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范文

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6 16:13: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畜牧业;应用现状;前景

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很重要作用,但是也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畜牧业发展大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传统产业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1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运用在畜牧业行业的时间比较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主要运用在档案信息记录、饲料配比率计算、模拟系统设计等比较普遍。在养殖场地使用相应的管理软件对畜种的生命体征状况能够进行及时的检测,使养殖场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规范化。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畜牧业的养殖过程中,能够对畜种的产量盈亏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分析等,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在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对育种的数量、饲料配比量等都进行严格的把控[1]。但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养殖者思想比较传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相应的信息计算管理知识和技术,不能够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利用;第二,相应的信息技术设施价格贵,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有的养殖户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根本不能够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使得信息技术运用在畜牧业中受到了限制;第三,国家政府部门缺乏重视,对相应的畜牧业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力度不足,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发展的作用。

2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2.1物联网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

物联网计算是一种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2],将其应用到畜牧业中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创新的关键。就奶牛来说,把这一计算应用到奶牛的养殖过程中,能够对畜种奶牛的饮食状况、产奶总量等进行监控,对养殖人员合理的饲料分配,疾病的防范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将扫描技术运用到养殖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更新技术,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效果,降低养殖风险发生几率,促进畜牧业养殖的精细和智能化发展。

2.2建立溯源体制,保障食品安全

所谓的食品安全的溯源体制,指的是各类食品在销售时期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畜牧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餐饮等环节)中,都要经过严格的监控和管理[3],使得所销售的产品具有安全性。这一体制的建立,可以使管理体制变得更加规范,弄清管理的职责范围,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严格的把控,避免不合格的食品流通到市场,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以猪肉为例,在对猪养殖的过程中,需要给每头猪挂上耳标,也就是仓库管理系统,保证其和数据库中记录的猪的种类、数量、健康程度等相符合,能够方便对猪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检测。猪被屠宰的时候,应该将原有的耳标换成GSI标识,再将收集到的每头猪的情况记录到相应的管理系统中。将在猪肉售卖的过程中运用GSI标识方便对该食品的流通方向、存储状况等各类信息监控和管理。在食品售卖的过程中,购买者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对食品的供应和销售状况进行了解,实现溯源。

2.3互联网+,更新传统畜牧业体制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给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015年。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互联网+”纳入进去,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将传统的畜牧业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实现商品的交换,是电商必须要完成的,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畜牧行业的电商工作,一定要找准合适的发展模式,不能够盲目定位,要做到线上与线下的和谐统一,再利用微信、淘宝等作为食品流通的途径,减少营销所需的资金投入。另外,还应该找准食品发展的特色,深入挖掘产品的内涵,树立品牌形象,降低风险发生几率,利用合适的平台,满足消费者实际的需要,将互联网和畜牧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3结语

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畜牧业发展体制上的创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在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对畜牧业相关的养殖和生产工作严格的管理和监控,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记录、分析,将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传递给相应的管理部门,实现畜牧业的发展更新。因此,科学化、标准化的信息技术是促进畜牧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杰,董庆土.甘南州传统经济模式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制约及调整思路[J].草业科学,2015(8):65-67.

[2]张继英,师守祥.甘南生态经济建设支撑体系研究(五)保障体系分析[J].草业科学,2014,20(6):79-81.

篇2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特用玉米;甜玉米;糯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青饲青贮玉米;爆裂玉米

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A

玉米是吉林省第一大栽培作物和第一大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兴起,特用玉米也飞速地发展起来,在吉林省玉米生产与开发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特用玉米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玉米的深加工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特用玉米的概念及其分类

特用玉米是根据不同需要培育出的适合特殊用途的玉米品种。特用玉米从营养成分、结构、性能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玉米,因具有特殊的遗传基因、较高的科技含量及遗传附加值,被称为“增值玉米”。根据遗传特性和玉米市场的用途可分为高赖氨酸玉米、青饲青贮玉米、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等。

2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分析研究

特用玉米是优质饲料、优质淀粉、优质食用油和优质食品的重要原料。由于特用玉米具有较高的营养,较高的经济价值,较优的加工品质,市场走俏,是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中较活跃的开发项目,也是玉米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从食物消费需求看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而在养生中对饮食的要求更是越来越注重健康,对天然、保健、营养的食物品种更加青睐。而特用玉米以其营养丰富、口感好、品种繁多而受到人们的欢迎。糯、甜、爆玉米的鲜食、速冻、膨爆加工食物已经成为餐桌上一道食品,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了广阔的市场,世界上一些国家鲜食玉米生产及加工产品较少,从而对特用玉米需求量不断扩大,使特用玉米成了重要出口创汇产品,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利用高油玉米加工的玉米油是人类最理想的食用植物油,在国外素有“健康营养油”之称。特用玉米作为一种食品或食品原料在未来的食品消费结构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在生产开发上有着巨大潜力。

2.2从饲料消费需要看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大发展,畜牧业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草畜产业不断做大,对饲料需求量和饲料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而以发展高赖氨酸玉米、青贮玉米等特用玉米来代替传统玉米的栽植,不仅降低成本,还提高了饲料品质,极大地适应了饲料消费的需要,对我国甚至世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饲料,是未来农业和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

2.3从特殊工业原料的需求看优质特用玉米的发展前景

随着淀粉工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原料来源,而高淀粉玉米、糯玉米等特用玉米,在加工方面具有普通玉米无法比拟的优势,已成为淀粉工业的重要原料,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医药、造纸、石油、化工和纺织工业,特别在将来新能源开发方面大有潜力。玉米淀粉深加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益,为特用玉米综合利用开拓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特用玉米是可再生的农业资源,具有广泛的特殊用途,近几年,各地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长,不仅为农民增产增效,也使特用玉米的生产及深加工综合利用快速发展起来,特用玉米的生产让人们走上了消闲、保健、特色、优质、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之路。可以预计,特用玉米的推广利用必将成为今后发展玉米产业的重要方向。

3特用玉米生产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特用玉米品种选择的原则

选择品种时,选择通过审定的特用玉米品种;选择生育期适合本地栽培的品种。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选择特用玉米的品种,不能违背当地生产条件,盲目选择一些不适合本地生产的品种进行栽植,盲目选择不仅不能提高产量,还会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选种时,要根据当地的光、热、水、肥、土壤等生态环境具体情况而定,才能达到种植特用玉米高产高效的目的。

3.2搞好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

目前,特用玉米规模化种植属于订单农业,要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论证,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订单。根据订单和市场需求,确定种植面积。在无订单的情况下,且不可盲目大面积种植甜玉米、糯玉米、青饲玉米、爆裂玉米。

3.3根据市场需求,选准特用玉米类型

选择特用玉米的栽植品种要根据市场用途与价格来决定。一般城郊农民可选择甜玉米、糯玉米做为致富的好项目,因为这两种玉米品种具有工厂化加工和鲜食啃青的特性,适合城郊农民种植。大型畜牧饲养场适合大面积种植青贮玉米提供饲料,从而有效地发展畜牧业。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单产与普通玉米产量接近,在优质、优价粮食收购基础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3.4种植应适当隔离、加强管理,提高栽培水平

因特用玉米的性状一般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在纯合时表现原品种固有的特性,如果与普通玉米串粉后会失去原品种固有的特性,降低品质,影响商品性。所以种植一定要与其它玉米隔离,严格按栽培技术要求操作。

甜玉米、爆裂玉米、糯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种子小,干物质相对较少,导致出苗慢、芽势弱,早发性不好。针对这一弱点,在特用玉米的播种和栽培管理要注意土壤温湿度,同时覆土不能太深。

篇3

摘要养羊业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区畜牧业经济的主要来源。对盈江县山区养羊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山区发展养羊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养羊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建议;山区;云南盈江

养羊业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区畜牧业经济的主要来源[1]。盈江县全县15个乡镇,其中山区乡镇8个,半山半坝的乡镇2个,山羊饲养户多数集中在这一地区。山区农民养殖山羊已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原因是山羊适应性强、繁殖率高、疫病少,生产周期短,深受山区农民群众的喜爱。但是从盈江县养羊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发展现状

盈江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位于东经97°31′40″~98°16′0″,北纬24°24′16″~25°20′10″。国土面积4 429 km2,东西相距54 km,南北距离114 km,总人口29.3万人。全县山地面积占85.2%,坝区面积占14.8%,耕地3.111 4万hm2,林地30.053 4万hm2,荒地5.586 7万hm2。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于山羊的生长繁衍,是发展草食动物的理想之地。还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年产甘蔗梢、冬包谷秆、稻草约30万t;大量的麦秸、豆杆、花生蔓和农副产品下脚料为养殖草食动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面积5.506 7万hm2,还有大片的林间草场供草食家畜放牧。据2009年末统计,全县山羊存栏26 118只,比2008年同期增加1 200只,增长4.8%,其中能繁母羊15 114只,占存栏数的57.8%。全年出栏肉羊14 246只,出栏率57.17%,肉产量356.15 t。山区山羊存栏数23 245只,占总存栏数89%,其中能繁母羊13 738只;坝区山羊存栏数2 873只,占总存栏数11%,其中能繁母羊1 376只。

2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管理粗放

多年来,对于养羊山区群众思想中缺乏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只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积累。羊只仅用于丧事、祭祀和偶尔解决家庭的部分肉食。羊肉主要依靠宰杀老弱残缺及淘汰母羊补充,处于“靠天养羊”的状况,生产基础薄弱,出栏率和商品率低,母羊比例小,养羊效益不高,羊肉生产水平低,表现为个体胴体小、屠宰率低、人均占有羊肉量少;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对养羊业的认识得到了提高,但始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山羊的饲养缺乏科学的管理[2]。

2.2品种退化,饲养分散,林畜争地矛盾突出

山区农民养羊基本实行自繁自养,不加选择地任其发展,长期群内繁殖,导致品种严重退化,山羊的个体越来越小,产肉量低。饲养成本逐年增加,效益逐年下降。全县15个乡镇,养羊户主要分布于山区乡镇,饲养比较分散,规模小。据2009年年末统计,全县饲养山羊50~100只的有89户,存栏5 776只,占总存栏的22.12%;饲养山羊100只以上的有15户,存栏2 056只,占总存栏的7.9%;大部分养羊户一般养殖10~30只山羊,形成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随着国家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施行和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原有的草场、牧场大部分被植树造林,牛、羊等草食动物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受到限制,对群众养畜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3]。

3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大投资

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养羊业高度重视,将发展养羊业作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新途径,列入山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议事日程;还应给予必要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养羊业的发展基金,用于良种繁育补贴及市场风险的调节,对引进优良种羊和出栏肉羊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户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同时,充分利用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用于养羊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在现有的50个科技养羊示范户基础上,加大科技示范户的建设。

3.2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养殖观念

针对林畜争地矛盾突出这一现状,要合理利用资源,改变传统养羊方式,实行“两改”:一是改变饲养方式。改普通羊舍为高床楼式羊舍,在羊舍内增设饲槽、水槽和补草架;改公母混群放牧为分群放牧;改放牧为放牧加补饲。二是改变繁殖方式。改初配年龄过早为1岁左右配种。改常年乱配为春、秋两季配种,集中产羔。

3.3加强科学养羊技术培训

业务部门应主动联合其他部门,深入各山区村社,举办山羊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治、品种改良、牧草种植等技术的培训,充分利用广播宣传、会议讲解、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宣传科学养羊技术,组织专计人员到农户家中传授经验,对山区群众养羊实行“三推”[4]:一是推广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专业户;二是推广山羊短期育肥,提高个体产肉量和肉品质;三是推广适时出栏,优化羊群结构,减轻冬春饲草压力。“四配套”[4]即:山羊生产和育种繁育体系配套;山羊生产和饲草饲料配套;商品生产和羔羊培育配套;山羊饲养与疫病防治配套等,使群众真正掌握科学养羊技术,增强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为将来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3.4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羊肉品质

当地群众饲养的山羊几乎都是本地品种,长期近亲繁殖,导致品种严重退化,山羊个体小,产肉率低,饲养周期较长。业务部门曾经引进过黄山羊等优良品种进行改良,但数量不多,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应继续大量引进优良品种,对本地山羊进行杂交改良,使其发挥杂交优势;另一方面应搞好本地品种的选优选育,提纯复壮,选优去劣,杜绝近亲繁殖和过早配种,从而使本地山羊具有适应性强、个体大、生长快、产肉多、肉质好等特点,缩短出栏周期,减少养羊成本。

3.5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盈江县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面积5.51万hm2及大片林间草场,有大量甘蔗梢、冬包谷秆、稻草、麦秸、豆杆、花生蔓和各种农副产品下脚料。这就为饲养山羊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可根据不同的季节进行科学的饲喂。夏秋季节各种植物和牧草生长旺盛,应充分利用各种草场的鲜草,多余的牧草进行青干草处理,对一些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或氨化保存,留作备用;冬春季节牧草干枯,是全年缺草的季节,可充分利用林间草场和山边水尾的草滩放牧,补饲青干草、青贮料、氨化料及农副产品的下脚料,使山羊的饲料得到充足供应,保障营养平衡,这就能避免当地的“夏起,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发生。

3.6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盈江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西面、西北、西南均与缅甸相连,有省级开放口岸那邦,还有卡场、红崩河对外口岸可进行牲畜及畜牧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盈江县的东部与腾冲相连,东南与梁河毗连,南与陇川接壤,在国内交通便利,为畜产品的流通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市场前景看好。还有我国的国际绿色通道很快就要打通德宏州,从而为盈江的养羊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7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引进外资

盈江县的山羊养殖户主要居住在山区村寨,且比较分散。那里山清水秀、树木繁多、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蕴含着极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资金不足、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养羊业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组建龙头企业带动养羊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管理,实行企业担保,订单收购,农户饲养,技术部门把握引种关,保证产品的绿色健康品质。

3.8延长产业链,开发新市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羊肉是无公害绿色肉食品,这一点在国内外市场上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加之,社会分工的调整刺激了饮食习惯的变化,消费的简单化、方便化、精制化、地方风味化和外国口味化已经成为时尚。由于羔羊肉鲜嫩、、味美、胆固醇含量少、所含氨基酸的种类与数量符合人体生长与组织修补的需要,越来越受到城乡人民的青睐。可以将羔羊肉进行加工后采取多种形式向大、中城市销售,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促进养羊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参考文献

[1] 姜怀志,郭丹,陈祥,等.中国绒山羊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00-103.

[2] 乔墨.石嘴山市肉羊产业化发展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70-371.

篇4

我国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已有多年的历史,饲养量有一定规模的就达十几种,已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城乡市场供应、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特种经济动养殖存在的问题分析

1.信息不畅,盲目性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组织性。由于农村信息不畅,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加之相关部门指导监管不利,往往导致一哄而上,大起大落。

2.管理不到位,特种动物涉及的品种较多。目前,多为自发养殖,缺乏统一管理,在调种、饲养、饲料、疫病防治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科学引导、宏观调控、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和相关行业配套不健全。

3.销售市场不规范许多地区没形成成熟的交易市场,体现不出优质优价,使养殖业缺乏后劲。产品的深加工投入、技术水平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影响了特种动物养殖业的发展。

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前景分析

特种经济动物依其利用价值不同可分为毛皮动物、药用动物、特禽类。在投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时,要对该动物的养殖前景进行详细分析,选择最适合的养殖品种。

1.吉林省毛皮动物养殖前景分析

毛皮动物养殖业已经成为我省大农业中一项重要产业,其前景广阔。我们应该稳步、因地制宜地发展,要与全国发达地区同步,与世界接轨,上档次、上水平。毛皮动物产业应当以水貂为主,其次是银狐和蓝狐,适度发展其他小宗的毛皮动物(貉、兔、海狸鼠、麝鼠等)。要重视优良种源的推广工作,提高兽群的整体质量。我省毛皮动物养殖业除了具有巨大的国内外裘皮制品消费市场外,其优势还在于有冷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饲料资源和广阔的适宜饲养的区域。只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稳步发展、不断努力,我省毛皮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广阔的。

2.吉林省药用动物本文由收集整理养殖前景分析

(1)据相关调查报道2007年5月25日,“中国梅花鹿故乡”双阳成立了鹿业协会,2006年末,双阳鹿只存栏达到14.7万只,占全国梅花鹿总量的26.9%,占全省的43.4%,鹿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已开发研制出鹿副产品系列60余个品种或品系,远销东南亚各地。双阳区鹿乡镇的鹿产品一条街,品种齐全,质量上承。随着养鹿形势在逐渐好转,养殖户的心理期盼和养殖热情也开始升温,各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扶持优惠政策。在保持良性发展的前提下,筹备成立地方鹿业协会。以养鹿大户为主体,吸收所有鹿户参加,协会执行宣传政策、协调关系、监督市场、平抑价格、信息服务、推广技术和规范经纪人行为等作用。大力抓好良种繁育,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彻底改良低产鹿群,研究并推广先进鹿繁育技术,开发鹿产品加工,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蛙类前景分析

近年我省各地兴起了养蛙热,主要体现在长白山地区养殖蛙类,蛙类可食用、可药用,价值比较高,吉林省特有的地理环境优势,大量的人工养殖林蛙供应市场,所以吉林省林蛙养殖前景非常乐观。

3.吉林省特禽养殖前景分析

(1)山鸡前景分析

吉林省山鸡养殖业从近期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全国雏山鸡价格回升,商品山鸡销价上涨,且货源偏紧,市场行情见好。山鸡养殖业继续呈平稳发展态势。

(2)肉鸽前景分析

自2001年6月起我省养鸽业第四次陷入低谷状态,因全国上规模养鸽场从原来的600家猛增到1 050多家,高度分散的养鸽户更多,种鸽存栏饲养量超过500万对之多。其市价不断跌落,从10元/只跌至6-7元/只,有的地区跌破4-5元/只。但我省养鸽业自2003年开始再次回温,市场需求趋旺,市价走高,乳鸽销价在12~15元/只的空间中运行。

(3)绿头鸭前景分析

吉林省是绿头鸭的研发基地,有丰富的养殖经验,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市场产销两旺,全国每年消费绿头野鸭2亿只左右,年出口绿头鸭保持在2000万只。市场需求来看,吉林省绿头野鸭仍有很强的市场卖点,但市价回温缓慢,发展趋向平稳。

三.如何搞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

1.加强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管理指导

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需要有配套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各类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管理规程、标准,严格按照饲养管理规章的要求对饲养场(户)进行管理和指导。

创造条件发展区域性特养业加强区域经济调研,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区域发展优势的地区,引导和扶持养殖场(户)逐步从村内生活区转移到村外,建立生态养殖小区,制定标准化生态小区管理办法,加强管理。各级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从水、电、路、绿化和沼气等多方面基建入手,促进传统、落后养殖方式的转变。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培养龙头企业,把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业推向产业化运作的轨道,实现产品的加工增值和直接出口,扩大产品销量,规避市场风险。

2.抓好科技投入拉长产业链条

篇5

关键词:低碳;畜牧;粪便转化;蝇蛆

中图分类号:S936.21+6;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233-05

低碳畜牧是继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模式之后的一种低碳、低能、低排、生态、有机、绿色及具有良好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1]。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健康及环境安全,尤其是对中国的冲击将更为剧烈。低碳经济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低碳畜牧是低碳经济中的一部分,因此,发展低碳畜牧无疑是化解经济快速发展过程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新途径[2]。然而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所带来的粪便污染和饲料紧缺成为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也是发展低碳畜牧的障碍。据统计,中国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超过40亿t[3],对生态环境压力很大,而目前对于畜禽粪便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肥料化(堆肥技术)、能源化(沼气技术)、饲料化。本文就现代处理畜禽粪便的方法,对蝇蛆在畜禽生产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分析了当前畜禽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蝇蛆在实现低碳畜牧业中的优势,以期为进一步发展以蝇蛆为主导的低碳畜牧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现代处理畜禽粪便的技术

1.1 焚烧处理技术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采用类似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可使其灰化,达到减量化和杀灭有害病原体的目的。焚烧处理中产生的热量可供发电和作热源利用,但会产生有害气体,同时使许多营养物质流失,并且对于集约化养殖场来说,所产生的粪便量大且含水量高,干燥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将其进行转化才能用作燃料,因而投资大,不易推广[4,5]。

1.2 沼气发酵技术

沼气发酵技术是利用自然微生物或接种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甲烷,其优点是处理的最终产物恶臭味减少,产生的甲烷可以作为能源使用。这对于在中国农村地区处理畜禽粪便和缓解能源压力具有重要作用,但该技术受季节影响大,在雨季和冬季效果差[6]。混推式高效畜禽粪便沼气系统的研究虽然解决了一次性投资过大,沼气池长期效果受温度影响较大,季节产气量不稳定的难题,但厌氧发酵处理悬浮物的去除率为88.0%,COD去除率为82.1%,导致处理不彻底,仍需联合好氧法进行处理[7]。

1.3 生物堆肥技术

生物堆肥技术可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好氧堆肥是将畜禽粪便在施肥之前利用粪便中的需氧菌在有氧时大量繁殖、发酵并分解粪便,产生热量(每千克干物质产热量为16.7~20.9 MJ),蒸发水分、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堆肥发酵时的温度高达60 ℃,可杀灭粪便中的病原菌、寄生虫卵、杂草种子等对作物有害的物质,同时维持其肥力[8]。但是,好氧堆肥技术需要的场地较大,堆肥周期长,并且在堆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NH3,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厌氧堆肥可根据底物干物质含量的不同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9]。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畜禽粪便湿法厌氧发酵技术,需要将畜禽粪便稀释到8%左右,消耗大量的清洁水,发酵后的产物浓度低,脱水处理相当困难,以致发酵产物难以有效利用,干发酵虽然需水量低,产气量高,但由于其发酵原料的干物质浓度高而导致进出料难、传热传质不均匀、酸中毒等问题[10]。

1.4 饲料转化技术

畜禽粪便含有大量未消化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粗脂肪和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粗蛋白质含量较高[11],1 t干鸡粪可替代0.35 t饲料粮[12,13]。但畜禽粪便的成分比较复杂,含有一些潜在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铜、锌等)、药物(抗虫药、磺胺等)、抗生素、激素以及大量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等[14],致使食物链存在很大的危险,极易造成畜禽交叉感染或传染病的暴发。因此,中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资源问题决定了中国畜牧业发展必须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变。但由于一些技术的原因导致一些低碳技术在低水平重复以致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2]。

利用生物处理畜禽粪便费用低廉、节能高效,能获得优质有机肥和高蛋白饲料,不产生二次废物,不会形成二次环境污染,不仅可取得环保效益,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中小城镇和农村中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6]。而目前利用昆虫处理畜禽粪便,生产高蛋白动物饲料,发展循环经济已逐步应用到畜牧生产实践中。所应用的昆虫以双翅目的蝇科、水虻科和丽蝇科等16个科以及鞘翅目的步甲科等5个科为主[15,16]。利用蝇类的幼虫——蝇蛆处理畜禽粪便,不仅可以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减轻粪便污染,其产品蝇蛆和蝇蛆粪还可作为动物蛋白饲料和有机肥,促进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7,18]。

2 蝇蛆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2.1 蝇蛆在降低畜禽粪便污染中的作用

中国畜牧业的粪便污染问题严重,首先畜禽粪便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不仅引起动植物染病[19,20],而且还会与其他生物有机体竞争资源[21,22]。其次粪尿不处理发酵分解后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甲烷、二氧化碳和胺类等有害物质加重环境污染程度,引发人畜呼吸道疾病,导致畜禽生产力下降,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23]。据报道,经蝇蛆处理后的猪粪中粪臭素、化学耗氧量、生物需氧量分别降低92.8%、54.2%、75.3%[24],无害蝇类可处理粪便中75%的氮和磷[25]。利用绿蝇和麻蝇幼虫处理畜禽粪便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微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的滋生[26]。因此利用畜禽粪便饲养蝇蛆可以起到改善畜禽生产环境,减轻环境污染的作用。

2.2 蝇蛆蛋白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蝇蛆是理想的动物蛋白饲料,营养成分全面,营养价值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粗蛋白含量非常高,蝇蛆粉中粗蛋白含量高达54%~63%[27]。②氨基酸含量高,蝇蛆原物质与蝇蛆干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4.09%和43.38%,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标准(40%)[28,29]。③微量元素丰富,蝇蛆体内除含有丰富的钾、钠、钙、镁、磷等无机元素外,还含有多种有机生命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铁、铜、锌、锰等20种微量元素。④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D,其中以B族维生素含量最高[18]。⑤脂肪含量和质量高,蝇蛆油中含有20余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64.5%,包括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超过鱼脂而与花生油相近[30]。

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利用蝇蛆在猪、火鸡、蛋鸡等畜禽的养殖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5%的蛆粉代替鱼粉养猪可达到相近或略高于鱼粉的效果[31,32],而在基础日粮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添加等量的蛆粉和鱼粉得到的猪瘦肉中蛋白质含量比饲喂鱼粉的高5%,在仔猪日粮中添加蝇蛆可起到抗贫血作用,种猪加喂蝇蛆可增加其繁殖能力[33,34]。在蝇蛆喂养火鸡的试验中测得蝇蛆的总能量、可代谢能量、粗蛋白含量均比商业饲料高,每日消耗39 g蝇蛆平均增重34 g,每日消耗60 g商业饲料平均增重43 g[35]。据报道,用蝇蛆喂养肉仔鸡,鸡群成活率明显提高,饲料利用率高、饲养成本下降、利润增加[36,37]。在蛋鸡的饲养过程中添加适量的蝇蛆蛋白能够缓解夏季产蛋鸡的热应激水平,可提高蛋鸡对热应激的抵抗力[38]。用蝇蛆作添加剂喂养的蛋鸡产蛋率提高10%,蛋重增加2.3%~6.5%,蛋的品质好,蛋黄颜色深,蛋白黏性好,胆固醇含量比普通鸡蛋低55%,蛋鸡的抗病能力明显增强,不会增加疫病的发生[34,39,40]。

2.3 蝇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蝇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体内的抗菌活性蛋白对引起畜禽致病病原物的抑杀和防御作用,另一种是通过蝇蛆蛋白对畜禽肠道内有益菌群的调控作用。蝇蛆体内含有多种抗菌活性蛋白,这类抗菌蛋白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畜禽体内G+菌、G-菌和真菌均有很好的抑杀作用,如白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41]。另外,这些抗菌肽还可能参与畜禽上皮组织和黏膜的抗感染防御,例如抗菌肽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的增殖,能杀死疟原虫、痢疾阿米巴和锥虫等,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各种外界有害病原体的入侵[42]。

蝇蛆蛋白可以平衡畜禽肠道内的有益菌群,有益菌分泌杀菌物质,如能产生过氧化氢,对机体潜在的病原微生物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还可提高蛋鸡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其中乳酸杆菌分泌的乳酸等可降低畜禽肠道pH,抑制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和革兰氏阳性致病菌的生长,双歧杆菌对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有拮抗作用[43]。

3 蝇蛆和蝇蛆粪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 蝇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蝇蛆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如壳聚糖等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在生物防治中应用广泛。几丁低聚糖处理玉米、小麦和棉花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44];几丁糖对立枯丝核菌、花生白绢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等31种真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45];在孢子萌发上,几丁糖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率,与浓度呈正相关的关系[46]。几丁低聚糖对防治烟草黑胫病的试验结果表明,经蝇蛆低聚糖处理后的烟苗再接种烟草黑胫病菌能够对黑胫病产生抗性,同时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烟草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47];对烟草赤星病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1~16 mg/mL)内,随着浓度的提高,蝇蛆低聚几丁糖抑制率随之升高,受抑制的菌丝出现不同程度的缩短、变粗及扭曲等症状,产生的畸形分生孢子数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48]。

3.2 蝇蛆粪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蝇蛆处理畜禽粪便得到蛆粪。其浸提液对苦瓜枯萎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生物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9]。蛆粪中还含有大量的抗植物病害活性物质,可抗多种植物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果树炭疽病等病菌[41]。蛆粪能加工成有机肥,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活性,优化土壤生物的生长环境,促进物质的转化速率,在作物生长期及时供应作物所需要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从而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50]。在以蝇蛆粪、普通有机肥、菜子粕作为有机肥对晚熟椪柑进行施肥试验,研究其对椪柑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蝇蛆粪组的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有机肥组高10.07%,比菜子粕组高1.12%;蝇蛆粪组的含糖量比普通有机肥组高5.50%,比菜子粕组低4.53%;蝇蛆粪组的有机酸酸度比普通有机肥组低0.96,比菜子粕组高0.23[51]。

4 小结与展望

随着畜牧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高效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粪便中未被消化的有机物、微量矿物质元素、药物及添加剂等变成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对集约化畜禽场的粪便污染开始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畜禽场粪便简单处理和污染综合治理的研究,开发了成套的设备与设施,主要是通过对粪便进行烘干脱水和微生物发酵处理产生沼气和有机肥料加以利用。但仍存在着技术方案投资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问题,在实际推广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利用蝇蛆转化畜禽粪便可以回收利用畜禽粪便中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减轻畜禽粪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改善畜禽生产环境,得到的蝇蛆作为畜禽饲料拥有非常好的效果,其营养成分全面,营养价值高,不但可以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还能提高畜禽免疫力,降低畜禽发病率。此外蛆粪作为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优化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结合各区域中、长、远期发展规划,开发蝇蛆产业,发展以蝇蛆为中介的低碳畜禽养殖,建立“区域性”低碳畜牧是解决现代畜禽养殖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人畜争粮等影响可持续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废弃物排放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大大提高畜禽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促进畜牧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军,李金元,翁昌明,等.发展低碳畜牧业的意义及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1(10):48-50.

[2] 黄秀声,黄勤楼,翁伯琦,等.畜牧业发展与低碳经济[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257-263.

[3] 王祖力,王济民.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潜力巨大[J].业,2011(7):52-53.

[4] 马 强,白献晓,魏凤仙,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7(1):109-111.

[5] 程绍明,马杨晖,姜雄晖.我国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现状及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9,31(2):222-224.

[6] 卢 辉,邵承斌,敖黎鑫.畜禽粪便处理技术的研究动态[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6):624-627.

[7] 赵国明,矫云学,黄志永,等.混推式高效畜禽粪便沼气系统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7,27(4):80-84.

[8] 李 新.日本鸡场的粪便堆肥发酵处理[J].中国家禽,2008, 30(3):25-26.

[9] 曲静霞,姜 洋,何光设,等.农业废弃物干法厌氧发酵技术的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4(2):40-41.

[10] 李 丹,谷 巍.沼气干发酵技术在畜禽粪便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 2010(4):67-69.

[11] 刁治民,高晓杰,熊 亚.畜禽粪便微生物处理及资源化工程的研究[J].青海草业,2004,13(1):13-17,20.

[12] 朱海生,陈志宇,栾冬梅.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4):59-60.

[13] 胡明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757-759, 767.

[14] 黄鸿翔,李书田,李向林,等.我国有机肥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土壤肥料,2006(1):3-8.

[15] MYERS H M, TOMBERLIN J K, LAMBERT B D, et al. Development of black soldier fly(Diptera:Stratiomyidae)larvae fed dairy manure[J].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2008,37(1):11-15.

[16] MORALES G E, WOLFF M. Ins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osting process of solid urban waste separated at the source[J]. Revista Brasileira de Entomologia,2010,54(4):645-653.

[17] 朱开建,陈小麟,赵 扬,等.利用猪粪集约化生产蝇蛆的生态工程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2):253-256.

[18] 王 芳,朱 芬,雷朝亮.利用畜禽粪便饲养家蝇的技术及应用[J]. 昆虫知识,2010,47(4):657-664.

[19] KARCHER E L, JOHNSON C S, BEITZ D C, et al. Osteopontin immunoreactiving in the ileum and ileocecal lymph node of dairy cows naturally infected with 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 paratuberculosis[J]. 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2008,126(1-2):142-148.

[20] KREJZAR V, MERTELIK J, PANKOVA I, et al. Pseudomonas marginalis associated with soft rot of Zantedeschia spp.[J]. Plant Protection Science,2008,44(3):85-90.

[21] WERTHEIM B, MARCHAIS J, VET L E M, et al. Allee effect in larv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in Drosophila: An interaction among density of adults, larvae, and micro-organisms[J]. Ecological Entomologia,2002,27(5):608-617.

[22] ROHLFS M. Genetic variation and the role of insect life history traits in the ability of Drosophila larvae to develop in the presence of a competing filamentous fungus[J]. Evolutionary Ecology,2006,20(3):271-289.

[23] 张 琳.加强养殖污染治理 大力发展低碳畜牧业[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3):24-26.

[24] 薛纯良,吴健桦,徐大钢,等.猪粪经蝇蛆生态处理后粪臭素和排污量的变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3):218-219.

[25] ST-HILAIRE S, SHEPPARD C, TOMBERLIN J K, et al. Fly prepupae as a feedstuff for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J]. 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2007, 38(1):59-67.

[26] YEHUDA B, MARCHAIM U, GLATMAN L, et al. Bioconversion of poultry and fish waste by Lucilia Sericata and Sarcophaga Carnaria larvae[J]. Asian Journal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2011, 8(4):69-75.

[27] ZHANG M. Rearing fly larvae and animals in space for waste recycling and food supplying[P]. United States Patent:US 6938574B2, 2005-09-06.

[28] 玄宏侠,张 芳.蝇蛆的养殖技术和应用[J]. 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0):114-115.

[29] 杨满军,张彩峡.蝇蛆的开发利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 32(4):77-78.

[30] 牛长缨,雷朝亮,宗良炳.家蝇油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18(3):222-224.

[31] 蓝旅涛,张 华,黄会萱,等.蝇蛆收集及喂猪效果试验[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4(2):27-28.

[32] 郭双礼,赵殿君.鸡粪蝇蛆配料养猪效果好[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0,21(4):38.

[33] 贾生福.蝇蛆蛋白质饲料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效果初探[J].中国动物保健,2004(10):31.

[34] 梁智坚,陈 梅.蝇蛆作为动物性蛋白饲料对畜禽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08(11):120.

[35] ZUIDHOF M J, MOLAR C L, MORLEY F M, et al. Nutritive value fo house fly (Musca domestica) larvae as a feed supplement for turkey poults[J].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105(1):225-230.

[36] 梅宁安,张俊丽,刘自新,等.饲喂人工繁育蝇蛆对肉仔鸡生长的影响[J].中国禽业导刊,2002,19(21):16.

[37] 贾生福,马彦彪.蝇蛆粉对肉仔鸡增重效果试验[J].中国家禽,2007,29(12):39,41.

[38] 霍桂桃,任文社,谷子林,等.蝇蛆粉及蝇蛆培养残料对夏季产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11):53-55.

[39] 缪国存,徐宝芳,汪首开. 蝇蛆喂鸡效果好[J].浙江畜牧兽医,2003,28(2):30.

[40] 金群英.蝇蛆饲喂提高土鸡生产性能[J].中国畜禽种业,2009(4):103.

[41] 任友安.利用畜禽粪便养殖蝇蛆技术特点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280.

[42] 吴 强,崔恒敏,李英伦,等.蝇蛆对家禽肠道疾病的防治作用机理研究[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0(2):4-6.

[43] 吴 强,朱廷美,郁建生.蝇蛆蛋白及其抗菌肽在兽医学上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15):21-22.

[44] 赖 凡,雷朝亮,钟昌珍.蝇蛆几丁糖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8,17(2):122-125.

[45] 韦新葵,雷朝亮.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在植物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湖北植保,2002(1):34-38.

[46] 韦新葵, 雷朝亮.蝇蛆几丁低聚糖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4):552-557.

[47] 杨 军,蔡 斌,奚家勤,等.蝇蛆低聚几丁糖诱导烟株抗黑胫病研究[J].烟草科技,2007(9):57-60.

[48] 毕庆文,陈晓敏,王豹祥,等.蝇蛆低聚几丁糖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毒力测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6):785-787.

[49] 解开治,徐培智,张仁陟,等.养蛆产物对苦瓜枯萎病抑菌抗病的效果初探[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增刊):232-235.

篇6

关键词:郑州市;都市农业;甜糯玉米;前景

为推进都市区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满足都市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农副产品消费和休闲食品需求,郑州市根据本市实际,提出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的项目。鲜食甜、糯玉米的品质优良、生长期短、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经济价值高、市场销路好,在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中实行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化开发是切实可行的。发展鲜食甜、糯玉米前景广阔。

1鲜食玉米产业现状

1.1研究现状

育种方面,河南省鲜食玉米育种起步较晚,育种单位不多,审定品种较少,主要品种是河南省农科院选育的郑糯、郑甜系列。加工技术方面,河南省的鲜食玉米加工技术研究起步晚,所做研究少,大多从国外或外省引进。栽培技术方面,2000年以前主要是从外省引进糯玉米品种并试种,2000年以后主要是对本省郑糯、郑甜系列玉米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

1.2发展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全省范围都适宜种植鲜食玉米。河南省鲜食玉米的种植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面积不大,零星分布。鲜食玉米销售主要方式:农户主要以鲜穗销售为主;“公司+农户”主要以产后加工为主。河南省鲜食玉米产后加工主要以速冻保鲜为主,产品为速冻玉米穗和甜玉米粒罐头。

1.3市场现状

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市场发育良好,鲜食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在相对高位。河南省鲜食玉米市场主要以饭店、超市、快餐店、菜市场为主,消费群体主要为城市居民,而广大农民对鲜食玉米的认识比较少,消费水平低。总体而言,河南省鲜食玉米消费市场还处在开发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甜糯玉米育种基础,但是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利润空间小。目前河南省甜玉米的种植面积还不到1万hm2。糯玉米种植面积更小,只有个别农户零星种植。甜玉米加工企业只有双汇、科迪等,且加工规模较小。另外河南省的鲜食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对于产后保鲜、籽粒速冻、罐头加工等技术研究较少,加工技术大多靠从国外和其他省引进。河南在鲜食玉米的市场开发上也比较落后,产品单一,渠道有限,市场占有率不高,缺乏专用品牌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3发展对策

3.1加强研究,丰富品种

优良鲜食玉米品种是鲜食玉米产业化的基础。目前河南省育成的鲜食玉米品种呈多样化,其中糯玉米有白糯和黄糯,甜玉米品种有普甜、超甜和加甜等。2005年审定的糯玉米品种郑黄糯1号,适合做籽粒深加工,能生产罐头和速冻籽粒等多种深加工产品。2003年审定的郑超甜2号,抗性好,而且加工品质优良。随着我省甜糯玉米品种审定的增多,将越来越有利于河南省甜糯玉米加工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培育的鲜食玉米品种与国内外优良品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加大对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扶持力度,以加快产量高、品质优、穗型齐品种的培育。另外,密植甜糯玉米也是今后育种的方向。鲜食玉米密植不仅可以增加穗数,提高产量,也可以获取较高群体生物产量以作青贮用发展畜牧业。

3.2合理规划,规模种植

甜糯玉米由于受隐性基因控制,种植时需要隔离,小规模种植体现不出其效益,要大区连片,形成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订单式”种植。近年来,河南省的甜糯玉米种植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种植规模,并加强对农户的农技培训和指导工作,严把种植质量关,促进甜玉米种植向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据推算,农户每种植667m2甜玉米,产鲜穗约3000个,产值1200~1500元,扣除生产成本600元,可获利600~900元[1]。

3.3强化管理,科学种植

一是要严格隔离。甜糯玉米不同于普通玉米,其受隐性基因控制,只有当该隐性基因表现为纯合时,才能表现出甜玉米的特性。因此,在种植甜玉米时,要与普通玉米严格隔离,防止与普通玉米串粉,发生花粉直感现象,降低甜糯玉米品质。二是要精准播种。甜糯玉米播种时要做到:保证种子质量高、整地精细、适当浅播。三是要合理施肥。甜糯玉米主要是以鲜穗和加工玉米籽为主,所以应推广无公害规范化栽培,多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病虫害防治要以生物防制为主,收穗1周内不打农药,确保生产出的玉米有良好的食用风味和贮藏品质[1]。

3.4完善标准,安全质优

甜糯玉米生产相对集中,主要在加工公司的基地和大中城市近郊,以便于对其进行品质监测。要重视甜糯玉米的田间检测和产后检测。一是大力推广无公害甜糯玉米生产栽培技术,按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技术要求,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生长激素、重金属等残留,确保甜糯玉米安全优质。二是加强甜糯玉米鲜穗的质量监测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实现从生产到餐桌全程监测。三是加快质量认证步伐,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按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的五统一模式,加快我省无公害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绿色食品品牌。

3.5精深加工,提高收益

3.5.1提高保鲜加工、深加工技术水平

甜糯玉米采收期比较集中,要发展壮大甜糯玉米产业,必须掌握相应的甜糯玉米收后保鲜技术。甜糯玉米深加工主要指对籽粒的加工,主要产品有甜糯玉米罐头和速冻玉米粒。通过加工转化,拉伸产业链条,解决甜糯玉米鲜穗的季节性生产过剩,减轻市场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河南省甜糯玉米特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河南省的甜糯玉米深加工水平较低,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3.5.2加大秸秆饲料的加工技术研究

鲜食甜糯玉米收获后,秸秆的还处在生长旺期,其营养含量十分高,是极其优良的饲料,可将鲜食甜糯玉米部分效益转换成秸秆养殖业增收。通过“公司+基地”的形式,增加甜糯玉米的产业链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

3.6培育市场,发展物流

市场流通方面,一要加快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甜糯玉米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鲜食玉米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获取信息,开拓市场。三要做好物流市场的开发和建设,为甜糯玉米的集散、交易、转运提供良好的条件。

4前景分析

4.1用途广阔

鲜食玉米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集果、蔬、饲于一体的新型经济型玉米。甜玉米胚乳中含有较多的糖分,是普通玉米的5~10倍。甜玉米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玉米,赖氨酸含量是普通玉米的2倍,籽粒中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都高于普通玉米,并含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可制成谷物饮料、玉米火腿肠、玉米罐头、玉米真空油炸籽粒,既易消化吸收又营养健康。玉米鲜食有预防癌症病变、防治便秘、防治肥胖病、健脑提神、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2]。甜玉米中亚油酸和纤维素等对人体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软化血管,防治冠心病的作用[3]。玉米花粉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4]。此外,糯玉米中的淀粉具有较高的粘性和吸水性,其凝胶透明度高而且稳定,是造纸、纺织、酿酒、建筑等工业的重要原料[5]。鲜食玉米的秸秆和穗轴可作为燃料,苞叶可编织成坐垫、地毯等工艺品。玉米秸秆还可以生产食用菌[6]。鲜食玉米茎叶可作为牲畜的优质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鲜食玉米产出效益是普通玉米的2~3倍,采摘后的青秸粗蛋白含量是普通玉米的1~2倍,是奶牛理想的饲料[3]。甜、糯玉米集食用、蔬用、药用、饲用等性能于一身,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4.2符合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种粮比较效益下降,传统的种植业面临巨大的冲击,这就给鲜食玉米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鲜食玉米作为新型农作物种类,其经济价值比水稻、大豆等高6~25倍,在国内外有巨大市场。同时,种植鲜食玉米新品种投资小,风险小,效益高,适合规模化种植。此外,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与普通玉米基本相同,容易推广。发展鲜食玉米生产,在优质的基础上实现高产,分期收获陆续上市,并通过旺季加工或速冻保鲜待淡季供应市场,实现周年供应,既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又缓解了大宗农产品过剩的压力。

4.3郑州市发展甜糯玉米产业的优势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在郑州发展甜糯玉米产业有明显的优势。

4.3.1条件优越

郑州市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甜糯种植玉米。与此同时,郑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兼具的综合通通讯枢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讯条件,使郑州成为发展甜糯玉米的理想基地。

4.3.2市场巨大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畜牧养殖大省,郑州是其省会,甜糯鲜食玉米和副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的多元化已成为主流趋势,同时鲜穗、籽粒加工产品可以销往南方或出口国外,鲜食甜糯玉米将会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4.3.3劳力丰富

甜糯玉米在我国主要以食用鲜穗为主,发展甜糯玉米生产和加工将是我国玉米产业新的增长点。甜糯玉米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低廉,有较强价格优势,因此,郑州有进行甜糯玉米生产加工得天独厚的优势。

4.4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化前景

甜糯玉米的产业化包括甜糯玉米科研、繁育、生产、加工、秸秆利用等各个环节,且每个环节紧密相联缺一不可,任何一环节的脱节都会使整个产业链条收益受损。总而言之,郑州市要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必须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才能使郑州市甜糯玉米健康、有序发展。郑州市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可以走加工型玉米产业化新路子,首先培育鲜穗消费市场,再以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形式推动甜糯玉米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为甜糯玉米品种及系列产品的发展做好规划,组建零售市场网络,进而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可以和专业批发市场直接对接,降低风险。其次是对甜糯玉米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只有完成甜玉米的加工转化,才能最终实现甜糯玉米的产业化。甜糯玉米鲜穗收获后植株可以饲养奶牛,奶牛生产基地和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可签定秸秆回收协定,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给农民带来了增收,还能有效地保护环境。此外,还可以开辟玉米采摘园。种植绿色鲜食玉米,开辟玉米采摘园,能吸引城里人现场采摘,观赏农村田园风光,体验劳动乐趣,品尝真正的土特产,由此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这为其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育、繁、推、产、加、销各方为了共同利益组成有机整体,齐力助推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由此可见,郑州市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产出高、效益大,鲜食玉米产业将成为郑州新兴绿色产业。

5结论与讨论

河南省甜糯玉米起步较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育种滞后,种植规模小,利润空间小,加工企业少,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市场开发能力差,品牌效应不强,没有畅通的市场渠道,缺乏专用品牌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要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甜糯玉米育种研究;二是合理规划,规模种植;三是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四是推进甜玉米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五是提高河南省甜糯玉米的产后加工水平;六是提升甜糯玉米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郑州市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必须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才能使郑州市甜糯玉米健康、有序发展。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这为其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郑州市的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若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将会使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更加有序健康。一是政府应出面整合当地资源,淘汰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消除恶性竞争,协调各方利益;二是政府进一步给予产地加工企业优惠政策,对吸纳劳动力较多和对农民增收有贡献的加工企业进行鼓励,给予贷款优惠支持;三是尽快制定鲜食玉米收获后加工工艺、技术和厂房等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从多方面保证鲜食玉米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必须适时调整行业政策,特别是对优良品种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特优品种成果转化,推动鲜食玉米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恒.河南省鲜食甜、糯玉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杨若明,李玉田.玉米鲜食的功效和鲜食玉米的研究开发[J].北京农业科学,1997,15(5):40-42.

[3]于锦梅,徐福海.我国鲜食玉米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241-242.

[4]许新新,詹勇.玉米资源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5):53-54.

[5]张功礼,柳金山,陈志性,等.关于优质专用玉米发展前景的思考[J].种子科技,2000(3):144.

篇7

__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__

引言:小麦历来是__县的优势农作物,在阿勒泰全地区范围内都占有较高的比例。__县加工的“光明”、“冰山”、“ 攀星”牌面粉在全疆面粉市场中享有较高声誉,远销至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地。

自20__年以来,由于连续遭受旱灾,__县压缩了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重点发展打瓜和油葵等节水性农作物。据统计自20__年至20__年,小麦种植面积递减。如何依托种植优质小麦给__县农业发展找到出路,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调研,供决策参考。

一、优质小麦的概念

优质小麦是指品质优良具有专门加工用途的小麦,且经过规模化、区域化种植,种性纯正、品质稳定,达到国家优质小麦品种品质标准,能够加工成具有优良品质的专用食品的小麦。目前为各行业人士共同接受的小麦品质评价主要指标是小麦的容重、湿面筋的含量和质量。

二、发展优质小麦的国内大环境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我国小麦目前已具备年生产1至1.18亿吨的能力,这对于保障粮食供给,促进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小麦生产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一般小麦调销不畅,大量长期压库,财政巨额补贴逐年加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小麦的需求呈不断增长势头,市场上优质小麦供不应求,主要靠外调或者进口解决。据不完全统计,20__年我国优质小麦的进口量为10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16%;小麦进口额为0.3亿美元,占粮食进口总额的11%。

三、__县种植小麦的优势及发展现状

(一)__县种植小麦的优势

__县位于阿勒泰西部,东接福海县,南邻和丰县,西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北连哈巴河、布尔津两县,行政区域面积8222平方公里。__县气候干燥、凉爽,远离海洋,纬度北纬47°58′,平均气温3.6℃,无霜期为118-140天,海拔700-1000米,热能资源较充分,全年日照数2941小时,耕地多是栗钙土,土壤有机质丰富,无盐碱化威胁,具备了种植优质小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据研究资料表明__县优质小麦的种植条件与世界上生产最优质的硬红小麦区加拿大西部相似。__县工业不发达,畜牧业比重较大,有机肥丰富,农区没有污染,是我国少有的绿色食品基地。

__县种植的优质小麦在传统上素有白皮、含水量低、皮薄、出粉量大,质硬,面筋值高,蓬化度强的优点;平均单产高达370公斤以上。

(二)__县种植优质小麦的现状

__县优质小麦的主要产粮区分布在托普铁热克乡、托斯特乡和恰勒什海乡。因干旱缺水__县每年种植优质小麦面积波动较大,小麦单产量出现下降。

(三)__县优质小麦的产销现状

20__年,我县收购小麦8685吨;20__年收购小麦4705吨,20__年收购小麦7000吨。每年收购的小麦80%都是外销,20%属于本县居民消费。

目前__县的优质小麦已打造出“光明”、“冰山”、“ 攀星”等面粉知名品牌,由于我县优质小麦品质高,口感好,在面粉市场中享有较高声誉,优质小麦在市场上很畅销。但由于这几年种植面积的缩减,__县优质小麦现已无法满足阿勒泰全地区的食用量,更无法满足于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地。

__县特一粉在阿勒泰地区质量与计量检验报告中可以看出,1、__县特一粉的各类指标完全合格,2、尤其是在水分、灰分和面筋值,远远高于国家优质小麦标准值。

四、__县优质小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在缺水的__县,由于受水资源的制约性,使得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相比较小麦亩均效益低、需水量大,农民改种打瓜和油葵等节水、效益好的经济作物。

(二)规模化连片种植推广困难,优质小麦生产的保质要求难以达到。我县优质小麦多为农民家庭经营,存在着种植随意性和规模较小的现象。

(三)优质小麦产品单一,规模化加工量小,缺少竞争力。__县目前面粉加工企业仅三家,小麦产品也仅有“特一粉”、“特二粉”、“标准粉”三种类型。

(四)没有实现优质小麦优质价,无法提高__县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__县优质小麦加工成的面粉,在销售价格中基本等同于其他县市价格,并没有优质小麦优质价格。

五、__县优质小麦产业化发展前景分析

小麦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才是我们的根本出路。现就我县发展优质小麦前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__县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按照“以水定地”的原则,每年需确保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应在5万亩左右。要做好主产区分品种分区种植,粮食收购部门实行分类分仓收储,保证加工企业能得到优质原料。

(二)加大滴灌小麦的试种面积,为我县节水小麦的发展寻求出路。

(三)加大__县外聘专家、技术人员为种植优质小麦做技术培训指导,提高优质小麦的品种品质,使小麦亩产能达到400公斤以上,且加大高产小麦的种植面积。

(四)20__年阿勒泰地区攀星制粉厂已与__县边岸面粉厂强强联手,形成小规模精品质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__县的小麦全部就地加工,就地转化。在此基础上引进或改造__县现有优质小麦的加工技术、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改进设备、增加技术含量,优质小麦加工成营养强化面粉、面包粉、饺子粉、拉面粉等系列产品。提高小麦加工效益,使优质小麦能够卖出优质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篇8

关键词:苜蓿 地下 滴灌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S275.6文献标识码:A

1.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地势南高北低,平均坡降3.6‰,海拔1200~6360米,局部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有山丘分布,总面积2000亩,全部种植苜蓿,行×株距为2.0×0.5米,种植方向为南北走向。项目区属温带、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春季多大风,有沙暴,全年盛行西北风。本项目区土壤以灌淤土和潮土为主,土壤土层较厚, 土壤肥力较高,质地适中,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低、氮少、缺磷、富含速效钾,适宜耕作、栽植。工程区地表水量缺乏。

2.工程任务及内容

工程具体任务:为2000亩苜蓿基地建设配套的灌溉设施。项目工程建设内容包括:苜蓿基地灌溉系统工程建设、配套工程建设及其他工程建设。配套项目包括泵房、过滤装置、管网以及相应的土建工程;生产道路采用碎石面层铺设以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满足盛果期苜蓿的采摘及外运的实际需求。

3.方案设计

3.1灌溉方式的选择

项目区目前采用渠道常规灌溉,田间工程均为土渠,渗漏、蒸发量较大。灌区年灌溉需水总量为171.15万立方米,全年缺水37.66万立方米,属于季节性缺水,一般集中在3~6月份。规划年采用高新节水滴灌灌溉方式,可以明显改善缺水现状,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是收效快。滴灌全部采用管道输水,灌水均匀,减少损失,因而可以节约灌溉用水。由于滴灌没有喷灌时水珠的蒸发飘移损失,与地面灌溉相比,滴灌一般可节约用水50%~70%,在透水性强、保水能力差的土地上省水效果更为明显。在干旱缺水地区、高扬程灌区和井灌区,省水就意味着节省能耗和扩大灌溉面积。同时,滴灌可实现灌溉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管理,降低灌水的劳动强度,节省大量劳动力。同时可改变杂草生长的环境,节省田间管理的工时。

3.2灌溉水源的选择

项目区地表水季节性缺水严重,蒸发、渗漏量较大,水处理困难,并且沉沙池要清淤,首部需经常排沙,人工、维护费用增加,沙粒对节水滴灌系统和滴头的损害严重,缩短了系统的使用寿命,水源保证率低。而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08×104立方米/年,灌溉用水量为86.32×104立方米/年,因此水源选用地下水。经过现场勘测,确定单井出水量为125立方米/小时,依据《机井技术规范》,进行管网水力计算并考虑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在项目区布设4眼机井。

3.3滴管方案设计

针对滴灌工程建成后可使用多年的特点,选用“PE de75支管+ de16滴灌管”的布置方式,项目区管网依次为主干管、分干管、支管和毛管,管网呈“田字形”结构布局。管网结构主要包括:潜水泵——过滤器(施肥罐)——主干管——分干管——出地竖管——支管——毛管(滴灌管)。其中主干管与分干管、分干管与支管、支管与毛管均采用“丰”字形布置,降低能耗。系统主干管、分干管均采用压力等级为0.6MPa的PVC-U管,掩埋深度在冻土层以下,出地管压力等级为0.6MPa的PVC-U管。支管、毛管铺设于地面,支管采用75薄壁PE管,毛管采用“丰”字形布置。每个滴灌系统东西向布置主干管,南北向布置分干管,垂直于主干管。在分干管东西两侧布置支管。在分干管尾部地势低处设置排水井。本设计毛管根据作物的种植方向布局,对称分布在支管两侧。毛管铺设长度50米,铺设于枣树旁边,毛管之间的间距为2.0米,滴头间距为0.5米。滴头设计流量取3.2升/小时。在管道末端、转弯、分岔和阀门处应设镇墩,镇墩采用C20砼,干管三通位置镇墩尺寸:长×宽×高=0.6×0.6×0.6米。为保证系统管网的正常运行,需在管路上安装控制和保护装置。管道埋深根据地面荷载和机耕要求,同时考虑冻胀破坏,干管埋深1.2米,为控制各分干管的运行,分干管首部设控制阀,尾部设泄水阀。在水泵的出口处安装D200逆止阀。各干、支管进口处安装控制阀门,在每条支管的末端安装堵头。

3.4滴管系统工作制度

项目区苜蓿灌溉方式多采用轮灌,具体工作制度为:灌区分成4个系统,根据管网布置形式和大田滴灌运行管理经验,本工程轮灌组编组方式采用每次同时开启分干管上的5条支管,使系统总水量分流到控制的所有支管中,减少管道中的流量, 降低水头损失,从而减小管径。

4.案例对比

传统苜蓿种植采用大水漫灌,不但水肥利用率低,产量低,而且种植户没有积极性,制约了苜蓿产业的发展。

4.1试验材料与方法

滴灌苜蓿试验地选择在农11连82#第三年生紫花苜蓿地,品种为三得利,漫灌苜蓿地选择农11连72#50亩第三年生紫花苜蓿地设为对照。

4.2结果与分析

(1)滴灌与常规灌水肥运筹

表1:滴灌苜蓿水肥管理 (单位:月.日,方,kg/亩)

由水肥运筹表1和表2可以看出,苜蓿种植采用节水滴灌技术后,产量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漫灌条件下在每茬苜蓿进头水前,人工撒施尿素,10kg/亩一次性施入,撒施不均匀,导致苜蓿长势不整齐,而且不能保证一茬苜蓿生长全期的养份供应;滴灌苜蓿水肥的利用率和均匀度得到提高,滴灌条件下,随水带肥,每次滴施尿素5kg/亩,每茬投肥两次,肥料溶解均匀,直接滴到植物根层,滴施均匀,水肥利用率大大提高,苜蓿全生长期都能有充足的水肥供应,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收割茬数由常规灌溉模式下的二茬增加到四茬,单产由516 kg/667m2,增加到1593 kg/667m2,而且一二茬的产量明显提高。

(2)增产分析

过去苜蓿种植采取地面大水灌溉,灌溉水以地表径流的方式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不但用水量大,而且受土地平整度,土壤类型等因素制约。造成水肥不均匀、产量低,职工承包积极性不高。苜蓿滴灌种植改变了传统的灌水和施肥方式,肥水耦合通过滴灌首部压力系统和地下、地面管网系统,封闭式直接运送到土壤植物根层,避免渠系蒸发、渗漏和地表径流、水肥渗透不均匀、田间跑水等现象,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和均匀度,有利于苜蓿生长,产量增加显著。采用滴灌方式加快了苜蓿生长发育进程,收割茬数由原来的两茬增加到现在的四茬。大水漫灌模式下由于采用宽浅毛渠地面灌溉,毛渠不但占用了一定的土地,而且不利于机械收割和打捆,收割后茬高超过15cm,收割质量差,浪费大,影响产量。采用滴灌技术后,不用开毛渠灌水,土地利用率提高3~5%,土地平整,收割茬高降低到5~8cm ,收割、打捆速度快、质量好,增产效果显著。

4.3滴灌苜蓿经济效益分析

(1)效益分析

滴灌苜蓿成本为787.45元/亩,(其中:种子、全层施肥、滴灌带和滴灌系统折旧按三年分摊)。2012年,滴灌苜蓿单产1593kg/667m2,单价按市场收购价1.1元/kg,产值1752.3元/667m2,综合效益964.85元/667m2。与大水漫灌相比,虽然成本增加了350.66元/667m2,但是产量增加了1077kg/667m2,效益增加了834.04元/667m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列出2012年滴灌与漫灌苜蓿经济效益分析情况。(见表3)

漫灌与滴灌模式下经济效益分析表3 计量单位:元、kg

(2)前景分析

紫花苜蓿不但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优等饲料,而且还具有抗旱、耐盐碱、固氮改土、保持水土等作用。因此,大力发展苜蓿种植,对当地发展畜牧养殖业,改善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带动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莫索湾垦区近几年畜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但饲草供应量不足是制约畜牧发展的瓶颈之一。苜蓿种植推广节水滴灌技术后,苜蓿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不但满足本地饲草的需要,而且还向周边团场供应优质饲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退耕还林;农户收入;关系

从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试点起,截至200年底,国家在退耕还林工程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支持。总共投资了1030亿元,累计安排退耕还林3.44亿亩,覆盖了全国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3100多万户及1.2亿农户。工程之大,规模之大,世上绝无仅有。这样声势浩大、规模巨大、投资巨额的生态工程建设,其经济效益关乎国计民生的长远大计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发展。

关于退耕还林的影响,尤其是对退耕农户来说,显得十分敏感,它关系到退耕户的生活保障,关系到该项政策的可持续性。从过去的实践看,退耕还林的出发点是基于环境经济学视角,重在生态效益,根本目的是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现阶段分析退耕还林的经济影响尤其是其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有利于改进退耕还林工程的模式和绩效,有利于该项工程朝着更加经济的方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一、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国外退耕还林的研究总结

国外实行类似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国家主要有美国的“保护计划”(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CRP)以及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无计划自发方式的退耕还林。美国通过“保护计划”,到1990年,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4777万公顷耕地全部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或休耕(李世东,2002;龙花楼 等,2000;陈大夫,2000;陈继海,2001;孙霞 等,2004);而欧盟国家到2000年已有1200万~1600万公顷的农地退耕还林,其中法国就达200万~300万公顷,英国计划造林3.6万公顷,并将利用退耕还林的契机不断扩大林地(李世东,2002)。

国外比较注重运用一定的模型对工程效果进行评估,如对于美国的CRP工程,相关的评价研究非常丰富:Beck(1999)等运用IMPLAN投入产出模型评价了CRP带给农村经济的得与失,说明项目实施增强了经济活力;另一个比较多的研究方向是怎样测度农户参加CRP工程的意愿,这和宏观上调控工程规模直接相关(Cooper,et al,1998;Plantinga,et al,2001);另外,美国政府从1990年开始研究建立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即环境收益指数(EBI),用来科学地筛选农户退耕申请,其中包括是否提高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保护土地生产力、退耕后植树面积比例、政府规定的优先保护区退耕面积比例等等。

二、国内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分析

(一)从内容上看

1.研究视角

退耕还林试点实施六年以来,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项工程产生的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持续性、后续政策等进行了相关研究。绝大多数的研究重点是分析工程实施后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作用机理等。一部分文献分析了退耕还林后农户生产性投入的变化情况,如投工量、生产性投资等的变化等。退耕还林使得耕地数量减少,有一部分学者对退耕还林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论证。

2.研究对象

从研究对象来看,分为微观的农户、中观的地方及宏观的国家三大主体进行了研究。其中利用不同方法对农户主体的研究,其结果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农户带来的利益研究;二是围绕农户利益产生的问题研究。

(二)从方法上看

对退耕还林中农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退耕前后收入变化的研究上。现有研究大多从以上一个和若干个角度展开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定量和定性两类研究方法。其中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说明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

1.描述性统计说明方法

即利用比例、图表等对相关数据进行简单统计对比分析。

这种方法的应用比较多,但这种统计上的上升并不能说明就是退耕还林带来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使是退耕后农户的收入增加了,我们也不能确定这项工程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户收入的增加。由于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农户收入方式和农户收入结构变化,因此很多是从这两个方面去研究退耕还林的影响。具体地讲,要研究退耕还林后农户经营了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去做最终使得农户收入增加的?这就涉及到了退耕还林后农户的生产方式(精细密集化或者集约化)、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国家投入(补贴等)以及外出打工增多等对收入增加的影响(贡献份额),这才是研究的出路。

2.计量经济学方法

徐晋涛等(2004)在这项工程的经济评价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改进,他们利用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对退耕还林工程成效进行估计,得出退耕还林工程在三年时间里对农户的收入有负面影响。王爱民(2004)利用计量模型方法对退耕还林中生态林的未来收益作了预测。

3.其他定量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定量指标评价法和机会成本法。

(1)定量指标评价法。

定量指标的特点在于将工程复杂的态势可度量、可比较。已有研究一般用单项或多项的总量指标、结构指标来分析评价工程的经济影响。在具体分析时,绝大多数研究是通过调查资料、统计资料赋予指标相应数据,然后应用类比分析法来得出结论。类比分析法也可以理解为对比增量法或有无措施对比法,计算指标数据的变化量、变化率、比重等,从它们的变化情况来分析退耕工程产生的经济影响。在农户方面,主要有农户收入指标、农户支出指标、农村劳动力转移指标等。

(2)机会成本法。

一些研究发现退耕还林工程的主体――农户包含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即农户不退耕与退耕获得钱粮补助的比较。李瀚等采用机会成本法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农户可能的收益状况。杨旭东(2004)在分析工程对微观个体农户的影响时,计算并比较了农户8年内每亩种粮食的机会成本和8年内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

4.定性的理论探讨方法

定性评价中有理论分析法,主要是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评析工程对农户收入影响的机理。有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农户案例来说明一些好的退耕还林模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有定性指标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1)退耕还林使农户在多大程度上受益?群众还有哪些要求?(2)退耕还林是否减轻贫困,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当地贫困户脱贫?

(三)从研究的结论上看

1.关于农户收入增长问题

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退耕还林工程增加了农户收入。退耕还林实施以后,国家对退耕区农户实行无条件的粮食和经济补偿,农户的粮食收入有了保障,国家制定的补助标准一般来说比退耕地的原产出略高,或是相当;退耕后,农户对土地的物资和劳务投入也相应减少;同时,农户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高产田地的集约化生产,或是外出务工,这就从多方面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实际调查的结果也证明了这点(张洪明,2004;韦荣华,2004;支玲 等,2004)。

周红等(2003)在对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进行阶段性评价时认为贵州省退耕户经济收入的增长来源于三方面:直接从补偿中增收;通过从事其他产业和外出劳务增加收入;通过选择合理的治理模式,从退耕地中获得收益。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东梅等(2004)认为,农户的收入有所提高,但这种收入的增长过分依赖于国家补贴,目前还没有培育有效的收入增长点,因而对退耕后农户收入的可持续性表示怀疑。她还认为,参加退耕的土地等级极低,不会对农户的粮食消费量和消费支出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粮食层面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收入能否长期增加仍会影响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

徐晋涛等(2004)通过对陕西、甘肃、四川省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运用DID评价方法得出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提高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退耕户非农收入的增长小于非退耕户非农收入的增长。同时,退耕户的种植业收入也并没有因为过高的补贴而大幅度增加,其原因一方面是由粮食市价与补贴价的差额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各种原因的补贴延迟或克扣造成的。

侯军岐等(2002)也认为退耕还林在短期内会降低农户的经济收入。郭晓鸣(200)的研究甚至发现,退耕农户的畜牧业发生了萎缩,农户生活水平、消费支出总体明显下降。

目前关于退耕还林与农户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分岐。对于这一问题的计量研究成果还相当的少,而且也多是部分省份的个案研究,研究成果表明,部分学者认为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提高作用并不显著。退耕还林后农户的收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在怎样的机理上发生作用?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关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都是一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在生态恶化的落后山区,农户靠天吃饭,毁林开荒很严重。张洪明(2004)指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逐步改变了退耕区农户广种薄收的耕种习惯,促使地方政府和农户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使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林果种植业、草食性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周红等(2003)通过计算得出:贵州省退耕区农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重,由退耕前的3.3%下降到退耕后的28.6%,这就给农户创造了间接的经济效益。

3.农户生产性投入方面

支玲(2004)通过对会泽县和清镇市的调查研究得出:在退耕地种上树使劳动力的投入大大减少,劳动力产生闲置,打工的农户比以前增多。虽然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别导致剩余劳动力利用水平的差异,但种植业与养殖业用工量下降是最为明显的。

4.劳动力转移方面

退耕还林后耕地减少,大部分农户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将会产生。除了发展精细密集农业,提高集约化程度,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都必须转移出来。劳动力流动问题又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围绕农户利益产生的问题

(1) 补助问题。退耕还林中的补偿问题包括补助标准和补助年限两个方面。

关于国家制定的补助标准问题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上的争议,一般认为补偿太少,政策仅仅补偿的是一种经济价值,而非生态价值(黄河、李永宁,2004),但有人认为政府制定的补助标准过高,还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徐晋涛 等,2004)。二是补偿政策的弹性(flexible)的争论,他们认为补偿政策不够灵活,现在只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补助标准做了区分,对退耕土地的不同质量等级没有考虑进去(温亚利 等,2003)。

关于补助年限问题,是目前退耕农户最为关注的问题,争议也相当大。但是学界普遍认为这样的补助年限国家关于退耕还林补助期限的暂时规定是经济林补助年,生态林补助8年,种草补助2年。这样的补助年限未必合理,例如:李应中(2004)认为退耕期的补粮、补钱结束后,退耕的农户可能要减粮、减收,这是一个具体而又现实的矛盾聚焦点,也是退耕还林项目最大的风险源。彭坷珊等(2004)认为退耕还林(草)工程设计的-8年的补贴期限能否真正保证0.073亿公顷退耕地长期实施还林,目前实在是令人担忧。不合理,认为-8年的时间,林地的预期收益未定,合理的产业结构也还没有真正形成,很可能造成农户收入下降,从而引发新一轮退林还耕,造成退耕还林工程的失败。不少学者提出国家应该适当延长退耕还林的补助年限(易万斌 等,2003;吕永安 等,2004;高志峰,2002;等)。吕永安等(2004)认为生态林农户的补助年限应延长至20年为宜。高志峰(2002)认为生态林补助30年,用材林补助20年,经济林补助到产生收益。

(2)林权问题。根据《退耕还林条例》所规定的“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原则,退耕农户可享有0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在退耕土地上种植林木的所有权,但农户对其所拥有的林木的处置权却是受政策约束的,因为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农户才能砍伐其所种植的生态林 (王小龙,2004)。李有华(2003)认为林权证的发放,保证了农户的主体地位,但更为重要的是农户的受益权,建议国家按转移支付的形式,购买农户的生态林,或从林木的生长规律和林农的利益需求出发,实施合理间伐或部分伐后重造,使农户真正拥有生产经营的自和对其劳动成果的直接受益权。樊华(2004)也提出应尽快出台生态资源回购政策,使承包者己经绿化的荒山荒地能及时通过国家验收变成现金,使其投入能得到回报,以便提高在荒山荒地造林的积极性。

(3)规划设计问题。退耕还林规划中存在不少重点不突出、作业设计粗放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作业设计操作等问题。部分退耕地没有真正落实到急需退耕的陡坡耕地及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的耕地范围内;由于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等原因,导致设计内容不全,造林树种单一、地块分散、地域不相连等现象(王淑玲 等,2004),从而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王鑫,2004)。潘乐明(2004)提出把社区参与式管理的理念和机制引入项目规划设计和管理中,提高各社区相关群体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形成区域生态共建和资源共管共享机制。

(4)退耕还林中农户权利的实现问题。退耕还林工程是个农户工程,退耕还林要稳得住,除了退耕林分能使农户有比较收益外,农户在退耕过程中和对退耕后的林分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权利,才会将退耕的林分看成是自己行为、自己决策的结果,才会将退耕林分看成是自己的财产(贾卫国 等,2004)。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户对林种、树种及退耕地块、退耕面积的选择权是有局限的,甚至是没有的。

三、退耕还林与农户收入关系的研究趋势

(一)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影响的总结及进一步分析

退耕还林使农户的收益具有阶段性。如果单从林草收益方面来看,由于退耕还林具有较长的培育周期,其效益的回报具有阶段性。农户收益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短期降低,随着经济林和生态林的逐步成材,其经济效益开始逐步显现,如果经营良好的话,其经济效益肯定会大于用于农业耕种时的收益。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短期内使农户预期收入下降,主要在于退耕引起农户实际耕地面积减少,致使粮食减产,导致种植业收入降低。另一方面,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提高的机理在于退出的耕地大多是低产田、望天田,对农业生产及农户收入影响不大,相反,退耕的农户从事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扩大了,可寻找新的生产门路增加收入;另外农户还可以直接从退耕还林工程政策补偿机制中增收;通过外出劳务或经营副业增加收入;通过选择合理的治理模式,从退耕地中获得收益;通过提高农村投入产出率增收;通过退耕还林与旅游的结合增收等。

此外,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也具有地域差异性。在农业生产条件差、单产较低的地区,退耕农户从国家得到的补助粮款可以增加农户收入。而在单产较高的地区,退耕补助却不能弥补原有耕地的收益损失。

退耕还林工程覆盖的区域很广,且在地理位置、气候、人文、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要从全国的角度对工程作一个评价是困难的,因此大多数学者采用案例来分析工程的经济影响,这些案例研究涉及到了工程覆盖的大部分区域。然而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特殊性、复杂性,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与问题,表现在:一是对农户收入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研究较少;二是缺少对工程经济影响的理论剖析,目前大多研究仅从指标变化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对于产生影响的机理缺乏深层次的剖析,经济理论解释程度不够;三是对退耕还林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较少,模型分析水平比较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与提高;四是缺乏对工程进行经济影响方面的科学预测,对农户补助停发后收入预期和收入增长的结构性调整缺乏深入研究。

(二)退耕还林经济影响研究的发展趋势

未来退耕还林经济影响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将继续对退耕还林的经济影响进行跟踪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完善国家政策,使得国家的投资更加经济,消除研究的短期性和阶段性缺陷。二是将不断加强对个案的研究。由于退耕还林工程覆盖面广,在不同的地方产生的影响必然有差异,不可能搞“一刀切”。三是量化研究水平有待提高。未来的相关研究中,量化研究方法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模型水平和分析的深度将会不断提高。关于退耕还林与农户收入关系(涉及到以下问题:退耕后,农户的收入到底增长了没有?增长的幅度多大?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相关因素的影响度有多大?8年期的补助标准应该如何看待以及如何更准确地界定?退耕还林后从长期看,又将如何深化制度创新以促进农户收入实现根本性增长?)将是对退耕还林工程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效益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也是未来应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陈大夫. 2000. 应用产权理论管理好平原农区的森林资源[]. 林业资源管理().

陈继海. 2001. 美国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云南林业(1).

东梅 等. 2004. 构建我国农业直接收入补贴体系的思考[]. 学海 (1).

樊华. 2004. 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探索[]. 中国经贸导刊 (16).

奉国强. 2001. 退耕还林政策分析与建议[]. 林业经济(4).

高志峰. 2002. 森林价格补偿体系的构建[]. 林业经济().

郭晓鸣. 200. 退耕还林工程:问题、原因与政策建议――四川省天全县100户退耕还林农户的跟踪调查[]. 中国农村观察(3).

侯军岐,王亚红,廖玉. 2002. 退耕还林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4).

黄河,李永宁. 2004. 关于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性推进问题的几点思考――基于相关现实案例分析[]. 理论导刊(2).

贾卫国 等. 2004.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果与可持续性研究[]. 林业建设(6).

李世东. 2002. 中外退耕还林还草之比较及其启示 []. 世界林业研究(2).

李有华. 2003. 关于建设绿色山西的几点思考[]. 水土保持研究(4).

龙花楼,李秀彬. 2000. 美国土地资源政策演变及启示[]. 中国土地科学(3).

吕永安 等. 2004. 关于退耕还林还草若干问题的思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潘乐明. 2004.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

孙霞 等. 2004. 退耕还林还草研究之进展[]. 干旱区地理(2).

温亚利 等. 2003. 退耕还林政策的经济理论分析[]. 林业经济(9).

王鑫. 2004. 黄土高原紫花苜蓿产业化发展前景分析[]. 农业科技通讯(1).

王淑玲 等. 2004. 西部地区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

王小龙. 2004. 退耕还林:私人承包与政府规制[]. 经济研究(4).

王爱民. 2004. 公益林综合经济效益内涵的界定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经济师(12).

韦荣华. 2004. 退耕还林的四大成效[]. 中国林业(6).

徐晋涛,陶然,徐志刚. 2004. 退耕还林:成本有效性、结构调整效应与经济可持续性[]. 经济学(季刊)(4).

许勤,赵萱,侯宁. 2006. 退耕还林工程中社区参与机制的应用研究――以山西省和顺县为案例[M]∥陈建成 等.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杨旭东. 2004. 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及其影响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易万斌 等. 2003. 关于退耕还林有关政策的思考[]. 湖北林业科技(2).

张洪明. 2004. 对新形势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思考[]. 四川林勘设计(1).

支玲,李怒云,田治威. 2004.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以会泽县、清镇市为例[]. 林业科学().

支玲. 2004. 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林业科学(2).

周红 等. 2003.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试点阶段社会经济效益初步评价[]. 林业经济(4).

BEC R , AF S E, BURDE. 1999. Is the conservation of land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bioreserve boom or ban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Soil and Water Cons, first quarter.

COOPER C, OSBORN . 1998. he effect of rental rate on the extension of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contracts[]. American ournal of Agricultural, 80: 184-194.

PLANINGA , ALIG R, CENG . 2001. he supply of land for conservation uses: evidence from 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31:199-21.

Review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come

of Rural ouseholds and the Policy of Grain for Green

AO Wujun YU in GUO Bin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