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传统文化的属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5 15:11: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统文化的属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 性质 民间性

前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融合性较强的中原文化形态,而且还有各少数民族特有的多元文化形态,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体系,这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历史实践的产物、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区域化的不断扩大,少数民族也逐渐走进整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而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面临时展的挑战,是继续传承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要求,还是与时俱进,顺应发展的要求,大胆创新,寻找新的出路。本文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旨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性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性质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性质及传承和保护必要性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性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和特质。是同类事物所共有的,也是区别他类事物的依据之一。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性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远落后地域,自然条件、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并受到中原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综观中国传统文化,它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我国众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产物。从地域性和民族根源性来看,华夏的中原文化是其主流,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北方草原地区的“北岳文化”和“游牧文化”,东北黑水白山的“满洲文化”,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各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而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彰显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惯,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文特点等因素融合而成的。然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情趣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被人们淡忘、失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定位,以及在生活现代化的今天如何普及和推广,继承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更具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搞好少数民族团结是很重要的一项举措。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能有效调解、缓和人际关系冲突与矛盾,促进民族团结。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特征,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性质归纳为民间性、同族性和自发性。

民间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是在体育活动形式中升华出来的一种意识文化,进而融入整个本民族的文化主流,随着历史的车轮,注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大熔炉,形成一种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都没有统一的文字,所以教育的手段主要靠言传和身教,大都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模仿学习。这种模仿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民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需要说明的是生活方式对民族体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譬如,主要分布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从事渔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赫哲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人们对各种鱼类的习性十分熟悉,捕鱼的手段是用鱼叉去叉,往往百发百中。为了,让下一代能熟练地掌握叉鱼的生产技术,家长就教他们学习叉草球,这就演化成了一项富于乐趣的传统体育活动,同时又能学习生产技能。叉草球运动的方法是一手握鱼叉,一手把草球扔在地上使其向前滚动,象征着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时迅速掷出鱼叉,一人叉一次,轮流进行,数轮以后,以叉中次数最多者为优胜。当小孩子的叉球技术十分熟练的时候,家长便带他们到江河中去叉鱼③。新疆哈萨克、克尔克孜、塔吉克、蒙古等民族都以畜牧业为主,马成了他们主要生产、生活的工具。由此产生了与马有关的体育项目。如:赛马、刁羊、骑射、马上角力、姑娘追、飞马拾银等项目。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历来是漠北少数民族载货物和骑乘的工具。由此产生了“赛骆驼”运动。这些形式多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同族性,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旅之间的民族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所谓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是指: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群体共有的,并区别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任何文化的共性所在,如珍珠球运动是满族的一项传统游戏项目,又称“采珍珠”,满语“尼楚赫”;板鞋舞、板鞋竞技是壮族民问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还有傣族的孔雀拳;白族的霸王鞭等,都反映出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显著的民族特性。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地域性和民族性等基本特性,使其成为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有效形式。认同感是使人们聚合在一个群众中的情感,是一种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认同感的形成是在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相同的同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起着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的作用,并能增强内部的亲近感。许多少数民族都通过民族体育活动增强这种认同感,并从孩提时代开始就这样做了。如白族的人拉人拔河、苗族的接龙舞等运动,在运动中往往需要许多人参与和协作,儿童在活动中能结识许许多多的小伙伴,并养成与众多小伙伴友好相处的习惯,从而培养儿童的协调关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认识得到加强,也对增强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认同对于维系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全民性的特征,尤其是全民信教的民族,通常以、节日祭祀活动等形式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殊性往往是由民族特点所决定的,这些特点包括居住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素质、等因素以及各种

因索的互相交织,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活轨迹。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要素中,民族认同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特征。因为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虽然民族文化认同也随着其他要素而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则会发生民族分化或者与其他民族融合。民族认同的差别,是区别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标志。民族认同是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最基本的族体维系力量。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往往要经历一个体育文化的实践、族外体育文化的趋同、族内体育文化的认同、最后融合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形式。

集体荣誉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培养这种集体荣誉感的功能。例如,舞龙、舞狮子、踩高跷、龙舟竞渡、斗牛、拔河、赛马等活动,多以村赛或部族为单位。参加比赛者除了进行激烈的竞争外,还表现出了集体荣誉感。在这类富有竞赛性的活动中,集体内各成员相互配合和协作,往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即使旁观者也都难以作为局外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角色,为自己的集体欢呼鼓劲或沮丧惋惜。这种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培养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发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只能以嬉戏、娱乐的形式延续。例如:青海牧区的“抱沙包”,藏族的骑“牦牛”,朝鲜族和苗族的“荡秋千”,青海土族的“轮子秋、拔腰”等。根据上世纪80年代由中国体育博物馆和原国家体委文史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的全国性的调查,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达970余种,但大多数项目都是自娱自乐的项目,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虽然有一部分项目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从本质上没有超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发性的缺陷,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自发地从生产生活的劳动中逐渐演变出自己的以嬉戏、娱乐等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竞技成分较淡。不同的民族自发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体育项目,分别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以我国南方(包括西南、中南和东南地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就属于山地体育文化的类型: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古部分农村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就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村体育文化类型;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藏、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就属于高原体育文化的类型:分布在我围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牧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体上属于草原体育文化的类型等。

结语

篇2

关键词: 当代人类的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 救赎性价值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生存的双重危机,那就是自然环境危机和精神环境危机。自然环境危机很明显地体现为“危及生命性”的“生态破坏”,精神环境危机很明显地体现为“近乎整体性”的“道德沉沦”。这意味着当代人类必然要陷入难以逃避的毁灭性灾难之中,那些触目惊心的由于“生态破坏”和“道德沉沦”所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已有力地证明了事实就是如此。于是,“人类的拯救”便毋庸置疑地成为当代最重大的一个课题。在本质性地剖析当代人类的灾难形成原因之后,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人类的救赎力量已成为很多对人类命运充满终极关怀的思想者的共识。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救赎性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今时代人类的救赎力量不仅在理论界成为高昂的唱响曲,而且在实践领域成为蓬勃的雨后春笋。更本质的是,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领域,中华传统文化的高调亮相都被证明了其作为当今时代人类救赎力量的正确性。

在中国的理论界,无论是鼎鼎有名的大思想家们,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思想者,在他们公开的声音中,只要是谈到当今人类的救赎问题的,都显示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关注到了人文。这不仅由于当代社会人文的缺失,而且由于当代社会在人文缺失后的损失,进而显示出人文对当代社会的救赎作用。那么,蕴含着高度人文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便自然而然地作为焦点进入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的思想者的视野。通过当代救世性论文或论著显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救赎性力量已经成为其中热点。

其实,西方的理论界,也显示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青睐。可以说,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而让海德格尔声名鹊起的就是他在审视时代悲剧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重新界定。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重新界定其实是在诠释万物的一种关系――在本性语言的召唤下,人的世界与以天、地、人、神为代表的万物达到相互映射对方的一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存在本身显现了出来,世界世界化、物物化。这种关系否定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对它者霸权”式的分裂型关系,肯定了万物之间“相互成全”式的和谐型关系。很明显,这种否定与肯定其实是对时代病症的把脉与开药。当然显示出了明显的时代救赎性。需要说明的是,海德格尔本人对老子思想有极大兴趣,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存在某种交流被当今一些著名学者,如张祥龙和曹街京等肯定。老子认为,“道”内在于万物之中,道与万物之间是一种相互规定对方的生育关系。这不正是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之间的关系”吗?海氏由于“存在”这一哲学思想而声名鹊起,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以及海氏的“存在”与老子的“道”的契合,究其实质而言,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今时代的救赎力量已进入西方理论界的意识流中。

在实践领域,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以论坛形式走进中国的大江南北,以夏冬令营的形式吸引了无以数计的莘莘学子,以演讲形式激发了许许多多中华儿女的热情,以举办各种礼节仪式的形式震撼了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心灵……更令人欣慰的是,举办方的角色既有官方又有民间,既有团体又有个人。而且,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团体还是个人都是出于自觉。由于自觉而尽心,由于尽心而成功。这种在实践领域所显现出来的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救赎性的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当今时代得到如此强烈的回应,是因为当今时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需求――当今时代的救赎力量。正如所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二、救赎性的本质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境界

中华传统文化何以能够作为当代人类的救赎力量,这是由当代人类的灾难形成原因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决定的。无论是当代人类的灾难形成原因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都是人性某个层面的体现,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存在境界的折射。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说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对其所做的事情有一种觉解,这种觉解使人所做的事情对于其具有了一定意义。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各种各样的意义,各种各样的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相同的事情由不同的人做,便会有不同觉解,从而具有了不同意义,便也构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它们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先生认为,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风俗,而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他的动机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事对于他有功利意义。这样,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一个人意识到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从而使他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他所做的事便具有了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一个人意识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是宇宙的一员,从而使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非常明显,当代人类的人生境界在主流上表现为功利境界。正是这种功利境界使当代人类面临危机、陷入灾难。因为在功利境界的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在做事时,是围绕自己的利益展开的。这必然导致人的主客二元论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外在的一切是自己支配、征服的对象。如此,人与其周遭的一切,自然、社会、他人的敌对分裂便也自然而然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作为对象征服从而使人类面临生存的危机便也再正常不过了。其实,西方者也表现出同样的思想。比较焦点的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马克斯・韦伯指出资本主义对财富的狂热追逐和对效率的热烈推崇必然导致工具理性的主宰性地位,工具理性关注的是理性的技术化、功利化、实用化。显然,西方者与冯友兰先生在思想上具有沟通性。西方者所批判的工具理性在本质上就是冯友兰先生所提出的功利境界。

既然当代人类的功利境界导致了当代人类的危机,那么,拯救当代人类就需要把当代人类从功利境界中超。然而,超之后进入人的其他何种境界呢?自然境界,由于其是功利境界前的人的非觉解状态下的境界,显然不能够成为答案。道德境界――觉解到自己与社会的不可割裂而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天地境界――觉解到自己与宇宙的不可割裂而为宇宙的利益做事。显然,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性、和谐性,这与功利境界的自我性、敌对性是截然不同的,其导致的结果与功利境界所导致的结果必定是截然不同的。非常明确,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对功利境界的颠覆,也是对功利境界所导致人类灾难的拯救诉求。所以,把当代人类从功利境界中超使其进入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拯救当代人类危机的当务之急。

观古今中外,最能体现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儒、道、释。儒家讲“仁”。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含蕴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谐的关系;道家曰“道”。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体现了无私大惠的精神,含蕴了人与万物之间融溶和谐的关系;释家言“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体现了无分别的平等普爱情怀,含蕴了整个宇宙的大和谐关系。十分了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是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极致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的当代思想者的关注焦点,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正是对导致当代人类危机的功利境界的对治。于是,中华传统文化便也不可推卸地担当起当代人类的救赎之责。

三、情感作用下的理性内蕴与境界升华

在对当代人类的危机与拯救的探究中,中华传统文化,由于其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本质,作为救赎的力量已经被十分了然地凸显出来,关键是如何把当代人从功利境界中超,使其进入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在实质上,这是个如何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

从人学的角度而言,人是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体。当情感与理性的和合持久为一种稳定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时便达成了一种境界。其中,情感作为力量,理性作为智慧。而从经验的角度而言,情感较理性具有优先性。一旦对什么产生了情感,便会在情感力的促使下主动认知什么。所以,欲使当代人类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进入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便需要首先激发当代人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进而在情感力的作用下主动认知中华传统文化。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和理性内蕴能够和合持久为一种稳定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时,当代人类便也进入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颇多自觉者正是立足于人学,从情感到理性到境界,走出了一条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如陈大惠等举办的传统文化论坛、蔡礼旭等举办的传统文化讲座、寂静法师等举办的系列传统文化活动……

当人类面临生存的危机时,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的思想者们努力为人类寻求一条出路。在思索与探究下,出路显现出来,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从人学的角度出发,在实践中,一条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已经被成功地走出来,那就是情感作用下的理性内蕴和境界升华。

参考文献:

[1]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

篇3

(巢湖学院 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中国传统武术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开放的包容性.本文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着手,探讨其文化包容性的存在及体现.

关键词 :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77-02

1 前言

文化包容是指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其本质在于承认、尊重并欣赏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从其文化发展来看是极具包容性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演变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武术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烙印,因此中国传统武术也有着极强的文化包容性,这也是中国武术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其复杂性和多元性,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与消亡,逐渐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相互包容的,互不排他的多元统一体.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这样的民族其最大特性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3 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及体现

3.1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促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影响较大者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诸多方面.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所谓“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武术得益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使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技术,而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的包容精神.

3.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3.2.1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现

中国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它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中国传统武术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结合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的最根本区别.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武术对其他非搏击文化的吸收及相互影响.武术与宗教文化、中医文化、养生文化、兵法等都有着紧密的相容性.宗教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关系甚密,许多武术流派和拳种及其拳理都得益于宗教文化;同时,武术结合了中医理论,与中医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武术对中医文化的包容也使得中国传统武术不但有了防身御敌的作用,也有了强身、强心、养生的多种功能.此外,武术与艺术、教育等文化元素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舞同源,武若文用则为舞,武用则为武(术).在中国古代,宫廷宴会时,有时有舞剑等,就是武舞.古时,周朝的贵族子弟必须接受严格的舞蹈教育,其中不仅有陶冶性情、修炼风度的文舞,更有锻炼体格、培养战士的武舞.同时,中国传统武术为中国的古典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石窟壁画都有大量武术演练的图片,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武术提供了参考.另外,武术的德育功能在当代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再赘述.当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当时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管理等,其包容性的外在表现也不是以上几例所能囊括.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性也使其在本质、形态、功能等方面发生蜕变,这种“变”更是一种发展、创新,使中国传统武术不断发展壮大,使其更加的具有生命力.

3.2.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

中国功夫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涵决定了武术是不断发展和超越的,是身心兼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同时,中国武术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完善,与其自身特点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补充的作用.究其主要原因中华武术的超越性由于其自省,包容,及自身区别于其他各类技击形式的先进性.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作为相对狭义的文化,其同化力更多的是指对其它非搏击文化的吸收借鉴,并将其与武术文化充分的融合,最终形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传统武术与传统中医之间的关系.传统中医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武术诞生在医学相对欠发达的历史时期,许多习武之人难免在演练中出现运动损伤,中国武术将中医引入武术研究范畴,不但研究其疗法,更是将中医理论同与武术相关的人体科学,运动科学相结合,在整个中医学的范畴中,中医伤科、中医针灸与武术关系最大,联系也最为紧密;并且中医在诊疗治病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借鉴与运用了武术的一些相关内容,比如抓筋疗法、点穴疗法、导引疗法、气化疗法、按矫疗法、运动疗法等等,武术也成为了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医武兼修之人,可上溯到东汉名医华佗、孙思邈、丹阳子马钰与长春子丘处机等.中医与武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很多密切的联系.比如,武术家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他运输精气神的路径,实质上就是中医的经络体系,大周天就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行,而作为武术“三宝”的精气神,根本上就是中医名词;武术中很多动作招式的命名,都包含有中医的命名特点和文化色彩,比如气沉丹田,力劈华盖等;此外,武术家练武还讲究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子午流注、食养药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等,这些内容和中医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由此我们可知,中国传统武术对于非武术文化有着极强的吸收能力,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3.3 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正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武术成为庞大的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的包容性不仅有利于武术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中国武术始终都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其价值核心,须臾不能脱离,它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诚实守信、守义节的高贵品质;行侠仗义的理想人格追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4 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造就了今天中华武术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武术只有扎根传统才能汲取营养.批判地继承武术文化,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将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2〕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3〕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5).

〔4〕田传信.论文化的包容性与存在[J].文化艺术研究,2007(3).

〔5〕杨建营.武术文化特色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5).

篇4

初到民族文化园时,紧闭的售票窗口和空荡的大门无一不是在诉说其的冷清,但转而想想偌大而又繁杂的京城里能有这么一片安静的土地确也难得。怀揣着一丝激动的心情,沿着葡萄藤架一路走了进去,入眼的便是回族传统窑洞式建筑和青青草地上的敖包。沿着林荫小道走下去,沿途经过了畲族古民房、廊桥,瑶族瑶山,穿过柳絮,便到了豁然开朗的平地,矗立着的仿制的大理三塔,和洒在上面的阳光无一不在宣告它的神圣。可就是这么壮观的景象,却只有一两个游客,心中不知道为什么顿时涌出一丝伤感。这冰冷的场景,不禁让我联想到现实,想起民族理论课上老师曾说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大会在前些日子召开了,距上一次已过九年,并不像经济会议那般年年都会召开。”,亦想起高中的初中的同学都像以前的我,对民族民俗漠不关心,遑论了解。这是否也意味着,不只只是他们,还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对我们独特的民族民俗也呈现出同样的态度,有没有可能甚至还认为他们“土”。我甚至可以断定事实可能就是如此残忍,因为我不得不抱歉地说在未进入民大前,在未来到中华民族园前,我就是这样的人。之前的我根本不甚在意什么族信仰伊斯兰教,甚至对伊斯兰教都没有较为详细的认识,也不会注意什么族有什么特别的节日,又是在什么时候,甚至可能会一不小心弄混藏族和蒙古族的服饰。当时还满不在乎的我随着越来越深入地游历民族园,心中的歉意就更深一分。不仅仅是为这富含自己特色的民俗、或磅礴大气或小家碧玉的民族建筑,更是因为工作人员比游客多,猫比人多这样的景象而痛心疾首。

一次短短的中华民族园之旅让笔者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是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现在的它是何其的脆弱。这小小的景观园,是否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反应着现在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下面让我们不妨再来结合定义和现代化社会下遭受冲击的传统文化应该如何面对困境来进行探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影响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一点上不仅是在普通的非少数民族聚集地上得到了体现,更是在诸如西部大开发的这些传统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上得到了体现。改革开放不仅带给了这些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也给其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因而,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如何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通过文化转型,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更多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相适应,从而建立起真正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体系。只有用现代文化把人“化”为现代人,才能干好现代化的事。由于这种现代化是学习型、推广型、后发型而非内生型的,所以必须“引领”。

篇5

一、我国艺术设计的现状

由于我国艺术设计起步较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在西方教学方法及内容的长期影响下,我国的设计观念、设计思维受到了重大的侵蚀,甚至还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现象,严重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是背离现代社会发展的,这种种原因,使得大部分青年设计者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认识,盲目地模仿和借鉴西方设计形式风格,导致我国很多艺术设计创作缺少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

二、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及灵魂,体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价值观。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西方国家,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

1、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艺术设计的创新产生了质的突破,它继承并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早期,我国艺术设计由于商业美术上的需要应运而生,主要表现在:产品广告、电视广告、路灯广告、墙体广告、气球广告等。到二十世纪初,彩印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由于其技术新型、色彩柔丽、线条细腻等特征取代了生硬的中西合璧的广告技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极强的发展活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图案、符号被融入到艺术设计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条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的创新之路。踏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艺术设计受到了主要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设计者盲目的模仿和借鉴,导致我国艺术作品出现理想贫乏、文化丧失、随波逐流等不良现象,严重与我国传统文化脱离。

2、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大多数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是一个矛盾体,其实设计文化是需要依赖于传统而存在的,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延续传统的过程。要做好艺术设计,就必须吸纳传统文化,否则将会失去其发展的动力,不能很好的将艺术魅力展现出来。艺术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其精华所在。只有容纳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才能将其自身艺术魅力展现出来,同时,艺术设计需要创新,但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显现出创新的意义。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传承民族文化的艺术设计才是国家设计文化生存之本。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优良的传统文化,创新是长时间积累、淘汰和传承文化的过程。

三、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形态

从广义上来讲,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艺术、道德、信仰、习俗和人在社会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习惯。所谓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形态,就是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为此,我们应结合传统文化形态与当代设计语言,创造出适合于我们民族的设计语言形式。在艺术设计的传统文化形态上,汉字与传统图饰这两点是值得我们永远感到骄傲与自豪的。

汉字是在人类社会某种共同的理念下,运用点、笔画这样的基础元件,通过设计的结构原理和手段设计出来的,它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艺术设计”。和其他的艺术设计一样,汉字可以作为思想与实体相互转化的中介以及它们的检验标准,只要认识了便能使用。但是汉字也和其它的艺术设计存在不同之处,应该说是特别之处,因为汉字自身还具备有描绘事物、抒感、审美等许多文化功能,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在历史文学上的光辉事迹,另外还有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书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代表着团圆,梅花、、竹等代表着高尚的气节、情操,这些都是汉字以简单的设计元素——点、划、捺、撇为基础,运用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的恒定而又单纯的“艺术设计作品”的事例,其内涵之丰富、用途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从艺术设计来讲,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首选汉字。

传统图案纹饰,以形式构成反映出特定观念的方式,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形象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艺术的内容就是观念。中国传统图饰是以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为主题,对人生的各种需要和方面进行形象描述,它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镜子。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我国传统美学着重把万事万物都看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着同一个本质规律,强调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和追求尽善尽美的美学观念,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整体美的创作,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这些体现了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是将人的情感通过物表达出来的形式。中国传统图案纹饰是民族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完美体现,它着重传神、表现、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即使与世界艺术之林相比,它那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也毫不逊色。中国传统图饰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是我国人们对幸福的向往的体现。另外,中国传统图饰还有着自身的寓意,表现了我国人们不屈不饶、不畏艰苦的优秀品质。生活中常见许多吉祥图饰,它表达了我国人们对安定、和谐、康富生活的企盼。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象、生动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图案纹饰背后的“意”,这正是它的魅力独特之处。美好事物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因而传统图案纹饰蕴含的意味在现代设计也一样应用广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奥运会的申奥标志,它是一个以中国结为外形、借用奥运五环色组成的五角星形。环环相扣,表达了世界五大洲人们团结、交流、携手发展的美好愿望。五星则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代表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另外,作者还将中国书法的“枯笔”效果融入其中,使得标志的整体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如行云流水般,同时也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积淀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精华。艺术设计应随着时代的要求,在善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还应该赋予它新的内容、形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贾敏,钟厦.中国传统符号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0,(16).

[2]凌会侠.浅议现代设计与"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9).

[3]张丽娜.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D].

[4]凌会侠.浅议现代设计与"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