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范文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4 15:50: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技术;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也适合非理工科的其他专业学生选修。早在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就明确提出了该课程是针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类本科生设置的6门典型核心课程之一。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硬件发展、熟悉硬件原理及接口技术的主要课程。

1课程现状和问题分析

根据教育部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的教学思想,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由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微机接口技术等课程整合而来,因此自2006年以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一直延续着原有课程的体系。与此同时,计算机硬件在过去的50年里以摩尔定律(晶体管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1番)高速发展,以CPU为代表的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新的接口层出不穷,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与学生成长和熟悉的环境严重脱节[1-2],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过于专业,教学要求和学生基础有一定差距。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微机接口技术等课程主要针对大三或大四学生开设,而以这两门课程内容为基础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和大二学生,目的是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由于面向群体不同,原有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过于专业,不适合计算机硬件入门级教学。

我们随机选取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之后出版(含再版)的5本教材。经过统计,3本教材以较多篇幅介绍Intel 8086系列处理器指令和接口结构,其中4本含有较多的汇编语言知识。然而,Intel 8086和汇编语言等知识对于低年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过于深奥和枯燥,非计算机专业低年级学生很难理解。

第二,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实验环节无法吸引学生们的兴趣。我们调研了国内多所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状况,课程实验方案主要包括两种,即结合计算机硬件实验箱和利用PC机进行拆装实验。

基于实验箱的课程实验往往以DOS、汇编语言、8255a、数码管显示和数模转换等实验为主,这些内容继承了微型计算机原理的实验内容,对于大一和大二学生来说,离他们熟悉的硬件环境较远,缺少趣味。以PC机为平台的计算机拆装类实验一般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具有一定吸引力,但计算机拆装较为浅显,与课程内容结合效果不足,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原理有深入理解。尽管如此,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将PC机作为入门级实验平台应是课程实验改革的方向。

第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质使课程无法照顾到各专业的需求。传统教学和实验内容不区分学生的专业属性,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课程实验难度较低,缺乏学习兴趣;对于非理工科专业来说,课程实验难度较高,无暇关注更深入内容。为此,课程实验改革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实验为基本实验和可选实验,因材(专业)施教[3-4]。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应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结合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际情况,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教学改革内容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该课程讲授现状的基础上,于2010年度开展了教学改革。核心思想是以克服学生对硬件的恐惧心理为目的,以计算机硬件经典技术和新发展为主要内容,辅助开放和自由的实验教学平台,重点在于改革课程实验内容。

基于上述思想,课程实验的改革从3个方面开展:教学组织、实验方案和实验场地。

首先,在教学组织上,我们增大了实验比例,占到整个学时的25%。同时,教学内容以“基本概念+基本部件”方式组织,如表1的第2-6章。例如,第3章内容为“存储系统与存储器”,其中存储系统是基本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抽象,需要课堂讲授;而存储器则是基本部件,可以采取实践教学,学生在实验中认识硬盘、Flash存储器、光存储器等设备,更容易将存储系统和实际硬件有机关联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课程实验方案上,考虑到大一、大二学生对硬件的陌生程度,我们采取了“基本实验+提高实验”的模式。基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基本的熟悉,克服对硬件的畏惧心理。提高实验的目的则是结合某一章节内容,通过题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部分候选方案如表2所示。

最后,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目的,依托学校的支持,我们建立了能够同时为120人提供实验的场地,并在课程授课期间同步向学生自由开放。

3课程实验改革实践

以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度的教学为实验样本,学生来源于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共计122名,其中包含34名大一学生和88名大二学生。学生分布在36个专业,共12个学院,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如图1所示。该课程以全校公选课形式提供,限制人数为120人(额外2人为留学生),共32学时,包含8个课程实验学时。

结合课程实验改革内容,我们向全体学生发放了无记名调查问卷,全部学生提交了有效问卷,我们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对于课程学时和实验课程学时问题,大一与大二学生的反馈建议如图2所示。由图可以看出,如果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学生只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对硬件知识学习的渴望比较强烈,32个学时相对较少。如果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学生会比较有针对性地听课,32个学时较为合理。

图3给出了学生针对实验学时的反馈意见,横坐标是实验学时数,纵坐标是人数。可见,75%的学生们希望实验学时在8~11之间,即实验课时占到总课时的25%~34%。

针对一些高校开展的“计算机拆装”实验,我们对学生的支持度进行了调查。有100%的大一学生和98%的大二学生认为“计算机拆装”实验很有必要,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支持,实验效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应该以学生常见的PC机及扩展实验组成,这就指明了该课程实验改革的方向。

由于实验场地建设等问题,本次教改实践让学生选择完成1项基本实验和1项提高实验。对于全部课程实验方案安排,请学生就欢迎程度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基本实验方案中,“计算机拆装”和“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实验最受学生欢迎。此外,“操作系统安装”和“网络连通性测试”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验也很受欢迎。从基本实验方案的设计初衷上来看,上述内容达到了预期效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并帮助其克服了对硬件的恐惧心理。

在提高实验方案中,“U盘高级操作”和“硬盘数据的恢复”与生活比较贴近,最受学生欢迎。此外,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理工科类学生,从未来专业发展角度讲,“驱动程序设计”和“单片机开发”也得到了学生支持。这样的实验内容涵盖较多,在该课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概念即可。

而一些传统实验,例如“串行通信建立和测试”、“8086指令集实验”等,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这两个实验的专业性更强,但对于大一、大二学生来说,专业性强的实验不容易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规律,不利于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4结语

针对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结合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度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实验课时占总课时30%左右时的教学效果最好。在课程实验中,以PC机为主的硬件实验受到了学生欢迎。除了一些高校开展的“计算机拆装”实验外,更多实验得到了实践。从反馈效果来看,本文提出的实验方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注:本课程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课件通过互联网开放。

参考文献:

[1] 陈立刚,徐晓红,彭学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改革的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109-112.

[2] 樊友洪,邓韧,张敏.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 高教论坛,2009(2):75-77.

[3] 杨素敏,张政保,寇应展.《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0):38-39.

[4] 邹逢兴. 关于创新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2):81.

Innovation in the Experiments for Computer Hardware Fundamentals

SONG Tian, LI Feng-xia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篇2

摘要: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从课程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了在硬件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实际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硬件基础课;教学改革;整合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先修课程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学”和“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由于历史原因,这些课程大多由电子系开设,是以理论研究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老化,理论论述多,占用学时多,前后衔接不好等问题,给后续计算机硬件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和被动。而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少有的几个优势之一就是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掌握。因此,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硬件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整合内容、精缩课时

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大学本科阶段,除了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讲授新技术、新理论,这就使得各高校不断压缩某些传统基础课的课时,增设一些新的课程。在这种形式下,硬件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2)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理论知识为架构,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则应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综合时展、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总体考虑,从98年起我们就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逐渐建立完善了一套硬件基础课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建设方面,注重了先修课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做到内容上不重复,知识点上不脱节。其次,教学内容力图反映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通过编写出版《电路与电子学基础》、《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两本教材重新划分课程内容,精缩学时,将原有的64学时的“电路分析”和64学时的“模拟电子学”这两门课程整合为课内48学时、实验20学时的“电路电子学”课程,重新划分、补充了“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内48学时、实验20学时、三周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

(1) “电路与电子学”课程。在电路分析部分不再追求研究线性电路的理论体系完整性,删除了部分传统教学内容,只保留直流分析、交流分析和动态电路三大部分。在直流分析中,删掉了“电路分析”教学中关于支路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的内容,保留电路系统分析法中的被广泛用于机辅分析的节点电压法。在交流分析中,删除了三相电路内容,而对通信中的谐振电路则详细讲解。动态电路的分析中,只通过一个简单的RC充电回路让学生了解时域分析的基本步骤,而将重点放在三要素法和RC无源微积分电路上。在“模拟电子学”部分,去掉了半导体器件导电原理和反馈的方框图计算法,精简了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包括多级放大)、小信号动态图解法、差分电路分析等。相应地加强了有源器件MOS管、电流源电路和系统稳定性的介绍,课程着重讲解集成运放的应用。在讲解由运放构成的有源积分电路时,与前面的无源积分电路做比较,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并牢固掌握两种电路各自的特点。实践证明,学生在做电子竞赛时对这两种电路的使用都非常恰当。

(2)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删除了数字电路中各种触发器电路的内部结构和传统设计方法中的设计技巧,精简了中规模器件的内部逻辑介绍,缩减了卡诺图和逻辑简化内容。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将介绍A/D、D/A转换,故这一部分内容就不出现在“数字逻辑”课程的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条件、集成电路外部功能、可编程器件和EDA技术上,要求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查找器件手册了解器件功能和使用要点。由于计算机硬件中三态门、OC门的重要性,课程加强了对其逻辑功能及应用的举例说明。

(3) 改革组课方式。逻辑门电路是传统“数字逻辑”教学中最难的一章,由于门电路的原理要涉及到电路、模拟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必须帮助同学复习有关的知识。在改革课程体系时,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将这一部分内容放在“电路电子学”课程中,在讲述半导体器件后引入逻辑门电路,如MOS管可以具有开关和受控源两种类型的功能,根据器件所给偏置条件的不同,在模拟电路中可作为放大器件或在数字电路中作为开关器件。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证明,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对有关门电路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掌握。通过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了过去把电路模型与实际器件(如受控源和晶体管)、开关与放大作用、模拟与数字等研究对象截然割裂的组课方式,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合,找出共性和个性,讲清个性,突破难点,这样便于以统一的观点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概念〔1〕。

3软硬结合与时共进

1) 当前国内计算机专业的普遍现象是“过软”,即强调软件编程,而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非常薄弱。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且采用软件方法来设计硬件, FPGA、VHDL、DSP技术带来了全新设计理念与结构体系,与之相应EDA技术和ISP器件在教学、科研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软硬件逐渐融合的背景下,计算机学科的硬件基础课程必须要反映出这种时代的发展。

2)EDA技术分为三级:以PSPICE、EWB、Multisim等为软件平台的仿真分析类辅助设计技术为初级;以MaxPlus II、Quartus II等为软件平台,以FPGA/CPLD为硬件系统目标芯片的电子系统设计EDA技术为第二级;以NC Simulator、Virtuso、Diva等为软件设计开发平台、以集成电路芯片版图设计为目标的ASIC芯片设计为最高级〔2〕。EDA技术的前两级都与计算机硬件基础课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循序渐进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将EDA技术分层次地引入设置在教学中:

(1) 第一级――首先在“电路电子学”教材各章的最后一节给出PSPICE对本章典型电路的仿真实例,教材最后一章加入可编程模拟器件ispPAC。其次,增加了20学时的Multisim仿真及电路设计实验。通过仿真实验,将教学中的难点用直观的图形和曲线表述,降低了数学难度。如通过对模拟放大电路的仿真,可以直接观察到改变电路参数所导致的波形失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静态工作点变化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仿真平台生动直观方便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先设计、后仿真、再实际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在此基础上,将以往的一些验证实验提升为综合设计实验。对每一个实验都要求虚实结合,虚实互动,通过这种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成功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北京市大学生电子竞赛的3个一等奖,更多的二、三等奖证明,整合后“电路电子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成效。

(2) 第二级――传统的“数字逻辑”课程体系以逻辑代数为基础,采用自底向上(DOWN-TOCTOP)的设计方法,教学内容以门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系统为顺序排列。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局部知识的时候,缺乏整体系统概念,只会 “搭积木”拼凑式的设计,当后续“组成原理”课程要建立整机、系统这些非常重要的概念时,前面所学的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不能被融会贯通〔3〕。现代数字系统的设计以硬件编程语言为基础,采用自顶向下(TOP-TO-DOWN)的设计方法,因此数字电路的教学体系必须重新构建。第二级的EDA技术包含三方面内容:(1)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2)硬件描述语言;(3)软件开发工具。所以在“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教学体系上,应以逻辑代数与VHDL语言并行为基础,强调自顶向下的设计理念和层次化设计方法,以系统为对象,用VHDL语言描述,在EDA软件平台上,自上而下、逐步细化,最终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依据整体“自顶向下”,细节“自底向上”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先给出数字系统的整体架构及逻辑系统的三大部件:存储、处理、控制,让学生有全局、整体的认识。在讲述逻辑系统的每一具体部件时, 仍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传统的“自底向上”的教学组织方法。在实践教学的综合设计部分中,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从顶层抽象描述向底层结构描述,最后到可实现的硬件单元描述这一过程进行数字系统的设计。通过这种教学改革,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满足对软硬件结合的人才的需求。

4注重衔接 承前启后

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的教学中,首先应注重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地位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应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由于当代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具备了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用计算机硬件电路作为基础课的授课案例。如“电路电子学”课程中,在集成运放构成的比较器一节,就可给出比较器在A/D转换中的应用举例,再指出A/D、D/A是计算机接口中的重要单元电路,这样就埋下一条线索,与后续课程的知识相联系。在“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中所给出的案例都要尽可能为后续课程使用,如从键盘等引出编码的概念和编码器的作用;在讲三态门时,可进一步给出物理上总线的概念,解释当译码和读写信号设计错误时,CPU访问存储单元数据总线严重冲突会造成死机的原因;在存储逻辑一章,介绍完寄存器队列(FIFO)的逻辑结构后,可让学生设计寄存器堆栈(LIFO)的逻辑电路图。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所给出的设计题目包括总线缓存器、全加器、键盘扫描电路、硬件控制器等计算机的基本功能部件。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必要的知识关联及整体概念,最终达到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训练对于今后的“组成原理”课程和“嵌入式系统”设计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黑板、多媒体、EDA仿真

高校的教学手段基本都采用多媒体。多媒体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但很容易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教育。在教学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去寻求最佳的表述方式:黑板+粉笔、电子教案、实物投影、动画课件、虚拟电路。计算机硬件基础课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不容易理解。对于较难理解或学生有争议不明白的问题,传统的“粉笔+黑板”有其独特的灵活性,既可以表述学生课堂思维的过程,又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在课间让学生自己摆设实物投影,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课间的学习气氛仍生气勃勃。录像CD和动画课件则留给学生自己观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强、信息量大、EDA设计技术应用广泛。在授课时通过EDA仿真将验证实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时空分离弊端,通过提问、思考、演示、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循序渐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控好演示进程,既不能影响教学进度,又要协调好单位时间教学信息量与学生接受理解能力之间的矛盾。

6结束语

硬件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多、学术性和技术性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不断学习新技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人才。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硬件基础; 实验环节;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03-02

《计算机硬件基础》是非计算机类各专业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第二层次的课程[1],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知识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问题的能力,使其能成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军的许多高技术的武器装备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控制,如何培养出符合部队需要的新型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加强学员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使他们能够将计算机硬件知识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将来更好地为部队服务,为装备服务。

1 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不足

目前学员普遍存在着重视软件技术轻视硬件基础的情况,由于软件教学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且实用性强,可以做到现学现用,有立竿见影之效果。而计算机硬件知识从客观上来说存在不直观,讲述起来抽象、枯燥,学生学起来困难的现实。所以不论是教员还是学员对软件技术的重视程度都要远远高于硬件技术。

1.2 内容落后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硬件基础教材是以8086为平台来对微机原理知识展开讨论的。现在的学员们从第一次使用微机时,就是面对的Pentium机,他们对这些过时的微机知识非常困惑,不认为是在学习微机硬件知识,仿佛是在学习历史,感觉所学离他们太遥远了。而对于他们整天使用的Pentium 机中采用的一些新技术,却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导致了学生们在市场上见到的微机和在实验室使用的微机都是Pentium,而课堂上讲得却是8086,不能学以致用,课堂上的微机知识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1.3 实验环节不足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为了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必须有专门的实验教学。而现在的硬件教学,在实验环节上,只把重点集中在汇编语言的上机调试,因此学员在学习相关章节的硬件知识时,理解困难,学习效果不好。经调查,大多数学员认为该课程难度大,抽象,不好理解,因此没有学习兴趣。实际上,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员无法真正理解某些知识点,特别是一些硬件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方法单一

计算机硬件知识存在不直观,讲述起来抽象、枯燥,教学方法可视性和直观性差。该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员为中心。主要表现在教员上课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2],即教员从头到尾一讲到底的教学手段,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员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员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但造成学员被动的吸收知识,不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改革方法

2.1 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采用与软件教学内容相统一的,能够反映当前微机领域内硬件新技术、新成就的教材。目前,流行的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中的绝大多数是以Pentium为平台开发出来的。因此计算机硬件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以Pentium为平台[3],对微机的体系结构、组成及其核心技术进行系统地描述,以使学员既学到常用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知识,又学到软件的载体――先进的微机硬件知识。这样,学员的计算机知识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统一,所学的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才能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结合新教材,要改变教员和学员“重软轻硬”的错误认识,使他们认识到硬件在计算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逐步协调学员的知识结构。这样学员才能从硬件和软件上全面掌握计算机知识。另外,由于Pentium机结构复杂,采用了大量高新技术,所以在教学内容展开时,仍要以8086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Pentium机的组成和采用的新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到循序渐进。更新内容,并不意味着8086就一无是处,毕竟Pentium机也是从8086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它仍是基础。另外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内容的分析,非重点应鼓励学员自学。

2.2 增加实验环节

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基础实验室,使学员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亲身实践,加深对硬件知识的理解。由于硬件实验室需要专门的实验仪器,投入较大,可采用目前正兴起的虚拟网络实验室的技术实现,可大大较少投资,起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上应遵循:既要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重视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实验教学中除常规的验证性实验外,还要增加大量的设计性实验内容。

2.3 改进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桥梁。针对硬件教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以下方式:

(1)启发式授课

由于计算机是学员非常熟悉的工具,所以在课堂上教员应有计划不断地以启发方式提出问题 、设置疑难,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积极思考[4],在思考中获得知识,从而有效地将传授知识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 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将平日所接触的计算机跟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课程中涉及较多的软、硬件知识,在实际中用处很大。教员应该通过实际问题来激起学员对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员充分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存储器扩展原理时,可将日常生活中内存的升级问题抛出来,引起学员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8254定时/计数器时,可与家电中的定时功能联系起来,使学员觉得学有所用。同时应适当补充当前计算机中采用的最新技术,进一步拓展学员的知识面,也利于激发学员兴趣。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做到图、文、声并茂,既利于知识的表示,又可以吸引学员的眼球。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动态模拟、图形等手段,使课件能形象地表述教学内容而且极具吸引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4 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员应该以提高学员的思考、探索、研究等各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员要及时把新知识不断地传授给学员,并让他们接受,这决非易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做到。这要求任课教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学术水平、技能水平,而这些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因此,教员面临着新形势下新的挑战,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不断充实自己,将前沿新知识渗透、融化、拓展到教学中去,努力做到教学、科研、实践齐头并进,对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研究,对新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常教常新、常讲常精”。除此之外,学院也应主动给年轻教员提供进修的机会,让他们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最新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并鼓励他们将所学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2.5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一个组成部分。计算机硬件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员灵活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中各部分的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另外本课程还需学员掌握一定的汇编语言编程能力,可对一些可编程芯片进行编程。所以在考核方式上应改变以前的通过笔试单一考试,而采用笔试、上机实验两种方式,这除了考核学员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学生的最后成绩由笔试、上机和平时成绩三部分综合评定得出。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提问及实验报告等得出。

3小结

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适应我军需要的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军越来越多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和配备,对青年军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从根本上为学员打好基础,关键就是从计算机基础课程上下工夫,使学员能够有一个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铺垫,为将来的发展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邹逢兴,陈立刚.计算机硬件基础(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杨颖秀. 教育管理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0 引言

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在高等专业院校,加强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锻造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生的职业教育为主体,学生的就业为前提,讲究学以致用,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显着尤为重要。

“基于实践教育,实行职业教育,立足滨海,服务社会”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提出的教学指导方针。“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和网络应用的基础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主要讲授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和周边设备配套连接与实用。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硬件连接和工作原理,通过上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做准备。

1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计算机硬件基础”作为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等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改革遵循“立足实践,职业教育”这一目标。“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包含了众多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本课程实际上是“微型计算机原理”、“汇编语言”和“微机接口技术”等课程整合而来。就是要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接口技术,将各种外部部件与计算机进行连接,进而构成计算机的一套系统。这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内容十分分散,要求知识面很广,可是我们学生大多只学习了基础的C语言。为了克服诸多困难,建立教学体系。我们从教材,授课方式、实践实训等方面构建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顺应计算机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及时关注计算机技术发展动态。比如将教学实验用计算机主要定位在Intel Pentium 4以上和AMD Athlon以上,网络设备计算机也配备的Intel 酷睿双核CPU的微机。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相对也提高的实验的效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科技的前沿和实用性,但是,教学内容更新,并不是放弃基础内容,而是循序渐进充分考虑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现在已是多核时代了,但绝不忽略曾经8086、8088给我们科技带来的突破。

1.2 组织内容符合计算机学习规律。针对高职教育,一些未深入学习过计算机的同学,主要关心的是计算机处理芯片型号、硬盘容量、显示器大小等,因而我们在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计算机系统及其各大组成部分的硬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强调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并适当淡化微机内部和芯片内部原理,而强化基于总线连接的外部接口与应用。例如我们在讲解存储器,按照读取速度和价格排列为CPU Register、L1 cache、L2 cache、RAM、Physical RAM、Hard Drives etc. 通过各部件相似组成、性质进行讲解。

1.3 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与学生知识交流的重要场所。可是我们面对的现象往往是学生基础差,课本内容枯燥无味,而又缺少实物,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因为难,所以不喜欢,使学生产生厌烦心里,经过我们反复探索,改革出以下教学方法:①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当今主流硬件设备,不能直接展示实物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多媒体,先了解设备的外观、性能属性,评测结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和课程学时少,为了使在最少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学的更多,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笔者多次参加诸如GE产品,HP高校产品论坛等活动,不但拓宽了眼界,还学习这些高科技公司工程师的讲授内容和风格。尤其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和介绍多个新产品,阐述其性能。工程师亲和、博学的演讲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推动。再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增加知识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设计出一套完善的教学内容和流程。③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是一个外部信息的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选择;教师也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读书机,他需要把知识加工、整理,还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多交流,师生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多采用启发式的,比如在计算机故障处理,可以通过中医中的望、闻、问、切来引出问题,望(看)微机出现的状况,如黑屏、蓝屏、反复重启等;闻微机主机箱内可能因为温度过高引起短路烧焦;询问计算机使用者使用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操作;切(动手)解决出现的问题。既避免了枯燥的讲解,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④为尽量避免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依托学院技能协会,为学生提供设计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并给予适当讲解,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⑤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尽量以双语形式,学生了解和熟悉专业词汇不能少于300个。

2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离不开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专业的实践实训实验室是我们教学中建设的重点,学院从兄弟院校聘请专业的老师,帮助建立计算机硬件实训室,现在实训室有可供拆装设计计算机24台(加电可启动到BIOS),有可进行CPU超频实验、系统安装,网络配置计算机。实训室还备有DL-Link 5124交换机,RJ45压线钳,Fluke DSP4000测线仪Fluke万用表等实验仪器。大大满足了学生实践的需要。

实践教学的第一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日常学习和生活需要,能够DIY一套适用的计算机。结合CPU教学内容,当今Intel系列CPU分为E、T、L、U等几大类,桌面处理器和移动处理器的差别,作为桌面处理器,不同主频CPU在文字处理,流媒体播放,多媒体制作方面的差别;相同主频下,L2 cache不同时,上传下载时候的网络速度又有何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计算机是实际实验情况,自己去选择CPU类型、主频等。之后是主板、显卡、内存等,最后写好配置清单,去电脑城购买这些配件,进行组装。

计算机组装完成后,就对其进行硬盘分区,格式化,系统安装,应用软件安装,到后期的故障处理等。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进行了硬件组装维护实验、之后进行接口实验以及计算机应用实验。通过完成几个教学要求的实验,开始进行稍有难度的实验,并最终完成综合的应用性实验。例如可以通过可编程I/O接口实验,扩展到嵌入式系统的网络接口,添加寄存器定义,以太网接口驱动等。

3 总结

几年来,根据“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特点,建设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到教学实践主体,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引导他们会思考至关重要。为此,学院和信息工程系诸位老师都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完善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加大实验室建设。由于科技进步,网络的普及,近几年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都有很大提升,都已经具备了不错的计算机基础。这些学生以不满足于有限课程的讲授。硬件基础教学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和改进。计算机硬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旧需要同仁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2]邹逢兴.关于创新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4,(2).

篇5

关键词:兴趣;技能竞赛;教学方法

现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和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全校各专业本科生,课程类别为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类。

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具有较好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能力,掌握Office主要办公软件Word 、Excel、PowerPoint 和FrontPage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达到浙江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最终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为学生走向社会和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学生成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问题,比如即使理论课教学安排的很充实,按要求完成大纲内容,同时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也能顺利通过考试,但在平时的实践应用环节还是不能够达到应用要求。诸如毕业设计时论文指导老师所反映学生的WORD应用水平不过关,目录自动生成、页眉页脚设置等等操作不熟练,甚至有些同学不会应用;在EXCEL制表过程中函数不会应用,效率较低;电脑出现故障无法排除导致工作无法进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些列问题呢?计算机的课程设置成效又体现在哪里呢?本人在承担计算机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了计算机技能竞赛office办公自动化实训课程,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文化基础课程的授课难度,把相应的竞赛题目引入到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接下来我将针对这个问题,把我在教学课堂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分享。

Office主要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等,是办公常用的软件,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用的。我们的大多数同学在初中和高中也都曾学过,这样对于我们的授课有了很大的难度。如果还和高中教学一样针对于Word进行窗口介绍、文档创建、格式化文档、分栏、页眉页脚等等功能理论讲解的话,没有几个人会投入到课堂中。学过的东西再次进行教学常常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找到一个兴奋点切入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同学在每学期结束,学校都会有成绩单寄给家长和本人的是吧?那么我们课堂上两个班级有90多名同学,全校有2万多人,这些成绩单是如何生成的呢?通过Word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高中阶段大家都学过这个Office组件,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批量生成成绩单?

此时,同学们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了课堂上,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实用而又有难度的问题。这时引入Word的教学,介绍Word的常用功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批量生成成绩单用到的是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历届的计算机技能竞赛都曾涉及到。

之后,布置作业:利用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批量制作四六级准考证。让学生举一反三,熟练掌握知识点并学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在Excel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入问题:班级同学每学期末都要有成绩单,为了更好的观察班级的学习成绩,同一学年之间要建立直观的图表、数据透视图;要求出平行班中课程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名次。这时分别会用到Excel里的Average、Max、Min、Rank等函数。把这些知识点实例化,并融合到同一道例题里面,提起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在讲到Left、Right和Mid函数时引入身份证求解的问题。如身份证号为:330126198203121610,利用函数在Excel中求出此人的出生年月、性别和年龄。

针对于计算机硬件教学,可以借助于组装维护实验室,让学生亲自拆装机器逐一认识计算机内部构造,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由于高中阶段计算机教学主要以应用为主,很多同学对于计算机硬件知之甚少,如CPU、内存、硬盘、主板、风扇、电源等等计算机硬件都没有见过。借助于实物的展示并配合各种参数的介绍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计算机,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计算机的发展史来介绍。同时,把不同阶段的硬件产品收集起来形成对比,让他们直观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演变过程。在硬件熟悉的基础上,设置故障,从而讲述如何排除计算机硬件故障。

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方法,还要积极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由于此课程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所接触,所以提高现今文化基础的授课难度,引入技能竞赛相关题目,提高课程的实用价值很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晓民.Excel2002高级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韩良智.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杨尚群.曹淑艳.Excel实用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张钧良.大学计算机基础,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篇6

一、研究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紧密相联的方面,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的多样性,根据教学规律的要求,教学方法也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情施教。“教无定法”是现代大学教学方法的特征之一。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教法几个方面分析《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教学内容方面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层出不穷,如多核处理器等,这些产品均反映出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等方面最新而且成熟的前沿理论与技术。为了使教学内容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实验条件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如扩充了计算机硬件的最先进的知识,如分支预测技术、超标量执行技术、微机的流水线操作技术、高速缓冲器技术、虚拟存储器技术(分段存储管理技术和分页存储管理技术)、浮点数据处理技术和高速总线传输技术等,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这样既保证学员对基础知识有系统性的理解,并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和趋势相适应,既遵循了教学管理要求,又努力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统一,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和好奇心,就必须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

(二)教学对象方面

由于我院非计算机类专业很多,不同专业的学习基础差别很大,在教学中必须考虑教学对象,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对我院“2006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员,由于他们已经对数电/模电内容已经有了全面的掌握,对电路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启发学员自己搭建实验平台,增加创新实验的机会,依据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必然提高。

(三)教学环境方面

目前我院的教学设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教室都配有电脑、大屏幕、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电脑联接校园网,能够实现音频、视频、动画和课件播放。校园网具有千兆速度,在校园网上基于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平台,能够实现全课程网络教学或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始建于2007年,在随后的几年中,学院投入大量建设经费,使本课程相关实验设备达到100余套,满足一人一组教学实验要求。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几块电路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师的个性要求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程序和特点要做出全面的、科学的分析,根据自己的习惯、条件、教学设备、环境、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例如,同样一节课的内容,因老师不同可能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选择发现法;有的运用学导式;有的采用问题探索法;有的选用“疑、读、导、练”教学方法,有的综合各种方法之长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个人的善长,得心应手地运用某几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实现途径

在上述理论分析的指导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师从实验环节、多媒体课件、网络和科研转化等几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多样化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一)网络实验平台的建立

为了提高《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除了开展传统教学模式外,我们搭建了网络化实验平台,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该平台,一方面教员可以将多媒体信息表现和处理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各个环节,使网络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自主、创新地学习。网络化教学打破了时空界限,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就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并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避免了传统教学的平均性进度原则。如在我们所设计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网络化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测试系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测评,网络系统给其提出建设性的学习计划,学生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建议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这种模式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个别化学习效果,学习较好的学员,可以进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相应芯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析芯片的编程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如何通过编程使多个芯片相互配合,设计综合性的实验,然后进行模拟调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建构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了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另外,通过该方式也增强了“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也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对话而产生互动,学生之间还可进行交流讨论,实现实时全交互。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增强

计算机硬件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工作原理复杂和实践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于掌握。很多同学学完本课程,只是通过背诵记住了几个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没有掌握处理器指令系统的精华思想和编程技巧;也没有真正理解计算机系统是如何协调工作的,这不便于学生形成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能力。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而是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类型、多种格式的媒体形式信息进行融合,以便学员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如在讲解8253/8254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芯片的6种工作方式时,不是一些简单的图片和文字,而是采用动画技术,当输入控制字后,可以清晰观察到在不同方式下OUT信号的变化,以及在门控信号GATE控制下,不同方式下的时钟脉冲波形,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生动起来,而且增加了学员的注意力,使学生清晰看到不同方式的区别,明白了各种方式的功能和适用场合。

(三)讲授方式的多样化

讲授本课程时,没有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进行实验之前,让学员收集相关的资料,利用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实验和观察以及实验测定等教学方法,并在分析研究和处理资料与数据时,常采用讨论、谈话、问答、练习和讲解等方法。另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常配合以多媒体工具和各种直观教具。

(四)注重转化科研成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些科研项目提供的基本实验和开发环境与课堂教学的相关性,在对科研项目添置适当器件和改善设备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不仅大大改善教学硬件条件和手段,也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为此,教师特别注重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实验平台的结构规范化研究,确定一种“开放式”架构,以方便系统的搭建以及完成之后仍可进行重组和变更;其次是模块标准化,在硬件环境、系统功能、程序设计等方面形成“可组合”功能。因此,整个实验室采用“多功能”和“宽口径”的方式,在主要面向本科生进行基础实验的的同时,亦可服务于研究生和部分教师,使其完好率、利用率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结论

总之,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员,而且培养了学员的兴趣,形成了以学员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以先进的理论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和能动性,显著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秀平,佘彦武,许劲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 2004, 18(2): 84-86.

[2]戴梅萼,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李玲娟,郑彦,王绍橡.计算机课程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4-37。

[4]杨秀平,佘彦武,许劲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 2004, 18(2): 84-86。

[5]戴梅萼,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组织体系;环境体系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技术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更要具备计算机素质;不仅要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更要明白如何利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强调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工具性,认识到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养成积极、主动地使用计算机开展各种业务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流行软件所带来的基于计算机工作的观念的变化,适应变化,融入其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在校学生,而非短期培训学员;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素质,而非即学即用的技能。面对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与培训学生掌握几个流行软件相比,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并掌握新软件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要求教学能促进、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确定了“以应用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操作技能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应根据其特点和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并提出改革思路。正确把握并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是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成为高职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应该随着整个高职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还必须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特点,着力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在现阶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计算机与社会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和全球经济化紧密相关。因此,学习计算机技术不单纯是为了用计算机,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

(二)计算机历史与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历史是一部传奇,人类对计算机自动化的追求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熟悉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它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其创新意识。熟悉微型计算机的结构,是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结构本身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通过了解计算机结构的发展,了解其技术发展的概貌。

(三)软件技术

在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中,软件的比重是最大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学习软件的使用实现的。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已经呈现出作为新的社会媒体的重要地位。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获取信息是现代社会学习、工作、交流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基础与知识的学习不应当停留在网络的使用上,应该把从网络提取信息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计算机新技术和应用

包括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应根据专业特点设计针对本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多,层次多,但课程和课时都受到一定的客观限制,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建立过程中,把教学手段、过程作为重要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方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织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典型实用软件的

介绍;重点讲清有关的基本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到为什么要这么操作。讲解引导入门的作用,学生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自修有关计算机更深入的课程。学生通过若干软件的学习能够基本熟悉计算机中的各种操作技巧及原理,并加以应用。

由于内容丰富、知识面宽、理性概念比较抽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占用太多学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一方面,我们采取“课堂讲授——流行软件演示——理性思考——主动实验——深层再思考——再实践”的教学实验过程,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同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支持这一过程的实现。比如,讲授过程和演示过程全面采用多媒体教案、多媒体软件演示课件、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等。

学生经过上述循环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强调“思考”。学生通过思考才能体会到课程内容的真正含义,才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前一个思考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课程内容到具体软件,是面向具体应用的部分;后一个思考则是提高、联想的过程,从一个软件联想到更多的软件,这是面向发展的部分。

为进一步约束学生自觉学习,加强课堂教学环节、实验环节以及考试环节之间的互相配合,加强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教学过程管理,更好地实施管理,我们还进行了网络化实验管理与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支持学生有约束地完成开放式上机实验。网上考试环境的建设使学生异地实验与同地考试相互结合,真正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环境体系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研制

课题组研制了功能齐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充分考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融入了传统教学的主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用资源。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作业与自动批改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资源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考试系统”都融入了网络教学平台。

(二)计算机考试系统的研制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开发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F程序设计”三个计算机考试系统。

每个考试系统都装入近四千道试题和答案。试题中有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操作题等多种类型。试题库中试题除给出参考答案外,还有知识点,以控制试卷中不出现有相同知识点的试题。每个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对于学生的机试成绩,系统自动评卷。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制

课题组研究了与改革方案相对应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有近500多张幻灯片、20多个屏幕剪辑,还有其他满足教学需要的各种声音和图像文件等。这些幻灯片远远不只是一个单纯播放文本和图像的幻灯片,而是在上面放置了大量“对象”,可以执行各种功能。

在具体教学中,有大量的“对象”需要做实地演示操作,将这些“对象”放置在幻灯片上,并进行相应的激活设置,在播放幻灯片时只需要用鼠标点击,即可激活对象进行演示操作。在幻灯片上放置“对象”,在“对象”里书写讲稿,可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在具有插入“对象”功能的“对象”里根据教学需要再嵌套“对象”,可以增加讲课的灵活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练过程经常脱节,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难以达到期望的目标。因而,要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水平,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内容繁杂,相关性差,学生难接受

以目前较流行的Windows+Office为例:第一部分为计算机概述,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的类型和用途;第二部分为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主要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如操作系统的界面、文件管理、程序管理、计算机管理、帮助系统等;第三部分主要是Office的使用,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等;第四部分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在该部分中包括网络的基础知识、Internet的基本知识、Internet的信息服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外,新的教材还增加了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数据库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相互独立,关联性小,但是涉及的内容却非常多,知识面宽。对教师来说,要求很高,对学生来说,学习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二)理论知识与操作并重,理论知识要记忆,操作要熟练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上机操作和练习,掌握操作系统的特点、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另外,它是一门需要记忆的课程,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数制转换、网络的基础等内容要求记忆并且要能够灵活运用。因而,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解与操作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理论与上机学时。

(三)学生基础差异大,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不易把握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比较好,有些中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条件,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无所知。这种基础的差异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上机时面临的诱惑多,需要正确引导

由于计算机与其他的教学仪器不一样,具有通用性和多用性的特点,而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的学生难免会为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吸引,好奇心促使他们对计算机内的资源会做进一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不一定全都对学习有好处,例如学生有可能会玩游戏,做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五)教学内容变化快,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更新与调整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知识更新快,而教学设备与教材更新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前瞻性,注意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随时追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趋势,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J].计算机世界报,1999,(10).

[2]邢茹,王行恒.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1).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56-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门基于工作过程分析,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工作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规律与教学特点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不谋而合。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上,改变了传统理论与技能教学分离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能力训练、资源优化,实现理论与操作双重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包括教学管理与资源优化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空间一体化、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一体化等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实用性课程,非常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高职高专院校专注于学生技能培养,专业定向性高,因此,在展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深入其中,走理实一体化教学之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并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的统一,教学中应在精讲基本概念、操作原理后强化学生的操作练习,以刺激学生从大脑思考向动手转化,实现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的统一。其二,技能传授与能力提升并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必须在掌握某些技能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与自我素养,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适量、适度、有所提升地向学生传授技能,并以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具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适应高职学生阶段的能力发展要求。其三,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一致。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定向性,突出专业教学,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广、更新程度高,这就要求教学“有的放矢”,选择与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关联性最强的内容,以服务于专业教学,服务于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

2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教学媒体配置职责分别归属于教研室、计算机中心及技术中心,而在此种教学管理――分配分离模式的影响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实受限,如实训教学基地缺乏媒体教学资源、理论教学中缺乏实训支持等,进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实现高职高专院校技能教学的办学目标。因此,要充分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将计算机教研室、计算机管理中心与教育技术中心隶属于统一管理部门,为组织教学、上机安排及计算机资源配置提供保障,进而强化教学管理,实现教学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利用。与此同时,由于相关资源的支持,教师不但可利用媒体资源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且能积极参加项目实训,这对促进教师交流、合作具有积极作用,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若是说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大层面支持,则教学组织的具体化直接控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必须首先建立理实一体化展开的具体路径。

首先,合理规划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打造符合本校教学实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进行教材的编写时,要以详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深入摸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与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知识)、基本技能(windows 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应用能力(局域网基础与应用、Internet基础、音频与视频的处理、flas处理、网页设计)三部分,以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及侧重点。其次,进行学时及成绩划分。学时课时划分直接影响着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考试成绩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投入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实践学时以加大技能成绩比重的方式,提升学生上机训练强度,如计算机基础教学总共分为76学时,设置理论知识教学30个学时,实践技能学习45学时。把考试的总成绩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方面的成绩,可以设置其占总成绩的2/5,另一个是实践操作方面的成绩,设置其占总成绩的3/5。最后,优化评估体系。教学评估是监督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检测教学实效的必备手段,通过优化教学评估体系,一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关注学生能力的开发与提升,因此,评价不但要涉及到教学效果,且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理论考试、上机考试、日常训练等方面的综合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以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评价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训练程度。例如,将学生平时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考量,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评估的范围,并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平时成绩的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2 设置实训项目体系

由于受到学校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的影响,影响了学生们的“上机率”,导致高职高专学生上机操作的课时数没法得到保证。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操作成功的基础,实践操作更加深化了学生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训项目是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操作的基本途径,在上机操作中,可以适当嵌入实用性的综合实训项目,更好地将综合应用与基础实验相联系。也就是说,在实训体系中,所有的基础实验都可以作为整体综合应用训练的有机组成。比如说,以“个人网站的制作”为例,通过word文档处理的内容,可以作为网页的部分内容;通过学习、联系IE浏览器,可以有效搜索网站中的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相关资料;通过在Flash实验学习,可以为网页制作提供所需要的动画;在学习Excel、PowerPoint过程中制作出来的小案例,都可以在网站中进行共享。

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4.1 偏重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深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需要在此理念下,摒弃传统的、陈旧的理论教学观念,大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偏重练习、训练教学,而忽视理论知识教学。可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较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操作成功的基础,实践操作更加深化了学生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若理论教学不足,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后期练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偏重实践、忽视理论的教学观点,在关注实践教学的同时,重视起理论教学,精讲、细讲重难点理论后,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在训练学生过程中,以课上练习、课下作业、自我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现实践对理论的验证作用。

4.2 偏重资源运用,忽视实训效果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需用到计算机、教材、多媒体等资源,而一些教师片面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资源的运用,于是教学中只顾自我演示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而忽视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不到实训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技能掌握度,以多种实训方式展开教学。其一,设置实训项目,展开适度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编写计算机基础的实训教材,积极建设与综合应用与实验任务相吻合的实训项目。结合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以“够用”为原则,压缩原有的理论课教学时数,用作综合性项目的训练。其二,展开实训教学。在开展理实一体化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以“项目驱动、案例分析、实践训练”的方式为主,从而更好地开展以综合技能、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

4.3 关注单项培训,忽视合作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必须依靠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备坚实的科研水平、理论知识,且具备强有力的技能操作能力,能为学生展开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计算机教师在日常培训中偏重本职培训,而忽视非专业培训,造成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掌握不全面,如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电算化、ERP等一些新技术、新软件,严重影响了学生后期就业。因此,要求教师积极走出单项专业培训的轨道,积极深入市场,了解企业发展动向、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走向等,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向学生展示更全面、更先进的技术,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于学生的后期学习与就业。

5 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现代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途径,其关注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统一,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该文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入手,结合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要求,分析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路径,并从内容与理念构建、教学方式改革、教师素质培训等方面论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希望为相关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帮助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云正富,任友理,赵国庆.高职情境、项目、任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144-145.

[2]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8):63-65.

[3] 邹显春,张小莉,李盛瑜,等.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6):213-219.

[4] 张凤梅.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实―体化教学[J].消费电子,2013(18):200.

[5] 于凌云.关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9(5):24-25.

[6] 庄剑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3(35):153-154.

[7] 宋向红,白明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五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3(6):184-185.

[8] 陈芳.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实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22-23.

篇9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3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步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因此,现代社会与市场更加迫切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的优秀人才,才能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这种迫切的需求促使中职学校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但从目前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没有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导致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实践,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与建设。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

1) 学生的兴趣不够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并不浓厚,或者说学生并没有真正重视计算机能力的真实效力。大部分学生从主观上认为基础的计算机能力就是会运用熟练的打字,会使用互联网的基本功能进行学习和工作。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主观意识,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计算机的真正效力,还有了解计算机基础所包含的内容。

与此同时,众多中职学校也没有真正重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课时少,没有统一的考试评价系统,通常都是任课教师随堂考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考试题目,而且通常只考操作,不考理论,题目也是平时做过的。

在这种背景下,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通常认为自己平时的计算机操作已经能够应付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加上没有严格考核制度的支撑,学生也不愿意主动积极的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2) 教学方法落后

此外,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也相对落后。这一点尤其针对于部分规模较小、发展程度稍弱的院校。

首先,学校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导致学校并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倾斜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就导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能使用的教学资源差距过大,不但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教师的发挥。

其次,部分教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也并不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导致教师的不重视。其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热情不高。在多数时候,教师的教学计划得不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进而降低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兴趣。基于此,计算机教师并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因此只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提高。

3) 实践操作不够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计算机技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巩固与提高。但从目前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无法在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提升,同时也无法感受到计算机能力的实用性。

由于开设课程的课时少,通常每周2课时,课堂上只进行简单的讲授教学,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这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练习。但是,据调查显示,当前部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逐步失去奋斗的动力和意志,旷课、早退等现象屡禁不止。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不愿意花费课余时间进行计算机练习,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中,课余时间更多的把时间花费在上网玩游戏上。

基于此,学生缺乏实践练习的机会,也无法在实践中感受计算机的真实能力,无法将计算机能力运用于自身的专业中,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激情。

2 如何推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

1)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本质上说,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推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发展,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让学生真正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确保课堂教学得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

因此,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动力?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专业入手。虽然部分学生对非专业课程漠不关心,但其对于专业课程是相对重视的。教师要将计算机基础与学生的专业相互融入,让学生感受到学好计算机基础对于未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以旅游专业为例,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PPT、视频,开展更加生动的讲解练习,让学生产生学好计算机基础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动力。

其次,从课程发展与建设的角度而言,学校需要进一步规范《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制度,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压力和动力。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成绩以教师随堂考试为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不需要复习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这对于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并没有巨大的助益。因此,学校需要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需要从理论上升为实践,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与能力进行考核。基于此,学生才能真正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努力,并且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得到提高。

2) 改革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改革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后,教师可以在基本的教学讲解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的习题进行实践练习,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处于PPT软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PPT软件来介绍自己或者自己的爱好以及梦想。在课堂中,教师抽选学生来到讲台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进行简单的讲解。

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获得的认知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同时,学生为了赢得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尊重也会更主动积极的学习和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力和兴趣。

又如,在研究Excel表格的使用时,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师给予学生特定的案例,要求学生利用Excel软件将班级学生的期末各科成绩进行录入、分类和筛选,不但要按照成绩的高低进行排列,还需要筛选出90分以上以及70分以下的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图表的制作。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就需要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个人的观点,并针对其他同学的提问进行思考和解答。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师摆脱了大量的赘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主动的思考与探究中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让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 扩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虽然在中职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学校已经逐步改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也开始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授课。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有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实践教学的比例相对不足。

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扩大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提升。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安排与设置上进行合理调节,要在教学资源上进行合理的分配,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的基础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改革作业的设计,通过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实践,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最后,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的知识库也要更新,与时俱进,然而,学校提供的继续教育的机会并不多,教师多数是依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去教授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导致了教学的有效性不高,也导致教师的意识和观念不到位。这就需要学校从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学校要组织非专业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要能够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更有质量的课堂教学。此外,学校需要对教师的意识和理念进行培养,必须要树立教师的师风和师德,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开展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教师重视这项工作,并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有效性。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推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当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并通过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策略,逐步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更真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改香.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探索[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4).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改;计算机课程;案例应用

依据中职学校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观摩活动。在这次教学观摩活动中,各位评审老师提出的建议对我启发很大,他们指出: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要逐渐汇集“做中学、做中教”的典型教学范例,实施课程资源共享,这样才有利于推进教改实践,切实提高课堂效果。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的一些案例和想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有效备课――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其次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和生活常识,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以“计算机系统组成”这部分知识为例,理论性较强,但若以一段哲理小故事引入,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开始教学。

电脑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唉,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心挪来挪去呢!”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他天天都打我。”这时,机箱开口说话了:“你们哪有我惨,天天被人按肚脐眼……”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以灰色的眼光看待问题,就只能看到灰色的处境。换一种思维,眼中的世界便焕然一新了:别人盯着你看,是你在被关注;被人攥在手心,何尝不是一种温暖;常常被人敲打着,才能时时警觉;即使被人按了“肚脐眼”,换来的却是生命流动的感觉,你又何必抱怨。

这则故事中涉及了许多部件,还有哪些部件呢,顺利过渡到计算机组成这部分内容。

二、快乐授课――常伴“笑声、赞美声、惊讶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尽量做到寓教于乐、激情互动、高效课堂。

以Word部分“邮件合并”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不易于理解,步骤繁琐,难于操作,是偏难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非常有用,所以即便是选学内容,也认为有必要让学生掌握:

以一段动画情景导入:期末王老师给每一位同学填一份成绩单,加班加点,填填填……好几天都没有填完,而且中间有错误,勾画后很不美观,正在郁闷。一位踢球的同事李老师又来叫王老师踢球,真是纠结啊……幸好李老师是位电脑老师,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先建立了数据源,又保存了主控文档,然后使用邮件合并功能,便做出了每位同学的成绩单,轻松搞定。王老师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接下来,动画停止,进入本节主题:邮件合并。基本内容掌握后,又做了引申――“个性杯”的定制,使学生完整地掌握了内容,课堂效果也令人满意。

三、爱心教育――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利用思维,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把一切思考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从不利的事情中寻找美好,提取美好,放大美好,这样才能给学生美好的未来。

有一次,在机房上课后临时接到了一个大扫除的任务,要求将机房彻底打扫一遍,以迎接检查。班里学生躲在角落处叽叽喳喳地聊天,谁也不肯干活,班长无论怎么说都不起作用。有的同学甚至还在机房里玩起了游戏,大扫除的任务一直被搁置。在这种情况下,班长想到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便问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怕干活,而是都很怕热吧?”学生谁也不愿意明说自己懒惰,便七嘴八舌说,确实因为天气热了。班长又说:“既然这样,咱们就等太阳下山再干活,现在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

学生一听就高兴了。为了使气氛更热烈一些,班长又安排几位会唱歌的同学为大家表演了几个节目。在说说笑笑的玩乐中,学生的情绪得到了调节,欣然接受了班长的说服,不等太阳落山就开始愉快地劳动了。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富有创造力的、有思想的个体,我们静待花开。无声的教育比说教要强很多,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四、分层施教――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学会

“分层次”施教,它是尊重学习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对于文化基础素质参差不齐的职校新生,实行因材施教划分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培养标准,不同的教学模式实施教育。“分层次”施教有利于形成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教育教学绩效,在提倡人本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努力做一个“木匠”式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积极、有为的眼光看待学生、培养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计算机应用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超市、银行、图书馆、查阅资料、即时通信、各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等,都离不开操作计算机,因此掌握好这门课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也有助于他们更深层次的深造,所以我们要为学生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最后,让我们朝着“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这个方向努力吧!不断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也让学生在“悠然”中“自得”。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职业岗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促使中职更加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全面掌握这一教学内容,成为必备的项目。对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1]。第一,未及时更新教学版本,进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而导致中职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第二,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间的关系不够紧密。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选择重点的教学内容模块,虽然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但是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较低,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内容与专业知识产生一定的矛盾。第三,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其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为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曾接触过计算机,并懂得计算机的相关操作,而且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相关的技能,还有部分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相关内容,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基础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之间存在这种差距,使得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2]。第四,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技术的培养。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基本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基本途径

1.研究基础性内容。第一,学情的研究。通过对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当前学生学习计算机内容的主动性较差,同时也很少会通过查阅资料或去图书馆自主研究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特别在理论方面,学生很少会主动探究和学习,但在实践操作时,具有较高的热情,特别是针对实践性和团队活动类型的课程,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第二,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对社会和企业的调查了解到,当前很多企业都缺乏专业性较高的计算机人才,而且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的岗位更不相同。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首先应该全面了解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计划与方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合理确定下来,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操作型人才。第三,工作任务。中职开设计算机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3]。在计算机课程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模拟真正的岗位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工作中对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应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主动地为学生普及计算机职业岗位中使用计算机的规范,并合理地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标准。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学方法,是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关键,更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应传授给学生相关技术和知识理论,同时也能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重点是应促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转换成计算机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3]。例如教师为学生传授了关于计算机岗位知识后,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模拟环境,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运用,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此外,教师也应不断探究多种教学方法。由于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而极大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性课程教学需求。3.强化资源建设,实行数字化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数字化计算机平台的建设中,并以互联网为基础,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学习知识、下载资源、互动交流,以及展示的一体化的数字资源库。4.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在校期间,中职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学习的知识,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能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解决,这样也能促使学生在从业后减少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筛选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快速上岗。5.创新教学内容。为了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应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在教学前应合理地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职业岗位的课件和教案。可通过设计实验班级的方式,分析与评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应不断推广试点成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知道和了解,进而能够不断扩大受益面,保障课题能够顺利地结题,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题结题阶段,充分总结本阶段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细化和评价本阶段实施的方案,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6.采用小组协助的教学模式。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并将课堂形成自动化办公环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中,由学生自己确定小组成员,每个小组6人,让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可由掌握计算机知识多的学生担任组长,采用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并在合作中不断平衡学生之间的层次差距。开展小组教学活动时应包含六个环节:下达任务、小组讨论、辅导差异、执行项目、考核项目、总结和解析项目。

三、小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知识,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计算机职业岗位中。此外,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并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计算机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2

一、明确学习目标,突出专业特色

不为学习而学习,要为社会需求而学习。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许多初中毕业生更多地选择了职业教育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但大部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较弱,对于进入职业学校的选择,家长和社会起了决定性作用,许多学生是在不知所从的情况下被动选择了职业学校的某些专业,学生对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及就业导向并不十分明确,在此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也就不足为奇。

学校每年都要举行技能大赛,其中有一项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我认为这就是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教育机会,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我将自愿参加转变为人人要参加,使用“指导”、“讨论”和“自我规划”的模式,使学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面对专业,80%的学生已经决定自己的职业定位。

在不同的职业方向的观点,对特定主题的内容应有具体目标的进一步规划,并尽可能的量化。一是让学生明白学什么的问题,这是问题的广度;另一个是让学生了解问题的严重程度,这是问题的深度。这些目标的制定与社会需要是紧密相连的,当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我经常在网上搜集一些从事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从事工作情况的一些资料,如他们的工作是什么样的,了解就业门槛情况和工资待遇情况,这些都极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取向的了解,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我们在疲劳了很长一段时间,往往会给自己一个机会出去旅游,开阔自己的视野,神经休息一下,难道我们非要孩子们每天对着教科书整天郁闷的生活吗?

二、实践为主,弹性教学

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乐学”。许多场合的教育专家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但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仍应有个主次之分,也就是实践为主,理论为辅。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趋向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是不利了,有可能逐步更新换代职业学校在校生的传统技能优势。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技能为主的教育方式,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而且也是由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即社会分工和社会需要,以及职业学校在校生实际能力水平决定的。

要激发学生的情绪改变教学方法,只有学生的“情感”可以“感觉”到教师树立“感觉”,学生才能真正的幸福,也才能达到娱乐效果。我所采用的方法有二:一是注重引入,引入一定要有案例,这种案例应该是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我在进行字处理设计这一节课时,就是模拟同学毕业后,进入企业面试,制作简历的案例。材料的引入,导致实际经验的心理冲击,并鼓励学生――只有学习技能,才能有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的能力;二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乐”的学校,我做了一个非常简单,但也很简洁、清晰的主题,使用方法和注意的艺术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在线考评及管理学生成绩、作业;分组教学克服了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增强了团结协作共赢的团队精神;自制自我评价卡使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一目了解。一句话来概括我所示的目标,那就是尽可能的做到让学生看着“新鲜”,学着“快乐”。

篇13

 

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改革方案,改进了考核方式,并对教改方案实施之后的教学效果与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该教改方案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日益普及,相当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降低教学效率且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和学习,作为师生交流平台的网络课程网站也从传统的PC版向移动网络课程发展。本院以Tomcat为服务器,采用jQuery Mobile和HTML框架,利用Dreamweaver和MyEclipse设计并实现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移动网络微课程网站。该网站主要实现了移动设备上的课件浏览、师生交流及服务器上对消息、微课程教学视频、课件等后台管理功能。

 

网站已通过校园网,如图1。手机用户只要扫描二维码即可访问本微课程网站,教师登录后即可对所有课件资源进行上传、修改、删除等维护。学生论坛让移动用户和PC用户可随时随地都可参与课程交流,满足了学生和老师对课程的各种需求。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广东省高校联合研制开发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自主学习平台[1],逐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及规划。

 

1.1 课程改革思路

 

考虑到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教育,且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专业设置等因素,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依托学院新建好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改革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把网络教学模式引入到计算机应用课程中;适当弱化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专业特性开设不同次层与难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与科研的需求[3-4]。

 

1.2 课程改革方案

 

1.2.1 引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到课程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

 

本院在2011年10月份在广东省教指委的指导下已搭建好计算机应用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平台有以下主要功能: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监督与管理有关教学活动;编制试题和进行评分;将实时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为下一次教学过程提供支撑[5]。

 

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建立丰富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提高授课教师的工作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平台综合测试模块下的摸底考试进行学前测试。然后按摸底成绩实施分层教学:摸底考试成绩60分以上(含60)者可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选择免修且对这样计算出的分数不满意者,可参加该课程期末统一考试;摸底考试成绩在50分和60分之间者可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参加课堂授课,参加该课程期末统一考试;摸底考试成绩50分以下者必须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堂授课,参加该课程期末统一考试。

 

1.2.2 弱化计算机应用课程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自主练习。

 

考虑到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是“非零起点”的,本方案把该课程由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改变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组织教师建立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同时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3 实施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考分离”。

 

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的实验操作环境与网络考试环境,逐步实施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考分离”,从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试制度。

 

2 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2.1 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⑴ 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

 

由于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摸底测试不及格的学生。他们看到很多学生通过了摸底测试,而且有部分学生的摸底测试成绩优秀,这些学生不需参加课堂学习,这使他们感到一定的压力,所以想通过这个学期的课堂学习提高成绩,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

 

有的学生不仅在自己的班上认真听课,而且主动去其他班听课。有的学生虽然通过了摸底测试,但希望期末获得更好成绩,期望获得优秀奖学金,追求高分,也积极的来参加课堂学习。所以分层次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

 

⑵ 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没有分层次教学时,由于一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也来教室上课,对课上他们熟悉的内容,他们就会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课,时常出现打游戏,上网,带耳机听音乐的情况。这就严重干扰了那些没有基础的学生。学生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遇到问题,自己又无法解决,教师只能重复讲解,有时一个问题要重复讲解三次以上,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

 

采用分层次教学之后,由于多数通过摸底测试的学生没有参加课堂学习,来到课堂学习的学生都是主动学习的学生,不会出现打游戏、上网、听音乐闲聊的情况,想学习的学生不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干扰,能做到集中精力听课,这样教师就不用多次重复讲授内容,基本上讲一次,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到、听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⑶ 课堂教学对象更有针对性

 

由于课堂学习的人数相对较少,老师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对那些相对水平较低的学生,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讲解,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更有针对性。容易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实践操作能力。小班授课效果也好。

 

2.2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⑴ 学生成绩总体提高情况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成绩提高符合一个规律,即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分数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自主学习的学生,再次是免修的学生。这说明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主学习的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学习也有一定的效果,免修的学生提高的幅度相对较小。

 

⑵ 学生成绩提高幅度分析

 

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大,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出勤率高,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完成作业,课后自主学习,多数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平台的所有知识点的测试,所以成绩提高幅度很大;自主学习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较小,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觉性不强,学期初基本没有使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由于自主学习的学生没有通过摸底测试,须参加期末考试,他们往往突击使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由于学习的时间短,成绩提高幅度较小;免修的大部分学生成绩没有提高,部分免修的学生觉得考试已经及格了,没有期末考试的压力了,也没有老师督促,就放松了学习,提高幅度较小。也有部分原因是免修的学生基础好,进步空间相对小,上课和自主学习的学生基础相对差,进步空间相对大一些。

 

2.3 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

 

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平台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可进行反复练习。部分学生通过看教学视频自学能够解决许多问题,同时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实践,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程更具科学性。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提供的学习平台作用十分明显。该教改方案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案。

篇14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实践教学;教学平台;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9-0036-03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具备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核心能力的主要专业课程,是本专业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突破传统,重组教学内容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产品销售、网络组建、网络维护等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初中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现有课程大多介绍网络理论并覆盖网络技术等内容,各知识模块相对独立。对于网络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并易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决于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一个是课程内容的序化[1]。因此,为实现“教师所教即为行业所需,学生所学即为行业所用”,必须加强与企业合作,借助思科、H3C网络技术学院资源,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与一线专业人员共同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选取岗位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在介绍网络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增加各种最新的网络知识,注重各知识模块的衔接,将传统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章节重组为5个项目:网络认知、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和网络防护。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每个项目都设有一半学时的实验环节,并尽量利用Packet Tracer工具软件加以展现与强化,如表1所示。

二、转变思路,创新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往的教学是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在机房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师生交流,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拓展提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请实践专家回忆并陈述自己的职业成长历程、划分职业发展阶段,找出各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并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2]。对不同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采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

所谓课内课外结合,就是从“课内教学”转向“课内外结合教学”,利用学校校园网,让学生综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参与管理、维护校园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校园网络为媒介,建立课程网站,提供大量的技能认证教程、课件和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所谓校内校外结合,就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参加企业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工学结合,就是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习任务的职业情景,力争达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每个项目中的学习任务都是以具体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实施教学,教学活动中围绕“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做的效果如何”等环节进行能力训练,整个过程既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考取思科、H3C网络工程师认证证书打下基础,使之具备企业认可的专业能力。

三、着眼全面,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意义。直接决定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3]。本课程原有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法和实验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岗位培养的理念、思想、原则、方法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从整体上做到理论知识讲透,实验要求具体、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各个训练任务都有其对应的训练目的、内容和指标,使学生学习有目标、实践有依据,通过自已的探究完成实验,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注重课堂讲授。理论性知识或概念在生活实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影子,在教学中举一些内容贴切、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难点,使用动画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图片,增强直观教学。

加强实物教学。实训室里摆放各种传输介质、网络设备供学生观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新鲜感,活跃学习气氛。让学生亲眼见到具体的网络设备,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善用虚拟教学。针对平行班授课大多使用同一机房的现状,充分利用虚拟软件进行训练。特别是对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服务器的学习,学生的每次操作不会对机器原有配置造成影响,可以重复多次练习。

用好仿真教学。为克服实训受地点、条件的限制,使用思科公司的网络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进行仿真训练,使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形成一个小型网络实验室,及时复习强化实训内容。从最初搭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到计算机网络基本命令、网络设备选择、网络线缆连接、网络协议工作方式,再到网络服务器的构建,结合思科Packet Tracer软件,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组织大型课程作业。通过分析学校机房的组网需求,提出组建方案,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时将与认证相关的网络资源和辅助文献及时介绍给学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填补空白,丰富教学资源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通过思科、H3C网络技术学院等网络教学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但没有定期的整理、补充,缺乏系统性、前沿性。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要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4]。因此,本课程不断开发和补充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并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和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编写一套内容先进、体现本课程建设成果与特色的教材、学习指导书和实验指导书,建设完整、科学的习题库、案例库、试题库、技能测试题库。

五、把握节奏,完善教学评价

原有课程考核方式为“理论+操作”,只在期末进行,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改革后,加强了形成性考核,由教师把握节奏,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定。平时考核:每节课都要进行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出勤、听课、完成作业和习题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实践考核:每个任务学习后进行实践考试,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组网规划和动手组网,教师根据实际完成情况给予评定;模拟认证考核:每个项目学习后进行模拟认证考试,主要针对技能认证内容,此项考核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供了自测方法,并明确自己的知识薄弱点和以后学习的方向;理论考核:整门课程要进行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全面,给出正确的评价。

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测试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学习品格,有效地检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邹羚,等.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3-35.

[2]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08(6):1.

[3][4]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Dong-en, SHA Ji-dong

(Changchu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3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