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管理类知识范文

经济管理类知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16:02: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管理类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管理类知识

篇1

关键词:知识转移;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105-03

1 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的必要性

1.1 民办高等教育是山东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目前山东省有民办普通高校38所,其中本科高校20所(含独立学院12所),民办高校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无论是从发展规模还是办学层次来看,山东省都已经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大省。

1.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山东省民办高等教育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转变的战略转型期,进行课程系统改革,有利于助推和引导民办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1.3 经济管理类课程不能紧密符合现实

经济管理类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理论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随着招生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巨大的就业压力,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课题组从实际出发,联系学校发展状况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经过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改革模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很好的结合,从而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课题组对山东省济南、青岛和烟台三地九所各种类型民办高校的代表,开展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在些基础上,下文主要进行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对策探讨,改革框架如图1所示。

2 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对策探讨

2.1 从制度上建立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平台(与学校定位相结合)

2.1.1 建立校企资源共享的互补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校企间知识转移)

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

2.1.2 建立校企融合的教学体系(校企间知识转移)

实施“校企互动、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纳入统一平台,从而实现双方实质性的联合,而不是表面的合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2.1.3 选择适合本校的产学研模式(校企间、师生间知识转移)

处于创业阶段的民办高校,可采取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的方式。进入发展阶段的民办高校,可进一步采取合作开发和共建实体的模式。如已进入发展阶段的烟台南山学院与中南大学、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南山学院材料学院,并在学校建立南山集团技术研发中心。

促进校企间知识转移的对策探讨总结如图2所示:

2.1.4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促进校政间知识转移)

民办高校要采取“主动出击”的对策,积极寻找合作信息和相关机构,山东省产学研网上合作对接平台(http://)、山东政产学研合作联盟(http://)等网络信息媒体的存在为民办高校构建了一座合作的桥梁。

2.2 借助学校外部力量加快学校改革步伐

2.2.1 借助教育部本科评估进行自身改革(促进校政间知识转移)

①认真学习教育部的本科评估体系。认真学习教育部本科评估的相关文件,对每一项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深入研究,然后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整改。

②借鉴已经通过合格评估高校的经验。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对策,组织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到已经通过合格评估的高校“取经”,认真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合格评估通过后,专家将为学校提出整改意见,民办高校要进一步调整教育工作,为审核评估做准备。

2.2.2 借助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进行教育升级(借鉴教育专家专业知识)

①定期邀请专家到学校考察,提出改进意见。民办高校采取邀请有评估经验的专家到学校考察,变被动为主动,在教育部评估之前就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②结合专家意见建立适合民办高校的评估指标体系。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调研后,民办高校要认真听取专家提出的整改措施,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整改措施进行进一步调研,采用最适合本校发展的措施,然后结合教育部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争取建立一套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

促进校政间知识转移的对策探讨总结如图3所示:

2.2.3 借助其他高校提高本校教师素质(校校间知识转移)

①建立适合教师深造的平台。调研发现,大多数老师都有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大多数民办高校都缺少针对教师读博的优惠政策。民办高校可以借鉴公办高校的相关措施,如保留教师编制;为读博老师提供基本工资,保障教师生活等措施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

②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踏上社会。山东省民办高校的定位侧重于应用型大学,只有让老师走出课堂,真正进入企业和社会,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③与国内外其他高校进行教师交流合作。每一个高校都有自身办学的特点和长处,民办高校要将自己的老师送出去,感受另一种或几种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促进校校间知识转移的对策探讨总结如图4所示:

2.3 培养适合各校发展实际的教师队伍(促进师生间知识转移)

2.3.1 教学研究型教师的选择与培养

①完善教学研究型教师知识结构。教学研究型教师必须具备适应科技和时展的要求及吸取新知识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之余,要保持研究的自觉性,随时进入研究状态;保持眼光的敏锐性,时刻注意发掘教学和生活中的信息;提高思考研发的能力,具备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②增强教学研究型教师的创新能力。高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创新的平台,如鼓励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和课程改革,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科研和竞赛活动,并对参与者和获奖者进行一定经济上的鼓励;提倡本校教师与兄弟院校教师的合作,从而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管理和科研方法等。

③为教学研究型教师培养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从制度上为教师提供宽松的学术氛围,建立鼓励科学研究的科研评价体系,对教师产生实际的鼓励作用。

2.3.2 教学应用型教师的选择与培养

①从社会上吸引优秀的教学应用型教师。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澳大利亚对职教师资的要求是除了学历必须达标外,还需有五年以上行业经验,并要求教师定期接受行业的再培训。

②鼓励本校全职教师进行企业兼职。从制度上为教师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从事相关的专业实际工作提供保障。

③安排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如学校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深入酒店学习最新的酒店服务知识,为了保证学习的质量,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并在教师回校后对其进行适当考核评价,计入期末绩效考核。

④鼓励教师报考职业技能证书。这是山东省民办高校普遍采取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学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既能提高教师本身的技能,又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3.3 加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调研发现:山东省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如: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提供政策保障;进行灵活性管理,鼓励教师走进社会;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福利保障等。

2.4 构建适合本校发展实际的教学条件(促进师生间知识转移)

2.4.1 完善教学设施

①及时更新多媒体设备。经济管理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案例,多媒体设备效果不好,将会给授课带来很多不便,也难以吸引学生。

②提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民办高校需要听取教师和学生的购书意向,定期举行推介会,同时任课教师也可以在课前或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的问题。

③加强模拟实训软件的使用。经济管理类课程本身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模拟软件的存在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另外一种教学手段,如学生对ERP软件的学习和应用,能让他们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资源管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2.4.2 选用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知识能力的教材并及时更新教学大纲

提倡民办高校选用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教材,该类型的教材应偏重实践应用。同时在保证教材适用性的前提下,选用出版社级别高、出版时间新的版本,保证所授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延缓知识的滞后性。同时对教学大纲及时更新,删减不需要的内容,增加有用的知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调研的9所高校中,课程教学大纲每学年更新程度较纸。

2.4.3 切实保证教师的授课质量

①合理安排教师的课时量。根据调研和课题组的研究分析,民办高校讲师及以下职称的教师的年工作量保持在300课时以下比较合适,副教授及教授职称的年工作量保持在280-360课时比较合适。

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多采用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将其课堂表现计入期末考评。

③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考评体系。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建立学院、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促进师生间知识转移的对策探讨总结如图5所示:

参考文献:

[1] 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 张玉利,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03,(4).

[3] 曹书民,梁镇,初晋华.知识型员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9).

[4] Lee T.W., Steven D. Maurer. The Retention of Knowledge Worker with the Unfolding Model of Vulnerary Turnover[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7,7(3):247-275.

篇2

[关键词] 知识转移;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与知识转移研究》(2011GG379)。

【中图分类号】 F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98-6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意义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一方面充实了我国目前的教育市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运作机制、教育规模、办学格局和管理教学等方面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做了一定的改革,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和促进。但是,民办高校同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校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够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等。在教学及其质量成为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教学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概念来自于创新研究领域,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Jensen和Meekling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Holtham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

本文中的知识转移是指教师头脑中的知识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并能够进行应用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应用等阶段。

2.民办高校。在本文中,民办高校是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简称,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本文中涉及了烟台南山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9所山东省内的民办院校。

3.经济管理类课程。经济管理是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管理。本文中的经济管理则是指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而经济管理类课程即指这三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学管理、酒店管理等。

(三)调查研究

1.量表设计及数据收集情况。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不是单因素、单方面引起的,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参照目前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分别设计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三个专业的“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查 问卷。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问卷的方式进行,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52份,有效问卷515份,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77份,工商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20份,财会专业有效问卷218份。样本学校来自济南、青岛和烟台三地,涉及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烟台南山学院、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学校和企业,接受问卷调查的学校和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调研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研学校和企业及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学校和企业信息包括学校或企业规模、所属领域、所处发展阶段等,个人信息主要由年龄、性别、工龄、最高学历、职位等构成。第二部分是各专业教学评价问题,选项借鉴了Schuler(1989)累计型、效用型和协助型划分方法,采用5分制记分,均为正向记分。从影响教学的九至十个层面,共计50多个问项。

(表1)填表人所在企业(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填表人个人基本情况表

2.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把问项共分为教学和学生素质两大类,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1、KMO值(学生素质)为0.87,工商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3、KMO值(学生素质)为0.708,财会专业KMO值(教学)为0.855、KMO值(学生素质)为0.863。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本次问卷统计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

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659(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最大值为0.89(财会专业教学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三个专业的信度Cronbach α值都超过0.5。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转法(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课程教学指标体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3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10个因素和2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1.94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615%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专业课的主要构成情况,即本专业的应用知识所占比重情况,因此命名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准备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所用的方法、手段和课程考试改革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与课程考核方式及平时作业设计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F5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工作量及其引起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职业资格测试通过率,反映了教师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F6由2个项目组成,与教师的基本构成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教师基本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8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是否利于教学应用,因此命名为教学应用状况因子;F9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课程教学中作业布置的多少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F10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的质量,以及学生教学班级人数方面,属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7.75),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10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85),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参加各种演讲、讲座、交流会等、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3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4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3.52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898%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6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教学效果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上课之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所采用的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与考核的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职称、年龄结构、学历等,基本反映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命名为教师素质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学规划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教学规划因子;F8反映了期末考试课程改革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考试改革因子;F9反映了教学所需的教材与设备方面的内容,属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保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与实践教学集效果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0.753),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质量保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319),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2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考研情况,是对知识运用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结果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工作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和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水平,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表4)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财会专业教学的38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8.43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66.802%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规划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2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F3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相关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实施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考核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F5反映了教学应具备的硬件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硬件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职业资格测试,因此命名为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F7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8反映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因此命名为实践教学模式因子;F9反映了一个教学单位适当的人数构成,因此命名为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教学规划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2.547),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单位人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342),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 F2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科研、计算机操作等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表5)财会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指标体系是基于样本学校和企业教学实施的基础所建立,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部分比较容易把握,指定特定部门定期进行收集相关数据即可保证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性的指标相对棘手一点,因为具有主观的评价尺度多、不容易把握统一标准的特点。定性指标的设置要尽量做到合理和有效,评价方法要科学、简单、易操作,评价过程要严肃、认真,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对被测评人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和好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过程和结果要公开,每一项评价指标都要详细说明,做到评价有据。要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和学校,在评价反馈的沟通过程中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转移的目的。

三、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教学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课程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教师基本结构因子、课程教学规划因子、教学应用状况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教师素质结构因子、教学规划因子、课程考试改革因子、教学质量保障因子。财会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课程教学实施因子、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教学硬件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

(二)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相同或相似因子的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第一个因子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和教学应用状况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第五个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和财会专业第六个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相近,但从整个指标体系所处位置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最为注重课程知识的应用。旅游管理专业中课程教学准备因子和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也存在,并且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和第八位,但财会专业没有这一指标,仅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与财会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相近,这两个因子在三个专业教学中排位较靠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工商管理专业第一个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和财会专业第二个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所表达的含义基本一致,但工商和财会还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结构因子与工商管理教师素质结构因子相类似,同是对教师素质的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因子也是三个专业教学的注重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中的教学质量保障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教学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不同的因子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和财会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教学实施因子、教学硬件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不是三个专业共同拥有的指标,这些指标的不同是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两者对实践的表现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作业的形式练习,财会专业则通过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配合教学设施设备来进行。而工商管理专业则与其他专业的指标都较接近,无差异性较大的指标,这也间接说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明显的特色。

(四)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在以上因子中,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是三个专业一致体现的,是学生知识转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还十分重视学生知识的提升。这些因子是我们教师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 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 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Zhao Jing. Design of Reusable User-Oriented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C].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Part Ⅳ),2012,6:765-768.

[5]Wang parative Study on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C].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T in Medicine & Education(ITME2009),2009,8:190-194.

[6]Chaczko, Zenon.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data driven evaluation methods[C].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ITHET,2006:931-946.

[7]刘艳彬,周耀烈. 大学本科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5):40-43.

[8]钱雪亚,钱晓倩. 教学质量评估的标志设计和有效性检验[J].统计研究,2003,(2):51- 53.

[9]万海桦.国内外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4):148- 150.

[10]波.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维度结构及测量[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69:111-115.

[11]孟少英,孙诚,田志宏. 构建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4,(3):9-10.

[12]侯彦利.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财经类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138-141.

[13]王忠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3)3:33-35.

[14]李静,孙昌盛. 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96-98.

篇3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

作者简介:郭开宇(1973-),女,辽宁阜新人,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221-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热门专业之一的经济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因此,针对当前形势,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促进学校的发展。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就业工作的体会以及汲取其他高校就业工作的经验,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近几年大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仅为60%~70%,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同样出现了“热门专业”就业“不火”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自身定位不准,缺乏主见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因受社会的整体影响,就业目标不明确,缺乏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易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知适合什么岗位,或好高骛远、或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

2.所学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经济管理专业与时代联系紧密,知识更新较快,而部分学校使用陈旧的教材与教学方式,所授知识也相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同时学校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社会实践,而实习单位也很少给学生机会进行真正的企业锻炼,因此,学生的实训和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3.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再单纯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量,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以致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出的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就业能力都有所欠缺,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4.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在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与之同步,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和就业观念也应向多个方向发展。但是相当多的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认为自己所读专业为“热门专业”,就业环境、薪水应该比其他专业更好,因此心理预期较高,往往将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公司作为求职目标,以致于“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丧失了大量就业机会。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1.就业指导内容单一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紧张,目前高校都非常注重就业指导,但是大部分仍然处于被动应付和“临阵磨枪”阶段,就业服务机构只限于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教师只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带有功利性、支招式的指导,如重视就业过程中简历设计、面试技巧等表面内容,而不是结合职业生涯发展来进行指导。就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追求表面的就业率,而不是深入探索学生真正关心的就业问题。

2.就业指导队伍参与度不高

总体来看,经济管理类高校和经管专业的校院二级管理就业指导体系并未完全建立,各院系就业指导的工作大部分都落到了辅导员身上,专任教师并没有加入到此项工作中来。因此,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由于辅导员自身专业的局限,仅对大学生就业技巧有一定的指导,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就业指导理念创新不够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但是根据对经济管理类企业的调查,企业所看重的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这些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训练出来的,而是需要大学四年按部就班的培养,因此当前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应该是全程化的就业理念。同时学生个体又存在着差异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还仅限于就业知识的讲授,缺乏个性指导和实践环节,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尽如意。

4.就业指导手段缺乏多样化

高校就业指导多数只是通过课堂传授知识,未充分打造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体化宣传网络。比如,还未充分利用网络对就业资源进行整合,还未建立完备的就业信息库,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缺乏完善的沟通平台,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还存在不对称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另外,在就业过程中还仅限于专业授课、招聘会等形式,没有将工作坊、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朋辈咨询、讲座、培训、实地考察、座谈会、校友会等多种指导方式方法相结合。很多高校也没有形成就业指导的基地化,即政府牵头、以高校的场地为载体,将企业和学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固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探索

1.就业指导过程的全程化和个性化

在大学教育中始终贯穿就业指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全程化就是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四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关注学生的发展辅导、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具体来说,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年级为适应期,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基本职业生涯理论,全面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劣势、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二年级为探索期,学生应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培养成才意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化与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为拼搏期,主要是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加强专业课学习,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四年级为冲刺期,收集各种用人信息,掌握与就业相关的信息、法律、政策、就业程序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强化求职技巧,掌握各种求职择业的技能,进行求职前的培训,实现角色转变。

就业指导除了注重全程化,还要注重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岗位所需人才的不同,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特长,运用心理测量、职业能力测量、性格、气质等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手段,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给予其不同的职业技能、就业指导、信息咨询等相关培训,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迎接各种竞争和挑战。

2.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

就业指导本身就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较为密切的一门学科,但目前高校对此认识不足,往往存在组织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要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专家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首先,加强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学校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其为大学生必修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堂授课和实践活动,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其次,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各院系专业教师应与懂得学生管理、生涯辅导、职业测评、心理咨询的辅导员教师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不断开拓视野,掌握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此,高校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

最后,就业咨询专业化。就业指导机构和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利用职业指导的各种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就业指导。

3.就业指导体系的全员化、多样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的重视和参与,全员化、多样化成为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建立一支包括校院领导、就业指导部门、专业教师、专职就业辅导员、学生辅导员在内的就业指导队伍,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氛围和服务体系。

首先,要完善制度。学校要成立就业指导领导小组,学院、系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确定考核目标,落实责任人,制定方案措施。

其次,学院内部要形成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院领导要制定政策,专业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辅导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的指导。

再次,要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就业工作与招生、评优、评职等适当挂钩,以调动学院、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体系上,还要注意多样化。不仅要有专业授课、招聘会,还要有讲座、咨询、培训等,另外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围绕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发挥社团作用,开展模拟招聘、求职简历设计大赛等,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就业指导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在各个领域迅速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信息化也是大势所趋。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就业指导信息化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优势,搭建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就业指导能够更好地提供信息服务。为此,首先要建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就业网站。在网站建设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方便和实用的网页,便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校以及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其次要改善学校就业网络系统的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提高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要开通网上测评、创建网上职业辅导,提供就业咨询、职业生涯辅导等服务,以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素质和能力。

四、结束语

探索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对于提高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该重视与加强经济管理类就业指导的建设,探索一条符合各经济管理类学校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工作,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满足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长春.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2]程克坚.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7).

[3]孙永新.对构建高校全程化、全员化、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8).

[4]夏红兵.构建校院两级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就业,

2011,(10).

篇4

一、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课程及学习课程的时侯,存在重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轻经济管理类课程学习的现象。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有的也只是为了拿学分,学习兴趣不高,很少花课外时间去钻研,认为经济管理课程没有太大用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工程建设市场及建设体制不了解,对技术、经济、管理、工程法律之间的联系不了解。为了转变学生的这种观念,一方面学校要对这方面的教育重视起来,另一方面,作为专业课的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思想观念上的教育。比如,教师在讲授第一堂课时先介绍市场经济的特点,目前的国内、国际工程建设体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经济管理知识在整个工程建设及营运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可列举相应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工程设计方案的比选、施工组织方案的比选,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及兴趣。同时,还可介绍本课程在本专业中所处的位置及与其它后续课程的联系,介绍主要的参考书、工具书及相应的参考文献资料,使学生对课程有整体的把握,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去自学相关的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找到学习的方法。

二、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和编写适用教材

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上,为了达到培养的目标,除了必修课程外,我们还应设置多门经济管理类选修课程,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比如针对公路工程专业,我们认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才能比较全面地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达到培养目标;才能适应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和个体素质培养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现代工程建设市场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编写适用教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适用的教材。针对公路工程专业,如《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公路工程养护》、《公路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等目前还缺乏较适用的教材。同时,编写教材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重视修改制定教学大纲。在编写教材和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重视修改制定教学大纲。由于课时的压缩,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应根据不同专业类别进行反复推敲,规定其核心知识以及具体要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基本确定后,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面面俱到,试图通过课堂讲细讲透帮助学生学习,这样既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还会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劣习,严重阻碍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特别是针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特点,除了教师课堂讲授外,我们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提问法。通过课前提问和课堂穿插一些启发式提问,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思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通过布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课后思考题,使他们主动思考,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并扩大知识面;使所教授内容通过他们的听讲、提问与理解,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另外,还可提出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已学习过的课程知识问题,使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衔接。学生自讲法。通过布置自学内容,要求学生课外或课堂自学后写出相应学习提纲,并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讲解。这种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比如,“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教学中,“施工招标程序”这一章有十个步骤及相应工作内容,除“招标文件”这一节由老师讲解外,其余内容可安排自学并分别由九个同学上台进行讲解,每讲完一个内容,老师要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坐在下面听的学生来回答和补充,这样涉及的提问面较广,学生都能够集中精力、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收集有特点的决策案例、技术经济比选案例、合同法案例、施工组织案例、工程招投标案例、FIDIC合同条件应用案例等,通过讲解案例方式或布置案例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某一堂课,老师给出3个合同法的相关案例,指定组长分组进行讨论,写出相应文稿并进行发言。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及写作能力。电化教学法。使用多媒体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我们可系统地制作部分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教学的严格要求及情感互动。在目前的选课体制下,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严格要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学校对免听资格、免修考试资格的严格审查,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鼓励他们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不断训练自己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鼓励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并要与他们多交流,让他们感到老师亲切的一面,从而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加强考试改革。由于经济管理类课程往往抽象概念较多,还有一些条款性的内容,传统的考试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应试心理、拿学分心理、作弊心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应采用多种考试方式,如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性考试与实践性考试、笔试与口试等,提高考试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提高素质上来,扭转高分低能现象。如“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考试成绩核定,平时到课、提问和作业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占30%;布置小论文及查阅文献资料情况作为开卷考试成绩占30%,小论文要求论点、论据清楚,字数在1500~3000字左右,至少列出5篇参考文献;结业采用闭卷考试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成绩占40%。这样,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一试定成绩和在考试作弊上下功夫的现象。

四、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特点是基础理论知识并不难,关键在于应用。因此,经济管理类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增加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增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计算机应用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可较好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如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文件编制、工程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文件编制、投标文件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内容。同时,概预算及估算软件应用、经济评价文件电子表格EXCELL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在各毕业设计课题中考虑对学生经济管理知识的应用情况增加1个学分,使他们更加重视这方面知识的应用。

篇5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E-commerce has become the common course in gene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Because the experiments content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s are different, so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E-commerce experiments should divide into two parts, one is the basic experiment that all students of electronic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learn and master, and the other is professional experiments that are set based on different professional interests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Moreover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t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in detail.

关键词:电子商务;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课程设置

Key words: electronic commerce;base experiment;professional experiment;course designing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80-02

0引言

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同时电子商务课程也成为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了解网络经济、掌握必备的网络应用知识的选修课。因此,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开设这一课程的专业也日益增加。而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电子商务概论已经成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他们而言,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对其未来的工作和学习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在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中发挥了以下重要作用:

①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的补充,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起到了阐释、延伸、补充的作用。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扩展了教学空间,有利于学生形象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促使学生进一步拓展应用相关理论知识。

②电子商务实验是培养学生电子商务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并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符合实际的网络经济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复杂的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

③电子商务实验课程是学生理解掌握电子商务应用技能的重要渠道。它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目前电子商务实验教学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实践,发现目前电子商务实验内容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实验内容设置过于单一,仅重视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基础性实验内容,却忽视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如对于外贸专业的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外贸业务操作是与其专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但这些内容在电子商务实验中却不是主要内容,因此老师往往只是泛泛介绍,或者忽视这一部分内容。因此,电子商务实验课程设计时有必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专业性实验。

实验内容设置不够紧密,未考虑不同实验内容之间的衔接。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实验内容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个实验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结合。如在国际贸易中需要综合应用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所讲授的网络营销、网上询价与报价,国际物流等实验教学内容。但实验课程的设置未考虑到这一要求,只是局限要求学生完成不同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对真实的业务流程把握不够全面,无法适应以后工作的需要。

过多依赖模拟软件,忽视现实电子商务环境。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真实的网络经济和管理行为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但目前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主要的是依赖于各种实验模拟软件,但由于模拟软件开发内容简单,与现实中复杂的电子商务环境不相符合,导致学生得不到较为全面和真实的实验教学训练,在实验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

综上,有必要对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实验内容设置进行研究,通过优化实验内容使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满足不同经济管理类专业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的需要。

2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实验内容设置的考虑因素

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实验内容的设置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按照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基础性电子商务实验。对于电子商务概论学习中基础性的知识,如基本的互联网操作,B2B、B2C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上述试验内容设置为基础性实验内容,要求经济管理类学生均应掌握。

按照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性电子商务实验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内容有所偏重。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网络营销则是其应该重点掌握的实验内容,而对于国际贸易的学生,则有必要加强对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相关实验内容的教学。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性电子商务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适应未来工作环境。

按照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和高等院校的实验条件,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在利用模拟软件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于能在网络上实际操作的内容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鼓励学生在网上进行实际的电子商务业务,如网上开店,博客推广等。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

按照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在12个课时内完成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因此,设置基础性电子商务实验教学6课时,专业性电子商务实验教学6课时。

3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根据以上原则,将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和专业性实验教学内容两部分,各部分组成如表1,2所示。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验,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应该包括基础性电子商务实验和专业性基本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部分内容。而上述实验内容可以较好的满足培养目标中要求。通过基础性实验,学生可以有效掌握电子商务应用基本技能。而专业性实验,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考创新能力。

对于经管类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各自专业的需要,在专业性实验中选取与其将来工作联系紧密的实验内容学习,如市场营销专业可选网上市场调研,网站推广等内容,信息管理专业可增加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外贸企业可以增加EDI电子报关内容等。实现电子商务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适应现实工作环境,为将来能快速适应工作打好基础。

4小结

电子商务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通过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可以有效掌握电子商务应用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考创新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浩.电子商务开放式实验教学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7): 7-12.

[2]邱燕,宋艳. 基于建构主义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 31-32.

[3]姜凌.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9(12):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