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新意识的来源范文

创新意识的来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6 10:16: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创新意识的来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创新意识的来源

篇1

例一

课前,我了解到,现在的孩子对盘中餐、身上衣从何而来,很少去留意观察,用心思考,因而知之甚少。即使是农村的孩子,对农业生产的情况也只略知一二。课始,我把书本上的“看图连线”改成了“实物招领”,出示了稻穗、麦穗、玉米、大豆、棉花等实物让学生认领,又出示包子、粽子、爆米花、方便面、棉布等食品和用品,让学生说说这些东西分别是由哪种作物加工而成的。没想到学生在第一个实物认领环节就遭受了“下马威”,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确切知道哪个是稻穗哪个是麦穗,课堂上学生的猜测声乱成一团,结果还是我给学生解了围,告诉学生稻穗和麦穗最大的区别是麦穗上有长长的芒刺,而稻穗上则没有,我还让学生拿着稻穗和麦穗仔细辨认,这样学生就对一些农作物有了感性认识。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急于了解农业认识农业的欲望,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较好的情感基础。

例二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家长对孩子百般疼爱,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一切都来得那么容易,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有些甚至随意浪费粮食。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教材中的短文《馒头的诉苦》改编成广播剧《食品的哭诉》。课前,我请几个朗诵较好的同学进行了录制,随着“馒头”“一粒米”“一棵青菜”等食品向学生们声情并茂的哭诉,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和动情,有两个小女孩甚至当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学生在谈听后感想时都对自己以前的浪费行为表示了悔恨,纷纷向老师承诺以后再也不会浪费粮食了。通过这种看似有痕实则无痕的教育,学生在这种掷地有声的教育中深切地感受到“一饭一粥”“一丝一缕”皆来之不易,学生对衣食的珍惜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以后的观察,我发现中午用餐后学生倒掉的剩饭剩菜明显变少了,把课堂教学效应延伸到了课外,这也说明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多么有效!

例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提到农民,自然就会联想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的农民形象,实则不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我国的农业日趋多元化、现代化。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感知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并从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在教学教材中的“小辞典”时,我不满足于教材中的现成内容,在了解了教材中提供的一些农业科技新信息后,我还激励学生:“除了书本上列举的立体农业、温室农业、自控化农业、园林农业外,你认为,未来还有可能出现哪些新型农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设想,说出了许多未来新型农业,有海底农业、火星农业、自我繁殖农业、工业化农业等等。通过对教材的进一步拓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科学、投身农业科研的种子。

例四

篇2

循环经济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角度还是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都有三个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即整个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二是中观层面即产业或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第三个层面是微观层面即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需要指出的是,在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中,人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宏观和中观层面,而对循环经济的微观层面也就是一个企业,尤其是资源依赖型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关注则比较少。其实,企业尤其是资源依赖型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更高层面的循环经济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没有企业尤其是资源依赖型企业的循环经济,整个产业、区域乃至于社会的循环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研究企业尤其是资源依赖型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基础性意义。我们认为资源依赖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创新,其创新的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理念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做法。资源依赖型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实现理念上的转变和创新,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的以质量、服务和利润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导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绿色管理理念。

所谓“绿色”管理理念,就是要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资源依赖型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之中。这一理念可概括为“5R”的观念,即(1)研究(Research)的观念,就是要树立将环保纳入资源依赖型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资源依赖型企业的环境对策的观念;(2)消减(Reduce)的观念,就是要树立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排放的观念;(3)再开发(Reuse)的观念,就是要树立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的观念;(4)循环(Recycle)的观念,就是要树立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的观念;(5)保护(Rescue)的观念,就是要树立积极参与区域内的环境整洁活动,打造绿色资源依赖型企业形象的观念。

从绿色管理理念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绿色管理理念所追求的目标与传统的管理理念是不同的,概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目标,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资源依赖型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二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目标,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对环境、对消费者无污染和安全、优质的产品。通过这三个目标的实现,最终使资源依赖型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改善协调同步,走上资源依赖型企业与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

二、模式创新

目前,绝大多数资源依赖型企业的生产基本上是传统的模式。传统的生产模式主要有两种具体的方式,一种是单向线性开放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把资源开发出来,通过生产加工消费把产生的废物废气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使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地减少和浪费,生存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污染。另一种是末端治理模式,这种方式开始注意环境问题,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是一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目前大多数资源依赖型企业采用这种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对废气、废水、废物进行处理,处理技术要求高,因此是一种只投入而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模式。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无效益是这种模式的缺陷。有两组数据很能说明传统生产方式的这两个缺陷。一组数据是由青海省环保局的2006年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提供的:2006年,全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1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为5.2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8.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716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8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29.4%。公报还指出产生工业固体废物主要行业为化工、有色金属采选业等资源型产业。另一组数据是关于柴达木盆地的数据。这组数据指出,柴达木盆地近50年的矿产资源开发基本上是单一性的开发,大部分潜在价值远远超过主体矿价值的共伴生矿被作为废料丢弃了,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钾矿的综合回收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一11%,整体综合回收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2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约40%。

由此可见,传统的生产模式不仅造成资源再利用率低,开发的净效益不高,而且资源的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

因此,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不利于资源依赖型企业的长远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在生产模式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就是要从过去的单向线性开放方式或末端治理方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是:把生产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过程。这种模式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在资源依赖型企业生产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清洁生产。

200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把清洁生产定义为:“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强调三个重点:

第一,清洁资源,尽量节约资源消耗,利用可再生资源。第二,清洁生产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少生产废弃物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三,清洁产品,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等。实施清洁生产要贯彻两个全过程控制:一是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即从原材料加工、提炼到产出产品,产品使用直至报废处置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物质生产、消费污染的预防控制。二是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防止生产过程中污染发生的控制。由于清洁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源依赖型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相一致,因此资源依赖型企业应重视进行清洁生产。

三、技术创新

资源依赖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它是一个包含了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其中最关键的是三大无害化处理技术:(l)污染治理技术。这是用来消除污染物的技术,通过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来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处理。其特点是不改变既有生产系统和工艺程序,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通过净化废弃物实现污染控制。(2)废物利用技术。这是用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资源依赖型企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垃圾只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所有的废弃物都可以找到有效用途,因此废弃物利用技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载体。(3)清洁生产技术。这是进行无废弃物和少废弃物生产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内容,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和少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

技术创新的方式包括三种创新,即引进消化技术创新、集成技术创新和原创性技术创新。其中集成技术和原创技术是技术自主创新的根本。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集成技术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把各个已有的单项技术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构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集成技术创新既可以是纵向的,(在产品的生产链中,几个环节的整合或位置的调换就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是横向的,如施乐公司发明复印机之前,几乎所有相关的技术都是已知的,却从来没人想到要把这些技术从不同领域挑拣出来,整合在一起。施乐公司的技术创新,说到底不过就是四个字――集成创新。我们在追求原始创新成果时,应重视集成技术创新。对于大多数资源依赖型企业而言,集成技术创新可能比原创型技术创新更具现实意义。原创型技术创新需要长期积累和巨大投入,多数资源依赖型企业的实力还难以承受。而集成技术创新,由于更关注实用性,同资源依赖型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关联度更高,资源依赖型企业更容易找到切入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此效果也就更明显。总之,技术创新是推动资源依赖型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可以打破资源依赖型企业循环经济的成本瓶颈、价格障碍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屏障,从而有效地推动资源依赖型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四、体系创新

篇3

关键词:创新意识;自我培养;大学生

作者简介:雷鹏,1984年8月,男,陕西合阳县,在读硕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袁奕峰,1989年5月,男,陕西富县,在读硕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的影响

创新意识产生的内在因素就是心理因素。也是非智力因素,所以说有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内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反消极的心理因素也会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起到反作用,制约其发展。

创新意识产生的前提就是思想觉悟。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从思维方式的转变来开始,所以说思维方式是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基础就是具有灵活的,广泛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熟悉,习惯的思考模式,形成了一种格式化,当应对新事物是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思考,特定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形成了定势,一种思维定势。正如人们所提到的“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二)、外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就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包含了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到了洗礼后滋生出来的,与此同时,它也就是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挑战。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光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环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而家庭的构成就包括每一个大学生,所以说大学生的一举一动影响这这个家庭,家庭进而影响着社会。大部分学生远赴外地进入大学学习,大学生的教育主要已经逐步过渡到以高校和社会,大学似乎渐渐的远离了家庭,但实际上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仍然是和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家庭教育的途径和目标,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有着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

二、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意识的条件

(一)端正学习态度,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许多的大学生都生活没有热情,学习没有动力,“出勤不出力”的消极的状态。也有的学生目的不明确,上学只为了那一纸证书,如今的大学生无论是在精神条件,物质条件,科学研究和实惠环境都有前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然而许多的大学生对人生没有了规划,对生活没有了目标,对知识没有了兴趣,对发明创造没有了兴趣。对他们来说,首先就是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健全自己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其次,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对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学习,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就很难激发学习上的兴趣,其次,正确的学习方法,广阔的知识视野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就越能发现和观察问题,越能开阔知识视野。广阔的视野能开拓学习思路,并秀发学习上的兴趣,也是创新意识自我培养的前提条件。在学习方式上,可以选修也可以通过学术讲座,也可以采取学和研相结合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该敢问“为什么”敢于打破陈规,向权威质疑,始终保持学习上的浓厚兴趣,不断地激发创造性的求知欲,努力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三)细致的观察生活,全面捕捉创新灵感

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仅仅来源于学习中的专业知识,更多更普遍的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创新基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来源生活却服务与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仔细的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物,观察她发展的规律,对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也要常怀好奇。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中发现了浮力的原理,鲁班不小心被路边的小草割伤手后发明了锯……。像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这些伟人若不是细致的观察生活,也不会有伟大的发明。来源于现代生活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它们都是以各种专利的形式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

(四)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创新技能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它也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有时还可能献身。对于如今的大学生,当然不是要求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追求创新,而是要立足当前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地利用它们,并有效地采用实践和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创新意识培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还可以提高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信息加工、动手操作和技术运用相互协作的过程,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也处于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化的过程之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簇而就的,涉及多个复杂的规划,需要全方位的协作与进步共同制定出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的综合方案。

参考文献:

篇4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题海战、补课战不仅会使学生越来越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厌倦,而且也会使学生的学习长期处在被动位置。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自我对知识的追寻和学习中的创新意识逐渐缺失。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与现代教学相对脱节的教学理念逐渐被改进和完善。教师除了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设计外,还应逐渐优化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合理的课堂互动问答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环节。通过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来鼓励学生学习,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学习逐渐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科学的教学理念拓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思维,培养了他们敢做、敢说、敢创新的精神。

二、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的来说,如果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那么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创新意识的应用。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独创性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如听写、领读、逐字逐句的讲解、提问等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如利用网络进行动画教学,还原小学古文中的全貌;又如通过电子情景教学,设定语文课文内容中的仿真场景,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人物,使其能够仿佛真正进入了语文内容所描述的景象中。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合作研讨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将其分为相关的学习小组。以学生为主体,让其互相合作,通过开展互帮互助形式的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使其思维活动真正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随即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有趣。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外加大对教材、教法等教学方面的钻研、剖析,同时要加大和学生的沟通力度。通过和学生的沟通来找到适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培养;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一、培养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创新意识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动力和源泉”这句话的深刻性。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式上,老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掌握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创造意识,提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情况表现,不断地将教学问题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互联系。所以,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

二、培养高中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其重要。顾名思义,创新意识就是指在一定的思维程度上能够加强思维的开发和延伸,能够通过实践得出真知,高中阶段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限,不善于总结找出结论,在考虑问题时不够全面。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在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加强创新意识的渗透。(2)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知识点,然后对知识进行概括。(3)使学生具有最基本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具备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推理能力。(4)如何增强实际应用的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例如,在讲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七节“圆的一般方程”授课过程中,高中数学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意识,通过学习圆的一般方程,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又该怎样去创新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当今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对学生综合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结合实践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其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展现自我能力的同时对数学学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推动数学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创造一个新的数学领域。

篇6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O1

数学是一门功能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创新意识的形成,对中职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中职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意识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主观意愿而表现出的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创造性观念,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产生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中职数学教学重要意义。第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难题进行积极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良好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二,强化学生创新观念。创新意识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观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有利思维情境

数学是一门兼具客观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客观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抽象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缺乏实际承载主体,需要学习者对其进行合理设想。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创设科学、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意识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中职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另外,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发散。

(二)合理利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中职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提高教材利用率,使教材在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用。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教材常规结构,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发展现状相结合,以实际教学需求为主要立足点,对数学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使“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数学问题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还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更好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落实创新教育,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学习”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构造“自主式学习”课堂,使中职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中职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并以探究性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式学习”课堂上,中职数学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确保学生探究思路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率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

(四)实现兴趣迁移

中职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数学等文化课。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建立起数学与各专业课的联系,使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性。中职数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解决专业课问题时,运用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知识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使问题解决方法简单化,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兴趣迁移。兴趣迁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积极创设有力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三应应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教材内容重组,提高教材的利用率,使重组后的教材更利于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最后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职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下面笔者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数学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面临着教师偏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讲授的时间多,而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少;对问题的求解,学生大多在模仿中进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再学习和再发展,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

21世纪以后,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在科学中的地位也会更加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现代教育学家也指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因此加强数学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性教育是推动整体教学发展的前提,它是重要且必须的。

二、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

要培养拥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理念的教师。吴康银的《浅谈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就写到:“创新型的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不同,也就是说在创新方面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以正确的观念去珍视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性,平等地看待学生的创造能力并满腔热情地去培养这种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释放与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型意识的步骤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的创新潜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活跃。

1.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数学历史上的许多问题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可以将要讲的内容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数列的加法”一课中可以先提问“1+2+…+99+100”这道简单的计算题是否有快捷的运算方法,令学生观察思考这个数列有哪些特点,之后再引入数列加法公式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古代数学巨著《九章算术》也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的内容是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例如,其中一题为:“今有上禾三秉(古代容量单位),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一秉各几何?”教师在讲课时就可以将它作为方程组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探究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长、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后就可以更深一步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李允法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文中就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努力,赞扬他们自己思考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欲望。其次要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学生发表自己言论的时间,还要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他们亲身体验“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让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培养学生的知识反思意识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诺贝尔奖新得主朱棣文教授新近说到“创新精神最重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可见,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的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善于引导,强化思维训练。

创新意识,确切的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习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方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习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巧设练习题,调动创新意识

篇9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1、典型引路,鼓励学生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2、灵活教法,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相机诱导,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前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标学生人格力量。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仍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担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1、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大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是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

2、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撤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篇10

一、创新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兴专业,它本身就具有创新的需求。只有服装设计创新了,才能引领人们形成对潮流的追捧,才能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生活中人们常说:“潮流15年一循环”。这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服装设计需要创新,需要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创新是服装设计工作的灵魂。创新就是设计者观念的不断更新,设计者在学习特定文化和设计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兴趣、爱好、创意,设计令人们耳目一新的产品,让穿着者能够清新脱俗,适合固定场合的需要。

其次,着装是每个人个性的体现,不同的服饰会展现不同的风格和气质。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工业社会带来的大批量生产的现状,开始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服装就是其个性的展示,它可以张扬个性,引领时尚。因此,创新成了服装设计者必备的素质。

第三,创新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什么是服装的创新?顾名思义就是与众不同又适合当下需要。其实很多的时尚都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说牛仔裤的兴起,也是因为在生活中人们需要穿着耐用的衣服,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穿着这种厚厚的裤子,继而变成了一种时尚。因此,创新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可以方便生活和工作。

二、中职服装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是考试失利、文化课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的一类学生,对这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课堂上老师的教学不感兴趣,不爱听理论知识,思维也仅限于自己对课外服装设计的臆想。

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追求时尚的渴望,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渴望自己走在时尚的前端去引领别人,他们喜好国外的名品服饰。面对琳琅满目的设计,学生也会时常赞叹不已。从这一现象我们就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冲动。

三、中职服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能只拘泥于课本理论知识。上文已经提到,学生不爱理论爱时尚,那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使用传媒技术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现当前的流行服饰和明星着装,期间可以添加国外的知名服装设计,另外添加教师的讲解,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讲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个性化设计和创造。

其次,教师要注意日常的穿着,用自身的时尚和得体提供生动贴切的课堂环境。教师每天与学生见面,衣着的得体是非常重要的。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衣着。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结合目前的流行趋势和当地的文化底蕴,时时刻刻去创新并联系着。学生对老师有效仿的心态,这样教师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

再次,教师引领学生创新,化生活为艺术。在服装设计中,一件普通的衣服经过人们的裁剪和设计后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说一件旧衣服经过设计师的再次缝补和裁剪,就会形成另一种效果,进而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旧衣服改造成设计艺术,并鼓励学生将破旧的衣服进行设计创新。这种方法既能够节约成本,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篇11

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改革教学手段,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已成为创新意识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课本已经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探究。在这种形式中,学生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网络等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再加上教师的有效引导,其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不断增强。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基本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某种事物感兴趣的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并不断地促使其创新意识的提升。在教学“潜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一则故事来导入新课。故事内容为:某天一位经过坟场的工人,因为天色黑暗,一不小心掉入了墓穴之中,为了能够从墓穴中爬出来,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可由于墓穴太深,怎么爬都无法成功。于是他选择了放弃,等待救援。然而在等待的过程中,又有一个醉汉不小心掉了下来,那醉汉为了能够爬出墓穴,也像那个工人一样,竭尽全力地向上爬。这时,工人对醉汉说:“别费力气了,没有用的,还是等待救援吧。”搞不清楚状况的醉汉突然听到工人的讲话,以为有鬼,便大叫一声,竟从墓穴中爬了出来。虽然这只是一则故事,但它同样能够反映潜能的力量所在。当故事讲解完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醉汉为什么能够从墓穴中爬出来?学生们也能容易理解醉汉因为把工人误认为鬼,而受到一定的刺激,反而将自己的潜能发掘了出来,轻松地从墓穴中爬了出去。通过这样问接性的讲解,这一节内容就很容易得到深入的开展,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地进行开来。用故事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培养创造了空间。

2.创设情境。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满足教学内容的需求,可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某种情境下能够得到思维的拓展,进而提升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创建新集体”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常规地将“尊敬老师和热爱集体”的意识灌输给学生,显然得不到太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进行一场体现团结的游戏,使学生的思维在体验中得到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就会将整个团体凝结起来、团结一致,并利用自己的个性思维,不断地创新和探究来促使游戏顺利完成。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远远比那些枯燥的说教要有用得多。这样不仅使班集体的凝聚力有所增强,还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2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意识 新课 复习课 实验课 讨论课

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主要是看创新的培养。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首要责任。本人在初中二三年级物理教学中积极探索,发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随时随刻,无处不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基础上,合理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情境,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能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参与精神,就能使学生处于激活状态,就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新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启蒙。新课的导入更是激活创新意识的最佳良机,导入的创设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知识的铺垫、台阶或过渡,达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年级是物理的起始阶段,新课的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他们爱不爱学物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为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创新,在讲序言的时候,应用“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力、热、声、光、电、磁的部分知识用实验来展现,用多媒体来激活:有苹果落地,有奥运会上惊心动魄的场面,助跑、跳高、铅球的飞出,观众们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表情等等,有生活中的刀切豆腐,冷、热水的交替,有回声测距的奥妙,有池水变浅加强安全教育的场面。有电的时代的展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有了探究的兴趣,以及浓厚的求知欲和兴奋感。正是这兴趣与好奇心,促进他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

2 复习课,是激活创新意识的阶梯。三年级是中考前的冲刺阶段,三年级的复习方法也就成为重中之重。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是以专题复习,或以章节复习。中间贯穿一些典型例题,笔者在教学中,实施每一章,或每一个专题中以知识网络复习,并时时刻刻穿插一些中考试题,横向以每年外地典型中考试题为切入点,纵向以近5年吉林省中考试题为突破口,研究题型,以及中考的命题趋向,措施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层次性、渐进性的提问,适应学生水平的教学起点,小步前进,让他们在每跨出新的一步之前,都有充分的准备,使他们能够调整学习步骤而避免过多的疑惑和挫折,以便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果学习太容易,他们会感到厌烦,如果太难,他们会产生挫折感,最能激发学生动机的是,让他们做出一定的努力并达到较高的成功水平。本着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对他人不同的见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提问、举例、讲评问题时,不仅能就题论题。还要注意多样性,就题拓展发挥,倡导“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的全面性;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题归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收敛性”的训练。

下面以一道实验设计题为例:

2只电流表,1个开关,2节电池,1只已知电阻,要求未知电阻的阻值,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并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总结结论。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给出题目要求后,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操作,总结结论,对于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辅导。指明可以应用导体并联的特点进行设计。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指明导体并联时电流的大小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并启发他们画出图来,这样后两类学生也能自己设计实验的大部分或一部分步骤,并自己操作,总结出结论,为他们在创新意识的阶梯上登攀创造条件。出示拓展题时,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脑,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拓展a,2只电压表,一个开关,2节电池Ⅱ只已知电阻,要求测未知电阻的阻值,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并根据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总结结论。

拓展b,1只电压表,1只电流表,一个开关,2节电池,1只已知电阻,要求测未知电阻的阻值。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并根据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总结结论。

拓展a,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很快得出结论,但是拓展b,学生却不能立即想到伏安法测电阻,正是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记忆加深。

3 实验课,是激活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实验课包括实验操作课和实验习题课。实验习题课,是物理教学的强化,是激活创新意识的隐形图标。本着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在复习实验习题的教学中,加强了多维度的能力训练。

下面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2年中考试卷中一道实验题为例:

我省是马铃薯的主要产地,马铃薯的密度将影响它的淀粉含量。现有马铃薯、量筒、刻度尺、弹簧秤、小刀、烧杯、水、细线,请你从中选出适当的器材,设计两种方法测出马铃薯的密度(P>P水)

在做这道题之前,为使学生能顺利做出来,并且能有创新,产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喜悦。本人注重了准备工作。首先复习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器材、原理、文字说明以及数学表达式,并与学生共同总结怎样求质量,可以通过弹簧秤间接测量,还可以通过浮体浮力等于重力,通过量筒中液体变化的体积求浮力,得到重力,进而求得质量;怎样求体积,可以通过量筒、量杯直接求变化的体积,可以根据变化的水的质量来求得变化的水的体积,进而得到物体的体积,还可以通过求浸体的浮力等于重力减去弹簧秤的示数间接求得物体的体积。

篇13

1.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是意识。是指乐于发现问题、去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也是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倾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氛围引导创新

“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并感受到浓郁的创新氛围。例如,在教室长廊上悬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画像和名言,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激发起他们献身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

(2)科学启迪创新

如果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素养,很难有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科学的启迪作用,适时结合教材引入最新的科技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学生:化学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的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同时要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要介绍我国化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更要介绍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责任感,激发创新意识。

2.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的、勤奋的、百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而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富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勇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引导学生质疑思辩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如在学习“次氯酸”时,引导学生将时光追溯到2003年春天的“非典”时期,84消毒液在市场上脱销,那么,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消毒原理又是什么呢? 转贴于 (2)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的内涵应包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乐观自信的人格品质,勇于冒险、挑战困难的献身精神,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等。

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介绍一些化学家的事迹。如诺贝尔历经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多次失败后发明了炸药;居里夫人在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接触而严重损伤身体的情况下发现了镭、钋等元素,而“钋”正是为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的等。使学生倍受鼓舞,同时也感觉“责任重大”,明显能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3.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指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师生观念的更新

一方面教师要时刻启示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不能全靠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应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

(2)演示实验的创新

篇14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学生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进步不竭的动力,科技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既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才,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重点。他契合时代特征,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意识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前提和内部动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应该将教学中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下面,就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感受谈谈几点个人做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问题

数学对国家的贡献不仅在于富国,而且还在于强民。数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包括直观判断、归纳类比、抽象化、逻辑分析、建立模型、将纷繁的现象系统化(公理化)、运用数据进行推断、最优化等。用这些方式思考问题可以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周围的世界。使人们具有科学的精神、理性的思维和创新本领,使人们充满自信和坚强。

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只有当他们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主阵地,就要面临着一个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学生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性都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运用电化教学、情景图等手段。采取讲练结合,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中。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发展的,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应坚持课堂教学的民主,鼓励学生提问题,发议论,大力实施“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和谐教育”。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勇于探索,产生创新的渴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念和灵感。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质疑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凡事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解放,因为“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对这些学生不能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上的“亮点”,尊重他们的创新意识,正确地引导和鼓励他们。同时,教师要讲究提问的质量,设计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以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支持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鼓励学生积极评价,进行平等的交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讨论,甚至争论,敢于标新立异,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求索。教师还要能巧引善导,让学生自愿、自觉地配合教学,接受教育,使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成为学生从不善学习到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的指路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设法突破现成结论,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创新。

四、启发学生想象,在想象中体现创新灵感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想象是创新的孪生兄弟,想象力丰富的人创新精神也强,没有想象,就没有新的创造发明。信息知识时代的今天呼唤想象,但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并构成新观念的心理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还应多对学生进行想象,开展一系列的想象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与探索,不是说说那么容易,必须下一定的工夫,付出一定的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遵循数学教材的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改革教学方法,让他们愿学乐学,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尝新精神,师生互动起来,利用各种活动来授好知识,练好技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喜欢数学,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数学课中形成并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奥加涅相等编,刘远图等译,《中小学数学教学法》,北京测绘出版社,1983

[2]张奠宙等著,《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陈侠,《课程研究引论》,《课程·教材·教法》,1983年第3期

[4]陈昌平主编,《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吴之季等主编,《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徐利治著,《数学方法论选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