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病理学研究方向范文

病理学研究方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6 10:16: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病理学研究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病理学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林业;森林;林木;病理学

森林病理学是目前林业生产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和工作理念之一,也是保障现代化林业生产工作顺利进行和良好开展的关键。在当代的林木企业而言,其在工作中森林病理学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环节,是确保林木生长良好的基本理念,也是一种综合了各种复杂森林病害为一体的综合性林木病症预防和处理的技术学科。在最近几年的社会发展中,随着人们对林业认识和保护环境要求的提高,以各种林业病害防治和处理为主的综合性技术学科——森林病理学的研究与探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森林病理学概述

自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在工作中对于森林病理学就着手研究和分析,并且经过了百年时间的研究使得其逐步趋于了成熟。但是在上个世纪,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得森林病理学的研究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也造成了多数资料的损失。但是在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至今,由于人类饱受战火影响而对于自然环境、森林资源都有了良好的认识,基于这些现象,使得人们不得不在工作中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森林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病虫害。并对其进行了总结。

森林病虫害简而言之也就是目前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森林植物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和病害进行了检查和处治,并且通过这些实践和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全面和复杂化的工作流程与学科体系,是基于各种病虫害的产生原因、症状特点、发展规律以及相关的社会发展技术手段进行的深入总结与研究。

2森林病理学的发展

森林病理学这样概念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后期,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在目前社会发展中,受到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与分析,并实现了综合化、全面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在我国,由于建国之初受到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科学技术理念的影响而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隐患,也造成了众多的工作问题的产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森林病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和指明了发展新方向,也为现代化林业生产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依据。

同时在近年来,受到全球能源储备与开发矛盾的影响,林业生产活动也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制约与影响。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和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目标的探讨与实现,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得不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来保障环境、能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也为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基础与前提。

3森林病理学的特征

森林病害是目前森林生产工作中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一些列病变产生的结果,在这一时间段里,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无法引起经济损失且能够对林业生长带来有益活动的影响要加以利用。同时这些现象在营林工作中无法被我们称之为林业病害,而是一种有益的病害模式。如目前我们在森林工作中常见的林木菌根菌在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侵袭和污染之后形成的一种菌套现象,他们的存在不但无法造成林业生长影响,还对于林木的根部带来了良好的保证效益,避免了其他因素造成的林业资源的生长和生产影响。而目前我们在森林病理学工作中所研究的工作重点主要是针对林木生长的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的有害病变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在工作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控制模式,为林业的正常、持续发展带来了基础和前提。

4研究方向

4.1研究对象:从寡元单纯系统到多元复杂系统

以往对于病害发生机制的诠释主要集中在森林病害体系中的单个成分,但森林病害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各生物因素间的动态互作,以及周嗣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生物间互作关系改变或新的种间互作关系形成都能够促使病原物进行适应性进化,基因表达、遗传系统、形态特征、扩散方式和生活史策略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在生态系统中的适应速度和分布区域,甚至暴发成灾。

4.2研究尺度:从基因到景观向全球

森林病理学所研究的树木通常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一些甚至能达到几个世纪。树木虽然不能移动但是其后代可以离开它所建立和生长的环境而扩散出去,有时自然的单一物种或者几种物种统治了整个景观区域。然而森林可能被一些病原物所侵染、致病甚至致死,包括真菌、细菌、植原体和病毒以及线虫等。

篇2

[关键词] 艾滋病 职业暴露 护理专业学生

艾滋病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瘟疫,它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医务工作者面临更多的HIV/AIDS 职业暴露[1]。护理专业学生是一特殊群体,掌握艾滋病知识既是自身的需要,也是未来工作的需要。在我国,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为80.6%,被污染针头刺伤的占60% [2]。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防护意识薄弱,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操作行为不规范,针刺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而且不同工作部门因工作强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也明显不同。张洪[3]的一项调查显示:22%~77% 的护士不知道皮肤沾染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应如何正确处理,职业暴露后应在多长时间内预防性用药。本研究旨在以知-信-行模式( KAB) 为理论基础,了解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为今后在护理专业学生中普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以有效控制艾滋病在护理职业行为中的传播及蔓延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高职学生中抽取2010级新生共366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是由WHO的评估青少年艾滋病危险行为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KABP)问卷修订而成[4]。本研究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专家组评定,结合护理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反复修订和完善调查表,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包括五个部分:一般资料、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问卷、艾滋病态度问卷。艾滋病知识问卷:共22个条目,包括调查对象对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非传播途径、艾滋病的职业防护知识。艾滋病态度问卷:共8个条目,包括调查对象对有关艾滋病及相关职业防护知识的态度。本研究在正式调查前选择了50名研究对象测试了本问卷的信度。其信度系数(Cronbach’s a系数)为:总问卷a=0.80,知识问卷a=0.71,态度问卷a=0.85。

(2) 调查方法

1)培训前调查:

选择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教师及研究者本人共4人为调查员,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2011年3月到各班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基线调查。

2)健康教育讲座:

根据培训前调查的结果制订适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需求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于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进行为期3个月共计3次艾滋病基本知识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

3)效果评价

2011年7月,到各班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后测,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3)资料分析

讨论

1.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

培训前后护生艾滋病知识及相关知识和态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篇3

1、消化肿瘤病理学;

2、肺脏肿瘤病理学;

3、矽肺病理学;

4、临床病理学;

5、超微病理学(医学超微结构与超微病理学研究室);

6、脓毒性休克(病理生理学系);

篇4

关键词:讲授案例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临床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3-03

讲授案例法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教程和案例两个部分,使系统掌握知识和培养职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1]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后,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和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2]如何引导学生将病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临床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病理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3]为此,我们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09年临床专业1-2班1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55人为讲授案例法组,2班55人为传统讲授法对照组。

2.方法。①讲授案例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法组主要在高职、高专合堂大班制进行,首先,两节课时间前2/3(约70分钟)系统讲授病理学理论知识,然后利用两节课后1/3的时间(约30分钟),分析与理论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病例,即课堂病例插入式教学,所选病例为学生践习时录像病例,教师进行整理、剪辑,做到简明扼要、客观真实、层次清楚,病例内容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且不超出学生所学知识范围。多媒体呈现病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讨论过程由班干部主持、评价,教师巡回旁听,并做最后点评。②传统讲授教学方法,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录像等方式进行理论课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以教师讲授的内容为主进行复习考试,形成系统、稳定、扎实的理论式传统讲授教学方法。

3.评价方法。期末成绩评定,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试卷按统一标准答案,由教研室集体改卷,然后输入教务处教学考务管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PEMS3.1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习期间综合素质评定,调查讲授案例教学法组与对照组见习期间基本情况,逐一评定医生基本素质构成:知识素质、临床思维能力和态度素质。[3]知识素质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临床实践中试图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做出有根据的、正确的临床决定,态度素质评定包括职业道德、合作精神、医患关系等方面。[3]职业道德由所在见习科室主任打分,以上由见习生所在医院医务科组织代教老师组织负责调查,盖章后寄回学校实践部统一整理分析。

二、结果

2009年临床专业1-2班病理学期末考试单项试题成绩比较,讲授案例教学法组病理期末考试案例分析成绩优于传统讲授法组,而基础知识成绩两组无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两种教学法期末考试单项试题成绩比较(x±S)

通过调查见习期间医学生基本素质:知识、能力及态度素质,发现讲授案例教学法组临床批判性思维能力表现优于传统讲授教学法组,而知识掌握和态度素质两者无明显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教学法实习期间医生综合素质评定比较

注:与传统教学组比较,p<0.05如表3所示,讲授案例法与传统讲授法比较,学生在沟通交流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相互协作能力的自我感觉均有所提高。

表3 两组教学法互相协作、沟通能力的比较

三、讨论

1.讲授案例法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全面系统讲授,有利于学生全面、牢固掌握病理学知识,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讲授案例教学法使期末病例分析成绩、临床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相互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均有明显提高。讲述案例法不仅重视知识的转移,更重视知识的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之后,马上进行案例分析与应用,可使知识向能力转化以实现“无缝对接”,防止知识与应用脱节,通过案例分析强调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讲授的知识,而是重点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即应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错综复杂问题能力,这也是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的根本所在。

2.讲授案例法利于提高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讲授案例法不但能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由于讲授案例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上学生的被动地位,如积极思考、应邀发言、主动讨论,所以使学生学会了沟通合作,经过小组、大组、班级之间的交流思想的撞击,在合作中相互沟通,在沟通中相互合作,增强了说服别人及聆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3.讲授案例法没有影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讲授案例法组与传统讲授法组,在考试试题单选、名词、简答题,其平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因可能是两组教学法均采用讲授为前提,尽管讲授案例法讲授时间稍短于传统讲授法组(约30分钟),但由于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及时复习、巩固与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所以并没有影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说明在讲授案例法教学中,不但能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不会影响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因此,讲授案例法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又保留了传统讲授法的优势,受到学生普遍认可。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并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综合运用,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让理论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培养得到共同升华。

总之,讲授案例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明显优于传统讲授法,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得以实现,可提高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易激扬.讲授—案例结合教学法探索[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1,(4):99-102.

[2]Noblitt L,etal.A Comparison of Case Study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for Improvement of Oral 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Thinking Skills[J].college science teaching,2010,39(5):26-32.

篇5

【关键词】循证医学 病理学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高函[2009]19号-152)。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52-02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实行规范性、阶段式教育,实行基础、临床、实习三阶段式,我们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临床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过分依赖教师的讲授,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循证医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Etiolo?鄄gy)、发病机制(Pathogenesis)、病理变化(Pathologicalchange)、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介于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许多疾病的诊断并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最可靠的方法,因此病理学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1]。可以说病理学肩挑两担,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尤其是病理学的实验课教学,类似于临床课程的实习过程。因此,在病理学的实验课教学中实施循证医学理念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循证医学的概述

循证医学(evidence?鄄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David L Sackett教授于1922年正式提出的[2]。它的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叶,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师个人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上述因素完美结合拟定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是针对临床研究文献,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有关质量评价的标准,经过认真分析与评价,获得最新、最真实、可靠且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证据,并应用这些证据指导临床医疗实践,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

循证医学及其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而这也正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医学观察、评价方法和临床实践过程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其评价和实践所得结论尚缺乏严格的科学证明。在医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医学教育不完善的一面所带来的问题日显突出。

3.病理学专业教育现状

病理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医疗环境对病理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求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关爱生命的理念。以往的教学理念中存在“重能力轻医德、重视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以及教学体系设置中的缺陷,使我们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实践教学在引导学生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病理医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重影响了病理学专业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得我国的病理医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西方国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病理专业技术不断更新,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病理学发展的需要,这使我们现有的知识和临床技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过时。所以,如何使一个医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主动更新过时的知识,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急需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医学教育模式,实现向“以教材与参考资料并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并重,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并重”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从现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

4.用循证医学理念指导病理学教育

学生进入医学高等院校以后,虽然接触了大学的课程,但是基本上都是基础理论课,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还没有从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转变过来,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更是寥寥无几。在病理学这个“桥梁”学科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改革和转变,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当然,如果能够使学生成功转型为临床型的循证思维,对今后临床课程乃至一生的临床实践都是受益匪浅的。这就更需要学生主动地接受循证思维并改造自己。这些学生虽然学习医学,然而没有任何的临床专业知识,可能看过病例后无法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病理学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贯彻循证医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外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掌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这对很多临床病理科和理论教学分开的院校来讲,实在是很难克服。综上所述,循证医学是对传统医学的补充和完善,能够更好地为医学这一特殊领域培养实践型实用人才。循证医学在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中的应用,将会是病理学实验课和理论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

总之,循证医学对病理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其促使病理学重新审视自身的科学证据基础。随着对“循证”观念的普遍认同,循证病理学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之一,其实施对提高病理诊断和科研水平、增强病理诊断对临床的指导性等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2

[2]Evidence?鄄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 Evidence?鄄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JAMA, 1992, 268(17); 2420-2425

篇6

关键词: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30-02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临床病理学也称为外科病理学或诊断病理学,是病理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病理诊断对许多疾病的确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医学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对促进我国高层次病理研究生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和适应社会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病理学科发展及社会对病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探索和完善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造就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要求的高素质临床医疗队伍,我们对病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和尝试

一、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为科研型和临床型两种模式,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这种分类没有完全体现出各自的优势,甚至给许多培养机构造成误解,认为科研型主要侧重于对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往往忽略对临床诊断能力的基本训练,使基础的研究生缺乏临床工作技能训练,而临床型研究生缺少基础扎实的理论和科研技能训练。由于对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差别认识不足,导致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形成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的脱节[1,2]。

长期以来,国内多数院校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从事实验病理学研究,投入临床病理工作的时间很少,对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大多只注重强调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对临床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些研究生毕业进入医院工作后,其临床实践技能明显不足,不能得心应手地从事临床第一线工作,这种“高文凭低能力”的现象应引起高度关注。过去我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根据导师工作的重点不同,临床病理科工作的导师以临床型培养为主,基础工作的导师以科研型培养为主。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大幅上升,医学生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多地受到医疗和教育界的重视。然而,现有的病理专业毕业后的研究生就业去向没有因分类上的不同而不同,科研型研究生大部分进入临床从事临床工作,只有少部分进入科研单位和教学岗位。这就造成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人才不足,而进入临床的部分研究生又不能及时地发挥效力。目前医院在选择毕业生时,更多的是注重其临床病理的实际能力和基本素养,有单位用病理组织切片考试,有的要求独立地动手切实际的病理标本,并作出病理诊断,一个没有经过临床病理诊断专门训练的研究生是很难面对这样的考查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没有经过正规的病理诊断训练的病理学教师,从事病理教学就会纸上谈兵[3-5]。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缺乏临床病理知识技能的病理学研究生,将很难适应今后的科研和临床病理工作。

二、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

我们从2007级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按照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首先根据病理研究生专业特色,将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教学经验和临床病理实际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由于研究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性格特征参差不齐,导师首先依据个人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分三个阶段(版块)培养:

(1)第一阶段:集中授课阶段(第一学年)。除完成学校统一安排的公共课程外,学科根据自身特色,加强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专业课和选修课,此外通过参加读书报告会、学术会,促使研究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拓宽知识面。

(2)第二阶段:科研能力训练和教学培训(第二学年)。通过科学文献的查阅,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研课题的设计、科研实验,撰写阶段性论文等,培养其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要求研究生参加四个月的本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全过程,完成一定学时的实习课教学任务,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此外研究生要进行尸体解剖过程的实习。

(3)第三阶段:临床病理诊断能力训练3~6个月(第三学年的第一或第二学期)。研究生根据自已的科研进展,在第三学年的第一或第二学期,任选3~6个月到医院病理科学习外科病理,导师制定相应的临床病理诊断训练计划,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达到初级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这些计划的制定在时间上要科学调整,不要让科研和临床病理训练在时间上造成冲突。研究生在学习中可以初步熟悉疾病的病理学分类,掌握疾病病理诊断的程序和规范,学习常规的病理学诊断操作、各种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子病理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等知识技能。学科安排教师给学生开设诊断病理学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参加病理科的疑难病例讨论,浏览常规病理诊断切片,基本达到对一个病理医师的基本病例数观察的最低要求。

三、效果和体会

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强临床病理诊断基本功的训练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在侧重临床型研究生的临床能力锻炼的同时辅以科研能力的训练,在加强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不放松临床工作的实践,使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教学经验和临床病理实际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有效地推动病理学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的转变,对提高我国病理队伍的总体水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对研究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研究生们一致认同目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尽管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我科研究生就业率一直很高,导师们也认为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解决了原来基础型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以及临床型研究生科研和教学训练不足的问题,推动病理研究生教育由过去的仅注重培养科研型人才向注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力,闵苏.谈教学医院科研型研究生“三位一体式”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288-290.

[2]敖启林,王国平.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6(6):526-527.

[3]赵涌,曹友德.病理学研究生进行临床病理诊断能力基本训练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66-367.

[4]王昭.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152-153.

[5]王阁,张志敏.肿瘤学研究生培养方式思索与探讨[J].重庆医学,2010,39(16):2150-2152.

篇7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病理学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61

Abstract Research Teaching is not only a change in teaching model and teaching methods, it is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eaching philosophy. Research teaching 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of qualified medical personnel to play an active role.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l in pathology teaching, can fully mobiliz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ignificantly. This paper made a brief summary o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experience.

Key words research teaching; Pathology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随着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社会要求医学院校培养出更多能够进行临床医学实践与创新性研究的医学科学家与临床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出更多科研-临床复合型高级人才。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入,越来越受到医学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教学团队尝试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病理学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创新等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中初显成效。

1 研究性教学的含义

研究性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与认识的内在规律与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一般而言,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以改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在学生学习中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自主学习后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①同其它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有其独特的内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②

2 病理学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医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模式

病理学是以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③病理学通过上述内容揭示疾病的本质,学习病理学的目的就是要在今后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为疾病的诊治及预防奠定坚实的病理学知识基础。同时,病理学又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把病理学理论的传承性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注重理论教学,偏重实践教学;更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模式远不能满足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纵观病理学的发展,近年来分子病理学等病理学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病理学知识需要不断更新补充。例如,本教学团队每学期均设立5~6项本科生科研创新课题,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分子病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中来,让学生充分理解病理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及发展与分子病理学的研究成果密不可分。这种在教学中把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教学实践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的自主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也是医学教育的必然需要。

3 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必须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本,进行病理学教学。传统的病理学教学顺序基本遵循教科书中的顺序,即概念、病因学、发病学、病理变化、经过和结局、治疗与预防。这种刻板而按部就班的教学内容安排极易让学生产生疲劳,而研究性教学以学生对当堂课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充分调动学习的目的性及自主性,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开展学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病理学的知识点;通过研究性教学,学生从各种渠道搜集到的知识内容将远比传统课程中教师所灌输后掌握的内容要丰富得多,而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在横向知识的联系上更为活跃,有利于病理知识的系统学习。

(2)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是必要的,但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在传统病理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与此相反,研究性教学中,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教师是课堂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激励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惑、树立科研思维的层面上来,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是平等,学生在积极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会提出更多见解,而教师则应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纠正在知识掌握中的错误理解,这种交流必定使学生在病理学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3)对于课题的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要相结合。在接触病理学的初期,以学生个人的能力是不能解决病理学问题的。因此,学生之间需要交流合作,促进知识点的共享,互相启发,相互争论,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最终掌握扎实的病理学知识。

(4)研究性教学中需要注重病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结合。近年来,分子病理学、遗传学和传统病理学的迅猛发展对于揭示疾病的本质、疾病的分类提供了新技术及方法,这些知识点的结合对于病理学知识的掌握也至关重要,对于现代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作为医学本科生,只有通过研究性学习才能打破学科的“独立性”,加强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及科研思维。

(5)研究性教学实践不仅限于课内,课外实践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病理学课程的学时是有限的,如何在课外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病理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充分利用学科承担的医疗纠纷等法医病理学尸体解剖案例,让学生直接参加观摩教学,并对尸体解剖所获得的病理标本进行取材、切片染色、镜下观察,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勇于探索的科学习惯。指导学生观察大体标本的方法,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病变特点,通过该临床病例分析,使他们掌握病理学的学习内容、研究方法,提高对病理学的学习热情。收集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完整和典型的迷你临床病例资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培养临床思维,探刻了解临床病理联系的意义。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拓宽思维,综合考虑问题,在问答题中寻找答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邀请名师,给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使学生对高水平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利用暑期学校使本科生真正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从论文的查阅,研究方向与路线的设计,实验及数据的整理,论文的撰写等全部环节中都有所领会,对以后继续进行研究打下基础。

4 病理学教学中实践研究性教学的效果评价

本团队为适时评价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方便交流与勾通,应用了腾讯QQ即时通讯软件。在课前用QQ群了解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并安排每堂课的新内容或利用QQ空间的日志功能进行平时小测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练习、提问、实际操作等注意了解学习进程中的情况,调节教学进程,并确定学习效果。课后通过作业或考试等方式检查学习结果,评定成绩。另外,开办暑期学校,使学生在假期参与科研活动,自2013年以来学生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也反映了研究性教学的成果。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在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实践研究性教学模式,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加深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摆脱传统教学习惯的束缚,创造更好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实践环境与条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通讯作者:林贞花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研究性教学在医学本科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为GH4016

注释

① 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提升策略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出能够掌握高端技能的护理专门人才。病理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而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很好地将理念与实践进行联系,将微观与宏观进行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操作,是将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的重要桥梁。但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在病理学实验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课的课时较短,在授课的过程中,形式单一,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标本陈旧老化,不利于学生掌握先进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操作。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在实验课上的积极性,导致实验教学质量不好,本文对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实验课授课形式多元化教学

病理学实验课比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每个实验室的学生不会太多,小班授课增加了教师去指导每一个学生的机会,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上教师可以灵活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问题式教学、病例呈现法教学以及模型演示法教学等,将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与常规的实验教学相结合,作为补充,丰富实验课的教学形式。

1、利用“学生讲台”提高小组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相关的数据表明,随着讲课时间的增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在逐渐下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的质量,我们在病理学实验课上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事实,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来,增加学生的表现机会。在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学生讲台”这一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讲台的作用,在课前教师需要提前布置好实验的实习内容以及问题,指导学生在课下通过搜集资料,查找教材等方式来获取相关的知识。在实验课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标本并进行组内讨论。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讨论情况进行提问,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最后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指导,解答学生们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2、采用病例呈现法进行讨论式教学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开设病理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备运用专业地病理学知识去分析和处理临床护理实践中的问题,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将基础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渗透到病理学教学中。案例呈现法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病例,通过播放学生在临床见习中的典型病例录像让学生更好地看到问题所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如将“外伤后长期卧床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落、肺动脉栓塞引起死亡的病例”作为实验课上讨论的典型病例,比如病例是哪一部位出现了血栓,其原因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护理方式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这样的思考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病理学知识生动起来,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评判性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实际临床护理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优化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教学

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强化大体形态病理实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下肢静脉混合血栓、肉眼对失活组织的判断等,通过与实际病变的大体标本进行对照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病变的形态和原因,对于发病的机制以及病情对机体的影响也会有更加深刻的领会。在对大体标本进行讲解时教师应当重视对疾病的临床病理的解释,对肝硬化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标本进行认识和讲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静脉曲张的发生的原因和将会带来哪些结果,并考虑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临床症状,同时还要做到让学生了解今后将如何对此病例的预防和护理。在对病理切片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较容易出现看不懂组织切片病变特点的情况,这时教师们应当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较为典型的病理切片进行重点的演示,除此之外还应当在以后的病理切片制作过程中进行改革,使得切片的制作更加清晰,更加专业。比如可以在一张玻片上放两块组织,一块是病变的组织,一块是正常的组织,这样在一张玻片下经过对比学生更容易看出不同,了解病变的特点。提高了观察组织切片实验的效果,使学生们保持对实验学习的兴趣。

三、开展多媒体数码互动系统教学

为了更好地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学校可以引入多媒体图像采集分析互动系统,这样在实验课上,教师可以将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在该系统上同步显示,同时把切片观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典型的结构一起显示在屏幕上,使教学更加方便,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的质量。

四、改革病理实验课的考核办法

在传统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考核实验效果的方法是让学生对组织切片和大体标本进行识别,并对病变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描述,之后根据学生们的识别以及描述水平进行打分,与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报告成绩相结合得出学生实验的总成绩。该种考核的方法形式陈旧,考核的内容涉及面较窄,不能够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岗位的需求,在对学生实验课的效果进行考核时,应当适当地改革考核的办法。比如采取以疾病为中心,具体临床病例和病理标本识别描述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肝硬化的病例,将该病例的病史、检查情况以及临床表现对学生进行介绍,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得信息对该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并让学生对此病例中的病变部位用肉眼和显微镜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所观察到的情况进行细致地描述,最后让学生在大体标本室中去查找,找出肝硬化的大体标本,并通过显微镜找出肝硬化的组织切片。这样考核才算完成,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以及回答的准确性来进行打分。这样的考核办法更加贴近实际,也更能考查出学生学习知识的扎实程度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全方位,综合性的考核。通过这样的考核方法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认真,联系实际,从而提高病理学护理能力。

五、总结

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清晰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目标,紧紧地围绕此目标来改革和设计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的护理专业的人才能力更强,掌握更加专业的技能,更好地满足现在社会中优质护理岗位地需求。并且学校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对实验教学中不妥当以及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整改,以便探索出较为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吕丰收,李宜培,张秀芝,肖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14.10.755-757.

[2] 刘安丽,张海燕,马志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实践性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04.80-82.

[3] 李平忠.构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240-241.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兽医病理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75-03

兽医病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沟通动物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它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和微生物学为基础,通过大体病理标本观察、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剖检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方法研究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和转归过程,以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为临床学科提供理论依据[1,2]。

兽医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在兽医病理学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与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炎症、肿瘤);系统病理学(呼吸系统病理、消化系统病理、心血管系统病理、泌尿生殖系统病理)和动物疾病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剖检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方法来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诊断疾病,为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4,5]。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学生只是简单地观看,而兽医病理课程概念较多,各种病理变化用肉眼和镜下描述繁杂且相似,此时学生毫无兽医临床知识,在死记硬背中失去了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以至不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兽医病理学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6,7]。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于2012年通过《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对现有动物医学标本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先后完成了对10种新疆主要畜禽标本数据库的建设,标本文字数据记录达到2430条、图片5000张、视频资料10个(总时长300分钟),总资源量达到50GB,建设“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1个,其中包括动物病理大体标本图片600余张,教学资源丰富。

一、“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功能、内容和特点

1.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建设。依托校园网现有的IT基础设施构建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Linux,WWW服务器采用Apache,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MySQL,应用开发语言采用PHP,该LAMP组合均为开源软件,无知识产权限制问题。应用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该架构便于使用者借助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电脑等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心资源数据库。

2.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的管理与注册。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可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该平台资源数据库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使用登陆前需在网站上进行用户注册,输入用户名、登陆密码、真实姓名、电话号码、单位名称、Email地址等个人相关信息,用户注册后由网站管理人员验证其相关信息后确定是否授权使用,用户授权后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该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

3.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的信息内容。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站首页包括平台概况、新闻动态、动物解剖标本库、动物病理标本库、寄生虫标本库、动物疾病图库、科普园地、视频点播8个信息专栏。其中“平台概况”专栏详细介绍了《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平台所具有的功能,使广大专业用户能够详细了解平台的内容和应用范围,为广大专业用户使用平台提供资料。“新闻动态”专栏介绍畜牧业相关科研动态、学术信息、平台建设进展等畜牧业发展现状相关新闻。“动物解剖标本库”、“动物病理标本库”、“寄生虫标本库”、“动物疾病图库”四个标本资源库,通过登陆标本库可以浏览和搜索动物大体标本、病理大体标本、寄生虫标本和常见动物疾病病理图片,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查看和浏览学习。“科普园地”专栏主要介绍新疆畜牧业发展中的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计划项目以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简介和科研成果展示。“视频点播”专栏承载教学视频课件、技术推广视频、科技发展视频。

4.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病理标本库的应用。授权用户可以根据所需检测内容选择二极检索标题,如:系统器官病理、肿瘤、病毒性疾病病理、细菌性疾病病理、支原体疾病病理、寄生虫性疾病病理、营养代谢性疾病病理、中毒性疾病病理、免疫缺陷性疾病病理。再选择点击所需查询的三级标题,如:神经系统病理、心血管系统病理、呼吸系统病理、消化系统病理、淋巴与造血系统病理、泌尿系统病理、生殖系统病理、运动器官系统病理、皮肤及其衍生物病理,点击所要选择的系统病理名称就可以出现该系统病例所包含的大体病理标本图片,每张标本图片均由详细的注解说明,使学生能够结合标本了解该标本的病理变化特征。例如,在检索猪化脓性脑炎标本时,可以首先点击二极检索标题中的“系统器官病理”,然后再点击三级检索标题“神经系统病理”,此时会展现出“神经系统病理”中所包含的所有标本图片,然后可点击所要查找的图片(标本号4545),根据标本图片注解,详细观察标本特征。

二、动物病理标本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在病理教学中的作用

1.实现网络化教学,丰富病理学教学模式。兽医病理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的识别来理解疾病病理变化的机制,使学生通过眼观标本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8]。实验教学是检验学生掌握和理解病理学基础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如何通过实验考核来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及各种技能的程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验考核的作用,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显得非常重要。在《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中将现有的600件动物病理大体标本,按系统病理学和临床病理学方法进行分类,每个标本用数码相机进行三面角度拍照存入计算机,上传到“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络系统,并进行编号、标注标本名称、文字说明。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学习并掌握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提高病理教学的效果。

2.增加实验教学资源,实现标本图像立体化。随着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兽医病理标本与数码图像、网络平台相结合,在兽医病理学的教学中可以将“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络系统中相应的视频、图像在课前播放或让同学课前预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病理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在实验教学后,学生可以通过系统之中的病理图片反复学习完成绘图作业和习题。同时结合大体标本各种病理变化的观察帮助学生从立体的动态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事物。“新疆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网络系统的建设,可以有利于对所需病理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快速查找,实现了资源共享、开放学习,既高效便捷又生动直观,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展望

在传统的兽医病理教学过程中,对动物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病变观察与识别,是兽医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随着大体病理标本和组织切片的数量及种类的增加,特别是新增动物传染性疾病大体病理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的补充,教学资源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为了提供多种病理学学习途径,建立“畜禽及疫病标本信息共享平台”,将庞大的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以网络模式保存下来,不仅使病理变化图文并茂,直观易懂,而且可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能够使学生更便捷的获取学习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掌握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加深了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升了病理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专业技术人员获取和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较为便捷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周诊辉,向双云,张晓远.《动物病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东畜牧兽医,2013,(34):75-76.

[2]郑世民,刘超男,高雪丽,杨丽萍.动物医学专业兽医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5):33-35.

[3]杨玉荣,姜义宝,焦喜兰.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189.

[4]王海花,张桂云,吴凤笋.兽医病理学教学标本建设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2(2):49-50.

[5]高利波,高洪.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82-85.

[6]冯平,孙旺斌,屈雷.动物病理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榆林学院学报,2011,21(2):101-102.

[7]王建林,尹燕博.动物病理标本在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高等高职研究,20,47(11):29.

[8]陈宏智,易本驰.动物病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J].职教研究,2009,(11):36-38.

篇10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植物保护;

作者简介:侯明生(1952-),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与研究。

国内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及农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由于相关院校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不存在统一性质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依据华中农业大学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认为,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是指那些政治思想过硬、敢于肩负时代使命,立足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勇于探索和解决植物保护相关的科学问题、实践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并据此建立了一套植物保护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植物保护核心课程、植物保护实践认知、创新能力培养、科学人文关怀体系建设四个方面。

一、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一)精炼教学内容,跟踪专业科学前沿

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培养体系重点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检疫学等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检疫学等课程的学时分别压缩至48学时、40学时、48学时、40学时、48学时和40学时,大力倡导学生课外自学。强化了夯实基础知识、注重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传统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进展相结合,反映学科发展动态,注重以现代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进展解释传统植物保护学问题。例如,利用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阐述植物症状形成机理、将分子诊断技术引入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将微卫星标记技术引入迁飞性害虫的教学和结合雷达监测技术讲解迁飞害虫的迁飞机制等。

(二)重视专业教材建设,注重精品课程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师团队承担了国家精品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编写工作,担任主编《普通昆虫学(第二版)》(雷朝亮、荣秀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侯明生、黄俊斌主编,科学出版社,印刷中)、《植物害虫检疫学》(杨长举、张宏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植物病害检疫学》(洪霓、高必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城市昆虫学》(张宏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食用菌栽培学》(吕作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张国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等,担任副主编的教材有《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谢联辉主编,科学出版社,印刷中)、《植物病理学原理》(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园艺植物病理学(第二版)》(李怀方等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和《昆虫学研究方法》(赵惠燕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等教材。同时,加强主干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建设,其中普通昆虫学课程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和植物检疫学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以这些优秀教材为核心构建的精品课程不仅证明了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扩充了广阔的自学空间。

(三)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强化年轻教师培养

自2007年以来,植物保护专业先后新进教师26人,其中教授两人;学院面对海外聘请了“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五人。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等主干课程组建了优秀的教学团队,每门课程均有三名以上的主讲教师,并至少有一位教授担任主讲,原则上允许专业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主讲专业教师。如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团队由姜道宏、李国庆、程家森、谢甲涛和张静等五位教师组成,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团队由侯明生、黄俊斌、罗朝喜、蔡丽和郑露等五位教师组成,普通昆虫学的教学团队由雷朝亮、牛长缨、周兴苗、付新华、朱芬、朱智慧和杨凤连等六位教师组成,农业昆虫学由张宏宇、王小平、华红霞和吴刚等四位教师组成。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实行了导师制,如姜道宏教授和李国庆教授分别负责指导谢甲涛博士和张静博士的教学工作,侯明生教授和黄俊斌教授分别指导蔡丽博士和郑露博士,青年教师随堂听课、观摩。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并将青年教师是否参与实践活动作为年终考核及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植物保护实践认知体系建设

(一)建立作物生产实习课程体系

该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种植稻、麦、棉和油菜等重要农作物,调查病虫害发生,获得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实践机会。作物生产实习课程教学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耕种实践,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进行,贯穿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及其实验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课题组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立和探索了田间教学方法,如现场指导、评比、邀请知名教授现场教学等。课程要求紧扣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实时关注国家农业生产,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和气象因子等对作物的影响,阐述植物保护专业及农业科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自豪感。2009年王小平等就该课程建设及运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9]。

(二)重视强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普通昆虫学实验、农业病理学实验和农业昆虫学实验等实验课程设立为独立的必修课程,加强了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在专业理论基础课及其实验课结束后,教学安排长达三周的野外条件下的植物保护专业基础实习课程,为学生提供独立、完整的时间进行实践。该课程在湖北省大别山区进行,对当地常见昆虫及病害进行考察,并采集、制作和鉴定标本,培养了学生连续实验和观察能力,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植物保护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培养了其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植物保护专业的大学生科研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相关,而课程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主渠道,可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指导。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经常会结合经典实例阐述重要的科学发现,在锻炼学生科研思维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科学研究的真实印象。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植物保护专业配备了充足的实验课程和完善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能独立地完成一些基本试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柯赫氏法则,学生需要完成病害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纯化、接种观察病害症状和病原菌再分离纯化的整个流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形态观察和ITS序列测定等技术鉴定病原真菌,不仅涵盖了传统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也引入基础性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这些课程教学及其科研活动,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为他们今后从事更多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坚持和重视校外生产实习

为了加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建立并长期坚持毕业生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习制度,完善实习内容和过程,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坚持深入基层的工作制度。在学生实习方式上,按照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特点的发展进行实习单位的分配;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采取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实习和集中安排实习工作的管理方法;建立了一支由多学科、多技能、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的校内教学导师队伍,并聘任了一批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科研院所专家、企业家等做校外指导教师,明确了学生实习单位及校外指导教师的责任。同时,华中农业大学加强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充分保障专业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校外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从1972年开始,植物保护专业坚持让学生下基层实习,40年来从不间断。植物保护专业这种生产实习的模式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农学专业和植物科学技术专业得到了大力推广,对学校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实践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将对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一)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

“硕彦计划”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设立的一种旨在培养植物类科技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探索性培养模式。该计划根据学生自主报名的原则,从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一批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且具有良好学术潜质的学生进入教师的实验室提前接受学术科研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大学三年级结束时进行最后一次考核,合格的学生根据意愿于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通过实施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贯通培养方式,不断优化办学资源的育人效能,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植物保护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那些参加“硕彦计划”的学生在创新欲望、能力和自信力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2010年以来共有两个学生团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资助,主持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8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荣誉和奖励主要有校级三好学生标兵两人,十佳大学生两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研究生录取比例为45%。

(二)鼓励本科生申请创新性科研项目

培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一直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重点之一。华中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开发性实验教学工作,出台了多项重要举措,如制定了“华中农业大学各类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各类实验室应根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的要求,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等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面向本科生开放,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使用效益,积极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植物保护专业教学也针对本科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机会进入相关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给了大学生一个实践与科研的机会,申请者根据个人的兴趣及爱好,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申请报告,并通过答辩和专家评审进行立项。立项后,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有项目都必须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SRF项目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开发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措施,2011年和2012年植物保护系SRF立项分别达到12项和20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显著,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银奖一项,“湖北省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湖北省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一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项。

(三)加强毕业论文研究过程管理

一般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始于第四学年,现已将选题时间提前到大学第二学年结束至第三学年开始。为了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植物保护专业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严格,每位学生必须在大三阶段进入教师的实验室。在选题时向学生公布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及拟定的课题名称,供学生自由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沟通后确定研究方向,自主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预备性试验等,进入开题阶段后,学生将在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直至撰写研究论文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导师对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进行指导。答辩时成立答辩委员会,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答辩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真正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自首届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以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有七篇优秀论文获一等奖、六篇获二等奖、12篇获三等奖、九篇获优秀奖;此外,2005年至今,共有17篇论文获湖北省毕业论文创新奖。

四、科学人文关怀体系建设

(一)搭建“教授接待日”活动,指点学生奋斗目标

学院创建了“问学斋———教授接待日活动”,突出“问学”与“导学”两个方面,倡导师生平等对话、自由畅谈,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帮助大学生启迪智慧、开阔思维、广博知识、提升内涵。通过专业教师与学生的问学交流,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保护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另一方面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人生经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学术热情和科研兴趣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问学斋活动”从2008年开展至今,举行了22期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教授接待日活动,植物保护专业16名教授,两名外聘“楚天学者”,以及一批副教授和讲师走进“问学斋”,面对面地与本科生谈科学、话学风和谈人生等。有的教师多次参加活动,参与活动学生近2000余人次。“问学斋”为师生互动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校内已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多次被《湖北日报》《人民网》《凤凰网》和《楚天金报》等媒体重点报道。

(二)创办“三农讲坛”学术报告活动,开拓大学生国际视野

为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启动“三农讲坛”大学生学术报告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和企业家等来学院面对本科生讲学,讲述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讲授自我成长历程,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补充传统课堂内容的不足,提升大学生整体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学术育人。一方面,积极邀请学界专家和岗位科学家开展前沿讲座和特邀报告、推荐优秀博士生开设“博士讲坛”、联络杰出校友来校开展“校友讲坛”等,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三农讲坛”的形式与内容。近两年以来,“三农讲坛”共举办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学术报告49场,邀请到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韩国等近百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邀请国外专家开设了全英文讲授的暑期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为超过三千人次的学生奉献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这些讲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升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向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

(三)师生共建植物保护协会,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植物保护协会的宗旨是“以趣味让会员愉快,以知识让会员认可,以实践让会员成长”。除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外,教师也是该协会的重要会员,为学生提供经费支持和专业知识支撑。植物保护协会关注农业科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服务“三农”。协会积极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植物保护实践活动,如开展走进实验室、走近科学家、走进科学活动,不定期邀请院系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研究生座谈;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狮山行,标本集”和“小型书签”制作等活动;走进校外的农业部门、农资企业以及周边农村服务“三农”开展科普活动;参与解决植物保护的实际问题,这些活动协会将科技创新和学术活动紧密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展大学生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自主思考科学问题、自主学习和勤于实践的能力,推动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程。

(四)注重“以人为本”,建立人才管理保障体系

篇1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123-03

1954年7月《人民日报》号召全国西医界学习中医,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这一刻起,中西医结合至少承担了两个历史任务:一是中医和西医共同应用于临床,治病救人;二是挖掘中医药宝库,发展中医学,并使之科学化。基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责任,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是单纯掌握中西医两套医疗方法去治病的一般医生,而且应该是对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认识范畴、逻辑方法、临床思维特点、科研方法等都有所洞识、有所发展、有所成就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方向培养的人才似乎没有很好的完成中西医结合的任务,业内和业外人士对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似乎都不满意。这表明中西医结合教育长期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改革。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环节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医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此,本文决定以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索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的方向,抛砖引玉,以明确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使命。

1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后果

1.1结而不合: 结而不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的原因和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关。笔者查阅了北京、上海、南京等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培养目标,大体表述如下:“系统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西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中医、西医处理临床疾病,能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

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教学师资基本上就是由中医学专业和西医学专业的教师分别担任;教材基本是中医教材加西医教材的常规组合;各院校该专业的特色无非就是体现在中西医知识的比重上。因此,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根本没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而就是中医学或者是西医学教学体系的翻版。这样的教学体系教给学生的无非就是中医和西医各自的医学认识和医学实践,至于能不能够结合、怎么结合,以后完全看学生个人的造化。

1.2各自为政: 各自为政是中西医结而不合的后果之一。纵观中西医结合临床,大体西医辨病之后,中医辨证,然后各自用药,最后观察临床疗效,判断中医和西医共同治疗同一患者后是否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笔者以为,这种临床结合模式基本用不着中医和西医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因为只要懂西医和懂中医的两个人一合作就能解决问题。因此,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培养的人才如果在临床一直是从事这样的工作,恰恰说明了中西医间仅是合作,根本没有结合,基本上还是按照各自的医学实践去诊治。

1.3误读科学: 对科学的误读是中西医结而不合的严重后果。学生分别学习了中医和西医之后,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西医在临床上表现出的强大优势似乎与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以及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生命有关。在“西医是科学的”潜移默化影响下,中医科学化似乎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理论、证候及方药的微观物质基础,实现对中医理论的解释和验证。这也成了5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然而,笔者以为该研究方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科学的误读,是中西医结而不合的又一现象。

什么是科学?科学并不就是指从物质的角度认识自然和生命,它的真谛在于不断的实践,去伪存真,实现对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真理的追求。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由于西医课时不足,再加上中医先入为主,因此对西医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仅看到了研究西医的技术手段,没有学到西医认识生命和疾病的科学过程。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归咎于学生,而应是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没有启发学生中西医能不能结合、怎么结合,只是简单把两种医学体系填鸭给学生。当两种医学体系在“脑袋里打架”时,结而不合自然就成了必然现象。

2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的方向

2.1培养科学精神: 不可否认,5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疾病、针灸的临床实践以及方药的作用机理阐述等。然而,中医学没有进步是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也就是说中西医结合的中医科学化任务没有完成,甚至几乎没有涉足该领域,中医里面依然是真真假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以为,原因在于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认为:中西医临床结合治疗以及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释中医、中药就是在发展中医,就是在实现中医科学化。而实际上,中医科学化应是一条通过不断实践,实现对中医去伪存真,不断探索真理的一条艰辛之路。因此,中西医结合教育首要的改革方向应是通过课程教育重点培养该专业学生的科学精神。下面笔者以病理学发热的相关章节谈一谈这方面的探索。

按照常规的讲解模式,发热这一章节会让学生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及内生性致热愿的概念,熟悉发热的分期、发热时体温的调节机制及热代谢的特点,了解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改变。最后会告诉学生,发热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手段。如果通过该章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笔者以为要利用一些实验,重点讲解对发热的认识过程,比如:为什么前列腺素E(PGE)是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为什么发热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手段。笔者在讲解后面一个问题的时候,给学生举了个前辈做过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蜥蜴的实验:

首先,实验分两组:一组给感染的蜥蜴解热药阿司匹林,另外一组给感染的蜥蜴安慰剂。结果显示:给阿司匹林的蜥蜴全部死亡,而给安慰剂组的蜥蜴仅是轻微感染。这个实验观察了抑制发热对感染的影响,阐述发热对机体抗感染的积极意义。

其次,实验分五组,分别把蜥蜴放到34℃、36℃、38℃、40℃及42℃的环境中去。结果显示:环境温度越高,蜥蜴的死亡率越低。由于蜥蜴是变温动物,这个实验通过升高蜥蜴的体温观察了发热对感染的影响,同样阐述发热对机体抗感染的积极意义。

随后,多中心通过类似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这样,发热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手段的观点逐渐得到公认。如果一开始提出这个观点是唯心的,那么通过众多科学家正反两个方面、严密的逻辑论证最终把唯心的观点转变成了唯物的真理,并且明确指出这个真理还是相对的,继续接受质疑和检验。

笔者以为,这样的讲解才能告诉学生什么是科学精神。如果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材都能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编写,增加重要论点得出的实践过程,那么学生就会用科学精神去审视中医,早晚会走上中医科学化的道路,去验证“辨证论治是不是美丽的谎言”、“中药是不是有如书上所述的功效”及“针灸的临床效果有多少是安慰剂效应”等,实现对中医的去伪存真。只有这样,中西医才实现了真正的结合,也只有这种结合才能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使命。

2.2

2.2.1中西医各自医学体系的特点: 不可置否,中西医在认识生命和疾病上具有本质的差异。西医展现出的鲜明特色:用物质来了解人体,用物质的变化来衡量人体的健康状况。专业人士通常用“白箱法”来概括西医的这种研究模式。由于人体发生疾病的时候,往往都是很多处会同时发生物质变化,如果只是固定某一处物质变化加以研究和治疗,就会显得局限和机械。

中医展现出的鲜明特色:用系统比对和疗效反推的方式来认识生命和疾病。所谓系统比对就是指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结出的客观规律运用到人体身上(比如:阴阳、五行、气血),认为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也和自然界、人类社会相似,这是一种哲学思维模式。然后,通过四诊将客观观察到的疾病症状和体征用这些术语进行概括性描述,认识疾病的证候就此产生了。除了系统比对,中医的许多理论是通过临床疗效推求而出的。比如:经络理论就是基于针灸在临床表现出的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归经理论也是由于方药在临床上表现出的特定效果而得出的。某些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可以化痰湿的症状,当再次用这些中药治好了某种病理状态后,就把这种病理状态称为痰湿证。专业人士通常用“黑箱法”来概括中医的这种研究模式。

2.2.2减少隔阂的教学模式: 两类不同的医学体系放在一起势必会相互排斥并产生隔阂,进而诱发“中医和西医根本就不能结合”的想法。这本是一个合理的现象,但如果这种情绪进一步蔓延,势必会危害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因此,减少隔阂、相互吸引,把中医和西医构建成矛盾双方可能是中西医结合教育重要的改革方向。可能也就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下面笔者以病理学课程教学谈一谈这方面的探索。

⑴总论教学: 病理学总论部分系统概括了西医对疾病的理解。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动态平衡被打破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笔者认为,中西医对疾病的理解是的切入点之一。事实上,中西医对疾病的理解基本一致。笔者在讲解时作了相应的比较。比如:“动态平衡被打破”对应于中医的“阴阳失调”;“损失和抗损伤反应”对应于中医的“正邪相斗”。西医对病因的大体分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应于中医的“先天和后天、内因和外因”。西医认为,疾病的转归取决于“损伤和抗损伤的势力对比”,对应于中医的“正邪此消彼长”。两者对疾病理解的不同点仅限于:这些概念是不是用具体的物质来描述而已,这属于认识手段上的差异。而事实上,中西医采用各自的认识手段,最后实现了对疾病相同的认识。这也侧面证明了:不同的认识手段都可以用来探索客观真理。

⑵各论教学: 病理学各论主要涉及各个系统的疾病,重点在于讲述疾病的病理变化。笔者认为,目前的各论教学过于强调了疾病的某个状态,而弱化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可能会给学生留下西医对疾病的研究是局限的、静态的印象。这种印象可能会与中医留给学生的系统性印象产生冲突。因此,动态、系统的讲解某个疾病可能是的又一个切入点。下面笔者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谈一谈这方面的探索。

探索的总原则:从疾病的发生一直讲解到死亡。慢性支气管炎按照该原则讲解的线路如下: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死亡(抢救不及时);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衰竭-缺氧-机体的代偿反应-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静脉淤血、低排出量综合征-丧失劳动、自理能力-死亡。按照该线路图,笔者在讲解时,把呼吸衰竭、缺氧、机体代偿反应、失代偿等章节的内容调整到了呼吸系统疾病章节。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病理学教材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编写,从而体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可能有利于降低不同医学体系间的隔阂,并能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

⑶细节教学: 中西医的相通点还可能存在于一些细微的地方。比如:神经系统疾病章节谈到抑郁症,将临床使用有效的抗抑郁药用于小鼠后,可以减少强迫游泳试验中其静止不动的时间,那么就把小鼠强迫游泳试验中静止不动的行为称为“抑郁样行为”。这种认识模式和中医疗效反推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再如:发热章节里面谈到体温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这和中医的阴阳观念一致。这样的哲学思维模式如今也正广泛运用于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之中,这不也说明了系统比对的思维方式在西医的微观世界里其实也在运用。

3结语

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存在认识手段上的差异,但也存在很多的共同点。因此,如果把中医和西医放在一起,它们注定会成为矛盾双方。哲学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那么,中西医结合定会成为中医发展和西医发展的动力,这不仅可以促进中医科学化,还可以形成有中国特点的西医研究模式。为此,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应以维持这对矛盾为总体方向。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避免两者冲突,从而营造中西医结合的氛围;另一方面彰显各自的特色,培育可实现各自发展的可结合点,从而实现中西医真正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振瑞,李经纬,陈可冀.20世纪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史学考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1):1033-1037.

[2]黄李平,凌江红.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在西医高等院校的初步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3):273-274.

[3]王阶,许志仁.中西医结合人才教育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4):245-246.

[4]刘建平,曹卉娟.从循证医学看国内发表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及改进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5-8.

[5]杨云松.中西医结合史论[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

[6]王炜,严火其.从库恩范式理论解读中西医结合教学中的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3,24(9):55-56.

[7]聂优爱,陈利国.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之浅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4):380-382.

[8]陈可冀.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8-9.

[9]李致重.从科学的出发点、含义、分类看中医[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3-4.

[10]BernheimHA,KlugerMJ.FeverandantipyresisinthelizardDipsosaurusdorsalis[J].AmJPhysiol1976,231(1):198-203.

[11]KlugerMJ,RinglerDH,AnverMR.Feverandsurvival[J].Science1975,188(4184):166-168.

篇12

关键词:说课;病理学;护理;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82-03

说课与讲课不同,是对讲课过程的理论概括。说课要体现讲课者整堂课的宏观思路、教学的安排及应对突况所采取的措施。除外还要体现出讲课者如何衔接不同的内容,达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效果。因此说课是备课的深化、扩展与完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师培养、授课比赛中。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病理学教学经验,以说课的形式浅谈一下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对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章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内容分析

优秀的讲课者一定要熟悉、吃透教材,要对教材有宏观的把握。说课要讲清楚整个学科的内容方向,该学科在护理专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各章节之间有怎样的逻辑联系。

1.教材分析。《病理学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医学之本,是护理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必经之路,学好病理学将对学生的医学学习生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主要通过研究患病机体的各种形态、功能、代谢等的变化来研究疾病,从而为临床护理疾病奠定理论基础。在医学护理教育中属衔接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的桥梁课程。因此学习病理学要有正常人体医学基础知识,而病理学疾病的学习,又让各种临床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有理可循。病理学在内容上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

2.章节分析。(1)章节内容分析。正常局部血液循环是机体重要生理机能之一,是维持局部组织细胞正常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是血液循环障碍的直接后果,如压疮、冠心病等。还有一些疾病过程中伴随着血液循环障碍的问题,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形成的赘生物、胎盘早剥时发生的羊水栓塞等。这些疾病一旦发生死亡率较高,是临床重点关注的。护理工作经常要进行血管穿刺操作,操作不当也易于损伤血管,引发局部血栓形成,甚至导致病人猝死的严重后果。因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病理学教学内容中较为重要的一章。(2)章节编排分析。本章属病理解剖部分总论内容。在章节编排上较前,位于《健康与疾病》、《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内容之后,各系统疾病之前。这种编排体现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五个知识点根据难易程度、相互间逻辑关系依次介绍。出血相对简单,作为铺垫最先讲解。学生易于理解并建立学习的信心。随后,介绍充血,内容难度稍有增加,其一因为淤血这种病理过程在日常生活、临床疾病中很常见,其二为介绍血栓形成做准备。课堂讲解起伏到一定高度。血栓形成是本章的至高点,重要且难理解,与临床多种疾病等密切相关。栓塞、梗死难度有所回落,多与血栓形成有关,宜最后讲解。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指路标,它使整个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护理专业的需求、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章课时安排6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说课时应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说明。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等;熟悉淤血的原因及病变特点、血栓形成的条件及结局、梗死的类型等;了解淤血的后果、栓塞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等。本章的重点、难点均在血栓形成。

2.能力目标。护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护理应用人才,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会观察病情,观察患者。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能判断各种出血现象,识别淤血、梗死的器官组织。其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通过淤血的病理变化思考临床相应的症状、由血栓形成的条件思考血栓性疾病形成的原因、由循环通路的特点思考栓子运行途径,并探究如何去防治和护理。

3.情感目标。“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教学过程中要将人文关怀渗入学生内心,毕竟医学的作用是有限的,人终究要走向死亡,死亡的最终方式都是疾病。教学中应树立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直接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学中如何做到“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下面我从六个方面介绍。

1.语言运用。跌宕起伏的语言能有效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讲课者应予以重视。病理学作为医学课程,涉及很多陌生的专业词汇和众多抽象的机制。讲课的语言应注意两点。(1)易:尽量将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换成通俗、易理解的话去解释。如栓塞这个词,可换成“卡住了”或“堵住了”。(2)少:尽量用短句子代替长句子,如梗死的概念,可解释为“缺血性坏死”。除外,尽可能多用示意图解释。

2.温故知新。本章知识内容建立在正常人体血液循环通路、血液凝血途径等基础上,多年教学总结发现,新知识讲解前对相关旧知识回顾非常必要。如讲解血栓形成条件前,回顾内、外源性凝血途径,讲淤血原因前回顾大小循环等。复习可采用示意图、概念图、提问等形式,既利于导出新课,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3.案例教学。从近几年开始,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中病例题型在逐年增加。病理课是学生疾病学习的开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疾病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本章内容涉及众多临床常见疾病,非常适合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是护士上岗证考试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可以使理论学习丰富起来。选择案例应侧重认识基本病变与一般临床表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加强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和记忆。如左心衰竭病例中,通过主诉和体格检查来提高学生对肺淤血病理特点的认识;利用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对本章内容总结提升。

4.实验教学。为更好地将理论转换为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验并重。学生通过实验课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消化。如梗死类型分为贫血性梗死与出血性梗死,通过对相应大体标本的形态、显微镜下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学生对这两种梗死的理解就很深刻,不易忘记。实践证明,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联系、配合,可以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同学们反映较好。

5.开展读书报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欲望,更为了学生禀赋和潜能充分发展,教学最后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可选择护理相关内容开展读书报告,如探讨冠心病的健康教育。训练学生查阅文献,使用网络资源,了解临床动态,提高写作与表达能力。

6.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板书。(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的大量应用,课件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学过程中。病理学学习以形态变化为主,非常适合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图片对比正常的肾与淤血的肾、正常肺与淤血肺的组织结构,能让学生迅速掌握淤血的病变特点;展示淤点、瘀斑及紫癜的图片,可帮助学生识别不同病变特点的出血;血栓形成过程的动画模拟可促进学生的理解等。丰富了的课堂内容,设计新颖的课件还可提高学生的兴趣。(2)板书设计。尽管多媒体教学有诸多优点,但板书仍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设计板书时要考虑板书所要达到的目的效果。①提升教学层次和条理。教学过程中依次板书大小标题,可避免单纯幻灯片教学片段化的缺点。②加强记忆,突出重点。本章中涉及概念较多,存在次重之分,依据教学目标将重要名词用彩色粉笔书写或用特殊符号标注,如血栓形成,来加强学生注意,起到课堂点睛的效果。③灵活绘制示意图。教师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内容,机动选择绘制示意图,如讲解左心衰引起肺淤血,通过肺循环的示意图能有效说明。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深入理解、积极探索的三重境界。学法具体为“手、脑、口、腿”并用。

1.勤动手。课堂学习中积极运用手和笔进行勾画圈点。将有关概念、病理变化、类型等予以标注,同时注意区分重点。复习时应及时对本章内容概括总结,可绘制本章组织结构图来整理思路,理清知识脉络,如下图。

2.勤动脑。通过课堂案例,学生应从临床资料(病史、症状、体检与化验等)和不做任何提示的病理材料中独立分析,做出病理诊断,然后分析病变发展过程。本着能力培养的原则,由学生向老师汇报观察结果与理由,对培养学生病变发展的分析与综合应用知识等能力都有直接帮助。

3.勤动口。传统教学形式单调古板,氛围压抑,师生双边交流不足,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课堂上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勤动腿。为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和利用网络资源去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完成读书报告、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依次由复习回顾—新课导入—温故知新—新课讲授—案例讨论—总结概括—读书报告共七个步骤展开。实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1.复习回顾。复习回顾可采用提问方式,如“怎样判断术后病人伤口的愈合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上堂课的掌握,帮助学生快速回顾上节重点,及时调整本次教学策略。

2.新课导入,温故知新。要创设一种富于启发性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着手,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知识、思考问题。如由孕妇妊娠中晚期下肢水肿的现象引出淤血的知识,由常见疾病心梗、脑梗引出血栓形成的知识等。随后对本节课所需的其他学科内容进行简单回顾,以便更好地开展新课讲授。

3.新课讲授,案例引入。依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对重点、难点内容增大教学时间比例,并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器官感知能力来加强理解。如讲解血栓形成内容,可结合多媒体动画、绘制示意图及病理图片等手段协助学生深入理解血栓形成过程、类型及构成。对于了解内容通过图片对比,减化讲解。如讲解梗死的类型,通过相应病理图片帮助学生区分清楚即可。讲解过程中可适当穿插案例,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加大学生理解深度。

4.总结概括,读书报告。知识内容的小结可提高学生的认识,并尽快将讲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总结可采用组织结构图、临床病例、思考题、开展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对于难点、疑点反复强调,加强学生的注意,协助学生记忆。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发展专业和自我成长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教学实践总结,发现生动、准确及富于节奏的语言表达,精彩案例的引入,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效结合,读书报告等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能较好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中各内容的基本理论,促进了学生临床思维的发展,同时丰富了病理学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并为后期临床护理相关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有待改进的是课件制作水平,应多制作一些医学三维演示动画,为教学提供更加形象逼真的模型。

参考文献:

[1]许三林,丁凤云,宋印利.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光华.病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谷素华,杨国燕,张瑜.教学反思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J].北京:教育与职业,2010,4(11):42-43.

[4]商临萍,刘朝英,杨辉.研讨式教学方法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路径》课程中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2,9(8):346-347.

[5]杨晓慧,吴小玲,朱晶.参与式教学法对临床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54-55.

篇13

患者男性,46岁,主因胸闷、气短10天入院。患者无发热、乏力、盗汗、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症状。胸部CT片提示右肺下叶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直径约2.8cm,CT值约36HU,强化后肿块呈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约59.8HU,静脉期CT值约68HU。肺门、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肿瘤标记物AFP7.42ng/ml,余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各项检查未见转移征象及手术禁忌,全麻下行右剖胸探查、右肺下叶切除、纵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抗炎对症治疗,恢复好。术后病理为肺间质瘤,肿瘤大小直径2cm,累及肺膜及支气管,支气管断端未见肿瘤。淋巴结未见转移瘤(0/15)。免疫组化:CD 34(-)、CD117(部分+)、Caldesmon(+)、PDGFR-α(+)、SMA(-)、GFAP(-)、Vimentin(+)、S-100(部分+)、Dog-1(-)、Nestin(-)、CK7(-)、Bcl-2(部分+)、Ki-67(指数<1%)。

2 讨论

(1)间质瘤可发生于全身多处,以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多见,少数起源于肠系膜或后腹膜软组织,称为胃肠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腹腔外间质瘤也有报道,但相当罕见,诊断时应首先除外腹腔内肿瘤转移的可能性[1]。本例患者术前检查未发现全身其他部位病变,符合肺部原发肿瘤特征。(2)病理特点:根据瘤细胞的形态和在肿瘤内所占的比例,间质瘤分为梭形细胞为主型(50%-70%)、上皮样细胞为主型(20%-40%)和混合型(10%)三种类型。[2]GISTs免疫组化研究表明CD117(c-kit)和CD34为其重要标志物。80~100%的GIST CD117呈弥漫性表达, 60~80%的GIST CD34呈弥漫阳性表达。(3)对于间质瘤治疗,目前认为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局限软组织肉瘤的基石[3]。理想的局部切除应是切除原发肿瘤的同时包括病灶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仅沿肿瘤的假性包膜切除肿瘤(剜除术)其局部的复发率高达50%以上,而包括正常组织边缘的局部扩大切除术,局部复发率为12%-31%。2004年ESMO (European Society of MedicalOncology)举办的GIST(胃肠间质瘤)国际研讨会,以定义GIST患者最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目的,由来自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外科学、肿瘤内科学及方法学领域的12个国家的学者共同讨论,确定了有关GIST诊断及治疗等各个方面的32个论点[4]。对手术切除范围的建议为,以切缘阴性的肿瘤完整切除为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后可服用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或苹果酸舒尼替尼(商品名:苏坦)治疗。对于体积较小,形态上看似良性的GIST要进行长时间随访。本例患者肿瘤大小直径2cm,行手术切除右肺下叶,术后支气管断端未见肿瘤,达到切缘阴性完整切除标准,术后是否需行进一步治疗无资料记载,应密切随访。

参考文献:

[1] Sharon W.Weiss,John R.Goldblum. Soft Tissue Tumors.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565-566.

[2] 王坚,朱增雄.软组织肿瘤病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5.

篇14

各位同学:

现就关于703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科目的问题,说明如下,请仔细阅读。

1、703基础医学综合含: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报考法医学类专业在前三科基础上增加法医学,意思就是说这门综合考试总涵盖以上4方面的内容,但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

必做为: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200分,各科分值略相同)

选做为:分为选做(A)选做(B)两个选做部分,考生根据报考专业情况来选择选做部分。

选做(A):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100分,各科分值略相同)(限报考非法医学类的同学选做)

选做(B):法医学共100分:含法医物证学(约25分)、法医病理学(约25分)、法医临床学(约25分)、法医毒物分析(约15分)、法医精神病学(约10分)。(限报考法医学类的同学选做)

2、703基础医学综合题型约为:选择、名词解释、问答题

四川大学2018年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

(401)招生院(系所):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拟招生人数:40(其中专业学位:0,推免:13,非全日制:0)

    全院只招收有学士学位本科毕业生。考试科目:701生物综合含:医学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703基础医学综合含: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报考法医学类专业在前三科基础上增加法医学;704基础医学含: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706药学综合含: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709医学综合: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学科专业代码 学科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姓名 拟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名称 备注 071003 生理学     1         01 (全日制)神经生理学 周华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4  基础医学 或 708  医学生物学

④ 802  生物化学(医学) 复试:生理学     02 (全日制)生殖功能调控 岳利民       03 (全日制)心血管生理 陈丽   071007 遗传学     1         01 (全日制)法医遗传学 侯一平

张林

李英碧

吴瑾

颜静

梁伟波

罗海玻

张霁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4  基础医学 或 708  医学生物学

④ 802  生物化学(医学)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656  生物学

④ 939  生物化学(自主命题) 复试:遗传学、法医学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         01 (全日制)生命过程的分子生物学 方定志

李昌龙

覃扬

刘戟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656  生物学

④ 939  生物化学(自主命题)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4  基础医学 或 708  医学生物学

④ 801  生理学 复试:生物化学     02 (全日制)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工程 方定志

付强       03 (全日制)生物分析与生物传感 高秀峰       04 (全日制)信号通路与转化医学 刘戟

覃扬

赵玉华

刘皓   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2         01 (全日制)神经生物学 周雪

王蕾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组织学与胚胎学     02 (全日制)组织学与胚胎学 周雪       03 (全日制)恶性肿瘤发病及靶向治疗分子机制 陈尧

周鸿鹰

李华   复试:系统解剖学     04 (全日制)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陈尧

周鸿鹰

李华       05 (全日制)神经解剖应用研究 陈尧

周鸿鹰

李华   100102 免疫学     2         01 (全日制)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 李楠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免疫学     02 (全日制)抗感染免疫 陈建平       03 (全日制)肿瘤发生及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朱彤波       04 (全日制)肿瘤/免疫性疾病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张林       05 (全日制)遗传与肿瘤免疫 张林       06 (全日制)免疫调控与疾病 王霞

胡丽娟   100103 病原生物学     2         01 (全日制)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 李婉宜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医学微生物学     02 (全日制)医学分子病毒学 鲍朗       03 (全日制)新型疫苗研究 陈建平   复试:人体寄生虫学 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2         01 (全日制)分子病原生物学及肿瘤靶向治疗 黄英

王玉芳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病理生理学     02 (全日制)药物靶点及信号通路 黄宁       03 (全日制)基因免疫 鲍朗       04 (全日制)心血管病生 黄英

张霁       05 (全日制)天然免疫与炎症基因调控和分子信号 黄宁

吴琦   100105 法医学     8         01 (全日制)法医遗传学 侯一平

张林

李英碧

吴瑾

颜静

梁伟波

罗海玻

张霁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3  基础医学综合 (含法医学)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法医学     02 (全日制)法医病理学 刘敏

易旭夫

黄飞俊

云利兵       03 (全日制)法医毒物分析 廖林川       04 (全日制)司法精神病学 胡峻梅

胡泽卿

顾艳       05 (全日制)法医临床学 邓振华   1001Z1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         01 (全日制)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与心脑血管病分子机制 方定志

李昌龙

付强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2 (全日制)肿瘤、衰老分子细胞生物学与转化医学 刘戟

覃扬

赵玉华

刘皓       03 (全日制)蛋白生物工程/生物传感/生化检测应用开发 高秀峰   1001Z2 医学神经生物学     1         01 (全日制)医学神经生物学 周雪

王蕾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医学神经生物学     02 (全日制)神经免疫调节 王蕾   1001Z3 医学生理学     1         01 (全日制)呼吸生理 周华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生理学     02 (全日制)生殖生理 岳利民       03 (全日制)循环生理 陈丽       04 (全日制)神经生理 王正荣

刘延友

汪宇辉

江舟   1001Z4 医学细胞生物学     3         01 (全日制)细胞信号系统与疾病发病机制 刘肖珩

曾烨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细胞生物学     02 (全日制)肿瘤细胞迁移与调控 刘肖珩       03 (全日制)调控干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机制 李良       04 (全日制)细胞应激与信号调控 黄灿华

孙晓东   100704 药物分析学     1         01 (全日制)药物分析及药物代谢研究 廖林川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6  药学综合(自主命题)

④ --  无 复试:药物分析 100706 药理学     2         01 (全日制)化疗药理 周黎明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1  生物综合 或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6  药学综合(自主命题)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05、06方向:药物分析;08方向:微生物学;其它方向:药理学     02 (全日制)免疫药理 黄宁       03 (全日制)内源抗生素药理 黄宁       04 (全日制)化疗药理及时间药理 朱玲       05 (全日制)药物体内过程研究 廖林川       06 (全日制)药物分析 廖林川       07 (全日制)抗生素 刘小康       08 (全日制)抗菌药与耐药性 李明远       09 (全日制)神经药理和时间药理 万莉红       10 (全日制)化疗药理及中药药理 张媛媛

孙晓东   1009Z1 生物物证学     1         01 (全日制)新型生物标记探索 侯一平

张林

李英碧

吴瑾

颜静

梁伟波

罗海玻

张霁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1  生物综合 或 703  基础医学综合 (含法医学)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法医物证学     02 (全日制)亲缘关系鉴定 侯一平

张林

李英碧

吴瑾

颜静

梁伟波

罗海玻

张霁   1009Z2 法医病理学与法医临床学     1         01 (全日制)法医病理学 刘敏

易旭夫

黄飞俊

云利兵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1  生物综合 或 703  基础医学综合(含法医学)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     02 (全日制)法医临床学 邓振华       03 (全日制)医事法学 刘敏

邓振华   1009Z3 法医毒物学     1         01 (全日制)法医毒物学 廖林川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1  生物综合 或 703  基础医学综合( 含法医学)或 706  药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法医毒物分析 1009Z4 法律精神医学     1         01 (全日制)法律与心理健康 胡泽卿

胡峻梅

顾艳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1  生物综合 或 703  基础医学综合(含法医学)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法医精神病学     02 (全日制)司法精神医学 胡泽卿

胡峻梅

顾艳   1009Z5 空间时间生物学     1         01 (全日制)空间时间生物学/生物技术 王正荣

刘延友

汪宇辉

江舟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1  生物综合 或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细胞生物学 1009Z6 灾害生物学     1         01 (全日制)灾害病原生物的防治 陈建平

李婉宜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1  生物综合 或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寄生虫学或微生物学 1009Z9 医学材料学     1         01 (全日制)医学材料的界面生物学研究 李良

刘肖珩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1  生物综合 或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9  医学综合

④ --  无 复试:生物材料学 107200 生物医学工程     3         01 (全日制)生物技术/时间生物学 王正荣

刘延友

汪宇辉

江舟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701  生物综合 或 702  数学(医学) 或 703  基础医学综合 或 706  药学综合(自主命题) 或 709  医学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