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5 14:57: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村居民消费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农村;消费现状;评析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消费支出增长加快
据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11年1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江苏农民消费支出2010年人均达6543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幅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能说明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010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乡村地区实现1516.7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85.2%,反映最近10a来乡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
2 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3年,农民收入始终低速增长。1997年至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年只增加549.5元,每年平均增长不到4%。尽管2003年以后,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仍然十分有限,只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才能同步增长。
3 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目前,农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江苏省统计局2011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按收入5等份分组计算的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差距由2000年的5.4:1变为2010年的6.7:1,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6452元变为2010年的16983元,扩大了2.6倍。这个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中只有一部分人的消费可望得到扩大。
4 消费结构逐渐转型
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过程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所指的消费结构就是衣食住行和文教、医疗等几大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目前,农民的教育消费太高,以高等教育为例,教育改革前,全国高校年人均学费仅为200元,1997年教育改革后,学费从1998年的1000余元攀升至目前的5000元左右。国家统计局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年增长率超过20%。教育费用的昂贵,是农民进行现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5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当消费者面临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的时候,他更多的是依据当期收入来进行消费。而且,未来的风险越大,他越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当前,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出于谨慎动机,用于预防意外事件的货币量也随之增加。例如,农村中“看病难”“养老难”仍是目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实地调查显示,52%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药吃,有近20%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等病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有钱也不敢大胆增加现期消费。
6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主要表现在:
6.1 乡村道路建设问题突出
尤其是山区农村,农民有特产运不出,工业品也难以进入,形成一道较难逾越的鸿沟。
6.2 我国当前电视广播
通讯设施虽然发展很快,但在农村尤其是广大偏僻山区仍然是盲区,限制了广播电视及手机等产品的消费。
6.3 因缺乏对消费品质量的有效监督
大量劣质产品拥入农村市场,农民深受其害,消费积极性严重受挫。
7 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从总趋势上看,江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但农民消费水平总体仍然偏低。2001~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使用额中,居民消费从3027.67亿元增加到10942.82亿元,年均实际递增12.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从1373.31亿元增加到2676.41亿元,年均仅递增5%;而城镇居民消费从1654.36亿元增加到8266.41亿元,年均递增16.7%。由此可见,在江苏近10a的经济发展中,来自农民消费的贡献非常小。
8 消费心理因素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农民的消费行为还受到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如平时省吃俭用,到节假日过度消费,重视人情消费、非科学消费,消费方式讲究从众与求同,造成实际改善生活的支出受到挤占,使得农民消费增长乏力。
9 财政与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近几年,国家财政、金融在支持农村消费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相对于对城市消费的支持,还是很小的。就金融信贷来说,一来因农民金融信贷观念相对落后,在生产生活消费时,如自有资金不足,大多数选择向亲戚朋友等个人借款,甚至向不法高利贷者借贷。其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向回报率较低、风险相对较大的农村或农民贷款。另外,宏观经济环境、就业机会等因素同样会对农村消费产生作用,或将成为制约消费需求的阻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总量;消费倾向
中图分类号:F224.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近年来陕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升,而且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市场及农民购买力在陕西省市场经济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因此,对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调动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性,激活整个陕西省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为推动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一)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分析
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量自1985年以来有了大幅度提高,从1985年的65.80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1368.51亿元,提高了20.8倍,而且在这29年中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比例为11.98%。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总额也不断增加,由1985年的37.5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215.8亿元,增加了112.2倍,极大的高出了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增加的倍数。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居民2014年的消费额基本上相当于城镇居民2006-2007年间的消费额,两者相差了七八年的发展经历,农村居民消费状况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状况。而且城镇居民消费总额年均增长比例为18.17%,要比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年均增长的比例高出6.19个百分比,从这一方面也可充分说明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不足。从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在陕西省居民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来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比例呈下降趋势。1985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在总消费额中的比例为63.65%,到1996年下降到50%左右,到2014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在总消费额中的比例下降到24.51%,农村居民消费在陕西省整个居民消费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分析
由于使用原始数据计算出来的陕西省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APC中有多个负值,为了避免负数带来的影响,现在对已有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得到一个新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和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以及新计算出来的城乡收入差距(相对值:农村/城镇)和农村居民总消费量。具体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如下:将1985-198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加总再除以3得到的数据定义为1985年的新数据,然后将1986-198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加总再除以3得到的数据定义为1986年的新数据,以此类推。利用上面的方法在这些新计算出来的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具体数据见表1。
1.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APC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陕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总体上处于0.85-0.95之间,说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这使得之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的陕西省农村居民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消费压抑后,有比较强烈的消费冲动和消费欲望。从1998年―2007年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达到0.96,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得到了部分释放,使得陕西省农村居民某些方面的消费需求得以实现。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相比,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APC基本上都高于当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APC,这说明,农村居民具有很强的消费欲望,当年的大多数收入都被用来进行日常消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陕西省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在本身收入增长的前提下依然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大大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近年来由于国家实行各种政策鼓励消费,陕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上升,但是从长远来看,平均消费倾向应是递减的。
2.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分析。通过表1 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陕西省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MPC总体呈现波浪式前进的趋势。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比,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MPC向基本上都高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说明农村居民在每增加的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比城镇居民高。农村居民目前依然存在具有较大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受到当前较低收入的影响,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不得不将更多的新增收入用于当前消费,进而导致消费倾向出现递增的趋势。
二、影响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分析
虽然农村居民有很大的消费欲望,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近几年来,陕西省大量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取得了一部分工资性收入,这部分收入远高于这批农民种植庄稼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工资性收入成为很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促使农村居民消费额不断增加。虽然我国政府在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涨价,通货膨胀率也相对较高,挤占部分农民生活消费支出。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由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大地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目前,广大农村存钱防老心理较为普遍,同时由于教育、医疗等价格上涨迅速,农村居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安全感,这些预期使得农村居民压缩当期,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增强,部分农村居民为了获得高额利息收入,甚至投资地下钱庄,导致当前消费受到抑制。
(三)消费环境差
陕西省农村的现实状况是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农民的消费,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同时还由于农村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落后,农民想买的东西由于消费渠道的不健全而不能及时购买到;部分厂家为获取不当利益向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侵犯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农村整体的消费环境,严重挫伤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四)消费观念落后
陕西省广大的陕西农村居民一直奉行“勤俭节约”的消费观点,农村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坚持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普遍习惯于吃饱、穿暖的温饱型消费,不注重及时更新;有余额时多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重视储蓄的积累,而忽视了即期消费;陕西省农村居民普遍反对超前消费,大部分农民接受不了贷款消费这一事实现象,因而导致在农村利用贷款促进消费的现象比较少。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对策
截至2014年陕西省仍然有1791万农村居民,占当年总人口数的47.4%,农村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本文认为,促进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会导致消费的不合理,因此必须优化个人收入分配机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支农经验,并结合陕西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通过法律、法规和监督机构来约束分配中的不合理行为,在保证物价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
政府可以加大对当地农业的投入,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更多地向陕西省低收入农户进行倾斜,从理论和实际引导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农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减少陕西省农户经营风险;通过举办相应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降低农民就业门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村消费。
(三)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农村地区的保障范围,保障农民基本的生活需要,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完善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逐步提高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争取实现老有所依;虽然陕西省自2016年9月开始实行13年义无免费教育,但是农村高等教育不在范围之内,而且农村高等教育的学费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学费一般家庭很难承受,这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
(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更新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造农村电网,改善交通路况,建设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天然气供应系统,扩大网络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同时还要完善农村信贷环境,强化工商税务等机关行政职能,规范市场秩序;最后可以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集中设立规模较大的消费场所,为陕西省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消费环境。同时,帮助农村居民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培养他们把握消费的自主意识及进行合理消费决策的能力,积极地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消费,以减少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模仿性。
参考文献:
[1]于秀伟,杨鹏.陕西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回归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5).
[2]张红霞,王征兵.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3]张磊.陕西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制约因素建议
一、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水平向小康型迈进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比例越高说明生活水平越低,比例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较高。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60.49%下降到2007年的46.80%,自2000年开始,恩格尔系数保持在40%~50%之间,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已从生存型消费和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迈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二)衣着消费总量增加,但消费比例下降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对衣着的消费逐年增加。甘肃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从1990年的30.35元增加到2007年的112.2元,增加了近4倍。但是相对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衣着消费的比例正逐年下降,1990-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30.99元增加到2328.92元,但衣着消费从1990年的7.60%下降到2007年的5.98%。
(三)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甘肃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居住面积不断增加。1990年农村居民年末住房面积为65.74平方米,到2007年年末住房面积增加到89.99平方米,平均每人年末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10.2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9.46平方米,增加了近1倍。另一方面,建房质量有所提高。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住面积比例逐步上升。1995-2007年,甘肃农村居民居住面积中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居住面积中的比例由25%增加到41%,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面积由0.4%增加到7%,增幅达到16.5%。
(四)耐用消费品数量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007年,甘肃省农村平均每百户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的拥有量10.33台、47.56台和97.22台,与1995年相比,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分别增加了37.23台、9.89台和82.44台。1990年农村家庭摩托车的拥有量为平均每百户0.39辆,到2007年摩托车的拥有量增加到平均每百户45.77辆。此外,一些新型的家用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如影碟机、照相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电脑等。2007年,甘肃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影碟机33台,移动电话54.6部,固定电话97.2部,分别是2000年的4.8倍、75.9倍和5.2倍。
(五)服务型消费增加明显
甘肃省农村居民在实物型商品消费的同时,服务型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支出由2000年的43.76元增加到2007年的186.17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增加了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由2000年仅有70.6元增加到2007年的149.82元,年均增长2%。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占农村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仅次于食物消费。但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农村家庭已经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用于教育服务消费的支出从2005年的211.25元减少为2007年的166.08元,同比下降了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的支出比例由2000年的13.27%下降到2007年的10.36%。
二、影响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甘肃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2007年甘肃省农村住户农业生产收入占总收入近50%,但自然条件恶劣,农产品价格缺乏弹性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2000年。甘肃省农村家庭住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为1058.77元,其中农业生产性支出301.28元,占总收入的28.06%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为38.26%,说明农业收入总量增加的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农业生产性支出,减少了农村居民纯收入,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不确定性增强农民扩大消费的顾虑
当前,农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日渐增强,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环境、社会保障制度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出于对未来生产、生活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农民就会减少在当期的消费,从而制约消费水平的提高。首先,农业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甘肃省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十分严重,靠天吃饭的情况较为普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灾害损失率偏高,农业生产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由于全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无法及时获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信息,并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面临极大的价格波动的风险,加大了增收的难度。最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确定性。由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十分有限,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仍不到位,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加大了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市场体系仍不完善
当前甘肃省农村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卖难问题十分突出。由于交通运输、仓储、冷藏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销售困难,特别是一些鲜活农副产品,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和贮藏,就会变质腐烂,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减少,抑制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第二,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农村消费品市场缺少真正符合农民消费特点、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监管仍不到位,假冒伪劣、库存积压、过期变质的商品充斥着农村市场,农民的维权意识薄弱,消费者权利得不到保护,制约了农民消费的意愿。
三、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广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是制约消费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出路。1,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降低因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而减收的风险;同时,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吸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不断增加。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扩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并对农民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减少农业生产性支出,增加农民收入。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和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二是加快甘肃省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保障农民的基本养老、医疗需求。三是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将所有需要救助的农民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需要帮扶救助的农民,在保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降低保障标准扩大救助面为原则。使需要帮扶的农民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三)健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
农村消费市场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仓储、冷藏和运输等方面的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务,及时将鲜活农产品输送出去,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完善,将保障农村居民能够购买到新鲜、优质的商品,提升消费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消费品的生产企业深入农村消费市场,对农村市场进行调查,关注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生产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特点的产品,向农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实用好用的产品,并建立好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好农村居民的消费权利。
参考文献:
[1]刘刚,当前农民收入、消费问题的分析与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6(6).
[2]农村消费问题研究课题组,关于农村消费的现状及政策建议,财贸经济,2007(2).
关键词:消费现状;消费意愿;农村居民;调查问卷;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036-02
总体来看,中央和河北省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的成效正在显现,城乡需求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呈现出“农村消费陕步追赶城市,农村市场渐显主流态势”的发展趋势,农村蕴藏着较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农民对家电产品、电脑、手机等生活类消费产品的需求意愿强烈。
一、当前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分析
1.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较强,扩大内需潜力较大。从被调查农户2008年的收入水平来看,60.1%1的农户全年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以上,高于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95元)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其中,近18%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上;从消费水平来看,52.7%的农户人均消费水平在3200元以下,低于全省农民人均生活1消费支出水平(3126元)。较高的收入水平代表着河北省农村居民的较高消费能力,同时,这种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农户比重较大、而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也较大的现实,说明我河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潜力较大。从被调查农户全年整体家庭支出构成来看,家庭消费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8%,储蓄占44.6%,投资理财占6.5%,后两项合计约为51%的消费剩余,进一步说明了河北省农村有较大的消费需求潜力。
2.生活性消费趋向明显,生产性消费有所下降。调研发现,河北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背景下,生活与消费观念已经发生明显改变,满足较高层次的生活性消费需求越来越成为农民的现代生活追求,且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将追加生产放在第一位的越少。在回答"2009年预计增加哪些方面支出”时,40%的农户把生活性消费放在第一位,仅有32%的农户将增加生产性支出放在第一位。对"2009年如果有闲钱的话,你最想做哪些事情(多选题)”这一问题,选择“教育与培训”的占第一位,为39.9%,选择“翻盖新房”的次之,占35.5%,选择“购置电脑、手机等家电产品”的位居第三。这表明,教育和住房支出依然是农民家庭支出的一项刚性计划。同时调查发现,农户大型农机具的拥有率及需求意愿都不高,而对小型农机具的需求意愿较强烈,尤其是山区丘陵地带的农区、果园种植与管理者、农林间作区域。问卷调查显示,除了小卡车、三轮车的拥有率达到26%和39%之外,大货车、收割机、拖拉机等大型农机具家庭拥有数额都比较低,百户家庭拥有数平均分别为1.2、2.7和6.5台。
3.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较高,新型家电市场前景广阔。在被调查农户中,普及率最高的耐用消费品是电风扇,百户家庭达到212.7台,其次是电话机(包括手机),191.7部,电视机排在第三位,121.6台,第四位是洗衣机94.7台。电冰箱、电饭煲,DVD及音响、摩托车、电动车等,百户家庭拥有率在55~63(台或部)之间,而空调、电磁炉、微波炉的拥有率相对较低,百户家庭拥有率最高仅为10部。调查了解到,一些和城市接触比较多的年轻农民对空调、电磁炉、微波炉等耐用消费品有一定的需求,说明这些比较时尚、便捷的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有广阔的市场。从被调查的百户家庭更新或购置家电产品的意愿来看,电脑需求意愿最高(为43台),其次是手机(33部),第三是电冰箱(27台),第四是电视机(26台),第五是电动自行车(20部)。特别是彩电、电扇等日常家电产品,由于其新产品技术性能、外观效果好,更新换代需求比较明显。以彩电为例,近80%的彩电使用时间超过六年,有的达十年以上,高清晰电视需求意愿较强烈。另外,农村居民对空调的需求高于对普通电扇的购买意愿,而且电动自行车正在成为平原地区农民家庭的一项新需求。
4.农民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增强。90%以上的被调查农户对购买商品的质量、质地有要求,但有93.2%的农民购买商品时还是要货比三家,不愿意从专卖店购买,说明农户既重视质量和品牌,也看重价格,因为专卖店的商品往往价格要高些,高品质、价格低的商品仍然是农民的消费选择。
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
1.预期收入不稳定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首要因素。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衰退对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带来不良影响,22%的被调查农户预计2009年的收入少于2008年,有29%的被调查者说“不确定”,有48%的被调查农户认为收入会增长或与2008年持平。调查显示,有87%的农民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解决收入增长问题。座谈中,多数农民反映,虽然近几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收,并实施了种粮直补,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冲淡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之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造成农民工大量失业,因此农村居民对预期收入看好程度不高。问卷调查显示,有24%的农户表示将增加的收入首先用于储蓄。农民对预期收入不看好,将直接导致消费支出水平下降,加上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负担较重,后顾之忧较多,在考虑支出时,往往选择增加储蓄,减少即期消费。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消费环境落后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着交通通讯条件差、道路坑洼不平、产品维修不便、售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许多现代化商品在农村普及率较低,加之农村市场购物环境较差、产品不够丰富,更有甚者把农村当做推销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严重影响和挫伤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调查显示,对于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有15.2%的农户认为领取补贴很烦琐,11.8%的被调查农户认为家电坏了不好维修。这说明,领取补贴烦琐、家电维修困难等服务不到位也是制约农民购买家电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村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滞后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农民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存钱、盖房、娶媳妇”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消费模式正在逐步被打破,贷款消费的观念已被一些农民所接受。调查显示,22%的农户有过贷款消费行为,其主要用途是子女教育、
做生意、购买农用机具等;78%的农户从未贷款消费,且多数农户表示,贷款难是没有贷款消费的主要原因。当问及“是否希望贷款消费”时,38.7%的农户填写了有贷款消费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金融部门的消费贷款业务不能满足农民贷款消费的现状。
4.对惠农政策不太了解也是影响农民消费的原因之一。惠农政策实施后,多数农户表示,从电视、广播、报纸等知道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等惠农措施,但并不太清楚相关政策的详细内容。调查显示,80.1%的农户知道“家电下乡”政策,但只有21.6%的农户清楚“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具体内容,其他78.4%的农户说不清楚具体政策措施;67.9%的农户知道“汽车下乡”政策,但92.2%的农户还不清楚“汽车下乡”政策内容。这说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农民对有关政策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河北省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着力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科研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业,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三是围绕提高农民的务工收入,切实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服务,清理对农民丁的歧视性政策,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检查和处罚力度。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建议把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研究和部署,切实加大推进和落实力度。一是加快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进程,特别是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保覆盖率,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完善农村社会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低保标准,使其切实发挥作用;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救助机制,让遭受意外变故的农户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扶持,使其生产和生活尽快走出困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浙江省经济发展迈入发展的高速公路,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截止2011年,浙江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318.8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249元。同时浙江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省过分注重中小企业的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从而忽略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用。尤其是农村无论从人口数还是从占地面积来看,农村的发展必然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巨大助力,而农村的消费结构变化也就成了发展的重大问题。
2.浙江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由数据可知浙江省人均GDP增长率基本上都高于居民消费增长率,这表明居民消费落后于经济增长;其次,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10年中有7年都是高于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扩大,间接地体现了城乡二元结构。最后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率明显低于人均GDP增长率,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从2000-2011年浙江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均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并且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居民消费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这直接导致了消费支出差距的扩大,因此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十分重要。
3.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浙江省居民8大类生活消费项目: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杂项商品与服务。下图3是对2000-2011年浙江省8大类生活消费项目的汇总图。由图1可知,自2005年开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消费支出、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衣着、居住、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在2000-2004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仍旧是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城镇居民以步入了富裕的阶段,其消费支出已向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转变。
图1浙江省城镇居民8大消费性支出
4.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由下图2可知,浙江省农村居民8大类消费性支出中,在2000-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消费支出、居住、娱乐教育文化、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在2007-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消费支出、居住、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支出权重的全距超过4%,可以认为这四大项消费项目在这12年里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他的4类项目权重基本保持不变。在2000-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仍旧是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农村居民以步入了富裕的阶段,其消费支出已经向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转变,但是只是出于富裕的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相对于城镇居民的富裕程度。
图2浙江省农村居民8大消费性支出
5.农村、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比分析
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2005年开始,居住消费项目在农村居民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这个比重相对较少。
2.2000-2011年,食品消费支出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之间占的比重最大,城镇居民的富裕程度高于农村居民。
3.2000-2011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对娱乐文化教育、交通与通讯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