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篇1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以血压持续性升高为主症,以全身小动脉受累为主的全身性独立性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1]。同时,社会心理因素,心理障碍对高血压病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比汉族患高血压疾病患病率高,高血压病知识贫乏,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导致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

1 临床资料

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科共收治446例患者,男性165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31岁,60岁以下的38例,高发年龄60~90岁。女性281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4岁,34~60岁的106例,60~76岁共175例,为高发年龄。446例病例,其中维吾尔族406例,占91%,汉族28例,占6%,回族12例,占3%;合并并发症者为196例,其中糖尿病45例,占1%,合并冠心病151例,占33%;农民患者308例,占69%,干部106例,占24%,其他职业32人,占7%。病程5个月至40年。

2 心理护理

2.1 抑郁的护理 高血压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并发症,尤其对于伴有脑病、偏瘫、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的患者,会认为自己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针对抑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利用各种方式促使病人倾诉,并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共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依据患者的喜好,安排患者喜欢的活动,舒缓患者的抑郁情绪,如看电视、听音乐等[2]。

2.2 焦虑的护理 大多高血压患者都会产生心烦易怒、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临床症状,患者由于不了解自己疾病的性质和预后,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有时甚至对抽血化验、打针、服药抱怀疑态度。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疏导,告知患者疾病的真实性质,并列举成功案例,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并要时刻关心患者,倾听患者的诉求,增强患者信任,配合治疗。

2.3 强迫症状护理 有些患者,由于脑动脉硬化,导致感知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力减退,对各种刺激反应迟缓,这是一种老化现象[3]。它可促使动脉硬化,导致血压升高。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屈膝谈心,引导患者恢复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定向能力,还可对记忆力差的患者告之其亲属提醒或使用备忘录等。

2.4 人际关系敏感护理 有些患者会因为自身的疾病而产生自卑感,总感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特别敏感。这种情绪对患者身心影响很大,可导致血压持续上升,护理人员要完全尊重患者的自尊心,充分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体会到互相信任所带来的愉悦感,可使患者从中获得社会和他人的信任与自信[4]。

2.5 敌对情绪护理 对于有敌对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与患者足够的耐心、体贴和理解,注意调整病人的情绪,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氛围,尽可能使病人的要求得到满足,稳定血压。

3 结果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4 讨论

临床工作中,患者通常只注意药物治疗,而忽视心理的护理,高血压病是与人们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5-6]。所以必须使患者认识到心理护理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措施。指导患者的休息与活动,使患者做到作息要定时;活动要规律;睡眠要充足;三餐要节制;服药要按时;劳逸要结合;测血压要固定[7]。在高血压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掌握了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后有目的地制定护理措施,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达到最适宜身心状态,使病人病情稳定,主动和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针对病人的种种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以耐心的解释和必要的帮助,使病人能从心理方面达到接受治疗并增强早日康复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戴秀菊,杨金娟,周志虹,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43-44.

[2]陈荣华.68例高血压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361-362.

[3]徐穆娣,占美莲.老年高血压120例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32-33.

[4]何映红.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78.

[5]陈玉颜.心理护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11):96-98.

篇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37-01

近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在我国已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已明确细化,并强调了管理的连续性及重要性。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6个社区,总人口605万,高血压患者约2549人,据居民健康档案统计,门诊就诊的患者约59%,约23%的患者自行购药控制血压,住院的患者约6%,约13%的患者未服药及测量血压。在社区中开展心理护理是对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干预及规范化管理高血压必不可少的方法。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我们社区站管理的高血压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7例,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7例,年龄35~74岁;研究组患者47例,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29例,年龄36~75岁。两组患者高血压程度相似,文化程度相仿。

12选择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为高血压,且处于第Ⅰ、Ⅱ期的患者。排除标准:无法接受心理护理,合并其他疾病者。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年龄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方法①健康教育:集中进行高血压专题讲座,介绍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注意事项、药物治疗原则及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在家正确测量血压,日常生活中怎样防治高血?翰。?如控制体重、体育活动、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对个别人、个别问题加强指导,发放高血压病防治手册。1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高血压病危害、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遵医行为、心理健康、精神情绪等方面。确保试验组对高血压病知晓率100%。②心理护理措施:针对不同人群实施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一个人生病后往往难以一下子适应,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像高血压这种终身性疾病,焦虑、悲观、愤怒、对并发症的恐惧等情绪时常缠绕患者,使其痛苦不堪,进而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也有的患者因高血压没有明显症状而麻痹大意。在与患者的交往过程中,护士要注意沟通艺术,提高交流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根据不同患者采取相应措施,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安全感,只有取得患者信任,才能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患者在正确认识疾病的基础上,焦虑、悲观者学会自我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而麻痹大意者能按时服药,改变不良行为方式,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

③家庭成员支持:在走访时要与患者家庭成员沟通,讲明利害,取得家庭成员支持。温馨的家庭气氛和家人的关爱,不仅能让患者解除焦虑、悲观、紧张等不良情绪,而且有助于患者良好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按时作息等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患者按时吃药,坚持治疗,建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决心。④建立高血压患者之家:在社区建立高血压患者之家,定期组织活动,增加患者之间的交流帮助,互相介绍战胜疾病经验,有助于不良情绪的改善。有时病友的积极劝告比医生更能打动患者、说服患者。⑤保持联系:每个患者手中都留有医患联系卡,当患者有需要时,能随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及时获得帮助,对有恐惧心理患者具有安抚作用。

14效果评价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高血压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通过监测血压的方法来评价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改善情况,需多次测量患者血压并取平均值,且测血压时须保证患者处于平静状态,以测得?嗜费?压值[3]。

15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

2结果

21血压改善情况比较经过护理后,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患者血压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1患者满意情况比较经过护理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率为8298%,研究组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率为9574%,研究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心因性疾病。现代人紧张的生活方式,巨大的生活压力,加剧了精神神经因素的致病作用。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它使我国脑卒中发病绝对数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而且发病率也一直位居世界前列。高血压的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导致的家庭及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更引起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目前,高血压的病因虽然尚未明确,但普遍认为高血压病是由多种遗传因素与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全身性疾病,其不仅是流行最广泛的心血管疾病,而且是最早被公认为与精神、行为、社会因素相关的心身疾病。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给予心理、药物、饮食、功能锻炼指导,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社区医务人员由于与居民有更多的接触机会,更容易与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者信任,因而能更好地进行心理护理。广大社区医务工作者要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多种方式做好社区心理护理工作,从而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意识,提高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进行自我防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从而保障健康。

4体会

篇3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心理护理;健康指导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是许多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传统的单纯药物治疗虽然能在短期内迅速降压,但其综合有效率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心理护理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我科对收治的73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析其心理状态,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9年9月~2010年9月共收治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44例,女29例。年龄63~7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I期33例,Ⅱ期21例,Ⅲ期19例。

2 患者的心理特点

2.1恐惧、焦虑心理患者人院时多情绪低落、紧张,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普遍不了解,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身体的不适和疾病一知半解地自我分析。这些不良情绪,都可作为心理负性因素,引发恐俱、焦虑,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

2.2药物依赖心理患者人院时对药物依赖的心理较重。病人的这种对药物的依赖心理有时可提高药物疗效,有时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疗效。

2.3情绪不稳定患者人院后,因环境因素易诱发压抑心理,表现出忧郁性格,忧愁、悲观、失望,继而引发失眠、食欲降低等症状。

3 心理护理

3.1一般性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正确、科学认识疾病,详细向患者介绍病情,并倾听患者介绍病史,耐心回答问题,向患者提出健康向上的建议,从言行、感情上亲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心理顾虑。

3.2个别心理指导: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以乐观、豁达的胸怀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增强抗病信心,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3身心放松训练法: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的作用原理、特点和注意事项,并使他们了解高血压与心理社会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反应及个性缺陷的密切关系,同时使患者保持心境宁静,分散其注意力以使之淡化患者角色,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缓解其身心压力。

4 健康指导

4.1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合其服用的药物。老年人降压不宜使用强降压药物,以免血压大幅度下降,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发生缺血症状,危及生命。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减少用药的种类,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尽可能选用控释、缓释制剂或长效制剂,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使用价格适宜的药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便于长期服药。告知家属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相应的解救处理方法。

4.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高血压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因积极预防便秘。平日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可进行剧烈活动,防止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但适当的活动锻炼,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合理的锻炼应根据患者的兴趣、体力、病情具体情况量力而行,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不可过度疲劳。

4.3指导家属关心患者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家属,要充分认识高血压病的特征,积极帮助就医治疗,体贴照顾病人,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减少影响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使患者心情愉快。提醒患者定期查血压,按时服药,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促进患者的恢复。

5 讨论

从效果可见,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反应可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减慢,严重者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应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负担。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对患者应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患者改善和控制病情非常重要,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军,沈敏.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降压效果观察.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79―180.

[2]王莹,王金萍.老年高血压病的心理护理及体会[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9):861.

篇4

关键词 老年 高血压 心理状况

由于心理社会因素是诱发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况将对高血压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更多的依据。

资料与方法

沈阳市沈河区大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所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涵盖了沈阳市社区的各项特征。本次调查研究从大西地区抽取了符合标准的145例病例,具体资料,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人口学资料统计

调查工具:本次调查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分别评定总分和10个因子分。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各因子均分≥2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3分表示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凡有1个(及以上)因子分≥2分即认为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并以此来计算心理卫生问题总检出率。

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制成的问卷和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部分患者采用访谈法获得更多的针对性信息。对于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医务人员通过无引导性的客观解释帮助其完成相应问卷。

结 果

沈阳大西地区145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见表2。

沈阳大西地区145名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问题检出率分析:在接受调查的145名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得分160~200分31人(21.37%),这表明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群体中有心理问题的患者比例达到21.37%;得分200分以上11人(4.13%),这表明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群体中有严重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患者比例达到4.13%。见表3。

表3 SCL-9总分检出率(n145)

沈阳大西地区145名老年高血压患者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比较,经过分析以后表明:患者在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焦虑、偏执、恐怖几个方面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存在显著差异。SCL-90因子分在2分(含2分)到3分之间检出的因子由高到低排序为:抑郁>焦虑>恐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强迫>躯体化>精神病性;SCL-90因子分在3分(含3分)以上检出的因子由高到低排序为:抑郁>焦虑>恐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强迫>躯体化>精神病性。见表4。

表4 SCL-90因子分检出率(n145)

讨 论

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心身相关机制对老年高血压病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二者互为因果。良好的心理社会因素可使老年患者身体内外环境协调有助于血压的下降和稳定。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但要重视老年人的躯体疾病,还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因此,需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治疗老年人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调查研究的数据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焦虑、偏执、恐怖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多人次出现的强迫倾向、人际关系障碍、抑郁倾向、焦虑倾向、敌对、恐惧情绪,其中以抑郁、焦虑、恐惧3种最为明显,甚至出现了大量相应带来的躯体化症状。高血压可导致或加重抑郁、焦虑、恐惧等。老年人一旦患了高血压,会出现多方面的心理反应,高血压持续时间越长的人,自我恢复能力也越差,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认识不足、病后适应调节能力障碍、顺应不良、继之表现出对疾病的紧张和焦虑。整日顾虑重重,这种心理因素作为应激传入脑内,若主观认为是恐惧的信息,就会引起惊恐、焦虑或愤怒等消极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其突出表现为持久的心境低落,伴有焦虑、认知障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因此,对待老年高血压患者因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之以心理疗法,全面调整他们的状态以更好地应对自己的病情。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2 Forbes LM,Chaney RH.Cardiovascular changers during acute depression[J].Psychosomatics,1980,21(6):472-477.

3 王慧.高血压患者80例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614.

篇5

【关键词】高血压;焦虑;抑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26-1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rent city hypertensive patients and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hypertension,high blood pressure for the city state of mind control as a reference. Methods: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500 hypertensive patients selected city health officers and 200 normal persons. Results: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SAS and SDS scores were 481±10.1 minutes and 40.5±8.5 min,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P

【Key words】hypertension;anxiety;depression;Mental Health

为了准确了解我市新时期发展形式下,高血压与情感障碍之间的关系,以便我们能清楚认识,从而采取有力的措施,保障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对我市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明确焦虑抑郁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及其相关因素。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我市城乡15岁以上的自然人群。在每个城市或农村区域中,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或自然村),再整群抽取15岁以上在本社区常住3年以上的自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时以户为单位进行逐人登记调查,小部分因故无法调查的对象,到相邻社区取相同人口及社会性质的对象补充。

1.2调查方法

我们按流行病学的要求,结合《心血管病流行学调查方法》,设计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选定调查范围及其对象,并组织专业人员对5余名调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经过训练合格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逐一地进行血压等相关检查及问卷调查。血压连续测量3次,每两次之间至少间隔30秒。取三次血压测量值的平均值为血压测量结果。对于继往诊断明确的高血压患者及我们在调查时筛查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对象进行进一步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SAS评分标准分≥40有焦虑症状,SDS评分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

1.3统计处理

调查表由有关人员有用Epidata3.0两次录入数据并核对,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描述,卡方检验。焦虑抑郁相关因素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所有结果以P

2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高血压患者500人,有效问卷500分,有效率100%,对照组200人,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100%。高血压组平均收缩压155.5±18.5mmHg,舒张压94.5+31.5mmHg。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0.51±13.5岁和59.9±14.5岁,男性所占总体人数的百分比分别是50.2%和51.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高血压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分别为481±10.1分和40.5±8.5分,均显著高于(P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有资料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2009年大约有26.4%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6.5%,女性患病率为26.1%。发达国家高血压发病率逐渐趋于平衡,普遍保持在不低于20%的较高水平。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但增长较为迅速,如墨西哥、坦桑尼亚等国家高血压相关调查显示出了这种趋势嘲枷。我国三次高血压抽样调查也显示了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前高血压已经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外研究嘲表明高血压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危险因素,疾病负担第三位因素。根据WHO调查每年大约有1700万人死于高血压。高血压与情感障碍的关系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外研究发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20%-40%且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国外有研究用一般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情感障碍症状,发现抑郁和焦虑症状与高血压发生率增高相关的结论。同时有研究发现抑郁症状与高血压发生显著相关。一个长达6-7年的前瞻性调查也研究发现高分值的抑郁症状使产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一倍,抑郁症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素。在国内研究中,心理健康状况的不佳,常引起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导致高血压的发生。20世纪以来,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焦虑,紧张,抑郁,愤怒以及压抑情绪是原发性高血压的诱发因素,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高血压的发展和预后。国内研究认为情感障碍不但影响着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也影响着治疗与转归,消除高血压患者的负性情绪可提高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对原发性带来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通过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以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精神问题的发生,确保降压效果,预防原发性高血压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本次高血压与焦虑抑郁相关性研究是在我市范围内进行的大样本抽样调查。我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分别为481±10.1分和40.5±8.5分,均显著高于(P

总之,高血压与情感障碍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解释两者之间的联系。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应把情感障碍的干预措施引用到高血压常规治疗中来。

参考文献

[1] 张培信.心身疾病与心身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高血压个性化心理护理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46-02

老年人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高血压病是多种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加剧心力衰竭[1]、肾损害的常见病因,全球大约54%的脑卒中,47%的缺血性心脏病都归因于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有医学实践表明,患者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文介绍我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性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8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55~76岁之间;对照组男25例,女性17例,年龄在54~72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常规口服降压药,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应用SCL-90量表对各因子分进行评定,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偏执,比较两组患者心理障碍改善情况。具体心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高血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患者常感到不顺心的事易急躁、发怒,而强烈的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往往是血压增高的诱因,并且单纯的降压效果不理想。患者长时间患重病并发症较多,对治疗产生敌对情绪[2],认为迟早会死亡,自暴自弃,不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经济条件差的患者认为自己需要终身服药,成了家庭的累赘,背上了经济的负担,导致心情抑郁、寡言少语,血压控制不理想。

1.2.2 系统性心理干预 护士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焦虑紧张产生的原因,对已经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针对发病原因耐心开导,安抚患者的情绪,指导患者必须改变暴躁脾气,学会沉着冷静,自我控制情绪,放松心情,从而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对于抑郁的患者要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交活动,与别人聊天,避免孤单、寂寞、空虚进行适当的运动,科学的用药,尽量选用最基本的降压药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宽慰患者的心理,调整患者的抑郁状态。对于悲观厌世的患者要主动与此类患者进行交谈,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3],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向患者展开病情分析,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患者遇事多从换了愉快的方面考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悲观厌世的情绪。

1.3 疗效评定 根据卫生部《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标准进行高血压疗效判定,显效:SBP下降≥10mmHg,并降至90mmHg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SBP下降<10mmHg,并降至90mmHg或下降10~19mmHg;无效:SBP无下降甚至升高。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X2,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好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SCL-90量表各因子分评定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CL-90量表各因子分评定比较

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障碍改善程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及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卫生公共问题,高血压发病机制与心理社会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强迫等,通过心理护理能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对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纠正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部分患者虽然能认识到高血压疾病的严重性,但是不能进行科学的治疗,因此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4],掌握相关的防治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其治疗依从性。此外考虑到患者不良情绪发生原因的个体差异,应从发病因素出发,给患者多方面的支持,采取家属、患者、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多方面护理模式,让患者感受到多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强化护理干预效果。针对性地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障碍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控制血压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祁惠容,黄洁贞,李海英,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306.

[2]龚仆.高血压家庭自疗康复百科[M].第1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24.

篇7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护理;用药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0-02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终身慢性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饮食、工作等方面影响,高血压呈现出逐年增多的发展趋势,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老年患者占到了该血压病人的30%-35%[1],由于老年人在身体机能以及记忆、心理等方面存在独特性,因此必须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其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本文研究了运用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94例,女性74例,患者年龄范围为65-87岁,平均年龄为(73.86±5.46)岁。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5mmHg。所有患者均无精神方面疾病,自觉能力强,表达机制完善。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等内容。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要有针对性,及时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在和患者的沟通中体会到患者所具有的心理症状,例如孤独、绝望、抑郁、烦躁等。健康教育力求落实到位,使患者能够真正从中收益,认识到用药的科学性以及不及时服用药物所带来的危害,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1.2.2 效果评价 本次研究主要选用心理学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表(SDS)以及Morisky―Green测评表进行用药依从性情况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 结 果

经过8周的连续护理,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均得到良好的改善,自评量表评分下降明显,较护理前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SAS、SDS、用药依从性测评结果(χ ±s)

组别 例数

SAS SDS 用药依从性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84 44.75±6.03 32.58±3.87* 46.87±5.96 35.74±4.18* 52.36±14.67 87.44±13.82*

对照组 84 44.81±6.12 39.63±3.54 47.91±5.34 40.66±4.80 53.07±13.47 63.50±18.96

注:与护理前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 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以及用药依从性评分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明对老年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并且有效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高血压病症的自身特点使大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患者往往出于对高血压治疗的长期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具有较大的焦虑、抑郁症状,特别是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下降,记忆力减退,融入社会的能力也严重下降,这些现象的发生导致的心理问题有时甚至比高血压本身具有更大的危害,因此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2-3]。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要具有针对性,很多老年人社会关系逐渐淡薄,常常具有较强的孤独感,加上患者活动受限、精力下降,老年人的生活范围变得更加狭窄,加重了患者的心理症状。针对这种状况,护理人员要真正将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延长与患者的交流时间,并且能够站在患者的立场思考问题,为患者提供及时热情周到的服务。长期的治疗以及病情反复发作极易使患者产生悲观绝望情绪,这种情绪会引发患者不配合治疗,甚至抵触治疗状况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要通过积极引导患者参加社会活动,促进患者于家人、朋友多交谈,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方案,使患者树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张桂娟,马民.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01):34-36.

篇8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

    通过评价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所起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4月~2011年11月在我院内科就诊的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诊断的标准,及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舒张压(DBP)≥90 mm Hg(1 mm Hg=0.1333 kPa)且收缩压≥140 mm Hg;②年龄≥65岁的患者;③无继发性高血压、物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以及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者。将所有患者随机的平均分为两组,试验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64~81岁;对照组男37例,女19例,年龄66~8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降压药物治疗,同时还要控制饮食,休闲时间多运动,戒除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还要接受定期的心理护理及时帮助患者及时消除顾虑,正确面对疾病这一现实,树立康复的信心。两组患者的观察治疗时间均为5周。记录这两组患者达到血压平稳的时间,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焦虑程度和生活质量水平。

1.3  治疗判定的标准:①血压控制到良好标准。从入院到治疗5周以后,患者的血压连续1周都控制在(120~140)/(65~90)mm Hg之间;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按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来评定,记分方法采用国际统一的记分方法,分别纪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焦虑程度;③生活质量的评分。采用SF-36健康量表来纪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包括有:总体健康(GH)、生理功能(PF)、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情感职能(RE)等5个指标。生活质量的总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水平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血压平稳以后,患者的焦虑评分显著降低,而生活质量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试验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焦虑量表的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

56

51.36±9.88

43.26±9.65①

对照组

56

49.86±7.51

48.16±6.27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的比较()

组别

例数

GH

PF

SF

MH

RE

试验组

56

 

 

 

 

 

治疗前

 

41.2±9.8

69.4±8.9

58.7±10.1

46.4±8.2

68.1±2.1

治疗后

 

58.9±11.4

88.9±6.6

70.2±3.2

69.2±8.4

87.8±7.3

对照组

56

 

 

 

 

 

治疗前

 

40.9±3.2

68.1±5.9

58.1±6.8

52.8±7.5

65.2±9.8

治疗后

 

43.1±6.3

75.5±6.1

60.3±7.1

56.9±8.8

61.1±8.3

篇9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干预;临床效果

高血压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很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每年因高血压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计其数,如何有效的控制血压是治疗高血压症状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1]。本文对心理干预在社区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与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的患者组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9月~2012年11月来我社区门诊治疗高血压的患者共96例,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为35~68岁,平均为(55.6±11.4)岁,患者平均血压为(156.4±16.5)/(105.6±8.3) mmHg患者均经相关血压测量诊断为高血压疾病,同时此次研究还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心肝肾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血压平均值等方面不具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手段,具体方法:①争取患者的治疗配合,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就医环境,多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改善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增强患者对每次就诊的信任感和安全感;②向患者详细讲解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内容,讲解控制血压的重要作用,以及医生为患者制定的高血压治疗方案等等,让患者能够重新树立起战胜疾病苦痛的信心;③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增加适量运动锻炼,坚持低盐、低脂饮食;④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为患者建立相应的家庭支持系统,并要求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督,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观察项目 对患者接受治疗护理前后的血压进行测量,并对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血压值以平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并对其进行t检验,其中P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见表1,由表中可以看出在接受治疗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明显下降,P

3讨论

有研究已经证明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关系,因而对患者心理因素进行治疗护理,也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患者血压控制。本文对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接受治疗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明显下降,而在组间比较上,干预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常规组,这说明心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控制血压方面的效果比常规降压治疗更为突出。在本次研究中,门诊医护人员通过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改善了医患关系,从而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明显提升,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因而心理干预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心理干预还包括健康教育的部分,通过健康教育能够让患者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高血压疾病的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同时有研究表明,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在实施干预后患者的抑郁焦虑水平明显降低[3],这说明心理干预对于维护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并没有对这方面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在社区门诊中应用心理干预手段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护理,能够明显改善和控制患者血压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英艺,姜喜,何文真,等.农村社区高血压伴心理疾病患者个体化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J].内科,2013,8(2):107-108,117.

篇10

【关键词】:高血压;护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163-2

1异常心理

1.1恐惧心理多见于病情重因心理准备不足而导致过度的心理负担,易受外界恶性刺激为特点,表现为恐惧惊慌,性情易怒,思想顾虑较重。陷入困境难以解脱。

1.2抑郁心理多见于病情反复发作的高血压患者,他们背着沉重的包袱对疾病失去了信心。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思维迟钝,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1.3猜疑心理多见于急性期的患者,对周围事情特别敏感,毫无根据怀疑别人,对医疗中的特殊检查,特别护理及周围环境刺激爱追根问底,怀疑猜测医生护士及家属隐瞒病情,把一些无关联的事情扯到自身,导致失眠怠倦。

1.4孤独感多因环境改变,离开了家庭及工作单位,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对家人的依恋需要不能满足。处在孤独寂寞中,呈悲观绝望状态。

2自我护理指导

2.1定期体格检查,发现血压高更要定期复查血压,尽快查明原因,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并通过一定的检查,了解心脏、肾脏、脑是否有损害表现。

2.2加强对高血压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患者了解有关高血压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用药注意事项,正确合理用药对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极为重要。药物治疗必须长期、连续、择时、适量、调换。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指导患者熟悉所用药物的性质,使用目的和副作用,掌握维持量,使用方法和时间,学会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严格遵医嘱,按时用药,药疗是高血压终合治疗的重要措施,合理用药可较好地控制血压。切忌随意减药物剂量。更换药物及随意停药,特别交待用药注意事项及联合用药时配伍禁忌,联合用药时必须严格遵守科学的客观规律选择药物,最好参考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不是随意将几种药物放在一起使用。已证实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联合治疗。必要时做书面指导。帮助患者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指导患者对高血压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确信血压已控制较满意,另一方面要懂得此时还必须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支持治疗。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2.3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保正充分的睡眠休息。保持情绪轻松稳定。饮食每日摄盐量应低于6克,肥胖者需限制热量和脂类的摄入,多吃瓜果蔬菜粗量,少食高胆固醇类食物,禁烟酒,坚持锻炼身体。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总热量大体上有个合理的分配,一般热量计算:脂肪占25%左右,蛋白质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5%左右。改善精神紧张,情绪压抑,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易患和诱发高血压的因素。

2.4定期监测血压,定期复查,教会病人和家属测量血压,并坚持定期自我测量,切实掌握血压的变化情况,掌握引起变化的因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需定期门诊随访。向患者及家属交待复查的目的、时间、地点、联系人,定期复查,可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

高血压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各种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都可作用于机体,因此高血压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我们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患者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训练自我控制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心理、社会因素不仅是老年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还影响着老年高血压的转归、预后及治疗效果。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心理护理

1.1心理指导对待患者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同时,让患者了解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帮助患者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2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爱护患者,以缓解、尊重、同情的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1.3创造良好环境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环境安静。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内可配电视或摆放杂志,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2护理对策

2.1积极治疗原发病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遵照医嘱合理服用降压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定期测量血压,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有高血脂或糖尿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调脂或降糖药物治疗。 目前,降压药物的 应用 仍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因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 发展 较慢,多数人需长期服用维持量,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1~3]。

2.2保持良好心态、克服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如果患者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大喜大怒等不良心理,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学会沉着冷静,自我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总之,健康的心理对预防高血压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而平衡的情绪有助于维护血压稳定。

2.3坚持锻炼规律的锻炼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有益。根据病情与体质状况进行适量、有益的体育锻炼。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骑脚踏车、游泳等,应避免从事会使血压上升的等长收缩运动,如举重、划船。适当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4合理饮食应选用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宜, 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多吃水果及蔬菜。尤其芹菜、卷心菜、白菜等以及豆制品。由于钠盐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故饮食不宜太咸,尽量少吃咸菜、酱菜、咸鱼、咸肉等,大米含钠较面粉少,故吃米饭较面粉为佳。牛奶富含蛋白质,而胆固醇与钠盐含量并不多,可适当饮用。应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控制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2.5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有效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可以稳定高血压的治疗效果。除了日常生活中多吃富含高纤维的食物外,还适量饮水。如出现便秘,应早晚各饮一杯蜂蜜水以肠道,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注意大便不宜过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压升高,病情加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

家属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护士应教会患者家属一些基本护理常识,以便科学地协助患者,使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祝惠民.内科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2151.

篇12

[关键词] 心理干预;高血压;应激反应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c)-053-02

高血压患者术前虽经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但在麻醉手术期间仍然存在情绪紧张、本身血管弹减退等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在麻醉诱导和苏醒期间更易发生一过性高血压反应[1]。笔者对20例高血压患者围术期进行综合心理干预,观察其在围术期间循环指标及血浆皮质醇(cor)浓度的变化,并与对照组(20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09年3月高血压患者40例,分为心理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年龄35~78岁。手术种类分别为胃癌根治术、全髋置换术、股骨内固定术等。手术时间1.5~3.5 h。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择全身麻醉,术前均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药至术日晨,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全麻予咪唑安定0.03 mg/kg、丙泊酚1~2 mg/kg、芬太尼3~4 μg/kg、琥珀胆碱2 mg/kg,诱导60 s后行气管插管,术中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和脉搏氧饱和度(SpCO2、SpO2)在正常范围。

1.3 心理干预措施

①首先服务态度要耐心、热情,积极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努力解答患者的疑惑和不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持患者处于情绪稳定状态。②麻醉及手术的相关知识宣教: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为其麻醉的医师的基本情况,麻醉及手术的流程,麻醉及手术可能会带来哪些并发症及术后止痛情况的介绍等。③以科学、专业的知识,针对一些可能存在不良心理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心理干预,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念,逐渐接受手术这一现实。④寻求患者的家庭及社会支持的心理干预:向患者的家属及陪护人员介绍患者的病情、护理要点,讲解相关的外科及麻醉知识,同时指导他们要在各方面关心、支持和帮助患者,给患者以温暖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1.4 监测指标

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心率(HR)、SpO2、桡动脉穿刺测压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等生命体征。分别于入院后第2天晨(T1)、手术前1天晨(T2)、切皮时(T3)、手术结束(T4)和术后第2天(T5)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cor的浓度。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组循环指标变化

在T1时间点,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SBP、DBP、H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2、T3、T4、T5时间点,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SBP、DBP、HR变化明显(P0.05)。而对照组与术前比较,SBP、DBP、HR均有较大的改变(P

2.2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血清cor浓度比较

在T2、T3、T4、T5时间点,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2 两组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x±s,μg/dl)

同一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aP

3 讨论

应激反应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释放儿茶酚胺和垂体应激激素,从而增加心排出量和血管的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2]。因此,笔者选择循环指标的变化作为反映心理应激反应的指标。手术患者围术期焦虑可增加手术过程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而高血压患者如术前存在焦虑紧张,情绪容易激动,而情绪激动时血压易升高[4]。笔者术前给予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充分做好安慰和解释,有助于消除顾虑,防止激动,从而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表现在血压、心率更趋正常。从本研究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心理干预组患者通过心理干预治疗后,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了对手术的恐慌,情绪相对平稳,围术期循环指标的变化比较平稳,而在相同的时间点,对照组变化则较大。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消除患者的恐慌紧张心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

血清皮质醇浓度在血液中含量高低的测定是反映机体应激反应强弱的一个较敏感的指标,体内一些伤害性因素的刺激均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应激时血浆皮质醇的浓度升高快(仅需2~3 min)而显著(可升高5~6倍)[5]。本研究中选择测定血清皮质醇浓度作为本研究的检测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T2、T3、T4和T5时间点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T1时间点,表明两组患者对手术均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应激,两组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心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疏导高血压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围术期血清皮质醇升高的幅度,相对减轻由于手术应激引起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从而减轻患者围术期的心理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可有效调节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水平,维持循环功能相对稳定,为高血压患者安全、平稳地度过围术期提供了一个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庆,王珊娟,杭燕南,等.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期的心血管功能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4):216.

[2]胡艳莉.心理干预对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839-2840.

[3]於挺,陈武荣,晏丽.心理干预对围术期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3(21):1720-1722.

[4]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64.

篇13

关键词: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高血压患者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079-02

高血压患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患高血压的人数越来越多。传统上治疗高血压往往是仅仅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容易忽略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不同的高血压患者采取精心的心理护理和持续的健康指导,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同时还积极向患者家属传输高血压护理和治疗相关知识,促进家属积极配合心理护理,进一步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保健水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一年间我院收治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高血压患者分组情况

注: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舒张压在90mmHg以上。

排除了智力障碍、认知障碍以及有继发性和急性高血压者、家族史等不合格者。另外,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因而他们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调查手段

使用焦虑自量表(SAS)和抑郁自量表(SAS)进行评分。同时使用生活质量自量表(QOL)评测生活质量得分。其中,QOL的评价标准有:(1)日常行动障碍;(2)抑郁度水平;(3)身体症状情况;(4)健康愉悦程度,即主体对自身情况的评测;(5)生活舒适度;(6)平常业余爱好活动。另外,该需要使用临床指标来进一步评定,其指标分层标准为:明显好转――血压和心电图正常;好转――血压和心电图稍有进步;进步――血压和心电图稍有进步,高血压症状部分消失;无效――血压和心电图无改善,高血压症状没有得到好转。

1.2.2 评分手段

焦虑自量表和抑郁自量表的评分应该在住院第一天完成,出院时再做一次评分,随访10星期再做一次评分。生活质量的评分在住院后3天内完成一次,随访10星期后再做一次评分。

1.2.3 治疗干预

(1)心理治疗:在了解患者病情和病史的基础之上,向患者提供科学的对待高血压态度,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觉悟,同时主动询问患者各方面问题,及时耐心回答患者的疑虑。向患者提出一些积极的健康保健建议,在膳食、日常行为、感情、言行举止上关心亲近患者,充分地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尽量消除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障碍,在患者遇到挫折时在第一时间内提供情感和技术支持。全面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得患者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治疗。(2)特殊心理指导:根据不同患者的病例和病史情况给予特殊的心理开导,积极耐心地听取患者的意见和问题,鼓励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解除患者心理上的负担和封建不良思想,增强抗病能力和抗病信心,采取一系列疏导、劝导、帮助和支持,全力帮助个别患者解除负面情绪,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温软的话语和娴熟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使得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3)身心放松:首先向患者讲解身心放松的原理和必要性,让患者理解高血压和社会因素、认知因素以及个性方面的缺点之间的关系,同时尽量使得患者心里保持安静,淡化患者在自我意识上认为是家庭负担的观念,缓解其自身压力。(4)家属干预:指导家属给予患者贴心的关怀和护理,及时地在情感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同时由专业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护理技术,每星期进行一次,一次半小时。(5)健康指导:给患者良好的膳食建议,预防患者超重,提倡戒烟戒酒。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用平均值方差来表示,采用了SPSS13.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来比较研究组以及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在P

2 结果

(1)高血压患者在相关的指标分析比较(见表2)

表2 高血压患者在相关的指标分析比较

(2)两组患者3个时期的评分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3个时期的评分情况

(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自量表的评分情况(见表4)

表4 两组QOL评分情况

3 讨论

心理因素在治疗身心疾病和发展及预后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身心疾病,高血压往往很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老年患者。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到来,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患有各种高血压患者的人数愈来愈多,而高血压患者猝死率又比较高,所以很容易引起部分患者的心理焦虑和压抑,因而高血压患者中心理问题的患者比较多。一般而言,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酗酒、长期吸烟和持续高强度的工作等都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的不良心理行为。神经内分泌机制随着这些不良行为被激活,从而血小板和交感神经等被激发,那么会造成脂类代谢发生紊乱和不调,心率也会发生改变,从而血压随之升高。

本文所研究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一方面能够极大程度地解决患者心理抑郁和焦虑等问题,而且还通过认知障碍等的消除从而减轻了自身的情绪障碍,有利于克服患者自身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抑制了焦虑抑郁情绪,恢复了身体内部的稳态,使得心脏供氧充足,减轻了身体的各方面的状况。国外一些研究表明,抑郁症状和高血压显著相关。由表2我们可看出,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能够减轻症状减少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大幅度提高临床效果,能够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提高生活质量。由表3看出,对照组在症状减少时间和住院时间上要长,医药费用要高,临床效果不及研究组好。对照组焦虑自量表和抑郁自量表得分要高于研究组,而且生活质量量表的分数也低于研究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对高血压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可以很大程度上稳定患者的精神情绪,减少患者本身的焦虑和抑郁状态,从而最终改善身体状况,使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70.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39.

[3] 许军,胡敏燕,杨云滨,等.健康测量量表SF-36[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50.

[4] 叶志荣,杨菊贤.冠心病高血压与心理障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4):313-315.

篇14

【关键词】 高血压; 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支持; 效果观察

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其常常又会诱发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肾功能衰竭等,因此对于高血压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严重后果[1]。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人性化的支持、管理模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得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的安排能够更快地通知到每家每户,这使得信息延误的情况大大降低[2-3]。本文主要对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以及社会支持的方法展开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组(观察组):本组患者82例,男46例,女36例,平均年龄(55.1±12.5)岁。正常血压健康组 (对照组):本组患者82例,男45例,女37例,平均(53.8±12.7)岁。两组在性别、临床症状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年龄≥60 岁;(2)有正常的意识及表达能力。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2)存在意识障碍;(3)老年痴呆症患者。

1.2 方法 观察组在试验前、试验期内直到停药,都需要每天观察和记录脉搏、体温、呼吸、血压、血糖等体征的变化。在患者的用药前后还要进行常规的血压、脉搏的检查[4]。

1.2.1 建立档案 由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教育机构对所有居民进行系统完整的登记,其中包括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姓名、年龄、联系电话、家庭住址、教育内容、病情情况,以帮助各组织在进行走访教育、集中培训时能够及时告知各位居民,并且能够通过多方的力量来对居民的行为、病情进行监督[5]。

1.2.2 按照工作卡规范不健康行为 高血压患者在生活中根据社区服务中心下发的健康保障卡,尽量保证自己按照其中的较为标准的健康方式进行生活。比如高血压前期患者在社区生活中保障卡记录着患者每天的运动要求量,用药的时间以及剂量,自我保健的情绪管理方式,这就能约束高血压患者要根据卡上的内容严格管理自己的行为,改变原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保障工作卡可以更好地提醒患者对其自身的病情要多加注意。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稳定后,社区卫生工作者还要每3个月进行一次回访[6-8]。

1.2.3 卫生服务管理实施程序 每月都对居民进行1~2次讲课,医护人员以及健康教育机构要在活动中对高血压的保健、防治等知识进行生动、深入浅出、便于理解的讲述,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居民知道该病防护的重要性。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在生活中的饮食注意事项、运动要求、用药指导、简单的自我病情监督手段、血压的测量方法以及判断标准以及自我保健的情绪管理方式等[9]。该教育课程还有家属的培训课程,以使居民的家属能够更好地监督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特殊的居民,医疗机构、街道还要增加探访的次数,居民一旦发现自己身体有何不适,可以直接拨打医院的高血压专线电话加以咨询。

1.3 问卷调查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SDS)评定各被测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问卷针对的是老年人,故研究者逐一向被试者进行面谈式问卷调查,以便视力不佳、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能顺利完成问卷[10-11]。发放问卷 164份回收问卷164份,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将两组各82份的资料进行分类比较,统计不同组别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与体检健康的居民在情绪、心理上有以下不同:(1)焦虑、恐惧。其实这种情绪是对恐惧的一种应激反应。这种由恐惧而产生的情绪变化,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等一系列行为及生理反应,如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等。(2)怀疑否定。大部分居民在体检前认为自己体检一致正常,平时也没病没灾的,突然被查出是高血压,第一反应往往是不相信,因而对医生及家属的言行十分敏感,甚至经常与家属发生争执,出现怒眼相对,暴踢易怒等情绪[13-15]。

虽然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疾病已经不再是一个难以攻克的科学难题[16]。但是,人们还是应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中,自己的约束下,更好地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从生活上,尽可能养好身体,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17],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尽量远离老年疾病。居民也应该积极的理解、尽全力配合家庭成员的日程表,体谅彼此的心理和情绪,给予其更多的心理慰藉[18]。社区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对社区高血压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汇报,并且尽可能准确、高效地进行新资料的交流和传递工作[1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前期患者在症状自评量表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方面的评分显著差于对照组的正常健康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高血压患者存在心理问题,应针对心理问题和相关因素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加强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可稳定病情,为患者疾病康复和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边小春.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干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107-108.

[2] 孙高峰,阿丽娅・买买提热依木.我国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方法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5):509.

[3] 李燕,黎顺芝,谭颖媚.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8,8(15):2980-2982.

[4]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Inc. Diseases of the Heart and Blood Vessels Nanenclature and Critera for Dignoses[M].Sixth Edition.Boston:Little Brown,2009:114.

[5] Cohen S. Psychosocial models of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etiology of physical disease[J].Health Psychol,2008,7(3):289-297.

[6]徐玉叶.高血压社区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27 (27):158-159.

[7] 鲁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护理[J].当代护士,2010,38(3):70.

[8] 惠平.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5(6):780.

[9] 王文.第三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简介[J].高血压杂志,2011,14(1O):63.

[10] 李永昆.社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5):919.

[11] 刘春芝,冯晓艳.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的教育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34):7391.

[12] 张文博.高血压个体化防治初探[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77-78.

[13] Glennv V,Ivonne M,Kyriakos S,et a1.Hypertension in Older Adults and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9,68(12):727-733.

[14]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4(2):98-100.

[15]张柏芳,曾爱琼.生活事件与老年抑郁症发病的相关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09,22(5):386-387.

[16] 景艳凤.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149-150.

[17] Saito E,Sagawa Y,Kanagawa K.Social support as a predict-tor of health status among older adults living alone in Japan[J].Nurs Health Sei,2009,7(1):29-36

[18] 崔一敏.社区老年高血压分级管理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157-158.

[19] 黄俭强,陈琪尔,舒小芳.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2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