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5 14:57: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机制;产业支撑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脚步逐渐加快,同时带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据专家预计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而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现很多问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一、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是人口因素,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53.73%),农业人口为62961万人(46.27%),而在这些农业人口中,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缺少专业职业技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阻力。其次是资金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离不开资金支持,仅靠国家下拨的款项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筹措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也是当前的一大问题。第三是资源因素。由于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总量有限,加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有限,使得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低下,有些地区还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2.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管理不到位。有些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相邻城镇之间、城镇与周边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大中城市建设长期存在“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

3.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首先是道路设计不科学,而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出现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问题。其次是给排水系统过于落后,无法保证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另一方面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问题也亟待解决。第三是环境卫生问题,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生活垃圾没有专门的处理措施。第四是教育和医疗设施有待提高,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存在入学难、费用高等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1.科学规划,建设高质量城镇。

首先是要准确定位城镇发展方向。正确合理的发展定位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前提,决定着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其次是邀请高水平专家参与设计。知名专家和规划设计机构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站得高、看得远、观念新,能够更准确把握城镇发展脉搏,量身制定城镇规划。第三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在制定城镇规划中,除了要立足本地实际进行规划外,必须还要站在全局角度、更高位置来审视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将本地规划融入地区发展大环境中,才能紧跟全局发展步伐,获得更多支持。因此在制定城镇发展规划中,可以邀请各级领导参与论证,将城镇发展纳入全局发展规划中,保证规划全面合理,长远超前。

2.加强管理,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大力实施“数字城管”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乡镇小城镇管理配套机构建设,健全市政环卫、行政执法等机构。二是完善城管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重点地段和重点区域市容市貌和客运交通秩序等的综合整治力度,形成良好的城市秩序。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利。赋予重点城镇更大的管理自,完善城镇管理法规,突出城镇文化特色,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一种市民认识到位、部门监督有力、社会自觉共管的城市管理新局面。

3.扶持产业,带动城镇经济发展。

首先是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其次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建制镇、中心乡镇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优化园区企业布局,实现上下游产业衔接,减少资源浪费。搞好招商引资,扩大园区发展规模,拉长产业链条。重视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

4.户籍改革,促进城镇农转非。

户籍制度改革不是一项单纯变更户口的工作,随之进行的是相关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改革,要求各地区根据本地经济水平、综合承载能力等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对已在城镇取得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来源但仍是农村居民身份的人员,居住满一定年限后优先办理;对具有投资移民性质的人员,在户籍管理上相应实行优惠政策。然后再逐渐放开小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的户籍管理,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户籍管理制度。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使这部分人员能够享受到满意的教育、医疗、培训、居住条件。

5.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城镇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是加强城市总体建筑风格的规划设计。提炼出一批形象生动、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的地域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体现到城镇的空间布局中去。其次是加强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历史特色建筑和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和立法保护。有计划地对历史特色建筑进行恢复性修建、保护性修缮、展示性利用。第三是规划建设文化中心功能区和重点文化街区。加快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文化公园、特色街区等项目建设进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49-01

根据十报告精神,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而中小城镇又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部分,为适应城市化的推进趋势,中小城镇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小城镇和大中城市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进程[1]。

1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城镇处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不断加快,很多地区主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及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中小城镇规划管理比较落后,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规划建设管理和城镇目前建设的需求,跟不上全国大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建设规划理念,对于城镇规划及管理的投资比较少,致使目前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出现瓶颈,亟需寻求适合中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紧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2-3]。

2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不少地区也逐步面临发展瓶颈,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2.1 规划缺乏科学性

中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城镇建设需要,城镇的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没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分区规划,中小城镇的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功能少,服务设施的布局及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的规划没有长远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2.2 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产业结构老化,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如果不能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进入低碳环保的发展阶段,将很难跟得上新型城镇什的发展速度。

2.3 规划的综合功能不配套

中小城镇在规划中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地区的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而是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因而出现城镇规划中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镇设施现象。中小城镇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中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

2.4 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

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权力有限,以规划部门的权限不可能改变城市的不合理建设。在中小城镇中,规划管理人才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2.5 居民生活无保障

随着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城镇慢慢形成半成品的城镇化,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完善,就业没有保障。

3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对策

在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导向下,中小城镇应充分把握国家政策和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的规划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5-6]。

3.1 树立科学规划的理念

科学的城镇规划是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根据自身的资源、产业和人口布局,找准城镇规划的定位,充分利用城镇的自然资源及人文优势,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功能,注重实用原则,多方案规划,规划方案应具有超前性、科学性,打造符合自身产业文化发展的城镇。

3.2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改善民生,应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城镇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质、方便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3.3 倡导节约发展模式

建立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体系。坚持走新型节约化道路,依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变目前重速度、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政策作出改革和调整,才可能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4 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中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是以科学的规划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合理的规划管理是关键,一个城镇的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和法律来监督实施。应利用管理及法律手段来监督城镇规划建设的严格实施,同时处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案件,确保城镇规划建设的严格实施。

3.5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国家应制定一些帮扶中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政策,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促进城镇居民就业,在城镇化的发展当中,让中小城镇居民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生活质量。

4 结语

面对新型城镇导向下的中小城镇的规划建设,重要的是因地适宜,不能盲目求发展,关键点是发挥中小城镇的地区优势,统筹兼顾,既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地利用当地环境资源,以达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刘慧彦,杨军.浅谈北方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242.

[2] 张车琼.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生态规划――以宁城县生态规划为例[J].建设科技,2011(14):76-77.

[3] 芩迪,周剑云.新型城镇化导向下中小城镇规划探析[J].城镇规划,2012(4):36-41.

[4] 游宏滔.“中心镇培育中小城市”专题学术论坛暨2007年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绍兴召开[J].城市规划通讯,2007(23):15-16.

篇3

【关键词】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格局

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进入全面建设完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处于新型城镇化逐步渗透并推荐的中间时刻,必须把握住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又要面临各种风险挑战,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稳中求发展。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因此需要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新型城镇化格局。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重要思想,以工业化带动城镇集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城镇化。全面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发展过程保证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功能完善等方面。新城镇的“新”就是要以提升城市的综合文化水平、公共服务设施等为中心,逐步使城镇发展成为宜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不是发展城市,大拆大建,而是要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农民不断减少,农民不断向城市转移。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挺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时下存在不可小觑的困难和问题,具体上讲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建设方面存在着:

(1)资金支撑较弱,经济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脱离经济支撑而发展城镇化建设几乎于痴人说梦。就河南省目前状况来讲,全省无主导产业,大型集约企业数量较少,就长远发展来讲,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明显后劲不足。

(2)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进展不平衡,局部发展势头高涨,也有部分城乡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城乡总体规划不近科学,成模板的粗线条规划较多,但体现全省特色和个性的规划几乎没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均出现趋同性。

(3)现有城镇功能不近完善,不满足居民各项需求,基础设施不健全,城镇化建设是涉及到居民户籍管理、个体劳动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但眼下配套政策缺乏,勉励的政策不多。尽管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居住的政策,但在还存在较多不健全,有待政府提高。

三、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镇建设的指导原则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强和提高,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涵。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迫在眉睫。

(1)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民众更新观念,政府加强引导工作,形成加快发展的综合动力。

(2)做到统筹兼顾,适度发展,科学规划,逐步推进,构建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主要研究制定具有河南省优势,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总体规划。

(3)市场引导为主,产业依托为辅,为新型城镇化打下坚实经济基础。新型城镇发展必须依靠产业依托,城镇发展需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四、优化新型城镇格局的主要措施

(1)高起点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要有科学的定位,要站在一定高度,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提出主要措施。突出城市特色,立足科学定位。河南省要依据新的调整后的总体区划,立足于现有的基础条件,建成区面积,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规模等,结合河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科学明确定位,制定详细的规划制度。从而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地区。优化城市布局和功能。要进一步拉大中心城区框架,构建城市竞争平台。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等主要城市要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充分发挥自我均势,从速建设新县城。加快构建河南省大市区道路交通分布。完善主要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修复,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充分发挥郑州的枢纽工作,加快建设郑州到全国各地高铁及高速公路,并加大力度建设省内高速公路,逐步落成以郑州城区为中心的通达无阻的交通网络。

(2)以产业支撑为引导,逐步提高省内综合实力。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只有经济提高落实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高城镇人口集中转移、扩大规模和完善城市各项基本工程。强化产业支撑。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振兴工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健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体系,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与就业增长点,解决城市人口扩张带来的就业压力。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3)注重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品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总要思想。这是城市发展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推进城市管理体系创新,以新的城市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人、发展人、提高人,必然会给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加强城市综合整治。要通过加强综合管理,全面提高城镇规划,努力打造河南文化品牌,并加强对外宣传推介,从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高效能经营城市。一是继续深人搞好土地经营。二是经营城市基础设施。要尝试大胆引人BoT(建设―经营―转让)、Bro(建设―转让―经营)、B00(建设―经营―享有)等新型融资方式,广泛吸收社会、企业和国外资本。

五、结语

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将近6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具有我国经济社会前进的关键性特征。安阳市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调整对于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以至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涵。本项目通过对安阳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分析,研究优化布局提升安阳新型城镇化质量存在问题及建议,对于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 城乡统筹

目前,广西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城镇化建设与全国城镇化建设较好的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发展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广西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2012年统计,广西人均GDP为28202元,城镇化水平为43.6%,低于同期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根据国外经济学家城镇化发展模型,当人均GDP达3621美元时,城镇化水平应超过50%,据此广西的城镇化建设还是非常欠缺的。与全国其他省市比较,位居全国倒数十位。

广西小城镇人口分布密度小,人口数量少,城镇聚集程度低,无法产生小城镇聚集效应,因此无法集中城镇经济发展力量带动周边镇域发展。同时,小城镇规模制约了产业集中发展,无法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起到带动周边村镇发展的作用。

城镇化发展建设需要由产业支撑,三大产业的合理设置才能带动经济全面发展。目前广西城镇化发展由于资金问题,忽视自身区域资源优势等等问题,没有形成特色产业支撑,资金来源缺乏支撑。广西是以农业为主的大省,产业结构仍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足。

2、城镇规模数量较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11位,常住人口数量为4602.66万人,人口主要集中在首府南宁市,地级市人口数量均少于全国其他省市。除城市规模较小外,广西各个城市职能划分也不够明确,城市发展未能物尽其用,没有利用自身地理、资源优势,建设特色经济支撑产业,因此无法实现城市集群明确分工。

广西全区中,中小城市较多,尤其是刚刚划拨到地级市或者下属县区等中小城镇,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传统的城市建设依靠政府拨款和投资为主,但这些中小城镇主要依靠财政,日常政务维持较为困难,因此城镇建设脚步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省市,城镇公共服务化程度较低。

造成城镇建设缓慢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规划的不足以及建设机构设置不完善、政府调控不力。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产业机构发展存在相似性。在广西城镇化发展中,由于城镇化分工和建设长期存在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农民增收、农民工就业问题

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收入和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2011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231元,较上年增幅在17%左右,但相比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有较大差距,相差13623元。因此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需进一步缩减城乡人均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需要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出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加快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速城乡统筹发展,完善体制建设

应当加强广西全区城乡建设相关规划法规建设,制定地方性的法规以及建设规划标准,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建设规划发展。按照相关规划条例、办法,科学规划城镇发展,促进城镇基础建设完善,公共设施空间规划布局。于此同时,要加强城镇化体系整体规划,坚持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统一结合。

城镇化建设需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发展、人口发展等着手,整合城乡建设与社会发展,以城市发展为中心,扩大城镇发展规模,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统一结合,应当按照城、县、镇、村四级体系进行规划建设。以先进城市发展为榜样,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制造业等,集中利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优势发展规划特色支撑产业,建设劳动密集型、技术型产业。完善城镇体系和镇村体系规划,做好规划建设评估、监督制度,详细掌控建设实施状况,明确发展周期。实行评估制度,对建设城镇化明确发展进程和要求。实施城镇化发展规划听证公示制度,倡导公众参与,完善工程建设制度检查,形成由政府、纪检、行政、监察、建设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监督团队,定期对城镇化发展进行推行监督检查。

2、完善居民户籍管理制度和相关配套建设

完善城镇化人口管理,需要在中心城市如南宁、柳州、桂林等城市建立起完善的外来人口和农民工户籍登记制度,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简化户籍登记程序和准入门槛,取消对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户籍制度的区别对待,放宽对外来人口和农民工的落户政策,只要具备稳定职业、生活来源稳定、住所稳定等基本条件即可。要按照居民户口的登记方式进行统一,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开放中小城镇的户籍限制门槛,鼓励农民工在中小城镇安家落户,在城镇拥有住房并有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的就可以登记城镇户口。

同时要加快城镇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居民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如住房、就业、教育、社保、生育等,使城镇居民都享有同等待遇。完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设施配套,将他们纳入政府支持保障系统。保障落户城镇农民的集体土地合法经营、承包、转让权,继续拥有集体利益的分配、相关义务的承担权利。

3、扩大资金投入,加速中小城镇建设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拓展渠道,增加中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导,吸引企业集体、个人等投资。政府的财政主要投入到城镇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公益服务性项目等,最大程度的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拉动广西金融投资机构资金投入中小城镇,加速资产资金流动。同时鼓励投资公司以经营方式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灵活运用民间资本、招商引资,加速城镇化发展进程,拓宽城镇金融发展道路。鼓励中小城镇商业、制造业发展,集中开发建设,建设产业基地以一条龙式产业开发经营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城镇发展。大力发展以小城镇为中心,完善商业配套。

4、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相结合,加快产业发展集群建设,完善产业布局。在城镇内形成分工完善、具备专业化配套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通过合理的分工、资源利用,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实现城镇经济发展的聚集、联合、制度化。在广西重点城市发展能源型产业,如石油、化工、钢铁、造纸、造船、信息等,加速产业集群壮大建设。以区域特色为发展基础,完善区域配套及市场建设,加速支撑产业发展。

提高城镇信息化发展水平,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高技术支持。在全区及下属镇、县内建立电子政务体系,通过政务公开、行政公开、信息服务等电子化信息服务,推动城镇信息化管理建设,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三、结 语

广西城镇化发展进程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传统的发展模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要推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加速城镇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发展。因此为发展广西经济建设,需要将城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参考文献:

[1] 刘殿敏. 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探索——对中原经济区发展道路的思考[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2(01)

[2] 张友良. 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 传承. 2012(02)

[3] 耿明斋.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J]. 经济经纬. 2012(01)

[4] 王倩,侯红昌.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系辨析[J]. 中州学刊. 2012(03)

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核心内涵;主导路径

1.新型城镇化概念解析

“新型城镇化”的由来要追溯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战略,继而党的十正式将“新型城镇化”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当2012年中央经济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职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后,“新型城镇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尽管长期以来各行业和学界人士分别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不同的研究和定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新型城镇化”并无明确统一的概念。直到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至此对“新型城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序推行新型城镇化是为了:①积极主动地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②矫正和弥补持续高速的城镇化所带来的弊病和损失;③使广大人民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④提供中国未来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2.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与内涵

新型城镇化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愿景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建设有条不紊、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绿色低碳。深刻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主导因素以及实施路径,是实现新型城镇化这一美好愿景的基本前提。

2.1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兵突进,必须统筹推进;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①

以“包容、公正、有序”的理念推进人的城镇化,着眼于解决户籍制度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如异地高考、养老问题等,为移民、进城的农民提供保障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同时应极力避免国外城市化进程中出行的“城进农退”问题,改变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慢于经济城镇化的两个慢于状况,构造社会文化生态,创造城镇欢迎、接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社会环境。②

2.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作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其发展内涵不容忽视,必须深刻理解阐述。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城镇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各类资源日趋减少、“资源枯竭型”城镇接连出现、人口老龄化继续加速。这些问题无不制约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新型城镇化必须努力摆脱现阶段对土地、资源、人口的严重依赖,坚定不移地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精神层面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增长,因此新型城镇化仍应以改善民生为基本要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形成了众多的弊端和损失:忽视了农业经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致使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受到制约;城市空间不断被侵占,城镇肆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问题与紧缺问题并存,亟待解决;传统资源被过度依赖和消耗,致使能源、材料濒临枯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监管力度,致使“三高”问题长期存在。2014年爆发的雾霾天使全国半数省区、30余个城市深受迫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为此,新型城镇化必须以质量效益型为主,必须坚持健康城镇化,坚持走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的发展之路。

综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强调民生,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强调质量。在此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必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发展与惠民并举的新道路。

3.新型城镇化的主导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推行的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的主导因素应该是市场,并非政府。政府的职责在于维护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平衡。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象征是城市的形成,然而城市的形成并非简单的“圈地运动”。城市是先有“市”后有“城”,“市”即指市场。过去的城是因为先有了市场,人们在市场上交易、生活,然后城才慢慢形成,谁也没有刻意造城。像魔都迈阿密和中国上海等一些国际大都市都是无意中形成的,其后来的发展规模和实力远在人们预料之外,一些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如此。因此,城市化,市场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政府是不可或缺的配角。③

目前,新型城镇化已由政府全面主导逐步向有限主导转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政府在城镇规划、公共服务建设、土地利用、体制改革等发面发挥作用,市场主导具体的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解决人口转移、资源合理配置等问题。

4.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关于如何选择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问题,一度出现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但随着大城市问题愈发严重,又出现了小城镇发展观点。通过反复的争论、分析、探索后,关于道路选择问题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观点,即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应该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城镇化,各地从实际出发,走综合协调与多元发展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发展差异较大、资源环境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也不尽相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所以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必不能采用相同模式,更不能搞“一刀切”。

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城镇化道路,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④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城镇发展规律和实际布局来因地制宜地确立城镇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从而实现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5.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根据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具体问题提出来的,它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城乡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人口、资源、环境三个层面。

5.1人口问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政府部门片面追求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却没有解决农民在城市中享受公共服务的问题,没有使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由于农民缺乏文化素质和一技之长,所以在城镇中的社会地位无法提高,这就违背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人口竞相涌入大城市,造成大城市负荷过重,形成城市拥挤、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过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人口的不合理转移致使大中小城镇发展畸形化。

5.2资源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受到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资源短缺、资源浪费这些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强调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相违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现代化农业还未彻底实现在,这些都直接导致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城镇化占用大量耕地建设城镇,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工业化迅速发展导致大量资源过度消耗,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用资源十分有限。城镇建设与人口需求的严重不和谐致使建筑资源的严重浪费,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鬼城”这样的怪现象。

5.3环境问题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大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和产业对生态环境平衡遭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大量绿色植被遭到破坏、生活环境严重恶化、空气质量急剧下降、极端恶劣天气不断出现、水资源严重污染等等,这些问题无不制约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无不对居民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和伤害。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将无法顺利进行,社会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6.总结与展望

稳妥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未来阶段极具关键性的发展问题,是中国未来较长时期内城乡建设、城乡发展的关键指导战略。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核心、内涵与路径,发掘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十分必要。

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正式公布,今年以来,取得突破性成果,24省出台户改方案。2015年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北京指出,将扩大新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第二批试点名单不久将会公布。新型城镇化必将蓬勃发展,拉动内需,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佳彬.对城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发展观察,2013(9).

[2]陈文科.转型中国城镇化实践四题.汉江论坛,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