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收获范文

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收获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3 16:26: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收获,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收获

篇1

Xiao Suili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摘要: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笔者就商洛学院学生对这门课的期待进行了实际调查,并根据教学规律及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沟通、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期待,提出了扩充法律内容、采用研究性学习、多元评价等改进措施。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Moral and Legal Basics class, and make the students really like the course and benefit from it for life-long, the author makes a survey among the students of Shangluo University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s to this course. Then she proposes reform measures for the course, such as adding some information of legal contents, adopt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and using multivariate evaluation way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s on the aspects of the changing 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学生期待 教学改革

Key words: Moral and Legal Basics;students' expectation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22-03

0引言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最终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行为规范。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教学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笔者在商洛学院特地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率达96.3%,调查对象分别涉及大学本专科各年级学生、20多个专业。调查范围较广,对象多样,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1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现行的教材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和学生目前的期待(需要)之间有很大差距。现行教材内容主要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过多注重社会对个人的规范和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社会规范的适从,忽视了社会对学生个体存在的需要和满足。因此,我们应改革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育既能实现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过程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并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初动因[1]。同时,“一些专家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由于自身潜能的充分展现而获得的完美的体验”[2]。那么,我们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的进行放学,使学生渴望我们所教并快乐地接受我们的所教。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知、情、意、念、行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以达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法律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中获得快乐,而且让学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在收获幸福的同时,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符合学生的合理期待(需要),使教学过程中的教材方向的指引力、教师的教学感召力、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同向合力。

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途径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应以学生的利益和需要(期待)为出发点,这也是实现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2改革建议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等能尽量和学生的期待(需要)相一致,以期提高我们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实现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2.1 教材内容改革由内容期待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更为强烈,这和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致的,“法制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每个公民必须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学生对法律的需求既反映了自身的需求也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首先,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反之亦然。要依法治国就是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各种事务的管理,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群众的主体,没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就不可能参与国事,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也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因此,对大学生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其次,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是当代大学生做一位合格公民的要求。

据西部网讯报道,2010年10月20日晚上,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肇事后,持刀连刺被害者8刀,致其死亡;同年12月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名学生在宿舍内被外校学生刺死,一名学生在阻拦中也被刺成重伤。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给他人、社会、自己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合法权利,做合格乃至优秀公民。

而现行教材《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总共八章内容,而法律仅占两章,而且法律部分的内容很浅泛,难以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期待,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大课本法律内容的比例。教学中需要主讲教师讲授道德和法律两部分内容,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所限很难讲透彻法律部分知识,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不但难以从中学到丰富的法律知识,反而冲淡了对法律的兴趣。因此,这门课程除应加大法律内容的比重外,还应让法律专业的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法律部分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在调查中32.3%的学生把获得“人际交往知识”放在了第一,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望融入群体,又不知如何去做的矛盾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灵活增添专题讲座,如说话艺术、交往礼节和技巧、沟通能力等等。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用。

2.2 教法改革

2.2.1 积极使用案例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情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4]。调查显示,42.5%的学生最喜欢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法授课。它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沟通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现生动真实社会现象,呈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表明对这些现象的态度,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讨论中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能更有效地的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还可以用“双向案例教学法[5]”。

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有效的参与教学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

总之,我们应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2.2.2 积极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记忆信息有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或4%靠触觉和嗅觉等。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单凭视觉是听觉的一倍,而视觉、听觉协同起来效率则是单纯使用听觉的十倍多[6]。调查显示,35.4%的学生最喜欢观看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在授课时应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许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在多媒体教室大班授课(100多人/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视频给学生呈现与教学相关的鲜活案例,新闻以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CCTV1《第二届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学生们看着感动中国的楷模,听着他们的感人事迹,潸然泪下。我相信每个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会有所触动。相反如果只是老师口头讲述一下,学生甚至以为那是老师虚构的,两种教学效果不可相提并论。讲到法律部分时播放CCTV1举办的《法治的力量》实况,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法律对生活在法治社会中的每个人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追求公平与正义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7]。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易于实现此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精心准备一些和教学有关的视频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兴趣,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3 改善师生关系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思想。“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8]。在学校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为人师表作用,和学生多交流自己人生体会、生活体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然而,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是教师科研成果,教师主要忙于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所以教师们大部分精力用于搞科研,投入到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大大缩水,无暇顾及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由此可见,要改善师生的关系首先应调整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改变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评价导向应回归学校的本职――教书育人。评价一所高校的发展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志,而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而教师要影响学生就必须和学生进行广泛地交流。把教师育人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国外大学的一些教学模式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在日本的岩手县立大学中,学生和教师建立起师徒关系,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由基本固定教师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了解,制订和实施学生培养计划,提高培养效果。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师生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学术交流。实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行有春风花雨的效果[9]。

其次,还可通过网络聊天、师生联谊会和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师生沟通,在师生沟通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4 改革《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评价方式据调查,目前部分高校该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还是笔试,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8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主要是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学生实际的道德情况或政治思想状况。失实的评价会适得其反,学生将会产生巨大的逆反心理,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对调查结果分析可知(表1),课程评价一定要注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表现,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而这些表现,学生们之间了解得最清楚,因此要注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民主评议结果。民主评议的方式也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舆论导向,良好舆论导向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是我们课堂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同时也要加强师生之间交流及教师之间的沟通,使教师也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师师交流树立道德模范,对思想上有具体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进行谈话,以达到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目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法律觉悟,矫正学生的道德行为,最终做一名社会主义合格或优秀公民。另外要注重考查每个学生道德的纵向提高过程,了解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尽量客观全面的评价每位学生。使评价结果达到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效果。

3《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学发展展望

建立在对学生实际调查基础上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改革,无疑会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提出的以上几方面的改革措施,只是对这门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以期加快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赵长太.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内涵的新解读――人的需要的一个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2]邢占军,黄立清.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J].理论探讨,2004,(1).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M].2010:182.

[4]刘强.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23-253.

[5]肖岁利.浅谈“双向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6]杨安俊.新课程呼唤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法[N].新课程报,2007,(11).

[7]张卫良,彭升,彭平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0,(3).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路径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态度、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课实效性进行分析与教学模式设计,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效性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优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实效性是指人们确立某一项目标后,经过精心策划、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产生的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所达到的有效程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指高职院校按照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其活动的结果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1年时间的讲授后,高职学生所获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的提高程度。教学的实效性是经过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学生不仅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而且掌握知识的应用技能,在认识与行为上有明显提高,即在“知、情、信、意、行” 5个方面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通过树立时间与效果之间关系观念,对单位时间内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收获是成正比例关系,即通过教师的恰当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使得学生的学习取得最佳效果。

一、实效性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地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是衡量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低的“晴雨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学风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必须立足于解决和增强实效性问题来展开工作,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特征

第一,客观性。客观性指课程的教学效果已经产生,是实实在在的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教师能够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并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特点,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过程,考察高职学生认同和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并以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与法治行为准则,学生的言行表现、考试成绩明显提高,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

第二,积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是指它的积极效果,即正面的效果。经过讲授与学习在学生中没有产生积极正面效果,就是无实效性。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的共同的努力,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总体上收到了正面的积极效果。

第三,特殊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特殊性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高职学生的各项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灵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本质就是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性质与内容特点,决定了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与特殊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与实效性的达成是一致的。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实现路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是以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和教社政〔2005〕5号文件精神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中强调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准绳,以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应用性,以高素质、高技能为依据,展开课程模式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实现路径是在教学目标、理念、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和教学手段方面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目标方面,突出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能力和守法、用法能力的培养,经过培养使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能够满足各行业需要。为了实现该目标,把总目标划分为以模块为单元的分目标,再分目标下设任务子目标,子目标下是每次课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在教学理念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诉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教学内容方面,结合学生实际,服务于职业化,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学习与生话中的实际问题。内容选取考虑三方面因素即中央文件精神、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岗位需求。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划分为5个模块,模块下设若干个任务。

在教学方法方面,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式或举例式教学方法,如以任务为引导、以典型案例为依托,以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为载体等多种形式的运用,提升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评价标准方面,采取考核、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期末考核、学生在交流与讨论、课堂表现、成果展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采纳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信息化,以多媒体,如简化与精美的PPT制作、音频视频的选取等运用;计算机网络,如网上授课、答疑、辅助学习资料的传送、提交作业等运用;通讯网络,如微信、QQ平台等综合运用贯穿主要理论内容。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为“1133”教学模式,即一个引导、一个依托、三种实践和三种信息化手段运用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高职院校教学形式,目的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不仅考量的是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考量的是高职学生的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的达成目标情况,即学了得管用,达到入耳、入脑、入心,导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刘川生:《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篇3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 of the occupation school lesson teaching Chu argument

Zhu Xiao-yun

【Abstract】“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 lesson is medium etc. occupation school new one after being virtuous teach a lesson course reform set up of a new lesson.Accurate confidence new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 design of way of thinking and inside logic relation, fitting processing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s, aim at current medium the job living a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dopt valid of teaching measure, reform evaluate student a way, ability make this course of teaching can smoothly progress.

【Key words】Medium occupation school;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Content of course;Teaching method

从2009年秋期开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要求,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该门课程是由原来的的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合二为一的一门新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德育课。如何把这门课程教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任务,是承担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亟待探索的课题。笔者于2010年春期参加了该课程的教学,现将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收获总结出来,与各位同行交流。

1. 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及内在的逻辑关系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领会大纲精神,把握教学内容体系。

1.1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五个专题――习礼仪,讲文明;知荣辱,有道德;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1.2 以上五个专题分立,前2个专题主要讲道德,后3个专题主要讲法律。但它们有内在的逻辑:由礼仪入手讲道德――由一般道德讲到职业道德――由道德规范讲到法律规范――由法治理念讲到依法律己――再讲到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民法、经济法等相关内容。

2. 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学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超越。教学内容既要充分体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和主旨内容,又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将教材内容主体化、情景化、信息化,进而转变为能动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因此在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探索后,还必须正确处理教材内容,科学地组织教学。

2.1 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德与法的和谐统一。新课程的创新之一,就是贯彻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实现了道德内容与法律内容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学中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整合,如将家庭美德教育和婚姻法、继承法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社会公德和治安处罚法相关规定结合一起;职业道德中的办事公道与职务犯罪的规定结合中在一起;诚实守信与合同法、民法的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等。通过这种结合,既体现课程的鲜明特点、讲清了道德的要求和法律的规范,又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思想道德层面受到更深的教育。

2.2 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内容。按照大纲“淡化传统的学科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教授必要的知识”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道德部分中的职业道德、法律部分中的民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危害与预防、劳动合同法等“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内容应是教学重点内容。

2.3 按照“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教学原则,筛选、补充教学内容。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两门课合二为一,因而面广量大,内容繁杂且较为抽象,而中职生又大部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低,因此教学中必须 针对学生的这一学情和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补充。如“习礼仪、讲文明”部分,中职学校一般都开设了“礼仪课”,这部分内容可不讲;“宪法”部分因初中已学习过相关内容,只需讲解“公民意识、人民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即可;第八课的诉讼程序内容,因涉及的法律专业性太强,只需给学生讲解“程序的作用、意义和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即可;刑法中的“职务犯罪”可省略。但是对于大纲规定的而教材没有的,要根据学生专业适当补充。如道德部分中的“遵守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这是更有针对性、更有意义、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应补讲。又如法律部分中的“遵守行业法律法规”,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所属的行业,进行相关行业主要法律法规的教育,以提高学生依法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实效性

3.1 尽量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学家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的案例,应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来源于现实生活,切忌“假、长、空”。案例教学的方式,可由教师在案例演示后,说明基本原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或由教师根据案例内容,提出要求和讨论题,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评析,或由学生参与“现场”,再现案例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讨交流。总之,教师要“以案创境,因案成趣,以案激情”,使学生“以案引思,据案论理,依理导行”。

3.2 结合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一般可采用下列步骤:首先,教师提出研究的课题,并作必要的启示或指引,让学生思考以寻求答案;其次,让学生回答思考结果,师生共同讨论答案的正误;最后,教师作出确切的结论,并总结建立概念过程中的经验。

(2)讨论式教学:主要是以专题讨论形式进行。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专题讨论或专题发言,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表达能力。如在第二单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不要勤俭?”讲“职业道德形为养成”时,组织讨论“如何看待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半/准军事化管理?”等等。

(3)合作探究式教学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指导学生相互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化、多元化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亲密合作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因此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要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

3.3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枯燥”、“单调”、“呆板”等是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手段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样化”的转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电视视频教学、观看影视音像资料等,使学生耳闻其声,眼观其形,身临其境。

3.4 加强实践性教学。本课程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是职业道德修养还是法律素养,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到行动上,为此,教学中应当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组织课堂讨论是最简单易行的实践性活动,教师可选取一个典型事件,让学生对此事从道德或法律方面进行充分讨论,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体验到道德、法律是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开展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如在道德部分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公共场所做些公益事;在法律部分教学中,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参观看守所、少管所,组织学生看道德与法律的电影、录像、电视、展览等。

4. 改革评价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应按大纲要求,从日常表现、学习成果、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进行,即改变现行片面依赖笔试成绩的评估模式,将学生的平时操行考察、作业评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根据中职生认知能力实际情况,可考虑按20%、20%、60%的比例,从平时表现、作业完成、笔试成绩三个方面对学生成绩进行鉴定。

总之,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深深感到,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就能使该门课程教学取得实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2009年09月11日;

[2] 扈文华 《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的体会

[EB/OL]http://省略/p-54851870.htm

篇4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对策

DOI:10.15938/ki.iper.2017.01.016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79-04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以分析和处理道德现象、指导自我道德行为的一种价值取向与价值心理,是促进大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也重点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1]传统文化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精神涵养,其所蕴含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素材。因此,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激,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相融合起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我国国家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道德文化传承,才使我国关于人的道德教育实践具有一种“先天优势”。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底蕴与涵养。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提供优秀资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等醒世箴言,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大学生加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理念的认同;深入挖掘“法者,天下之仪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等卓越思想,彰显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社会价值理念;通过挖掘“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等修身自律思想,提升大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感悟与认同。通过“古今对话”、“古为今用”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丰富各国共同遵循的世界价值。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路径参考。纵观历史,我国历朝历代对人的教育形式主要包含三种教育,即国家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古代国家教育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以及“治人”之学问;而从古至今的家庭教育则更侧重于家长的言传身教与“孝悌”等伦理道德的灌输;社会教育主要采取道德教化的形式,依托道德舆论、道德环境以及道德风气的熏陶加强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这三种教育对当今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育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示范价值的发展输送精神养料。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人的作用及价值,倡导人应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中彰显自我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主要包含对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引领。“精忠报国”、“治国齐家”体现了个人对国家利益价值的尊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关于奉献社会的千古名言体现了传统对社会价值的精神引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关于个人自律、修身的忠告则彰显了个人层面对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犹如“黏合剂”,可以强化和“粘合”当代大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共性”和“文化基因”,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群体形成相对一致的道德价值观;促使当代大学生在参与世界竞争时发扬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光芒,不因外界消极力量的干扰而放松自我修为和道德追求。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社会重构与深刻变革。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使我国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较大改变,大学生所处的道德环境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特征。部分大学生道德品行出现一定偏差,其价值追求、价值取向表现出令人担忧的问题与倾向。

1.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第一,道德责任意识淡漠。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其他成员道德责任冷漠,同情怜悯之心寡淡,不能推己及人,甚至更视“乐于助人”为一种“道德绑架”,不能理解和不认同见义勇为的做法。再如部分大学生离家求学迷失在大千世界却忽略父母的挂念,对家庭培育缺少感恩,表现出对家庭关系的道德冷漠。另有部分大学生缺少诚信意识,欺骗国家助学贷款拒不归还,肆意操作网络借贷平台,使身边的亲友利益受到损害等等。第二,重个人利益而轻集体与他人利益。部分大学生为了达到个人利益而罔顾原则,在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牺牲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满足个人私欲。例如2015年河南新乡一大学生因违法盗猎国家级保护动物燕隼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一案例虽是个案,却可看出个别大学生为谋取私利而不顾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漠视国家公共安全,表现出了该生道德的失守。第三,缺乏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许多学生没有把诚实守信作为安身立命的戒律而随意践踏。例如,部分学生为了扩大个人自媒体影响力不惜造谣、传谣,在公共危机爆发时急于散播不良舆论,夸大和歪曲事实,对社会安定团结造成一定的影响。更有个别学生无视道德与法律的尊严,为了满足自己虚荣不惜走向违法之路。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缺少道德自律和自我反思,反映出大学生道德约束和自控能力的薄弱。

2.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成因

第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变化。当代大学生多数是“90后”的新生代,他们出生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收获成果的阶段,成长于社会利益多元和社会结构重组的时代,外来文化的涌入在改变我国民众价值观念的同时,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价值标准朝着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社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包括贫富差距、地域差距、教育不公、等等,社会舆论的利益至上、一夜暴富等宣传诱导至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理想受到质疑,道德标准产生动摇,继而出现了道德价值观让位于个人利益的错误思想。

第二,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及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实效性不足。多年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道德教育始终是我国整体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青年的成长,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较少接受系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而在大学阶段一些高校更加侧重专业教学和注重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道德价值观教育往往仅存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之中,缺乏全员和全过程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养成,高校培育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内容、方法及途径亟待创新与提升。

第三,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缺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学生整体教育中的关键一h。然而,伴随着社会整体道德价值观的重构,大学生家庭成员的道德价值观也出现了嬗变。有的父母忽视家庭道德价值观教育,不能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华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家风失范不仅不能以身作则,而且带头败坏社会公德。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家庭教育的内涵不足,致使大学生缺少常态化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熏陶,这也是造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四,大学生自身道德价值观学习意识不强。目前来看,知行不一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问题的显著特点,我国新生代大学生“表现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和偏差,即道德认知失衡。”[2]部分大学生缺少自觉接受和汲取道德价值观的意识,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价值营养,不能从世界角度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由于盲目崇拜和追捧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中缺少民族情怀、理想信念;缺乏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等高远志向和精神品质。加之部分大学生道德学习、道德自律、道德升华意识不强,致使自我道德价值观随波逐流,出现了道德价值取向的迷失、道德价值追求不足。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具体措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源、文化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基础和源泉。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宝贵涵养,为此,应整合社会、学校、新媒体、家庭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建立五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育之中,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1.学校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过程。高校应充分发挥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系统性优势,全面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第一,理论课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中国化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为此要找准我国历代圣贤及诸子百家关于对事物本质和社会运行规律的探讨与哲学理论的契合点、共生点。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深层次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其深刻认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崇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第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崇信尚德、孝悌仁爱、德法结合等教育资源,有机融合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中,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及民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水平。同时,应深入挖掘高校每门专业课程中的道德资源,引导大学生在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实践中践行诚实守信、求真务实、严格自律、遵纪守法的品质。

2.社会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主流文化风尚

社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渗透性和隐蔽性。通过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大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使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逐步向着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靠近。首先,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基础。强调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3]。为此,应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道德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和行为准则,持续净化社会道德环境。其次,公益事业社会组织应发挥作用。各地博物馆、历史陈列馆、慈善机构以及社区等组织单位,应该积极肩负起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的社会责任,自觉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公益与志愿服务等,为大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帮扶和条件。再次,发挥企业优势弘扬道德文化。大型知名企业如海尔、华为等企业,在为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国际荣誉的同时,应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传播到世界文化中去,在有形和无形中向青年、社会及世界传递中华传统道德文化。

3.新媒体教育:依托新媒体弘扬传统文化净化网络空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文化,为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度的传播与发展。一是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新媒体的应用者90%是青年学生。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谦恭礼让、严于律己”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素养。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新媒体的信息内容,养成文明使用新媒体的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二是开展网络道德价值观教育。通过新传媒对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律意识。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肩负起传播积极健康文化的责任,做网络新媒体的“卫士”;学会在新媒体活动中修身和克己,在利用新媒体过程中诚实守信,不造谣、不传谣,自觉净化空间维护稳定,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与国度的“播种者”。

4.家庭教育:重视和优化家庭道德价值观培育

曾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并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4]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依存,这种情感的“根”深植于家庭生活当中,为家庭教育提供着重要的精神和文化指引。第一,家长的以身示范。作为学生的父母应自觉从传统文化中提取道德精华,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见习、对孝悌仁爱的亲躬与传承,必然耳濡目染影响与传递子女。家长道德行为的示范引导,对子女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和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二,家风的塑造。家长要通过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引导学生注重道德实践,提高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义利观。通过塑造良好的家风、家训,营造浓郁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知行统一。第三,“修剪”大学生的行为。家长要时刻关注子女的思想变化和行为举止,告诫子女“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净化思想,矫正自我道德价值观。家长还要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刚直不阿”的思想精髓,使进大学生修身自律,崇德向善。

5.自我教育: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道德主体能动性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最高层次和价值取向,“是一种以善为目的的意向性道德抉择。”[5]引导大学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其一,大学生应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习、提炼和转化传统道德文化的能力。其二,大学生要丰富和厚植自我道德素养,用优秀传统文化涵B自我的道德世界,躬行践履,锻造品质,自觉在社会实践中弘扬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其三,大学生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读,萃取文化精华,提升道德认知,实现知行一致。其四,大学生要提高学习践行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自觉。大学生应做到友爱同学,挂怀亲人,感恩师长,用自己的言行兑现道德价值承诺,时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检验自我,将自我道德价值观外化为道德实践;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增强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以自身道德力量和道德能力彰显中华文化的风格与气派。

参考文献

[1] 陈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6-09-22(7).

[2] 黄海.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论析[J].教育评论,2014(5):94.

[3]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1).

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22-04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对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度,增强体育专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组成员从2014年开始积极探索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于2015―2016年在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各个班级中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之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堂和课外延伸为平台的互动教学模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各种教学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在本课题中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实施分为五个环节。

(一)结合学生特点,挖掘互动主题。在多维互动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必须结合本门课程特点及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熟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在把握好课程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挖掘互动教学的主题。其次,要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进行问卷调查摸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认知水平,切实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的期望及学生关注的话题。再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互动教学环节,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性。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教师在认真钻研本门课程教材的基础之上,将课程的内容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入学适应教育模块(绪论章节);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块(第一章至第三章);三是道德法制模块(第四章至第七章)。在不同的模块,课题组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专业特点设计了不同的互动主题,同时通过对各模块中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以实现各模块的教育目标,让课程内容形成一个既井然有序又有机联系的整体。如在第一模块设计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活规划互动主题,在第二模块设计了奥运冠军的成长之路互动主题,第三模块设计了“小悦悦事件”的道德与法律之争等互动主题。这些互动主题结合学生特点及实际,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非常高。

(二)布置互动主题,做好启动准备。教师制定出互动主题之后,要根据互动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在充分掌握该主题的基础之上,制作出课堂上所使用的课件,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用到的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文件及相关教具。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互动教学效果,必须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准备时间,那就是要提前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自学课本相关内容、分析整理相关资料来达到对互动主题的认识,从而结合自身实际及社会热点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制订学习计划,怎样在网上及图书馆搜索查阅相关资料,怎样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怎样凝练自己的观点等。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的学习中,教师设计了关于“金钱是不是万能的”辩论。在进行辩论的前一周课上,课题组把全班同学分成了正方和反方,要正方和反方分别推选出5名同学来担任辩手,同时,将辩论主题、辩论程序、辩论时间告诉学生,还选出两名同学担任计时员。在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教师通过QQ、微信等方式跟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在辩论当天,参与辩论的学生表现出色,整个辩论过程精彩而激烈,时不时引发场下学生的阵阵掌声。通过布置互动主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次辩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实施互动教学,进行合作探究。这一阶段是多维互动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经过酝酿环节及启动环节的准备,已经对课程进行了合理的互动教学设计,同时也把相关的任务交给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灵活采用情境体验互动、角色扮演互动、案例讨论互动、团队合作互动、问题探究互动、辩题争论互动、对话互动等互动方式,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表达思辨能力等。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上课特点及上课优势,在班级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互动的形式可分为多种,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多媒体设备之间的互动。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在第一章“理论的两大成果”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从而进一步明确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课题组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迹介绍的视频。课堂上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对马克思、恩格斯产生了敬仰之情。但是仍有很多学生存在着困扰: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60多年前的呢?是不是已经过时了?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问,教师提出问题:“在当今坚持有没有其必要性?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开始进行讨论,他们对于该问题的看法不一,各持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次次思想的碰撞。

(四)进行相互点评,实现反思提升。相互点评是教学反馈的重要阶段,要通过点评对课程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有疑义和争论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对课程知识进行引申、迁移及拓展,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科学思维方式。点评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教师点评学生、学生点评教师与学生相互点评。这三种点评方式都必须在平等的环境与氛围中进行,双方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点评,切不可轻易地进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尤其是教师点评学生是最有权威性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掌握好点评的艺术,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表现,在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时必须以理服人,而非教师所说的一切就是真理的高高在上姿态。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在当今坚持有没有其必要性?”这一问题为例,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双方观点进行相互点评的过程。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请各组代表与同学们分享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拿出一本《资本论》的书,说道:“之所以能成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因为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及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直到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读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这并不仅仅只是中国人在读,还包括很多外国人,其中有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国人在读这本书。这是由于,是深刻察析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方法,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让大家在全球再一次看到马克思思想的光芒。我们应当把作为引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指南,坚持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师通过点评,来对课堂讨论问题进行总结,既具有权威性,同时也具有说服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的理解与认识,最终实现学生对思想及情感上的认同,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字面上的表述。

(五)课后交流联系,延续教学互动。课后的交流与互动是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延续与深入,是对所学课本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最为生动的实践环节。在此阶段,教师给学生布置拓展式的作业,让学生将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去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去分析生活中的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设计了学生遵守公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态度的调查与分析、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与分析、学生对本校的总体评价及原因分析、优秀学生访谈录等实践作业,同时,还组织学生参与清明祭扫革命先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等。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堂外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拓展作业的指导,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畅通、更加有效、更加深入。

二、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本课题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2014级、2015级体育专业学生作为教学改革对象,涉及体育教育、运动训练、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体育保健、体育服务与管理及民族传统体育6个体育类专业。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同时,在开学初及学期末对同班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收回调查问卷352份,问卷有效率为97.8%。通过对教学改革前后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体育专业学生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增强。在教学改革实施之前,课题组成员对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39.8%的学生认为在体育专业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有必要或有一点必要,有60.2%的学生认为体育专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没必要(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在体育专业学生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许多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到学分,并没有真正从心理上重视并认同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贴近体育生专业实际的教学设计,融入微课、慕课等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爱程度,让学生从“要我学”主动转变为“我要学”。教学改革实施之后,当再次问及这一问题时,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有了新的改观,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并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如表1所示,82.4%的学生认识到在体育专业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必要性。同时,如表2所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感兴趣的从8.0%提升至32.4%,一般感兴趣的从35.2%提升至59.7%,表示反感的从56.8%降至7.9%。由此可见,教学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有了进一步增强。

表1 学生对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统计表

您认为在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没有必要? 非常有必要 有一点必要 完全没必要

教改前 9.7% 30.1% 60.2%

教改后 38.1% 44.3% 17.6%

表2 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爱程度统计表

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爱程度如何? 非常感兴趣 一般感兴趣 反感

教改前 8.0% 35.2% 56.8%

教改后 32.4% 59.7% 7.9%

(二)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提高。在教学改革实施之前,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度一直很低,学生迟到、旷课、早退的现象较为常见,在课上聊天、睡觉或玩手机的学生也大面积存在。学生对于老师的讲课并不关注,对于老师课堂上的提问或布置的作业也不关心。通过对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发言情况及在课后与老师交流情况进行调查,课题组发现高达89.1%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没有回答过问题或者进行发言(见表3),高达91.5%的学生在课后没有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见表4)。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专题讨论教学、辩论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让体育专业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内外的积极性。在教学改革实施之后,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回答问题或发言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如表3所示,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由教改前的10.9%上升为59.7%。此外,在课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进行沟通的学生人数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课后与老师沟通交流的学生由教改前的8.5%上升为33.0%(见表4)。

表3 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发言情况统计表

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回答问题或发言的次数有多少? 没有 1-2次 3-4次 5次以上

教改前 89.1% 8.0% 2.3% 0.6%

教改后 40.3% 46.6% 6.8% 6.3%

表4 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与老师交流情况统计表

在课外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沟通的次数有多少? 没有 1-2次 3-4次 5次以上

教改前 91.5% 7.4% 1.1% 0%

教改后 67.0% 23.4% 8.5% 1.1%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影响力扩大。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在教学改革之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十分差。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没有太大收获,学过就忘记或者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帮助。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入了“弘扬奥运精神 做一名诚信的体育人”、“我为体育竞赛添光彩”等专题教学,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社会实践形式丰富多样,涵盖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实践活动、参观企业、革命老区活动及社会调查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中的影响力得以逐步扩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了新的体会,有61.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加强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及法治观念,53.4%的学生认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50.6%的学生认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明确了奋斗目标,认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没有太大收获的学生也从60%降至15.3%。此外,课外实践活动的丰富及多样性也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教改后,学生普遍认为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对自身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68.8%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了见识,55.7%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了社会,49.4%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没什么用处的学生也从33.5%降至10.8%。由此可见,通过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得以发挥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三、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反思

通过对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增强,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影响力扩大。但课题组成员在调查中也发现教学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于新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覆盖面仍不够广、课程考核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针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课题组成员从互动主体、互动管理、互动维度、互动空间、互动平台及互动评价等方面入手,提出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提升路径。

(一)注重互动主体的参与性及互动管理的严密性。多维互动教学实施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作为互动主体要主动积极参与到其中。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上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教师必须提前做好专题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到内容新颖、题材丰富、过程精密。要积极寻找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切入点,将学生充分动员组织起来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具有高度的严密性。课前的设计准备、课中的分工协调及课后的完善总结都必须严格进行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各个环节之中。尤其在大班教学之中,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严密性更显得尤为重要。

(二)注重互动维度的创新性及互动空间的灵活性。多维互动教学是多种教学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学生、课程、社会、媒体之间进行着多元的信息交流与活动交往。在多种教学因素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影响互动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多采用辩论式、问题式、演讲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拓展课程内容知识,并通过QQ、微信、博客等工具来进行沟通交流。在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紧跟时展的要求,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入一些新的教学案例。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效资源,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及配合,拓展课堂外的实践方式与途径。

(三)注重互动平台的时代性及互动评价的多元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课程的互动平台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微课及慕课的出现对传统的课堂教学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多媒体技术。此外,简单的课件制作、图片编辑、影像处理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之一。实践表明,图文并茂、声像具备的课堂教学更为学生所喜爱,也更容易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在评价方面,必须引入多元评价机制,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把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的主要评定依据,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还有学生在价值观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通过调查显示,62.5%的学生认为平时成绩占50%、考试成绩占50%是比较合适的成绩评定方式,这也表明学生对课程考核的一个新的要求。在进行课程成绩评价的时候,必须充分借助评教评学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点评,力求做到考核过程科学,考核群体普及面广,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公开及公正,通过考核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欧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大班教学环境的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6)

[2]张梅花.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

[3]程恩富.的当代意义[N].人民日报,2013-03-19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2014JGA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