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16:02: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债券发行情况

(一)债券品种不断丰富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55,635亿元,同比增加35.34%。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6533.3亿元,同比增加29.58%;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36,522.7亿元,同比增加32.99%;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8980亿元,同比增加48.39%。2006年年末,债券市场托管债券总额达9.25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额为8.84万亿元,同比增加29.62%。(见表6)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和信用层次更加丰富。在稳步推动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券与次级债券发行的同时,又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2006年,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310亿元,发行次级债券132亿元,发行混合资本债券83亿元。资产证券化试点稳步推进,除国家开发银行续发信贷资产支持证券57.3亿元外,信达和东方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又分别发起发行重整资产支持证券48亿元和10.5亿元。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发行境内人民币债券8.7亿元,使国际开发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达到30亿元。此外,短期融资券市场稳步发展,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42只,累计发行面额2919.5亿元。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人范围已包括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和企业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债券种类日趋多样化,信用层次更加丰富。(见表7)

1.国债。2006年10~12月,财政部发行国债总量为1706.5亿元,比上年同期2250.9亿元的发行量减少544.4亿元,同比下降24.19%。其中,凭证式国债发行一期,发行总量为150亿元,比上年同期500亿元的总量减少350亿元,同比下降70%;记账式国债发行五期,发行总量为1556.5亿元,比上年同期1750.9亿元的发行量减少了174.5亿元,降幅为11.11%。(见表8)

2.政策性金融债。2006年10~12月,国开行共发行人民币金融债九期,发债量1707.9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050亿元增加657.9亿元,上升62.66%。发行美元债券一期,发行6亿美元。(见表9)

2006年10~12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发行五期金融债,发行量55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508亿元增加42亿元。(见表10)

2006年10~12月,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发行人民币金融债二期,发行量17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80亿元减少10亿元,发行美元债券一期,发行量7亿美元。(见表11)

3.商业性金融债。2006年10~12月,华夏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级债,发行量20亿元;浙江商业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级债,发行量8亿元。(见表12)

(二)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下降

2006年,债券1发行期限结构中,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下降。2001年以来,期限5年以内(不含5年)的债券发行比例逐年增大,长期债券发行比例逐渐减少。2006年,期限5年以内的债券发行量占比55.2%,比2005年上升7.1个百分点;期限5到10年的债券发行量占比26.0%,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期限10年以上的债券发行量占比18.8%,比2005年下降7.6个百分点。(见表13)

(三)商业银行为债券承销主力机构

2006年,商业银行为债券承销主力机构,其承销量占承销总量的84.28%,其次是证券公司(11.92%)和保险机构(2.00%)。然而,从分销情况看,除证券公司外,其他类型机构均为净买入。其中,保险机构和商业银行净买入额最高,分别为1217亿元和1103亿元。证券公司净卖出量占其承销量的44.37%,为2953.5亿元。

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2006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全年累计净回笼货币6912.58亿元,紧缩性措施效果明显,货币市场稳健,经济朝着“软着陆”方向发展。公开市场操作是我国中央银行进行货币冲销操作的主要手段,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依然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以正回购操作为辅。2006年全年共发行央行票据36,712.5亿元,正回购操作20,430亿元。在央行票据的期限结构方面,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分别为11,190亿元和25,422.5亿元,全年仅发行了一期总额100亿元的6个月期央行票据。1年期的央行票据成了中国公开市场操作最主要的工具,占2006年全部央行票据发行额的69.24%。

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增加,央行票据利率也出现大幅度的上升。2005年3月,央行在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到0.99%之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曾出现了大幅度地下调,质押式回购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都曾非常接近超额准备金利率这一市场利率的底线。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将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风险。随后,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力度逐渐加大,基础货币的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此影响,央行票据利率逐渐上升,并相应地带动了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上升。这一状况,在2006年3月份之后,受银行信贷出人意料地增长、广义货币M2在高位运行,狭义货币M1增幅明显回升的影响而得到了强化。例如,3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从2005年9月初的1.0859%上升到2006年9月底的2.4617%;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在同期则从1.3274%上升到了2.7855%。可以说,央行票据利率的上升体现了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逐渐上升的意图,以减轻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对资金借贷可能带来的扭曲。

2006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在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对冲外汇占款和到期央行票据的同时,对那些信贷增长较快的银行还不断地采用了定向发行的方式。央行在2006年先后四次定向发行票据,规模达到3700亿元,发行的对象都是2006年新增贷款较多的银行。由于央行定向票据发行之后,商业银行所持的定向票据不能回购、不能转让,相当于购买票据的资金被上存到央行。因此,央行发行定向票据的效果在紧缩流动性的效果方面与上调准备金率是一样的,只不过发行定向票据对商业银行来说收益高一些,定向票据的收益可达2.1138%,但远远低于通过利率招标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央行采用定向票据发行来收缩流动性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化改革的取向相冲突。(见表14)

三、拆借交易情况

(一)同业拆借获较大幅度增长,交易期限仍以7天为主

2006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成交2.15万亿元,同比增长67.97%。其中7天以内拆借品种共成交1.66万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77.21%。其中四季度信用拆借成交7789.13亿元,7天以内拆借品种成交4481.58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57.54%。

截至2006年末,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者达到703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农联社、城市信用社等,比2005年末增加8家。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市场参与者6439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和企业等,比2005年末增加931家。(见表15)

(二)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但整体有所上升

2005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25%,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5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01%,比上月低1.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47个百分点。全年银行间市场利率运行总体高于2005年。(见表16)

四、债券流通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增长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量38.36万亿,结算笔数16.08万笔,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62.82%。其中,结算量增长最多的是质押式回购,比上年增加10.77万亿元。增长最快的是远期交割,比上年增加326笔、627.82亿元,笔数和结算量分别增长了5倍和6倍。本年度共248个交易日,日均结算量达到1546.61亿元,日均结算648笔,单笔结算量为2.39亿元。

从债券类别看,本年度交易结算量的主体是央票、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 均超过11万亿元,各占30%左右。其次是短融和商业银行债券,分别占5%和3%。美元债券的交易结算量与上年持平,共结算9笔,0.79亿美元。(见表17)

(二)银行间质押式交易稳步增长,买断式以7天回购为主

1.质押式回购。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回购共交易结算70706笔、27.06万亿元,笔数和结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41%和66%,分别占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总量的43.97%和70.55%。日均结算285笔、1091.08亿元,月均结算5892笔、31963.19亿元,日均和月均结算量均为各交易类别之首。从期限品种看,隔夜回购仍是交易最多的品种,共结算19,982笔,9万亿元,占33.26%。(见表18)

从回购的方向看,正回购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基金、信用社和证券公司。逆回购规模超过正回购规模的有商业银行、特殊结算成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见表19)

2.买断式回购。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买断式回购共交易结算1744笔、2924.84亿元,笔数和结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1%和33%,分别占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总量的1.08%和0.76%。日均结算7笔、11.79亿元,月均结算145笔、243.74亿元。单笔结算量为1.68亿元。从期限品种看,7天回购是交易最多的品种,共结算875笔、1515.17亿元,占买断式回购结算总量的51.8%。其次为14天回购,共结算296笔459.31亿元,占15.7%。(见表20)

从回购方向看,正回购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证券公司。逆回购方主要为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见表21)

(三)远期交易大幅增长

2006年,银行间市场远期交易结算量大幅提高,远期结算390 笔,结算面额达到719.01亿元,笔数和结算面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09%和688%,分别占银行间市场结算总量的0.24%和0.19%。单笔结算量达到1.84亿元,日均结算2笔、2.9亿元,月均结算33笔、59.92亿元。

从成交情况看,本年度共成交远期交易385笔,成交面额达658.46亿元。其中成交量最大的品种仍为7天品种。其次是14天和21天品种。从成交后的资金流向看,主要的净买入机构为商业银行,共净买入144.22亿元。主要的净卖出机构为证券公司,共净卖出130.52亿元。

(四)银行间现券交易活跃

本年度,现券交易量和笔数分别比上年增长72.5%和60.73%,达到10.9万亿元、8.8万笔。从各债券类别的现券交易比重看,央票比重最高,占41.79%,现券结算量达4.6万亿元。其次是记账式国债和短期融资券,分别占11.5%和11.16%,结算量分别为1.3万亿元和1.2万亿元。现券交易日均结算355笔,日均结算量440.83亿元。月均结算7330笔,月均结算量9110.55亿元。现券交易日均和月均结算笔数为各业务类别之首,日均和月均结算量仅次于质押式回购。

从交易债券的剩余期限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对中短期债券较为偏好,短期品种为主要交易对象。从交易债券的比重看,1年以下期限债券交易量占一半以上,其次是1~5年(不含5年)期限的债券,占26%。与上年相比,1~10年债券增长率最高,达122%,其次为10~15年(93%)、1年以下(77.48%)。剩余期限为1~5年和5~7年的债券现券交易平均增长57%。15~30年期限的债券交易比上年略有增长,为7.61%。

从债券流动性看,债券平均换手率为152%。其中,短期融资券以高达457.28% 的换手率居流动性排名榜首,其次分别为商业银行债券、国际机构债券、企业债、央票、政策性银行债、记账式国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和证券公司债。流动性最低的仍为资产支持证券,换手率仅为2.98%。

从机构买卖方向看,净买入最高的机构类型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净买入2448.52亿元,其次分别为信用社、特殊结算成员、基金、非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净卖出最高的机构类型为证券公司,净卖出2613.54亿元,其次为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见表22、23)

(五)柜台市场以卖出为主

2006年末,柜台市场投资者数量达到1,931,172个,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109.54%),年度交易11.41万笔,结算量达到84.53亿元,比上年增长46.83%。单笔结算量为7.41万元。比上年下跌12.8%。柜台市场日均交易460笔,日均结算量达到3408.34万元。月均结算9505笔,月均结算量7.04亿元。

2006年,柜台市场延续了2005年的净卖出特征,具体买入18189笔、11亿元,卖出95869笔、73.5亿元,净卖出额为62.5亿元。从各月表现看,1~3月中旬交易平缓增长,3月中旬至9月小幅下滑,10~12月结算量激增。结算量的变化一方面显示了柜台市场资金向股市的转移,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个人投资者对央行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反应迅速。(见表24)

从个券种类看,柜台市场国债交易前三名的债券分别为04国债04(交易9594笔、16.96亿元,占当月柜台国债交易量20%)、2005国债13(交易16888笔、13.52亿元,占16%)和2006国债01(交易26096笔、11.31亿元,占13%)。

(六)交易所市场行情上涨,交易量萎缩

2006年交易所市场经历了一路飙升的行情,但债券交易量大幅萎缩。中债交易所国债指数年末开盘112.06,年末12月29日收于114.5843,年末比年初涨2.5243点,涨幅2.25%。

本年度,债券市场交易量延续并扩大了2005年的萎缩趋势,与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年内分别上涨130%和131%相比,债市涨幅只有2.25%,股市与债市的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上交所全年国债回购15487.34亿元,比2005年下降52.5%,现券交易1537.39亿元,比2005年下降40.4%。深交所全年交易国债现货3.31亿元,比上年下降57.7%,可转债105.47亿元,下降45%,企业债40.25亿,下降35%。(见表25)

五、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一)债券价格总体上行,中债指数高位上扬

2006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均呈上行走势。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13.42点上升至年末的116.74点,上升3.32点,升幅2.93%;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09.19点上升至年末的111.39点,上升2.2点,升幅2.01%。中债总指数年初开盘指数为112.8879,年末收于115.8752,年末较年初上涨2.9873点,全年投资回报率为2.6%。(见表26)

(二)收益率曲线扁平化趋势明显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总体扁平化趋势。曲线以7年期品种为转折点,平坦化转折移动。7年期以下品种收益率大幅上移,平均上移20个基点,其中1年期以下品种上移显著,上移33个基点;10年期以上品种收益率则略有下行,平均下移10个基点。具体来看,收益率曲线变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季度的扁平化阶段,这一阶段短期债券价格逐步回落,短期债券收益率有所上升,而长期债券价格不断走高,长期债券收益率逐步下降,收益率曲线呈现扁平化趋势;第二阶段是二季度到三季度中期,由于债券市场整体价格走低,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均有所上升,收益率曲线整体平稳上移;第三阶段是自三季度后期开始至年末小幅下移并进一步平坦化阶段,债券市场价格整体回升,收益率曲线小幅下移,其中长期债券价格上升趋势相对明显,并逐步超过年初长期债券价格水平,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平坦化。(见表27)

六、债券余额分析

截至2006年12月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共有774只,比上年增加260只。人民币债券存量达9.2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两万亿元,增幅达27%。美元债券存量42.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银行间市场可流通量月末达到8.6万亿元,占债券存量的93.12%,其中跨市场托管量为1.5万亿元,占债券存量的16.72%;交易所可流通量0.35万亿元,占3.83%;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可流通量0.05万亿元,占0.51%;不可在上述市场流通量0.4万亿元,占4.81%。

从托管的主要品种看,本年末,债券托管量的主体为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银行债,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国债托管量2.9 万亿元,占市场托管总量的31.42%;央票托管量3.23万亿元,占34.94%;政策性银行债托管量2.28万亿元,占24.7%,其他券种占8.94%。

2006年,各类债券均显示了较高的增长率。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地方企业债,本年增长571.67%,带动企业债本年增长57.17%。短期融资券增长迅速,位居第二,为93.2%,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由上年的1.9%提高到本年的2.88%。央票年增42.74%,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比上年增加3.7个百分点至34.94%。去年以来,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影响下,国债发行控制增量,本年比上年增长7.29%,同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比上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至31.42%。总体来看,如扣除储蓄国债(凭证式)兑付完毕和地方企业债的因素,单类债券平均增长率为35.7%。

从托管期限看,一年以下(不含1年)品种、1~3年、3~5年债券占市场的主要份额,其合计托管量达6.7万亿,占市场托管总量的72.5%。5~7年和7~10年期品种债券托管量合计为1.38万亿元,占比14.96%。10 年期以上债券托管量为1.16万亿元,占比12.54%。(见表28)

从投资人持有结构来看,商业银行仍占主体,占市场总托管量的71.33%,但9月呈减持状态,减少持有量381.8亿元。除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外,其他持有人均呈增持状态,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增持量最多,9月增持749.6亿元。除商业银行外,其他各类投资人的持有比例依次为:保险机构7.21%,非银行金融机构5.97%,特殊结算成员4.28%,交易所4.04%,基金3.62%,信用社2.82%,个人投资者0.26%,非金融机构0.24%,证券公司0.15%,其他投资人0.08%。

七、股票交易情况

(一)股市总体成持续上扬走势,股指创历史新高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恢复发行,股票市场信心逐步增强,股票市场总体呈持续上扬走势,股票指数创历史新高。年初,上证指数震荡上行,3月份最高升至1313点,是2005年4月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恢复市场融资功能成为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5月25日,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布招股书,成为第一家全流通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2006年,A股市场IPO公司数为71家,筹资额接近1600亿元。新股持续发行,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盘银行股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等因素,使股票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交易日趋活跃,股指不断走高,年末上证指数收于2675.47点,全年上涨1494.51点,涨幅为126.55%(2005年上证指数全年下跌81.71点,跌幅为6.57%)。(见表29、30、31)

(二)股票市场规模

2006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含A、B 股)1434家,同比增加53家。12月底,总股本为14,897.57亿股,同比上升95.26%;市价总值为89,403.9亿元,同比上升175.68%。其中,流通市值为25,003.64亿元,同比上升135.21%。12月底,投资者开户数7854万户,本年度累计印花税收入为296.44亿元。(见表32)

(三)股票发行情况

2006年度,内地企业在股市上累计筹资5594.30亿元,同比增加197.17%。2006年,没有B股的发行和再融资;A股累计首发筹资1572.24亿元人民币,累计再筹资增发847.10亿元人民币,累计配股增发4.32亿元人民币,累计可转债转股筹资40.04亿元人民币;累计H股首发筹资375.96亿美元,累计H 股再筹资18.94亿美元。(见表33、34)

(四)股市交易情况

2006年,沪深两市累计股票总成交金额为90,468.89亿元,同比增加185.72%。日均成交金额375.39亿元,同比增加186.91%;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16145.22亿股,同比增加143.76%;日均成交66.99亿股,同比增加144.76%。2006年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57,816.60亿元,同比增加200.52%。日均成交金额239.9亿元,同比增加201.76%;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10,283.91亿股,同比上升157.98%;日均成交42.67亿股,同比增加159.08%。

2006年深圳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32652.31亿元,同比增加162.8%。日均成交金额135.49亿元,同比增加163.91%;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5861.31亿股,同比上升122.26%;日均成交24.32亿股,同比增加123.12%。(见表35)

八、外汇市场

2006年四季度,美元中间价整体单边下滑,持续走低,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势头明显。本季度初美元中间价小幅回升后迅速转为下行态势,本季度中下跌速度加快,季度末在震荡中仍呈下滑态势。本季度美元中间价连创历史新低,连续突破7.89至7.81数个关口,季度末逼近7.8。本季度最高中间价7.9174,最低中间价7.8087,波幅1087点。四季度,港币整体呈下行态势。10月底至12月初下行态势尤为明显。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1.0166,最低价为1.00467,波幅1193点。四季度,日元走势整体震荡。本季度初震荡中呈上行态势,季度中震荡加剧,11月末开始攀升至12月初攀至高点后再一路下挫,迅速跌至季度最低点。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6.81,季最低中间价为6.563,波幅2470点。四季度,欧元整体上行。本季度初震荡上行,11月中开始上行速度加快,一路攀升,季度末震荡中有所回落。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10.4414,最低中间价为9.8898,波幅5516点。(见表36)

九、期货市场

2006年我国期货市场异常活跃,成交量与成交金额较2005年有较大的增长,全年成交量为449,474,102手,成交额210,046.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2%和56.23%,为自1990年我国期货市场建立以来,成交金额最大的一年。其中,铝、黄豆二号、玉米和天然橡胶等品种实现成倍增长,成为市场活跃的主要力量。2006年,期货市场新添3个品种,郑商所新上市期货品种有白糖、PTA;大连商品交易所新上市期货品种有豆油。

(一)分交易所情况

上海期货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11,484.55万手,同比增长71.96%,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的25.86%,全年累计成交额125,748.30亿元,同比增长92.81%,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的60.03%。大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23,952.28万手,同比增长21.35%,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53.55%,全年累计成交额51,975.87亿元,同比增长9.99%,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24.83%。郑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9259.65万手,同比增长62.62%,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20.59%,全年累计成交额31,809.61亿元,同比增长46.99%,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15.14%。(见表37)

(二)分品种情况

2006年1~12月,铜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10,786,838手,同比下降56.34%;累计成交金额为33,367.29亿元,同比下降17.54%。铝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7,862,952手,同比增长555.59%;累计成交金额为28,467.25亿元,同比增长666.39%。天然橡胶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52,094,122手,同比增长174.09%;累计成交金额为55873.07亿元,同比增长257.18%。燃料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25,468,090手,同比增长29.81%;累计成交金额为8040.68亿元,同比增长51.87%。(见表38)

2006年1~12月,黄大豆一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7,794,122手,同比下降77.78%;累计成交金额为4873.48亿元,同比下降78.93%。黄大豆二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3,850,452手,同比增长255.80%;累计成交金额为992.25亿元,同比增长240.33%。玉米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35,290,072手,同比增长209.45%;累计成交金额为20,192.03亿元,同比增长269.87%。豆粕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63,099,338手,同比下降14.12%;累计成交金额为14,179.41亿元,同比下降20.38%。豆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0,666,012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1,198.7亿元。(见表39)

2006年1~12月,一号棉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4,148,034手,同比下降80.90%;累计成交金额为3079.47亿元,同比下降80.44%。白糖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58,683,194手,累计成交金额为23,504.72亿元。PTA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334,440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49.79亿元。强筋小麦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9,340,332手,同比下降11.72%;累计成交金额为5067.21亿元,同比下降10.41%。普通小麦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56104手,同比下降97.14%;累计成交金额为8.42亿元,同比下降97.24%。(见表40)

篇2

关键词:金融;市场发展;竞争性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竞争性测算指标的选择

市场的竞争性通常以集中度来反映,集中度越高,竞争性越弱,集中度越低,竞争性越强。国际国内测算市场集中度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产业集中度(CRn)和赫芬达尔指数(HHI)。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普遍反映CRn虽然能够反映前n大金融机构在市场中所占比重,但是无法反映金融市场内部结构变化。HHI弥补了这一点缺陷,能够反映每家金融机构市场份额是如何变化的,并且数据灵敏度较高,通过“平方和”对前几家金融机构的影响力进行扩大。

赫芬达尔指数是用某一特定市场上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表示。一般而言,HHI值介于0-1之间,越接近于1,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但实际应用中常将其值乘上10000进行放大表示,故HHI值介于0-10000之间。该指数的具体公式为:

HHI=

其中,X——金融市场的存、贷款总规模

Xi——第i个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

n——金融市场内的金融机构数量

美国司法部利用HHI作为评估某一产业集中度的指标,并且订出下列标准:

表1 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

二、汉中市金融市场发展和竞争性分析

从1996-2013年汉中市金融市场HHI指数可看出,2004年以来汉中市存款HHI指数和贷款HHI指数一直大于1800,属于高寡占II型,说明汉中市金融市场集中度较高,少数金融机构在汉中市金融市场占较大份额,市场竞争程度弱。

从横向比较看,汉中市贷款HHI指数大于存款HHI指数,而且差额逐年加大。1996年,汉中市贷款HHI指数比存款HHI指数高出228.63,到2012年,这一差额扩大到910.03。虽然在2013年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贷款市场的竞争性,拉低了贷款HHI指数,但由于其贷款份额仅占全市的1.89%,影响较弱,因此这一差额仍高达672.87。总体上来看,汉中市贷款市场集中度高于存款市场,而且这一现象在18年间呈持续扩大趋势。

从纵向比较看,汉中市存款HHI指数呈下降态势,而贷款HHI指数呈上升态势。2013年存款HHI指数较1996年下降了8.29%;2013年贷款HHI指数较1996年上升了12.15%。说明汉中市存款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而贷款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

从汉中市金融市场内部分析,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工、农、中、建四家行贷款审批权限逐渐上收,贷款市场功能逐渐弱化,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脱颖而出,逐渐占据贷款市场,成为汉中市贷款市场鳌头,汉中市贷款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增强。2013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汉中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3.30%。

二是受金融机构经营策略转变等影响,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于发展存款业务,实施存款立行策略,汉中市存款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利用其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大力发展存款业务,市场份额从1996年的6.24%上升到2013年的23.10%,提高了16.86个百分点。

表2 汉中市金融市场HHI指数

注: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合并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测算。

三、加大市场竞争度的建议

一是在机构上,建议适度放宽政策限制,增加税收优惠。实行“引进来”策略,鼓励外部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分支机构;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允许符合条件的优势小额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型。

二是在业务上,建议工、农、中、建四家行合理下放信贷权限,适当下放审批权限,促进其充分运用资金,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邮政储蓄银行具有绝对资金优势,应改进经营方式,拓展信贷业务种类,在满足个人贷款需求的同时,积极满足企业贷款资金需求。

三是在管理上,应注意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严格控制资产质量;引进懂金融、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确保业务拓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红.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王栋,王静然.中国商业银行集中度与回报率背离分析[J].武汉金融,2000(4):7-9.

[3]王国红.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J].经济评论,2002(2):96-103.

[4]植草益.产业组织论[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篇3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共生性

一、国内房地产与金融市场共生性作用机制原理表述

房地产市场的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一是价值量大而且生产集约化,二是建设、使用的期限长,三是具有保值和增值的特性。上述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的,需要依靠金融市场的支持。金融市场能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这种支持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使其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相互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两者是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房地产与金融市场的共生性。

二、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共生性分析

(一)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一荣俱荣的共生性分析

如图1中所示,我们首先假定中国宏观经济因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及银监会对银行的监管与管制都是外生因素。但是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对于其真实价值的预测一直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房地产的真实价值是不可预测的,无论是商业银行、银监会还是投资者他们也都一样,无法预测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因为其中的风险是无法预测的。我们再次做出一个假设,认为房地产的交易、投资者与银行经理人之间的信贷交易是发生在t=1,2,,…,N,…时刻。我们可以知道,在t时刻,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当局要预测出所抵押房地产的价值是不可能的,他们对于银行抵押物的价值评估,是根据最近房地产的成交价格所预测的,与t时刻房地产的成交价值存在怎样的差距,谁也预测不到。而在t时刻,房地产的供给是固定的,有一些“过分乐观”的投资者他们认为房地产的价格会上升,他们主导了固定供给的资产市场。银行经理人在给地产商贷款时,也是根据乐观者对房地产价格的判断来评估房地产抵押品的机制的。乐观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认为价格一定会上涨,这种观点影响到经理人对银行资本经济价值的高估。同时由于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经理存在私心,他们在个人私利的诱导下,当然还有银行的成本对银行经理的不完全激励,这两种因素促使银行在高估的房地产价格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更加高估了房地产抵押的价值,进而提高银行对房地产业的信贷供给。于是就会进入下一个循环。在t+1时刻增加的信贷供给会提高t+1时刻的房地产需求。那么,由于房地产供给是固定的,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从而导致在t+1时刻的房地产价格上升。然后银行会再一次给房地产抵押估价,价值再一次提高。银行也会进一步提高对房地产的信贷供给。在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循环下,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风险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累积,这是一个资金累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风险累积的过程。

(二)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一损俱损的共生性分析

反过来,在“过分乐观”的投资者的判断下,他们所主导的固定供给的资产市场,如果这一市场的房地产价格下降,那么银行就会对房地产抵押进行重新估价。银行会意识到银行所拥有的房地产价值在下降,那么就意味着银行资本在下降,由此会对银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他们会逐渐收缩对房地产的信贷供给,从而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另外一种循环,那就是银行给房地产的信贷供给减少就会相应的降低房地产的需求,出现一种供大于求的现象,这时房地产的价格势必会下降。然后又进入了下一轮的循环,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供给再一次减少。在这种循环下,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风险会随着时间的延续累积会越来越少。

房地产市场与银行信贷市场的作用是一种正反馈的机制,就会有二者就会形成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带来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和繁荣,而银行信贷市场也即是金融市场的发展繁荣会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房地产市场的崩溃会引发银行危机。比如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是一损俱损的典型。而银行危机在反过来作用在房地产上,会加速房地产市场的崩溃。

三、总结

在中国制度背景下,考虑到一些制度上的不足和缺陷,国有商业银行经理人的个人私利和经营成果的不完全激励的情形,及必须有一些措施来牵制这种共生性往往相互促进,相互进步的方向发展。防止房地产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互累积程度,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政策,主要有:一是建立透明的信息监督机制,是银行经理人与房地产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是符合规定的,他们之间的信贷谈判事是走在阳光下的,避免银行经理人的现象出现。二是完善银行治理结构,特别是对银行经理人的激烈政策需要改进,在有效的降低了成本的基础上,能够弱化银行经理人提供过多贷款的动机。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金融市场:区域性发展: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7-0019-03

按行业划分,我国金融市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期货4个部分。由于期货市场起步较晚,东部地区的期货业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期货市场发展很慢,个别省份的期货业甚至还未起步,因此,研究期货市场发展区域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都不大。本文仅对我国银行业、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的区域性进行说明。由于金融市场的需求源自经济发展,而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可能是匀质的。这是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制度的以及现阶段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

一、经济因素

(一)区位禀赋

一般而言,濒临海洋或靠近海洋的地区,比较容易参与大范围的经济活动,可以更容易进入大范围的经济核心区。靠近经济核心区或大城市的区域,投资、商业活动、信息获得机会较多,其经济发展比边缘地区和内陆地区会快些。由于现代经济受海洋吸引是长期趋势,因此,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在较长时期仍会比中西部发达。

我国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焕发了新的内涵,形成了强大动力,从而率先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东部地区的优势在中西部地区却不具备。由于中西部地区科技水平低、劳动力素质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东部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难以扩散到中西部地区,这严重障碍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表明,地理、历史和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制度变迁的难易程度、发展方向和变化速度”。这些自然历史和地理区位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人才的去留。人才是区域金融市场发达与否的重要软件设施,只有具备一批高水平、稳健、富于想象力,又有创造性的人才,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将有限的资金盘活,同时对接区域性金融市场和全国性金融市场,最终达到服务区域经济的目的,

(二)经济水平

金融与经济息息相关。区域金融市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但区域经济的发达与否直接决定着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一,投资,即资金来源。这是各地区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存在差异的最直接原因。金融市场交易的对象是货币,它是暂时游离于社会生产之外的货币资金。若某区域经济不发达,则表现为货币资金缺乏,吸引外资能力相对较弱,自然不会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我国中西部地区资金投入能力较低,同时,受资金回报率高的吸引,中西部地区有限的资金纷纷投向东部地区。由于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产业结构。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第三产业中处于重要地位的金融业、保险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一个区域性金融市场就会缺乏有活力的参与主体。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高于东部地区,而二、三产业的产值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说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同时,从产业结构的内部关系看,产品结构并不协调。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生产的初级产品和传统产品较多,而高质量的新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较少。而且技术结构也不协调,初级技术比重高,而先进技术比重低。更重要的是,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工业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形不成主导产品和拳头产品,竞争力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更新换代。这不仅影响了中西部地区资金的积累,财政自给能力低,致使产业转换能力弱化,而且资金、人才、技术难以扩散到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障碍,造成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弱化,金融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其竞争力比之东部地区要弱。

第三,基础设施。区域经济不发达,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有相当关系。交通设施落后,必然影响该区域内、外经济的往来。而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通讯设施。

二、非经济因素

(一)自然历史因素

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开发利用条件较差甚至比较恶劣。从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及其效益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许多资源的实际价值要比潜在价值小得多。换言之,以资源的实际意义来看,西部地区的资源并不算丰富。而东部地区可以同时利用国内、国际两类资源,这是造成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金融市场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从历史因素看,由于惯性作用,由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作用所产生的积淀仍会对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区域差异短期内不会消除。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三大地带经济金融市场发展差异是历史沉淀的必然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地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给予支持和调整,以促进中西部地区潜力加速发挥,进一步缩小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的差异。

(二)制度安排因素

1、金融政策方面。我国金融体制自身存在的某些弊端。是导致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我国的许多金融政策还是“一刀切”,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放到东、中、西部不同的要素环境中会带来巨大的不平等,从而加剧了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1)全社会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中西部地区货币信用化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因而其现金漏损率高,加之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资金回流,致使流通于中西部金融市场的资金少于东部。(2)利率管制使东部地区享受到“优惠”利率。我国中、西部地区资金的边际利润率低于东部,但在利率管制条件下执行统一的存贷利率,客观上造成东部地区享受到“优惠”利率,其政策后果是繁荣了东部金融市场,而抑制了中西部金融市场的发展。(3)金融监管的差异。人民银行对东部地区金融监管的重点在市场准入层面,金融监管力度较弱,而其对中西部地区金融监管侧重于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监管的行政干预较强,这造成东部金融机构数量较多,而中西部较少。可见,我国政府的一些金融政策是造成东中西部金融市场发展呈现区域性的原因之一。

2、金融制度方面。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仍呈现计划金融与市场金融并存的二元局面。东部地区的市场金融成份较高,计划金融成份较弱,中西部地区的计划金融程度占支配地位,而市场金融发育程度极

低。区域金融制度的严重差异,容易诱发地区经济金融利益的冲突和磨擦,导致区域金融市场的差距拉大。

(1)调控制度。第一,信贷规模控制对东部地区已经失去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的作用还待强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地区间资金流动渠道增多,东部地区的资金不但没有流出,反而中西部贷差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向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大了东部地区的存差和中西部地区的贷差。第二。利率政策的调控力量东部弱、西部强,这助长了中西部地区信贷资金的东流。由于地区间资金利润率不同和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同。尽管表面上东部地区执行统一的官方利率,但实际上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而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统一的官方利率,使实际利率长期处于低利率或负利率状态。信贷市场“嫌贫爱富”的逐利天性,必然加剧中西部地区资金向东部地区流动。第三,金融制度的差异使地区间对“一刀切”紧缩政策的承受能力不同。由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资金规模数量基数大,因此,受央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冲击较小,而中西部地区所受冲击较大。

(2)金融组织制度。第一,东部地区以非国有金融机构占主导,中西部地区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这增强了东部地区吸纳资金的能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使地方金融效率差距拉大。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统一法人制度和系统内高度统一资金制度对中西部地区落后的信贷资金产生了负面效应,进一步加剧了中西部资金的缺乏。第三,在地区市场经济含量不同的前提下,金融机构的过分统一,使中西部地区增设新的金融机构失去比较优势,这不利于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的动员。

(3)金融市场制度。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呈现出地域上的二元结构。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东部地区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则仅处于起步阶段。就货币市场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同业拆借市场,要么自我封闭发展。要么变相成为绕开中央银行规模管理的渠道,把相当一部分资金投放到沿海地区,牟取高利,不顾地方经济的发展;就资本市场发展而言,过分向东部地区倾料,西部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4)金融监管制度。总体上,东部地区监管较松。中西部地区金融监管较严。具体表现为:第一,东部地区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集中在市场准入层面,而对金融机构业务的运营监管有所忽视,这为金融机构的违章拆借、乱回购、广敛资金提供了机会。而中西部地区金融监管的重点集中在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等方面,维护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本地资金,但因投资引诱不足,实际上造成了资金的沉淀,增大了银行负债成本。第二,监管方式以现场稽核为主。由于东部地区金融机构过多,同时,监管机构人员有限,因此,实施监管的范围有限,致使一部分金融机构漏检,监管力度很弱。由于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因此。监管范围和监管力度相对较大,但也存在着监管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

三、结论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差异有着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制度的以及现阶段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主要的经济因素是地区的区位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自然历史因素和一些政策制度的安排是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呈现区域性的非经济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志元.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金融生态研究j.金融研究,2006,(06).

[2]罗志慧.从增长极角度思考区域非均衡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1).

[3]崔庆光冲国区域金融差异与政府行为.金融研究,2008,(06).

[4]金雪军、田霖.金融地理学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04).

[5]丁文丽.区域协调发展需重视金融政策的区域差别化调整j西南金融,2008,(09).

[6]刘瀛洲.市场配置与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金融经济,2006。(12).

篇5

关键词: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2-0048-03

一、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货币市场成交量同比放大,市场利率有所上扬。2009年,银行间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94万亿元同比增长29%。年初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0.93%,最高1.77%,最低0.82%,年末收于1.16%,较年初上升24.7%。从品种看,1天期品种成交量占全部拆借成交量的85%。

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共成交70万亿元,同比增长20.94%,其中质押式回购累计成交6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买断式回购累计成交2.58万亿元,同比增加49%。年初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0.97%,最高1.83%,最低0.83%,年末收于1.2%,较年初上升23.7%。回购交易品种仍以1天为主,1天期品种成交量占全部质押式回购成交量的78%。

从资金流向看,货币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方为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其融出资金净额分别占融出资金总额的58%、25%和14%:国有银行资金融出占比大幅上升,股份制银行的资金融出占比有所下降;农联社、证券公司是主要的资金需求方,其融入资金净额分别占净融入总额的32%和26%,与上年同期相比,外资金融机构成交活跃程度有所降低。

债券市场发行量大幅增加,公司信用类债券快速增长。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不含央行票据)46734.7亿元,同比增加68.27%。其中,国债(含记账式和储蓄式)发行14213.58亿元,同比增加96.15%;政策性银行债券发行11678.1亿元,同比增加8%;普通金融债券发行3071亿元,同比增长2.15倍;中期票据发行6885亿元,同比增长2.96倍;短期融资券发行4612.05亿元,同比增加6.3%;企业债发行4252.33亿元,同比增长80.68%,新发行了12.65亿元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并新发行2000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以及10亿元的国际机构债券。

从债券发行的期限结构来看,5年期以下债券占62.79%,居主导地位;5年期(含)至10年期债券占27.3%;10年期(含)及以上债券占9.91%。

银行间现券市场成交活跃,债券指数有所下降。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47.3万亿元,同比增加15.8%:交易所国债市场成交1334亿元,同比减少24%。银行间债券净价总指数年初为122.412点,最高122.772点,最低116.014点,年末收于116.267点,较年初下降5%:交易所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21.35点升至年末的122.35点,较年初微涨0.8%。

股票市场交易量大幅增加,市场指数震荡走高。2009年,沪深两市A、B股共成交53.6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1.01倍。两市指数震荡走高,上证综指较年初上涨77.24%。深圳成指较年初上涨108.92%。

2009年6月,在暂停9个多月后,A股市场IPO重新恢复:9月,创业板正式启动。全年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共筹资5711.16亿元,同比增长33.9%,其中,通过A股市场IPO募集资金1633.79亿元,同比增加57.63%;通过创业板IPO募集资金197.59亿元;境内企业通过在A股市场增发共融资3019.93亿元,同比增加44.31%。

人民币兑美元、港元和日元中间价小幅上行,兑欧元、英镑有所下跌。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和港元汇率的走势趋同,在经历上半年的探底回升后,下半年呈现持续小幅上行态势,年末美元、港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分别为6.8282和0.8805,较年初分别下跌0.12%和0.17%。截至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汇改前累计升值21.21%。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总体走势较为平稳,年末欧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9.7971元,较年初上升2.71%。人民币兑日元中间价起伏震荡,一季度冲高后呈逐级下降行情,年末100日元兑人民币中间价7.3782,较年初下跌0.68%。人民币对英镑走势起伏震荡,英镑兑人民币中间价年末收于10.978,较年初上升10.67%。

黄金市场成交量保持增长,黄金价格创出历史新高。2009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各交易品种累计成交2.1万吨,合计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51%和22.67%。黄金各品种累计成交4705.9吨,合计1.0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7%和18.36%,铂金累计成交56.66吨,合计155.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5%和2.61%。白银累计成交1.62万吨,合计586.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7倍和2.96倍。黄金现货主力品种Au99.95年初以192.6元/克开盘,年内最高285.5元/克,创历史新高,年末收于248元/克,较年初上涨28.76%。

商品期货市场规模快速壮大,资源类商品量价齐升。2009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21.57亿手,成交金额130.5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18%和81.48%,资源类商品交易活跃。总体上,各期货价格全年震荡上行,部分品种有所起伏,铜、豆粕、白糖、棉花等品种则全年保持上扬走势。

二、2009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2009年,金融市场发挥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融资总量同比大幅增加,并正式启动创业板,新增了地方政府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金融产品,有力支持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增加了民间投资、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及时高效的资金支持。二是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收购、兼并、重组和整体上市等方式,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做大做强,在促进自身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l一是金融市场交易工具创新步伐有所加快,增强了资产流动性,并为经济主体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避险工具。四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股票市场指数不断上扬,使得资本市场通过财富效应增加居民财产性收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从发行市场看,2009年我国债券市场发行量同比增长68.27%,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共筹资5711.16亿元,同比增长33.9%。从交易市场

看,在2008年快速扩张的基础上,2009年金融市场规模继续大幅扩大。全年累计成交321.91万亿元(含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同比增长45.8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金融市场规模迅速壮大和拓展的同时,各市场行情普涨,进一步提升了金融市场在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中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大幅增加,共发行各类公司信用类债券1.96万亿元,较2008年的同类债券发行量增加96%,高于同期债券发行总量的总增长率68.27%。2009年,我国创业板正式开始运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市场参与者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2009年末,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机构数量为9247家,较年初增加948家,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增加898家,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进一步多样化。股票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市场创新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我国金融市场在产品创新、机构创新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相继推出地方政府债券、内地港资银行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债券产品;成功推出创业板,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层次与结构、拓展资本市场深度与广度;螺纹钢、线材、早籼稻和聚氯乙烯等新的期货品种相继上市交易,促进了期货市场交易进一步活跃;央企ETF等新的基金产品不断推出。9月21日成立了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对扩大中小企业融资份额,推动我国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11月28日,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举措。

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和处置市场风险。人民银行及相关监管机构相继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管理办法》等重要制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与交易主体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银行问市场交易商协会出台自律规则,加强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行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人员行为的市场自律。证监会创业板及新股发行的管理办法与指导意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新股发行机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股转持的实施办法。国资委通知规范央企参与期货等衍生品业务交易的行为。证监会出台了基金的评价与管理制度,加大基金市场规范力度。上述制度有效保障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平稳规范运行。

三、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认清形势,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金融市场运行的影响

2010年,全球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呈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市场将会因此而产生一定的波动与震荡。

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来看,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为此,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需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将可能有较大幅度的震荡。应认真分析这一变化特点,把握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运行方向,正确把握调控金融市场的方向、节奏和力度,使其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宏观调控的要求、市场发育的程度和金融监管的能力,避免金融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二)抓住契机,积极把握监管政策与市场主体运作方式变化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作用

2010年相关监管部门的政策将着力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同时也会加强审慎性监管,切实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此,在具体政策措施上会优化融资结构、通过产品创新方式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也将进一步完善维护金融稳定的体制机制。

对应于此,相关市场主体的运作方式也将有一定的变化,并对金融市场形成影响。一是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融资量会有所增加。相关市场主体会在监管部门指导下寻求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总体来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二是金融市场融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会加大。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等的调整要求,相关监管部门会加大对市场融资的引导与监管力度,将对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金融市场创新将加快,产品将更为丰富。现有的如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中小企业融资工具的发行规模将会扩大,也可能产生新的中小企业融资工具,信贷资产转让平台的建设及资产证券化的推动步伐将可能有所加快,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将得到更大发展。

(三)顺势而为,积极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对金融市场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是对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固定收益市场的产品发展与对外开放提出更高要求。此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境外人民币持有主体需要进行多样化的资产配置,对货币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等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也会提出相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