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交通的方法范文

发展交通的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5 14:58: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发展交通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发展交通的方法

篇1

【关键词】交通量预测;数据分析;四阶段法;发展方向

交通量预测是指通过切实可靠的交通调查,采集到较为准确可靠的交通量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分析,通过专业的计算,发现交通量变化的规律,并结合其他各种理论性的交通量,如自然增长的趋势交通量,适路行车条件改善引起的诱增交通量,转移交通量等,推算出研究区域内公路网中各路线和路段上现时和未来的交通量,为区域内公路网规划和单项公路的建设提供最基本的依据的研究工作。

1.公路交通量预测的现实意义

公路交通量预测是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核心要点之一,预测结果是决定建设项目是否必要和可行的主要凭据,也会作为决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安排项目建设序列的基本评判依据,同时也会作为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的基础。公路交通量预测不仅对于高速公路的优化建设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农村公路的修整建设以提高整体公路水平,加强国民经济建设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如果交通量预测失误,就可能导致公路网规划、建设项目决策上的失误,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交通量预测的内容与范围

预测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发展情况和变化规律去推测未来。预测一般具有科学性、近似性和局限性的特点。预测的方法也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种大类。定性预测是在广泛搜集、了解对象的客观背景、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判断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由此做出对象的发展预测;定量预测是指利用程序列的原始数据,借助数学手段,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模拟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进行预测。而公路的交通量预测就是以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公路系统为对象的一项部门预测科学。所以交通工程人员对技术预测方面提出了许多预测的方法和技术,选用了多种预测模型,比如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重力模型、灰色模型和滚动模型等。

为全面了解项目所在地区公路交通量的特性和构成,掌握交通流量流向、车辆构成、货物种类的资料,为未来拟建公路交通量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经济评价和公路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般新建项目的预测交通量包括三个部分,即本文引言中提到的趋势通量、诱增交通量和转移交通量。趋势通量是在分析项目影响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基础上,得到的自然增长量;诱增交通量主要是考虑项目建成之后,因促进影响区的经济发展和因交通便利而诱增出的交通量;转移交通量是因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带来的部分交通量的转移。

交通量的预测的路线包括建设项目本身的相应交通路网,同时应进行无拟建项目条件下的交通量预测,建设项目交通量包括公路路段的断面交通和互通立交转向交通量。

3.交通量预测的针对性方法与相应利弊

目前对公路交通量的预测普遍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预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预测方法各有局限性、优缺点和使用要求,只有充分了解了预测的原理和方法,才能熟练运用它们,选择最合适的,扬长避短,综合预测,避免定性考虑不周、定量模式单一的问题,以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从定量化预测方法来看,目前我国一般采用基于起讫点调查的四阶段法和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教授提出的总量控制法。其中以四阶段法最为常用。

四阶段法的工作步骤是对社会经济进行预测,然后对交通量发生、吸引量进行预测,然后对交通量分布预测,最后对交通量的分配进行预测。

影响区的社会经济预测包括对此区域历年人口,GDP和客货运输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人口预测,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但是此方法若用于发展特别快的区域,则应该做适当的调整,对近几年的数据加重重视的比例。

影响区的交通量发生、吸引量的预测一般会分段采用回归分析法,弹性系数法。弹性系数法注重交通运输发展本质规律的分析以及专家的意见,能直接反应经济增长对公路交通的影响,由于综合定性因素,将其用于交通量的中长期预测中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对交通量的分布预测和分配预测则用到预测学科的专业知识。

此方法以生成交通量同环境因素的关系不发生变化为前提,分析二者的关系,再根据环境发展来推算未来的发生交通量。此方法规律性较强,推算出来的交通量较为准确,但是更适合国外社会环境相对平稳、产业与产品结构基本稳定的情况。以我国的经济现状来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经济及交通的增长有可能呈现跳跃式或波段式的特点,预测不一定十分准确。

毕竟,四阶段法是从国外引进的方法,不一定十分适合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预测不一定十分准确。

篇2

关 键 词:自行车交通 发展必要性 研究现状 软系统方法

中图分类号: U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自行车是大都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自行车交通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与中国的现状要求不符,所以需要系统地分析自行车交通发展困境,但目前学者大多从规划、工程、政策等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尚缺乏从系统角度对于各种制约因素及其关系的研究,所以本文针对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特征引入软系统方法分析问题。

1.1自行车交通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为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拥有量达到5.4亿以上。自行车凭其机动灵活、非常适合3~4公里的短距离出行的优点被广大市民喜爱,并且方便轨道交通实现“门到门”运输,一直被当作辅助公共交通发展的有效工具,荷兰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联运极大地促进了公共交通的出行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1],同时自行车交通准时性高、节能环保、节省土地利用、无噪声、有益健康等优点,有“绿色交通”之美称。

下面通过两张图,即图1-1及1-2(引自专家段里仁和谐交通报告)看一下中国自行车交通发展情况。

图1-1[1]为中国部分大城市2000年以前和以后自行车交通出行所占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国自行车交通出行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

图1-2为相关部门基于低碳交通与绿色出行对北京市交通出行方式构成预测对比图。从图1-2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到2015年自行车所占比例基本持平,但意味着自行车数量将要增加,在地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求自行车稳步发展,而从图1-1可以看出这样的要求与中国发展现状不符,可以看出中国自行车交通发展陷入了困境。

而对比中国的发展现状,自行车交通在国外很多国家及其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国际化的大都市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表1-1[2] [3]列举了荷兰、法国及丹麦的发展现状。

国家及城市 发展现状 发展政策

荷兰及阿姆斯特丹 荷兰现有自行车1 600多万辆, 3万多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路,占荷兰道路总长度的30.6%,居世界第一位。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常住居民73万人,自行车的拥有量达60万辆,全城约有40% 的交通是由自行车承担的。 政府整顿、增设自行车专用道、自行车停车场,并加强防盗措施,推行诸如减免骑车人税、公司职员购买新车可3年报销1次等政策。

建立“白色自行车”制度,即由政府出资提供自行车供市民使用。阿姆斯特丹通过法案规定每年5月1 2日为“全国自行车日。

法国及巴黎 2003年,巴黎自行车专用道长131公里,为了鼓励市民骑车,市政府2004年及2005年又分别增加建设40公里。到2010年,计划自行车专用道将增加300公里,形成一个网络。平日里有14万多辆自行车在巴黎街头代步。 法国市政府为市民提供几乎免费的自行车租赁服务。巴黎市政府也在与巴黎地铁和公交公司研究探讨,探讨携带自行车乘坐地铁和郊区快速火车网的途径。巴黎市政府设立展台向观众提供市区自行车专用地图,其目标是自行车成为时尚的代步工具。

丹麦 丹麦首都哥本哈有1/3的上班族骑自行车上下班。 丹麦自2001年也兴建了自行车道基础设施,并对骑车人给予减税优惠。

2软系统方法的引入

2.1 自行车交通发展的社会性与问题导向性

自行车交通发展问题要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必须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所以是一个社会工程问题,其根本问题反映出“人与交通环境”,“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是其内部各系统之间、交通与环境等关系没有理顺的主要体现。由此可知,在充分考虑不同交通主体交通需求的前提下,理顺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以交通需求为导向,构建一个满足主体交通需求,优化客体资源配置,同时有益于交通系统内、外环境发展的和谐交通体系是解决自行车交通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2.2 软系统方法引入的必要性

从自行车交通发展问题的社会性与问题的导向性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和谐发展的目标取决于百姓的满意度,而这是一个人类活动系统,系统里有很多不同的主体,是一个多视角的问题,而其中涉及了很多难于定量描述的问题,比如行驶安全的保障、停车位的保障、维修服务质量等,也都是多视角的问题,所以传统的硬系统方法不适合,针对这一特点,应引入了软系统方法。

2.2 软系统方法对自行车交通发展的适用性

软系统方法将问题系统化。自行车交通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个社会工程问题,所以并不应该简单将重点研究放在工程技术问题或者某一方面上,应该从系统整体性出发考虑问题。而软系统方法通过情景描述将问题的各个主体联系起来,有助于我们分析各个主体之间的影响关系,能够将自行车交通发展当作一个系统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3. 结论

本文只是将软系统方法应用在解决自行车交通发展问题的起始阶段,帮助分析问题所引入的方法,这个阶段只是定性分析,要想进一步解决此问题,必须对于每个子系统都需要进一步做细致深入的研究,如政策的制定,需要单独建立软系统模型并反复与现实比较做出修订,而一些子系统需要结合现有的方法,如规划建设部门子系统需要传统的工程技术方法支持。在软系统方法基础上必要的结合其他方法,最后依靠软系统方法的定性结果与其他方法的定量结果的融合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下一阶段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姜攀.大城市自行车交通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顾尚华.世界各国自行车交通的发展[J].交通与运输,2009(1)

石忆邵,厉双燕.我国大城市自行车道发展的困境及其政策取向[J].现代城市研究,2006

篇3

【关键词】公路交通;发展趋势

一、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现状

公路建设和服务行业是国民经济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公路都是主要的运输方式。目前公路完成货物运输量和旅客运输量分别占总量的75%和93%。据数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86.08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305.63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79.2%,全国公路密度为40.22公里/百平方公里。中国公路交通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公路密度和等级公路所占的比例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二级及以上公路中,东部所占比例为44.72%,中部所占比例为30.70%,西部所占比例为24.58%。随着中西部经济发展,东、中、西部公路交通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差距仍然较大。

二、未来公路交通的发展趋势

1、实现城市居民“软流动”的重点方向

在未来的城市交通中,人员流动的方式应当主要是“软流动”模式,即城市居民用步行、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完成近距离移动。实现城市居民的“软流动”,是应对上述诸多挑战的有效办法。因此,在城市规划及改建中,“软流动”模式应始终放在首位。与此同时,城市交通规划也应按照人员“软流动”、物流交通和私人交通的顺序来安排。大力发展城市公交更应是实现城市居民“软流动”的重点方向。

2、公交系统

市公交系统关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要用最新的技术、材料和管理模式装备城市公交,推进它的智能化、人性化和节能性。为提高城市公交对民众的吸引力,要运用先进科技和服务理念来装备公交系统,提高其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发展城市公交的另一关键,是促使人们改变习惯性的生活方式,脱离私人交通,参与到城市“软流动”中来,以自身的行动为城市增加“绿色”。奥地利交通俱乐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每次单程不足5公里的里程总和,约占奥地利私人汽车行驶总距离的一半。而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数据表明,这种近距离行车的现象在世界各国的城市交通中都相当普遍。

3、道路实现车联网

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科技创新都成为战略制高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作为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代表,物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危机后期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都体现出决策者对物联网的高度关注。然而,发展物联网也不能四面出击,应该抓好重点,注重实效,做到以点带面。在这个过程中,车联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也就是说,车联网之所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与环境监控、物品溯源、智能电网并列组成物联网发展的四大重点领域,是与我国的国情分不开的。汽车的能源消耗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中国的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 200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56%。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石油消费量仅次于工业,占总消耗量的25%左右。同美国的每辆汽车每年消耗1.8吨燃油、欧盟的1.5吨、日本的1.1吨相比,中国高达2.3吨,能源利用率较低。在污染排放上,我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30%,一辆轿车一年排出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并且,我国城市交通拥堵也已经日益严重,大约有30%的汽油是消耗在堵车的时候,面对这些交通运输业带来的能耗、污染以及拥堵问题,发展智能交通是解决思路之一。智能交通能够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使交通堵塞减少约60%,使短途运输效率提高近70%,使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两至三倍。车辆在智能交通体系内行驶,停车次数可以减少30%,行车时间减少13%~45%,车辆的使用效率能够提高50%以上。

4、公路交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4.1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系统的需求将逐年增加。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高速公路建立起了不停车收费系统,但距离全面建设与应用还有很大差距。未来高速路联网收费将是ETC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为此统一相关技术与通信标准也将成为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2道路交通智能化发展的另外一个趋势在于道路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它包括电子警察执法处罚系统、机动车超速检测系统、移动车辆稽查系统、车流量监测系统、智能化多媒体网络车牌识别以及城市综合应急系统等。

5、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

兼容和整合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因此,综合性的信息平台成为这一领域的应用热点。除了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一些纵向的比较有前景的应用有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电子警察、车载导航系统等。

三、结束语

总之,未来的公路交通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宏观需求,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的完成创新,要实现科学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交通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ITS International.

[2]苏奎,杨冰.世界智能运输发展状况及我国的对策.国外公路.1998.01

[3]美国自动化公路即将开通.参考消息.1997.07.03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建造运营成本

作为文明历史发展中的崭新时代,城市的诞生宣告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彻底变革,也由此开创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初始形态。今天,伴随全球化的大潮,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人口迁移与国土城市化过程,充满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实践,越来越体现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交通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各方面处于跳跃式发展的人口大国,科学地制定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交通规划,意义尤其重大深远。

本文以当前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重大选择作为切入点,对如何解决轨道交通与现存城市公交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如何经济、优化地建造与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 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重大选择

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一切问题起源于三个基本因素:人口剧增、城市化加谜与出行方式机动化。为此,规划者们必须在各种可能的决策方向之问慎重取舍。国外专业杂志《世界城市化展望》2004年载文指出,全世界人口从1950的25亿左右增长到2000年60多亿,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预计再过30年将达到80亿以上。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1亿3千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般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出行方式机动化日益加速,造成了今日中国主要大中城市里司空见惯的“出门难行路难”问题。专业人士称之为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

一般而言,城市交通方式大致可分为步行、自行车、摩托助动车、小汽车与公共交通国内外的城市交通基本上都经历过从步行、自行车到摩托、小汽车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但是,当人类普遍进入小汽车时代后,美国和欧洲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和城市形态。美国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城市多数呈现分散、蔓延的形态。欧洲大陆则十分重视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大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将市中心、近郊生活就业区与远郊卫星城镇连结起来,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形态[1]。轨道交通系统的诞生,使城市的发展从中心聚集型向离心分散型转变成为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城市中心的“职住分离”现象。应该承认,私人小汽车和轨道交通是目前发达国家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交通方式,分别突出地体现着更优的生活质量与更高的运输效率。改革开放前,这两种交通方式在我国大城市中的数量少到几乎可以忽视不计的程度,近年来,它们已分别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表现_出强大的生命力。

城市的功能和社会活动的多样化是大城市的基本特征,由此决定了大城市的交通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所有的出行方式都可以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优势口[2]。我国的城市交通机动化正处于起步状态,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仍是目前大部分城市中居民出行的主导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多层次、立体型多元化的交通体系,是我国数量迅速增长的大城市的唯一发展方向。在此目标之下,科学规划的轨道交通理论上提供了最大限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能性。

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决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在宏观决策过程中,理当重点考虑规划在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系统[3],这方面国内刊物近来论著颇多,本文不欲在此重复赘述。以下谨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探讨进一步解决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加速走向它的现实可行性。

2 轨道交通需重视与城市公交系统的和谐

一般而言,轨道交通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要充分实现路线选址与转乘配套两者的最优化,与现有的公交系统在各个环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互相补充协调运作。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复杂、需要许多专业协调配合的大型系统工程,必须与城市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密切结合起来进行。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构成部分,轨道交通的规划与整个城市交通的线网规划实为一体。为了避免客流稀少,线路走向应尽可能合理,否则,小客流低运量必然导致轨道交通无法发挥预期的骨干作用。总之,结合城市的总体客运需求合理规划布局,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主导地位的必要条件。当然,这种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用地空间总体规划。北京地铁线明显采用了沿城市道路走向布局的方式,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市区道路棋盘式格局高度一致,恰恰体现了保护北京古城的特殊要求。这方面类似的例子,还有南京地铁1号线采用高架方式从中华门附近跨越古城,也充分考虑了地下车站与周围环境、高架线路与地面景观的协调需要。

其次,在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编制城市公交综合规划时,要十分注意加强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将轨道交通与现有的常规公交体系统一安排、有序调整,保证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轮渡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方便转接,以及与机场、火车站、港口等其他运输场所的顺利衔接。前文所举的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面对小汽车交通的冲击,纷纷寻求一种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在通向郊区的沿线地铁站大量修建小汽车停车场,引导小汽车乘客换乘后进入中心城区,使轨道交通的大运量优势得以发挥。国内方面新近建成的上海火车南站,则成功地将铁路与两条城市轨道交通与几十路近、远郊公交汽车线的零距离换乘需要融入规划设计中,成为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样本。

最后,我们不能不充分注意轨道交通与整合改善城市常规公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轨道交通都是在既有城市公交体系形成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共汽车/电车仍将是人们出行使用较广泛的交通工具之一。根据我国许多城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及交通总量需求,常规公交的整体地位短期内变化不大。但是,常规公交系统效率低下的现状应该在逐步发展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加以综合整治与改善。除了科学制订线网布局,修建港湾式停靠站台,合理编制车辆运行图,建设服务查询显示信息系统等具体措施外,从规划立法角度保障公交的道路优先使用权的思路也有待于细化落实。

近来,在轨道与公套发展背景如何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引起了专业规划人员的高度关注。BRT是一种利用现代化大容量专用车辆、在专用道路空间快速行驶的一种公交方式。它具有接近轨道交通的运力与快捷,建造和运营成本又相对低廉,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的城市公交道路系统,在某些人口规模不是很大的城市中甚至可以考虑作为轨道交通的替代方式。

2003年国务院81号文件出台后,国内许多城市马上把发展BRT项目推到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前台。北京市新近编制的中心城区公共汽/电车厂线网规划中包含了18条BRT线路,总长约300多km,在强调机动性与可达性高度协调的前提下,首次将BRT作为一个功能层次融人公交线网整体结构中。此外,昆明市在园艺世博会期间开通的国内首条位于道路中央的公交专用道,即将升级为规范的现代BRT系统。杭州根据城市发展模式与空间功能布局制订的中远期公交规划,也确立以轨道与BRT为骨干,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首条28 km BRT今年已基本开通。 3 轨道交通应解决低成本建造运营问题

作为城市中最大的基础建设项目之一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巨大,京、沪、穗前几年修建地铁的综合造价平均每千米超过了6亿元人民币。显然,大多数国内城市的经济能力很难承受起如此高昂的成本。因此,不解决轨道交通的造价问题,城市轨道交通难以实现。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的建造与运营费用,笔者以为解决成本问题拟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认真思考。

3.1 轨道交通的用地空间应体现预留渐进原则

一般轨道交通建设成本中,包括拆迁费用在内的占用土地成本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因为某些国家无偿划拨方式而改变它的社会成本性质。为了降低这方面的成本,许多城市在已经完成的公交总体规划中,都为轨道交通的线路场站建设预留了用地空间。然而,线路建设的具体时机取决于城市发展的不同进程,某些线路的客流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因此,如何既能适应逐渐增长的客流需要,又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预留土地空间,是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中必须慎重规划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巴西的大多数城市里,市政当局大都在轨道交通近期没有开发的走廊上发展前文介绍的快速公交,将BRT专用道建在道路中央,初衷就是为了降低轨道交通项目的初期投资与运营费用[4]。实际上,北京2005年全线通车的第一条BRT线路,正是敷设在预留的M8轨交走廊上,完全满足了近期单向8 000人次/h的客流需求。

经济合理地使用土地空间,不仅需要作为城市规划中发展轨道交通的指导原则加以确立,更应当具体落实在轨道交通系统工程的每一个子项目的设计图纸上。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到2020年将建成800 km左右轨道交通线,如果全都继续采取目前的集中供电模式,届时仅该项子系统就需建造50多座主变电所。

暂且不论一座主变电所动辙上亿元的巨额投资,仅建造变电所及电缆通道所需占用消耗的土地资源就将十分惊人。有鉴于此,最近上海相关部门已组织专家进行优化方案论证,将2020年前全网18条线路原先计划建造的51座主变电所减少为39座,更可节约投资10亿元人民币以上。

3.2 轨道交通的建造模式要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近百年的历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地铁轻轨、导轨、有轨电车、郊区铁路、磁悬浮等多种选择模式,线型电机牵引系统则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在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条件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已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上海的明珠轻轨一期有3/4长度是改造利用原先的铁路内环线,这对武汉等其他一些存在废弃或利用率很低的铁路既有线路城市,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启发与示范。另外,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还存有部分有轨电车线路[5],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发展现代轨道交通,应该也能够达到节省一部分费用成本的目的。

其实,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还在于脱离国情片面追求豪华档次。表现在规划设计上就是大量采用类似于公共汽车系统的高线网密度、小站间距、低负荷强度。需知,轨道交通本质上属于快速大量运送中长距离乘客的交通工具,依靠其他交通工具为它输送客源,达到大运量高负荷。由于低线网密度、大站间距模式能够明显提高运行速度、缩短旅行时间,所以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还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正因为如此,将BRT系统规划为轨道交通线路两端的延伸段,或选择“轨交+BRT”的混合网络模式,都有助于达到适当降低轨道线网敷设密度的低成本目标。

另外,国内轨道交通运营成本高的部分原因,还与计划经济遗留下的传统思维方式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直到今天,许多城市在申请轨道交通立项时,每条线路都规划有独立使用的车辆段、控制中心、主要变电站,这套小而全的空间与管理体系必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轨道交通十分发达的日本,帝都高速交通营团运营管辖着8条线路总长183.2 km,但是所属16个车站统共只设置了1座综合控制中心。反观国内,即使在资源共享程度较高的上海地铁系统,已建和待建的控制中心仍有8座,另加1座轨道交通运营协调及应急中心。

3.3 轨道交通的管理配套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如前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不应盲目追求高标准,该建地面、高架的绝不钻入地下、该建轻轨的绝不建地铁,因为后者的造价往往是前者的3倍以上。此外,对地铁建设成本影响甚大的土建工程中,其地下车站底板的埋置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是决定造价大小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合理设计基坑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对降低总成本的意义,无论如何也不应低估。

如果说轨交模式、建造标准的选择较多地影响到土建工程造价部分,轨道工。程总造价的另外一半(45%~50 %)则取决于技术装备等硬件的建设、购置、安装费用。以地铁车辆为例,目前国产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2~1/4。因此,降低成本费用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构成技术装备主要部分的车辆、牵引、供电、信号的国产化水平。这方面,较晚竣工投入使用的南京地铁为我们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例证。据有关杂志介绍,该项目通过车辆项目的合同谈判与国产化方案的慎密调整,大大减少了进口部件和材料,降低了进口设备的国际运输成本,在成功实现70 国产化率的情况下,车辆项目合同价从最初的每辆约135万美元降低到116.5万美元,与设计概算相比节约投资4 000多万人民币。

当然,轨道交通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领域,单纯的票务收入远远不足以偿付开通后的日常性运营支出,中长期的财务收支平衡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需要艰难应对的挑战。笔者了解到的香港地铁总收入中,票务收入约占60 ,其余40 9,6中广告与物业管理各占一半[6],这一香港较为成功的地铁和物业综合发展经营模式,今年初已通过成立合营公司引入北京地铁4号线的管理,各方都期待着它能为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展示一种令人鼓舞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06(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6(2):67.

4 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17.

篇5

交通量的持续增长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而传统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资金、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有限性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道路基础设施是不可能无限扩展的;另一个就是限制交通流量,主要是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实现。这又分两个方面:一是控制车辆出行,如按车牌单、双号分别行驶,或是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在很多年前已在一些交通繁忙路段实施鼓励两人以上的车辆优先行驶的规定;再就是控制汽车保有量,以高额的税、费甚至控制上牌等来限制汽车数量的发展。这些方法短期可以奏效,但有失公平、合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现有交通运输网络就是人们试图寻找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希望通过增加技术含量的方法提高现有道路的利用率,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和道路使用的舒适性,智能运输系统因此应运而生。

所谓智能运输系统,就是集信息处理、通讯、控制、以及高科技的电子技术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交通运输网络中。它与传统的交通管理系统一个最显著的区别是,将服务对象的重点由以往的管理者转向道路使用者,即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道路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以减少交通堵塞,从而达到提高道路通过能力的目的。另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智能运输系统将道路管理者、用户、交通工具及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纳于系统之中,提高了交通运输网络这个大系统的运行效率。

我国在智能运输系统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了一些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在系统的实际开发和应用方面,我国已有了不少实际成果,在局部地区形成了智能运输系统的雏形,或实现了智能运输系统的部分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电子收费系统,全国已有不少省份或城市开始采用或试行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如广东省的佛山市,从1996年开始在该市周围的23个收费站点推行电子收费系统,提高了道路的通过能力,降低了空气污染。同样,在一些高等级公路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收费系统;结合交通工程在新建的高速公路旁一般都埋设了光纤等信号传输线路,有些还安装了车辆探测装置和可变式信息显示装置,便于其后的交通控制、管理和服务。此外,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与外国的厂商建立合资企业,生产智能运输系统的产品。

很显然,对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讲,修建更多道路的潜力有限,且道路网络的扩展会很快被以更高速度增长的交通量所淹没。因此,提高现有道路的使用效率是今后应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智能运输系统则是一个发展方向。

首先,要使有关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对发展智能运输系统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和认识,能够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其次,我国新一届政府已经提出希望用增加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来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可以说交通又一次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然而这一次的发展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从量上进行简单的扩张,扩大交通运输网络的规模,而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其质的发展。具体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强化服务功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建立在比扩大数量和规模意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基础上。?

根据国内外发展的情况,可以预计交通运输业今后仍将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无论从市场占有的角度,还是从保护民族工业的角度看,我们都必须及早采取行动,争取主动。

虽然我国智能运输系统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市场远未得到开发,但当我们在比较有把握地预测到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体系的发展前景时,就要进行战略上的考虑,借鉴国外智能运输系统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工作。这包括在法律上明确和完善我国发展智能运输系统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制定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的构架、发展的原则和对策;在技术上着手对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规范进行研究和规定;从运作上考虑资金的筹措、市场的开发以及“游戏规划”的制定(这主要是指如何对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加以一定的限制,以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