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5 14:57:49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篇1

关键词:农村;消费现状;评析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消费支出增长加快

据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11年1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江苏农民消费支出2010年人均达6543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幅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能说明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010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乡村地区实现1516.7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85.2%,反映最近10a来乡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

2 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3年,农民收入始终低速增长。1997年至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年只增加549.5元,每年平均增长不到4%。尽管2003年以后,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仍然十分有限,只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才能同步增长。

3 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目前,农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江苏省统计局2011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按收入5等份分组计算的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差距由2000年的5.4:1变为2010年的6.7:1,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6452元变为2010年的16983元,扩大了2.6倍。这个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中只有一部分人的消费可望得到扩大。

4 消费结构逐渐转型

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过程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所指的消费结构就是衣食住行和文教、医疗等几大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目前,农民的教育消费太高,以高等教育为例,教育改革前,全国高校年人均学费仅为200元,1997年教育改革后,学费从1998年的1000余元攀升至目前的5000元左右。国家统计局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年增长率超过20%。教育费用的昂贵,是农民进行现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5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当消费者面临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的时候,他更多的是依据当期收入来进行消费。而且,未来的风险越大,他越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当前,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出于谨慎动机,用于预防意外事件的货币量也随之增加。例如,农村中“看病难”“养老难”仍是目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实地调查显示,52%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药吃,有近20%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等病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有钱也不敢大胆增加现期消费。

6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主要表现在:

6.1 乡村道路建设问题突出

尤其是山区农村,农民有特产运不出,工业品也难以进入,形成一道较难逾越的鸿沟。

6.2 我国当前电视广播

通讯设施虽然发展很快,但在农村尤其是广大偏僻山区仍然是盲区,限制了广播电视及手机等产品的消费。

6.3 因缺乏对消费品质量的有效监督

大量劣质产品拥入农村市场,农民深受其害,消费积极性严重受挫。

7 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从总趋势上看,江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但农民消费水平总体仍然偏低。2001~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使用额中,居民消费从3027.67亿元增加到10942.82亿元,年均实际递增12.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从1373.31亿元增加到2676.41亿元,年均仅递增5%;而城镇居民消费从1654.36亿元增加到8266.41亿元,年均递增16.7%。由此可见,在江苏近10a的经济发展中,来自农民消费的贡献非常小。

8 消费心理因素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农民的消费行为还受到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如平时省吃俭用,到节假日过度消费,重视人情消费、非科学消费,消费方式讲究从众与求同,造成实际改善生活的支出受到挤占,使得农民消费增长乏力。

9 财政与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近几年,国家财政、金融在支持农村消费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相对于对城市消费的支持,还是很小的。就金融信贷来说,一来因农民金融信贷观念相对落后,在生产生活消费时,如自有资金不足,大多数选择向亲戚朋友等个人借款,甚至向不法高利贷者借贷。其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向回报率较低、风险相对较大的农村或农民贷款。另外,宏观经济环境、就业机会等因素同样会对农村消费产生作用,或将成为制约消费需求的阻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8-0021-03

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依靠投资、出口已经难以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拉动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其中,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存在着巨大的挖掘空间。

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

第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偏低。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2002―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834元提高到3224元,增长75.8%,年均增长11.9%;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0%。2007年,农村居民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的人均支出水平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63.7%、84.2%、91.2%和85.6%;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方面的消费水平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1.6倍、45.3%、1.0倍和28.7%。2002―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逐年下降态势,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7年43.08%。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反映贫富状况的通用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上述标准,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消费处于小康水平,且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然而,农村居民消费增’速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如表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绝对数偏低,不足全体居民消费的1/2,不到城镇居民消费的1/3,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差距继续扩大。

第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差距。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随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逐渐降低生存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变化,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支出比重逐渐下降,其他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528元提高到2007年的950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8.8%提高到29.5%。另外,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比重稳步提高。2007年,农村居民用于这3项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2%、9.5%和6.5%。其中,交通通讯支出比重提高最快。虽然农村居民消费逐渐升级,但升级速度在逐年减缓,且与城镇居民相比,消费水平差异进一步扩大。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各类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依次是:食品(36.3%)、教育文化(9.8%)、衣着(10.4%)、医疗保健(7.0%)、家庭设备及服务(6.0%)。可见,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仍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第三,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与城镇居民差距大。消费率是最终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即消费率=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100%。由表3可知,2003年农村居民消费率为17.96%,不到20%。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降为9.08%。不到10%。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整体上处于低水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究其原因:虽然近年来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施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不足,加之受传统储蓄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观念还比较传统和保守,他们不可能过多消费,从而造成了农村居民边际消费低的状况。另外。2003年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率相差7.24个百分点,之后年份的差距保持在15个百分点以上。可见,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差距很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四,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显著。2007年,东部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东北3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分别为4281元、2938元、2527元和3180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73.2%、77.2%、75.6%和86.1%。这说明,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然而,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额为3233元,只有东部10省超过全国水平,其余地区均未达到。若以西部12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为1,2002年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率为1:1.72:1.15:1.19,到2007年变为1:1.69:1.16:1.26。可见,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平均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

二、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来看,消费是由收入惟一决定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各种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收入。这些收入的增长速度并不快,这是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原因。加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近年来国家在大力减免农业税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其消费水平并未因此而大幅度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受其收入水平并不高的影响,与他们的物质消费饱和还存在一段距离,这也意味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居民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压力。不仅要承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还要独自承受社会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风险,因此,农村居民大多数把收入作为一种风险金转向储蓄。此外,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把节衣缩食、勤俭节约视为美德。有点钱。还要想着盖新房、子女婚嫁以及治病就医等。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虽然一部分农民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是每人每年10元,但大多数人认为:“虽然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大部分的费用还是得由自己来承担。”因此,农村居民不得不为“生、老、病”作大量的储蓄。

三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我国农村的消费信贷环境缺乏。当发生春耕、买房、生病、为子女筹办婚嫁缺钱时。80%以上的农村居民是通过向亲戚、邻居或

朋友等民间借款来度过所需之时。而能够最终通过银行或农信社取得贷款的农户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目前适合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品种很少,且贷款手续繁琐,不是需要担保人,就是需要物质抵押,门槛高,能够取得信用贷款的农民并不多,大部分农民对此望而却步,甚至有很多农户即便是缺钱,也从未向银行或农信社申请过贷款。与此同时,由于没有良好的政策及充足的资金支持,村里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消费信贷宣传不到位以及农信社缺乏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等诸多原因。都制约着农村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即便现在消费信贷已经很完善。由于农民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小农思想以及“量入为出”习惯性消费理念等影响,目前农民也无法接受超前消费和贷款消费。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消费的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为了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另外,对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也不能忽略,要加快并保质保量的建设农村文教娱乐设施。加强对“农家乐”等副业的扶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此副业为龙头,带动农民步入市场,创收增收。此外。必须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增加优质产品的比重。适应市场要求,发展经济作物和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高附加值、开发前景广的新产品,使农民在产品开发中不断增加收入。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把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的储蓄趋向,拉动消费。虽然我国广大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参合率达到90%以上。但保障水平仍然很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给予补助,而且地方政府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给予补助。参保农民个人每年交10元,这相当于每个参合的农民年人均大病统筹资金为30元,这仅为城市的1132。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力度。另外,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结果显示,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农民可支配收入将减少768亿元,然而,可以得到2688亿元的养老保障。与农民自己储蓄养老相比。可以减少储蓄1880亿元。因此。应尽早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消除农民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

第三,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金融供给能力。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2008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将更多的改革资源投入到农村金融领域,更好地统筹城乡金融发展。各级政府应积极响应和配合中央的相关政策,充分考虑农户的收入来源、未来经济承受能力和信贷风险。采用贷款证、农户联保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教育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民消费信贷。同时,针对农村特殊的金融环境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使农村金融活动更为合理健康的运行。另外,建立信用风险测评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事业,使之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农村农民生活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通过许多方面体现出来,尤其是农民在新时期所形成的消费模式。吉林省农民消费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全国地区有着共同特点,但由于本地的民俗习惯、民族分布,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因素有着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显著特征。当前,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特点

1.消费结构层次较低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较高,如2007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0%,这说明在食物消费方面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比重较大。同时农民用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也较低,只有个别家庭因为有子女考上大学使得教育投入成为家庭消费的最大支出。服务消费比例较低,农村居民大多对服务消费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一方面是受收入及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的客观原因所限,另一方面是受农民传统持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很多服务消费都采取了自给自足的方式加以实现,如搬家服务、保姆、钟点工、商品速递等服务在农村很少见。

2.不健康的消费方式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中还有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赌博消费、封建迷信消费和人情消费等。吉林省许多农村地区仍然有赌博现象存在,打麻将、推牌九等具有赌博性质的娱乐项目已成为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们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尤其是在秋收后及春节期间更加盛行。封建迷信在广大农村仍十分盛行,很多农民四处花钱找“先生”、“大仙”看病免灾、算命看相、看风水等。再有就是人情消费,农村人情消费一直居高不下。人情消费的名目、种类繁多,价码也越来越高,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结婚生子,考学过寿,乔迁和丧礼都需要礼金,使部分农民不堪重负。

3.消费时段集中

在吉林省所在的北方,由于在秋收后农产品才能变成现金,农村消费呈现很大的季节性。生产资料消费主要在春耕之时,而生活消费大部分在秋收之后。另外,在平常时日,农民普遍比较节俭,只有到重要节日时会选择集中进行消费。例如,春节、国庆节等是农村集中消费的时段。在集中消费时段内,肉类、烟酒类、礼品类等消费金额巨大,占农村居民全年消费比重的大部分。

4.消费方式趋同

农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与模仿意识,个性化消费少,同村、同乡消费方式大致相同。农村属于熟人社会,购买商品受“口碑”影响较大,在购买家电、摩托车、农用车等大件商品时,模仿消费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农村消费者把城市尤其是县城,当作消费潮流的风向标,积极模仿城市消费。牛奶、可乐在农村的迅速普及,追求时髦的穿着打扮,都得益于农村对城市的模仿效应。

5.消费心理谨慎

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偏低,为了躲避风险,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是把收入攒起来而不用作消费,同时受传统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消费心理普遍较为谨慎。在农村,许多农民保持“量入为出”的勤俭节约型消费传统。

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民收入水平的约束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吉林省所在的东北地区在解放后曾一度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但改革开放后东部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东北逐渐失去领军地位,现在甚至已成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收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生活消费水平。

2.传统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的制约

中国农民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尤其是经历过战争和经济萧条期的老人们,更是过度的节约。而且中国人历来就有先储蓄再消费的习惯,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另外,东北人好讲究爱面子,所以在重大节日如新年婚嫁时都很铺张讲究排场,这样就又会导致浪费,使后期消费动力不足。

3.市场化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市场没有完全打开,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企业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获得的利益比较少,所以生产型企业没有把农民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群体来生产适合农民生活消费的产品。同时由于运输渠道,销售渠道的不健全,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导致农村消费困难化,致使农村居民消费热情不高。4.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薄弱,限制农村消费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条件不健全。农民购物难、饮水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如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也严重制约了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对手机、电脑等大件耐用品的消费意向很弱,阻碍了农村新消费热点的培育。

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只覆盖城市范围,在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统计数字表明,农村社会保障率仅有3%,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影响农民的消费能力。

三、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完善农村消费结构的措施

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健康、现代的生活方式仍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与城市社会化程度高、生活质量高的生活方式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民消费模式的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需求的增长,进而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的要求不相符,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1.贯彻党的基本方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目前,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在农业上做好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对于进城务工,应简化农民跨区就业和进城的手续,妥善解决进城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对于吉林省来说朝鲜族人口较多,且与日本韩国比邻,出国务工的人口很多,应积极开展区域性劳务合作,规范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使农民收入切实增加。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民学习生产、生活、文化等相关知识,开展有创新,有意义的休闲活动,把农民的注意力转移到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去,全面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夯实思想基础。

3.鼓励生产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农村市场有效供给

搞好对农村市场预测和市场调查,特别是要注意调查农民的消费目的、消费水平、消费环境、消费倾向和消费要求等因素,鼓励和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做到简单实用、操作方便、价格低廉,专供农村市场消费。把农民的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上来,以提高消费水平。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对设立的维修网点给予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制度保障。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户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的比例,彻底使农民摆脱“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重病只等死”的状况。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解决后顾之忧。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创造客观条件。加强电网,宽带,无线信号接收器等通信硬件设施,让农民有购买的热情,加强煤气,自来水的覆盖情况,让农民生活无忧。

虽然在目前看来,吉林省农村消费水平还处于相对低下的阶段,但通过采取必要和正确的措施,农村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只要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我们就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范剑平刘国艳: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

[2]张锦梅方天:政府在农户消费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篇4

【关键词】河南省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 问卷调查

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市场基本比较成熟,但是农村文化市场却缺乏关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将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因此,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状况进行相关研究,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是整个中国的缩影,对全国的借鉴意义较大。同时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的61.2%,农村文化需求市场广阔。2011年1月,总理在河南指导工作时明确指出:“河南是中国的缩影,象征着祖国的发展,解决好河南的问题对全国其它地区借鉴意义较大”。因此,选取河南这个典型的农业大省为例,分析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对增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的解释力,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启动和升级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调查设计及样本基本情况

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公共文化消费和私人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享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参与的群体性文化活动。私人文化消费主要指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的自主性文化消费活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的方法来获得相关资料,并通过对所得资料的梳理和归纳,系统地分析河南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状况和结构特点。

为了使选取的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首先,在豫北、豫南、豫西、黄淮四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区选取安阳、三门峡、洛阳、南阳、信阳、商丘、郑州、开封等八个省辖市为调查对象,然后再分别在各个省辖市内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个县作为调查对象,全省共选取16个县。在被选取的各个县中随机抽取4个乡镇,全省共选取64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取2个行政村,全省共选取128个行政村。最后在基层样本选择上,根据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要求,并参考当地村干部的意见,按照各村人口规模的比例从每个村选取8~12个代表性农户,全省共选取1280户,每户选取一名成员自行填答问卷。

问卷题项的选取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围绕调研的主要内容进行设计的,问卷主要对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公共文化设施的拥有及使用情况、公共文化活动的举行和参与情况、个人耐用文化产品的拥有情况、农民业余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农民文化消费的主要意向、对当前文化消费状况的满意程度及不同类别文化消费的主要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间,总共发放问卷1280份,实际回收1280份,扣除无效问卷83份,实际有效问卷1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3.5%。

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

农村公共文化消费状况。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力度不断加大。截止到2011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经费8703万元,专项用于16个地市级图书馆、17个地市级文化馆、125个县级图书馆、184个县级文化馆、19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后正常运转,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除此之外,河南还重点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向基层配送图书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工程。

根据问卷调查来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拥有率最高的是农家书屋和有线电视及电视差转台,拥有率分别达到78.9%和67.7%,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健身场地及设施、棋牌室、有线广播、戏台(楼)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基本达到20%及以上的水平,而其它文化设施,如电影放映室、文化活动广场的比例较小,不足10%,更应引起注意的是,还有近14.9%的被调查者表示村庄之中没有任何文化设施。从农民经常使用的文化设施情况来看,农村使用最多的公共文化设施为有线电视及电视差转台,使用比率占被调查者的63.4%,其次使用较多的是健身场地及设施、农家书屋和棋牌室。政府提供最多的农村文化活动是送电影和送书,57.1%的被调查者反映该村庄有送电影活动,送书活动比例为46.4%。戏曲下乡、文艺下乡和讲座培训虽然也是各级政府主导的“文化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但是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文艺下乡活动,还不到被调查者的20%。而从各项活动的参与情况来看,参与最多的还是送电影活动,被调查者中的44.8%参与过这项活动,其次比例较高的是戏曲下乡,河南有较好的戏曲传统,比较受欢迎,文艺下乡和讲座培训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均不到被调查者的10%,主要在于相应的活动开展的次数少,大部分农民没有机会参与。

农村居民私人文化消费情况。据调查,农村居民业余文化活动的形式虽然不少,但是主要文化活动比较集中,列前十位的分别是:看电视、体育运动、宗教活动、打麻将、喝酒闲聊、打牌、看书报杂志、听广播、下棋、看电影等,其中比例最高的是看电视,占被调查者的96.7%,其它的比例依次是56.2%、48.9%、44.5%、37.8%、36.4%、25.7%、23.2%、21.8%、18.1%等。根据问卷结果发现农民每天都从事的文化活动主要是看电视、体育活动、宗教活动、打麻将、看书报刊、听广播、打牌等。其中,农村居民每天都看电视的比例高达89.6%,其它比例依次是48.4%、42.3%、24.3%、22.8%、20.2%、20.1%。

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缺乏,供需脱节、结构失衡、效率不高。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各类文化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历史欠账太多,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但存在数量不足,而且还存在结构失衡、需求错位的问题。根据调查,当前农村最需要的前五种公共文化设施为有线电视/电视差转台、健身场地及设施、农家书屋、棋牌室、阅报栏。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最多的却是农家书屋、有线电视/电视差转台、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有线广播,在供给最多和需求最强烈的五个公共文化设施中有三个是不一致的,供需脱节率达到60%。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供给方式,农民的需求不能得到反映,评价标准过于形式主义,很少涉及诸如文化设施的满足程度、使用率等方面。文化设施大多集中于一次性投入,没有保证文化设施的经费,重投资轻管理,造成了供给效率不高的现象。

农村居民私人文化消费积极性差,形式单调。由于农村居民物质财富攀比心理的存在,在消费倾向上表现出严重的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趋势。对大部分农民来说,精神文化消费并不是生活的重点,对文化消费习惯于免费的享用,书报杂志的消费比例很低,大部分时间都用作看电视,消费形式单调。

消费层次较低,消极文化消费盛行。目前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趋向主要体现在求美求乐的娱乐性消费、求用求益的实用性消费和求知求技的技能性消费。农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首先是为了娱乐消遣、消除疲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追求新奇、动感、故事情节类的文娱倾向比较明显,轻视发展型、智力型文化消费。消费的格调和档次较低,决策理性化程度普遍不高,离高品位甚至大众型的文化消费还有相当的距离。由于农民的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大量闲暇时间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加之受到庸俗文化的冲击,负面、愚昧文化消费盛行。

政策建议

增加投入力度,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当前农村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基础设施缺乏。由于基础设施缺乏,许多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农民即使想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消费。因此,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的投入、改善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物质基础、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是提高农村文化消费的必然选择。

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农民文化消费观念。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过度偏倚对农民的文化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导致文化消费水平低下、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因此,必须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和新闻舆论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大力宣传,使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消费教育活动,提高人们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鉴赏水平,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和消费习惯。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农村居民消费要实现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消费是比物质消费更高层次的消费,其消费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发展农村文化消费最根本的就是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和货币支付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最终把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篇5

关键词:消费现状;消费意愿;农村居民;调查问卷;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036-02

总体来看,中央和河北省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的成效正在显现,城乡需求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呈现出“农村消费陕步追赶城市,农村市场渐显主流态势”的发展趋势,农村蕴藏着较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农民对家电产品、电脑、手机等生活类消费产品的需求意愿强烈。

一、当前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分析

1.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较强,扩大内需潜力较大。从被调查农户2008年的收入水平来看,60.1%1的农户全年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以上,高于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95元)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其中,近18%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上;从消费水平来看,52.7%的农户人均消费水平在3200元以下,低于全省农民人均生活1消费支出水平(3126元)。较高的收入水平代表着河北省农村居民的较高消费能力,同时,这种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农户比重较大、而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也较大的现实,说明我河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潜力较大。从被调查农户全年整体家庭支出构成来看,家庭消费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8%,储蓄占44.6%,投资理财占6.5%,后两项合计约为51%的消费剩余,进一步说明了河北省农村有较大的消费需求潜力。

2.生活性消费趋向明显,生产性消费有所下降。调研发现,河北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背景下,生活与消费观念已经发生明显改变,满足较高层次的生活性消费需求越来越成为农民的现代生活追求,且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将追加生产放在第一位的越少。在回答"2009年预计增加哪些方面支出”时,40%的农户把生活性消费放在第一位,仅有32%的农户将增加生产性支出放在第一位。对"2009年如果有闲钱的话,你最想做哪些事情(多选题)”这一问题,选择“教育与培训”的占第一位,为39.9%,选择“翻盖新房”的次之,占35.5%,选择“购置电脑、手机等家电产品”的位居第三。这表明,教育和住房支出依然是农民家庭支出的一项刚性计划。同时调查发现,农户大型农机具的拥有率及需求意愿都不高,而对小型农机具的需求意愿较强烈,尤其是山区丘陵地带的农区、果园种植与管理者、农林间作区域。问卷调查显示,除了小卡车、三轮车的拥有率达到26%和39%之外,大货车、收割机、拖拉机等大型农机具家庭拥有数额都比较低,百户家庭拥有数平均分别为1.2、2.7和6.5台。

3.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较高,新型家电市场前景广阔。在被调查农户中,普及率最高的耐用消费品是电风扇,百户家庭达到212.7台,其次是电话机(包括手机),191.7部,电视机排在第三位,121.6台,第四位是洗衣机94.7台。电冰箱、电饭煲,DVD及音响、摩托车、电动车等,百户家庭拥有率在55~63(台或部)之间,而空调、电磁炉、微波炉的拥有率相对较低,百户家庭拥有率最高仅为10部。调查了解到,一些和城市接触比较多的年轻农民对空调、电磁炉、微波炉等耐用消费品有一定的需求,说明这些比较时尚、便捷的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有广阔的市场。从被调查的百户家庭更新或购置家电产品的意愿来看,电脑需求意愿最高(为43台),其次是手机(33部),第三是电冰箱(27台),第四是电视机(26台),第五是电动自行车(20部)。特别是彩电、电扇等日常家电产品,由于其新产品技术性能、外观效果好,更新换代需求比较明显。以彩电为例,近80%的彩电使用时间超过六年,有的达十年以上,高清晰电视需求意愿较强烈。另外,农村居民对空调的需求高于对普通电扇的购买意愿,而且电动自行车正在成为平原地区农民家庭的一项新需求。

4.农民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增强。90%以上的被调查农户对购买商品的质量、质地有要求,但有93.2%的农民购买商品时还是要货比三家,不愿意从专卖店购买,说明农户既重视质量和品牌,也看重价格,因为专卖店的商品往往价格要高些,高品质、价格低的商品仍然是农民的消费选择。

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

1.预期收入不稳定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首要因素。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衰退对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带来不良影响,22%的被调查农户预计2009年的收入少于2008年,有29%的被调查者说“不确定”,有48%的被调查农户认为收入会增长或与2008年持平。调查显示,有87%的农民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解决收入增长问题。座谈中,多数农民反映,虽然近几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收,并实施了种粮直补,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冲淡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之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造成农民工大量失业,因此农村居民对预期收入看好程度不高。问卷调查显示,有24%的农户表示将增加的收入首先用于储蓄。农民对预期收入不看好,将直接导致消费支出水平下降,加上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负担较重,后顾之忧较多,在考虑支出时,往往选择增加储蓄,减少即期消费。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消费环境落后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着交通通讯条件差、道路坑洼不平、产品维修不便、售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许多现代化商品在农村普及率较低,加之农村市场购物环境较差、产品不够丰富,更有甚者把农村当做推销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严重影响和挫伤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调查显示,对于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有15.2%的农户认为领取补贴很烦琐,11.8%的被调查农户认为家电坏了不好维修。这说明,领取补贴烦琐、家电维修困难等服务不到位也是制约农民购买家电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村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滞后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农民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存钱、盖房、娶媳妇”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消费模式正在逐步被打破,贷款消费的观念已被一些农民所接受。调查显示,22%的农户有过贷款消费行为,其主要用途是子女教育、

做生意、购买农用机具等;78%的农户从未贷款消费,且多数农户表示,贷款难是没有贷款消费的主要原因。当问及“是否希望贷款消费”时,38.7%的农户填写了有贷款消费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金融部门的消费贷款业务不能满足农民贷款消费的现状。

4.对惠农政策不太了解也是影响农民消费的原因之一。惠农政策实施后,多数农户表示,从电视、广播、报纸等知道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等惠农措施,但并不太清楚相关政策的详细内容。调查显示,80.1%的农户知道“家电下乡”政策,但只有21.6%的农户清楚“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具体内容,其他78.4%的农户说不清楚具体政策措施;67.9%的农户知道“汽车下乡”政策,但92.2%的农户还不清楚“汽车下乡”政策内容。这说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农民对有关政策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河北省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着力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科研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业,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三是围绕提高农民的务工收入,切实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服务,清理对农民丁的歧视性政策,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检查和处罚力度。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建议把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研究和部署,切实加大推进和落实力度。一是加快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进程,特别是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保覆盖率,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完善农村社会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低保标准,使其切实发挥作用;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救助机制,让遭受意外变故的农户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扶持,使其生产和生活尽快走出困境。

篇6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居民;消费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8-0066-02

一、阳泉市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相对较少,消费支出占收入比例相对较高

2001-2009年,阳泉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639元上升到3894.34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7.2%,仅比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平均增速低0.4个百分点。但从绝对数来看,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水平支出只能达到城镇居民人均水平的50%左右。除2001年外,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均高于城镇居民,其中2006年以前农村居民消费占比呈波浪式上升,消费增长比例与收入增长比例基本相当,2006年之后,在收入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支出增长趋缓,消费占比出现下降,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占比仅与2002年相当。

(二)农村居民支出变化较大,结构改善比较缓慢

1 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支出比例呈上升趋势。2001年-2003年,农村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费支出比例低于城市居民,2004年超过城镇居民并逐年提高,整体呈现缓慢上升态势,同期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支出消费率呈先升后降、波动平衡趋势。分项来看,城乡居民对于衣食住行,消费支出增加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2 农村居民改善型消费支出提高缓慢。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但在发展资料、享受资料上,农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仍较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升级较慢。

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原因分析

(一)收入水平偏低使农村居民不能消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阳泉市农村居民收入逐年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723元增加到2009年的5800.51元,年均增速达14.1%,但仍低于消费年均增长率3.1个百分点。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从2001年的2149元扩大到2009年的8440元,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速低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9个百分点。如果把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差距还会更高。按照经济学原理,收入决定消费,收人多少是影响消费支出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收入分配越均等,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会提高,整个社会消费支出的总量就越大。收入分配越悬殊,收入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低,而收入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虽然高,却因收入少无钱购买不得不压抑消费需求,造成整个社会总消费量的萎缩。因此,收人的缓慢增长、城乡差距的扩大,抑制和削弱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

(二)收入不稳定使农村居民不愿消费

生产周期长、地域性限制大、季节性强是农业经济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受市场变化影响大、风险高。加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缺乏弹性,农产品也不像工业品那样可以储存较长时期,而且农村居民了解信息的渠道不够畅通。对市场的驾驭能力较低,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尽可能调整农产品供给,“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农业生产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农业经济的这些特性给农村居民的收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民对收入增长预期缺乏足够的信心,致使即期消费倾向低,储蓄倾向偏高。

(三)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农村居民不敢消费

当前,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摸索尝试阶段,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刚刚起步,且投入资金少、报销比例低、限制条件多,农村低保、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推广缓慢、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处在一种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及国家救济的低水平上,没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贫困面还较大,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比例较高。这些都加大了农民对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的预期,农民不得不控制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储蓄积累,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的大额或突发性支出。

(四)消费观念不科学使农村居民不会消费

当前,多数农民在消费时仍将价廉作为首要标准。而将质优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毒奶粉等事件中农村居民成为主要受害对象,与农民的这种消费习惯不无关系。另外,在城镇居民逐渐养成健康饮食、绿色饮食习惯的时候,农村居民饮食中肉禽摄入量还在不断增加,饮食结构的不合理、营养的失衡使农村居民患上“三高”等富贵病的数量不断增加。还有一部分农民在收入增加后。“浪费性”消费突出,如修庙供神、造坟立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许多新兴代农村居民在追求与城镇居民消费接轨中,与自身实际脱节、消费缺乏理性,在个人用品、日常消费上过度追求奢侈,不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品质的锤炼,极少在个人教育、健康娱乐上投入资金,等等。这些不良消费习惯,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层次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未来发展空间的扩展。也对农村消费市场扩大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的建议

(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高附加值、开发前景广的新产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公司加农户。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田水利、道路桥梁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和劳务性收入。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新布局向农村拓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业园区、农副产品贸易等园区经济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人口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减少农民税费负担,增加农民有效收入。

(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一是构建完善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金融、保险部门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督管理,做好农村市场供求信息的监测,适时予以引导调控。二是扶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放开农产品价格,按照优质优价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形成新的农产品价格机制。积极培育和组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大力推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信息市场建设。三是要加强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贸易保护。设计合理实用的关税结构,适当提高一些农产品的有效关税率,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非农收入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一方面,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消费者,影响农村消费方式转变,释放农民的潜在购买力。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进而反哺农业。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的管理和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组织管理、信息传递、劳务中介、技能培训、行政维权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和优势,特别加大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快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为农民进城提供宽松的政策。

篇7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对策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对精神文化性劳务及对精神文化类产品的占有、欣赏和使用,较之物质消费更能准确反映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农村居民文化建设必然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农村地区相当贫穷,人们只关注吃饭问题,有很强的节俭意识,很少花费金钱进行文化消费。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步,居民收入增加,丰富多彩的服务和文化消费品进入了农村地区。同时农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可以采取多种文化消费方式,例如看报纸、看电视、上网或者看电影、旅游等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我国农村文化消费水平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城镇居民相比,还存在较多问题。

1.1 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与城镇相比人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多方面给于资金和政策支持,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其文化消费水平依然很低。

1.2 轻视精神文化、重视物质消费依然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观念

据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消费总额为6112.9元,其中用于文教娱乐的现金消费金额为485.6元,文化消费金额仅占消费总额的7.9%。由此可见,尽管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仍然较为落后,依然保持着轻文化消费、重物质消费的思想观念,更愿意把钱花在食品、房子、交通等物质消费上,这种落后的消费观念使得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消费支出严重不足。

1.3 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产品匮乏,低俗文化盛行

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很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乡村广播站、文化站等文化管理体制僵化,文化结构和文化项目单一,同时部分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后继无人等都导致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同时封建迷信活动大量存在,不健康不文明的文化形式广泛存在,赌博盛行,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沉渣泛起,这些都对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4 文化消费的公共基础实施不够完善

与城镇相比,农村数字图书馆、阅览室等并没有得到普及;农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教育基地等较少并不能适应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同时农村教育事业基础设施有所欠缺,室内娱乐活动基础设施缺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缺乏大大影响了农村居民进行文化消费,导致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层次难以得到实际的提高。

2 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低的原因

2.1 农村居民收入较低、购买力低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多方面给于资金和政策支持,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人均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处于落后阶段。

2.2 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部分农村居民过分节俭抑制了文化消费,在日常生活中会精打细算、力求节约,抑制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妨碍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启动;二是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农村居民轻视日常生活消费而重视节日性消费,在春节、婚庆等重大节日时会改变平日里的节俭而摆阔气、讲排场,浪费了资金且制约了农村居民正常的文化消费。

2.3 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产品匮乏

在我国发展较好的地区文化消费环境较好,而在部分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则较差甚至缺乏基本的文化消费基本设施,农村的文化消费环境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

2.4 文化管理体制落后

按照市场运行规律的要求,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市场在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辅。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依然被政府统包统揽,削弱了市场与文化产业单位的联系,而政府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支持不足,在进行公共文化建设,配置文化资源时依然存在“轻农村、重城市”的行为,阻碍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3 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对策

3.1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是进行消费的源泉,只有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具体措施有:第一、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政府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农业技术投入,生产出更加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档次,从而增加农村居民农业收入。第二,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政府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等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对种粮的农村居民采取直接补贴的方法,并不断加大对良种的补贴力度同时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给予购置补贴,提高补贴标准。对运输农副产品的车辆采取免受过路费和过桥费,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等措施来降低农副产品流通环节的费用。第三,完善农村社保制度。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养老等问题,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居民进行文化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农村居民更愿意进行文化消费。第四,增加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集中在养殖业、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且农村居民家庭的非农收入较低,农村居民大多不善于理财。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并且大力促进我国农村的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投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

3.2 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转变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摒弃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引导并培养农村居民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帮助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行为由被动走向主动并积极地进行文化消费。

3.3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并不缺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持续增强农村文化产品的活力,根据当地的特色和资源优势来挖掘已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出新的文化消费内容,创新农村文化的形式及内容,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农村居民持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

篇8

[关键词] 农村 农民 生活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通过许多方面体现出来,尤其是农民在新时期所形成的消费模式。吉林省农民消费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全国地区有着共同特点,但由于本地的民俗习惯、民族分布,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因素有着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显著特征。当前,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特点

1.消费结构层次较低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较高,如2007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0%,这说明在食物消费方面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比重较大。同时农民用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也较低,只有个别家庭因为有子女考上大学使得教育投入成为家庭消费的最大支出。服务消费比例较低,农村居民大多对服务消费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一方面是受收入及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的客观原因所限,另一方面是受农民传统持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很多服务消费都采取了自给自足的方式加以实现,如搬家服务、保姆、钟点工、商品速递等服务在农村很少见。

2.不健康的消费方式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中还有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赌博消费、封建迷信消费和人情消费等。吉林省许多农村地区仍然有赌博现象存在,打麻将、推牌九等具有赌博性质的娱乐项目已成为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们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尤其是在秋收后及春节期间更加盛行。封建迷信在广大农村仍十分盛行,很多农民四处花钱找“先生”、“大仙”看病免灾、算命看相、看风水等。 再有就是人情消费,农村人情消费一直居高不下。人情消费的名目、种类繁多,价码也越来越高,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结婚生子,考学过寿,乔迁和丧礼都需要礼金,使部分农民不堪重负。

3.消费时段集中

在吉林省所在的北方,由于在秋收后农产品才能变成现金,农村消费呈现很大的季节性。生产资料消费主要在春耕之时,而生活消费大部分在秋收之后。另外,在平常时日,农民普遍比较节俭,只有到重要节日时会选择集中进行消费。例如,春节、国庆节等是农村集中消费的时段。在集中消费时段内,肉类、烟酒类、礼品类等消费金额巨大,占农村居民全年消费比重的大部分。

4.消费方式趋同

农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与模仿意识,个性化消费少,同村、同乡消费方式大致相同。农村属于熟人社会,购买商品受“口碑”影响较大,在购买家电、摩托车、农用车等大件商品时,模仿消费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农村消费者把城市尤其是县城,当作消费潮流的风向标,积极模仿城市消费。牛奶、可乐在农村的迅速普及,追求时髦的穿着打扮,都得益于农村对城市的模仿效应。

5.消费心理谨慎

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偏低,为了躲避风险,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是把收入攒起来而不用作消费,同时受传统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消费心理普遍较为谨慎。在农村,许多农民保持 “量入为出”的勤俭节约型消费传统。

二、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民收入水平的约束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吉林省所在的东北地区在解放后曾一度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但改革开放后东部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东北逐渐失去领军地位,现在甚至已成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收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生活消费水平。

2.传统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的制约

中国农民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尤其是经历过战争和经济萧条期的老人们,更是过度的节约。而且中国人历来就有先储蓄再消费的习惯,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另外,东北人好讲究爱面子,所以在重大节日如新年婚嫁时都很铺张讲究排场,这样就又会导致浪费,使后期消费动力不足。

3.市场化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市场没有完全打开,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企业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获得的利益比较少,所以生产型企业没有把农民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群体来生产适合农民生活消费的产品。同时由于运输渠道,销售渠道的不健全,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导致农村消费困难化,致使农村居民消费热情不高。

4.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薄弱,限制农村消费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条件不健全。农民购物难、饮水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如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也严重制约了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对手机、电脑等大件耐用品的消费意向很弱,阻碍了农村新消费热点的培育。

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只覆盖城市范围,在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统计数字表明,农村社会保障率仅有3%,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影响农民的消费能力。

三、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完善农村消费结构的措施

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健康、现代的生活方式仍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与城市社会化程度高、生活质量高的生活方式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民消费模式的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需求的增长,进而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的要求不相符,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1.贯彻党的基本方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目前,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在农业上做好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对于进城务工,应简化农民跨区就业和进城的手续,妥善解决进城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对于吉林省来说朝鲜族人口较多,且与日本韩国比邻,出国务工的人口很多 ,应积极开展区域性劳务合作,规范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使农民收入切实增加。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民学习生产、生活、文化等相关知识,开展有创新,有意义的休闲活动,把农民的注意力转移到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去,全面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夯实思想基础。

3.鼓励生产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农村市场有效供给

搞好对农村市场预测和市场调查,特别是要注意调查农民的消费目的、消费水平、消费环境、消费倾向和消费要求等因素,鼓励和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做到简单实用、操作方便、价格低廉,专供农村市场消费。把农民的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上来,以提高消费水平。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对设立的维修网点给予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制度保障。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户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的比例,彻底使农民摆脱“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重病只等死”的状况。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解决后顾之忧。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创造客观条件。加强电网,宽带,无线信号接收器等通信硬件设施,让农民有购买的热情,加强煤气,自来水的覆盖情况,让农民生活无忧。

虽然在目前看来,吉林省农村消费水平还处于相对低下的阶段,但通过采取必要和正确的措施,农村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只要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我们就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范剑平 刘国艳: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

[2]张锦梅 方 天:政府在农户消费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篇9

关键字: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解决对策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根据消费对象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消费以净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广义的信息消费还包括与信息收集,保存,传输等有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信息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现今,人们的信息消费正逐步从被动消费向主动消费转变,从奢侈消费向大众化消费方向发展,信息消费极大程度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加速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未来一段时期新的消费增长点。但是我国的信息消费情况在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差距,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

我国农村信息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

农村信息消费的获取媒介比较单一。因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而信息消费的高额成本是一般农村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还是电视,这种单一的信息传播媒介严重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导致信息供给的分类和针对性明显不足。

有效信息资源供给少。因为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需要及时获取农业信息,以迅速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农村的信息设施少之又少,只有有限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这将导致信息的堵塞,成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障碍。

农村居民信息素养偏低。信息素养的偏低,是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关键因素。由于农村居民知识水平较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信息消费能力的提高。网络的普及增强了农村的信息消费意识,推动了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农村受知识水平,交通和信息在传播上落后,有时候会导致农村居民因为虚假信息的传播上当受骗,蒙受经济损失。

信息消费水平总体偏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长期持久收入的预期不足,这个是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又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受气候和市场的影响明显,所以农民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暂时性收入,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降低。另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政府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

加强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政策建议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需求。消费最终取决于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人们才会增加消费。所以为了进一步启动农村的信息消费市场,必须尽一切可能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劳资分配格局,完善城乡一体化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民就业基数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农村居民作为信息消费的主体,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是提高信息消费的必须软件。因为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知识面和视野都比较窄,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信息素养,所以,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提高他们的信息消费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关键。要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能力,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教育投入力度,借鉴西方还有大城市的信息培训方式,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和讲解,使他们对信息产品和服务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多方面培养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

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建设多元化的信息供给模式。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应首先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个部门打造适应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信息服务网站,保证农村居民可以畅通无阻的接收到农业信息。还要强化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为农村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加大涉农信息的开发和应用,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

完善信息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断完善外部环境。另外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和健全针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安全的保护。还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针对农民群体的价格接受能力,制定合理的价格,使农村居民可以消费的起。

结论

农村信息消费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动能增强,但信息消费水平总体偏低,与城市的信息消费水平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渐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低。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而信息消费水平较为低下,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严重抑制了信息消费总需求的扩张。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信息消费水平的总体进步,找到我国农民居民信息消费偏低的原因以及找出相应的具有实质性的政策就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旭辉,程刚.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27(2)

[2].肖婷婷.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比较-基于2000-2007年的实证[J].经济问题,2010(2)

[3].吴薇、宋立瑛.对我国居民信息消费问题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 5.

篇10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浙江省经济发展迈入发展的高速公路,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截止2011年,浙江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318.8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249元。同时浙江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省过分注重中小企业的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从而忽略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用。尤其是农村无论从人口数还是从占地面积来看,农村的发展必然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巨大助力,而农村的消费结构变化也就成了发展的重大问题。

2.浙江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由数据可知浙江省人均GDP增长率基本上都高于居民消费增长率,这表明居民消费落后于经济增长;其次,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10年中有7年都是高于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扩大,间接地体现了城乡二元结构。最后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率明显低于人均GDP增长率,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从2000-2011年浙江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均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并且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居民消费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这直接导致了消费支出差距的扩大,因此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十分重要。

3.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浙江省居民8大类生活消费项目: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杂项商品与服务。下图3是对2000-2011年浙江省8大类生活消费项目的汇总图。由图1可知,自2005年开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消费支出、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衣着、居住、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在2000-2004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仍旧是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城镇居民以步入了富裕的阶段,其消费支出已向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转变。

图1浙江省城镇居民8大消费性支出

4.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由下图2可知,浙江省农村居民8大类消费性支出中,在2000-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消费支出、居住、娱乐教育文化、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在2007-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消费支出、居住、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支出权重的全距超过4%,可以认为这四大项消费项目在这12年里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他的4类项目权重基本保持不变。在2000-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仍旧是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农村居民以步入了富裕的阶段,其消费支出已经向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转变,但是只是出于富裕的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相对于城镇居民的富裕程度。

图2浙江省农村居民8大消费性支出

5.农村、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比分析

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2005年开始,居住消费项目在农村居民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这个比重相对较少。

2.2000-2011年,食品消费支出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之间占的比重最大,城镇居民的富裕程度高于农村居民。

3.2000-2011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对娱乐文化教育、交通与通讯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

篇11

[关键词]消费结构;农村居民;变动特点;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03-02

1 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福建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这大大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促使消费规模不断扩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00年2410元增至2009年的5016元,登上新的历史台阶。在消费支出逐年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处于优化的过程,从低层次提升到中高层次。2009年福建省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为45.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说明福建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阶段。但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也呈现一些不足,本文认为这体现在:(1)农村居民消费对福建省GDP增长的贡献度低(如图1)。1980―1998年,贡献度呈现波动性下降的状态,在1998―2009年这十几年间贡献度在1水平进行上下波动,未出现有效的提升。这充分说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增加其对福建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的紧迫性;(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处于波动式周期性的增长状态。根据1996―2009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变化特点(如图2),可以分为三个周期性阶段:①1996―2000年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回归”的增长状态;②2001―2005年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先降后升,再回归”的增长状态;③2006―2009年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倒“U”形的增长状态,峰值达到历史高位。这表明增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稳定性、逆周期性,以强化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内生稳定性作用的客观必要性。

所以对于福建省解决好内需问题、“三农“问题来说,面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状况,充分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又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

2 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对比分析

居民消费结构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劳务),反映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各类商品及劳务的需求结构,体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状况。为了全面地了解当前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特点,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将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1995―2009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纵向比较和将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水平、周边省份进行比较,已达到研究目的。

2.1 1995―2009年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比较

根据1995―2009年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本文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纵向对比。恩格尔系数(EC)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EC值越大,生活水平越低。EC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极富裕。

第一阶段(1995―1999年),居民生活水平从绝对贫困提升到温饱水平,食品支出比重显著下降,交通通信支出增长快速,发展型、服务型消费支出呈增长趋势。本阶段农村居民的EC从1995年60.96%下降到51.47%,趋势明显。伴随食品支出比重的下降,农村居民用于居住、医疗保障、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交通和通信方面的支出增长幅度最大,从3.94%上升到1999年7.98%,成为农村居民的第四大支出项目;

第二阶段(2000―2005年),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状态发展到小康阶段,食品支出比重平缓下降,发展型、服务型消费支出增长明显。在此期间,食品支出、居住支出比重平缓下降,仍是农村居民最大两项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文教娱乐、交通和通信三者支出比重继续呈增长趋势,其中医疗保健上升1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支出从2000年的8.55%上升到11.1%,成为农村居民的第三大支出项目。与此同时,家庭设备类支出比重呈现倒“U”形变化,表明在此期间随着收入增长,农村居民进行了大量的家庭设备购买,改善家庭生活;

第三阶段(2006―2009年),居民生活水平处于小康阶段,各项消费支出比重呈波式变化,食品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发展型、服务型支出比重呈下降态势。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部分产品价格攀升的影响,食品支出在2006―2008年呈上升状态,2009年下降为45.94%,而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的支出比重分别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居住和家电设备的支出比重呈增加趋势,其中居住支出的增幅明显。相比较前两个阶段,交通和通信支出的比重明显增大。

2.2 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水平、邻省间的横向比较

针对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福建省与全国水平、周边省份进行相应的比较,以此更好地了解当前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

与全国水平相比,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滞后性,食品支出比重大,发展型、服务型消费支出比重较小。2009年福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94%,远高于全国水平,食品支出仍占福建农村居民很大比重,且交通通信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10.09%。而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低于全国水平,特别是居住支出比重16.37%,相比较于全国水平,少了近4个百分点。

与周边省份相比,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程度为中等程度,与浙江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展型、服务型消费尚需较大发展。福建在食品、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与广东的比重大小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在文教娱乐、家庭设备的支出比同江西省相接近,但在这些项目与浙江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同广东、浙江、江西相比,福建农村居民的居住支出比重最小,交通通信的支出比重却高于这三个省份(如图3)。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程度较高,福建与浙江的差距很大。

3 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分析

通过1995―2009年的纵向分析,福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通过横向比较,与全国水平相比,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存在滞后性,且与相邻省份相比,福建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特点与居民收入、产品价格、消费理念等因素存在很强联系,本文认为其中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3.1 收入增加,大大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促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凯恩斯理论认为收入对消费起决定性作用,收入增加会促使居民的消费支出扩张。伴随着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绝对贫困发展到小康阶段。食品支出比重显著下降,居民拥有更多的消费能力用于居住、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的支出,促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而且收入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使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水平低于浙江省。

3.2 物价上涨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价格上涨将增加消费者用于该产品的支出额,在收入水平不变时,这将排挤其他产品的消费。2002年以来食品价格、房价出现了较大的上涨,导致2002―2009年食品支出比重在45%~47%之间波动,2008、2009年的住房支出比重处于历史高位。所以价格上涨强化了食品比重,增大居住支出比重,排挤出对发展型、服务型的消费需求。

3.3 消费理念的变化致使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不断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再加上家庭结构的优化,农村居民对住房需求、医疗保健需求、教育需求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如子女的教育支出不仅仅局限于义务教育,扩展到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乃至大学教育,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这在福建省特别是闽南地区尤为明显。这促使居住、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长期保持增长状态,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

3.4 地理环境、文化因素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

1995―2009年,农村居民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支出比重从3.94%上升到11.37%,成为第三大支出项目。其增长原因不仅在于汽油价格、通信价格的上涨,更在于地理环境和文化因素。多山、多丘陵的地理环境造成地域间的相对封闭,在经商务工文化的驱动下,农村居民扩大了交通通信的需求,增加支出。这也是福建省农村居民对交通通信的支出比重高于全国水平、周边省份的重要原因。同时饮食文化浓厚客观强化食品支出比重,促使福建省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比重与广东相近。

4 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

消费结构的优化对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促使消费行为升级的关键途径。结合福建省农村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①促使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多元化,增强消费能力。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强农村居民的资产流动性,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有助于强化收入预期,促使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张;②维持农村消费市场的价格稳定,降低食品、居住的价格上涨对发展型、服务型消费的冲击程度,以此淡化农村居民的通胀预期,增加预期消费。同时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推行“千村万店”工程,完善农村市场的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③引导农村居民升级消费理念,树立健康、绿色、文明的消费观念,利用“山海情”、“三下乡”等形式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利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活动引导农村居民增加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服务型的消费支出,促使消费理念不断升级;④注重文化元素的开发,推动新型消费文化的建设,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由于福建地域文化差异大,经商文化和饮食文化较浓厚,可因地适时地运用消费政策,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文化,更好地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蔡秀玲,邓春宁.福建省城乡居民消费现状及政策导向刍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2]段小红.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国际比较[J].世界农业,2010(8).

篇12

[关键词]农村居民 消费 制约因素 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储蓄余额不断增长,支出水平也明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然而据调查,当今河北省农村落后保守的消费观念仍普遍存在,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居民过度储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居民保守落后的消费观念已成为制约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目前强调依靠扩大内需尤其农村内需来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改善农村居民的落后消费观念显得更为重要。为比较全面的反映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340份,收回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3份。调查范围涉及河北省全部十一个地市,问卷内容包括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消费观念和消费类型三个方面,其中消费类型包含食品、服装、住房、交通及通讯、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方面。

二、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1.现状

(1)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及支出现状

为了便于统计,在设计问卷时,我们把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及支出水平分成了8个层次。统计结果如表所示:

调查显示,2008年河北省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93.4元,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3441.09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31.9%。结果还显示74.5%的农户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下,人均年收入大于4000元的农户只占调查农户的10.2%。

2008年河北省农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2786.8元,不及城镇居民支出的三分之一,据统计2008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086.73元。结果还显示67.9%的农户人均年消费支出在2000元以下,人均年消费大于4000元的农户只占调查农户的14.1%。

(2)河北省农村居民储蓄现状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图1),2008年,在被统计对象中,有28.6%的河北省农村居民储蓄大于消费,在这些居民中,把钱留给子女的占56.8%,其次为预防突发事件占到24.9%,为获取利息的人数最少只占到4.3%。

(3)河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通过调查统计,2008年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支出中,36%用于食品,11%用于服装, 8%用于住房,11%用于交通及通讯,15%用于家庭设备及用品,14%用于医疗保健,5%用于休闲娱乐(如图2)。

2.存在问题

以上数据表明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两级分化现象严重,河北省农村居民绝大部分收入较低,离较高的收入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河北省农村人均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离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的过渡还存在较大距离。河北省农村居民进行储蓄主要是为了用于子女婚嫁、教育费用等,几乎没有人是为了获取利息而去储蓄。这种消费观念抑制了当前当代人们的消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另外表明农村居民对未来医疗、自然灾害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等不确定性支出的预期较强,这使得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占较高比例,制约了其消费的增长。与城市居民相比,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吃饭、看病支出仍占很大比重,而最能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休闲娱乐消费所占比重最小,说明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比较低。进一步调查可发现,河北省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中,粮食消费占到65%,其次是蔬菜占到32.2%,而肉、蛋、奶及水果、水产品总共所占比重仅为11%,表明河北省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不合理,需要改善食品消费结构,提高人们的饮食水平。

三、制约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1.农民收入

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一条基本的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可知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因素,只有当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其消费支出才可能相应的较快增长。调查显示,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的有172户,占统计对象总体的60.7%,而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的仅占19.4%,表明传统的种植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种植业是典型的风险高、产出低的弱质行业。另外,我国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即使高产,还可能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而且经常发生自然灾害。收入较少且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直接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

2.农民支出负担重

农民沉重的支出负担也是制约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升高,但农民的支出负担依然较重。农民的收入除了维持日常生活以外,很大部分用于盖房、装修房屋、子女婚嫁、子女教育等。如图1显示,农民储蓄的大部分原因是为了留给子女。调查显示很多农民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解决子女的住房和婚姻问题。另外,子女教育负担也是导致农民不敢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目前国家已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但子女高中、大学费用对普通农民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尤其是相对高昂的大学费用。沉重的支持负担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

3.消费观念落后

落后的消费观念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又一主要因素。长期的重节俭、轻生活的消费传统导致了农民具有较强的储蓄意愿,大多数农民在有一笔收入时即使是额外收入也会先想到存起来而不是去消费。而且在对银行利率下降农村居民是否会增加消费量的调查中,据统计,66.8%的河北省农村居民回答不会增加消费量,而会增加消费量的居民只占8.1%,说明银行利率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力很小。农民除去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剩余收入中的大部分进行了储蓄,因此,多数农民的消费实际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水平。适度的节约是必要的,但过度的节约不但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会制约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4.消费环境

农村消费环境,或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也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问卷统计显示,在河北省农村居民中,70%的居民在村里小卖部或集市上购买食品,去超市购买食品的居民仅占17.7%,而进城购买的居民占1.8%,这表明农村的食品购买场所比较落后,缺少大型的、高质量的购物场所。另外,在河北省农村居民中,4.9%的居民认为自己所在地交通十分便利,52.7%的居民认为交通便利,37.1%的居民认为交通不便利,5.6%的居民认为交通很不便利,这表明河北省还有将近一半的农村的交通条件需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一方面会导致农村居民获得消费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另一方面会导致大多数耐用消费品即使买得起也不能用,即使能够用也无法享受最起码的售后服务。这种状况使得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很难转化为现实的消费。

5.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是促进居民即期消费和信用消费的重要手段。农民保守、落后的消费观念使其积蓄了巨大的潜在购买力,积极的发展农村消费信贷能刺激农村居民实现这种潜在购买力,并能促进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将有助于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而目前我国多数农村的信贷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对农村的关注较小,农村缺乏良好的消费信贷环境,农村居民解决资金不足的主要手段仍是民间借贷。较差的生活消费信贷环境使低收入农户的消费需求很难得以释放,也不利于较富裕农民实现其潜在的购买力,不利于农民的消费。

四、引导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是扩大农村消费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并且由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他们在收入提高后,会拿大部分用来进行消费,因此在提高居民收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而农村居民占低收入群体的绝大多数,因此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显得尤为重要。

邓小平同志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高农业收入水平就要努力推动将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如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环境,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2.引导农民摒弃保守消费观念,提倡合理的消费观

要逐步改变农民 “量入为出”的落后消费观念和重节俭、轻生活的消极消费倾向,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一方面要鼓励有支付能力的农村居民合理扩大消费,鼓励其进行适当的超前消费和贷款消费。另一方面要指导农民拓宽消费领域,由注重生存消费向注重发展消费转变,由注重短期消费向注重长期消费转变,提高消费档次,升级消费结构。逐步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类型由传统型向超前型转化。

3.引导居民实行循环消费

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了循环消费的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消费品生产所需资源是可再生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消费品应能够循环利用。因此要努力引导居民做到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并坚持消费代际公正与代内公正的行为准则:即当代人的发展及其需求满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或者同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

4.反对消费主义,提倡适度消费

反对农村居民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激情和欲望的消费,如部分农村居民超越现实条件、斗富摆阔的奢靡消费现象以及红白喜事相互攀比、虚荣炫耀、极度消费的现象。培养其满足消费需求的适度消费观,提倡既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而又以人为本、扩大的、公平的消费。努力做到保证生存消费,鼓励发展消费,适当享受消费,以人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5.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应制定有效的消费环境政策,进一步健全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另外要规范集市秩序,制定相关规则维护农村居民的利益,在经济较好的地区建一些商品齐全的商场,适当发展某些品牌的专卖店,方便农民购物。还需提供刺激农民扩大消费的代表性产品,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文化水平和农村消费环境的商品,并积极做好配套服务特别是耐用品消费配套服务,扩大农村耐用品的消费需求。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要扩大农产品补贴的品种并提高档次,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购买农机具补贴的标准,合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功能,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逐步改变其因担忧日后生病而压制当前消费的心态;推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并通过建立教育基金和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等措施切实减轻农民的子女教育的负担。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消除农民即期消费疑虑,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

7.规范农村金融环境,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进一步拓展农村消费信贷的品种,如购买小型农机具和各种中高档耐用家庭设备的消费贷款、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的建房贷款和购房贷款、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助学贷款等;结合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银行服务的完善继续推进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支持扩大信贷消费,提高农村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加快建立健全农村贷款担保体系、个人信用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努力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和繁荣。

8.树立农村居民消费信心

后经济危机形势下,宣传我国经济率先出现回升的良好态势和带动世界经济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做出的巨大贡献;宣传党和政府继续积极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具体举措;制定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如加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力度,扩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社会支持水平,完善消费信贷环境等。不断增强市场信心,降低农村居民因经济危机产生的对未来支出增加过高估计的心理。引导农村居民保持良好心态,加快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增强即期消费信心。

总之,通过建立起以人为本、扩大、公平、循环、可持续的农村消费新观念,取代农村居民落后的消费观念,不断完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村、农民的消费潜力,形成农民消费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我国农业加速发展,农村富裕繁荣,农民幸福安乐,以实现我们伟大祖国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饶文山: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经济视角,2009,(8)

篇13

山东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强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大省,农业在山东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农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主要就是看农民的收入能否持续稳定的增长,而收入增长了,消费能力自然会提升,农村的消费需求与能力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本文从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着手,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的研究,提出一些完善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和建议。

二、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和问题

(一)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

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生活消费中所耗费的各种消费对象的比例关系及协调程度。消费结构变动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居民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1.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00~2010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由506.7元上升到1804.4元,呈现上升态势,但从消费结构来看,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由2000年的44.18%下降到2010年的37.54%。恩格尔系数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2.居住消费先上升后下降。2000~200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2008~2010年,山东省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下降,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近两年来房价过高所导致的。

3.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有所增加。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在逐渐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主要耐用品的价格有所降低,家庭主要耐用品已经从奢侈品成为农村居民的必需品;二是家电下乡等优惠农民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能力得以提升。

4.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比重逐渐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导致交通和通讯工具快速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身体健康的保健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促使对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5.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山东省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二)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受到收入的制约。农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购买力,而直接影响购买力水平的因素就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就目前来说,农村居民的收入决定了农村居民对消费品是否有足够的购买力,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明显低于城镇,从1980年以来,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与城市农村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一直存在差距,1990年城镇的消费性支出为1229.28元,农村的为547.05元,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差距为682.23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支出的比值为1:2.24;2010年城镇的消费性支出为13118.24元,农村的为4807.18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支出的差距为1:2.72;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10年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水平差距在不断的加大。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消费以后,农村居民就会对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做出选择。如果农村居民对未来的预期稳定就会增加当期消费,如果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就会减少当期消费,将剩余的收入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会加大农村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性。

3.消费观念的落后。农村居民受经济环境、经济条件和一些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在消费观念上存在误区,重视物质消费,不注重精神消费;注重储蓄积累,不注重当期消费;偏向于无债一身轻;在农村借贷是一种被人瞧不起的行为,有债务是要背负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的。

篇14

摘要:通过全国8省市602份农户的调查统计发现:有7成以上的农村居民表示关注食品安全信息,对婴幼儿食品、食用油、乳制品

>> 河北省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 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需求实证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新农合对我国农村居民健康需求影响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激活措施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需求的协整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关于当前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行为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 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实证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河北省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及服务对策研究 农村居民医疗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 经济学视阈下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探析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 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社会性因素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2-01.

[1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世界卫生组织人感染H7N9禽流感联合考察组通报稿[EB/OL].http:///yjb/s3578/201304/0dbdfef752d541739e149b6af121c4de. shtml,2013-04-24.

[15]陈琦,赵敏娟. 收入分配视角下的农村居民消费研究[J].软科学,2012,26(12):26-31.

[16]王君萍,王玉龙.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投资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贡献率研究――基于西北五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1,25(10):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