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工程的含义范文

环境工程的含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5 14:57:49

环境工程的含义

篇1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装饰,装修

 

1.室内设计的含义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

上述含义中,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即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为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

同时,室内设计中,从整体上把握设计对象的依据因素则是:

使用性质——为什么样功能设计建筑物和室内空间;

所在场所——这一建筑物和室内空间的周围环境状况;

经济投入——相应工程项目的总投资和单方造价标准的控制。论文发表。

设计构思时,需要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即各类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等,这是容易理解的;还需要遵循建筑美学原理,这是因为室内设计的艺术性,除了有与绘画、雕塑等艺术之间共同的美学法则之外,作为“建筑美学”,更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造价标准等多种因素。建筑美学总是和实用、技术、经济等因素联结在一起,这是它有别于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的差异所在。

现代室内设计既有很高的艺术性的要求,其涉及的设计内容又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且与一些新兴学科,如: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物理学等关系极为密切。现代室内设计已经在环境设计中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

对室内设计含义的理解,以及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重点来分析,许多学者都有不少具有深刻见解、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借鉴的观点,例如:

认为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

认为室内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

我国前辈建筑师戴念慈先生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内涵的建筑空间,把空间效果作为建筑艺术追求的目标,而界面、门窗是构成空间必要的从属部分。从属部分是构成空间的物质基础,并对内涵空间使用的观感起决定性作用,然而毕竟是从属部分。论文发表。至于外形只是构成内涵空间的必然结果”。

建筑师普拉特纳则认为室内设计“比设计包容这些内部空间的建筑物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在室内“你必须更多地同人打交通,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能使他们感到舒适、兴奋。经验证明,这比同结构、建筑体系打交道要费心得多,也要求有更加专门的训练”。

美国前室内设计师协会主席亚当指出“室内设计涉及的工作要比单纯的装饰广泛得多,他们关心的范围已扩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例如:住宅、办公、旅馆、餐厅的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障碍设计,编制防火规范和节能指标,提高医院、图书馆、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总之一句话,给予各种处在室内环境中的人以舒适和安全”。

白俄罗斯建筑师E·巴诺玛列娃认为,室内设计是设计“具有视觉限定的人工环境,以满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保障生活、生产活动的需求”,室内设计也是“功能、空间形体、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

2.室内装饰、装修和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室内装饰或装潢、室内装修、室内设计,是几个通常为人们所认同的,但内在含义实际上是有所区别的词义。论文发表。

室内装饰或装潢:装饰和装潢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例如对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各界面的处理,装饰材料的选用,也可能包括对家具、灯具、陈设和小品的选用、配置和设计。

室内装修:Finishing一词有最终完成的含义,室内装修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土建施工完成之后,对室内各个界面、门窗、隔断等最终的装修工程。

室内设计:如本节上述含义,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既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3.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

现代室内设计,从创造出满足现代功能、符合时代精神的要求出发,强调需要确立下述的一些基本观点:

3.1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这正是室内设计社会功能的基石。”室内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室内空间环境为人服务,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放在设计的首位。由于设计的过程中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千头万绪,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确保人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核心。为人服务这一平凡的真理,在设计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因从多项局部因素考虑而被忽视。

3.2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还会涉及材料、设备、定额法规以及与施工管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可以认为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际活动服务。

从为人服务这一“功能的基石”出发,需要设计者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特别重视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用以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

现代室内设计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对由于时间的推移,从而引起室内功能相应的变化和改变,显得特别突出和敏感。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配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总之,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气氛的欣赏和追求,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篇2

关键词:高职英语;阅读理解;英语语境

语境是英语背后所蕴含的英美文化、逻辑结构的重要承载,现阶段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阅读理解错误率往往比较高,即使拥有较高词汇量的学生,其在实际应用与答题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困惑,究其原因,由于语言环境、逻辑思维的差异,学生凭借单词词汇的积累很难真正的理解英语语句所表达的含义。因此教师在开展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度的去探究英语语境在高职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重要性,以从侧面帮助学生提升英语水平,高质量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习题,保障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获得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高职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语境重要性的表现

文章在本节,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对高职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语境重要性的表现进行梳理,以期结合实际的经验,为语境在高职阅读理解中的重要程度提供相关的论证。

(一)语句本意理解需要结合实际的英语语境

英语阅读理解,要求学生根据习题要求快速的在文章中寻找出相关的段落,找寻可能的答案。英语阅读理解就对学生单个语句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阶段,由于高职英语往往采用机械化灌输的形式,让学生简单的进行词汇的记忆,因此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意思的层次,很难真正的对英语语句做充分的理解,例如“All his friends did not turn up.”从字面上来看,很容易理解成他的朋友全部没到,而如果能够充分的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以及turn up的主要用法后,才能真正的明白其本意是表达他的朋友没有全到的意思。如果单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容易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二)段落理解与上下文联系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

除了基本的逻辑结构和英美文化以外,准确掌握阅读理解目标段落含义的另一个关键是联系上下文,了解文章的整体语境。这一环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快速浏览英语短文的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准确理解语句含义的同时快速的做出思考,感悟文章的整体意思,为自己阅读理解工作开展设定好语言环境。例如:莎士比亚的名句“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字面意思是结尾好意味着一切都好,如果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孤立的对这一句语句进行理解很容易误解为过程不重要,实现目的才最重要。而如果阅读莎士比亚的名著可以发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在开始或中间环节出现的一些小的差错或麻烦无关紧要,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最终的结局令人满意,那就是好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上下文联系,明确文章语境对于准确把握文章核心含义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阅读理解问题语境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的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最后往往体现在答案的准确率上,而部分同学虽然能够明确把握整个文章的基本含义,但是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仍然非常低。结合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往往都是错误理解问题的含义或者问题的主要目的,以致于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想当然的答题。因此在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充分的提醒学生对问题语境的把握,即在充分掌握文章核心含义的前提下,充分揣摩相关问题的出题目的或者是其主要的想要表述的含义,从而将文章与问题充分的联系起来,选出准确答案。

二、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语境教学的展现

从内容上看,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与语句的理解,山下文语境与文章核心意思的把握以及问题语境与文章联系三个方面。而教师在开展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可以从教学环节或者教学方法角度来进行切入,彰显英语语境对于英语阅读的理解。

(一)挖掘必要的“陷阱”,让学生感受英语语境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对于英语语境的重要性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有了足够的词汇量,就能够充分的理解语句的意思。因此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尤其是阅读理解讲评的过程中,就可以设定相关的环节,让学生对部分段落意思进行解释,主动发现英语文章中因为语境问题而存在的“陷阱”,并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学过程中直接查找学生阅读理解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让学生了解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这项教学工作的展开,需要教师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把握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如是否出现错误理解“All his friends did not turn up.”等问题,继而才能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英语语境的重要性,从侧面指导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水平。

(二)拓展英语习题,指导学生巧用英语语境

语境无法准确把握,使得高职阶段的学生很难提升英语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同时由于高职阶段学生英语基础的限制,很多时候学生也无法对文章全篇进行翻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学生的劣势进行转化,帮助学生提升英语阅读水平。学生在英语词汇积累的基础上通篇阅读英语文章,虽然不能准确的对文章进行通篇翻译,但是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整体含义。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语境来猜测相关语句的含义或者相关问题的含义,其主要的方法是在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习题的拓展来实现,教师既可以在学生对阅读理解进行简单翻译的过程中,设定语句猜测环节,也可以在讲解阅读之前,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对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根据答题过程中的印象进行猜测,以从教学的角度指导学生将英语文章语境转换为自己阅读的工具。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与语句的理解,语境与文章核心意思的把握以及问题语境与文章联系三个方面。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工作时,既要指导学生发现英语文章理解过程中语境的重要性,更要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巧用语境来猜测英语文章含义,继而弥补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的劣势,使英语语境成为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提升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王玲莉.高职英语的课外阅读技能[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5):80-81

篇3

关键词:干旱 造林 节水 生态

干旱是世界性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之一。就目前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引起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区域地理位置以及区域森林的分布情况。干旱的产生极容易带来土壤沙漠化、沙尘暴、水资源短缺、森林覆盖面积缩小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干旱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成活,因此在造林工作中,采用抗旱造林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抗旱造林技术在目前主要应用在土地沙漠化治理、防护林和荒山造林等生态环境的改造工程中,同时也在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和交通道路绿化工程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一、节水抗旱植树袋概述

1、节水抗旱植树袋概念与优势

节水抗旱植树袋也被称之为保墒植树袋,是目前干旱、半干旱地区使用较多的造林技术之一。这种造林措施和方法在造林工程中对于提高干旱。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地区的造林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促进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该植树袋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同时对于延长造林季节和改善造林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更是有效的增加了造林经济效益,减小了造林成本投入。使用节水抗旱植树袋在目前的造林工程项目中,不但有着的提高保水、保墒、节约水分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植物树种的抗旱保湿能力和改善优化植物生长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同时更是能够在工作中有效的提高育苗成活率。一般在造林工程中,使用植树袋在一次性浇足水后,一般在树苗种植两个月以内无需再次进行浇水,而且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于植树成本也得到了显著的降低。植树袋内一般都是含有相关的保水剂和植物所需的必备营养,这就无需担心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土壤元素欠缺现象,还可以在工作中对于促进树根的发育有着重要意义。保墒植树袋是选用对于提高植树生态效益和树木成活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同时明显的降低了植树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现象。

2、固体水抗旱植树技术

固体水种植技术作为节水抗旱植树袋中的主要植树模式之一,是于上个世纪末形成的一种新的干旱造林技术,是通过采用一种高新技术将普通水进行固化,使得水的物理性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形成一种不流动、不易挥发、不结冰和不融化的固态物质形式。同时这种固态物质中还存在着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在降解之后有着无残留、不污染环境的优势。这种方法在目前的植树造林工程中最为常见,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植物水源方式之一。这种植树技术的应用中,土壤固体水的概念完全不同于过去常采用的保水剂,因为固体水是用普通的水进行加工固化而行成的,其中98%的成分主要为水,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缓慢的溶解失水,进而为植物提供长期的水资源。

这种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水体接触的微生物数量和固体水切口横截面的影响而造成水资源流出过多和供水不足的现象。因此一般在造林工程中需要对土壤微生物和横截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与分析,以确保供水能够满足树木生长要求。同时由于使用固体水对于改善植物生长水分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植物需水状况的影响,在干旱的条件下,适应固体水对于改善植物水分布状况和提高叶体水分需求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是一种与植物吸水过程同步进行的一种新的供水措施。

二、工程实例分析

1.方法

1.1造林测量试验。在山区选择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试验地,且树种、规格、浇水次数、数量及管理方式基本一致。用游标卡尺测定树木的地径,用钢尺对树木的高度和新梢生长量进行测定。试验测定间隔时间为30天。

1.2植树袋含水量测定试验。主要针对不同孔数植树袋的保水情况进行试验,选常见的造林地土壤类型――砂土,在某林场院内进行试验地布设,试验设4个处理(A、B、C、D),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处理间距为1m,每个重复的间距为1m(依不相互干扰为原则),坑的大小为40×40×40cm。在A、B、C、D4个处理中,在植树袋内距地面10cm和30cm处布置试验探头,并且对C处理进行单独设计,在植树袋侧面外部距地面15cm处和植树袋下距底部5cm处每个重复分别布设探头。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试验地块植株生长状况分析可知,所有植株使用植树袋后生长状况均好于对照植株的生长状况。经方差分析,该地使用植树袋的侧柏苗生长高度变化与对照植株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工程中使用植树袋侧柏苗的地径差值与对照植株相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2.2、4个处理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试验伊始,测得裸土的自然含水量为5%左右,由可知,A、B、C、D4个处理下土壤的上层含水量最大值分别为17.2l%、24.85%、26.04%、29.57%;下层最大含水量分别为10.11%、20.15%、19.31%、20.16%。但是其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上层出现最大值时间在试验开始第l天,下层出现的时间为下月5日。经计算可知,A、B、C、D4个处理下土壤的上层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12.25%、16.39%、16.39%、20.01%,下层含水量分别为7.38%、15.13%、14.35%、16.82%。

三、结论

(1)在山区使用植树袋植株的生长状况均好于未使用植树袋的植株(对照)的生长状况,说明植树袋的使用在山区造林方面已见成效。

(2)在植树袋内土壤含水量变化测定的试验中,有植树袋土壤水分的入渗平缓,土壤含水量也偏高,对照植株的土壤含水量则偏低,由于降水的原因使土壤含水量出现了2个峰值。4个处理下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上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大于下层,对照处理下的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使用植树袋的土壤含水量;底部不同孔数问植树袋土壤含水量上层变化情况均是南开始时的最大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在之后的变化中出现2个峰值。在C处理下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相邻层次时,植树袋内土壤含水量值大于植树袋外的值,上层的值大于下层的值。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协调发展

前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科技等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自然环境是我们国家赖以生存的空间,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任何发展和建设都会失去意义。经过反思和总结,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探析绿色建筑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1“绿色建筑”的基本定义

我们对“绿色建筑”进行定义之前,首先对“绿色建筑”的文本含义进行剖析。

从文本的角度来说,“绿色建筑”这一个词组中主要包含了两个基本元素――“绿色”、“建筑”。当我们对“绿色”进行理解的时候往往只将其看做为一种颜色。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我们将“绿色”冠以了新的含义。“绿色蔬菜”、“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等词语的出现,使得我们更喜欢将“绿色”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或是一种生活态度。

另外,通过文本层面来对“建筑”一词来进行定义,“建筑”和我们认识到的一样,我们可以将其片面的概括为生活中,常楼房、地标性建筑等。当我们将“建筑”与“绿色”进行组合之后,这两种词语的基本含义都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结合“绿色”的新时期定义与“建筑”表层含义,对于“绿色建筑”的基本定义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或是屋顶花园等,而是将它象征化。“绿色建筑”指的是建筑施工或是建筑产物符合环境承受能力要求,并且在发展中可以很好的和环境相互借鉴和谐共生,而不是在破坏的基础之上进行发展和生产。基于此种发展含义,我们也可以“绿色建筑”称之为“生态建筑”“可持续性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绿色建筑”要求建筑及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节约材料,例如电力、水、建材等。保护环境不被污染,促进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友好化[1]。

1.2“绿色建筑”的生态发展原则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改变现阶段的建筑工艺和建筑技术,来最大程度保护我们建筑施工和建筑使用周围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建筑施工本身技术,然后对其进行改进,最终实现发展和环境相互协调的目的。基于以上建造目的,我们将“绿色建筑”的生态发展原则总结如下:

一方面,我们需要处理好建筑施工与所处场地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建筑过程中我们要因地制宜,对于建筑施工场地附近的自然环境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对于施工现场周边的河流、树林等区域要实行保护手段,不能随的破坏当地的生物链及生态系统。我们要知道,生态问题不单单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及民俗特色,尽量采用当地经常使用的机械设备。并且可以就地应用劳动力,以此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施工建设中,应该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通过合理的发展理念和新工艺技术,将国家的建筑事业打造成经济、绿色的发展模式。在保证企业的根本经济效益同时,最大限度的达到“节能”的标准。当然在这一个发展建造过程中还要保证建筑的舒适度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要立足于现阶段的经济建设和环境现有资源,设计建筑权使用期限的绿色计划。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思维,对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进行重新的审视。不仅要打造一个生产“绿色建筑”,还要完成使用中的“绿色”理念,并且保证建筑在使用期限中始终“绿色化”,满足建筑对于未来的适应性,落实保护资源、提升质量的目的。

总而言之,就是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合理及可持续发展视角进行考虑,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互相协调和融合[2]。

2、“绿色建筑”可生态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的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建筑规模日益扩大,每年有15亿平方米的强大市场需求,但是国家的能源又非常短缺,人均资源平均占有量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耗较为巨大,随着其它工业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国家的森林面积及其它生态问题持续恶化,因此,实行“绿色建筑”,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

随着国家对绿色生态发展的高度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日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看重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对改善居住条件、工作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建筑业进行更新显的越来越紧迫[4]。

我国绿色建筑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时代,并且于2016年底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5亿平方米;到2017年末,35%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是我们国家维护生态环境大策略下的必然产物。作为我们国家近几年发展的主要行业,建筑行业应该成为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的先驱者。为我们国家其它行业发展做出榜样。以自身改革,促进我们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论:现如今,在经济和人们需求的双重动力之下,我们对于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生态环境大背景下,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建筑技艺等方面的改进,促使“建筑”迈向“绿色”,真正做到生态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献明. 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6.

[2]沈祖炎,罗金辉,李元齐. 以钢结构建筑为抓手,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A]. .钢结构建筑工业化与新技术应用[C].:,2016:7.

[3]戴德艺. 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 语境 词汇翻译 应用

一、语境的含义

语境,是指人类在进行言语表达时,与言语行为有关的各种行为因素所构成的语言情境,是语言交际沟通的内外部环境。广义地说,它指言语活动出现的具体情境,包括表述过程中所处的时间、地点、场合、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狭义地说,指书面语言的上下文关系和口语的前后关系等。在进行言语沟通交流时,它提供了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各种背景状况,因而能帮助人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语言。简而言之,语境即为话语的环境和话语的所处的情景;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相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句子就会表述不清,从而文章就会失去主题思想。语境是对语言理解起着巨大的背景支撑作用,具有时间性或空间性。对语境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词汇学习,词汇又依存于语境并受之影响。只有在语境中进行词汇学习,才能帮助学习掌握词汇的确切意义,从而翻译才能到达一定的境界。

二、商务英语词汇的特征

商务英语与其它种类英语词汇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含义更是相距甚远。因此,翻译商务英语文章时,译者除了掌握必要的基本功以及一定的翻译技能外,还应具有相当的商务专业知识。具体表现在:词汇涵义范围比较宽,词汇涵义比较丰富,词汇词义对前后文的相关性比较大,在目前来说,独立性比较小的商务英语词汇少部分是新造词,大部分词义的表达都是通过词义演变和词汇搭配来实现。本文着重于词义演变和词汇搭配特征的研究。

1.词义特点

(1)词义演变特点

随着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商业活动不断扩充与抽象化,于是旧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新义,甚至产生多义现象。产生多义的过程主要涉及到时代进程的因素。例如,“stock”的词义演变表现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存货库存股票债券、证券)。另一种主要是在一个时期,但是词义发生了演变。例如,“security”包含了“安全”“保证、证券”和“抵押品”等意思。这些意义在同一时代的语境中出现,但在具体的商务语境中“security”显示出明确的意义。

(2)词义语境特点

作者认为,语境是词义产生新义的一个前提条件,同时也是鉴别词义和词义表达方式的工具。也就是说,在商务语境中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环境来确定词义,也可以利用它来确定词义的表达方式。一词多义现象在商务英语中非常普遍,它的意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确定。例如,“partial”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partial”意思是“局部的;偏爱的;不公平的”;“partial acceptance”意思是“部分承兑”;“partial shipment”意思是“分批装运”。

三、语境在商务英语词汇翻译学习中的作用

1.词汇和语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笔者在对语境问题探究的基础上,对语境的定义、分类、内外环境要素及语境在理解意义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回顾与探讨,从而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大类。语言语境指的是词汇语境和语法语境,即语言内部构造要素之间的关系;非语言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研究的是语言外部构造要素对语言表达所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由于语境对词语、句子以及文章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将语境理论应用在商务英语词汇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把握词语的意义,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用词和选词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2.利用具体语境理解商务英语词汇的意义

作为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在日常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受到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商务英语教学中,由于缺乏语言环境,许多学校的英语教学都是以语法教学为中心,而忽视了语境在教学中的作用。这就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慢慢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词的真正含义往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词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境知识,正确理解和使用词汇的含义,当然具有深厚的词汇功底是支撑理解所处语境的保障。例如,名词“premium”有多个意思,但是根据该词所在的具体语境,我们就能正确确定它的词义。

(1)A premium of five percent is paid on short-term investments in this company.对这家公司进行短期投资可获百分之五的奖励作为回报。

(2)Stocks will be at selling without any risks at a premium at present.目前股票将无风险进行溢价出售。

(3)Company may insure this batch of goods for damages for about three hundred dollars premium.公司可以用大概三百美元的保险费给货物投保损坏险。

(4)At the premium end of the market,business is booming.在市场的高端销售区,生意火暴。

通过例子,根据具体的语境,我们可以知道,“premium”的词义按顺序分别为:①奖励;②溢价;③损坏险;④高端。

同样,在商务过程中都会用到negotiation。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

(1)We have had meaningful negotiations and I believe we are very close to a deal.

我们已经进行了富有意义的谈判,我相信我们很快就能达成协议。

(2)The credit of letter remains valid for negotiation within 20 days after sight of the draft.

信用证议付有效期为见票后20天。

(1)句的语境应为商业谈判的语境,此处的negotiation含义为“谈判”。但(2)句所谈及的信息应为付款方式,因此此处的negotiation应理解为“议付”。

因此,在商务英语中对特定词汇的理解需把它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正确地把握它的不同词义。

3.利用语境提高猜词的能力

(1)我们知道阅读材料中的每个单词都与它前后的词语或句子甚至段落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商务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利用各种语境提示来猜测词义的习惯。

(2)根据定义或解释说明猜测词义。定义句的谓语动词一般为:be,mean,represent,refer to,define,be known as,be considered as,be made of ,be called as等。例如:

A person or company that provides people with insurance,and they are called insurers.根据前句,我们可以推断出insurer的意思是“承保人或保险公司”。

(3)根据举例猜测词义例子语境能够提供猜测生词的重要线索,往往运用冒号或者for example,such as等引出。例如:

Studying marketing mix is very important process for making analysis of structure about the market.尽管这句话不能告诉我们marketing mix的准确意义,但我们可以猜测它是与市场相关的东西。

(4)利用常识和上下文相关信息来推断词义。例如:

After putting the letter in the envelope,he sealed it and put a stamp on it.寄信时,正常的顺序是先把信装入信封,封上口,然后贴上邮票。根据前后动作顺序,不难看出“seal”是封口的意思。

(5)根据对比关系猜测词义。能体现对比关系的词汇有很多,主要有but,yet.however,while,instead等。如Written language tends to be static while spoken language constantly changes.由上例中的while,表明tends to be static与changes形成对比,从而猜出static为“稳定的”意思。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猜测词义的过程中,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增强其记忆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逻辑思考的能力。无形之中学生的词汇量就得到了提高,并且对学生阅读商务英语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4.通过语境理解词语的特殊含义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特殊含义,培养学生语言感知的灵活性。在特定的语境里,有的词语原意已被引申,或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这类词语不能机械地用词典中的意思去解释。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就必须结合语境分析,进一步将词义进行引申,选择比较恰当的汉语词汇来表达。如“We must admit the fact that services in business field――such as goods wrapping,delivery,and credit――have certain amount of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m,and these costs must be covered by higher prices.”句中的“cover”,若按词典上的释义,理解成“包括、包含、覆盖”,这里选取任何一个意义来翻译本例句中cover一词都无法充分再现原文的意义,故将该词引申为“弥补”才符合地道的汉语表达。

5.通过语境引导生词词义

词汇离开了语境而孤立存在,就不能表达其含义,无法有效建立词与词、词与句、词与篇章之间的联系。只有把词放到特定的语境中,才能了解词在句子以及文章不同意义、用法及搭配,这才是词汇的实际运用。如“They have bought only fresh produce from local farmers.”又如,“The player with the most produce wins.”

通过分析句子,我们可以推测出“produce”在这里是个名词,根据其后的“from local farmers”可以推测出应是“农产品”的意思。通过这种由语境引出生词词义的方法,学生可以分析上下文语境主动获取生词的能力,进而知道在什么情景下使用哪些词语来得体地表达他们的意思。

四、结论

商务英语属于专业英语,是专门用于商务活动中的沟通交流工具,其词汇体系有其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形式。在含义表达上看,词义的演变主要受到语境的影响,同时,语义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此外,词义的表达因语境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词有多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一般只有一种准确的含义表达。因此,通过语境知识的讲授就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商务英语中词义和怎样确定词义的表达方式。研究语境,对商务英语词汇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在语境中学习词汇,才能掌握其确切意义,灵活地进行语言交际。

参考文献:

[1]殷晓芳.中高级英语写作考试高分对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75-80.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4-26.

[3]程迎春.商务英语词汇特点和学法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7.

[4]徐东风.英语口译实战技巧与训练[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70-72.

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环境;翻译;词汇

一、语境的含义

语境,是指人类在进行言语表达时,与言语行为有关的各种行为因素所构成的语言情境,是语言交际沟通的内外部环境。在进行言语沟通交流时,它提供了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各种背景状况,因而能帮助人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语言。简而言之,语境即为话语的环境和话语的所处的情景; 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相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句子就会表述不清,从而文章就会失去主题思想。语境是对语言理解起着巨大的背景支撑作用,具有时间性或空间性。对语境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词汇学习,词汇又依存于语境并受之影响。只有在语境中进行词汇学习,才能帮助学习掌握词汇的确切意义,从而翻译才能到达一定的境界。

二、商务英语词汇的特征

商务英语与其它种类英语词汇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含义更是相距甚远。具体表现在: 词汇涵义范围比较宽,词汇涵义比较丰富,词汇词义对前后文的相关性比较大,大部分词义的表达都是通过词义演变和词汇搭配来实现。

(1)词义演变特点

随着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商业活动不断扩充与抽象化,于是旧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新义,甚至产生多义现象。例如,“stock”的词义演变表现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存货库存股票债券、证券) 。另一种主要是在一个时期,但是词义发生了演变。例如,“security”包含了“安全”“保证、证券”和“抵押品”等意思。

(2)词义语境特点

作者认为,语境是词义产生新义的一个前提条件,同时也是鉴别词义和词义表达方式的工具。也就是说,在商务语境中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环境来确定词义,也可以利用它来确定词义的表达方式。一词多义现象在商务英语中非常普遍,它的意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确定。例如,“partial”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partial”意思是“局部的; 偏爱的; 不公平的”;“partial acceptance”意思是“部分承兑”; “partial shipment”意思是“分批装运”。

三、语境在商务英语词汇翻译学习中的作用

1、利用具体语境理解商务英语词汇的意义

一个词的真正含义往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词汇学习,掌握必要的语境知识,正确理解和使用词汇的含义。当然,具有深厚的词汇功底是支撑理解所处语境的保障。例如,名词“premium”有多个意思,但是根据该词所在的具体语境,我们就能正确确定它的词义。(1) A premium of five percent is paid on short - term investments in this company.对这家公司进行短期投资可获百分之五的奖励作为回报。(2) Stocks will be at selling without any risks at a premium at present.目前股票将无风险进行溢价出售。( 3) Company may insure this batch of goods for damages for about three hundred dollars premium.公司可以用大概三百美元的保险费给货物投保损坏险。通过例子,根据具体的语境,我们可以知道,“premium”的词义按顺序分别为:①奖励;②溢价;③损坏险。因此,在商务英语中对特定词汇的理解需把它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正确地把握它的不同词义。

2、利用语境提高猜词的能力

我们知道阅读材料中的每个单词都与它前后的词语或句子甚至段落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商务英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应该养成利用各种语境提示来猜测词义的习惯。

(1)根据定义或解释说明猜测词义。定义句的谓语动词一般为: be,mean,represent,refer to,define,be known as,be considered as,be made of,be called as 等。例如:A person or company that provides people with insurance,and they are called insurers. 根据前句,我们可以推断出insurer 的意思是“承保人或保险公司”。

(2)根据举例猜测词义例子语境能够提供猜测生词的重要线索,往往运用冒号或者for example,such as 等引出。例如:Studying marketing mix is very important process for making analysis of structure about the market.尽管这句话不能告诉我们marketing mix 的准确意义,但我们可以猜测它是与市场相关的东西。

3、通过语境理解词语的特殊含义

在特定的语境里,有的词语原意已被引申,或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这类词语不能机械地用词典中的意思去解释。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就必须结合语境分析,进一步将词义进行引申,选择比较恰当的汉语词汇来表达。如“We must admit the fact that services in business field―such as goods wrapping,delivery,and credit―have certain amount of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m,and these costs must be covered by higher prices”句中的“cover”,若按词典上的释义,理解成“包括、包含、覆盖”,这里选取任何一个意义来翻译本例句中cover 一词都无法充分再现原文的意义,故将该词引申为“弥补”才符合地道的汉语表达。

四、结论

商务英语属于专业英语,是专门用于商务活动中的沟通交流工具,其词汇体系有其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形式。在含义表达上看,词义的演变主要受到语境的影响,此外,词义的表达因语境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通过语境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商务英语中词义和怎样确定词义的表达方式。研究语境,对商务英语词汇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在语境中学习词汇,才能掌握其确切意义,灵活地进行语言交际。

【参考文献】

[1]殷晓芳.中高级英语写作考试高分对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75-80.

[2]程迎春.商务英语词汇特点和学法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

篇7

人们容易领悟某一景观的意义并认同其质量品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于景观清晰度的识别,也即容易认明景观实体的各部分特征,并与记忆中的景观意象相对照,对其意义和品质作出反应。如果能在设计中将景观实体形态的特征,构筑成更接近人们记忆中的意象,那么,借助形态的控制,景观实体不仅会保留实用功能的固有作用,而且会从功能体系中超越出来,使人更容易感受蕴含于实用中的某种精神含义。例如围墙或壕沟不仅具有边界实用意义,还有唤醒人们诸如围合感、领域性的精神意义。

由此看来,景观质量的含义不仅指实用性,还包括因形态组织的倾向性传达出的精神内涵。

人造景观质量是景观认知和物质品质两者交汇的结果,改善质量的方法自然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改变景观的物质形态,另一种是改变人的认知概念。因质量评价与人的认知概念有关,单方面的改变都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改善景观质量涉及问题的两个方面:1、景观实体形式的组织;2、形式的意义如何被理解和认同。认同的前提是识别,因此恰当的设计方法是从易于识别的角度进行景观实体形式组织。这类注重激活意象主动加工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探索,有利于在减少投入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人造景观的认同程度,具有经济意义。

2 景观环境的识别机制和研究内容

景观一词是建立在“人对周围环境的眺望”⑴等意义上的概念。这个概念由眺望的人和所见的环境构成,因此景观意义是否被理解与人的知觉特点有关。按照认知心理学目前的一般看法,“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⑵这个过程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景观感觉信息加工的过程。当人们能够确认所知觉的景观是什么时,实际上知觉到的是关于这个景观的粗略结构特征。由于每一处景观都是按一定的结构和组成关系形成的,也即具有区别与另一种景观的个性结构,于是千差万别的景观就可以为我们识别。理解景观有何意义依赖两方面条件:一是景观形态本身具有的组织结构倾向;二是人所具有的景观知识和经验。景观的意义原本寓于客观对象,由于有了经验的条件,景观的意义就可能被理解。

实体是构成景观环境的基本物质元素,人们对景观环境的感知觉,主要通过对景观实体的形态特征来判断。景观质量是否被认同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实体理解和解释的结果。在这层意义上,景观实体的基本性质以及组织方法成为景观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景观实体的基本性质

3.1 景观实体具有传承观念的性质。实体作为概念可以独立存在于观念中,它帮助人们把客观景观与心理景观中的大量关系组织起来,使人们按分组归类的思维方式,⑶提取景观的知识,并根据概念来推断与实体有关的性质,如面构成体、体的围合形成空间,进而根据某种“联结”方式构成更多的含义。设计者是通过实体形态概念的运用表达其设计观念的,使某一历史时期的景观观念无须用言语描述得以代代相传。因此,实体应具有传承景观观念的作用。

3.2 景观实体具有认知场所属性的作用。作为语言描述的实体概念并没有视觉形象的特点,只有当它被赋予体积、强度和材质等物理指标时,留存于观念中的实体概念才能转换成可以观察到的具有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的景观形态。它表明了场所环境的形状和情景,包括空间的占有,形状的开合、方向性等形式意义,是设计师认识使用功能与空间形式关系的结果。这些实体形态体现出的场所感、量感、力度感与和谐感等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对观察者情绪的激活有一定的诱发和暗示作用。例如陵园中的纪念碑,它的形状、大小、色彩、肌理以及结构联结关系所显示的纪念性,主要是通过实体形态的力、能、势对周围空间的占有获得的。人们对纪念碑精神意义的理解也主要从实体形态的空间感、量感、力度感的暗示中获得。这种暗示作用会影响人们的观感,进而诱发和激活诸如崇高、敬仰等相应心理活动。可见,实体具有认知场所属性的作用。

3.3 景观实体的组织形式具有限制性。由于景观的性质主要依靠实体形态的组织化程度来体现,于是如何限制性地编排实体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方向、尺度、位置、定向和重心等因素来满足某个特定“规则”,使人们认知和使用某一特定场所成为可能。“限制性规则”规定了与生活环境相适合的基本原则,如设计规范就是一种限制性规则。这类规则不仅是设计者必须遵守的原则,也被作为场所环境如何顺应生活需要必须满足的条件。因而景观实体形态的组织不仅涉及生态环境的调控、结构和构造方法等工程技术规则,还涉及生态学、植物学、行为心理学等专门知识。满足这些条件的实体组织形式必然具有限制性。

3.4 实体使景观进入了艺术和心理领域。实体将抽象的设计观念通过营造形成具体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实体直接传承了场所的感性意义,传达出蕴含于形态中的美。使景观空间成为即有实用功能又富有美感的生活环境,并由此引出对色彩、式样、质感、细部等诸多问题的不同感受。这些感受可以理解是实体的形状、质感和色彩,对人的心理施加各种影响进而启发联想的结果。因此,如何利用、显现或淡化这些外在因素使景观进入了艺术和心理领域。

3.5 景观实体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从人的视知觉角度讲,实体的形状、质感和色彩是产生视觉感受的三个主要方面。形式化的点、线、面、体基本要素确定了景观外在基本形式,而材料是通过质感、色彩影响心理的。同一实体形态可以通过不同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对心理施加影响。反之,被体验过的质感和色彩知觉经验也可使场所赋有新的环境含义。由于种族、地域环境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同一实体表达的涵义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反。因而,实体传达其意义即超越时空又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实体作为构成景观环境的基本元素,按其性质可以从形态构成、感知觉特征、意义表达等方面进行典型特征和处理手法两大类研究,其核心是实体形态体现出的景观功能和精神意义。

4 景观实体的组织方法

景观意义是否被认同通常基于两种含义上的理解:一种含义以景观场所的空间功能为依据的理解;第二种含义则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关于设计符号的理解。功能主要通过对实体的控制来实现。由于“符号的价值或含义是由使用者赋予它的。”⑷因而对设计符号的理解则要求“约定”来达成,并依赖人们具有的景观知识和经验。意义的理解首先基于视知觉对形式特征的判断,因而景观形态的组织方法一方面应尽量激活使用者对景观形态特征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则顺应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对景观的意义进行暗示或诱导。从方法上来说,如下几方面具有启发性。

篇8

关键词:背景环境,内涵,镶嵌,契合

中图分类号:N04;H059;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6-0039-05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of the Term “Setting”

CAO Ang

Abstract: The term “setting” is widely used in western culture relic conserva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language,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etting” still remains undefined. It is necessary to trace the origin of “set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lish context and explore its conception and connot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find out its proper Chinese translation. In most cases “setting” is related to human beings events.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the “setting” corresponds to what is built on it or anything happens in it. The Chinese term “背景环境” contains most content of “setting” and it can be a translation of “setting”.

Keywords: setting, connotation, set, correspond

中国自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后,与世界各国的文物保护交流日益增多,大量国际文物保护文献和资料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有些翻译不尽如人意。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文物方面术语涉及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思维方法、语言模式、古今差异等复杂的情况,需要深入研究术语背后相关概念内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特别是对某些专业术语而言,要找到一个贴切的对应词语,并且能够为业界广泛认同,往往需要经历一个长期锤炼的过程,setting就是其中之一 。

1setting的研究情况

setting是文物保护工作中常见的术语,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作为国际文物界的资深专家,有较深体会。他曾说,“英语‘setting’这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单词一直困扰着我。我总想找一个单一的中文词来贴切地、完整地对应它,却一直未找到一个答案”,“还是只好以‘环境’来对应” [1]。社科院环境与发展中心的徐嵩龄先生长期涉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setting有着自己独到的分析和看法。他从setting、environment、surrounding三个同义词入手,依据《凯氏同义词和近义词辞典》从词法上对它们进行区分,并通过分析《威尼斯》等有关文件的文本内容,建议将它们分别译作环景、环境、周边<sup>[2]</sup>。徐先生的主要观点建立在对同质物与非同质物的讨论基础上,认为surrounding只包含同质物,setting则同时包含同质物和非同质物,也就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然而,问题在于,所谓同质物与非同质物中的“质”是很难界定的,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定义出不同的“质”;再者,《威尼斯》和《巴拉》所体现的setting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因此,人们对setting的这种解读仍然不甚明晰,“环景”的提议尚未被业界广泛接受。所以,从英文语境去研究setting,分析其语源语义,与environment和surrounding做出区分,析理发掘其内在底蕴和含义,以解决中文语境下的翻译难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应从setting的概念形成过程来探索,继而全面掌握其内涵的核心实质,为找出贴切相应的中文对照术语打下坚实基础。

2英语语境下的setting原义与相关义

国际文物保护文件中出现的environment和surrounding是我们比较熟悉且对其含义有一定认识的术语。environment,环境,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科技术语,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发展多年。事实上,文物保护界引入environment这一术语,应当源于实际操作中文物保护与环境科学间的学科交叉。surrounding是动词surround的动名词变形,surround则有多种词源,包括盎格鲁法语surounder,中古法语soronder,以及后期拉丁语superundare,三者皆出于15世纪左右,且都含有淹没、泛滥之义。surround最早表示出封闭式环绕的语义是在17世纪初,加之其读音和round(圆)相近(这也影响了该词的拼法),这一语义也就延续至今。surrounding首先是该语义的形容词形式,后被简化为直接指代围绕物而出现名词用法。而其复数名词形式surroundings被用作环境之义,则是在1857年<sup>[3]</sup>。在文物保护相关国际文件中频繁出现的surroundings即取自此义项。由此可见,environment和surroundings都是从空间关系的角度出发,从而构成环境的语义。

setting与environment和 surroundings有较大不同,它的起源不是包围和环绕之义。从词源上来讲,早在14世纪,setting即作为set的动名词出现,表示安放、固定;在中古英语时期,setting含有地点、位置之义,也被用作“创造性的行为或事物”;1815年,setting指用于镶嵌珠宝或其他饰品或器物的底座;其后于1841年被证实用作“背景,历史,环境”。这里背景特指舞台戏剧所用到的布景。从其词义发展来看,set及setting通常多与人类的主观活动相关,且实质上均为对某物的地点、位置的确定,安放、镶嵌体现某物的实际位置,而布景可以理解为戏剧所发生的抽象时空位置。所以setting的环境之义应当是这些义项的发散和引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义项构建成了一个富于观赏性或实用价值的整体,这也就昭示了setting一词本身所暗含的目的性。也就是说,setting作为一个名词,它不单单表达其字面上静态的“环境”之义,更重要的是该“环境”与其上发生的或所承载的事物间的密切联系,即setting的存在是为其所负载的主体的完整性而服务,脱离了“主体”(珠宝,戏剧等),setting也就不再具有意义或价值。《牛津英语大辞典》对setting的解释为“the place or type of surroundings where something is positioned or where an event takes place”<sup>[4]</sup>。其中,“某物被定位于其上(something is positioned)”即中文语境中的“镶嵌”,而“事件发生(an event takes place)”同样强调了事件与环境的联系。那么,setting的延伸义“环境”,应当也包含“主体嵌入环境,两者密切结合,环境衬托主体”的含义。由此可以推论,作“环境”之义的setting,也是有所承载的,这和现代英语对setting的释义是相符合的。

3西方文物领域中setting一词的发展

西方文物保护学术界对于surroundings和setting的使用,似乎也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

1931年《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以下简称《雅典》)的第三条①提到了surroundings,这里是指临近古迹的周边环境。此处特别强调surroundings的重要性,是因为人们往往因surroundings不是古迹的一部分而任意处理,忽略视觉上surroundings和古迹的不可分割性,结果破坏了古迹的整体美观<sup>[5]</sup>。这就形成了两者间的间接连带关系,由此surroundings一词就不仅仅指代文物古迹周边的事物,已经开始考虑它对文物古迹的影响。1954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以下简称《海牙公约》)的第四条②,对文化财产的尊重,亦提到了surroundings。明确要求各缔约国不得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利用任何property(文化财产)周边的its immediate surroundings(紧邻环境)而使文化财产处于危险境地<sup>[6]</sup>。可见,早期《雅典》和《海牙公约》中的surroundings都是因为毗邻文物主体本身,所以不论从美观角度考虑,还是从规避武装冲突风险的角度考虑,surroundings都是不得不顾及的问题,这是由surroundings的空间位置决定的,而非其自身价值。在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中,则给出了新的定义,该定义指出,无论是天然形成还是人为构建,具有文化或美学价值或构成了典型自然环境的景观,都应得到保护。这里的surroundings单纯指自然环境,且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环境。这里的典型意义显然反映了人类的特殊认知,且由此赋予了该自然环境额外的价值<sup>[7]</sup>。

1964年《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以下简称《威尼斯》)在世界文物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其在对“周边环境”的看法上与此前任何或公约有着巨大的转变。《威尼斯》第六条“The conservation of a monument implies preserving a setting which is not out of scale. Wherever the traditional setting exists, it must be kept. No new construction, demolition or modification which would alter the relations of mass and colour must be allowed.”<sup>[8]</sup>直接规定了古迹保护应包含其“周边背景环境”(setting)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雅典》第七条“A monu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history to which it bears witness and from the setting in which it occurs.”强调古迹不能被分离出其产生环境。从实物角度来看,《威尼斯》中所开始使用的setting,与《雅典》和《海牙公约》中的surroundings大体上应当同样是指向古迹周边的围绕物的。然而《威尼斯》第七条强调了文物古迹与周边环境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了在一定情况下,围绕物本身具有一定价值或围绕物与主体相结合才能体现古迹的完整性。因此,《威尼斯》用setting为这些围绕物及环境重新命名,提升了古迹周边背景环境的价值,加大了对其重视程度,而setting一定程度上覆盖并超越了《威尼斯》以前的surroundings的概念。自《威尼斯》始,setting这一概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并频现于行业内各文献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华盛顿)》对setting一词的使用。该中“原则与目标”第二条第五项的英文原文表述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wn or urban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 setting, both natural and manmade”<sup>[9]</sup>。这里surrounding被用作形容词形式以修饰setting,指代城镇或城区周边背景环境,而未直接写作surroundings,可见setting比surroundings从词义上讲更富于文化内涵和关注价值。

尽管setting一词由于蕴含人类活动或人类认知方面的内涵,以及其与文物古迹主体有机契合的相互关系,从而获得其学术内涵,但人们在使用上并不完全统一。《华盛顿》所指出的“setting”包含“both natural and manmade”,即“自然或人工环境”,可以说是与《欧洲》③一脉相承的。然而《华盛顿》所特指的城镇与环境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wn or urban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 setting),是把城区(urban)与环境(setting)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对比联系研究的,而城镇与城区(town or urban area)的周边背景环境(surrounding setting),通常为乡村地区(rural area)或自然景观(natural setting),这一观点似乎又与此前诸多文献中的陈述有所不同。尤其《威尼斯》在定义第一条中出现过短语“the urban or rural setting”,暗含setting同时包括城区和乡村的意思,明显和《华盛顿》的范围划定不同。诚然,这之间的区别可能与《华盛顿》主要针对历史城镇和历史城区的保护有关。但以术语的角度而论,setting尚无一个明晰、准确、统一的定义,不同文献依据各自的需要在使用setting一词之时,setting实际指代的内容或多或少会有些差别。唯一将setting列作单独词条赋予其定义的《巴拉》中的解释为“setting means the area around a place, which may include the visual catchment”<sup>[10]</sup>,中文译本为“环境是指‘某遗产地周围的区域,可包括视力所及的范围’”。然而,所谓visual catchment(视力所及),客观来讲,远至天际线,近至较近视野范围内任一可聚焦之物,都可称是视力所及范围,实在难以界定。而原文中的may(可能,可以)本身就不是一个确定的表述。因此,《巴拉》对setting的定义,是试图在空间上对setting划出范围,但仍然有些模糊。不过,setting所涵盖的富有文化内涵价值的环境之义,在行业内已不存分歧。

4setting中文名的选择

可以看出,在国际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中,英语语境下的setting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达成共识的是,setting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意味着文物古迹的周边背景环境对人类的意识活动或思想认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客观上,文物古迹与周边背景环境总是发生着或强或弱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机契合的整体。若在现有汉语词汇中找出某一词语作为setting的译词,是很难在语义上实现一一对应的。以“环景”而言,在现代汉语中“景”常作“景色、景致”或“情况、现象”讲④。因此“景”字本身更多强调观赏性和事态发展性,“环景”具有主体的意味,背景的含义是被弱化的。

笔者认为,汉语中常用的“背景”可以较大程度地反映setting的内涵。“背景”,通常涵盖了某一事件的发生或某一事物的存在所依存环境的全部信息。在分析研究某一事件时,通常以背景、经过、影响的逻辑顺序加以分析,而这三者显然又构成一有机的整体,那么作为前提基础的背景,显然包含了与setting类似的镶嵌底座的义项,与事件对象形成“主体嵌入环境,两者密切结合,环境衬托主体”的词语内涵。再者,对比setting和environment两者,它们实际上体现了英语语言逻辑中不同于汉语的词汇的人格与物格的区分。再次审视现代汉语语境中背景一词,其常被用于分析与人相关的事物,使得背景也具有了强烈的围绕着人的相关性,乃至人文色彩。那么用背景来反映setting的文化内涵价值,可谓是顺理成章的。因此,笔者倾向于暂以“背景环境”这一复合名词作为setting在文物领域内的中文译词,其中“背景”体现setting的内涵,“环境”反映setting所代表的客观实物。可以说,“背景环境”既能契合诸多中对setting的表述,同时也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注释

① 原文为“ The Conference recommends tha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the character and external aspect of the cities in which they are to be erected should be respected, especially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ancient monuments, where the surroundings should be given special consideration.”

② 原文为“ The High Contracting Parties undertake to respect culture property situated within their own territory as well as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other High Contracting Parties by refraining from any use of the property and its immediate surroundings or of the appliances in use for its protection for purposes which are likely to expose it to destruction or damage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③ 原文为“The Europea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ists not only of our most important monuments: it also includes the groups of lesser buildings in our old towns and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in their natural or manmade settings. ”

④ 《辞海》1979年版,景:(1)日光;(2)景色,景致;(3)古代称罩衣;(4)情况,现象。

参考文献

[1] 郭旃.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环境因素及评判尺度[C]//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第15届大会论文选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7.

[2] 徐嵩龄.论文化遗产科学的“环景”(setting)概念――基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C]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第15届大会论文选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44-45

[3] Douglas Harper.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EB/OL]. [2014-09-08].http://.

[4]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 UK:OUP Oxford,2010.

[5] ICOMOS. The Athens Charter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Monuments[EB/OL]. [2014-09-09].http://.

[6] UNESCO.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with Regulations for the Execution of the Convention [EB/OL]. (1954-5-14) [2014-09-08] .http://.

[7] UNESCO.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afeguarding of Beauty and Character of Landscapes and Sites[EB/OL]. (1962-12-11)[ 2014-08-09]. http://.

[8] ICOMOS. 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The Venice Charter 1964) [EB/OL]. [2014-09-15].http://.

篇9

对土木工程材料的资源化运用探索 对土木工程材料的资源化运用探索 对土木工程材料的资源化运用探索 炉渣的理化性质及工程特性表明炉渣具有骨料性质。同时,炉渣的重金属含量、浸出毒性和溶解盐含量均较低,没有放射性危害,因此资源化利用的环境风险较小。而且炉渣残余有机物含量较少,坚固性较好,作为土木工程材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炉渣(或是混合灰渣)己经有几十年的应用历史,尤其在欧洲,炉渣资源化利用的比例较高,总体比例在50%以上,其中作为道路工程的集料和填埋场的覆盖材料是目前炉渣资源化利用最主要的方式。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的替代骨料炉渣的物理组成、级配、坚固性等均符合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替代骨料的要求。另外有研究发现,垃圾焚烧炉渣中含有一定量的活性SiO2、Al2O3、Fe2O3等成分,具备一定的火山灰活性,故将炉渣用作水泥混凝土骨料对强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在休斯敦、华盛顿和费城等地,至少完成了6项含混合炉渣的沥青道路铺筑示范工程,炉渣被分别用于道路粘结层、耐磨层或表层和基层。示范工程的测试结果表明,石油沥青铺面在一年内不会发生开裂现象,并且只要处置得当,炉渣沥青利用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美国StonyBrook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用稳定后焚烧炉渣制成的水泥砖建成2座人工暗礁,历经6年没有发现有机或无机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出到周围环境;用炉渣空心砖建造船库,经30个月的测定结果表明:炉渣中的污染物能被有效地截留于水泥基质中,船库内的空气质量与周围大气相同,并且工程测试表明炉渣砖与标准混凝土砖的抗压强度相当。但与传统的砂石相比,炉渣作为集料仍有其欠缺之处,应用时需注意:其一原状炉渣由于含有大粒径砖块、石头和金属,使得其只能用作二级公路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底基层集料,只有去除这些大颗粒后,炉渣才能用作基层和二级公路以上公路底基层集料。另外大颗粒组成可能会破毁施工设备,对施工的危害较大,应该尽可能地除去。其二由于水淬降温排渣作用,原状炉渣的含水率高达12.0%~18.9%,炉渣含水率会直接影响到集料压实程度、密度、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含水率过高,还会出现渗水现象,且不便于运输,也难以形成高强度。在应用时,必须根据应用途径作进一步分析确定是否需要通过风干降低炉渣的含水率。其三是由于炉渣中含有一定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对环境有一定的潜在影响,资源化应用过程中应对炉渣及其产品进行严格的环保检测,另外工程应用时可以考虑加入适量的水泥、石灰等胶凝材料进行稳定化处理,以降低环境风险。路基、路堤等的建筑填料由于天然砂石骨料的缺乏,炉渣用作停车场、道路等的建筑填土材料,成为欧洲目前灰渣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填埋场覆盖材料填埋场的覆盖层由5个部分组成,由上层到下层分别是植被层、营养层、排水层、阻隔层和基础层。其中基础层对整个覆盖系统起着支撑、稳定的作用,其材料为土壤、砂砾,甚至可以为一些坚固的垃圾,如建筑垃圾等。炉渣若用作填埋场覆盖材料,可不必进行筛选、磁选、粒径分配等预处理工艺。由于填埋场自身存在有利的卫生条件(具备环境保护设施如防渗层及渗滤液回收系统等),能够很好地控制炉渣中的重金属或水溶性盐分的浸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另外,焚烧炉渣作为垃圾填埋场的日临时覆盖材料可以起到一定的阻止填埋场臭气溢出作用正在逐渐地被采用。

目前这些灰渣主要进入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这将显着增加城市周边填埋库容的压力,因此炉渣的资源化利用有很大的必要性。炉渣的理化性质和工程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炉渣的物理组成及级配满足作为集料的使用要求;有机物含量较少,坚固性较好,适合作为混凝土集料、填土材料及垃圾填埋场覆盖材料进行资源化利用。炉渣的重金属含量、浸出毒性、溶解盐含量及二恶英类物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且炉渣没有放射性危害,资源化利用具有环境安全性。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紧缺的国家,天然建材原料缺乏,将炉渣就地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够节省填埋库容,减少运输费用和运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够节约资源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从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上来说,炉渣不属于危险废物,鼓励发展资源化利用技术。因此,探索适合我国炉渣特性的资源化应用技术对于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篇10

关键词:气体吸附分离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

1 前言

随着人类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向自己赖以生成的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在不断地增多,“保卫地球、保护我们生成的环境”不再仅仅是一句危言耸听的口号,而是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能否生存的刻不容缓的大事。人类需要发展但更需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是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工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主要污染物为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废渣(即工业“三废”),其中工厂每天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气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极大,尽可能将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到最低限度是非常必要的。

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和人类健康威胁较大且绝对排放量较大的废气主要包括:

(1)含NOx、SO2、P、As、PH3、CO、HF、C2HCl3、C2H3Cl3等污染物的有毒气体;

(2)其它气体,开展关于减少这类有害废气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结合著者在这一领域已经开展的研究,讨论了用现代吸附分离技术净化这类气体的意义及工业开发的可行性。

2 吸附分离技术治理废气技术基础及过程

(1)气体吸附分离技术基础

气体吸附分离技术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项新技术, 按照再生方式的差异常分为变压吸附法和变温吸附法两类:(1)变压吸附(英文名称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简称为PSA)法提纯或分离单元是根据恒定温度下混合气体中不同组份在吸附剂上吸附容量或吸附速率的差异以及不同压力下组分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容量的差异而实现的,由于采用了压力涨落的循环操作,强吸附组份在低分压下脱附,吸附剂得以再生;吸附剂的使用寿命一般为十年以上,所以PSA过程基本是无原料消耗过程;(2)变温吸附法(英文名称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简称为TSA)或变温变压吸附法(简称为PTSA)是根据待分离组份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容量差异实现分离,由于采用温度涨落的循环操作,低温下的被吸附的强吸附组份在高温下得以脱附,吸附剂得以再生,冷却后可再次于低温下吸附强吸附组份。确定是否采用吸附法分离的主要依据为待分离组分之间的吸附等温线,图1为待分离组分A(污染物)、B(非污染物)的在温度为t1或t2的吸附等温线所示:

对于污染排放物A如果与非污染组份B吸附容量差别较大,则可考虑PSA技术(当然,有时动态吸附容量也是确定分离的一个依据,但在污染治理中很少涉及);对于常温(t1)下强吸附组份A不能良好解吸的分离,可考虑采用TSA或PTSA技术。

吸附分离技术采用的吸附剂通常为活性炭、硅胶、氧化铝等常规吸附剂或在吸附剂上附载不同贵金属的专用吸附剂,或者是开发不同孔径、不同微孔容积的专用吸附剂。

(2)吸附工艺过程循环的实现

PSA、TSA或PTSA 过程的连续运行通常是通过多个吸附器依靠阀门切换实现的,当某些塔在吸附时,其它的吸附器则处于再生等步骤;吸附饱和后的吸附剂需要再生时,其它已再生好的吸附器开始进入吸附步骤,如此实现循环操作。下图为西南化工研究院实验开发成功的TSA净化并回收硝酸尾气中NOx的流程示意图。

3 工业废气来源及治理研究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为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所占空气总污染物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对人类自身健康的危害在不断增大。目前,排放空气污染物最多的工业部门有:石油与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电力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等,下面就工业排放的主要有害气体污染物NOx、SO2、P、CO、卤代烃、挥发性有机物(简称为VOC)等的吸附分离治理前景和可行性简要分析如下:

(1)硝酸生产尾气、烟道气、石灰窑气等各种工业废气中的NOx

硝酸生产过程中要排放大量的硝酸尾气,其中含有NOx。NOx不仅对人类、生物有剧毒,而且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生成,其危害极大。我国现有硝酸生产工厂50多家,硝酸尾气中NOx的浓度一般为500~5000 ppm,每年排入大气的NOx(以NO2计)约为6万吨。如果能回收这些NOx,不仅控制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以增产硝酸,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西南化工研究院已开展了硝酸尾气的吸附法回收治理工业性试验研究工作,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有相当的优越性。研究表明,净化气中NOx浓度可控制在低于0.02%,对应尾气中NOx浓度从0.04%到0.8%,回收气中NOx浓度变化范围可从0.8%至5%,可以返回系统生产硝酸。

对石灰窑气等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脱除技术,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已开发成功,并申报国家专利。对烟道气中氮氧化物的脱除,根据烟道气组成采用TSA法与其他化学技术处理法可有效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2)黄磷尾气净化和从黄磷尾气中提纯一氧化碳

我国每年生产黄磷40万吨,生产过程中每生产一吨黄磷会产生2500Nm3尾气,每年产生的尾气量达10亿Nm3,其主要成份为一氧化碳(约85%~90%),CO是一种易燃易爆有毒的气体,尾气中含有的P、S、As、F等及其化合物的有毒组分未经处理排放到大气中也将严重污染环境;同时CO又是一种重要的碳一化工原料,尾气中含有的P、S、As等易使催化剂中毒,所以有效处理黄磷尾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在净化黄磷尾气和开发黄磷尾气领域已开展了较多工作,其中西南化工研究院开展了尾气处理的动态吸附研究实验,取得了可循环操作的TSA净化流程,并结合自己的CO提纯专有技术,已转让一套采用吸附法从黄磷尾气净化并提纯CO的工业装置。

(3)二氧化硫的控制

硫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它是大气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严重的环境污染物之一,目前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高烟囱稀释法、采用低硫燃料、排放废气脱硫等,近年在采用干法(吸附剂吸附法)、湿法脱硫技术领域开展了较多研究,工业化应用已很成熟。 吸附法脱除废气中的SO2又分为物理吸附法和化学吸附法,物理吸附时被选择性吸收的SO2可通过升温或降压解吸出来,化学吸附时吸附剂同时起催化作用,被吸附的SO2被废气中的氧氧化成SO3,后者在与水生成硫酸。目前,国内关于采用吸附法净化SO2的报道多为实验研究报告。

(4)含三氯乙烯、三氯乙烷等卤代烃的排放废气净化

含卤代烃的废气净化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是溶剂吸收或吸附法处理,如:(1)彩色显象管生产线清洗阴罩时挥发的三氯乙烷气体刺激人体粘膜,长期接触能使运动神经系统受损,无论从环境保护还是降低生产成本来看都必须回收利用。航天总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成功开发了应用活性炭纤维回收三氯乙烷,避免了环境污染,使用效果良好。(2)在工业上应用很广的三氯乙烯,是对人体和环境都有较大危害的有毒污染物,含三氯乙烯工业废气排放前必须脱除其中超标含量的TCE,应用吸附法可有效控制排放尾气中三氯乙烯含量并回收其中的三氯乙烯,西南化工研究院在这方面开展了较多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5)含高沸点有机物的尾气净化

目前,采用吸附法净化、回收排放尾气中的有机组份的工业应用是比较成功的,采用的通常流程为TSA或PTSA流程,既可有效脱除有机污染物又可回收有用组份。根据大量实验研究,西南化工研究院在已开发的多套PSA装置的预处理装置中,成功地采用TSA、PTSA技术很好地解决含高沸点有机物的尾气净化,如苯、萘等的脱除。

(6)排放气中一氧化碳的脱除

CO是一种易燃易爆有毒的气体,未经处理排放到大气中将严重污染环境,所以严格控制排放气中CO含量是非常有意义。目前,国内北京大学开发的13X分子筛载体的Cu(I)吸附剂、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稀土复合铜(I)吸附剂都是很好的CO吸附剂。实验表明,采用PSA或TSA技术脱除CO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排放气中的CO可控制在1ppm以内。

(7)含氟排放废气的净化

含氟(主要为HF和SiF4)废气数量虽然不如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大,但其毒性较大,对人体的危害比SO2大20倍,因此工业生产排放气必须控制含氟化合物的排放量。目前,HF回收通常生产冰晶石,尽管从理论上可采用吸附法结合其他化学法处理含氟废气,但目前国内应用PTSA回收含氟排放废气的工业装置尚未见报道。

(8)从富含甲烷气源中浓缩、回收甲烷

矿井瓦斯是在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瓦斯气中含有25~45%的甲烷及其它一些组份,其热值仅2500kcal/m3左右,难以利用,通常排入大气,以致污染环境。我国每年约有30亿m3瓦斯放空。因此有效利用矿井瓦斯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开始采用PSA技术从矿井瓦斯中浓缩甲烷的实验研究,可以把甲烷浓度从20%提高到50~95%,浓缩后的富甲烷气热值明显提高,可以作为优质燃料和化工原料。

(9)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

近年来,由于CO2排放量增加(每年以二氧化碳形式放入大气中的碳约为50亿吨),大气中二氧化碳已从工业污染时代的270ppm上升到近500ppm,大量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积聚引发全球的温室效应已经引起了人类的重视。从含CO2浓度较高的排放废气中回收CO2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回收了有用组份,减少了资源浪费。从富含二氧化碳的工业废气中回收二氧化碳这些工业废气主要有:石灰窑气(含二氧化碳28%~38%)、制氨和制氢装置副产气(含二氧化碳28%~99%)、烟道废气(含二氧化碳10%~18%)及脱碳再生气等。通过提纯,产品二氧化碳的纯度可达99.5~99.99%,指标均可达到或超过二氧化碳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GB1917-80)。

(10)PSA富氧处理城市垃圾废气

随着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激剧增加,目前主要采用空气燃烧的方式人类的生活垃圾,每天通过燃烧垃圾产生的大量含VOC有毒废气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如采用PSA技术从空气富集氧气(氧纯度可达到93%)替代空气处理城市垃圾,则大大降低了有毒废气的排放量。

结束语

随着对吸附分离研究机理的不断深入,结合其他化工处理技术,吸附分离技术必将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童志权,陈焕钦编著 工业废气污染控制与利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612-614

(2)陈健,魏玺群. 废气中三氯乙烯的脱除及回收新工艺. 天然气化工 1999,Vol.24(4),25-28

(3)刘锦,王正方. 1,1,1-三氯乙烷回收装置 化工环保 P22-24 2000,Vol 20(1)

(4)覃世金 "黄磷生产中‘三废’综合利用的思路" 湖北化工 1997(2)51-53

(5)周波 "黄磷电炉尾气的应用实践" 云南化工 1996(4)44-45

(6)何寿林,汪鸿. "回收利用黄磷尾气的建议" 化工矿山技术 1997, vol.26(2) 53

(7)藏云鹏 "氟化氢废气的处理" 玻璃与搪瓷 Vol.17(5)

(8)吴克义 "氧化铝吸附氟化氢的特性" 环境污染与防治 1996 Vol.12(1),34-36

(9)Shakirov, B.S. Kompleksn. Ispol'z. Miner. Syr'ya,(10),85-8(Russian) 1992

(10)hakirov, B.S..Khim. Prom-st. (Moscow),(3-4),148-9(Russian) 1993.

(11)Kataoka,Masaki;Hara,Kozo. JP 10279301 A2 1998

(12)居沈贵,刘晓勤,等 天然气化工1998,Vol 23(1),29-32

篇11

关键词:水质监测;污染;环境保护

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来看,环境保护涉及到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树立科学发展观,寻求可持续发展,对自然与社会的再生产和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水质监测作为探测水污染程度、分析水污染成因的一种必要手段,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在环境保护日益成为热点话题的今天,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环境目前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重工业,因而对海洋、河流和地下水造成很大的污染。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随意排放,使得水中氮磷钾含量急剧升高,这直接导致许多湖泊海洋藻类爆发,严重影响了生态稳定。每年夏季来临,蓝色的海洋变成绿色的海洋,令人心痛不已。这种大面积的污染,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严重影响到海滨城市居民的正常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在生活用水方面。水环境作为自然界辐射面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强的系统,在整个地球环境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虽然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水资源的污染,水质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因此加强水质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什么是水质监测

所谓水质监测,就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种类以及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从而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水质监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监测水体成分,以考察其是否达到正常水质的指标。水质监测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它可以监控到对水质影响较大的化学物质,例如有机农药、磷、钾、氮、重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等,监测对象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等各种水体。对于水质检测来说,最经常性的监测是地表水及地下水监测,较为专业;还有监视性监测,一般用于生产和生活过程,有其长期性特点。

三、水质监测的流程与方法

进行水质监测前,首先要明确监测目的,即为什么监测,监测的结果将用作什么用途。对于环保局来说,这一数据将对日常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明确了监测目的之后,就要开始进行调查研究以确定监测对象,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等。需要注意的是,采样的过程和采样的保存工作尤为重要,只有运用科学的采样方法得来的样品,才具有科学性。更为重要的是,对样品进行科学的分析测定,然后提出科学的检测报告。从监测方法这一层面上来说,除了技术方面的要求,进行检测人员还应当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一般来说,进行水质检测最常用的方法是质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

(一)质量分析法

质量分析法是直接分离试样中的组分,利用天平分析测量各个物质的含量,以监测出科学的结果。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无需高精度仪器,在一般实验室利用分析天平即可操作。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对于微量元素的测定,不适宜用此种方法。

(二)滴定分析法

除了质量分析法,也可以采用滴定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根据其化学反应所得出的试剂溶液浓度和消耗体积,以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这种方法更为专业和复杂,适合分析测定对水质结果要求较高的样品。

四、水质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水质监测对保持水环境和整个全球的生态系统平衡都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保持水质健康对于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从源头上控制和发现水污染问题,才能维持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加强水质监测不仅是治理水污染的基础,也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举措,是应当提倡和支持的行为,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一般来说,针对不同用途的水体,其水质监测的侧重点也要相应地有所变化。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对于饮用水来说,加强水质监测可以防止细菌和传染病的传播,保证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对于工业用水而言,加强水质监测,在及时控制污水指标超标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阻止有害物质排入江湖海中,从根本上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另外,对于每年夏天爆发的藻类泛滥,如果能通过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其水体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提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那么就能很好地避免其藻类泛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不可小觑的生态意义。综上所述,加强水质监测对环境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相关单位尤其是中央和地方环保局在这方面应当有所表率,积极研发新技术、培养先进人才,加强对各地的水质监测,对于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做到及时管理,及时治理。最重要的是在源头上控制污染,以此才能保证我国的国计民生得到长足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宋晓明.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意义[J].民营科技.2011(8):119

②蔡炳先.标准化对环境保护的意义[C].湖北省标准化获奖论文汇编.2004

③杨夏欣.姚亮.环境水质的监测的分析方法及意义[J].科技传播.2014(16))

④陆璐.基于水质监测对新疆水环境保护的意义[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8)161-163

⑤徐信.硅藻在水质监测和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X]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篇12

关键词:拟态环境;社会交流;符号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151-03

一、从狮子到石狮子

石狮子在中国人心中具有很特殊的地位。狮子本不是我国的本土动物,其最早出现于汉章帝时期,《后汉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1]”是第一次出现狮子这个名词,但是石狮子何时出已不可考证,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狮子其原型来自于清朝,在清朝石狮子不论是其造型艺术还是所含人文含义都已经成熟并定型。从保存至今的唐宋辽金时代的石狮子来看,其造型和构思较为简单,所蕴藉着的文化象征涵义大体也就是辟邪一端。到明清之际雕刻的石狮子,不仅其体躯变得空前丰满富态、毛发空前圆润卷曲、造型和构思也显得复杂了,而且其人文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富贵生财、子孙繁盛的象征涵义的突显[2]。

在我国的神兽雕塑中,完整出现原型的几乎没有,包括狮子在内都有一定的变形,这种变形主要是由于文化赋予的结果。有学者提出我国的石狮子之所以显现出现在的造型,是取材于亚洲狮的结果。这个观点如果仅从雕塑艺术的角度去讲是值得讨论的,但仅从信息复制的角度去看,石狮子也大可不必放在门前了,与印刷品别无两样,其使用价值结束后就可以被弃而不用了。但显然,“肉狮子”之所以可以成为“石狮子”是其人为赋予的文化含义超过了狮子本身所发散出来的特制信息,石狮子的流行很容易跟佛教的流行结合起来,文殊师利作为菩萨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其散发出来的信息特质被片段化到他的饰物之中,更不用说他的坐骑狻猊,虽然狻猊不是狮子而是龙生九子之一,但是神兽没有人见过,其特质信息与狮子很像,《尔雅·释兽》:“狻猊如虥猫,食虎豹。”郭璞注:“即师子也,出西域。”同时在唐代的另一位高僧慧琳说:“狻猊狮子也,出西域。”这里已经把狮子与我国传统神兽以及佛家相关的形象做好了嫁接,完成了去“狮子化”。可以断定,石狮子的雕刻如果抛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其他因素,仅从文化角度来讲是狮子异化的开始。

二、从石狮子到石狮子符号

石狮子的雕刻包括摆纹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造型体现了当时的人们,更多的是社会权贵阶级,对石狮子的文化要求,这一点从官员品级与石狮子头上的髻毛疙瘩的对应关系中可看出一二。其数量越多,则主人官位品级越高。一品官或公、侯府第前的石狮头部有十三个髻毛疙瘩谓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的则逐级递减,七品以下则不准安放[3]。这个是封建等级对石狮子的解读和处理,当然民间百姓一方面受上等阶级的思想灌输,一方面针对自己的理解对石狮子进行解读,石狮子中所含的多子多孙、送福送瑞的意思大概从此中来。

但不管怎么说,石狮子在脱离狮子形象的禁锢以后就开始了自己的符号化之旅,石狮子不是信号,我们看到了狮子,狮子传递给人的信号是危险。而石狮子的材质首先就决定了它更类似与一种语义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功能。这一类不是语义符号的语义符号有这么几个特征,第一有现实来源,第二有意义来源。石狮子在形成之初就吸收了狮子的形象与神兽的特点,并且从佛家义理和民间信仰中吸收了相关的含义。第三为人创造,第四没有现实对应。石狮子的形象虽然我们看得见也摸得着,就摸得着而言,与其说是摸到了石狮子倒不如说摸到了一堆石头,如对于看得见来说,我们看到的是石狮子散发出来的信息,就当下的石狮子来说,我们看到的是威严、大气、力量,而对于那些相对了解石狮子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瑞兽背后所散发出来的历史信息和形象内涵。不难发现,石狮子与图腾类似,或者说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图腾式的表达,只是其中没有了崇拜的意味,更多的是能值和所指功能的发挥,被人创造,而又对现实产生影响。

如果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狻猊这种动物,那么我们对石狮子的解读则又是另一回事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态信息是不容易把握的,这一点就如同动物学家针对狮子个体和狮子这一物种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之间的不同一样。石狮子所散发的信息虽由人赋予,但人对石狮子的解读也在同时进行,石头狮子这一形象构成的稳定确保了其散发信息渠道的稳定,而其形象与内涵的分离,又形成人们对石狮子形象与石狮子涵义理解的分离。在能指与所指这两端,符号本身是稳定的,考察对石狮子最初涵义赋予的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如今对石狮子的理解是在中国社会关于这一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解读的交流中形成的,这种由交流所形成的较为统一的意见在形成之后也是一种稳定的状态,后期对其的解释也仅仅是对这以稳定结构的补充,仅此而已。

可以这么说,这个过程包含了两套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一套是石狮子的能指这个就是现实中的石狮子,所指通向其包含的文化信息;一套是解读人的,能指还是这个石狮子,所指则指向了个人的图示范畴。造成这种境地的结果,还是在于石狮子本身就是由意义世界创造的,从意义中来,在人的脑子里走了一圈以后又带着个人对石狮子这一符号解读过程中添加的意义回到了石狮子的意义世界中去,这个是意义实物化的特点。

三、从石狮子符号到拟态社会

我们之所有对石狮子有今天的理解,首先不是在于其内涵的成型,而是在于在这种内涵成型的过程中,信息发散结构的稳定和解读结构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交流的重要性,这种社会交流在大众看来是无意识的,其实就算对于意义赋予者个人来说,这种交流也是无意识的,换句话说,一种意义的产生是在交流的过程实现的,而这个过程本身就决定了个人在其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正如我们能记住的历史名人,但只要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几乎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都需要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这个圈子就是范围,这个范围是可以超越时间而存在的,以消耗为运动特征的存在其结构是不稳定的,其中最容易理解的两个变量就是时间和空间,一旦一个人被符号化,那么这个符号就可以被嵌入人类整体的历史进程中去。就算是人类整体也是不稳定的,只不过其整体存在的广度和长度超出了族群个体存在的广度和长度,以至于对个人来说,这种不稳定不被明显感知而已。

作为需要交流的人类整体而言,交流使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样子的必要条件,而手段就是各种工具,甚至可以将马克思对人的特征归结成一个名词,工具人。这个是我们人类或者说有交流的物种的生命特征,也是信息概念在工具人身上的体现,这一点从石狮子的涵义演变过程体现的非常明显,如果不是信息的存在,如果不是我们拥有解读信息的工具,这个世界就会是一个混乱的世界。

让我们再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没有狮子这个动物,石狮子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它所包含的涵义还会不会是我们现在的理解?这个假设的结果无关紧要,只是需要理解意义本身也是可以创造出实体物质的,这种物质的取材还是在物质范围,但是其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三千年前人们住土坯房子的功能与现在的混凝土浇筑的房子的功能没什么两样,但意义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中的社会身份的意味非常明显,没有人否认富人区与棚户区建筑结构和用料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带有社会信息的人们在社会交流中形成的,这种交流在拟态环境的形成中尤为重要。

就石狮子的出现来说,这是意义与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与此相近的拟态环境理论提出者李普曼则这样表述意义与现实的相互作用。“1914年,有一些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住在一个海岛上,那个海岛不通电报,英国的邮船60天才来一次。9月里,邮船尚未来到,岛上的居民仍在谈论不久前报纸上报道的关于即将审讯凯克劳斯夫人枪击加斯顿·卡尔默特的事,并聚集在码头上,想从船长那里知道判决的情况。可是,他们了解到的却是英国和法国订立了神圣同盟,向德国开战已6个多星期了。在这不可思议的6个星期中,岛上的、法居民和德国居民实际上已是敌人了,但他们相处得还是像朋友一样。回过头来看,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我们看到,报道现实环境的新闻传递给我们时快时慢,但我们把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当作现实环境本身来对待。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人物——拟态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但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动发生的真实环境中。因为,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所谓人作出适应环境的调整是以虚构为媒介来进行的。由于真正的环境总体上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而无法直接去了解。我们没有条件去对付那么多难以捉摸、那么多种类、那么多的变换的综合体。然而我们必须在那种环境中行动,就必须先以一个简单得多的模式来重构真正的环境,然后才能掌握它。要洞察世界,人们必须装有一幅世界面貌之地图。[4]”

李普曼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去谈现实与信息的作用,从而得出了“拟态环境的现实化”这一结果。如果在李普曼的理论里面加入符号或者说意义的独立存在这一概念再从广义传播的角度去看的话,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拟态社会”,社会的拟态化进程不是在有了大众传媒媒介以后才开始的,而是大众传播媒介使得拟态社会更加完全的显现出来,并且加剧其剧烈程度而已。可以说,人类的交流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使得人们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促使人们在“征服自然”的时代自我极度膨胀,这里的膨胀不含有任何的贬义色彩,人类还没有产生行为之前,工具本身的能力已经将作用的范围确定出来,膨胀就是这个过程。

石狮子与其内涵的关系,也可以被视为信息传播与人类行为的关系,而环境就是石狮子的渐变过程。之所以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基于两个矛盾:个体的感知能力与整体的覆盖范围的矛盾、信息结果与行为结果的矛盾。在解释这两对矛盾之前,要将外来的信息当做物质形式存在,在进入个人的理解图示前这个信息是存在的,这个信息指的是本身的散发,而非进入传播渠道后被加工过的信息类型。从行为产生的结果去看,其实就连信息的具体形式也是一种物质,首先得矛盾就是个体与整体的矛盾,正如李普曼所说“要洞察世界,人们必须装有一幅世界面貌之地图。[4]”不但要地图,我们还需要整个世界从起源到现在为止的历史,事无巨细都要知道,但显然,就个体而言这个不可能做到,不但是处于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无法做到,农业社会也无法做到。至于第二个矛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社会人们的信息处理行为与现在信息处理行为的不同,由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社会其社会成分相对简单,信息获取更多的偏重于自然环境信息,而现在社会的成分复杂,加之人类的日常感知客体不再以自然为重点,那么处理和适应庞大的、复杂的当代社会所散发出来的信息就已经耗光人们的精力。

那么,拟态环境什么时候就开始被现实化了?从人类拥有使用工具的能力的时候。具体开始的时候应该是人类有意识的将工具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时候,这种变化被感知则是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一段时间以后。

当下社会的样子,是我们自己造就的,我们在自身不断散发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从其他来源散发的信息,并产生行为,而行为的结果或者行为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这种信息就是意义的来源,而这种行为的合力又会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影响,人类社会或者归到形而上的文化、哲学等精神层次又是一个独立的信息系统,在现实与信息的处理的不断前进中,一个被我们“创造”的社会出现了,很难说人为社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不是我们主观意识的结果,正如同石狮子的出现在拟态环境理论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一样,拟态环境的现实化是结果而非开始。

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来看,在抓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理顺上层建筑与下层基础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十会议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仍被提出,其重要性,其交互的作用机制应该得到重视,在社会实践上,要紧紧把握住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蓝图,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富强民主国家,在传播上讲就是要将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做出全面、充分的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朝着社会主义社会目标,坚定不移的奋斗,在这期间,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要被充分认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是必要的,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是必要的。精神力量与精神交往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拟态环境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而至于其对我国社会这个总进程的重要程度,就好比石狮子的意义赋予,拟态环境本身不带有褒贬色彩,而是看人们在其中如何交流以及交流的内容如何。

参考文献:

[1] 二十五史?后汉书?西域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刘锡诚.中国石狮子象征[J].岱宗学刊,2000(1).

篇13

[论文摘要] 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时,它所表达的意义只能是众多义项之一,甚至变成了词典上所没有的临时含义,究其原因,语境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学习语言的人,除了学习词语的基本含义外,还要了解语境对词语含义的影响,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

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很多时候会求助于词典,然而词典并不是每次都能帮上忙。原因在于,词典上罗列的是词语的基本含义,而当词语进入特定语境或言语片断时,其意义往往要发生变化。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这类词语,不仅要了解其基本含义外,更重要的是“揣摩词句的语境含义”。

一、什么是语境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人的语言活动也不例外。“语境”一词,由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首先提出。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和使用学术界历来有较大的分歧。但大体上,人们认同于把“语境”看成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在我国,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汉语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最早明确提出语境问题并作出理论探讨。后来王德春教授又把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他说:“什么是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性格、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二、分析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

1.语境使语义单一化

“一个多义词虽有几种或十几种含义,但只要把它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把这个多义词的其他讲不通的含义都排除了。”

(1)语境有助于义项定位

词的多义现象使得语言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体现了语言的节约多效机制,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这种现象给阅读带来的不便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往往看着众多的义项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分析语境。

例如,“走”的义项很多,但是在“讲话~了嘴”一句中只适用“漏出,泄漏”这一义项。在“~群众路线”中只适用“实行,贯彻”的含义。而当已知某人已经卧病在床时,再说起“XX走了。”就表示“XX死了”的意思。如在殡仪馆的横幅“XX一路走好!”

(2)语境消除歧义

同样的情况还适用于语句,不同的语境会帮助我们确定语句的真实含义。“教师去讲课”和“学生去听课”都可以表达为“去上课”,同样,医生与病人都可能会说“去看病”,但意思是不一样的。在书面上看就成了歧义句,但是在交际过程中,对说话人的地位、处境等语境的了解就会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又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单独看一句话,不知道到底说的是“猎人死了”还是“狗死了”。如果变成“咬死了猎人的狗,终于被村民制服了。”或者“那头虎咬死了猎人的狗。”有了各自的语境,其意义也就立刻明晰了。

2.语境使得词义具体化

词义有概括性,通常都指整类事物或现象。而在具体的使用中,我们研究一下语境就会明确它到底是指整类事物中的某些个还是某一个个体。例如,“鱼”的词义概括了一切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腮呼吸,可供使用或制鱼胶的脊椎动物。“鱼”这个词本身可能指河里、海里的任何一种鱼,包括鲤鱼、鲫鱼、刀鱼、鲅鱼,等等,甚至鲸鱼。但如果有一天在家做饭的妈妈说,“下面我要炖鱼了。”我们就可以根据这句话的内外语境,家人的偏好或者是之前买鱼的情况,判断出到底是哪一种鱼,而且应该是在此之前已经收拾好的那条鱼。从而使具有概括性的词语和具体的事务挂钩,完成顺畅的交流过程。

3.语境使词义异化

词义在特殊情景语境作用下,往往会发生多种转变,这种转变叫做词义的异化。

(1)词类活用现象

每个词语不论其义项多寡,在运用中都可能会出现其本身不具有的含义、引申义或新义。其原因就是语境在起作用。语境不仅决定词语的义项选择、歧义的确定,而且能赋予词语以临时含义。如:

①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鲁迅《故乡》

“隔膜”原指阻碍人与人相互了解的无形障蔽,是个名词,而这里用作动词,当“产生障蔽”讲。

(2)形成修辞手法

语言离不开修辞,而修辞必须在语境中才能实现。历来研究修辞的学者都很重视语境的作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义。如: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卖弄”一词本是“有意显示、炫耀”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在这段话里,我们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鸟儿”是满含喜爱之情的。于是就可以明确地做出判断,“卖弄”在这里是个褒义用法,这里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与此相应,其意义也就变成了“展演”。又如:

文具盒里放着崭新的圆规。

②“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鲁迅《故乡》

在“文具盒”这个语境中,“圆规”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词语意义,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的是一种画圆工具。这句话看不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中的语境,则让我们断定,这里说的是个人,而非画图工具,再结合上下文,知道作者把杨二嫂比喻成“圆规”,那这里的“圆规”就成了杨二嫂的代名词,是借代手法的运用。

4.使词义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化

词语的运用是离不开社会这个语言环境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表达的含义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语言的这些外语境。

很多人看到经典的句子“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第一印象都会困惑,爷爷的大儿子怎么会是木兰的长兄,但了解到古代人的习惯,用“爷娘”来指父母,此处的“爷”即为父亲(一如现在吴方言中的用法),就会明白了。又如大多数地区的人说“东西掉了”,是指“东西落在地上了”,可也有些地区,是指“东西丢失了”。只有了解说话人生活的背景习惯,才能判断其真正含义。

同时,词语的含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词语在历经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科技的发展以后往往会获得某些特殊的含义,体现一定的时代特色。如“同志”一词,在我国古代,是朋友之间的称呼。建党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被广泛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性恋开始用“同志”互相称呼。知道这种演变之后,人们在使用时就要慎之又慎了。

三、小结

语境在语言交流中对词义起着重要的作用,语境制约着词语的含义,体现了交际者的文化性和时代性。语境使得词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语义。只有参照语境来分析词语,才能准确地认识词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道望.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德春.修辞学探索.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篇14

[论文摘要] 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时,它所表达的意义只能是众多义项之一,甚至变成了词典上所没有的临时含义,究其原因,语境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学习语言的人,除了学习词语的基本含义外,还要了解语境对词语含义的影响,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

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很多时候会求助于词典,然而词典并不是每次都能帮上忙。原因在于,词典上罗列的是词语的基本含义,而当词语进入特定语境或言语片断时,其意义往往要发生变化。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这类词语,不仅要了解其基本含义外,更重要的是“揣摩词句的语境含义”。

一、什么是语境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人的语言活动也不例外。“语境”一词,由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首先提出。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和使用学术界历来有较大的分歧。但大体上,人们认同于把“语境”看成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在我国,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汉语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最早明确提出语境问题并作出理论探讨。后来王德春教授又把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他说:“什么是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性格、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二、分析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

1.语境使语义单一化

“一个多义词虽有几种或十几种含义,但只要把它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把这个多义词的其他讲不通的含义都排除了。”

(1)语境有助于义项定位

词的多义现象使得语言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体现了语言的节约多效机制,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这种现象给阅读带来的不便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往往看着众多的义项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分析语境。

例如,“走”的义项很多,但是在“讲话~了嘴”一句中只适用“漏出,泄漏”这一义项。在“~群众路线”中只适用“实行,贯彻”的含义。而当已知某人已经卧病在床时,再说起“xx走了。”就表示“xx死了”的意思。如在殡仪馆的横幅“xx一路走好!”

(2)语境消除歧义

同样的情况还适用于语句,不同的语境会帮助我们确定语句的真实含义。“教师去讲课”和“学生去听课”都可以表达为“去上课”,同样,医生与病人都可能会说“去看病”,但意思是不一样的。在书面上看就成了歧义句,但是在交际过程中,对说话人的地位、处境等语境的了解就会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又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单独看一句话,不知道到底说的是“猎人死了”还是“狗死了”。如果变成“咬死了猎人的狗,终于被村民制服了。”或者“那头虎咬死了猎人的狗。”有了各自的语境,其意义也就立刻明晰了。

2.语境使得词义具体化

词义有概括性,通常都指整类事物或现象。而在具体的使用中,我们研究一下语境就会明确它到底是指整类事物中的某些个还是某一个个体。例如,“鱼”的词义概括了一切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腮呼吸,可供使用或制鱼胶的脊椎动物。“鱼”这个词本身可能指河里、海里的任何一种鱼,包括鲤鱼、鲫鱼、刀鱼、鲅鱼,等等,甚至鲸鱼。但如果有一天在家做饭的妈妈说,“下面我要炖鱼了。”我们就可以根据这句话的内外语境,家人的偏好或者是之前买鱼的情况,判断出到底是哪一种鱼,而且应该是在此之前已经收拾好的那条鱼。从而使具有概括性的词语和具体的事务挂钩,完成顺畅的交流过程。

3.语境使词义异化

词义在特殊情景语境作用下,往往会发生多种转变,这种转变叫做词义的异化。

(1)词类活用现象

每个词语不论其义项多寡,在运用中都可能会出现其本身不具有的含义、引申义或新义。其原因就是语境在起作用。语境不仅决定词语的义项选择、歧义的确定,而且能赋予词语以临时含义。如:

①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鲁迅《故乡》

“隔膜”原指阻碍人与人相互了解的无形障蔽,是个名词,而这里用作动词,当“产生障蔽”讲。

(2)形成修辞手法

语言离不开修辞,而修辞必须在语境中才能实现。历来研究修辞的学者都很重视语境的作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义。如: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卖弄”一词本是“有意显示、炫耀”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在这段话里,我们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鸟儿”是满含喜爱之情的。于是就可以明确地做出判断,“卖弄”在这里是个褒义用法,这里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与此相应,其意义也就变成了“展演”。又如:

文具盒里放着崭新的圆规。

②“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鲁迅《故乡》

在“文具盒”这个语境中,“圆规”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词语意义,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的是一种画圆工具。这句话看不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中的语境,则让我们断定,这里说的是个人,而非画图工具,再结合上下文,知道作者把杨二嫂比喻成“圆规”,那这里的“圆规”就成了杨二嫂的代名词,是借代手法的运用。

4.使词义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化

词语的运用是离不开社会这个语言环境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表达的含义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语言的这些外语境。

很多人看到经典的句子“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第一印象都会困惑,爷爷的大儿子怎么会是木兰的长兄,但了解到古代人的习惯,用“爷娘”来指父母,此处的“爷”即为父亲(一如现在吴方言中的用法),就会明白了。又如大多数地区的人说“东西掉了”,是指“东西落在地上了”,可也有些地区,是指“东西丢失了”。只有了解说话人生活的背景习惯,才能判断其真正含义。

同时,词语的含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词语在历经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科技的发展以后往往会获得某些特殊的含义,体现一定的时代特色。如“同志”一词,在我国古代,是朋友之间的称呼。建党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被广泛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性恋开始用“同志”互相称呼。知道这种演变之后,人们在使用时就要慎之又慎了。

三、小结

语境在语言交流中对词义起着重要的作用,语境制约着词语的含义,体现了交际者的文化性和时代性。语境使得词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语义。只有参照语境来分析词语,才能准确地认识词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道望.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德春.修辞学探索.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