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5 14:57: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

篇1

随着高考新方案的出台,给广大考生带来些许惊喜。这是惠及千家万户、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又一新举措,备受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作为革命老区农村教师的思考,面对新的高考、新的举措,我们农村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一新的变革和如何应对,本人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高考“新”在何处

1.考试科目及内容发生新变化

新高考方案为保持其延续性,除保留传统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外,又有新的要求。“新”表现为:

一是文理不分科。

二是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三是考生的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外语听力)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三个选考科目考试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分值不变。

四是改革录取方式。从2017年起,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批录取,逐步减少普通本科录取批次,克服简单用录取批次来划分和评价不同类型高校的倾向。加快推进基于考生总成绩、专业志向和学习特长的考生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方式改革。

五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简称“选考科目考试”)。合格性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高中所有学习科目的必修内容。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三科。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同一科目的两次合格性考试、一次选考科目考试。

2.考试方式发生新变化

一是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

二是“3+3”高考模式。语、数、外三科和学生自主选考三门。

三是招录形式变化。招生录取实行基于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机制。

3.高考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高考内涵发生新变化

一是学业水平考试进入高校录取范畴。

二是综合素质评价也进入高校录取考虑的范畴。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高考方案与现行的高考方案有很大不同,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语数外三科的“3”,到学生自主选考的“3”,新“3+3”的高考模式,再到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录取机制,可谓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巨大的,改革的影响和意义是空前的。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新高考

由上可知,新高考的考试科目及内容、考试方式、新录入机制都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及时适应新高考的进程。

1.提升教育理念

农村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新高考方案,吃透精神,把握内涵,全面落实。学校对教师除要求学好教学大纲、教材外,更要全面掌握新高考方案。打破不适应新要求的旧教育观念,树立新教育观念,全面领会新高考精髓,强化我们农村教师的思想和观念,提高认识,做好引领,认真贯彻新高考的难度标准,把握好教学“标高”,竭力打造高效课堂。

2.创新教学模式

应对新高考,不可完全照搬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结合校情、师情与学情推陈出新,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满堂灌”“填鸭式”和照本宣科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了。变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自主、主动、合作和探究的精神贯通教学始终,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提升。发挥教师的引领、合作、推进和协调的作用,师生互动,共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业务能力

针对新变化,提升农村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已迫在眉睫,头脑要清醒。这要求在新的教学中不能新鞋老路,对教材的掌控和内容深度的把握应有新的认识。对于高考科目,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是基础学科,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语文学好了,就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了基础。英语一年两考,表面上英语的地位降低了,其实是更加重视英语,这也更符合英语的教学规律,重在实际应用,避免突击应对。这些都给我们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简单套用老办法,知识要更新,能力要提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利用各种国培、网络媒体和名校资源共享的平台,进行师资培训,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加强教科研究,组成学习型学科团队,提升科研能力,以此来强化我们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

4.加强师德师风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规定,要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规范自我的言行,率先垂范,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种信念会不断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提升其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水平。

5.强化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学科的素质与修养。教师良好的学科素养既是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程与适应新高考的需要,所以各科教师必须强化其学科素养。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等语文学科素养,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提高其语文高考成绩。外语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流畅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外语自学能力、较强的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的能力等外语学科素养,以促进学生外语学科素养的发展,提高其外语高考成绩,并依此类推到各科。

总之,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推进中还将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农村教师必须锲而不舍、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提高自己,把改革推向前进。

篇2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与我们现在实施的“3+3(综合)”有了很大不同,即统一考试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但分值有了变化,物化生史地政不再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以及将来所报考高校的要求,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新疆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进行高考改革,那怎样在新的高考体制下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就成为我们历史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查阅了资料后,我有以下一些看法。

在传统高考3+X的选拔方式下,历史作为高考科目中的一门,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对待历史学科还是相对比较重视,而对于高一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喜欢听历史课但又不喜欢记忆历史知识,再鉴于社会的就业导向等问题选择文科的孩子数量较少,所以历史学科地位相对较低。高考新方案中语数外的比重依旧大于“副科”,但是相对于当下的高考模式,历史的地位提高不少,这点应该领我们历史老师欣喜的,可是鉴于我们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历史作为副科受到的重视肯定远不如语数外。在率先进入新高考的浙江省,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2014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我们可以发现选考历史的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第一次参加选考最迟应在第三个学年第一个学期的10月底。复习时间大约缩短了4-6个月。从考试范围看,所有选考历史的学生都要复习五个半模块内容,与以往报考二本的学生复习内容相比,足足增加了两个模块。如果把考试难度提高这一因素考虑进来的话,复习量就更重一点。我们历史教学在高中阶段是时间紧,任务更重了,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教学: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1.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关注高考先行省市的历史教学动态,研读考试标准,研读各类新高考的试题,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为自己未来的历史教学工作未雨绸缪。2.要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毋容置疑,新高考方案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导,但教师如何理解新高考方案、如何展开教学,这才是关乎高中历史教育发展前途的大事。当前,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脱节,以至于表现出“你推我进”的被动教学状态。教师以高考为教学前提,学生以高考为奋斗目标,这种偏于一隅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难以支撑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新高考方案的现实体现。但这一亮点与传统历史教学形成了激烈的碰撞,“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理念仍植根于此。3.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新高考来说,考的是鉴于基础知识之上的基础能力,是历史思维语历史素养。只学会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学生是绝对考不了高分的。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呢?就需要我们老师转变教学方法。要加强历史教学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对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联系,横向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同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有很好的把握,形成一个体系,从而有利于对历史整体的把握。纵向联系是指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联系,或是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系,教师恰当地运用纵向联系,不但能够举一反三,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贯穿古今的历史思维。 要密切历史教学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开阔人的视角。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从历史中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当前的社会生活。 如本学期101中学的王森月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节《》就做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注重构建历史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子系统所构成的,一般来说,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这可能就要求我们在历史复习中打破模块学习的分割,将历史还原为一个整体。

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们要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被迫学习变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以改革学法作为突破口,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的翻转课堂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摒弃“满堂灌”。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要注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篇3

调研取经

专家们调研了美国、日本、欧洲、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高考形式,分析发现,尽管各国及地区在具体考试形式和内容上千差万别,但究其核心,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在选拔学生时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也相应体现在*高考新方案的制定中。

国内已实施新高考的省市也是命题专家们关注的重点。*是全国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在此之前,已有11个省、市、自治区进入了高中新课程。从20*年起,考试院新高考方案调研组的专家们奔赴各试验区,对各省市新高考施行情况进行系统调研,包括对旧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教材进行详细对比,形成了一系列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与高考相关问题研究的报告。

与此同时,在*市,一项在4000名高中生和2000名高中教师中展开的问卷调查也在铺开,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市高考改革调研报告》应运而生。在强大的调研数据支持下,*新高考方案轮廓逐渐形成——扩大高校招生自、为学生减负、分类考试、建立多元化考试评价制度等关键词出现在方案制定者们的思路中。

第2

理论论证

“*高考新方案经历了六个方面的调研。”昨天,在*新高考方案的会上,*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介绍起两年来考试院在制定高考新方案时经历的一系列工作,如数家珍。

早在20*年,*在进入高中新课程时就宣布,3年后实施的新高考方案将是一份由教研专家、一线教师、招生考试专家等共同参与制定,并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科学、可行的方案。

如何体现方案的科学、可行性?作为方案主要制定部门的*教育考试院开始了周密而细致的调研工作。臧铁军是*教育考试院主管高考命题的副院长,据他回忆,方案在制定伊始是理论论证工作。“对国内外高考改革总体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对国内外高考改革总体趋势进行系统研究和论证。”

第3

集思广益

经过一年半的广泛调研、酝酿,*市高考新方案征求意见稿渐渐浮出水面。2008年秋季起,对*高考新方案的征求意见工作渐次展开。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参与征求意见的人士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区县教委主任、教研员、高中校长、一线教师,甚至学生代表……参与的人数已无从算起,但所有参与讨论的人的意见都被考试院工作人员一一记录下来,成为方案充实、修改的参考。

西城区教委副主任李燕玲作为区县教委负责人代表曾参与过其中一次座谈会,她清楚地记得那次座谈上,各区县教委主任们在谈到“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招录取中究竟占多少比重”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新高考方案应该体现这个变化,但在具体操作形式上产生了分歧。臧铁军也参与了那次座谈会,他一一听取了各位负责人的意见后,谈了他的看法:“综合素质评价确实重要,但它的可信度如何保证?若是作为录取的实际参考,那么算多少分才合适?”两个问题抛出,问得刚发完言的李燕玲哑口无言。确实,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在社会诚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简单地把综合素质评价量化到高考录取中的做法势必会引起更大的风险。

第4

稳中求变

初次拿到*新高考方案,很多人的第一感觉都是“改革的力度似乎小了点。”但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看来,这恰好是*方案的一大亮点。<,o:p>

作为全国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试验区,*在改革之初就明确提出“稳步推进”的概念。在昨天的新闻会上,臧铁军也表示,重点突破、稳步推进是*这次高考改革方案的重要精神。

高职招生是方案中改革力度最大的部分,也是突破口,这个变化经过了3年的磨合试验。20*年,*市首次在9所高职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学校完全脱离高考成绩招生,考生根据专业学习意愿选报学校,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和笔试来决定是否录取。这一新的招考模式在当年被称为“吹响了高考改革的号角”。

高职自主招生试点进行了3年,考试院跟踪调研也进行了3年。专家们发现,通过自主招生形式,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与专业很好结合,学校在招生时能对学生个性特长进行甄别,确定他们是否符合专业学习需求,学生、学校双向选择很好地解决了高职新生报到率低的状况。于是,由考试院起草的一部20万字的针对高职招生改革的报告出台了,这为新方案中高职改革方向提供了最为科学、客观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今年初,经市委市政府、教育部审批后,*高考新方案正式公布。

教师摸索中等待新方案

两年前的9月,随着高一学生开学,*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对于在一线授课的教师而言,这两年的教学生涯带给他们很大的挑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新高考到底怎样考”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各种版本的消息经常传来,但官方却一直未正式。两年来,从混乱到紧张,从满怀期待到从容等待,教师们对新高考方案的态度体现在了教学过程中。

尝试

开启“研究性学习”

“每个老师都很兴奋,因为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

最近与一家辅导学校签订教学协议后,陶定一直很闲。学校说如有学生需要辅导,就给他打电话,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对方却没有回音。

两个月前,陶定从*十四中的语文教师岗位上退下来。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20*年5月底参加*新课改教师培训的情景。授课人是新课标的编者,地点在九华山庄,当时他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培训针对各科老师分开进行,新课标的编者们就新课程的构思过程和想法与老师们详谈。那次培训规模小、时间短,但是,却给对新课改没有任何概念的高中老师们“第一次感性认识”。

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新课程内容将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内容。

新颖的课程和学习方式让老师们充满了新奇感,对课改前景满怀向往。“每个老师都很兴奋,因为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陶定说。

新课改也不全是无章可循。根据新课改内容,高中新课程每科都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因为没有范例可借鉴,老师们就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自己的理解尝试着来。

实践

40多个“阿Q精神”

“教了这么多遍《阿Q正传》,从来没有人想到这一点。”

作为语文教研组组长,陶定身体力行,在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上下了很大工夫。

一套研究性学习的大概步骤如下: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正音正字。阅读后分成讨论小组,议题由老师指定。下一步,各小组阐述自己的结论和理由。最后,老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点评,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奖励。

“印象最深的是《阿Q正传》。”陶定说。

当时他提出的要求是,让每个小组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阿Q精神”的细节。学生们共找出四十多处,除了类似于“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我总算被儿子打了”之类明显的言语和动作,学生们将许多先前教案没有提到的细节也拎了出来。

有一个学生指出“哭丧棒”的情节。“哭丧棒怎么能体现阿Q精神呢?”陶定有些奇怪,学生解释道,哭丧棒是出殡时孝子们拿在手中的仪仗,阿Q骂“假洋鬼子”拿的手杖是哭丧棒,意思就是“儿子打老子”,本来是被别人欺负,现在反而成了“孝子哭父亲”,这是经常体现在阿Q身上的自欺欺人。

“我后来特别表扬了他,教了这么多遍《阿Q正传》,从来没有人想到这一点”,陶定高兴地说,学生能够主动丰富课外知识、愿意开动脑筋,这是新课程带动学生积极学习取得的明显进步。

困难

课时明显不够用

“不敢多做研究性学习,光备课就吃不消。”

几次研究性学习下来,教学课堂由“一言堂”变成老师引导、学生主动讨论的集体学习,知识点掌握也更加牢固。但是在实践中,老师们在欣喜之余也同时发现,新课程开展中遇到了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时不够。

“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留给其他章节的课时就相当紧张了。”十四中高三数学教研组组长*说。数学科目调整后,学习内容注重与大学课程的衔接,模块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覆盖面更广。高一高二每周只有四个课时的数学课,让老师感觉教学压力徒增。

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进度,老师们在课堂上就不能像以前专门留出时间讲解题方法、深挖知识点,而只能“点到为止”。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基本上没有时间单独讲题。进入高三后,课时比较充裕,老师才能进行系统的巩固加深。

和数学相比,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占用时间更长,每次都需要四到五个课时,以至于下次讲课时,老师只能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节课讲完。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备课量的增加。

按照平常的进度,课文通读,给学生讲一下文章中的几个重点,然后指出课文主旨、人物特点就可以了。

研究性学习可没这么简单,老师要把整篇课文涉及的知识点全部了解清楚,仅仅翻看教参根本无法应付。

陶定是有着10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但每准备一次研究性教学都会耗费很长时间,老师还要留出精力掌握整体进度。所以“不敢多做研究性学习,光备课就吃不消”。

“慢慢地,研究性学习不像前两年那么火了。”陶定说。

探索

培训每一位老师

“教师们两年里的‘学习’,确实摸索出了一些好方法。”

作为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年12月敲定实施时间到20*年9月正式启动,*市教委联合各个部门做了周密的准备。首都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的专家在20*年、20*年深入课改实验区几十次,了解课改进展情况。

即使这样紧锣密鼓地筹备,接手新高一,老师们还是感觉到了“混乱”。

对于新课本,*有自己的想法:新课本扩充了知识,但体系不如老课本完备,有些模块之间衔接不上,且模块内容需要课时长。

相比之下,学生的负担骤然减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比以前容易。但是,学习变轻松也会带来问题——许多学生高一高二很快乐地过去了,到高三压力突然上来,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不了。

种种情况的变化接踵而至,造成了考生和家长的不安,他们不清楚*市的新高考会有哪些变化,也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

对此,教委、学校和老师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

在新高考正式实行的前一年半,*就对外了“安民告示”:*市2010年的高考将以“稳定”为主,总体难度将不会超过旧高考。

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后,*市教委组织各方面专家、教研员、命题者和培训者共同制订了16门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每一位老师教授新课程之前都要进行“培训”,各区和学校一次次请调研专家、编者解读新课程,听双方讲述编写意图和情况。

教师们在这两年里的“学习”,确实摸索出了一些好方法。比如高三的总复习阶段,数学科目集中做专题的研究性学习。由老师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推导原理等等。

在看不到指挥棒的两年多时间里,*300多所高中的老师与学生只能慢慢探索。

忧虑

担心学生受不了

“学生反映‘太累了,这个礼拜下来要不行了’。”

今年9月开学,高三的教学计划已经制定完毕,但高考方案依旧不见,老师们只好“边计划边等待”。从新高一到新高三,*担心了两年——学生们学得如此轻松,高考的难度却有可能不会降低。尽管两年中大家都不曾掉以轻心,他仍坦言,对明年的高考“没信心”。

“高一高二快马加鞭学新知识,高三开始消化,但消化完还没来得及深化,就该上战场了。”*说,老师的压力极大。这种压力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盲目,不知道考试的重难点和方向;其次,轻松度过高一高二的学生能承受最后一年的磨砺吗?

高三开学后一周,很多学生反映“太累了,这个礼拜下来要不行了”。

毕竟是有着13年教龄的老教师,经历过短暂的慌乱和重压之后,*的心态已经趋于从容,“该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怎么去教,学生怎么学,包括学生考得不好老师怎么帮助,只怕学生们突然置于高三的重压之下,他们会承受不了”。

篇4

一、指导学生在7选3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决定命运的不是你面临的机会,而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随着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选择时竞争的加剧,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应当从中学开始,中学生已经处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新高考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高一学生对未来仍然很迷茫,很多同学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些什么,也对高校的专业一无所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指导。首先,化学教师要能对自己这门学科有充分的认识,知道化学除了能与带着化学、化工字样的专业匹配之外,与环境、材料、医药学、食品营养等也高度相关,选择化学可以报考83.5%的专业。其次,在学好化学专业的同时,新高考形势下,还要求我们多接受一些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培训,对新高考要有充分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简而言之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目标和路径,并用高效行动去达成目标。再次,要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对自我的评估包括兴趣、价值观、综合素质、能力特点优势与劣势等,对环境的评估包括家庭影响和社会形势(如市场供需状况、就业政策、需求分析、地理环境等),指导学生能综合考虑进行选课。

二、开设高质量的化学选修课

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开发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以往化学教师开发比较多的是比如《生活中的化学》、《化学史话》这一类选修课。《生活中的化学》往往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加强了化学知识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化学史话》则是尽量找到化学史人物与学生的结合点,引起学生思维的共振和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开设一些与大学专业接轨的选修课,让学生尽早接触大学中与化学相关的一些专业,帮助学生尽快做出选择。

三、提高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要拒学生于千里之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化学有了兴趣,才能选择化学,学好化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这里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1.开足开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程改革后,理论上更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而事实上因为没有了对动手实验的考查,很多老师也为了图方便、省时间,不但学生实验没有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也是能省则省。从表面上看,上课时间省下来了,老师可以讲更多的习题。而事实上,“百闻不如一见”,学生没有见到过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对知识的记忆是不深刻的,这是你讲多少遍都换不回来的。而且,没有了实验,化学的魅力也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可以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课堂完成,而【观察与思考】则以教师课堂演示为主。

2.把握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在进行7选3的时候,往往依据哪门简单选哪门。其实学科简单与否,除了学科自身特点及学生本身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有些教师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仍然按照以前老教材的特点,一步到位,一味地加大难度,那就把学生拒于千里之外了。

如何把握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1)做好初高中衔接。高中教师也应该好好研究初中教材,掌握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没有掌握的知识,才能知道如何下手。做好初高中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才有可能让学生对化学充满兴趣,使高一化学真正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严格按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的要求,重视基础核心,不随意拓展和加深。高一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3.利用微信平台,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好感度

微信是目前最流行的沟通交流方式,过年的时候在微信上收到了很具化学特色的新年祝福:事业不断升华,爱情不断结晶,身体如钢筋混凝土般强健,心情如焰色反应般灿烂,把烦恼氧化,把开心还原,分解郁闷,化合好运,拥有幸福不再可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看到一些化学课堂上熟悉的字眼在这里出现,相信学生在感受温馨的同时定能对化学产生更强的学习欲望,希望知道更多关于化学的知识。事实上,微信在教学中还能产生很多辅助功能,只是我们不允许学生平时带手机,只有在假期里稍加利用。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走向深入,高中政治的学法、教法、考法以及学生的定位都在发生变化。政治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新高考变化,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师课堂有效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有效教学理念是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起点。理念是人们从事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在新课改中,教育教学中的“教”、“学”、“考”、“研”、“思”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高考改革中,政治学科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以往“3+X”模式有所下降,学生需要应付多科目的任务学习,往往出现一些学生在政治考试中“答多分少,最后来搏”,导致“平时准备不够,考试失分严重,课堂学习被动”的不良局面。因此,政治教师需要把握高考改革动向,积极有效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构建起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以及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教育理念,调整自身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深层次去引导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点。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的不竭动力。在新课改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够有效推动学生主体认知,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性,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教师有效课堂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需要什么”、“课堂需要什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什么”,实现因需而教。应坚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可培养性、学习潜力的无限性:对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不重复讲,有能力做好的题目不多讲,有创造力探究的话题不细讲。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找到“预设”的同时,更加期待其创造性的“生成”。有效课堂教学不是一味追求“学生能学到多少”,而是怎样让学生“感兴趣地学”和“有需要地去学”,激活学生学习原动力,从而体验课堂教学的真正魅力。

3.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生命点。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在其发挥作用的主阵地即“有限时间的课堂”里,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对有效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就必须革新教学模式。课堂有效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选取运用有效模式,在实践中借鉴、吸收、融合和创新。教师可以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如学案导学模式,即引导学生自学,重难点解析,精选题目训练和讲解巩固知识;分组学习模式,即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探究一合作一分享一争鸣”过程,达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开展“情境教学十问题引导教学”模式,即设计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融人情境,感悟情境,探究情境,学到知识;任务制学习模式,即将练习、背诵内容等设置为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做好监督激励;兴趣活动模式,即设计课堂小游戏,如课堂剧表演,头脑风暴游戏等,增添课堂趣味性,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

4.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是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点。教师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任何有效教学的课堂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广泛获取和掌握新课改信息;教师要“备好”课堂、学生和高考,立足课堂,结合学生实际,把握高考动向,做一个知识型、兴趣型、创新型教师;教师还要注重自我修养,做一个自律型、博爱型、奉献型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师德水平,潜心治学,以身为范,立远志,爱教育,爱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

5.构建“导师·能师”协作机制是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学校应着力构建“导师·能师”协作机制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新教师年富力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贯彻实施新课程积极主动。但是,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他们往往对某些知识欠缺把握,教学技能不全面。这时,新教师要以老教师作为“导师”,虚心请教,由此创设良好的教育教研氛围,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老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教学理念更新、新课改动向、教学新媒体运用等方面都存在劣势。这时,老教师要视新教师为“能师”,更新“从师观念”,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课改中,向新教师学习,从而适应新课改课堂变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