在寸土必争的城区,与河争地成了河道治理中的一大顽疾,屡禁不止。在河道治理中没有进行全局长远的规划,只停留在修修补补上,管理上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责任不明确,机构不建全,制度不完善。本来是一道城市景观的沙河却成了人人唾弃的臭水沟。
3 城市防洪工程治理的措施
3.1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河堤
当前城区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使河流景观与人类、生物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具体流域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按照自然流域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实施一种多功能工程措施。保护河流的自然环境并不是摒弃混凝土、石料等的应用,而是在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采取生态措施,再现河流自然景观。改渠化河道为自然生态河道,建设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修建主槽与滩地相结合的断面型式。采用木桩、山石、石笼、植物毯等生态护
岸,重点开发植物扦插护坡技术。这些材料纹理和亮度富于变化,综合使用这些材料,结合植物配置,可以营造丰富多彩的水边景观。增加了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河岸带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2把雨水就地消化当成城市防洪的任务
在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的我国,如何在确保城市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利用雨洪资源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改善水环境,成为城市发展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城市统一规划的宏伟蓝图,把洪水利用工程纳入城市建设与改造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将雨水的收集、蓄积、处理、回用、入渗地下、排水等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一起落实,做到一个工程,多种用途,防洪和洪水利用兼顾。其次在城市规划中给水面一定的空间,增大其自身的消化功能。一是适当地规划绿地面积可以涵养较多的雨水,延缓地表径流的形成,减少地表径流量,更多地补给地下水,加大城市本身雨洪承载能力,同时减轻了暴雨对地面的冲刷,净化了街道,从而有助于减轻乃至消除城市雨洪灾害。二是对不同功能区进行平面布局上的合理规划,确保硬化的公共地面具有一定的可渗透面积率,这样较强功能区可以利用较弱功能利用不了的雨水,从而避免因较弱功能区过份集中而在相应地域容易发生雨洪。三是针对我区的绿地高于路基,一遇下雨路成了河道而绿地却还要抽水浇灌,建议建设雨污分流的城市排水系统,推行下凹式绿地规划和合理利用城市低洼地。四是把小区和区域建筑规划中雨水的综合利用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设计指标,确保一定降雨量雨水不出小区或者区域,从而降低形成雨洪的可能。
3.3 全民参预保证洪水利用管理制度的实施
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非工程措施是搞好工程措施的保障,一切工程的建设规划要先行,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要经过多方的论证。所以一个工程的建设质量高低取决与政府部门的决策,更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再一点不能忽视群众的力量,因为防洪和洪水利用涉及每一个人,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与管理,以主人公的姿态建言献策,支持政府的雨洪资源建设与城市管理政策,确保城市防洪工程的有效实施。
4结语
城市防洪已成为当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才能杜绝小雨小灾,大雨大灾这种局面,这就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首先不人为的制造麻烦,给洪水流足出路,其次城建、水务、交通等部门要在城市建设中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再次要未雨绸缪,在城市防汛的瓶颈部位做好人力物力的准备,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防洪安全。
参考文献
[1]防洪标准(CB50201 94)[S]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关键词: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应对措施
近几年,保定市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路网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与之相配套的城市排水系统得到逐步完善,保定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已经完成,这些工作都在一定程度完善了城市排水系统,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与不足。
1. 存在的问题
1.1 设计前期缺少城市规划的指导
上版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主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基本控制在防洪堤以内,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力度加大,部分建设区域已突破主城区建设用地范围,这是不争的事实。如:北防洪堤以北至北三环之间已有保定・中国电谷一期开发建设用地及保定金融学院等高校用地及部分城市居住区;朝阳南大街(南二环~清苑北外环)、七一路西延(西防洪堤~西三环)、南二环(107国道~京石高速公路)等,都基本位于城市规划区的,这些地段或区域还缺乏相应的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在排水系统设计前期,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也常常难以给定准确的规划设计条件,迫于路网建设工期的要求,设计单位不得不在最短的时间内先进行局部区域的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再进行工程设计。有时,甚至道路两侧的建设用地范围及用地性质都尚未确定,给设计单位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于是,在设计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某条道路或某片区域的排水系统就局部看来是经济合理的,但随着相临道路或区域的开发建设,或融入到整个城市排水系统中,原本合理的方案就变得不甚合理了。我院前几年完成的保定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区污水配套管网设计,基本是以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且管网设计适度超前,考虑了一部分主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外污水的汇入,污水干管的管径及埋深都为城市远景发展适当留有余量。但由于缺乏城市规划区区域的规划建设意向,现在看来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缺憾,比如,为能将北防洪堤以北至北三环区域的污水接纳进来,复兴路系统干管的管径及埋深还应适当加大。造成这种设计中的缺憾,主要原因是位于城市规划区的区域缺少相应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
1.2 污水管道系统不完善
对于老城区裕华路以北地段和府河以南至三丰路地段,虽然东风路污水干管和三丰路污水干管已经建成,但由于规划接入的排水系统未进行改造或改造不彻底,故污水未全部进入截流干管,形成不了完整的排水系统。一方面由于部分污水继续排入河道而使水体继续受到污染(如张家场街排水管道的污水仍旧排入府河);另一方面,污水截流干管未充分发挥作用。对于老城区南部(裕华路以南至府河段)地段,已基本完成了旧城改造,小区内部已按规划埋设了污水管道,但天威路污水干管及恒祥大街、永华大街、莲池大街、长城大街等污水管道未埋设,这使得已经埋设的小区污水管道的污水没有出路,形成不了完整的污水收集系统。其后果是:一方面,已经埋设的污水管道所收集的污水不得不溢流接入雨水管道污染水体,而污水管道满流运行易堵塞,增加了疏通维护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即使城市污水管道埋设后,但支管改造难度增加,易造成排水系统混乱。
污水管道未形成系统,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污水管道建设与道路建设不同步。这种现象在近几年老城区道路改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规划了污水管道的位置,但道路改造仅实施两侧人行道,中间车行道保留不动,而常常是人行道下已布置了其它管线,污水管道没有位置实施。旧有雨水管道只要基本能排除路面雨水就保留利用,这样,道路改造完成了,污水也只能接入雨水管道排入河道。②污水管道建设受道路建设影响较大,改造哪个路段才敷设哪段管道,而排水管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若它的建设仅仅依附于道路建设,则难以很快形成系统,环境污染状况依然存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有时建设单位或决策者不愿意为解决排污问题而投入大量的资金。
1.3 城区部分雨水管道系统有待改造和完善
市区三丰路以北、七一路以南、长城大街以西、乐凯大街以东区域的雨水管道已基本形成系统,除地道桥引道雨水设泵站提升外,城区雨水经管道直接排入河道。近几年随道路改造,部分雨水管道进行了改造,但现状管道还有不少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偏低,管径偏小,而市区内大部分地段地势较平坦,河道底标高较高,导致大部分雨水管道排水坡度很小(远小于规范要求的最小坡度),入河出水口较低。暴雨时,河道水位上涨,出水口被淹没,另由于部分地段地面标高较低,经常造成排水不畅,地面积水,甚至出现河水倒灌的现象。在新建设区域,雨水管道设计标准较高,管道雨水基本是经泵站提升后排入黄花沟或环堤河。
1.4 排水暗沟--“四里营排水沟”的存在,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形成潜在的隐患
该排水暗沟是历史上形成的,现为雨污合流排水沟,担负着保定市老城区较大范围内的排水任务。它没有沿城市道路敷设,自竞秀公园东门起,向东南穿过朝阳大街、五四路、阳光大街、恒祥大街、永华大街、莲池大街,在鸭蛋桥处汇入北护城河。在护城河北侧,暗沟内的污水经截流管道接入东风路污水干管。该暗沟穿行于居住区内部,沿途接纳了不少单位和小区的雨污水,排水沟经过路段的雨水管道也接入该排水沟,其断面为W×H=2m×2m。该暗沟为砖砌体结构,修建年代较早,使用年限已较长,一旦出现坍塌破裂或渗水事故,将对沿途居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5 排水管道建设中倒虹管设置不尽合理
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尤其是旧路改造项目,现状管线较多,经常会出现排水管道与其它管道交叉的情况。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施工单位甚至建设单位都是从方便施工的角度出发考虑让设计单位出设计变更,使新建的排水管道壁让其它现状管线,而不是视被交现状管线的情况区别对待。这样做的后果是:排水管道通水运行后,排水不畅,易堵塞,增加了维护管理的费用。
2. 分析及应对措施
2.1 设计前期的规划依据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依据,缺少规划,排水系统建设亦具有盲目性。针对城市近期发展的趋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及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做好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包括位于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外的区域的排水工程专项规划,以便设计单位在进行排水工程设计时有据可依。既避免将排水管道断面尺寸设计得过小,埋深不足而使得周围区域的用户无法使用,留下城市排水死角,也可避免盲目地将管道断面及埋深设计得过大,造成投资浪费。
2.2 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
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不仅要与厂区建设同步,而且要使已埋设的污水管道尽快形成系统,以便有效地减轻对城市及周围水体的污染,同时为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打下必备的基础。
目前,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城市道路的改造建设应尽量考虑与污水系统的建设协调、同步,密切配合,优先进行污水干管所在道路的建设。在进行道路建设时,将污水管道预埋,以免道路建好后再破路敷设管道,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污水干管建成后,有利于后继道路的污水接入,使污水管道尽快形成系统,使排水系统的建设真正与形势发展相适应,与开发步骤相配合。
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是实现城市排水体制雨污分流、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城市排水管理部门尚应加大监管力度,防止私接乱接管道,真正发挥污水收集系统的作用,使有限的污水处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3 城区部分雨水管道的改造
对建成区内三丰路以北、七一路以南、长城大街以西、乐凯大街以东区域的现状雨水管道的排水能力进行认真分析调查,并积极征求排水管理部门的意见,按照保定市现行的雨量公式及城区内建筑密度、地面覆盖情况合理地确定雨水径流系数,对现状雨水管道的排水能力进行校核,在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的基础上,对部分难以满足排水要求的管道,结合道路建设进行改造,对经常积水的重要地区必要时设泵站提升,以满足城区雨水排水要求。
对积水路段雨水管道的改造,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结合旧路改造,在满足道路两侧街坊排水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积水点处路面标高。②增大该路段雨水管道管径,建立与其他路段雨水管道的连通,增加排水出路。③在积水路段加密雨水口,降雨时使雨水能及时收集进入管道系统。
2.4 “四里营排水沟”的改造
针对四里营排水沟的现状,笔者认为应逐渐弱化其作为城市排水渠道的功能,结合城市道路和旧城改造,对汇入该排水沟的排水管道重新规划设计,进行雨水管道系统的调整,雨水经管道直接排入水体或设泵站提升后排入水体,污水汇入污水管道,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在近两年的雨污分流制改造中,按照上述规划思路对该排水沟进行了改造,方案如下:在铁路以西区域,沿朝阳大街、七一路、阳光大街敷设雨水干管,将原接入该排水沟的雨水管道进行调整,接入新建的雨水干管系统,并在阳光大街与一亩泉河交口北侧设雨水泵站,将雨水提升后排入一亩泉河。在铁路以东区域,将永华大街、莲池大街的雨水管道进行改造,使雨水直接排入护城河;将东风路地道桥泵站的出水管道进行改造,使其不再排入该排水沟,直排护城河。通过建设、调整城区雨水排水系统,使四里营排水沟的排水功能逐步弱化,直至废弃。
2.5 排水管道建设中倒虹管的设置
排水管道为重力流管道,在施工中应尽量避免设倒虹管,但在穿过河道或低洼地带,不能按原设计高程通过时,可设置倒虹管,但须满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的要求。排水管道在施工中与其它管线交叉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区别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按《城市工程管线规划规范》确定的管线交叉壁让原则,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不应遇到任何管线都避让,在保证排水管道排水通畅的情况下,使总工程费用最低。
(河南润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安阳 456500)
【摘要】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城市化建设中,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这两方面的关系,存在着在加速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忽视保护耕地的倾向。在如何处理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 建设 土地 问题
一、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城市土地闲置与撂荒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土地闲置,甚至撂荒。从广义上讲,城市土地闲置是指:(1)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及时对土地加以利用,或土地利用率未达到规定要求,致使土地处于未被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状态;(2)各种非法批地所造成的闲置状态;未经批准已圈占了土地,以及未征、未用或利用不充分所造成的闲置等。1995年,全国开展了非农建设闲置土地清理工作。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全国共清查出非农建设闲置土地600平方公里,为1994年全国各项建设用地总量的27.3%,其中耕地270平方公里,占45%。通过清理,已复耕240平方公里,占闲置耕地的88.9%;限期开发建设9000公顷;调整使用2000公顷;收回土地使用权4000公顷。另外,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目前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累计约为133300平方公里。其中,由于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和建设活动废弃土地约为33300平方公里,其中70%左右为耕地;全国因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废弃的土地及农村坑塘、建筑取土等零星废弃土地约为100000平方公里,这之中耕地也占到50-70%。
2.城市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1995年,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结合贯彻国家土管理局《关于全面清理非农建设闲置土地的通知》精神,对1992-1994年贯彻执行土地法律、法规的情况开展了土地执法检查。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晋、辽、浙、津、鄂、闽等省,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41627宗,违法用地面积7687公顷。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江苏省,1993-1994年便查出违法用地8010宗,违法用地面积达3445公顷。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占用土地和违法滥用土地,不仅远远超出了经济建设的正常需求和实际可能的开发能力,而且是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土地资源为代价的。
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根据1995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全国640个城市建成区19264.2平方公里,空闲土地按10-15%计划,这些城市用地潜力达1926-2890平方公里,如按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用地指标城市人均用地100平方米计算,可安排城市人口1926-2890万,此潜力仅是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土地得到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有很大的内部挖潜改造能力。此外,我国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太低,1990年全国455个设市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只有0.31。城市用地结构亦不合理,在结构上存在工业用地比例过大,商业用地比例偏小,道路用地比例过小的问题。用地结构不合理造成地不能尽其用,土地产出效益差,土地价值不能体现。1991年全国城市土地平均工业产值7277元/平方米,地均利税715元/平方米,且因城市规模而差别大,20-50万人口城市地均工业产值6625元/平方米,地均利税525元/平方米,20-50万人口以下城市地均工业产值2459元/平方米,地均利税265元/平方米。
4.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用地规模过大
1996年全国共有乡镇企业单位数2336.33×;104个,职工1.35×;108人,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镇的仅占1%,在建制镇的占7%,其余98%的乡镇企业少数在集镇,绝大多数在村及村以下。由于过度分散,使用地规模至少增加1/3,出现了不注意节约用地,大量圈占农田,削弱农业生产的问题。
5.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增长需要相应的土地供应,从而占用部分耕地,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盲目扩大占地规模,把城市的合理发展不适当地变成乱占耕地,应予以纠正。
二、发展城市化建设,保护耕地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已面临耕地不断减少的严重威胁,保护耕地是我国一个基本国策,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既加快城市化进程,又切实保护耕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
通过供地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进而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体现城市人均用地标准、城市容积率、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等。使所建指标体系,既有利于城市化建设,又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既达到发展建设的目的,又起到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的作用,缓解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变矛盾为协调和统一。
2.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调控土地的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潜力,科学地预测未来土地需求,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数量,从而综合平衡土地供需形势,达到宏观调控土地的目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提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来落实。必须将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起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基本方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3.控制乡镇企业的发展,避免乡镇企业占用过多的耕地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人、财、物等资源必然流向城市,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以及服务等便利条件引导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可以避免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占用过多的耕地,达到节省建设用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4.依靠法律、法规制止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
对于城市化发展中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必须依靠教育,法律、法规,严格审批手续,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证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对重复、潜力挖掘不够等乱占耕地的项目则严格禁止,防止借城市化发展理由使耕地资源大量流失。
总之,城市化建设对减小耕地的占用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十分有效,我们应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搞清城市化建设(规模、速度)、耕地、经济承载力、人口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节约利用耕地角度制定城市规划和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措施和政策,探索城市化的发展途径,不断挖掘城市土地的潜力;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城市化建设的土地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杨重光著:城市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2.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编著,《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1995
作者简介:
关键词:市政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
引言
市政工程质量的直接关系到整个市容市貌以及市政交通的安全性,能够对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意义与影响。本论文以市政工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为文章的切入点,从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进程方面逐步进行分析与论述。
1 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1 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对于质量管理的环节,首先要必须防止后期问题的出现,主要注重预防的标准与原则,要在设计、实施以及保养的环节进行全程的管理与控制。不过在实际的操作施工中,如果对人员、材料或者设备等某个环节管理或者控制疏忽,很可能对工程的质量以及进程造成不利的影响,导致工程的质量没有保证。
1.1.2 监理人员把关不严格
上文中以及提出很多造成质量问题影响因素,但是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监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个人道德修养也是关键的限制因素。在现实中,存在这样的监理人员,他们因为素质不够高或者责任感欠缺等对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有时候会出现疏忽,把关工作不够严格到位。一旦有这样的工作人员,势必可能对施工工程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1.2 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对策
1.2.1 加强对市政工程的自检和他检
首先,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必须要注重对于材料的选择以及材料质量的把关,要对材料进行数量以及质量上的严格管理;同时,作为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要切实发挥监督管理作用,无论是施工的材料还是成品、办成品都要进行定期的采样检测与检测,在整个施工环节对市政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保证工程的安全性与质量。
1.2.2 实行严励的工程质量负责制
首先,在进行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设计合同还是施工合同等相关协议合同中,必须有相关的质量标准或者约定,必须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协议条款;第二,相关监督部门以及业主也要注意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要使用相应的严厉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相关负责人员进行监督,保证监督的力度以及 作用。
2 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必须贯穿于施工的整个环节与过程之中。一般的市政工程都在城市的城区地段,很多工程处于半开放的状态之下,一边施工一边还能够顺畅通行,同时加之城区地下密集管道网络,造成施工工作存在很多不安全和不便利的因素。。
2.1.1 施工的机械设备和用电安全管理存在缺陷
现实中,存在很多的施工问题,比如机械设备方面,很多设备都是存在问题还在坚持使用,同时保养也不够及时到位,有时候会有操作不妥当的行为或者现象。
2.1.2 施工现场自身环境的复杂性
市政工程一般现场施工环境相对复杂,人员也比较繁杂,这样就会给施工安全带来不利因素,很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问题也很难避免与控制。
2.1.3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对于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很多导致安全问题出现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地下埋设的管线保护不当。二是施工环境现场保护措施不完善。
2.2 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对策
2.2.1 实行安全生产公示制度,建立施工安全的培训机制
一方面,市政工程建设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使各项工作受到社会群体的监督。施工现场设立项目公示牌,注明项目具体负责人和安全管理责任人及联系电话,接受市民监督。另一方面,要从市政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季度安全生产施工的情况通报会,使相关人员能够从中学习经验和吸取教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意识。同时,根据相关需求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并要求相关人员持证上岗。
2.2.2 建立严格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并明确规定各部门和人员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对相应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所应承担的安全责任进行合理划分,做到责任明晰,责任到人。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能够及时追究到固定的负责人员。再次,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
3 市政工程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市政工程进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市政工程会影响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正常出行,所以政府为了降低工程施工对人们工作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总是压缩部分工期,要求日夜加班作业,对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涉及到更多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比如:施工现场的指挥调度不力,协调各承建方形成合力团结协作问题等等。
3.1.1 多种因素的制约,造成对进度的管理不到位
市政工程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但会受到施工现场的环境、劳动力的状况、施工组织指挥等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自身管理水平等的制约。由于事前没有相应的应急机制计划,往往会出现现场施工管理不到位和协调解决问题不及时的现象。
3.1.2 对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到位
工程的进程、资金使用以及工程的质量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其中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或者变动,就会带动其他环节的变化。如果工程要将工期缩短,必然可能要将成本增加。如果加快进度就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很难将这几个因素做到良好的权衡,很多顾此失彼的现象普遍存在。
3.1.3 工程征地拆迁和管线迁移不及时
由于市政工程都涉及征地拆迁和管线迁移工作,而征地拆迁工作和管线迁移工作涉及的工作部门多,许多征地拆迁问题,拖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其中涉及很多因素,工作难度相当大。
3.1.4 工程资金不到位
许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非常大,但是城市土地出让金和本级税收用于投入建设资金又十分有限,经常会出现因资金不到位拖欠民工工资和材料款现象,从而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
3.2 市政工程进度管理对策
3.2.1 建立科学合理的进度管理制度
对于工程进度的管理,必须首先要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与体系。首先,要在现有条件以及工程设计的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工程工期;之后依据工程进度的安排进行部署实施;最终将一些确保进化顺利进行的措施一一做到位,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各阶段、各工序的施工作业中,以最终达到进度控制目标。
3.2.2 计划组织管理措施要到位
第一,在进行工程设计的环节,必须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将工程的进程进行详细的把握,做到统筹安排。在期间,必须将工作的重点抓清楚,保证工程合理科学的前提下,必须对进度工期进行及时的规划与调整。第二,各个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必须要依照计划进行相关工作的安排与部署。将材料、机械以及劳动力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调度,确保施工的顺畅开展与进行。
3.2.3 提前做好征地拆迁、管线迁移和工程资金筹措工作
在施工开始之前必须要进行相关征地、拆迁工作的部署与安排。杜绝出现以便施工一边征地的现象存在。并且,要对工程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并确保有比较稳妥的筹资渠道与方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我国市政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出发,分别从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此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述,从相对应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解决对策,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关键字:建设工程监理 ;存在的问题; 措施
Abstrac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in our country i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has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and the actual operation process.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ways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work.
Keywords :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s; measures
中途分类号:A3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建设工程监理简介
建设工程监理即指工程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承担其项目管理工作,并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控的专业化服务活动。其特性主要表现为监理的服务性、科学性、独立性和公正性。
2.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
2.1对监理工作定位存有错误的认识
建设工程监理也叫工程建设监理,属于国际上业主项目管理的范畴。我国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施工阶段监理。监理是一种有偿的工程咨询服务;是受项目法人委托进行的;监理的主要依据是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相关合同及文件,部分业主认为监理单位是自己花钱委托的,监理单位是附属于业主而存在的,监理单位就应该跟业主团结一致,而不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工程监理规则去行使自己的监理职责。这造成了,监理工作的不公正,不客观,不公平,给施工质量埋下了很多的隐患。
2.2 监理企业的问题
在监理企业体制上,我国的监理企业也存在很多问题。监理企业依托关系,挂靠业主,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往往不能以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去行使真正的应该行使的权利和应尽的监理义务。监理人员靠监理证书吃饭,而不去实地考察施工单位的问题,不认真记录真实的数据。技术文件不齐全,不结合实际的项目和施工去实行监理的责任,这也造成了很多业主和监理单位的内部消化,造成监理局面混乱。质量问题没人负责。
2.3 监理收费不合理
由于很多企业还没有对监理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认为监理收费是一个累赘,是白白的支出。所以不愿意在监理上花钱。将监理费用压制到很小。由于整个行业的恶性竞争,造成监理工作处于很被动的地位,另外,监理企业本身的竞争,也造成其同行的价格竞争,致使监理费用水平普遍偏低。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理费用标准,更加导致了收费不合理。
2.4 监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在我国,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往往是靠着一个证书就可以领工资。而其多数并没有从事过相关实践工作。由于大环境的限制,在通过证书考试后,就算从事了监理的工作,还是没有办法获得相关的项目经验。造成眼高手低,监理人员反而不知道监理内容的状况。监理工作人员,往往缺乏责任感,另一方面,那些经常接触项目,经常从事相关项目工作的人,可能又没有通过考试,没有获得监理资质。这造成了实际经验和考试内容的脱节。造成一线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
3.对于我国建设工程监理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加强监理单位市场准入机制的管理
要从根本上解决建设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合理的法规,严格控制监理企业的市场进入。设立每个企业的监理资源库,将其监理过的企业按照施工质量的评定,和事故的大小和等级,为监理企业设置严格的考评。限制一些小的不负责任的监理企业扰乱监理市场的秩序。对有违规记录的监理企业,视情节给予一定的处罚。不符合要求的监理企业,坚决不能让其进入监理市场。
3.2加强监理企业的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
对于监理企业,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在我国现在的情况来看非常需要。要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机构的设置,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强管理水平和内部建设。建设单位应当根据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等级,要求监理单位尽到监理的义务。提供给监理单位旁站的工作范围,真正跟监理工作结合起来,让第三方监理机构介入,更好的完成工程建设,防止事故隐患,是利国利民,是对自己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好事情。同时,为监理单位的监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开展条件,要求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的监理人员提供监理记录,按时履行监理义务。承担监理责任。
3.3指导监理服务收费
相关部门指导监理服务收费,可以促进监理企业的良性竞争,同时扶持一些初期的,实力较小的监理公司良性发展,引导监理行业的积极发展。我国的监理现阶段收费不合理,收费较低,很大一部分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为了促进监理质量的提升,和监理服务的落到实处。根据工程等级,制定相应的监理费用标准很是必须。制定监理服务的收费最低标准,有助于促进监理业自行整顿,促进监理业发挥其本来应有的功用。更深层的提高我国建设工程的质量,为民造福,影响深远。
3.4要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和考核办法
监理人员是服务于监理一线的工作人员。为了更好的提高监理事业的可靠性,必须对监理人员的选择和从业要求制定合理的标准。监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项目经验,有和不同部门的各个工作人员沟通协调的能力,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所以在取得监理资质之前,不仅要考核监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把握,更要看重其实际的工作能力。在通过考试,实际上岗前,还应接受专业的监理知识的培训。监理人员的待遇也要有相应的标准出台。有重大失职的要给予处罚,这样才可以增加监理人员的责任心,真正对监理工作负起责来。
参考文献:
[1] 于定一, 王志军.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水利, 2007,(01)
[2] 余以翩. 对当前工程监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思考[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9,(10)
[3] 黄良海. 我国工程监理制度发展探讨[J]. 中国建设信息, 2006,(06)
[4] 陈玉明. 搞好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探讨[J]. 哈尔滨轴承, 2008,(02)
[5] 郭彬. 浅析我国工程建设监理的现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