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生态学案例范文

建筑生态学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5 14:50: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生态学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生态学案例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项目库;案例主导型教学;和谐生态旅游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在19世纪40年代世界旅游业开创初期,由于其行业规模、游客数量远不如今天这样庞大,故旅游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二战结束后,随着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世界旅游业发展很快,甚至成为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业对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许多旅游区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令人担忧。为了解决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问题和加强旅游环境问题的研究,生态旅游显得日益重要。

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生态旅游和旅游生态学尽管在研究中已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成果,但在理论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完善和提高。从生态旅游的本质上来说,它与传统旅游活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对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作为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森林休闲与游憩专业的主干课程,“生态旅游”课程介绍生态旅游活动及开发的历史、概念、原则、市场营销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中外主要的生态旅游热点地区资源特点和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概况,运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思想方法,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旅游业,宣传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此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为城乡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管理服务。

以往生态旅游专业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我院从200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在生态旅游教学上不断改革和探索,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易于消化和吸收,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效果

案例型教学在于突出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全方位地对生态旅游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目的。

(一)案例型教学的主要特点

1.鲜明的目的性。案例型教学通过独特但又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情景再现与角色体验,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工作体系。

2.启发性。案例型教学透过众多看似互不相关的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去观察、分析、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

3.客观性。案例型教学可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对真实素材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其结果客观。

4.实践性。相比其他的教学方式,案例型教学真正实现从理论向实际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5.综合性。案例型教学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从角色的扮演中学会综合运用更多的知识和更加灵活的技巧来处理各种各样的案例问题。

(二)案例型教学的效果

1.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更严格,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并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些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员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员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员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三、服务于案例型教学的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

(一)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1.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的内容。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和案例主导型教学以目前的旅游学理论为基础,归纳和整理环境科学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新突破及典型研究案例,将其中已经较为成熟和被大家广为认可的研究成果与生态旅游进行融合,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对生态旅游理论进行完善,并尝试进行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一定范围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现状调查和综合评估;(2)研究生态旅游经济活动中开发商、当地居民和游客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3)归纳和总结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和模式或范例;(4)开展生态旅游区规划、管理和预测的研究。在生态旅游教改研究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在研究中把区域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作为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贴于

2.生态旅游项目库拟解决的问题。(1)尝试解决生态旅游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进一步提高旅游学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2)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生态旅游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和建设来完成。(3)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整合。依据旅游系统规划思想,对由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子系统、出游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四个子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进行整合。1)从规划空间范围收集和整理国际级、国家级、区域级、省市级、地方级、风景区(点)、社区级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库。2)对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按规划对象归类,建立旅游业规划、旅游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等生态旅游规划案例子库。3)进一步对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按规划包含内容,建立旅游市场规划、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路线规划、旅游商品规划、旅游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保障规划(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旅游配套设施规划、旅游项目融资规划、旅游人才培训规划、旅游安全风险规划)等旅游业各组成环节的规划的旅游专项规划案例库。

(二)生态旅游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择

案例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设置的线索、背景,案例选择是否恰当是案例主导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即不仅要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而且还要使其具有一定的通俗性、简洁性和综合性。要通过案例选取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从案例中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案例要力求简洁,要将主要时间用在讲授理论和学员思考、讨论上,不能把整堂课变成故事会,避免冲淡授课的重点。选择案例还应考虑综合性,即案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要有多个知识点的渗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与分析能力,形成较开阔的思维;同时,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细致思考的意识(如表1所示)。

四、结语

将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应用于案例主导型教学模式是优化教学质量、缓解学校教学理论性和社会工作实践性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通过项目库建设,使生态旅游规划中涉及的基本元素和素材不断丰富和系统化,极大地方便森林休闲与游憩专业的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服务于具体旅游项目的实操规划,把“生态旅游”改造成具有一定数量科学前缘动态案例的实践性、理论性并重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学(修订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桂华(澳),等译.生态旅游(澳大利亚版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桂华(澳),等译.生态旅游规划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桂华(澳),等.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普林斯顿出版公司联合出版,2000.

[5]世界旅游组织.国家和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实例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篇2

一、风水文化理论的基本宗旨

风水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从现代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理论来看,风水文化理论是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地质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及行为需求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书记关于和谐社会理论表述的最后一句)。

二、风水文化理论的基本原则

为追求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风水文化理论在实践中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原则。整体原则的基本思想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文化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2)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风水文化理论的真谛所在。(3)依山傍水原则。建筑环境要山清水秀,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能给人一种幽雅舒适、心旷神怡的感觉。成为人们修心养性、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4)地质检验原则。风水思想认为地质决定人的体质。土壤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潮湿或臭烂的地质,会导致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不宜建宅;地球磁场时刻对人发生着作用,风水师常说巨石和尖角对门窗不吉利,实际是担心巨石或尖角放射出的强磁对住户健康的损害;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双层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复杂的地质结构,都可能放射出长振波或污染辐射线或粒子流,导致人头痛、旋晕、内分泌失调等症状。(5)水质分析原则。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风水文化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辨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6)坐北朝南原则。风水文化理论强调城市与建筑的“面南朝阳”,这即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着非常合理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依据。(7)适中原则。适中原则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齐。适中的另一层意思是居中,洛阳之所以成为九朝故都,原因在于它位居天下之中,级差地租价就是根据居中的程度而定,银行和商场只有在闹市中心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8)顺乘生气原则。风水文化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做乘生气。只有得到生气的滋润,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三、渗入风水文化原则的现代建筑对营销的促进作用(以南昌市丰和新城楼盘为例)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但众多的城市却没有山峦,或缺少河流,似乎与传统风水理论原则中强调的依山傍水距离甚远。由此,现代化的风水文化理论要适应当代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的高速发展。在考察城市中的风水状况时,可以略加变通,将一座座的楼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峦头,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看作是一条条的河流溪水,依然可以找到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因为对于城市、民居建筑而言,自然环境即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响,远不及毗邻宅周的其它屋宇、墙垣及道路等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而渗入了风水文化原则的现代建筑,因注入了文化附加值,对房产的营销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南昌市一楼盘丰和新城,受到消费者的狂热追捧,消费者几天几夜地排队等着拿号购房。

丰和新城位于红谷滩中心区、凤凰洲及老城区的衔接点上(新城区与老城区契合处),丰和北大道与庐山南大道的交汇处,交通四面八达,与八一桥自然过渡,2分钟实现新老城区的生活机能切换,享受周边丰裕配套。通过恰到好处的位置与距离,为居者制造出进退自如的生活时间表。西北紧邻凤凰花园、东方海德堡等楼盘,南望滔滔赣江,与江南名楼滕王阁隔江相望。与庐山南大道、丰和北大道成45度夹角,避开正喧嚣,同时使所有建筑均拥有最大角度的江景视线。

丰和新城依据原始地貌,而师法自然,每个组团均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景观主题,各组团之间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社区主入口设于东北角,园林景观的主轴线南北贯穿,通过轴线式层层递进的园林景观作为串联整个社区的带状连接,使社区的统一性、完整性得以保证。

总体户型设计坐北朝南,尽量减少东西向住宅,力求小进深、大开间,确保每个单位的通透开敞,同时注重与南昌独特气候条件相适应,为让每户窗前有景,楼宇之间相互错列,地块四周高而中间低,恰似鲜花的花瓣包裹着花,这样既减少高层的压抑感,又增加建筑空间的通透性,整体布局和谐统一,呈现变化丰富的天际线。通风采光极佳,拥有极好的景观,满足住户对户型美观而舒适的双重需求。

渗入了风水文化原则的丰和新城,达到天时地利与人和,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该楼盘一开盘即售空告罄,也就不足为怪了。

篇3

关键词:道路;桥梁;建筑学;初探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07

1 国内外道路桥梁建筑学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在道路桥梁景观设计方面,国外对此的研究较早。美国的景观设计着手重心在于剖析直线路途和安全设想、景观美学和环境维护的关连,并在设计中开始使用这类削减对原有地貌破损的理论思想。其公路方面的景观设计主要是基于公路线形和地形,结合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调查,使用线性模型对公路方案进行线性空间的美化优化,并且使用了透视图法来观察、衡量拟定建设的道路与周围自然景物的配合程度。为了更好的研究完善公路景观设计,除了泡沫板模型和专门用于自定义的模型,还加入使用了人工透视光学投影原理。目前,动态连续透视法和全景透视法是目前公路设计方案中线形设计和几何设计的重要试验方法。

在高速公路环境设计中,德国在生态护卫,养护治理,种植计划等方面都留下了不少的珍贵体验,并为大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美国博士w ・杜尔学者的想法是让高速公路和景观两者的整体设计相互配合,并对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破损率降到最小值。

日本成立了“全国SF绿色法律协会”,在公路设计方面,编制了“景观设计”系列章节,据了解,日本国家的公路绿化工程经常是配合边坡综合整治一起进行的,概括了完整的一系列边坡绿化的工程方法和技术要领。在名神高速公路的设计中,德国的建议被日本的Toure博士采用,融入景观设计,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文化景色,而且具有时代感和和谐感,具有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美。

加拿大等国在公路建设别重视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比方说在公路建设中遭遇湿地等环境问题,常会选用根据公路建O中所占湿地面积的数目,必在邻近地带抵偿同等数目或更多数目的湿地面积的方案,以确保该湿地生态功能不受公路建设的影响,并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公路企业或社会团体作出一些贡献,把以示表彰并写有单位名称的公示牌建立在有贡献的公路边。

法国也十分重视公路建设和生态维护,并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把取土场巧妙的转变为两个生物栖息地,使其成为尊敬自然环境的经典之作,并获得"RUBANVERT”奖。

1.2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高速公路所关联的环境设计相当一段时间内停留在对安全、功能以及经济的考量上,景观设计只是植树种草,仅此而已。近年来,随着国外景观设计的发展,它已由普通绿化发展到景观格局,咱们的环境设计也渐渐重视公路绿化的整体性生态学功能、交通附属设施功能、景观美化功能等的联合,与自然熔于一炉。但由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文化关注和生态渗透不足。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公路景观或仅限于植树种草,忽视其文化特征,或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华中科技大学的《孝襄高速公路景观生态工程研究》,其研究内容着重沿线综合环境的改善及生态环境、人文生活元素的保护,在不影响公路基本运输职能的情况下,构建具有一定社会、文化、民俗意义的制度体系。特别是高速公路雕塑景观的研究,解决了现有的高速公路雕塑景观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针对孝襄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区位下位置、色彩、内容及形式的设计指引原则。相对于现有设计成果,本课题设计思路具更系统、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其设计过程对于其他高速公路雕塑景观设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此外,它的设计理念相当重视景观生态体系被生态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很多高速公路都是在工程主要体系确定后再进行环境修复和景观设计,它是一种被动的工程修复措施。而该研究经过对高速公路建造过程当中生态因素的剖析和探究,将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选取生态方法达到环境系统主动修复效果。再次从研究手段上,他们选取的利用视景仿真技术来建立景观方案评价系统的思路大大提高了景观方案评价的直观性和科学性。选取普通的PC机而非采用工作站作为工作平台,选择常见的CAD设计图纸而非卫星航拍图作为源数据,建模过程简单方便且不影响建模的精度。

由此可见道路桥梁的美学和景观研究已经历了一个长的时期,是时候该建立道路桥梁建筑学学科体系了。

2 道路桥梁的建筑学设计实践

2.1 道路桥梁建筑线形学

2.1.1 平面线形要素

平面线形由直线和曲线组成。两点之间直线线段最短,直线的特点是里程短、乘坐平稳舒适、视距较好、营运经济节能。汽车动力学要求直线不能过短,短线易形成"断背曲线”,不利于道路行车。作为一个结果,最短的直线长度不小于6倍的距离相同的曲线,曲线是不小于2倍的速度之间的距离,是中国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要求。然而,从驾驶员的生理方面和道路的美学方面都要求线不能太长,长线不仅会产生单调的景观,并且在车高速行驶下,会使司机产生嗜睡,引起“隧洞视”视觉效果,对道路交通安全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在设计道路上不采纳较长直线也是很有必要。所以道路中最长直线的长度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或车速距离的20倍。

圆曲线是道路中最常用的一种线形,但曲率变化及其与客运专线的结合,与车辆的离心力动力驱动轨迹不完全适应。所以,在直线和圆曲线间添加一条用于缓和的弧线,用于让汽车能够平稳过度,更能补充其线形美观。在我国,选用回旋曲线当作缓和曲线,回旋曲线的最大特点是转弯半径在线上任意点是随曲线长度变化的。

2.1.2 纵面线形要素

纵面线形应适应地形条件,设计为连续、平滑的线形,应避免频繁的起伏出现在短距离内,避免行车全程中看不见中间的直线凹槽,所以应使用大半径竖曲线,小坡度,避免边坡组合中的长坡大坡度。设计曲线半径、坡度和坡长合适合理的纵面线形,以满通安全、舒适和道路美观的要求。

2.1.3 横断面线形要素

由马路边分隔的路、车道和中心地带,肩部就叫道路横断面。车道是特意为车辆提供行驶道路的部分。根据中国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可知:就车辆速度来看,当车辆速度为20km/h的车道宽度应设计为3m;当车辆速度为120km/h的车道宽度应设计为3.75m;行车带两侧还应设置0.5~0.75m的路缘带;在有设置条件的道路上,例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的作用一是能分隔对向车辆行驶,防止行车干扰,让驾驶员很有安全感,二是依据研究得出:当中央分隔带的宽度达到12.2米时,就能够减弱车前灯眩目、噪声和气浪的干扰,当宽度达到18米时,中央分隔带就能形成很美的景观。路肩是道路沿线的道路安全设施的用地,能支撑路面,并能提供位置给临时停车的车辆,绿化土路肩对景观环境也是一种锦上添花。

2.1.4 线形要素的组合

在满足汽车行驶动力学的前提下,思考如何满足心理方面和视觉方面的舒适、连续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的方案就称为线形因素组合设计方案。各线形要素的最好组合:一是平、纵线形组合应该在视觉感官上能很好地引领司机的视野,并维护视线的不间断性;二是平面、垂直面的对准技术指标应平衡尺寸,使线条在心理上、视觉上平衡;三是平曲线与竖曲线要彼此吻合,且前者应该长于竖后者。

一个优秀的线形组合不仅具有优美的美学效果,而且能增加了车辆的安全性。相反,在设计时要避免以下的组合:一是凸竖曲线和底底的竖曲线,不得插入小半径的曲线,而不能与曲线的拐点相反;二是直线上的纵剖面应避免靠近,远看中间的直槽,应采用大半径竖曲线,避免大坡度,直线不能插入短竖曲线;三是缓和曲线不应和小半径竖曲线彼此堆叠。

2.2 道路桥梁环境与景观学

2.2.1 道路桥梁建筑美学

在道路、沿线立交、隧道、桥梁和人工建造物,以及道路规划设计通过形成区域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后的绿化、景观和环境保护是道路环境保护设计中的道路环境和景观设计;在道路环境O计中运用环境科学技术美学原理,适应自然环境的发展,开创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环境。

道路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特点应结合自然环境、道路结构、经济条件、接触运动特征、视觉思维和心理效果,运用景观与绿化设计,适应性强,建造一组与自然景观相容的建筑物。不仅能使机动车自由行驶,还能满足司乘人员的视觉和生理需要;它不仅有利于沿线自然风光的优美开发和自然景观的覆盖,而且更适宜于道路建设环境和周边自然景观,使人文景观良好整合,营造一个安静、干净、优美的环境,让道路变成一种艺术景观,成为一个华丽、宏伟的沿线公园。

2.2.2 道路桥梁环境学

环境设计应立足道路绿化,以达到防治污染,水土保持的目的。根据其功能可分为绿化环保设计和改善绿化设计两大类。

(1)保护环境绿化设计。绿化的环保设计大多是通过绿化种植来减少噪音、减少扬尘、水土保持和稳定边坡。在刮风下雪的地区公路沿线,种植防护林;在经过有学校、医院、疗养院、居民区的道路沿线,种植绿色植物以防噪、防气体污染;还要在路基弃土场,绝缘堆坡体等地带进行绿化,提高水土保持的稳定性。

(2)改善环境绿化设计。通过进行绿化种植来改良视觉环境,促进出行安全性是改善环境绿化的重点设计目标。在小半径的竖曲线的顶部,水平线的曲线向左转动,将水平曲线中的树或树排成一行,作为车辆行驶标志;在隧道洞口的外端,种植大树作为光影适应种植,使驾驶者驶出隧道后更好适应光线的急剧变化;分离区之间,主线和辅道或平行的路之间,种植灌木用于在夜间的防眩栽植,使驾驶者不受对向车流的灯光影响;在道路或立交出口端的低路堤和无围栏,种植宽度密集的灌木或小树作为缓冲种植;当景观沿线,缺乏变化的地形,这是很难确定位置的网站,它是适当的植物树木前进的道路上,形成一个明确的植被鉴定,设施的位置,作为标识种植;至于对于任何有碍于视觉景观的建筑物,最好种植中低树木来进行遮蔽。

(3)道路桥梁景观学。道路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各种建筑、公园、宝塔、寺庙属于文化景观;江河、草原、湖海、大川、高山、森林等属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设计的界说是指道路线形和道路构造物有雅观的造型并且能与周围环境相和谐统一,形成美观的画面,进而创造一个景观优美,出行安全、舒适,便捷、经济,并且能保护道路沿线动植物生态系统稳定的道路环境。

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是确保司机的可视性要求,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视觉系统,让司机可以预测接下来的道路方向和道路情况;道路设计要与自然景物相互配合,把设计的道路及其设施都纳入到景观范围内,显示出区域美感,打消自然景观中的各类阻碍,让道路景观的全部组成部分,形成即统一而又有特色的建筑群体;保障使用者的道路功能、美观及便捷经济与心理视觉的统一性。

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是将景观设计部分按照道路工程划分,结合区域环境或行政区划,实现点、线、面、整体的协调;应使道路路线平、纵、横截面合理组合,确保道路的线条流畅、视野开阔;还应考虑充分利用栽植绿色植被和人工建筑来补偿,改善景观沿路段的区域环境,使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道路及道路上的互通式立交、桥梁、隧道、管理设施和服务区等作为不同景点,策画时应把握线路的线形条件与架构物线条的相互配合,把握比例,形成韵律,注意对称,运用色彩。道路路线线形应以曲线为基础,保持连续性均衡性;在道路的起点上,大的建筑结构,建筑的末端,应注意形状和色彩,防止视觉障碍;道路侧有对视觉产生冲击的场所时,应该采取工程措施或进行绿化对其加以遮蔽或改良。

3 道路桥梁建筑学案例分析

京珠高速公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大型公路工程的美学整体设计,并且,长江公路大桥在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影响了京珠高速公路沿线的美学景观,而它也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在未来的武汉市形成一个新的文化景观。这就是一个道路桥梁建筑学的典型案例。

3.1 从整体考虑美学设计

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的重点工程是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为了保证美观设计的效果,有必要从整体感出发,合理设计和布置,使其方案清晰化。在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美学设计的总体定位上,军山公路桥梁是美学设计的重点。

3.2 桥梁工程与美学设计相结合

美学设计是一个领先的设计,在项目实施前,桥梁就应该设计出一定的形象效果,并在建设的同时实施设计,以确保最终的审美效果。

3.3 突出美学特色,美化大桥设计

根据桥梁美学设计的特点,重点突出了斜拉桥的特色,展现出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雄健刚劲的风貌,显现出大桥高耸优美的形象,体现湖北中部崛起,奋发图强的精神。

3.4 美学设计使景观与环境互相协调

在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的美学设计中,不仅处理好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让大桥的整体形象和周边自然环境相配合,更构成了长江上又一个崭新的人文景观。

3.5 美学设计标准适中,功能齐全,经济适用

道路桥梁的美学设计应该结合其功能性和适用性,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适中的景观工程标准,并应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实施其美学的可行性,在提高路桥造价的基础上,实现最佳景观。

4 结论

在现代道路建设与桥梁建设中,道路和桥梁的设计仅满通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兼顾人们的视觉需求,展现城市的风采特色,传播人类的文化积淀,也充分体现了对现代美学设计、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诉求表达。建设道路桥梁建筑学学科,就是完善道路桥梁的学科与建设体系,以建筑学、建筑美学、环境生态学、景观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结构设计原理为基础,把道路桥梁的建筑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和建筑形象在设计和建设之中紧密的结合起来,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二十一世纪,通过研究道路桥梁建筑学,在道路、桥梁结构中势必会格外注意建筑艺术的造型,看重景观的设计和道路桥梁的美学理念,侧重生态环境的维护,要达到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在二十世纪桥梁建设的发展基础上,描绘出二十一世o宏大壮丽的新蓝图,道路桥梁建设技术必将会取得更新、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秋环.我国桥梁景观设计发展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360.

[2]陆蓉,何fp.道路桥梁景观与环境和谐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4(01):021.

[3]刘朝晖.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园林专业 教学改革 城市化 生态观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形势下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需要明确园林专业教学的指导思路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为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而不断努力,要结合生产服务的实际需求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较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型园林人才的培养。笔者通过分析当前人才市场需求和当前园林教学模式所面临的挑战,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新形势对园林专业人才的要求

(一)要求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以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

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园林专业人才需要有一定的美学基础知识,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园林制图与识图;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Autocad、photoshop、3Dmax等应用软件;具有园林招投标、园林预决算、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由于园林设计企业具有较强的农学、林学及生态学的专业知识背景,学生的种植设计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因此,以种植设计为特色的园林设计课程应该是传统院校园林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二)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是园林设计企业,这些园林设计企业在用人方面更倾向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面试人员,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即具有较强的方案创作能力以及丰富的施工图设计经验,对于植物特征也要详细了解。因此,开设园林专业的各大院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形势

(一)社会信息化对园林专业的冲击

如何规划设计信息社会中的各种空间环境已经成为园林专业的重要课题。随着新世纪科技发展汹涌而来的知识浪潮、信息革命必然对园林专业产生巨大影响,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园林行业的需求,对园林的研究方法、设计理念、工程技术、教育手段都需要不断地进步和更新。因此,园林专业必须扩展学科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

(二)乡村型向城市型的发展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不断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由此对园林专业教学的改革发起了挑战。城市化过程中,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变化,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与资源意识不断加强,也对城市绿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园林专业教学要顺应社会要求,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三)生态观念深入人心

生态观念即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形态观念。在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人类屡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的提高,这样的行为导致了越来越恶劣的环境问题,土壤破坏、资源浪费、森林面积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让人们意识到正确的园林建设观念的重要性,设计人员需要将设计理念成功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因此,园林专业教学在培养园林设计人才方面需要做好改革措施。[2]

三、新形势下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选取教学项目,调整教学内容

园林学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其致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现代园林学科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化、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次。目前大部分院校中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却相对狭隘,多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虽是基础学科却缺乏开放性,不符合当今社会多元化的文化要求。因此,从市场需求角度调节培养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市场活性,[3]同时增设基础文化课和通用专业课程,建立园林专业模块课程和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专门化模块课程,结合园林专业特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基础课程是专业人才不断发挥创造力的保障。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21世纪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多媒体教学是顺应信息化时代的首要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能全面、生动、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信息,特别符合园林专业的教学特点;其次,教师可通过对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空谈设计理论的现象,同时也通过当前学科发展的动态给予学生最新的创新理念;再次,可以通过实地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理解,避免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的弊端。

(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要把实践教学、工程能力培养、科技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设计理论应用能力3个方面。高校可以安排两周到三周的课程设计,除了定期开展专业讲座外,还可以邀请优秀企业的工程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为学生安排项目实习、专业培训等。学校多安排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断融会贯通,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可以将企业新技术更好地融合到实践教学中。

结语

为适应21世纪社会知识形态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园林专业教学在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方面面临巨大挑战。要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终身教育新观念,通过对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明确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全面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以满足新世纪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需求。学生自身也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专业技术,努力成为高素质的园林专业人才,为园林学科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卫东等.高等院校模拟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高校教育管理,2012(3).

[2]吴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5(9).

篇5

关键词:主题教学模式;网络综合布线;自主学习;探究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和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近几年,在现代建筑的应用大幅度提高。目前不管是从企业培养、学校培养、政府培养等渠道出来的人员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主题教学模式运用于《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获取新知,掌握最新标准、最新技术的能力进行了探究。

1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特点与目标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它涉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众多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实践性、技术性很强。学生需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获得:设计、施工、安装、测试等岗位技术能力;交流、合作、组织、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胜任工程项目管理、销售、设计、安装、施工、测试、监理、维护和服务等专业技术工作。

2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对教学模式的需求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对象前期普遍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AutoCAD、计算机组装、电工电子基础等专业基础课。职业学校的学生形象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缺乏,形象直观的事物往往能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操作能力又不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要应对社会发展的千变万化,面对个性发展的千差万别,《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中也需要一种切实可行能实现为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夯实基础的教学模式,主题教学模式正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主题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主题化,按照主题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合作互助,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建构知识,生成学生就业、转岗、升学、留学等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题可以是问题、任务、活动、产品、服务等对象。传统的教学模式,易将《网络综合布线》的知识与技能条块分割。这样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必须将课程内容全部融会贯通之后,才能初步掌握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所必需的技能,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当下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主题教学模式围绕主题组织课程,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主题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主题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训练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3 主题教学模式在《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探究

3.1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主题设计原则

⑴主题设计,贴近实战。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贴近大赛”的原则,依据《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可从最常见、最典型的网络综合布线应用情景和需求着手,且每个主题均可移植到真实的网络综合布线工程中,学为所用,学以致用。以网络综合布线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将枯燥的理论融于实际操作中,体现“做中学”的宗旨,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战水平的培养目标。

⑵内容涵盖,全面系统。1)去同存异。要控制不同实战主题涵盖的知识点、技能点重合度的问题,实现螺旋式上升;2)去“粗”取精。加大动手操作的比重,减弱理论知识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3)吐故纳新。及时引进最新标准、最新技术以及最新产品。4)删繁就简。每个主题都是一个综合布线项目,主要囊括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工程安装、工程管理、工程验收等四大部分。

⑶巧设结构,兴趣牵引。紧密围绕“先做后学,边做边学”的主旨,按照“主题情景需求分析解决方案技术操作理论背景”的结构进行设计,构建职业化的学习情境,按照公司工程项目模式运作实训,学生分饰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技术员、材料员、安全员、施工员等职位。同时对实训目的、实训要求、实训设备、实训工具、实训步骤以及书面文档内容格式予以明确。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主题教学模式在《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环节探索

用主题教学模式开展《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可按以下环节展开: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多元评价能力生成。

⑴自主学习。每一个主题开始教学前,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前提供的主题教学学案利用学校建立的自主学习网站、自主学习辅助视频、课件、习题库、案例库、网络方案等媒体,以及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等活动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乃至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例如初始阶段设计主题――《某高校后勤服务区学生公寓弱电工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网站掌握:数据点、信息点等概念,以及设计图表的内容与画法;通过自主学习辅助视频识记:网络机柜、配线架、模块、面板、线槽、线管等产品;通过查看网络施工现场或者自己的宿舍楼,得到第一手的感性认识。

⑵互助探究。《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每个主题一般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网络综合布线项目则是3个人的团体项目,因此《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中要培养学生在一个团队中分工、合作创造性地完成主题的能力。同组成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素养)结构和内容与他人分享,以一种合作互助的探究方式,互补知识(技能、素养)结构和内容,合理制定各主题的施工进度与分工方案表。实践表明:在本环节中要注意避免能力强的同学大包大揽,完全控制局面,以致能力弱的同学得不到锻炼与发展的机会。

⑶展示交流。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在技术选型和产品选型等方面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需要根据用户需求、技术指标、投资预算等诸多因素进行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对出现的技术话题,如:“线缆选择”、“路由选择”、“铺设方式选择”等进行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标准与灵活”的关系。使学生在欣赏其它组别的作品以及辨论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相关技术的运用能力。

⑷多元评价。《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主题完成情况评分标准灵活多样,宜多元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活动中,评价者不只是教师,而是转换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评价小组,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评价,鼓励他们进行自评与互评,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行反思更新打下基础。第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劳动精神、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面对困难和压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效果和质量。第三,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可以运用。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等。

⑸能力生成。课余每个学生还需完成一份主题作业,以检验学生构建知识、生成能力的成果。对于主题作业,教师要精心安排,应包含:方案设计、材料预算和测试结果分析等内容。在难度上要高于课堂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才具有挑战性;在类型上要贴近学生生活,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3.3 主题教学模式在《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中的反思

三年来笔者与同事们开发了《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案例库、自主学习辅助视频、设计与施工习题库、自主学习网站等教学资源,探究基于主题教学模式的《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从实践中体验到了:①相比其它教学模式,主题教学模式以主题为逻辑主线,更适合《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了必备的理论知识;②主题教学模式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职业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获得真正的网络综合布线职业能力;③主题教学模式运用于《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构建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这样就要求师生既是学习情境的组织者,又是学习情境中的共同探讨者;④以评价为契机,让学生学会了反思,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者。⑤《网络综合布线》课程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后提升了学生掌握最新标准、最新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红.教学模式的生态学思考.理论与实践,2008,(10).

[2]孙家瑞,宿宏毅.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计算机教育,2012,(20).

篇6

1.由单一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旅游业是涉及众多传统行业和社会部门的综合性产业,其成功发展依赖于相关专业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多学科的交叉性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这就要求旅游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旅游发展的整体意识。然而,目前我国旅游人才的主力军仍是单一技能型人才,缺乏对行业的整体把握。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旅游业急需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熟悉实践过程、既能真抓实干又能开拓创新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指的是所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要广,并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在单一学科下培养的旅游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较差。而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则更多地考虑到知识经济时代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以及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强调人才除了旅游与外语的知识复合以外,还应通过辅修专业的形式,实现旅游管理与经贸、营销、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知识的复合,以为旅游业培养出真正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2.由注重智力因素向注重非智力因素转变。旅游行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其特殊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人才除了具备不同于其它专业的、符合自己本身行业特点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情商和一定的人文素质,并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在语言、口才、形象、气质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旅游教育要特别注意智商教育与情商教育的相互沟通与渗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知识层次、文化品位和人格修养,并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认识他人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和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现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旅游市场的需求。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两种错误的目标模式:一种是片面强调人才的高层次,以理论教育为主,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一种是以业务技能培养为主,培养服务操作型人才。前者往往按综合性大学模式办学,以培养高学历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后者则主要按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式办学,面向旅游企业,培养适用性的人才,学生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2.专业设置不健全,脱离市场需求。由于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导致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缺乏市场针对性,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等传统项目上。此外,目前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办学关注的主要是生存因素,过分注重眼前的热门专业方向,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与职业学校过度重合,而对旅游业有着长远影响的旅游策划、旅游营销、旅游电子商务、休闲管理、会展管理等前沿专业则少有问津。现有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设置就显得不够健全,不能够按照实践需要形成多样化的专业方向,导致所培养的旅游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造成人才培养类型的空缺、欠缺等系列问题。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学不致用。目前许多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开设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的需要联系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专业尚处于初创和发育阶段,我国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大多数是由其它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如历史专业、地理专业、管理专业等,其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此外,旅游业是迅猛崛起的朝阳产业,日新月异的旅游宏观环境变化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促使知识的更新,使得旧的知识体系不断面临修改和扩充,也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落后实际的现象,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特点。4.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结构不合理。高等旅游教育除了注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之外,还应注重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旅游院校采用的仍然是普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四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关系,使得学生应试能力良好,而创造能力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不足,严重制约着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旅游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然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构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倾向。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辅”教学环节来设置,实践教学常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实践教学安排。5.师资队伍不精,教师业务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目前我国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从地理、历史、管理、经济等专业半途转型的老师,大都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教育,学科背景的制约很难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另外一部分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主力军又以高校的旅游硕士、本科毕业生为主,旅游专业毕业的高学历教师比例不足,尤其缺少高学历的专业带头人,从而制约着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多数教师几乎都是一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几乎没有直接从事旅游实际工作的经历,普遍缺乏旅游岗位实践的经验,直接导致较为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三是知识比较陈旧。相当多的教师并不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新情况、新理论和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汲取新的知识并应用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