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管理类知识范文

经济管理类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16:02: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管理类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管理类知识

篇1

关键词:知识转移;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105-03

1 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的必要性

1.1 民办高等教育是山东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目前山东省有民办普通高校38所,其中本科高校20所(含独立学院12所),民办高校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无论是从发展规模还是办学层次来看,山东省都已经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大省。

1.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山东省民办高等教育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转变的战略转型期,进行课程系统改革,有利于助推和引导民办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1.3 经济管理类课程不能紧密符合现实

经济管理类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理论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随着招生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巨大的就业压力,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课题组从实际出发,联系学校发展状况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经过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改革模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很好的结合,从而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课题组对山东省济南、青岛和烟台三地九所各种类型民办高校的代表,开展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在些基础上,下文主要进行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对策探讨,改革框架如图1所示。

2 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对策探讨

2.1 从制度上建立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平台(与学校定位相结合)

2.1.1 建立校企资源共享的互补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校企间知识转移)

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

2.1.2 建立校企融合的教学体系(校企间知识转移)

实施“校企互动、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纳入统一平台,从而实现双方实质性的联合,而不是表面的合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2.1.3 选择适合本校的产学研模式(校企间、师生间知识转移)

处于创业阶段的民办高校,可采取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的方式。进入发展阶段的民办高校,可进一步采取合作开发和共建实体的模式。如已进入发展阶段的烟台南山学院与中南大学、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南山学院材料学院,并在学校建立南山集团技术研发中心。

促进校企间知识转移的对策探讨总结如图2所示:

2.1.4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促进校政间知识转移)

民办高校要采取“主动出击”的对策,积极寻找合作信息和相关机构,山东省产学研网上合作对接平台(http://)、山东政产学研合作联盟(http://)等网络信息媒体的存在为民办高校构建了一座合作的桥梁。

2.2 借助学校外部力量加快学校改革步伐

2.2.1 借助教育部本科评估进行自身改革(促进校政间知识转移)

①认真学习教育部的本科评估体系。认真学习教育部本科评估的相关文件,对每一项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深入研究,然后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整改。

②借鉴已经通过合格评估高校的经验。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对策,组织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到已经通过合格评估的高校“取经”,认真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合格评估通过后,专家将为学校提出整改意见,民办高校要进一步调整教育工作,为审核评估做准备。

2.2.2 借助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进行教育升级(借鉴教育专家专业知识)

①定期邀请专家到学校考察,提出改进意见。民办高校采取邀请有评估经验的专家到学校考察,变被动为主动,在教育部评估之前就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②结合专家意见建立适合民办高校的评估指标体系。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调研后,民办高校要认真听取专家提出的整改措施,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整改措施进行进一步调研,采用最适合本校发展的措施,然后结合教育部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争取建立一套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

促进校政间知识转移的对策探讨总结如图3所示:

2.2.3 借助其他高校提高本校教师素质(校校间知识转移)

①建立适合教师深造的平台。调研发现,大多数老师都有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大多数民办高校都缺少针对教师读博的优惠政策。民办高校可以借鉴公办高校的相关措施,如保留教师编制;为读博老师提供基本工资,保障教师生活等措施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

②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踏上社会。山东省民办高校的定位侧重于应用型大学,只有让老师走出课堂,真正进入企业和社会,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③与国内外其他高校进行教师交流合作。每一个高校都有自身办学的特点和长处,民办高校要将自己的老师送出去,感受另一种或几种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促进校校间知识转移的对策探讨总结如图4所示:

2.3 培养适合各校发展实际的教师队伍(促进师生间知识转移)

2.3.1 教学研究型教师的选择与培养

①完善教学研究型教师知识结构。教学研究型教师必须具备适应科技和时展的要求及吸取新知识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之余,要保持研究的自觉性,随时进入研究状态;保持眼光的敏锐性,时刻注意发掘教学和生活中的信息;提高思考研发的能力,具备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②增强教学研究型教师的创新能力。高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创新的平台,如鼓励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和课程改革,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科研和竞赛活动,并对参与者和获奖者进行一定经济上的鼓励;提倡本校教师与兄弟院校教师的合作,从而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管理和科研方法等。

③为教学研究型教师培养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从制度上为教师提供宽松的学术氛围,建立鼓励科学研究的科研评价体系,对教师产生实际的鼓励作用。

2.3.2 教学应用型教师的选择与培养

①从社会上吸引优秀的教学应用型教师。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澳大利亚对职教师资的要求是除了学历必须达标外,还需有五年以上行业经验,并要求教师定期接受行业的再培训。

②鼓励本校全职教师进行企业兼职。从制度上为教师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从事相关的专业实际工作提供保障。

③安排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如学校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深入酒店学习最新的酒店服务知识,为了保证学习的质量,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并在教师回校后对其进行适当考核评价,计入期末绩效考核。

④鼓励教师报考职业技能证书。这是山东省民办高校普遍采取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学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既能提高教师本身的技能,又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3.3 加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调研发现:山东省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如: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提供政策保障;进行灵活性管理,鼓励教师走进社会;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福利保障等。

2.4 构建适合本校发展实际的教学条件(促进师生间知识转移)

2.4.1 完善教学设施

①及时更新多媒体设备。经济管理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案例,多媒体设备效果不好,将会给授课带来很多不便,也难以吸引学生。

②提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民办高校需要听取教师和学生的购书意向,定期举行推介会,同时任课教师也可以在课前或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的问题。

③加强模拟实训软件的使用。经济管理类课程本身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模拟软件的存在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另外一种教学手段,如学生对ERP软件的学习和应用,能让他们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资源管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2.4.2 选用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知识能力的教材并及时更新教学大纲

提倡民办高校选用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教材,该类型的教材应偏重实践应用。同时在保证教材适用性的前提下,选用出版社级别高、出版时间新的版本,保证所授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延缓知识的滞后性。同时对教学大纲及时更新,删减不需要的内容,增加有用的知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调研的9所高校中,课程教学大纲每学年更新程度较纸。

2.4.3 切实保证教师的授课质量

①合理安排教师的课时量。根据调研和课题组的研究分析,民办高校讲师及以下职称的教师的年工作量保持在300课时以下比较合适,副教授及教授职称的年工作量保持在280-360课时比较合适。

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多采用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将其课堂表现计入期末考评。

③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考评体系。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建立学院、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促进师生间知识转移的对策探讨总结如图5所示:

参考文献:

[1] 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 张玉利,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03,(4).

[3] 曹书民,梁镇,初晋华.知识型员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9).

[4] Lee T.W., Steven D. Maurer. The Retention of Knowledge Worker with the Unfolding Model of Vulnerary Turnover[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7,7(3):247-275.

篇2

[关键词] 知识转移;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与知识转移研究》(2011GG379)。

【中图分类号】 F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98-6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意义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一方面充实了我国目前的教育市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运作机制、教育规模、办学格局和管理教学等方面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做了一定的改革,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和促进。但是,民办高校同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校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够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等。在教学及其质量成为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教学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概念来自于创新研究领域,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Jensen和Meekling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Holtham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

本文中的知识转移是指教师头脑中的知识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并能够进行应用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应用等阶段。

2.民办高校。在本文中,民办高校是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简称,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本文中涉及了烟台南山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9所山东省内的民办院校。

3.经济管理类课程。经济管理是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管理。本文中的经济管理则是指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而经济管理类课程即指这三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学管理、酒店管理等。

(三)调查研究

1.量表设计及数据收集情况。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不是单因素、单方面引起的,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参照目前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分别设计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三个专业的“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查 问卷。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问卷的方式进行,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52份,有效问卷515份,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77份,工商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20份,财会专业有效问卷218份。样本学校来自济南、青岛和烟台三地,涉及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烟台南山学院、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学校和企业,接受问卷调查的学校和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调研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研学校和企业及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学校和企业信息包括学校或企业规模、所属领域、所处发展阶段等,个人信息主要由年龄、性别、工龄、最高学历、职位等构成。第二部分是各专业教学评价问题,选项借鉴了Schuler(1989)累计型、效用型和协助型划分方法,采用5分制记分,均为正向记分。从影响教学的九至十个层面,共计50多个问项。

(表1)填表人所在企业(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填表人个人基本情况表

2.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把问项共分为教学和学生素质两大类,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1、KMO值(学生素质)为0.87,工商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3、KMO值(学生素质)为0.708,财会专业KMO值(教学)为0.855、KMO值(学生素质)为0.863。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本次问卷统计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

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659(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最大值为0.89(财会专业教学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三个专业的信度Cronbach α值都超过0.5。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转法(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课程教学指标体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3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10个因素和2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1.94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615%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专业课的主要构成情况,即本专业的应用知识所占比重情况,因此命名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准备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所用的方法、手段和课程考试改革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与课程考核方式及平时作业设计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F5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工作量及其引起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职业资格测试通过率,反映了教师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F6由2个项目组成,与教师的基本构成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教师基本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8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是否利于教学应用,因此命名为教学应用状况因子;F9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课程教学中作业布置的多少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F10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的质量,以及学生教学班级人数方面,属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7.75),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10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85),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参加各种演讲、讲座、交流会等、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3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4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3.52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898%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6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教学效果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上课之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所采用的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与考核的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职称、年龄结构、学历等,基本反映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命名为教师素质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学规划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教学规划因子;F8反映了期末考试课程改革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考试改革因子;F9反映了教学所需的教材与设备方面的内容,属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保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与实践教学集效果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0.753),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质量保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319),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2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考研情况,是对知识运用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结果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工作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和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水平,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表4)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财会专业教学的38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8.43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66.802%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规划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2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F3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相关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实施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考核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F5反映了教学应具备的硬件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硬件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职业资格测试,因此命名为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F7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8反映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因此命名为实践教学模式因子;F9反映了一个教学单位适当的人数构成,因此命名为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教学规划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2.547),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单位人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342),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 F2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科研、计算机操作等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表5)财会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指标体系是基于样本学校和企业教学实施的基础所建立,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部分比较容易把握,指定特定部门定期进行收集相关数据即可保证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性的指标相对棘手一点,因为具有主观的评价尺度多、不容易把握统一标准的特点。定性指标的设置要尽量做到合理和有效,评价方法要科学、简单、易操作,评价过程要严肃、认真,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对被测评人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和好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过程和结果要公开,每一项评价指标都要详细说明,做到评价有据。要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和学校,在评价反馈的沟通过程中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转移的目的。

三、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教学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课程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教师基本结构因子、课程教学规划因子、教学应用状况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教师素质结构因子、教学规划因子、课程考试改革因子、教学质量保障因子。财会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课程教学实施因子、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教学硬件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

(二)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相同或相似因子的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第一个因子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和教学应用状况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第五个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和财会专业第六个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相近,但从整个指标体系所处位置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最为注重课程知识的应用。旅游管理专业中课程教学准备因子和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也存在,并且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和第八位,但财会专业没有这一指标,仅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与财会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相近,这两个因子在三个专业教学中排位较靠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工商管理专业第一个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和财会专业第二个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所表达的含义基本一致,但工商和财会还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结构因子与工商管理教师素质结构因子相类似,同是对教师素质的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因子也是三个专业教学的注重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中的教学质量保障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教学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不同的因子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和财会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教学实施因子、教学硬件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不是三个专业共同拥有的指标,这些指标的不同是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两者对实践的表现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作业的形式练习,财会专业则通过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配合教学设施设备来进行。而工商管理专业则与其他专业的指标都较接近,无差异性较大的指标,这也间接说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明显的特色。

(四)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在以上因子中,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是三个专业一致体现的,是学生知识转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还十分重视学生知识的提升。这些因子是我们教师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 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 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Zhao Jing. Design of Reusable User-Oriented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C].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Part Ⅳ),2012,6:765-768.

[5]Wang parative Study on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C].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T in Medicine & Education(ITME2009),2009,8:190-194.

[6]Chaczko, Zenon.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data driven evaluation methods[C].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ITHET,2006:931-946.

[7]刘艳彬,周耀烈. 大学本科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5):40-43.

[8]钱雪亚,钱晓倩. 教学质量评估的标志设计和有效性检验[J].统计研究,2003,(2):51- 53.

[9]万海桦.国内外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4):148- 150.

[10]波.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维度结构及测量[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69:111-115.

[11]孟少英,孙诚,田志宏. 构建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4,(3):9-10.

[12]侯彦利.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财经类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138-141.

[13]王忠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3)3:33-35.

[14]李静,孙昌盛. 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96-98.

篇3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

作者简介:郭开宇(1973-),女,辽宁阜新人,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221-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热门专业之一的经济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因此,针对当前形势,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促进学校的发展。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就业工作的体会以及汲取其他高校就业工作的经验,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近几年大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仅为60%~70%,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同样出现了“热门专业”就业“不火”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自身定位不准,缺乏主见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因受社会的整体影响,就业目标不明确,缺乏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易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知适合什么岗位,或好高骛远、或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

2.所学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经济管理专业与时代联系紧密,知识更新较快,而部分学校使用陈旧的教材与教学方式,所授知识也相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同时学校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社会实践,而实习单位也很少给学生机会进行真正的企业锻炼,因此,学生的实训和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3.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再单纯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量,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以致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出的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就业能力都有所欠缺,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4.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在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与之同步,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和就业观念也应向多个方向发展。但是相当多的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认为自己所读专业为“热门专业”,就业环境、薪水应该比其他专业更好,因此心理预期较高,往往将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公司作为求职目标,以致于“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丧失了大量就业机会。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1.就业指导内容单一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紧张,目前高校都非常注重就业指导,但是大部分仍然处于被动应付和“临阵磨枪”阶段,就业服务机构只限于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教师只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带有功利性、支招式的指导,如重视就业过程中简历设计、面试技巧等表面内容,而不是结合职业生涯发展来进行指导。就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追求表面的就业率,而不是深入探索学生真正关心的就业问题。

2.就业指导队伍参与度不高

总体来看,经济管理类高校和经管专业的校院二级管理就业指导体系并未完全建立,各院系就业指导的工作大部分都落到了辅导员身上,专任教师并没有加入到此项工作中来。因此,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由于辅导员自身专业的局限,仅对大学生就业技巧有一定的指导,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就业指导理念创新不够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但是根据对经济管理类企业的调查,企业所看重的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这些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训练出来的,而是需要大学四年按部就班的培养,因此当前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应该是全程化的就业理念。同时学生个体又存在着差异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还仅限于就业知识的讲授,缺乏个性指导和实践环节,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尽如意。

4.就业指导手段缺乏多样化

高校就业指导多数只是通过课堂传授知识,未充分打造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体化宣传网络。比如,还未充分利用网络对就业资源进行整合,还未建立完备的就业信息库,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缺乏完善的沟通平台,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还存在不对称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另外,在就业过程中还仅限于专业授课、招聘会等形式,没有将工作坊、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朋辈咨询、讲座、培训、实地考察、座谈会、校友会等多种指导方式方法相结合。很多高校也没有形成就业指导的基地化,即政府牵头、以高校的场地为载体,将企业和学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固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探索

1.就业指导过程的全程化和个性化

在大学教育中始终贯穿就业指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全程化就是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四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关注学生的发展辅导、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具体来说,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年级为适应期,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基本职业生涯理论,全面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劣势、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二年级为探索期,学生应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培养成才意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化与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为拼搏期,主要是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加强专业课学习,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四年级为冲刺期,收集各种用人信息,掌握与就业相关的信息、法律、政策、就业程序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强化求职技巧,掌握各种求职择业的技能,进行求职前的培训,实现角色转变。

就业指导除了注重全程化,还要注重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岗位所需人才的不同,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特长,运用心理测量、职业能力测量、性格、气质等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手段,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给予其不同的职业技能、就业指导、信息咨询等相关培训,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迎接各种竞争和挑战。

2.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

就业指导本身就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较为密切的一门学科,但目前高校对此认识不足,往往存在组织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要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专家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加强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学校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其为大学生必修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堂授课和实践活动,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其次,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各院系专业教师应与懂得学生管理、生涯辅导、职业测评、心理咨询的辅导员教师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不断开拓视野,掌握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此,高校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

最后,就业咨询专业化。就业指导机构和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利用职业指导的各种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就业指导。

3.就业指导体系的全员化、多样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的重视和参与,全员化、多样化成为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建立一支包括校院领导、就业指导部门、专业教师、专职就业辅导员、学生辅导员在内的就业指导队伍,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氛围和服务体系。

首先,要完善制度。学校要成立就业指导领导小组,学院、系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确定考核目标,落实责任人,制定方案措施。

其次,学院内部要形成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院领导要制定政策,专业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辅导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的指导。

再次,要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就业工作与招生、评优、评职等适当挂钩,以调动学院、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体系上,还要注意多样化。不仅要有专业授课、招聘会,还要有讲座、咨询、培训等,另外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围绕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发挥社团作用,开展模拟招聘、求职简历设计大赛等,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就业指导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在各个领域迅速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信息化也是大势所趋。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就业指导信息化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优势,搭建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就业指导能够更好地提供信息服务。为此,首先要建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就业网站。在网站建设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方便和实用的网页,便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校以及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其次要改善学校就业网络系统的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提高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要开通网上测评、创建网上职业辅导,提供就业咨询、职业生涯辅导等服务,以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素质和能力。

四、结束语

探索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对于提高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该重视与加强经济管理类就业指导的建设,探索一条符合各经济管理类学校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工作,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满足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长春.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2]程克坚.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7).

[3]孙永新.对构建高校全程化、全员化、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8).

[4]夏红兵.构建校院两级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就业,

2011,(10).

篇4

一、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课程及学习课程的时侯,存在重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轻经济管理类课程学习的现象。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有的也只是为了拿学分,学习兴趣不高,很少花课外时间去钻研,认为经济管理课程没有太大用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工程建设市场及建设体制不了解,对技术、经济、管理、工程法律之间的联系不了解。为了转变学生的这种观念,一方面学校要对这方面的教育重视起来,另一方面,作为专业课的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思想观念上的教育。比如,教师在讲授第一堂课时先介绍市场经济的特点,目前的国内、国际工程建设体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经济管理知识在整个工程建设及营运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可列举相应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工程设计方案的比选、施工组织方案的比选,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及兴趣。同时,还可介绍本课程在本专业中所处的位置及与其它后续课程的联系,介绍主要的参考书、工具书及相应的参考文献资料,使学生对课程有整体的把握,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去自学相关的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找到学习的方法。

二、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和编写适用教材

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上,为了达到培养的目标,除了必修课程外,我们还应设置多门经济管理类选修课程,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比如针对公路工程专业,我们认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才能比较全面地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达到培养目标;才能适应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和个体素质培养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现代工程建设市场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编写适用教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适用的教材。针对公路工程专业,如《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公路工程养护》、《公路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等目前还缺乏较适用的教材。同时,编写教材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重视修改制定教学大纲。在编写教材和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重视修改制定教学大纲。由于课时的压缩,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应根据不同专业类别进行反复推敲,规定其核心知识以及具体要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基本确定后,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面面俱到,试图通过课堂讲细讲透帮助学生学习,这样既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还会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劣习,严重阻碍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特别是针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特点,除了教师课堂讲授外,我们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提问法。通过课前提问和课堂穿插一些启发式提问,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思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通过布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课后思考题,使他们主动思考,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并扩大知识面;使所教授内容通过他们的听讲、提问与理解,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另外,还可提出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已学习过的课程知识问题,使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衔接。学生自讲法。通过布置自学内容,要求学生课外或课堂自学后写出相应学习提纲,并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讲解。这种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比如,“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教学中,“施工招标程序”这一章有十个步骤及相应工作内容,除“招标文件”这一节由老师讲解外,其余内容可安排自学并分别由九个同学上台进行讲解,每讲完一个内容,老师要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坐在下面听的学生来回答和补充,这样涉及的提问面较广,学生都能够集中精力、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收集有特点的决策案例、技术经济比选案例、合同法案例、施工组织案例、工程招投标案例、FIDIC合同条件应用案例等,通过讲解案例方式或布置案例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某一堂课,老师给出3个合同法的相关案例,指定组长分组进行讨论,写出相应文稿并进行发言。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及写作能力。电化教学法。使用多媒体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我们可系统地制作部分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教学的严格要求及情感互动。在目前的选课体制下,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严格要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学校对免听资格、免修考试资格的严格审查,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鼓励他们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不断训练自己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鼓励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并要与他们多交流,让他们感到老师亲切的一面,从而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加强考试改革。由于经济管理类课程往往抽象概念较多,还有一些条款性的内容,传统的考试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应试心理、拿学分心理、作弊心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应采用多种考试方式,如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性考试与实践性考试、笔试与口试等,提高考试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提高素质上来,扭转高分低能现象。如“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考试成绩核定,平时到课、提问和作业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占30%;布置小论文及查阅文献资料情况作为开卷考试成绩占30%,小论文要求论点、论据清楚,字数在1500~3000字左右,至少列出5篇参考文献;结业采用闭卷考试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成绩占40%。这样,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一试定成绩和在考试作弊上下功夫的现象。

四、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特点是基础理论知识并不难,关键在于应用。因此,经济管理类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增加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增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计算机应用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可较好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如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文件编制、工程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文件编制、投标文件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内容。同时,概预算及估算软件应用、经济评价文件电子表格EXCELL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在各毕业设计课题中考虑对学生经济管理知识的应用情况增加1个学分,使他们更加重视这方面知识的应用。

篇5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E-commerce has become the common course in gene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Because the experiments content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s are different, so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E-commerce experiments should divide into two parts, one is the basic experiment that all students of electronic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learn and master, and the other is professional experiments that are set based on different professional interests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Moreover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t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in detail.

关键词:电子商务;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课程设置

Key words: electronic commerce;base experiment;professional experiment;course designing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80-02

0引言

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同时电子商务课程也成为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了解网络经济、掌握必备的网络应用知识的选修课。因此,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开设这一课程的专业也日益增加。而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电子商务概论已经成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他们而言,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对其未来的工作和学习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在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中发挥了以下重要作用:

①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的补充,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起到了阐释、延伸、补充的作用。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扩展了教学空间,有利于学生形象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促使学生进一步拓展应用相关理论知识。

②电子商务实验是培养学生电子商务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并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符合实际的网络经济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复杂的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

③电子商务实验课程是学生理解掌握电子商务应用技能的重要渠道。它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目前电子商务实验教学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实践,发现目前电子商务实验内容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实验内容设置过于单一,仅重视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基础性实验内容,却忽视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如对于外贸专业的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外贸业务操作是与其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但这些内容在电子商务实验中却不是主要内容,因此老师往往只是泛泛介绍,或者忽视这一部分内容。因此,电子商务实验课程设计时有必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专业性实验。

实验内容设置不够紧密,未考虑不同实验内容之间的衔接。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实验内容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个实验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结合。如在国际贸易中需要综合应用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所讲授的网络营销、网上询价与报价,国际物流等实验教学内容。但实验课程的设置未考虑到这一要求,只是局限要求学生完成不同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对真实的业务流程把握不够全面,无法适应以后工作的需要。

过多依赖模拟软件,忽视现实电子商务环境。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真实的网络经济和管理行为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但目前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主要的是依赖于各种实验模拟软件,但由于模拟软件开发内容简单,与现实中复杂的电子商务环境不相符合,导致学生得不到较为全面和真实的实验教学训练,在实验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

综上,有必要对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实验内容设置进行研究,通过优化实验内容使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满足不同经济管理类专业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的需要。

2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实验内容设置的考虑因素

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实验内容的设置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按照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基础性电子商务实验。对于电子商务概论学习中基础性的知识,如基本的互联网操作,B2B、B2C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上述试验内容设置为基础性实验内容,要求经济管理类学生均应掌握。

按照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性电子商务实验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内容有所偏重。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网络营销则是其应该重点掌握的实验内容,而对于国际贸易的学生,则有必要加强对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相关实验内容的教学。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性电子商务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适应未来工作环境。

按照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和高等院校的实验条件,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在利用模拟软件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于能在网络上实际操作的内容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鼓励学生在网上进行实际的电子商务业务,如网上开店,博客推广等。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

按照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在12个课时内完成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因此,设置基础性电子商务实验教学6课时,专业性电子商务实验教学6课时。

3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根据以上原则,将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和专业性实验教学内容两部分,各部分组成如表1,2所示。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验,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应该包括基础性电子商务实验和专业性基本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部分内容。而上述实验内容可以较好的满足培养目标中要求。通过基础性实验,学生可以有效掌握电子商务应用基本技能。而专业性实验,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考创新能力。

对于经管类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各自专业的需要,在专业性实验中选取与其将来工作联系紧密的实验内容学习,如市场营销专业可选网上市场调研,网站推广等内容,信息管理专业可增加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外贸企业可以增加EDI电子报关内容等。实现电子商务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适应现实工作环境,为将来能快速适应工作打好基础。

4小结

电子商务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通过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可以有效掌握电子商务应用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考创新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浩.电子商务开放式实验教学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7): 7-12.

[2]邱燕,宋艳. 基于建构主义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 31-32.

[3]姜凌.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9(12): 25-28.

篇6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问题;对策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高的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的能力,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科学,因此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要尤其注意这一点,能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现阶段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不突出,重理论,轻实践

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教师经常是通过传授学生完整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总体上来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的实践则是比较忽略,学校培养的目标也是研究型人才,而不是经济管理实用型人才,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框架,可能在理论知识上比较丰富,但是缺少将知识与现实环境相结合而适用于具体工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正是一个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能力,而缺乏这种能力,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就会降低,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会让学生产生出专业无用的感觉。

1.2.缺乏“双师型”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不够

很多老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但是专业实践经验不足,这类老师能传授学生经济管理理论框架,但是在学生的实践中则不能给予更多的指导,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难以通过老师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3.学生实习合作型企业少,实习所学不够

学生实习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实习不同于一般工科学生,一般工科学生进公司可以观摩公司技术流程,也能跟随公司项目,学习项目经验,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可能接触公司机密,很多公司为避免机密泄露,对于这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就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在实习中只能“打打零工”,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二、提高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2.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实践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自上而下,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知识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提高到同一水平,学生才能在更多的实践机会中去积累经验,并将实践所获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在实训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能让学生真正从实践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作为引导者要能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内容与实训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学校可以选择一批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走出去”,从事一些经济管理活动,或者可“引进来”,聘任企业单位中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经济管理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进行。

2.3.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实践教学方面,要规范化项目管理,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培养“四有”(即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有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有良好的从业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核心,建立起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中可构建各技能模块,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突发状况处理能力等等,通过各个技能模块的锻炼,让学生能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4.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对于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一套完整的监控体系来规范化,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并评价实践教学的成果,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能力的锻炼,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水平。对于学生实践的评价要能从各方面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评定标准可以客观地、可操作性地引入社会评价系统,能让学生在实践之后感受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步。

2.5.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发挥实习作用

学生在校学习,最终还是要走上各个岗位,服务于社会,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宝贵的经验。因此,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能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能让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去观摩学习,并在其中学习到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复杂的社会环境相结合的能力,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平时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三、总结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更为苛刻,而当前的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还不足,因此,改变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地位,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将理论知识灵活化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改变当前现状的出路,要大胆摈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敢于创新,能真正建立一套突出实践教学的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经济管理类实用型人才做出贡献。(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建松. 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报,2011.

篇7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等中职业教育 实践性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职中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投资力度,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走校企合作之路。我根据中职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职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进行探讨。

一、现阶段中职经济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但目前专业主干课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实践教学地位并非得到充分的肯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门专业主干课平均课时较少,专业主干课实践教学课时占该门课程总课时比例普遍偏低。

2.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实用的模拟教材。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国家经济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增加或调整,但模拟实习教材却跟不上这种变化,许多模拟教材比较老,漏洞也较多,这样即使经济理论与政策变动,教师能通过备课来使理论教学与时俱进,模拟实习教材却难以及时进行更新,这就使得实训的政策依据与最新经济政策脱节,达不到实习的目标和要求。

3.对实践教学深度的探究不够。在当前评估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4.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说,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改进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亮点方面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

(二)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突出显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应该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开始。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显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意味着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要增加。根据教学实践,每门专业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60%~70%较为恰当,其他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学时比例也应相应增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毫无疑义,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史上的一场大变革,它将带来学校办学模式、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大转变,为此,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渐进式推进。

(三)建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快培养出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关键是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学科特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使之有机地统一于教学的实践中。

(四)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篇8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自主实验项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56-01

一、自主实验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按专业培养目标与素质要求设置相关实验项目,由学生来完成,这种模式是一种被动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在被动的实验模式下,学生按固有的方法、途径、手段来完成实验,往往没有成就感!没有主管意识,其结果是“食而不知其味”,不能较好地实现实验的效果。

自主实验是一种学生主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在自主实验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自主实验过程中,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发挥了各自的个性和特征,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对实验知识的求知欲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在自主实验前,学生可以针对在试验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老师提出疑问,老师的讲解只是针对本问题,这样在自主实验中,学生更能注意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个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自主实验项目原则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自主实验项目应以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为主体,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不宜设置验证型实验项目,验证型只是对前人实践过程的某种重复,实验结果早以知道,没有挑战性、激励效应,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经济管理累专业的自主实验项目不应过多开设,自主实验项目和非自主实验项目课程要设置均衡。原因是自主的实验项目,学生比较以偏重自己的爱好优先,开设太多的自主实验项目课程,只能会使得培训学生比较片面,会越来越背离全面发展。非自主的实验项目课程,可以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包括素质能力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在校期间,只有先获得非自主实验项目的基础知识后,才可以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发挥自主实验项目的课程。

(三)可以将同一实验项目设置为自主实验项目和非自主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由于自主实验和非自主实验的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设置不同的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主实验。

(四)自主实验项目课程设置,必须要配备有自主的实验平台。这其中包括实验室,物资设备,仪器等等一些资源。实验过程虽然是以学生自主的能力优先,但是也要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更安全。自主的实验项目其实也是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在这其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自主实验项目设置

(一)综合型自主实验项目

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一类大型综合实验项目,其中包括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

(二)学生计划的创新性实验项目

学生计划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完成实验过程,计划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自主确定实验目标、拟定实验方法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总结报告等工作。是完全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四、结束语

在经济管理累专业自主实验项目的课程中,一定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实验课程。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几个原则:让学生亲自调查实验中的信息,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独立来完成实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试验中积累更多的知识。自主实验,就是教师旁边看,学生亲自动手的环节,自主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这些能力提高了,在非自主实验项目中才可能会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使非自主实验课得以有效的进行。

作者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参考文献:

[1]Huang Chang Fa. To carry out experiments to explore teaching, raising the capacity of independent experiments [J], 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S), 2005, 10.

[2]Benson・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3]David, Gardner & Lindsay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4]李英.情景―自主实验教学法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4: 81-85.

[5]杨青,刘洪星.软件工程学科的特征及其课程体系设计原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2:183-186.

[6]张日欣.启发式、自主式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2:103-106.

篇9

关键词:中职学生 经济管理教学 情商培养

一、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情商状况数据调查

2014年3―6月间,笔者对所在院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模式,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2份。经过最终筛查,有效问卷为556份,有效率为97.2%,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约为3:2。调查问卷涉及的方面有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人际关系处理5个方面。

统计结果显示,在情商指标的性格认知和欣赏能力方面,被调查者表现较好,其他方面表现一般。其中,在性别方面的表现,各指标大体趋势一致,整体上男生稍好于女生;从年级分布上看,随着年级的升高,情商整体表现有上升趋势;单向对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的情商整体水平要好于独生子女,集中表现在情绪管理、克制包容、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关心他人、共同生活、履行责任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在情商水平与学生是否为优秀学生的关联中,优秀学生的情商整体水平明显高于非优秀学生。这说明在智力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情商是关系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情商现状分析

1.存在的问题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情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人际关系处理、认知他人、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等方面。

首先,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有效沟通与交流存在障碍。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思维较为混乱、语言表达方式不妥等,为人处世上不太懂人情世故,心理较为封闭,团队意识薄弱。

其次,自我意识较强,对自我之外的事情表现较为冷淡,关心不够。比如对家人、朋友、同学等关系不足,对老师、学校、国家大事、国家形式等表现为无兴趣,对自我之外人和事物的判断能力不足。

再次,自我激励能力不足。随着对社会认识的加深以及独立生活时间的增加,面对困难表现出来的抗挫折能力较差,自我激励不足,容易悲观。

最后,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弄得情绪起伏很大,不够冷静,很易冲动;另一方面,普遍表现为适应能力较弱,学习上不太适应中职院校的学习模式和方法,生活上不太适应独立的寝室生活,课余时间不能合理利用,时间浪费现象严重。

2.原因分析

首先,从家庭方面考虑,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庭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对子女过分溺爱,呵护过多,使他们的独立性不足。家庭往往会寄一定希望与子女,期望过高则会导致子女自我保护与竞争意识过强,不懂分享。父母感情、家庭和睦情况也是影响子女情商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家庭之间的情感关系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工作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对子女的陪伴方面,同时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子女情商的影响很大。

其次,从学校方面考虑,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过于急功近利,理论与实践的配比失调。通常中职院校很少开设专业系统的情商教育课程,不太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之外的能力的培养。另外,中职院校的情商教育不具有长期性,主要集中在入学阶段,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加,情商教育被逐渐抛弃。

最后,从社会方面具体来说,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域文化、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家庭地区以及学校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及形式、网络发展与普及等。

三、中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情商培养措施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学校方面,因此,虽然家庭和社会因素同样为影响经管类中职生情商的重要因素,但在本文中只进行简单描述,重点依然放在学校方面。

1.家庭和社会方面

首先,家庭方面,为配合学校做好情商教育,家长要与子女多交流沟通,与老师多交流沟通,家长要建造一个良好、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进行家庭的重要决策时,让子女参与进来,听取合理意见,让子女真正成为家庭的一分子。

其次,社会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参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情商教育能够在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教学中顺利实施,借助媒体力量进行情商教育宣传,增加社会感染力,加强网络监管,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规范网络秩序,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学校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情商与专业知识共同发展。重视情商教育,明确情商因素在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职业中的重要性,在课程安排、情商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与标准方面全面转变,改变传统知识型单一的评价体系,引入情商评价体系。在期末考评、平时考评、奖学金考评等方面,将知识考评与情商考评结合起来,获得最为全面的评价结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中职院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温和、和蔼的教师带出的学生性格表现得较为沉稳,外向、能言善辩的教师带出的学生表现较为活泼、伶牙俐齿。因此,提高教师情商,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情商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学校内部对教师进行情商培训以及情商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以便在提高自身情商的同时,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而言,职业规划十分重要。学校应该加强职业生涯培训力度,让学生养成自主职业规划的习惯。首先,从入学开始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职业倾向,并建立相应职业规划档案;其次,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制订与学生共同制订合适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再次,以在校期为整个周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倾向组织相关培训和实习,比如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

(4)将情商教育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开设系统长期的情商教学,保证知识教学与情商教学同步进行,合理设置课程,将情商这一隐性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显性知识。情商教学要循序渐进,可以年级为层次,每个年级阶段根据学生对学校、职业、社会的理解程度,制定相应的情商课程安排。

(5)加强课外辅助措施,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除课堂教学之外,在课外时间亦应加强情商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整体情商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体验到社会生活,还可开展社会性、职业性的拓展训练。要让学生提前认识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适时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可将挫折教育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在学生受挫之前,提前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客观地认知挫折,并辅以解决困难的基本方法,建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学生受到挫折之后,及时疏导学生情绪,引导他们找出挫折和困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独立解决困难。

参考文献:

[1]魏少婷.高职商务类专业学生情商培养探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李竹林,于广敏,宋红霞等.经管类专业之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2).

篇10

《突出重围》是江苏卫视推出的一档室内的闯关竞技类节目,闯关类节目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了,各大卫视也先后推出过很多闯关的节目,比如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等等,这些闯关类的节目大都在室外进行,在室外进行的好处是节目的扩声问题比较好解决,录制环境的开阔,使得话筒声音受声学环境的影响较小:有观众的互动参与,环境声比较丰富。

而我们的录影场地是在江苏广电石湫影视基地的面积2400平方米的录影棚内,棚高有将近20米,而且录影棚的声学装修还没有完成,反射面是混凝土的墙壁,混响时间在4秒左右,跟节目组沟通过以后,我们得知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录制,音响团队要做到的是,首先要保证扩声的音量和清晰度,因为选手和道具操作者要在节目进行的全过程中要随时能听清楚主持人的口令:而且要清楚的收到各个关卡机械运行的声音和选手动作的声音,并且要保证主持人和各位选手话筒声音的纯净度,这些对于音响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一.扩声解决方案

本文由收集整理

1.音箱的摆放和调试

录制节目的演播厅是一个60m*40m的未经声学处理的演播厅,而且考虑到现场的舞美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地面摆放着高矮不一的通关道具和装饰的摆件,不便于音箱的摆放,在和节目组沟通以后,我们初步决定采取吊挂音箱为主重点区域架设补声音箱的方式进行扩音(图1)。

我们将12支ev qrx115吊挂在9m高的幕布的上方,a、b面距离均等的各吊挂六支,40度下倾角打向地面,音箱吊挂完成后,测试时发现,由于场地四面是坚硬的反射面,虽然有幕布的阻挡和绒质地面的声音吸收,但是在音箱覆盖区域以外,回音(echo)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浑浊,声音录入也能拾取到中低频为主回音。我们通过调音台的30段均衡器对输出通道的均衡进行调整,在60hz频点处进行了低切,对80hz段的信号进行了10db的衰减,对100hz和120hz段的信号分别进行了5db的衰减,低频反射过多、声音浑浊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声音的清晰度有了显著提高。

在和节目组沟通以后,我们得知,节目有三个主要的语言拾取区域,一个是主持人区,其他的两个是选手采访区,我们在这两个区域分别补了两支mivoc v10音箱,作为补声音箱,补声音箱架设完成后,不但增加了主持人的舞台监听的清晰度,也通过对音箱信号发送量的调整,运用掩蔽效应,用指向性较强的近距离音源声音音量盖住了反射声,使录制的信号变得清晰,结实。

2.语言话筒的选择和调试

在话筒的选择方面,是我们和节目组沟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在日本的一档类似节目中,主持人用的是dpa4088头戴话筒和dpa纽扣话筒,节目组也希望和原片一样使用头戴和纽扣话筒,我们仔细研究了原片,对比了原片录制化境和现场录制环境的区别,发现原片的场地比较小,而且没有使用扩声,主持人是和选手一起在激烈的互动:而我们录制的节目是在2400平方米未经声学处理的演播厅,需要现场扩声来营造热烈的环境,主持人有特定的区域。在音箱安装到位后,我们在使用头戴话筒的情况下,对声场进行了测试,发现在保证正常录制的情况下,扩声的声压级完全不能满足节目的要求;在扩声声压级满足节目要求的情况下话筒就会回输以致啸叫,录制的声音也不能达到播出标准。最后我们选择了shure ur24/ beta58(图2)手持话筒作为节目录制话筒,同时使用shure ur4d(图3)接收机作为无线接收。

男低音的低音音区在82-392hz,而女高音的高音泛音也就在10khz左右,所以在人声均衡处理方面我们对话筒进行同一了80hz的低切和15hz的高切,这样在不影响音质的情况下提高了声音的清晰度也降低了扩声的难度,然后在录制的过程中再根据每个人的声音特性进行单独的频率调整。

因为这档节目的声音呈现是语言为主的节目,所以在动态的处理上我们是遵循语言类节目的动态处理标准的,和音乐类节目的动态处理是不一样的,只是在均衡后做了一个阈值为-2,比例为2.5:1的一个保护性压缩,在尽量不影响语言音质的情况下,控制住语言声音的动态范围,保证声音录制的质量。这些调整在随后的录制中证明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3.调音台的选择

在调音台的选择上,我们考虑的主要是输入输出通路的数量,扩声及录制操作的方便性,和体积的大小。

因为场地的原因,音响人员只能将设备放在在一个宽1.5米左右的空间里;现场有包括无线话筒,有线环境话筒,音乐、音效约20来轨的输入信号;而且因为扩声和录制是用同一张调音台,我们需要调音台有便捷的母线分配,编组以及输出端均衡调整等功能,最后我们选择了soundcraft vi1作为了这档节目制作的调音台(图4、图5)。

这款数字调音台的规格是高394mm,宽1034mm,深度711mm,而且在扩音和录制两个方面使用起来都十分方便。输入端从音源分配、电平调整、均衡动态调整到母线分配都是触屏操作,一目了然又操作便捷;在输出端,这张调音台给每个输出通道都配备了30段均衡器,可以在不借助任何外接设备和不破坏音源的情况下调整音箱声音的音色。而且更便捷的地方在于它为8组vca编组和输出的aux、group、matrix通道专门设置了中控版面,这为节目录制时调音师的操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声音的录制

1.环境话筒的选择

语言话筒的选择和调试已经介绍过了,在这个节目录制的声音组成部分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环境声音。环境声音包括机械道具运行的声音,选手动作反应的声音等等,在不同的环节中环境声音的平衡是各有侧重的。

在环境话筒的选择方面,我们也下足了工夫,例如在选手落水的环节中我们使用了audio-technica at880水下话筒进行试验,发现水下话筒只有放在水波压力较大的点,或者话筒本身在水里移动的时候才会较好的拾取到水波运动的声音,如果选手落水的点和话筒放置的点有偏差的话,那么水波对话筒振膜带来的震动不够,拾取到的声音就极其微小,这样的声音录制对于节目的呈现来说就是不适合的,于是放弃了水下话筒的使用。

为了拾取选手在独木桥上奔跑时脚步的声音,我们尝试将shuer wl51纽扣话筒固定在独木桥上,结果发现因为纽扣话筒的指向性是全向的,而且灵敏度很高,收音时收取到了太多的扩声的声音和其他周围工作人员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信号在后期合成时也是不能满足节目要求的。

通过多次试验,最后我们发现sennheiser 416强指话筒作为环境音的拾音话筒,它的拾音角度只有15°,指向比较精准;对于拾音角度外的声音抗干扰性很强;而且作为电容话筒,灵敏度和声音的还原度也很好。全场我们分区使用了九支sennheiser 416强指话筒作为环境音的拾音话筒。

2.环境声音的拾取和运用

现场的环境声是作为节目的背景声音存在的,同时作为背景音的还有音乐和音效,所以环境声音的拾取有两个重要的部分,一是与节目组沟通,选择适当的拾音位置,拾取到有特点的,节目需要的环境声;再就是做好现场环境声和音乐音效的平衡。

以节目的两个环节为例,首先是有一个环节叫疯狂滚木,在这个环节中,节目组希望拾取到滚木滚过轨道的声音,在话筒的架设方面我们选择了离音源最近的轨道下方来固定话筒(图6、图7、图8)。但是由于轨道用软质的塑料包裹过,而且滚木的重量较轻,和轨道之间摩擦的声音较小,也并不是我们期望的硬质物体碰撞的声音,所以我们建议节目组在这一环节用音乐和音效为主,适当的添加一些环境话筒的声音以增加现场感。这种声音的比例在节目录制中取得了不错效果。

而在另一个环节“变幻城墙”中我们同样选择了正对选手活动的方向架设了两支环境话筒,在这个环节中,游戏机械的声音比较大,而且由于游戏难度较大,所以选手在通过这个关卡的过程中会有较多的语言上的反应,这些都被环境话筒清晰地拾取到了,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建议节目组以环境话筒为主,增加节目的紧张刺激感,然后轻轻的垫上音乐和音效,增强游戏的效果,也保持整个节目背景声音的完整性,这样的声音处理在节目录制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通话系统

通话系统是演播厅进行节目录制的过程中现场编导和导播控制间音、响控制间和灯光控制间等进行通话的必备架构。在《突出重围》这类室内闯关竞技类节目中,通话系统尤其的重要。因为录制场地较大,现场每位编导视线覆盖的范围只是自己负责的区域,很难对整体的录制情况进行全盘的把握;而且在工作区域的设置上,视频、导播和音响二级录制调音台的位置是在高清转播车上,现场编导、现场调音位和现场灯光控制位是在演播厅现场,所以对通话系统的要求就是要让各个工种之间能够及时互相沟通,达到互相配合,以及及时得到导播指令。

在现场,我们使用了hme dx2000 wireless intercom system作为现场无线通话系统,这台最大承载量达到十五台无线腰包的通话基站完全能满足现场编导和音响灯光的通话需求。

在和转播车的通联方面,我们通过两线方式进行连接,在通话信号进入转播车以后,使用分配器将信号分作两路,一路信号直接进入转播车通话矩阵,作为主要通联方式;一路信号用直连的方式接入一个cleare com有线腰包,作为备用通联方式。这样在通话矩阵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导播一样可以对现场进行控制,这样不但对参赛选手的安全进行了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提高了节目录制的效率。

三.经验总结

这次节目的录制,是中国室内闯关竞技类节目的第一次大的尝试,在其中,我获得了室内闯关竞技类节目声音录制的一些经验。

首先,在扩声方面,语言密集区域如主持人活动区,选手采访区等,应该适合集中,这样的话在音箱的布置、声音录制的清晰度和一致性方面会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篇11

风、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就业。

一、高职学生技能竞赛组织管理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使技能竞赛能够更加积极的引导职业院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发挥其正确导向的积极作用,引领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机电类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管理模式的研究,可以促进竞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促进竞赛公平公正,进一步的规范竞赛的实施过程,保证各个环节的严密、严谨和有序进行,实现人才的选拔与培育作用;促进竞赛的国际化接轨;实现竞赛对技能强手的选拔和激励功能,技能竞赛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使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的重要形式;技能竞赛合乎情理的各种奖励和优惠对参赛单位和选手是一种鞭策,是对职教工作者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职校学生的一种回报。

二、目前高职机电类技能竞赛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竞赛仍以少数学生通过集中急训形式进行,惠及面较小,失去了竞赛的主要目的;原全国电气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孔凡才教授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撰文写道:“呼吁:将技能竞赛的要求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指挥棒,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挑选几名尖子学生,停课由专门的教师进行突击培训和冲刺,而置一般学生于不顾”;部分竞赛组织不严密,失去公正,打击参与的积极性。竞赛的标准不高,流于形式的成分较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到竞赛的组织与策划的广度与深度仍需提高;学校级别的竞赛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不够。

这些问题值得去探索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各个职业院校、各职能部门,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高职机电类技能竞赛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

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我们逐渐探索出一套包括实施目标、构建原则、组织方式、管理方式、资助与奖励的技能竞赛组织管理模式。

(一)实施目标。

配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进行专业技能竞赛,树立学生的求知、求真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原则

赛学结合、学练一体。竞赛与教学和学生活动相融通,赛学结合、学练一体。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职业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在实践中应该将竞赛与教学和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将竞赛融入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中。如可将一些与竞赛有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课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改革,以教改为竞赛提供更强劲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使教学改革、技术应用与创新、职业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的双丰收。在学生工作中,可将一些专业涉及面广,难以具体结合某一门课程的职业技能竞赛纳入学生社团和学校社团活动,这样既可丰富社团活动,又可以使学生提高职业技能。

参赛学生的广泛性。开展机电类职业技能竞赛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在组织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技能竞赛。

重视反馈。开展技能竞赛后,要全面、细致地对竞赛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收集参赛学生和老师的建议和反馈信息,以便对竞赛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改进。

(三)组织方式

实行学生分类参加制度。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的核心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而职业能力首先体现在坚实的专业技能上。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在开展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过程中,注意因人而异、有所侧重、规范有序。具体来说,一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开展不同的竞赛项目。一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可以多组织一些趣味性、小型的实操性项目;二、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可鼓励他们参加具有挑战性、创造性项目。二是有所侧重,即侧重开展适应面较广、参数人数较多、可操作性较强的竞赛项目,以便提高多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形成校、省、国三级竞赛机制。“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竞赛”,这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近年来,我校机电类专业全面落实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强化分层分级举办制度。形成校、省、国三级竞赛机制,在职业院校内部普遍开展技能竞赛的基础上,逐级选拔优秀选手参加上一级技能竞赛,最后选拔省级竞赛的优秀选手参加全国竞赛。各级技能竞赛的举办,促进了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转变了传统的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组织专业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指导。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我们依靠专业教研室,将有兴趣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组成一个个专业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进行跟踪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保障,不仅有助于提升竞赛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实现竞赛的目标。一方面,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在专业兴趣小组和学生技能竞赛过程中跟进指导,同时按照导师制的管理规定,将专业教师的课外指导工作折算成工作量,以增强专业教师指导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辅导员负责做好专业兴趣小组的组织、协调。

(四)管理方式

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为其深入持久的开展提供保障。学校应专门制定职业技能竞赛管理方法,设立校、系两级管理机构,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管理机制。学校应成立由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和各教学单位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指导委员会,负责职业技能竞赛的整体规划和领导。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技能竞赛申报项目审核、竞赛经费及竞赛档案管理等。各系具体负责本部门职业技能竞赛的申报,组织实施培训辅导计划,竞赛准备及实施过程。

(五)资助与奖励

学校应设立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专项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预算,用于材料消耗、培训辅导等。学生在参赛中胜出,不仅可以获得竞赛主办方的奖励,而且可以在学校获得一定的奖金和学分奖励。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后,可以按照相应的标准获得奖励和补贴。

通过高职机电类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可以将专业技能竞赛纳入规范、健康的实施轨道,切实保障专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成效。

篇12

一、对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没有针对性

在高职院校中财经管理类专业中,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是培养贴近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课程。现有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学。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高低不均,利用此种方式会使得部分学生理解不了课堂内容。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越落越多,从而使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内容难以顺利地成为学生们的知识储备,这与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不符。

(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差

由于学生们接受计算机课堂知识的学习能力有限,使得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计算机技术在实际财经管理类行业中的应用,仅实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与专业课内容结合不起来,让学生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三)计算机课程实用性不高

学生们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与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衔接性。这就使得学生们学习知识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们吸收计算机知识的难度。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在高职教学内容接近尾声时,学生们在对计算机了解的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走向社会进行实习。许多进行完校外实习的学生们纷纷表示,计算机课程教授的计算机知识在实习的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应用。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软件学习的时效性。随着财经管理行业中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高职院校所学的软件版本跟不上社会中行业软件更新的速度,这就使得学生们在进入社会的初期很难快速的投入工作状态。

二、对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对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从小学阶段就已经陆陆续进入到学生们的教育体系中。这就使得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有着一定的储备量。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根据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储备情况来分阶段进行授课。例如,先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储备进行一次考核,以考核结果来分班。这样就可以针对计算机学习能力不一的同学,制定相应的计算计知识难度、教材内容,进而由浅入深的使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们。计算机教师对于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们要以向导型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对“十进制”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导入实际,充分的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体现出来。然而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不断掌握和了解财经行业的走势,并将其以计算机的形式带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新鲜的资讯以及生动的教学语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止于向学生传授教育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高职院校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不定期的开展一些计算机领域方面的知识讲座以及计算机技术最新动态,开展的一系列各式各样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活动,能强化学生们对计算机使用的认知程度。

(二)创新计算机课堂的授课方式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对计算机课堂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多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然而财经行业发展迅速,书本上学习的内容根本做不到时效性,这使得学生对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学生们对计算机技术不同的应用能力,选择相对应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机课是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工作核心,在此类课堂上由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提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这种授课方式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自行解决困难的能力。但在学生进行上机实践课程之前,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寻求答案的方式。真正做到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力,以案例为教学主导的教育模式。

例如在对C语言(数据库)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进行教授,可以以增加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此过程中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上机实验课。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带着问题以小组成员互相讨论的模式设计出一定数目的编程题库。其课题的完成时间灵活,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在课下进行。这两部分的学习环节,都将纳入到学生们对计算机课堂的成绩考核范畴。这样的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模式是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的。此外,还应建设计算机教学的专用课堂,使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一边学习一边操作的计算机教育设施。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施,给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学习场所,这种授课方式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使计算机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人才资源投入社会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技术类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证书是影响因素之一。而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是现阶段社会紧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除了要专业知识过硬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内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证书等方式,来为自身的求职简历增加砝码。高职院校对于这一市场需求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

另外,可以对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企业进行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调整自身的教育内容。这种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就业率。这是因为学生是根据社会财经行业对计算机知识需求的程度来进行学习的,可以说实现了供与求的双赢。

总结:

篇13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本科 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存在问题 重构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及本科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为了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把毕业论文放在了从属地位,加上用人单位很少关注毕业论文,更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怠慢心理,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日趋下降。其中,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指导时间偏少。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基本上都是从大四第一个学期开始,有些院校可能提前一点,也是从大三第二个学期才启动,而这个学期本科生的上课压力比较大。当他们刚刚对毕业论文有一些想法时,考试又将他们的想法打断。到了大四,各种求职、考试等压力扑面而来,到他们真正安心写作毕业论文时,距离毕业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从大三第二个学期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已经是比较晚了,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年时间,可实际有效时间不到两个月。这时,指导教师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被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2.整体指导的策略。

现行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从指导策略上来看,属于一种整体指导。这种模式是指导教师从多方面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包括论文的主题、结构、表达和学术创新等。这种指导模式的结果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收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大部分甚至全部依靠指导教师。这样的指导策略,使指导教师非常辛苦,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期望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没有达到。

3.缺乏奖惩措施。

指导教师指导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过分之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就被束之高阁。某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真的应得某个分数,毕业论文有没有抄袭的成分,也就没有人去关注了。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督和奖惩制度,指导教师、本科生和有关的管理部门对毕业论文实质上都是不太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必然会有所下降。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重构

针对上述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毕业论文采用的都是配给制,即由学院将学生平均分给每个教师指导,很容易出现学生的选题方向不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给指导教师带来困难。如:无法把握选题的意义,无法判断使用材料的准确度,无法判断论文有没有新见解,无法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等等。这样,指导教师只能从形式上予以指导,论文的质量很难把握。因此,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打破这种配给制,实行师生互选的制度,优化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具体操作可以这样:首先,征集学生的选题或选题方向,然后按学科方向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学科,由教师来选择学生;教师选定以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如果对教师不满意,可以提出来换指导教师。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毕业论文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毕业论文课题分组应采取的方式?78%的学生反映,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双向选择。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对对方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师,他在选学生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自己能不能指导学生提交的选题。所以,双向选择是一种优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方式,也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种切实的制度保证。

2.对学生采用习惯培养的方式。

前已述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学年集中进行。这种突击战必须以学生训练有素为前提。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安排、强化平时训练、循序渐进、变突击式为习惯性培养式。当我们取消了年度论文的教学方式后,必须找到一种替代的方式,平时训练这一环不能少。笔者认为,可以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通过加强学科课程平时作业的学术性训练,既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作要求,也可以撰写学术述评或学科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强化。在一门学科课程结束时,或要求学生就学科课程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加以评价,或提交有自己一定见解、符合学术规范的学科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采取多渠道的指导模式。

所谓多渠道指导模式,就是以网络指导为主体,辅之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引导。具体实施如下:第一,在正式写作毕业论文之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见面与不见面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变得畅通。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师生适时异地交流,同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异地不同步的及时交流。第二,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不好,是因为期刊论文读得少,理论基础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讲期刊论文的前沿动态。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程和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向本科生谈论文该如何选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选用相关理论等。第三,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激发本科生的学术兴趣和论文写作能力。如,院系进行教工的学术论文或教研论文研讨会,邀请本科生参加。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素养与学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精英教育为背景的,它与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势并不十分贴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优化指导、相互协调,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从而,切实提高本科论文的质量,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小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5,(11).

[2]冀满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篇14

关键词:分类管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准入;考评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5月,浙江大学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这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学校根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基本原则,设置了符合学校工作任务需要的教学科研并重岗、研究为主岗、教学为主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团队科研岗、团队教学岗等教师岗位。通过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1311人才工程”,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力争到2017年前后,基本建成一支7,000人左右,稳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这其中包含了从事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的师资队伍。为了落实该项战略举措,加强对教师各类岗位的考核评价,学校和各院系相继推出了分类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各类岗位的聘任条件和岗位职责。那么,实施分类管理两年来,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展如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专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准入和考评机制,以促进该校继续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带着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对全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较有成效的院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讨论。

一、材料与方法

为了使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可信性,研究人员选择了该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较有成效的24个院系,这些院系学科涉及文、理、工、农、医五大类。调查问卷由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内容进行设计。问卷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24个院系继续教育中心负责人,填写后用邮件发回。共回收有效问卷22份,占91.7%。问卷回收后把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构成现状

图1显示,22个院系继续教育教师构成中50~60%来自本校专任教师的占40%,70~80%来自本校专任教师的占13.3%,90~100%来自本校专任教师的占33.3%。换句话说,22个院系中有近19个院系(占86.6%)的继续教育教师构成中一半以上均来自本校专任教师,他们是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同时也说明社会上的兼职教师是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包括其他高校的优秀教师、政府机关的领导、知名企业的高管、社会培训机构的专职培训师,以及其他各个行业的精英人才。

(二)专任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总体情况

图2显示,22个院系对目前专任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指曾经或正在从事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数量、结构、整体素质情况的评价并不十分理想,其中,评价为不满意的比例占20%,评价为一般的比例占40%。这反映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存在总量短缺、结构不尽合理、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不足;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还局限于传统的学校人事管理体制中,对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新理念、新特点认识不到位。因此,在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准入和考核评价机制建设方面显得明显滞后甚至缺位,这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也与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趋势相距甚远。随着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建立和完善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继续教育专职师资队伍准入和考评机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应引起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有关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分类管理后浙江大学专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准入条件

由表1可知,在所列专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指分类管理后专门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准入条件中,“教学效果好,深受学员欢迎”成为最主要的条件,占93.3%;“有实战管理经验”的条件占60%,“在继续教育领域有研究成果”的条件占40%。至于教师是否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则是次要的(只占26.7%),一般具有讲师资格就可以了(占73.3%)。这些准入条件反映了继续教育的特色。继续教育内容的特点其实是一个“新”字,即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继续教育对象的特点是一个“旧”字,即学员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克服了工学矛盾,怀着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望来到高校“回炉”和“充电”。这些“新”、“旧”特点决定了继续教育的师资必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掌握超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毫无疑问,目前这类师资非常短缺。在继续教育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瓶颈是很难配备足够的、适应教学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有时为了应急而聘请的教师往往满足不了学员的需要。学员的高期望值与师资水平的相对滞后产生很大的矛盾。可以说,如何解决好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问题和数量问题是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大事。因此,从教师分类管理角度来说,从源头上把握好准入关,对加强专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分类管理后专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主要考评指标

由表2可知,各院系比较一致地认为,对专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首要考评指标应是教学效果,占93.3%。这是由继续教育的性质和学员的特点决定的,也与师资准入条件完全吻合。继续教育是学历后教育,是知识更新型、技能改造型教育,它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成人,他们带着工作中的困惑,带着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强烈愿望来学习,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他们希望同样的内容用最短的时间来掌握,同样的时间要学习最多、最有用的内容。因此,学员对继续教育教学效果的追求是十分强烈而迫切的。而提高教学效果是师资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不断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增强继续教育实效,是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对师资进行考评的核心指标。

对专职继续教育教师考评的另一重要指标是具有实战管理经验,占53.3%。继续教育主要针对教学对象所从事工作的需要进行培训,它更注重水平而非文凭,其涉及的教育内容广泛,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结合紧密,具有办学周期短、针对性强、见效快等特点。因此,成为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继续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精深的理论高度,同时还要具有相应的实战管理经验,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否则,只能隔靴搔痒,纸上谈兵。

对专职继续教育教师的考评还必须考虑到他的工作量是否饱满,占40%。各个院系应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师资力量、院系发展规划等实际情况,根据未来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合理确定继续教育专职教师编制,明确其岗位职责,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考评。在目前分类管理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建议按照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方针,确定继续教育师资力量。

对专职继续教育教师来说,在教学为主的同时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应是份内之事。因此,对继续教育专职教师的考评指标应该包括一定的科研任务。继续教育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重点值得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如:研究高等学校如何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开发高层次继续教育项目;研究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继续教育应如何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国际通用型人才;研究高校继续教育如何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效衔接,搭建继教与高教的“立交桥”,从而更好发挥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针对性强、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研究继续教育中的教学规律,包括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材建设、教育手段、教学管理的特点等等。高校主管部门应把继续教育科研成果作为和其他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并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鼓励专职继续教育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分类管理对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

图3显示,40%的院系认为浙江大学将从事教育培训的教师纳入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类进行评聘,将对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3.4%的院系认为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可见绝大多数院系对浙江大学分类管理实施办法将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这也给学校主管部门提出了工作要求。

三、意见与建议

本次课题研究得到了各院系继续教育中心的大力支持,在回收的22份有效问卷中,有20个院系就“分类管理背景下我校专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准入和考评的意见和建议”一栏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可见各院系对该课题的重视,也反映了各院系对事关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的高度关注。

(一)亟需加强专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准入与考评机制的研究

在分类管理背景下,对浙江大学专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准入与考评机制开展深入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亟需的,这是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需要,是继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浙江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需要。鉴于目前浙江大学和国内其他高校在这方面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在分类管理的背景下,学校应继续组织力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专职继续教育师资准入机制

在专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准入方面,应根据国内外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特点,合理定编,同时依据学科类别,按照结构比例,科学地进行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配置,不断完善专职继续教育师资聘任制度;强调专职继续教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智能结构和实践经验,其核心是保证师资队伍的高水平和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前沿性,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高水平的实际操作技能,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这支队伍逐步达到国家“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如条件成熟,可实施继续教育专职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

健全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探索符合继续教育不同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可以在学校主管部门参与指导下,由专业院系集中举行师资招聘会或者是宣讲会进行双向选择。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实现教师职务、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完善教师退出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学校其他岗位类型的优秀教师应聘专职继续教育教师岗位。完善相关人事政策,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继续教育教师。完善外籍教师管理办法,吸引世界一流的继续教育专家学者来校从事继续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

(三)不断完善专职继续教育师资考核评价机制

在考评方面,应根据继续教育学科特性、学员特点和授课方式,建立和完善具有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特色的考评机制,不断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专职继续教育师资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学员、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不断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

研究制定具有继续教育师资职业特点的任职资格标准,研究完善符合继续教育学科实际的职务、职称评定标准,建立统一的专职继续教育师资职务、职称系列,逐步设立单独的评审机构,采取相应的评审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继续教育从业教师申报相应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与改革职务、职称评定办法相一致的是改革业绩考核办法。制定科学合理的专职继续教育师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实施公开、公正、透明的业绩考核程序,开发成熟的专职继续教育师资业绩考核系统软件。学校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到继续教育为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继续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处的地位、学科特点,把继续教育放在和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对待,即在业绩考核方面,学校对专职继续教育教师的重视程度应对等于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并重岗专职教师,并有意识地向专职继续教育教师倾斜,鼓励专职继续教育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并配套相关政策保障。此外,还应制定科学的继续教育师资培训、培养制度,开展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国际交流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