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文

智慧课堂优秀课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3 10:34: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课堂优秀课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课堂优秀课例

篇1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患者;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过敏性休克;抢救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为复方制剂,其主要组分为:每瓶含右旋糖酐40 25g,氯化钙50mg,氯化钾75mg,氯化钠1.5g,乳酸钠775mg。辅料:注射用水。适应症:急性出血,特别适用于急性大出血的初始治疗;由于外伤、烧(烫)伤和出血等引起的外科低血容量性休克;外科手术期间的血容量减少:体外灌注时减少由于体外循环产生并发症的风险。用法用量;成人每次静脉内输注本品500~1000mL,应根据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和体重调整用量。加入体外循环液的剂量为20~30mL/kg,以右旋糖酐40计为2~3g/kg。

1病例介绍

患者李某,男,24岁,于2014年2月17日因从楼梯翻落左腿应力致左股骨干骨折4h收治入院。完善相关辅检后于2月19日上午9时在我院手术麻醉科行左股骨干骨折开放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行BP、SPO2、HR、R监护,于L2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1.8mL+0.4mL脑脊液,后于L2硬膜外腔植入导管。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手术医生为患者插入导尿管,消毒铺巾开始手术。手术1h许输注完1000mL林格溶液后,给予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0min左右患者主诉耳朵、鼻尖发痒,麻醉医师凭以往经验最初以为是腰硬联合麻醉时应用酰胺类局麻药引发的类过敏反应,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无缓解,同时发现患者头面部、两颞部位多处出现黄豆粒大小不等疙瘩。患者继续诉说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喉咙发痒。观察发现此时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湿冷、意识不清。测BP60/40mmHg,HR133次/min,R34次/min,遂考虑为静脉滴注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立即面罩加压给氧4L/min;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停输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建立第2组静脉通道,更换输液器;给予盐酸肾上腺素0.1mg静脉注射,盐酸异丙嗪25mg静脉注射,多巴胺10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10mg静脉推注;快速输注平衡液补液扩充血容量。经过积极抢救,于11:15患者呼吸困难缓解,测BP101/60mmHg,HR99次/min,R17次/min。药液及输液管等送检结果未发现异常,该病例考虑为极其少见的输注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导致的过敏性休克[1]。

2急救处理

2.1 迅速停止输注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建立两条静脉留置导管通道,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快速输液补充容量[2]。

2.2合理使用药物立即通知手术医生暂停手术,参与抢救。麻醉医师密切监护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4L/min,巡回护士静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1mg,地塞米松20mg,异丙嗪25mg射,林格液500ml扩容。通过两条静脉通道输液,予以扩容、升压、纠酸、抗休克处理[3]。

2.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呼吸以及SPO2数值,认真观察患者意识、面色、皮肤色泽、尿量以及监护仪上ECG的变化,监护仪设置BP每3min测压1次,生命体征平稳后改置为5min测压1次,同时在麻醉记录单上详细、准确记录抢救药品使用过程和生命体征相关数值。

2.4封存剩余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报医院进行药物检测,填写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3讨论

3.1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过敏是Ⅰ型变态反应疾病其特点是反应发生快,严重接触变应原后15~20min即可死亡。医护人员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细心观察,同时应熟悉掌握抢救过敏性休克的应急流程。

3.2由于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有致过敏性休克的可能,故首次用药应严密观察5~10min,并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材,在用药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输液中的不良反应。

3.3使用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前应注意询问药物史及过敏史虽然目前药典上均认为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不用作皮试,但估计此患者为过敏体质,术中尽量不输注,如需输注,使用时先作皮试。方法如下:取低分子右旋糖酐原液0.1ml皮内注射,观察方法按青霉素过敏试验方法[4]。

参考文献:

[1]李成剑,严小敏,高慧.硝普钠致精神失常的原因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9):68.

[2]曲迅,周世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51-53.

篇2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实践性智慧;智慧课堂实验室;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09-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2

一.研究背景

时代呼唤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智慧课堂。智慧课堂由智慧教师和智慧教室这两个构成要素,并且以智慧教师为主要内容。历史已表明,智慧课堂可以不特定于智慧教室中,但不能没有教师的智慧,因此发展教师的智慧是智慧教育的逻辑需要。然而,智慧教室先行一步如雨后春笋,从工具性,教育容量等方面为智慧教育发展助力,使得智慧课堂标准和要求提高,智慧课堂变得更为复杂,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智慧性要求。具体到一线中小学教师,智慧发展的核心是实践性智慧的发展,很多国家将其作为新世纪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能力本位的发展”,还应是“基于情景认知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在诸多的教师专业发展细节性问题中,实践性智慧是“教师角色所拥有的独特范畴中的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任何方面都应当围绕着它来建构”,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基础点和生长点。专家学者对教师的实践性智慧进行的研究,多停留在生长、原则、路径等“应然”讨论,具有文献起点的“指导意义”。到头来,中小学教师实践性智慧到底怎么发展,没有一个可供借鉴和操作的有效方法。

嘉信西山小学近十年的研究,始终将理论落到实践,以技术促进教师发展为研究思路,在已形成的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模式和区域教研模式下卓有成效地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自始至终将教师的课堂表现力(教学能力)作为研究的重心。同时,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化和研究经验的丰富,反观研究,既然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又何必过多在课前备课和课后总结进行“旁敲侧击”,大可直面课堂教学。延续一贯研究思路,我们利用技术尝试“实践价值”的关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解决方法。

二.智慧课堂实验室的提出与设计

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生成性、缄默性和情境化。它渗透内化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发展须以课堂作为基点。然而实际课堂过于个人化、情境性,教师的行为在时空上表现的单向和瞬时,不能有效支撑教师反思和实践性智慧的生成,这也成为制约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研究的重要难点。使用技术手段赋予课堂实践的“重复性”、“再生性”便是化解问题的一个思路。这个技术封装的课堂就是本文要着重阐释的智慧课堂实验室。

1.理论构基

智慧课堂实验室何以能够在促进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提高中发挥作用,也即其存在的根本理论基础和逻辑合法的理由。

(1)智慧说

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智慧进行过阐释,共同的观点是智慧为“人在活动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能力系统往往又表征为知识。怀特海说,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问题时知识的选择和运用。知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具有价值倾向,而智慧指向实践,是主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伴随有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冯契说,人就是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获得了身心、德性和人格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言下之意,人在获得知识并且在不断地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智慧的发展。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主体知识的智慧化。

可见,智慧与知识经验有着内在的联系,同属一个范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然智慧可以通过知识实现获得,那么理论上它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被他人获得。反过来说,要实现智慧“迁移”的目的,须将智慧进行知识化。即智慧抽离情境变为知识,知识在个体间迁移,在类似情境下知识附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再以智慧表现出来。往往以一种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的各种机智行为都是智慧的外在表现。可以想见,没有外在行为,智慧只是知识内部的状态,无形无影。实际生活情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人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其聪明与否。在教师教学情境中,也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分析实现对人的智慧的间接把握和评价。

“智慧说”在研究中的作用,第一,作为理论基础。智慧与知识关系辩证统一,智慧通过知识化的方式转移,智慧课堂实验室借助知识形态的相应动作在教师智慧生成,迁移和发展上有所作用。第二,具有方法性质的指导作用。智慧以外在行为的方式被表征,指导我们在研究时借助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来把握其实践性智慧,研究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

(2)概念转变理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质是对教学的更高层次的认知及相应概念的转变。多个概念转变理论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对概念转变的过程和机制进行解释。就教育领域而言,具体概念的转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性替代,另一种进化性发展。无论是变革性替代还是进化性发展,概念转变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认知冲突的产生,对当前所掌握概念的适用性产生质疑,萌生不满,或受到新刺激,直接产生认知的冲突。然后是创建新概念,通过理解和顺应或者在新认知过程中创建。就教师教学层面能力发展来说,通过差异引起教师的认知冲突产生改变的内驱力,差异的来源既可以是教师自身也可以是外界,通过新信息或是概念的补充实现新概念和新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实践对教学认识进行“丰富”和“修订”。

(3)反思说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反思是一个人重要的内省认识活动。它的思维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和实践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反思,实施,再反思一再实施的行动框架。人有效的反思行为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自我反思素质高和反思的刺激信号强。

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反思已成为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参差不齐,个人反思存在力不从心。通过群体的参与,集群体的反思力量,屏蔽一己之力的单薄。反思是零散的、经验性的、不可重复的,借助多媒体影像技术让教师基于证据进行反思,证据反复重复,教师和同伴选择针对性事件进行强刺激的实用性反思。教师通过有效反思,概念认识发生转变,在实际的践行中智慧逐步得以提高。当然,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有问题”的部分,教学中有价值意义的信息同样是反思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同伴来说更有意义,启发作用明显。

2.设计思路

智慧课堂实验室是合理应用现代技术有效干预课堂实践,从课堂情境出发回归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应着重关注课堂情境的有效还原,教师反思的针对性资源和智慧发展的实践方案。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技术化的硬件环境,其次是资源化的解决方案。

(1)实验室的环境设计

智慧课堂实验室整体上分为教学区和观察区。为避免教师教学和同伴评价相互干扰,达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提高教学评价的自由度,教学区和观察区通过特定技术隔开,两个区域之间的信息只是单向流动,即观察区可以获得教学区的信息,而身处教学区的人并不能察觉到观察区的存在。

教学区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场所,它是一间教师和学生非常熟悉的课室,配备有现代教学设备比如实物展台,电子白板等,智能录播设备,以及适配套的软件系统等。观察区与教学区紧连一起,供教师观课,实时评课。观察区配备有功放设备和闭路电视实时播放教学区录播视频,观课教师既可以透过玻璃实际观察教学区教学情况,还可以通过视频电视补充教学区实时教学信息。使得教师近距离近观感的接触教学情境,全面掌握教学信息,置身于课堂场域之中。观课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不仅实时,还很真实,更切中问题。课堂实践的真实以及教研反馈的实时为后续研究的提供保障性的支持。

摄像的空间布局,分别设置四路摄像头,记录教学区学生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观察区教研共同体成员的讨论,并且这四个独立视频流构成一组记录节。教学区摄像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调控,自动是特写的电脑桌面,全景的教师及讲台,重点选择的学生,优先级是电脑,学生,教师及讲台。此外,在输出设备的交互界面中全保留这四个视频内容的同时可以实现四个视频画面的任意切换。全面捕捉教师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学生的课堂状态和反馈行为。通过对课堂各种行为的捕捉,可以间接的获得关于授课教师智慧的信息和评价。通过全程录像,细节捕捉,形成一个可供全面反思的资源性“材料”。弥补实际教学中,教师反思实践时材料不足依据不强的缺点。

(2)实验室的资源设计

教学视频切片资源和评价记录资源。在教研过程中,根据需要对教师教学视频进行切片,可以按照视频逐帧流向的线性切片和依据不同内容的非线性切片,建立切片库。为达到目标视频的快速且准确定位,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切片进行逐一的详细标记,然后依据标记实现快捷检索。同时将教研共同体同伴的评价实时记录,与相应的教学行为视频相匹配。教学视频切片资源实现对课堂的精细化聚焦,教师可通过此细致地分析具体的教学行为和进行全面的反思,同伴互评的记录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有针对性的反思。此外,教研共同体同伴在分析教师教学进行实时评价时,大脑亦出现类似情境的连续性反思,引起原有认识的冲突产生新的认识,丰富自己关于该类问题的认知,促进自身反思和提高。

优质课例资源。通过智慧课堂实验室中课例研究的不断开展,丰富且富有特色的课例研究不仅直接产生有意义的结论,还会为实践性智慧课题的研究走向纵深提供资源的支持。进行优质课例资源的筛选,建立优质资源库。就个体教师自我发展而言,不断地课例研究,可以形成内部互动机制,在优质课例资源的开发中促进教师提高,在教师提高的过程中促成优质课例资源的产生,双向促进形成研究与教师发展良性互动,而在教师之间智慧发展方面,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智慧通过课例资源实现知识化,客观化,以知识的形式在不同对象教师之间流动。教师借助优质课例资源实现知识的学习,反思自身课堂教学,发展自身教学认识,尝试在实践情境下的知识的智慧化。实现优质实践性智慧的再生成。

(3)实践性智慧发展方案设计

实践性智慧发展必定发生在实践性的课堂教学中,智慧课堂实验室以实际教学为抓手,它是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核心着力点。备课为了教学,反思为了更好的教学。智慧课堂实验室专门针对教学情境而设计,需要将wiki协作备课和课后反思黏合在一起,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及资源的对接和贯穿(如图5所示)。通过串联,各环节的资源达到通式化无缝衔接,而课前课中课后关注的教学问题也达到高度一致,教学问题过程中的保真性,不会随教学情境,教研环境以及研究突况等的变化有所发酵。从而使得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有效性和研究的针对性。

以智慧课堂实验室为核心的教研,有效提升同伴互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促进个体教师反思资源的生成,因为教研情境的高度一致,生成的反思性资源具有高度聚合性,针对性强。有力地影响教师的反思,深度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高。另一方面,教研中各环节优质的教学设计、视频切片、研讨记录等资源生成资源库,是为其他教师反思和借鉴的资源,促进教师整体的发展。

三.实验室应用原则和方法

1.应用原则

凡事有原则,问题解决不够理想有时并不是工具的问题,而是对工具的使用不合理。为了有效使用智慧课堂实验室实现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也要遵循几点应用原则。

真实性课堂是前提。智慧课堂实验室结构设计的目的是在空间上保证课堂及教学的独立性完整性,课堂不受干扰保持原生态。教师实践性智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和生成,课堂的真实性可以从源头确保实践性智慧的真实,从而使教研有意义。不是真实的课堂就不是真实的实践,实践性智慧也就不是真实的教学智慧,这种伪实践性智慧没有价值,对其的研究会干扰到教师的正常教学,因此研究更无必要。

研究对象和主题选择的合理性。一方面,教师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是教师自我快速成长期,而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是困难期,瓶颈期。而有经验教师又是教师团队中最活跃的群体,学校的主力军,决定着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智慧课堂实验室将其作为对象更具有广泛性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案例选择的合理性,所选主题能反映教师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符合教师自身,学校以及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扩大受益面,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事实上,智慧课堂实验室资源有限理应关注较普遍和广泛的教师群和研究主题。

群体参与是保障。不论是课前备课,课中或课后的评议,教师是以一个成员角色存在而不是独立个体,在教研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下完成整个教学及其反思,有效改善同伴程式化事务性的听评课,换为理解式的时常换位思考来关注课堂及课堂事件,为组内每个人提高提供形式可能。群策群力不仅能屏蔽单人教学及反思过程中的诸多不足,比如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在场不充分,教学反思乏力等,还能够在“群体动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效提高群体内每个人的教学智慧。它是智慧课堂实验室中教学实施的效果和研究质量的保证。根据具体需要,教研共同体的人员构成课进行适度调整,但无论如何,整个过程都不能将群体的参与进行简化和简单化。

2.应用方法和策略:行动学习

顾泠沅等人在对国际上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结合课例的同事互助指导和案例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较一般性的校本“行动教育”模式。模式的流程分为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可以有效解决理论向实践、向课堂的转移问题。

该模式的重点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转化过程中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智慧课堂实验室的应用目的是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它是立足实践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中,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其中有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诉求。因此,在“行动教育”思想下,借鉴该模式的“行动”思想,为了体现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主体性,智慧课堂实验室实际操作时采用“行动学习”方法策略。案例是行动学习的基础,它是教师实践性智慧的载体,作为研究的基点。群体是行动学习的基本单位,实践共同体成员共享经验,激发反思,合作开展教学设计,行动反思和改进再实施的行动。行动过程是行动学习的循环过程,行动到反思到更新的行动这么一个过程,是一个行为不断跟进的循环过程。

篇3

近年来,先后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市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一等奖7项,市社科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其中8项列首位)。主持的3项课题通过省级鉴定,1项课题市级结题;正在主持研究的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研究5项。在全国核心期刊66篇,4篇收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其中,探索命制的“新课程地理试题”和设计的“初中地理活动设计”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连载29期,与全国地理同行交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编书籍《区域推进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初中地理10分钟掌控课堂》等16部,副主编、参编24部。

肥城市自2005年探索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及观课议课等方式,逐步形成了“三课两评一反思”的特色课例研究范式,其典型做法收录于《泰安教育年鉴》,先后在刊物与网站上报道,并编入《区域推进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华文出版社)一书。

一、“三课两评一反思”课例研究范式解读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课堂教学打磨与水平提升,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的各种研究活动,包括执教教师的备课、上课、反思、改进与提高,研究人员的量表设计、课堂观察与评议,以及活动过程中组内同伴之间、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与反思等。通过对课堂个案的研究,探寻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规律,以达到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前、课中、课后,即三个时间段;二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基于实践反思的备课,即三次备课;三是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即三次上课;四是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进行中的三次观课。

“两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个人经验备课之后的集体评议和课堂实施之后再次备课评议;二是常态课之后的评议与改进课之后的评议。

“一反思”是指在课例研究中反思贯穿这一活动的全过程。

1.课前

第一步,召开课前会议。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召开会议,对每位成员进行分工,明确执教教师和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即课例研究的主题,确定观察内容,设定观察点,并根据研究者(观察者)的爱好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第二步,执教教师完全凭个人经验备课,即一备,形成初步的教学方案;研究者个人根据所分担的观察点,制作科学易行的观察量表。观察量表的设计要遵循两个标准,即效度标准和实用性标准。效度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实用性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设计观察量表还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前瞻性的视野,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

第三步,集体评议观察量表。在研究者制作观察量表的基础上,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针对量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将自己特色化的想法呈现给老师们,最后达成共识,研究者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观察量表。在这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对比、分析、吸纳、接受,不断地交流、反思、完善、提高。

2.课中

第一步,由执教教师上课,这节课是执教教师完全凭个人的经验或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的原始课,称为“常态课”,即一课。研究者根据自己所分担的视角分成若干小组,各自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观察量表进入课堂观课,并记录观察到的各种课堂现象,即一观。

第二步,研究者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对课堂观察结果做出定性或定量分析,进行课堂现象诊断,写出所观察视角的总体课堂评议。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各观察小组成员与执教教师一起,对备课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即一评。在这个过程中,执教教师与研究者不断地寻找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改进优化课堂的方法,最终达成共识。执教教师进一步修改完善备课,即二备。研究者也根据课堂实际、观察及交流情况继续修订观察量表。

第三步,执教教师根据二次备课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然后选取其他平行班级再次执教同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广泛吸纳同伴经验与集体智慧之后的加工课,称为“改进课”,即二课。同时,研究者带着新修订的观察量表,按照观察小组分工,突出执教老师的课堂问题,再次进行课堂观察,并如实详尽地记录相关情况,即二观。

第四步,在改进课上,执教教师可能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可能是老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研究者根据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新情况,以观察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汇总,并作出诊断与分析之后进行第二次研讨,即二评。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作用,对执教老师的课提出新的改进建议和办法。执教老师根据各成员的建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学生的课堂反映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修改与完善,即三备。关注教学的改进与生成,力求理念内化与教育效果相统一。同时,研究者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再次修改观察量表。

第五步,执教教师按照第三次备课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第三次上课,这节课是基于教学实践与再次集体研讨之后的优化课,称为“提高课”,即三课。研究者根据多次修改完善的观察量表,以改进提升课堂效果为目的,再次进行观课,即三观。

第六步,参与课例研究的所有成员从观察者与执教教师等不同的角度,对整个课例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般包括观察点选点说明、观察结果分析(对执教教师课堂的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课堂细节)、自我反思(对我的启示)等方面。

3.课后

第一步,召开课后评议。执教者进行反思性说课,重点说出本节课的特色做法、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困惑。研究者围绕观察点对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与汇总,对课堂现象进行分析与判断,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合理解释,并进行全面反思,即一个整体反思。关注研究过程,注重实践应用,感悟教育智慧,提升专业水平。最后,教研组或备课组内商议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达成共识。

第二步,课例研究活动总结。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写出本次活动的总结,重点突出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与做法,自己的反思与感悟。教研组或备课组整理汇总所有相关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过程资料。

“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基于校本,立足教师,针对课堂真问题,集个人经验备课、同伴互助备课、实践反思备课三次备课于一体,将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三课递进为一程,把课堂观察、课堂诊断、课堂评价等技术手段融入研究,采取团队合作、协同研究、群体反思、共同提高等有效方式,磨课砺课,研课锻课,全力提升团队课堂教学水平,是一种立体式、全方位、多元性、精致化的课例研究方式。

二、课例研究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课例研究的场所在学校,阵地在课堂,是教师最擅长的、基于实践性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确立为科研课题,逐步把教师引向研究的道路上,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碰撞、思辨中互相磨合、优化,最终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达到改进课堂的目的。成功的课例研究活动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培养一批教师,带动教研组发展,教师还能养成在教学中研究、研究中教学的良好工作习惯。“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改变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研组建设,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带动了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的大发展。

一是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先后有20余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或教育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1人被评为齐鲁名师;15人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166人被评为省、市教学能手;110余人获全国优质课或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奖;800余人省、市优质课奖;16人被评为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0余人被评为泰山功勋教师、泰山名师;156人被评为泰安市学科带头人;90余人获省、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教师在各级各类专业报刊杂志每年发表文章近3000篇。

篇4

关键词:互动反馈技术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01-01

现代教学信息技术中的互动反馈技术应用已日趋成熟,如果合理、恰当地应用这种互动反馈技术,就能更好地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促进教学生成,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下面,我Y合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谈一谈互动反馈技术如何辅助教师实现智慧课堂。

一、互动反馈技术的作用

第一:互动反馈技术是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室环境下,增加平台软件和教师遥控器、学生群组遥控器、遥控接收器等设备,利用群组红外遥控技术所构成的系统。运用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媒体,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反馈设备设问质疑,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遥控器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电子表态。系统通过接收器可以即时采集、收集、整理教学反馈信息,为教师提供各种教学过程中的统计和数据分析结果。为实现思维的互动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互动反馈技术系统中的挑人、挑组、抢答、抢权等功能不仅是对教学的一个反馈,也是对课堂气氛的一个调整,这一技术的运用在实践中非常受学生的欢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课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互动反馈技术如何辅助教师实现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为核心的一种课堂教学形态,目标是培养富有个性、崇尚智慧的灵动学生。总的来说,我认为“智慧课堂”至少体现高效性、共鸣性两个基本特征。下面,我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课例,谈谈如何运用互动反馈技术使课堂达到高效性、共鸣性。

第一:高效性。智慧课堂的本质是高效,利用互动反馈系统优化教学环节,既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反馈,又要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反馈的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具体的应用有:通过前馈测查、诊断测查、终结性测查等实时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调控教学进行针对性教学,可以避免现实教学中出现的教与学不同步的现象,既能克服传统课堂满堂灌、沉闷、消极的弊端,又能防止新课改后“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形式上热热闹闹,本质上高耗低效”的弊端。

例如:在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的课例中,我运用了互动反馈设备先进行了前馈性测查。我设计了三个调查问题,具体如下:

(1)KFC和川菜,你更喜欢吃那个?

A、KFC B、川菜

(2)圣诞节与春节,你更喜欢过那个节日?

A、 圣诞节 B、春节

(3)韩国剧与大陆剧,你更喜欢看哪些?

A 、韩国剧 B、大陆剧

上课前,先出示这三个调查问题,学生根据设问进行电子表态。系统接收器即时将把采集到的信息反馈出来:65%的学生喜欢KFC,35%的学生喜欢川菜,60%的学生喜欢过圣诞节,40%的学生喜欢过春节,70%的学生喜欢看韩国剧,30%的学生喜欢看大陆剧。面对这个动态生成的调查结果,我继续追问学生:“调查结果反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现状如何呢?”大部分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就能说出:“中华传统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这时,我立刻追问:“面对如此状况,作为中华儿女的你们,应该要强化一种什么观念呢?学生不假思索第大声回答:“要强化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由此可见,通过运用了互动反馈设备进行的前馈性测查,能够高效地利用动态生成的信息巧妙地导入新课。而且,在新授知识的环节中,还可以运用形成性测查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盲点,起到强化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作用。在课堂练习的环节中,还可以利用终结性测查来检查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总体测查。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利用互动反馈技术中的“按按按”的操作模式参与教学内容,可以让教师高效地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篇5

智慧教育不仅仅是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相结合的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个生态圈,一个整合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生态圈。本校教师在杨志现校长的带领下,努力探索、呕心实践,取得一定的成绩。2015年11月13日,笔者有幸带领本校庄小雯老师参加第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她的课例展示《美丽的小兴安岭》一举拿下一等奖的好成绩。作为智慧教室首席实验者,如何有效运用TEAMMODEL智慧教室设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就该课例谈谈见解。

一、Hiteach互动教学,教学相长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实验团队的成员将Hiteach互动教学系统与电子白板整合,将技术有效融入课堂,使课堂之花热烈绽放,深受学生的喜爱。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字词教学环节,第一组词语是“融化、涨满、淙淙”,我们出示了一段美丽的动态春景图,有渐渐融化的冰水,有涨满的小溪,有溪水淙淙流动的声音。教师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三个词语随之出示。如此教学,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读读、认认、写写,而是景意相融,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欣赏中不知不觉地内化新知。在“赏”的书写指导中,利用碎片化的资源“贝”字的书写演变历史,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的兴趣。

此外,Hiteach计时器的使用,积分榜的应用,幕布遮罩等功能的使用,都使得这堂课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课堂学习的风采。

二、IRS遥控作答,及时反馈

在传统的大班化课堂教学中,老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漠然无反应,课后测验也不理想等,这一系列问题在IRS遥控作答实施于课堂之后,有效地得以解决。

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化成小溪,淙淙地流着……”这一有关春景的文段赏析之后,为了检测学生对拟声词的掌握情况,笔者设置了几道选择题,学生当堂按遥控器作答。这样一种新型的作答方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小小遥控在手,动手按按按,他们不再漠然,而是专注地思考,谨慎地选择,然后神圣地做出选择。

文本补白、片段练笔一直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实现“阅读为写作服务”这一教学理念的有效手段。《美丽的小兴安岭》有关春景的文段赏析之后,笔者设置了这样的练笔:小兴安岭的春天草木萌发,万物复苏,我仿佛看到了?摇 ?摇,我仿佛听到了?摇 ?摇。笔者当堂巡视,对于优秀的作品利用实物提示机上传到屏幕上,学生上台进行批注点评,在有效互动之后,利用IRS及时反馈系统,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避免了老师包办,使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凸显。

三、clouDAS云端诊断,及时补救

clouDAS云端诊断分析技术,回送诊断分析报告,有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做好及时的补救措施。也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反馈好家长,搭起家校沟通的便捷桥梁。在上文提到的IRS课堂检测之后,老师利用云端诊断服务,形成报告,客观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当正确率低于30%时精讲,高于80%时学生课下互学,尊重差异,个性化发展,让“因材施教”课堂成为现实。

行百里者半九十。智慧教室的实践探索是一个漫长艰苦的征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有效地整合教育理念、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模式,打造智慧教育的春天,我们将不断发挥团队的力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篇6

首先,研究课题要“返璞归真”。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所以研究的内容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而应该是教师力所能及的,是能指导具体教学活动的。这样的研究教师才觉得亲切、真实,才乐意去进行。如“课堂改造方法”就是这样返璞归真的研究。“课堂改造方法”的目的是教学行为的自我诊断与改造。它主要是基于“我是怎样……”“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做以后我的感觉是什么”“我还可以怎样”“我的教学如何改变”“变革……我需要组织给予什么支持”等六个问题展开的。每一个问题,又有更精细的提问与解答,如“我是怎样……”的问题,又提出了“怎样备课”“怎样研读《课标》与教材”“怎样研究‘学情”“‘怎样制定教学目标”“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怎样听课、评课”。这样的研究,从教学中来又回到教学中去,且递进的问题本身就是研究路径,教师易于积少成多,实现教学上的大改观。

“返璞归真”的校本研究使教师明白研究就是教师“寻招”的实践,朴素的改进工作与解决问题的探索是最有效的研究。这样,校本研究对教师来说就不是额外的任务,而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要让教师“谋课”。有效研究应该聚焦课堂,聚焦课堂关键在“谋课”。第一,要形成“谋课”“观课”“议课”和“思课”的校本研修新范式。从“谋课”开始,抓住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疑点、盲点等,设计研磨主题,研究教学设计;第二,基于课堂观察,聚焦课堂生成,化解疑难问题,就教学关键事件和重要细节展开研讨;第三,揭示课例价值,紧扣研磨主题和课堂教学实际,形成理性评价。通过这样的谋课,总结与形成学校、学科的精品课程与精品课例,放大与延伸课堂精彩片断与精彩环节的效应。教师的听评课,要服务于“谋”,形成于“略”,且以教育叙事与教学故事的形式,总结、演绎成学校、学科与个人的教育教学智慧、教育教学谋略,积累这些智慧、谋略。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与载体。

最后,要唤醒教师的教学自觉,提高研究的自主性。学校精心开展校本研究活动,力求通过活动让广大教师在比较中找差距、找问题。如课例研究就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活动。教师们在课例中对照自己,能有效唤醒他们的教学自觉性,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理念引领教学行为。想要获得上述的理想效果,一定要在选择课例上下工夫,一定要以“有创意,能有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持续研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可操作,与同行有借鉴意义”等为标准。

篇7

伴行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和深水突围,一种教师发展的组织形式与路径创新――名师工作室,悄然走上前沿,汇成一股刷新教师专业发展景象的新生力量。

正在经历阵痛的素质教育攻坚,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专业发展挑战。学历主义的、行政主宰的、校本研修的、民间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延伸,尚难有效适应多元化、高诉求的教师发展需求:或过分强调行政意志而忽略教师内需主导,或过分强调教师自主而缺乏制度规范与机制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在力量生成、路径开拓和空间拓展上,存在着阻遏前行的磕磕碰碰。

正是这样的背景呼唤,一定程度上克服前述短板,兼得诸家之长的名师工作室,刚起步就因多方呵护和内力涌动而大行其道。

顶层设计:开掘团队行走的精神引动力

基于自主发展的高度与质量诉求,基于语文教育真谛寻觅与课堂教学潜能唤醒,一群不甘寂寞的语文教育寻梦者,汇聚陈曦名师工作室,开始了自觉而力量激发聚生的嬗变之旅。

“许是倦了,许是累了,从教十一年,已经没有了刚上讲台的那份激情,想奋进却总是原地踏步,想超越却又停滞不前。当我听说有机会加入陈曦工作室,我激动万分。因为陈曦是我仰慕的一位名师,我渴望近距离地接触,聆听她的教诲,为自己的成长加油。”

“没想到大学刚毕业的我就如此幸运,因为一堂公开课受到陈曦校长垂爱,破格进入陈曦工作室,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进方向。”

走人职业倦怠期的教师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源泉,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发展的方向引领,有理想追求的老师需要更好的发展平台,区域教育需要名优教师集群聚生的辐射效应,近年来成都市组建了一批以省市特级教师、市级名优教师命名的名师工作室。

走出一条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创新之路。“树立一位名师、带动一门学科、带出一个团队、产生一批成果,使名师工作室成为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聚集地和名师名家孵化地,成为青年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摇篮。”成都市教育局对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诉求,既在导引工作室前行的方向,又着力点燃每个成员发展的内生动力。

名师工作室创新前行的根本动力,源自领衔人及其成员的理想情怀与愿景牵引。作为以名师学术与人格力量凝聚起来的非行政性组织,名师工作室本质上是一个以名师引领、学科研修为纽带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其魅力在于以先进的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团队发展软实力。

基于自我蜕变和团队共生的梦想集成,凝聚学习型教师团队。以“迷恋他人成长”的名师情怀,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领衔定位,引领团队成员快速成长。2012年,陈曦工作室一起步就找到了“神”的力量牵引。

作为拥有30多名成员、颇具规模的成都市首批名师工作室,陈曦工作室聚集了一批成都市青优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有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和刚跨出校门的优大生。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区县和学校,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教育背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性,但都怀揣共同的教育梦想,汇聚到工作室这个异质创生的精神家园。

身兼省级特级教师、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校长多重身份的陈曦,坚持“系统设计”和“个性成长”的原则,抓住师德、专业、发展等教师成长的本质元素,一起步就引领工作室确立了“以师德铸魂,从经师走向仁师:善良之性、宽容之心、融和之行;以专业固本,从研修走向研究:终身学习力、教学实践力、学术研究力;以发展添翼,从共创走向共赢:互动、互补、互赢”的团队愿景,既凝练团队发展的方向,又着力唤起每个成员的成长觉醒。

工作室成立之初就以“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指导思想、价值诉求与目标定位,明确了成员职责、行为守则与考评要求。按照“打造优秀群体,产生名优效应”的价值定位,确立了“开展课题研究,适应自身发展”的课程定位、“整合实践活动,优化研训过程”的路径定位、“建立多元机制,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定位、“任务驱动和自觉发展”的职责定位,建立了协同管理、过程量化、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多元机制,试图实现团队成员优势互补、经验分享、思想交锋、智慧启迪。

这样的价值定位、系统规划和机制建设,既为团队发展建构了愿景,更让每个成员认知认同愿景,并在可行性愿景和良性机制牵引下,一起心向那“梦里花开”的地方。

团队成员的心声或许就能说明这一点:

“有幸加入陈曦工作室是一种荣誉,又是一个机遇,既是对自我提升的挑战,还是一种鞭策,促使我们不断激发前进的动力。”

“陈曦不仅是我们灵魂的导师,她更像邻家亲切和蔼的大姐,是我们知心的朋友;她如水一样淡泊宁静、婉约纯净……我愿永远追随在她身边,走进她上善若水的诗意人生。”

路径寻求:激扬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创生力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在激扬奋进的探索中,陈曦工作室成员从富于挑战性的实践研究中寻找光亮、动力、点位,开展合作研修,在主题沙龙、课例研究、学习交流等平台上,创享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智慧与情感力量。

课题联动,引领课堂转型

陈曦工作室选择了一条攻坚克难的发展道路。在新课改背景下,每个语文教师都面临课堂教学转型和新型课堂建构的挑战。虽然课改已走过十几年,但目前能够呈现新课堂特质并让新课堂大行其道的教师还为数不多。

直面课改攻坚的核心任务,寻求课堂创新的本源。陈曦工作室以《小学语文“三主”创新性课堂的实践研究》为发展主题,立项为成都市名师专项课题。课题以“三主”创新课堂探索的目标引领,凸显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三好”天性,强化自学点、创生点、拓展点的“三点”表现,达成新疑问、新发现、新变化的“三新”效果,着力开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转型建构之路,聚力推升团队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主”课堂的探索旨在促进课堂转型、唤起课堂价值的人本回归:回归儿童、发现儿童、激发儿童、发展儿童,充分激发教与学的潜能与活力,打造课堂高效能。虽然工作室成员所处地域分散,但因研究主题的开放性、研究方式的灵活性、研究途径的多样性,研究课题有机联动起校、区、市三维统整的课堂创生力。

2012年11月,工作室成员齐聚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首次课例研究便以探索“三主”创新性课堂为主题,展开同课异构。同年12月,全体成员参加“构建读写链策略研究”市级研讨活动,工作室成员陈娟、钟倩与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同台献课,展示“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学特色。

2013年春夏之交,工作室成员再聚西芯小学参加语文课例研修活动,学习养成悉心观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等研究品性。6月4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和成都市的部分教育专家、成都部分学校代表汇聚陈曦工作室,展开“三主”创新型课堂课例研究,研讨会以创新性、高端性和独特的研究价值、学术引领、辐射作用,赢得同行关注。

2014年4月,陈曦工作室与成都市李建荣工作室、南充市高坪区工作室、都江堰市安龙学校,联合开展题为“专题统领、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研讨活动。6月,以“课堂创新,团队质变”为主题的陈曦工作室阶段回眸暨“三主”创新型课堂研讨会,在西芯小学举行。来自成都市教科院及各区县名师工作室成员走进“三主”创新课堂,分享陈曦工作室团队质变的成长历程。与会专家、领导认定“三主”创新性课堂,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引领作用。

资源统整,构筑智慧高地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借助专家指导,赢得智慧引领,名师工作室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陈曦工作室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汇聚了一批来自省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形成了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合力。

江苏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北京小学吉春亚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四川师大教授张伟和余虹教授、江苏扬州市教科院陈萍、四川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张泽科等先后成为工作室的指导专家。

多方力量介入,为工作室打开了国内前沿研究、专业发展的宽广视角,构筑了一个导引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智慧高地。专家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工作室成员发展提供了近距离可触摸的方向指针和力量引擎。

思想集成,见证团队成长

“2013年暑假,听说工作室要集成老师们的成长足迹和研究成果,大家都难以置信。可冷静思考:我们为什么汇聚在一起,究竟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最终要到哪里去?回望来路,蓦然发现,我们有太多的感触须一吐为快!”

陈曦工作室决意以教师发展案例展开反思性研究,以“专著”形式从一般意义探视工作室发展的方向、内涵、动力和路径。

工作室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陈曦工作室专著《名师工作室思想集成与行为破题》给出的回答是:“追新之梦,团队汇聚的动力之源;求新之路,团队发展的必然路径;留新之痕,团队成长的坚实步履。”

工作室究竟开辟了怎样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专著”如是梳理:“课例研究:提升教学核心能力”、“高端论坛:打造教学能力引擎”、“专家引领:唤醒教师成长觉醒”、“平台高度,筑起发展高度”、“教育‘沙龙’:聚生教育智慧”。

工作室究竟集成了哪些有价值的思想?“专著”如是总结:“案例一撇”集“三主”经典课例、“借我慧眼”集精彩点评、“众说新语”集创新观点的分享、“逐新之旅”集真实的成长感悟。

2014年3月,《名师工作室思想集成与行为破题》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沾着泥土芬芳的教育专著,是迄今为止成都乃至四川第一本集中探索名师工作室发展思想、策略与行为技术的著作,既是团队激情实践、理性思考、提炼升华的集萃,更是团队教育生命成长的见证。

积淀、破冰、行走……一本书,一本朴素如莲的处女作,集成了团队成员本真纯粹的教学思想。一本书,一段静心沉淀的旅程,老师们用文字记录成长的点滴,用铅字见证团队的生长,镌刻着团队成长的脚印――行为破题,永远行走的姿态。

纵深挺进:放大教师团队的发展聚生力

基于名师自主领衔与组织助力,基于教师迫切发展的自主加盟与团队共攘,基于专家学者宝贵的智力支持,陈曦工作室唤起了团队自我觉醒与创新发展的力量。一批教师在这里经历了凤凰涅,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力量、教学研究力量的快速优质成长。

两年铿锵行走,陈曦工作室在顶层设计、路径寻求、策略构建、实践行动和效益凸显方面,体现了对教育理想的追寻和专业精神的坚守,以及教育智慧的路径生成和先锋责任的自觉承担。

观察工作室的思想创新与运行轨迹,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组织,相较于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等校本研修组织,更有其难能可贵的优势力量。

一是自觉自主的力量。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教师的自主申报,实行“双向选择”,不依靠行政的安排和考核考试的力量,老师们因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内需聚集起来,有一种自觉自主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二是异质聚生的力量。名师工作室拥有一个由再生性元素构成的优化结构,有专家型领衔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充满活力的大学生。这样一个跨校跨区域的教师集群,老师们带着各自团队的文化特质和气息汇聚,更容易实现异质文化碰撞整合、融合聚生的教育教学创新突破。

三是人格影响的力量。无论领衔人还是团队佼佼者,都在这里探索创造,依靠人文情怀、人格力量等软力量发挥聚集效应,产生了协同创新的力量。

四是学术引领的力量。与校本教研团队比较,名师工作室在制度规范、考核激励等硬力量方面相对薄弱,其凝聚力、发展力、创造力决然离不开学术、专业的力量。工作室存在、壮大的根本力量,是工作室首席带领团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攻关,并基于名师魅力聚集优质专家资源、构筑智力高地、提升团队的发展高度。

五是精神感染的力量。名师工作室往往是一批具有教育本真追求和理想诉求的优质因子集合体,其深层次精神支撑力和聚合力则是团队成员的教育信仰,以及拥有信仰的教育之人的相互感染、共同提升的精神生命的追求与提质。

六是强劲的组织支持力量。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创新组织,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支持力量应当是教育行政的热忱期待与倾情助力并存。

六种力量同时发酵,使名师工作室容易产生智力与精神的融合发酵效应,形成一股追寻教育真谛不可遏止的创新、辐射力量。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创生性和持续性。推进工作室纵深发展,还需进一步拓展眼界和行动地带。

着力学科文化建设。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引领、教学创新为纽带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研究视角不能停留于学科教学的表面,仅仅开展一些常规性的听课、评课等研讨活动,而应深入学科教学本质,从课堂现象延伸到学科文化建设,探索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文化特质,既生成智慧又创生思想,既提升团队研究力,又拓展学科文化内涵。

篇8

何为“立贤至萃”?“立贤至萃”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其内涵为“崇尚贤能,确立理想,立志成才,加快成长”。要求全体师生尚贤之精神,立贤之品格,齐贤之风范,弘贤之智慧,达贤之境界。由此,学校确立“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打造家长满意,社会高度认同的教育现代化优质学校”为发展目标,培育联育小学的“贤雅学子”。学校在创建教育特色过程中,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近三年来,联育小学的师生“擦新自我”、“重整行装”、“自励自华”,践行“立贤至萃、品学人生”,成效令人瞩目。

主题校园――以“立贤文化”为底色,让校园里的园、楼、场、路都凸显了“立贤至萃”的精神文化印记,学校“一训三风”产生教诲叮咛、耳濡目染、心灵摇撼、激励上进的育人效果。

特色德育――学校以“立贤四节”为核心,创新德育活动,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尚贤”书韵节,整合校内教育活动,深化学校师生的“天天练、天天读”的读书活动主题,进一步完善校本国学课程,发挥“立贤教育”特色课程的育人作用。“立贤”艺韵节,结合科学、艺术教学和小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科学艺术素质,在促进师生自我成长中形成科艺教育特色。“弘贤”体韵节,开展全校性的毽球运动项目,培训参赛队伍,创新花式表演,使其充满“艺术美和健美之韵味”,进一步提升学校毽球项目水平。“达贤”荟萃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学习、交流、竞赛平台,评选“立贤”教育的成果。

贤动课堂――运用后现代过程教育先进理论,建构高效课堂,教师以学定教,引领学生遵循知识学习的规律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文互动、生成新知,创新突破、智慧成长。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象;课堂;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

课象就是课的影子、形象,任何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对大量课象的感知、积累与内化。只有反复研究自我课象,丰富课象、积累感悟,内化提升,才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一、品味课象,反思课堂

品课是研究剖析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是传播、推广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是研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1.品“疙瘩”课——有心栽花花不开。所谓“疙瘩”课指的就是教学前自己精心准备、绞尽脑汁,自认为尽善尽美的设计,教学时却“触礁”,越上越不顺,一堂课下来很是遗憾,心绪黯然的课程。多数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的情况。

教师如何实施教学预设,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如何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学生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话如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无疑是这个“现场”的引导者、组织者。课堂上的得与失、成与败,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都值得教师反复咀嚼深刻反思。不管是“亮点”还是“瑕疵”,是“出彩点”还是“缺憾”,我们都应该对这些教学细节进行及时地反思,对“瑕疵”、“缺憾”防微杜渐,让“亮点”、“出彩点”精益求精。

2.品“偶遇”课——无心插柳柳成荫。所谓“偶遇”课指的就是有时自己认为不能出彩的不大经意的课,教学时却出乎意料越上越顺,一堂课下来,就像喝了蜜似的心中充满快意,这都源于动态生成的精彩。

课堂上也许有不少的亮点,如词语的理解引导得妙,句子感悟引导得巧,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特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到位等。哪些亮点是预设的精彩,哪些亮点却是在动态中的生成,哪些教学细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品味积累的课象。

“思考是成长的阶梯,善于思考的人一定是成长最快的人”。课堂活动是感性的,教学“反刍”是走向理性的开始,是走向成熟的阶梯。只有不断地实践、反思和总结,我们的教学思维才会开阔、明晰起来,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也才会不断地提升。

二、积累课象,优化课堂

较之阅读写作,品课就如“分析理解”,读懂了,理解了,还需要“背诵记忆,内化积累”。如果课象贫乏,胸中无课,运用起来就会如炊之无米。只有让课象立于胸中,才能“下笔如有神”。

1.积累自我成功课象。作为教师,不管是“疙瘩”课还是“偶遇”课,我们都应该及时捕捉,细细反思,静静咀嚼这类偶得课,好好梳理,多多积累这类偶得课,这是丰富自我成功课象的重要一招。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一举一动,共同建构了一个鲜活的课堂。在这个充满灵动的“舞台”上,或许演绎着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或许留下了无数的缺憾,或许引发了无尽的思考,却真实地记录着师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一堂课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构成的。

“成功=经验+反思”,要想使课堂教学艺术得到较快提高和日趋成熟,就有必要经常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积累。

2.积累特色课象。同伴、身边的资源,鲜活可感可学;同伴的课例,除了自己的品味琢磨,还可与执教者沟通探讨,交换意见,既可避免自我课例“当局者迷”之弱,又可避免名师课例难以直接交流之短。积累同伴特色课象,一是要及时,随时留心身边的优秀课例,哪怕是精彩片段,都要及时捕捉,及时梳理,及时交流,及时内化,做到“烂熟”于心,并及时地学习仿效,仿中创新。二是要广博,注意积累多人的特色课象,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博览精品。注意积累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色课象,跳出具体课例的“形”,感悟成功课例的“神”,把握其精髓内涵、普遍规律,学会迁移、嫁接、创新。

三、内化课象,创新课堂

画画要临摹,写作要仿写,书法要描红,课象的积累内化目的是为我所用。所以,模仿课象也是积累内化课象的一种方式。但模仿的精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模仿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实际,并在“仿中创新”。

在学校听优秀教师上课时,笔者发现以训练词语造句导入既扎实又能自然不露痕迹地导入文本,因此便决定模仿试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

如,笔者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导入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三组贯穿全文线索又能反映人物品性的成语“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见利忘义”,请学生读一读并选择其中一句或两句来说一句话或概括一下全文的中心,由此导入文本。

从课堂反馈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导入自然扎实,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走进文本进一步学习,效果较好。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德国教育家斯第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导入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达到引而不发的境界。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名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上经常都看到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给学生充分施展想象能力的广阔空间。

要使学生善于想,这除了靠教师的启发点拨外,更需要教师去“激励”、“促动”,促使学生去动脑筋想问题,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材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力。

篇10

本书从教学机智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智慧的课堂生成,使我再次感受到课堂是一次次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愉快旅行,而不可能是死板的预设,正如文中“意外可以成为课堂的亮点”“让错误成为美丽,让课堂充满阳光”“多一点偶然,多一点精彩”,小学英语教学精彩片段和课例赏析读后感。而如何面对偶然,如何巧化矛盾,如何积极引导……都是对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个性品质的良好体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思索多反思,敢实践敢创新,才有让自己真正拥有过人的教学机智。

精彩教学全景赏析从不同的课型出发:新授课和复习课,语法教学、阅读教学、书面表达教学和故事教学。为我们呈现由一个个精彩教学片段所组成的一堂完整的、扎实的英语课,老师们都能站在整堂课的高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与学生们一起创造了一堂堂好课。

好书如挚友,一朝拥有,便会天长地久伴陪着你,随时准备在你需要的时候敞开胸怀,和你作心灵的对话,给你启迪,增加你的信心,拓展探索的视野,让你警醒自身的不足。

篇11

阶梯一:阅读与学习――自我增值的源头活水

面对知识的不断更新,“终生学习”成了未来社会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承担着育人任务的教师的自我发展就更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课堂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活水。教师要走进书刊,研读一些教科专著,阅读一些教育刊物,浏览一些百科全书,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感受对话带来的心灵上的洗礼和灵魂的震撼。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其理论高度与厚度。青年教师更要养成持之以恒地写读书笔记的行为习惯,与同行交流读书心得和学习体会,努力使读书学习成为自己内在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品格。丰厚自己的积淀,形成鲜明的个性,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科研思想的人,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阶梯二:教学与课题研究――拥有个性化的实践智慧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阵地。教学实施能力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青年教师要不断吸收消化新课程理念,踏实求新,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开展课题研究,虚心向名师学习,揣摩教学思想的深邃,体悟教学设计的精妙,通过借鉴、内化,提升教学能力,使自己拥有个性化的实践智慧。

课例研讨,有效教学。课例研讨活动,不仅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提升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求真、求善、求美的青年教师应直接向同伴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研究其中蕴涵的先进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逐步把他人的智慧和集体的智慧变成个人的智慧,在历练中慢慢成熟起来,为专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题研究,共享成果。课题研究的过程在发现问题时需要敏锐的眼光、知识的积累,设计方案时需要资料的检索、可行性的论证、实施方案是需要根据教育反馈不断地调整。这些都迫使教师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他人经验,动心思、常琢磨。其专业成长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青年教师将学到的东西渗透于自身的科研实践,把握好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显得执着、认真与努力,沿着“学习――实践――收获”这一轨迹而成长。

名师引领,丰盈成长。通过观摩魅力四射的名师讲坛、名师课堂,迥异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艺术、灵活的教学设计,名师的示范引领让青年教师领悟名师的积淀和教学的艺术,共享一份幸福洋溢的教学盛宴,激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阶梯三:反思和分析――考察自己的实践活动

学会反思,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一种手段、一种习惯、一种过程、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其真谛就在于敢于怀疑,善于突破和超越。对教育现象不断反思,当今的教育,新观点、新方法、可谓是百花齐放,要客观分析、理性思考,才能“拨开云雾见太阳”,少走弯路,走向成功的彼岸。遇到教育现象青年教师不要局限于简单思考,而要在脑中反复地思考和分析,有时还要会到书籍和网络中寻找答案,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整理记录的时候,再认真地回想一遍,然后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比较细致且全面的认识。青年教师要从忙碌的事务中研究反思,勤于钻研,勤于笔耕,持之以恒地做好观察、记录、分析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古语云:“吾日三省吾身。”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也说过:“作为老师,每天一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学会反思,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灯之引领功效。教师要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反思自己的不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把在课堂上的意外收获和得心应手一吐为快,把失误记载成文,作为前车之鉴,又把课堂上智慧的闪光点升华成为理论性的经验,从而让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得到更深刻地历练。教学反思是自身进步的起点,没有反思就没有突破和发展。

阶梯四:特色和创新――构筑个性化的教育灵魂

个性是一个教师教学经验、教学特色和灵性的折射,有个性就显灵性,就有特色。创新是教师构筑独特自我个性的必经途径。教法是可借鉴的,但每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有其地域性与学生特殊性。在处理不同的教材内容上,教师也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必然行不通。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时代的高度定位教育,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在吸收各方长处的同时,不断整合个人经历,结合自身特长,创出一条符合教学规律、又有独特个性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的职业共性与教师本人特性的和谐统一,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构筑个性化的教育灵魂。优秀的教师不仅能“秀”出个人魅力,更能“秀”出课堂的精彩,用自己的智慧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智慧的闸门,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阶梯五:坚持和信念――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篇12

个人的反思有局限性。没有比较,就不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就无法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不会取长补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同伴对个人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我校语文组通过“视频观摩”、“教研组磨课”、“同课异构”等集体活动,加强了语文组成员之间互通有无的沟通交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也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教师个人进步了,团队的战斗力增强了。这些改变对学校语文教研环境的创设和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课例研究,互补互惠

课例研究的举措主要分两头:一是新教师的汇报课,二是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对新教师的课例,也不是专找漏洞,实行“批判主义”,他们的课青涩中又有创新,少一些经验主义,多一些灵气和灵动。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新教师不拘一格,往往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课堂上捉襟见肘,格局狭窄,不够大气,一堂课不能做到圆润酣畅。对新教师来说,主要还是引导他们如何走向成熟。骨干教师起示范作用,这些课例的优点很明显,底蕴深厚,新教师的不足就是这些成熟型课例的长处。但骨干教师课例就像老于世故的中年人,中规中矩,缺少一种不可预测的随时可能出点“意外”的新鲜感与刺激。

2.集体备课,完善课例

教研组集体备课算是语文教研组的常态化活动,当然不是所有课都集体参与,那样在调剂时间上有些困难。一个学期的教材,往往选四分之一左右、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准备。例如选文言文1,小说1,散文1,说明文1,诗歌1,写作指导课一。当然,这样的安排只是一个大概。在教研时间里,组里教师进行集体讨论,执教者阐述观点,具体目标、教学构想等,其他教师质疑并提出修改建议。课上教师整合相关建议,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调整。备好课后,执教者选择班级试教,教研组成员听课后评课,执教者再上提高课。在活动中,一些教师评课尖锐,见解独到,对上课的老师有很大启发。学校老师一句话总结:评课时针锋相对,私下友好结对,也许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研讨氛围。教研气氛浓厚,人心也很温暖。课例追踪,经历了“备课—听课—评课—改进—追踪课—反思”等环节。课例研究成了校本研修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关注、思考、分析、研究,直至问题得到改进和解决。相比一般的教研,专题性更强,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充实。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保障,助推了校本教研的发展。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

3.同课异构,精彩纷呈

“同课异构,精彩纷呈”,这是磐安县职教中心语文组自实行同课异构以来许多教师由衷的评价。同一课内容,不同的体验。由于个体差异和课堂教学的复杂性,不同的教师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的着重点也是不同的,“同课”却“异构”,教出了新意,教出了自己的风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评别人的课时,有时会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观战”思路清晰,“实战”却一片混沌。自己上了课,对问题的解决更有记忆,更有利于改进提高。

二、课例追踪,优秀课例的脱颖而出

课例追踪,是“立其课、催其熟”的有效途径。不断的议课评课,集体智慧催生了教师顿悟、生成、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优秀课例脱颖而出。在经典案例比赛中,一些语文教师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多、杂、乱、无序”等毛病得以改观,能够从容处理主题与问题的关系,整理、筛选、归纳,将日常的经验性问题提炼为课例研究的专题,提炼出精华的课例主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去繁就简,去粗存精,抓住重点和关键去突破。优秀课例的形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课例追踪,还一个清明的研究氛围

1.实实在在的研究让教师有了“论道”的勇气

扎实的课例研究,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不再忍受“无米之炊”的无奈,不再需要闭门造车。上课的心得,同事犀利的评语,成功的喜悦,课堂上尴尬的一瞬间,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师研究的话题。许多教师拓宽了交流的渠道,不限于同校同组,把触角伸得更远。通过博客、QQ群等平台,与专家、校外教师的交流中分享独特的见解,同时展示了理论层次和实践能力。据不完全统计,磐安职校的语文老师都加入多个教师群,在群里有许多关于语文的话题。

2.课例追踪,还校园一个清明的研究氛围

课例追踪研究,是一个扎扎实实校本教研的过程。空假的“为科研而科研”的行为是非常有害的,对提升教师素养无益,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无益,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无益。课例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是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行为持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互为印证的过程。理论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一线教师“理论欠缺”是常态,要弥补这个短板,只能用教师提炼出的规律性的朴素的带有明显实践意义的理论。教师创造出的“理论”,是对实践过程的理解和升华。在当今教研风气受人诟病的时候,我校语文教师通过校本教研积累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这才是校园应有的清明健康的教研氛围,才是教师研究的朴素本性。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只有踏踏实实地践行,才能让实践超越实践本身。

四、课例研究,最赢是学生

篇13

一、“侃大山式”的集体备课

“侃大山式”的集体备课就是不在活动计划之中安排,教师就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随意谈论的集体备课形式。这种看似闲聊的集体备课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受人数的限制、不受形式的限制。老师们不用正襟危坐,大家交流的时候,可以是课间,可以是一堂课后;地点不限,只要是不断闪现的灵感火花都可以拿来分享。这样的研讨方式,大家群策群力,无拘无束,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更能体现教者本人的个性,形成的教案更适合自己的班级,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记得那次“推门听课”走进三年级老师的课堂。她是一个青春、富有朝气的老师。她上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很成功,语言亲切流畅、板书大方、清晰,学习生字的方法多样,可到分析生字“威”的部首时,就发生了异议。到底是“弋”部还是“威”部,下来老师们马上查找资料,确定正确的部首,应该是“戊字框”。因为语文知识不断的更新,老师们就不能再原地踏步了。

二、“分单元”集体备课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忙于上课、批改作业、解决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家长们沟通,能够在上班时挤时间,全身心投入备课的机会不多。而下班后身心俱疲,也没有精力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因此形成的教案一是在网络上直接下载,二是直接照抄书上的教案,致使产生了备课和上课两张皮的问题。我们课题组再次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研讨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其具体做法就是:我们课题组的教师,按学科分组,合作交流探讨完成一个单元的备课,并且要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抓准考点、能力训练点,拟定本单元的练习卷。分组集体备课,时间、地点均好统一又能相互交流,备课之前组内老师一起自读教材、教参,再分析单元的重点,研讨解决重点的方法。对教材进行研读分析后,组内教师就进行协作分工,从课文作者、作品背景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资料,到杂志上的优秀课例,但凡对教学有帮助的均可搜集,再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优秀的教学案例,名家的课堂实录,汇总资料,并结合两人的教学设想,对优秀案例进行整合,这样两人共同备出的教案就更实用高效。通过在教学过程的运用,我们发现这样的教案备而能用,有利于教,有利于学,取 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学科组的集体备课

这类集体备课是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首先,组长每次研究前做好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我们集体备课的内容有三方面:1.典型课例;(可主要在开学初研讨,这样有利于全体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变化、教学要求的不同,进行自己教学方式的变化。)2.上课前单元教学的训练点、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预设;3.单元教学后的反思,本单元学生试卷的制定。中心发言人就为该单元的集体备课人。在集体备课前,中心发言人要通过钻研,对教材作深入的分析,准备好优质的教学设计和试题。当然,其他教师也要深入解读文本、搜集资料、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中心发言人发言后,其他教师要进一步进行交流、讨论、研究,不当“看客”和“听众”。讨论后中心发言人要根据交流发言的记录,再次对教案进行整理。 通过对多种形式集体备课活动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发现,我校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对营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科成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集体备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凸现。

(一)集体备课凝聚了教师集体的智慧

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二)显著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取长补短,可以弥补专业教师知识的不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集体备课要求同科教师人人参与,所以每人都要精心准备。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扬长避短,实现共同提高。同时,集体备课的开展,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四)最大限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把握更加透彻,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14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不同的经历,但每一个成功者都能为他人提供榜样和借鉴的机会。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想上出一节好课,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在教育教学中,还要多学习优秀的课例。在学习中要注意模仿优秀课例的处理艺术。模仿是一种学习,体现了一种积极学习、主动进取的心态,模仿是通向创造的必经之路。特级教师薛法根从学习于永正老师开始踏上了成功之途,而于永正老师也是因为学习斯霞前辈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名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老师呢?

一、对模仿的现实审视

那么模仿名师上课到底该模仿些什么呢?模仿的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从学校管理、教师态度等几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模仿课的认识现状如下:

1.不合理,管理力度低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校虽有听课后上汇报课的要求,却没有明确细致的具体细则规定。只是口头上的一些要求,没有具体的考核规则办法。有73.3%的老师觉得教导处应该对老师汇报课进行课前、课后的组织研讨,但是由于每学期听课的次数有时较多,这样的组织给教导处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些要求非常笼统,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2.不理解,抵触心理强

通过调查有66.7%的老师认为听课后上汇报课是不合理的,老师们不能从心理上接受。认为这样挫伤了老师们外出听课的积极性,认为是一种负担。同时这样的规定,会成为部分老师的专利。许多教师有外出听课的想法,但是害怕回砗笊匣惚课,给自己找麻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是这样,对老师们也同样是这样。老师们的抵触心理决定了这样的课效果不会是很好。

3.不明确,理论知识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不知道或不理解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不知道该如何学,学什么。68.9%的老师不清楚模仿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不能认识到上模仿课对教师的意义。因此,老师们对这种方法表示怀疑,被动的模仿只是依个葫芦画个瓢,没有自己的思考,成了一种模仿流程的课,当然效果也不会是很好。

4.不理想,现场掌控差

通过调查有68.9%的老师认为模仿课的效果不太理想,老师们将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和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上,没有从自身找原因。通过调查46.7%、44.4%的老师认为,模仿课主要是模仿听课老师的教学流程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对上课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设计关注不够,或是老师们没有这样一种关注设计理念的想法,即老师们欣赏课、评价课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很多老师为了应付学校的这一差事,常常是原课照搬,将听课的内容进行一次简单的模仿。这种不考虑学情的差异,而采取一味的“拿来主义”,不能充分发挥汇报课的示范作用。

二、模仿的途径

模仿课传递着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青年教师在模仿中学会思考、内化,在模仿中得到锻炼,找到自信。同时,模仿课的分享也让观摩老师接受更多的教学信息与经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积累有效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我总结了模仿课的一些途径:

1.在阅读中提升理论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

“拯救语文教育,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唯其艰难,方显意义。”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和生命状态。我想每一个成功者,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与书亲密接触的过程。我们应当模仿成功者的对于书的专注。读一本好书犹如沐浴智慧的洗礼,与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指引我们教育教学。当然我们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要把读书自觉地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不断深究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素养。素养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在学得皮毛后,见到包裹在皮毛里面的骨头,这样的模仿课才是成功的模仿课,才能变成真正的自己的课。

2.在研讨中推敲提高认识:宝剑锋从磨砺出

模仿课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一些优秀的课例。通过反复观看,将其还原成教学设计,经过共同研究思考,反复推敲后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仿上课实践。上课后再组织研讨,真正做到每上一节课,人人都能进步一大步。这种有组织、有明确的目的的“模仿课”,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活动的组织是灵动的,是适合教师的实际需要的。教师在享受“模仿课”所带来的独特的理念、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模仿课”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作用,由此会更加积极地对待“模仿课”,从内心提高对“模仿课”的认识。

3.在实践中提升品课能力:经历磨炼登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