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5 14:57: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居民消费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农村;消费现状;评析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消费支出增长加快
据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11年1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江苏农民消费支出2010年人均达6543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幅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能说明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010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乡村地区实现1516.7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85.2%,反映最近10a来乡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
2 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3年,农民收入始终低速增长。1997年至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年只增加549.5元,每年平均增长不到4%。尽管2003年以后,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仍然十分有限,只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才能同步增长。
3 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目前,农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江苏省统计局2011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按收入5等份分组计算的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差距由2000年的5.4:1变为2010年的6.7:1,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6452元变为2010年的16983元,扩大了2.6倍。这个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中只有一部分人的消费可望得到扩大。
4 消费结构逐渐转型
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过程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所指的消费结构就是衣食住行和文教、医疗等几大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目前,农民的教育消费太高,以高等教育为例,教育改革前,全国高校年人均学费仅为200元,1997年教育改革后,学费从1998年的1000余元攀升至目前的5000元左右。国家统计局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年增长率超过20%。教育费用的昂贵,是农民进行现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5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当消费者面临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的时候,他更多的是依据当期收入来进行消费。而且,未来的风险越大,他越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当前,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出于谨慎动机,用于预防意外事件的货币量也随之增加。例如,农村中“看病难”“养老难”仍是目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实地调查显示,52%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药吃,有近20%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等病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有钱也不敢大胆增加现期消费。
6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主要表现在:
6.1 乡村道路建设问题突出
尤其是山区农村,农民有特产运不出,工业品也难以进入,形成一道较难逾越的鸿沟。
6.2 我国当前电视广播
通讯设施虽然发展很快,但在农村尤其是广大偏僻山区仍然是盲区,限制了广播电视及手机等产品的消费。
6.3 因缺乏对消费品质量的有效监督
大量劣质产品拥入农村市场,农民深受其害,消费积极性严重受挫。
7 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从总趋势上看,江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但农民消费水平总体仍然偏低。2001~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使用额中,居民消费从3027.67亿元增加到10942.82亿元,年均实际递增12.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从1373.31亿元增加到2676.41亿元,年均仅递增5%;而城镇居民消费从1654.36亿元增加到8266.41亿元,年均递增16.7%。由此可见,在江苏近10a的经济发展中,来自农民消费的贡献非常小。
8 消费心理因素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农民的消费行为还受到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如平时省吃俭用,到节假日过度消费,重视人情消费、非科学消费,消费方式讲究从众与求同,造成实际改善生活的支出受到挤占,使得农民消费增长乏力。
9 财政与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近几年,国家财政、金融在支持农村消费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相对于对城市消费的支持,还是很小的。就金融信贷来说,一来因农民金融信贷观念相对落后,在生产生活消费时,如自有资金不足,大多数选择向亲戚朋友等个人借款,甚至向不法高利贷者借贷。其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向回报率较低、风险相对较大的农村或农民贷款。另外,宏观经济环境、就业机会等因素同样会对农村消费产生作用,或将成为制约消费需求的阻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总量;消费倾向
中图分类号:F224.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近年来陕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升,而且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市场及农民购买力在陕西省市场经济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因此,对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调动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性,激活整个陕西省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为推动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一)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分析
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量自1985年以来有了大幅度提高,从1985年的65.80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1368.51亿元,提高了20.8倍,而且在这29年中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比例为11.98%。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总额也不断增加,由1985年的37.5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215.8亿元,增加了112.2倍,极大的高出了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增加的倍数。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居民2014年的消费额基本上相当于城镇居民2006-2007年间的消费额,两者相差了七八年的发展经历,农村居民消费状况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状况。而且城镇居民消费总额年均增长比例为18.17%,要比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年均增长的比例高出6.19个百分比,从这一方面也可充分说明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不足。从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在陕西省居民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来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比例呈下降趋势。1985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在总消费额中的比例为63.65%,到1996年下降到50%左右,到2014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在总消费额中的比例下降到24.51%,农村居民消费在陕西省整个居民消费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分析
由于使用原始数据计算出来的陕西省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APC中有多个负值,为了避免负数带来的影响,现在对已有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得到一个新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和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以及新计算出来的城乡收入差距(相对值:农村/城镇)和农村居民总消费量。具体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如下:将1985-198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加总再除以3得到的数据定义为1985年的新数据,然后将1986-198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加总再除以3得到的数据定义为1986年的新数据,以此类推。利用上面的方法在这些新计算出来的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具体数据见表1。
1.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APC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陕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总体上处于0.85-0.95之间,说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这使得之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的陕西省农村居民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消费压抑后,有比较强烈的消费冲动和消费欲望。从1998年―2007年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达到0.96,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得到了部分释放,使得陕西省农村居民某些方面的消费需求得以实现。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相比,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APC基本上都高于当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APC,这说明,农村居民具有很强的消费欲望,当年的大多数收入都被用来进行日常消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陕西省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在本身收入增长的前提下依然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大大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近年来由于国家实行各种政策鼓励消费,陕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上升,但是从长远来看,平均消费倾向应是递减的。
2.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分析。通过表1 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陕西省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MPC总体呈现波浪式前进的趋势。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比,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MPC向基本上都高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说明农村居民在每增加的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比城镇居民高。农村居民目前依然存在具有较大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受到当前较低收入的影响,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不得不将更多的新增收入用于当前消费,进而导致消费倾向出现递增的趋势。
二、影响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分析
虽然农村居民有很大的消费欲望,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近几年来,陕西省大量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取得了一部分工资性收入,这部分收入远高于这批农民种植庄稼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工资性收入成为很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促使农村居民消费额不断增加。虽然我国政府在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涨价,通货膨胀率也相对较高,挤占部分农民生活消费支出。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由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大地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目前,广大农村存钱防老心理较为普遍,同时由于教育、医疗等价格上涨迅速,农村居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安全感,这些预期使得农村居民压缩当期,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增强,部分农村居民为了获得高额利息收入,甚至投资地下钱庄,导致当前消费受到抑制。
(三)消费环境差
陕西省农村的现实状况是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农民的消费,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同时还由于农村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落后,农民想买的东西由于消费渠道的不健全而不能及时购买到;部分厂家为获取不当利益向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侵犯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农村整体的消费环境,严重挫伤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四)消费观念落后
陕西省广大的陕西农村居民一直奉行“勤俭节约”的消费观点,农村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坚持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普遍习惯于吃饱、穿暖的温饱型消费,不注重及时更新;有余额时多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重视储蓄的积累,而忽视了即期消费;陕西省农村居民普遍反对超前消费,大部分农民接受不了贷款消费这一事实现象,因而导致在农村利用贷款促进消费的现象比较少。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对策
截至2014年陕西省仍然有1791万农村居民,占当年总人口数的47.4%,农村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本文认为,促进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会导致消费的不合理,因此必须优化个人收入分配机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支农经验,并结合陕西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通过法律、法规和监督机构来约束分配中的不合理行为,在保证物价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
政府可以加大对当地农业的投入,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更多地向陕西省低收入农户进行倾斜,从理论和实际引导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农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减少陕西省农户经营风险;通过举办相应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降低农民就业门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村消费。
(三)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农村地区的保障范围,保障农民基本的生活需要,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完善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逐步提高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争取实现老有所依;虽然陕西省自2016年9月开始实行13年义无免费教育,但是农村高等教育不在范围之内,而且农村高等教育的学费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学费一般家庭很难承受,这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
(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更新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造农村电网,改善交通路况,建设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天然气供应系统,扩大网络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同时还要完善农村信贷环境,强化工商税务等机关行政职能,规范市场秩序;最后可以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集中设立规模较大的消费场所,为陕西省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消费环境。同时,帮助农村居民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培养他们把握消费的自主意识及进行合理消费决策的能力,积极地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消费,以减少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模仿性。
参考文献:
[1]于秀伟,杨鹏.陕西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回归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5).
[2]张红霞,王征兵.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3]张磊.陕西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制约因素建议
一、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水平向小康型迈进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比例越高说明生活水平越低,比例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较高。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60.49%下降到2007年的46.80%,自2000年开始,恩格尔系数保持在40%~50%之间,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已从生存型消费和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迈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二)衣着消费总量增加,但消费比例下降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对衣着的消费逐年增加。甘肃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从1990年的30.35元增加到2007年的112.2元,增加了近4倍。但是相对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衣着消费的比例正逐年下降,1990-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30.99元增加到2328.92元,但衣着消费从1990年的7.60%下降到2007年的5.98%。
(三)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甘肃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居住面积不断增加。1990年农村居民年末住房面积为65.74平方米,到2007年年末住房面积增加到89.99平方米,平均每人年末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10.2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9.46平方米,增加了近1倍。另一方面,建房质量有所提高。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住面积比例逐步上升。1995-2007年,甘肃农村居民居住面积中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居住面积中的比例由25%增加到41%,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面积由0.4%增加到7%,增幅达到16.5%。
(四)耐用消费品数量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007年,甘肃省农村平均每百户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的拥有量10.33台、47.56台和97.22台,与1995年相比,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分别增加了37.23台、9.89台和82.44台。1990年农村家庭摩托车的拥有量为平均每百户0.39辆,到2007年摩托车的拥有量增加到平均每百户45.77辆。此外,一些新型的家用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如影碟机、照相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电脑等。2007年,甘肃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影碟机33台,移动电话54.6部,固定电话97.2部,分别是2000年的4.8倍、75.9倍和5.2倍。
(五)服务型消费增加明显
甘肃省农村居民在实物型商品消费的同时,服务型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支出由2000年的43.76元增加到2007年的186.17元,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增加了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由2000年仅有70.6元增加到2007年的149.82元,年均增长2%。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占农村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仅次于食物消费。但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农村家庭已经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用于教育服务消费的支出从2005年的211.25元减少为2007年的166.08元,同比下降了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的支出比例由2000年的13.27%下降到2007年的10.36%。
二、影响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甘肃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2007年甘肃省农村住户农业生产收入占总收入近50%,但自然条件恶劣,农产品价格缺乏弹性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2000年。甘肃省农村家庭住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为1058.77元,其中农业生产性支出301.28元,占总收入的28.06%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为38.26%,说明农业收入总量增加的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农业生产性支出,减少了农村居民纯收入,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不确定性增强农民扩大消费的顾虑
当前,农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日渐增强,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环境、社会保障制度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出于对未来生产、生活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农民就会减少在当期的消费,从而制约消费水平的提高。首先,农业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甘肃省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十分严重,靠天吃饭的情况较为普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灾害损失率偏高,农业生产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由于全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无法及时获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信息,并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面临极大的价格波动的风险,加大了增收的难度。最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确定性。由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十分有限,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仍不到位,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加大了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市场体系仍不完善
当前甘肃省农村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卖难问题十分突出。由于交通运输、仓储、冷藏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销售困难,特别是一些鲜活农副产品,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和贮藏,就会变质腐烂,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减少,抑制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第二,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农村消费品市场缺少真正符合农民消费特点、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监管仍不到位,假冒伪劣、库存积压、过期变质的商品充斥着农村市场,农民的维权意识薄弱,消费者权利得不到保护,制约了农民消费的意愿。
三、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广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是制约消费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出路。1,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降低因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而减收的风险;同时,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吸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不断增加。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扩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并对农民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减少农业生产性支出,增加农民收入。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和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二是加快甘肃省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保障农民的基本养老、医疗需求。三是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将所有需要救助的农民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需要帮扶救助的农民,在保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降低保障标准扩大救助面为原则。使需要帮扶的农民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三)健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
农村消费市场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仓储、冷藏和运输等方面的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务,及时将鲜活农产品输送出去,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完善,将保障农村居民能够购买到新鲜、优质的商品,提升消费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消费品的生产企业深入农村消费市场,对农村市场进行调查,关注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生产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特点的产品,向农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实用好用的产品,并建立好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好农村居民的消费权利。
参考文献:
[1]刘刚,当前农民收入、消费问题的分析与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6(6).
[2]农村消费问题研究课题组,关于农村消费的现状及政策建议,财贸经济,2007(2).
关键词:消费现状;消费意愿;农村居民;调查问卷;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036-02
总体来看,中央和河北省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的成效正在显现,城乡需求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呈现出“农村消费陕步追赶城市,农村市场渐显主流态势”的发展趋势,农村蕴藏着较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农民对家电产品、电脑、手机等生活类消费产品的需求意愿强烈。
一、当前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分析
1.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较强,扩大内需潜力较大。从被调查农户2008年的收入水平来看,60.1%1的农户全年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以上,高于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95元)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其中,近18%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上;从消费水平来看,52.7%的农户人均消费水平在3200元以下,低于全省农民人均生活1消费支出水平(3126元)。较高的收入水平代表着河北省农村居民的较高消费能力,同时,这种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农户比重较大、而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也较大的现实,说明我河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潜力较大。从被调查农户全年整体家庭支出构成来看,家庭消费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8%,储蓄占44.6%,投资理财占6.5%,后两项合计约为51%的消费剩余,进一步说明了河北省农村有较大的消费需求潜力。
2.生活性消费趋向明显,生产性消费有所下降。调研发现,河北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背景下,生活与消费观念已经发生明显改变,满足较高层次的生活性消费需求越来越成为农民的现代生活追求,且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将追加生产放在第一位的越少。在回答"2009年预计增加哪些方面支出”时,40%的农户把生活性消费放在第一位,仅有32%的农户将增加生产性支出放在第一位。对"2009年如果有闲钱的话,你最想做哪些事情(多选题)”这一问题,选择“教育与培训”的占第一位,为39.9%,选择“翻盖新房”的次之,占35.5%,选择“购置电脑、手机等家电产品”的位居第三。这表明,教育和住房支出依然是农民家庭支出的一项刚性计划。同时调查发现,农户大型农机具的拥有率及需求意愿都不高,而对小型农机具的需求意愿较强烈,尤其是山区丘陵地带的农区、果园种植与管理者、农林间作区域。问卷调查显示,除了小卡车、三轮车的拥有率达到26%和39%之外,大货车、收割机、拖拉机等大型农机具家庭拥有数额都比较低,百户家庭拥有数平均分别为1.2、2.7和6.5台。
3.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较高,新型家电市场前景广阔。在被调查农户中,普及率最高的耐用消费品是电风扇,百户家庭达到212.7台,其次是电话机(包括手机),191.7部,电视机排在第三位,121.6台,第四位是洗衣机94.7台。电冰箱、电饭煲,DVD及音响、摩托车、电动车等,百户家庭拥有率在55~63(台或部)之间,而空调、电磁炉、微波炉的拥有率相对较低,百户家庭拥有率最高仅为10部。调查了解到,一些和城市接触比较多的年轻农民对空调、电磁炉、微波炉等耐用消费品有一定的需求,说明这些比较时尚、便捷的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有广阔的市场。从被调查的百户家庭更新或购置家电产品的意愿来看,电脑需求意愿最高(为43台),其次是手机(33部),第三是电冰箱(27台),第四是电视机(26台),第五是电动自行车(20部)。特别是彩电、电扇等日常家电产品,由于其新产品技术性能、外观效果好,更新换代需求比较明显。以彩电为例,近80%的彩电使用时间超过六年,有的达十年以上,高清晰电视需求意愿较强烈。另外,农村居民对空调的需求高于对普通电扇的购买意愿,而且电动自行车正在成为平原地区农民家庭的一项新需求。
4.农民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增强。90%以上的被调查农户对购买商品的质量、质地有要求,但有93.2%的农民购买商品时还是要货比三家,不愿意从专卖店购买,说明农户既重视质量和品牌,也看重价格,因为专卖店的商品往往价格要高些,高品质、价格低的商品仍然是农民的消费选择。
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
1.预期收入不稳定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首要因素。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衰退对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带来不良影响,22%的被调查农户预计2009年的收入少于2008年,有29%的被调查者说“不确定”,有48%的被调查农户认为收入会增长或与2008年持平。调查显示,有87%的农民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解决收入增长问题。座谈中,多数农民反映,虽然近几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收,并实施了种粮直补,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冲淡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之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造成农民工大量失业,因此农村居民对预期收入看好程度不高。问卷调查显示,有24%的农户表示将增加的收入首先用于储蓄。农民对预期收入不看好,将直接导致消费支出水平下降,加上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负担较重,后顾之忧较多,在考虑支出时,往往选择增加储蓄,减少即期消费。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消费环境落后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着交通通讯条件差、道路坑洼不平、产品维修不便、售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许多现代化商品在农村普及率较低,加之农村市场购物环境较差、产品不够丰富,更有甚者把农村当做推销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严重影响和挫伤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调查显示,对于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有15.2%的农户认为领取补贴很烦琐,11.8%的被调查农户认为家电坏了不好维修。这说明,领取补贴烦琐、家电维修困难等服务不到位也是制约农民购买家电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村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滞后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农民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存钱、盖房、娶媳妇”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消费模式正在逐步被打破,贷款消费的观念已被一些农民所接受。调查显示,22%的农户有过贷款消费行为,其主要用途是子女教育、
做生意、购买农用机具等;78%的农户从未贷款消费,且多数农户表示,贷款难是没有贷款消费的主要原因。当问及“是否希望贷款消费”时,38.7%的农户填写了有贷款消费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金融部门的消费贷款业务不能满足农民贷款消费的现状。
4.对惠农政策不太了解也是影响农民消费的原因之一。惠农政策实施后,多数农户表示,从电视、广播、报纸等知道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等惠农措施,但并不太清楚相关政策的详细内容。调查显示,80.1%的农户知道“家电下乡”政策,但只有21.6%的农户清楚“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具体内容,其他78.4%的农户说不清楚具体政策措施;67.9%的农户知道“汽车下乡”政策,但92.2%的农户还不清楚“汽车下乡”政策内容。这说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农民对有关政策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河北省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着力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科研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业,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三是围绕提高农民的务工收入,切实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服务,清理对农民丁的歧视性政策,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检查和处罚力度。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建议把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研究和部署,切实加大推进和落实力度。一是加快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进程,特别是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保覆盖率,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完善农村社会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低保标准,使其切实发挥作用;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救助机制,让遭受意外变故的农户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扶持,使其生产和生活尽快走出困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浙江省经济发展迈入发展的高速公路,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截止2011年,浙江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318.8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249元。同时浙江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省过分注重中小企业的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从而忽略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用。尤其是农村无论从人口数还是从占地面积来看,农村的发展必然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巨大助力,而农村的消费结构变化也就成了发展的重大问题。
2.浙江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由数据可知浙江省人均GDP增长率基本上都高于居民消费增长率,这表明居民消费落后于经济增长;其次,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10年中有7年都是高于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扩大,间接地体现了城乡二元结构。最后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率明显低于人均GDP增长率,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从2000-2011年浙江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均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并且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居民消费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这直接导致了消费支出差距的扩大,因此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十分重要。
3.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浙江省居民8大类生活消费项目: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杂项商品与服务。下图3是对2000-2011年浙江省8大类生活消费项目的汇总图。由图1可知,自2005年开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消费支出、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衣着、居住、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在2000-2004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仍旧是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城镇居民以步入了富裕的阶段,其消费支出已向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转变。
图1浙江省城镇居民8大消费性支出
4.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由下图2可知,浙江省农村居民8大类消费性支出中,在2000-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消费支出、居住、娱乐教育文化、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在2007-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消费支出、居住、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支出权重的全距超过4%,可以认为这四大项消费项目在这12年里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他的4类项目权重基本保持不变。在2000-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仍旧是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农村居民以步入了富裕的阶段,其消费支出已经向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转变,但是只是出于富裕的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相对于城镇居民的富裕程度。
图2浙江省农村居民8大消费性支出
5.农村、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比分析
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2005年开始,居住消费项目在农村居民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这个比重相对较少。
2.2000-2011年,食品消费支出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之间占的比重最大,城镇居民的富裕程度高于农村居民。
3.2000-2011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对娱乐文化教育、交通与通讯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
我国农村信息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
农村信息消费的获取媒介比较单一。因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而信息消费的高额成本是一般农村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还是电视,这种单一的信息传播媒介严重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导致信息供给的分类和针对性明显不足。
有效信息资源供给少。因为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需要及时获取农业信息,以迅速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农村的信息设施少之又少,只有有限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这将导致信息的堵塞,成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障碍。
农村居民信息素养偏低。信息素养的偏低,是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关键因素。由于农村居民知识水平较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信息消费能力的提高。网络的普及增强了农村的信息消费意识,推动了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农村受知识水平,交通和信息在传播上落后,有时候会导致农村居民因为虚假信息的传播上当受骗,蒙受经济损失。
信息消费水平总体偏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长期持久收入的预期不足,这个是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又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受气候和市场的影响明显,所以农民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暂时性收入,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降低。另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政府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
加强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政策建议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需求。消费最终取决于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人们才会增加消费。所以为了进一步启动农村的信息消费市场,必须尽一切可能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劳资分配格局,完善城乡一体化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民就业基数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农村居民作为信息消费的主体,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是提高信息消费的必须软件。因为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知识面和视野都比较窄,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信息素养,所以,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提高他们的信息消费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关键。要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能力,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教育投入力度,借鉴西方还有大城市的信息培训方式,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和讲解,使他们对信息产品和服务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多方面培养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
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建设多元化的信息供给模式。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应首先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个部门打造适应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信息服务网站,保证农村居民可以畅通无阻的接收到农业信息。还要强化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为农村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加大涉农信息的开发和应用,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
完善信息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断完善外部环境。另外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和健全针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安全的保护。还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针对农民群体的价格接受能力,制定合理的价格,使农村居民可以消费的起。
>>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异性分析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影响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因素分析 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初探 江苏省农村居民健身设施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 江苏省阜宁县农村居民增收简析 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收入差异下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特征比较分析 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实证分析 基于ELES模型的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江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基于PanelData模型的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ELES模型下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ELES的湖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江苏省交强险经营现状及苏南\苏北地区差异性分析 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杨国嵘.新世纪以来江苏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农村经济,2015 (5):45-46.
[8]吉强.2.30∶1,城乡居民收入差再缩小[N].新华日报.2015-11-17(第2版).
[9]孙迎联.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江苏实践与启示[J].江苏农村经济,2016 (3):65-66.
[10]李志辉,罗平.SPSS常用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74-279.
[1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50-354.
刘念 杨邦 湖北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和支出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
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应采取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率;收入;支出
居民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中一国或地区的居民消费总额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居民
消费部分占整个GDP 的比重。居民消费率是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
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它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结构失调,
损害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使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难以实现。
本文旨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实证
分析,提出对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应采取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现状
统计数字显示,自1990 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额随着国民经
济的增长不断上升,但是居民消费率总的趋势是一路走低。其中
城市居民消费率保持缓慢增长,但是从2000 年以后出现下降趋
势,这表明城市居民消费达到一个停滞期;同期农村居民消费率
除在1996、1997 年有所上升,2000 年-2003 年以来,我国农村
居民消费率依次为21.48%、20.59%、19.71%、17.96%。其他年
份都表现出持续下降。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已经严重影响
到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同时也不利于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
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角度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自1990 年以来,除1994-1996 年以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增长幅度都长期低于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特别是从1997
年到200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仅为3.44%、2.23%、
1.95&、5.01%、4.61%,不仅仅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率,而且也
远低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这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增长的红
利并没有均匀地分配到相关的行业和区域。同时通过农民家庭收
入的来源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到,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
性收入所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而家庭经营收入比重
逐渐下降。但是据国家统计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收入的一
份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和他们父辈20 多
年前外出打工时的收益水平相差不大,而“不变”的背景却是中
国经济9.5%的高增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
入增长情况不容乐观。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
由于农村人口数量的庞大,政府通过财政或者税收等调节手段对
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甚微。
(2)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村居民对经济增长和收入提
高有着不十分乐观的预期。从2008 年起,我国经济进入调整阶
段,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经受内忧外患的
双重考验,对农村经济而言,在经历了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之后,
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转变,乡镇企业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发展不
快.而由于农产品过剩,城市化进程不快。农村居民收入出现了改
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即收入增幅连续多年大幅度下降。
2.农村居民支出角度分析
(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0
年-2005 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依次为4.5%、4.5%、5.2%、0.3%、
3.4%、6.5%,同期城市居民消费增长率为7.8%、
5.2%、5.4%、6.3%、6.4%、6.8%,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长期
低于城镇,农村居民消费始终无法启动。
(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通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
中的分项数据显示,通过对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分析,可以发现生
活消费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是最主要的支出去向。生活消费支出
长期保持在60%左右,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稳定在25%左右。农
村居民在食品、衣着、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同时在家
庭设备及服务、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方面
的消费稳步上涨,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由吃穿住基本消费需
求向家庭设备用品和文教娱乐进行升级。
3.其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由于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在医疗、教育和养老方
面基本都要依靠自身来解决,为未来支出而削减日常消费支出。
预期收入减少,预期支出增加,又由于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可
能性较大,为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农民必将选择增加储蓄,
减少即期消费。虽然在农村已经启动了农村低保、农村医疗合作
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是覆盖面较小、受益人群较少。受
传统消费观念影响而形成的不良消费习惯,严重地制约着农村消
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具体表现在日常消费节俭克
制,红白喜事、重点节日过度消费,消费求同,竞相攀比人情消
费、愚昧消费开支较大。
三、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建议与对策
1.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保障农民工务工收入和其他货币收入,
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和食品制造业。借鉴西方对农业的补
贴制度,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的反哺能力。
2.改善农村居民对于收支的预期。建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
系,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3.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配套的设施建设和农村消费
市场上的商品监管,严厉打击农村市场的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
行为,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
4.加速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大量的农
民进入城镇,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消费者,把农民的潜在购买力
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国锋.《当前农村居民消费偏低的成因及对策》.《生产
力研究》2003年第4期.
[2]田艳平.《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研究》.武汉大学2005国民
经济学硕士论文,2006年3月.
[3]李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社会科
学论坛》,2001年07期.
[4]方国斌《. 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及政策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年03期.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支点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刺激消费需求、优化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首选措施,更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要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一方面,应启动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应启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因而,启动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当务之急应是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因而,关注农村居民消费,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并引导和促进农村居民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经济的发展对边疆的稳定和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要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的增长,因而研究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消费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可以提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信息,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对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快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费问题是现代西方消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恩斯从心理因素入手提出了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及“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建立了收入假说下的消费函数理论,为消费结构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自凯恩斯之后,出现了诸多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尤以佛里德曼(1976)、莫迪利安尼(1985)、杜森贝里、霍尔(1978)等人为代表。1976年佛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收入分为瞬时收入和持久收入,消费分为瞬时消费和持久消费,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当前的消费支出,即居民当前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
我国对消费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63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初教授在其所发表《关于消费问题的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消费结构的概念。1983年尹世杰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作为我国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远耍?系统地研究了消费结构问题;今年来消费结构研究方法更是趋于新颖化。董永茂(2005)采用ELES模型,利用1998、2003年浙江省农村家庭消费开支调查资料,对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杭斌、申春兰(2005)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来证明潜在的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农户的预防性储蓄有着密切关系;郭爱君、武国荣(2008)通过建立AIDS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九五”和“十五”两个时期的中国农村居民七大类商品消费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此外;对数模型、二次移动平均模型(DMAM)、综列数据模型等均为目前消费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国外侧重于方法的研究和创新,而国内研究则侧重于居民消费结构所涉及的具体方面,如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居民消费结构的预测等多方面的定性分析,以及应用数量方法对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定量分析等。尽管在国内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已有很多理论成果,但是大部分是研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关于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三、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和变动趋势分析
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近年来新疆农村居民各个方面的消费情况,以下通过对新疆农村居民的吃、穿、住、用等方面人均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比重的变化图来研究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食品支出
新疆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从2000年的618.2元上升到2011年的1589.5元,11年的时间新疆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增长了2.57倍。恩格尔定律指出,食品支出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将随收入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然而由下图可以看出2000~2011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从2000年22%左右下降至2011年的15%以下,说明新疆农村居民并正向更好生活阶段迈进。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从恩格尔系数变化所得到的结论。
(二)衣着支出
近十年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欣赏品味在不断提高,新疆农村居民在穿着方面出现了较大变化,农村居民已不仅仅满足于“穿”的本身,也更加注重于质量和款式等方面的提高。相关数据表明2000年新疆农村居民用于衣着方面支出为114.26元,到2011年增加到了372.1元,是2000年的3.25倍,而2000~2011年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幅为2.57倍,低于衣着支出的增加幅度。可见,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民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衣着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5年这一下降趋势并不明显,甚至有些年间偶尔有上升趋势,但近十年间新疆农村居民衣着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也正是恩格尔定律的一次运用。
(三)居住支出
住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场所,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农村住房消费变化是最直观、最明显的。其总的特点是农村居民住宅面积逐渐扩大,住房质量逐年提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1年的人均居住支出1025.3元,相比于2000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170.9元,增长了6倍;从下图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新疆农村居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6.06%上升到2011年的9.11%。反映出这一时期新疆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长,改善住房条件成为他们的迫切愿望,建房的积极性提升明显。
(四)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支出
近十年来新疆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一直持续快速增长,其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增加,由2000年的2.61%上升到2005年的3.35%,医疗保健支出的持续增加体现出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四、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特征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特征,下面特从农民最终消费支出(亿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农村居民消费规模不断增长
2000~2012年,新疆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亿元)由159.97亿元增加到675.6亿元,增长了4.22倍,年均递增12.75%。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
2000~2012年,新疆居民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由1236.45元增加到5301.3元,增长了4.29倍,年均递增12.9%。其中农村居民家庭居住支出(元/人)由170.9元增加到1025.3元,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1%。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在增加。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50%下降到2012年的36.1%,下降了13.9个百分点。虽然农村居民消费较低,但消费结构已逐步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生存消费比重下降,享受和发展消费所占比重上升。
五、新疆农村居民整体消费结构现状和变动趋势的分析
从下表可以看出,1995~2005年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的货币化程度在逐年提高,其中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元/人)、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元/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元)四类消费几乎完全是货币化消费几乎完全是货币化消费。自给性消费程度最高的是食品消费,由2000年50%的自给自足下降到2011年的36.14%;居住类消费货币性程度从2000年的13.82%上升到2011年的23.312%。农村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元/人)从2000年的5.96%上升到2011年的8.57%,表明新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六、结论与建议
山东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强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大省,农业在山东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农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主要就是看农民的收入能否持续稳定的增长,而收入增长了,消费能力自然会提升,农村的消费需求与能力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本文从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着手,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的研究,提出一些完善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和建议。
二、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和问题
(一)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
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生活消费中所耗费的各种消费对象的比例关系及协调程度。消费结构变动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居民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1.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00~2010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由506.7元上升到1804.4元,呈现上升态势,但从消费结构来看,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由2000年的44.18%下降到2010年的37.54%。恩格尔系数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2.居住消费先上升后下降。2000~200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2008~2010年,山东省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下降,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近两年来房价过高所导致的。
3.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有所增加。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在逐渐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主要耐用品的价格有所降低,家庭主要耐用品已经从奢侈品成为农村居民的必需品;二是家电下乡等优惠农民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能力得以提升。
4.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比重逐渐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导致交通和通讯工具快速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身体健康的保健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促使对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5.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山东省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二)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受到收入的制约。农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购买力,而直接影响购买力水平的因素就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就目前来说,农村居民的收入决定了农村居民对消费品是否有足够的购买力,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明显低于城镇,从1980年以来,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与城市农村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一直存在差距,1990年城镇的消费性支出为1229.28元,农村的为547.05元,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差距为682.23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支出的比值为1:2.24;2010年城镇的消费性支出为13118.24元,农村的为4807.18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支出的差距为1:2.72;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10年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水平差距在不断的加大。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消费以后,农村居民就会对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做出选择。如果农村居民对未来的预期稳定就会增加当期消费,如果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就会减少当期消费,将剩余的收入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会加大农村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性。
3.消费观念的落后。农村居民受经济环境、经济条件和一些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在消费观念上存在误区,重视物质消费,不注重精神消费;注重储蓄积累,不注重当期消费;偏向于无债一身轻;在农村借贷是一种被人瞧不起的行为,有债务是要背负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的。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农村居民消费;江苏;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03 -03
一、引言
居民消费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但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严重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成为影响内需增长的重要“瓶颈”,亟需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虽然政府支出和居民消费的关系一直是倍受学术界关注的话题,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侧重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文献相对较少。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其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如果财政支农支出能有效促进农民居民消费,则既在微观层面提高了农民福祉,又在宏观层面夯实了国民经济基础,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理论上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有两种:一种是“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会抢占居民消费的资源,从而抑制居民消费的增加;另一种是 “挤入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也会导致居民消费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对于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最终影响性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分别是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存在“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的争议,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缺乏针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文献,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过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主要角度包括结构分析、长短期效应以及区域差异对比等。总的来说国内学术界对于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间的关系意见并不统一,而且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江苏省财政支农政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全省财政支农投入持续增加,对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与带动作用。现阶段侧重财政支农省级视角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江苏既是经济发达省份又是农业大省,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相似,因此对江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理论上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会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但不同性质的项目支出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挤出或挤入效应的判断需要进行准确的计量分析。国内学术界由于数据口径限制,缺乏关于2007年财政改革之后财政支农政策最新变化的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江苏省财政部门获取了江苏省财政支农2007~2012年相关原始样本数据,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为政府改进财政支农政策、提高支农资金效率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二、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现状分析
江苏省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是其他省市学习的重要标杆和榜样。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一直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全省财政对“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表1中所示,江苏省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自2007年以来都是在持续增加,这说明在政府财政的重视之下江苏省农村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6561元增加到2012年的12202元,共增加5641元,年均增长率达1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07年的4792元增加到2012年的8655元,共增加3863元,年均增长率也达16%。虽然江苏省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都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目前仍存在财政支农政策支持力度相对不足的问题。以2012年为例,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占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比重仍然稍低,分别仅为21%和30%。因此,虽然江苏省财政支农投入近年来已经获得了成倍的增长,但还是无法满足农村实际需要,随着未来财政支农支出长效稳定增长机制的最终形成,江苏省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也将迈上新的台阶。
表1 2007~2012年江苏省财政支农与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概况(元)
资料来源:根据2008-2013年《江苏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三、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根据消费理论的相关解释,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因此农村居民消费同样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另外消费是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居民消费不仅受当前收入影响,而且还受过去的消费影响,尤其是“高峰时期”消费,这是消费习惯作用的后果,可称之为“消费不可逆或消费棘轮效应”,所以模型中还应引入农村居民消费的前期水平。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性质的支农项目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但2007年财政改革之后财政支农数据口径发生很大变化,前后数据不具备可比性和连续性。
与国内传统研究不同,本文从江苏省财政部门获取了2007~2012年13个省辖市财政支农各项原始数据,根据资金用途和研究需要划分为农业发展支出GN、基础建设支出GJ、社会建设支出GS三大类。财政农业支出可以提高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有直接的影响;基础建设提供了消费的基本条件,长期促进作用会比较明显;社会建设可以节省生活开支,相当于间接拉动了消费。在借鉴普遍采用的布朗―杰克逊模型(C.V.Brown & P.M.Jackson,1954),以及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建立如下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
(1)
式(1)中,C表示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消费支出;Cit-1表示消费的前期水平;PI表示农村居民的人均年纯收入;GN、GJ、GS分别是按农村人口进行人均化处理的三类支农项目支出。μ为不可观察的具有时间不变性的个体异质项,ν是随机误差项,α、β、γ分别表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系数。除财政支农外的其余数据都来自于2008~2013年《江苏统计年鉴》,所有变量都以元计量,采用当年价格表示的名义值作为分析基础。
(二)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本文研究的时间区间为2007~2012年,横截面为江苏省13个省辖市,根据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原理,为了确定面板数据模型形式首先进行F统计量检验,以判断采用混合回归模型还是个体效应模型。利用STATA11.0软件计算得到:
F(12,47)=12.19 Prob>F=0.0000
查F分布表得到5%显著水平下临界值为2.03,所以拒绝原假设,建立个体效应模型比混合回归模型合理。在此基础上通过HAUSMAN检验以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得到卡方统计量值为14.73,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0116,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应当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相应的估计方法。最终采用离差变换最小二乘估计法(within OLS),得出如表2所示估计结果:
表2 实证分析模型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模型中,整个方程的拟合度比较好,R2= 0.9869,F(5,47)= 708.63,Prob>F=0.0000。
表2的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PI和农村居民前期消费水平C-1都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而且两者弹性系数的大小也排名靠前,明显大于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另外农村居民前期消费水平C-1的影响效应要大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PI,这说明农村居民消费同样存在“消费棘轮效应”,前期消费比当期收入作用效果更明显。模型中常数项也比较显著,这反映了江苏省农村居民的初始固定消费水平。
财政支农支出的作用效果相对逊色,总的来说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与带动作用,但不同性质的支农项目影响效应存在很大区别。三类支农支出根据系数大小和显著性依次排序为农业发展支出GN>社会建设支出GS>基础建设支出GJ,这与三类支出不同的作用机理有很大关系。农业发展支出GN主要用于发展农业生产,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来自于农业渠道的收入水平,收入提高了消费自然也会随之增长,模型结果也表明GN的确有非常直接的正向影响,不过由于现阶段农业收入仍然相对较低,GN投入力度未来有待加强。社会建设支出GS主要用于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既节省了农民的生活开支,也可免除后顾之忧,模型结果表明GS的作用效果仅次于GN,其影响效应未来提升的潜力很大。基础建设支出GJ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该支出长期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提供消费的基础条件,但短期反而没有明显影响,模型结果也表明GJ产生了一些负向作用,不过经济初期必须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这也是目前制约江苏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综合判断,三类支出的作用效果各有侧重,农业发展支出GN和社会建设支出GS可以在短期内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而基础建设支出GJ更侧重于长期的影响。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上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总体上有挤入作用,但不同性质的支农项目挤入效果不同。虽然财政支农支出是农村居民消费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但江苏省财政支农政策目前仍存在很大改进与优化的余地,无论从农村消费的发展需求还是从“三农”问题的现状来看,未来都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绩效,应遵循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继续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加快建立财政支农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是国家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重要体现,足够的资金投入是发展农村消费的基础。江苏省应从提高财政支农份额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出发,(下转第51页)(上接第4页)依据《农业法》的要求强化制度性约束,将支农资金与地方财力挂钩,建立财政支农支出的长效稳定增长机制。
第二,合理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科学确定财政支农的重点项目。财政支农政策为了获得最大效益,必须整合支农资金,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结合江苏实际情况,财政支农支出应在保持总体平衡的前提下,适当维持农村基础建设现有投入规模,同时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建设等领域,以获得事半功倍的作用效果。
第三,完善支农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支农资金毕竟有限,使用效率如果得到提高,有助于更加充分地拉动农村内需。目前江苏省对于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未来必须高度重视支农绩效问题。要切实强化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分配流程,做到奖惩分明、权责清晰,确保支农资金运行机制的科学有序。
参考文献:
[1]韩林.财政农业支出促进我国农村消费增长分析[J].消费经济,2009,(06):56-59.
[2]朱建军,常向阳.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面板模型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02):38-44.
[3]李普亮.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村居民消费:理论与实证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05):55-63.
[4]苑德宇,张静静,韩俊霞.居民消费、财政支出与区域效应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J].统计研究,2010,(02):44-50.
[5]杨世柳,温涛.我国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01):31-36.
[6]李小凤,邵战林.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证券期货,2013,(04):118-119.
关键词: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F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经济运行中的原始需求,是经济增长真正而持久的推动力,而农村居民消费是整个国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会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同城市居民相比,受收入、环境和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比较低,消费水平的发展不均衡是不争的事实。湖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4.9%[1],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湖南省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消费群体。因此,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拉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由于总体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升级缓慢,消费方式不断发展但仍不够健康和文明等。在目前条件下扩大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笔者在调研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认为影响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1.农村居民收入低且不稳定
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等可知收入是决定消费行为最主要的变量,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虽然目前湖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了一定的消费支出,但由于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仅靠种地很难维持生活,又不容易在城里找到较高收入的工作,导致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并且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湘西、湘南等偏远地区较其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也制约了湖南省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所以出于长远考虑,农村居民的谨慎消费意识不断增强,消费倾向较低,他们把收入的大部分拿在手里或者存入银行,来应付未来的一些大额支付和未知风险。
2.消费环境差
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2]近年来,湖南农村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虽然得到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湖南农村消费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体现在电压不稳、有线电视信号和有线宽带网络未覆盖全部农村地区、村村通公路没有到达所有的村组、农村居民用水不方便、不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居民对空调、电冰箱、电脑、洗衣机、热水器和车辆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其次,农村市场体系仍不完善,便利超市少,商品价格高,售后服务差,农村居民购物不方便等也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再次,由于农村市场分散,市场管理缺失,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多,坑害农村居民的现象时有发生。较差的消费环境不仅严重制约了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也影响了湖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3.消费观念落后
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份,湖南省的农村居民由于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有些农村居民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这也制约了消费的增长。“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谷防饥”的消费心理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3]并且农村居民普遍存在低档消费心理,表现为消费上偏重住,忽视吃、穿、用、行和娱乐;偏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消费观念比较落后。农村居民由于传统或攀比心理,面子消费也比较严重,婚丧喜庆等大操大办,人情消费也成为中低收入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现象一方面导致资源的铺张浪费,另一方面抑制了对其他商品的消费。同时,有的农村地区赌博盛行,有人甚至会将一年在外辛苦打工赚的钱在过年的时候全部输掉,而不用于正常的消费支出。再加上农村居民在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支出压力,使农村居民害怕消费,谨慎消费,而将所增加收入的全部或大部分存入银行,只将其中小部分用于消费。
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缺乏强有力的财政和制度支撑。如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它只简单地对低保对象、低保标准作了一些抽象规定,使保障对象的鉴定难以摆脱人际关系的影响,有时候低保没能落到最需要的人身上,而且低保的金额过低和覆盖面较窄,也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使广大农村居民得到了实惠,但对于某些重大疾病和一些重大意外事故来说也可谓是杯水车薪,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湖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全省农村居民,但由于养老金数额较少,对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改善作用也有限。所以,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全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然而就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体制,加上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过度市场化,导致其价格问题日益突出,这就促使农村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消费倾向,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
5.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要发展农村的经济,就要改革完善农村的金融体系。现阶段,湖南省的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一些农村金融改革没有完全贴近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金融改革在机构建设和产品服务上还没有“因地制宜”。农户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小规模的工商业发展。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客户风险信息掌握不够准确,因而资产质量不高,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发展上强调做大做强,而忽视做精做细,更忽视农村地区真正所需要的服务。所以对农户而言,以个人身份向银行贷款很难。与此同时,保险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也不完善不全面,没有针对农村居民的合适的保险产品。总之,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和金融部门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及门槛太高,加上消费信贷宣传不到位,农村居民缺乏对消费信贷政策、信贷业务和信贷产品的了解,农村居民难以进行大额的消费,导致湖南省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缓慢。
二、扩大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湖南省的农村居民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只有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从根本上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才能加快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湖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首先,要大力转变湖南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格局,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增加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其次,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扩大非农就业机会,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真正发挥地方本土企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再次,要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广大农村居民的不动产如房屋和土地等很难为他们带来财产收入,同时,由于理财方式和观念落后,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多数储蓄起来,投资理财意识淡薄,要创造条件让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村居民的财富保值增值,让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财富。因此,多渠道开辟农村居民增收领域,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是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
2.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能够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积极优化农村的消费环境。首先,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对电力、供水、公路、有线电视、宽带等的建设,这样才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从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其次,要大力拓展流通渠道,建立健全农村市场,商务部2005年2月开始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为了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这一工程社会效益日益凸显,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偏远农村地区的市场建设。第三,要大力整顿农村市场秩序,强化商品质量监管,要严厉打击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行为,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自我防范和保护的能力。第四,要调整商品供给结构,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工商企业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农村居民买得起、用得上的产品,同时也要扩大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使用,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有很大的作用。
3.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目前,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对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制约着湖南省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所以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湖南省农村居民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鼓励农村居民随着生活的改善,由数量需求消费向质量需求消费发展,由生存需求消费向享受需求消费和发展需求消费发展。改变农村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和谨慎消费心理,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由传统的消费领域向现代消费领域转变,把消费重点放在教育、文化、卫生和交通通讯领域。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要转变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就要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农村居民文明、理性消费,彻底改变传统的消费陋习和愚昧落后的消费观念。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最终才能优化湖南农村消费结构,提升湖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扩大湖南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重了农村居民对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担忧,同时制约着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因地制宜的加大农村社保力度,改善社保征缴方式,提高社保标准。在新形势的要求下,湖南省要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规范化。其次,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的内容较多,但规范这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因此,健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急不可待。第三,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要加大,要加大对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另外,要强化宣传,提升农村居民对社保的认识,全面提高农村居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和意愿,当然,相关措施也要做到位,这样才能使农村居民真正的从社会保障中得到实惠和好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的富裕程度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5.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以金融带动“三农”持续发展,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各级政府和相关经济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促进银行与农村经济的合作,如对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定存款—贷款比例,减少农村资金的外流,实现金融与农村经济共同发展。其次,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要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的资金、服务优势来为农村市场服务。要在加强管理,完善制度,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促进农村居民提前消费。要简化手续,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在信贷的方式、利率、抵押等方面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优惠,加大金融创新,如发展小额信贷、开办家庭耐用消费品贷款、住房贷款、车辆消费信贷、大型生产工具贷款等等,以此来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规模。
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要切实掌握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的状况和制约因素,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把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缪海.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6):26-28.
[3]杨婧,周发明.以优化消费支出结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以湖南农村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9(4):81-83.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 河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截止到2009年底,其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已超过57.6%,众多的农业人口,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但河南省的广大农村消费市场尚处于未开发,或是开发不足的状态,农村居民的消费力普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本文从研究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入手,分析影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出促进我省农民消费水平提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79-03
1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5608元,超过1990年生活消费支出为413元的10倍多;同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为1038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7104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刚刚超过全体居民消费水平,不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三分之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相距甚大.从消费支出占各自收入来看,到2012年底,我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525元,生活消费支出占家庭纯收入比重为66.9%;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443元,消费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7.2%.由此可见,与城镇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水平相比,我省农村居民的各项消费水平相对偏低.
1.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
2012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5032元,其中,食品类支出为1702元,占消费支出的构成比重为33.8%,较2011年提高2.7个百分点,比2000年降低了15.9个百分点,2007—2011年平均每年以1.2%的速度递减,2012年出现回升;居住类消费支出为1061元,占消费支出的构成比重为21.1%,稍低于2007—2010年平均每年23.2%的构成比重,较2011年上升1.5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提高5.4个百分点;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类支出分别为424元、362元、469元,所占消费支出的构成比重为依次为8.4%、7.2%、9.3%,自2007年起一直呈现出递增趋势,其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4.6%、6.4%、9.4%;交通和通讯类支出为525元,占消费支出的构成比重为10.4%,明显高于2000年的4.3%,自2007年起,其年均增长速度为1.1%;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支出为344元,占消费支出的构成比重为6.8%,该项支出虽然在绝对数上每年呈现出递增趋势,但它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支出比重构成中所占比重逐年以5.3%的速度下降;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为146元,占消费支出的构成比重为2.9%,自2007年起,平均每年以4.9%的速度增长(表1).
2 影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2.1 经济因素
2.1.1 收入水平
近几年,我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不足与收入增长缓慢紧密相关.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年增速为13.0%,消费支出平均增长率为11.3%;而农村居民纯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1.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率为11.5%;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上的差距达1.3个百分点,在消费支出水平上的差距仅为0.2个百分比.在2009年中期以后,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均稍高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受国家近期采取“促内需”,尤其是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经济政策的影响.总体而言,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于消费支出的差距的前提下,此种收入—消费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
2.1.2 利率因素
在我省,相对于城镇居民的高收入、高消费,农村居民的相对低收入、低消费,属于低收入群体,应该呈现出显著地替代效应.但客观现实并不像理论研究那样,他们对利率高低变化并不敏感.当前高通货膨胀率,低存款储蓄率的现实状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负利率,广大农村居民并没有增加当前消费,而是继续提高储蓄比例.2011年7月7日,国家开始执行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5%,虽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但相较于较高的通货膨胀,仍然是较严重的利率,即使是这样,不仅是我省农村居民仍然继续增加储蓄,丝毫没有调高当前消费的意识,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也是异常的显著.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历年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①如何调高调低,城乡居民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一直持续、快速增长,储蓄行为的惯性很强(图1、图2).
2.1.3 价格水平
2012年,在我省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总体物价较2011年全面下降的前提下,食品、居住类的价格降低幅度显著,均超过5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的价格稍有超过0.3%的降低;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的价格均有超过0.1个百分点的不同幅度提高;这说明,较2011年通货膨胀率时期,省内各类物品的价格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回降,其中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保障性生活需求品的价格变化显著,而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的下降,应该是由于相关政府部门的补贴或是安民措施的出台,而这又为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增加了一层保障.可见,我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趋于优化,但仍需相关部门的继续引导.
2.1.4 收入分配差距
与2000年相比,我省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差距整体上都呈现降低趋势,从2006年后,其走势大致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增长率一致,说明恩格尔系数的大小与收入密切相关.自2006年后,我省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恩格尔系数一直在34%左右徘徊,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恩格尔系数在2004—2006年间出现了急剧下降,之后一直在36%—38%之间浮动,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距正逐渐缩小,到2012年底,城乡居民间的恩格尔系数之差已经低至0.2个百分点,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我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小,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正在逐渐缩小,但仍需继续调整.
2.2 政策因素
2.2.1 农业补贴政策
农产品价格补贴和支持政策是我省近来使用较为频繁的农业政策,理应对我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国外一些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这类做法并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发展,更不利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虽然此类政策在短期内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效果十分显著,但从长期来看,却在市场和成本两方面降低了农民务农的劳动收入,进而是收入的减少限制其消费水平.除此以外,生产资料补贴、农业领域基础设施及科研推广的投资也是常见的政策选择,但这类做法同样在运用中面临着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这就使得增收效果受到局限,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
2.2.2 农村就业惠农政策
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发展均表明,非农就业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效果是显著的,进而对消费影响也十分突出.由图中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在我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但其所占比重正在逐年降低,而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正在逐年上升,而且其中,工资性收入以每年31.9%的速度在增长.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标志,预示着在日后,增加农村居民的非农就业将成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重点.
总体看来,我省政府原来所采取的大多数政策都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居民增收为最终目标的,但是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水平而言,上述政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提出一些针对性更强的公共政策.
2.3 制度因素
2.3.1 我省农村金融体制不合理
目前,我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金融部门主要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组成.在2008年,台资村镇银行开始逐渐入驻我省,但因处于入驻初期,只是在全省初步建立了30家试点分支机构,覆盖率不高,短时间内其作用效果极其有限.因此,我省农村地区缺乏真正意义上能够为广大农村居民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这致使我省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农民贷款比较难.另外,由于农业开发、生产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等特点,商业金融机构一般不愿介入.
2.3.2 我省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未富先老”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老龄社会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的总人口数达到1482.5万人,是1990年898.5万人的将近2倍,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的12.7%.截止2011年底,我省总人口达到1048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5417万人,女性人口5072万人,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所占我省常住人口比重达到17.3%.
2.4 其他因素
2.4.1 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因素
在我省的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仍受传统消费思想的影响,消费观念很是陈旧,不良消费风气盛行,给他们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和经济浪费.集中表现在:一是炫富心理.随着我省外出人口的逐年增加,外出返乡的农村居民中,逐波兴起“盖房热”、“苹果热”、“豪车热”等不正常消费现象,而且大多数农民并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只是盲目追求奢华、讲求排场、死要面子,滋生了严重不正之风.二是平时异常节俭,特殊节日过度消费.其实,我省广大农村居民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平时居家生活上十分节俭,“重积累,轻消费”,但是在逢年过节的人情往来、婚丧嫁娶、新房上梁、乔迁新居、生日祝寿及孩子满月、升学、封建迷信等方面则是不惜花费大量钱财,有的更是为了争面子互相攀比,造成极大地浪费.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消费观念,不利于我省农村居民新型、合理消费观念的形成.
2.4.2 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因素
由于我省农村乡镇众多、分布广,农村人口多,社会保障体系难以覆盖全部农村,另外,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自身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目前我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仍属传统型消费,从传统的消费心理分析,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动机要立足于求实性、求廉性和储备性,投资和娱乐消费意识不强,特别是提前消费的观念尚未形成,不懂得“借钱消费”理念的实用性.同时由于农村居民的增收缓慢,出于预防动机,其预期消费支出压力远大于城镇居民,促使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更加谨慎,即使是在存款利率不断降低等因素的刺激下,其增加储蓄的预防意识也依然没有转变;农村居民对于大件、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仍需长期的资本积累,这就毋庸置疑的抑制了农村居民的短期消费,延缓了农村家庭消费品的流通速度,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2.4.3 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因素
近几年来,我省加快了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电费高,电网老化,电压不稳,电力供应不足等,限制了农村居民对大件电器的消费.另外,农村道路条件差,甚至很多地方还没有通公路,即使有的地方有公路,公路等级也很低,致使道路达不到完全畅通,居民所需要的一些消费品不能顺利运达,即使可以运达,也不能正常使用.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电网、通讯、水利、道路等设施的改革力度,但基于成本原因,一些乡镇的电价仍存在未执行和城市电价等同,甚至高于城市电价、有线信号仍为全面覆盖、农村居民用水不安全等问题依然存在.而且目前,我省农村市场网络化尚未真正形成,商业网点少,售后服务差,造成农村居民购买不便等问题.
以上分别从经济、政策、制度及其他因素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我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限制性因素,但从理论上讲,研究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的的实证分析需要建立计量的数学模型,理应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其他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环境和文化传统等非经济因素的分析,但在诸多影响消费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主要从经济因素入手,建立影响我省农村居民消费因素的模型,进行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
注 释:
①由于国家在有些年份中不断地调整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率,所以在有些调整次数多于一次的年份中,对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率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值代替;而人民银行并不是每年都公布的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率,所以在统计年鉴中未出现年份的存贷款利率仍使用上一年份的存贷款利率.
参考文献:
〔1〕石爱虎.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
〔2〕祖强.当前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原因及对策[J].唯实,1996(6).
〔3〕范陈玉,李旭.山东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展趋向[J].商业研究,2010(2).
关键词:农村居民;低消费;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0―0074-03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但是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增长放缓,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进一步升级。因此,调查和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近几年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为调查对象,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与成因,提出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路径。
一、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海南省是我国南部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规模偏小,农业人口比例较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整体偏低。2006年末,海南省农业人口为501.53万人,约占全省60%以上,农业生产总值344.20亿元,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1、农村社会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但市场增长慢于城镇。2006年,海南省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4.7亿元,比2001年增加17.3亿元,年均增长6.4%。但是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与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差距不断扩大。2006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6.6%,比2001年下降8.5个百分点。2001~2006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6.6%,比城镇少5.3个百分点,部分年份增长率仅为城镇居民增长率的1/4。
2、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消费尚处于偏高的温饱型阶段。近年来,受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略有下降和粮价上涨双重因素的影响,海南省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额增长放缓,但食品支出仍是农村居民主要的消费支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偏高的温饱型阶段。2006年,农村居民食品支出1191,比2001年增长3.7%,食品支出与全部生活支出之比(即居民恩格尔系数)高达53.4%,比全省城镇居民和全国农村居民都高约10个百分点。、
3、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所改善,消费水平偏低。近年来。海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支出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吃的质量逐步好转,食品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对粮食的消费日趋减少,而对肉类和水产品的消费有所增加。2001-2006年间,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粮食年均下降3.1%;人均年消费猪牛羊肉、禽类和水产品年均分别增长6.7%、4.6%、3.4%。二是交通通讯价格的下降,促进交通通信消费的快速增长。2001-2006年间,全省农村居民交通通讯人均年消费205.9元。比2001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35.7%,成为全省增长最快的消费项目。三是住房投资增加,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6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05平方米,比2001年增加2.4平方米,年均增长2.4%。四是大件消费品支出增加,家庭设备电气化程度有所提高。2006年末,海南省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家用电脑等大件消费品比2001年分别增长39.2%、68.0%、59.6%、164.3%,年均分别增长6.8%、10.9%、9.8%、21.5%。
4、城乡居民消费增长不同步,差距继续扩大。随着海南省市场经济和农垦系统改革逐步推进,部分农村人口正向城市转移,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2006年末,海南省农业人口比上年减少3.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上年增加16.7万人,按支出法核算的农村居民最终消费140亿元,约占城镇居民最终消费的55.1%,比2001年减少18.1个百分点。2006年,海南省农村居民每人年消费支出2232元,比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少4894元,差额比2001年增加1884元,年均增长10.2%。
5、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抑制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从理论上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带动农村消费的强劲力量,但是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意识增强,节衣缩食,大部分收支差额又转为银行存款,抑制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2006年末,海南省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7.1亿元,比2001年末增加37.8亿元,年均增长12.1%。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730元,年均增长15.0%,约为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7.9%,比2001年增加3.5个百分点。
二、影响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低迷的主要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约束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一是家庭经营费用过快增长。家庭经营收入特别是第一产业经营收入仍是海南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总收入80%以上,但受市场大势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饲料、化学肥料、农机用油等自2001年以来价格大幅上扬,农村家庭经营费用大幅度增加,导致家庭经营费用占总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25.3%上升至2006年的31.5%,抵消了一部分农民收入增长。特别是以渔牧业为主的农户,因价格上涨导致生产经营费用已远超过其经营收入,成为低收入家庭。二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近年来,海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有所调整,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是据海南省调查总队2005-2006年对720农村住户调查显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乡村教师、乡村干部等农村工薪阶层的工资增长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在省内劳务所获得收入的增长,而广大中低收入农民外出务工的增收渠道并不宽裕。
2、预期支出增加,挤压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一是居高不下的教育费支出。海南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以来,农村居民教育费支出有一定下降,但是教育用品及其服务消费经几次上涨之后,价格处于高位运行,导致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支出居高不下。2001-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支出约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10%左右,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位居8大类生活支出的第二位,年均增长7.9%。二是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医疗价格大幅上扬和新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尚未健全,导致了农村居民医疗费用大幅增加。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费用支出111.2元,比2001年增长1.84倍,年均增长23.2%,成为较快增长的消费支出。
3、农村消费环境改善缓慢,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难有提高。长期以来,海南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原有的农村供销社已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新的、畅通的农村消费渠道和网络还没完全建立起来,配送网络和售后服务更未在农村全面开展,因而形成“大件商品进
城里,日用百货赶大集,油盐酱醋靠个体”的农村消费格局。特别是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农村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将假冒伪劣变质的生活用品、食品、农资和药品等大量销往农村市场,严重损害农村居民消费者利益,破坏农村消费环境。打击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抑制农村居民消费。
4、农村金融服务弱化,约束农村居民信贷消费。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陆续从县以下行政区撤销分支机构,贷款审批权上收,能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但是,海南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经营效益不佳和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的状况至今没有改变。正规的金融机构融资功能几乎难以发挥,多数的农村居民获取外部融资基本依靠“友情借贷”,甚至是高利贷。特别是农村低收入家庭,民间借款成为他们唯一的外部融资渠道。
三、改善海南省农村消费现状的对策建议
1、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和无污染的热带高效农业和海洋养殖业,打造一批具有绿色品牌的农产品,争取较大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以海南农垦系统改革为契机,合理规划农业布局,指导各县市引进一批优质农产品,对农民购买畜禽、水产、冬季瓜菜、橡胶、香蕉、林木等优良种苗给予直补,同时避免因各县市农产品雷同和集中上市出现相互压价而导致农村居民“增产不增收”。三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青壮年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对低收入家庭农民培训的力度,让农民工都有一技之长,提高他们外出就业和创收能力。另一方面,引进先进工商企业,发展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有效解决部分中年以上农民外出务工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通过本地就业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四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消除城乡壁垒,实现农村居民有序转移,通过减少农村土地载荷增加农民收入。
2、完善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村居民即期消费的顾虑。当前因医疗、养老保险和教育等相关制度不完善,农民预防性储蓄大幅增加,约束农村居民即期消费。因此,完善和健全上述相关制度及其软硬设施,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一是加大农村医疗投入。降低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准入门槛,扩大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覆盖面,着力解决农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问题,让农民在合作医疗制度中真正得到实惠。同时实行城乡医疗人员定期相互交流制度,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村居民教育费用支出。目前,海南省九年义务制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己取得初步成效,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减少因教育投入不足转嫁给学生的不合理费用,同时探索高中阶段半义务制教育和大学阶段贫困家庭的政府贴息助学贷款办法。三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生活救治等救助制度,解决好失地农民转型群体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生活问题,保护其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