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5 14:50: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篇1

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称为心理健康教育[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学科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尽管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不甚一致,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达成了基本认识,即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1-4]。

近年来,课程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并日渐受到重视。首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基本建设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在组织机构、课程、师资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焦点。学者们不仅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诸多具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再次,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比如,李静等人调查发现,75.14%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知识很重要,68.57%的学生认为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心理学知识[5];刘海燕等人调查结果显示,近75%的大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6]。最后,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调节学生心态、优化心理品质、开发个人潜能、预防心理疾病等方面[6]。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1-4],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的课程教学也是服务于这个目的的。也就是说,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健全、提升、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切实健全、提升、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必要在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回顾以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的研究文献,总结其中的基本心理现象和规律,以切实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真正达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现状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文件都是按照中小学、大学进行分类指导。鉴于此,下文分别从中小学、大学两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的研究概况

从现有文献来看,“教”的研究聚焦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基本途径(学科渗透),而“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研究

(1)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在教学方法的研讨方面,提出适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比如,庞彬提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点以及案例选择的标准,并阐述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包括“案例编撰—阅读—讨论—假设—总结”五个阶段)[7];苏宇燕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游戏、电影、心理剧、辩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8];陈夏妮认为,适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教学方法包括故事法、表演法、比赛法、辩论法、游戏法等[9]。蔡文丰等人探讨在农村小学实施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并介绍了该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10]。

另外,不少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比如,宋铁莉等人提出活动课程的教学程序由课前准备、课程导入、活动展开、建构知识、总结与反思5个环节构成[11];段康提出课程教学应该遵循“体验—了解”的要求,采用“感受—感知”的教学模式[12];赵学文提出一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包括“激情—体验—自省—内化”4个基本的教学阶段[13];赖志群等人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感受、感知、感悟”的教学模式[14]。总的来看,这些教学模式都是通过案例、故事、活动等设定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认知冲突,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调节,提高改变的意愿,并通过行为训练活动加以强化。

(2)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不少学者从教学构成要素的角度,提出促进教学效果的策略。比如,陈道明提出,一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二是教学目标要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三是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四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体现非指导性、体验性和活动性;五是使教学评价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活动[15]。吴文菊则认为,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心理需求、本地区与本校的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提供必要的课时、教学设备、经费等外部条件[16]。

当然,也有学者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提出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播放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争论雄辩中明理、模拟生活情景、从小品中获得感悟、在反思中纠正旧我、捕捉时机进行真情交流等有效的教学策略[17]。

(3)课程的教学评价

如何评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是监控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在教学要素、课堂特点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从教学要素来看,可以从教师、学生、教学三个方面构建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李翔等人认为,在教师方面包含教态、共情程度、关注、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课堂气氛;在学生方面则涉及行为参与程度、情感体验、认知观念[18]。

宋铁莉、刘颖丽则提出应该从课堂的形成性、情境性、情感性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与学两方面开展评价;情境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与生活相关的活动场景中的心理成长状况进行评价;情感性评价则是指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进行评价[11]。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教学研究

中小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学科渗透。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方跃伟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学科渗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相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19]。

之所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20]。学科教学渗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内隐、间接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回顾已有文献,学科教学渗透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挖掘适合学科教学渗透的课程教学资源,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心理氛围等;二是学科教学渗透的途径,包括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等。

此外,有学者提出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教学方法。比如,富安利提出可以采取体验法、评价法、发现法、教师语言等方法进行学科渗透[21]。还有教师探讨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22]。

(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的研究概况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高度重视。在《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将课程教学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建设的七大体系之一,同时,《教学基本要求》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做出详尽地说明。既往文献表明,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研究包括“学”与“教”两个方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习心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从学生受教需求的角度展开对学习心理的研究。学者们试图在了解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内容需求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大学生的学习目的

大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课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目的,没有从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角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比如,刘海燕等人调查发现,通过学习,想达到调节心态、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改变不合理认知、适当的行为表现的大学生分别占26.5%、22.3%、15.7%、11.5%、6.2%[6][23]。

(2)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既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持欢迎的态度,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自己有帮助,在生活实践中不同程度地运用到所学的知识[24]。但是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和兴趣程度存在学科的差异。相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文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相对较高[25]。

(3)大学生需求的学习内容

黄希庭等人通过对全国5058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和谐、事业发展和学业进步的需要更为明显[26]。另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压力应对是当前大学生最需要的教学内容[6]。另外,有研究证实,大一学生集中在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适应问题;大二学生关注恋爱和情感、学习和生活问题;大三、大四学生则聚焦在职业规划和定位、自我探索[27-28]。

2.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研究

教学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估五个方面。

(1)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团体训练法和心理测验法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29]。近年来,不少学者以教育实验的方式考察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第一,体验式教学。吴耿安通过连续3周的素质拓展训练表明,在训练后,76名大学生在SCL-90量表的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因子上有明显地改善[30]。高飞通过一学期的教育实验发现,采用“引入—创设体验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经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的五阶段体验式教学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在SCL-90量表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的得分[31]。银星严也通过一学期的教育实验后发现,体验式教学的效果要优于讲授式教学方法[32]。

第二,团体辅导教学。邱小艳、唐君随机抽取3个班的大一新生进行教育实验,分别使用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心理讲座开展教学,结果证明团体辅导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专题讲座与团体辅导结合的教学方式[33]。裴利华在大一2个班中分别使用团体心理辅导和非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实验,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4]。

第三,参与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弥补教与学的沟壑,促进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的结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35]。李景华的教育实验结果表明,参与式教学法比讲授法更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36]。

第四,视频教学。视频教学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视听觉和体验,有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内隐学习。张媛媛等人通过问卷法与实验法证实,视频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37]。

第五,专题教学。卢秀安等人在师范生中开展了心理素质、创造力、情绪等七个主题的专题教学,一学期的实验结果显示,接受专题教学的大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满意度方面显著高于接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大学生[38]。

从上述研究不难看出,常见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几种常见教学方法,哪种教学方法更为有效呢?周婧、李昊彤同时在5个班进行教育实验。结果显示:在教学内容方面,专题讨论法最能让学生清楚教学主题,综合法教学方式最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内容重要性的感知;在教学方法方面,团体辅导教学方法最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而综合法最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过程方面,专题讨论和团体辅导能增进师生互动,团体辅导和专题讨论最能让学生融入课堂,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39]。这表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

(2)有效的教学模式

不少学者结合学校的实际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有的学者立足于教学过程构建特定教学方法的教学程序,比如,尧国靖提出,视频教学应该包括准备、实施、结束三个阶段[40]。有的学者基于课堂教学流程提出教学模式,比如,赵冰洁提出包含认知、活动、体验、分享、评估五个基本阶段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适当调整教学的顺序[41];岳素萍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构建主体教学模式[42]。有的学者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渐进性和内化性特点,提出“判断鉴别—策略训练—反思体验”教学模式,并以此构建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环节[43]。有的学者通过教学实验,构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面上集中释疑、线上互相解疑、点上个别辅导”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咨询、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健康学生与困扰学生有机地整合起来[44]。

(3)教学内容的安排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同的[27-28]。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大学生的现实和心理发展需求。比如,对大一新生注重环境的适应性教育,大二的学生则要侧重人际关系、恋爱、学习技能的培训,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则侧重于就业和考研的指导。

(4)教学设计

田澜、张大均提出应该考虑教学目标和情境体验式课程的要求开展教学设计,采用“提高兴趣”、“提高参与”和“加深体验”的教学策略,确保课堂心理素质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45]。

(5)教学效果的评估

王淑敏、张大均提出对心理素质训练课应该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标准[46]。但是刘海燕等人则认为,应该从学生的角度选择评价的方法,而大学生认为能有效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包括日常行为观察、心理测验、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师生面谈等[6]。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现状的反思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两个方面都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观点。但是考虑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反思当前的研究现状,其实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研究还存在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一,众所周知,“学”与“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离开“教”的“学”,也没有独立于“学”的“教”。“学”居于中心地位,“教”是为了促进“学”。尽管心理健康课的“学”与“教”两个方面都受到关注,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学”的研究聚焦于学生的需求,“教”的研究则落脚在教学方法本身的有效性。这偏离“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初衷,需要重新聚焦于在有效健全、提升、优化心理素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规律和教师“教”的规律。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落脚点是心理素质,而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2-3][47]。心理素质的内隐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从学生的语言和外显行为来直观地判断其心理素质的状况。课堂教学为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需要结合心理素质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第三,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教学胜任能力的考察。提高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益,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不能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48]。不少学者开始了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但是遗憾地是尚未有研究专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课任教师的教学胜任能力和学科教师实施心理健康学科渗透的教学胜任能力。当然,还应该包括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培养和重塑。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的现状以及不足,提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倡议,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达到在理论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习规律与教学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有效性与学习效益的目的。

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初步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使我们看到加强这方面研究和探索的紧迫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的反思,而且也是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反思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学科构建基础、概念内涵、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第一,教育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49]。实质上就是探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已经突破传统的研究领域,延伸到德育、美育、体育等领域,形成了德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以专门探讨在这些领域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教师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应该使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揭示其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也必然会成为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直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种发展取向[50-51]。教育学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学体系为框架,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理论、课程、教育模式、途径与方法等基本原理;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强调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个体的心理规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要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无论是教育学取向的研究,还是心理学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质的教育思路和模式。无论哪一种研究取向,都不否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了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落脚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生、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呼唤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首先,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不少学校结合本校的实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认识到开展课程教学、学科渗透教学的重要性。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对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其次,目前中小学都普遍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则普遍设置系列课程。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再次,为了探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不少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展开了研究,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热点。这直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相应的课堂教学技能,避免课堂教学空洞地成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理论的教育。这都需要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的研究。

综上所述,有必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学科,揭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学”与“教”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

(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教师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以提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含义:(1)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与教作为研究范围。以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情境作为研究的视域,聚焦于“学”与“教”。当然,“教”不仅仅指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情境,还包括心理健康学科渗透的教学情境;(2)以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双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探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明确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视域中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过程和条件;二是根据学情和学习规律,探究如何设计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研究“学”与“教”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素质;(4)从“学”与“教”两方面回答从课堂教学的视野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生成,增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促进策略。

(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交叉产生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聚焦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是教育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与德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也属于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在于揭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教师的基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这就决定其研究范畴应该限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心理学问题。通过揭示在心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增强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迁移能力。同时,提高增进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通过揭示符合心理素质特点的教学规律,增强心理健康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当然,也要重视“学”与“教”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双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在分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认识。一般来说,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主要立足于教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此外,需要明确的是:“学”与“教”分布在同一时空中,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分析教学活动,其实也是在分析学习活动;“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教”是为了“学”,服务于“学”的。

从构成要素来说,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是教学的核心构成要素。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规律、教学规律就是探究这五大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这意味着学生与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教案的设计等)、教学媒体(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资源等)、教学环境(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等)应该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从教学过程来说,“学”和“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活动的核心就是学习的过程和教学的过程。当然还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反思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堂课中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反思过程。当然,一节课绝不是单单由教学要素或教学过程组成的,还需要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具体划分为对教学构成要素的研究、对学习和教学过程的研究以及教学要素与教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

(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门学科的内容体系根植于研究的对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还要明确几点: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而展开。其次,考察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不能脱离教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再次,揭示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离不开对学与教主体的研究。

具体来说,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这是构建心理教育心理学学科最基本的问题。首先是基础理论问题。除了包含对人性、教育本质乃至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外,还应该包括对心理素质的认识。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理论建构的依据。其次是学科理论。这主要是回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问题,包括概念内涵、研究范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科学学问题。再次是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其他心理学理论问题,比如,不同发展阶段,学生心理的基本特点。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的基本现象及其规律而展开。这至少包括三个板块: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与教师心理。在学习心理板块,主要揭示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学习实质、过程、条件和影响因素;在教学心理板块,主要揭示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要素的设计与安排等;在学生与教师心理方面,则主要探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机、态度的转变、价值的塑造以及心理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探究教师教学胜任能力及其成长等。

(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心理学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两门基础性学科,是这两门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澄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上,尽管这两个学科都是为了健全、提升、优化受教者的心理素质,但两者的研究视角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局限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任务;无论是教育学取向,还是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关注于有哪些途径、方法以及实施哪些教育内容可以实现这一任务。课程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上,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都关注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但是在具体研究对象上存在差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与教的规律,指向的是一般性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则限定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领域(包括学科渗透教学),解决在把握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课堂健全、提升和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问题。

篇2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中地理教材的改进只是新课改迈出的第一步,同时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学习评价方法同时改革来配合地理新课程改革。该文针对这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地理教学方法中也进行了多方尝试,希望教学方法有所创新而且能够切实可行。如开放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身临其境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

1.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讲授一节课之前,将印制好的教纲、考纲和自我评定的细则与学习资料一起发给学生,学生提前预习并进行自我评价后,将自我评价的标准交还教师,教师针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这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受灌输教育方式的影响由来已久,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这种方法给了学生发现问题并且第一时间自己思考的机会,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有的放矢。

2.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基本程序为: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迁移巩固。这种教学方法比开放式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例如研究课题的选择和设置、在课堂上操作的具体流程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培训。

3.比较教学法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直观性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内容如果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会让学生觉得地理是个学之有用的学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不可能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能体验到。比较教学法要求我们在认识乡土地理的基础上,分析地物和现象的异同,有能力将身边已知地物或现象迁移到其他方面,这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4.自主教学法

自主课堂的教学流程是设疑引趣、自主探究、练习运用、评价总结。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难度中等的学习内容。因为过于简单的学习内容学生不经过努力很轻松就能学会,过于困难的学习内容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学有所得,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只有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找到答案的学习内容才是最理想的。

二、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建议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现代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对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现代教学方面的理论都是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是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于是就要求“教师善于按地理学科的逻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定律、原理等进行有意义的改造,并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样有助于教学理论的创新与验证。”首先,要求现代教师要熟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能及时地将教育现象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相联系,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其次,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能够将自己丰富、庞杂的教育经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

地理的特殊性在于地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野外实习、观察、测量等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教师必须具备策划野外实践活动的能力,比如地点的选取,野外考察的内容、程序、形式、评价等方面。

3.独立研究地理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一线工作者,也是教育问题最早的发现者,而这些教育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共性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个别的教育问题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并独立研究解决,并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与更多的教育研究者交流。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三、学习评价方面的建议

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难点就在于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紧跟着高考指挥棒是我国教育的一种常态,如果这种学习评价的方法不改革,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课程改革就是纸上谈兵。

1.现行学习评价方法的弊端

现行的学习评价方法过于强调人才选拔的功能,评价方法以终结性的笔试评价为主,注重学习结果。这种学习评价方法在我国根深蒂固,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学习评价的标准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直接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对学生身心发展及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其次,评价目的过于单一。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筛选人才,提高升学率,这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包括肢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认识智能”,并且这些智能的内容不断扩大。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只是多种智能中的一方面,我国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为此放弃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再次,学习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笔试并根据成绩排名,笔试只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法,考查的范围也过于狭窄。成绩排名注重跟其他人比较,忽视了学习者与自身的比较,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变化。

长期以来,以上这些弊端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育走进了死胡同。

2.改革建议

(1)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人才选拔向激励学生学习转变。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单纯地选拔所谓的人才。选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被学习成绩牵绊住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或被现行的教育忽视,甚至放任自流,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热情。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给学生定性,而是为了促进他们进行反思,朝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2)评价主体应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过度。

学生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评价对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评价者的抵触、厌烦的心理。评价分为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内在评价是指自我学习评价,外在评价是指来自其他主体的评价。在具体实施中,学习评价已经由单一主体的评价过渡到多元主体协商评价,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四心评价”,即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被评价的学生本人、学生的伙伴、家长。评价主体的多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

(3)“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

“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不是对传统地理学习评价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以‘促进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广泛汲取传统评价的合理性并加以整合和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学习评价方式不断涌现,虽然这些方法比终结性评价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操作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加强可行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比较成熟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包括成长记录法和学习契约法。1)成长记录法虽然是新兴的评价方法,但是使用范围比较广 ,在各学科都能应用。它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性等同起来,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常态。2)契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将商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程序以契约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严格执行。根据完成的情况由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按照契约上的内容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建议在课后使用,比如假期、野外活动等课程中使用,在以上这些时空环境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契约就可以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段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以上这两种方法的运用都要求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上,这样有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四、小结

新地理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改革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技能和观念以及学习评价等各方面的变革,只靠改教材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能够达到的改革效果显然是有限的。从零散的教育现象上升到教育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同时,社会各界的人士包括政府官员、教育者、受教育者、关心教育事业的个体都应该积极投身于这场教育革命,为课程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李雪燕.建国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3]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童竹君.初中地理的自主教学模式[j].教育导刊,2001,(15):68.

[5]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其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5):11.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耐久跑;游戏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以来,较之以前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评分标准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提高了测试标准,根据新标准规定,只要耐力项目不合格,此项测试的总成绩为不及格。因此,耐力素质的提高对提高学生体育测试成绩,发展体能至关重要。针对这种现状,我有意识的加强了学生的耐力素质训练,但由于耐久跑内容枯燥、单一,且运动量较大,学生普遍没有兴趣,因此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练习效果不好。但在本人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在小学生耐久跑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游戏形式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一次体育课上,我给孩子们正常上耐久跑的内容,按照以前体育课的惯例,一上课时我向学生大声宣布:本节课的内容为耐久跑……这时原本还有点精神的学生,一起“唉”了一声,“又是耐力跑”,露出了不耐烦的情绪。我听了非常生气,刚想批评他们这种态度,可转念一想,批评可能起不到效果,该怎么办呢?我思考了起来……。这时,学生也小声地议论起来:每次体育课都要跑,真没劲,要是做游戏该多好啊。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我,于是我又大声宣布:同学们,由于大家都喜欢做游戏,因此本节课改为游戏课。“好”,同学们欢呼了起来。我接着说:“首先,我们分组来做一个编图案的游戏,同学们分组在操场上慢跑,由组长带领,跑时要把自己的队形编成一个图案,速度不要快,但各组要保持队伍整齐,看哪组编的最像,最有创意。”于是,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编起了图案,有的编成了圆形,有的编成了方形,还有的编成了“蛇形”,这时,我又提出要求:同学们,为了提高我们所编图案的动态效果,我们在保证队形和图案的基础上,适当加快速度。这时各组组长加快了一点速度,我发现有几个学生,有点跟不上队伍的节奏,但是他们在咬牙坚持,我及时地对这几名同学提出了表扬,更激发了他们跑的兴趣。几分钟下来,有些学生额头已经冒汗,但还是在咬牙坚持,这时我让同学们停下来走一走,同时讨论一下,还能编出什么样的图案来,其它同学也可以到前面去带队,这时有几名学生主动要到前面去带队。两三分钟后,又一轮“编图案”游戏开始了,同学们的兴趣丝毫不减,这时,有一名同学向我提出:“赵老师,我们的队伍太短了,图案编得不好看,要是能长一点,就能编出更多的图案来”。我说:“好,那么我们男同学两组组合成一组,女同学两组组合成一组”。学生很快组合起来,跑出了更多的图案,有五边形,有“小气球”,有“火车铁道”等等。

接下来,我让学生调整了几分钟,又问:你们还想不想再做游戏。“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我在以前小学中年级的“播种接力”游戏的基础上加长了距离,在队伍前面50米处放置了标志旗,用标志筒充当小树苗,进行播种接力,而且“树苗”必须放在规定的位置,而且不能倒。在游戏中,有的学生为了追求速度,将“树苗”放倒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摆在规定的位置,惹得其他组的学生捧腹大笑,而本组的学生却急得直跺脚,一节课就这样在笑声中要结束了,下课前,我对学生说:“今天的体育课开不开心?”,“开心”!“累不累?”“不累”,学生大声地回答。“那你们知道今天跑了多长距离吗?”学生惊奇的看着我摇了摇头。我又大声地说:“你们今天跑了约两千多米,是我们上一节课的一倍”。学生议论起来了,“呵呵,有这么多”。“只要你们不怕困难,放下包袱,大胆的去尝试,你们还能跑得更好”。在这节课中将游戏和比赛贯穿于整个耐久跑教学中,而且开始不告诉学生是耐久跑,这样学生也能摆脱恐惧心理,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反而跑的轻松。通过本节课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今后的耐久跑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耐久跑教学中,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将游戏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但并不是任何形式都适合于耐久跑教学活动,为了便于教学和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在创编和选择耐久跑体育游戏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创编和选择的体育耐久跑游戏必须有趣味性

创编和选择的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游戏的动作、情节、规则和组织方法都要与学生的身体条件、认识能力和心理态度相适应。如果是太简单的游戏,高年级学生就没有兴趣;太难的游戏,低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或者难以完成,他们同样也没有兴趣・只有学生感到有兴趣的游戏,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创编和选择的体育耐久跑游戏要具有典型性

一种游戏往往有许多做法,教师在创编和选择体育游戏时应选有代表性的,这样在使用时可以灵活多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渐提高要求。如“耐久跑”游戏,其基本方法有多种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不断形式的教学,以达到发展全体学生耐力的目的。教学中要关注到全体学生,争取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练习,提高素质。

3.体育游戏的内容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要通过体育耐久跑游戏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遵守纪律、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也就是说通过游戏的教学过程陶冶学生高尚品德和情操。如在上节课中,我采用分组练习的方法,而且采用小组评比的形式,使得能力强的学生,注意到本组其他学生,而耐力较差的学生,为了本组集体的荣誉,会咬牙坚持,不但使学生耐力得到了锻炼,而且更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4.创编和选择的体育耐久跑游戏要具有竞争性

这里所说的竞争强调身心高度和谐与统一,是在适宜的运动负荷状态下的竞争,能使参与者在竞争中得到快乐和享受。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游戏与内容,难度要始终,要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目标,获取胜利,要让学生体育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体育游戏的运用需要教师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耐久跑教学中就一定能运用成功。

参考文献:

篇4

一、微课的设计是一种信息化教学的过程

微课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而制作的,教师根据一个知识点来设计一个5-10分钟的视频或者PPT加音频。在小学语文微课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网络上寻找教学资源,然后根据教学资源进行筛选,选出适合于小学生思维的网络资料进行编辑。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运用手机、DV等摄像设备进行拍摄,这些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具有了解。

例如,当教师教授到《迷人的九寨沟》这课时,教师想要对这节课设计一堂微课,以方便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去上网搜寻微课资源,进行信息化的处理。首先,教师先上网搜寻一些关于九寨沟的图片和视频,并且对这些图片和视频进行筛选和剪辑。然后,制作一个PPT,PPT的内容要简洁明了,主要是辅助教师讲解而采用的。最后,教师用DV或者手机进行录制,在录制的过程中,要保证画质清晰,声音响亮,如果收音效果不好,教师也可以进行后期配音,以便达到良好的声音播放效果。整个微课的设计过程,就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程。教师应当经常采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对新型教学法的了解。

二、微课可以促进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

微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专门的方法,而是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可以把微课划分为11个类别,较为常用的类别是讲授类、问答类、演示类和练习类。不同的微课类型运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可以促进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来制作,以便微课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当教师教授完《唯一的听众》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练习类的微课,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首先,教师要明确课后作业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上知识而设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成任务而布置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唯一的听众》的教学目标设置课后练习的微课。其次,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似的图片,在图片上写出问题,如:“老人是怎样帮助作者的?”、“为什么作者在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时,总会想起那唯一的听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起课堂上所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录制视频,直接在视频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教师在视频中说一句话,让学生模仿这句话再写两句。如:“一句温情的话语,可以给人莫大的鼓励”。通过这种练习类的微课,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温习课堂内容,让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再感到无聊,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三、微课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时代的到来,就像当初课件时代到来一样,需要教师去抓紧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教学方法的落后必然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微课的出现显然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微课的制作和设计,可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也可以提高课堂上课质量。

例如,课堂的教学环节主要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学习新知识、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在每个环节教学中,教师都可以运用微课来辅助教学。在导入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微课,在上课时播放微课视频,可以更加生动,栩栩如生的导入新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整堂课录制下来,在课下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剪辑,将整堂课剪辑成微课,在剪辑的过程中,也是教师的教学反思的过程,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在制作微课后,可以积累大量的网络资源,有助于帮助教师进行后续学习,提高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的整合和采编能力。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新课程;中学英语;利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的表现形式给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模拟和想象空间。同时,它容量大、直观性强的特点也深受师生的欢迎。然而,实际教学却存在多媒体使用不当的情况,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利弊,合理地将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优势

英语教学中常常需要创设情景,通过频繁的刺激来影响学生。而多媒体技术恰能提供形象生动的音频视频等效果,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索,从而促使课堂结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这些是传统教法所无法相比的。

1.多媒体英语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1)多媒体能够帮助教师在网络上获得极大的教学资源,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同时,多媒体教学资料可以资源共享,长久保存,还可不断进行修改和更新。

(2)多媒体技术能提高课堂有效性。多媒体能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习题、板书要点等设计制成课件,节省了讲解和板书的时间,加快了课堂节奏。它还让学生得到了更多分析、讨论、练习的机会,提高了训练效率及有效性。同时,它还有利于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有利于突出教学重难点,给学生展现一个更直观的学习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重点的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用音画效果呈现,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的记忆,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在练习英语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篇幅较大的习题时,为教师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大大增加了练习容量。

2.多媒体英语教学可以巧设教学情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和枯燥感,而使用多媒体则能丰富课堂,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在教学人教版新课程必修二Wildlife protection一文时,我设置了一个有趣的辩论赛,论题是:野生动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哪一项更重要。我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网上、书籍上收集资料,把收集的资料做成一个讲稿或者PPT,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巧妙运用多媒体来创建情景教学,能够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入境生情,学生自然而然地和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3.多媒体英语教学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电影、音乐、图片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进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例如,人教版新课程必修五第三单元Life in the future,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播放“神舟九号飞船”发射的短片,以直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未来探索的热情,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综合能力,又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我们在感受多媒体教学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1.滥用多媒体课件,忽视对教学内容及对象的研究

在教学中,个别教师不管课程内容多少,也不管教学形式如何,什么课型都做成课件,什么内容都放入课件中去展示。有的教师把背景知识及画面设计得过于丰富,容易使学生专注于背景介绍而忽略了篇章理解,专注于多彩画面而忽略了语言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无意注意过多,主动思考少,有时连笔记也不想记,严重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果。

2.机械地操作课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课堂容量大,个别教师往往成了课堂上的“放映员”,把整堂课“放映”给学生看。这样一来,教师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学生则成了课件的观众。课件代替了教师的板书,课文录音代替了学生的朗读,这就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毋庸置疑,但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否定。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才能使新课程英语教学达到最优化效果。

1.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督促和帮助。

2.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准确地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3.遵循适度原则

不能将课堂设计得太花哨而忽视了实际的知识内容,多媒体只能成为教辅工具而不是主导工具,教师仍需重视传统的板书、演示、讲解等方法。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毋庸置疑,但完全以屏幕替代黑板、鼠标代替粉笔的做法并不可取。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使我们传统的教学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使他们在信息时代感受到信息技术带给他们的全新世界,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01.

[2]俞真.运用多媒体对中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篇6

1.熟知相关新课改的精神,领会其实质内容,通过考试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为了给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高中毕业生。

2.熟悉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全面把握教材所体现的重点、难点。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模块中选择了四方面内容:人口、城市、生产活动、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选择这些内容,是因为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综合了其他三个学习主题,同时也贯穿在这三个主题的学习之中。当前。地理学更趋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深入研究国家建设,人文地理学日益成为地理学的发展重点。新课程中选择了这四方面的内容也正是考虑了这些问题。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课程中的重点。而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又成为其中的难点。

3.学习地理,引导学生特别重视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这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纲要。它把人文现象作为该课程的研究主体,通过对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和相关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侧重了对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的探索和揭示。人文现象中的空间分布与它的发展演变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地理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下面以高中湘教版地理Ⅲ(必修)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章节内容为例,作进一步阐述。本章在这册教材中属于第一章,放在开头,地位重要,这是后两章内容的基础,不能掌握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就无法改善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对这两方面的认识,对地理信息的技术应用根本无法谈起,因此,第一章的内容是基础,也是关键。在这一册内容里也至关重要。第一章的内容又包含四个小节,即: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的发展差异和区域的经济联系。其中第一节的内容又是关键的内容,主要讲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包括了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的空间结构和区域的产业结构等内容,在这三方面中,第一个是概念,第二第三一些实际情况,这就非常明晰地讲解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因此,明确了第一节的内容,区域的发展阶段、发展差异和区域的经济联系也就相应地容易理解了。那么,第一节的内容毫无疑问成为关键,而在高考中,第一节的几个基本概念就是必考内容了,或以解释题型出现,或以判断题型出现,还可能结合某方面的具体内容,以此为原理加以分析综合。这就涉及到了人文地理的学习了。

4.处理好细化和概化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阅读目录,明确章与节的关系,这样不至于遗漏知识点,而且对所掌握知识能够进行清楚明白的梳理。比如在必修Ⅲ中,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可以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研究和应用合在一块复习,第一章的四个知识点与第三章的四个知识点综合概化到一起,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复习,第二章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里的六节内容是本册课本的精华,也是难点,而且是必须细化复习的内容。在这六个方面的区域发展中,都有具体的事例来分析印证,同时,又是综合运用的实例,需要细化复习,但是,在细化中,还需把概化的原则运用其中。这样一直清晰地分解所要复习的内容,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越弄越乱。

5.悉心研究高考题型。2012年的高考是河北实施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同样也有小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当前高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主要也是形式上的变化。内容上变化不会太大。2012的河北高考可能会以河南宁夏高考试卷为范卷,但绝对不会照搬,因此可以充分研究近几年新课程高考有关试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尽可能博采众长,突出特色。高考题型的专项突破实际上是根据高考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试题设计形式、做题方法和技巧等来进行专项训练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应该研究这方面的题型,同时加强训练,通过这种训练掌握各种题型的做题方法、步骤、技巧,到达尽可能多得分、得高分的目的。

篇7

一、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意义分析

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相对深刻抽象,方法灵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数学大纲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当注意培养对理论应用的思维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习题教育在巩固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解题的能力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这就要求初中老师,根据教学目标,丰富数学的教学内容,通过习题尽可能地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更为直观,并正确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基础情况,设置难易程度相当的数学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灵活的解题思维,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观念,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获得解题的成就感,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自身角度来讲,解题能够有效地暴露出对知识点掌握问题,并能够让老师及时发现,进而做到查漏补缺,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因此,初中数学习题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学习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应用方法

习题教学是检验学生对老师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和逻辑思维的反映,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决定了习题教学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例如,学生之间可以自由讨论解题思路,以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因此,数学的习题教学在形式上也多样化,老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通常,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尝试提高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1.引入游戏化教学方法

游戏化教学方法由于其自身的娱乐性,需要老师全程监督,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不能被游戏的娱乐性带偏。例如,针对掷硬币的概率问题,可以在习题课上进行投掷来做简单的统计,使抽象的概率问题变得实际直观;对于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问题,若采用几何证明法则相对麻烦,可以通过实际的距离演示,这样既增加了习题教学的趣味性,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2.老师对习题的题型进行划分法

这个可以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和习题运用的知识点进行划分,也可以根据习题的易错和思维误区进行划分,然后对这些典型的习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讲解,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能力。

3.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路,由于学生的思维和基础有所差异,在分组讨论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脑洞大开”,并相互学习,弥补自己思路上的不足,同时通过自身的讨论还能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并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进而提高思维能力。

4.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鉴于我国目前数学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特点,在进行习题教学时,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习题解答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做题的潜力,进而帮助学生锻炼快速思维的能力,提高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对一些习题进行抢答,如请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下列问题:

(1)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如何表示?(2)sin30°的值是多少?(3)函数f(x)=ax2+bx+c的对称轴如何表示?顶点坐标是多少?(4)方程ax2+bx+c=0在什么情况下有解?解是多少?什么样的情况下有一

个解?

篇8

一、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育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而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演,学生看;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暗淡,学习效率普遍偏低。现代教学模式的出现,“剥夺”了教师的这种“霸权”,将演的“权利”、说的“权利”释放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良莠不齐,某些教师产生了“放弃一部分”的想法,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的过早出现。

学生能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对于口语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更集中注意力,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后进生,教师则应指导他们积极与他人合作,主动向教师或同学请教;而对于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可指导其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二、重视学习过程,发展综合语言能力

德国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受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更应以生活为本,注重语言的实践性。现在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是提倡教师“活用教材”、“用活教材”。通过学习,让我对课标教材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加工,探寻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新单词导入部分,我通过let’s sing, let’s chant ,let’s act ,let’s play ,listen and do 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在呈现新知的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实物或图片、肢体语言、多媒体、游戏、简笔画等多种手段来创设真实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来学会语言,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氛围里同教师一起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遵照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三、注重“教学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

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觉得自己无论是课堂教学技能还是教学理论,都知之甚少。参加工作几年了,我对于英语教学的理论仅局限于知道英语教学策略和一些旧课标的要求,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没有注意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在教学中就感到自己的进步很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

我们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研究小学英语教学法,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在教学中反思,在总结中提升教学水平。根据自己教案的预设与实际上课的情况,反思自己成功的地方,值得肯定的地方;不足的地方,值得改进的地方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况进行反思,如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更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等。一两句话说不完,关键要自己慢慢体会。

四、关注学生发展,恰当运用评价手段

篇9

关键词:高校 体育理论课 体育欣赏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2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促使教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满足了新课程教学标准的需要,而且也实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其中,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理论课中的实践表现

1.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针对于技术上的动作,通过语言上的描述很难实现教学的目标,因此,这就需要采用体育欣赏的教学形式。体育教师应结合实践教材上的内容,将理论知识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与单纯的语言描述相比,不但改变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在结合理论与实践阐述的过程中,也应抓住动作技术的要领,以便更好地实现理论课堂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想提高体育欣赏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1.2 注重利用相关的体育新闻报导

在高校的体育欣赏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体育新闻报导实现教学的目标。自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体育项目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魄,同时也能够激发一个民族的爱国精神。因此,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体育新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讲解关于篮球的理课时,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男篮比赛的情况阐述篮球的知识及相关规则,这样,不但提高篮球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

1.3 注重利用体育明星的光辉形象

从高校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出发,很多学生在心理都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同时,这种心理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在采用体育欣赏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有效利用体育明星的光辉形象。当学生接触到屏幕上的体育明星时,内心就会产生敬佩与崇拜的心理,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与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关于田径的理论课时,体育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刘翔训练以及比赛的短片,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田径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实现了理论课堂的有效性。

1.4 注重体育与健康的有效结合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欣赏教学在体育理论课的实践应用中,为了满足体育教学发展的目标,体育教师应注重体育与健康的有效结合。由于真实的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所以,很难将真实的物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欣赏教学,将抽象与复杂的技术变得形象化与具体化,这就促使课堂教学变得清晰化与生动化,从而达到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 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理论课中实践的作用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由于语言描述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这就影响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应注重体育欣赏教学在理论课中的应用,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在理论课中的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理论课教学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体育理论课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但是,体育欣赏教学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后,不但满足了体育教学的需要,而且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随着体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体育理论也越来越丰富,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2.2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中,除了要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体育欣赏教学在体育理论课中应用后,学生不仅看到了真实的动作技术,同时也感受了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通过接触更多的体育知识,学生对体育价值及体育道德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些都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体育情操”,同时也促使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利于陶冶学生“体育情操”。

2.3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其中的应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欣赏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充当的是引导的角色,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由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课中的应用,不但满足了教学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无论在视角上还是听觉上,体育欣赏教学都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这就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因此说,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靳振洋.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欣赏课程的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篇10

论文摘 要: 创新大学课堂教学,实施综合化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本文结合pbl的理论基础与特征,对《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索进行阐述。 

 

一、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从历届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综合设计能力欠缺,问题意识欠缺,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比如,将随机抽样等同于随便找被试,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等同于问卷法,不知道如何阅读心理学文献等现象并不少见,能自主发现研究课题进行毕业设计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已有教材主要以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过程或心理学研究方法学为主线,理论阐述过多过细,内容晦涩难懂,实践环节不够深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反而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心理阻力。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综合性知识理解和应用等已势在必行。 

二、基于pbl教学的基本特征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西方大学教育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思路,最早源于西方医学教育实践中,并以解决学校教育与未来工作实践之间的分离现象为原动力。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pbl越来越成为“提升学生为中心的、多学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专业实践,构建整合的专业发展课程的核心”[1]。从教学角度看,pbl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心理——社会历程,使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的问题解决技能、合作技能和自主学习品质。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以问题为导向的经验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等三个方面[2]。有证据表明,pbl教学在促进综合性专业知识、合作学习、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pbl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和操作性均较强的课程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pbl的认识逐渐增多,绝大多数文章以pbl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主,侧重介绍pbl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相关经验;少数理论性文章则围绕pbl的流程、步骤或个别要素进行论述,好像pbl是一种可以按照既定流程或工序加以实施的教学工具,这其实是有悖于pbl的初衷的。在实施pbl教学改革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与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课程内容相结合,pbl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目前学生反馈情况看,比较有效和值得倡导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更新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实践环节。 

在全面分析国内权威教材的基础上,除“pbl课程导论”与“课程总结与测评”外,我将《心理学研究方法》内容体系重新调整为理论和实务两大大模块,前者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与体系”、“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与伦理”、“心理学文献的批判性阅读与评析”、“从研究思想到研究假设”等四个主题,后者包括“访谈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观察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问卷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实验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和“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等五个主题。其中,除了“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与伦理”部分外,各个主题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如撰写文献评析报告、拟定研究主题、编写观察记录表、访谈提纲、调查问卷和实验设计等。 

(二)将学习回归课堂,将课堂回归学生。 

大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发生什么?这是pbl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问题。在pbl教学中,将学习回归课堂,将课堂回归学生,意味着大学课堂既不是大学教师自我展示或自我陶醉的场所,又不是教师寻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3]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习活动得以逐渐展开的具体情境;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是师生角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一旦教师的课堂话语霸权和权威被消解,平等、自主、合作、分享的心理场域就会形成,学生和学习活动就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旋律。 

(三)引导积极思考,鼓励合作分享。 

心理学科学研究中不乏重大的哲学或理论问题,也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引导学生在思考、质疑和分享智慧中理解基本理论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在教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沿革”主题时,我引导学生对西方心理学史中各个流派的历史沿革及其代表性人物的经典实验进行回顾,通过“小组讨论—质疑—辩论—总结”等环节,梳理出心理学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之间的基本关系:特定的研究方法总是以特定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沿革反映了研究内容的改变,并始终为心理学理论服务。 

(四)从“知识”或“信息”的传递,转变为“案例”或“问题”的探究。 

pbl的本质在于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4]。真正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发生在知识或信息的传递中,而是存在于真实问题的或案例的探究之中。设计问题或案例,一般要考虑以下方面:(1)问题是真实的;(2)问题是有意义的;(3)问题是结构不良的;(4)问题范围是适宜的;(5)问题应该使学生能够从团体中获益而不是受阻。比如,在讨论关于“实验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主题时,我首先介绍“权力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吗?”的实验报告,通过小组内部的协商讨论达成共识,而小组之间则相互辩论而推动讨论的不断深入。通过研究案例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研究设计中诸如“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无关变量的控制”、“随机化原则”等核心问题,而且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批判能力。 

(五)从“教考分离”到“学考统一”。 

从目前看,在课程考试和评价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更多呈现出一种彼此对立而非合作的关系。在pbl教学的课程总结环节,我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提出考核的重点内容、最佳考核方式及其合理权重,教师的任务则转变为实现考核目标而进行科学、合理的考题内容的设计。实践表明,这不仅减轻了大学生的考前焦虑,而且提高了学习的掌控感和自主性。 

当然,pbl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需要改进之处。比如,如何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以避免懒汉行为和两极分化,建立与pbl适应的考核方式,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利用等都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john r.savery.overview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j].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6,1,(1):9-20. 

[2]余益兵.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出版中). 

篇11

关键词: 信息检索 医学 教学 在线学习平台

基金项目:本文系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科研课题“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习平台开发”的研究成果

1 问题的提出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这是高等学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和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知识和技能,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方法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然而,目前各高校对本门课程学时的安排都极为有限。有限的学时,与需要学生掌握的较多检索知识,特别是与学生足够的实际操作练习,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教学中的瓶颈,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不可回避,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基于ASP、NET平台、PHP、PS技术、中外文主要医学数据库、网络医学搜索引擎等工具,开发了“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习平台”系统(见图1),并在校园网上进行,供广大学生使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习平台”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习平台”系统由八个模块构成。

2.1 教研室简介

通过介绍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研室建设的概况,师资队伍的建设,增进学生对本教研室和任课教师的了解,更方便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2 课程简介

通过介绍《信息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目的,学习课程的重大意义,国内、外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最新动态,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主动掌握本门课程的概况和要求,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2.3 知识梳理

把整门课程各章节的知识整理出来,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在学习平台上提供给学生,并指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相当于把教学大纲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每个章节的学习目的做到心知肚明,学得更主动、更自觉。

2.4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问答

在这一模块中,把本门课程各章节及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中常遇见的问题精选出来,编为约200个问题,并进行解答。这些问题既包括了课堂上讲授章节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也包括了受学时限制,在课堂上不能讲授章节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及在检索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这些内容既方便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对课堂讲授内容中尚未完全弄懂的问题迅速找到答案,而且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具有自学能力的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取更多的课堂上未涉及,但在检索实践中又很有用的其他检索知识。

2.5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实践

为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检索实践操作练习的不足,在这一模块中,设计了各种类型检索工具的检索实习题150多道。内容涵盖了《全国报刊索引》《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PubMed、Google、HON等手工检索工具,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和网上搜索引擎。并对这些实习题进行了解答,编写出了检索提问表达式,给出了检索步骤。指导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就能方便地使用各种检索工具,按照检索实习题进行检索实践的练习,解决检索中遇到的问题,真正掌握检索的方法和技能。

2.6 精品课程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重点章节内容的掌握,特邀教研室两位老教师,将“情报检索语言”“生物医学文献检索系统”“网上医学信息获取”“循证医学证据检索”“医学信息调查研究”“医学论文撰写”等重要内容进行了课堂教学录像,放在学习平台上供学生在线学习,帮助他们复习、巩固课堂所学重点知识。

2.7 学生检索技巧交流

当代大学生接触网络较多,对网络很熟悉。有的学生在进行网络信息检索时,能表现出一些独特的检索思路和方法。在上课过程中,我们注意发现这样的典型,录制成视频,放在学习平台上进行交流。这既有利于教学相长,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8 疑难问题讨论

在学习平台上,开辟了一个“在线提问”专栏。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新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了学术气氛,也让学生提出的一些新问题得到了及时而深入的解答。

通过实践,“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习平台”的建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献检索课需要学生掌握内容多而学时有限、实践性强而实习机会少的矛盾,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李冰,乌仁古德,亢琦.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教研室为例[J].前沿,2013(11): 127-129.

[2]赵莉.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0(1): 42-45.

[3]李宏宇.利用文献检索课平台 指导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J].兰台世界, 2010(4):571-573.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本人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方法

(一)教师演示型

采用Authouware,PowerPoint,Flash等课件制作工具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演示。采用课件上课比传统方法上课有许多优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画面,更能模拟出一些用肉眼、实验或其他电教手段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让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模式,使其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素质教育真正进入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生参与型

学生每人一台电脑,可以直接调用教师课件或直接上网(要有很好的上网限制软件)查找所需的资料。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找所需资料,教师只是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最后再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通过网络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保证

(一)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一个不懂课件制作、不懂网络技术的教师,在教学中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也必然会处于非常被动的窘境。

(二)业务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已不适应教育现实。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使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学习。只有学习先进的育人理念,才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达到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个和谐的教学情境中,这样学习效率才会极大提高。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四、在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如果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二)不能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多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不能以模拟操作代替实际操作

利用微机技术可以很方便地模拟现实,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但是,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使得它的可信度不高,如果长期要学生接受他们所怀疑的信息,就必然会使他们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重新回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上,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总之,多媒体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它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篇13

[关键词] 学生为中心,语法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

Construction of Learner-centered Grammar Teaching Mode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

Yuan Qi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has been working on a teaching experiment in order to explore whether the new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learner-centered grammar teaching mode can solve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traditional grammar teaching mode. Data collection was conducted mainly through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pre-and-post examina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whole process. The research results, which are analyzed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show that 1) the learners are interested in the new teaching mode; 2) active involvement of studen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is highly conducive to effective learning; 3) The new teaching mode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

Key words: learner-centered,grammar teaching mode, learner autonomy

1. H大学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改革

自20世纪70年代交际教学法产生以来,许多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认为语法教学不起作用,反对语法教学。受其影响,80年代许多院校的英语专业削弱了语法课,有的院校甚至取消了语法课。H大学英语专业在取消语法课多年之后,于2007年恢复了语法课,经过两年的教学,我们发现H大学的语法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态度:有的教师重理论轻实用,仍习惯按照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进行,语法教学不能解决语言实践中的问题;有的教师对语法理论研究不深入,学生也轻视语法理论的学习;

2)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繁多,教师力图面面俱到,重难点不突出。

根据H大学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尝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法教学模式。在新的模式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采用了Benson提出的四种方法。一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方法,通过为学习者提供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材料和评估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主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三是以学习者为基础的方法,即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培训,这种方法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行为、心理变化,以便于他们能更多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很多研究者已证明元认知策略培训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纪康丽,2002王笃勤,2002 张彦君,2004)。以资源为基础的方法和以技术为基础的方法为学习者提供自我指导学习的机会,以学习者为基础的方法则通过学习策略培训,使学习者具有利用这些机会的能力。除以上三种方法,最重要的是采纳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方法”。“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方法”力图让学生与教师协商,对日常的学习做出决策,从而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鼓励学生更多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比如课堂学习材料的选择,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学习效果的评估等。Littlejohn (1982, 1983),Lamb (1996) 的教学实验证明通过教师主讲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材料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扩展和巩固自己学习的方式能使学生从中受益。

2.教学改革实验设计与实施

在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语法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法教学模式的探索, 进行了一年的教学实验。本文主要介绍该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2.1实验目的

了解学生对“学生为中心”语法教学模式的认同感, 检验其教学效果以及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2.2实验假设

1)学生能接受新的教学模式;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法教学模式不影响语法考试成绩;

3)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法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实验对象

H大学英语专业2009级100名新生,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分成四个小班授课。

2.4实验方法

通过问卷、访谈、学习日志和测试收集相关数据,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调查学生对新模式的认可度,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以及该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评价, 并试图分析、解释其内在的原因和外部制约的因素。

2.5控制手段

1)根据新生入学时的摸底测试成绩,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保证两者在实验前的起点基本一致。

2)两位教学经验和能力相当的教师分别教授实验组和对照组;

3)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相同的教材:《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四版,统一的电子教案,利用相同的教学学时数,保持相同的教学进度,参加统一的学期考试。

4)检验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为了避免主观评分差异,两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只计客观题的分数。

2.6实验过程

本实验教学从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历时一年。我们采用了“语法学习日志”的方式帮助学生参与和记录日常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 课前预习中的难点,课后练习中的难点,课后自我评价、总结和教学建议等。

1)学生与教师协商,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

虽然教学大纲和课本规定了总的学习目标和每个章节的具体目标,但学习者仍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顺序。通过语法学习日志中的课前预习,不仅使学生大致了解每章节的具体内容,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有助于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紧密衔接起来

为了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密切关系,在实验组我们将自主学习纳入了正规的课堂教学计划。语法课每学期32学时,其中8学时安排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即每月有一次课安排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心学习的语法内容,一般是理论知识不复杂但学生掌握不扎实的内容。比如:冠词,介词等。自主学习时要求学生首先阅读资源库中相关的内容,然后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通过自主学习中心资源库中的测试来自我检测学习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大量的语料,结合课堂上已学的语法知识,能积极主动概括出新的语法规则,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指导和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总体把握语法体系,又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条不紊地吸收消化语法知识,这样归纳总结的语法规则使他们记得更牢。

3)元认知策略培训融于课堂内外教与学的过程中

上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查找每章的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报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并通过不同的课堂活动帮助他们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学完每章节后,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课后的习题,资源库中的测试题等进行自我检测,查漏补缺,并记录在学习日志中。同时教师还鼓励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学习日志,一方面学生能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2.7实验结果与讨论

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组进行了有关新的教学模式评价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其结果如下:

1)大部分学生肯定了新的教学模式

在参加调查的50名学生中,对于新模式持赞同态度的学生有39人 (78%),持中立态度的有6人(12%),持反对态度的有5人 (10%)。在随后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大多数学生非常赞同新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新模式的采用具有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第一学期,同学们仍然习惯以往的学习方式,给他们预习时间,很多同学不能认真研读课本,只能提出一些泛泛的问题;到第二学期,越来越多的同学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都能在认真研读课本的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有的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就尝试自己归纳总结该章节的要点。有的同学还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教学建议,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环节。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通过记录学习日志,不断查找自身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法。他们不再过多地依赖教师的评价,而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估。

2)“学生为中心”语法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良好

根据表1,实验组的平均分略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分,但是经过t检验,p=.239(大于.005),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数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符合实验条件。

第一个学期末的考试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分。经过t检验,p=.003 (小于.005),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数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 实验效果显著。

第二学期期末,仍按考试客观题成绩(满分20分)统计。考试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分。经过t检验,p=.000,(小于.005),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数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学年后实验组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学生,这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法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成绩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学生为中心”语法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如Holec 1981,徐锦芬 2004),我们自行设计了问卷,调查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在学年初和学年末对实验班进行了两次同样题项问卷的调查,包括学习计划、监控、评估等方面内容。现分析如下:

从实验组实验前后对比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法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计划、监控、评估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实验前少数同学制定学习计划,即使有学习计划也不能保证落实。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的使用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学就更少了。实验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教学大纲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实验后大部分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适时判断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适,是否有效,同时还能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

3. 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语法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证明,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法课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该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仍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 考 文 献

[1]Benson, 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Gardner D. & L.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3]Holec, H. 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1981.

[4]安美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种种[J].外语界,2000,(3):38-40.

[5]丁会欣.我院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现状与问题[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26-30.

[6]纪康丽.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培训.[J].外语界,2002(3): 20-26.

[7]梁君,孙文静.准确与流利兼顾[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1): 298-300.

[8]林爱玉.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改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109-110.

[9]曲文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63-65.

[10]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1]徐锦芬,彭仁忠,吴卫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40,(1):64-68.

[12]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 17-23.

[13]吴益民.语法在EFL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界,1997(4): 53-55.

[14]雍继业.对大学英语语法学习的再认识及学习策略[J].基础教学研究,2002(11): 60-61.

篇14

饭店管理尤其是高校饭店管理课程教学深陷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科研创新与立足实践之间平衡点的迷局,进而导致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实践应用性之间的巨大矛盾。此外,我国高等旅游院校的教育模式基本沿袭了传统教育模式,师生互动缺乏、教学地位不对等,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更加导致了旅游科研、实践参与能力的下降。

尽管柳光露、刘红主张构建经营管理战略发展能力、业务流程管理能力、岗位作业技能能力的三维能力体系,但其能力结构过于强调实践能力而忽视了理论教学,无疑容易导致教学的高职化。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2-11高等院校,自然不应止步于实践能力培养,更要求我校正确处理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科研创新与立足实践的矛盾。

二、构建科研、教学和实践的三元结构体系

(一)三元结构解析

Research(科研),education(教学)andpractice(实践)简称“reap”模式。Reap为“收获”之意,意为将更多兼具课程基础知识、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吸纳到旅游专业中,从而为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进而使旅游业“收获”更美好的明天!同时,也旨在将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实践功能都聚集在校园中,创造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从而“收获”更多的旅游业发展人才。

(二)三元结构发展方式

通过图示不难看出,教学、科研、实践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有所交融。这一结构在保持普适性,即适用于所有涉及教学、科研、实践的学科实践的同时,又能够适应不同学科的特殊性要求。针对普通高职高专学校,应致力于提升实践比重,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针对普通高校,则应根据不同定位在三者中力求平衡点,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独创之路。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目前其饭店管理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应着力提升学生实践与科研能力,形成三者鼎足之势。

三、饭店管理教学创新举措

(一)教学

1.教学理念创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推动教学理念创新,由注重教师单一主体地位向发挥主导地位转变、由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向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转变、教师授课方式由“?B续性细节式”向“探索素质式”转变,充分挖掘、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市场引导作用。

2.教学课程重组,明晰课程划分界限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饭店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设置有所重复,易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学生积极性下降等问题。教学创新应着眼于明确课程界限划分标准,对课程设置进行重组,促进资源的优化利用。

3.增设实践应用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

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英语重书面表达能力、轻口语表达能力,对饭店管理相关实践认识较肤浅等问题,加强学生饭店管理英语表达能力、饭店管理相关软件应用能力等的培养,促使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

4.教学设计模式创新,教学相长

课程教学要勇于突破传统单向教学模式,适当增加情景表演、案例教学、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活动,并积极邀请业内专业人士定期进行相关行业知识、行业现状、行业前景的介绍,促使学生对本专业、本课程有更加准确的认知,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力争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优良品质,并提升其行业敏感度、岗位适应性,从而提升其实践、科研能力。

5.考核体系创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考核应突破传统的期末试卷考察的方式,综合考察学生饭店管理的综合素养。在具体实践中,适当增加平时考核比重,平时可采用情景模拟、课程实践、专业论文写作等综合考查方式。

(二)实践

除上文中提及的教学中更多涉及实践外,学校应开设本校饭店管理课程实验室,促使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消化专业知识。与国内饭店开展合作,促使学生在饭店营销、饭店规模扩大、饭店连锁和联号经营实践中锻炼实践素养。

论文写作、课程实习的频率也应提升,积极推动课程实践的全面化、层次化、阶段化。积极丰富实践形式,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针对学生个人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针对性的提升实践能力。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一、大二学年应加强课程情景模拟表演、最新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利用寒暑假加强学生饭店实习工作,从而增强其实务能力,促进教与学的更好融合。大三、大四加强学生更深层次的专业素养培养,以学年论文为标准引导学生加以创新,进行论文写作;由老师带队参与相关专业前沿比赛,促进三元结构的更好融合、利用。

(三)科研

饭店管理方面科研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脱离实践、空洞化、理论化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设立上文提及的饭店课程实验室,促使实践、科研的更好融合。该课程老师也应积极组织学生前往所在城市甚至全国的饭店进行现状调研,促使学生在调研中更加深切的感受到饭店管理的现状与前景。其次,本校应加强与全国甚至世界科研前沿机构的合作,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增强学生科研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