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

企业创新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5 14:50: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创新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创新研究

篇1

【关键词】企业战略;创新;途径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企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来自全球的竞争。在这样的经济浪潮中,若是保持一成不变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出局。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不仅如此,当今世界的创新并不能仅仅为产品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战略上的创新。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阐述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构成及创新的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企业该如何实施战略创新。

一、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战略创新,学者给出不同的解释,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旧的战略模式的重新构造,解决who(企业的顾客是谁)、what(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或服务)、how(企业怎么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上。国外学者的观点有以下几点。明茨伯格(Mintzberg)和韦斯利(westley)(1992)认为企业战略创新就是企业愿景、定位的改变,是组织程序、设施的改变。Rajgopalan&Spreitzer(1997)把企业的战略创新定义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在企业形式、质量或状态等方面的不同,前提是企业和外部环境保持一致性。对此,国内的学者也有相应的解释。罗珉等(2003)在把战略定义为,由于企业的物质资源与环境经过长时间的调整相适应了,认为战略创新就是如果环境变化后原有的体系将不再协调不再适应,而且不适应的程度很大,这就需要打破旧的协调体系建立新的协调体系,也就是说,突破原来的战略惯性,建立新战略。由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战略创新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和深入,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如马克蒂斯(Markldes)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明茨伯格(Mintzberg)和韦斯利(westley)从企业内部外部资源整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

二、企业战略创新途径

研究企业战略创新新途径是由于竞争市场的不断变化,对企业变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企业除了在原有战略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得寻找新的战略创新方式,这也会使企业更好地实施战略创新,更快的实现战略创新目标。在分析战略创新途径前,应明确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企业战略创新能力。

战略创新不仅仅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或管理创新,而是企业创造顾客价值发现市场空缺或者创造新市场的过程。

1、寻找战略创新动力。

寻找战略创新动力也包括寻找战略创新机会。企业战略创新的起点就是在对环境的认知基础上对环境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创新机会中选择适当时机,并形成战略规划。

2、克服战略创新阻力。

战略创新阻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分为企业阻力与个人阻力。企业阻力主要是指企业组织惯性。个人因素主要体现在员工的惰性和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惯性。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规避风险的,员工在适应了长期的稳定环境后,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已经形成习惯,对外界的风险意识也会逐渐减弱。当企业采取新的战略思想时,大多数员工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会产生抵触。

3、落实战略创新能力。

创新战略实施能力需要紧密的人员合作力和切合的制度适应力。人员合作是指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将战略创新目标实施。企业高层需要将新的战略创新计划清楚并向下级传达,下级人员必须充分领会上级的精神,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惯性,上下一致才能经战略创新实施到位。

(二)战略创新的途径。

具体来说,战略创新的途径包括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

1、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

商业定义是企业战略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定位,通过产品服务向客户创达企业宗旨。思考的方式可通过以下途径:首先列出所有可能的定义,如长安公司是汽车公司、微型车公司、发动机研发公司、零部件生产公司等等。其次根据确定的标准,考虑企业汽车的顾客是谁?竞争对手是谁?本行业的成功关键是什么?对每个定义进行评估,然后确定一种定义,最后协调企业的定义的各个方面,使其保持一致。对企业来说“顾客是上帝”是举世皆准的道理,因而思考“谁是我们的顾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

企业提供的价值通俗来说就是企业向顾客销售什么产品或服务。企业要随时关注顾客的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还要与企业有密切关联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展开联系,以此形成利益结合体,形成自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战略创新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机制。战略创新能力又包括取得战略创新动力、客服战略创新阻力及落实战略创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战略创新的途径,包括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企业战略创新需要企业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既要使员工合作、资源集中、制度调整,又要使外部供应商经、销商等连贯配合,还要以顾客为导向,服务顾客,引导顾客,并创造顾客需求,最终为企业及相关企业、政府、顾客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亮亮,冯家平.现代管理:浅析企业战略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9(06)

[2]项国鹏.国外战略变革理论述评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J].2004(6)

篇2

关键词:小微企业;营销环境;营销创新

一、小微企业概述

小微企业是由郎咸平教授提出的小型、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以工业企业为例,小微企业是指从业人员不足300人,或营业收入不足2000万元的所有工业企业。其中,从业人员不足20人或营业收入不足300万元的为微型企业。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尤其在小件商品供应,为上游大企业配套经营等方面作用显著。

二、小微企业营销环境的特殊性

(一)宏观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及企业用工和融资成本上涨,使大量小微企业失去了原有优势,尤其是一些外向型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加,订单大量减少,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基于小微企业角色的不可或缺,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强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等金融政策;加强税收扶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财税政策。2012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确定了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努力缓解融资困难,加快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创新能力,加强服务和管理等四项政策助力小微企业发展。这些举措为小微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巨大支持。

(二)顾客需求的变化。随着产品的丰富,企业竞争愈加激烈,顾客的需求逐渐由物质需求转化为精神需求,不同消费者不断追求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个性化和人性化使需求更加多元。企业营销人员必须明确顾客的利益诉求,解读顾客内心需求,小微企业在满足顾客需求上的难点不在于收集顾客资料,了解顾客需求,难的是如何让顾客相信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很好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

(三)竞争激烈。小微企业面临大企业的挤压,生存空间很小。加上小微企业成本高、税负高,融资和扶持政策落实难等问题使小微企业在竞争资源上与大企业不能同日而语。小微企业进入市场时,本身就存在知名度低,资金不足等劣势,一些渠道企业借此抬高市场进入门槛,市场领导者和渠道中间商也结成联盟排斥小微企业进入,致使其渠道建设成本过高。

(四)小微企业自身营销能力不足。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虽然具有灵活的特质,,但这种特质也使得其不注重科学、规范的营销方法,缺乏品牌意识,渠道管理混乱。例如,小微企业都能快速接受并运用新兴事物,如运用手机、网络平台进行营销创新,但大都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效果并不理想。

三、小微企业营销创新

(一)差异化竞争。从竞争资源上来看,小微企业的竞争对手过于强大,而且消费者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小微企业必须避开与大企业的直接竞争,通过在满足顾客需求的某个或某些环节中实施经营范围的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人员差异化以及形象上的差异化创造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形成局部竞争优势。依靠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分析,通过自主创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创造出竞争产品不具备的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

(二)专业化经营。为了规避与大企业的正面竞争,小微企业应精心为所在行业市场的某些细小部分提供专门服务,在市场、顾客、产品、服务中的某个方面实现专业化,尤其是那些市场规模小,产品周期短,不被大企业重视的细分市场应成为小微企业考虑的重点;然后小微企业应将自身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投入到选定的细分市场中,以期在这个狭小的领域获得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

(三)注重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如果产品只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其在顾客心中的位置不会显著。只有赋予产品更多的人文功能,通过人性化设计,渗透到顾客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充分调动顾客的情感。所以小微企业在与大企业竞争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产品的功能性使用方面的差异,更应发现消费者对产品的象征性使用过程中的创新空间,如果企业不仅能给顾客提供和产品充分的相处过程,并能全方位地渗透到顾客的亲情、友情、爱情层面中,占领顾客的情感领域,那么企业和产品会得到顾客更大的支持和理解。

(四)网络营销渠道创新。在进行网络平台建设时,小微企业应当着力研究如何用,如何创新网络渠道才能让消费者信任并采用企业的产品。小微企业在知名度低的前提下进行网络平台建设时,要注意依据目标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问题或主题指南, 让顾客在企业网络平台上能够找到其需求所在。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让顾客在接触企业产品之前,知道如何能通过企业的专业服务解决他们的问题。然后企业应制订周密、连续的网络互动活动计划,通过建立消费者数据资料库,吸引消费者参与企业活动,甚至参与产品设计等经营实践,真正实现互联网营销的价值。在创新网络营销渠道的同时,小微企业要规范内部管理,弱化传统和新兴营销渠道的冲突,让二者形成互补。

参考文献:

[1]马斐.体验式营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

[2]俞凯.竞争环境下小微企业营销风险探讨[J].企业导报.2013(6)

[3]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3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篇3

关键词:企业协同创新;研究综述;研究方向

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到来,使得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同时也加剧了资源的相对紧张。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增强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企业非常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协同创新正是有效的方式之一,牟明善(2006)指出:美国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平均为26%,有协同创新的大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达30%,有协同创新的小企业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44%,而没有协同创新的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只有14%。由此可见,协同创新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然而事实是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和重视都不够;一方面,学术界对于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研究力度不够,从中国期刊网络总库收录的文献情况来看,研究企业协同创新的文献还不到研究协同创新文献总数的5%(由每年的协同创新文献总数与企业协同创新文献数计算出)。可见,对于企业层面协同创新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管理和决策者对于创新的关注重点仍然是创新要素本身,如高素质科技人才、资金、制度和文化支持等等。很少有企业管理者真正认识到企业各创新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协同创新效用。由此可见,企业本身对协同创新的重视也不够。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来看还是实际应用上来看,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和必要性。

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把握协同创新以便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进行述评,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以实现途径为依据,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可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企业组织与其它相关主体之间的协同;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组织本身,其实现依赖于企业内在要素之间的协同。

1 外部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关于外部协同创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从横向协同创新和纵向协同创新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中,横向协同创新主要是指横向企业主体间的协同;纵向协同创新主要是指产业链上企业主体间的协同。具体研究如下表:

1.1 横向协同创新

关于横向协同创新,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各主体横向协同创新模型与运行机制、模式、绩效等展开研究。梁艳等(2006)具体地研究了大中型制造企业的全面协同创新管理模型。同样地,张波(2010)则是研究了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其包括企业间协作模式等互相关联的五种方式。吕静等(2011)也是研究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模型,这一模型中包含政府、客户、竞争对手等多个主体。张琼瑜等( 2012) 运用多CAS(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程亮(2012)则是研究了横向协同创新的代表性方向: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与之相类似,骆杨等(2012)则是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

1.2 纵向协同创新

关于纵向协同创新,研究的方向可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关于客户协同创新的研究,二是关于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研究,三是关于协同创新的问题、条件和作用的研究。

1.客户协同创新的研究。王伟立等(2008)研究了客户协同创新中人员分配的建模,提出在客户创意族的基础上建立客户人员分配矩阵;考虑到客户协同创新的绩效,赵川等(2009)研究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客户协同创新评价,从过程、效率和效益三个维度立体地评价酷虎协同创新的绩效。王静等(2009)则是着重地研究了客户协同创新的实现机理,用创意孕育阶段、创意明晰阶段和最终创意形成阶段三阶段模型构建客户协同创新系统。与前几位学者研究不同的是,张雪等(2011)则是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客户协同创新达成的合作博弈。包括博弈条件,最终合作均衡等方面的分析。

2.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研究。李志宏等(2006)研究了供应链协同创新管理的问题,但其研究对象为中国民营企业,他从民营企业发展路径等角度分析了协同创新的管理问题。何勇等(2007)也研究了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管理模式,其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退货政策模式下供应链的创新,指出供应商和销售商应该分担一定的创新成本。与客户协同创新的研究类似,孙晶等(2010)研究了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体系,其核心是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评价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绩效。

3.协同创新的条件与作用研究。唐丽艳等(2009)研究了科技中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作用,包括人才、资金和信息等层面的研究。关于协同创新作用的研究包括人才培养、企业能力和竞争优势等方面。金利平等(2011)则是研究了网络组织协同创新模式和实现路径。张方(2011)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论的角度分析了协同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指出了协同创新的创新知识溢出效应、创新网络协同效应等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张永康(2012)研究了协同创新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指出了协同创新对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冉龙等(2012)则是通过吉利汽车的纵向案例研究描述和分析了企业如何通过协同创新实现技术追赶。

2 内部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研究的核心是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路径与协同效果。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既有理念、模型的研究,也有实证性的研究。其研究大致分为理念和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具体研究情况如下表:

2.1 理念和模型研究

这一类的研究理论性倾向比较明显,具体有内部协同创新的条件与作用研究、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研究(以技术与市场协同研究为最多)和企业内部要素协同创新模式模型研究三大类的研究。

1.内部协同创新的条件与作用研究。李颖明等(2002)研究了协同效应在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指出无形协同对竞争优势的巨大作用。同样地,应可福等(2004)也研究了协同效应在企业集团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组织协同、财务协同、资产协同等七种协同效应。程虹等(2006)则是研究了协同知识创新对竞争优势的作用。许强等(2010)则具体研究了母子公司组织协同、知识协同对创新绩效的作用。金涛等(2012)则是具体地研究了服务外包企业的协同创新,指出了内部协同创新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巨大作用。贾广敏(2013)则是更加具体地研究了企业战略协同的作用,指出了战略协同效应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2.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研究。陈劲等(2005)研究了技术与市场的协同,指出了在战略、水平、组织层次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协同架构。陈劲在同年还研究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同样指出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陈劲等(2006)进一步研究了中国企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指出了中国企业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机制内在联系。饶扬德(2008)则是研究了市场、技术与管理的三维协同创新,提出了三维协同创新的协同结构。辛冲等(2011)则是研究了企业组织与技术的协同创新,指出了组织主导型等三种协同创新关系。

3.企业内部要素协同创新模式模型研究。张刚等(1997)研究了技术、组织和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了包括战略选择、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要素的企业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陈劲等(2006)研究了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理,构建了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郑刚等(2008)研究了全面协同创新的模型,构建了一个包括接触、竞争、合作、整合、协同的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陈元志(2012)则是以宝钢为研究对象研究协同创新分析模型,构建了包括知识协同、战略协同和组织协同的宝钢协同创新分析框架。谢旭光等(2013)则是研究了基于协同学的核心竞争力转化模型,构建了包括免疫能力、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组织核心竞争力隐性序参量转化模型。

2.2 实证研究

这一类的研究以一系列硕博论文为代表,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协同创新的作用。王方瑞(2003)研究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用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构建了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管理架构模型。郑刚(2004)则是研究了基于TIM视角的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过程,通过对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影响因素的因子、回归分析,构建了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创新绩效相关性模型。陈光(2005)则是直接研究了企业内部协同创新,通过对各类企业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了通过协同创新企业可以显著提高其创新绩效,且协同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等结论。谢芳(2006)则是研究了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了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模型。白俊红等(2008)研究了企业内部创新协同及影响因素,通过因子分析验证了创新协同机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刘国龙(2009)则是研究了协同创新对产业成长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产业内部对象创新系统的协同机制。王建伟(2010)则是具体地研究了协同产品设计的任务管理,通过实证研究完善了协同产品设计流程。杜宝苍(2011)具体地研究了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指出了协同团队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与之类似,刘彪等(2012)是从员工协同创新角度研究信息系统服务价值,通过假设验证构建了员工协同创新与信息服务的关系模型。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问题已经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需要指出的是,协同创新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性和研究对象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研究。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首先,协同创新的实证研究比较少,特别是案例研究。企业协同创新研究的现实目的就是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如果研究能够将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进行案例研究,如选取两个典型企业(其中一个协同创新绩效较好,另一个则较差)进行对比研究,则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会有所提高。

其次,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研究方法与思路还有所欠缺:协同创新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即是组织层面,而现有的一系列实证研究的硕博论文和期刊论文中的问卷设计都是针对个人的,因此这就出现了研究的对象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不统一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并开发出科学的问卷调查设计是今后学者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会进一步提升。

3.2 研究的系统性

一方面,关于协同创新的思路、模式、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没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和结论。在外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中,纵向研究以客户和供应链的协同创新研究为核心,但其研究思路及理论依托几乎都是各执一词,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及理论依据;在内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中,技术、市场、战略、制度、文化等协同要素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机制协同或者说这些要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和结论。因此,协同创新的系统性和整合性研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另一方面,内部协同创新与外部协同创新的整合程度不够。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绩效,而明显地企业的创新绩效并不单纯取决与内部协同因素或者外部协同因素。因此,如何整合和协调内外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为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提供一个一般式的研究范式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3.3 研究对象

一是现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上,很少有以金融业、咨询服务业等新兴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的。而现实是这类行业因为客户需求的特殊性,会对技术市场等要素的协同要求更高。因此,以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出适合其特殊性的协同创新模式也是将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是在外部协同创新的研究中,应该有更多协同主体。除研究得较多的客户、供应链、产学研三大主体外,协同创新的研究应该考虑更多更广的主体,这样能够增强外部协同创新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牟明善.协同创新是国际企业发展主流———美国和欧盟政府鼓励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N].济南日报,2006 ( 011)

[2]梁艳等.大中型制造企业全面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06,(28):42-43

[3]张波.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5-8

[4]吕静等.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81-85

[5]程亮.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16-18

[6] 骆杨等.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研究[J].学术探讨,2012,(5):343-344

[7]张琼瑜等.基于CAS理论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2012,(11):115-116

[8]王伟立等.客户协同创新中人员分配建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188-189

[9]王静等.客户协同创新实现机理及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3):1-4

[10]赵川等.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客户协同创新工作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164-167

[11]Gail L.Rein. "From experience: Creating Synergy between Marketing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4, 21(1/2):33-43.

[12]何勇等.供应链协同创新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2007,(5):9-13

[13]Suechin Yang, Hsin-Hong Kang.” Is synergy always good? Clarifying the effect of innovation capital and customer capital on firm performance in two contexts”[J].Technovation, 2008, 28(1):667-678.

[14]唐丽艳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79-81

[15]全利平等.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15-18

[16]张方.协同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1,(8):78-81

[17]冉龙等.协同创新与后发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化[J].科学学研究,2012,(2):201-206

[18]应可福等.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协同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5):135-137

[19]许强等.母子公司组织协同、知识协同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6):143-146

[20]贾广敏.企业战略协同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3,(2):164-166

[21]陈劲等.中国企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机制初探———基于“环境-管理-创新不确定性”的变量相关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4):629-634

[22]饶扬德.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4):46-49

[23]辛冲等. 企业组织与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1):37-43

[24]张钢等.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7,(2):56-61

[25]陈元志.宝钢的协同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2):195-199

[26]王方瑞.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协同创新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3

[27]郑刚.基于TIM 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

[28]陈光.企业内部协同创新[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5

[29]谢芳.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30]白俊红等.企业内部创新协同及其影响要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409-414

[31]刘国龙.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成长机制研究———基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三螺旋视角[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4

[关键词] 企业集群 创新 动力机制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化特征。不仅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即使在一国范围内,不同的区域之间也是发展与停滞同在。企业集群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研究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西方国家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

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发现并提出了集群创新现象,熊彼特认为:创新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总是趋于集群,成簇地发生,成功的创新首先是一些企业,接着是更多灵敏的企业会步其后尘;创新也不是随机的均匀分布的,它总是集中于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后来的学者对集群的创新现象也做了深入地研究。见表。

随着企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更多的学者关注集群创新现象,目前,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企业集群创新扩散与溢出机制、企业集群创新绩效、企业集群创新复杂性等四个方面。

1.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

关于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学者们研究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其一,是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生成动力的辨识。Allen Young、Hoover、Krugman分别从“规模报酬理论”角度、“‘集聚体’的规模效益”角度和“规模递增收益”角度,探讨了不同的企业集群创新生成动力。Brown把这些生成动力归结为自发作用的市场力量。关于生成动力研究,其最突出的转变就是从对生成动力的辨识、属性和作用的分析发展到其动力生长、动力之间关系和作用机制的分析。其二,是对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动力辨识。Saxenian认为良好的社会交往氛围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与传播。Enright认为知识外溢和熟练劳动力市场推动了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Walz认为地方化的知识创造所推动的创新是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许多的学者也对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动力进行了分类。例如,Best就认为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动力可以分为四种,依次是集中专业化、知识外溢、技术多样化和水平整合及再整合。总的来看,上述学者的观点都是基于新古典或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补充和延伸。其三,是通过生物学的角度来描述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这也是企业集群创新理论又一新的发展。Tichy借用佛农的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维度分析了企业集群创新的演进。Ahokangas和Herd认为企业群体是具有优胜劣汰、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协同进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2.企业集群创新扩散与溢出机制

在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中,他就提到过集群中的知识溢出与扩散创新机制,及其对区域竞争优势的作用。但由于受各种限制,他并没有将他协同创新环境这一思路作更深入地研究。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集群中知识的外溢及扩散,根据学者们对“知识”概念的不同理解,可以将学者们的研究至少分为三个不同的视角。其一,是基于溢出与集体学习的视角。以意大利的Becattini、Deiottanti、Bellandi等学者为主要代表的新马歇尔主义学派认为,通过溢出与劳动力转移,知识以空气中自由扩散的方式在集群内产生扩散创新能力。Asheim和Maskell等经济地理学家则更关注地理与区位维度。在这个视角上的研究并没有解释整个知识的扩散和溢出过程,对知识溢出机制以及知识溢出区域的实现机制都没有作更深入地研究。其二,是基于熊彼特主义I的视角。学者们认识到了隐性知识与编码化知识之间的区别,视企业为技术能力积累的主体,并且认为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互补性知识组合的结果,是地方化隐性知识和外部编码化知识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强调了地方系统与全球知识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其三,是基于新熊彼特主义II的视角。Cowun、David、Foray等学者认为,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地方化隐性知识来吸收外部编码化知识,然而,这两种知识之间的界限将随着产业的不同以及编码化的激励水平的不同而变化。

3.企业集群创新绩效

关于企业集群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其一,企业集群创新绩效来自于集群成员之间的知识外溢作用。其二,企业集群创新绩效与集群的集体学习关系密切。其三,企业集群创新绩效与拥有相当数量的创新型企业和集群内部创新相关知识的积累是紧密联系的。其四,企业集群创新绩效受集群的外部环境影响。这里的外部环境包括集群的创新文化、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集群创新组织和创新模式、集群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等。其五,企业集群创新绩效受许多因素影响,集群并不是企业创新的充分条件。其六,企业集群创新绩效是由于集群内企业的相互信任,使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够在企业间自由传播,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的优势。

4.企业集群创新复杂性

复杂性科学兴起于20世纪20~60年代,但明确提出“复杂性科学”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近十几年来,国外的一些学者尝试运用复杂性理论研究企业集群创新。例如,Daneke研究了非线性经济和美国创新的进化过程,他利用非线性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完善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集群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将对其他的社会要素产生重要的影响。Rycoft和Kash从技术、生产和组织三个方面分析了集群创新向复杂性的转变,认为在复杂环境中集群创新的成功依赖于对组织网络的适应。总的来说,关于复杂性理论在企业集群创新方面的应用还只是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

国内学者开始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也是最近几年,国内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的理论,密切联系国内集群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多角度、内容广泛的研究。魏守华在企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方面,王缉慈在企业集群创新绩效方面,仇保兴在企业集群内部创新的扩散方面等,都做了深入地研究。也有学者结合不同的学科方法来研究企业集群创新。黄鲁成、刘友金将生态学理论与区域创新理论相结合;陈雪梅用生物学知识来描述企业集群创新现象的动态演化过程。也有许多学者尝试运用复杂性理论来研究企业集群创新。

三、结论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多角度的对企业集群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企业的空间聚集所能够带来的创新优势。与国外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相比,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的企业集群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大多关于企业集群创新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宏观的层面,较少有从微观层面展开的研究,对企业集群创新效应的分析,也较少深入讨论其内部的机理。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偏重于把集群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研究分析,往往对集群有个深入详尽的分析,但具体到集群内部的基本组成单位―集群内企业与集群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分析较少。同样,对于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析较多,而对市、县的分析较少。由此可见,关于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还有着广泛的研究空间,有待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3

[4]胡恩华: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孙 伟 黄鲁成:产业群的类型与生态学特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7]陈雪梅:技术集成创新的动态演化.经济管理,2003

篇5

一般认为,有关创新的概念是最早由熊彼特引入经济和管理领域,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在原有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是一种“生产函数的变动”。这种组合或变动包括:(1)产品创新或者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特性;(2)采用新的方法生产产品;(3)开拓新的市场;(4)创新性地获取或者控制原材料或制成品的供应来源,比如可以采用工业塑料原料生产某些汽车零部件,以往这些产品可能是需要以钢材为原料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有关技术创新的动力,Adner和Levinthal(2001)认为,消费者会从产品性能和效用两个方面对于产品进行评价,由于存在着消费偏好和支付能力的个体差异,不同消费者对于相同产品的评价也会存在显著差异。当消费者的基本性需求获得满足,即便是产品存在着更高的性能,但是消费者对于这些性能的效用感知会发生递减效应,消费者也在更倾向于对高出的价格说不,事实上,企业并未停止提高产品质量的行动,因为市场竞争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Lee和Neill(2003)的研究发现,文化背景对于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影响,对比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存在着多方面的文化差异,他们运用理论和管家理论发现,在美国企业中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成正比例增长;但在日本企业中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研发投入比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hilip R. Tomlinson(2010)通过对于英国436家制造型公司的数据分析,研究了公司产权问题对于技术创新类型的影响(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刘渐和和王德应(2010)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动力越高,二者呈正向相关;然而企业第一大股东的持股集中度的提高,却没有显著提高技术创新的动力,二者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研究也发现,第二大股东的持股也对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存在着负向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在逻辑上并不是很顺畅。相关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是受内外部多方面影响的,本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系统包括市场需求、政企推力、竞争压力、风险阻力等。

一、市场需求引力

市场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拉动和牵引企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的主要外部动力。企业家福特曾经有一句景点的表述,不管消费者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福特对于市场的差异化需求,采取的是“不反应”策略,而同时采用了大量创新。福特所关注的是市场对于低成本和廉价汽车的需求,福特汽车公司采取的创新策略包括:简化汽车结构,零部件生产的标准化和专业化,采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汽车等等。企业技术创新正是要把握市场需求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需求,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从全球来看,对于高效、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发具有较高技术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立足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二、政企推力

国内外多数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者。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如果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而获得较高的竞争优势,则不仅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持续的税收收入,而且可以解决一定量的就业问题。在IBM公司开发商业电脑是,美国政府曾经主动要求提供资助,后来被IBM公司拒绝了。从这一点来说,政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已经不限于一般的诱导了。

三、技术推力

技术创新往往是是以新技术投入为特点的,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大型机械的发展,而电子技术的投入,推动了机器电子工业的发展。新技术既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惠普公司的碳粉加工技术,推动了其打印设备的创新,可见科技进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而理光公司曾经在光学成像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当它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照相机的生产,形成了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强大变革动力。技术推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一是因为技术总在不断发展,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二是因为技术具有可被利用于新产品的内在特征,从而具备了推动创新的应用价值;三是因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往往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所以,技术推力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竞争压力

市场竞争属于外在动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受到技术推动,往往还与市场竞争相关。Intel公司曾在芯片生产技术上形成了丰富的储备,却没有立即形成新的产品,直到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比如AMD公司更快地推出创新性产品。市场竞争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甚至形成一定的压力感。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Intel公司为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快了推出新产品的速度。市场竞争对企业产生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会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压力是市场机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外部力量。若果说技术推力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基础,那么竞争压力就起到了近乎催化剂的作用。

五、风险阻力

技术创新是一项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活动,国外有关研究表明,不论企业还是其它科研单位的创新活动,都只有少数或者是极少数获得了成功。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渐进式创新为主,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相对较高,但技术创新风险依然存在,创新风险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而强大的阻力。应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方法主要有:

(1)加强技术创新立项的审查,控制高风险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会限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

(2)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借助其基础研发力量,?@是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有关技术创新的产权问题需要明确,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活动可能要承担较多经费。

(3)与竞争性企业合作研发,共担风险。

(4)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可以较为快捷地获得新技术,一般需要承担较高的技术引进费。

篇6

【关键词】知识创新;策略;谷歌

一、简述知识创新

所谓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进步,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思想,使其转变成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其后,不同学者都对知识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概括起来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需要强调的是知识创新不仅是指创造新的知识,更是要将新创造出来的知识用到实践中,来服务企业。知识不是力量,知识的应用才是力量。

二、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必要性

哲学上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整个世界就是变化发展的。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不是一层不变的,企业需要适时作出反应来应对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知识储备也就需要不断更新升级,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另外,不少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可见,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企业进行知识创新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企业知识创新策略

1.培养创新的企业文化

培养创新的企业文化是实现知识创新的最根本途径,其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围绕培养创新的企业文化而开展的。

需要强调的一点,企业的创新应该是全民总动员。并不是仅仅鼓励核心员工进行创新,而是要重视所有员工的创新行为。就像蝴蝶效应,一些大的影响很可能就是来自于一个很小的变化。

在谷歌中国即使是厨师也注重创新精神,沿袭谷歌全球的传统,谷歌中国成功地把总部的厨房文化移植了过来,行政总厨总是在不断创新菜的品种、样式,还将李开复妈妈做的牛肉面进行了创新,并将“李妈妈牛肉面”引进到了谷歌食堂。

企业要进行知识创新就必须要有创新文化,鼓励一切创新,即使看似是微小的创新也是值得推崇的,因为它引起的反应可以是巨大的。

2.企业要提供知识创新的“场”

“场”的概念是有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识创造理论中提出的。场就是指个提供知识创造的平台,可以是物质的,例如办公场所,也可以是虚拟的,例如e-mail,电子会议等,甚至可以是精神的,如共同分享的经验、观点等。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解决员工的部分的生活需要,使得员工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开放自由的工作氛围也更能够激发员工的灵感,为企业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进行知识创新。

谷歌中国搬到清华科技园以后,谷歌中国引进了健身房,建了按摩室,还安装了可以加热、带冲洗的马桶等等。国内公司很少提供了类似的员工休闲场所,或许就是由于缺少这样的环境,才使得中国公司的员工没办法放松自己,整天投入在紧张的工作中,而不能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甚至是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另外,谷歌公司也强调自由和平等,每个星期他们都会举办TGIF大会。这是谷歌每周五举办的例行大会,员工在这个时间里可以相互交流最新的动态,可以向公司的总裁和高管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然而国内公司往往官僚思想比较严重,基层的员工基本上接触不到高层,员工的一些意见和想法也不能向高层反应。

国内公司要向一些优秀的国外公司学习,学习他们如何给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学习他们如何给员工提供各种交流平台。

3.适当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企业重视创新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加大对研究开发部门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企业对研发的重视并非只能将资源都集中在研发部门,企业还可以为普通员工提供一定的条件,刺激他们自觉地进行创新。

谷歌文化中有个管理方式叫做“20%时间”,员工工作时间的20%可以自由支配,做自己喜欢的项目,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由于有公司的资源支持,使得员工一些不错的想法点子最终都变成了产品,成了公司的盈利项目。谷歌地图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产品。

可见,加大研发的投入,往往只需要给员工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就能够取得很大的收益。

4.加强与顾客的沟通,进行客户知识管理

知识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出发点是根据市场需要做出反映,只有能够满足顾客潜在需要的知识创新,才能形成持久竞争优势。这要求企业认知和反映具体的顾客偏好,诸如对产品、特征、可靠性、满意度、服务和质量等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加强与顾客的沟通,需要进行客户知识管理。客户知识管理就是有效地获取、发展与维系有利客户组合的知识与经验。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如何在策略规划上有效地运用客户知识,建立一套有效的封闭式回路程序;如何将他们的努力集中在获取正确的客户,及扩展客户知识的深度;如何运用最合适的方法产生客户知识;最后就是如何有系统的将这些客户知识分门别类,并妥善运用。为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价值;“客户”、“知识”和“管理”必须处在一个封闭式的循环体系,企业运用这个循环体系中的客户知识,从客户关系中获取最大的收益。

客户的知识是绝大多数公司市场开拓和创新所需的最重要的知识,它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如果企业能够建立起顾客知识管理系统,及时了解客户的情况及客户所掌握的知识,无疑会使企业更紧密地贴近市场,从而能够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5.加强合作,形成知识联盟

在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技术变动迅速,和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企业单打独斗已经不是最优选择。单纯依赖本企业进行知识创新已经不足以面对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各创新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知识创新合作伙伴,形成知识联盟。知识联盟是企业联盟的新形式,是企业外部知识网络的一种形式,包括供应商网络、用户网络、专家网络、企业相关信息网络、合作企业网络、政府部门网络等。知识联盟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应外部环境竞争日益激烈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战略组织模式,其中心目标是学习和创造知识。它强调组织间的互动学习,同样重视在知识学习、共享和转移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和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一个螺旋的过程,企业内部不断进行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造的SECI模式被放大、增强。知识创新的这种螺旋不断超越科室、部门、事业部扩展到知识联盟,这样就使得知识存量在知识联盟间得到扩充,再将联盟间新创造出来的知识应用到企业中,就实现了更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创新。

四、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为应对动态复杂的环境变化,企业需要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一定的环境,加强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不断进行知识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中伟,徐建中.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知识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11):337-338.

[2]野中郁次郎.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李开复,范海涛.世界因你而不同[M].中信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进行技术创新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创新,但在此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困难,效果并不明显,企业的竞争力也受到很大影响。这说明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实行积极的技术创新策略,对于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甚至有些时候能起到决定作用。

一、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比较青睐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对市场竞争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有部分企业安于现状,或是简单地认为技术创新仅仅是相关的专业部门的工作,单纯地将其列入到技术的范畴,而没有系统的认识,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一种合力。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受到自身的文化水平限制,不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总之,以上笔者提到多种因素导致许多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观念,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应对市场竞争。有许多企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技术创新上只重视有形资产,忽视无形资产,将重点放在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上,对于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比较轻视。而认为更新技术装备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就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许多企业依靠充沛的资金优势,大规模盲目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设备,搞一些高精尖的难度较高的大项目,但是新的技术和设备却没有发挥出预想中的效果,企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其根本就在于将技术创新的手段误当作技术创新的目的。毫无疑问的是,更新技术设备是可以对技术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收益才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必须带来企业相应水平的提高,否则这些先进的设备反而会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大大降低。2.企业技术基础薄弱,缺乏科技资源根据学者专家的调查研究,以及国家的相关报告,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比较大,但与之对应的资源利用率等指标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有许多研发团队的人数普遍较少,水平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更有一些企业内甚至没有固定的研发机构、人员和经费,企业内部缺乏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氛围,这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无疑会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众所周知,机构、人员和研究经费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而遗憾的是这三方面我国的企业与国际通用水平仍然存有较大差距。创新意识的缺乏再加上没有有效的激励,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的水平相对应的也就较低。例如:在1999年,美国与中国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的投入就相差接近2000亿美元。近几年,虽然这种差距已经有明显的缩小,但是却依旧存在。3.企业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要形成一种新的技术,一般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此外还要面对各种风险。种种因素使得一个企业如果要进行技术创新就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但是所获得的相应市场收益却是不确定的,且具有滞后性,这直接导致企业经营者在技术投资方面产生犹豫心理,他们一般不会选择进行收益滞后期长的技术创新。再加上我国企业的收益一般情况下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紧密联系,这就会造成企业经营者难以具备发展的眼光,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进行长远的考虑,企业经营者追逐利益,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有时候会不顾企业长远的发展,高效率的同时忽视科学性,对于企业技术基础的积累比较轻视。此外,我国企业内部没有真正建立直接面向市场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造成技术人员水平和需求不挂钩,企业对于人员的培训也不够重视,企业内部也没有真正形成一种重视科技创新,鼓励科技创新的氛围,不能真正激励开发人员,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4.技术创新效果和预期不符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得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科学技术进步没有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根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西方发达国家低了大约50个百分点,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巨大的差距。科技成果要转化为一种新的产业或商品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在这方面我国依旧存在诸多问题,科技如果不能转化为商品其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科技成果没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或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

二、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树立技术创新意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忽视创新就意味着落后甚至破产,企业的所有组成人员,员工和各级领导都必须对这个观念有一个科学的理解,牢牢地树立重视技术创新的观念。企业要时刻分析自身和和外界的情况,把技术创新定位为企业的重要战略,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只有真正地转变观念和意识,才可能高效地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并使新技术能更快地转化为产业和商品。2.建立完整的员工制度,重视培养技术创新人才企业科研人员的素质、能力、工作积极性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然后依照方案严格加以实施。首先,在人员管理中,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必须做到尊重人才,并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充分鼓励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发挥人才的创造积极性。其次,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坚持科学的人才理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尽快制定一整套人才的引进、吸引、培养、激励的完善制度。最后,企业还可以制定合理的员工受益机制,例如对有突出贡献对人才予以丰厚的奖励,员工的收益与技术创新直接联系在一起,此外科技人员还可以以科技成果和专利入股,企业的收益也能够和员工分享。以上措施对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实行,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队伍,为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3.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要进行研究开发就必然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因此,这种投入一定会制约技术的创新。企业除了要加大技术开发机构的经费投入,还要尽量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即以企业的收益作为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保证不断的发展。企业应切忌把科研投入简单地与收益直接挂钩,更不能单凭领导的重视或喜欢就进行投入,一切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建立相应的投入机制,保证总的方针不动摇。对于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第一需要靠政府、企业和各种机构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对于创新企业和项目制定多种优惠政策,例如通过行政命令减免税收,银行可以发放无息或减息贷款。还可以积极引导闲散资金对技术创新进行投入。第二,企业的自身实力必须能够应对技术创新的物质需要,企业可以加强对由新技术衍生的产品的宣传工作,吸引资金投入,同时大力开拓其他的渠道进行融资,保证有足够的创新经费。

三、结束语

技术创新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已经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需要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科学而有效的解决方案,还要求企业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应对。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真正重视技术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卞秋艳 单位:滨州市安全科学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8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 要:本文从分析论述云创新应用到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必要性着手,提出了云创新相关概述,并且具体阐述了中小企业云创新的流程。

关键词 :中小企业;云创新;流程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91-01

收稿日期:2015-05-1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5HQ00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成、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研究所)

作者简介:韩光鹤(1976-),男,黑龙江讷河人,讲师,管理学博士,从事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创业管理、社会网络分析研究;金光春(1982),男,吉林延吉人,讲师,经济学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研究。

前言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逐渐出现滑坡的现象,而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云创新是近几年推出来的符合当今时代特色以及发展的新颖的创新手段,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属于摸索阶段,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结合现代化理念探讨出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云创新的流程以及操作步骤。

一、云创新概述

云创新是近几年推出的符合现代化发展理念的一种创新方式,是指组织或者个人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其他技术,将自身的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资源通过有机手段使其整合起来,再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科学的操作流程和合作机构等,会同时使多方获益的并且大量用户能同时参与的,以达到创新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它具有开放程度高、经费投入低、消耗小、实现价值大、工作效率高、参与度高等特点。这恰恰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缺乏的一种创新方式,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要重视将云创新投入到其中,才能保障中小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云创新流程分析

1.采集信息并发现问题

1.1信息收集

收集信息不仅能及时的了解消费者及用户需求,也能将散乱的、有价值的创新资源收集回来从而进行有效地利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可以从消费者的想法、同等行业或者相类似行业的经营状况、手段等入手。整个过程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原则,将收集到的混杂的、云端的信息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再通过云计算对筛选出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整理,这也是云创新的核心原理。

1.2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应以目的性、适合性及关键性为原则,首先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就中小企业而言,可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然后将所有问题归类汇总,完全依靠云创新去解决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将最关键及最重要的问题找出来。

2.挑选适合的平台并且征集解决问题的方案

2.1挑选云平台

云创新施展的载体就是云平台,云创新的效应只能依靠云平台施展开来。它包括公共和私有云平台。就中小企业而言,目前大多数都是选择公共云平台作为企业的服务载体,考虑到日后的发展,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私有云平台,便于日后发展。

2.2征集问题解决方案

云平台直接为征集问题提供服务,可直接在云平台发表问题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案,听取用户建议,既利用了云平台资源及互联网设备功能,又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重要的,通过征集解决问题的方案能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根源,明确用户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有问题明确化、时间具体化以及操作可行化。

3.参与主体提供方案

云创新是一种开放的创新模式,通过云创新能达到实现资源的整合,多方利益同时得到满足的目的。参与主体提供方案可深入了解产品,从而制定出更加满意的云创新方案。可以从通过云平台获取到参与者的需求及其想法、采集参与者的信息,让参与者投入到整个方案的制作过程当中来,为制定出更加科学的云创新方案服务。

4.反复筛选

在方案初步制定之后,需要对方案进行筛选,其筛选步骤可分为:第一,建立筛选小组。小组人员的挑选一定要精益求精,由整个云创新流程的核心人物护着高科技技术人员等组成,才能起到筛选的真正作用。第二,在筛选之前应制定筛选的标准,也就是创新性以及可操作性等。第三,制定合理的方案评定标准这个环节由筛选小组完成,在最后呈现的方案中首先应符合云创新的基本理念,再者应该综合考虑现代化因素和科学性。

5.反馈和优化方案

经过上述流程之后,云创新方案还不能被应用起来,需要通过反馈信息来考察其创效效果及操作可行性,整个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反馈、互动环节、优化。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更加满意的云创新方案,才能使中小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6.实施方案

云创新方案的实施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去执行,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云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效用。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制定详细的计划。计划是行动的先驱,所以执行云创新方案需要从指定详细的计划开始。第二,合理配备人员及分配任务。整个方案中的云服务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合理分配人员和任务才能实现整个方案的效果。第三,善于捕获有利的市场信息。整个云创新的方案是从市场中来最终投入到市场中去,要善于挖掘市场中有利的信息。

三、结论

制定科学合理的云创新流程是必不可少且是关键的环节,要综合考虑用户的需求、自身发展以及通过互联网平台等规则和标准制定具体创新流程和操作步骤,在后期也需要用户或需求者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价,最后通过反复筛选核定,制定出最合适、最满意的方案,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洪生,张玉明.中小企业的云创新流程研究[J].中国海洋大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融资

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也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谷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如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创新能力弱等等。而这些企业发展要素中是否可以优化组合,如通过相关要素的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性融资,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之一。

一、中小企业经营和管理特点

(一)生产规模小、投资少、组织简单、发展较快。相比较于大型企业,企业规模小是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即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其次,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自主经营,主要是以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为主,基于资本追求利润的根本目的而充分体现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统一掌控,经营者对市场反应灵敏,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第三,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比如当前,有些跨国企业和大型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却可以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二) 选择特定目标市场,专业化经营、协作化发展。由于自身规模小,中小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生产资源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特定目标市场,专注于特定产品领域。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中,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从而成为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小批量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技术创新速度快。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发展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型企业虽然具有规模化、技术优势明显、设备先进等特长,但是中小企业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同时,由于许多中小企业可以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进行研发和进行市场开发,在电子产品、新型材料、信息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著名的大公司如联想、华为、微软等,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四)资金少、筹资能力差、抵御风险能力薄弱。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造成资金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畅。国内学者总结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特征:融资渠道窄,目前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内源融资比例过高、外源融资(主要是银行)比例低且很少提供长期信贷;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特别是很难获得长期债务资金的支持。

二、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除了存在创业条件难、准入时间长、生存周期短等普遍性现象外,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不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综合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在下列几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此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二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缺乏,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在这些方面不具备优势,严重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2、融资难成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内因主要有: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财务数据失真,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自身实力有限,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导致其社会信任度低,融资十分困难。从外在原因分析,是法律和金融扶持不足。首先,银行缺乏利益驱动。其次,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民间借贷目前还处于非法阶段,既缺乏法律保障,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

3、管理本身问题。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规范性不足,随意性很大,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成本、财务、质量等基础性的管理要加强责任制,提高管理水平问题,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制度创新和转变增长方式存在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作为中小企业企业,也都必须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此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这些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企业在这些问题上是有缺陷的,必须认真对待,尽快解决,使中小企业在法制和诚信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此外,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制定长期和系统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普遍性问题。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破产,而又有更大量的企业创建,这就充分显示了中小企业的生命力。

三、积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创新理论的鼻祖、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形式。根据创新的重点,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融资能力,需要从以下路径进行创新,创造持续融资条件和能力。

1、技术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说到底是由它所能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决定的,这种价值的多少是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技术创新力。当前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劳动力的传统优势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焦点。因此,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的人才、资金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技术优势,通过共同分享研究开发成果来促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源有限,要注意扬长避短,专注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能够持续性地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将是获得融资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市场创新。中小企业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在保持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创新市场。一是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贴近市场、接近顾客的有利条件,采取差异化经营战略进入那些被大企业所放弃或忽略的细分目标市场。通过突出特色经营和灵活高效的个性营销,着力满足小批量的特定目标用户需求,以与众不同的服务或产品特点来吸引消费者,占有那些个性化、特色化的市场领域,从而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要成为行业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型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为其提供零部件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建立稳定而密切的协作关系,成为大企业规模化、集中化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改进专业化生产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使中小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三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地理上的产业聚集,通过企业集群化,走“小而群”的中小企业发展之路,通过促进集群内企业合作来节约交易成本和中间费用,减少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改变单个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不利地位,同时可以利用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同一产品的特点,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区域规模产业”,从而形成自身经营特色并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以上来自市场管理方向的创新,是获得融资方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

3、管理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发展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还必须通过合理产权结构和制度设计,引导企业走向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道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私营企业性质,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产权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调整所有权和管理权关系,构建新型组织结构,有效促进企业目标实现,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面临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适时、适度、适合企情、适合环境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规划。目前,经济发展形势还是比较严峻,中小企业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中小企业,科学地制定行之有效、灵活机动的发展战略,降低甚至于能控制经营风险,弱化各种不利因素,增强活力,则能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空间,获得持续性投资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也大为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系列不能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通过基于持续融资视角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011年全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情况[A] .2011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C],2012年.

[2]刘逢.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04).

篇10

技术创新管理是指通过利用企业资源和一定的社会创新体系,使某一项企业或者社会技术创新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技术创新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创新战略、创新效果、创新资源以及创新机制的监测和控制。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管理可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两种;按照技术变化性质进行划分,可以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突破性创新、累进性创新以及根本性创新三种;按照创新的方式,可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模仿技术创新、自助技术创新以及合作技术创新。

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资源整合不充分

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过程中,资源整合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企业内部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技术创新管理资源,但是企业却没有对这些技术创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资源的闲置率比较高,这就会使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资源的安排和使用工作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技术创新管理设施的共同使用问题与技术创新管理的信息沟通传递问题尤为突出。

(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在部分国有企业内,存在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们认为即使在企业内部不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也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再加上国家在传统经济时代对其的大力扶持政策,企业管理者对技术创新管理就更加不重视。

(三)企业缺乏鲜明的创新文化

企业创新文化是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的助推器,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员工潜能、营造开放向上的创新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缺乏鲜明创新文化的问题,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国营企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员工存在较为严重的能力断层、思想僵化现象,工作依赖于经验积累,自身的理论知识素养较差。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不少专业技术人才,但目前企业的整体人才储备还不够,长期体制内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规避了很多市场竞争下的冲击,导致很多员工有怠惰心理,难以主动去创新,企业整体创新氛围不强。

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培育鲜明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文化

要想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就需要培育鲜明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文化。首先,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遵从市场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技术管理文化进行不断的创新,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管理情况,制定创新文化内容,为员工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员工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充分的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管理氛围,比如制定创新激励机制,对具备创新能力且有创新作品的员工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要做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优化,首先,应明确企业战略,确立企业创新指导思路,采取科学的创新管理措施,逐步转变经营模式,从单一的依据内部资源的技术创新方式升级换代为市场导向型的技术创新方式,推动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其次,应做好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并遵循相关的指导思想,具有措施如下:第一,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第二,企业技术创新应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开发市场销量较好的新产品,提升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优化技术创新决策机制

为了有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除了优化企业创新战略外,还应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机制进行创新。具体实施措施如下:首先,建立专门的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组织机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决策委员会应该与企业经营管理层相互独立,不受经营管理层的意见影响,具备独立进行决策的权力;其次,对企业科学决策的制度和流程进行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与社会形势的变化,对企业科学决策的制度和流程进行相应的改进与优化,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四)加强技术创新成果保护

加强技术创新成果保护主要是申请专利保护,因此,企业应该在取得技术突破后,积极申请专利保护,确保自身技术不受到侵害。企业在加强技术研发的同时,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一整套适应市场情况、国际化的技术创新成果保护体系。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加强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定期举办与知识产权申报有关的培训;其次,积极跟进国内外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保护方面的动态,通过专利检索、文献调研等多种方式,了解发达国家的最新动态,为企业开展专利申请提供信息;最后,对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申报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做好体系修订工作。

篇11

[关键词]企业市场 营销战略 创新机制 品牌

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市场营销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通过体制改革与创新,形成一个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思路的灵活有效的运作机制,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竞争求得发展的关键。

在长期的营销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营销部门在企业的多种职能部门中处于中心地位,营销创新是营销的生命。营销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密切相关,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途径和保障,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

一、当前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缺乏营销战略

在市场竞争中,能生存下来的中小企业,一般随机应变能力都较强,但由于缺乏指导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企业虽然生存下来,但经营困难,难以发展壮大。真正能够做到结合市场需求抓住机遇,及时实现组织创新和经营战略调整的企业还不多见。缺乏理性的营销分析,是目前不少中小企业经营运行中存在的弱点。当前多数的中国企业只是计划当期,得过且过,初创时就不曾设想过将来,造成企业盲目运行。一艘没有航向的船,只能在大海里随意漂泊,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

2.缺乏市场调研

企业的营销决策和执行活动需要大量有用信息的支持,然而大多企业至今没有系统、深入和专业的市场调查分析工作,没有专业的市场部门、人员和专项市场调查预算,决策缓慢,影响销售工作高效进行的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时,往往只重视对微观环境的分析,这样一来,该决策的问题不能及时决策,而忽视了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在分析宏观环境时也只是重视人口、经济、自然等直观环境的变化,而忽视对政治、文化等不直观的环境变化的分析,对企业的营销业绩造成负面影响。

3.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观念。塑造品牌不是单纯依靠形象广告,且品牌的树立要经历一个也许是漫长的积累过程。众多企业没有经营特色,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领域内不能做到好的品牌效应。有些企业很善于利用媒体,在短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舆论造势不以创业、实力、技术领先等为基础只会是一个媒体泡沫。常常在规模小时贪大,规模大时又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大多数企业做不到通过潜心研究市场需求去开发产品并使自身形成品牌优势。

二、完善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机制的措施

1.调整产品竞争策略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具体产品的生产过程、内在性能、品牌形象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通常表现出产品性能强,品牌形象好,合格率高.供货及时,分销网络发达,售后服务好等特征。

层出不穷的技术变革速度的加快,信息的爆炸性增长都促使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将整个人力、物力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生产管理和市场开发能力整合为独特的经营能力,并使企业拥有迅速捕捉市场机会,增加营销渠道,在渠道的宽度上结合实际市场情况进行新渠道的寻找与开发,从而长期保持产品优势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产品优势,是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

2.创新网络营销策略

网络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及技术含量提高了。不仅农产品、工业品、服务成为商品,知识、信息技术也成为商品。因此,企业在产品策略创新中要根据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特点,结合网络技术,通过双向互动搜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为消费者量身打造个性化商品。

以广告业为例,企业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渠道创新,在最新媒体时代,销售是从开始到完成的一贯作业,就是说由吸引注意、引发兴趣、造成购买欲、进行采购,一气而成,而广告公司将参与营销的全程。企业也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组织形态,提升新媒体部门的功能,引进兼具营销素养与电脑科技的人才,通过互联网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将商品直接展示在顾客面前,回答顾客疑问,并接受顾客订单。未来才能具备市场的竞争优势。这种直接互动与超时空的网络购物,无疑是企业市场营销方式创新上的革命。

3.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品牌战略是将高质量的产品与高强度的广告宣传相结合,致力于树立起企业品牌产品的形象。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营销,企业要拥有自己的市场,必须拥有占主导地位的品牌,品牌既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企业立于市场的基石。

企业创品牌,必须以高质量的产品作保证,要让用户认可,要满足消费者偏好,引导和培育消费者的观念,逐渐在消费者的观念中树立品牌,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甚至领导消费潮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品牌永葆青春,才能提高产品知名度。此外,在市场营销工作中,要用较大的投入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客户中树立有价值的地位,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迅速增值,带来巨大的品牌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营销策略理论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企业要生存,要做大,要紧跟潮流,就需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营销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企业营销的主旋律。企业市场管理策略应迅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一种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新环境,并据此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更加有效的营销战略,要努力更新营销观念,不断进行营销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机遇和主动,才能在未来国际、国内竞争压力下赢得市场,获得成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奚京云.浅析营销观念的创新[J].经济论坛,2009.8.

[2]宫晓.企业分销渠道的选择[M].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03).

[3]章杰轩.市场营销与网络时代[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5.

篇12

[关键词] 营销渠道通路整合创新研究

一、营销渠道的涵义及职能

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它是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向最后消费者移动时直接或间接转移所有权所经过的途经,包括了所有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产品或服务的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企业和个人,有各种类型的中间商以及处于这一通路起点和终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企业而言,营销渠道是联系自己与顾客之间的连接纽带和通路,是企业的“延伸”;而对于一般顾客而言,只是希望更加“方便”地以可以和愿意接受的代价得到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特定利益,顾客只对既定存在的渠道加以判断和选择来实现需求。由此可见,市场营销渠道的职能主要有:

1.信息:收集和传播营销环境中有关潜在与现行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参与者及力量的营销调研信息。

2.促销:发展和传播有关供应物的富有说服力的吸引顾客报价的沟通材料。

3.谈判:尽力达成有关产品的价格和其他条件的最终协议,以实现所有权或者持有权的转移。

4.订货:营销渠道成员向制造商进行有购买意向的反向沟通行为。

5.融资:收集和分散资金,以负担渠道工作所需费用。

6.承担风险:在执行渠道任务的过程中承担有关风险。

7.占有实体:产品实体从原料到最终顾客的连续储运工作。

8.付款:买方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销售者提供账款。

9.所有权转移:物权从一个组织或个人转移到其他人。

二、营销渠道内容的传统观念及面临的严峻挑战

传统的渠道构成结构上是金字塔形的,企业通过一级经销商(或商)---二级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样层层向下将产品(或服务)最终送到目标顾客群---更多的目标消费者手里。而市场环境要求企业营销渠道开始进入到重视消费者的阶段,其表现特征是一切围绕着消费者转,一切以消费者的满意为目标,这就要求产品要以最方便的途径让消费者购买,要求以最快捷的速度对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评价作出反应。然而,传统的渠道成员的关系是松散的,即以简单的契约来维持,渠道成员孤立地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平行的渠道关系网络,信息不共享、物流不畅通、风险不共担,厂、商、最终消费者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零和博弈”,这也制约了企业与最终消费者的沟通,影响了渠道效率。如何打破屏障,实现与消费者的零距离沟通,成了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营销渠道的改变在未来营销管理中日趋重要,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会对传统营销渠道提出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零重量的资源运转环节。在传统经济中,物质的采、供、销都是建立在有形的实体运输上,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借助光和电子手段,使“集约化”的物质传递与交换成为现实,不仅减少了运转风险和浪费,而且大大简化并提高了交易效率。

2.零距离的供求关系。由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Door to Door”的交换,市场可以建立在网上,资金结算也可以在网上兑现,使得产销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这种网络化的流通方式,导致了传统营销渠道的一个重大突破,即从过去以占领市场空间为主,转化为现在的以占领市场时间为主。

3.零层次的管理结构。这是网络平台对渠道管理的一个重要贡献。其特点在于能够避免级与级之间的信息畸变、信息失真、信息堵塞和信息干扰;能够使个人或机构置身于企业的整体目标;可以构造一些模型,使激励因素加入其中,能够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因此,营销渠道的创新必须与渠道的控制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宏观营销环境影响着每一个渠道和渠道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直接或潜在的不断引发企业、竞争者、经销商、顾客等产生自身需求内容以及认同的需求满足方式的变化。渠道观念的更新和渠道模式的变革已经成为每个企业必须和经常面临的问题。所谓创新就是要改变企业与分销商、零售商、终端顾客的渠道模式,对渠道资源进行重新安排,实现市场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利润的长期与最大增值。特定的条件需要和确保了特定的渠道模式,不考虑具体情况而试图“套用”往往会导致营销渠道建设的失败。营销渠道观念应该在基本的市场营销理念支持下,以顾客为中心,以实现消费者和企业综合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且不断进行创造性的质疑和更新。

三、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及其创新思路

未来营销渠道模式的创新将在两个背景下展开:一是“消费者”的作用,渠道模式将会变得更加贴近消费者,与顾客有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互动。二是厂商之间的“生态平衡”,零售商地位的提升和其占有的相对利益比例的增大,迫使制造商寻求新的出路。

1.弹性混合。渠道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模式,适合当地市场、适合自己客户的渠道模式就是最好的选择。市场不同、客户不同,渠道的选择自然不同。创建复合通路模式就是顺应消费者多层次结构和不同时期的个性化需求,细分出不同的目标市场、开发出不同的产品、从而走不同的通路,因为一条通路在现实中已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和企业的持续发展,无论是长渠道还是短渠道,都将并存于我们的品牌通路时代,复合通路模式乃大势所趋。

渠道求变,创新最大的障碍是贯性思维。一般容易认为,同一类型的产品或服务就应该有相同或类似的渠道类型,因为这些存在的渠道模式是经过长期的市场实践验证形成的。事实上,往往正是对这种“规则”的挑战使得企业得到了因渠道模式改变带来的超额市场盈利。多路并用,即多通路安排。可分为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采用多种通路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加充分,细分市场增加,新的通路形式出现,为了更大量更有效地接触目标市场,未来的企业已很难做到只采用单一通路模式。海尔已率先在家电领域采用网络营销方式,进行B2C销售活动,同时在各个市场建立海尔专卖店。另一种表现是利用多条通路关系,尤其是在零售终端的覆盖方面,共享通路关系显得更为现实和可行。

2.终端为王。整合行销学说代表人物D・E・舒尔茨曾说:上世纪90年代惟有”通路”与”传播”能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产品、价格乃至广告都无可奈何地同质化的今天,通路的差异化竞争应是各企业用力的重点,因而市场决战在通路。其核心是通路资金的争夺,而落脚点则是对终端零售网点的占领。近几年中国市场的终端大战的情景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生产商对终端的抢占;二是零售业的业态竞争与连锁扩展。终端就是售点,是实现企业产品转化为货币的门户。终端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谁掌握了销售终端,谁就会赢得市场成为领导者。产品(或服务)最终需要通过消费者实现其价值,因而渠道体系中最根本体现价值的部分是“终端”。这种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机会对于企业市场营销有着非凡的意义:首先,通过“终端”企业能够更直接和准确的了解到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市场营销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活动和过程,企业的市场盈利与否取决于能否真正和多大程度上实现消费者的需求。而“终端”正是获得消费者信息的最初渠道部分。其次,通过“终端”可以直接控制产品(或服务)的售后服务。随着营销对顾客满意和忠诚的日益强调,几乎所有的产品(或服务)都产生了后续服务的需要,对终端的有效控制以至拥有将使产品(或服务)的售后服务能够得以最有效实施。再次,“终端”是企业对产品(或服务)实施有效价格控制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企业对产品(或服务)定价的能力取决于“终端”对其价格政策的执行与否和程度。不能控制或拥有“终端”,控制价格只能是空谈。最后,“终端”还为企业实施促销行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需求拉动”是使产品(或服务)得以从制造商通过中间营销渠道传递给最终消费者的最有效力量,而利用“终端”与最终消费者的“零距离”接触优势,会因更加具有针对性而获得更好的收效。

终端领先就是在目标市场的众多竞争优势中,运用原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不断建立和维护自身品牌的领先地位,从而达到拉动产品销售的目的。其内容主要包括:①终端陈列。要求企业不断挖掘产品的内涵,找出极具吸引力又具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的陈列方式,不断刺激和强化目标消费群的视觉感受及对该品牌的认知。②终端设计。要求企业从自身的角度不断分析、挖掘,提炼出代表企业自身风格的设计方式,同时还应体现企业的宗旨、理念、文化特色以及对待消费者的态度等。③终端广告。终端广告的领先地位在于运用售点各类可利用的资源,并将其有效整合,使其产生一种立体效果,给消费者的视觉以强有力的震撼,从而区别于竞争品牌。④终端促销。终端促销在企业的市场推广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一大优点就是能直接面对消费者,开展一对一的沟通,这种沟通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果的。当然,只有将终端多方面的优势进行整合,使其产生强大的合力,才能真正对产品销售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通路精耕。通路精耕是对销售业务及市场的过程化管理。通过定人、定量、定域等六定措施对销售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达到对销售过程中的人、财、物、信息管理,从而达到市场目标的实现。所谓“六定”是指:业务人员相对稳定,每个业务人员的销售区域相对稳定,每个业务人员负责的销售网点相对稳定,每个业务人员每个网点的访问具有相对稳定的频率,每个业务人员工作路线相对稳定,每个点的访问时间相对稳定。通路精耕的核心内容是对零售终端及相关层面的量化管理。其内容包括:①人员定量:根据零售终端的数量及开发计划,按比列配备人员。②工作内容定量:每天须拜访的零售终端数量必须达到公司标准;必须按照公司规定的拜访频率完成任务;必须完成公司规定的业务工作内容。③拜访路线量化:根据对终端的了解按照划定的工作路线,按程序拜访。④拜访频率量化:根据每家零售终端的级别确定拜访频率,做到重点客户重点服务,以使人员使用、时间使用更有效。

4.渠道整合。以前,大多数企业通常只是通过某种单一的渠道出售其产品和服务,现在,则选择通过一种混合型销售渠道模式走向市场。将多种渠道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不同的渠道在同一销售过程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渠道体系,以提高销售利润率,并为更广泛的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对于一牌多品或一品多牌的企业来说,出于挖掘通路潜力、提升竞争优势的需要,普遍面临通路整合的问题,即通过销售流程及管理方式的调整、改进,充分发挥通路关系、销售人员、配送体系、促销配套等方面的资源效用,实现通路效率的提高和费用的节约。

篇13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42-02

当今时代,信息化膨胀、高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瞬间变化,消费者的喜好不断地发生颠覆性变化,给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带来很大的挑战。企业要想把握市场机会,商业模式的创新尤其重要。

一、商业模式的界定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1]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脱颖而出,必须不走寻常路,设计适合自己的、富有竞争力的、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最主要的是创新。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商业模式”的概念,但直到40年后(20世纪90年代)才流行开来。

2002年,琼・马格丽塔认为,商业模式是一项帮助顾客创造价值实现而进行的活动;[2]2012年江晓兴认为,商业模式是指准确判断产品链利润区所在,并且根据利润区的转移迅速调整战略,将客户群的选择、价值的获取、产品差异化和业务范围的确定等各方面的战略措施,都围绕最高利润区来进行配置。[3]

随着商业模式实践的广泛应用,企业不断的对商业模式进行动态维持和创新设计,商业模式渐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目标所形成的一个系统和活动集合,一个新型的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正在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

(一)实效性

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一定要具有实效性的特征,对于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创新如果提供全线的服务或产品,对于企业的产业领域,开创一个全新的盈利模式,同时给企业提供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加持久的盈利能力。商业模式的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共同发展,竞争者不容易模仿,这样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实际经济效益,同时能让企业持续时间更长,对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非常有利,商业模式的时效性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盈利模式。

(二)外向性

一个存在多年的行业,规模越大、越景气,固有的市场规则就越难打破。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根本上思考设计企业的行为,注重从客户和市场的角度出发,更多的考虑企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外向性。一个企业根据客户的要求,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具有外向性的特征,外向性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外向性常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起点。

(三)整体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整体性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又一亮点,企业其他的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很大区别是整体性。商业模式的创新不仅限于一个单一要素的变化,往往是整个企业多个因素的一个集成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伴随着企业的工艺、产品、服务、运作流程、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多表现在服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组织形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多方面的创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成功的商业模式要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变化,成功的商业模式要与众不同,具有难以模仿的特征,成功的商业模式要具有独特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综合因素收支平衡、量入为出。

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规划

巴菲特说:“未来的竞争不是服务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对于一个成功企业来说,依赖产品和服务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成功的商业模式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价值链,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打破行业原有规则

每个企业都会关注市场、战略、管理执行、竞争策略等,但如今一个新金融时代,传统的规则已经被打破和颠覆,在传统的商业模式设计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要想长久生存,就必须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尤其是对于规模大的企业来说,企业家要打破固有的传统理念,对企业进行重新的构建,打破原有的行业规则,跟上新时代的步伐。第一、企业要注重商业模式设计能力和增强软实力;第二、企业需要有效的解决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道德危机、固有商业模式等问题,以减少管理协调监督成本和管理环节;第三、企业要通过动态合约设计,与利益相关者形成收益激励、风险分担、违约惩罚等动态合约,使商业模式系统优化;第四、企业要把利益对立转为利益一致,力求做到企业股东、利益相关者、客户皆大欢喜,合作共赢。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既然商场是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要颠覆吃独食的思维,善于分享未来收益。[4]

(二)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

培根说:“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里眼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一个成功的企业,战略定位非常重要,战略定位最主要是从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角度入手,去发现市场价值、开发出独特的价值主张同时寻找企业商业系统定位的过程。新的商业模式下,战略定位是商业模式的企业点,是企业战略的核心,一定要分析好企业所对应的目标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篇14

在熊彼特提出企业家的创新功能理论之前,经济学家都着眼于企业家的能力来给企业家作用下定义。新古典经济学中假设是完全信息和完全市场,这就使得企业家变得无足轻重。

如果说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作为“黑箱”,那么现代企业理论则打开了这个黑箱,突出了企业家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企业家是决策者(奈特)、创新者(熊彼特)、机会主义者(科斯)[1]。如熊彼特在1912年问世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的企业家理论体系。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的创新功能,指出与日常工作和单纯的管理不同,“创新”是企业家的真正职能和必备的素质,认为企业家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通过破坏旧的均衡体系推进经济增长的人[2]。彼得·杜拉克认为创新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或改变资源给予消费者的价值和满足.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手段[3]。

2、企业家创新

所谓创新是指创造性地寻求问题新的解决途径,以新的技术和过程以及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形式表现出来[4]。企业家的职能理论认为,具有创新精神是企业家导向的一个关键的衡量尺度。创新是企业家最核心的职能,是企业家最基本的活动。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学者都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理论进行了很多研究。朱卫平认为,企业家是通过创办和经营企业来实现自己目标函数的人,他们通常具有发现潜在赢利机会的能力并能够通过资源的整合来把握和利用这种机会以获得创新利润[5]。陈伟认为,任何企业家创新行为都是一种组织创新行为,在考察企业创新时,不能把企业和企业分割开来,所有类型的企业家行为都以创新为基础,它要求改变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要求创造新的能力以便为企业未来的市场定位增加可能性[6]。

尽管学者对企业家的概念未达成一致的定义,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创新正逐渐成为企业家的重要表现之一,这是现代企业家理论达成的一个共识。

基于以上综述和分析,本文将企业家界定为能够预期创新的机会、并通过企业来实现创新目标的人。企业家的职能表现存在于从正确预期创新机会到真正实现创新效果的过程中,企业家预期能力是成为企业家必备的能力之一。

3、创新中的企业家预期

创新的不确定性存在于创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也是企业创新的显著特征之一。

(1)创新内在的不确定性:创新内在的不确定性分为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与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

创新作为一种革新和飞跃,其结果也许是瞬间的爆发,但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在积累过程中自然会无法抑制的产生很多变数,而这其中最为主要的表现又是创新者,即企业家的变动;

另外,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是显而易见的,失败与成功都有一定的概率。

(2)创新外在的不确定性

创新的外在因素即创新市场的不确定性。创新需要时间,当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结束后,往往会发现外在市场已发生巨变,或其他创新者已经捷足先登等。

4、创新中企业家预期及其影响因素

企业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家预期变得越来越重要。预期是指决策者对那些与决策相关的不确定性经济变量所做的预测,预期直接来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其客观依据是经济信息,预期的准确程度取决于人们掌握经济信息的多少和准确程度[7]。

从预期的形成机制看,预期可分为静态预期、外推型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静态预期、外推型预期、适应性预期都是以过去的信息作为依据,从而忽略了许多重要的相关变量的信息,不能有助于创新活动的预期分析,特别是不能适应自主创新活动中所具有内生的技术突破、率先进行技术与市场开发等特性。创新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利用现有的信息预见可能出现技术突破的理性预期能力[8]。

根据穆斯(John.F.Muth)的理性模型[9],企业家理性预期的结构由三个因素组成,即信息充分程度、知识系统程度和适应性转换程度。其中拥有信息的充分程度和知识系统化程度都与理性预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对于适应性转换而言,是指使用过去的信息对未来进行估计,或者把过去的信息转换成对未来估计。使用相同的历史数据,预期时间越长,适应性转换能力越强,表明其理性预期程度越高;使用相同的数据资料,随机干扰越小,适应性转换能力越强,也表明预期更加理性。如果预期时间不能足够长,但却能够通过有意识地缩短预期时间,不断获得和补充新的信息,并由此减少随机干扰,也是适应性转换能力。它通过试错和自我纠正得到对未来的正确判断,从而提高了理性预期程度。

5、培养企业家预期能力的方法

企业家作为能够进行自主创新的倡导者,其理性预期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家预期能力。针对穆斯理性模型中企业家理性预期结构的三个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提出考虑:

(1)要保证预期的准确性,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保证掌握信息的充分程度以及信息的准确定。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当然,对企业家来说,掌握信息并不意味着在创新活动中具有更大的优势,企业家需要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快速消化,这样才能提高预期准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