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绘本教学的方法范文

绘本教学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4 15:50: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绘本教学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绘本教学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幼儿园;绘本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179-02

在幼儿园教育中,对于3~6岁的儿童实行绘本教学是目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绘本教学的时候,对绘本资料要做合理取舍,做到重点突出、层次阅读等,这样才能体现出幼儿园绘本教学的意义,从而引导幼儿主动地学习知识。本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幼儿园绘本教学及其作用,然后分析了幼儿园绘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幼儿园绘本教学及作用

绘本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利用绘本材料,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由于幼儿园的儿童理解能力不如长大的孩子,因而在幼儿园实行绘本教学对幼儿的教育非常有益。绘本教学中的特色就是绘本可以提供给幼儿直观、真实的视觉感官,绘本中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教学使幼儿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提升思考能力。

幼儿园进行绘本教学其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使幼儿产生对书籍阅读的兴趣,以及自身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性,让幼儿可以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技能。然而,在当前幼儿园绘本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幼儿园绘本教学的质量没有提高、绘本教学缺乏教育价值等,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如何做好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反思。

二、幼儿园绘本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在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中,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将绘本教学等同于看图讲述和故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其实不是幼儿在阅读而是教师在讲故事,根本起不到绘本教学促进儿童阅读能力提升的作用。另外,在绘本教学中,教师用完整的语言描述绘本课件资料,幼儿的思考能力也受到了限制,绘本教学的目标在幼儿园中太过模糊,对幼儿的成长起不到什么作用。

2.课程导读过多。在对幼儿进行绘本教学时课程的导读过多。导读就是在对幼儿园的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教师通过提问、解读的方式帮幼儿理解书中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在对幼儿进行绘本教学时,教师的导读过多,会阻碍幼儿形成自己的思考,幼儿会顺着教师设置的路线去想,这样就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在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中,过多的课程导读,使幼儿的阅读过程变成了被动接受,使幼儿对阅读产生反逆感,影响其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从而阻碍了绘本教学的有效开展。

3.绘本教学中课件成了主角。在绘本教学中,课件往往是起到活跃气氛和增强课堂故事形象作用的,只是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并不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但是目前不少幼儿园在实行绘本教学的时候,就使用课件来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教师在幼儿园的教学中也开始充当配角,甚至幼儿在绘本教学中连课本都不曾打开,这一堂课就结束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幼儿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阅读上,而是在课件载体的多媒体上花了很多心思,严重违背了绘本教学开发幼儿阅读能力的条件。长此以往,必将会导致幼儿园的儿童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下降,同时又对课件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严重地影响了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幼儿园绘本教学方法及策略分析

1.明确绘本教学的目标。在对幼儿园儿童进行绘本教学时,要明确绘本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掌握阅读本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还要在绘本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阅读技能,让幼儿自己学会反复思考,此外,还应教会幼儿弄清书面表达和口语之间的关系,让幼儿试着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进行故事的讲述和描写。在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中,重要的不是讲述故事本身,而是教会幼儿阅读故事和思考故事的能力。故此,教师就要设定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资料,让他们自己能理解和消化故事中的道理。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只有全面地认知绘本教育,才可能避免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走进误区。

2.在绘本教学中应尊重幼儿的感受。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绘本教学时,教师要让儿童自己体会阅读的思想,让幼儿有自己的观察、思维以及推理的空间,给他们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其与自身意见相同。教师应该经常和幼儿互动,以便了解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感受以及认知水平,这样才有利于绘本教学课件的准备,可以根据幼儿的水平来制作教学课件,使幼儿可以更轻松地提升阅读能力。

3.有针对性且灵活地实施教学。对于幼儿园的绘本教学,教师对于教学课件的设置可以是灵活且有针对性的,对于课前的导读也可改成疑问或提问的方式,这些都将会增强幼儿的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也会提升幼儿的阅读速度。对于绘本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教师应该将其与教学方式结合,提升课堂的知识转化率,使幼儿能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的绘本教学对促进幼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绘本教学会增强幼儿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在幼儿园进行绘本教学时,应该尊重幼儿的感受,激发幼儿的情感,丰富幼儿知识的同时也寓教于乐,引导幼儿去主动学习,这些都对其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潘儿娜.浅谈绘本教学中幼儿低效自主阅读现象及应对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2,(8):120-121.

[2]王卓君.幼儿园课堂绘画教学中创造力的追寻[J].科技资讯,2012,(8):26-27.

[3]高敬.早期教育机构质量的重要性内涵与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2011,(7):46-47.

篇2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绘本教学;方法策略

幼儿园中适合绘本教学的儿童基本是3至6岁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教师对绘本教学必须做到合理的取舍,并引导幼儿有层次的阅读,这样才能更加方便幼儿对绘本的理解与学习,才可以充分体现出绘本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作用

绘本教学就是教师对幼儿园里面理解能力还不够的孩子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利用绘本材料传达给这些孩子们。因此,幼儿园实行绘本教学不仅可以给孩子们更直观真实的视觉感受,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提高他们的热情,挖掘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对幼儿的教育非常有益。

幼儿园进行绘本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让幼儿可以积极地参与到书本中,以及通过对书面语言的阅读,让幼儿能够得到初步的文学体验,尝到阅读的乐趣。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不足,阻碍了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发展。例如,在《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在课堂上带领孩子们做一个游戏:分别让10名幼儿拿着道具做大树,当有老师充当的伐木工人开始伐倒第一棵树时,小鸟飞走并落在第二棵树上,根据情景在线让幼儿自由的编题,直到最后一颗树为止。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一定的扩展,能更形象、生动的明了当堂课所学的知识,不仅告诉了孩子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也使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

然而,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游戏主题不能选用具有创新性,独特性,很有新意的主题,应选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较熟悉的主题。选用方便幼儿理解,简单的,易沟通的内容与规则。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尽可能多的增加绘本教学,让幼儿不过分的集中在游戏的场景、情节中去,较多的去激发孩子在游戏中的智力,这些都是对幼儿的成长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幼儿园绘本教学存在的弊端

1.教学目标模糊

在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用朗读的形式将绘本进行描述,这样的绘本教学就间接地变成了看图说话,看图文讲解故事。使它没有发挥其教学作用,变成故事讲学,使幼儿的思考能力受到了阻碍,儿童的阅读能力也得不到加强,不能促进幼儿的理解能力,让幼儿教学的实质目标变得模糊不清,对幼儿的教育与成长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2.课程导读过多

在幼儿园绘本教学时教师对幼儿进行过多的提问,过多的帮助幼儿理解书本内容和中心思想,这样的导读过多,会阻碍幼儿思维方式的发展,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主动变为被动,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消减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绘本教学的发展。

3.绘本教学中课件变成了主导

在我国的绘本教学中,存在着课件完全替代了教师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连书本都不曾打开,教师逐渐变成了教学中的配角的现象。这样的绘本教学严重地阻碍了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幼儿不能集中精力在课堂阅读中,而是被课件的场景吸引。会使幼儿严重依赖于课件,不能自主地思考,而真正的绘本教学只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氛围,通过故事的学习,增加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必须改善绘本教学中课件变成主角的现象。

三、幼儿园绘本教学方法及策略

1.确立正确的绘本教学目标

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绘本教学的同时,教师既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自己掌控书本的能力,又要培养幼儿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己思考,能够用清晰的言语表达出绘本所描述的故事、场景及人物关系。在绘本教学中,让幼儿明确知道教师传达的不是讲解故事,而是通过故事学会思考的能力,让幼儿自己消化故事所传达的知识,只有教师明确的了解绘本教学目标,才可以避免绘本教学过程中易出现的差错。

2.在绘本教学中注重幼儿的感受与表达

在绘本教学中,孩子们也会有自己的独特思维,教师一定要给幼儿充分的阅读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推理,发展幼儿的想象空间,不一定要与自身意见相同。教师要与孩子们多多沟通,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了解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消化程度与认知水平。这样的绘本教学,可以使幼儿轻松地上完每一堂课,而且成绩效果会更明显。

3.有针对性且灵活地实施教学

在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中,课件不一定是呆板乏味的陈述,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灵活的措施。例如,课前的导读,教师可以以疑问或者提问的方式有奖竞猜,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思考、阅读能力,也会提高幼儿的阅读质量,在绘本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变换多媒体的场景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与幼儿展开互动,不仅活跃课堂的气氛,还可以使幼儿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使幼儿的学习环境得以提升。

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幼儿的阅读技巧,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思考与协调能力,更应该尊重幼儿的想象力,与幼儿尽可能多地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教师在传授给幼儿知识的同时,也要寓教于乐。

四、结论

在绘本教学中,教师不单单是只在课件的多媒体上花费很多的心思,而应是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试着让孩子们学会自己思考,有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可以通过幼儿自己的思维、理解、推断来进行描述,通过教师设定的故事情节,让幼儿自己揣摩故事所讲述的道理,在绘本教学中,不仅是对幼儿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的检测,只有幼儿和教师都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才可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差错,这样,绘本教学才可以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儿娜.浅谈绘本教学中幼儿低效自主阅读现象及应对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2,34(8):120-123

[2]王卓君.幼儿园课堂绘画教学中创造力的追寻[J].科技资讯,2012,34(18):26-29

[3]高敬.早期教育机构质量的重要性内涵与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2011,(7):46-47

篇3

【关键词】绘本;多元阅读教学;实施方法

一、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绘本是幼儿最好理解的优秀儿童读物之一,它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没有文字。多数的绘本图文并茂,完美结合图画与文字,将幼儿带入另一个充满想象与童趣的世界,向他们讲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绘本教学对幼儿来说必不可少。

第一,绘本具有趣味性。绘本不同于插画本,插画本是在文字间插入图画帮助理解,而绘本中绝大多数都是生动的图画,文字仅起到对图片的引导或暗示。因此,满是图画的绘本比满是文字的插画本更具有趣味性,对幼儿来说更有吸引力。在不断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幼儿会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这对幼儿未来的学习、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二,绘本具有教育意义。一本绘本由一个或多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可以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例如《小熊不刷牙》就能够让幼儿知道刷牙的重要性,让他们乖乖去刷牙。因此,绘本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教育幼儿,让幼儿健康成长。

第三,绘本能培养幼儿想象力。绘本能向幼儿描绘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会走路的凳子、会做饭的猫,这都是作者想象并创造出来展示给幼儿的形象,这些绘本能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并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能全方位地成长。

由此可见,绘本对幼儿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绘本阅读教学的质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绘本阅读教学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目前幼儿绘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中不仅有教师需要承担的部分工作,亦有幼儿园需要承担的工作,但目前二者在阅读教学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幼儿绘本阅读教学单一,从而影响幼儿多元绘本阅读教学的进行。

1.幼儿园提供的阅读场地单一

幼儿园是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主要地点,它能为幼儿提供多元的阅读环境。然而,大多数幼儿园只有“教室”这一单一的阅读教学场所,导致幼儿在出了教室以后,没有一个合适的场所阅读绘本。同时,即使让幼儿在教室内阅读绘本,也因为教室环境单一,缺少能营造绘本意境的道具,让幼儿感到压抑,不能全身心放松地进行绘本阅读。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会影响绘本阅读教学的效率。

2.教师绘本选择主题单一

幼儿园内一般会有指定的教学参考绘本,同时也有现成的绘本供教师选择,而这些多是以教育为主题的绘本,且教师也一般仅从这些绘本中做出选择。教师绘本选择能力的不足导致他们不会从提供的这些绘本以外选择更多的绘本,这就导致绘本阅读教学的主题过于单一,说教过多会影响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对幼儿成长不利。

3.教师绘本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绝大多数是以引导的方式进行,即引导幼儿跟随自己,一幅画一幅画地将故事讲述一遍,再让幼儿复述一遍,或者引导幼儿自己阅读,然后就绘本讲了什么故事向幼儿提问。这样日复一日地以同一套教学方法进行绘本阅读教学,不仅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还会因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导致幼儿自主阅读能力或者阅读总结能力难以得到提升,这对幼儿绘本阅读教学来说是失败的一笔。

三、幼儿绘本多元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法

幼儿多元阅读教学的实施需要从幼儿园和教师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绘本阅读教学,在幼儿的成长道路上添砖加瓦。

1.营造绘本多元阅读环境

为了给幼儿提供更惬意、更立体、更具书香气息的阅读环境,幼儿园可以设立多元阅读场所。

第一,幼儿园可以在教室内设立单独的绘本阅读区。幼儿园可以在教室内建立绘本存放展示柜,同时在展示柜附近布置舒适的阅读环境,如动物毛绒玩具,动物卡通座椅或沙发,从而吸引幼儿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绘本阅读或者温习教师课堂教学用过的绘本。

第二,幼儿园可以设立独立的绘本阅读馆,并提供轻松惬意的阅读环境。在这里,幼儿在课间休息时间可以单独或结伴进来阅读绘本,让他们相互协作,相互学习,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样可以强化他们的阅读、交流、合作能力,增进幼儿间的友情。幼儿也可以在放学等待家长时进行阅读,在家长来之后若不愿离开,家长也可以作为老师与幼儿一同阅读,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增加幼儿阅读兴趣与能力。

2.多元化教学主题选择

绘本的种类很多,不只有教会幼儿怎么做事或者讲述人生道理的绘本,也有纯粹为了给幼儿带来快乐的绘本,或者能够激发幼儿想象力的绘本。教师不只需要选择注重幼儿教育的绘本,还需要多元选择,给幼儿带来快乐,全方位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第一,教师可以选择能给幼儿带来纯粹快乐的绘本。教师在讲完一本绘本中的教育性故事之后,再选择一个故事趣味十足、画面精致唯美、形象活泼可爱的绘本给幼儿阅读,让幼儿能在学习之后能得到放松。例如,在学习《小熊不刷牙》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阅读同样以熊为主角的《米瑞与熊》,幼儿可以在书本寻常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乐趣,从每一幅画面中寻找小细节,享受探索发现的乐趣。这样的一节课,既能让幼儿从绘本中学到知识,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无尽的快乐,从而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第二,教师可以选择天马行空的绘本培养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此时教师同样可以选择《米瑞与熊》,绘本中的魔幻森林里充满了长鼻子的大树、长腿的小蘑菇、钓鱼的蚯蚓、毛毛虫过山车、旅行的甲壳虫、叠罗汉的猫头鹰,这些能够满足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

第一,教师可以为教室进行专门布景,让教室的氛围与要讲的绘本相吻合。例如,教师要讲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时,准备母鸡与狐狸毛绒玩具,母鸡经过的场景的道具,并提供母鸡与狐狸叫声的音频,同时加入欢快诙谐的背景音乐,让幼儿完全融入绘本所描绘的世界中,这样不仅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让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阅读绘本后进行绘本剧的表演。例如在学习绘本《比得兔的故事》后,幼儿分别扮演比得兔、比得兔的妈妈、麦奎格先生,然后让幼儿按照绘本内容表演绘本剧。这样,幼儿的表演能力能得到挖掘和提升,并帮助幼儿身临其境深刻理解绘本中的做人道理,有助于幼儿全方位发展。

第三,教师可以组织亲子阅读。亲子阅读是以阅读为纽带,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绘本内容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让幼儿感受亲情的温暖,让幼儿更能接受绘本阅读,从而让幼儿爱上绘本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为教师绘本阅读教学提供便利,也为幼儿全身心感受绘本中所传递的思想与情感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春光.幼儿园绘本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胡旭慧.浅谈幼儿绘本阅读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4):51-54.

[3]陈雅典.幼儿绘本多元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10):70-72.

[4]王梅,全.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多元智能功能和模式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42):231-233.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 思考感悟 思维交流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刻意追求形式之风存在于不少的数学课堂,使得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

一、华丽情境少一些,数学问题多一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多一些,思考价值高一些。

二、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案例:《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片断

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三轮两组同学抽数排数的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第一轮比赛,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低位到高位排列起来。让学生逐步懂得,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但千位上数小,这个数就小。游戏中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体会到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轮比赛,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高位到低位排列起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领会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轮比赛,规定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大小的关系有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缜密性。

教师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游戏比赛中,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学生在活动中有感而发,活动让学生更高效、活泼地掌握和内化了数学知识。

我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三、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多一些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而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得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案例:《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习题:用一根31.4米长的绳子,在草地上围出一个平面图形,怎样围面积最大?

生1:平面图形我们学过的太多了,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生2:要使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三角形和梯形肯定不划算,因为计算它们的面积都要除以2。

师:若围成平行四边形呢?

生4:也不行,因为S平行四边形=底×高,若以一条边为底,那么这条底上对应的高一定比这一条边短,这样所得的面积肯定比同底的长方形小。

生5:看来只能考虑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师:有道理,在这三种平面图形中,你估计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互相讨论讨论!

这个案例中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智慧型的对话,很快排除了几种面积较小的图形的可能性,将目标锁定在三种图形上。再通过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很快在对话交流中发现了规律。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还发现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宽的米数越接近面积就越大这一规律。

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切口适量,具有数学含量,提一些看似简单却能揭示规律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利用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更要在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时及时地引导,学会与学生思维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规律的生成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四、过程铺设少一些,能力提升多一些

篇5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数学模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46-03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它是财政学、国际贸易学以及金融学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管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西方经济学比较难,不易理解,期末考试不及格率相对较高。这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的特点密不可分。与其他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相比,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数学计算与数学模型,除此以外还有基于数学的分析工具,如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弹性与刚性分析以及边际增量与总量分析等工具。正是借助于数学这个分析工具使得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相对比较严谨、逻辑性非常强。经管类学生以文科生居多,其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数学心生恐惧,再看到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数学模型自然会对这门课丧失信心。

我在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一直注意探索研究数学方法与经济理论的最佳结合方式。当然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效果。既要让学生乐于接受数学这种分析工具,不会总是心生恐惧,又要让学生对经济理论有浓厚的兴趣,真正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这才是进行教学研究的目的。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我初步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起来,我的体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经济学的数学化始于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他系统地使用数学方法对厂商理论以及单个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有力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此后的20世纪后半期,经济学进入数理化阶段,大批数学家以及学数学出身的经济学家推动了经济学的数学化。在他们看来,数学语言可以将模型的前提描述的非常清楚,逻辑推理更加严密,利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可以推得人们直觉不易得出的结论等。当我们去学习西方经济学时,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储备。对于本科生来说,主要是微积分、概率论等高等数学知识。西方经济学中大量使用的边际分析,从数学计算的角度看就是函数的导数问题;最优化分析主要应用的是函数极值运算;IS-LM模型的均衡使用的是初等数学的联立方程求解。这些数学知识其实不难,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的高等数学足矣。只是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基本的微积分计算没有掌握,看到西方经济学有数学计算就被吓倒了。可以说,数学基础越好越有利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笔者曾经为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发现这些理科背景的学生对模型的理解显然要优于文科生。有人说数学是西方经济学的行话,能否使用数学是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的区别,这个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经管类的学生要想学好西方经济学必须在高等数学上下工夫,尤其是金融专业的学生。如果要想在专业上进一步深造,没有良好的数学知识储备,怎么可能学好中高级的西方经济学呢?

二、数学是为西方经济学服务的,不可喧宾夺主

在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两种错误的极端思路。一种是任何数学推导、数学模型都不介绍,只介绍理论,这样经济理论有失严谨,学生理解不透彻;另一种是针对任何一个理论,过分关注其数学推导,不去阐明理论本身的含义,将西方经济学课程上成高等数学课,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非常枯燥,也无法真正掌握相关经济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清楚:数学是为西方经济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马歇尔反对过度的数学化,在阐述经济理论时他尽量采用举例的方式,如果必须用数学,他便将这些数学推导放在附注中。他不想因为过多的数学使经济学失去原有的魅力。国内一些经验丰富的经济学教授在为本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时,同样以案例为主,数学推导为辅,课程生动有趣。我们教师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也不能只关注数学模型的推导和应用,应当重视的是经济理论的实质。教师应当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之生活的实际去描述经济理论的含义,而不是一味推导模型,当然一些图形和模型的数学特征有利于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就要讲解。比如说在讲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时,先告诉学生为什么开始成本的增加是缓慢的后来急剧增加,还可以讨论总成本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增减以及其二阶导函数的正负取值,以此确定了短期总成本函数图像先凸后凹的特征,这样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但是不管如何讲解都不能撇开总成本函数变化的原因单纯做数学分析,这样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脱离了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公式等都是数字游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注重数学模型的使用

数学模型是对经济理论的抽象、简化,是用数学语言对理论的描述。它可以表现为用字母、数字或者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者不等式,也可以以图表、图像等描述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关联。西方经济学中存在大量数学模型,如蛛网理论模型、供求模型、古诺模型等。在经济命题、假说的推导过程中使用数学模型,可以使表述清楚、层次分明、提高效率,有利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在应用数学模型时,一方面要注重假设条件,不可以照本宣科。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纪人”的假设与“完全信息”的假设。“经纪人”的假设,即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完全信息”的假设,即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并且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要给学生讲明白这两个假设的含义,也要告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取得完全信息非常困难,我们的所有行为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二是每一个理论的具体假设。比如需求定理离不开其他条件都不变这个假设。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也要求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理论的假设前提,只是为方便理论的推导,未必符合生活实际。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学揭示了一些市场运行的机理以及一些重要变量间的关系,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可以解释经济社会中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现象,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思路。教学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了经济学以后,也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比如春运时火车票的一票难求现象实际是供求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政府降低税率、增加支出,实际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学生对身边的大小事都可以进行经济学的分析,从而形成经济学思维,达到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四、使用案例教学方式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对理论的描述即使加上数学模型的推导,学生也难以完全理解。通过案例教学,既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也可以用案例来阐明经济理论的含义,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使用案例教学时,所使用的案例应该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解供求定理时,引入北京儿童医院挂号难这一案例,引导学生用供求定理分析原因。学生会看到医院的专家、医疗条件是相对稀缺的,而看病的人非常多,但是挂号的费用相对比较低,导致一些号挂出来后卖高价形成所谓的黄牛市场;在讲解机会成本概念时,除了要讲清楚概念的表面意义外还要讲清楚其引申含义,让学生明白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机会成本,理性的人应当选取机会成本最小的事情。比如让学生去思考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有哪些,估算四年的学费、如果不上学四年间可以取得的收入,让学生去比较大学毕业以后的收入与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孰大孰小,由此得出大学到底值不值得上的结论。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生活实例的引入,既解释了理论,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本科的西方经济学课堂可以采取首先引入案例,通过案例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进行相关经济理论的阐述和解释,其间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对经济理论作进一步的推导和说明,最后再通过理论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这样,将会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传志.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数学[J].职业教育,2012,(7).

[2]王博.经济学教学化的教学启示探究[J].中国商界,2009,(11).

篇6

关键词:高校;成本会计;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会计教育中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市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相互脱节,会计人才队伍也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企业单位缺乏对高校学生的信任,认为高校学生的责任意识较弱、动手能力较差,针对以上问题,高校成本会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与理念,在成本会计课堂汇总引入案例教学、微课教学、重视实践教学、设定VBSE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将来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企业人才。

一、引入案例教学

高校成本会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学习兴趣较低、思维较为混乱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成本会计教师需要引入案例教学,把抽象、复杂的成本会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案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检测所学专业知识,同时展开问题分析,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结合学生对于案例的判断来分析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一个实际企业的单位成本管理成败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企业成本管理失败的原因,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二、实施微课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的,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性,同样在教育行业也出现了“互联网+教学”的模式,高校成本会计教师也要跟上时展的脚步,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实施微课教学。高校成本会计属于一门专业核心业课程,知识量比较大、知识点较为零散,学生不容易形成系统、完整的成本核算程序,无法深入理解成本核算方法,而采用微课教学能够把成本会计知识整合在一起,让成本会计教学更加系列化、高效化、经济化。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所处环境的局限性,学生在校园中很多程序无法操作,比如,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与管理要求,而在微课教学中可以采用视频技术,把典型的制造公司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适用的企业管理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以及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和内容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把存货进出库穿插到成本会计教学中去,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做足充分的准备。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都是把成本核算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知识点,出现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把成本会计划分成综合费用的分配与轨迹、要素费用、理论部分、成本报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让这些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通过微课按照由易到难地把这些知识点陈列出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重视实践教学

成本会计是一門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在高校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改变以往仅仅是让学生做练习题的实践教学模式,把系统的成本核算流程引入到实验室中去,让学生能够模拟仿真企业销售、生产、采购一体化业务流程,完成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工作,感受到成本会计核算中的核心业务,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可以实行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模式,学校可以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开展培训,提升自我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传递给学生最新的成本会计的相关政策、制度等。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优秀员工来开展讲座,或者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可以操作、实践的企业平台,把所学到的成本会计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真正能够有所收获,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四、设定VBSE课程

篇7

关键词 成本会计 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当代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加强成本管理又是企业内部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成本会计人才尤为重要。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成本会计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需求,为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企业输送应用型的会计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成本会计现有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现结合本学校成本会计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成本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都以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为主。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都主要以教材为主,虽然课前都会花大量时间查找资料认真备课,并且会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耐心细致的逐条讲解,但往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打瞌睡,听课不耐烦,并且有的同学虽然书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实际工作中仍不会操作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现行的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学方式守旧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仍然不能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方式还都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论是板书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 ,都只是以所用教材内容为依据,针对考试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虽然授课的老师会尽职尽责、耐心细致的讲解,并结合不少例题,但课堂时间有限,短时间内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而且学生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他们也只能是机械性的把考试的重点与难点记录下来,应付考试而已。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从学校进入学校,根本不了解工业企业的生产情况,而成本会计核算是在不同的行业会计环境中进行的,如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要将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划分为不同的成本项目,按生产工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这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渐渐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是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试想一下,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大学生如何适应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求。

(二)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与实际脱节

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技术进步及信息系统的发展也使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成本核算的内容与成本管理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拓展和创新。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所用的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仍然是来源于企业最初的传统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虽然这些内容与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只是停留在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书中介绍的方法也只是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为主,对于现代企业所采用的新方法、新理念很少提及或是只做初步介绍。因此,传统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忽视了企业不断变化的生产管理需求,与企业实际成本管理内容严重脱节。

(三)部分高校成本会计教材内容陈旧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部分会计科目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所用教材也要及时更新。但有的学校虽然启用了新的财务会计教材,但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仍然是旧的,没有及时更新,这给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教学过程中要兼顾考试与实践,就得新旧科目混用,这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误解与困惑,也不能适应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四)部分成本会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理论源于实践,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是根据企业多年来实际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需要总结整理出来的,教师要想教好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首先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对于那些从高校直接进入高校从教的成本会计教师而言,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实践经验却十分缺乏,这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改进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几点措施

基于上述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及本校现有资源情况,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成本会计这门课应用性强,对于不熟悉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大。多年来,成本会计教学一直采用最古老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教师要冲破传统教学方法的禁锢,勇于创新,当前最好的做法无疑是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授课教师要结合当前企业管理的需求,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的企业实习或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这样,学生可以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况。资源条件有限的学校如果不能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实习,那么校内实训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折,通过校内实训,学生可以系统地进行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实验,强化其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成本会计课程中各种业务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二)选折合适的成本会计教材

各高校要结合当前企业管理的需要及自己的办学模式来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本科生、专科生、职校学生的教材都是要区分开的,而且要采用适应新会计准则条件下的教材。另外,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该补充的要进行补充,而且尽量加入实践方面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由于成本会计实践性较强,但学生又从未接触过企业实际,给教学带来较难度。而且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许多费用的分配表格及成本计算单,如果仅仅是照着书本进行讲解效果极其不佳,写粉笔板书有要耽误大量时间,因此要弥补这一不足,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会计教师应该制作生动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用企业案例来充分说明成本核算的实际操作过程,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企业成本核算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

(四)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师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丰富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企业实际成本核算及管理经验。教师不能用过时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学生适应多变的世界,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努力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对教材中不适用的部分及时加以修正,使学生所学的永远是最新的,也是实际经济工作中最实用的;另外教师还应坚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在大部分高校会计教师都是每年由高校毕业后分配而来的,这类教师由学校进入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不熟悉社会需求的最新业务知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派教师轮流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参加会计实践,教师可以从实践中改善和充实教学内容,并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了解到经济管理一线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并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和落实新要求,保证学生毕业后能迅速成为适应性的会计人才;同时,针对实际经济管理中碰到的困难或问题,教师可展开深入的研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只有具备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本会计教学的改进才有了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了可能。否则,都将只是一句空话。

总之,为了提升成本会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充分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对当前的成本会计教学进行改进,逐步建立起以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参考文献

[1]葛欣.新会计准则体系下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消费导刊.2009(12).

[2]南顺女.关于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高等教育.2010.

篇8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阐述了教学方法改革重要性,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方法的核心,并围绕改革方法的核心介绍了具体的使用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对教学方法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综合素质相结合的人才。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是基石和工具,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成本会计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改革占据着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向企业输送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一、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教授过程中教师注重强调书本知识,以至于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实际操作起来不知所措。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仅具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而没有真正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学生,将来就不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将“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够用为度,强化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方法改革中。如,针对学生觉得成本会计难学的心理,教师在本课程和每章开始时,将课程目标、考评方法,学生的责任、权利以及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再如,在运用“任务教学”教学方法时,将学习者置身于一定的只是场景之中,起到了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课程的兴趣。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差,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男生粗心、好动,爱动手;女生细心、好静、动手能力差。本课程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超强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体现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通过真实或虚拟的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阐述所要讲授的技能和知识要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学习工资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时,可设计工资结算和工资费用分配任务。在这个任务中“教、学、做”为一体是这样体现的:“教”指对教学内容精讲,讲解工资总额组成,工资计算与分配方法等知识,以“够用为度”。“学”是指学生理解工资总额的内容、工资计算和分配方法等,了解各种真实凭证、账页和表格的真实内容。“做”是指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动手进行工资结算凭证的编制、审核并进行会计处理等。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通过以真实或虚拟的项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要点。在繁杂的成本会计内容中,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基本方法的应用均适合采取项目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品种法的应用时,以某自行车厂某月的成本核算资料为内容来授课。首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整个项目内容。第二,要求学生回答该企业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有什么特点。第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企业的成本核算应采用什么方法。第四,给出真实的记账凭证、账页和分配表,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成本核算的任务。第五,让学生梳理整个核算过程,总结品种法的特点及其成本核算程序,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实践证明,通过大量真实或虚拟项目的研讨和动手操作,有利于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高度融合。

(三)启发式教学法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必须摒弃以书本为中心,以传承知识为目的,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拓展学生思考空间,积累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的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提问方式,包括难点提问(即就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提问)、扩延提问(即由某一个问题扩展、延伸到相关的其他问题,以期穷本究源)、归纳提问(即由一个问题引出同类的问题以归纳出其规律所在)、摸底提问(即在进行新的内容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存疑提问(即将有争议的问题摆出而不回答,留给学生思考)等。

四、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理论和应用学科的不同,选择适合本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方法,不仅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也包括那些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布置作业、学生自学、模拟企业会计岗位人员等,还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注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开展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表现的信息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使成本会计的教学变得形象、生动、直观,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对成本会计中的有关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特点、成本计算的基础资料及各种表格进行演示,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把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信息(文字、图象、声音、视频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工艺过程和成本计算的全过程,理解和掌握一般有哪些生产类型企业,都采用什么样生产工艺过程,应用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这在同时也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在多媒体平台上,教师能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融会到课件中,在课堂上通过操作、控制教学软件。

(三)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的主要应该是在于“学”,如何能够达到学好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室里,不断的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最大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习实训中让学生亲临生产一线,了解成本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眼目睹生产工人是怎样从原料一步步加工最终形成产成品的,对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生产组织方式及成本管理的要求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只有这样,学生能真正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四)其他配套设施也应相应改革

学生能力培养受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环节的制约。传统的考试只考知识的记忆不考应用能力,光改革教学方法,动了一环,无法牵动其他诸环节,能力培养仍被其他环节制约着,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教学内容、管理制度等要与之同步配套改革,才能获得能力培养的整体效果。

总之,打破了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庞碧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2] 郑艳华.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科技信息.2007(10).

[3] 刘智,崔澜.关于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篇9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及会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介绍了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重点阐释了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并涉及企业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等内容。该课程既需要以财务会计作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后续的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的基础。

与其他课程相比,成本会计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因此,其教学难度较大。成本会计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体系庞杂。成本会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成本会计主要指成本核算,它涉及成本核算的一般原理、基本要求、基本方法和基本核算程序等四个主要部分。广义的成本会计,则包含了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考核与分析。

2.系统性强。成本核算遵循特定的核算流程。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及管理要求,成本核算以建立成本核算所需的产品成本明细账及费用明细账为起点,经过要素费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生产损失核算,最终形成产成品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各个核算环节存在确定的先后顺序,成本信息在每个环节的处理和传递亦环环相扣。成本会计课程通常遵循这一流程来系统地安排各章节的顺序及内容。

3.实践性强。成本会计重在核算。核算是成本会计实现其他各项职能的基础,因此,这也是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这门课程所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一项技能。由于企业的生产特点各有不同,为了适应不同企业的需要,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均介绍了多种分配方法。学生必须对这些分配方法熟练运用,并能合理地加以选择。

二、成本会计的教学困境分析

鉴于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以上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解,但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却不甚理想。目前,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知识体系混乱。成本核算的环节较多,计算与分配的方法更多,而这些方法在名称和计算原理上又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就使得学生极易将各种方法混淆。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计划成本分配法与制造费用分配的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从名称上看,两者都是按计划分配率进行费用分配,而在核算中又都涉及成本差异的处理,许多学生将这两种方法难以准确区分。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辅助生产费用及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适用条件的确定、各种分配方法的特征的区别等方面。

2.缺乏系统认识。成本会计课程通常按照成本核算的流程来安排章节内容,一个核算环节对应一个独立的章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章为单位进行知识的讲解,而各章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容易被忽略,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某一单独的章节内容时并不存在太大的障碍,但当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流程时却无从下手,理不清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更不明白各环节之间的成本数据如何有效的处理与传递,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

3.灵活运用能力差。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讲授的是成本核算各个环节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往往针对的是企业中的一些常见情况,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却千差万别,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将现实中的所有情况都一一列举,因此,许多学生对于课堂讲授过的内容是掌握了,一旦进入企业,面对变化了的情况却不知该如何处理,难以做到对成本核算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以上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受成本会计课程固有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等特征的影响,二是教学环节的问题。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机械、缺乏实践教学等诸多不足。

三、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为了提高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结合成本会计课程的特性,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理清思路,夯实基础。针对成本核算程序性和系统性较强的特点,教师首先应该对成本核算的流程做到心中有数,授课之前须理清教学思路,安排好各个部分的逻辑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成本核算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学生不能进行完整的成本核算,主要原因就在于对核算流程不清楚。为强化这个知识点,授课过程中可以流程图的方式反复向学生展示核算流程,每讲解一个新的核算环节之前,都向学生指出即将讲授的内容在核算流程中所处的位置。

成本核算各个环节均包含多种计算方法,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记忆大量的计算公式,这无疑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所有的按比例进行的费用分配,其公式都源于一个通用计算模型,即:费用分配率=待分配的生产费用/分配标准之和。而在各种费用分配方法里,只是对“待分配的生产费用”和“分配标准”进行了具体化,如将“待分配的生产费用”具体化为“待分配的材料费用”、“待分配的制造费用”等,“分配标准”则具体化为“生产工时”、“定额工时”、“定额消耗量”等。因此,若能将这一简单而基本的费用分配模型讲透,学生必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勤于对比,寻找异同。针对同一成本核算环节,我们通常要讲授多种计算方法,而这些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将各种方法进行适度的对比,或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以加强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这是成本会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共涉及五种分配方法,而五种方法之间又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教师可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分别用五种分配方法进行计算,并分析对比五种方法的特征及异同。

3.重视图示,生动课堂。图示教学法是通过简要的符号、精炼的文字、多样的图形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形成板书、电子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将教师的语言讲解与生动的图文演示相结合,可以使抽象、复杂、散乱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和系统化。成本会计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核算流程、方法对比等内容,采用图示的方法,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核算要点。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顺序分配法,在讲解分配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将动态图示与T型账户相结合,可以清晰的向学生展示出该分配方法的数据处理过程及分配过程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

4.结合实际,加强实训。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灵活运用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加强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的相互配合来完成。一是课内实践,一般以随堂练习的方式进行,边讲边练,主要目的是实时强化新的知识点。二是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可以通过专周实习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可设计系统性的仿真实例,让学生独立完成成本核算的完整流程,同时,还可借助电算化教学软件,使学生体验仿真环境下的成本核算,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三是校外实训。通过安排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观摩学习,也可以将企业中实战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请进课堂,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1]孟芳,侯颖:成本会计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11,(8):120-122.

[2]蔡平:比较教学法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2):159-l60.

[3]王亚兰: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2,(9-上):68-69.

篇10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是基石和工具,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成本会计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改革占据着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向企业输送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一、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教授过程中教师注重强调书本知识,以至于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实际操作起来不知所措。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仅具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而没有真正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学生,将来就不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将“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够用为度,强化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方法改革中。如,针对学生觉得成本会计难学的心理,教师在本课程和每章开始时,将课程目标、考评方法,学生的责任、权利以及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再如,在运用“任务教学”教学方法时,将学习者置身于一定的只是场景之中,起到了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课程的兴趣。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差,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男生粗心、好动,爱动手;女生细心、好静、动手能力差。本课程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超强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体现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通过真实或虚拟的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阐述所要讲授的技能和知识要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学习工资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时,可设计工资结算和工资费用分配任务。在这个任务中“教、学、做”为一体是这样体现的:“教”指对教学内容精讲,讲解工资总额组成,工资计算与分配方法等知识,以“够用为度”。“学”是指学生理解工资总额的内容、工资计算和分配方法等,了解各种真实凭证、账页和表格的真实内容。“做”是指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动手进行工资结算凭证的编制、审核并进行会计处理等。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通过以真实或虚拟的项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要点。在繁杂的成本会计内容中,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基本方法的应用均适合采取项目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品种法的应用时,以某自行车厂某月的成本核算资料为内容来授课。首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整个项目内容。第二,要求学生回答该企业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有什么特点。第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企业的成本核算应采用什么方法。第四,给出真实的记账凭证、账页和分配表,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成本核算的任务。第五,让学生梳理整个核算过程,总结品种法的特点及其成本核算程序,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实践证明,通过大量真实或虚拟项目的研讨和动手操作,有利于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高度融合。

(三)启发式教学法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必须摒弃以书本为中心,以传承知识为目的,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拓展学生思考空间,积累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的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提问方式,包括难点提问(即就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提问)、扩延提问(即由某一个问题扩展、延伸到相关的其他问题,以期穷本究源)、归纳提问(即由一个问题引出同类的问题以归纳出其规律所在)、摸底提问(即在进行新的内容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存疑提问(即将有争议的问题摆出而不回答,留给学生思考)等。

 四、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篇11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是基石和工具,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成本会计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改革占据着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向企业输送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一、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教授过程中教师注重强调书本知识,以至于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实际操作起来不知所措。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仅具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而没有真正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学生,将来就不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将“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够用为度,强化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方法改革中。如,针对学生觉得成本会计难学的心理,教师在本课程和每章开始时,将课程目标、考评方法,学生的责任、权利以及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再如,在运用“任务教学”教学方法时,将学习者置身于一定的只是场景之中,起到了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课程的兴趣。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差,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男生粗心、好动,爱动手;女生细心、好静、动手能力差。本课程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超强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体现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通过真实或虚拟的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阐述所要讲授的技能和知识要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学习工资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时,可设计工资结算和工资费用分配任务。在这个任务中“教、学、做”为一体是这样体现的:“教”指对教学内容精讲,讲解工资总额组成,工资计算与分配方法等知识,以“够用为度”。“学”是指学生理解工资总额的内容、工资计算和分配方法等,了解各种真实凭证、账页和表格的真实内容。“做”是指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动手进行工资结算凭证的编制、审核并进行会计处理等。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通过以真实或虚拟的项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要点。在繁杂的成本会计内容中,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基本方法的应用均适合采取项目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品种法的应用时,以某自行车厂某月的成本核算资料为内容来授课。首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整个项目内容。第二,要求学生回答该企业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有什么特点。第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企业的成本核算应采用什么方法。第四,给出真实的记账凭证、账页和分配表,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成本核算的任务。第五,让学生梳理整个核算过程,总结品种法的特点及其成本核算程序,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实践证明,通过大量真实或虚拟项目的研讨和动手操作,有利于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高度融合。>

(三)启发式教学法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必须摒弃以书本为中心,以传承知识为目的,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拓展学生思考空间,积累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的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提问方式,包括难点提问(即就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提问)、扩延提问(即由某一个问题扩展、延伸到相关的其他问题,以期穷本究源)、归纳提问(即由一个问题引出同类的问题以归纳出其规律所在)、摸底提问(即在进行新的内容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存疑提问(即将有争议的问题摆出而不回答,留给学生思考)等。

四、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理论和应用学科的不同,选择适合本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方法,不仅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也包括那些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布置作业、学生自学、模拟企业会计岗位人员等,还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注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开展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表现的信息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使成本会计的教学变得形象、生动、直观,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对成本会计中的有关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特点、成本计算的基础资料及各种表格进行演示,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把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信息(文字、图象、声音、视频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工艺过程和成本计算的全过程,理解和掌握一般有哪些生产类型企业,都采用什么样生产工艺过程,应用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这在同时也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在多媒体平台上,教师能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融会到课件中,在课堂上通过操作、控制教学软件。

(三)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的主要应该是在于“学”,

如何能够达到学好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室里,不断的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最大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习实训中让学生亲临生产一线,了解成本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眼目睹生产工人是怎样从原料一步步加工最终形成产成品的,对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生产组织方式及成本管理的要求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只有这样,学生能真正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四)其他配套设施也应相应改革

篇12

自学能力是一般能力在独立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它是由许多独立学习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成本会计由于课程自身性质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事事依赖老师,必须在认真听取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

成本会计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它以介绍企业成本核算、成本控制、预测、决策、成本分析为主要内容。因此,它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多、公式多,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控制、分析,必须借助一系列经济指标,运用一系列方法,全面认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注意理解成本计算、控制、分析的方法,在各种情况下,对出现的会计业务选择适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从总体上把握成本会计学的内容

要进行成本管理,就要取得成本资料。对于如何取得成本资料,如何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利用,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例如,成本会计的职能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归类:事前有成本预测、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事中有成本控制,事后有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是以利用产品为中心,成本考核是以责任单位为中心。这样逐步深入下去,将成本会计的各方面联系起来。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找出主要内容与工作重点。成本核算是教学重点,没有成本核算,其他职能也就没有意义了。在考试中,成本核算具体表现为综合应用题即计算题。

二、认真系统阅读教材,制定学习计划

阅读是“学习之舟”、“智慧之源”,所以我觉得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内容。教材是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编写的,比考试大纲更具体。学生应认真加强自学,掌握教材的特点,树立信心。学生在阅读教科书时应确实做到:读目录,把握全书的总纲;读引言,了解课题的概要;读正文,具体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实务;读练习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考试的一般要求看,考试的覆盖面广,大题目较少,小题目较多,单掌握重点难点是不行的。在学习过程中,要讲究效果,根据老师的辅导将整个教材内容按章节划分几个单元,不能像看小说那样,只注重速度,不注重效果。同时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生通过阅读,就能在客观上掌握课本的知识体系和各章节的知识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在微观上全面地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并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而避免学生阅读教科书时只读正文、只记条条的现象,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认真听课

教学过程应该是老师精心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同时根据心理学,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就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生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又是促其奋发学习的动力。有了疑问,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主动寻求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对这门课的课堂学习,学生不仅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上课前认真预习,把有关内容先熟悉一下,对于疑难问题作上记号,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认真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而且必须将这些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必须记录好课堂笔记,因为这门课的重点部分是分配方法即计算题,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为了加深同学的记忆,会对书上的某些公式提出例子,或者是对书上并未明确的计算步骤加以概括整理。这些内容,应该说一听就懂,但若不做笔记把它记录下来,可能在课后实际运用时,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另外,摘录下一定的计算例题,对于理解记忆计算公式与步骤也有极其重要的帮助作用。

四、反复作练习,巩固记忆。

初学成本会计的学生,在学习完一种分配方法后,往往感到困惑,心中无数,也不知道是否真正掌握了。我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因此在讲解完一种分配方法的计算步骤后,就要求学生做一道练习题。在大家做完一遍后,再进行讲解。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老师直接讲解例题要好,计算步骤讲一遍,在课堂上自己做一遍,老师再讲一遍,再加上做作业,那么对于这一难点的掌握就轻松了。

如果练习不多的话,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已经懂了,但做练习题就感到无从下手,感到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要想把练习题做出来,就得重新钻研课本。学生通过反复学习,把习题做出来,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多做练习的目的就是自测,检验学习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

传统的教学,注重老师系统讲解,以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讲上,学生缺乏主动性,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的机会,因而不可能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俄国文学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尖锐指出:“老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老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只有老师把工作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和指导上,才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独立学习的兴趣,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学习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篇13

关键词:复式记账原理;本科教学评估;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各高等院校都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和立卷归档原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原始材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依然欠缺,同时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检查门类较多,包括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评估,新专业评审等,在根据不同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资料整理的过程中,容易因档案的交接和流转而发生遗失现象。

一、会计循环与档案管理流程

通常情况下,企业以一年作为一个会计周期,以日常交易为基础,以记帐凭证为依据,对财物的进出进行分类登记,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交易。因此,会计信息处理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会计循环。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开设帐户:根据企业历史交易情况开设总分类帐户,设置会计科目。

(二)会计分录:根据会计凭证在分录簿中序时记录交易项目,并编制科目汇总表。

(三)过帐:将分录簿记录的内容过到相应的总分类帐户中。

(四)试算平衡:即编制试算平衡表,检验分类帐户中各项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是否相等。

(五)编制财务报表:通过编制财务报表说明本会计年度内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

会计循环的具体图示如下:

与会计循环类似,高校教学挡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统计、分析等工作环节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管理过程,前后继起,环环相扣。与此同时,对教学档案的交接流转也必须如会计帐簿作帐一样,清楚记录档案的来龙去脉,以避免遗失现象的发生。但和会计循环不同的是,它通常以一个学期为管理周期。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教学常规工作先编制目录索引,建立目录与数字代码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记录每个目录项下资料的存放,交接和流转情况。然后开设总分类目录,根据总分类目录,设置文件盒。依据内容需要,建立统一的格式。格式一般包括总目录代码、分类目录代码、材料项目名称和盒编号四部分组成,按顺序依次排列。最后根据要求将收集的教学文件分类归档,以实行标准化的集成管理模式。其具体操作图示如下:

二、会计科目与档案目录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或项目。会计对象包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为了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就需要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分门别类地确定项目。由于会计要素反映的经济内容有很大不同,在经营管理中当然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在会计核算中不仅要按照各会计要素的不同特点,还应该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别、分项目的核算。

(一)目录设置必须结合教学主体的特点。即根据教学主体的需要,本着全面反映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结果的目的来确定应该设置哪些档案目录。

(二)设置档案目录必须满足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一是要符合国家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来划分教学业务档案的类别,设定分类的标识;二是要符合高校自身教学管理的要求,以便于为高校的常规活动、项目决策及信息管理。

(三)设置档案目录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由于各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活动有一定差别,因此在分类目录的设置上,需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所谓统一性,就是在设置档案目录时,对指标的设置标准、口径需要统一。所谓灵活性,就是在能够提供统一指标体系的前提下,各个单位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设置或者增补反映本高校特色项目的目录。

(四)设置档案目录的名称要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

档案目录作为分类标识,要求简单明确,字义相符,这样才能避免误解和混乱。简单明确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尽可能简洁明确地规定科目名称;字义相符是指按照中文习惯,能够望文生义,不致产生误解;通俗易懂是指要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文字,便于大多数人正确理解,也能够为高校之间的学习交流提供便利。

(五)设置档案目录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为了便于在不同时期分析比较教学评估指标和在一定范围内汇总各项指标,应保持档案目录相对稳定,尽量不要变动目录的名称、内容、数量,使分析指标保持统一性和可比性。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建立如下主要档案一级目录名称对照表:

在一级目录下,为方便查找和管理,还可以下设二级目录和三级目录。此外,对于跨连续几个学期的教学档案,如 :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实验教学区,产学研基地等项目可以灵活处理,单独开设独立的目录,突出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而不必仍以一个学期作为档案的管理周期。

三、财务报表与文件汇编

会计财务报表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是企业向外传递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我国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向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利润分配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分部报表和其他有关附表。会计报表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改善经营管理提供重要信息;为国家经济管理机构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提供必要信息,为投资者和贷款者进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与之相类似的是,本科教学评估过程中通常要求提供三个部分的材料,即:(一)自评汇报材料,也就是《自评综合报告》。它是在利用原始档案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后重新撰写制作而成的材料,作用是让专家了解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使专家看了以后能对学校本科教学的整体水平作出价值判断;(二)佐证材料,它是由高校档案部门、校内各部门所保存的档案经过统计分析等加工处理而来,作用是支撑自评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对自身教学工作所作出的正面评价,起到增强说服力、提高可信度的佐证目的;(三)备查材料。它是由高校档案部门、校内各部门所保存的原始档案直接转化而来的。其中,备查材料的准备在每学期平时的资料整理过程中已经完成,在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准备过程中,主要是完成资料的清查工作和部分材料内容的查漏补缺工作。佐证材料部分应在学期末聘请专人对各部分材料进行档案汇编,将材料整理成有组织有体系的内容,装订成册,总结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自评汇报材料起到了会计财务报表的作用,它是在备查材料和佐证材料基础上进行归纳后重新撰写制作而成的综合报告,是全面反映本科教学水平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此部分通常于本科教学评估前一个月内完成。

四、结束语

教学档案材料内容丰富、类别繁杂,涉及面广,如何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工作性质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办法,对于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组织及日常档案管理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财务会计账目处理的方法对档案管理进行流程再造,为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档案材料的散失提供解决途径。总之,遵从客观性和实用性的要求,不断摸索,寻找适合教学档案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保证,是每一个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彦昌,刘柳.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档案管理[j].中国档案学研究,2006,(4).

篇14

一、重视绪论的教学

常微分方程(王高雄等编)第一章是绪论,一般介绍微分方程的发展、最新成果,以及历史上数学家对这个学科的贡献,还要介绍常微分方程的学习方法。有些老师迫于课时有限,在教学中会忽视绪论课,因为绪论课看起来与后面的课程联系不紧密,但绪论课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效果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首先,通过绪论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学习意义、了解课程主要内容与地位、介绍本课程学习方法,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教师可把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前沿动态、国内外这个学科数学家的故事,以及对以后拓展专业选择的作用等向学生作以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心理上对这门课产生一种亲近感,消除他们对这门课的恐惧。最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讲一些微分方程在一些学科的应用实例,这一点对学生是最有吸引力的,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常微分方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消除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排斥心理,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总之,在绪论课上,老师给学生的信息越多,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表现出的热情就越高,这将对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常微分方程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相比,抽象概念相对来讲较少,偏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只是将一些枯燥的概念和解题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既不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劲,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即使对解题方法和步骤讲得再深刻、再透彻,学生有时也还是难以迅速地消化吸收。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一些实际的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能够举出恰当的例子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促进,另外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讲解常微分方程的解法与理论时,应尽量从生活中发掘熟悉的事物获取数学模型,让学生体验到这门课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以便于他们理解抽象的东西。

三、重视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使得教和学分开,教师只管按照自己的进度教学,而不与学生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毫无生机,死气沉沉。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些就无法实现,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愿意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告诉老师,吐露他们真实的想法,这样便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克服学生各种消极的思想,提高教学效率。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如果师生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交流、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根据成绩好坏区别对待学生,只有从内心真正尊重他们,才会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和亲近感,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常微分方程,从而消除他们对这门课的恐惧,愿意和老师一起探讨这方面数学问题,把这门课的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学习负担,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应付考试被迫学习,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讲授新知识时,要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上课时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学习这门课程时有什么困难,多关心他们,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也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在课堂上要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讲课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对于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不厌其烦,运用各种方法,反复解释,使学生理解其精髓;对于次要、简单的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让学生课下自学。课堂上只有精讲,才能给学生留出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如果讲得太细,第一是时间不允许,第二是很繁琐,反倒使学生抓不住要领。对于学生而言,听课只是从老师那里接收到了知识,若不经过消化吸收,就永远不是自己的东西。另外适当的时候可介绍一下与所学的内容相关的微分方程发展过程中一些数学典故,拉近学生与这门课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讲解有些概念的时候,我们可引用经典模型例子,让学生了解微分方程的发展历史,这样就可以使得课堂并没有那么枯燥无味。比如在讲述线性微分方程组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Lanchester提出预测战役结局的模型:以正规战争为例:只考虑双方兵力多少和战斗力强弱,兵力因战斗及非战斗减员而减少,因增援而增加,战斗力与射击次数及命中率有关。模型设x(t)甲方兵力,y(t)为乙方兵力,假设每方战斗减员率取决于双方的兵力和战斗力且每方非战斗减员率与本方兵力成正比,甲乙双方的增援率为v(t),则有数学模型:

其中f,g取决于战争类型正规战争模型双方均以正规部队作战,甲方战斗减员率只取决于乙方的兵力和战斗力,f通过对此模型的分析,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己举出身边的一些例子,从而活跃课堂学习的气氛。总之,让学生觉得常微分方程并非深不可测,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逐渐适应常微分方程的学习。若能因材施教,善于总结经验,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常微分方程的教学,就会取得良好效果。

五、加强教学技能训练,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教师除了认真备课外,掌握一些教学技能也是必需的,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常微分方程的知识,学生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会、由会到能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教学技能,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从而淋漓尽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必须训练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问技巧、导入技巧、板书技巧、讲授和调控教学的技巧等,讲授时要层次分明,口齿清楚,思维清晰。问题要难易适中,太难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让他们失去信心;太容易又让他们骄傲自满,心生浮躁。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板书要清楚有条理。总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另外一定要把握住教学内容的主次与脉络,思路清楚,重点分明。所以,要想使自己的课学生爱听,乐学,就必须训练自己的教学技能,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同时增强自己控制课堂的能力,使教学进程能按预定的目标稳步进行。

六、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由于常微分方程方程类型比较多,逻辑性比较强,因此很多时候都是用单纯的讲授法教学,教学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也就是整本书采用的是一种教学方法。这样会使学生听课时产生疲劳,渐渐地失去兴趣,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心思,尽量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虽然多数还是以讲授法为主,但是要尽量求变,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常微分方程的教学效果。

总之,常微分方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探讨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手段,这样常微分方程的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高雄,周之铭.常微分方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肖剑,盛立人.常微分方程[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