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范文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15:33: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国际贾易 问题 对策

    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600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基因生物工程技术有关。因此,转基因食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焦点。这种现状对作为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大国的我国在该领域保持并扩大份额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积极关注和预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中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日显紧迫。

        一、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dna双螺旋结构片段。无数特定的基因相互连结,构成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转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的过程。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自从1983年首例转基因烟草问世以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争论甚为激烈,逐步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支持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可增强粮食产量,减少食品生产的投人,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间题;(2)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特性,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3)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种,使食物更加可口;(4)转基因技术可准确地生产人类想要的动植物品种,克服传统嫁接及杂交技术的不确定性,使癌症等顽症的治疗可望取得突破。反对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学上的混乱;(2)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问题,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难以确定;(3)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过敏反应;(4)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作用、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对环境的威胁等问题还未得到证实或解决;(5)一些实验已经表明了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影响。上述两派观点争论至今,双方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尚有待时间来证明。

    二、当前国际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1997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约为1100万公顷,1998年上升到近3000万公顷,1999年底达4000万公顷,2000年约为4500万公顷,增长十分迅速。进人21世纪以来,其发展势头更是迅猛。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最先进的国家。目前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ss%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目前,大约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据估计,从1999年到2004年,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从40亿美元扩大到200亿美元,到2019年将达到7s0亿美元。专家预计,在本世纪初,很可能美国的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

    1997年初,欧盟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使美国出口商每年蒙受约2亿美元的损失。美国要求其出口商向欧盟提供他们出口的玉米并非转基因产品的证明,但欧盟只认自己的检验标准。1999年7月,欧盟环境部长们决定无限期延长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禁令。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受欧洲国家和本国市场抵制的影响,2000年全美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锐减了24 %,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55%下降到2000年的48%转基因大豆则由1999年的57%降至2000年的52%。

    近年来,我国转基因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也有较大进展。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已经开展了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品种的转基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转基因药物、转基因作物、农作物基因图谱与新品种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目前我国只有抗虫面、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和延熟番茄等少数品种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1999年中国种植了30万公顷转基因作物,较1998年增长了2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品种是棉花。该报告表示,目前中国转基因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居全球第四位。另外,我国在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报道,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日前利用改进的plr结合核酸杂交技术,从一批进口大豆中成功检测出了转基因成分。此外,广东、江苏等省的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也具备了对转基因产品的检测能力。

    三、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

    在世贸组织的现有多边贸易协议中,与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有关的协议有二,即《卫生与植物检哭刻昔施协议》( sps)和《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前者规定:各成员国为保护境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或健康,可以采取必要的检疫措施,并允许各成员国在认定某种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时,自行制定本国的规则并建立相应的贸易壁垒。后者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必须有合理的目的,而且实施的成本必须与目标相称。具体到转基因食品,由于各种观点的科学依据不足,人们的认识不同,现有多边贸易协议的规定过于模糊,解释空间过大,对转基因食品缺乏约束力。

    由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规定不甚严密,以及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世界各主要农产品贸易国都对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采取了不同立场,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争端不可避免。以下为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1)美国:在生产、流通中不给予任何限制;不人为划分消费食品是否属于转基因种类;基因改造作物毋须用标签注明;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对转基因食品施加贸易壁垒。(2)欧盟:对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持谨慎态度;要求在其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提醒消费者可能存在风险;强调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

权采取预防性措施,主张制订有关生物标签的多边规则。(3)英国:支持发展生物科技,但在没有证据显示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情况下,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大型连锁超市和餐厅不得出售经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等食物,多数地方禁止学校和老人院的餐厅使用转基因食品;自1999年9月起,饮食行业必须在菜单上标明食品里转基因成分,否则罚款5000英镑。(4)俄罗斯:不明令禁止转基因食品上市销售,但对2000年7月1日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有在包装上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要求;从2000年7月1日起,没有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转基因食品将禁止上市。(5)日本:持较为中立的立场,一方面对转基因食品有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对其安全性又有所顾虑;规定采用基因技术获得的农作物及食品不能作为绿色食品;2000年4月公布30种转基因食品目录,对目录中列明的品种需要加注标签。

 据上可知,对转基因食品所持的不同观点和立场,将直接决定一国或地区对此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转基因技术开发领域一直处于国际前列的国家,极力主张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管理。美国作为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积极倡导者,认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与非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没有实质的区别,转基因食品是一种科技创新,是用现代科技去加快自然选择的过程,只要转基因食品通过新成分、过敏原、营养成分和毒性等常规检验,就可以上市。

    二是欧盟内部大多数国家奉行较为严厉的管理制度。基本的认识是,在转基因食品(作物)拥有众多优越性,如遗传性稳定,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快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病害、抗盐碱、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作物产量等等的前提下,其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至少存在着潜在的、不清晰的危害性,而对此则需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来加以进一步的证明,除非有技术的证据支持,并足以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否则将不改先前的严厉的管理措施。

    三是相对于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应用性开发较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措施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国家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权衡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利弊,往往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基本的观点是,转基因食品(作物)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虽然目前尚存在一些较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但只要深人研究,趋利避害,就一定能在避免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发展,同时又满足本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对粮食产量的进一步要求。

        四、我国的相关对策分析

    各国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争。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致,转基因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规模的不同,更加剧了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市场决定观念,欧盟及其他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究其实质,则是对美国在这一领域垄断优势的抵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鉴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长期影响,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各成员国只能自行制定相应的贸易标准和政策。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应尽早制定有关转基因食品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法规。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相应的对策安排:

1.       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上有三种模式或路径:一是将转基因食品视同其他普通农产品,对其进口不加管制;二是采取“二嗯英”模式,禁止转基因食品的进口;三是在严格检疫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转基因食品进口,并在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包装上作出提醒性标记,让消费者判断是否购买。不难发现,第一种选择可能对我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导致某些农产品市场最终被几个拥有转基因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垄断,以致对经济安全造成影响;第二种选择可能会给我国对外谈判、履行承诺带来很大压力,并可能引发贸易战;第三种选择符合国际惯例,可能是对我国较为有利、可进可退的政策选择。此外,对进口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转基因检疫,张贴提醒性标记,会加大进口商的成本(约增加10%左右),消费者也可能会持慎重态度,从而削弱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以维护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篇2

1. 商务英语概述

所谓商务英语,即人们在商务活动中使用的英语语言,通过规范专用的英语体系实现交易双方的有效沟通,达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和目的[1]。我国对于商务英语的使用时间较短,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所使用的商务英语仍被称作外贸英语,其使用范围和途径仍较狭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我国与世界多国的经济贸易关系逐步建立起来,并在不断的接触和合作过程中,实现了国际贸易的建立和发展。商务英语被越来越频繁地利用到国际贸易过程中,贸易双方通过贸易谈判,实现各自双方经济利益。商务英语使用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广,除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之外,还被广泛应用到经济、保险和营销等多个领域当中[2]。商务英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也就使得熟练掌握该语言工工具并充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2. 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存在的问题

2.1语言和文化的不同造成交流谈判障碍

我国在实际运用商务英语从事国际贸易谈判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谈判过程的巨大障碍。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会由各种因素导致其产生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风俗习惯和思想价值观念上存在巨大差异[3]。就中西方的差异而言,首先,中国以汉语为主要语言,西方则以英语为通用语言,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造成双方交流的极大不便,需要在同一语言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有效交流和沟通。其次,中国因悠久的文化历史,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内敛含蓄的表达形式,西方国家则更倾向于外放和自由的表达形式。双方语言文化和价值文化的不同,导致双方在谈判时容易存在交流障碍和理解上的误会,导致谈判面临诸多难题。

2.2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谈判受阻

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到企业所在国家和社会文化的极大影响,无论是在价值观还是处事原则上,都会留下深深的烙印。中国的发展历史较长,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形态过渡时期,并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以和为主要处事依据以及以情为交流准则的文化状况。企业文化受此影响,也形成了以和睦团结为交流手段和情分重于事理的处事态度。西方国家因其发展历史较短,且国家政治制度是在不断的革命改革的过程形成的,思想理念偏向于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理论,以竞争和争取为主要行事办法。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使得双方在谈判交流中存在严重分歧,重情和重理的处事态度无法保证谈判过程的和谐与顺畅,难以达成共识,出现谈判中断甚至合作终止的情况。

2.3修辞运用不当,造成对方误解

商务英语与一般英语不同,有着专门的语用系统,在不同的修辞手法下,表达的意思和传达的理念也各不相同,甚至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商务英语交流需要在保证正确信息传达的同时,保证语气和态度的礼貌和委婉,使双方在友好平和的状态下进行谈判交流,构建良好的谈判环境,达到谈判预期目标[4]。然而,目前的国际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的使用规范存在较多问题,在进行自我表达时,没有注意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造成对方产生误解,对于表达的语气和态度存在疑问,导致谈判的崩溃和终止。比如,在表达贸易对方合同存在疑点时,表达成“I’m sorry,but I think you cheated in the contract”.这样一来,虽然表达了自身的观点,但容易造成对方的难堪,使双方的合作面临危机。

3.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谈判中问题的对策

3.1认同并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

要想有效运用商务英语,实现最佳的国际贸易谈判效果,首先,应当认识到双方存在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认同并尊重这一差异,进而通过语言技巧和差异消除,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应当认识到,中国的含蓄内敛与西方的自由奔放虽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但在商务英语交流当中,可通过良好的商务英语翻译技巧,将我方需要表达的意见通过翻译加工,以适应对方的文化特点和语用习惯,实现双方的有效交流。同时,应当确保对双方文化的充分了解,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有充分掌握,并能就双方文化习俗的不同和思想价值观念的不同进行归纳和总结,以避免双方的文化冲突造成贸易谈判受阻。坚持的交流合作方针,实现良好的贸易谈判效果[5]。

3.2遵照实事求是原则,注意语言的运用

企业文化的不同,导致贸易谈判双方形成交流障碍,商务英语的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应当充分认识到,中国企业受传统思想价值和文化理念的影响深远,在处事的方式上容易走向以情为主、事理为次的体系当中,与西方利益为先、事理为重的处事办法存在激烈矛盾与冲突[6]。在商务英语的运用上,应当贯彻实事求是的行事办法和方针,语言的表达能够做到规范和严谨,并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首要目标。在语言的运用上,应通过使用疑问句和条件句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既能获得对方的充分关注,还能在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并能对双方的谈判有积极心态,确保贸易和事理的优先地位。

3.3规范修辞的使用,确保礼貌和平等

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的使用应当确保其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能够保证谈判交流过程中的顺畅,还应确保谈判环境和气氛的和谐与融洽,使双方共同感受到对方的尊重和诚意,能够彼此信任,建立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修辞的有效使用,能够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使对方准确捕捉到信息内容,了解相应的利益诉求,并实现谈判过程的顺畅。应当在谈判过程中,尽量使用委婉语气的修辞办法,使对方感受到我方的礼貌,形成良好的印象。如,使用“We suggest you make a reasonable reduction in price”相较于“I want you make a reasonable reduction in price”更显礼貌委婉,易被对方接受,保证了谈判双方的平等关系。

篇3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取得了稳步发展,在金融体系和对外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局限,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进程。

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现状

(一)融资规模扩大化

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16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7.9%。银行纷纷看好并抢占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以中国银行为例,2013年累计完成国际结算业务量3.4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02%。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进出口发展与国际贸易融资有着明显地正比关系,进出口的发展与国际贸易融资相互促进,既推动了进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量,也增加了银行大量的中间业务。

(二)融资方式多样化

为了满足国际贸易中进口商和出口商的需求,我国银行业在融资业务中推出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归纳起来有六类,即货权质押授信业务、退税托管贷款、信用险项下融资、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供应链融资。目前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统一授信的管理方式,使企业和个人的融资业务能够统一规范管理,在授信额度内可以快速、便捷地办理融资业务,满足了融资的实效性。目前信用和资产融资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最常见的信用证业务中,进口商通过授信开证和进口押汇等方式融资,而出口商通过红条款信用证融资。其他如保理业务、跟单托收业务、出口代付业务、进口保付业务等,如今也已经被大部分银行所采用,提高了我国银行的收入水平和进出口企业的支付水平。烟台一家贸易公司,出口额不到200万美元,在2013年7月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通过投保便利融资270万美元,大大改善了公司资金流动状况。

(三)融资地位增强化

我国的各大银行在注意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后,对运作方式和机构设置进行很多有益改革。比如中国银行为了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地位,其国际业务部在2011年就和信贷部结合,通过国际结算业务充分发挥银行间接融资功能,提升了银行在国际贸易方面融资的专业性,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增强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力。2012年工商银行山东分行在多地推出同业国际结算业务,力求扩大基础薄弱客户授信额度限制,拓宽国际结算业务市场渠道,增强市场份额。2013年8月2日,招商银行兰州分行建立“商贸通、资本通、财富通”体系,并把该体系放到重要发展战略高度,助力企业对外贸易融资。

(四)融资风险复杂化

国际贸易融资时刻面临着诸如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险之类的风险,且表现为不可预见和复杂化的特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长期的低迷,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国际贸易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部分出口依赖型企业因国外经济不景气,被迫取消订单,引发资金链的断裂,丧失偿还能力。另外有些企业为获取银行融资使用财务造假、贸易欺诈等手段,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尤其是2005年5月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而且我国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发展水平距欧美还有很大的距离,汇率风险在深刻影响着国际贸易融资。2014年5月4日,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提到了2014年一季度中国又遭遇11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共27起贸易调查,同比增长了23%,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所导致的困境也无时无刻不加重着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银行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无时无刻不在和风险打交道,因此银行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风险管控体系。我国的银行在对央企、大型国企等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中,经常会忽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在授信额度上往往容易放松,有些情况下还会违反国家相关财务制度,对企业的账户、现金管理进行违规操作,以谋取一些短期利益。2009年2月12日,中铝集团宣布对力拓公司展开收购,在融资环节,银行的风险管控部门未对并购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而中铝集团又有着较深的国家背景,四大国有银行向其提供了210亿美元的贷款。同年6月5日因力拓单方撤销协议而终止并购,银行因此承担了巨额坏账。另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相关手续过分教条化、形式化,只注重实物担保,对企业的一些较为个性化的担保物,如应收账款抵押、出口退税抵押等,则较为忽视。这样一来虽然银行规避了很多风险,但长期来看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是起限制作用的。银行如何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是我国当前银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进出口企业信用水平较低

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年我国贸易合同的履约率约为50%,商业信用整体水平较低,另外信用体系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很多国际贸易的纠纷就是源于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的时间不长,信用数据库相对缺失,信用咨询和评估机构也比较少。在国际上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掌握了全球大量外贸资料,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信用评级,而我国虽也有一些专业评级机构,但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经常饱受质疑,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比如2004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中国银行联合推出的押汇业务,设计初衷是帮助企业融资进而扩大国际贸易额,但由于相关信用评估的不准确和一些进出口企业逃避还款的侥幸心理,银行贷款经常无法如数按时收回,使银行蒙受损失,进而对这些国际贸易公司今后的贷款都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对整个金融体系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国际贸易的融资离不开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因为脱离了信用,许多融资业务的基础就被动摇了。

(三)中小型进出口企业普遍缺少抵押资产

据海关统计,2012年和2013年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的贸易额均超过了我国贸易总额的60%,轻工业、小商品等出口产品几乎全部出自于中小外贸企业。目前我国进出口企业中有超过80%的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中小进出口企业可以更灵活的利用地方资源,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外贸服务,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但由于生产规模较小,业务范围较窄,这些企业往往缺少能够抵押的资产,因此在国际贸易融资上很多程度要依靠民间借贷。2014年5月29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只有12%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正规借贷,无法获得正规贷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合格的担保物。而全国民间有息借贷平均利率为36.2%,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因为在正规金融机构贷不到钱,不得不转投民间金融机构,因此需要承受高额的资金使用成本,加重了其贸易负担,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外资银行开始挤占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市场

外资银行自2006年12月可以在华开办人民币业务以来,逐渐对我国本土商业银行的融资业务产生了冲击。2014年6月3日在上海举办的“国家使命:上海自贸区与金融创新”论坛上,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表示还要继续对外资银行放宽限制,扩大金融改革成果。自贸区的这种情况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国家开始鼓励外资银行参与到中国的经济里来。由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福费廷业务较少,外资银行恰恰利用了这个机会,加大力度在国内进行业务宣传,再加上外资银行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多年的业务经验,融资产品和服务也比较成熟,在抢占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占有一些优势。2002年,南京爱立信公司提前偿还19.9亿元南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贷款,继而转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了贷款合同,事情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资银行无法提供爱立信公司在国际贸易中所需要的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

(五)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缺乏创新

虽然我国银行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种类与日俱增,但其本质上仍然大都以传统的如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等,同质化相当严重,这些传统融资业务约占对外贸易融资总额的70%。然而目前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更多更复杂的贸易方式,比如供应链产品融资、福费廷渐渐成为主流。这些先进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资银行融资业务的开展,更制约了进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规模,尤其是对资金水平较差的中小进出口企业非常不利。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里国际业务比重已经升至约50%了,这也就说明了国际融资业务是银行未来重要利润点。欧美发达贸易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着的贸易融资产品,要求我们国家的银行也要在银行结算方式、融资产品上开拓创新,跟上时代步伐。

三、完善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一)增强银行内控体系建设,提高信用风险管控水平

伦敦第一家银行在1990年取得ISO9000质量证书之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纷纷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这些欧美银行的融资效率,更快捷地向客户提供了服务,并满足了国家金融监管的需求。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应该在以下具体方面努力提高:一是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标准化风险系数、加强国际贸易融资项目的事中和事后检测;二是银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审贷分离”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三是对于中小进出口企业则可以建立授信的单独快捷通道,简化程序和步骤,满足其小额短期贸易融资的时效性。

(二)完善进出口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除了银行应该加强内控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企业和个人往往缺少信用风险观念,而信用管理也未被大部分企业所重视,国家也缺少这方面的监控数据。首先可以根据进出口企业的信用状况,对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实行有区别的利用,让银行更有效地管理风险。另外,建立进出口企业信用评价系统,使用各大门户网站和进出口产业专业服务网站进行定期公示,为进出口企业和银行提供有价值的信用信息。只有信用环境改善了,银行的内控体系建设才会显示成效。

(三)增加抵押融资方式,增强进出口企业活力

在目前买方市场情况下,货到付款和赊销等销售方式成为主流,应收账款成了企业一项庞大的资产,因此,银行可以进一步完善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为了管控风险,银行可以用资产证券化、再担保等方法来处理。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所占比例会不断扩大。另外,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抵押融资,加入了信用贷款的理念,以出口应收账款为基础,将信用保险赔偿权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在这个过程中,出口商无需提供实物抵押,提高了融资效率。再者,信用风险被转嫁到保险公司,也避免了银行在将来面临坏账的危险。

篇4

关键词:校外实训 双师教师 无缝对接

一、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的意义

(一)校外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上,国际贸易的各门课程都是孤立的;在校内实训的环节中,也常是分模块进行模拟训练的。但在真实的校外实训中,需要学生按照业务的需要和国际贸易业务的流程,将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法、国际结算、国际运输与保险等贸易基础知识与实际的业务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对在校内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温故知新,以便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学生们的知识体系还会完整化、系统化以及综合化。

(二)校外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学校里学生们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教师们很少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至于学生们懂理论不会实践。在校外实训的真实的业务环境中,为了可以接触并亲身融入到一整套的外贸业务中,就需要学生们亲自动手书写电邮、缮制单据,以及与国外的客商、内地的货物供应商、海关、税务局等许多单位和人员打交道。学生们在这其中,不仅学到了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校外实训有利于学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

学生在校内学习国际贸易知识时,主要的依据是课本。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是一门活跃的学科,全球的贸易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知识也几乎随时在变,但是有的学校至今还在抱着INCOTERMS2000进行讲授。如果想要随时抓住国际贸易知识的脉动,掌握最前沿的国际贸易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跟上时代,最好的办法便是投身于国际贸易的最前线。

(四)校外实训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扩招使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学生毕业后不能达到立即上岗状态也使企业不愿雇佣应届毕业生。校外实训环节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毕业前即可达到上岗要求,实现了人才的无缝对接。而且有的学生在校外实训期间已经被所在企业看好并向其抛出欢迎他们毕业后来企业上班的橄榄枝。因此,校外实训非常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

二、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校外实训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很多学生对于校外实训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是走过场或是自己在毕业之前走出校门找工作的机会。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被分配到的校外实训企业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企业的标准,所以在实训企业里,也往往学习态度消极或是经常性缺勤。

(二)学生校外实训的时间短、深度受局限

学校往往安排学生在大学的最后半年去校外实训,扣除两头的寒暑假,学生们的实际校外实训时间仅为三个月左右。而从只掌握理论到能对外贸业务驾轻就熟约需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再者,因为涉及到商业机密,很多重要的或是核心的业务都是由公司内部人员处理。所以,学生们在短短三个月的实训时间里,只能接触到外贸业务的皮毛。

(三)校外实训企业资源匮乏

学生去校外的企业进行短暂的实训,在此期间,学生几乎不能为所在的企业带来任何的利润。相反,企业却要费心为这些学生进行各项事宜的安排。有的实训学生还可能持有消极态度,工作懒惰,给公司员工带来消极影响;还有的学生会因为在实习工作中的这样或那样无心的错误或纰漏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久而久之,企业都不太愿意接收来实训的学生。这样,学校便很难找到便于学生校外实训的企业,校外实训企业资源变得匮乏。

(四)实训教材不到位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采用的教材比较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但在实训中,学生们需要一些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南类书籍来指导实训,而这样的书籍几乎还是空白。学生们在校外实训中碰到问题时,只能临时从网络上搜索或向公司的前辈们请教。但所得到的知识往往都是片段性的,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

(五)缺乏双师教师的指导

学生们在校外实训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专业上的问题,此时便需要一个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指导他们,这样的老师即双师型教师。但是在现实中,几乎大多数老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鲜有教师拥有去公司一线亲身实践的经验,双师型教师极其匮乏。所以在指导学生校外实训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六)对学生的校外实训考核方式不科学

校外实训应该和其他的课程一样,有一整套完整的考核体系。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只要求学生实训归来后上交一份来自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表》和反映学生实习工作过程和心理收获的并由学生自己书写的《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本应是校外实训企业负责人对学生的客观评价。但实际上无论学生实训成绩怎样,企业领导都会碍于情面,在表格上面填上好评,致使企业对学生校外实训表现的评价失真。

三、改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

学校和教师应做好校外实训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要让学生们明白校外实训环节是国际贸易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它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他们以后走向毕业岗位做准备。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应严格监督学生的校外实训,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校外实训。

(二)延长校外实训时间,并加深校外实训的力度

三个月的校外实训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短暂。学院可以考虑与校外实训企业协商,把寒暑假也纳入到校外培训时间;若有条件,学校还可考虑把其他学年的寒暑假也用来让学生参加校外实训。实训时间的延长必能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业务。此外,学校还应努力与企业协商,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贸易业务上比较核心的东西。

(三)拓宽校外实训资源

1、拓宽并加深校企合作。学校可与合作的校外实训企业越来越少已是各个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的普遍难题。本人认为此事的瓶颈是企业在这样的合作中几乎是单方面的付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企业也能从中获益。为此,学校可以考虑除了通过领导的人脉关系寻找校外实训企业之外,还可以考虑付给校外实训合作企业一定的费用或者是与实训企业互换培训(即: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师资资源及教学设施为企业培训员工的英语、计算机以及专业的理论知识)等。

2、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自建企业。学院利用自有资金和场地开办企业,将理论知识丰富且懂管理的教师聘为管理人员。这样,一来可以为学校创收,以更好地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二来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的基地;三来可以为学生提供稳定、持久的校外实训基地。

(四)编写校本实训教材

指导学生校外实训的老师或校外实训合作企业的中高级经济师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步骤和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来编写校本实训教材。教师们可以把这些校本教材引入到平日的授课和学生的校内校外实训中,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校外实训。如果所编写的教材优秀,还可以考虑在省内或全国的同类院校发行。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学校除了在招聘教师时适度提高教师的录用门槛,优先聘用双师型教师之外,还应鼓励在职的教师在学历上、职称上进一步提高;鼓励教师亲自去企业一线实训,并在课时的安排上对这些教师做出让步;对于成长起来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提高他们的待遇,并尽可能留住这些双师型教师。

(六)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

学校应当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为学生的校外实训环节设定严格的、科学的考核体系,不仅能定性考核学生的校外实训,还能定量考核。考核的重点应偏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际掌握,不可以使考核流于形式。学校可以考虑在校外实训结束后,为学生们设立单独的实训项目考试,也可以将考试与从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这样,既规范了学生的校外实训,又能为学生取得就业所需的相关证书打下基础。

总之,当前高校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联系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找出更多更好的校外实训的方式方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无缝对接的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佳.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教学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6

[2]孙本芝,刘碧云.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创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

篇5

摘要: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农产品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相应地占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的份额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积极关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的现状,对当今亚须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办法和对策,这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权益的根本所在。

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600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基因生物工程技术有关。因此,转基因食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焦点。这种现状对作为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大国的我国在该领域保持并扩大份额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积极关注和预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中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日显紧迫。

一、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DNA双螺旋结构片段。无数特定的基因相互连结,构成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转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的过程。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自从1983年首例转基因烟草问世以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争论甚为激烈,逐步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支持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可增强粮食产量,减少食品生产的投人,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间题;(2)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特性,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3)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种,使食物更加可口;(4)转基因技术可准确地生产人类想要的动植物品种,克服传统嫁接及杂交技术的不确定性,使癌症等顽症的治疗可望取得突破。反对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学上的混乱;(2)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问题,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难以确定;(3)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过敏反应;(4)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作用、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对环境的威胁等问题还未得到证实或解决;(5)一些实验已经表明了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影响。上述两派观点争论至今,双方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尚有待时间来证明。

二、当前国际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1997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约为1100万公顷,1998年上升到近3000万公顷,1999年底达4000万公顷,2000年约为4500万公顷,增长十分迅速。进人21世纪以来,其发展势头更是迅猛。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最先进的国家。目前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SS%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目前,大约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据估计,从1999年到2004年,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从40亿美元扩大到200亿美元,到2019年将达到7S0亿美元。专家预计,在本世纪初,很可能美国的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

1997年初,欧盟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使美国出口商每年蒙受约2亿美元的损失。美国要求其出口商向欧盟提供他们出口的玉米并非转基因产品的证明,但欧盟只认自己的检验标准。1999年7月,欧盟环境部长们决定无限期延长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禁令。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受欧洲国家和本国市场抵制的影响,2000年全美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锐减了24%,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55%下降到2000年的48%转基因大豆则由1999年的57%降至2000年的52%。

近年来,我国转基因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也有较大进展。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已经开展了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品种的转基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转基因药物、转基因作物、农作物基因图谱与新品种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目前我国只有抗虫面、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和延熟番茄等少数品种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1999年中国种植了30万公顷转基因作物,较1998年增长了2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品种是棉花。该报告表示,目前中国转基因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居全球第四位。另外,我国在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报道,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日前利用改进的PLR结合核酸杂交技术,从一批进口大豆中成功检测出了转基因成分。此外,广东、江苏等省的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也具备了对转基因产品的检测能力。

三、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

在世贸组织的现有多边贸易协议中,与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有关的协议有二,即《卫生与植物检哭刻昔施协议》(SPS)和《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前者规定:各成员国为保护境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或健康,可以采取必要的检疫措施,并允许各成员国在认定某种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时,自行制定本国的规则并建立相应的贸易壁垒。后者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必须有合理的目的,而且实施的成本必须与目标相称。具体到转基因食品,由于各种观点的科学依据不足,人们的认识不同,现有多边贸易协议的规定过于模糊,解释空间过大,对转基因食品缺乏约束力。

由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规定不甚严密,以及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世界各主要农产品贸易国都对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采取了不同立场,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争端不可避免。以下为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1)美国:在生产、流通中不给予任何限制;不人为划分消费食品是否属于转基因种类;基因改造作物毋须用标签注明;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对转基因食品施加贸易壁垒。(2)欧盟:对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持谨慎态度;要求在其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提醒消费者可能存在风险;强调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权采取预防性措施,主张制订有关生物标签的多边规则。(3)英国:支持发展生物科技,但在没有证据显示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情况下,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大型连锁超市和餐厅不得出售经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等食物,多数地方禁止学校和老人院的餐厅使用转基因食品;自1999年9月起,饮食行业必须在菜单上标明食品里转基因成分,否则罚款5000英镑。(4)俄罗斯:不明令禁止转基因食品上市销售,但对2000年7月1日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有在包装上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要求;从2000年7月1日起,没有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转基因食品将禁止上市。(5)日本:持较为中立的立场,一方面对转基因食品有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对其安全性又有所顾虑;规定采用基因技术获得的农作物及食品不能作为绿色食品;2000年4月公布30种转基因食品目录,对目录中列明的品种需要加注标签。

据上可知,对转基因食品所持的不同观点和立场,将直接决定一国或地区对此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转基因技术开发领域一直处于国际前列的国家,极力主张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管理。美国作为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积极倡导者,认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与非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没有实质的区别,转基因食品是一种科技创新,是用现代科技去加快自然选择的过程,只要转基因食品通过新成分、过敏原、营养成分和毒性等常规检验,就可以上市。

二是欧盟内部大多数国家奉行较为严厉的管理制度。基本的认识是,在转基因食品(作物)拥有众多优越性,如遗传性稳定,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快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病害、抗盐碱、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作物产量等等的前提下,其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至少存在着潜在的、不清晰的危害性,而对此则需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来加以进一步的证明,除非有技术的证据支持,并足以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否则将不改先前的严厉的管理措施。

三是相对于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应用性开发较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措施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国家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权衡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利弊,往往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基本的观点是,转基因食品(作物)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虽然目前尚存在一些较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但只要深人研究,趋利避害,就一定能在避免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发展,同时又满足本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对粮食产量的进一步要求。

四、我国的相关对策分析

各国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争。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致,转基因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规模的不同,更加剧了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市场决定观念,欧盟及其他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究其实质,则是对美国在这一领域垄断优势的抵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鉴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长期影响,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各成员国只能自行制定相应的贸易标准和政策。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应尽早制定有关转基因食品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法规。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相应的对策安排:

1.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上有三种模式或路径:一是将转基因食品视同其他普通农产品,对其进口不加管制;二是采取“二嗯英”模式,禁止转基因食品的进口;三是在严格检疫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转基因食品进口,并在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包装上作出提醒性标记,让消费者判断是否购买。不难发现,第一种选择可能对我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导致某些农产品市场最终被几个拥有转基因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垄断,以致对经济安全造成影响;第二种选择可能会给我国对外谈判、履行承诺带来很大压力,并可能引发贸易战;第三种选择符合国际惯例,可能是对我国较为有利、可进可退的政策选择。此外,对进口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转基因检疫,张贴提醒性标记,会加大进口商的成本(约增加10%左右),消费者也可能会持慎重态度,从而削弱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以维护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篇6

    论文摘要: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农产品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相应地占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的份额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积极关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的现状,对当今亚须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办法和对策,这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权益的根本所在。

    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600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基因生物工程技术有关。因此,转基因食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焦点。这种现状对作为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大国的我国在该领域保持并扩大份额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积极关注和预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中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日显紧迫。

      一、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dna双螺旋结构片段。无数特定的基因相互连结,构成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转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的过程。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自从1983年首例转基因烟草问世以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争论甚为激烈,逐步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支持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可增强粮食产量,减少食品生产的投人,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间题;(2)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特性,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3)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种,使食物更加可口;(4)转基因技术可准确地生产人类想要的动植物品种,克服传统嫁接及杂交技术的不确定性,使癌症等顽症的治疗可望取得突破。反对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学上的混乱;(2)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问题,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难以确定;(3)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过敏反应;(4)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作用、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对环境的威胁等问题还未得到证实或解决;(5)一些实验已经表明了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影响。上述两派观点争论至今,双方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尚有待时间来证明。

    二、当前国际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1997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约为1100万公顷,1998年上升到近3000万公顷,1999年底达4000万公顷,2000年约为4500万公顷,增长十分迅速。进人21世纪以来,其发展势头更是迅猛。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最先进的国家。目前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ss%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目前,大约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据估计,从1999年到2004年,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从40亿美元扩大到200亿美元,到2019年将达到7s0亿美元。专家预计,在本世纪初,很可能美国的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

    1997年初,欧盟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使美国出口商每年蒙受约2亿美元的损失。美国要求其出口商向欧盟提供他们出口的玉米并非转基因产品的证明,但欧盟只认自己的检验标准。1999年7月,欧盟环境部长们决定无限期延长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禁令。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受欧洲国家和本国市场抵制的影响,2000年全美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锐减了24 %,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55%下降到2000年的48%转基因大豆则由1999年的57%降至2000年的52%。

    近年来,我国转基因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也有较大进展。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已经开展了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品种的转基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转基因药物、转基因作物、农作物基因图谱与新品种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目前我国只有抗虫面、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和延熟番茄等少数品种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1999年中国种植了30万公顷转基因作物,较1998年增长了2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品种是棉花。该报告表示,目前中国转基因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居全球第四位。另外,我国在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报道,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日前利用改进的plr结合核酸杂交技术,从一批进口大豆中成功检测出了转基因成分。此外,广东、江苏等省的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也具备了对转基因产品的检测能力。

    三、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

    在世贸组织的现有多边贸易协议中,与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有关的协议有二,即《卫生与植物检哭刻昔施协议》( sps)和《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前者规定:各成员国为保护境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或健康,可以采取必要的检疫措施,并允许各成员国在认定某种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时,自行制定本国的规则并建立相应的贸易壁垒。后者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必须有合理的目的,而且实施的成本必须与目标相称。具体到转基因食品,由于各种观点的科学依据不足,人们的认识不同,现有多边贸易协议的规定过于模糊,解释空间过大,对转基因食品缺乏约束力。

    由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规定不甚严密,以及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世界各主要农产品贸易国都对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采取了不同立场,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争端不可避免。以下为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1)美国:在生产、流通中不给予任何限制;不人为划分消费食品是否属于转基因种类;基因改造作物毋须用标签注明;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对转基因食品施加贸易壁垒。(2)欧盟:对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持谨慎态度;要求在其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提醒消费者可能存在风险;强调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权采取预防性措施,主张制订有关生物标签的多边规则。(3)英国:支持发展生物科技,但在没有证据显示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情况下,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大型连锁超市和餐厅不得出售经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等食物,多数地方禁止学校和老人院的餐厅使用转基因食品;自1999年9月起,饮食行业必须在菜单上标明食品里转基因成分,否则罚款5000英镑。(4)俄罗斯:不明令禁止转基因食品上市销售,但对2000年7月1日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有在包装上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要求;从2000年7月1日起,没有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转基因食品将禁止上市。(5)日本:持较为中立的立场,一方面对转基因食品有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对其安全性又有所顾虑;规定采用基因技术获得的农作物及食品不能作为绿色食品;2000年4月公布30种转基因食品目录,对目录中列明的品种需要加注标签。

    据上可知,对转基因食品所持的不同观点和立场,将直接决定一国或地区对此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转基因技术开发领域一直处于国际前列的国家,极力主张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管理。美国作为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积极倡导者,认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与非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没有实质的区别,转基因食品是一种科技创新,是用现代科技去加快自然选择的过程,只要转基因食品通过新成分、过敏原、营养成分和毒性等常规检验,就可以上市。

    二是欧盟内部大多数国家奉行较为严厉的管理制度。基本的认识是,在转基因食品(作物)拥有众多优越性,如遗传性稳定,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快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病害、抗盐碱、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作物产量等等的前提下,其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至少存在着潜在的、不清晰的危害性,而对此则需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来加以进一步的证明,除非有技术的证据支持,并足以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否则将不改先前的严厉的管理措施。

    三是相对于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应用性开发较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措施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国家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权衡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利弊,往往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基本的观点是,转基因食品(作物)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虽然目前尚存在一些较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但只要深人研究,趋利避害,就一定能在避免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发展,同时又满足本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对粮食产量的进一步要求。

      四、我国的相关对策分析

    各国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争。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致,转基因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规模的不同,更加剧了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市场决定观念,欧盟及其他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究其实质,则是对美国在这一领域垄断优势的抵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鉴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长期影响,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各成员国只能自行制定相应的贸易标准和政策。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应尽早制定有关转基因食品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法规。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相应的对策安排:

1.     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上有三种模式或路径:一是将转基因食品视同其他普通农产品,对其进口不加管制;二是采取“二嗯英”模式,禁止转基因食品的进口;三是在严格检疫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转基因食品进口,并在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包装上作出提醒性标记,让消费者判断是否购买。不难发现,第一种选择可能对我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导致某些农产品市场最终被几个拥有转基因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垄断,以致对经济安全造成影响;第二种选择可能会给我国对外谈判、履行承诺带来很大压力,并可能引发贸易战;第三种选择符合国际惯例,可能是对我国较为有利、可进可退的政策选择。此外,对进口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转基因检疫,张贴提醒性标记,会加大进口商的成本(约增加10%左右),消费者也可能会持慎重态度,从而削弱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以维护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 银行 国际贸易融资

一、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由来已久,而中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步较晚。入世后中国国际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随之而来的是进、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强烈需求,而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却发展缓慢,无法与现实贸易融资需求相匹配。据相关数据统计,国际贸易融资仅占中国外贸企业所使用的各种融资方式的20%,其中又以大企业居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融资难”一直限制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研究影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难的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影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因素

1、内部因素

(1)自身信用状况较差。由于中小企业制度不规范、缺乏资本、经营管理不规范、失信行为严重等原因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信用等级都很低的现状。

(2)中小企业风险意识淡薄。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对贸易融资的风险意识,国际贸易融资涉及到国家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种风险,而很多中小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各种风险对企业的危害。

(3)中小企业缺乏高素质业务人员。中小企业经营者一般会与员工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也比较了解员工的能力,但缺乏对员工的正规业务培训。中小企业业务人员掌握的知识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甚至一些业务人员缺乏对贸易融资基础知识的了解,并且缺乏对贸易融资中的风险认识,也不会利用银行贸易融资业务规避风险,往往因为急于达成交易而将企业置于高风险的境地,最终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4)关联企业相互担保现象严重。关联企业在融资时经常出现相互担保的现象,使担保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如果其中任意一家企业出现信用问题,将会牵连到其他关联企业一起受到影响。在此情形下,银行只能要求企业在融资时提供抵押,但中小企业往往很难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品,使得从银行获得资金融通变得更加困难。

2、外在因素

(1)银行贸易融资对象集中。中国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需要考虑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无疑大型企业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重点。

(2)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单一,业务量与市场潜力不匹配。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仍然集中在传统的本币业务,国际业务相对较弱,在人员、技术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导致银行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品种少,且功能单一。

(3)银行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国际贸易融资属于风险业务范畴,涉及国家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银行按照《巴塞尔协定》的有关规定,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目前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备,没有将承担风险的各个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也缺乏对各类风险统一的测量标准。

(4)银行缺少高素质业务人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投入的第一要素,银行的业务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5)中国信用体系不健全。目前,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失信行为屡禁不止。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只能对信用状况较差的中小企业做出“惜贷”的选择。

(6)中国的贸易融资法规不完善。中国的金融立法缺失问题严重,明显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还没有将业务当中涉及到的,包括抵押、信托等行为的权利与责任给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与国际惯例不符情况。金融立法的缺失,使银行和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面临更大的风险,阻碍了中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三、改进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因素,为了改进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给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银行方面应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银行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中小企业应增强信用意识。第二,中小企业方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提高自身素质;树立风险成本意识。第三,银行方面需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断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完善内部风险监控体系。第四,政府方面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支持力度。首先健全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政府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干预。

参考文献:

[1]刘春兰.关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探讨[J].经济问题,2006(12):38

[2]王立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控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6:11.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教学策略

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为了更好的融合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模式之下,就要求国内有更多的进出口贸易,于此同时就需要有大量的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多的高职院校就对应的开展了国际贸易专业来培养专业的贸易人才。根据市场环境的不同,来选择相关的课程任务,目的是通过专业的教学让学习了解世界的贸易格局,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课程开展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往往教学的结果无法达到预期,下面我们就对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一、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特点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系统当中,将教学的定位不同于综合研究性的大学,主要的特征是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旨在以专业的角度出发,对于实践性有更多的侧重,培养的人才是技能型的人才。通过培养高技术型人才的方式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此外,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着重突出的实践教育教学,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模式的设置,在有计划和组织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应用型知识体系,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熟悉对于未来可能从事工作的相关知识,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以最快的实践进入到工作状态当中,不会有知识学习和实践应有不相衔接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高职教育中,强调的岗位变化和职业之间的转变,就以国际贸易为例,了解贸易市场的人才需求,有针对的将教学任务设置在贴近市场的人才,学生从高职院校毕业之后,具有相关贸易单位所需的技能,具体来说,学生毕业会在贸易单位对于各类的英文合同和相关的证件有一定的熟知,并能正常的阅读相关的合同内容,对于贸易的转运和货运运输有一定了解。知道在贸易过程中,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了解信息的报送和填写的规范,做到将学校的知识很好的与实践过程相互衔接。

二、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出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的资源不够,表现出的是师资力量的严重欠缺。在专业教师队伍当中,老师的专业水平有限。在现阶段我国在世界的经济体系当中,处于刚起步的状态,很多的贸易活动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国际的法规要求不是很熟悉,缺少有专业素质高的外贸人才。虽然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将国际贸易作为主修专业,大量的招生,但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很多国际贸易的老师都是跨专业教学,没有对于该专业有系统的了解。还有一部分老师是刚从高校毕业,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就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统一。老师对于市场的发展都不是很明白,学生更是无法在教学中学习到最为有用的贸易技巧。

2.在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一线大城市的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但是其他地方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受到英语的影响较大。往往在高职院校中,学生都是因为英语的水平不足而报考高职。也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信心不足,尤其表现在对于英文的学习上面。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英文的使用,这也是教学中遇到很大的问题。

3.教学计划在不断的进行,但是缺乏有合理的教育和实践相互结合的环节。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多的吸收老师的理论知识,老师在教学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看似在整个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将课程学完,但实际上所学习到的知识非常有限,没有带入自己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此外没有实践的教学过程很难让学生在国际贸易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有些学校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心,但是这些实践中心或是有些实践基地的设立还是无法满足实践的要求,模拟出的效果不佳,让学生无法在贸易的环境中体会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更甚至是在教育实践中无法体会到贸易公司实际的业务流程,让学生有一种游戏的感觉,只是参与就好,不会有很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相比在实际的贸易环境中,商场如战场,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不到这种压力,没有更多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多的是纸上谈兵。这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在学校的层面来看,为了就业率,学校大量的招生,开设更多的热门专业。有人还在学习中有一定的误解,认为自己英语水平不足就不能学习国际贸易专业,但是在贸易操作中还有一些如报关员、材料员、货物等工作对于外语水平要求不高。同时一些外贸公司对于学历的要求不是很好,着重的是对于能力的要求。比如说在对于业务员和运输员的要求就是不同的,业务员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的要求就较多,而运输员对于工作的态度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国际贸易的行业里对于学历和英语要求的误解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

三、提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质量的策略

1.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议各高职院校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的, 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中试行滚动式定岗实践。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定期派出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担任外贸业务员, 前一位教师的工作、联系到的客户, 由后一位教师接手, 使教师既能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在真实岗位上加以检验, 又能将真实岗位的相关知识及实践技能在课堂上加以传授, 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 还可以引导教师在实践中进行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同时, 专业教师帮助企业开拓外贸市场, 开发客户源, 规范英文产品资料, 参与企业员工培训等,提高企业效益, 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2.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直接影响专业学习效果, 教师应及时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让他们把学习目的和就业现状联系起来。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英语学习的极积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上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另外, 教师还应把英语教学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去, 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活动、竞赛等形式, 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与氛围。

3.以行业为依托, 实施全程仿真实验 ( 实训 ) 。国贸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国际贸易中的当事人, 除进出口商外, 还涉及承运人、保险公司、银行、检验与公证机构、仲裁机构或法院等。但这些部门或机构或由于场所限制, 不可能容纳大批量学生实习; 或由于本身是政府机构, 一般都不允许非相关工作人员进入或者进入成本很高, 因而, 不便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参考文献:

[1]王玲.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 2009,2(4):123-124

篇9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外汇业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12-0115-03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及范围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的主体将向多层次扩展,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将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与之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亦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复杂性和专业化,其潜在的风险在不断地增长和变化。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把握机遇,扩大国际贸易融资、揽收国际结算业务,最大限度地获取中间业务和融资效益的同时,又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一)参与供应链各个环节,顺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二)创新信用证业务,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竞争力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国有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出口商票和出口信用保险等融资业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进而促进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三)创新电子化管理方式,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条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国有商业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国际贸易风险。

二、国有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管理比较粗放,没有完全建立各种融资业务的规范标准、业务操作流程和风险防控体系,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减免保证金开证、出口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基本形式为主,而像国际保理等较复杂的业务所占比重较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与市场提供的空间相比不协调。借鉴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认识不够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了解,也无经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认识较为肤浅。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二是当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本币业务,国际业务的比重相对较少,在机构、人才、客户方面均不占优势,以致认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国际贸易融资,还不如集中精力抓好本币业务。再次,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贸易融资业务在整个信贷资产中的数量少,作用不大,从而导致银行在这其间埋下风险隐患。

(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涉及的风险较为复杂,但它们是可以预测和防范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和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相互独立运行,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以至于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三)国际贸易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比较集由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都倾向于将融资对象定位于大中型企业。而目前我国非国有企业即三资企业、外资企业、外贸私营企业却只能得到很少一部分的贸易融资,这与它们的迅速发展和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所占比例的不断提高的现状不相适应。同时,办理融资的手续烦琐,融资条件较为苛刻。企业在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过程中,申请程序复杂、手续烦琐,相应的办理条件也有很多限制,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得企业产生畏难情绪,很多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就在这种环境中给打消了。

(四)无序竞争破坏了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标准

我国金融立法滞后于业务发展,违规操作的事件时有发生,法律纠纷不断。押汇业务中商业银行对货物的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进口押汇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支付等,法律暂未作出明文规定。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家银行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竞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对企业客户的资信调查和审查的要求越来越低,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资信情况的前期调查,将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带来极大的风险。有的银行降低了开证保证金的收取比例;有的甚至采取授信开证,免收保证金;有的在保证金不足且担保或抵押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对外开立远期信用证。这些做法破坏了风险管理的标准,加剧了国有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

为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必须探索出解决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不断提高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一)增强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意识,提高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能力

一是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实现现代国有商业银行功能的内在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特征日益明显,跨境贸易和投资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家现代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不能提供涵盖本外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就会在业务发展中自我设限,就不能全面、充分、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认清形势,转变经营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推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二是要调整经营策略和工作思路,积极搜索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商品行情变化,提高对国际贸易市场的洞察力。三是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国际业务人才,建立懂产品、懂政策、懂外语、懂市场的国际贸易融资专业队伍,不断提高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二)加强协调合作,创新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风险控制手段

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强协调合作,密切跟踪国际形势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风险识别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得力措施防范收汇风险,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二是调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构设置,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运作模式,有效防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要将贸易融资业务,纳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贷款审查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前后台部门各司其职,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目的。三是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规避风险等途径,防范和化解风险。要利用国家出口信贷政策,通过合理确定结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获得类似与信用证的风险保障和融资便利,实现降低经营费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收益水平的目标。

(三)拓展贸易融资业务,培育良好的国际贸易融资环境

一是加强合作,争取国际贸易融资新客户。在目前众多国外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对外贸易发展较好的形势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与国外银行联手开拓和占领国内的外汇业务市场,争取一些在国内落户的外资项目,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贸易融资业务。二是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三是提升科技支撑,完善系统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要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制定金融电子化发展战略,有选择地移植先进银行的先进技术,并开发适合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的电子技术,大力发展虚拟金融电子商务,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办理国际业务,加快上收银行单证业务,建立国际结算处理、贸易融资审批的分中心,统一处理流程和标准,实现电子化集约经营和“三A”式服务。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要将传统意义上的“有形”经营场所有效地向“虚拟化”的电子商务延伸,从而进一步开拓国际业务的生存空间,提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水平。

(四)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

一是完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保障和制度约束机制。要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需求,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的接轨,建立和规范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二是做好融资调查审查工作。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严格核定融资授信额度,认真审核单证,控制操作风险,把好贸易融资调查审查关,确保贸易融资业务运营安全。三是要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线监控功能。通过风险信息分析、利用,增强非现场监管的实时性、针对性、有效性和非现场监管力度,强化有效识别和管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延春.企业涉外金融实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刘妹威.如何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J].现代国有商业银行,2003,(4).

[3]陈雨露.国际融资实物[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2.

[4]张军.加快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策略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2).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写作

作者简介:胡伟辉(1977-),女,湖南桃江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58-02

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大学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反映了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发出《关于要求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实际运用转换的重要阶段,[1]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思维创新的重要途径。笔者指导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年,明显感觉近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有下滑趋势。本文仅以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分析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下降

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实际上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的,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要求学生在该学期完成学年论文,并写成文献综述的形式,选题就是下学期准备撰写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学年论文实际上就是为毕业论准备。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第七学期,而这期间也正是学生忙于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类考试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以及准备各种考试上,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是应付交差。虽然学院有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还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签署承诺书,承诺文章的原创性,但每年由于毕业论文的原因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不会对学生的前途产生太大影响,学生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与论文题目相关的文章,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论文初稿;有的学生把学年论文简单修改就作为毕业论文提交;极个别学生根本不按教师的指导意见修改,每次都提交同样的论文。

2.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较少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的专业实习经验或科研实践经历会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积累题材,有利于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论文。大多数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没参与过课题研究,没得到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没有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由于校外专业实习基地有限,大学四年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相关的专业领域实习或实践。一个专业的选题,如果缺乏对相关领域的调研或实践,仅凭期刊杂志或是网络资源等二手资料,往往是人云亦云,很难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也很难有所创新。

3.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导师的细心指导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专职教师有10人,而近年来随着专业扩招,每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人数超过160人。学校规定一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最多可指导10名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的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按上限指导10名学生。按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的次数不少于6次,有的学生论文改了7~8稿还是达不到要求,最后勉强糊弄通过。由于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加之有的学生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对教师的评阅修改意见没有认真采纳,致使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情绪有所松懈。有的教师只把握论文大的框架结构,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在审阅时大致浏览,没有仔细推敲。教师对论文的指导大多是通过电子邮件,面对面或小组讨论的机会很少,缺乏有力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4.多数选题缺乏新意

好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2]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导师提供的选题通常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学生如果认为完成困难或是不感兴趣,会自己寻找相关选题。学生自选的题目通常是已经被广泛研究的,如关于绿色壁垒、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等方面的选题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选择。这类选题资料查找非常容易,完成难度较低,研究成果往往很难有突破与创新。在指导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选题非常类似,且很多选题与往届毕业论文的选题重复。

5.对毕业论文的管理监控力度不够

为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学校和学院都出台了不少文件与具体措施。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文件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学院制定的毕业论文指导方案对论文完成的每个环节包括选题、开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及最后的定稿、排版打印都规定了具体时间。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做到层层把关,对毕业论文完成的各个阶段还缺乏有效的考核监控机制,有的环节流于形式。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是全面检阅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整体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状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大学教育将学生分散的理论学习凝练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的最后一站。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对学生文献检索、独立工作、科研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考查。经过毕业论文的历练,促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能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国际经贸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或从事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

2.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学校及学院应积极鼓励本科学生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设立本科生专项科研项目基金、组织国际贸易专业学术论文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每个班都有一名专业教师充当班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班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方向、科研课题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实践的机会;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科研锻炼,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教师指导论文的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政策可以用来鼓励、调动、激发人们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积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对于指导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对于指导论文不合格的教师,应对其论文指导工作量进行一定的减扣,并适当减少下一年度的论文指导数量。让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把学生的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论文选题不熟悉,只能从论文结构等形式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无法很好地把握论文实质内容的情况。加强师生互动,保证指导教师与每个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次数不少于3次。

4.严把选题质量关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题好一半文”,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学院在征集毕业论文选题时,要求每位具有毕业论文指导资格的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并注意不与以往年度重复。国际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指导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着眼于现实问题,确保选题的理论与实际价值。导师确定了选题后下发给学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能力,在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交流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于学生自选的题目,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大而空的选题。学院在汇总学生选题后,可以成立论文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审查,对有争议的选题或重复的选题,与论文指导教师沟通后再重新确定。

5.加强对论文写作环节层层监管的力度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只有层层监督,有效落实每个具体环节,有效控制可能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各种因素,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学校及学院可成立论文督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对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应严格按毕业论文指导书的要求,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对于敷衍了事、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要特别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邵维加,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7):54-60.

篇11

一、国际贸易融资优势分析

(一)贸易融资是中小企业必不可少的融资工具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恰能满足这些要求。贸易融资无论从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方面都较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有优势。对中小企业而言,贸易融资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贸易融资具有流动性强、期限短和重复使用的特点,适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能与企业资金流向一致,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适应主体资质偏低的中小企业。二是贸易融资准入门槛较低,这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的问题。在贸易融资过程中,农发行重点考察贷款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套用传统的评价体系。可通过检测资金流和物资流,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以控制风险。对于一些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说,贸易融资可以使其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贷款,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第三与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相比,贸易融资审批流程相对简单,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二)贸易融资是农发行重要的信贷产品

首先,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小、收效快,符合银行资产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原则,能够降低银行风险;其次,收益率高,利润丰厚。贸易融资是在国际结算基础上开展的融资业务,作为国际结算业务延伸的国际贸易中小企业融资,前期为中间业务,中后期为资产业务,可以获得手续费和利差两方面的收入,有时还可获得1‰以上的汇兑收益;第三,通过贸易融资管理能将企业资金流和物资流达到同时控制,有利于把握动态风险,规避企业经营不稳定的弱点。通过贸易融资管理,注重贸易背景真实性和贸易业务连续性,经过双方银行之间的往来,可以将国际贸易实现的销售收入直接汇入贷款行企业账户,避免挪作他用,用于归还融资,保证了第一还款来源,降低融资行风险。

二、农发行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贸易融资办法没有区分企业类型进行管理

农发行现行的贸易融资管理办法使用于所有准入的客户,没有区分企业类型,对中小企业而言,办法太过苛刻,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太规范,不适合贸易融资办法中规定的授信、用信标准。近几年,由于业务营销的需要,虽然放宽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准入门槛,但却未将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与大型企业区别对待,这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实际准入门槛仍然很高。如出口押汇业务除了要求国外有资信等级较高的银行开立的信用证正本及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全套出口单据,还需要确认有效的担保(保证或抵押),与流动资金贷款调查无异。

(二)贸易融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

按照农发行贸易融资管理办法规定,贸易融资业务涉及资金计划、客户、信贷管理、风险管理、国际业务五个部门,资金计划部门负责资金头寸和利率定价,客户部门负责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客户部门提交资料的审查、贸易融资审议和审批,国际业务部门负责单据的审核把关。具体流程为受理-调查-单证审核-审查-审议-审批-发放-监管-信用收回。审批流程视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往往一笔贸易融资审批完成需要较长时间,与贸易融资时效性特点相悖。如出口即期信用证,收汇时间在1个月内,如果按照现在的贸易融资审批方式,审批完毕经常出现已经收汇的情况。即使是扩大授信(原公开授信)客户,在初期授信时需要客户、信贷和国际业务等部门调查、审查和审批,授信额度批复后,在授信期限内办理具体业务时,也需要上述部门调查、审查和审批,银行不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耗时耗力,而且延长了办理业务时间,不能为客户提供快捷服务。

(三)国际贸易融资形式单一,新产品拓展欠缺

农发行国际贸易融资管理办法规定了目前可以开办的9个传统的贸易融资品种,但真正开办的只有减免保证金开证、进口押汇、提货担保、打包借款业务,没有开办的业务中,也有各种限制,如由于风险控制原因,出口押汇仅能做信用证项下出口押汇。以上业务仅是传统的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品种少,且功能单一,不适应国际经济金融发展趋势需要。国际上新兴的福费廷、仓单融资、出口商业发票融资等则很少开办,始终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业务额极其有限,满足不了那些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面临担保难问题

中小企业担保难是困扰其融资的主要问题,担保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中小企业资产薄弱,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有限,缺少可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土地、厂房等,而机器设备由于抵押率低、费用高、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性。二是为中小企业担保要承担较大风险,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不愿为中小企业担保。而中小企业互保又没有足够的担保能力,作为融资银行,对融资安全性带来隐患。三是担保公司收费较高,许多中小企业不想承担或承担不了高额的担保费用,而且担保公司条件苛刻,在资产担保的同时还要缴纳至少10%的保证金,并有多名公务员担保。以上原因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

三、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中小企业特有的贸易融资管理体系

作为农发行贷款的主要客户,许多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客户逐年扩大,业务发展逐步增加,对农发行业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总行贸易融资管理办法之下,应制定一套具体的针对此类企业的贸易融资管理流程,确保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进一步拓展。一是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由于中小企业成立晚、规模小、融资需求频率高、额度小,农发行应制订适合此类企业特点的等级评定办法,合理反映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贸易融资业务中,现金流是还款的第一来源,贸易融资客户的信用评级标准应与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标准有所区别,应该根据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制订专门的信用评级制度。评价时可参考客户在海关、他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二是着手开发建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详尽的客户档案,了解客户的主要交易对象及近几年的交易情况,了解其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评级授信提供依据。

(二)完善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操作流程

在现有的农发行贸易融资管理办法基础上,设计针对中小企业特有的贸易融资操作流程,与国际贸易时效性相一致,提高办理效率。在中小企业年度授信时,按照农发行贸易融资管理办法要求,进行多部门参与,客户部门调查,信贷和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和提出风险防控措施,贷审委审批。在年度内用信时,可参考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审批模式,取消客户部门调查、信贷部门审查审批环节,由国际业务部门直接调查、审查和审批,简化审批程序,改变现行的多个部门操作的现状,减少重复操作。

(三)积极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国际结算业务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收付,在结算的同时提供贸易中小企业融资已成为国际银行界的普遍做法。农发行应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客户对外贸易的期限、支付方式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并借鉴国际银行界的做法,将传统的贸易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融合起来,这样,即能树立银行的品牌,又可战领市场先机。结合中小企业业务品种多样化的特点,可择机开展福费廷、信保融资、进口双保理、融付达、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新业务,与国际银行业务接轨,进一步拓展农发行业务范围,提升社会影响力。

(四)完善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担保方式

篇12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互联网

论文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不断吸引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期待,而其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体制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本文从我国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信息共享和交流方面极大地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使交易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得以通过电子方式联系,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它大大提高了外贸企业的贸易效率,减少了其人力、物力和时间消耗,提高了这些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些变化和创新使国际贸易的监管变的更加公开和透明,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程。

然而,从目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情况来看,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明显地走在前面。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只是在网上广告、进行简单的企业介绍、产品信息、电子查询、互通商品信息,很少能有企业进行网上商务洽谈、签订合同、交换文本及单证,而能完成网上购物、网上支付、开展网络营销的就更少了。

一、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新型交易模式,在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难题。

1、电子商务框架尚未建立。国际贸易操作是一个繁锁而复杂的过程,交易过程涉及多个部门,运作过程伴随大量的单证、票据与文件。为实现“单同一致、单单一致、单证一致、单货一致”的目标,不仅需要实现单据和数据的垂直分流,还要满足水平分流,需要所有涉及到的单位、部门实现标准化的数据接口。而在我国,相关部门的配合还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体系,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

2、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规模相对较小。网络贸易要想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贸易相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各部门电子数据交换。但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滞后,绝大部分企业的电子化、信息化程度低,而网络拥挤、运行速度慢、资费偏高等因素又进一步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鉴于中小企业的软硬件环境限制,使得其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电子商务步履维艰。

3、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不能主动去应用电子商务发展。由于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我国相当数量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的主动性不够。多数外贸企业虽然己经上网,但还停留在信息查询阶段,建有和国际接轨的专业网络平台的甚少。同时,外贸企业竞争意识不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对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即将带来的巨大冲击,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4、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电子商务在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银行、网上合同、电子签名等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大量的交易信息会在网上传递,资金也会在网上划拨流动,而网络交易的双方身处不同国家,只有网络间的数据传递、交换和处理有很高的安全系数,才能有效地保障商业机密不被窃取,支付系统不被破坏,才能提高网上交易的权威性认证。然而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不容乐观。

5、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在国际贸易网络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分别处于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如何鉴别网络电子商务单据资料的真伪,如何规范电子合同、电子商务认证、网上交易与支付、网上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管辖权等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种种法律问题,各国的规定仍然有所差异,国际上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范。而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滞后于信息工业的发展,相关的法律为从事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带来了高度的风险,构成了阻碍电子商务应用的一道不容忽视的屏障。

二、加快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推动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我们应采取以下一些积极对策:

1、建立国际电子商务框架,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电子商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将高技术与现实中的商务活动结合的具体应用。这其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制定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战略和规划,把海关、商检、银行、保险、外汇管理、工商、税务、银行、法律等部门同厂商、企业、用户、货物运输、信息产业等部门等单位按一定的规范与程序相互衔接,协同工作,增强政策广泛性和透明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组织的协调,避免政出多门,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环境口

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在一国的应用与发展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基础。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投入不足、基础薄弱。这就有可能使我们失去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建立起全国外贸专用信息网,进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我国涉及外经贸及与其业务相关的部门和行业同联合国贸易信息网及其他国际商务信息网络的联网,才能有效推进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3、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性。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界限,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业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各国加强了对话与合作。我国外贸企业只有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的开展不仅仅是一种贸易工具的简单应用,更是企业内部经营观念的彻底改革和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发展成熟的相关经验,才能逐步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电子商务。

4、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为电子商务创造有利的运营环境。网络安全关系到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解决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确保交易中信息的身份特征和安全保密性是电子交易关键所在。基于此,有关部门应组织一只精干的安全技术研究队伍,集中力量尽快解决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问题,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留痕技术等,并能够随着计算机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不断改进这些技术。

篇13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 问题 现状 对策

一、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实际情况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在服务贸易方面还落后于西方发到国家,从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来看,旅游业仍在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几乎占据着服务贸易行业的一半以上。基础性运输服务,是我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行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项基础贸易行业,运输服务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发挥着支撑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国际服务贸易在国内发展呈现的不足

(一)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而水平较低

虽然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但行业的总体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十余年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增长速率达到了16%,出口量平均年增长为6%,是国际上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但我国在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方面明显落后。

(二)服务贸易体系没有形成平衡的结构

服务贸易行业是在世界科技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产生的新兴行业,这一新兴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新的服务贸易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自21世开始,整个世界范围内保险行业、金融行业部、技术服务行业、数据处理行业、通讯服务行业、广告业行业等均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服务贸易已经明显失去竞争优势。在此国际背景下,我国过于依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型服务贸易的弊端更加明显,虽然以运输、旅游等为代表的服务贸易实现了稳步发展,但是金融行业、保险行业、信息服务等领域没能取得重大突破,使得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发展缓慢。

(三)没有构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规与健全的管理制度

发展到今天,国内尚没有出台关于服务贸易方面的完整法律,尽管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如《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对外贸易法》等,但这些法律最大的缺陷就是不够完整,没有形成系统。很多服务行业像电信行业、旅游行业等,至今缺少立法,没有构建与行业配套的相关法律;国内政府部门在对国际服务贸易纠纷处理时,基本上依靠自上至下传达的红头文件与通知来化解矛盾。而依靠这种方式势必会产生很多问题,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大多十分宽泛,配套的相关法律条款处于空缺状态,不具有可操作性,这些法律法规相对来说过于抽象,普遍立法层次不够高,缺乏可协调性与可操作性,受国内尚没有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制约,国际化水平较低,因此难以对需要保护的服务行业给予真正有效的保护,而且和别的国家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容隐发生纠纷。

三、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开放与保护相结合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放国际贸易市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更好的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技术,拓展新的服务贸易渠道与行业,从而带动我国服务贸易行业向世界先进行列发展,全面提高我国服务行业的水平与竞争力。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行业起步晚、水平低,但很多服务行业已经萌芽并在茁壮成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空间更大,前景更好。由于服务贸易行业的性质独特,目前国际上还有很多国家都没有固定的相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这也导致了国际服务贸易机构无法协调统一各国家的服务贸易政策,这也形成了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贸易各方更多的通过谈判来协调合作条件、达成合作协议。

(二)优化行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急需摆脱过于依赖传统的旅游、运输服务业的现状,加大对金融服务、咨询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领域的投入,扶持教育培训、法律服务、网络咨询等现代服务行业,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渠道,大力拓展新的发展领域,优化整体行业结构,进而推动我国服务行业的产业升级,使我国服务贸易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优化政府管理机制,加快行业体制变革

21世纪以来,我国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改革政治体制,特别是党的十强调:必须“加强对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大力改进”,“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目标。在此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对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等都予以了最大化的公开,这就为服务行业的发展清除了很多不合理的障碍,方便国际服务业企业了解我国当前服务业市场的现状,有利于我国服务企业寻求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政府体制的改革,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政府对企业的限制,有利于我国克服贸易体制弊端,提高我国服务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总结

国家外汇管理局给出这样一组统计数据,2014年国内国际服务贸易创造了11380亿元人民币的总收入,累计23543亿元人民币为服务贸易支出,大概累计12163亿元人民币为实际逆差。总体来看,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飞快,但对外贸易的水平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我国就已经跃升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虽全球排名第三,但贸易逆差并没能得到根本性好转。因此,要想消除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逆差,首先必须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与优化服务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提高服务贸易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国际服务贸易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菁.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3(08).

篇14

关键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贸易总额不断上升,2013年已经突破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而我国服务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贸易总量不断增长有了很大的提升,不过相比其他贸易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但是逆差也逐年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4年进出口总额为1137亿美元,到了2014年达到6043亿美元是2004年的5.31倍。然而2004年服务贸易逆差额为78.07亿美元,到了2014年达到了1980亿美元,是2004年的23倍。由此看来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在持续增长,但是服务贸易逆差也逐年加大。

(2)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失衡。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是旅游运输业和建筑业,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而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专利技术等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则出口增速缓慢,这就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均衡,而且在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我国我服务贸易结构需要优化。

(3)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通常运用TC指数来衡量,我国的旅游业在2008年之前都具有竞争优势,TC指数超过0.06,而2008年以后TC指数成为负数竞争优势较弱。建筑服务业则在2001年之前TC指数小于0,不具有竞争优势,到2001年以后则逐步上升具有竞争优势。然而我国大多数服务贸易TC指数都为负数,这就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比较弱。

2 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是一般都集中在旅游、建筑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则发展缓慢,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中国缺乏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人才。我国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因此就业人员多进入一些门槛较低的服务行业,而金融、通信等一些行业由于高端专业人才的缺乏,无法进一步发展,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服务贸易竞争力弱的现状。

(2)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由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晚,所以有关服务贸易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虽然设立了一些法律,但是随着服务业发展越来越迅速,新兴行业的快速崛起,例如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还没有完善相关的法律,一些法律也存在着漏洞,有些法律条文也相互矛盾,这就导致我国的法律难以规范我国的国内市场。这就要求我国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弥补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漏洞。

(3)服务贸易开放程度较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晚,在1990年以后才逐步开始开放,与发达国家相比,开放程度明显不足,尤其是我国银行、保险、广播电视等一些行业严格限制外资的进入,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服务贸易存在着很多的准入限制,开放程度较低,不利于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 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服务贸易也将占有越来越主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国根据服务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才能更好的发展服务贸易。

(1)培养服务贸易的专业性人才。要改善服务贸易就要改善人力资本,因此培养服务贸易的专业性人才是发展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重要手段,只有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并且培养多方面的复合行人才,才能让企业更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更能依靠自主创新改变服务贸易的结构,让我国从出口劳动密集型服务转变成为出口技术密集型服务。

(2)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为了服务贸易能够健康发展,就要求我国拥有健全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首先,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让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有法可依,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则可以让行业管理人员有章可循。其次,可以实现服务贸易的规范化,尤其如今服务贸易范围广,界定不明确,应该对我国已有的服务领域进行明确立法,对于一些新兴领域则应该借鉴国际上的法律法规进行制定。最后,我国还应当严格执法,不能让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维护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3)扶植发展新兴服务业,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服务业的发展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应当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在保持我国原有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的优势下扶植发展新兴服务行业。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的创新研发,推进服务业结构的有效转型,实现产业优化和结构升级,积极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技术来带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填补我国服务行业的欠缺。在我国政府的扶植和引导下,新兴服务业才能够健康发展,最终带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4 总结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总额也有着大幅度增长,然而在未来服务贸易将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主要地位,因此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培养专业的服务贸易人才和调整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是改善我国服务贸易重要对策,也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胡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