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3 10:34: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民营企业的典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促进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民营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活力、提升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市已将此项工作纳入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组织实施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清理、整改、检查、验收等相关工作,加强对工作进展情况的指导检查,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典范的民营企业。我市已有27户民营企业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加强宣传
通过微信群、横幅、宣传单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大力宣传,扩大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查工作的社会知悉和影响力。在加强宣传的基础上开展自查指导工作,在指导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
三、进一步开展指导工作
按照《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指导标准的要求》加强开展对企业的自查工作的指导,注重加强了指导工作的针对性,高效性,从如何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科学管理等方面入手,强化了对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挂牌、上市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民营企业提升管理理论和实务操作能力,实现了规范降风险、以科学降成本的目的,不断推动民营经济科学持续发展。
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最多只有30年的时间,已经涌现出了众多营业规模数十亿、百亿的企业,毫无疑问将会有更庞大的民企航空母舰出现。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需要有一个全面、与时俱进的管控模式作为支撑,而其内部流程的特点和问题是管控模式中一个重要方面。
在规范化、体系化过程中,民营企业会在战略、运营、财务、人力管理的管理流程方面遇到相当多的具体问题。举例来说,在很多民营企业中,在战略目标制定和分解上往往简单地在历史数据上加以修订,这样的战略目标制定缺乏合适的方法论来支持,并且缺失了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
很多民营企业并不存在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当然也没有对关键决策方在流程中的清晰定义。这些企业往往沿用粗放型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它们以往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由于缺失对关键流程的梳理和定义,这些成功无法进行复制,企业也无法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完整的现代化管理流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这些关键流程可能包括战略规划和运营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运营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财务相关流程、人事相关流程以及风险管理相关流程等。对于缺乏这些流程的民企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这些流程。
建立的方法可以通过参照行业典范的做法,并针对企业自有的特征进行修订和梳理。其中最为关键的不是仅仅记录下最主要的步骤,而是清晰地定义每一个参与部门、个人在关键流程中的定位。现代管理体系中有“RASIC”模型来定义流程中的职能和职责:
R(Responsible)负责人:对举措的实施负责,采取行动来确保各项任务的实施。
A(Approve)决策者:授权对决策进行审批。只有经其同意或签署之后,决策才能得以生效。
S(Support)支持方:参与并支持举措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数据、人员参与和其他资源。
I(Inform)需被告知方:举措会对某些部门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告知这些部门举措的结果,负责人(R)有责任向其沟通。
C(Consult)需被咨询方:决策之前必须向某些部门进行咨询。通常不是决策的直接参与者。
RASIC是一个协助管理项目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组织更加细致地规划项目的责任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举措最好只有一个“R”角色,保证没有责任的缺口或交叠。同时,职责必须与权限相匹配,并使决策者能根据有效信息进行决策。
要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要使营销策略符合买方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那么企业的营销观念要符合市场发展态势,并加大企业产品的促销力度,就要将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在营销策略的基础上,从产品的生产到产品的定价,进入到市场营销阶段,都要紧紧围绕客户的需求展开。此外,市场营销还要展开售后服务,即收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反馈,以进一步改进市场营销工作。
2建立起民营企业营销的品牌战略
在民营企业的销售观念中,除了要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之外,还要建立起创造社会效益的观念。企业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对于社会的发展有所付出的同时,也会得到非经济性的回报。企业要发展,就要建立企业成长意识,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了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民营企业就要建立起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实施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社会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与此同时,对于各种资源都要合理利用以降低企业投入成本。实施品牌战略,就是要建立企业经济增长点,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地运用各种资源扩展企业,逐步地发展成为著名品牌,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坚持,才有发展,有成长,才有未来。民营企业要不断地成长,就要寻找榜样,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实施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以及建立在品牌战略上的营销创新,以促进民营企业在成长中源源不断地提高社会效益。
3民营企业要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营销网络
处于信息化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就要建立起网络环境,以适应产品营销的市场需求。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小企业要与大企业竞争,随时都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但是在现代化的商业领域中,不乏大企业被埋葬在市场浪潮中的例子,这足以说明企业的经营需要智慧。充分地利用各种时代元素,将营销的创新理念注入其中,就会将占有绝对竞争优势的营销网络建立起来,并呈现出最佳的运行状态。以TCL为例。TCL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要归功于其所建立的营销网络。从商业性质而言,TCL的大屏幕彩电以其硬件上所占有的优势而垄断了市场。但是,其产品的单一化要使这种优势长久地维持下去,就要让产品适应多变的市场。为了扩展产品的销售空间,TCL建立了网络营销组织,并对组织架构不断地优化,提升了服务非质量的同时,通过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以形成了企业的规模效益。与此同时,TCL不断地完善企业文化,将品牌因子注入其中,创造出了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提供了更为周到的服务。除了巩固了经销商连门之外,还提高了网络环境的利用率,实现了网络组织兼容性的不断扩大。TCL的成功不仅在于此,其在营销战略价值上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建立起了庞大的根基之后,将营销网络进一步扩大,将大批的行业合作者吸引过来,并向电脑产品扩展,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快捷而优质的服务。按照传统的营销理念,企业要首先建立起工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然后打开市场以及建立起企业品牌以扩展销路。然而TCL则是典型的“先有市场,再有工厂”的销售模式典范。依赖于网络营销而树立起企业品牌形象,成为了民营企业在市场营销策略中的突破口。
4结语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人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首先,以人为本需要企业营造一种亲密和谐和有归属感的人际关系,这个要求企业所有者提出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与否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留住有能力的员工,如果企业文化不被员工认可,一旦有文化氛围更好的公司邀请,企业员工流失程度会很高。所以企业的文化建设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要让员工不仅是为了工资或者分红而奋斗,更重要的有一种对企业文化认可的责任感。其次,对不同的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不同发展平台的晋升机会。企业要发展员工的潜在能力,让员工在适合的岗位上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长处,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二、人员培训创新
对人员进行培训是企业基础工作,我国的民营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培训任务和责任转移到各部门而不单是人事部,因为人事部把握企业大方向但具体的专业内容明显不如各个专业部门。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把人事部的培训和各个专业部门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人事部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各个专业部门对员工从专业知识、理论、实践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员工快速认同企业文化,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这样企业才能高效运转。其次,要从以前的灌输型培训转变为互动性培训,为增加员工的主动性,企业在培训时应使用互动式培训,就相关问题积极进行互动,或者角色模拟提问,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业绩管理创新
民营企业的业绩管理或者考核是企业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中财务数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关注财务信息反馈,而要准确的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和规划。民企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行业背景、以及行业技术发展方向等诸多因素。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从企业的生产能力来看,良好的生产能力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典范和企业进行在投入的保障。其次,财务信息可以分析员工利益的满足程度,通过财务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的周期目标是否实现,员工的业绩考核是否实现,股东的利益是否有所保障。民企要重视财务状况,但不是唯一的衡量指标。在此,用户满意度也是衡量业绩管理的重要指标。用户是产品的直接使用者,用户的反馈一定程度上代表对企业的满意度,如果反馈良好,企业会更加快速的发展,如果反馈有缺点,有助于企业迅速改变产品品质,及时扭转不利局面,只有用户满意,企业才能真正的不断发展。
四、激励法创新
国有企业能不能私有化
1国企私有化呼声强烈
近期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可谓相当激烈,很多人认为国有企业凭借先天优势享受政府诸多优惠政策,比如国有企业使用的土地是政府无偿划拨或者低廉出售的,而民营企业则要向政府交付较高的土地租金,这势必影响民营企业的利润;国有企业享受着颇为优惠的税收政策,有些国企甚至从未向国家交纳过税收,而民营企业却要缴纳税收;政府会给予国有企业财政补贴,很多国有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是财政补贴,有些国企如果没有补贴支撑实际上是亏损。在这样一个似乎是“国进民退”的背景下,很多学者强烈呼吁国有企业应该实施深度改革,既然是国有性质,那么就应该属于全民所有,国企应将其股权平均分给全民所有,让全民共享国企红利,而不是让少数人坐享好处,甚至提出应将国企私有化,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将国企出售,使之民营化。
例如,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轼指出,天则所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报告《国企的性质、表现和改革》。其研究的结果就是,我国国企的利润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它免交很多税、能够轻松得到低于市场价格的贷款、能够免费使用公共资源、或者低效的使用,所以国企利润可观,员工的工资也随之特别高,而国企利润靠行政垄断、靠国家给的各种优惠价格得来,这恰好说明这些国企是没有效率的。如果将之改成民营企业,社会经济效率会提高很多。对于陈志武、许小年等经济学家多次建议的分发国有资产,茅于轼认为,分发股票给全民看似公平,但却是不可行的,因为在没有总的所有者和控制者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国企无效率。所以他认为正确的做法应是出售国有企业,使之私有化,让民营企业能够得到进入垄断领域的机会,公平参与竞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认为,国企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成长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国未来几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国企私有化,在5-10年内国企比重应降到10%左右。
很多人都觉得国企不应该在竞争性领域里与民营企业抢食,国企应该只存在于政府功能领域,为社会谋利益,做一些民营企业做不到或不愿意做的事。而目前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国企都存在于竞争性领域,在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背景下与民营企业不公平竞争。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锡培认为,要禁止国有企业进入竞争性领域。
2国企不能简单私有化
虽然,在国企的相对生产效率很低的情况下,必须对其进行私有化改革;但是,如果国企的相对生产效率不太低,完全的私有化并不能最大化社会总体福利或政府支付。完全的私有化改革应集中于那些生产效率过于低下的国有企业。同时从政府的角度看,在目前社会保障系统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国企仍然是承担社会性负担的主要载体,因此,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生产效率的国企,完全的私有化改革并不可行。
我个人认为,单纯将国企私有化并不能将所有问题都解决,私有化也许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国家,如果将国企全部售出,那么从性质上我国将是名存实亡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强调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有何分别?而且,有学者指出,国有企业并非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有国有企业的,例如,从1945年开始,英国将一系列基础工业和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法国将能源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和一些大公司改为国有。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设立的国有企业达一百多个;美国也有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能源部门、基础设施部门、提供公共产品部门和科技研发部门。而且国企并非都是低效的,其中不乏很多行业典范,比如新加坡的航空公司,是全世界有名的,但它是国有企业。还有法国的核电站,整个法国的电力行业基本都是国有的。其次,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国有企业在必要时会牺牲自己的利益以保障国家和全民的利益,但是如果国企都消失了,谁还会听从政府的调遣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没有了国企,便没有了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心。再者,虽然目前很多国企效率低下,但是那也许只是相对于人们对之过高的期望而言的,现实中,很多民企的效率更低,而且,有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存寿命只有2.9年。也就是说,企业还没来得及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就已经夭折了。如此,怎么能够担当关系国计民生的重任?最后,很多实证研究都表明,政治关系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益,并且大量的文献都在寻找政治关系和民营企业贷款之间的积极联系,也就是说,在承认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民营企业应该主动与政府建立有益的政治联系,那么,天生就与政府有着血脉联系的国有企业为什么要舍本逐末,硬生生斩断自身与政府的关系(即国有企业民营化),然后转而大费周章地再又与政府建立政治关系呢?
国企改革应该公众化、市场化
国企改革方向不是简单地将国有企业消灭,不应该把所有矛头都指向无辜的国有企业,将之弱化小化甚至取缔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民营企业在当下的发展确实受到诸多限制,比如融资难等困境,但是,政府已经在做很多工作来改善这样的局面,比如前不久被讨论的最火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就是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一个大好消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政府会在未来更加广泛地推进这样的活动。其实,在现实中,最关键的决策者———政府———将收入最大化作为其目标,并且关注失业,这就是为什么最优方案经常遭到政府的阻止。因此,为了使一个民营化方案成为可行,建议实行一个民营化或清算的次优方案是明智的,即在增进社会效率的同时考虑政府关注的东西。例如,一个追求收入和限制民营化后大量裁员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方案比那些出售股份和无限制裁员的方案更为合适,至少在我国经济的情况下是如此。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4月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公众化、市场化。公众化即通过资本运作把现在的国有企业升级成为上市公司,让它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靠自身实力参与经济竞争,目前中央企业60%以上的净资产都已经进入上市公司。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有很多国有中小企业彻底民营化、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