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问题分析范文

家庭问题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3 16:26: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问题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问题分析

篇1

【关键词】家庭经济学 丁克家庭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14-02

在人口学课程授课中,需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人口增长问题。就微观角度而言,我们经常从家庭经济学角度分析人口生育问题。

一 丁克家庭简介

经济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演进使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更为开放、多元和现代化,并为丁克家庭的产生创造了条件。“Dink”一词为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缩写,即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结构。丁克家庭模式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欧美等地流行,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它悄然地侵入到我们这个素来鼓吹“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国度。目前中国选择这种家庭模式的夫妇已经突破60万,主要集中在京、津、沪、穗等大城市。虽然丁克家庭不是目前家庭结构的代表,却冲击了几千年来生育作为家庭永恒主题的现实。根据蔡洪福等对上海育龄妇女在1983年和1994年的两次调查,上海育龄妇女不想生育的比例从1983年的0.5% 上升到1994的1.7%,到2002年调查时,上海市民不愿生育的人数已达4.9%;北京育龄男女中约有10% 选择不要小孩;深圳白领女性中21.7% 的人明确表示不打算要孩子。2003年8月,北京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与1997年的同期调查结果相比,选择丁克家庭的人数上升了1.1%,总人数比例达到10.51%。

二 丁克家庭的特点

丁克家庭作为一种新型家庭模式,有以下几项鲜明的特点:

第一,丁克家庭中的成员呈现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的特点。丁克家庭正在成为一种“高层次”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据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可知,自愿不育者中身份为干部、知识分子的比例占73.7%,具有大专以上教育水平的男性占65.8%,女性占68.4%。在白领中,20~24岁和25~29岁人群中不想生孩子的比例高达20%和13.5%,而45~49岁不想生孩子的比例仅为9.5%。在不同学历的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者选择丁克家庭的比例最高,达到10.3%;家庭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受访者中选择丁克家庭的比例达到13.7%,而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中仅为5.5%。

第二,丁克一族极其现实,一方面,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属于事业型;另一方面,注重消费与享受精神世界,追求生活质量。他们以个性独立为基础,强调两性平等。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激烈的竞争,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在业余的时间为子女操劳,不愿被生育拖累事业,影响个人奋斗和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而是集中精力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拼搏。

第三,从地域上看,城市中选择丁克家庭的人数比例要大于农村。原因主要有四项:城市妇女结婚较晚,其生育率本身就比农村妇女低;城市的年轻人高学历、高收入、追求高层次的生活方式的特点决定了选择不育的概率更高;城市的激烈竞争让一些人喘不过气,容不得他们将时间过多地耗费在抚养孩子身上;城市人接受新观念、新文化较快,而在农村,“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较深,选择丁克的社会压力要远远大于城市。

第四,从性别决策上来看,女性选择丁克的愿意要大过男性。因为从抚育子女的机会成本来看,女性的机会成本显著大于男性,养育子女会影响到女性的工作、学习、经济收入以及社会参与,所以女性和男性相比,女性选择丁克的意愿更强。

三 从家庭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著名人口经济学家莱宾斯坦教授认为,家庭规模的确定由父母对生育子女的选择来完成,而父母对生育子女的选择取决于该孩子的预期的成本—效益。孩子的成本可分作两部分:一部分为直接成本,即从母亲怀孕到将孩子抚养自立所花费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婚姻等的费用,即直接的货币支出;另一部分为间接成本,即父母主要是母亲因哺育照料孩子耗去时间而丧失受教育、获得更有利岗位和升迁而减少收入的机会,又称机会成本。而父母选择生育孩子是因为孩子给父母带来效益,孩子对父母的效益包括:第一,劳动—经济效用,即孩子作为劳动力直接为家庭提供经济收入;第二,养老—保险效用;第三,消费—享乐效益,孩子作为“消费品”,具有满足父母感情和精神需要上的效益,能够带来“天伦之乐”;第四,维系家庭地位的效益;第五,安全保卫效益;第六,扩展家庭效益,一般发展中国家多希望“多子多福”,家庭子女多,安全有保障,保持家庭的昌盛。

莱宾斯坦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边际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上升,而边际孩子的劳动—经济效益、养老—保险效益等却明显下降。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在莱宾斯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孩子效用最大化理论。人们在追求孩子效用最大化时,往往偏好选择将投入放在提高孩子的质量而非数量上,即对孩子的投入由数量成本向质量成本转移。这种孩子的成本—效益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育意愿的选择,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家庭为什么选择少生或丁克的原因。

父母在生育孩子时总是寄期望于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便到老年时可以享受到儿女们带来的效益。如图1所示,根据孩子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父母选择生育Q0个孩子。事实上,如果考虑到未来孩子的效益和成本与父母们所期待的不同时,很可能父母对孩子数量的选择将不在Q0水平上。

首先,分析孩子的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社会中子女所能提供给父母或家庭的利益发生改变,子女在家庭生产中作为家庭劳动力的效用降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全,使人们的养老问题有了经济保障,孩子的养老—保险效益降低,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冲击,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作为家庭未来的顶梁柱、防老的重要性日渐减弱。家庭生育功能大大减弱,孩子对家庭的安全保卫效益、扩展家庭效益等同时降低。由此,传统家庭受到了威胁,父母从子女那里得来的收益趋于减少,这些原因使得孩子的实际收益远远小于预期收益,而且这种收益的减少以及减少的程度是未来20~25年内不能估算的。综上考虑,一些拥有超前思想、生活水平高、文化层次高的年轻夫妇为了不降低目前的生活质量不愿意冒这种实际收益降低的风险,因此打算生育的孩子数目减少,即Q1<Q0(如图2)。对于丁克一族来说,Q1趋向于零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分析孩子的成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消费观的出现以及迅速变化着的新鲜事物让人们措手不及,养育孩子的实际成本往往远大于预期成本:一是用于孩子人力资本的投资额越来越大,孩子本身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等也使得抚养孩子的成本与日俱增,这会降低人们对子女数量的需求动机,将投入放在提高孩子的质量而非数量上;二是社会处于转型期,随着人的自主性、流动性的增强,感情的风险和婚姻的难度也在提高。一些青年对婚姻的稳定性没有把握或为了追求更自由的空间,惧怕将来婚姻会发生变故,而孩子的抚育等经济负担和麻烦会增加离婚的成本;三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才的竞争,生育孩子就意味着在孩子身上要花费许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会失去很多机会成本,因此,选择少生或不育而集中精力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拼搏。考虑到上面的几方面,抚育孩子的真实成本会大于预期成本,而且这种风险的大小在变化万千的社会中难以预测,人们选择的孩子数量Q2<Q0,而追求自由、极为现实的丁克一族拒绝生育,Q2趋向于零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如图3)。

事实上,对丁克家庭的选择更多的是对上述两方面的同时考虑: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而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毕竟,家庭的生育职能经历了人类历史很长的一段时间,单就其中一种原因似乎还不足以使人们下定决心选择丁克、放弃生育,但往往是两方面的共同压力作用使得选择丁克家庭的人们坚定不生育的决心。子女对父母的效用、价值不断下降,而养育孩子的成本却越来越高(如图4),在两方面压力的作用下,本打算生育Q0个孩子,却最终选择生育Q3个,而Q3更趋向于零,出现丁克家庭。

四 结束语

不论什么原因,丁克家庭体现了现代人承担的社会压力正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期望能从哺育后代的重压中解脱出来。丁克家庭的出现只是多元家庭格局中的一种,比例很少,但国内外的一些资料表明,这种家庭模式在扩大,预示着这种特殊的家庭格局在未来可能会对整个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松.京城“丁克一族”为自由而“断后”[EB /OL].新华网?北京频道,2004.7.25

[2]蔡洪福、傅成文等.上海市20~34岁育龄夫妇生育意愿调查[J].人口与计划生育,1995(4)

[3]陈胜利、张世琨.当代择偶与生育意愿研究——2002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4]嘉男.婚姻家庭:中国“丁克家庭”突破60万——拒绝生育到底能坚持多久?[N].中国妇女报,2004.1.29

篇2

    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家庭生活中父母或长辈对未成年人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主要是指长对幼的单向而有意识的教育。但是现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又忙于工作,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有些歪曲,认为孩子比较听话和将来学习能搞好就行,以后上了学自然都会学好,而对其他的行为进行纵容,不知不觉孩子就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这些家长显然是歪曲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1.家庭是幼儿最原始、最自然、最温馨的生态环境;2.家庭教育对幼儿有先入为主的作用,一旦不良习惯养成很难纠正;3.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居于首位;4.良好的幼儿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这些家长必须明确,正因为家庭教育如此重要,历史上许多不平凡的人都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此不必举例。

    二、家长要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家庭教育

    有些家长会说,我一直都没惯着孩子,要求一直严格,该骂了骂,该打了打,怎么孩子现在有这么多坏毛病?其实还是家长的家庭教育太片面了。家长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各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要从生活起居、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流、文明礼貌、生活常识、健康常识等等各方面进行家庭教育,家长要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

    (一)如何使幼儿不任性

    现在的独生子女,有些溺爱严重,尤其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过的孩子,更加严重。真是要星星不敢给月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以理解,孩子少嘛!不这样就对不起孩子,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其实这对孩子将来成长极为不利,以后孩子会不理解家长,不理解教师,不理解同学同事,唯我独尊,刚愎自用,自私自利。比如孩子想买零食吃,诸如冬天吃雪糕,辣条或一些其他“垃圾”食品,家长明明知道这些零食对孩子身体不好,甚至会得疾病,但是家长考虑到孩子想吃,要是不让他吃,他就会大哭大闹。再想想自己当年什么零食也吃不上,就觉得孩子太可怜了,买吧。当然还有孩子买一些贵重的玩具,家长明明知道经济上可能负担不起,或孩子根本只是玩个新鲜,或玩不了几天就会将其损坏,最终还是顺从了孩子。长此以往,孩子想要的东西,必须得买,孩子想干的事,不管是与非,必须得让他干,这样不知不觉就使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

    那么,家长在这方面如何进行家庭教育?1.要对孩子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不懂道理,家长要给他解释清楚。比如买“垃圾”零食,家长要这样解释,虽然零食口味好,但是不卫生,吃了可能会肚子痛,或可能呕吐,长时间吃还会慢性中毒等等。如果孩子确实是饿了,那就说服他买其他的可以充饥的卫生的食物。如果这样给他解释,一般的孩子都会听话的。2.如果孩子确实不能说服,那就是已经任性了,扭转起来确实有些困难。尤其是孩子看上了某种玩具,不买不行,也说服不了。这时,家长一定要立场坚定,要做出真生气的样子,哪怕孩子哭闹和折腾。一般稍微懂事的孩子是不会在大庭广众的场合下折腾的,如果还真的哭闹,大人尽管假装离去,孩子一看哭闹无济于事,买的希望不大,自然而然会追随家长而去。这样的话,以后孩子买东西就会逐渐不会任性了。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篇3

关键词: 幼儿 问题行为 家庭教育

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追溯到其孩童阶段家庭方面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防止幼儿发生问题行为、养成健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

笔者深入到幼儿园和家庭,选取了三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得到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案例一:某女孩,4周岁。据教师讲,她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即使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这些说明她与其他幼儿不同,她的害羞、焦虑等表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其家庭状况,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与其他同伴交往。直到3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多时间与孩子交流。

案例二:某男孩,五岁半,非常好动。据教师介绍,他是前段时间从别的幼儿园转入该园的。刚来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了十分好动的状况。平时不能安静地坐着,室内活动时手脚不停,常离开座位乱跑;吃午餐时玩勺子,不能安静地吃饭;午睡时东翻西翻,不能好好睡觉。笔者观察到,他上课时根本不听教师讲,自己在那儿搞小动作,或逗别的小朋友。通过了解其家庭情况,得知他的爷爷奶奶很宠他,小错不批评,犯了较大的错,也总在其哭闹中了事。而他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常把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带。虽然该小孩父母对孩子要求严,但是教育方法简单,非打即骂,结果与孩子关系紧张,对此两人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三:某男孩,六岁,据说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笔者观察到,在活动中他表现霸道,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和别的同伴合作。小朋友们说他常欺负人,不喜欢跟他玩。笔者对其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其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照顾他的是其姨父姨母,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其比较宽容,甚至可以说是纵容,所以他一贯很霸道,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个幼儿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发生问题行为的两大影响因素:

第一,亲子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或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或是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虽说孩子的抚养者也爱他们,但终究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在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孩子比较多的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主要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隔代教养问题,即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从案例中不难发现,隔代教养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一是隔代教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虽说祖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但祖辈之爱与父母之爱终究是不同的,祖辈毕竟年纪大了,比较喜欢安静,还难免有抑郁、焦虑等的消极心理,儿童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像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二是隔代教养阻碍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总体而言,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新观念、新知识接受能力差,缺乏超前意识。对孩子只讲吃饱穿暖,不重学习教诲。有些老人喜静,和幼儿少交流,从而影响了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易使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老人出于安全的考虑,常限制儿童的自由活动,使儿童失去许多感知世界的机会。三是隔代教养易导致儿童的“恃宠”。许多祖辈对孩子十分宠爱甚至溺爱,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其形成任性、骄纵等心理特点和不良习惯,孩子与祖辈日益亲近,而和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由父母直接抚养和教育幼儿,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和谐的亲子交往中,父母随儿童做各种活动,使儿童用探索的眼睛感知世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感情的沟通,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同时孩子从父母那里深切感受到关怀和爱,获得一种充分的安全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等。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家长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要求其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稍有违背就训斥和惩罚。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不作严格要求和必要约束,任其发展,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及时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而是无原则地宽容、庇护,与孩子较少交流和沟通。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把孩子作为活泼个体,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制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及奖惩比较恰当,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并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在案例中不难发现,案例二中的男孩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不受约束,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下,养成了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约束,激起了孩子的反抗情绪。案例三中孩子的姨父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敢严格要求,也采取了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结果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脾气暴躁。

三、教育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作为家长应特别注意:

1.两代人教养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双职工家庭在我国城市居多,这样,父母与幼儿每天分离时间较长,在一起活动交流的时间较少。显然,隔代教养为年轻的父母们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慈爱宽容,也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但是,隔代教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并不是隔代教养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实施教养。因为即使是亲子教养,若父母教养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教养与祖辈教养需要注意相互协调。

其一,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关爱。一些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祖辈带,他们就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在潜意识中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义务。因此,即使孩子与祖辈住在一起,父母再忙也应抽时间与孩子相聚或生活在一起,多关心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其二,父辈与祖辈优势互补。一般而言,祖辈们生活阅历丰富,注重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而父辈接受能力快,理论知识较多,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其三,注意保持两代人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家长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使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比如,孩子一不称心就哭闹发脾气,而祖辈出于对孩子的娇惯,常常无原则地迁就了事,易使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纵,在祖辈的一味保护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靠山,即使父辈教育正确,也敢和父母作对,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两代人应该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努力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做到配合统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气氛及父母的榜样示范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充满关心和爱护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幸福地成长,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一,家长要尊重孩子。家长应既是孩子的长辈,又是朋友和伙伴,和他们共同玩耍、活动、探索,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应赞赏、表扬;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错误言行,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应循循善诱,给予正确引导。第二,父辈和祖辈应相互体谅,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欢乐祥和、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其三,家长应做个“有心人”。作为孩子的父母,需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规律,孩子犯了点儿小错,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甚至打骂相加,结果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压抑或反叛的性格,也可能为孩子所模仿,变得粗暴不讲理。因此,家长必须时时留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长还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使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能够被早发现、早制止。

3.教育内容不可偏废,改进教育方法。

现实社会中,不少家庭在设计和安排教育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具体表现为重视培养特长,如教孩子弹琴、跳舞、画画,而忽视了夯实基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笔者认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在个性上变得自私自利、骄傲任性、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其特长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及早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是不可取的,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我们知道,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本身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认识外界事物。所以家长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行为。如案例中那个多动的男孩,比其他幼儿显得多动了些,但不能就此认定他的行为都是不好的。笔者发现他喜欢干的事儿不少,玩儿时也很用心,但他不知什么时候玩、该怎么玩,所以常出现一些多动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注意教育方法:第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先制止其不良行为,再对他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让他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做;第二,可采取行为引导方法,引导孩子把比较多的精力花在他感兴趣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如陪孩子做智力游戏、玩积木拼图等;第三,多和孩子在一起,引导他如何正确地与同伴交往;第四,孩子有一点进步,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适当提出新的要求。

幼儿的问题行为会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注意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

[2]汤燕辉.有社会行为问题幼儿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04,9.

篇4

关键词:幼儿行为 家庭成因

前言

    为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笔者深入幼儿园、家庭进行观察和调研,选择两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对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男孩,6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并对问题答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他也一声不吭。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手脚协作能力很差,跳绳从未成功跳过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对笔者说:“老师,他是‘哑巴’,从来不说话的。”笔者试探地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请他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以前我们请过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现在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

    笔者友好地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一起玩,逗他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表现,没有排斥表现,甚至有时抬头对笔者笑,但从来不与笔者说话。班里的老师说,这位小男孩有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刚进幼儿园时,不但不说话,也不听教师的指令,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发出哼哼的响声,而不会用言语表达出来,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师的指令行动了,有时候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还可以说几个单词,但很少成句。通过家访,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两地分居,父亲是个生意人,母亲当过教师,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优越。小男孩2岁前由祖父母抚养,2岁后跟在父亲身边,一直上幼儿园才由母亲带养。小男孩的母亲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对儿子的自闭症很着急和忧虑,曾尝试过许多矫正的办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亲则认为,儿子的自闭症是遗传于妻子,他认为妻子也不爱说话,非常文静,有点孤僻。在教育观念上,父亲认为对孩子应该从小管教,理由是现今社会风气腐化,道德败坏,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从小严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误入歧途,而母亲却认为孩子有行为障碍,应宽容地对待孩子。

    案例二

    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幼儿合作,几乎每天都会受到教师的处罚。一些小朋友说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较差,作业很马虎。见笔者主动跟他玩,跟他说话,表现得很开心,就主动与笔者分享玩具,常常缠着笔者,但好动的行为收敛不多。教师说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为班上孩子较多(30多个),教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与教师访谈和家访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他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老师,已退休,现在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为人性情淡薄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姑妈身上。男孩的姑妈说,四岁前,男孩一直由姨妈抚养,姨妈对他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来到姑妈家后,姑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管教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尽量满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也不理不睬,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又怕又依赖。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来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赞同姑妈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很开心,缠着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见到父母对其他孩子亲热点会非常不满。姑妈说,他对管教这个孩子已精疲力尽,有种受挫感。

    二、案例分析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两个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两个孩子的抚养者都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

    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1]

    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抚养,再由父亲抚养,最后又与母亲生活,由于祖父母、父亲、母亲的三个生活环境中的语言都不同,孩子不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过着动荡的生活,结果导致孩子语言障碍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语言障碍,使儿童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心中产生自卑,环境适应能力差,社会性行为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形成孩子畏缩。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造成自闭症。案例二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父慈母爱,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为附庸,压制其独立性、创造性,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经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要求子女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稍有违背就会遭到训斥或惩罚,有时甚至是过于粗暴的惩罚。与之相反的宽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的淡漠。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发展,他们虽然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其主要表现是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绮、卢咏莉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父母双亲的严厉的教育方式都与儿童被负提名、儿童的攻击性、学习问题等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被正提名。儿童的害羞等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儿童被负提名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3]天津社会学院的关颖等通过对天津市区、郊区各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实施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证实了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得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型。我们的案例研究也发现了这一点,案例二的第一个抚养人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生怕过于严厉的管教,会招来他人的非议,因此不敢用纪律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轮到姑妈抚养时,姑妈意识到对孩子采取宽容放纵的严重性,又过分控制、约束孩子,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非但没有纠正孩子的坏行为,反而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亲和母亲教育方式的综合体。由于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质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相同与不同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当,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如果父母双方,一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两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为不恰当教育方式的组合。[4]在案例一中,孩子的父母对管教孩子应采取什么方式一直存在分歧,父亲认为要严加管教,母亲则认为应宽容孩子。本来,由于父母两地分居,孩子生活环境几经迁徙,加上语言障碍,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两方摇摆,无疑更加深孩子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更加恐惧、犹豫、退缩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尝试过许多办法,也无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使父母产生绝望的情绪,从而放弃对孩子的行为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闭程度。

    第三,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母亲与子女的接触较多,关系也比父亲密切,对子女的影响比当父亲的大,若母亲有情绪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或是心理疾病,会对子女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在案例一中,孩子的母亲患有轻微忧郁症,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必然比一般母亲给孩子的刺激少,而拒绝多,从而影响母子之间的依恋关系的正常建立,扰乱子女的身心发展,导致孩子的行为偏差。在案例二中,孩子不愿依姑妈的期望、指示行事时,姑妈就会变得懊恼、生气。这些敌意感受,其主要隐含的目的是想控制子女。这种感受与目的,接着可能影响姑妈对孩子付诸行动,责骂或处罚孩子。孩子长期生活在姑妈这种暴躁的情绪氛围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姑妈的言行,慢慢也会变得性情激动、脾气暴躁,并把这些模仿习得的行为在幼儿园,在他人身上发泄出来。可见,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三、启示

    通过本次个案研究,我们认为要防治幼儿产生行为问题,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打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抚养,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巨大的压力感往往使他们产生紧张和焦虑,因而对孩子的言行过分敏感,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2.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转学、家庭搬迁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绪在开始产中时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转移教育重心,改进教育方式

    现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点放在教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认为,家长应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注意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上,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消沉、偏见、妒忌、撒谎、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

    4.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这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行为,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例如,父母在饭桌前、电视机前的种种谈论,对某些不正之风的痛心疾首,对周围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赞扬,对不良行为的谴责,对邻居的热情帮助,待人谦虚礼让等,都会在孩子心理产生影响,父母切不可忽视这些生活细节,琐碎小事。孩子纯洁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也最爱听故事。父母要向孩子多讲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故事,给孩子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之感染孩子。此外,父母要做孩子行为习惯的表率。平时家庭中的琐事,父母要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作息时间有规律,家长有良好的业余爱好,不要打牌,玩麻将成瘾,切忌浪费时间……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为特征就是由这些家常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的。[5]综上所述,亲子关系,育儿方式,父母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行为有重大影响。我们的研究提示父母要尽可能亲自抚养孩子,对孩子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保持父母健康的心理状况,这些是预防孩子发生行为问题、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易杳、陈宝家。家庭教育在缔结中华民族的未来。嘹望,1995年第10期

    [2][5]董群。重视家庭对幼儿性格的教育与培养。石油教育(京),1996年第11期

篇5

1.过分溺爱、迁就、事事包办使孩子对家长产生依赖。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才是家庭的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讲原则地迁就,使孩子养成自私、好逸恶劳等的不良性格,不能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和困难。

2.简单、粗暴的打骂。许多家长认为,棒槌底下出人才,不打不成才。只要孩子有一点过失和错误,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而是火冒三丈,大打出手。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为逃避打骂而学会撒谎;个别孩子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3.放任和百般袒护。出于爱,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错误百般袒护。面对他人的批评,从不从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帮助孩子纠正错误。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不违法,犯了什么错都可以原谅。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太软容易吃亏,就给孩子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其实这是害了孩子,使孩子变得骄横任性,为所欲为。

4.用金钱物质哐哄利诱孩子。有些家长事事用金钱物质来打法孩子做事,使孩子慢慢学会做什么事都以金钱物质要求要挟大人的坏习性,心中只有金钱物质标准,没有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从而走向拜金主义。

二、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不良现状的成因分析

从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家长认为送子女读书不如让子女到外面打工挣钱。而根深蒂固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则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轻视对女孩的教育。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的理解,致使家庭教育处于随意状态。

(二)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必须的。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扮演双重的角色。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这更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负担,而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学校很难扮演好双重角色。

(三)社会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精神的需要也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农村文化设施老旧残缺,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缺乏有效性,加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进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家庭教育。

三、加强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在农村,家庭教育仍有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未成年人辍学打工、违法犯罪等在农村发生频率较高,这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农村家长应除去固有思想中错误的教育思想,避免教育误区。李岚清副总理在学习贯彻“同志关于教育问题重要谈话”的报告中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搞好家庭教育,首先必须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素质”。农村家长应提升自身的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有益的影响。

2.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要循序渐进,家庭教育要成功,就必须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就必须控制节奏,不违反孩子发展的规律。教育孩子,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小步前进,不断提高,让孩子最大程度的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如父母应改变以训斥、打骂为主的管教方式,以说教为主。

3.家长要加强与孩子沟通。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逐渐增加。家庭中只有老人孩子的家庭逐渐增多,真正能与孩子沟通的家长很少。即使在家的农村父母,也因忙于生计,缺少与孩子的交流。要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尊重关爱孩子。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影响孩子内心世界时,不应当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尊重里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家长也是要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二)学校方面

1.加大对家长进行指导的力度。由学校承担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组织工作是最合适的。许多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对学校有依赖思想,另一方面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学校可通过办家长学校等形式面对面地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还可通过家校联系册、墙报、看家教录像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2.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沟通体制。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进行家访或召开家长会应该是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互动,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这样有利于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

篇6

关键词:富裕;生活;家庭;德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35-02

家庭德育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品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品质的形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处在社会混变期,观念的混变容易造成教育的失范[1],而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富裕时代背景下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变。

一、富裕时代的解析

富:财产、财物多;裕:丰富,宽绰。那么,富裕时代应该是社会生活中财产或者财物丰富的时期。看一组数据,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3645亿,2011年是471564亿;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381元,2011年是35083万元。[2]数据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到2011年已经增长了一百倍还多,人均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人民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富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富裕时代是在首先满足了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之上,去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时代。在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许多家庭已经跨越了温饱阶段过上了追求更高层需求的生活。然而,正是生活条件转变才使得家庭德育问题凸显出来。

二、富裕时代背景下家庭德育教育中的问题

当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取代传统价值取向,对于物质裸的追求超过任何时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势必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造成家庭德育问题突出。

1.更加盲目重视智育的片面发展,忽视德育教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读书做官的风气。但是,古人强调读书的时候也强调修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足见古人对德育的重视。即便在贫乏时代,古人们都始终恪守着“修身”、“齐家”“治国”的古训。而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人们的内心逐渐荒芜,也把追求智育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家长盲目的追求对孩子未来职业的期许,更加注重对孩子知识学习的关注,片面追求孩子学习的高成绩,忽视了对孩子德育的教育。而孩子沦为学习的工具,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被剥夺。根据宋传胜的调查,只有20.66%的父母把德育教育内容当成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而55.90%的父母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智力培养上面[3]。

2.更加注重物质和金钱的奖励作用,忽视精神熏陶。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宠爱有增无减。在富裕生活的背景下,家长更多的是通过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这就容易造成孩子享乐、功利、攀比等不良价值观的形成,给孩子成长造成损害。一方面,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家长有能力给予孩子更多物质上的奖励。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平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觉得内疚,想要补偿对孩子情感上的缺憾,通常会从物质上甚至金钱上直接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德育意识的缺失,导致家长在教养孩子上的盲从。父母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看待物质和金钱,如果缺乏对孩子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最终将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三、富裕时代背景下出现家庭德育问题的原因

物质的泛滥造成文化的荒芜,人们变得更加功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这影响着家庭对孩子的教育。

1.家长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作祟。富裕时代背景下,人们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人文情怀的修养,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父母自身在学习和修养上的欠缺造成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缺乏,教育水平不足,缺乏正确的家庭德育意识和家庭德育能力。缺乏家庭德育的正确意识就会在孩子的教育上盲从、随大流。在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下,父母就会过度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完全是盲从别人。缺乏家庭德育能力的家长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够正确有效地把自己的道德认知教给孩子,就不能有效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现代德育的困境在于教育与生活的疏离,走出德育困境的出路是向生活回归[4]。学校德育的弊病就在于此,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也应承担起孩子德育教育的重任。

2.大众传播媒介的负向功能被放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精神文化的滞后发展形成了巨大反差。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结构被打破,不良文化趁虚而入充斥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家长,造成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异。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有覆盖面广,资源利用率与传播效率高的优势。因此,不良文化趁机大肆渲染不良价值取向,造成恶劣影响。在缺乏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富裕时代,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大行其道,快餐式的垃圾信息不断冲击着荧屏和文字对面的孩子和家长。由于未成年人尚不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和抵抗力,极易受到腐朽和偏激思想的影响,而成年人由于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也往往会深受其害。家庭德育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变得更加脆弱。

四、富裕时代背景下家庭德育建设

1.改变家长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加强家庭德育意识。首先要改变的是家长功利化的价值观念。一是家长要学会跟孩子沟通。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通过跟孩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才不会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盲从别人,从而少走弯路。二是家长要改变溺爱孩子的习惯。卢梭曾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投入固然必不可少,但精神上的关怀与慰藉更为重要,更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心理品质[5]。另外,对孩子的奖励不要只限于物质和金钱的奖励,可以选择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带孩子去博物馆、旅游、爬山,等等。家长可以选择这些既可以满足孩子需求又可以娱乐身心、增长见闻、陶冶情操的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是加强家长的德育意识。学校、社会、国家都应该给予家长更多的帮助:①组织公益的家庭教育讲座。我们国家有很多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着丰富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组织慈善基金会或者其他公益组织,邀请这些专家、学者开展一些家庭教育的系列讲座。讲座内容可以制作成视频光碟发放,在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介上进行宣传等。②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6]。家长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开展家长的交流活动,安排专业的老师讲课,营造一个可以让家长们相互交流经验和与专家交流并且答疑解惑的良好环境。

2.弘扬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发挥大众传媒的正向功能。文化是文明传承的载体,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应该因为新时期多元文化的影响而抛弃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新时代,要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中华文明的现代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带来大量的负面信息从而毒害年轻一代,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功利化和享乐主义的盛行。另一方面管理和审查的缺位,缺乏应有的审查制度,也是不良文化泛滥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覆盖面广,时效性、信息丰富性等重要特点,发挥大众传媒的正向传递功能,去除糟粕,弘扬新时代的核心文化价值观。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带来的教育难题,增强家庭教育意识,给孩子一个美好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国家统计局网站[DB/OL].2012

[3]宋传盛.当代独生子女家庭德育现状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0,12.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5]苏楠.未成年人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世纪桥,2009.(23).

篇7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风险意识也在提升。对于家庭而言,潜在的风险可能导致重大损失。因此,家庭要重视其财产潜在的风险,通过保险的方式把财产可能发生的风险转嫁出去,而为家庭财产投保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当前,专家学者们已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比如:王和分析了保险业经营的模式,从产品、营梢和经营等分析家财险困境。张昭认为保险条款不全、服务质量不高、宣传不足、销售渠道不畅是阻碍家财险发展的因素。沙原等人通过长尾理论说明我国家庭财产保险为什么发展滞后。马兰通过保障范围、险种组合、投保人范围、保险单最高限额等分析了家庭财产保险的优势。童元松介绍了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路径。童元松通过经营理念落后、产品结构单一、展业手段呆板等分析了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创新问题。

本文将研究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而探讨其原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

二、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营销力度比较弱。在我国,保险公司的市场比较倾向于单一的渠道,开始主要通过其他单位的工会集体投保,后来主要通过银行进行,但是其他销售途径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然而,以前的“单位福利型”逐渐减少甚至取消;银行背景下,因保险公司没法操作、竞争加剧、银行不熟悉保险业务等,银行收取过高手续费。另外,家庭保险业务由于单均保费少而导致销售人员得到的提成少,故该业务缺乏激励,从而营销力度比较小。

其次,保险行业负面形象的影响。在长期的保险业经营中,形成了经营粗放,再加上保险销售人员误导客户的事件偶尔出现,从民众的角度看,保险就误认为有“欺诈性”,表明了大众对保险业务的偏见。因而,从总体来看,保险业形象不好、信誉遭受质疑的情况下,大众不信任所有的保险产品,包括家庭财产保险。所以,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不佳对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再次,公众保险意识欠缺。在我国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公众认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即使风险发生了,也有国家和单位顶着,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加上保险公司宣传力度欠缺,故公众不够了解家庭财产保险,难以挖掘潜在市场。公众对家庭财产保险业务了解不足使他们的保险意识欠缺,从而购买家庭保险过少,不能让家庭财产保险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后,家庭财产保险产品不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目前而言,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相对丰富,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然而,在设计家庭财产保险时,保险公司没有对目标群体的实际风险与需求进行充分考虑。比如说,社区、管理水平、建筑类型、需求等的差异被忽视了,从而产品和定价没有针对,而且我国现有的家庭财产保险忽略了地震、盗窃等。因此,家庭财产保险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存在问题。

三、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家庭财产保险的经营主体不多。虽然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逐渐提高,在某些地区竞争相当激烈,但是在多数地区经营主体仍极少。就全国而言,中保财产保险公司是在国家的财产保险市场占据绝对地位,其市场份额70%以上,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仍然很低。但其他保险公司缺乏挑战中保财产保险公司的绝对主导地位,而中保财产保险缺乏动力开发更多的保险品种等。

第二,保险公司经营水平偏低。首先,我国1979年11月才开始恢复保险业务,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保险相关业务。其次,我国保险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时间并不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距离比较大,其行为目标、经营方式等需进一步市场化。再次,从整体来看,我国相关的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并不高,欠缺开发产品的能力,对于营销的经验也不够充足,而且很多不是专业人士,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

第三,民众对保险知识了解不足。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民从对家庭财产保险的了解程度比较多,甚至没有任何了解。虽然我国沿海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他们对保险的接触比较多,而且也被动地推广家庭财产保险,但是民众对家庭财产保险的了解还是比较欠缺。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民众就更加不可能了解家庭财产保险。因此,民众对保险知识了解不足导致了民众不会购买家庭财产保险。可见,大力宣传保险、增强民众对保险的了解比较重要。

第四,家庭财产保险的性质阻碍了其发展。从性质来看,家庭财产保险属于一种零售保险,要实现大单比较困难,只有以较为分散的家庭为目标。这种零售性质导致了每一笔业务的规模不大,但是投入人力多,从而收益与成本不匹配,不能让保险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过高的经营成本与过低的收益让家庭财产保险比不过其他险种,比不过企业财产保险等产品,故保险公司没有动力发展家庭财产保险业务,投入也相对较少。

四、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的对策

第一,拓宽销售渠道。首先,培育家庭财产销售人员,实行主动销售计划。由于公众对于家庭财产保险不甚了解,因此主动销售计划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主动的方式增强公众对家庭财产保险的认同感。其次,通过网络强化销售能力,处用网络销售平台,通过在线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容量大、密度高、多样化的财产保险信息和产品,开发家庭财产保险潜在的市场需求。最后,大力发展业务,强化与银行、邮局、第三方理财公司、商场以及其他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实体的合作。

第二,形成保险行业诚信服务的形象。保险公司要把服务质量摆在第一位。首先,不管是在保单营销过程中还是在后期的售后服务中,都应将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保险公司应建立健全的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培训提升保险工作人员的素质,强化他们的保险知识。再次,保险行业要屏弃“保费收入论英雄”的经营理念,要更加重视服务质量,在考核时不但有排名,还要考虑农户满意度,把质量作为衡量的重要标准。

篇8

【关键词】家庭输液;护理问题;社区护理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37-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学模式由医院发展到社区和家庭,解决了病人往院难的问题,缓解了家属照顾护理病人的困难,病人感觉舒适、方便,且费用较低。但因为家庭输液一般都是在远离医院的医疗环境下进行、因此、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1]。现将2001年12月――2006年12月开展家庭输液存在问题及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石岩人民医院于2001年12月以来,先后设立了有多家院外门诊部,为附近居民就医提供了方便,同期开展了家庭病床、家庭输液。至2006年12月收治家庭输液病人4500例,男2380例,女2120例。年龄30~90岁,其中30~39岁900例,40~49岁1080例,51~70岁1890例,71~98岁630例。

1.2家庭输液做法

接受社区门诊家庭输液的病人平均2~3人次/d,均是社区附近的居民,由于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到医院输液家人照顾有困难的病人,首先由医生检查确定,病人是否符合家庭输液的出诊指征,护士根据医嘱安排出诊计划,执行这项工作的护士向家属问清出诊路线,商定出诊时间,要求病人家中留陪护,向陪护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注意理项,教会病人及家属一些必要的操作。根据医嘱准备输液药品、用物及经过查对后的治疗卡,一同带往病人家中。到病人家中选择最造宜的房间做为病人治疗的场所,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茵技术操作及查对制度,执行护士输液操作完毕观察30min以上,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后方可离去。

2 护理问题分析

在5年的家庭输液实践过程中,医院经求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对社区护士发放了家庭输液存在问题的调查,对从事过社区工作的28名护士进行调查,发放28份问卷,回收28份,合格率100%。问卷无指定内容,由社区护士填写自己的体会,根据填写结果把在问卷中占50%以上的问题,认为共同存在的问题,现分析如下。

2.1安全系数比医院小,风险大、由于社区家庭输液工作环境是家庭,可能有预测不到的问题发生,故安全系数比医院小,风险大。

2.2输液过程出现不良反应,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社区护士输液操作完毕观察30min以上离去,不能始终同病人在一起,无法观察病人输液的全过程,病人在没有医生、护士观察照顾的情况下输液,若出现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工作流程不规范,家庭输液环境在病人家中,条件差,医疗设施达不到医院的标准,情况特殊,很难统一规范工作流程。

2.3病人与家属缺乏医学知识有些病人及家属对医学知识认识不足,在4500例家庭输液病人中,有560人没有医学常识及医学知识,有3940人对医学知识认识不够,如家庭输液的病人及家属不能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对用头孢类药品必须忌酒不够重视,有时自己行改变输液速度等。

2.4社区护士压力大由于没有全科护士,也没有全科护理知识及家庭病床护理经验,护士常有紧迫感,感觉压力大。

2.5不能按时去病人家中服务由于社区护士少,工作紧张,1个护士要分管多方面工作,尤其一天出几次诊或出现突况时,很难安排时间,不能准时去病人家中服务。

3 护理对策

3.1 强化社区护士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

经常进行法律教育,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调家庭输液的一切操作比在医院更细心、仔细。按标准的工作流程执行每一项工作,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配药间预先做好消毒工作,室内空气保持新鲜、清洁,不许人员走动。社区护士备好必要的抢救药品及用物带到病人家中。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切实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及家属知道家庭输液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操作,病人与医院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前提下签定书面协议,以保护病人的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医院科室选派年资高、经验丰富、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进行家庭输液工作。

3.2 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民群众对生命质量的要求及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护理质量是医疗生存的重点,规章制度是护理质量的保证,近年来,本院实施了全面流程管理,持续性改进措施、质量控制工作等。社区门诊在尝试家庭输液,发现不足及时进行了改进选派护士因具备良好的慎独精神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执行操作规程[2]对预约的病人及时出诊,遵守病人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以及隐私文化,合理安排护士班次,由专人负责家庭输液工作,实行弹性排班,社区护士在进行每一项操作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章,根据病人病情、年龄、药品、用法、时间、液体入量、病人血管情况,为病人选择型号最合适的注射针头及最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血管。冬季避免使用低温液体输液,用暖水袋或热水瓶保温。输液操作完毕护士须观察30min以上方可离去,如果病人病情较重,病人及家属缺缺乏医学知识,家属对简单操作还没能掌握情况下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执行家庭输液的护士随时做好抢救准备,预先在病人家中备好抢救药品及用物。如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原来输液,并保持静脉通道,嘱病人平卧、保暖、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迅速、准确地判断不良反应的性质、原因,能于最妥善的处理。如病人出现输液反应立即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体温在38.5?C以上,可用安痛定2~4ml,如过敏反应可加地塞米松5~1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必要时吸氧,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心率,出现休克症状,给予盐酸肾上腺素0.5~1mg,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对症处理同时与急救中心联系,迅速送往医院。在抢救过程中社区护士随时做好记录。对一次性用品及医用垃圾由出诊护士带回医院统一销毁,避免流入社会。

3.3 重视社区护士的培训,提高护士素质。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护理人员缺乏是长期已久的现象,社区护理作为新兴业事业,社区护士不管在数量、质量上都存在相对不足的情况,而社区护理工作要发展,必须有足够的高素质的全科护士,因此,必须重视社区护士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丰富的全科护理知识,具相关的专业技巧,十分热爱社区护理事业,有极大的爱心、耐心、快速反应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护士长为护士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与生理压力。健康教育细致准确 由于病人在家中输液,护士对病人输液的整个过程观察不到,需要社区护士教会病人及家属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及简单的操作,耐心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并要求其复述。病人家中至少留1名家属陪护。社区护士留下医院电话号码或联系方式,严禁病人自行改变输液速度。嘱病人及家属当病人出现异常反应时立即停止输液与社区护士联系。

3.4 人性化服务送入家庭在家庭中接受治疗的病人多数是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或经济困难的病人,社区护士本着对病人的同情心、爱心,对生命的尊重,善待病人合理的医疗权利。把“慎独”精神带进家庭服务中,不论路途远近,风雨无阻,保证按时到预约的病人家中热心服务,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在操作中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体贴病人,善解人意,为病人提供舒适的服务,以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作为服务的准则,真正体现关心人、尊重人、人性化的“以人为本”护理宗旨,顺应了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 键 词】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离婚率正逐年增加,单亲家庭逐年增多。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一些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卑

在单亲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他们缺乏对自己和家庭的正确评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害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不完整,害怕受到别人的歧视和嘲弄。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压抑忧郁的性格,他们不愿意与人进行交流,更不愿意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慢慢的,在他们的内心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心理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及身心健康。

(二)自闭

自闭是单亲家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由于许多单亲家庭大学生的自卑感使他们变得非常敏感,甚至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变得十分无助,使他们渐渐丧失了交友的勇气和信心。

(三)敏感多疑

自幼受家庭变故的影响,部分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不敢交往或者在交往过程中敏感、多疑,喜欢把过于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总认为别人说话带着另外一层含义。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把自己的内心封闭得很严,对关于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这种不良心态促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抱以怀疑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焦虑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作为单亲家庭的直接受害者,他们都经历过失去亲人或父母离异的痛苦,因此在内心深处,他们更渴望一种安稳、稳定、温馨的家庭生活。但是他们细腻敏感的特性,在情绪上可能会显得忧虑。此外,一些特困生因家庭经济拮据、高昂的学费和城市的高消费,使得他们不得不精打细算,因而产生一种着急、烦躁、忧虑的情绪。

二、单亲家庭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通常被视作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着很大的关联。

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上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和谐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具有健康人格。反之,在缺少关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被抛弃感,直接影响到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正确认识,并随之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正常交流,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这也促进了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在不断扩招,但师资力量一直很薄弱。在高校,常常是200多个学生配一个辅导员,许多辅导员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在多数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这种情况下,部分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会误认为辅导员对他们不关心,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冷漠、孤僻、对立、消沉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

(三)个人因素的影响

个人因素是产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对任何事物而言,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内因才是根本的因素。由于心理素质的不同、心理承受水平的差异,有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的人却没有受到影响。调查显示,凡是有心理问题的人,绝大部分的人的性格都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程度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单亲家庭大学生在高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和亲情,内心感到孤独,渴望与人交流,但他们往往自卑、敏感、时时戒备、不善与人交往,所以容易产生烦恼和困惑。如果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甚至走向极端。因此,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家长、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1. 学校的努力。第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学生进校开始,高校就要建立单亲家庭档案,掌握好单亲家庭学生的人数以及家庭情况,加强对他们的跟踪记录。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第二,构建理论教育平台。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心理学课程以及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心理抗挫能力。第三,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单亲家庭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社会阅历浅,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四,强化育人环境,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单亲家庭的学生,因缺少亲情,往往容易出现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倾向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班级、宿舍、社团的积极作用,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互助活动,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 家长的努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子女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时,教师可以给家长以下一些建议:第一,建议父母可以通过电子信件、电话、书信、定期看望等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切忌只顾生活,不管其他,不能把孩子交给学校后就不闻不问。第二,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国内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离婚家庭的学生很少能感受到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学生比双亲学生有较多的抑郁症状。因此,对于离异之事应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解释,并告诉孩子父母不会因为离异而减少对他的爱。第三,鼓励孩子多与人交流。个别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和孤僻,应该鼓励他们多与社会接触,尽量多为孩子创造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

3. 自己的努力。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单亲家庭的学生对父母离婚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从而否定自我、否定生活。因此,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可以有效化解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碍等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借助平时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一些不良心态。最后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当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可以转移自己的不良心理情绪,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

当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工作当中应该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心、理解以及帮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走入他们的世界,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疏导。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在工作当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让单亲家庭大学生重新正确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状况,努力调整心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现实,释放心中的压力,让他们在大学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丁立华,王传君,刘富江. 浅谈高校特困生的心理教育[J]. 心理,2012(1):172-182.

[2] 李蓝江,张立亚,熊豫麟,陈莹,徐绍琼.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6):154-156.

[3] 李于雄,黄宇媚,陈月霄.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2):125-126.

篇10

关键词:心理问题;单亲;离异;留守;贫困

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长”。我们也随处可见,因为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等原因造成的青少年犯罪和自杀。当今社会青少年自杀多之又多,高校尤其突出,现象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家庭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审视“特殊问题学生”形成的家庭原因,以便有的放矢的应对。“特殊问题大学生”是指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对自身安全存在隐患,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大学生。

一、“特殊问题大学生”的特征

1.易孤独孤僻。“特殊问题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性格孤僻。他们喜欢将自己和外界环境隔绝开来,不愿意与人相处,喜欢一个人思考问题,遇事容易产生特别的想法,事与违背在孤独的内心世界中,孤僻的性格由此形成。

2.易暴躁不安。暴躁的性格也大部分是属于“特殊问题大学生”,由于这些孩子所接受到的家庭关爱都是片面的,他们在很多的场合下,是无法实现对自己性格的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就变得暴躁了。

3.易性格无常。“特殊问题大学生”很容易性格无常,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喜忧不定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性格也就是变得无法捉摸了。

4.易自卑自负。容易两级震荡,懒散与退缩,缺乏一种正确认识,要么没有自己的主见,要么太过于自负,都会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活下去的信心,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5.易焦虑抑郁。遇到困难和失败承受力差,容易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和人交往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在人际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生活动能丧失。

二、造成“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原因

“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形成与家庭因素具有内在关联性。每个家庭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活环境,生活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我分别对63名专职辅导员进行了约谈,其中约谈结果显示63名辅导员员中62%认、为单亲、离异是造成孩子成长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离异占80%,单亲占20%。35%认为贫困、留守是造成孩子不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且这里有少部分人选择单亲是因为在概念的界定上他们认为单亲包涵了离异。剩下7%的辅导员认为其他,如隔代赡养、身体残疾等。因此心理问题的压抑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长期亲情教育的残缺导致的。

1.单亲、离异易自卑。“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形成过程中,单亲、离异家庭爱的缺失或失衡往往是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由于一方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性别教育上也容易出现偏差,如果是单亲妈妈抚养儿子,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豪爽之气,多和男孩子接触,避免女性化。有些单亲、离异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缺乏自信,不愿意把问题公开。如子女早恋、逆反心理、厌恶学习、自闭不善于与人交往等,这些都是造成孩子长大成年后或是学习过程中受到阻碍的原因,尤其是大学独立生活后,一些潜意识里存在的问题就问突显并造成严重后果。离异后的夫妻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还会影响到双方今后的生活,尤其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根据对辅导员的调查,78%的数据显示夫妻离异后,双发的关系大致为低度交往,也就是说双方很少联系和接触,甚至不再接触。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会因父母中的一个不常来探望而产生伤感和怨恨情绪,多年以后仍会对那一方耿耿于怀而不能原谅对方,也会因为父母的离异给自己身心带来隐藏的伤害。案件6,该同学成绩良好,在学校表现也良好,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该生初中时父母离婚,当时的情况是上午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还在一起游玩,下午就突然看到父母吵架,父亲提出了离婚,并且办理了离婚手续,在她眼里,她和母亲就是被抛弃的。该生读研究生后交往了一个男朋友,男朋友突然提出和她分手,她完全接受不了,她最接受不了的就是“被抛弃”,她认为她是被男朋友抛弃了。由于该生亲眼目睹了父母离婚的过程,在该生内心已经造成了抹不去的记忆,所以正常的恋爱和分手给该生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同时该生内心的压抑也慢慢表现了出来,该生被诊断为中度抑郁,抑郁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该生的正常生活。精神上该生也极度惶恐、多疑。生活上该生失去了热情,不上课、不交流、不吃饭、每天自己发呆,明显的社会动能受损。虽然在经过药物治疗后,该生已经没有自杀意向,但是此案例告诉我们父母的离异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在我看来,父母离异前的吵闹打已经给孩子幼小的身心留下了阴影,离异后这阴影就成了孩子心里的结核,无法消除并将影响其一生。国外有些学者对此观点表示不妥,但事实却年年延续,这种阴霾影响着那些离异人群的现实生活和孩子的成长。大学生身处知识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心灵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尤为突出,此时来自家庭的引导和慰藉就显得十分重要,他们渴望获得家庭成员的关爱与认可。单离异家庭往往只能提供单向的父爱或母爱,而父爱和母爱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家庭情感结构上的失衡往往容易导致孩子人格的不健全,致使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流,易产生消极、多疑、对周遭的人都存有戒心、自卑等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2.贫困、留守易自闭。在“特殊问题大学生”形成的家庭因素中,还有一种因素,就是贫困家庭爱的压抑和无知。留守家庭的大学生长期远离父母,他们或是跟祖父母一起生活,或是自己独居,对父母的思念必然会引发他们的空虚感和孤独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对子女疏于关照,父母与子女之间严重缺乏交流,造成很多情感上的误解,也易造成心理上的自卑感。而且,外出打工父母的心思都放在了务工上,关注孩子的思想成长、学业成绩等方面远远不够。疏于对孩子在家庭中人格培养的引导,对于孩子的曰常行为也缺乏有效的矫正和监管。当意识到孩子因为缺乏教育监管而误入歧途的时候,他们也很难重拾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因为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已经在孩子内心中根深蒂固,这种爱的流失造成了孩子情感与学业的双重损失。不过,多数大学生对待留守家庭的态度还是积极的。案件5,该生自小生活在贫困、留守家庭,家中弟妹三人。在父母那里了解到,该生家里及其贫困,但该生仍然不申请贫困生,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该生认为她的生活家里可以保障,不需要申请,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怀,造成了她性格孤僻、心理脆弱、自闭、甚至害怕与人交流。案例表明,由于他们的过度自尊心理,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自觉地拿身边生富裕同学的家境来比照,总是生活在一个敏感的社会中,处处和别比,却处处碰壁,然后造成情感压抑,封闭自己,给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其实这种盲目失衡的自尊心理对自己的伤害程度远远大于其他人的眼光。这也正是案件5的同学最终走上休学退学的一个内在原因分析。

3.家庭优越感强易自负。在家庭背景包涵的诸多因素中,经济背景是基础。从经济收入上看,父母收入越高,经济实力越雄厚,在子女教育上可投入的资金就越多,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大,生活的各个阶段均不必担心任何经济问题,自信骄傲。反之,家庭经济越情况越差,接受教育的起点越不平等,这也预示着他们未来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高等教育阶段,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要迫于经济压力而打工,也要为生活琐事所烦恼,学习上会分心,还会因囊中羞涩不敢去社交,也会失去一些机会。适当的优越感能够让学生显现出自信的气质、特别的风采,更加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付出努力去奋斗。但是过分的优越感无异于毒药,会深深的毒害孩子的心理,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如果一个孩子自小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父母不管其要求合理与否都予以满足的话,很容易导致孩子对事物的辨别等方面出现偏异。优越感过强会让人反感,也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相处,更易导致挫败感加强,承认打击能力差,容易自暴自弃,因一件小事酿成大祸。案件7陈同学,入学第一年一切表现良好,父亲是商人,母亲是老师,条件优越,从小衣食无忧。因自我感觉良好,长期因谈恋爱夜不归宿,成绩一路下滑,导致学业警告。学业警告后他毫无一点承认挫折的能力,总认为身边的人都在嘲笑自己,不敢面对,长期留宿教学楼,挫败感极强,日积月累,该生留级。此案例看出,优越感越强,承认能力越差,挫败感越强。

4.教育管教方式的不科学。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决定子女社会化的成败,良好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在孩子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更是存在潜伏的伤害。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我总结了四种典型的案例:

4.1放任式管理。家长经常忙于自己的事业或工作,希望子女自由型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子女在学习、活上不大关心,对子女取得成绩不表扬,不在乎,让其随意行动、自由发展。殊不知孩子在学习阶段,很多方面需要家长的过问与支持。若缺少父母的关注,疏于与父母的交流,易导致孩子没有家庭存在感,自暴自弃。这样情况下的孩子,缺少正确的社会理念和完善的行为意识,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意识,一旦受到来自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容易误入歧途,造成严重的后果。案件3中的杨同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该同学自小成绩优秀、独立,父母从未在教育上和思想上给予该生沟通帮助,对于该生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完全的放任式管理。进入大学,该生一改往日乖孩子的形象,逃课、旷课、旷考,甚至自杀,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却完全不知所措,甚至不敢给孩子打电话,只能任凭孩子胡闹,孩子完全对父母产生、失望情绪。因此,这种放任自由型的家庭氛围自然会诱发“特殊问题大学生”。

4.2保姆式管理。“保姆式”的家庭氛围是360度无死角的过度呵护照顾,这种家庭一般经济状况比较好,真正把孩子养成了“王子”“公主”,一切以达到万事倶备为目的。相比于父母的角色,他们扮演更多的是保姆的角色,尽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只要孩子安好即可。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够安心学习,其余的琐事无需孩子分心。但是,在这种包办式环境中的孩子似乎缺少一种能动性,他们没有实践的能力,在学习中体现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着一切,自认为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一旦遇到困难他们不是自己考虑解决方法,而是等待别人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孩子的不良心理趋向。案件1的张同学,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优越,对于该生家长百般溺爱,该生说一不二,可以说该生就没有过挫败感。该生喜欢一个女孩子,在追求过程中遭到了女孩子的拒绝,该生接受不了这样的挫折,高坠。当今社会人才济济,这种缺乏自主意识的孩子必然会被社会大潮所淹没,逐渐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因此,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的大学生往往对生活、对社会产生不适感,生活自理能力差,同时也缺乏自信和理想,往往会成为“特殊问题大学生”形成的诱因。

4.3统治式管理。从中国传统思想来看,一般强调父母的主导思想,家庭中凡事要听从父母的安排,要以父母的想法为转移,直至今日,仍有很多这样的群体。这也是造成孩子心理创伤的一种手段,长期如此,等到孩子进入大学独立后,问题就会爆发出来。案件2表明,该生自记事起就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包括选择专业、选择朋友等。这种统治式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心理产生压抑情绪,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造成极大的心理扭曲,致使孩子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4.4炮武式管理。个体如果生活在时不时发生矛盾冲突的家庭氛围中,也容易诱发大学生形成人格问题和行为缺陷。父母性格暴躁,时常因为小事而争吵不断,或者仅仅因为孩子某件事没有做好就动手打,家庭氛围紧张压抑,极易引起孩子情绪的波动,以及心灵的伤害。父母的争吵、漫骂、打斗会令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也会让孩子对父母丧失信心,养成逃避、冷漠、自闭的性格。案件4的胡同学,该生入学比较稳定,期末考试出现挂科,她的父亲在得知该生挂科后,毫无交流,暑假回家对一个已经成年的女孩子进行嘶吼打骂,导致该生后续的期末考试产生恐惧心理,不敢走近考场。喜怒无常,甚至存在自杀倾向。调查中,统治式和炮武式是造成家庭文化影响的重要因素,是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受到影响打击的重要导火索,其次是保姆式和放任式。俗话说有样学样,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家庭当中,一旦孩子失去监管,到了大学,非常容易因一些小的摩擦造成大的后果,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在与外界接触中,易主动挑起纷争,倾向于用强硬的手段解决问题,最终引发校园暴力。

三、“特殊问题大学生”的矫正及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辅导等工作正确引导“特殊问题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增强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并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特殊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学会与学生沟通,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避免空洞的说教。另要因材施教,有意识地针对不同问题的大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开展相应说教工作,注重调动“特殊问题大学生”生活态度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思想上的认同。

2.积极关爱、创造良好条件。深入了解“特殊问题大学生”家庭、心理、学习、生活等状况,建立台账制度,深度辅导跟踪“特殊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和生活、学习状况,适时进行生活关爱、心理疏导。生活上,对于贫困的学生给予支持和帮助,协调校助学中心,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改善。定期与家长、同学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园、社会和家庭上的情况,避免悲剧的发生。家庭的教育方面,父母首先要积极乐观,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牢骚,在家庭中极力营造一个积极乐观的氛围,给孩子树立榜样。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必不可少。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保证学习稳定的情况下,多加鼓励“特殊问题大学生”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的校园活动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趋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校园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适当的参与校园活动,即可以培养兴趣,也可以缓解学习压力。

4.相互尊重、加强沟通。师生沟通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增强感情,增加信任的一个过程。尊重学生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在交流沟通学习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明确学生的职责,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让学生的职责范围、制度法律范围内自由发展,展翅高飞。四、结语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危机干预和预防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特殊问题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全面发展,贯穿始终。“特殊问题大学生”的教育矫正及相关策略管理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喜.试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J].新西部(下半月),2007,(4).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黄禧帧.现代公共关系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诺曼•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王金贵主编.校园安全保卫防范与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警预案编制实用手册[M].银川:宁夏

[7]何绍彬.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和危机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

[8]彭远威.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J].陕西教育(理论),2006,(21).

[9]毛静燕.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10]章成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面临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5,(2).

[11]唐显武,白玉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3,(8).

[12]何绍彬.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和危机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

篇11

[关键词]无线网络家庭安全威胁安全技术安全工具

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无线网络以其新的发展优势成为当下家庭构建局域网的主流选择,但是无线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也成为了WLAN应用过程中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何实现无线网络的安全使用是大多数家庭选择无线网络的一个关键影响要素。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无线网络的安全威胁,提供常见的安全技术,引导普通家庭进行基本的安全设置,从而实现家庭式无线网络的安全使用。

1无线网络的安全威胁

虽然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各个网络设备厂商的高度重视,并且在他们的产品设计开发上也都做了种种努力,但是无线局域网还是被认为是一种安全得不到保证的网络,具体表现为:

1.1 容易侵入。无线局域网非常容易被发现,为使用户发现无线网络的存在,网络必须发送有特定参数的信标账,这样就给攻击者提供了必要的网络信息。入侵者可以通过高灵敏度天线从公路边、楼宇中以及其它任何地方对网络发起攻击而不需要任何物理方式的侵入。

1.2 非法的AP。无线局域网易于访问和配置简单的特性,使网络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非常头痛。因为任何人的计算机都可以通过自己购买的AP不经过授权而连入网络。很多用户未通过授权就自己搭建无线局域网,用户通过非法AP接入给网络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1.3 未经授权使用服务。一半以上的用户在使用AP时只是在其默认的配置基础上进行很少的修改。几乎所有的AP都按照默认配置来开启WEP进行加密或者使用网络资源,不仅会增加带宽费用,更可能会导致法律纠纷。而且未经授权的用户没有遵守服务提供商提出的服务条款,可能会导致ISP中断服务。

1.4 服务和性能的限制。无线局域网的传输带宽是有限的,由于物理层的开销,使无线局域网的实际最高有效吞吐量仅为标准的一半,并且该带宽是被AP所有用户共享的。如果受到来自有线网络用户发送的大量PING流量,或者是广播流量,这时候就会阻塞一个或者多个AP,整个无线网络的带宽将受到吞噬;另一种情况是攻击者可以在同无线网络相同的无线时延内发送信号,这样被攻击的网络就会通过CSMA/CA机制进行自动适应,同样影响无线网络的传输;最后一种情况,传输较大的数据文件或者复杂的Client/Server系统都会产生很大的网络流量。

1.5 地址欺骗和会话拦截。由于802.11无线局域网对数据帧不进行认证操作,攻击者可以通过欺骗帧去重定向数据流和使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表变得混乱。通过非常简单的方法,攻击者可以轻易获得网络中站点的MAC地址,这些地址可以被恶意攻击者使用。

1.6 高级入侵。一旦攻击者进入无线网络,它将成为进一步入侵其它系统的起点。很多网络都有一套经过精心设置的安全设备作为网络的外壳,以防止非法攻击,但是在外壳保护的网络内部却非常脆弱,也容易受到攻击。无线网络通过简单配置就可以快速地接入网络主干,但这样会使网络暴露在攻击者面前。即使有一定边界安全设备的网络,同样也会使网络暴露出来从而遭到攻击。

1.7 控制发散区。无线网络工作时会广播出射频(RF)信号,信号将无线数据从一个访问点传输到无线网卡,也能从无线网卡传回。这种射频的发散区可能相当大,这具体取决于基本发射单元的位置及信号强度。虽然实体墙、金属梁和电线可能阻碍信号,但是与产品说明书所宣称的相比,实际发散区通常都要大得多。这样发散区的信号可能会泄漏到比实际服务区更远的地方,黑客还可以用一些工具和技术将信号放大,使其能够在更远的距离里也能攻击你的WLAN。

2无线网络安全技术

针对以上无线网络的危害,现有无线技术也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常见的无线网络安全技术有以下几种:

2.1 服务集标识符

通过对多个无线接入点AP(Access Point)设置不同的SSID,并要求无线工作站出示正确的SSID才能访问AP,这样就可以允许不同群组的用户接入,并对资源访问的权限进行区别限制。因此可以认为SSID是一个简单的口令,从而提供一定的安全,但如果配置AP向外广播其SSID,那么安全程度还将下降。由于一般情况下,用户自己配置客户端系统,所以很多人都知道该SSID,很容易共享给非法用户。目前有的厂家支持“任何(ANY)”SSID方式,只要无线工作站在AP的任何范围内,客户端都会自动连接到AP,这将跳过SSID安全功能。

2.2 物理地址过滤(MAC)

由于每个无线工作站的网卡都有唯一的物理地址,因此可以在AP中手工维护一组允许访问的MAC地址列表,实现物理地址过滤。这个方案要求AP中的MAC地址列表必需随时更新,可扩展性差;而且MAC地址在理论上可以伪造,因此这也是较低级别的授权认证。物理地址过滤属于硬件认证,而不是用户认证。这种方式要求AP中的MAC地址列表必须随时更新,目前都是手工操作;如果用户增加,则扩展能力很差,因此只适合于小型网络规模。

2.3 连线对等加密(WEP)

在链路层采用RC4对称加密技术,用户的加密密钥必须与AP的密钥相同才能获准存取网络的资源,从而防止非授权用户的监听以及非法用户的访问。WEP提供了40位(有时也称为64位)或128位长度的密钥机制,但是它仍然存在许多缺陷,例如一个服务区内的所有用户都共享同一个密钥,一个用户丢失钥匙将使整个网络不安全。而且40位的钥匙在今天很容易被破解;钥匙是静态的,要手工维护,扩展能力差。目前为了提高安全性,建议采用128位加密钥匙。

2.4 Wi-Fi保护接入(WPA)

WPA(Wi-Fi Protected Access)是继承了WEP基本原理而又解决了WEP缺点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加强了生成加密密钥的算法,因此即便收集到分组信息并对其进行解析,也几乎无法计算出通用密钥。其原理为:根据通用密钥,配合表示电脑MAC地址和分组信息顺序号的编号,分别为每个分组信息生成不同的密钥。然后与WEP一样将此密钥用RC4加密处理。通过这种处理,所有客户端的所有分组信息所交换的数据将由各不相同的密钥加密而成。无论收集到多少这样的数据,要想破解出原始的通用密钥几乎是不可能的。WPA还追加了防止数据中途被篡改的功能和认证功能。由于具备这些功能,WEP中此前倍受指责的缺点得以全部解决。WPA不仅是一种比WEP更为强大的加密方法,而且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作为802.11i标准的子集,WPA包含了认证、加密和数据完整性校验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的安全性方案。

2.5 国家标准(WAPI)

WAPI(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即无线局域网鉴别与保密基础结构,它是针对IEEE802.11中WEP协议安全问题,在中国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GB15629.11中提出的WLAN安全解决方案。同时本方案已由ISO/IEC授权的机构IEEE Registration Authority审查并获得认可。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基于公钥密码体系的证书机制,真正实现了移动终端(MT)与无线接入点(AP)间双向鉴别。用户只要安装一张证书就可在覆盖WLAN的不同地区漫游,方便用户使用。与现有计费技术兼容的服务,可实现按时计费、按流量计费、包月等多种计费方式。AP设置好证书后,无须再对后台的AAA服务器进行设置,安装、组网便捷,易于扩展,可满足家庭、企业、运营商等多种应用模式。

2.6 端口访问控制技术(802.1x)

该技术也是用于无线局域网的一种增强性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当无线工作站STA与无线访问点AP关联后,是否可以使用AP的服务要取决于802.1x的认证结果。如果认证通过,则AP为STA打开这个逻辑端口,否则不允许用户上网。802.1x要求无线工作站安装802.1x客户端软件,无线访问点要内嵌802.1x认证,同时它还作为Radius客户端,将用户的认证信息转发给Radius服务器。802.1x除提供端口访问控制能力之外,还提供基于用户的认证系统及计费,特别适合于公共无线接入解决方案。

2.7 虚拟专用网络(VPN)

虚拟专用网是指在一个公共IP网络平台上通过隧道以及加密技术保证专用数据的网络安全性,目前许多企业以及运营商已经采用VPN技术。VPN可以替代连线对等加密解决方案以及物理地址过滤解决方案。采用VPN技术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提供基于Radius的用户认证以及计费。VPN技术不属于802.11标准定义,因此它是一种增强性网络解决方案。

2.8 终端安装防火墙

个人网络受到保护的同时,各工作站、PC机本身也安装防火墙软件,实现上层攻击的防患。

2.9 针对信号泄露的防范

一种较为简易的方法是控制访问点的物理位置,可以将AP放在办公室的中央位置,使发散区的范围在实际服务区的范围内;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控制信号强度来决定信号的传输距离,有些AP设备可以通过软硬件的设置来控制信号强度。

3家庭式应用的无线网络安全设置

3.1 驱动器保护无线网络

在802.11a、802.11b、802.11g中内置有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加密功能,由于加密的包比未加密的包更加难以读取,且WEP的密钥并不容易破解,所以使用WEP加密有足够的安全性。每个AP在出厂时都预先设置了网络名称、IP地址、管理员账户名称与密码等,这些出厂设置很容易被破解,我们在安装与设置的时候就需要对管理员账户名和密码作相关的更改,同时也对AP的初验IP地址进行更改,进一步保证AP的安全。

3.2 保护终端数据

Windows操作系统的默认安全性很低,特别是资源的共享安全性,所认必须更改设置,以提高安全性能保护终端数据。以操作系统Windows XP为例,它没有一个选项来集中控制是否允许用户从网络访问计算机的共享文件和打印机,所以在运行这类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必须逐一关闭共享功能。通过点击目标后右击鼠标会显示快捷菜单,选择“共享与安全”项来设置关闭目标资源的共享功能。由于磁盘中的文件夹结构比较复杂,有时一个共享文件夹是深藏在磁盘中的某个位置,所以很难确定其路径,因此可以利用操作系统内置的控制台来确定磁盘中到底有哪些共享文件夹,执行“开始-运行”功能后输入fsmgmt.msc指令打开“共享文件夹”控制台,点击“确定”后打开“共享文件夹”控制台,在“共享文件夹”控制台左边树状目录中单击“共享”项目之后,可以查看本计算机所有共享的文件夹列表。“共享文件夹”表示文件夹的共享名,“共享路径”表示文件夹在磁盘中的位置。

3.3系统防火墙功能

防火墙可以筛选所有经过网络的包,管理员通过设置防火墙的包筛选规则限制因特网对终端用户的访问,从而保护局域网内用户的安全。仍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例,它内置的个人防火墙功能可以用于控制网络用户对计算机的访问,保护计算机的安全。运行Windows XP的计算机可以启用简单的个人防火墙功能,内置的防火墙可以保护计算机免遭非法入侵,但是这个功能在默认时并未启用,用户可以通过执行以下操作来启动防火墙功能:打开无线网络的属性窗口后选择高级选项,可以显示Windows防火墙的设置项,点击设置按钮就可以对个人防火墙进行设置。在常规选项中首先要启用防火墙,在例外菜单中是针对系统中各应用程序和服务的阻止设置,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需求设置。在高级菜单选项中可以对各网络连接的例外设置,还包括对安全日志的记录、ICMP的设置。其中安全设置可以根据需要对被丢弃的数据包和记录成功的连接进行记录,可以设置记录日志的文件路径和文件名,包括文件大小都可以设置。其中默认情况下是在C:\WINDOWS\pfirewall.log中查看安全设置,文件大小默认为4096K。

3.4 安装无线网络安全工具

除了系统本身的安全设置以外,为了进一步保障局域网机器的安全性,还可以选择安装防病毒软件如Norton,安装防火墙软件如瑞星等。Norton AntiVirus的防毒软件,每次运行都会实时监控内存、系统主引导扇区、引导扇区,若没有发现异常,就接着监控检查程序中是否存在病毒。发现异常或者发现带病毒程序,就会发出警告并且将当前系统禁止运行,提醒使用者退出系统进行杀毒,这一点在系统已经染毒,且第一次安装该软件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能够进一步预防病毒的产生,Norton AntiVirus软件还提供了手动扫描、调度扫描、启动扫描、自动防护、疫苗及病毒定义文件等手段,使病毒侵袭的机会大大缩小。Norton AntiVirus还提供了实时升级功能,是通过Live Update实现的。它有点类似于经理人的角色,斡旋于Symantec与用户之间,它会实时监视Norton产品的各方面信息,如果有了新的病毒定义,它就会通知系统去获得它们并得到新的病毒定义库,使系统认识新病毒,预防新病毒的侵袭。瑞星个人防火墙软件可以对系统的安全级别进行定义(分成高、中、普通三种级别),并且通过对系统的各个端口(TCP,UDP)的实时监控来观察是否被黑客攻击,受到攻击将会产生报警,以提示用户采用相应的防范措施。软件还能对内存中运行程序和应用程序进行信息包的监控与限制,进一步防止像木马这种驻留内存的信息获取程序。软件还能对系统中各应用程序的安全规则进行单独设置,防止黑客通过各通讯应用程序进行攻击。

参考文献:

[1] (美)Cyrus Peikari Seth Fogie无线网络安全[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 (美) Christian Barnes等无线网络安全防护[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篇12

关键词:保险;家财险;保险品种

中图分类号:F840.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家庭财产保险含义

家庭财产保险(简称家财险)是以城乡居民室内的有形财产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凡存放、坐落在保险单列明的地址,属于被保险人自有的家庭财产,都可以向保险人投保家庭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为居民或家庭遭受的财产损失提供及时的经济补偿,有利于安定居民生活,保障社会稳定。

二、家庭财产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保险公司不注重从业人员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据了解,一个市区寿险公司正常情况下有几千营销人员,但却只有几十个做家庭财产保险的业务人员。另一方面是因为报酬太少,家财险的保费只有保额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人做成一笔业务的佣金是保费的千分之几,很多优秀的保险业务人员都不愿意做家财险。事实上,家庭财产保险岗位虽不如企业财产保险岗位重要,但每项工作都与客户打交道,都会让客户对企业形象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就此来发展客源也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二)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家庭财产保险的保险结构单一,保险标的范围过于狭窄,在保险责任等的设计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可供居民选择的范围很小,而对一些新的需求,如单保家庭装修、单保盗窃、短期外出临时投保等问题,目前的条款和险种设置均不能解决。

(三)宣传力度不到位

当前,保险公司宣传的工作重心仍放在媒体对企业形象的宣传,而对产品深入细致的推介则减少,居民不能透彻的了解家庭财产保险的具体保障作用及条款内容,进而不会进行投保。一般家庭购买保险与否,除家庭成员的风险意识外,还取决于其对如何转嫁风险方法的了解和认同,保险宣传就是唤起亿万家庭对风险的正确意识,了解转嫁风险方法的手段之一。但是,保险公司很少对家庭财产保险进行宣传,一般居民对家庭财产保险不了解,部分居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家庭财产发生风险的概率很小。因此,薄弱的风险保障意识导致了家庭财产保险投保率低。

(四)家财险配套服务不够

保险公司优良的客户服务可以有效维系投保人,提高续保率,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家财险配套客户服务项目几乎为零,而且家财险承保户数多,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承保理赔时效要求高,而目前在保户出险后需要由公安、消防和气象等相关部门出具事故证明材料,当受损财产需要评估时必须由具备资质的评估机构出具损失财产技术鉴定书等做法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配套服务不足,承保理赔手续的繁琐都制约了家财险业务发展。

三、家庭财产保险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从业人员的整w素质

财产险公司必须重视人才教育培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保险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保险职业教育,建立保险业继续教育制度。结合家财险的特点培养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产品设计人才。对家庭财产保险岗位从业人员做有关方面的知识培训,强化整体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必须具备敬业精神,既要能够提供对家庭的上门服务,又要能够通过开报告会、联系团体与单位等方式发展业务。

(二)积极进行保险产品创新

可借鉴美国的屋主保险,进一步扩大综合保险的承保范围和保障程度。另外,保险公司可从附加险中挑出一些针对性强、责任独立的险种,如盗抢险,作为专项保险承保。同时,开发投资型产品。投资型家财险兼具保险保障、投资理财双重功能,迎合了我国居民防范家庭财产保险和家庭财产保值增值的双重需要,也有利于财险公司聚集一部分社会闲置资金,提高巨灾的偿付能力,但此类保险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作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还要探索衍生型产品。如指数联动型家财险等。指数联动型产品能使保户分享到指数上升所带来的好处,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可满足风险偏好家庭投资理财的需求。此类产品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也有非常高的要求。

(三)提高宣传推广的力度

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增加居民对家财险的认识和了解,让居民意识到家庭财产风险的存在,理解家财险和政府救灾的区别,意识到购买家庭财产保险是必要的。宣传推广的手段应多样化,如在大灾现场召开理赔现场会。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理赔案例,开办家财险知识讲座,节假日在市区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家财险知识有奖竞猜,柜台和保险销售人员散发家财险宣传单,建立保险知识网站等。提高居民保险意识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因此,宣传应长期进行,持之以恒,逐步渗透。首先,家财险的营销可以采用寿代产的交叉销售模式,产险公司可利用本集团公司内部寿险公司庞大的营销队伍,现有的家庭客户资源,交叉销售家财险产品。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营销的优势。家财险网络营销不仅可以方便居民在任何时间、地点在网上进行投保,也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最后不断完善和拓展销售渠道。一是完善现有的银行、邮局销售渠道、保险公司应扩大与银行业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努力寻找新的渠道,利用商场、超市、社区服务中心等业务,在这些居民经常光顾的地方设点,开展家财险的宣传和推销活动。

(四)服务创新,提高粘性

在服务流程上,如开通微信二维码投保,取消理赔时提供暴雨等事故证明及盗抢3个月或90天侦查期等,简化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在服务内容上,如为投保高保额的现金、金银珠宝的客户提供保管箱服务,为投保管道破裂及水渍保险的客户提供管道疏通服务,为集体投保客户提供家庭风险管理咨询,甚至为城区家庭提供开锁、清洁、维修等各类家政服务。在服务方式上,采取发放配套服务券、服务卡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对承诺的服务项目进行定额、定时、定量的费用补贴。在操作方式上,可以采购家庭类公共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资源,使保险公司与中间部门之间由传统的简单委托关系升级为资源共享、深度合作关系,提升家庭客户的忠诚度和粘性。

参考文献:

[1]徐春红,路正南.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现状与发展[J].特区经济,2014(2).

篇13

问题行为指的是一些过度的、不足的或者不恰当的行为,这是相对于一般行为而言的。林格伦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是:“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

问题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内化问题指的是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外化问题指的是攻击、盗窃等违反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

二、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一种教养风格,也是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教养方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和专制型。

权威型和专制型的父母对儿童的管教严厉,要求事事服从,这容易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溺爱型父母由于过于宠爱子女,对儿童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都给予满足,久而久之,儿童逐渐产生自私、任性的不良心理。而忽视型父母一般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在孩子的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要求也很少做出反应,更谈不上指导孩子,往往任其自由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幼儿也表现出较多的敌意和攻击。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和行为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2.家庭环境

在影响儿童行为的环境因素之中,家庭环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家庭条件、父母的职业及受教育水平等都对儿童心理及行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和睦的家庭相比,经常有暴力冲突的家庭中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要高;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及家庭条件差的儿童与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条件好的儿童相比,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也较高。经常吵架的父母容易使儿童处于紧张的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除此之外,亲子关系也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与行为表现。

三、教育建议

1.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但又不失权威的形象。对待孩子要做到尊重、信任,对孩子出现的不成熟的行为应进行限制,并用理性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以促进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其次,父母应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养方式。父母疼爱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一定的度,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应学会放手,不要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父母应教导孩子学会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果幼儿将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积压久了而不发泄会导致心理上出现问题,应让幼儿学会将内心的不愉快告诉家长、老师或同伴,或通过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等进行合理的宣泄。

2.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注重亲子关系的发展,培养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履行教养责任。有些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爷爷奶奶,自己却没有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父爱、母爱的缺乏对孩子不良性的形成都会造成深远影响。

因此,父母应抽时间多陪孩子,培养亲子情感,履行教养责任。此外,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能给儿童以安全感,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可以多些体贴和耐心。

幼儿时期是个体体格发育和心理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个体的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要特别重视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家长除了要了解幼儿身心和行为发展的规律,还要改善不良的教养方式,并给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保证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教育公平

高校家庭贫困生数量较为庞大,作为一个比重较大的特殊学生群体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国家的资助政策相对完善,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到缓解,但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多数贫困生的首要心理问题。经济的拮据让他们在穿衣吃饭方面与家庭经济宽裕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现在学生中家庭经济好的学生穿用讲究名牌,甚至奢侈品,吃饭方面讲究情调,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能一边打工一边维持生活,还要节约一部分用于交学费,甚至补贴家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宽裕的学生从小接触到更多先进思想,拥有更多的先进电子产品,熟悉更多的娱乐方式;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这些知之甚少,强烈的对比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产生自卑心理。

(二)敏感心理

自卑心理引起他们的敏感心理,对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过度敏感,个别学生由此引起过激行为。有真实案例,某学生因为助学金未被评选上,对他人的话语过度敏感而走向杀人的犯罪道路。由于经济的困扰,娱乐、社交方面的缺失,由此很容易产生别人瞧不起自己的判断,部分贫困学生会对其他同学谈及品牌等过度敏感,严重的同学会因为别人的一句玩笑、一个眼神而产生仇视情绪。这些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越是严重,他们就越是敏感。

(三)自闭心理

自闭心理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缺乏,而人际关系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进入大学是学生开始接触社会的开始,大学生渴望友情也期待爱情。不论是哪方面的交往一方面需要物质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娱乐活动的,贫困生在这方面都有不足之处,导致他们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因自卑而导致敏感,又因为敏感而使得他们心理脆弱,反复循环导致他们自我封闭,沉默寡言,内心痛苦孤独,同时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善意帮助,自闭心理由此产生。

(四)失落心理

贫困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知识改变命运,他们一般学习认真刻苦。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逐渐发现,大学生生活不再是单单的课本知识的学习,大学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具有其他方面特长的学生拥有更大的空间。在评优推优方面,在毕业找工作方面,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很多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在综合评价方面远远超过自己,最后的工作也比自己的更好,这一系列的对比,让这些贫困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失落心理。

二、应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经济的困难,部分学生积极进取,勤工俭学,迎难而上,有的学生则是等靠要,不求上进。此文从贫困生自身、学生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培养贫困生诚信和感恩意识

端正观念,坚持诚信,学会感恩,拥有正确的心态才能消除问题心理。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对待经济贫困,由于国家和学校等经济帮扶力度的加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贫困生,理应得到这些补助金,将经济贫困当作获得补助金的权利,将大家的帮助当做理所当然,失去了基本的感恩意识和自强精神。甚至部分学生为了得到补助金,出具虚假经济状况调查,缺乏基本的诚信意识。

针对贫困生的这种状况,要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只有正确对待经济贫困,让获得资助的贫困生怀有感恩的意识,懂得感恩和回馈,才能从心理上消解障碍。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工作,一方面减轻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改变等靠要的状况,自己的劳动所得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拥有诚信和感恩意识的贫困生才能真正面对经济困难,做到自立自强。

(二)提倡教育公平,营造平等教育环境

首先是在资助工作的公平。在贫困生的认定中要对学生提供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审核,民主评议小组要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议,公示过程进行合理调整,避免评选的不公平引起的不满情绪和由此引发的过激行为。

其次是建议新生入学第一年进行大范围的勤工助学要求,尤其是在科研方面。这样一方面会弱化贫困生在面对勤工助学工作时的敏感心理,使非贫困学生也能真正有勤工助学的体会和心得,在资助金的评选中起到公平礼让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指引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面,更快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引导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第三是尽量强化奖学金的比例,相对减弱单纯资助金的比例。加强资助是我们国家对贫困生的政策倾斜,但是加强奖学金的比例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意识。部分贫困生的自卑矛盾心理在于,得到助学金认为是他人的施舍,而将单纯的资助变成奖学金,让他们凭借优秀的成绩来获得,学有所得,更能激发贫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减轻了他们的失落心理。在奖助学金的发放上,强调帮助、激励的终极目标,减少颁发过程的程序,尤其是小额的个人或者企业奖助学金,净化学校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宣传

心理知识的掌握是排解心理问题的重要理论支撑。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一方面是课堂知识的教育,一方面是心理咨询中心的配套宣传教育,另外加强对与之相关的心理协会和社团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贫困生才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积极寻求帮助。

法制宣传是让学生自身行为的法律后果。目前教育部门提出虚假骗取助学金将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文件。部分贫困生在极端心理下产生过激行为,事后称对法律后果不了解,或者认为不会有很严重的法律后果。必备的法律知识,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法律的指引功能也对其他同学起到启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建国,王立仁.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思想教育对策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2]张颖.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