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旅游开发原则范文

生态旅游开发原则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3 16:2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旅游开发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篇1

1.1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佳,路紫,孙连敏.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诌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6(2):204.

[2]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旅游论坛,1998,(2):34.

[3]徐期勇,艾南山,李立华.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环境保护,2000,(3):31-33.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贺春艳.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旅游学刊,2004,19(1):77.

[7]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海洋出版社,1988.113.

【摘要】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原则与注意的问题。

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目标;原则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生态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开发对象是一切具有生态美的自然和文化客体。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缺乏这两者,就很难称得上是生东旅游。生态旅游最初在提出来时就是作为一种环境发展战略,目的是通过旅游,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首先关注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保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态旅游开发也是一个多目标体系,这与一般的旅游开发有较大的不同.其开发成功的标志不是最大的商业利润.而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护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也关注当地群众的利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体现在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以及自然和文化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为此,应遵循如下的开发原则,以保证生态旅游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科学规划原则

科学地规划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旨目的、无系统的开发只能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短期的经济利益代替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片面的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冲突。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就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生态旅游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目标。在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规划,因为大部分能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都具有较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遗产。同时应注意对生态旅游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于生态旅游类型多样,层次复杂,既有自然性、高品位性和专业性的旅游,也有文化性、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旅游,因此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应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对生态旅游区的经营管理人员、经营服务设施也应做预先的系统规划,生态旅游最终能否成功达到规划目标,很大程度上与经营管理密不可分。

二、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日前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人类需要、资源限制和公平三大要家。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获得在旅游地享受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旅游地的群众获得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更要为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维持和发展创造条件。所以生态旅游的开发不是单方向,而是双向的,是旅游者、投资主体和当地社会之间的平衡和互动,这样才能达到公平。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经济和人类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生态旅游开发是改善地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系统工程的一个人口,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促进区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更大的层丽上来看,生态旅游需要全社会积极有序的参与。

三、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与防“泄露”原则

鼓励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让当地群众加入到生态旅游业的开发,这也是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原则之一。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具有较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方在经济上比较贫穷,生态旅游开发如果完全脱离当地社会是很难成功的。积极地获得当地政府、社区和群众的支持,是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基础。即使自然保护区、风员名胜区这类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半封闭或封闭区域,生态旅游也不应是象牙宝塔,否则也很难持续发展。只有当地居民理解、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并从中受益,才能使区域生态旅游业和自然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让当地群众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进程,从社区的初步评价,到规划过程与实施,直至不断发展中的监测,都能反映出“共享的社区设想”,从而得到当地的支持。

所谓“泄露”就是旅游的收益流到旅游区域以外。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使该项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保留在受影响社区内。这也是维持当地计区和群众对生态旅游开发信心的重要保证。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当地群众进行培训和扶助,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更多地参省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和从事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从而使新的商业机会能在地方层次上解决,使生态旅游的效益用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四、区域整体发展原则

目前一些地方开发生态旅游,大多是单个的项目,不仅规模不大,同时一些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也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显得十分零星和破碎,导致了一般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生误解,认为生态旅游项目比较牵强附会。确实、任何单一的生态旅游项目都难以有足够的吸引力,更不要说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的开发需要有区域思路,要从更大的范围来考虑,要将一个地方的生态旅游项目放在区域的背景中来认识,否则即使有较大的投资,也不会产生很好的效益。生态旅游开发的区域基本单位应为一个县,这样便于在政策和管理上获得支持,而且也有利于项目的连接。特别要注意不同地点之间的项目联系以及对已有景点做新的开发。

生态旅游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认识不足,以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在经营管理上没有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上原则。

参考文献:

[1]杨耀华.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1).

[2]罗永常.浅谈原生态少数民族社区文化旅游的适度开发――以贵州黔东南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05).

[3]薛群慧.民俗旅游村:活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载体[J].思想战线,2007(03).

[4]蒋伟,杨莎莎.广西民俗旅游经营开发创新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篇3

1生态旅游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

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都缺乏科学的规划,有很多旅游项目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报批,而且大部分的工程都偏向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对于如何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都缺乏足够的考虑。当前,仍然有一些旅游项目缺乏科学的规划,造成生态旅游开发过度或者不当等,违背了生态旅游开发的初衷。

2缺乏完善的生态旅游制度

目前,我国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面,都是依靠我国较早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法律制度已经无法满足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新要求。在宏观层面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此而导致盲目开发现象普遍存在。另外,我国在关于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因此使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缺乏足够的依据。

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较为混乱

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的管理方面也较为混乱,通常由部门管理和行政管理同时执行。由于业务与行政的相互分离,使得保护区的管理机制与经费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旅游管理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都较为复杂,所以无法保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效结合。

4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缺乏

具有专业旅游开发管理能力的人员,也是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效率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在管理队伍的建设方面都表现得较为滞后,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数量很少,而且同时掌握生态、环境、林业以及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更是严重缺乏,这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阻碍。而且,很多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培训,对于生态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反而产生了一些阻碍作用。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1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实施全面规划与管理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大多是在自发的状态下开展的,所以难免会存在重复建设或者盲目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资金和资源的大量耗费。因此,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当由国家和政府实施统一的规划,并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合作,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全国旅游发展规划工作中,利用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动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全面发展。

2促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需要有明确法规进行规范管理,当前迫切需要制定的法规主要有《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监督管理办法》等。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将上述法规建设纳入立法规划,争取早日颁布实施。

3坚持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原则

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自然保护区内部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其他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这一基本任务。因此,对于自然保护区内部的资源环境建设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主的基本原则,确保生态旅游的开发符合自然规律,满足自然环境良性发展的要求。另外,在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旅游区内部的游客接待能力有正确的评估,确保科学的接待量,减少过多的旅客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才能实现对生态资源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

4加强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当前,生态旅游开发工作中存在着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所以要加强对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的培养。通过定期开展学习和培训,使管理人员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增强其自身在旅游开发区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指导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对于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很多群众对于生态旅游的环保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是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人员也应当掌握一定的宣传、沟通技巧,可以与当地的群众进行良好的沟通。总之,只有管理人员掌握生态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有效促进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篇4

一、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作为当前世界发展劲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是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来说,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国民旅游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我国国内、国际旅游都在不断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团遍布世界各地。

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考验。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之下,发展生态旅游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重点抉择。我国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大多数省份都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辽宁省作为沿海省份,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对于生态的保护也较为到位,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目前,辽宁省生态旅游基本以海滨和山地为主,无论是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还是大连旅顺口游览区,都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环境较好的旅游胜地。在辽宁,山地与丘陵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无论是千山山脉还是半岛地区,都能够以生态旅游作为主打的旅游发展规划。在辽宁省的山地资源中,如松岭、黑山等地,其海拔主要集中于300米到500米左右,较为适合参观者进行游览,能够保证生态旅游在当地受到环境的支持。而辽宁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在当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此为生态旅游的开发资源,不仅能够促进辽宁省少数民族的发展,还能够令游客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文化。

总体来说,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发展较为迅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海边文化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但是,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之下,辽宁省依然不能被称为我国旅游大省,无论是当地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还是客源与市场发展不足,都导致在辽宁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令辽宁省基本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退化的趋势。这样的发展现状,令辽宁省的旅游发展难以与其丰富的资源相匹配,想要保证提高当前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从存在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合适的对策,全面改变当前辽宁旅游业发展弊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行旅游发展良性转化。

二、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来说,因为不同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阻碍着旅游资源的利用,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资源平衡,保证在遵守一定开发原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根据辽宁省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综合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一)可持续开发原则

辽宁省作为拥有丰富自然景观的一个省份,其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旅游业。但是,生态旅游开发却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在保证商业用途与保护用途不相抵触的情况下再进行发展,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可持续开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基本的资源保护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采取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减少人为建设对于环境的破坏,从最大限度上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实现旅游资源及市场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才会为今后辽宁省旅游业的繁荣打下坚定的基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从开发方式及开发观念入手,探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从而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实现更大的、更好地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使资源利用能够对当地的居民以及环境产生良好的影响,保证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为当地发展提供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够令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互相融合,共同促进。总体来说,自然生态资源旅游开发,就是从科学的角度保护和利用资源,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使辽宁省的旅游业发展能够可持续进行。

(二)适度开发原则

纵观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因为巨大经济利益和多方面影响力,导致了各地都在对于当地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从多个方面开发可能受到旅游市场欢迎的旅游景点,作为国内旅游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更应该以适度开发作为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的开发中,都能够给与传统的文化和环境留下适度的空间,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在进行资源发掘的同时,设置旅游。一般来说,一个旅游地并不能开放全部的地区作为游人参观的景区,一些较为敏感或者较为脆弱的地区需要设置为旅游,相关的管理者保证能够较好的控制旅游的游览范围,对于未开放的地区进行合理的保护。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适度开发不仅是对大自然和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一定意义上还是通过不同手段来保证旅游者的安全,能够以设置禁地的方式令普通游客远离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在保证了旅游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有效的人身保护。对于辽宁省来说,因为其自然生态资源大部分是森林或者海洋,所以可能出现危险的因素,保证适度开发,开放能够正常游览的区域作为游客的探索之旅,是其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双赢原则

在当前资本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各个行业的经济收益,保证能够在社会上更好的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当前各个领域经营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以双赢作为开发的基本原则。旅游业是通过接待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进行本地区的游览来赚取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取收益不仅需要令当地的居民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还需要保证能够将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在这项庞大的额外支出之下,辽宁省各个旅游公司都在寻求不同的游客接待方案。在双赢原则中,要尽量的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探究发展的路径,将开发过程中的各方利益进行很好地整合,建立辽宁省旅游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在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中,双赢策略是基本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如何以最小的开发利用来完成最为舒适的旅游体验,其实施过程较为艰难。但是,各个旅游单位并不能忽略这一基本原则,一旦忽视了对于当地居民收入的保证,减少了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生态旅游与普通大众旅游难以进行区分,令旅游者难以享受到生态旅游中大自然的美景和乐趣,这样的行为可能令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走入困局。

三、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得到重视,给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契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生态旅游并不同于其他基本的旅游方式,其中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管理者进行平衡,保证其能够以最为合理的方案达到最为合适的效果。以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自然环境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不同的原则,如何在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态旅游发展,对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浅析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依法管理生态旅游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中,长期以来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在改革开发之后,旅游也迅速腾飞,突然爆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法律还存在一定漏洞,相关法律对于经营者的管理力度不强,令各种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同时,也使得生态资源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

从辽宁省的生态资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因为其开发力度过度而导致的周围环境受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未来的生态旅游经营策略中,管理者需要按照相关法律对于环境进行保护和维修,令其能够适应在当前旅游环境下景区的需求。一旦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了相关法律以及管理措施的维护,那么过度开发问题将会是困扰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难题。纵观不同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历史,因为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约束以及国家的法律维护而导致的资源破坏问题,还是难以解决的弊端。在这样生态旅游发展历史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策略,加强管理与法律维护,能够极大促进当前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除了旅游开发者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以辽宁省当地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方案的制定,以长远的目光来制定相关的开发规划方案,对于旅游景点的建设和规划体系采取完善且详细的方案,保证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来发展生态旅游,从根本上改善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的弊端,保证生态旅游能够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

(二)突出生态特点与产品特色

对于辽宁省来说,其生态旅游发展不能够完全照搬其他省份或者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从自身拥有的生态环境类型出发,保证生态旅游能够突出属于辽宁省不同的环境与产品特色,借此在我国的生态旅游景点脱颖而出。例如辽宁省有许多风景人文独特的山地资源,就是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很好的生态环境,在辽宁鞍山附近,其药山就属于有着辽宁本地特色的一大旅游景点。该景点因为在古时盛产药材而出名,有着自身不同的特色,不仅植物资源费丰富,其生态美感所受破坏较小。在这样的环境资源影响之下,天然植物园是其生态旅游重要的一个宣传和发展特色。因其有着环境生态美和历史上以药材出名的产品特色,无疑能够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从这样的发展实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突出环境与产品特点,尽力打造不同于国内其他生态旅游景点的生态风景,以特殊的产品特色来吸引游客,是辽宁省当前发展的重要措施。

除了山地资源之外,辽宁滨临黄、渤海,有许多海滨生态资源。例如大连作为辽宁一个较为特色的海边城市,有着自然的海上资源,不仅气候怡人,还能够欣赏山地与海洋相互交错的美景,是辽宁重要的海滨旅游胜地。在这样的景点特色背景之下,发展旅游度假村,能够保证将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度假进行完美结合,将各个风景集中到一起,使旅客能够得到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行程,得到更好的生态旅游体验。在突出特色的同时,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减少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旅游资源的重复性开发,避免旅游资源“同质化”的问题,真正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三)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在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中,其旅游开发还不甚完善,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停滞。目前,辽宁省境内的多数生态旅游景点无论是在交通条件方面还是在基础服务水平上,相对我国当前热门生态旅游省市都有着一定差距,这样的问题令顾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满意的服务,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其生态旅游口碑在业内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旅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享受较为体贴完善的服务,是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对策。在交通方面,辽宁省需要保证将国道、省道质量进行改善,减少因为交通堵塞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到各大生态旅游区的交通方便。在辽宁省主要的四个山地之中,建设和完善主干道的开发,在保证旅客安全的前提下令各个主干道能够适合高峰人群流量。

在辽宁省生态旅游服务接待方面,应该以不同生态旅游景点作为重点开发的对象,在各个景点周围建设具有地方生态特色的接待宾馆,保证外观和内部服务管理都能够达到良好水平。增加目前辽宁省各生态旅游景区所拥有的床位数量,保证旅客能够享受到良好的住宿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引进相关的生态旅游开发、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保证能够以科学管理来提升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基本服务质量,保证全面提高当前环境下辽宁生态旅游的服务水平。生态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回头率”,我们应该从细节入手,从游客的消费心理入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结论

篇5

关键词: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承载能力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95-02

1 引言

生态旅游是旅游场不断发展、不断细分的产物,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新型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愈来愈高,“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生态旅游便是人们的最佳选择。

生态旅游也是人们欣赏自然、享受原野风光、探索野生动植物尚存的文明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2 生态旅游开发的自然条件

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2°53′~103°21′和北纬28°25′~28°54′之间,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凉山山系黄茅埂山脉以北,境内以中山山体为主,山岭连绵、山川并列、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干湿季分明,最低海拔1375m,最高海拔4042m。保护区林业用地面积50655hm2,森林覆盖率高达98.0%,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经调查鉴定,有野生维管植物144个科423属92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水青、银杏。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9目89科29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猕猴、血雉。保护区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水量充足,雨热同季,年温差小,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发展基地。

3 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精神消费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渴望到相对没有被影响或污染的地区去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探索野生动植物尚存的文明痕迹和自然地域文化。因此,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1)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旅游景观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有利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传达保护意识,保护好有限的自然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2)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适时适度的进行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旅游者尽情的欣赏自然美景,探索自然地域文化,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体魄锻炼,使身体更加健康,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公共设施及落后的交通状况,提高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3)生态旅游有利于经济发展。发展保护区生态旅游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的联系互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旅游地居民的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不断的发展。

4 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4.1 生态性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要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尽可能保护自然环境,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很容易打破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旦破环很难恢复。因此,必须坚持生态性规划、生态性开发、生态性经营管理的开发利用理念,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4.2 区别传统旅游原则

自然保护区开展各种旅游项目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在发展旅游开发的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者、经营者和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使游客在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或文化的同时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和其它自然资源;经营者要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保护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当地居民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4.3整体协调发展原则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经济效益调整到最优,而不能强求最大,对游客流量要采取适时调控手段,控制游客的流量。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5 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

5.1国宝大熊猫文化游

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保护中国最为珍贵野生大熊猫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丰富,只要保护区管理部门科学地设计出观光路线,在不破坏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的前提下,游客可以观赏到随海拔升高的不同林带栖息的不同动物种群景观。

5.2 野生植物资源科普游

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树、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水青树等,其中:珙桐树又称为中国鸽子树,春天的花叶就像一群白鸽,使人难以忘怀。珙桐树、连香树、水青树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探索地球生命起源,揭示大自然的进化谜题的载体,这对普及科学探索人类生命发展意义重大。开发这种模式的旅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5.3原生自然环境景观游

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从低到高分别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林和高山草地,只要旅游路线设计合理,在较短的时间内游客就可观赏到不同林带的大自然美景以及广阔的高山草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旅游带来的身心放松。

5.4山峰峡谷景观游

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溪水长流,谷坡陡峭,山峰耸立,有不少的乔、灌木及奇花异草生长,景色怡人,令人浮想联翩。

5.5 彝族民俗地域文化游

保护区地处凉山彝族居住的中心地带,彝族文化传统保存较为完好,民俗民风文化浓厚,特别是彝族招待贵宾那种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使人感叹。

6 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要把保护自然环境放在第一位,各景点选择、开发要合理,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发展旅游,尽量减少对景观进行改造,尽量以原始风貌出现在游客面前。

(2)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要实行科学管理,居民迁入要有限制,游客的流量要有控制,如果超过环境的承载量,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环,造成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就得不到永续利用。

篇6

生态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运用科学定量的评价分析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对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充分体现湿地资源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应充分考虑艾比湖湿地特点及各个指标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一)建立目标层次结构A层为总目标层,B层为综合评价层,C层为项目评价层,D层为因子评价层。(二)建立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系数与结果分析表-1中筛选的每个评价因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需要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以已建立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两相比较的矩阵,然后将其设计成问卷,邀请有关政治部门、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旅游者根据各自的认识对各因子之间的重要程度(即权重系数)做出回答(发放30份,收回25份)。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原理,将计算过程在EXCEL中编写成计算程序,再运用计算机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系数。从旅游资源评价系统B层排序结果来看,对于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研究区域而言,在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和保护条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条件三个影响因素之中,生态环境和保护条件的权重值远远大于其余两项的权重值。

这表明生态环境与保护条件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具有决定作用,环境保护观念的统一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有利于生态性开发原则的贯彻。在旅游资源条件、开发建设条件二者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比较中,可以看出生态旅游资源自身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比重也不是很高。这说明对于本研究区域的旅游开发,开发建设条件将起到较大的限制作用,在开发过程中需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已有的基础设施,扩大开发建设资金来源,以克服博州经济整体较为落后的现状。根据表-1的权重排序,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每个因子进行赋值,赋值标准采用5级模糊标准,满分10分,从而得各景点的具体分值。

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处于资源可持续发展准备阶段(综合值为2.66分),距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用目标相差很远。制约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1)资源的生态环境脆弱,抗干扰能力较差,环境对人为活动较敏感,制约旅游开发的力度和规模。(2)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品种丰富度一般,内部自然环境舒适度较差,但原始性、稀有性程度较高,具有生态旅游开发的潜力。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尚没有设计和整合出丰富的旅游产品线路。(3)旅游软、硬件建设缺乏力度。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服务、娱乐设施几乎为空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4)该区域知名度较高,但主要是因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出名,其旅游价值尚没有被多数人认识到。同时,该地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较差,所在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开发与发展。可见,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价值还未真正显现出来,应针对以上旅游业发展阻碍因素,使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利用之路。

篇7

关键词:湿地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1 湿地环境特征

1.1 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指陆地与水域的交汇处,表上有暂时或是永久性的浅层积水,区域内被多以水生植物为主,主要包括浅水湖泊、沼泽、湿身草原、河口三角洲、滨海滩涂以及内陆低地等类型[1]。众所周知湿地是地球之肾,围湖造田或填水造陆行为对湿地保护都有很大影响,地保护意义重大。湿地是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合理开展生态旅游可产生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2 湿地的环境特征

湿地由于是水陆交汇处,很适合动物的栖居、植物的长,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珍稀濒危的物种繁多,具有生物多样性。

2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意义[2]

2.1 观光游览价值

湿地一望无际的水面以及水陆交错的自然景色,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尤其是一些珍稀的水禽,这些对于游客来说很有吸引力,可以说是集休闲、观光、水上游乐等多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2.2 科学考察价值

湿地是很独特的景观,其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以及自然景观,这些都吸引着大批的地理科学、生态和环境科学家或是学者来进行考察研究。

2.3 环境教育功能

从保持生态的协调性、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或是生物的多样性等多个角度来看,湿地都拥有很重要的环境意义。在湿地开展旅游观光活动不仅让游客欣赏、探索并认识到了大自然,还可以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让游客在进行观光的同时以湿地的环境作为鲜活的教材来传播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3 湿地旅游开发的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笼统的来说就是“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湿地的生态旅游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旅游开发和旅游这个行为结合起来共同为湿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保护做出努力。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统一。

3.2 统一组织、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应该在科学旅游规划下进行,因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发时必须要考虑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敏感性、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湿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等特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时要提前做好这些准备工作,要做好开发目标、方向以及开发规模规划等,这样才可以避免因盲目开发而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及资源的行为。

3.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湿地生态功能,争取建设高质量生态旅游地

湿地旅游开发是湿地发展并实现经济效益的一个必然趋势,但盲目、落后的开发不仅会破坏湿地资源的完整性,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所以湿地开发应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要坚持高起点、高质量以及高标准等这些原则,这样才可以打造出高品质且优秀湿地旅游品牌,才可以树立起良好湿地旅游形象。

3.4 突出重点并分布实施

湿地旅游开发应该突出重点并分布实施,因为若是不分析主次而进行盲目开发会造成湿地的开发水平不高,也会导致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浪费。这些浪费还是次要的,若是不合理的开发还会对湿地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会使最后开发出来的湿地旅游与预想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等发生巨大出入。

4 湿地和谐发展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4.1 湿地保护区合理区划

湿地保护区应该严格按照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分为核心区、缓冲区以及试验区。核心区应该禁止任何未经过批准的个人或是单位进入。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划定部分缓冲区,缓冲区可以允许部分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的外围则是试验区,这里可以允许科学试验或是教学实习、旅游等活动的进行。

4.2 采取具体措施保护湿地

尽量搬迁生活在湿地里的居民,对于搬迁住户要给予一定补助;不能搬迁住户则应该帮助并指导其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尽量使用天然气或是沼气等环保性的燃料,对于生活垃圾则要科学有效的处理,尽量减少对湿地的水污染。进入湿地交通工具使用的燃料也应该改为天然气,减少汽油或是柴油使用。

4.3 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

在开发旅游资源上突出湿地自然风光,倡导生态旅游,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与当地生物资源的条件下合理的开展特色旅游。

4.4 建立外来车辆换乘区

汽油或是柴油在汽车中的使用会产生相应废气,对湿地环境破坏比较大,因此在进入湿地保护区的必经之路建立外来车辆换乘区。在换乘区内车应多选用电力汽车,可以减少燃料对湿地核心地区的空气以及环境污染。

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应该把目光放长远点,湿地不是独立区域,其与周边联系是较多,应该做好湿地周边城市与湿地的环境互补、文化互补,要加大湿地开发力度,提高其文化层次,做好深层文化内容建设、文艺演出建设以及民俗建设等多方面旅游创新建设,这些都会使湿地保护区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5 结论

湿地可以说是地球之肾,保护湿地对我国来说很重要,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很重要部分。将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开展湿地科学普及教育,产生很好的生态效益。本文探讨了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湿地保护与开发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旅游开发 管理

在我国, 自然保护区是指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地域及其他为了科研、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保护地域的总称。自然保护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和群落, 还保存着这些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生态旅游是一种对自然环境和资源“负责任”的旅游, 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旅游业的角度在对自然保护区施行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利用, 便体现了自然保护区与其生态旅游的相关性。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研究, 对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起步较晚。直到1956年, 在广东省肇庆市才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20世纪 80年代以后, 我国政府开始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使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珍贵的旅游资源深深吸引着旅游者。同时, 由于生态旅游所拥有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好与自然保护区建立目标相吻合, 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踏上了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据中国的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我国 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 有 82个自然保护区正式开展了旅游活动,年旅游人数在 10万人次以上的 12个, 生态旅游年总旅游人数 2 500万人次, 年旅游总收入近 512亿元。事实证明, 一些旅游资源丰富, 生态旅游开展相对较早的自然保护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管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 ,目前尚未发展为成熟的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 ,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

二、 贵州旅游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贵州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还存在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和管理混乱等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

(1)自然资源和景观遭到破坏。许多自然保护区在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的科学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 ,便匆忙地粗放式地进行所谓的生态旅游开发。在保护区内修公路、造宾馆、建索道 ,甚至修建一些缺少审美意识与自然景观不相称的人工建筑和景点 ,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 ,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这不但使自然资源和景观遭到破坏 ,而且过高的基础建设投资使保护区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 ,违背了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初衷 ,使得生态旅游不仅不能促进保护区的建设 ,而且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2)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失衡。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对高峰期的游客数量不加控制 ,严重超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容量 ,加上游客的总体环境保护意识差,又缺少必要的防治环境污染的监测措施 ,导致环境污染和退化。有的保护区在开发前期修建大量的旅游设施 ,常常在保护区内开山炸石 ,砍树毁林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并大面积减少 ,最终引起生物多样性降低 ,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甚至失调。据笔者的调查资料显示,贵州有 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旅游人数增加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 , 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资源退化。其中 , 40%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 , 12 %有水污染 , 11 %有噪音污染 , 3%有空气污染。(3)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方式落后。目前贵州的旅游资源分属于林业、宗教、文化、环保等不同的部门 ,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各自为政 ,缺乏全局观念 ,客观上造成开发建设以及管理上的无序局面。有些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 ,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 ,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随意经营 ,加之自然保护区缺少必要的环境监测和控制污染的技术和手段 ,导致保护区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据调查显示 ,不到 20%的保护区实施按科学规划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 ,仅有 16%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旅游过程中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有的保护区连最基本的监测设备都没有。

三、 贵州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对策分析

在对有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 目前贵州对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虽较全面, 但仍然在一些方面需要加强。(1)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重点开发。(2)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3)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总之 ,我们应该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有共同的目标取向――保护资源与环境达到永续利用 ,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正确方向。尽管生态旅游开发也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有些影响是我们现在所无法预测的 ,但只要旅游者、 旅游经营管理者严格遵循生态原则和生态设计 ,这种影响会被减少到最低限度。让我们共同携手营造一个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共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宏亮,代娟. 刍议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策略[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 21( 2) : 30 -33 .

篇9

关键词:岩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S759.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3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大自然的重新认识,森林作为旅游资源的真正价值逐渐被认同,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迅速。森林生态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回归大自然,为全民的身心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了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使这颗深藏在武夷山脉东段的绿色明珠,撩开了神秘的“面缈”。本文从岩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入手,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繁荣闽赣两省经济、促进区域共同发展而提供参考。

1 岩泉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概述

1.1 自然概况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中部最东端,闽赣二省交接处黎川县南部,处于武夷山脉中段向西延伸的一个支脉,地理座标:E116°55′~117°04′,N27°04′~27°14′。公园以国有岩泉林场为基础,森林公园总面积4885.39hm2,森林覆盖率98.5%,林木蓄积量36万m3。境内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山高林密,青山碧水,树木葱茏、珍稀动植物云集。公园不仅是宝贵的生物科学研究场所,更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胜地。

公园地处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发育良好。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而夹杂不少落叶种类构成各种不同的森林群落,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从上至下分布着6个森林植被类型22个群系,最高峰为会仙峰,海拔1355m,有“势临武夷腑闽赣”之雄姿,极目远眺尤如一匹雄狮跃上九天,故又称狮子峰。据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科学院专家教授对岩泉地区动植物考察结果,本区有木本植物107科,265属、661种,占江西木本植物种的36%;比较有特点的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古榧树林,树龄在1000年以上,胸径超过100cm的古榧树达1000余棵;有乐东拟单性片林,据科考研究为该树种的最北分布界;有野山茶、长瓣短柱茶、银钟花、梓树、伯乐树、青钱柳、南方红豆杉、华东野核桃、毛红椿、乳源木莲等树种构成的野生群落,具有特殊用途和观赏价值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是一个植物的“王国”,更是动物的“乐园”,动物资源十分丰富,鸟类动物有95种,有夏侯鸟19种,留鸟55种,冬候鸟及旅鸟21种,大型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云豹、豹,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豹、黑熊、大灵猫、小灵猫、水鹿、鬣羚、白鹇及猛禽凤头鹃隼、松雀鹰、燕隼等。两栖爬行类动物51种,占江西省已知种类数112种的45.5%。尤其是尖吻蝮蛇、平胸龟和虎纹蛙极为罕见。小型昆虫536种,特别是宽尾凤蝶、黎氏青凤蝶、金裳风蝶、鱼纹环蝶等10余种属稀有种类,极具观赏和科研价值。

1.2 旅游资源现状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丰富、人文景观独特,环境质量优越,山美水秀,是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景区以自然资源为主,林海、青山、秀水、峻岭,以万千仪态展示着非凡景色。其中动植物景观资源有:古香榧林、猕猴采果、谷雨观蛙、岩泉赏竹、长坑雨林、沟谷木兰;地貌景观资源有:会仙峰、洋岫峰、油米洞、仙人足印、松石揽月、仙峰石佛、鹰嘴岩;天象景观资源有:会仙峰观日出、日落;水体景观资源有:层坪飞瀑、龙头寨水上乐园、岩泉河漂流探奇、三跌瀑;人文景观资源有:会仙寺、洋岫寺、层坪古亭、古桥、洋岫石亭、练兵场。

2 森林生态旅游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

2.1 优势条件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优势条件: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公园境内群峰巍峨、珍稀动植物云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区位优势明显。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处于闽赣两省交界处,武夷山脉中段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在的黎川县历来是闽赣两省间的重要通道,依托银福高速公路,拉近了黎川与海峡两岸经济区的距离,到福州、泉州、南昌、九江等城市也几乎朝夕往返,城市间的旅游客源地距离缩短;政策优势明显。黎川县是南方的重点林业县之一,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武夷山脉中段,又是黎川重点林区之一,闽赣两省共同协着,以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为重点,集科研、人工繁殖动植物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为龙头,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拉动闽赣两省边际贸易,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振兴山区经济。

2.2 制约因素

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在生态旅游开发中也面临着挑战,主要有: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岩泉地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后,10多年来,该公园建设没有得到国家的资金投入,导致公园的大部分景点目前难以安排公路到达,与旅游产业直接关联的餐饮业、娱乐业等基础设施相当滞后。游客想到岩泉旅游,考虑生活不便,从而取消行程;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人才奇缺。目前,该县专门从事森林旅游开发、保护建设和管理人才没有,要从事森林公园的旅游业务和管理等无法与日益发展的森林旅游需求相匹配;各种机制不畅。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机制不畅,岩泉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分属林业、旅游、水利等不同部门,开发建设中各自为政的现象出现。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属于企业,还是事业,人员编制、建设经费没有落实,体制不畅。

3 生态旅游开发原则与模式选择

3.1 开发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来发展旅游,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建立调查、论证、规划、评价开发程序,使生态旅游开发管理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综合效益原则。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诸因素的协调发展。品牌战略原则。品牌效应是旅游地的主要“卖点”。要充分挖掘自然人文旅游的特色,精心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与营销。

3.2 开发模式

由于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不畅和资金缺乏等问题与困难,岩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宜采取政府协调下的企业运营模式。政府层面,政府协调解决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不足和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创造旅游开发的政策环境;企业层面,具体运营景区的开发、资金投入和管理并收益。总之,生态旅游开发要在所在地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以企业运营为主,根据各个景区的地理位置、规模和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旅游开发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节能减排型的生态旅游景区。

4 主要旅游功能分区与产品开发途径

4.1 功能分区

根据生态旅游禀赋和生态功能,将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功能区。森林生态旅游区,主要由会仙峰和洋岫峰景区组成,是公园内的主要功能区;观光度假游憩区,主要由麦溪州和龙头寨水库景区组成;稀有动植物保护区,主要是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出没和植被丰富地带;乡村风情度假区,主要由农家乐园和森林人家组成。

4.2 旅游产品开发

基于旅游功能区划,推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森林生态游。以园内奇石、秀水、青山、林海等自然旅游为基础,让游客充分享受森林浴,感受天然“氧吧”和自然风光;避暑度假游。充分挖掘都市周末休闲度假的市场潜力,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周末休闲避暑休闲旅游;山水风光生态游。以龙头寨水库景区为依托,开发水面游憩、丛林穿越和水上漂流等体育健身项目;宗教朝觐游。以会仙寺和洋岫寺为线路,开发佛教文化旅游的功能,弘扬佛法,为游者提供宗教朝觐和宗教文化的鉴赏、交流、研究以及心理调节等服务。

5 结论与讨论

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协调发展。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山高谷深,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造就了多样的森林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动植群落,并保护了国内较多珍稀动植物及古树名木,形成了公园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景观。该公园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高,难以人工再造,其生态旅游开发应该坚持以原生态保护和自然景观开发为主,人工设施建设为辅的原则,实施政府协调下的企业运营模式,并依据旅游功能分区,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努力探索国家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样有利于地方林业经济转型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赢”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加林,余本锋等.岩泉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R].2004.

篇10

【论文摘要】湖北作为旅游资源是较为丰富的省份,区位优势明显,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文章通过对湖北与其他省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生态化开发的比较,分析其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对策,努力实现湖北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市场的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指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能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生态旅游诠释为:在环境相对未被破坏的地区,感受与欣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此种旅游应该是对环境最小限度的破坏并有利于当地人的福利。 

 

二、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主要优势 

湖北既有自然风光、人造景观、世界遗产旅游,也有基于历史文化的三国、荆楚文化旅游,无论是类型还是品位,都位居全国前列。如长江三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被誉为“天然画廊”、“人间仙境”;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雄姿和高峡平湖美景可谓双珠合壁,绝无仅有;“华中屋脊”神农架是我国最著名的原始森林和自然保护区之一,以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完好性以及震惊世界的“野人”之迷而享誉海内外。这些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是其他省市无可比拟的。湖北地处华中,交通便利,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各主要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极强。 

2、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理论认识的发展,我们认为旅游资源同样是一种资源,对它的利用与其他可再生资源一样,需要保护性的利用。湖北目前还仅仅是旅游资源大省,没有成为旅游大省、强省。与其他如海、北京、西安、桂林那样的知名旅游城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体现在管理不够科学,缺乏强势旅游品牌,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程度低,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国际化程度不高。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现状。 

(1)资源家底不清,投入太少。到目前为止,全省尚未进行过自然资源的综合调查,许多保护区仍处于有名无实的“看护”阶段。对区内资源的数量、质量、经济价值及多功能的了解不够。资源调查、保护区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2)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混乱。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认为保护区是只投资不生产,只保护不利用。由于对保护区的多功能、多效益认识不够,因而导致管理上的松懈。如:保护区管理机构少,部门重置,权限交叉;对保护区的类型划分不科学,保护责任不清;布局不合理,类型不齐全;保护措施不当,保护范围不明。 

(3)旅游开发不合理,负面影响扩大。一些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保护区游客严重超载,人造景观泛滥,甚至部分保护区在核心区开展旅游,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资源退化。 

 

三、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培育与开发的对策 

 

1、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发的目标 

通过对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分析,说明湖北省目前旅游业竞争力不足,无法与我国的旅游大省相竞争,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新需求,主要原因是目标不明确。现阶段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开发与培育的目标为以下内容。 

(1)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科学利用。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的矛盾是湖北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今湖北省不少地方政府更多强调旅游地的经济效益,在景区内大兴土木,餐厅、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等设施大量出现。这种开发建设的无序状态,造成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开发,已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并将会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为了湖北旅游业的明天,我们应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2)突出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湖北省的旅游开发常常摒弃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继承和开发,使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 

(3)提高旅游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旅游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许多国家和我国旅游强省,网上旅游销售已经形成,且前景乐观。湖北省在这方面还十分落后,高科技旅游产品少,网络建设和运用少,旅游地、中介机构和游客通过网络的联系更少,各旅游公司还处于孤立运作的状态,旅游景点还处于出卖旅游资源阶段。湖北省应尽快发展高科技旅游,迅速推行电脑化、网络化管理,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建立湖北旅游资源信息库,跟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4)提高国民素质和旅游管理者的经营素质。湖北省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不高,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大多数旅游者而言,自觉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差,因此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不少旅游经营者素质比较低,导游人员文化底蕴不够,不少地方把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使旅游者得不到有益的历史文化教育。 

2、培育与开发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具体对策 

这里,根据湖北省生态旅游资源代表——武当山和三峡为为例来剖析。 

(1)开发武当山生态旅游资源的背景和对策。背景:我国政府对武当山的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年来的发展建设,尤其是自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后,武当山旅游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如本地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本地经济收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及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对部分景点景区的维护和建设等。由于武当山地区是湖北省经济较贫困的地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对该地区经济繁荣、带动人民致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旅游开发中,武当山也出现了开发与遗产保护矛盾冲突的局面,不少珍贵的遗产资源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而形势严峻。调查中发现,目前武当山112处文物景点中,保护较好的有太和宫、紫霄宫等26处,其他旅游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2)武当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策略。第一,树立正确的“遗产观”,加强“遗产教育”。当前,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倾向于其“旅游价值”及“经济效益”方面,社会各界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虽已初步形成,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一到具体实践中,依然是开发重于保护。不少遗产地居民,对本地遗产的内涵认识不足,更缺乏参与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意识。因此在遗产地加强“遗产教育”,进行广泛的遗产宣传,树立正确的“遗产观”十分必要。第二,积极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并颁布的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和系统的环境管理国际化标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已有不少旅游景区率先引入了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虽然该套管理体系并非完全适应于旅游业,但在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世界遗产地环境管理体系之前,无疑积极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是目前遗产地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将直接利于本地的环境保护、污染预防,提高全员的环保素质,有利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第三,做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实现资源有限开发战略。要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应完善保障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开发中要分清主次,要分好先后,应当“先保护,再开发,保护为重,开发为辅”。遗产地还应做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制定遗产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和详规,并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的资源保护任务和详细的实施步骤及具体方法。同时,由于世界遗产地形象还涉及到国家珍贵资源、国家旅游地形象,因此,针对当前对遗产地过度开发等现状,还应强调在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国家政府的适当干预,强调必须对资源实施有限开发,并对遗产资源的保护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第四,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进行传统营销方式的创新。要积极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在目前旅游市场趋于超细分化状况下,树立精品意识,针对不同的客源,开发专项特色旅游产品,避免在节假日大规模集中组团,造成短时期大量游客涌入,使遗产地超负荷承载。尝试生态旅游的开发等。此外,应大力改变景区传统营销方式及营销方式过于单一状况,应积极利用电子传媒,网络技术等先进的营销手段,大力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3)三峡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对策。现状:与国际国内的其他地方相比,生态旅游开发水平还很低,基本处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简单状态,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并不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与外延,或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只把“生态旅游”当作一种时髦口号,当作招揽游客的幌子,并没有赋予实质性的内容;二是生态旅游资源分属四个不相统辖的市、区,条块分割,开发各自为政;三是重点开发不突出,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国际化程度不高。 

 (4)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应采取四大战略。第一,区域联盟战略。三峡地区分属重庆直辖市和湖北省直接管辖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这就造成直辖市与省、省与市州区、直辖市与地市州区、地市州区之间的多重行政交涉关系,很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各自为政,每个地区都从本位主义出发在三峡旅游开发上更多的是强调竞争而不是合作,这对于整合旅游资源,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效益是十分不利的,更影响三峡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第二,重点发展战略。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起步阶段不可能四处开花全面发展,应选择各种资源最集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开发的重点,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突破。利用三峡工程的世界影响和三峡旅游的良好声誉,相关区域携手联合重点规划和开发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独具魅力、誉满中外的神农架林区已被国家旅游局和湖北省政府列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鄂西北绿色旅游圈的龙头进行重点建设。第三,特色战略。特色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生命力。三峡库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和旖旎别致的湖光山水、人文风光,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最吸引人的6大特色:山奇雄、峰奇秀、滩奇险、水奇清、石奇美、景奇幽,不会因为三峡工程蓄水而受到大的影响。优美的湖光山色、悠久的人文景观与气势恢弘的水电工程交相辉映,展示着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独一无二的特色。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和原始独特的生态文化的神农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进行观光揽胜、度假休闲、森林沐浴、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尤其是关于“野人”出没的记载和传闻,更增添了诱人的神秘色彩。第四,国际化战略。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世界级的,闻名遐迩,必须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开发建设时,要参照世界上相类似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开发资金。同时,加强三峡生态旅游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一步将三峡生态旅游推向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3、培育与开发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策略 

综上所述,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景观,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培育的策略归纳起来为以下方面。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生态旅游规划是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三峡地区四市州区旅游管理机构的联合组织和协助下,由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自然、人文科学方面构成的专家组应对本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并充分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较为完备三峡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在把握生态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效益原则时,尤其要强调整体性原则。 

(2)科技管理,生态优先。生态旅游是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形式,其开发和经营管理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经营上应充分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强化管理,既保护环境,又获得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生态旅游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生态科技管理意识,旅游区的设施和旅游的内涵要紧密与生态教育相结合,重点建设生态、环保知识教育的旅游项目,发展生态饭店(使用沼气、太阳能,进行生态装饰,制作绿色生态食品等),推行生态交通(太阳能、电动车船和自行车、步行等),开发生态旅游纪念品等。要严格按照核心区、缓冲区、保护性经营区“三区”模式开发建设,对于生态旅游区游客的自然生态容量、感应容量、经济容量、最佳容量要精心测算,严格执行最佳游客容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和破坏,而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以采取市场手段控制游客数量,限量售票和预约、同类区域轮流开放和加强生态工程治理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引导和疏散游客。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完善环保制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集中控制和异地处理污染物。总之,要建立起一套先进的科技管理机制,严密监控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宣传环保,健全法制。生态旅游资源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参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开发和经营管理时,要结合区域特色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协调好当地居民的利益。由于生态环境效益具有明显的外在性,生态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当地居民和社区的各项利益,只有他们获得部分经济上的实惠和积极热情参与,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应制定生态环境效益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环境效益受益地区征收税费转移支付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 

 

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知道旅游业不是所谓的“无烟工业”,它也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投资利用,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说明旅游业也会对资源产生影响。生态旅游的提出,就是针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的。它是以保护为核心,不论是投资还是回报都以旅游资源保护为原则。湖北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就更应该注重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郭来喜:中国旅游业的跨世纪持续发展问题——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0. 

[3] 郭英之: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1999(3). 

[4] 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 

[5] 卜永喜:湖北地质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湖北地矿,2003(9). 

[6] 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6). 

[7] 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8] 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9). 

[9] 向旭、陈扬: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2003(9). 

[10]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2] 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1). 

[13] 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m].海洋出版社,1998. 

[14] 张述林、毛长义、罗光华: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报,2002(2). 

[15] 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7). 

[16] 肖焰恒、王力: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1999(5). 

[17] 赵海燕:生态旅游——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旅游管理,2002(4). 

篇11

关键词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问题;对策;青海海东

中图分类号 F5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18-01

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我国内地通向青藏高原的要地,素有青海省“东大门”之称。全区区域面积1.32万km2,辖6县94个乡镇,森林覆盖率24.9%。全区总人口154万人,居住着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海东地区民族风情独特,自然景观绮丽多姿,这里有被誉为青藏高原“西双版纳”的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丹霞地脉独特的黄河谷地;有森林景观绮丽和地貌结构复杂的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还有一些自然景观丰富的互助南门峡、平安峡群、乐都上北山等省级森林公园。该地区自然景观绮丽多姿,发展生态旅游先天条件好,因此可以科学规划、理顺体制、转观念、树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但是随着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显现出来[1]。为此,笔者结合该地区的生态旅游现状,总结了其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现将其总结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景观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除互助北山森林公园和孟达自然保护区外,景区景点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造成特色资源的浪费。还有许多景观资源如松多林区、乐都央宗、民和西沟、七里寺等林区的原始次生林,由于地处边远,道路交通设施落后,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养在深闺人未识”[2]。

1.2 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

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尤其是林业系统森林公园管理部门对森林旅游的规划、指导跟不上,缺乏全局意识、大局意识,未从战略上将其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推动,投入严重不足。

1.3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生态旅游起步晚,各景区管理工作不规范,缺乏配套的宣传设备与材料;加之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素质不高,不能让游客很好地了解景区的自然历史和相关知识,体现不了生态旅游的价值和景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3]。

2 对策

森林生态旅游要融入全区的旅游大局中去,紧紧围绕全省“两圈两带一区”的旅游产业总体布局,抓住环西宁旅游圈、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和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区的发展机遇。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的原则,全面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2.1 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海东生态旅游业发展,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全区森林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评估,注重森林公园建设,保持其原始性和完整性,以植物及自然环境为主体,就地取材、依景就势,尊重自然之行,顺循自然之美[4]。

2.2 吸引各方投资,加快生态旅游的开发

一是大胆采取合资、独资、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和出让经营权等形式,将景区的经营权从资产中剥离出来,通过协议的形式出让给一定的法人主体,使其在约定的期限内进行开发经营。二是积极合理地利用外资,制定生态旅游业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看出优先发展的特色项目,合理引导外商投资,鼓励外商举办度假村等[1]。三是努力争取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旅游发展资金,整合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促进森林旅游业发展。四是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开发和合资开发旅游景点,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5]。

2.3 树品牌,强促销,打造森林旅游形象

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积极组织各森林公园参加各类旅游促销会,宣传当地特色的旅游风光。同时,邀请省内外主流媒体和有影响的作家、书画家、摄影家来林区采购和创作,利用他们的作品作为媒介,宣传海东地区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6],推介生态资源特色、亮点,从而加快全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4 科学规划森林生态旅游

海东地区除了可以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旅游业外,还可以发展其特有的人文生态旅游业,必须要将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全区旅游规划之中,科学合理设计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等生态旅游的景点设计和娱乐活动,使其与自然风光和谐共处。同时,努力挖掘整理各景区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设施,使其真正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增添景区的生态文化品位,构建先进良好的旅游平台。

2.5 理顺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

森林生态旅游主要是以森林等自然景观为主,其管属权归当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所有,因海东区天然森林资源全部纳入天然林保护范围,不仅具有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职能,又具有保护森林资源的职能,因此建立和完善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加强对区域内森林旅游的行业管理,建立和健全森林旅游管理的机制,进一步探讨森林庄稼活的管理模式,使其适应保护生态和旅游发展的需要[7]。

3 参考文献

[1] 龙湘洋.芷江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林业,2008(11):49.

[2] 黄金火,杨新军,马晓龙.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问题及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24(2):228-232.

[3] 崔国发,彭光强.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4):106-108.

[4] 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4(9):25-30.

[5]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

篇12

关键词:洪湖湿地;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G 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77-02

一、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策划的研究背景

ズ楹位于湖北省东南部,1996年洪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洪湖围堤为界地跨洪湖监利两市县,以洪湖为主要保护区域,总面积37088公顷,以水生和陆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未受污染的淡水资源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2000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评审批准晋升为湖北省首家湿地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其恢复和重建已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项目”和国际湿地公约局数据库。

ジ檬地地处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境复杂,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河湖湿地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为生态旅游的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湿地,是进行湿地、生物、生态、地理、水文、气候等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プ苤,洪湖湿地资源不但有很高的景观视觉美学价值,而且蕴涵着极高的科学文化价值,具备了厚实的生态旅游资源基础。

二、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策划研究的开发条件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

从宏观地理位置来说,洪湖湿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的下游,是湖北省最大的湖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7088公顷。内陆腹地十分广阔,客源市场庞大而稳定。

(2)生态环境优势

ズ楹湿地生态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而且它在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被誉为“长江流域的一颗明珠”,是“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并被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同时列入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流域重要生态规划区。

(3)洪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ズ楹湿地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湖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该湿地自然风光优美,四季各有特色,是理想的水上旅游风景区。春天渔帆点点,绿草依依;夏天则荷藕丛丛,野花盛开;到了秋天,湖区莲满菱熟,品香莲,尝鲜菱,好一派水上渔家生活图。冬季来时,更是吸引令人大批珍贵候鸟来此栖息、越冬,是观鸟的绝好时间,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4)历史文脉久远

ズ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革命老区,其在全国都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引起多少人的遐思,附近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已经成为人们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此外,该地区还保存有三国“赤壁之战”火烧乌林的古战场、瞿家湾的明清建筑一条街等古迹、古建筑,这些都对外来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2.2劣势(Weaknesses)

(1)旅游季节的限制

洪湖区域位于北亚热带中纬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炎热多雨,多为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控制春秋两季两种季风交替出现。而受季风的影响,77%的降水量集中在6、7、8三个月。由此,洪湖湿地的最佳旅游季节集中在5月至10月,旅游季节相对较短。

(2)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矛盾尖锐

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是洪湖市最具影响力的资源依托之一,但是由于该区域处于国际重要湿地范围,如何科学规划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关系成为洪湖湿地旅游发展的突出难题。

2.3 机遇(Opportunities)

(1)有利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ゴ邮澜缧问评纯矗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符合当前所提倡的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主导思想,我国有许多湿地都被开辟为旅游目的地,而本文所提及的国内著名湿地无一例外的都开发了项目繁多的旅游项目,每年都有大批游人前往,湿地观鸟等旅游项目在我国湿地也已经非常常见,市场范围逐渐扩展,发展前景良好。

(2)政府高度重视

ナ地生态旅游由于其追求的是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有关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荆州以及洪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洪湖湿地这块宝贵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都很重视,纷纷提出不能闲置洪湖湿地这块珍惜资源,要求在在搞好保护的大前提下,全面规划,并依据规划搞好综合开发利用,而洪湖湿地现也已被列入荆州市近期重点开发的两大旅游景区卖点之一,有关洪湖湿地开发与保护的项目也相继上马。另外,由于生态旅游注重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遵循分配相对平等的原则,普遍受到洪湖当地社区人民的支持,湿地开展生态旅游深入人心。

(3)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开建

ニ孀鸥绫竟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国际社会对于生态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为确保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和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湖北省“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圈、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将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洪湖环湖地区整合成为完整的新农村旅游区,并把该旅游区建设成为湖北省滨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的标志性旅游区迫在眉睫,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城”被提上湖北省、洪湖市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建成后,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将不仅成为一生态科学研究与环境教育基地,还将为市民再添一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的好去处。

(4)湿地生态旅游迅速发展

近年来,由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问题出现,生态旅游和湿地保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重视。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这些无疑都为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也为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知识支撑。

(5)节假日政策调整,短线旅游升温

随着2008年节假日制度的调整,中国的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短线休闲游成为旅游业的主打产品。洪湖湿地位于荆州洪湖市境内,地处洪湖之滨、长江北岸,其必将成为众多县市短线游的最佳去处。

2.4 挑战(Threats)

プ芴謇纯矗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挑战主要来自周边其他湿地生态旅游区的竞争挑战。目前,国内湿地旅游项目纷纷上马,相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层出不穷,一些起步较早的湿地生态旅游区其产品开发已经相对成熟,拥有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相对而言,洪湖湿地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作为旅游吸引物,其市场知名度较低,游客积聚功能尚未发挥。要实现“建成我国著名的湿地生态观光和水乡风情度假胜地以及湖北省滨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的标志性旅游区”的目标,洪湖湿地就必须应对来自已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众多湿地的旅游竞争威胁。此外,临近的石首市天鹅洲湿地和洞庭湖区湿地也必将分流一部分的客源。

三、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策划规划

3.1 开发原则

3.1.1 严格保护,适度开发

ナ地生态旅游是在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开展的旅游活动,保护是其前提。对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景观的保护和修复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把“天人合一”的开发理念和资源的永续利用放在第一位,贯彻“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3.1.2 科学规划,试点先行

ド态旅游是集约型可持续旅游,是旅游业中的知识产业,其旅游对象是具有生态保护色彩的旅游资源,因此对其开发必须按生态学原则,把它转化成高知识含量的生态旅游产品,而这个转化过程的前提就是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体现生态旅游的保护性、生态性和知识性,要科学地确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合理分区,制定资源和环境保育规划,并从试点开始,分步实施,取得经验后再推开。

3.1.3 关注特色,突出重点

ヌ厣是旅游业的灵魂,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有竞争力。湿地生态旅游的特色反映在它的生态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上。洪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因此开发时要突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乡风情的特点,要紧紧围绕珍稀资源“水杉、银杏、中华鲟”以及特色资源“粗梗水蕨、野莲、野菱、胭脂鱼和花鳗鲡”做文章,规划设计洪湖湿地的旅游活动和项目,把它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湿地生态观光和水乡风情度假胜地,最终使其成为我湿地生态保护的示范区。

3.1.4 居民参与,共同受益

サ钡鼐用竦母叨炔斡胧鞘地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中,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让他们亲身感受发展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提高办旅游的积极性,促进旅游与当地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他们直接参与一些旅游活动,促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从而自觉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5 尊重自然,追求和谐

ナ地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景点布局、景点与景区建设与保护区相匹配。洪湖景区的开发要保持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要与原有的自然背景相协调,避免将现代化的建筑物搬到保护区中,杜绝自然保护区的城市化。景区中除了必要的游道、观景亭廊、生态厕所外,其他服务、娱乐设施都应放在景区外的旅游服务区,游道的建设尽量利用原有路径,不破坏自然环境。

3.2 发展举措

ズ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加上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们在对湿地资源开发特别是对湿地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滥捕乱猎、工农业生活污染等,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洪、涝灾害频繁,极大地的影响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在进行洪湿地生态旅游的策划研究时,应注意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承载力,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3.2.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ッ娑院槭地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只有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珍惜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稳定洪湖湿地面积,特别是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生态景观的面积,才能保证湿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标本兼治。保护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是保证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前提基础。

3.2.2 恢复重建,确保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面积

ケ3忠欢面积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开发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前提,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根本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人为地改变和消除限制生态系统发展的不利因子,尽快成功地恢复已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其健康地发展。在有些地区则可建立湿地水禽保护区,发挥保护和抗洪滞洪双重功能。

3.2.3 合理规划,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ナ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洪湖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必须对湿地旅游资源的生态敏感性、抗干扰性和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湿地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及湿地面积的大小等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科学地制定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确定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及开发利用规模,严禁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展湿地生态旅游,通过生态旅游提高与恢复湿地自然环境质量,以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2.4 建立湿地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促进湖区湿地生态旅游发展。

ズ楹湿地生态旅游业必须遵循旅游经济规律和生态学规律,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中一要提高开发层次,建立高水平的旅游服务体系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并带动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二要扩大国际旅游的比重,采取得力措施招徕尽可能多的境外游客,以此增加创汇并推动湿地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三要加强与周围景区的旅游联系,共同组成高层次的内容丰富的生态旅游线路,比如洪湖―荆州古城景区就可与武陵源景区、三峡景区联袂开发。

3.2.5 加强管理,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ニ孀藕区经济发展、湿地保护区建立、“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等工程实施,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出现了新的局面与矛盾。目前洪湖已建立了洪湖蓝田生态旅游区,并准备建成“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因此,其旅游区更应通过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执法检查,对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以“3S”技术为基础,加强湿地监测,编制湿地信息管理系统,促使旅游区系统不断完善,有效地保护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严禁盲目开发和破坏湿地,彻底改变只重视湿地生产功能而忽视其生态功能的倾向,合理地保护和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使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四、结束语

ズ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在保证湿地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积极进行旅游开发,将湿地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探讨旅游对洪湖湿地资源乃至整个洪湖湿地环境的影响,按照可持续发展公平原则,对当代人和后代人负起同样的道德义务,使他们都能有享受洪湖湿地旅游的平等权利。

おげ慰嘉南祝

[1]任宪友,吴胜军,魏显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以洪湖湿地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6(12):40-43.

[2]任宪友.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0(12):271.

[3]徐青.体验湿地生态休闲文化创意城镇低碳旅游格局_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解读[J].小城镇建设,2010(3):32-36.

篇13

本文从生态旅游与民间传统文化各自的特点出发,探讨磐安生态旅游开发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进行整合的可行性。试图探索建立一种在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能积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模式。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和当地民俗文化,遵循文化兴旅战略,探索民俗生态文化旅游新模式。

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学界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表述。本文引用生态旅游学会对其作出的定义。1992年,生态旅游学会把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1]。目前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已基本上达成了以下共识[2]:生态旅游的主旨是“回归大自然”,旅游对象是原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系统。其核心思想之一是保护,保护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护当地文化生态环境,尊重并维护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均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和保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先民们遗留下来的活动遗址、居室建筑、风俗习惯、服饰礼仪、饮食文化、习俗禁忌、节庆活动、婚丧嫁娶以及民族工艺、神话传说、戏曲文艺、宗教仪式等都已经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环境教育与宣传上,保持地区的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追求。生态旅游开发应注重保护当地资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和民族特色,注重对资源的永续利用,注重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3]

一、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进行整合研究的新视野

生态旅游研究是受到持续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 、新的旅游产品,或者说一种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民俗文化的保护是近年来相关学术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话题。2003年10月,文化部召开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制订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纲要》并提交讨论,明确提出要对本土的优秀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实行有效保护。但目前学术界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基本仍局限于本学科的范围之内,较少涉及到与其相关学科的渗透和联合。在具体保护措施的制定上,还不能完全打破消极保护的局限。因此,从生态旅游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各自的特点出发,开展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探讨生态旅游开发与民俗传统文化保护进行整合的可行性,并最终建立一种在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积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模式。同时激活两个学科领域,为生态旅游开发注入文化内涵,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韵味,也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注入生态保护理念,不断推动理论研究的进展,并通过有效的开发使其合理发展。

二、整合生态旅游开发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意义

①对民间生产与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特色文化进行梳理,弥补当前生态旅游研究方面的缺陷,为旅游地开发规划和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提供实际指导。旅游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热衷于旅游活动不过是寻找一个持续感受真实自我的过程,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固然可以陶冶自我在日常的生活中被蒙蔽的心灵,先民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同样可以让旅游者感受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人总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成人的,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感受人类创造的文化其实就是以一种更为深刻的方式感受自我以及自我成长的历史。人文生态旅游则以一种可行的现实方式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②充分借鉴生态旅游开发的成熟经验,把生态旅游意识融入民间文化的保护之中,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创造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模式,实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可提升景点的文化内涵饱满度和旅游吸引力。把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让那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成为改变当地居民生活的必要因素,并借助生态旅游开发实现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丰富现有旅游景观的人文生态环境的文化内涵,提升景点的饱满度和旅游吸引力,提升当地整体社会形象。

③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民俗文化,培养民间传统文化继承人。生态旅游开发强调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使居民了解生态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等好处,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而将当地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改造成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基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必然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相当程度的经济条件的改善。因此,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既是通过重新包装激活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又是培养当地传统文化继承人的过程。

④有利于建立主流文化与民间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民间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抛离了主流文化的发展道路,生态旅游开发依照当代人类学的视野,将其还原到“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之中去观照它,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在承认并尊重彼此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互相借鉴与学习。这就涉及到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建设/破坏”地方性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的问题。保持民间特色与引进现代意识之间的冲突永远也不可能以一种和谐的形式出现,当地居民需要更好的生存条件,民间文化也需要得到不断发展,而发展必然意味着某种文化变异。发展是硬道理,固步自封才是民间文化最大的敌人。

三、磐安生态旅游开发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进行整合的可行性

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境内地形复杂,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从全省统一的旅游资源普查成果来看,磐安县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达299个,类型63种,无论在数量和类型上在金华各县市中都属上乘。299个资源单体中优良级单体(三级以上)39个。目前,已拥有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溪、夹溪省级风景名胜区、高姥山省级旅游区、百杖潭景区、水下孔景区、舞龙峡等景区以及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磐安的龙虎大旗、炼火、大纸马、大凉伞、叠罗汉、赶茶场、舞龙等民间艺术颇有影响力。手工清明年糕等小吃也独具地方特色。此外磐安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药材集散中心――新渥药市。香菇、茶叶、香榧等绿色农副产品深受城市居民青睐。优秀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为开发磐安民俗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从旅游资源情况看,磐安生态旅游以自然山水主体,以生态休闲为核心,以民俗民风为灵魂,以美丽乡村为依归,契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同时根据资源特色和差异性原则,磐安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突破“山水”优势,充分利用“中国药材之乡”的美誉,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民俗民风”深化发展磐安旅游产业独有的内涵。

四、磐安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课题组经过调查发现磐安生态旅游存在二大困难。一是磐安周边多为旅游大县,东阳、武义、缙云、天台已先后成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而且各地开发的旅游产品近距离重复,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问题。尽管我县的旅游投入大幅提升,但周边各县市力度更大,差距明显。由于旅游资源同质,上海游客在周边地区都占较大市场份额,客源市场趋同,使得各地开发的旅游产品近距离重复。缙云仙都、仙居神仙居、永康方岩都是山水观光类型,农家乐旅游已经成为各地争相效仿的拳头产品,休闲养生成为共同的新目标,武义已经召开全国养生旅游大会,兄弟县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旅游产品单一,难以适应游客需求。面对日趋多元化且不断深入细分的旅游市场,我县旅游产品难以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继上海市场之后,温州、台州等地将成为主要的客源市场,游客类型、层次将发生重大变化。山水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住宿餐饮娱乐配套设施的品质提升,旅游线路设计的个性化创新都将面临新的考验。

基于以上问题,课题组认为可以在磐安独特的生态资源基础上,发展民俗特色游。磐安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玉山的茶文化和舞龙文化,新渥的中药文化,隐居文化与姓氏祖根文化,以及炼火、龙虎大旗、大纸马、大凉伞等民俗文化,都极具特色,展现磐安纯朴民风、美丽乡村。对此课题组提出三种开发思路:一是开发高端旅游产品。以满足高端商务、政务游客、休闲养生游客、银发养老游客旅游需求为着眼点,开发高端旅游产品,是磐安做强旅游业的有效手段。依托磐安核心旅游资源,开发药文化、茶文化、菇文化、榧文化、隐居文化,发展会议、养生、康体、异地养老等旅游产品,形成具有磐安特色的高端旅游精品,提高磐安旅游业效益,以差异化竞争实现从周边旅游强势区域突破。二是发展专项旅游产品,以满足特种旅游需求为着眼点。依托磐安山地气候、森林环境、中药材资源和民俗文化,开发康体疗养、森林养生、山地运动、中药养生保健、节庆旅游、特产购物等,形成“人无我有”的磐安专项旅游产品,使磐安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独特地位。也就是说应充分融合当地民俗文化,形成磐安“独有”的生态旅游特色。三是以民俗为主题,培育民俗旅游产品,发展民俗特色旅游。包括体验民俗风情,乡村过节过年,过农家田园生活,欣赏民俗表演等。

五、整合磐安生态旅游资源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实现文化兴旅

磐安县政府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破解制约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凝聚旅游大发展合力,整合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文化,提升景区品位,完善旅游要素配套,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磐安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4]中提出以国家级文保单位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国家和省级非物质遗产赶茶场、龙虎大旗、炼火、大纸马、大凉伞、叠罗汉等民间艺术,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药材之乡、香菇之乡、生态龙井茶之乡为基础,整合药文化、菇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精心编排一批特色文化演艺节目,建设民俗文化广场和演艺中心,成立专业演出公司,培育一批文化专业队伍,提升磐安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品质,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文物保护、文化挖掘和文化产业发展。可见,整合磐安生态旅游资源与民间民俗文化实现文化兴旅是磐安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举措也是必要战略。

课题组重点考查了玉山区十八涡、水下孔、舞龙峡、乌石村农家乐、横店村农家乐,发现当地生态资源优异,民俗文化多样化,民风淳朴,是旅居圣地。本课题重点针对水下孔景区生态资源和当地民俗文化整合进行了研究。课题组经过考察研究认为水下孔景区建设应在水下孔现有天然生态资源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和民俗风情,以田园风光和别有生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让游客感受到“有料有趣有意义”值得回味的乡村文化生态游。1、建立农耕生活体验基地。利用水下孔景区所在地横路村农家乐土地资源建立农耕基地、采摘场。根据季节不同,建立农耕体验基地,举行农耕比赛,采摘比赛等。比如当地拥有很多梨园、桃园、李园,在水果成熟季可以设置自采自摘游。2、利用当地高山生态龙井特色,建立龙井园,发扬台地茶文化。横店村村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高山龙井,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举行茶叶采摘比赛,设置相应奖品,体验茶叶炒制过程,让游客了解高山龙井文化,感受天然龙井的美妙。3、品味当地特色小吃。水下孔景区内部还有很大的竹林,同时当地还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制作糯米年糕、清明年糕的习俗,整个制作过程都是纯手工完成,这个也是当地独有的特色。可以在景区内大片的竹林里设置一个区域,专门放置制作年糕的道具,开放制作过程,同时也可以让游客体验辛苦的制作过程,品尝特色年糕,感受糯米年糕特有的味道和意境,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节日文化,也起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作用。4、形成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中药食材、高山龙井、高山小京生、农家香菇等当地特产,将其多样化发展。5、在横店村定时开展龙虎大旗、舞龙等民间艺术表演,增强游客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6、融合利国寺和水下孔景区,扩大景区范围,充实景区内涵,将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寺庙佛教文化和当地纯朴的民俗民风相结合,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六、结束语

本课题运用区域经济学、景观生态学、旅游资源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研究生态旅游开发和民间传统文化整合的有效模式。提出生态旅游开发应注入一种文化内涵,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品位,也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注入生态保护理念。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走访调研等途径了解磐安县生态旅游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磐安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分析及文化兴旅战略和措施,希望能为我市民俗生态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1

[2]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71

[3] 黄爱莲.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 广西社会科学.2004.12

篇14

关键词:低碳旅游;开发模式

随着全球主要依赖石油、煤炭等碳燃烧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不断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危机的方法。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和基本途径。这一概念提出后,逐步受到了全球各国的广泛认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全球各行业中得到应用。作为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模式,低碳旅游成为继生态旅游之后当今旅游产业转型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低碳旅游

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此后,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概念是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作为一种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发展战略,逐渐得到各国的接受,并引领着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低碳旅游正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是旅游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旅游业本身是低碳产业,其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为工业的1/11,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但我们也不能受旅游是“无烟产业”传统思维的束缚。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负有5%的责任,目前来自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以每年2.5%的年均速度增长,奢侈浪费现象的存在更是促使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因此,旅游产业具有一定节能减排的空间。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观念、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低碳旅游的内涵是以环境为中心,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为重点,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它涉及旅游各个方面,要在不降低质量的同时在旅游过程中进行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服务提供;旅游消费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降低碳排放。蔡萌等学者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二、低碳旅游开发原则

(一)节能减排原则

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的用水用电量降低20%的要求。因此,推行低碳旅游开发首要原则就是节能减排,高效利用旅游资源,减少能源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

(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的实践方式之一,低碳旅游也应该遵循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要把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的范围之内已经得到旅游开发的公认。低碳旅游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是降低对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三)低碳教育的原则

旅游业是窗口行业,旅游者通过旅游,亲身体验低碳生活,能够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对于推广低碳理念,传播低碳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低碳旅游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其教育功能,使得旅游者能够感受到低碳生活方式带来的好处,并促使其实施低碳生活方式的自觉性。

(四)各方参与的原则

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有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经营者、基础设施建设者、旅游产品生产者、旅行者等各方切实遵循低碳旅游的理念,将高效运用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落实在行动中,才能将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

(五)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的原则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旅游业要“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旅游的三大基础之一,也是低碳旅游落实节能减排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三、低碳旅游开发要素

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开发有赖于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各方的参与,也应该从各方的视角,围绕旅游活动开展的要素实施低碳开发,如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培育低碳旅游体验环境等。

(一)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

低碳旅游吸引物可以使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使人工低碳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吸引物的营造方式可以是开发低碳旅游区、策划低碳旅游活动、改造低碳产业园区或社区、修复受损地区恢复低碳面貌等。

(二)建设低碳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基于低碳技术改造或直接利用低碳产品建造的基础设施或专用设施。这些设施体现低碳旅游要求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造或建造过程中的低碳材料的运用;二是运行过程中的低碳排放。低碳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环境、能源供应设施等;专用设施包含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设施。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的主要途径是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如新型能源交通方式的采用,循环污水处理技术的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使用等。

(三)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主要指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减少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体现在交通、住宿、饮食、购物等环节。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主要是提倡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徒步、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不用一次性餐具,选择环保酒店、商店,参加低碳旅游活动等。

四、低碳旅游开发模式

在低碳旅游开发模式上,俞棋文认为利用岛屿、内陆湖泊和海岸线等天然的低碳景观,发展岛屿型、内陆环湖型、海岸型低碳旅游开发模式;利用低碳建筑、低碳游憩设施、低碳社区,发展城郊离岛型和卧城旅居型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总结其在论文中提出的五种低碳旅游开发模式,结合生态旅游等开发模式的研究,我们对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总结如下:

(一)功能分区模式

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功能分区模式一样,这一开发模式主要应用于自然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其目的是避免对生态环境较好、生态脆弱区域的环境破坏,同时又能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保证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低碳旅游的功能分区模式不同于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的严格要求,其主要是对自然低碳旅游吸引物的产业功能进行分区布局,以实现对自然资源保护、能源合理利用、降低旅游生产和消费碳排放的目标。如在低碳旅游开发中注重对区块特色的分区建设,如森林绿肺、生态聚居区、地毯农业观光区、新型绿色产业园等。此外,各种低碳要素也要围绕这一功能分区进行配置,以其实现高效的资源利用,如以福建平潭岛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交通布局为例(见图1)。

(二)社区参与模式

与生态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不同,低碳旅游的社区参与可以是作为低碳旅游区的一部分参与低碳旅游,也可以将社区本身作为一个低碳旅游区开展低碳旅游。同时,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强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和发展利益分配两个阶段,而低碳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则强调对低碳旅游社区(或聚居区)系统性规划和管理,并且保证区域内碳排放量的有力监控和低碳技术的有效使用。社区既参与低碳旅游资源的建设,更参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如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的离岛区域开展低碳旅游区实践。

(三)产业带动模式

这一模式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低碳旅游开发。这些地区由于工业发展起步较晚,经济规模和工业体系尚未定型,其产业结构向低碳经济运行调整的成本低、阻力小。因此,可以利用承接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契机,选择低碳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并做好三大产业的合理布局,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低碳旅游的开发。如水利工程建设带动的库区低碳旅游发展。

(四)主题体验模式

主题体验的低碳开发模式主要以旅游者能够参与的方式开发低碳旅游。如低碳工业园区、低碳旅游度假区等。在这种开发模式中,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零碳出游或低碳出游的生活方式。

五、小结

总之,低碳旅游作为近年来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节能减排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旅游业界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对低碳旅游开发要素和开发模式的探讨也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次,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大家就这一问题展开更多的讨论。

参考文献

1、梅燕.发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J].商业研究,2010(9).

2、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思路与举措[N].中国旅游报,2010-01-08.

3、江丽芳,王晓云.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深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4、丁红玲,武媚.基于低碳理念的桂林旅游发展初探[J].市场论坛,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