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15:33: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1

关键词:民间艺术;审美特征;文化

民间艺术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是大众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创造的,它种类繁多,包括民间的工艺美术、音乐、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民间艺术似乎时过境迁。先进的科技可以创造出更为精制的工艺品,但是传统民间艺术是农耕文明的积淀,是我国五千年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丰富了当时的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我们现代人的艺术研究创造了条件和契机,是我国人民创造的非常有价值的瑰宝,有着不同于纯艺术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1 源于民间生活――朴素美

民间艺术具有朴素、直观性的特征,它的构造甚至非常简单,但其内容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映,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人民的需要,它的产生于发展始终以服务于民生为宗旨。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民间艺术包含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对民间生活的艺术化再现,它蕴含着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体现着人们纯朴的审美理想。民间生活现实是民间艺术生活美的源泉,而民间艺术的存在也满足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需要,它是较为基础的、与底层的物质生活更为接近的文化艺术形态,这种直接与现实生活相联的性质,决定了民间艺术与生俱来的生活美本质。民间艺术的内容都是对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反映着人们最直白的愿望。如年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连年有余》描绘了一个活泼天真,憨态可掬的娃娃,身穿锦团服饰,颈戴长命银锁,在盛开的莲花丛中双手抱着一条鲜活的大鲤鱼,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人们把现实生活中的富贵、吉祥等人生愿望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朴实直观地表达出来。再如诞生于两千年前西汉的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态,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它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具有较强的中国传统特色,简洁、朴实地反映民间生活。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所以生活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民间艺术的审美之源。

2 传统的造型――形态美

形态是艺术表现与存在的重要因素,艺术造型具有典型性和形象性的特征,造型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代表着大众的审美习性,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按照民间艺术特有的形式美法则的逻辑去造型。所以民间艺术在审美形式上也表现出其特殊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其造型和色彩上,如年画、剪纸、泥塑、民间木雕等,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很形象的模拟性和传统性,在色彩上多运用红、黄、青、黑、白五行色,由于民间文化观念的意识形态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所以不同品类的民间艺术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审美的一般规律,这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我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在其渊源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系,通常采用表现我国传统审美习性,民间艺术在色彩上与造型一样受民间文化观念的影响,阴阳五行是中国特有的宇宙时空观念,因此主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观念色彩体系,红、黄、青、黑、白五行色成为民间艺术的基本色彩;在造型上多采用梅花、莲花、寿桃、仙鹤、公鸡、鲤鱼、飞龙等吉祥物做造型原本,这些都成为民间文化的观念性造型符号,它蕴含着人们的内心理想与审美愿望。如作品《福寿图》是一幅典型的祝福性年画,图中老寿星手持挂着装有长寿仙丹葫芦的手杖,跟着两个捧着大寿桃的仙童,面带祥和的笑容,其艺术造型体现了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在民间艺术中多子的石榴、葫芦、南瓜、葡萄等常看作多子多孙的象征。这就是中国本原哲学观及其观物取向所决定的艺术形态,是中国民间艺术造型的基本特征,也是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

3 服务于大众――实用性

民间艺术的形式虽然相对简单,但简单中又不失其实用性,实用性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它也是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创作民间艺术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还是比较强调其自身的实用性的。民间艺术的实用性是大众的,它虽然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但有些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同的艺术品产生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它的产生受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信仰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群体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民间艺术,它自然也服务于不同的生活群体,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普遍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它也是人们精神的需求。当时的劳动人民在进行相关物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的时候,也是为了处于一个实用性的考虑,人民为了在劳动时能够更好地省时、省力而去对那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劳动工具进行一个相关的技术上的或者是外形上的一个改良,这不仅使它在外观上更具有美观的特征,也使这些工具在使用上更加顺手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脱胎于民间现实物品的纯艺术品,这是人们审美创造的创新与发展,它具有着满足人们审美心理需求的实用性。不管是什么形态下的民间艺术,它们都可以算得上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瑰宝,既有助于劳动人民更加省时省力地去完成各种农业活动,又能满足人们对其审美外观上的需要。

4 精湛的技艺――工艺美

一件物品之所以能够被称为艺术品,不是因为它的材质的优劣或造型的独特,而最为重要的是在它形成中凝聚着精湛的技艺,精湛技艺是艺术存在的基础。民间艺术虽具有着朴实、简洁的美感,但它也蕴含着那些民间艺人的技艺精华,而这种技艺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方面,也体现在精神内涵方面。今天很多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是特有的民间技艺手段,如民间微型雕刻工艺――核雕,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细致入微。如《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夏白眼于橄榄核上刻神态各异的十六个娃娃;明人魏学作《核舟记》所述明代核雕艺人所作核舟――东坡赤壁游等,栩栩如生、技艺惊人。民间艺术的工艺美体现手工制作的审美价值,它是技术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统一。由此可见工艺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也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使民间艺术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总之,民间艺术产生于大众生活之中,有着自身独特的造型体系和审美价值,其特征因每个民族的文化与环境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中国民间艺术会随时展而发展,在当今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新的民间艺术会以新的材料和艺术形态出现,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才能体现出民族文化本色,理解民间艺术的审美渊源,使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寒地黑土;北派二人转;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30-01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民间戏曲曲种之一,它吸收与融合了东北地域文化特质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北派二人转凭借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审美特征,成为东北二人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派”二人转的文化生境

“北派”二人转系黑龙江二人转的别称,主要指松花江以北的双城、五常、呼兰、宁安、阿城、绥化、海伦、安达、拜泉、富裕、嫩江、齐齐哈尔等地的黑龙江省范围内流传的二人转流派之一。从地理气候方面来讲,黑龙江省处于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具有深厚均腐殖质层的高寒黑色土壤,即寒地黑土地带。这一地带四季气候鲜明,土壤肥沃,适于农耕业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素有“龙兴之地”的称谓。自大清定都北京后,大量的移民不断涌入关外,汉族、满族、蒙古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 人群的迁徙伴随着中原文化的涌入。中原文化向北一直延伸、发展,与本土文化相交织、融合、碰撞,多民族的交错杂居为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丰富了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表达形式,同时也为寒地黑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河北莲花落也随着北迁的人群来到了寒地黑土,与东北大秧歌相结合,形成了以唱功为主的北派二人转。2007年列入黑龙江省和绥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绥棱二人转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北派”二人转的本体艺术特征

二人转从产生到现在,素有“南靠浪(扭),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四大流派之说。而“北派”二人转以黑土地的文化精神为神髓,讲究唱功,以唱为主,广泛吸收其它各种艺术的音乐精华,如东北民歌的曲调、萨满跳神曲调等,呈现出粗犷豪放、热烈火爆的大荒气魄与阳刚之美。其独有特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艺术形式的包容性:它二人转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戏曲、歌舞、曲艺、小品四种艺术的元素,呈现鲜明的包容性审美特征。誉为二人转界的泰斗和常青树的那炳辰教授认为,可以用“四个不全是”来表达其特征: “不全是曲艺的曲艺,不全是戏曲的戏曲,不全是歌舞的歌舞,不全是小品的小品”。

2.表演方式多样。(1)说口丰富。“北派”二人转的说口十分丰富,有:“故事口“,多是讲段儿完整的小故事、小笑话等;“专口”,多是剧中人物说白,有准词;“零口”,是演出中的即兴口;“脏口”,多是低下流、猥亵之词。(2)表演的功夫较为丰富,有:扮相,包括傻相、笑相、哭相、怒相、悲相、喜相等等;舞。主要是“浪三场”舞蹈;绝活,包括手绢绝活、扇子绝活等,带有杂技性质,富有黑龙江地域特色。

3.表演曲目丰富。(1)注重唱功技巧的代表曲目《小王打鸟》、《大西厢》、《蓝桥》;(2)注重扮相、身段优美的代表曲目《双锁山》、《杨八姐游春》、《回杯记》、《寒江》;(3)注重表演五功唱、念、扮、舞、绝的代表曲目《密建游宫》、《冯奎卖妻》、《包公赔情》。此外还有流传较广的唱段如《小拜年》等。

4.本土性。北派”二人转,顾名思义,是北方二人转黑龙江二人转的称谓。属于俗文化和“草根文化”范畴,本土性是其鲜明的审美特征之一。它是黑龙江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以东北方言为表演语言,通俗易懂、活脱顺畅、生动形象。让群众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通过审美过程,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北派”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

随这现代经济的发展,电视、电影艺术的广泛传播,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同时也给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带来强大的冲击。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责无旁贷。第一,收集、整理宝贵的音像、影像资料。发挥专业特长,通过运用技术手段开展记谱、录音、录像等工作,保护“非遗”的宝贵资料;第二,积极开展采风活动,深入到地方文化馆,积极向民间艺人学习传统代表作品,对“北派”二人转的本体艺术进行传播;第三,系统化教学模式,规范课程设置的同时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学,同时邀请优秀的二人转艺人来校讲座和演出,为广大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总之,“北派”二人转作为极具东北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我们应不断的传承、创新,才能使其发扬光大,让这块民族文化瑰宝在现代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基金项目:1.绥化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XR120302;

2.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4C042。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民间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因而具有认识、教育、娱乐等多种审美功能。民间艺术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能带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演变,是世代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民间艺术之所以能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因为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可及的。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和价值的综合性与幼儿园课程的特性是一致的。在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无论对社会还是幼儿发展都会有重要的价值。

民间艺术要成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必须关注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最关键的一项宗旨。以民间艺术课程化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不是纯粹的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主要是对原有的课程内容的呈现和实现,我们要采用一种新的视角把部分课程内容同现实生活和民间艺术结合起来,使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民间艺术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使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的、趣味性的和综合性的过程。当然强调民间艺术的课程价值也并不意味着民间艺术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全部,而是民间艺术应该融合和渗透在其它课程内容之中。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一种导向的形势下,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对于幼儿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民间艺术的审美内涵主要可表述为:从善之美、稚朴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和谐之美。因为幼儿与民间艺术的相通性与相似性,其对于民间艺术有着强烈的接受性。“幼儿不造作,无拘无束,喜欢色彩鲜艳大胆,随心所欲,无透视,反自然,幼儿的图画往往充满了幼儿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这与民间艺术是很相似的。”从而使得对民间艺术的组织、加工和改造就成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艺术的选择、加工的基本原则是对幼儿来说具有发展价值,有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动作学习的可能性,远离幼儿生活经验,不能引发幼儿全身心投入的民间艺术不是幼儿园课程首选的内容。

当前有很多幼儿园已经意识到民间艺术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开展了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努力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的环境,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依据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充分挖掘、精心创设与民间艺术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资源,引发、支持幼儿与民间艺术教育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试图探索如何使幼儿对戏剧、工艺、腰鼓、木偶剪纸、染纸、中国结、泥塑、蜡染、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兴趣和敏感,并在高一层次上对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有益的抽象、概括和相互迁移,从而培养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智慧、一种整体的反映能力,将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发展。让幼儿从小就在民族艺术的氛围中形成对精神的认识,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情趣、探索精神和想象创造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优美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按照幼儿心理发展层次,在幼儿园创设富含民间艺术色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让幼儿的生活因为民间艺术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可以通过参观古迹或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如民间剪纸、风筝、民族绣品、各地面塑、民间布玩具展览等容易吸引幼儿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对民间艺术有直观的感受,让幼儿感知民间艺术的存在形式,让民间艺术的客观历史、造型和色彩直观地展现给幼儿,使得幼儿产生对民间艺术初步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感觉和情感。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

第二,从幼儿的兴趣切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兴趣倾向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这样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有助于幼儿把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能力表现在幼儿能在获得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民间艺术作品(要素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作品表现的情感);能观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种物象的色彩与质地,某种乐器的音色,某首曲目的声调;能观察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黄昏的背景。

第三,教师在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教师的引导是要帮助幼儿面对民间艺术作品时能做出正确的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进行民间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民间艺术作品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从“你觉得哪里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艺术作品形式;从“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民间艺术作品的情感;从“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美术作品的整体内涵;从“猜猜这是哪个民间艺人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了解民间艺人的风格。

总之,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间艺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在良好的艺术氛围和健全的教育环境下,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民间艺术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2]陈源明.幼儿教育指引[M].巨流出版社,2008.

[3]赵玉兰,张赤华,李芹.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 (1).

[4]学前教育网..cn.[DB/OL]

[5]吴喜红.论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9,5.

篇4

关键词:民间艺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我国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在多年的积累中收获了比较理想的成果,这促使广大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更加体现出民间艺术的无限力量,其为艺术设计提供无限的灵感,构建了一个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为当代多元化、多视野、多层次的综合性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非物质资源,并为应用型艺术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师在作品中加入了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某些符号性、抽象性的元素,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开辟了一条民间艺术现代化演绎的艺术设计道路,用新兴的艺术手段来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现代艺术创作已经慢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艺术类的教学也要向这个方向发展。作为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基地,各大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势必要沿着这条线路前进,建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与创作体系,立足地方民间文化优势,设置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这对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1民间艺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特征

1.1民族性特征

民间艺术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同一民族的人们长期在一起生产、生活,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习惯、情感、文化和心理,这决定了民间艺术的民族性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体现他们共同的文化状态和情趣,反映了在共同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气派。这是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艺术资源,体现出该民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各个民族生活和生产的过程有所不同,它们的艺术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色。

1.2大众性特征

民间艺术具有突出的大众性特征,与宫廷艺术、宗教艺术不同,它具有明显的实用

1.3地域性特征

民间艺术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人民长期面对同样的生活环境和地域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又稳定的自然风光、动植物分布和风俗民情,这些特色环境造就了他们共同的性格和审美特点,他们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这种共同的艺术特征。然而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有的地域渊源,如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风格是比较粗犷、直接的,南方的民间艺术则比较含蓄、精巧。

1.4独特性特征

根据民间艺术的人群差异,各种民间艺术都具有其独特性特征,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无论是取材还是形式,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在建筑设计艺术中,有石刻、青瓷和木雕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民俗活动中,有龙舟、风筝、年画、脸谱等,取材多为当地人民所熟悉的事件和场景,在材料的选取上,多为当地随手可得的廉价材料,如石头、泥土、木头、皮毛、纸张等,体现了劳动人民渴望圆满、和谐、安定的愿望和鲜明、质朴、纯净的风韵。

2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2.1有助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美术文化得到传承

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点滴之中,其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种影响是潜在的,也是持久的。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广阔的应用范围、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等特点,无疑让民间艺术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应当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学体系,是现代科技与民间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

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正是顺应了全新、现代的艺术设计教学理念。在教学和研究中,教师应重点探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特征、造型规律、艺术形式因素以及精神内涵,力求让我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间美术凸显出特有的风采;将其传统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现代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不断吸收、总结和归纳民间艺术的理论和技巧,以此作为创作源泉,发展现代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理论;在我国美术院校中,应形成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特色,使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不断创新和发展。

2.2对我国以及世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经过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传承,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形式较为稳定,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具有精神和物质文化双重因素。这反映在题材与内容方面,不仅体现事物或生活本身,而且把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以主观的想象,通过形象之间的组合,寓意人们的意念与感情,使民间艺术的美术造型特征得以长期的通用。

我国向西方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抛弃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不能忽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深度。多年来,很多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达到了别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主要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因为他们能够从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并把这些精髓运用于自己的美术创作中。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源于民间艺术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要不断地向民间艺术汲取能量,不断从民间艺术中获取灵感,让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激情能长久保持。

3民间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策略

3.1通过研究民间艺术作品的样式和风貌开阔美术教学和创作的视野

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我国农耕文化发展和传递过程的产物,是我国艺术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它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质朴美感和富有哲学韵味的创作观念,包含着社会生产第一线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民间艺术主要有玩具类,如泥玩具、纸玩具、陶瓷玩具等;刺绣染织类,如蜡染、土布印染、刺绣等;家具器皿类,如日用陶瓷、木器、竹器、漆器等;服饰类,如民族服饰、嫁衣、绣花鞋垫等。它们都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对这些民间工艺的研究和考察,挖掘它们的形态特征和造型特点等,可以学习民间艺术造型和样式的历史发展与形态变革,进一步归纳这些直接来源于劳动一线和广大普通民众的美术形式,探索其最原始的创作动力和能够传承千年的文化因素。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超越了那些实用功能本身,含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和哲学思想,早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民间艺术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在丰富的民间艺术中,了解民俗和造型样式,大胆探索民间艺术的设计风格和技巧,在生活中吸收艺术的营养,开阔美术教学和学生创作的视野。

3.2通过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造型方式和技巧来丰富美术设计造型手段

中国人对艺术和情感有着特别的表达方式,形式风格比较自然。在民间艺术中,造型意识与手段相互作用,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其造型方式,同时还有这种造型所依赖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内涵。民间艺术造型风格多样、变化万千,强调精神表现力,其造型风格来源于中国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审美意识,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文化构成和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依赖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造型意识与造型技巧。在创作和教学过程中,引入民间艺术,将民间艺术的造型和图案作为创作素材,总结民间艺术造型的技巧和规则,充实学生的创作思想,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造型手段。

3.3通过不断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来增加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文化底蕴

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灵魂。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民间美术是人们为了装点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创作的,其蕴涵着人们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因而具有群体性的特点,表现着人们生活的朴素美。在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不断挖掘民间艺术的深刻文化内涵,把握民间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本质,借助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和手法创作出不失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增加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文化底蕴。这样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是值得探索的。参考文献:

[1] 邹寅.对当前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时空,2010(8).

[2] 袁浩鑫,肖宇窗.传承与超越――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4).

[3] 李洋.论中国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现代美术;民间艺术造型;色彩运用

现代美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以现代哲学和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思想以及尼采、弗洛伊德的有关精神领域的相关分析为理论指导,主要指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术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艺术代表作是梵高的《向日葵》。与此同时,现代美术的起源、发展和形成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民间艺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等方面。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以及贵族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指的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民间艺术从狭义上指的是由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等各种表现形式构成的民间造型艺术;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传统刺绣、民间印染、中国织锦的染织绣类,面塑艺术、木偶艺术、泥塑艺术的塑作艺术,剪纸与刻纸、皮影的剪刻艺术,彩画、农民画、年画的绘画之类,川剧变脸、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的表演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主要从生殖崇拜、、岁时节令、辟邪祈福、民间故事和人生仪礼这些主题出发,通过运用取材生活、色彩丰富、充满寓意、变形夸张、简朴单纯、符号意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让民间艺术具有观赏玩乐、表达情意、礼敬诸神和装饰美化的功能。

一、现代美术元素中民间艺术造型的应用

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的一种,指的是通过利用各种艺术创作手段对绘画用颜料、布、纸、木板、石、泥、玻璃、金属等物质材料进行第二次创作,追求空间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以此来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目,是再现空间艺术和静态视觉艺术的综合。造型艺术涵盖的内容从绘画、雕塑到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在不同的造型艺术领域中,因不同领域中的定义、标准和对造型要求的不同,使得不同领域中的造型艺术在审美特征上都有其领域显著的个性特征。然而正如加莱辛所说的“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经过归纳总结我们会发现在个性的审美特征当中存在着共性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造型性、到达顶点之前的永固性与瞬间性以及从再现到表现这三种。其中民间艺术造型凭借其独特的造型特色和艺术价值成为现代美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和谐过渡”造型的应用

民间艺术受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投射在造型艺术上就表现为通过线条变化等方法实现在具体造型和抽象造型之间进行“和谐的过度”,避免让观看者产生别扭不自然的观看体验,使其变得自然统一。其中将“和谐过渡”造型运用到极致的就是民间艺术中的民间绘画艺术。民间绘画艺术将各种不同时空的东西放置在同一创作平面当中,通过将作品中融入不同的景物特点或者一些小细节,将看起来似乎是毫无关系的东西进行联系,对人们的逻辑思维进行颠覆,缩减了不同物品之间的距离,让其变得和谐统一,与作品融为一体,充分显现出创作者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保持着对生活的好奇心以及对美的追求。除此之外,中国水墨画通过留白等方法,对实虚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构成一幅幅美不胜收、意蕴无穷的艺术作品。黑色墨水和红色墨水在画家的奇妙创作中变成了一幅腊梅图。现代美术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实体和抽象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特别是随着思想解放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个性化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美学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为现代艺术的设计增加了难度。在此背景下,现代美术以民间艺术中的“和谐过渡”造型为中间点,将抽象和具象进行紧密连接,实现广泛应用,例如,海报、宣传册以及网易标记的设计等。

(二)“阴阳相济”造型的应用

阴阳是古人通过对自然现象中的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的仔细观察,再从哲学的思维角度出发将这类自然现象归纳而得出,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一,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阴阳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数学、物理学、医学和易学命理等众多学科,形成了以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为主要思想的阴阳学说。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了相关阴阳的观点和学说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在中国民间艺术造型领域形成了“阴阳相济”的造型方法。“阴阳相济”造型强调和平、安静的同时,追求和谐之美。“阴阳相济”在中国剪纸艺术领域应用得就十分明显,有各种阴阳剪法、混合剪法等。太极图堪称中国民间艺术“阴阳相济”造型最为显著的应用,太极图将抽象的阴阳用简单的黑白来表达,化抽象为具体,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宇宙观、人本观相通,形成突破,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寓意着“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思想。除此之外,中国民间艺术“阴阳相济”的造型在实际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以古钱币造型为基础,简化成外圆内部含有一个“中”字的造型,将虚和实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其对称的结构更是为整个造型增添一种和谐之美,实现了从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对“阴阳相济”造型理念的最好阐释。“阴阳相济”造型的背后蕴含的是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而现代美术因其所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深厚的文化做衬托,因而“阴阳相济”造型在现代美术设计中进行应用正好可以丰富艺术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二、现代美术元素中民间艺术色彩的应用

(一)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特征

中国民间艺术色彩主要集中表现在民间美术色彩这一方面,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和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色彩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民间美术在传统的赤、青、黄、白、黑的基本色调基础上,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绚丽、丰富的色彩艺术,给观看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具典型性的是民间年画、民间彩塑、戏曲人物造型,其中陕西年画中的门神最为出名,大红、桃红、黄、绿、黑五色为最常使用的颜色,其绘制粗犷、风格豪爽、明快、洒脱。其次,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注重对色彩进行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和面积对比。正如民间画诀云:“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红花要靠绿叶扶”“红离了绿不显,紫离了黄不显”等,这些俗语在一定程度上都表明了民间美术在发展的初期,虽然思想上并没形成一定的色彩原理,但是创作者在创作这些美术作品时也在尽可能地依靠自身的美学直觉通过色彩对比来提高美术作品的整体美感。例如我们熟知的泥玩具在制作过程中采用黑底上绘制红、黄、白、绿等纯度较高的颜色,从而让泥玩具的其他部分以极其饱满的色彩与底色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使红色更艳,绿色更鲜,白色更亮。最后,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包含着色彩的象征意义及其中承载的文化特征。从色彩本身而言,色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的客体。但是实际上,世界上每一种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受历史文化、审美取向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因而色彩除了客观性之外,更是具备深厚的情感性。在这方面,中国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历史的发展和世世代代色彩文化的继承过程中,色彩的内涵受到了我国传统思想、宗教精神、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因而每一种客观的色彩都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红色是在中国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颜色,例如春节时需要张贴红色的对联,结婚时新郎新娘需要身着红衣,张贴红色的窗花、喜字等,主要是因为红色在中国色彩文化中象征着吉利、幸福、生机,同时也象征着对于妖魔鬼怪等一切有害生物的威慑。不仅如此,红色也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为常见的颜色,特别是在各种年画作品当中。除此之外,创作者在进行民间美术创作时,表达的主要情感也是以积极乐观向上为主,消极阴暗抑郁的情感表达在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很难看见,因此,一些明亮积极的色彩如红色、绿色和黄色等在中国民间美术中也应用得较为广泛。

(二)灵活的色彩变化

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平面设计领域、包装设计领域、服装设计领域以及装饰设计领域。平面设计领域虽然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程度不高,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上提高了对民间元素的重视,使得很多平面设计师开始意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性,逐渐接触和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特点及其丰富的内涵。包装设计领域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包装设计产品外观时,从消费者的色彩心理出发,将色彩的视觉效果结合民间文化的思想,充分运用民间美术色彩的“以色夺目”的创作理念,以此来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随着中国风的兴起和影响,使得很多服装设计师为了顺应时尚潮流的发展,纷纷在服装的设计中提高了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以此来实现中国复古风服装设计的目的。目前,装设设计师在应用民间美术色彩时会在保证色彩的丰富配合以外,将复古的风格进行融入,通过对文化特质的拓展和价格、价值的再创造来实现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发扬和流传。

三、结语

色彩艺术和造型艺术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部分,值得现代美术设计对其进行广泛的应用。然而现代美术设计在应用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将中国传统的一些元素进行继承之外,更加需要在立足当前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为民间艺术造型和民间艺术色彩注入新鲜的内容,让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兼具现代设计的优点,从而避免被社会历史所淘汰,实现中国民间艺术造型及色彩的继承并促进现代美术设计长远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清.试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J].艺术•生活,2006,(06).

[2]吴癑.从设计角度谈中国民间美术传承[J].美与时代(上),2007,(10).

[3]玄颖.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8,(09).

篇6

【关键词】年画;民俗;民间艺术;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J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272-02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厌恶工业都市的情感倾向在人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回归大自然,,寻找原始民间艺术,追求纯朴稚拙的人类童年情趣,追求原始艺术的神秘感和真挚野性,这种人类对本性的执著与追求使得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份量受到空前重视。中国现今兴起的“民间文化热”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是人类内心空虚而致的返自然现象。在中国,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在现代人内心的一种涌动。

中外艺术的起源趋同,其艺术设计的思维特征也是趋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和变异,但是,作为一个漫长的文化历史阶段,原始神秘文化并没有伴随着分解型文化的产生而消失。中国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就是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积淀的结晶,民间艺术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

民间年画、鞭炮、窗花,是旧历春节中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尤其是年画,俗称“喜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一直深入寻常百姓家。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一次,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年画逐渐脱离了和过年的联系,失去了“年味”,甚至已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消失,变成了纯粹的“画”,而在艺术家手中,年画的元素是不朽的,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1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

历史上农业社会的形态结构不仅成就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生

成并发展的基本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认知是与人的味觉相联系的。许慎《说文解字》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主膳也。”“甘,美也,从口含一。”这便揭示出以味为美的起源观。这种最初的对美的认知是直接从身体感觉的对象中触发的,其实质内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某种合人意的事物,意味着对人生价值的体悟。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性所表现出的功利倾向是以善为本的,是一种精神性的物化转换。在民间艺术的各个品类中,对吉祥、如意的祈求,对生殖、生命的渴望无处不在,老百姓总是用善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这种精神上、观念上的趋利避害的功利追求,通过各种恰当的审美形式表达出来,使参与者或受众群体的功利意愿得到一种意念性的满足,这种形式特征具体表现为构图饱满、对称;造型完整、意象;色彩鲜艳、爽朗;气氛热烈、生动;工艺自然、灵透。

2“年画”――雅俗共赏的中国民间艺术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避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艺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苏州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的特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风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年画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美女、胖娃娃等。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有500多年的历史,盛于清代,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其风格重用原色,想象丰富,线条粗犷而对比有力。四川绵竹年画以雕版艺术精湛、艺术情调高昂著称。造型质朴简练,填色鲜艳悦目。

正因为年画的这种“取之于民,用至于民”的特性,使得年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广为流传,民间艺人的本色设计,文人骚客的精雕细琢为民画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色人群在艺术审美上的沟通变得轻而易举。真正的大众艺术在年画中得到了体现。

3现代艺术中的“年画”元素

我国自古以来的太极阴阳哲学对中国民间艺术就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的艺术设计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太极图案最终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的标志图案之一。民间崇尚完整圆满,讲求对称偶数,喜好以大为美等审美观,不仅体现在中国民间艺术中,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尤其是平面设计。

民间艺术中民间木版年画的完美构图、互不遮挡的人物造型,民间吉祥图案中的“喜相逢”纹样,还有许许多多阴阳相合,俩俩成对的造型,如“阴阳鱼”、“比翼鸟”、“双头驴”、“扣碗”等等,无不反映出正负相生、阴阳一体、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而这种哲学观念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深深地烙在每个现代人的心里,直接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观,这一点在平面设计中显得尤为突出,在艺术设计的其他领域也普遍存在。

现代艺术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都在不断努力探索发现着与众不同的新鲜理念和元素,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无疑成为了“在经典中提炼经典”的捷径,尤其是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设计师们在他们的作品中争相开始了用现代的手段演绎现代与传统融合的比拼战。

无论从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刮起的“唐装”风,还是在“申奥”过程中,设计师们费心为中国形象贯穿的中国色、中国形,处处都体现出本土文化是中国形象走向世界的王牌。民族元素是中国设计抗衡所谓西方主流设计的制胜符。年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绘画艺术,以其崭新的艺术姿态摇身一变,更加灵动地为各类设计提升了艺术审美和高贵实用的双重价值。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是能够深入表现内容的处理手法,也是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形式。

4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年画――民间艺术――中国元素,是一个层层递进,生生不息,发展升华的概念。不仅对于现代艺术家、设计师是一个值得研究发扬的话题,对于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值得不断提升的课题。从而,我们更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学习、借鉴,不能对中国民间艺术形成表层而单一的模仿。追求表面的稚拙味,毫无法度的“变形”,歪头歪脑,短手短脚,片面地追求原始风,无节制的“粗犷”、“滥用脸谱”、廉价“图腾”。

篇7

【关键词】邵阳布袋戏;开台;木偶;艺术价值;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55-01

作为我国唯一的现存的原始布袋戏,邵阳布袋戏属于掌中木偶戏,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布袋戏和木偶戏本是同源同宗,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又自成一派、各自发展。目前,邵阳布袋戏具有原滋原味的特色,对一人班底的传统体制进行着传承,即艺人在一个戏台上,表演木偶、演唱、锣等,而木偶对唱腔进行配合,扮演“仙怪和生、旦、净、末、丑”等不同的角色,表演可谓是惟妙惟肖、异常风趣。在传统戏剧表演中,闹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发挥着招揽观众和传达演出信号的重要作用,能使戏剧演出的人气增加。在邵阳布袋戏的整体表演中,开台音乐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基于此,对邵阳布袋戏中木偶的艺术特色和开台的审美价值进行了分析。

一、邵阳布袋戏中“木偶”的艺术价值

作为木偶艺术的一种,邵阳布袋戏是一种民间造型艺术,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剧本多来源于我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向人们灌输的是善恶观念,树立的是忠孝节义的典范,不仅娱乐性极强,而且还对民众生活进行了丰富。邵阳布袋戏对木偶艺术的特征进行了原滋原味的保留,无论是在人物造型还是制作技法上,都别具一格。

从木偶的脸谱分析,布袋戏脸谱类似于本地的祁剧脸谱,不仅一目了然,而且造型分明。但不同于祁剧脸谱的是,在鬼怪角色脸谱的造型上,丑角脸谱形象主要是三花脸,所营造的艺术效果是诙谐和幽默的。为了象征神威庄严,脸谱颜色往往是金色和黄色。这样的造型塑造,表现形式是写意和夸张的,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形成了中国脸谱独特的审美风格。而布袋戏的木偶脸谱集中了民间戏剧和传统戏剧脸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邵阳布袋戏具有拙雅淳朴、结构完整的木偶形象,特别是在彩艺工艺和雕刻方面,可谓是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它对明清以前的绘画和雕刻风格进行了继承,具有洗练的线条和清晰的轮廓,属于民间工艺真品,对人物的表现力和性格化比较侧重。邵阳布袋戏的木偶,在脸谱的特色和制作工艺方面,都对我国戏剧的文化传统进行了继承,既具有清新质朴的风格,同时又对一方的民俗民风进行了体现,彰显了独具魅力的地方民间艺术特色。特别是在布袋戏木偶的制作上,草根性极强,装饰一点也不复杂繁琐,同时也没有经过精雕细琢,粗犷简练。

二、邵阳布袋戏“开台”的审美特征

“开台音乐”是邵阳布袋戏中一个完整和独立的音乐片段,在演奏技巧和乐器表演上,都诠释着邵阳布袋艺人对艺术风格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开台音乐的审美需求。开台表演中乐器的布置和形态,对其整体的审美特性进行了体现。它主要是遵循邵阳布袋戏整体的艺术形态来确定乐器的摆放和设计。笛子、小锣等,是邵阳布袋戏的演奏乐器。在开台表演中,通过使用多个乐器,而发出一种整体的音响效果,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进行了诠释。

邵阳布袋戏的功能也密切联系着审美特性,由于邵阳布袋戏的观众主要是农民群众,其表演与农民观众的审美特性相符合,而开台正是发挥着招揽观众的积极作用。

开台音乐在邵阳布袋戏中,会出现不同的风格替换,或委婉诙谐,或豪放粗犷。而这种风格的不断转换和交替,可避免观众审美疲劳的产生。尽管邵阳艺人具有娴熟的表演技法,且自身的审美观也比较独特,但因为乐器的使用较为单一,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感极强。打击乐自身的缺陷,使其仅仅能够根据乐器自身的音乐属性和音乐的节奏变化进行体现,却不能更好地诠释音乐的旋律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艺人将竹笛和颡叫子的演奏加入到表演中,使颡叫子音乐的悠长、尖锐和笛曲的舒缓柔和互相融合,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特色,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不再产生审美疲劳。而正是由于开台音乐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才能将观众紧紧抓住,并对观众的审美心理进行了调整。

三、结论

本文对邵阳布袋戏中的木偶艺术的特征和“开台”表演风格进行了探究。邵阳布袋戏木偶风格质朴,对我国民间传统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诠释。而开台是邵阳布袋戏演出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邵阳布袋戏的艺术审美特性和民间音乐风格进行了极好的体现,对我国民间艺术所特有的民族性的音乐审美观进行了体现。

参考文献:

[1]熊晓辉.武陵山区辰河高腔唱腔及伴腔手法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2]刘海潮.邵阳布袋戏的戏台设计及构建之研究[J].戏剧文学,2011(10).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真;善;美

几乎与中华文明同龄的中国民间美术,今天仍在许多地区以其蓬勃的生命力生长着,繁衍着。丰繁的风土礼俗和深挚的人文情思,仍在循环的节令岁时以其强烈的感召力和沉雄的凝聚力,执著地维护着民间审美创造活动的生态环境。

作为中国民间的艺术形式的中国民间美术,它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生态、民众的生活方式、民俗活动等密不可分,因而决定了其特殊的艺术形态。民间美术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了以服装、装束、印染、刺绣为代表的服饰类,以民众居住的房屋、其他建筑物及木石等雕刻饰品等为代表的宅居陈设类,以民众劳动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劳作类,以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各种材质的生活用具用品为代表的生活用品类,以民众对诸神信仰的雕刻、绘画、扎花等为代表的信仰祭祀类,以民众在戏曲文化传播中使用的面具、脸谱、皮影等为代表的娱乐教化类,以民众对环境及自身的美化例如窗花、布画、鞋样等为代表的装饰美化类,以民俗活动中使用的彩灯、舞具等为代表的游艺竞技类等。

民间艺术渗透了强烈的文化观念和民间审美观念,从而使民间艺术审美创造具有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一脉相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美”的含义最早是与善、祥、大相联系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口诀称“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和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这可谓民间艺术精神内涵的综合艺术功能的精炼概括,体现了民间艺术的总体审美特征。对于民众来说,门神能镇宅辟邪,财神能使财源广进,风筝能释放晦气等,都坦率地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及向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的民间技艺口诀,不仅道出了民间艺术的色彩观念也同样是一种吉祥意识。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表征和符号,不仅仅是纯粹的视觉,例如红喜字、红肚兜、红窗花、红花轿、红鸡蛋等不仅仅是红火热闹的心理体验,更是一种吉祥的象征。“……黄花紫身,绿眉红嘴,显得鲜明。”鲜明响亮的色彩符合民间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人们期盼“红火热闹”,崇尚“鲜明”。也就是说红火热闹,鲜明是祥瑞的,吉利的,从而也是美的。

民间艺术的美不仅体现了吉祥的期盼更是审美感知的体验,从人类早期的石斧石铲在造型方面的均衡、对称所带来的美感,到民间纺车结构的对比均衡与和谐,到南北方不同的民居屋檐的线条与质感,再到剪纸、年画、面塑、神像等缤纷绚丽的艺术形式,传达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文人一根钉,武夫势如弓”,丫环“眉高眼媚,笑容可掬,咬指弄巾,掠鬓整衣”的塑造人物规则,“白间黑,分明极;红间绿,花簇簇;粉笼黄,胜增光;青间紫,不如死”的设色规律,这些视觉形式规律都表达了人们对审美愉悦感的追求。

美术不仅是一种感性形式的存在,同时还具有情感内容。民间美术具有的感情内容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从姑娘递给小伙的刺绣荷包中,从土家族母亲为女儿赶织陪嫁的“西兰卡普”中,从孩子们穿戴的虎头帽、虎头鞋、刺绣围裙以及玩耍的泥叫叫、竹节龙中,还是从春节的窗花、剪纸、彩灯以及祝寿馈赠的面塑礼花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其中的亲切感。民间艺术表达的即是一种真诚的情感、纯真的质朴,这种“真”不见得是一种现实生活的真,那些表现了人们的理想、向往和意愿的福禄寿喜、趋吉避凶、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等的吉祥内容,也是一种情感的真诚。

民间美术的“真”还表现在它作用于人的感觉、知觉和情感的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思想理性内容。比如说民间年画、剪纸、玩具、刺绣等,常常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来实现人们的审美情感认知。再比如年画中的九九消寒图、帝王将相图、珍禽异兽图等将某些历史、自然、人生等内容诉诸感性的形象,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来,进而帮助人们充实完善自身的智力情感。只有那些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情感真实的民间艺术,才是一种“真”;也只有这种“真”才进而会具备“美”和“善”的特征,因而也是一种审美的形态。

民间美术既是人们思想意识的体现又有着影响人们思想及行为的特点,这正是民间美术的“善”。它将理性的社会内容灌注于美术作品中,并自然而然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因而它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民间美术的这种教育作用,特别表现在年画、剪纸、皮影、刺绣以及许多游艺和祭祀供奉活动中,内容多种多样。如年画中的“二十四孝图”“水浒故事”,剪纸中的“岳母刺字”“秉烛夜读”等都以此来教育世人要有良好品德。抗战时期,解放区某些新题材年画的兴起,是对保家卫国战争有贡献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农民画的产生与普及也是这种宣教作用的另一种发展。因此,民间美术在创作的同时使主观思想与艺术表达实现了交流,赋予了作品灵魂,在体现普遍的社会内容的同时,具有善的本质。

篇9

[关键词]民间艺术;当代设计;文化传承;价值研究

一、民间艺术的产生及现状分析

我国最早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俗界,钟敬文先生等一批民俗家在《歌谣周刊》等刊物发表一些关于民间艺术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张道一先生在“中国民艺学研讨会上指出:“民艺学侧重于研究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同劳动群众的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种种特点及规律。”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人们生存环境也随着改变,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传统艺术遭到严重的打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不管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还是精神文明的丰富,都具有延续性,而设计创新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社会发展的转型使得民间艺术的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民间艺术的生存之道与传承发展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1]

二、民间艺术的载体及表现形式

在每个民间艺术种类的内部,统一性之外还存在着多样性的差异,民间艺术不以复制为目的,就算是看似相同也会存在个体间的差异。民间艺术载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划分为民间雕塑、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2]民间艺术依附于民众阶层,反映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寄托民众的祈福心理。著名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王朝闻先生在《总要选最“趣”的画》中提出,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只要说是具备审美价值,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从产品中能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除了民间绘画之类具有精神性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作品值得研究和引起重视外,其他如工具、器具、旅游艺术品之类的具有实用功能的生产、生活用品及工艺也都是民间艺术的研究范畴。后来的许多民间艺术家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间艺术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总结,得出不同的认识。王树村先生将民间艺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具有独立欣赏价值,不依附于一些实用器物或建筑上做装饰;第二,附属于日常生活用品上或是建筑上做装饰作用;第三,既不是独立欣赏品,也不附属于任何物品上的,这种分类侧重于民间艺术特征。[3](P25-30)还有学者将民间艺术分为“日常活动”“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三类。本文采取后一种分类方法,对民间艺术的性质加以揭示。

(一)日常活动

民间艺术植根于劳动人民日常的生活之中,是生活中的一门艺术。以草编为例,草编是一项古老的技能,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往往离不开草编,最为常见有草帽、草鞋等配饰,篓、筐、垫、席、包等家居用品。除此之外人们的娱乐生活也离不开草编,如蒲草编织的蚂蚱、螳螂等昆虫,惟妙惟肖,深受喜爱。草编堪称中华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2008年草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价值不仅仅是囿于经济实用链条,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功能。在民间,劳动者更是把美好的愿望和使用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节日活动

民间艺术与传统的节日活动紧密关联,丰富了民族生活,便利了日常生活,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从传统节日的习俗中,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意蕴、生活态度及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如民间剪纸。剪纸是婚丧寿宴等节日礼俗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民间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装饰物,有长寿富贵、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等寓意。这与人们当时的生活习惯、民俗习惯、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下,过着苦难的生活,这样的环境使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家庭和睦,而民间艺术正是他们所寄托愿望与信念的载体。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折射出淳朴、率直、乐观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美满、夸张的特点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民间艺术文化传播形式,也体现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传播和艺术形态的渗透,而且这种传播也是一种审美形态的培育过程。

(三)祭祀活动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沉淀中,培育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早期的原始社会,巫术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若国大旱,则巫师而舞雩。”所谓的雩就是一种舞蹈,遇到大旱,便率巫师做舞以求得雨水。至今的贵州东南地区还有古代祭祀的遗存,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在民间艺术发生之初,继承了原始艺术先前的发展方向,反映了原始初民的思维观念和造物意识。古代神学为民间艺术的创造与发展选择了合适的契机,神仙题材成为民间艺术的普遍题材之一。儒家信奉“天地君亲师”,祭天、祭地、祭国、祭祖是规定的仪式,在这些传统的祭祀节日中劳动人民用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按照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将中国民间传统的信仰观念和造型观念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审美创造,且对中国民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间艺术作为传统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服从于人的本性需要而产生的,它表达了质朴勤劳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在漫长的历史中,民间工艺自然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造型、色彩规律和发展规律。[4]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民间艺术的生存延续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如果能为民间艺术培育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观念出发,使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民间艺术发挥其民族性,更系统地挖掘其发展的价值所在,那么民间艺术的生存之道其实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追求器物的本质美,以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来塑造当下产品的内在美。譬如“铁画”,具有上百年的工艺,它是以低碳钢为原料,按照画稿分别锻打成枝、叶、朵、山等,再焊接在一起,烘漆成画,主要产于中国芜湖等地。铁画采取与中国画同样的构图方法,颜色与国画中浓墨、焦墨的效果近似,具有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同的艺术效果。例如,《金戈舞影铁画瓶》的设计者王小元,致力于传统美学在今天的延续,以繁昌窑青白瓷的烧制技巧巧妙地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技法———铁画,做出了由两种不同材料结合而成的系列装饰瓷瓶,突破铁画单一的装饰功能,将铁画的骨感与瓷器质朴相融合,整体造型风格铿锵有力,柔中有刚、意中有境,设计理念新颖独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金戈舞影铁画瓶》既继承了传统铁画的工艺与技法,又符合当今时代审美需求,同时还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是维系徽州族群存在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5]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创了新的道路。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不是简单地依照传统进行复制,而是要将其与民众的生产方式、文化方式等日常的生活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亚马逊河流域的民族,由于生活在大山的深处,无人知晓。但族民的编织技术精湛,坚韧的竹藤在他们娴熟的手下变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作品,并体现出了本民族文化。同时,这个地区受到美式文化的冲击,当地人爱上了各式各样的塑料瓶饮料,饮用完的塑料瓶遍布亚马逊河流域,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显得日趋尖锐。西班牙设计师阿瓦罗(Alvaro)知道此情形提出:通过设计的力量可以将废旧物重新利用,同时能拯救即将消失的民间手艺。通过阿瓦罗的的精心设计,一盏盏精美的吊灯,就这样诞生了。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它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和异国情调,还体现了环保意识,重要的是它能够拯救传统民间艺术,帮助贫穷的原始居民和手艺人。阿瓦罗的设计在资源回收和保护传统手工艺之间搭起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纽带,为传统民间艺术找到了一条良性发展之路。设计作品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价值,而应考虑设计的作品是否对社会有益。而设计的生命力也在此,它解决的问题越多,帮助的人越多,存在的价值就越大。

四、小结

在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设计的创造力,在遵循艺术发展本质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民间艺术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不断地促使民间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只有为民间艺术创造合理适宜的生存空间,把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的技术成就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形态相结合,民间艺术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成为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杨秀兰.民间艺术现状分析及传承探索[J].读天下,2016,(15).

[2]刘美英.民间艺术的形态构成[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

[3]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4]肖旺群.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的相互关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篇10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篇11

关键词:民间艺术 装饰纹样 象征与审美

1.民间艺术装饰纹样的象征意义

民间艺术装饰纹样的深层含义体现出民众对社会生活、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被披上一层神秘而朦胧的面纱,在迷茫中顽强地追求着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原始时代艺术的创作许多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生殖、生存、自然万物兴旺繁荣这个母题而展开的,因此艺术题材来源于自然界的许多物质,如远古时期的山川、河流、太阳、月亮、雷电、花草植物、飞禽走兽等。

人类赋予装饰纹样的象征意义是普遍、曲折而又深邃的,如众多史前艺术品中有被人们视为母神的丰臀丰乳的女性雕像。母系氏族中的子孙繁衍,人们的认识停留于“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阶段,由此产生了母性崇拜习,对“母神”或“丰产女神”的崇拜表现出原始人最普遍最古老的生殖崇拜观。这个观念导致日后众多的围绕这个母题而产生的习俗与仪式、活动。

民间艺术品中的装饰纹样主要有几何形、动植物、自然景物以及各个不同时期人们根据某种幻想、意愿创造组合起来的纹样。如民间神话中人们崇拜葫芦,传说在上古一次灾难性的洪水过后,除伏羲女娲兄妹避水于一只葫芦上得以生存外,世界上人类灭绝。洪水过后,伏羲女娲结为夫妻,使世界上重新有了人类,因此这只葫芦成为创造人类的神圣物和生命的保护神。

2.民间艺术装饰纹样的审美意蕴

2.1民间艺术装饰纹样的完美表现

民间艺术品种众多,民间艺人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作品的完美表现,从艺术品题材的选取、内涵的表达到表现的手法等各个方面尽其所能地加以构思,达到完美和谐。

从题材上达到完美。民间艺术品装饰纹样多取材于民众自身的生活和理想,因而题材特别丰富。所选题材既要能够表现艺人的想法,又要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艺术性和意寓性相结合,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完美。如民间许多地方都有绣荷包的风俗。根据地域习俗的不同,所制作的荷包也各有特色。

从艺术造型上达到完美。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追求圆满、美满、美观、和谐的内在本质并体现在艺术装饰纹样的各个方面。如民间艺术装饰纹样中多采用人或动物的题材,但人们并不注重从科学的透视、比例等方面如实地去表现,而习惯于将自己观察、分析、想象并创造的形象刻绘出来。

从色彩上达到完美。“以色扶形”是民间艺术装饰纹样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在许多作品中,形与色的巧妙结合造就了完美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木板年画、缤纷秀丽的纺织刺绣、活泼生动的皮影还是轻巧飘逸的风筝,都具有和谐的色彩,以此烘托出艺术品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

从材料上达到完美。民间艺术品一般就地取材,所选取的材料往往是廉价而唾手可得的,如泥土、纸张、布料、竹木、粮食、石头甚至花草等,都是极好的创作作品的材料来源,关键在于巧妙地利用材料特有的质地和色泽。许多平凡、简陋的材料经过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便成了具有持久艺术生命力的艺术品。

2.2装饰题材创作中的意象表达

民间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依照自己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体会和经验即兴发挥,随意而就,在“形”与“神”的处理上更注重神似特点。自然随意的创作手法常表现出洒脱自如、情理服从于感情的特点,经常有所谓不合常理的形式。如在民间剪纸艺术中我们常见到造型处理上随意表现的例子。民间许多地区都有穿花鞋着花肚兜等习俗,鞋头衣襟有花才美,绣花、剪花纸就成了民间姑娘媳妇们展现聪明巧慧的一种手段。这些姑娘往往从小就学习剪花技术,几年以后便精通各种方法,创作时随心而为。

2.3民间艺术装饰纹样的抽象性。对生活中的物象作抽象与概括的处理是人们对自然物象观察归纳的结果。艺人们将自然的形态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抽出其内在的精神,而忽略其具体的形象,以抽象的方式表现具象的结果,通过这种抽象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世界万物中某些形态的理解,表达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与希望。装饰纹样的抽象性代表了民间艺术审美意蕴中一种独特的风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民间的挑花图案、扎染图案、织锦图案以及民间陶器图案等。有的以纯几何形式展现出艺术的主题,而有的却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抽出对象的典型特征,所表现出的形象为既有几何的特征,又没有完全脱离客观对象的形态。

2.4民间艺术装饰纹样造型的简与繁

民间艺术装饰纹样造型的简与繁取决于作品的内容、表现的题材、创作的思想以及创作的手段等各方面的因素,往往同一艺术品种,因人、因地区、因需求的不同,其表现的手法也各不相同,简而不单调,繁而不杂乱。山东黄县一幅清代的剪纸《送子赐福》表现的是民间吉祥祝福的画面。整个作品由数个人物组成,并缀满了花鸟云彩纹样,人物身上的衣服装饰丰富细致,四周还镶满了几何形花边,画面繁而有序,线条精致流畅。

古老而丰富的民间艺术装饰纹样是特定形式下所产生的,是世世代代无数民间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揭示了历史上各种因素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和艺术特征,那些深藏于民众头脑之中、在特定的民俗土壤里生根、发芽、成长的民间艺术作品是民间艺人艺术思想的最直接的展现,是民间朴素的审美意愿最直接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张红颖,胡文娟.明清招幌装饰纹样探析[J].艺海,2013(5):47-48.

[2]尹艳敏.试论中国民间装饰纹样中的时空综合造型手法[N].开封大学学报,2013(1):77-78.

[3]李倩.陶瓷传统装饰与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浅谈堆花工艺传统装饰纹样[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3):19-21.

篇12

关键词:手工印染;传统印染艺术;个性化图案;审美;数码印染;整合

手工印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它包括手工扎染、手工蜡染、印花和手绘等。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人们消费水平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家居装饰及着装个性化的需求,印染装饰面料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其个性化的创新设计图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的重视。

一、传统印染图案艺术美的形成

传统印染艺术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工艺,据《二仪实录》称手工扎染“秦汉间始有,不知何人造,陈梁间贵贱通服之。”从这个记载来看,中国的手工扎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的唐宋时期曾盛极一时,印染艺术的风格多样。秦汉的朴实、唐代的丰满华贵、宋代的清雅丽质、清代的纤俗。它以其特有的装饰风格和独有的民族、民间语言在家居方面、室内软装饰、公共空间环境、着装等方面广泛的应用。其中的扎染、蜡染图案、色晕变化仍然受到现代人的青睐。传统民间的印染艺术内容广泛,如:我国古代的“鹿胎缬”、“鱼子缬”“龙子缬”,日本的“目交缬”,我国近代云南大理的“小圆菊”、“蛾蛾花”图案,湖南湘西的“狗足花”、“双蝴蝶花”、“海棠花”等图案都是印染艺术中较经典的图案。蜡染艺术的冰纹天然成趣,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扎染艺术,具有朴实、自然、清新、雅致的审美格调,它带给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使人产生亲切温馨之感。并且每一幅扎染作品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具有突出的个性。手工扎染图案有着特殊的个性美。制作者在掌握了扎染的各种技艺之后,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内在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就能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扎染作品。手工扎染的特殊性还在于,任何一件作品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取决于它的制作工艺。手工印染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独特的审美特征。在机械化印染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并没有屏弃古老的手工印染,这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独特图案造型的艺术魅力。传统的手工技法则更加需要我们研究与继承。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传统民间艺术将以更大的情感容量而进入高层次,成为民族文化的回归。传统民间艺术是艺术之根,是艺术的宝藏,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挖掘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要求表现自我、个性发展。那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正迎合了现代人的心理。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数码印染技术,通过对古老的印染艺术的深入挖掘,将会开辟装饰图案设计的新局面。

二、印染装饰面料的发展趋势与印染图案创新

印染装饰面料作为一种日常用品,在家居装饰、公共空间,着装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审美和民族文化方面,许多国家的设计师都非常重视这一方面。一幅完整的印染装饰图案,对立与统一同时存在于画面。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呆板、中庸、死气沉沉的效果。因此,寻找印染图案中的元素,运用形式美的原理,如对称、平衡、反复、比例、节奏、呼应等,通过数码技术与传统印染的整合,利用电脑软件的技术,做到设计元素的多少相宜,层次丰富,疏密得当,排列有序,穿插自如,虚实相应,动静结合,方圆互补。使创新型的带有民族特征的印染个性化装饰图案面料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一)加强传统印染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如:扎染、蜡染、手绘、图案等。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具有自身的审美特色,其材质纯朴,肌理多变,色彩鲜明,装饰效果丰富。例如,蜡染的冰纹、扎染斑斓的色晕和蓝印花布上的斑点、碎线,着实使人痴迷。蓝印花布蓝白分明,朴素、幽雅,与瓷器青花有异曲同工之妙。蜡染的冰纹是其审美特色之一,美丽的冰纹,冰纹若隐若现,图案具有一种妙趣天成的韵味。传统手工印染中的图案具有一种简洁、整齐、匀称的装饰效果。它取材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人物、建筑等形象,图案生动且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近年来人们只注重印染工艺的研究而忽视了传统手工印染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只有丰富其精神内涵,创造出适应时代审美特征的新图案、新作品,才能使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得到新的发展。

(二)将数码印染技术与传统的手工扎染、手工蜡染等艺术进行整合。扎染的色晕、蜡染的冰裂纹肌理图案等传统技艺精髓与泼彩、喷涂、拓转等技术结合,集中国画“写意”之意境和西方的光、影之神韵于一体,将传统民间工艺文化与现代设计法则、数码图形创意与纺织印染技术相综合创新,形成了全新的市场前景。

篇13

(一)色彩的特点说起色彩,它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增加陶瓷艺术品的感染力和作品冲击力。对色彩的设计能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记忆、感知、情感等心理方面,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感。色彩的这一作用已经慢慢成为大众的共识。色彩包含着很丰富的创造元素,它与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是在一定意义上是相通的,比如:红色就感觉比较活泼热情,绿色就让人感觉清凉滋润,白色给人的感觉就是清洁纯净,蓝色让人感觉静谧清新,粉色就感觉温馨可爱,而黑色感觉比较端庄等等。其实民间艺术中的色彩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不仅仅是这些,其通过视觉效应,会给人带来欢喜,忧伤,悲痛,欢快各种各样不同的感觉。而且色彩带给人的感觉会根据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差别,产生很大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认知水平的差别,行为习惯和观念的不同。使得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人群眼里感觉是不一样的。总之,色彩不仅仅表现着事物的本来颜色,而更多的是具有整个民族的审美形式和精神诉求的内涵。色彩在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应用十分的广泛,比如剪纸、年画等。在其中呈现了绚丽多彩的内容,其中所饱含的民间艺术符号,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其内涵远远超越了色彩本身的颜色所提供的审美功能,为我国民间艺术形式多样提供的丰富的基础资源,特别是陶瓷艺术行业的发展。

(二)民间色彩在陶瓷艺术品种的体现我国的民间艺术是观念艺术,因此,色彩更是观念上的。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使得民间艺术中色彩表现出了很强的审美特征和感情特征,这从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所谓观念,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被淳朴的理解为吸福纳祥,消灾辟邪等传统的世俗目的。从而形成了民间艺术中火红喜庆的特色。很多的词语如万紫千红表现着喜庆吉祥的含义,还有很多描述色彩的词语,一般来说都是图个吉利,很多的描述色彩的词汇已经成为观念上的造型语言,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其在陶瓷艺术品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陶瓷设计将本民族的观念和信仰加之其中,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大大超出单纯色彩所能传达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色达意”的效果。

二、民族艺术在陶瓷艺术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对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和促进作用。比如:剪纸、漆器工艺、编制、绣花、彩绘等等都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我们必须加以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中有非常多的图案,每种纹样,每一幅画都不是单单存在着的,其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美丽的色彩图案,而是蕴含在其中很厚的文化气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中,其不断被传承和发展,一路上记录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坎坷经历,与外部民族交流的成果。就像一本历史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和文化内涵还需要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挖掘。在陶瓷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将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图案植入其中加以利用,以提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通过刻、划、剔、釉色等传统工艺程序,让陶瓷艺术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感召力。这种将民族美术语言与价值实践统一起来的活动是一种装饰艺术,是民族艺术图案的传承和创造应用,充分体现了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精神。所谓剪纸艺术,其包含的领域非常广泛,有着很多的表现手法,比如:阳剪法、阴剪法、剪影法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些美妙的神话传说。剪纸艺术中多样的题材包罗万象,其中很多不单单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和描绘,而是具有很多特定的含义,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剪纸艺术运用到陶瓷设计中,最早是出现在晚唐时期。通过两次釉色而烧制成的陶瓷制品,呈现出有层次感的花纹,具有剪纸的效果,其画面有层次感,视觉效果很好。现代艺术家们通过一些新的方法将剪纸和陶瓷结合到一起,然后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造出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结合了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思维途径。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语言更是艺术的语言,人们可以将感情寄托其中,将生活中感情物化。成为劳动者和造物者通透的桥梁和纽带,把人类的创造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民间艺术是一种和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创造方式,可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社会生活。民族艺术的创作和思维方式、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式也独具特色。一般来说陶瓷艺术和民间艺术史同根的,在原始社会中陶片上的各种图案、符号,具有标记某种意义的作用。由于民间艺术所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可以为陶瓷艺术品的设计提供极其丰富的养分和经验借鉴。

三、吉祥图案的寓意

所谓吉祥,意为美好的预兆,吉就是福善的事情,祥就是嘉庆的象征。吉祥的图案可以使用花鸟、走兽、人物以及一些吉祥的文字。这些文字可以是吉语、谚语甚至是一些神话故事为题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比拟、象征、双关、隐喻等修辞手法,形成“一语一图”的民族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展现人们的幸福快乐,还可以寄托愁思,表达对长寿的向往,以及各种吉祥喜庆的理想。可以这样说,吉祥在我国是一个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主题,同时在陶瓷艺术的设计中吉祥必须体现出来,很多艺术家通过谐音、比拟、寓意等表现手法,来展示现代陶瓷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现代活力特征。所谓象征,就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态、色彩、习性等,使用其相似或者相近的含义。比如:鸳鸯象征着爱情,牡丹象征着富贵,竹子象征着君子,莲花象征着高洁等等。谐音原本是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民间通过谐音的方式表达吉祥,比如:在结婚的时候,会有枣,寓意为“早生贵子”,人们在吃饭的时候通常会有鱼,其寓意为“年年有余”,年糕的糕与“高”谐音,有步步高升的寓意。

四、结语

篇14

一、通过故事内容彰显民间艺术精神宗旨

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民间艺术沉淀着历史的记忆,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在代代相传中不断丰富和创新,成为支撑我国当代文化发展、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内容根本和形式源泉。影视动画艺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影视动画发展中,韩日动画、美国动画表现出了强劲态势,抢占着我国影视动画的市场,并在思想意识领域对我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表现出了侵蚀态势,已然危及到了我国的文化安全和传统文化的传承。2015年的暑期电影动画市场除了《大圣归来》获得9.56亿元的票房外,其他如《熊出没》、《小门神》、《年兽大作战》等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反响平平,而《疯狂动物城》、《海底总动员》、《愤怒的小鸟》等进口动画片则呈现出了强劲的票房吸引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国影视动画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新的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将创作的目光聚焦在传统文化领域,充分发掘我国民间音乐、戏剧艺术、剪纸、木雕等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动画创作元素,并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旨贯穿在艺术创作中,用影视动画片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落地作出贡献。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一方面是因为其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中倾注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人们通过民间艺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民族的热爱,传递民族、地域的审美特色,最终创造出了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影视动画可以结合民间艺术中的人物特点和时代精神,从民间艺术中找到表现的对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在影视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借鉴不同民族民间文化的特点,丰富创作内容。尤其是不同的民族民间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典型的人物代表,通过对各民族典型形象的屏幕再塑,能够全面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经过影视动画的传播,聪明睿智的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传奇人物阿凡提、英勇无畏的蒙古族英雄海里布等形象深入人心。这些形象身上闪烁的精神光辉早已经走出了其本民族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特质,也为影视动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二、通过人物形象传承民间艺术造型特点

首先,影视动画需要从民间艺术中学习造型特点。我国民间艺术在人物造型上体现了传统中华文化中的“对称”、“求全”、“夸张”等特点。这些造型方式在影视动画中的充分运用,既能够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够提升人物的视觉冲击力。例如,我国的年画人物造型就经常出现在影视动画人物造型中,诞生了一个个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审美特点的人物形象,提升了动画形象的亲和力。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的人物形象就借鉴了年画中的门神、童子等造型特点,再根据影视动画创作需求进行了创造性的塑造,最终呈献给观众的是穿上了盔甲的门神,配以京剧化脸谱进行处理的面部形象,人物动作姿态也渗透着年画的动作特点,使将军飞扬跋扈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现。其次,影视动画需要从民间艺术中学习色彩特点。我国传统艺术在用色上以红黄黑白青五种颜色为主,折射着中国传统五行学说思想,在用色搭配上注重情感表现,突出写意。由于动画片大都剧情紧凑、矛盾冲突集中、人物性格单一,因此在影视动画进行人物塑造时,我国传统绘画的用色方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哪吒闹海》中,用红色和绿色为主色进行形象色彩设计。在哪吒重生前,以红色为主基调,体现了哪吒英勇无畏、善良正直的性格;在其重生后,以绿色为主基调,既象征了生命的再生,也体现了人物的生机与活力。托塔李天王的颜色是正红色,表现出他身份的尊贵和性格的严肃。东海龙王的用色以青色为主,表现出他冷静、残酷的性格特点。这些用色方式既是对我国传统色彩表达内涵的继承和发扬,也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此同时,我国绘画、剪纸等艺术的造型特点也影响着影视动画的创作。在《春秋战国梦》动画片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就采用了我国古典小说中人物绣像的绘画方法,动画画面简洁而生动,并且充分利用中国国画的留白艺术,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且细致入微,眉眼之间都能够表情达意。最后,影视动画还需要从民间音乐艺术中学习。音乐是影视动画中的重要元素,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选择能够为影视动画注入鲜明的民族性。例如,取材于我国传统民间谚语故事的动画片《三个和尚》,其在处理音乐时就突出了我国传统音乐追求空灵、旷远的特点,没用配乐而仅用木鱼声表现人物的身份。由于“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内容深入人心,所以尽管没有解说词,故事的讽刺性也很容易被观众领会。

三、通过表现形式体现民间艺术形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