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作物的管理范文

农作物的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15:33: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作物的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作物的管理

篇1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349-01

前言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农作物的发展也朝着绿色、科学、无公害的方向发展。和普通的农作物的栽培而言,无公害栽培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对环境的要求都极为苛刻。既为无公害栽培,农作物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控制是首要条件,工作人员对于肥料的用量上也要进行严格把控,也是现阶段我国在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进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轻则使农作物“徒有其表”,而其营养价值大大减低,重则农药残留过多,严重的威胁人们的健康。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所查的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国现阶段管理技术进行分析。

1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从现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来看,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几年我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于现阶段我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在栽培管理中,无公害农业产品的设施有待更近一步的提升;有的地区,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都是零基础,进而建造规模较低;有的地区,在进行设施建造时,没有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对于设施的建造盲目的大型化。无公害农作物,顾名思义,强调在栽培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的无公害化,但是在实际栽培中,由于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进而不能实现真正的无公害栽培;由于无公害栽培技术刚刚成熟,在推广的过程中,仅仅侧重技术或者人力等单个方面,因而在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初期在管理、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

对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下面笔者就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探究。

2.1 土地污染较为严重

无公害农作物要求其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更接近于原生态,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更高,但是现阶段,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像排放的工业废水不达标,废水渗透到土壤,进而严重的影响土壤的质量。土壤遭到严重的破坏,轻则影响农作物的栽培,重则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2.2 育种,栽培和管理养护等不科学

除了土壤自带的营养成分之外,肥料是促进农作物生长最为有效的手段了。适当的施肥,对农作物的生长利大于弊,但是纵观我国各个地区,肥料的使用都已大大超过合适的范围,产品的产量有所提升,但是质量有所下降,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改变了原有的土地结构。此外,大量的使用肥料,使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大减低。

2.3 农药残留相对过多

为了预防病虫害,不可避免的使用农药,适当的使用农药,可以使农作物有效地防御各种疾病,而且对于身体的危害也不大,但是广大的农民对其认识的力度还不够,大量的使用农药,进而导致农作物表面残留过多的农药,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体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一定的威胁。

3 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对土地污染治理,营造无公害安全环境

无公害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解决土地污染问题,有关工作人员应从2个方面治理:从污染源进行处理:环境管理部门应加对大对环境监督的力度,淘汰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进而减少或避免了废气废水对土壤污染;科学的对未污染的土地进行管理,例如在对土壤成分进行测定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肥料。

3.2 注重对农作物肥料管理,转变栽培种养方式

肥料的使用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质量,之外,还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伤害,为此,对无公害农作物而言,也要严格把控肥料的用量,在使用之前应对肥料的成分充分掌握。除此之外,还要一改传统的植物栽培模式,因地制宜的选择农作物,对土壤的成分进行研究,选择更为合适的肥料,保证农作物的质量,也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提倡使用有机肥待代替化肥。如此一来,不仅使农作物的质量得到保障,而且还减少了空气和土壤的承载力。

3.3 加强农药管理,优化农作物育种管理

在农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在不同的时期,就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育种方面,在科学选种的基础上还要加大投入科研力度,培育出更为优良的品种。在农作物栽培栽培初期,应充分掌握农作物的习性和特点,使后续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农作物的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工作,在栽植初期应对杂草进行处理,在农作物生长前期,应做好病虫管理工作。无公害农作物在对病虫害的处理上一般都采用人工的方式消除病虫害,也有采用药物手段进行消灭病虫害。在利用药物灭虫时,应对药物的品种、使用情况以及使用量等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了由于农药使用过度影响农作物的质量。

3.4 完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产业化建设体系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从刚刚成熟到园业化规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对于无公害栽培产业而言,应先从产业化基地建设做起,进而朝着园区规模转型,最终达到增强效益的目的。在对农作物的选取上,不仅要突出当地的特色,而且也要结合经济市场的走向,在对环境进行改造时(像温室大棚的建设、温室工程的建设等),当地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一体化的打造生产规模,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份额以及市场竞争力。

3.5 注重无公害农作物新型经营主体开发

要想使无公害栽培管理和社会的发展接轨,不用沿用传统的农作物的栽培方法,还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技术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进行项目规划,要将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将传统的个体化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发展。现阶段我国无公害农作物的发展还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对于相关部门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和帮扶政策,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出更为优秀的无公害农作物产品。

3.6 加强对于土地重金属的检测以及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监测工作

土壤是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要在平时加强对于土地重金属的检测工作;同时要加强对于农作物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把农药残留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尽可能的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真正现无公害培植、生产,从而保证农作物的绿色无公害。

4 结语

综上所述,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本文,笔者对我国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3个方面阐述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给出一些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 梅雪峰.如何在栽培过程中提高农作物的无公害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2] 刘丽,方振兴,李龙生.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田间控制[J].湖南农业科学,2010(5).

篇2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这将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效益以及影响,并且可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的研究。主要围绕提高牢固单位面积产量,发掘作物自身的高产潜力等集成技能攻关的,同时,也要看重农作物高效、优质生产技能范畴的开辟以及研究。现在我国的农业办理要领正在渐渐由集约型替代传统的粗放型办理,我国新时期现阶段农业以及农业科技生长面临的紧张任务便是怎样有效地办理农作业效益、品种、布局、质量等问题。

一、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

1、农作物农药高残留

农作物在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当中,为了让农作物健康的生长远离害虫的危害,对农作物使用农药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方式。但是因为农作物的栽培者们对于农药使用过度,用药太过于盲目跟风,这导致了农作物含有有毒物质和农药残留量超标。这不但破坏了无公害农作物的营养价值,还会让食用者的身体受到损害,非常不利于无公害农作物的发展。

2、盲目使用肥料

农作物在栽培过程当中,农作物的栽培者们因为对于农作物的了解不全,欠缺农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对土壤构造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滥用一些化肥材料。这严重污染了土壤,导致了土壤肥力的降低,更降低了农作物抵抗害虫的能力和农作物原本的营养价值。

3、土地污染

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现在大多数农作物栽培地周围都布满了工厂和房屋,工厂在运作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废气废水排放出来,而房屋的居民每天的生活垃圾也在周围随意丢弃。这不仅严重的污染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农作物的栽培地,农作物在受到污染的土地上培植会严重的破坏农作物的内部构造,而人们食用这些农作物会危害人体健康,这就破坏了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初衷。

二、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中应把握的要点问题

1、把握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原则

1.1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

“源”、“库”比例的不和谐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紧张的原由。“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种植生态因子调控角度,随着密度的增长,订定相干的种植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中,“库”是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功劳指数就下降了。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农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计划。

1.2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环保农作物的产品风致的提高已经迫不及待了。当代办理技能要求生长无公害的产品和种植技能,。随着绿色风致消耗的要求,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偏向肯定朝着定向种植调控技能生长。

1.3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

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渐渐变得严格,以及必要性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经济的生长,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能办事、质量尺度的种植技能已投人利用。就我国现在形势来看,怎样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订定范例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就非常须要了。

2、选取正确的培养材料

2.1种子的选择。引起病害产生的缘故原因有,播种了移栽带菌和带病的种苗和无性繁殖质料。因此,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要领对播种的质料进行处理惩罚,以警备病害的产生。

2.2播种区的选择。从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例如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创建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断绝区播种,偶然种子和无性繁殖质料并不能用处理惩罚的要领来有效地办理携带病原物的问题,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质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产生。

2.3贮藏。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时期还可以连续生长,不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对来年病害也有加重影响,做好正确的贮藏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

三、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技术对策

1、修建无公害农作物培植场地

无公害农作物在栽培过程当中,环境是当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所以为了无公害农作物的安全栽培必须要修建一个专门栽培无公害农作物的场地。这个场地的选址也是当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场地的环境好坏会影响农作物产品的安全问题,修建无公害农作物培植场地需要在一个远离工厂民居、环境纯净没有污染的场所。这样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就能够真正的做到天然无污染,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选择优秀的农作物品种

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优质的品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作物抵御病害的能力,可以保障农作物得到高的产量,可以降低农业和化肥的使用次数保障环境的纯净。优质农作物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选择品种,并且按照不同品种的特性和土壤条件来制定栽培方案。这样无公害农作物的培植管理技术才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才可以让农作物真正做到天然无公害。

3、科学治理和预防病虫危害

防治病虫危害是农作物栽培过程当中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重视预防,治疗只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栽培者在对农作物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当中需要对农作物做好管理,尽量避免对农药的使用。若是出现害虫,可以采取释放寄生性捕食天敌动物的方式,尽量减少对农产品盲目胡乱的用药,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尽量使用能够溶解的农药,避免对土壤的污染,还要保证农药的用量,保障农产品无农药残留。

4、制定预防重金属污染土地的措施

土壤作为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关键内容之一,做好预防重金属的污染工作是栽培者的关键环节,栽培者在栽培农作物的时候对土壤的重金属要事先做好检测,对土地要经常进行翻垦,最大限度的收集土壤的重金属,并且做好避免外部环境对土壤干扰的工作。

四、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

1、植物激素的应用

在农作物栽培中充分利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比如实时抑制农作物的顶端优势,还有无子果实的培育,乙烯催熟的作用以及生长素除草的作用等。

2、植物激素的应用

最大程度的克制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体系良胜循环;用黑光灯举行捕杀;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举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方式,利用捕食天敌的干系链清除害虫,充实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加强虫害生物防治在只管即便倒霉用农药,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举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能作育出抗虫农作物。

3、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中的应用为了使得亲本的精良胜状连结下去。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无病植物方面,充实利用的是制作构造作育技能。

4、应用创新的优势

利用先辈的作育精良作物生物育种技能所作育改进的农作物品种。不但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更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量、高风致以及高效益,并且具备了天然作物中极少数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到达了增产的目的,而利用转基因技能作育出的农作物,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是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中也突出了在农作物栽培管理中引入新技术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对管理技术进行根本上的突破提高,才能够让农作物栽培更加的适应生产。

参考文献

[1]周少兵.论新时期作物栽培管理在全球水稻增产中的作用[J].作物研究,,2012(14):207-208.

篇3

[关键词]农作物 栽培 田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TN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147-01

【引言】合理的栽培制度应该是体现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农作物种植的优化方案。合理的栽培制度应当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一、关于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原则

1、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源”、“库”比例的不和谐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紧张的原由。“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种植生态因子调控角度,随着密度的增长,订定相干的种植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中,“库”是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功劳指数就下降了。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农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计划。

2、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环保农作物的产品风致的提高已经迫不及待了。当代办理技能要求生长无公害的产品和种植技能。随着绿色风致消耗的要求,е屡魑锏纳长偏向肯定朝着定向种植调控技能生长。

3、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渐渐变得严格,以及必要性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经济的生长,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能办事、质量尺度的种植技能已投人利用。就我国现在形势来看,怎样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订定范例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就非常须要了。

二、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

农作物栽培管理是指是特定地域的农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种、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等。科学的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栽培管理应当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多种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选择品种

在品种选择时,第一,应结合当地栽培制度,品种和作物注意衔接季节和茬口。第二,应结合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选择品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方法对播种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2)从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材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发生。

(3)合理搭配和布局品种需根据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栽培水平、栽培制度社会经济因素,确定相对应的品种,防止品种出现单一化。

2、轮作

轮作是农业较为传统的技术,轮作合理能促进作物的持续稳产高产,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农作物栽培管理方面,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对作物的轮作要进行科学考虑。

3、整地

整地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协调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提高土壤肥力,为播种和作物生长、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条件。因此,为促进种子萌发,播前进行整地,使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有利于播种深浅一致,保证出苗整齐均匀,同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4、播种期

在农作物播种的期间,病原物会因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病害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播种期的气象,经常会对作物产生直接影响。

5、水肥管理

对水肥的管理与主要病害消长有着很大的关系。科学的施肥内容包括肥料的数量、种类、时期、释放方法和比例,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根据肥料种类进行管理,配合使用磷、氮、钾,磷、钾可减轻病害。

6、中耕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沿作物株行间进行的耕作作业称为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有多方面的作用。中耕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土壤的通气性,加速土壤的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的含量、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干旱时,它能破除土壤板结,切断毛管孔隙,减少水分蒸发;水分过多时,它能加快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农民常说:“锄头下边有火又有水”就是这个道理。中耕的时间和次数因作物种类、苗情、杂草和土壤状况而异。在作物生育期间,中耕深度应掌握浅――深――浅的原则。即作物苗期宜浅,以免伤根;生育中期应加深,以促进根系发育;生育后期作物封行前则宜浅,以破板结为主。结合中耕向植株基部壅土,或培高成垄的措施,称培土。多用于块根、块茎和高秆谷类作物。以增厚土层,提高地温、覆盖肥料和埋压杂草,有促进作物地下部分发达和防止高秆作物倒伏的作用。

7、田园卫生

大量的病原物会残留在田间病株残体上,经过越冬、越夏将其作为肥料施用到田间,容易将病原菌带到田间。因此,收获后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通过充分腐熟后施用,或通过机耕将残株深翻入土,以保持田园的卫生,有效减少病原的产生,尽可能的降低农作物经营风险。

三、农作物栽培的创新分析

1、植物激素的应用

最大程度的克制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体系良胜循环;用黑光灯举行捕杀;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举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方式,利用捕食天敌的干系链清除害虫,充实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加强虫害生物防治在只管即便倒霉用农药,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举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能作育出抗虫农作物。

2、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中的应用为了使得亲本的精良胜状连结下去。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无病植物方面,充实利用的是制作构造作育技能。

四、对农作物生长期进行科学管理

1、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适宜条件

(1)合理灌溉.水分可以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提供原料;水分是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水分有助于矿质养料的吸收;水分的散失有助于水分的吸收、水分及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以及散热等。

(2)合理施肥。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总而言之,对于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与病害的消长有着密切的干系。在选种精良品种的根本上,配套良好的种植技能,才能得到丰产和稳收,联合多年农业技能推广事业,就农作物种植办理探究如下,来为农作物种植提供引导。

参考文献

[1] 哈斯木・吐尔地,吐逊汗・巴拉提.冬小麦安全越冬的田间管理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2(S1):32.

[2] 余连香.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提升侧率[J].农业与科技,2013,33(7):143.

[3] 申智,王方青.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43.

篇4

1 县级种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县级种子管理普遍存在问题是种子包装标签不规范,虚假宣传严重;农作物种子委托代销者和(或)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农民选择品种难,购种盲目;种子管理经费不足;种子质量检测仪器陈旧;无交通工具,种子违法案件查处不及时等,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安全。

2 加强县级种子管理的几点建议

2.1 强化县级种子管理机构建设

2.1.1 稳人才强素质 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专业性强,要按照稳定人才的原则,强化种子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必须通过业务培训,资格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定期参加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

2.1.2 配设施强手段 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及交通工具,强化县级种子管理手段,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保经费强监管,县级种子管理部门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增加专项支农资金,切实把开展种子质量监督、种子市场监管、新品种试验、示范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县级种子管理工作经费支出,强化基层种子监管能力建设。

2.2 强化服务职能

2.2.1 种子管理部门 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坚持服务促管理、管理带服务,努力提高种子行政管理能力建设。

2.2.2 种子销售者 提高种子销售者的业务水平,由县级农作物种子管理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农作物种子委托代销者和(或)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和种子专业知识进行培训,提升种子经销者业务水平和守法经营意识。

2.2.3 农民用种维权 提高用种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利用广播、电视、赶科普大集、集中培训等方式方法积极向农民传授国家相关法律、购种常识、种子播前发芽试验等知识;向农民定期适宜当地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特征特性、主要栽培技术和相关服务信息,防止由于使用品种不当、栽培等原因引发农业生产损失。

2.3 强化品种试验示范

品种试验示范是种子销售者、用种农民选择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特别是县级种子管理机构更应重视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展示工作,分别在辖区内每个乡(镇)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块,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展示田,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特点、种植结构、市场需求,针对新品种的特征特性,筛选在当地有推广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展示。试验、示范和展示田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在作物生产期内组织农民代表、种植大户、乡村干部、农技人员、种子销售者进行实地现场观摩,展示、示范新品种特征特性、抗逆性、产量表现等农艺性状,引导种子销售者、用种农民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帮助解决农民选种难、盲目购种、配套栽培技术跟不上的问题,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2.4 强化种子市场监管

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格种子生产企业监管,加强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从源头杜绝无证生产、套牌侵权、抢购套购、质量不合格、包装标签不规范、未审先推、虚假宣传等行为,在种子销售旺季,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对种子经销门店进行逐个轮回监督检查,不留死角,严厉打击不法经营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篇5

[关键词] 农作物种子 管理 农村经济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47-01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种子的质量又对农业能否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种子安全直接关系农业的生产、农民的收成甚至社会的稳定。当然,只有做好种子的管理,才能更好的保证种子的质量,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促进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伴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增长的需求,农作物种子的管理制度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农作物种子市场开始遇到了一些新情况,种子的管理也开始遇到更多的难题。为了更好的规范种子市场,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相关的职能部门必须要积极的进行种子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不断的提升其效率和保障力度,满足农业发展需求,进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一、加大对农作物种子市场的监管力度

1.对种子的质量进行抽查

农作物种子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种子的质量,它是维护种子市场稳定,保障生产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相关种子管理职能部门应该不定期的进行种子质量的抽查,特别是大众农作物所需的种子,例如小麦、水稻、玉米和蔬菜等等。同时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抽查制度,根据农作物播种与收获的季节来安排抽查计划,确定抽查对象,积极履行相关职责,更好的保障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防止不良种子流入市场,从源头上进行种子质量的监管。另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执法力度,不定期的对种子交易市场进行专项排查,对种子的检查不仅只是设计质量、标签、授权情况等,还应该加强对品种的真实性以及部分转基因品种进行审核。

2.对种子市场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规范

在种子生产的过程中,种子企业就需要重视对种子的质量管理,必须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强质量监管机制,剔除在生产过程中不合格的种子,不让其进入流通市场。经营者在进行种子的采购之前,就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并且按照一定的标准与要求来完成种子的贮藏。在这其中,经营者必须本着诚信经营的原则,选择正规的进货渠道,并要求供货商提供质量检验报告,不销售假劣伪质产品,不做虚假的种子宣传,科学的宣传种子的品种特点与培育技术,才能更好的避免种子纠纷的产生。种子管理的职能部门,也要定期对经营者进行种子的生产、加工、储藏、检验进行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训,并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建立档案,这样才能提升种子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3.增强对种子的试验示范管理

相关的种子监管的职能部门要重视对种子市场的监督,做好种子的试验示范、技术引导、以及后续跟踪管理工作,对于较新的品种要及时的公布相关信息,指导农民正确的选种、育种、防止在质量上存在着重大缺陷的种子投入生产,并且可以定期的淘汰那些已经过期的种子。

二、对种子进入市场进行严格的把控

1.严格的把控生产经营者的经营资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的把握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可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发放执照。强化相关的行政许可管理,对于部分的申报材料要进行实地的考察,检验其真实性。特别是要对其检验室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严格的把关。这样来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度。

2.对已有许可证的企业进行监管

本着“谁发证、谁监管”的原则,完善对种子企业行政许可的全程管理,整理出还在许可期内的组织,对其设备、人员、生产状况进行现场勘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要求企业进行调整。还要求企业进行对种子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档案整理,完善种子生产的信息报告体制,针对那些不合格的企业应该给予吊销执照的处罚,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种子市场。

3.完善新品种的引进制度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加强对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种子企业和管理部门应该对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进行大力的宣传,深化人们对于其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知。同时还应该根据具体的市场需求,来做好品种的规划推广策略,加强与相关科研部门的联系,了解新品种的特性,确定试验地点,并且能充分发挥相关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确立主打品种,并且做好技术宣传与指导,给农户在种子的挑选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4.加强种子储备调控制度的建立

要进一步加强种子储备调控制度的建立,在这个制度体系中,以企业为主体,以财政资金为依托,完成种子储备调控的市场化运作。这样可以确保一些受灾地区在灾后能够更好的保证种子的供应,及时的满足其对于种子的需求。

三、不断提升种子的管理水平

一方面要保证相关的工作人员,因为种子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针对性,所以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其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因此在完善种子管理体系的建设中不仅要给予政策和财务上的支持,还要保证其配备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干、装备精良的管理班子。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种子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保证农民使用的都是质量优良的种子,相关的职能部门在种子检测设备的投入上要予以重视,同时还应该不断进行种子试验基地的建设,这样才能选择出适合本地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市场前景良好的优良种子。完善相应仪器设备的配备,应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进行种子市场的管理。

结束语

只有不断加大对农作物种子市场的监管力度、对种子进入市场进行严格的把控以及不断提升种子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种子市场秩序,保证农民使用种子的质量,更好的推进农业生产,进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发,王荣,蒋小娟. 临夏州种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中国种业,2012,09:23-25.

[2]陆海锋,缪丽霞,刘荣宝. 农作物种子全程质量监管追溯系统的设计[J]. 中国种业,2012,12:22-24.

篇6

关键词:种子法;种子管理条例;品种覆盖;行业垄断;条例修订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03-02

中国是农业大国,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是大问题,也应该是国家大事。因此,与粮食生产关系最密切的《种子法》,对我省农业科技人员(也包括高校法律教学工作者)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继2004年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黑龙江省颁布的《种子管理条例》,使种子生产、经营、使用有法可依,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增产增收。但随着新型农业生产形式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某些条款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迫切要求法规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加以完善。

一、审定权限过于集中,导致品种覆盖面积过大、不能更科学、准确地为各地选择最恰当的栽培品种,形成事实上的种子垄断

《种子法》[1]中第15条:“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申请者可以直接申请省级审定或者国家级审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实行省级审定。”此条款基本上确立了品种的国家、省两级政府的审定权原则。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不说我们整个国家,就一个省的面积,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如日本等国)的国土面积相当,在如此辽阔的农业生产面积上仅以一个机构,想达到品种准确覆盖,完全是理论性的,事实是不可能的。何况农业又是紧密依靠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一个品种在生产中的丰产性是与自然及栽培条件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不同地域的土壤类型、肥沃程度、地下水位高低 、初终霜的早晚、遭遇自然危害几率,以及个人种植时间的早晚、施肥量的大小等栽培习惯、种植水平,机械化程度等,各有差别。只有常年耕种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自己才最了解。无论如何高明的专家也不可能给出适合所有农民的准确方案。最终,最有资格行使品种选择权的,仍然应该是最有实践经验的耕种者――农民。由此不难看出:比起全国、全省的大面积品种覆盖的审定方式,小面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定范围的基层品种审定则更为科学准确。

由于品种审定机构覆盖不了千变万化的自然及栽培条件,导致在一些地区(地块)本应在生产上使用的品种得不到审定,造成了大型种子育成及生产单位的垄断经营,也造成一部分非品种的“品种”在市场上非正常流通。所以品种审定权须放开,应灵活、具体化,要给予农民团体在所种植区域和栽培面积内的自主确定生产用种的区域性审定权。如果我们将眼光聚焦国外,日本的农协组织就有权审定推广适宜当地栽培的品种,其推广区域可以是临近的几个县或更小范围。

二、品种审定人员组成不够合理,应增加基层专家、农民专家的比例

国家级、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成员大多也都从事育种工作,他们也希望自己育成的材料被推广。审定通过的品种,大多是国家、省级少数专家自己育成的品种,国家级及省级专家终究人数较少,由少数人主宰这一具有十分强势经济活力、蕴涵巨大财富之农业领域中的种植业的命脉,有很多弊端。它为行业的无理垄断,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为形成种植业最高层的“利益集团体”成为可能。即使是对自己提升的品种施行回避制度,但只要这个高层利益团体一旦形成,那么一切防范措施都是表面的,对这个团体内成员间的“互惠”不会有任何影响。

而当地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农民专家,对当地综合条件更加了解,最知道当地所需的品种。并且通过具体试种能更直观地得出哪个品种更适合当地种植。况且,品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使他们能发自内心地表达出所最需要的品种的真实意愿。可见,国家及省级专家对新品种的认可,远不如实际操作者具体实践后的认可。

从上述分析看出,只有增加基层专家、农民专家的比例,将品种审定权交给农民,才是品种审定、推广的进步。

三、有限下放的品种审定权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种子法》第15条还规定,“在具有生态多样性的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设区的市、自治州承担适宜于在特定生态区域内推广应用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工作。”这一规定看似审定权下放了,其实这只不过是从“高空”降到了“半空”, 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生态的多样性、相似性是不以行政的区划而决定的。生态的相似性是相对的,多样性是绝对的。生态上多大程度、多大面积的差异算是“特定生态区域”?难以界定,基本成了行政部门可做可不做的工作。最终,仍是在不同耕种条件下的农民,一定程度地蒙受着政策上的无视。

四、育种目标须改进,要增加更科学的内含

《黑龙江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2]第6条: “农作物育种单位和育种者,要从当地生产需要出发选育新品种。农作物的品种选育,必须符合适期成熟、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育种目标。”此育种目标与现实生产实际出入甚大,多有不妥。

育种目标是未来所育出品种类型的框架,任何人育出的品种都须在这框架之内,否则不能被推广。所以这是一个专业上最基本的原则问题,因此这一目标必须即有时代色彩,紧密服务于生产实际,又要有切实的科学性。其不妥之处及应改进内容如下:

1.所谓的“适期成熟”,应准确细划到在匹配的栽培条件下的适期成熟。要具体考虑土壤的基础肥力、施肥量、播种期、定植密度、受光条件优劣、水量丰歉、水温及地温高低等因素。水稻等移栽作物应考虑秧苗大小,提早育苗(如水稻的“地下水自动喷雾增温控温水稻育苗技术”、“水稻两断育秧”及“三膜覆盖技术”及常规提早育苗) 等新技术是否采用。而现行的《种子管理条例》所指的“适期成熟”,是指在固定的传统栽培技术条件下,同一积温带的整个稻区。也就是只考虑到温度,而其他影响熟期的自然、人为因素均未予以考虑。这是必须增改的内容。

2.“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应具有更科学的含意和正确解释。在抵御人为难以准确预测、无法控制和人为不可左右(如气候中的低温寡照、高温灼伤\大风大雨等)不利自然因素、甚至自然灾害时,要求品种有较强的耐受力和最小的减产幅度,具有宽幅的适应性。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而针对相对稳定的已知、可知(如盐碱地、砂流地、低温低洼地等)自然条件等不利因素,就没有必要非用少数几个品种垄断代替,而是要求有专化性的品种适应这一地区(域)。因此,条例中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应改为在抵御人为难以预测、控制的自然灾害时,育成品种要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而并非对所有不利因素具有广意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五、应加入品种与新技术的相互协调、促进,避免挤压、排斥等相关内容

随着农业的发展,一些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一般要求相配套的、差别于现有品种的新型品种相搭配。但《条例》却没有给出有关新技术所需品种的支持性规定,使一些全新技术的推广无合法的配套品种可用,导致这些技术推广时常常与种子法(规)相违背,不能大面积、合法地推广应用。所以品种审定应给新技术以足够的业务空间支持。要求在新技术推出时,能及时给出最适合这一技术的品种。如果没有恰当的品种,应允许与这一技术相配套新的品系,在生产上试验,供农民审定通过并推广使用。切实使品种审定制度成为新术的研究及推广的有力保障,还原品种与栽培技术间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原始关系。改变品种审定制度成为新技术推广的障碍这种现状。

六、应增添育种者对所育成品种在生产使用期间的跟踪服务制的内容

《条例》第7条“ 育种单位或个人在培育新品种的同时,要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研究出一套相适应的栽培技术,提供生产上应用。”此款的缺欠在于育成后一次性地提出栽培技术方案,这是远远不够的。就水稻而言,致病生理小种在变,栽培技术、农业机械、甚至气候等都是变化的,所以栽培技术也不能一成不变。条例应增加:品种育成者要根据品种上年的表现及相关因子,每年度须作病、虫害趋势预测,栽培技术最新提示,以及即时性技术跟踪服务等内容条款,承担起作为育成者所应该承担的义务,惠及于民。

总之,应通过各地农协组织使品种的审定推广面积逐渐连片到县、市、省、国家。最终形成从基层到国家级的金字塔形的品种数量布局。国家级专家则须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把关性研究等工作中,为品种审定前提出警示,为品种审定时提供参考意见;总结各主要种植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大面积栽培中应注意的问题;提供全局性(较大范围)的病、虫情预报等。

参考文献:

篇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经委、经贸委、工信委)、农业(农机)厅(委、局、办)、环保厅(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

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2008]105号)文件精神,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协调机制,形成了共同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良好工作格局,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杜绝秸秆违法违规露天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部分地区秸秆随意丢弃和焚烧现象仍屡禁不止,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带来空气重度污染,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原来用于取暖做饭的农作物秸秆出现了地区性、结构性的过剩,“十二五”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同时,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存在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激励机制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群众认识亟待提高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将影响粮食安全,乃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按照本地区《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思路,下大力气加大对秸秆收集和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抓好秸秆禁烧工作,采取“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方式,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格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着力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对本行政区域秸秆综合利用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目标责任制,并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监管。落实目标任务,形成倒逼机制。各地要围绕机场周边、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旅游景区等,划定并公布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重点区域,确保措施落实到位,杜绝秸秆随意焚烧现象。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秸秆综合利用财政、税收、价格优惠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作物收获及秸秆还田收集一体化农机的补贴力度,提高还田和收集率,扩大秸秆养畜、保护性耕作、秸秆代木、能源化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支持规模;研究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激励措施;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域支持政策;研究建立秸秆还田或打捆收集补助机制,深入推动秸秆还田、养畜、秸秆代木、食用菌生产、秸秆固化成型、秸秆炭化等不同途径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建设,探索形成适合当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路线,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四、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抓紧制订并相关收获、留茬等作业及综合利用产品标准。

一是各地农业部门要针对本地区农作物种类,抓紧制定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标准并组织实施,严格控制秸秆留茬过高不得不焚烧的现象。

二是各地农业部门要建立农作物收获机械准入制度,所有收获机械必须配备秸秆粉碎或打捆相关设备; 各地要按照农机补贴政策,把秸秆粉碎或打捆相关设备列入农机补贴目录。

三是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秸秆综合利用产品和技术的行业标准,促进产品、工艺和设备的标准化,不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五、强化禁烧监管

各地要尽快制定秸秆禁烧的法规,进一步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将禁烧与项目审批、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农村生态创建、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推动地方政府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力度。强化基层环保部门禁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开发建设基于卫星应用平台的禁烧监管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秸秆禁烧监管。

六、加强舆论宣传

发挥新闻媒体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舆论引导及监督作用,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对于资源节约、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随意丢弃和焚烧对环境、交通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焚烧秸秆害人害己,综合利用利国利民”的浓厚舆论氛围。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科普教育,使广大农户家喻户晓,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情,引导教育农民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

特此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 业 部

篇8

建立网络数据监测平台,对农产品的生长过程进行全面监管和精准调控。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瓜果蔬菜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才能保持精确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怎样实行按需供给等,在一系列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曾被“模糊”处理的事情,这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管理人员或农民只需按个开关,做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就能种好菜、养好花。物联网技术现代农业可以实时定量监控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调节水肥药的投入,帮助农民实现更高层次的精耕细作,采集的农作物生长状况参数变量就可以为温室智能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增产、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物联网技术结构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它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和有线或无线通信等技术创建了一个包含世界无数物种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理念下,世界上所有物体均能够相互之间“沟通”,而不必人为操纵。

物联网根据其功能划分可分为三层: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最底层为感知层它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如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如同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中间层为网络层就像物联网的中枢神经,帮助上下层传输和控制信息。网络层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WEB服务器和后台数据库等。网络层是接收感知层上传过来的信息并进行管理和回应,因此很像生物体的中枢神经。

最上层为应用层,也就是软件应用层,即人机界面层,它与需求目标相结合,扮演物联网中的“实现者”角色即完成深度智能化。同时此层是物联网技术与多种专业技术相融合的产物,以满足各种行业的需求,从而完成软件行业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系统结构

1、总体结构

实时监测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二氧化碳量、PH值等生长条件数据,最终通过仪器上的发射设备传输至云计算中心服务器平台上,只要计算机、手机、iPad等接入该物联网平台,均可接收和控制到该监测点传输来的实时数据,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基地的远程调控,调节指定的温、湿度环境,以及通风、浇灌营养液供给等自动控制,达到综合环境控制、肥水灌溉决策与控制、紧急状态处理和信息处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等功能。系统要结合人机对话以及智能逻辑判断技术使得系统更加灵活且具有前瞻性。

2、温度、湿度等结构。

湿度是比较难检测的物理量,原因是由于湿气信息的传递比较复杂,它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相对湿度等。相对湿度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表示方法,它是空气中水蒸汽的摩尔分数同相同温度和压力下饱和水蒸汽的摩尔分数的百分比(%RH)。温、湿度的测量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对空气温、湿度的精确把握可以更加高效、准确、精细的进行农耕细作,例如大棚农业,大、中型农企等。温度的测量分为两种: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接触式测量仪器设备有电阻式温度计、热电式温度计、膨胀式温度计等;非接触式测量仪器有亮度温度计、比色温度、计辐射温度计,它们各有特点和功用。在农业生产上一般采用电阻式温度传感器。

3、触屏控制系统接入设备。

如点触控制开关灯、开关通风、开关水灌溉等,并显示当前设备的状态(是否开启或关闭);由于触屏A/D采样时功耗增加,所以软件设计中,只有在用户按下触摸屏是,才需要进行A/D转换。为了降低功耗,充分利用该芯片的能力,配合软件设计,硬件电路设计按下触摸屏时,通过PENIRQ向MCU发出中断。同时软件配置采用中断功能降低功耗,当按下触摸屏时,则PENIRQ引脚电位变低,MCU收到中断请求后可以发出启动转换命令,并查询BUSY引脚直到转换完成取出坐标。

4、支持PDA、智能手机作为操作终端,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发送短信命令即可开关农业控制设备。

移动GSM系统是基于时分多址技术的移动通讯体制,它建设最早、技术比较成熟、完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通讯系统。现在它已建成覆盖全国的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它主要提供话音、短信息、数据等多种业务,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联网和漫游,所以建立上述系统不须再组建专用通信网络。移动短消息服务SMS业务作为GSM网络的一项基本业务,以其传递信息方便,价格低廉,实时性强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可远距离无线传输等优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系统运营商和系统开发商的重视,基于这种业务的各种应用也蓬勃发展起来。

5、数据库每天相关环境参数更新。

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现代农业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平台设计,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和优势: (1)利用现代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信息及接口技术等等,通过物联网监控农作物灌溉情况、气象状况、环境状况,采集温度、大气湿度、光照、CO2含量等等的信息; (2)相比于市场上的监控系统,通过优化设计结构,增加新技术的形式,降低了成本,进一步增加了多种管理控制方式,使更多的农户能够接受本系统。控制系统的适应范围:广泛应用于中小型农业温室、水产设施、畜禽设施等方面,应用范围广,它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或营造人工环境,增强抵御恶劣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增加农业生产时间。

通过经济效益预测:(1)物联网农业设监测控制系统,可以远程、低成本、利用网络控制。(2)不仅可提高整个生态农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素养和管理水平,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还可树立良好的示范效益,成为生态农业信息化的领头羊,提高农业作品影响力,提高客户认知度,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平安. 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研究[J]. 吉林大学, 2006-05.

[2]谢勇 王红卫. 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入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 物流技术, 2007 26(4): 20-22

[3]梅方权. 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分析. 农业网络信息, 2009 (12): 23-25

[4]吴静怡, 王如竹. 太阳能温室设施农业. 北京农业, 2006(12): 11-13

[5]刘慧, 吴艳丽, 黄冠宇等.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发展概述. 现代农业, 2007(12): 15-17

[6]姚世凤,冯春贵,贺园园,祝诗平.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 农机化研究, 2011(7): 190-192

篇9

【关键词】农机管理;服务工作;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21-02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对于农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农业机械设施,更应该进一步强化管理。目前虽然农机的大范围应用取得了预期效果,可是在管理上我们仍然缺乏经验。根据农机管理方面的问题,一定要找出系统化的解决办法。

1 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作用

农机基层管理与服务组织具有健全、稳定的农机管理与服务体系,它是农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制度保障。农机基层管理服务组织的关键作用是宣传并执行国家与地方政府与农机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方针,负责农机的日常管理、安全方面监理、新技术及新机具推广、培训技术人员,还包括农机的经营与维修等社会化职能。按照主管部门的部署,利用农作物不同成熟期的时间差,有效组织农机的跨区域作业,借以提升农机的工作效率,节约使用成本。农机基层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的设立完善,给农机使用者的办证、安全生产,给新机具的推广、新技术的培训、机具维修、配件供应、经营作业等方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 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机构不健全。 现在,很多乡镇专门的农机管理与服务机构为各类形式的管理组织所取代,一些地方成立了农林水务中心,一些地方成立了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中心,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机站和农经站合并为一个机构。如此一来,一部分的农机基础管理与服务机构的编制为其余单位所占用,相应的农机化工作得不到正常开展,这种变化,极大地弱化了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作用,给农机推广、农机管理和农机监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还造成了农机管理与服务部门资产流失,资产出现转移或者平调。一些管理服务机构没有固定的办公地址,也无必要的办公设施。对于农机服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是非常大的阻碍。

2.2 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农机基础管理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农机发展的形势需要。人员多数存在年龄较大与知识老化的问题。而通过转岗形式参加到农机工作行业中的人员更是缺乏基础性培训,业务显得生疏不熟练、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不能适应基工作需要。

2.3 人员待遇得不到保障。政府的财政部门只拨付给管理服务人员工资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的差额人员,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很多都无法领到全额工资。而对于因为工作需要所进行的外出培训、学习经费,更是非常短缺。办公经费不足,福利待遇落实情况差,致使农机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一些工作人员的情绪波动较大,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最终的结果是农机人才严重流失,影响到农机事业的正常发展。

2.4 没有农机大户带动。我国的家庭承包制度,使所有的农户都拥有农机购置与使用的自,户营农机逐步形成,也形成了一些固定资产比较充足的农机大户,可是所有的农机大户基本都有如下特点:季节多、长年少;单项作业多、综合作业少;兼营多、专营少;规模小;服务不规范等等,无法起到带头作用。

3 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3.1 构建稳定的管理机构。 要强化农机基础管理与服务体系重要作用的宣传,得到社会各阶层对于相关工作的关心及支持。应当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强与稳定农机基层管理机构。在一方面逐步提升基础设备设施水平,使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在另外一方面更要加强基层人员队伍建设,悉心接纳受过正规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强的人才,优化工作队伍结构,让工作队伍走向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

3.2 提升工作人员业务素质,顺应形势发展。农机基础管理与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对于农机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只有技术工作人员得业务素质得到广泛提高,才能使各类现代农机工具的作用得到科学地、更大限度地发挥。只有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广泛提高,才能使机构内的成员自觉守法、不违章操作。才能使管理与服务工作更有效地为农村经济服务。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是使农村机械化走向正规科学的重要手段。所以一定要注意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提高,使其服务观念更强、专业知识更精,要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与职业道德,造就一支工作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通、知法懂法的管理与服务队伍,使其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基础建设提供服务。

3.3 提升管理服务人员工资水平,解除其后顾之忧。政府部门要彻底解决农机基础管理服务部门人员的待遇问题,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要注意把农机的管理与推广费用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当中去,争取逐步加大经费的下拨数额,以满足农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3.4 注意农机管理服务机构自身的功能完善。 在进行服务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经营创收和技术服务互相结合的方针,用高效、优质的服务来得到群众与领导的依赖。以政策支持和经营创收的帮助,不断使自身实力得到提高,让工作条件得到改善、生产与生活条件更加令职工满意。让农机管理和服务工作完成自我积累、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建设。要明确农机管理和服务是长期的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使农业机械化更科学发展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可以让农机行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所以构建一个高效的、科学的农机管理与服务体制,可以说是农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保障。

4 总结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在这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上,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当地情况,做好农村建设工作,保障农机安全,为农机更新与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宋良文,张鑫.浅议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0(14)

[2] 辛立国.谈如何做好基层单位的农机管理服务工作[J].吉林农业C版,2011(2)

[3] 娄传江.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机,2010(5)

篇10

一、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村干部认为承包到户以后,集体没有多少钱可管,村级经费也只够正常开支,不会有什么问题。从思想上对村级财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财经纪律的学习和运用,放松了对村级财务的日常管理,未能很好的处理相关问题,从而使农村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现象。

2.执行财务制度不严格

收入不入账、体外循环、私设小金库现象严重。一方面以支代收,坐收坐支现象严重。一部分村主要干部将自己所收取的村集体收入不及时存入指定的金融机构而自行开支,年终用白条或发票和工资抵扣。村集体和农户的内部经济往来,不通过现金,而直接进行内部抵销,坐收坐支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账款一人管。有的村书记包揽了会计、出纳一职,一人说了算,村书记的口袋成了财务室,报账员、出纳员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报销不使用正规票据,手续不规范

村级支出必须要有正规有效的可报销支出票据,按财务规范要求审批人是村书记和村主任,经手人是谁签谁,每张票据经理财小组审核盖章后,才能准予报销。但在目前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票据只有审批人,而无经办人、证明人;有的大额票据只有审批人、经办人而无证明人;有的票据既无审批人,也无经办人、证明人;有的没有符合规定的正式发票,而用白条入账。造成报账员报账时票据不能通过审核,无法入账。

4.财务公开不到位,干群关系激化

一些村组财务公开透明度不高,未起到群众监督作用,引起广大村民的不满。部分村财务公开质量不高,公开不及时,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存在弄虚作假、避重就轻现象。能见“光”的事情就公开,否则就不公开。有些财务公开表述不清、条理不明,与账面不一致,村里小金库的收支和账外账的情况从来不公开,千方百计躲避上级检查和群众监督,使群众无法了解真实情况。

5.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监督

部分村民主理财小组不健全,没有按照规定程序推选理财小组成员,多数村的小组成员由村干部直接任命,不是由群众民主选举产生,缺乏民主监督的代表性。他们从未真正行使过理财权利,履行过理财义务,对村级管理听之任之,不能代表群众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的作用。村民主理财专用章和小组成员的私章由村书记或报账员保管,村干部自己花钱自己审查、直接盖章,致使民主理财小组不理财,难理财,形同虚设。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1.提高村干部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广泛开展党的宗旨教育、警示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切实解决村级干部思想和观念上存在的问题,督促他们自觉端正思想,切实加强廉洁自律意识,把加强财务管理放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探索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着力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民主理财观念不强的问题。

2.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一是会计机构设置。农村财会人员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推选,预备人员经镇农经部门考核后任用,要保证财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独立性,选用专业过硬、道德品质良好的人担任财务工作。村干部不得兼任会计或出纳。二是严格财务审批制度。对资金的支出和报销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审批制度。特别是大额的支出一定要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三是严格按照会计规范规定进行财务处理,完善审批程序,对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坚决不能入账。

3.切实提高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

通过选举产生以群众代表为主的民主理财小组,能真正代表群众,对财务公开活动进行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有权对村集体的账目进行核查,在发现村集体财务问题时有权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上报有关情况,商议出解决方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财务监督工作中去,及时组织民主理财活动,定期参加相关财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协助村委会建立合理的财务制度。

4.落实财务公开制度

要严格执行财务公开制度,在公开财务信息时,要做到及时且内容完整,正确反映村级财务的全貌,便于村民及时了解村组财务状况。特别是每月的财务收支情况、大额资金使用、干部报酬、水电费、招待费等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列项公布。村干部、财务工作人员要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对会计资料进行仔细核查,注重民主理财会议的决议,财务公开的内容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讨论,一致同意后才能公开。财务数据公开后要采用一定的形式对群众反馈的意见进行收集,对财务公开暴露出的问题,负责人员要及时处理。

5.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采取各种措施对村班干部和财务在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采取各种形式,提高村级财务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努力培养一支业务精通、素质优良、敢于负责的财会人员队伍。争取尽快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落实贯彻到村一级,同时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使农村财会人员管好家,理好财。

6.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开展财务审计

篇11

摘 要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制度、资金、监督和人才的多方面的原因,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积极找到解决办法,完善农村合作社的管理,推行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力求在农村合作社的建立过程中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尽量规避,找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村 合作社 财务 问题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

第一,农村合作社的财务制度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漏洞。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没有资金安全漏洞的,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安全漏洞,例如:合作社内部很多应该分工设置的财务管理项目存在重合管理的问题,会计、出纳、审计等重要环节都有重复管理的问题,导致很多重要资金都能够通过几个人就可以完成非法转移,加上农村合作社的资金往往是小笔但是繁多的,对具体管理也产生了影响。

第二,农村合作社对于合作社的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约束。从农村的具体情况来看,家族式的模式显著,很多农村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无法阻碍当地农村家族的合作模式,对于一些小型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第三,对于农村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必须要强化预算制度的规范,但是目前合作社的预算制度过于简单,合作社的长远预算需要有周期性的规划和资金设计的预算,但是这些工作都没有在合作社内广泛开展起来。

第四,在制度建设方面,很多合作社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规定执行,这个试行制度要求合作社应根据本制度规定和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账簿,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本着民主、自愿的原则,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核算。但是,很多农村合作社没有完全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还是在走着原始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无法走出困局。

二、资金营运能力差

第一,合作社的融资困难,很多合作社虽然提供了较强的服务性,但是相对于城市大型企业的支持而言,很多国家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对合作社没有信心,导致借贷问题严重。解决对策:争取在合作社党支部牵头的情况下,争取农业生产运营的专项担保基金,用基金作为社员扩大产业贷款担保,以破解资金短缺的“瓶颈”。同时,也能够在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下形成品牌效应。总之解决融资问题就要尝试实现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一体化财务管理的模式,解决实际的融资难问题。

第二,农村合作社的资金分配也存在很多问题,合作社还没有形成全面的股份制模式,自然也就导致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不够明确,这种随意利润分配的形式一方面导致了农户的不信任,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解决对策:对于资金分配管理问题要尝试进行明确的账目核对工作。明确的管理是我国农村合作社资金分配管理的关键,其主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形成详细的股权计算,避免出现不平等的问题也避免了财务核算与管理的随意性,失去入股村民的信任。

第三,资金预算能力较差。解决对策:要对经营项目进行明确的预算。例如:对于小尾寒羊的饲养问题,要明确预算期价格“小尾寒羊价格(优质种羊)3-8月龄:羔羊360-1000元、1-2岁怀孕母羊1200-2400元。波尔山羊价格(优质种羊)1代220-320元、2-3代280-360元、4-5代400-680元、纯种种公羊 2000-3000元。奶山羊:500-820元。”而且要对预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财务记录,例如:小尾寒羊的养户缺乏科学的喂养方法,饲料浪费大,利用效益低,养牛成本高。有的没有喂养经验,出现很多积食病牛,有的还造成死亡等。

三、审计监督形式化

首先,内部审计制度缺失,农村合作社的内部审计制度更多的是形式化,很多审计组织只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完全赞同,导致内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一方面就是由于利益分配的因素而一味地反对,导致很多合作社的活动无法开展起来。

其次,外部审计制度缺失,农村合作社的外部审计更多的是要依靠财务管理的形成部门,而对于村民的民主监督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人员虽然经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分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责任意识不强,没有认真履行权利和义务。这样的情况下监督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基本不了解,平时只是听财务人员汇报工作,但并不知道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而财务人员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弄虚作假、谋取私利。

四、财务人员素质低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人才因素的影响,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很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例如:“松原市宁江区大洼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对某村的财务人员调查发现,财务人员的选用,一般都是由村级领导就地任命,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正规的培训,在4名会计中有2人没有参加任何会计培训,缺乏必要的法律、财经基础知识。解决对策:通过推行会计选聘制,各镇(街道)吸收了一批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为农村财务管理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改变了农村会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实现农村会计人员的年轻化、专业化,提高了顺德农村财会队伍素质。另外,有的会计业务上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会计法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由此可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是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综上所述,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制度、资金、监督和人才的多方面的原因,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积极找到解决办法,完善农村合作社的管理,推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06).

[2] 张光涌.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8).

篇12

[关键词] 农机管理 问题 加强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70-01

一、前言

农机站是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是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机化实业的发展。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机事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推动农机走出困境,突出重围的关键所在。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又为基层农机服务机构提出了更好更新的要求,农机化发展又迎来了久违的春天。目前,我国已成为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国,农机应用推广、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政府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越来越大,积极性越来越高。农机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及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使得农机发展进程迅速前进,相应的农机管理服务工作进程也随之加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机服务管理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机工作效率和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

二、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仍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党委政府的要求和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农机销售市场与维修市场管理比较松散、农机商品假冒伪劣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农机销售市场上,行业自律性还有待加强。一些农机销售宣传信息中,经销单位员工为了销售新产品而夸大农机性能,宣传内容往往与产品实际情况不符。这类情况有欺诈用户、误导用户的嫌疑,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是农机销售市场秩序出现混乱。在农机维修市场中,作为维修重要保障的三包服务,经销者往往为了拉住客户而挂出“底盘件终身包换”的字样。这种无限制的许诺不仅对生产和流通企业造成了负担,还使农民的维修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此外,农机维修所需的零配件质量问题也有待加强。农机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销售量的增加,形成了一些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农机零配件生产、销售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和劣质产品也随之泛滥。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整治和完善。

2.缺乏必需的经费保障,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人员工资水平不高,农机专项推广经费不足,导致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力度下降。农机推广服务人员是农机推广和服务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工作任务多且多繁重。而各级财政部门由于经济限制,农机推广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农机推广和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范围广泛的过程,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效完成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投资还远远不能满足现有需要。

三、加强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

1.要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利用率,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民对新机具、新技术的知晓率,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的普及率。

2.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将全场农机发展与建设有机结合。科学测算管理区应拥有的农机总动力,具体根据耕地分布制定细化到村、组、农户的农机发展规划,规划涉及到耕整、收货、插秧、烘干、以及施肥、定植等农机领域,指导全场农户,选择机型,明确目前全场机械现状和发展的空间,有效避免农户盲目购机,从而导致资源浪费。

3.加大培训力度,培育壮大农机服务组织。全场要制定年度培训计划。聘请农机学校教师和工程师对新型农机具的使用和维护进行专题培训,培训活动可选取灵活方式,即集中培训和分散到农民家中田间地头培训,让购机农民在第一时间掌握新技术,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机具的使用率。

4.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把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与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阳光工程培训和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与推广“五新”新机具入户宣传相结合,与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相结合,做到哪里有农机,哪里就有农机安全宣传,牢固树立安全与发展理念,提高农机驾驶员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为农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5.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按照部、省有关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入户挂牌与驾驶证申领规定,做好行驶证、驾驶证核发工作,规范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年检工作,从源头上消除不安全因素;通过延伸服务,送检下乡,努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水平,坚决制止无牌无证和未经检验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投入农机作业。

6.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加强与安监、公安交管等部门协作配合,积极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活动,对安全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纠正一起、查处一起,有效制止拖拉机无牌无证上道路行驶和拖拉机违法载人等严重违章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事故隐患,杜绝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促进全场农机安全生产。

7.加强农机维修管理工作,以实施《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为主线,以提高农机维修经营服务网点的持证率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提高农机维修质量、维修能力和维修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管理,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逐步形成以农机维修中心为龙头、企业售后服务为主体、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社会网点为补充的农机维修网络。

四、总结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依靠科技兴农,优化农机产业结构,加快农机社会服务化的发展进程是农机化工作的重点,而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则是推动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的基础。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农场农机站的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来考虑,不折不扣的落实好“三农”工作,并进一步完善农机站的管理体制,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兴旺、邵秋丽;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5).

篇13

1.1秸秆总产量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省陆域面积中,山地丘陵占70.4%,平原占23.2%,河流湖泊占6.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2012年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5.13万hm2(包括稻谷、麦类、玉米、豆类等),全省秸秆理论产量(通过草谷比计算所得)为1194.76万t。从种类数量上看,以水稻秸秆为主,达760.6万t,占秸秆总量的63.7%;其次是油菜、茭白秸秆,分别为87.00和71.79万t,占总量的7.3%和6.0%;豆类、麦类、玉米、棉花等秸秆均在50万t以下,占比不超过5%。从区域分布看:嘉兴、绍兴、杭州最多,其次是湖州、金华、宁波、温州、台州、衢州和丽水,舟山最少、仅占0.46%。

1.2秸秆综合利用

浙江省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多样,主要有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食用菌基料化以及原料化等途径。水稻、大小麦秸秆以还田为主,棉花、豆类秸秆以用作燃料为主,玉米秸秆以饲料为主,茭白和桑、果树枝条以作食用菌基料为主。据测算,2012年浙江省秸秆利用量达936.9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为78.4%,其中作肥料利用722.8万t占60.5%,作饲料利用94.4万t占7.9%,作食用菌基料利用39.4万t占3.3%,作能源利用(不包括炊事燃料)27.5万t占2.3%,作其他利用52.6万t占4.4%。其余秸秆主要是炊事燃料、露天焚烧和田边、路边弃置。以上利用结构表明,浙江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层次较低,深度开发高值利用比例不高。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秸秆资源分散、收贮困难、利用经济性差、相关扶持政策不明、秸秆禁烧监管难度大等问题。据调查和监测分析,露天焚烧比例较大的秸秆有小麦、水稻、油菜秸秆,季节主要集中在5-6月和10-11月。秸秆利用不高和焚烧的主要原因。一是种植特点因素。浙江省农作物复种指数高(2.0以上),全量还田不利下季作物播种和生长,农户对部分难于还田的秸秆采取露天焚烧处理。二是秸秆资源分散利用附加值低。农作物秸秆量大面广,资源分散,收集、运输、贮存成本高,难度大,利用效益低,主要以就地还田利用为主,饲料化、基料化等高值利用方式受产业规模制约只在局部地区得到应用,占比较小。三是露天焚烧监管难度大。《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明确环保部门牵头秸秆禁烧工作,《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也有禁止露天焚烧的相关规定,但由于露天焚烧的主体为种植农户,面广点散,基层环保执法力量有限,监管处罚难度大。四是秸秆利用扶持政策不足。目前浙江省除嘉兴市已出台秸秆机械切碎还田专项补贴政策外,省和其余市县基本没有秸秆利用的专项资金等扶持政策,影响了农民和企业利用秸秆的积极性。

3建议

《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秸秆及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秸秆资源化、商品化。力争到2017年,基本实现秸秆还田和多元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长效监管机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加强秸秆禁烧监控,严防随意露天焚烧秸秆。”根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本身的特点,针对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消极和阻碍性的因素,作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领导,部门协同。积极推动落实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的政府主体责任,结合产业布局,制定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并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积极推动落实乡镇政府的实施责任,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田头地块、到生产主体,建立干部包村联户制度。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农业、发改部门牵头负责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导,环保部门牵头负责禁止秸秆焚烧监管,财税、科技、经信、交通、国土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加大对秸秆利用的支持,共同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将秸秆综合利用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明确扶持内容、扶持环节和扶持重点等。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以《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09-2015)》为引领,研究制订秸秆发电、固化成型、食用菌基料、畜禽饲料以及秸秆收贮运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在秸秆禁烧方面,制定秸秆禁烧和加强卫星遥感监控的实施方案,并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强化科技,加强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鼓励秸秆利用技术的产业化,提高设备科技含量和加工制造能力。注重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和技术研究,纳入重大科技专项予以支持;引导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机具的研发与转化。

篇14

关键词: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关键问题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民生,加之农村人口较多,需要适时地发展农村经济,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优化国家的经济结构,适当的提升国家的内需动力,是政府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国策[1]。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逐渐告别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农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经营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形式发展起来,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就业难题,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科学地平衡了国家的经济结构[2]。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存在着规模小、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农村经济的财务管理始终面临着较大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产业的升级。

一、农村财务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状分析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财务管理。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比例接近70%的农业大国,城乡之间的显著差距就在于两者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虽然现阶段政府正在竭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面对农村财务管理的问题,还是应该积极的寻找合理措施加以解决,避免因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不当,影响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3]。(一)财务管理制度严重缺失。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下,农村经济的财务管理落实不到位,主要是以村镇为基本单位。但是这些机构,缺乏专业水平高和执行力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加之相关财务部门的设立不完善,影响了整体的管理水平[4]。在一个村中,往往只配备一名会计,会计人员还会涉及多个村镇的财务业务,与现阶段财务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相背离。另外,由于知识普及不到位,同时掺杂着某些私人利益,使得农村的财务管理报账流程涉及不全面,且相关的形式较为单一,财务报表制度和相应的监督制度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而导致农村的财务管理发展停滞不前[3]。(二)财务管理意识不深刻。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情”相对于法律来说,占据了更大的比重,在农村财务管理中也会体现出来。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1],人们对于农村财务管理的认识不足,还有一部分人对于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导致财务管理问题频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加之农村人口整体的文化水平不高,在薄弱的财务管理意识影响下,让财务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人情”思维的存在,也导致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受到极大影响,严重制约着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三)缺乏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为了确保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又能让其更好的发挥出服务性,必要的监督监管机制十分重要。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分析,监督监管机制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由于国家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形式过于单一,使得部分从业人员开始做假账。另外,监督群体的监督力度不足导致监督机制无法顺利执行,使得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1]。(四)民主理财体系不规范。虽然农村已经设立了专门的民主理财小组,但是其中的成员并不是所有村民的一致推选,而是由村政府指派任命,因此难以得到农民的认可,无法树立可信度,更不能代表广大农民的具体意见[4]。有一部分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本身缺乏责任意识,同时缺乏足够的理财经验,在没有掌握扎实的财务管理知识的基础上,从事了相关的工作,无法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导致其工作态度不积极,影响了民主理财小组职能的发挥,甚至于遭到了农民的反对。

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措施

伴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农村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5】。不管是村级政府部门还是上级领导,都应该综合分析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并且在仔细分析和深入调研之后,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后,财务管理的中心和手段逐渐转变,由实物状态管理模式转变为价值形态管理,从对资产的管理转变为对资金运作模式的管理。现阶段,农村财务管理的基本执行单位是村级的会计财务部门[1]。因此从这个角度上分析,可以将基本的执行单位作为主要的切入口,将农村财务管理委托于上级财管部门,由此体现出权威性和合法性。财务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保证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更及时的发现、解决出现的错误。结合财管体系建立的具体经验,在分析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发展稳步前行。(二)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应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考核,确保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达到一定的标准。由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甚至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难以满足现阶段财务管理的需要。从这个角度上分析,相关部门应重视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建立完善的资质审核制度,并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定时定期地开展资质评价。经过对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的考核,可以保证及时净化行业的空间,让优秀的人才为农村财务的长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三)强化监督管理力度。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同时要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违纪现象及时严惩。如果仅仅依靠上级部门的监督,可能无法全面落实。因此全民的积极参与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任何合法的村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加以纠正和举报[4]。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发挥相应的职能,积极地处理不作为的行为,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清除障碍,为日后的发展保驾护航。(四)政府加强扶持力度。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通过派遣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为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5]。另外,国家相关部门应适时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震慑不法分子,不断地推进农村财务管理的法制建设,更好地发挥出各项经济活动核心的价值。政府只有加大扶持力度,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稳步运行,同时推进农村的建设进程,让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五)重点推行民主理财。为了让农民更好的监督村里财务状况,针对不合理的开支加以控制,设立更加合理的民主理财制度至关重要。依照相关的调查显示,现阶段农村民主理财制度设置不合理,贯彻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预计效果的诞生[1]。农村需要适当的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小组,其中涉及到的成员需要由所有的村民一致推选产生,这样才能代表广大农民的意见,由这样的理财小组代表参与决定各项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利益的事项,比如征用集体土地和购买集体资产等,可以让广大农民信服,并且反映出农民的真实心声。

三、结语

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一项占有重要地位的工作,它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管理状况和发展趋势,关系到千万农民的切身利益。面对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基本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立足实际的情况,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农村建设的进程注入活力。农村财务管理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农村的稳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导致农村经济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坚持相应的原则,依照事实依据,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修正,树立坚定的农村财务管理目标。

作者:王芳 单位:山东省高密市人民政府醴泉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谢成武,李娟.关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21):249.

[2]郑恩芝.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18.

[3]朱小林.试论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重要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5,(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