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2 15:33: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民间艺术;审美特征;文化
民间艺术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是大众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创造的,它种类繁多,包括民间的工艺美术、音乐、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民间艺术似乎时过境迁。先进的科技可以创造出更为精制的工艺品,但是传统民间艺术是农耕文明的积淀,是我国五千年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丰富了当时的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我们现代人的艺术研究创造了条件和契机,是我国人民创造的非常有价值的瑰宝,有着不同于纯艺术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1 源于民间生活――朴素美
民间艺术具有朴素、直观性的特征,它的构造甚至非常简单,但其内容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映,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人民的需要,它的产生于发展始终以服务于民生为宗旨。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民间艺术包含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对民间生活的艺术化再现,它蕴含着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体现着人们纯朴的审美理想。民间生活现实是民间艺术生活美的源泉,而民间艺术的存在也满足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需要,它是较为基础的、与底层的物质生活更为接近的文化艺术形态,这种直接与现实生活相联的性质,决定了民间艺术与生俱来的生活美本质。民间艺术的内容都是对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反映着人们最直白的愿望。如年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连年有余》描绘了一个活泼天真,憨态可掬的娃娃,身穿锦团服饰,颈戴长命银锁,在盛开的莲花丛中双手抱着一条鲜活的大鲤鱼,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人们把现实生活中的富贵、吉祥等人生愿望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朴实直观地表达出来。再如诞生于两千年前西汉的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态,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它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具有较强的中国传统特色,简洁、朴实地反映民间生活。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所以生活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民间艺术的审美之源。
2 传统的造型――形态美
形态是艺术表现与存在的重要因素,艺术造型具有典型性和形象性的特征,造型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代表着大众的审美习性,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按照民间艺术特有的形式美法则的逻辑去造型。所以民间艺术在审美形式上也表现出其特殊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其造型和色彩上,如年画、剪纸、泥塑、民间木雕等,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很形象的模拟性和传统性,在色彩上多运用红、黄、青、黑、白五行色,由于民间文化观念的意识形态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所以不同品类的民间艺术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审美的一般规律,这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我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在其渊源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系,通常采用表现我国传统审美习性,民间艺术在色彩上与造型一样受民间文化观念的影响,阴阳五行是中国特有的宇宙时空观念,因此主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观念色彩体系,红、黄、青、黑、白五行色成为民间艺术的基本色彩;在造型上多采用梅花、莲花、寿桃、仙鹤、公鸡、鲤鱼、飞龙等吉祥物做造型原本,这些都成为民间文化的观念性造型符号,它蕴含着人们的内心理想与审美愿望。如作品《福寿图》是一幅典型的祝福性年画,图中老寿星手持挂着装有长寿仙丹葫芦的手杖,跟着两个捧着大寿桃的仙童,面带祥和的笑容,其艺术造型体现了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在民间艺术中多子的石榴、葫芦、南瓜、葡萄等常看作多子多孙的象征。这就是中国本原哲学观及其观物取向所决定的艺术形态,是中国民间艺术造型的基本特征,也是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
3 服务于大众――实用性
民间艺术的形式虽然相对简单,但简单中又不失其实用性,实用性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它也是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创作民间艺术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还是比较强调其自身的实用性的。民间艺术的实用性是大众的,它虽然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但有些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同的艺术品产生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它的产生受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信仰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群体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民间艺术,它自然也服务于不同的生活群体,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普遍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它也是人们精神的需求。当时的劳动人民在进行相关物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的时候,也是为了处于一个实用性的考虑,人民为了在劳动时能够更好地省时、省力而去对那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劳动工具进行一个相关的技术上的或者是外形上的一个改良,这不仅使它在外观上更具有美观的特征,也使这些工具在使用上更加顺手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脱胎于民间现实物品的纯艺术品,这是人们审美创造的创新与发展,它具有着满足人们审美心理需求的实用性。不管是什么形态下的民间艺术,它们都可以算得上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瑰宝,既有助于劳动人民更加省时省力地去完成各种农业活动,又能满足人们对其审美外观上的需要。
4 精湛的技艺――工艺美
一件物品之所以能够被称为艺术品,不是因为它的材质的优劣或造型的独特,而最为重要的是在它形成中凝聚着精湛的技艺,精湛技艺是艺术存在的基础。民间艺术虽具有着朴实、简洁的美感,但它也蕴含着那些民间艺人的技艺精华,而这种技艺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方面,也体现在精神内涵方面。今天很多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是特有的民间技艺手段,如民间微型雕刻工艺――核雕,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细致入微。如《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夏白眼于橄榄核上刻神态各异的十六个娃娃;明人魏学作《核舟记》所述明代核雕艺人所作核舟――东坡赤壁游等,栩栩如生、技艺惊人。民间艺术的工艺美体现手工制作的审美价值,它是技术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统一。由此可见工艺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也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使民间艺术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总之,民间艺术产生于大众生活之中,有着自身独特的造型体系和审美价值,其特征因每个民族的文化与环境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中国民间艺术会随时展而发展,在当今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新的民间艺术会以新的材料和艺术形态出现,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才能体现出民族文化本色,理解民间艺术的审美渊源,使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关键词:寒地黑土;北派二人转;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30-01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民间戏曲曲种之一,它吸收与融合了东北地域文化特质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北派二人转凭借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审美特征,成为东北二人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派”二人转的文化生境
“北派”二人转系黑龙江二人转的别称,主要指松花江以北的双城、五常、呼兰、宁安、阿城、绥化、海伦、安达、拜泉、富裕、嫩江、齐齐哈尔等地的黑龙江省范围内流传的二人转流派之一。从地理气候方面来讲,黑龙江省处于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具有深厚均腐殖质层的高寒黑色土壤,即寒地黑土地带。这一地带四季气候鲜明,土壤肥沃,适于农耕业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素有“龙兴之地”的称谓。自大清定都北京后,大量的移民不断涌入关外,汉族、满族、蒙古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 人群的迁徙伴随着中原文化的涌入。中原文化向北一直延伸、发展,与本土文化相交织、融合、碰撞,多民族的交错杂居为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丰富了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表达形式,同时也为寒地黑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河北莲花落也随着北迁的人群来到了寒地黑土,与东北大秧歌相结合,形成了以唱功为主的北派二人转。2007年列入黑龙江省和绥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绥棱二人转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北派”二人转的本体艺术特征
二人转从产生到现在,素有“南靠浪(扭),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四大流派之说。而“北派”二人转以黑土地的文化精神为神髓,讲究唱功,以唱为主,广泛吸收其它各种艺术的音乐精华,如东北民歌的曲调、萨满跳神曲调等,呈现出粗犷豪放、热烈火爆的大荒气魄与阳刚之美。其独有特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艺术形式的包容性:它二人转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戏曲、歌舞、曲艺、小品四种艺术的元素,呈现鲜明的包容性审美特征。誉为二人转界的泰斗和常青树的那炳辰教授认为,可以用“四个不全是”来表达其特征: “不全是曲艺的曲艺,不全是戏曲的戏曲,不全是歌舞的歌舞,不全是小品的小品”。
2.表演方式多样。(1)说口丰富。“北派”二人转的说口十分丰富,有:“故事口“,多是讲段儿完整的小故事、小笑话等;“专口”,多是剧中人物说白,有准词;“零口”,是演出中的即兴口;“脏口”,多是低下流、猥亵之词。(2)表演的功夫较为丰富,有:扮相,包括傻相、笑相、哭相、怒相、悲相、喜相等等;舞。主要是“浪三场”舞蹈;绝活,包括手绢绝活、扇子绝活等,带有杂技性质,富有黑龙江地域特色。
3.表演曲目丰富。(1)注重唱功技巧的代表曲目《小王打鸟》、《大西厢》、《蓝桥》;(2)注重扮相、身段优美的代表曲目《双锁山》、《杨八姐游春》、《回杯记》、《寒江》;(3)注重表演五功唱、念、扮、舞、绝的代表曲目《密建游宫》、《冯奎卖妻》、《包公赔情》。此外还有流传较广的唱段如《小拜年》等。
4.本土性。北派”二人转,顾名思义,是北方二人转黑龙江二人转的称谓。属于俗文化和“草根文化”范畴,本土性是其鲜明的审美特征之一。它是黑龙江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以东北方言为表演语言,通俗易懂、活脱顺畅、生动形象。让群众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通过审美过程,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北派”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
随这现代经济的发展,电视、电影艺术的广泛传播,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同时也给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带来强大的冲击。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责无旁贷。第一,收集、整理宝贵的音像、影像资料。发挥专业特长,通过运用技术手段开展记谱、录音、录像等工作,保护“非遗”的宝贵资料;第二,积极开展采风活动,深入到地方文化馆,积极向民间艺人学习传统代表作品,对“北派”二人转的本体艺术进行传播;第三,系统化教学模式,规范课程设置的同时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学,同时邀请优秀的二人转艺人来校讲座和演出,为广大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总之,“北派”二人转作为极具东北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我们应不断的传承、创新,才能使其发扬光大,让这块民族文化瑰宝在现代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基金项目:1.绥化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XR120302;
2.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4C042。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民间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因而具有认识、教育、娱乐等多种审美功能。民间艺术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能带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演变,是世代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民间艺术之所以能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因为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可及的。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和价值的综合性与幼儿园课程的特性是一致的。在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无论对社会还是幼儿发展都会有重要的价值。
民间艺术要成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必须关注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最关键的一项宗旨。以民间艺术课程化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不是纯粹的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主要是对原有的课程内容的呈现和实现,我们要采用一种新的视角把部分课程内容同现实生活和民间艺术结合起来,使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民间艺术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使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的、趣味性的和综合性的过程。当然强调民间艺术的课程价值也并不意味着民间艺术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全部,而是民间艺术应该融合和渗透在其它课程内容之中。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一种导向的形势下,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对于幼儿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民间艺术的审美内涵主要可表述为:从善之美、稚朴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和谐之美。因为幼儿与民间艺术的相通性与相似性,其对于民间艺术有着强烈的接受性。“幼儿不造作,无拘无束,喜欢色彩鲜艳大胆,随心所欲,无透视,反自然,幼儿的图画往往充满了幼儿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这与民间艺术是很相似的。”从而使得对民间艺术的组织、加工和改造就成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艺术的选择、加工的基本原则是对幼儿来说具有发展价值,有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动作学习的可能性,远离幼儿生活经验,不能引发幼儿全身心投入的民间艺术不是幼儿园课程首选的内容。
当前有很多幼儿园已经意识到民间艺术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开展了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努力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的环境,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依据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充分挖掘、精心创设与民间艺术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资源,引发、支持幼儿与民间艺术教育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试图探索如何使幼儿对戏剧、工艺、腰鼓、木偶剪纸、染纸、中国结、泥塑、蜡染、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兴趣和敏感,并在高一层次上对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有益的抽象、概括和相互迁移,从而培养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智慧、一种整体的反映能力,将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发展。让幼儿从小就在民族艺术的氛围中形成对精神的认识,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情趣、探索精神和想象创造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优美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按照幼儿心理发展层次,在幼儿园创设富含民间艺术色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让幼儿的生活因为民间艺术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可以通过参观古迹或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如民间剪纸、风筝、民族绣品、各地面塑、民间布玩具展览等容易吸引幼儿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对民间艺术有直观的感受,让幼儿感知民间艺术的存在形式,让民间艺术的客观历史、造型和色彩直观地展现给幼儿,使得幼儿产生对民间艺术初步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感觉和情感。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
第二,从幼儿的兴趣切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兴趣倾向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这样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有助于幼儿把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能力表现在幼儿能在获得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民间艺术作品(要素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作品表现的情感);能观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种物象的色彩与质地,某种乐器的音色,某首曲目的声调;能观察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黄昏的背景。
第三,教师在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教师的引导是要帮助幼儿面对民间艺术作品时能做出正确的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进行民间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民间艺术作品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从“你觉得哪里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艺术作品形式;从“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民间艺术作品的情感;从“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美术作品的整体内涵;从“猜猜这是哪个民间艺人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了解民间艺人的风格。
总之,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间艺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在良好的艺术氛围和健全的教育环境下,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民间艺术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2]陈源明.幼儿教育指引[M].巨流出版社,2008.
[3]赵玉兰,张赤华,李芹.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 (1).
[4]学前教育网..cn.[DB/OL]
[5]吴喜红.论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9,5.
关键词:民间艺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我国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在多年的积累中收获了比较理想的成果,这促使广大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更加体现出民间艺术的无限力量,其为艺术设计提供无限的灵感,构建了一个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为当代多元化、多视野、多层次的综合性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非物质资源,并为应用型艺术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师在作品中加入了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某些符号性、抽象性的元素,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开辟了一条民间艺术现代化演绎的艺术设计道路,用新兴的艺术手段来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现代艺术创作已经慢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艺术类的教学也要向这个方向发展。作为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基地,各大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势必要沿着这条线路前进,建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与创作体系,立足地方民间文化优势,设置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这对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1民间艺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特征
1.1民族性特征
民间艺术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同一民族的人们长期在一起生产、生活,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习惯、情感、文化和心理,这决定了民间艺术的民族性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体现他们共同的文化状态和情趣,反映了在共同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气派。这是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艺术资源,体现出该民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各个民族生活和生产的过程有所不同,它们的艺术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色。
1.2大众性特征
民间艺术具有突出的大众性特征,与宫廷艺术、宗教艺术不同,它具有明显的实用
1.3地域性特征
民间艺术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人民长期面对同样的生活环境和地域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又稳定的自然风光、动植物分布和风俗民情,这些特色环境造就了他们共同的性格和审美特点,他们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这种共同的艺术特征。然而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有的地域渊源,如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风格是比较粗犷、直接的,南方的民间艺术则比较含蓄、精巧。
1.4独特性特征
根据民间艺术的人群差异,各种民间艺术都具有其独特性特征,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无论是取材还是形式,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在建筑设计艺术中,有石刻、青瓷和木雕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民俗活动中,有龙舟、风筝、年画、脸谱等,取材多为当地人民所熟悉的事件和场景,在材料的选取上,多为当地随手可得的廉价材料,如石头、泥土、木头、皮毛、纸张等,体现了劳动人民渴望圆满、和谐、安定的愿望和鲜明、质朴、纯净的风韵。
2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2.1有助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美术文化得到传承
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点滴之中,其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种影响是潜在的,也是持久的。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广阔的应用范围、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等特点,无疑让民间艺术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应当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学体系,是现代科技与民间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
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正是顺应了全新、现代的艺术设计教学理念。在教学和研究中,教师应重点探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特征、造型规律、艺术形式因素以及精神内涵,力求让我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间美术凸显出特有的风采;将其传统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现代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不断吸收、总结和归纳民间艺术的理论和技巧,以此作为创作源泉,发展现代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理论;在我国美术院校中,应形成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特色,使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不断创新和发展。
2.2对我国以及世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经过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传承,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形式较为稳定,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具有精神和物质文化双重因素。这反映在题材与内容方面,不仅体现事物或生活本身,而且把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以主观的想象,通过形象之间的组合,寓意人们的意念与感情,使民间艺术的美术造型特征得以长期的通用。
我国向西方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抛弃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不能忽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深度。多年来,很多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达到了别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主要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因为他们能够从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并把这些精髓运用于自己的美术创作中。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源于民间艺术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要不断地向民间艺术汲取能量,不断从民间艺术中获取灵感,让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激情能长久保持。
3民间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策略
3.1通过研究民间艺术作品的样式和风貌开阔美术教学和创作的视野
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我国农耕文化发展和传递过程的产物,是我国艺术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它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质朴美感和富有哲学韵味的创作观念,包含着社会生产第一线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民间艺术主要有玩具类,如泥玩具、纸玩具、陶瓷玩具等;刺绣染织类,如蜡染、土布印染、刺绣等;家具器皿类,如日用陶瓷、木器、竹器、漆器等;服饰类,如民族服饰、嫁衣、绣花鞋垫等。它们都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对这些民间工艺的研究和考察,挖掘它们的形态特征和造型特点等,可以学习民间艺术造型和样式的历史发展与形态变革,进一步归纳这些直接来源于劳动一线和广大普通民众的美术形式,探索其最原始的创作动力和能够传承千年的文化因素。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超越了那些实用功能本身,含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和哲学思想,早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民间艺术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在丰富的民间艺术中,了解民俗和造型样式,大胆探索民间艺术的设计风格和技巧,在生活中吸收艺术的营养,开阔美术教学和学生创作的视野。
3.2通过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造型方式和技巧来丰富美术设计造型手段
中国人对艺术和情感有着特别的表达方式,形式风格比较自然。在民间艺术中,造型意识与手段相互作用,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其造型方式,同时还有这种造型所依赖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内涵。民间艺术造型风格多样、变化万千,强调精神表现力,其造型风格来源于中国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审美意识,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文化构成和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依赖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造型意识与造型技巧。在创作和教学过程中,引入民间艺术,将民间艺术的造型和图案作为创作素材,总结民间艺术造型的技巧和规则,充实学生的创作思想,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造型手段。
3.3通过不断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来增加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文化底蕴
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灵魂。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民间美术是人们为了装点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创作的,其蕴涵着人们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因而具有群体性的特点,表现着人们生活的朴素美。在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不断挖掘民间艺术的深刻文化内涵,把握民间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本质,借助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和手法创作出不失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增加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文化底蕴。这样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是值得探索的。参考文献:
[1] 邹寅.对当前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时空,2010(8).
[2] 袁浩鑫,肖宇窗.传承与超越――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4).
[3] 李洋.论中国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关键词:现代美术;民间艺术造型;色彩运用
现代美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以现代哲学和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思想以及尼采、弗洛伊德的有关精神领域的相关分析为理论指导,主要指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术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艺术代表作是梵高的《向日葵》。与此同时,现代美术的起源、发展和形成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民间艺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等方面。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以及贵族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指的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民间艺术从狭义上指的是由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等各种表现形式构成的民间造型艺术;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传统刺绣、民间印染、中国织锦的染织绣类,面塑艺术、木偶艺术、泥塑艺术的塑作艺术,剪纸与刻纸、皮影的剪刻艺术,彩画、农民画、年画的绘画之类,川剧变脸、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的表演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主要从生殖崇拜、、岁时节令、辟邪祈福、民间故事和人生仪礼这些主题出发,通过运用取材生活、色彩丰富、充满寓意、变形夸张、简朴单纯、符号意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让民间艺术具有观赏玩乐、表达情意、礼敬诸神和装饰美化的功能。
一、现代美术元素中民间艺术造型的应用
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的一种,指的是通过利用各种艺术创作手段对绘画用颜料、布、纸、木板、石、泥、玻璃、金属等物质材料进行第二次创作,追求空间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以此来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目,是再现空间艺术和静态视觉艺术的综合。造型艺术涵盖的内容从绘画、雕塑到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在不同的造型艺术领域中,因不同领域中的定义、标准和对造型要求的不同,使得不同领域中的造型艺术在审美特征上都有其领域显著的个性特征。然而正如加莱辛所说的“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经过归纳总结我们会发现在个性的审美特征当中存在着共性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造型性、到达顶点之前的永固性与瞬间性以及从再现到表现这三种。其中民间艺术造型凭借其独特的造型特色和艺术价值成为现代美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和谐过渡”造型的应用
民间艺术受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投射在造型艺术上就表现为通过线条变化等方法实现在具体造型和抽象造型之间进行“和谐的过度”,避免让观看者产生别扭不自然的观看体验,使其变得自然统一。其中将“和谐过渡”造型运用到极致的就是民间艺术中的民间绘画艺术。民间绘画艺术将各种不同时空的东西放置在同一创作平面当中,通过将作品中融入不同的景物特点或者一些小细节,将看起来似乎是毫无关系的东西进行联系,对人们的逻辑思维进行颠覆,缩减了不同物品之间的距离,让其变得和谐统一,与作品融为一体,充分显现出创作者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保持着对生活的好奇心以及对美的追求。除此之外,中国水墨画通过留白等方法,对实虚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构成一幅幅美不胜收、意蕴无穷的艺术作品。黑色墨水和红色墨水在画家的奇妙创作中变成了一幅腊梅图。现代美术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实体和抽象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特别是随着思想解放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个性化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美学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为现代艺术的设计增加了难度。在此背景下,现代美术以民间艺术中的“和谐过渡”造型为中间点,将抽象和具象进行紧密连接,实现广泛应用,例如,海报、宣传册以及网易标记的设计等。
(二)“阴阳相济”造型的应用
阴阳是古人通过对自然现象中的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的仔细观察,再从哲学的思维角度出发将这类自然现象归纳而得出,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一,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阴阳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数学、物理学、医学和易学命理等众多学科,形成了以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为主要思想的阴阳学说。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了相关阴阳的观点和学说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在中国民间艺术造型领域形成了“阴阳相济”的造型方法。“阴阳相济”造型强调和平、安静的同时,追求和谐之美。“阴阳相济”在中国剪纸艺术领域应用得就十分明显,有各种阴阳剪法、混合剪法等。太极图堪称中国民间艺术“阴阳相济”造型最为显著的应用,太极图将抽象的阴阳用简单的黑白来表达,化抽象为具体,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宇宙观、人本观相通,形成突破,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寓意着“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思想。除此之外,中国民间艺术“阴阳相济”的造型在实际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以古钱币造型为基础,简化成外圆内部含有一个“中”字的造型,将虚和实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其对称的结构更是为整个造型增添一种和谐之美,实现了从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对“阴阳相济”造型理念的最好阐释。“阴阳相济”造型的背后蕴含的是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而现代美术因其所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深厚的文化做衬托,因而“阴阳相济”造型在现代美术设计中进行应用正好可以丰富艺术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二、现代美术元素中民间艺术色彩的应用
(一)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特征
中国民间艺术色彩主要集中表现在民间美术色彩这一方面,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和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色彩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民间美术在传统的赤、青、黄、白、黑的基本色调基础上,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绚丽、丰富的色彩艺术,给观看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具典型性的是民间年画、民间彩塑、戏曲人物造型,其中陕西年画中的门神最为出名,大红、桃红、黄、绿、黑五色为最常使用的颜色,其绘制粗犷、风格豪爽、明快、洒脱。其次,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注重对色彩进行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和面积对比。正如民间画诀云:“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红花要靠绿叶扶”“红离了绿不显,紫离了黄不显”等,这些俗语在一定程度上都表明了民间美术在发展的初期,虽然思想上并没形成一定的色彩原理,但是创作者在创作这些美术作品时也在尽可能地依靠自身的美学直觉通过色彩对比来提高美术作品的整体美感。例如我们熟知的泥玩具在制作过程中采用黑底上绘制红、黄、白、绿等纯度较高的颜色,从而让泥玩具的其他部分以极其饱满的色彩与底色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使红色更艳,绿色更鲜,白色更亮。最后,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包含着色彩的象征意义及其中承载的文化特征。从色彩本身而言,色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的客体。但是实际上,世界上每一种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受历史文化、审美取向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因而色彩除了客观性之外,更是具备深厚的情感性。在这方面,中国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历史的发展和世世代代色彩文化的继承过程中,色彩的内涵受到了我国传统思想、宗教精神、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因而每一种客观的色彩都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红色是在中国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颜色,例如春节时需要张贴红色的对联,结婚时新郎新娘需要身着红衣,张贴红色的窗花、喜字等,主要是因为红色在中国色彩文化中象征着吉利、幸福、生机,同时也象征着对于妖魔鬼怪等一切有害生物的威慑。不仅如此,红色也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为常见的颜色,特别是在各种年画作品当中。除此之外,创作者在进行民间美术创作时,表达的主要情感也是以积极乐观向上为主,消极阴暗抑郁的情感表达在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很难看见,因此,一些明亮积极的色彩如红色、绿色和黄色等在中国民间美术中也应用得较为广泛。
(二)灵活的色彩变化
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平面设计领域、包装设计领域、服装设计领域以及装饰设计领域。平面设计领域虽然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程度不高,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上提高了对民间元素的重视,使得很多平面设计师开始意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性,逐渐接触和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特点及其丰富的内涵。包装设计领域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包装设计产品外观时,从消费者的色彩心理出发,将色彩的视觉效果结合民间文化的思想,充分运用民间美术色彩的“以色夺目”的创作理念,以此来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随着中国风的兴起和影响,使得很多服装设计师为了顺应时尚潮流的发展,纷纷在服装的设计中提高了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以此来实现中国复古风服装设计的目的。目前,装设设计师在应用民间美术色彩时会在保证色彩的丰富配合以外,将复古的风格进行融入,通过对文化特质的拓展和价格、价值的再创造来实现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发扬和流传。
三、结语
色彩艺术和造型艺术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部分,值得现代美术设计对其进行广泛的应用。然而现代美术设计在应用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将中国传统的一些元素进行继承之外,更加需要在立足当前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为民间艺术造型和民间艺术色彩注入新鲜的内容,让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兼具现代设计的优点,从而避免被社会历史所淘汰,实现中国民间艺术造型及色彩的继承并促进现代美术设计长远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清.试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J].艺术•生活,2006,(06).
[2]吴癑.从设计角度谈中国民间美术传承[J].美与时代(上),2007,(10).
[3]玄颖.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