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2 15:33: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国际贾易 问题 对策
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600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基因生物工程技术有关。因此,转基因食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焦点。这种现状对作为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大国的我国在该领域保持并扩大份额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积极关注和预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中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日显紧迫。
一、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dna双螺旋结构片段。无数特定的基因相互连结,构成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转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的过程。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自从1983年首例转基因烟草问世以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争论甚为激烈,逐步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支持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可增强粮食产量,减少食品生产的投人,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间题;(2)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特性,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3)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种,使食物更加可口;(4)转基因技术可准确地生产人类想要的动植物品种,克服传统嫁接及杂交技术的不确定性,使癌症等顽症的治疗可望取得突破。反对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学上的混乱;(2)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问题,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难以确定;(3)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过敏反应;(4)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作用、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对环境的威胁等问题还未得到证实或解决;(5)一些实验已经表明了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影响。上述两派观点争论至今,双方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尚有待时间来证明。
二、当前国际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1997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约为1100万公顷,1998年上升到近3000万公顷,1999年底达4000万公顷,2000年约为4500万公顷,增长十分迅速。进人21世纪以来,其发展势头更是迅猛。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最先进的国家。目前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ss%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目前,大约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据估计,从1999年到2004年,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从40亿美元扩大到200亿美元,到2019年将达到7s0亿美元。专家预计,在本世纪初,很可能美国的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
1997年初,欧盟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使美国出口商每年蒙受约2亿美元的损失。美国要求其出口商向欧盟提供他们出口的玉米并非转基因产品的证明,但欧盟只认自己的检验标准。1999年7月,欧盟环境部长们决定无限期延长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禁令。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受欧洲国家和本国市场抵制的影响,2000年全美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锐减了24 %,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55%下降到2000年的48%转基因大豆则由1999年的57%降至2000年的52%。
近年来,我国转基因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也有较大进展。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已经开展了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品种的转基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转基因药物、转基因作物、农作物基因图谱与新品种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目前我国只有抗虫面、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和延熟番茄等少数品种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1999年中国种植了30万公顷转基因作物,较1998年增长了2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品种是棉花。该报告表示,目前中国转基因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居全球第四位。另外,我国在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报道,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日前利用改进的plr结合核酸杂交技术,从一批进口大豆中成功检测出了转基因成分。此外,广东、江苏等省的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也具备了对转基因产品的检测能力。
三、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
在世贸组织的现有多边贸易协议中,与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有关的协议有二,即《卫生与植物检哭刻昔施协议》( sps)和《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前者规定:各成员国为保护境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或健康,可以采取必要的检疫措施,并允许各成员国在认定某种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时,自行制定本国的规则并建立相应的贸易壁垒。后者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必须有合理的目的,而且实施的成本必须与目标相称。具体到转基因食品,由于各种观点的科学依据不足,人们的认识不同,现有多边贸易协议的规定过于模糊,解释空间过大,对转基因食品缺乏约束力。
由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规定不甚严密,以及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世界各主要农产品贸易国都对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采取了不同立场,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争端不可避免。以下为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1)美国:在生产、流通中不给予任何限制;不人为划分消费食品是否属于转基因种类;基因改造作物毋须用标签注明;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对转基因食品施加贸易壁垒。(2)欧盟:对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持谨慎态度;要求在其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提醒消费者可能存在风险;强调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
权采取预防性措施,主张制订有关生物标签的多边规则。(3)英国:支持发展生物科技,但在没有证据显示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情况下,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大型连锁超市和餐厅不得出售经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等食物,多数地方禁止学校和老人院的餐厅使用转基因食品;自1999年9月起,饮食行业必须在菜单上标明食品里转基因成分,否则罚款5000英镑。(4)俄罗斯:不明令禁止转基因食品上市销售,但对2000年7月1日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有在包装上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要求;从2000年7月1日起,没有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转基因食品将禁止上市。(5)日本:持较为中立的立场,一方面对转基因食品有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对其安全性又有所顾虑;规定采用基因技术获得的农作物及食品不能作为绿色食品;2000年4月公布30种转基因食品目录,对目录中列明的品种需要加注标签。
据上可知,对转基因食品所持的不同观点和立场,将直接决定一国或地区对此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转基因技术开发领域一直处于国际前列的国家,极力主张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管理。美国作为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积极倡导者,认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与非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没有实质的区别,转基因食品是一种科技创新,是用现代科技去加快自然选择的过程,只要转基因食品通过新成分、过敏原、营养成分和毒性等常规检验,就可以上市。
二是欧盟内部大多数国家奉行较为严厉的管理制度。基本的认识是,在转基因食品(作物)拥有众多优越性,如遗传性稳定,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快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病害、抗盐碱、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作物产量等等的前提下,其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至少存在着潜在的、不清晰的危害性,而对此则需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来加以进一步的证明,除非有技术的证据支持,并足以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否则将不改先前的严厉的管理措施。
三是相对于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应用性开发较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措施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国家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权衡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利弊,往往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基本的观点是,转基因食品(作物)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虽然目前尚存在一些较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但只要深人研究,趋利避害,就一定能在避免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发展,同时又满足本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对粮食产量的进一步要求。
四、我国的相关对策分析
各国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争。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致,转基因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规模的不同,更加剧了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市场决定观念,欧盟及其他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究其实质,则是对美国在这一领域垄断优势的抵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鉴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长期影响,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各成员国只能自行制定相应的贸易标准和政策。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应尽早制定有关转基因食品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法规。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相应的对策安排:
1. 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上有三种模式或路径:一是将转基因食品视同其他普通农产品,对其进口不加管制;二是采取“二嗯英”模式,禁止转基因食品的进口;三是在严格检疫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转基因食品进口,并在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包装上作出提醒性标记,让消费者判断是否购买。不难发现,第一种选择可能对我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导致某些农产品市场最终被几个拥有转基因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垄断,以致对经济安全造成影响;第二种选择可能会给我国对外谈判、履行承诺带来很大压力,并可能引发贸易战;第三种选择符合国际惯例,可能是对我国较为有利、可进可退的政策选择。此外,对进口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转基因检疫,张贴提醒性标记,会加大进口商的成本(约增加10%左右),消费者也可能会持慎重态度,从而削弱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以维护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1. 商务英语概述
所谓商务英语,即人们在商务活动中使用的英语语言,通过规范专用的英语体系实现交易双方的有效沟通,达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和目的[1]。我国对于商务英语的使用时间较短,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所使用的商务英语仍被称作外贸英语,其使用范围和途径仍较狭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我国与世界多国的经济贸易关系逐步建立起来,并在不断的接触和合作过程中,实现了国际贸易的建立和发展。商务英语被越来越频繁地利用到国际贸易过程中,贸易双方通过贸易谈判,实现各自双方经济利益。商务英语使用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广,除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之外,还被广泛应用到经济、保险和营销等多个领域当中[2]。商务英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也就使得熟练掌握该语言工工具并充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2. 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存在的问题
2.1语言和文化的不同造成交流谈判障碍
我国在实际运用商务英语从事国际贸易谈判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谈判过程的巨大障碍。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会由各种因素导致其产生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风俗习惯和思想价值观念上存在巨大差异[3]。就中西方的差异而言,首先,中国以汉语为主要语言,西方则以英语为通用语言,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造成双方交流的极大不便,需要在同一语言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有效交流和沟通。其次,中国因悠久的文化历史,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内敛含蓄的表达形式,西方国家则更倾向于外放和自由的表达形式。双方语言文化和价值文化的不同,导致双方在谈判时容易存在交流障碍和理解上的误会,导致谈判面临诸多难题。
2.2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谈判受阻
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到企业所在国家和社会文化的极大影响,无论是在价值观还是处事原则上,都会留下深深的烙印。中国的发展历史较长,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形态过渡时期,并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以和为主要处事依据以及以情为交流准则的文化状况。企业文化受此影响,也形成了以和睦团结为交流手段和情分重于事理的处事态度。西方国家因其发展历史较短,且国家政治制度是在不断的革命改革的过程形成的,思想理念偏向于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理论,以竞争和争取为主要行事办法。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使得双方在谈判交流中存在严重分歧,重情和重理的处事态度无法保证谈判过程的和谐与顺畅,难以达成共识,出现谈判中断甚至合作终止的情况。
2.3修辞运用不当,造成对方误解
商务英语与一般英语不同,有着专门的语用系统,在不同的修辞手法下,表达的意思和传达的理念也各不相同,甚至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商务英语交流需要在保证正确信息传达的同时,保证语气和态度的礼貌和委婉,使双方在友好平和的状态下进行谈判交流,构建良好的谈判环境,达到谈判预期目标[4]。然而,目前的国际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的使用规范存在较多问题,在进行自我表达时,没有注意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造成对方产生误解,对于表达的语气和态度存在疑问,导致谈判的崩溃和终止。比如,在表达贸易对方合同存在疑点时,表达成“I’m sorry,but I think you cheated in the contract”.这样一来,虽然表达了自身的观点,但容易造成对方的难堪,使双方的合作面临危机。
3.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谈判中问题的对策
3.1认同并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
要想有效运用商务英语,实现最佳的国际贸易谈判效果,首先,应当认识到双方存在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认同并尊重这一差异,进而通过语言技巧和差异消除,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应当认识到,中国的含蓄内敛与西方的自由奔放虽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但在商务英语交流当中,可通过良好的商务英语翻译技巧,将我方需要表达的意见通过翻译加工,以适应对方的文化特点和语用习惯,实现双方的有效交流。同时,应当确保对双方文化的充分了解,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有充分掌握,并能就双方文化习俗的不同和思想价值观念的不同进行归纳和总结,以避免双方的文化冲突造成贸易谈判受阻。坚持的交流合作方针,实现良好的贸易谈判效果[5]。
3.2遵照实事求是原则,注意语言的运用
企业文化的不同,导致贸易谈判双方形成交流障碍,商务英语的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应当充分认识到,中国企业受传统思想价值和文化理念的影响深远,在处事的方式上容易走向以情为主、事理为次的体系当中,与西方利益为先、事理为重的处事办法存在激烈矛盾与冲突[6]。在商务英语的运用上,应当贯彻实事求是的行事办法和方针,语言的表达能够做到规范和严谨,并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首要目标。在语言的运用上,应通过使用疑问句和条件句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既能获得对方的充分关注,还能在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并能对双方的谈判有积极心态,确保贸易和事理的优先地位。
3.3规范修辞的使用,确保礼貌和平等
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的使用应当确保其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能够保证谈判交流过程中的顺畅,还应确保谈判环境和气氛的和谐与融洽,使双方共同感受到对方的尊重和诚意,能够彼此信任,建立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修辞的有效使用,能够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使对方准确捕捉到信息内容,了解相应的利益诉求,并实现谈判过程的顺畅。应当在谈判过程中,尽量使用委婉语气的修辞办法,使对方感受到我方的礼貌,形成良好的印象。如,使用“We suggest you make a reasonable reduction in price”相较于“I want you make a reasonable reduction in price”更显礼貌委婉,易被对方接受,保证了谈判双方的平等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取得了稳步发展,在金融体系和对外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局限,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进程。
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现状
(一)融资规模扩大化
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16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7.9%。银行纷纷看好并抢占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以中国银行为例,2013年累计完成国际结算业务量3.4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02%。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进出口发展与国际贸易融资有着明显地正比关系,进出口的发展与国际贸易融资相互促进,既推动了进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量,也增加了银行大量的中间业务。
(二)融资方式多样化
为了满足国际贸易中进口商和出口商的需求,我国银行业在融资业务中推出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归纳起来有六类,即货权质押授信业务、退税托管贷款、信用险项下融资、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供应链融资。目前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统一授信的管理方式,使企业和个人的融资业务能够统一规范管理,在授信额度内可以快速、便捷地办理融资业务,满足了融资的实效性。目前信用和资产融资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最常见的信用证业务中,进口商通过授信开证和进口押汇等方式融资,而出口商通过红条款信用证融资。其他如保理业务、跟单托收业务、出口代付业务、进口保付业务等,如今也已经被大部分银行所采用,提高了我国银行的收入水平和进出口企业的支付水平。烟台一家贸易公司,出口额不到200万美元,在2013年7月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通过投保便利融资270万美元,大大改善了公司资金流动状况。
(三)融资地位增强化
我国的各大银行在注意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后,对运作方式和机构设置进行很多有益改革。比如中国银行为了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地位,其国际业务部在2011年就和信贷部结合,通过国际结算业务充分发挥银行间接融资功能,提升了银行在国际贸易方面融资的专业性,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增强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力。2012年工商银行山东分行在多地推出同业国际结算业务,力求扩大基础薄弱客户授信额度限制,拓宽国际结算业务市场渠道,增强市场份额。2013年8月2日,招商银行兰州分行建立“商贸通、资本通、财富通”体系,并把该体系放到重要发展战略高度,助力企业对外贸易融资。
(四)融资风险复杂化
国际贸易融资时刻面临着诸如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险之类的风险,且表现为不可预见和复杂化的特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长期的低迷,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国际贸易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部分出口依赖型企业因国外经济不景气,被迫取消订单,引发资金链的断裂,丧失偿还能力。另外有些企业为获取银行融资使用财务造假、贸易欺诈等手段,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尤其是2005年5月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而且我国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发展水平距欧美还有很大的距离,汇率风险在深刻影响着国际贸易融资。2014年5月4日,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提到了2014年一季度中国又遭遇11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共27起贸易调查,同比增长了23%,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所导致的困境也无时无刻不加重着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银行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无时无刻不在和风险打交道,因此银行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风险管控体系。我国的银行在对央企、大型国企等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中,经常会忽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在授信额度上往往容易放松,有些情况下还会违反国家相关财务制度,对企业的账户、现金管理进行违规操作,以谋取一些短期利益。2009年2月12日,中铝集团宣布对力拓公司展开收购,在融资环节,银行的风险管控部门未对并购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而中铝集团又有着较深的国家背景,四大国有银行向其提供了210亿美元的贷款。同年6月5日因力拓单方撤销协议而终止并购,银行因此承担了巨额坏账。另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相关手续过分教条化、形式化,只注重实物担保,对企业的一些较为个性化的担保物,如应收账款抵押、出口退税抵押等,则较为忽视。这样一来虽然银行规避了很多风险,但长期来看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是起限制作用的。银行如何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是我国当前银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进出口企业信用水平较低
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年我国贸易合同的履约率约为50%,商业信用整体水平较低,另外信用体系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很多国际贸易的纠纷就是源于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的时间不长,信用数据库相对缺失,信用咨询和评估机构也比较少。在国际上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掌握了全球大量外贸资料,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信用评级,而我国虽也有一些专业评级机构,但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经常饱受质疑,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比如2004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中国银行联合推出的押汇业务,设计初衷是帮助企业融资进而扩大国际贸易额,但由于相关信用评估的不准确和一些进出口企业逃避还款的侥幸心理,银行贷款经常无法如数按时收回,使银行蒙受损失,进而对这些国际贸易公司今后的贷款都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对整个金融体系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国际贸易的融资离不开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因为脱离了信用,许多融资业务的基础就被动摇了。
(三)中小型进出口企业普遍缺少抵押资产
据海关统计,2012年和2013年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的贸易额均超过了我国贸易总额的60%,轻工业、小商品等出口产品几乎全部出自于中小外贸企业。目前我国进出口企业中有超过80%的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中小进出口企业可以更灵活的利用地方资源,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外贸服务,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但由于生产规模较小,业务范围较窄,这些企业往往缺少能够抵押的资产,因此在国际贸易融资上很多程度要依靠民间借贷。2014年5月29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只有12%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正规借贷,无法获得正规贷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合格的担保物。而全国民间有息借贷平均利率为36.2%,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因为在正规金融机构贷不到钱,不得不转投民间金融机构,因此需要承受高额的资金使用成本,加重了其贸易负担,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外资银行开始挤占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市场
外资银行自2006年12月可以在华开办人民币业务以来,逐渐对我国本土商业银行的融资业务产生了冲击。2014年6月3日在上海举办的“国家使命:上海自贸区与金融创新”论坛上,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表示还要继续对外资银行放宽限制,扩大金融改革成果。自贸区的这种情况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国家开始鼓励外资银行参与到中国的经济里来。由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福费廷业务较少,外资银行恰恰利用了这个机会,加大力度在国内进行业务宣传,再加上外资银行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多年的业务经验,融资产品和服务也比较成熟,在抢占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占有一些优势。2002年,南京爱立信公司提前偿还19.9亿元南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贷款,继而转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了贷款合同,事情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资银行无法提供爱立信公司在国际贸易中所需要的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
(五)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缺乏创新
虽然我国银行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种类与日俱增,但其本质上仍然大都以传统的如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等,同质化相当严重,这些传统融资业务约占对外贸易融资总额的70%。然而目前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更多更复杂的贸易方式,比如供应链产品融资、福费廷渐渐成为主流。这些先进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资银行融资业务的开展,更制约了进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规模,尤其是对资金水平较差的中小进出口企业非常不利。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里国际业务比重已经升至约50%了,这也就说明了国际融资业务是银行未来重要利润点。欧美发达贸易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着的贸易融资产品,要求我们国家的银行也要在银行结算方式、融资产品上开拓创新,跟上时代步伐。
三、完善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一)增强银行内控体系建设,提高信用风险管控水平
伦敦第一家银行在1990年取得ISO9000质量证书之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纷纷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这些欧美银行的融资效率,更快捷地向客户提供了服务,并满足了国家金融监管的需求。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应该在以下具体方面努力提高:一是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标准化风险系数、加强国际贸易融资项目的事中和事后检测;二是银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审贷分离”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三是对于中小进出口企业则可以建立授信的单独快捷通道,简化程序和步骤,满足其小额短期贸易融资的时效性。
(二)完善进出口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除了银行应该加强内控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企业和个人往往缺少信用风险观念,而信用管理也未被大部分企业所重视,国家也缺少这方面的监控数据。首先可以根据进出口企业的信用状况,对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实行有区别的利用,让银行更有效地管理风险。另外,建立进出口企业信用评价系统,使用各大门户网站和进出口产业专业服务网站进行定期公示,为进出口企业和银行提供有价值的信用信息。只有信用环境改善了,银行的内控体系建设才会显示成效。
(三)增加抵押融资方式,增强进出口企业活力
在目前买方市场情况下,货到付款和赊销等销售方式成为主流,应收账款成了企业一项庞大的资产,因此,银行可以进一步完善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为了管控风险,银行可以用资产证券化、再担保等方法来处理。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所占比例会不断扩大。另外,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抵押融资,加入了信用贷款的理念,以出口应收账款为基础,将信用保险赔偿权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在这个过程中,出口商无需提供实物抵押,提高了融资效率。再者,信用风险被转嫁到保险公司,也避免了银行在将来面临坏账的危险。
关键词:校外实训 双师教师 无缝对接
一、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的意义
(一)校外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上,国际贸易的各门课程都是孤立的;在校内实训的环节中,也常是分模块进行模拟训练的。但在真实的校外实训中,需要学生按照业务的需要和国际贸易业务的流程,将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法、国际结算、国际运输与保险等贸易基础知识与实际的业务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对在校内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温故知新,以便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学生们的知识体系还会完整化、系统化以及综合化。
(二)校外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学校里学生们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教师们很少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至于学生们懂理论不会实践。在校外实训的真实的业务环境中,为了可以接触并亲身融入到一整套的外贸业务中,就需要学生们亲自动手书写电邮、缮制单据,以及与国外的客商、内地的货物供应商、海关、税务局等许多单位和人员打交道。学生们在这其中,不仅学到了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校外实训有利于学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
学生在校内学习国际贸易知识时,主要的依据是课本。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是一门活跃的学科,全球的贸易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知识也几乎随时在变,但是有的学校至今还在抱着INCOTERMS2000进行讲授。如果想要随时抓住国际贸易知识的脉动,掌握最前沿的国际贸易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跟上时代,最好的办法便是投身于国际贸易的最前线。
(四)校外实训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扩招使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学生毕业后不能达到立即上岗状态也使企业不愿雇佣应届毕业生。校外实训环节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毕业前即可达到上岗要求,实现了人才的无缝对接。而且有的学生在校外实训期间已经被所在企业看好并向其抛出欢迎他们毕业后来企业上班的橄榄枝。因此,校外实训非常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
二、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校外实训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很多学生对于校外实训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是走过场或是自己在毕业之前走出校门找工作的机会。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被分配到的校外实训企业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企业的标准,所以在实训企业里,也往往学习态度消极或是经常性缺勤。
(二)学生校外实训的时间短、深度受局限
学校往往安排学生在大学的最后半年去校外实训,扣除两头的寒暑假,学生们的实际校外实训时间仅为三个月左右。而从只掌握理论到能对外贸业务驾轻就熟约需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再者,因为涉及到商业机密,很多重要的或是核心的业务都是由公司内部人员处理。所以,学生们在短短三个月的实训时间里,只能接触到外贸业务的皮毛。
(三)校外实训企业资源匮乏
学生去校外的企业进行短暂的实训,在此期间,学生几乎不能为所在的企业带来任何的利润。相反,企业却要费心为这些学生进行各项事宜的安排。有的实训学生还可能持有消极态度,工作懒惰,给公司员工带来消极影响;还有的学生会因为在实习工作中的这样或那样无心的错误或纰漏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久而久之,企业都不太愿意接收来实训的学生。这样,学校便很难找到便于学生校外实训的企业,校外实训企业资源变得匮乏。
(四)实训教材不到位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采用的教材比较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但在实训中,学生们需要一些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南类书籍来指导实训,而这样的书籍几乎还是空白。学生们在校外实训中碰到问题时,只能临时从网络上搜索或向公司的前辈们请教。但所得到的知识往往都是片段性的,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
(五)缺乏双师教师的指导
学生们在校外实训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专业上的问题,此时便需要一个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指导他们,这样的老师即双师型教师。但是在现实中,几乎大多数老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鲜有教师拥有去公司一线亲身实践的经验,双师型教师极其匮乏。所以在指导学生校外实训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六)对学生的校外实训考核方式不科学
校外实训应该和其他的课程一样,有一整套完整的考核体系。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只要求学生实训归来后上交一份来自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表》和反映学生实习工作过程和心理收获的并由学生自己书写的《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本应是校外实训企业负责人对学生的客观评价。但实际上无论学生实训成绩怎样,企业领导都会碍于情面,在表格上面填上好评,致使企业对学生校外实训表现的评价失真。
三、改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
学校和教师应做好校外实训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要让学生们明白校外实训环节是国际贸易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它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他们以后走向毕业岗位做准备。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应严格监督学生的校外实训,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校外实训。
(二)延长校外实训时间,并加深校外实训的力度
三个月的校外实训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短暂。学院可以考虑与校外实训企业协商,把寒暑假也纳入到校外培训时间;若有条件,学校还可考虑把其他学年的寒暑假也用来让学生参加校外实训。实训时间的延长必能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业务。此外,学校还应努力与企业协商,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贸易业务上比较核心的东西。
(三)拓宽校外实训资源
1、拓宽并加深校企合作。学校可与合作的校外实训企业越来越少已是各个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的普遍难题。本人认为此事的瓶颈是企业在这样的合作中几乎是单方面的付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企业也能从中获益。为此,学校可以考虑除了通过领导的人脉关系寻找校外实训企业之外,还可以考虑付给校外实训合作企业一定的费用或者是与实训企业互换培训(即: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师资资源及教学设施为企业培训员工的英语、计算机以及专业的理论知识)等。
2、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自建企业。学院利用自有资金和场地开办企业,将理论知识丰富且懂管理的教师聘为管理人员。这样,一来可以为学校创收,以更好地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二来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的基地;三来可以为学生提供稳定、持久的校外实训基地。
(四)编写校本实训教材
指导学生校外实训的老师或校外实训合作企业的中高级经济师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步骤和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来编写校本实训教材。教师们可以把这些校本教材引入到平日的授课和学生的校内校外实训中,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校外实训。如果所编写的教材优秀,还可以考虑在省内或全国的同类院校发行。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学校除了在招聘教师时适度提高教师的录用门槛,优先聘用双师型教师之外,还应鼓励在职的教师在学历上、职称上进一步提高;鼓励教师亲自去企业一线实训,并在课时的安排上对这些教师做出让步;对于成长起来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提高他们的待遇,并尽可能留住这些双师型教师。
(六)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
学校应当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为学生的校外实训环节设定严格的、科学的考核体系,不仅能定性考核学生的校外实训,还能定量考核。考核的重点应偏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际掌握,不可以使考核流于形式。学校可以考虑在校外实训结束后,为学生们设立单独的实训项目考试,也可以将考试与从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这样,既规范了学生的校外实训,又能为学生取得就业所需的相关证书打下基础。
总之,当前高校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联系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找出更多更好的校外实训的方式方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无缝对接的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佳.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教学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6
[2]孙本芝,刘碧云.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创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
摘要: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农产品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相应地占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的份额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积极关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的现状,对当今亚须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办法和对策,这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权益的根本所在。
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600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基因生物工程技术有关。因此,转基因食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焦点。这种现状对作为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大国的我国在该领域保持并扩大份额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积极关注和预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中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日显紧迫。
一、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DNA双螺旋结构片段。无数特定的基因相互连结,构成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转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的过程。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自从1983年首例转基因烟草问世以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争论甚为激烈,逐步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支持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可增强粮食产量,减少食品生产的投人,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间题;(2)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特性,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3)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种,使食物更加可口;(4)转基因技术可准确地生产人类想要的动植物品种,克服传统嫁接及杂交技术的不确定性,使癌症等顽症的治疗可望取得突破。反对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学上的混乱;(2)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问题,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难以确定;(3)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过敏反应;(4)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作用、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对环境的威胁等问题还未得到证实或解决;(5)一些实验已经表明了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影响。上述两派观点争论至今,双方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尚有待时间来证明。
二、当前国际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1997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约为1100万公顷,1998年上升到近3000万公顷,1999年底达4000万公顷,2000年约为4500万公顷,增长十分迅速。进人21世纪以来,其发展势头更是迅猛。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最先进的国家。目前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SS%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目前,大约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据估计,从1999年到2004年,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从40亿美元扩大到200亿美元,到2019年将达到7S0亿美元。专家预计,在本世纪初,很可能美国的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
1997年初,欧盟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使美国出口商每年蒙受约2亿美元的损失。美国要求其出口商向欧盟提供他们出口的玉米并非转基因产品的证明,但欧盟只认自己的检验标准。1999年7月,欧盟环境部长们决定无限期延长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禁令。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受欧洲国家和本国市场抵制的影响,2000年全美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锐减了24%,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55%下降到2000年的48%转基因大豆则由1999年的57%降至2000年的52%。
近年来,我国转基因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也有较大进展。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已经开展了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品种的转基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转基因药物、转基因作物、农作物基因图谱与新品种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目前我国只有抗虫面、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和延熟番茄等少数品种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1999年中国种植了30万公顷转基因作物,较1998年增长了2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品种是棉花。该报告表示,目前中国转基因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居全球第四位。另外,我国在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报道,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日前利用改进的PLR结合核酸杂交技术,从一批进口大豆中成功检测出了转基因成分。此外,广东、江苏等省的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也具备了对转基因产品的检测能力。
三、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
在世贸组织的现有多边贸易协议中,与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有关的协议有二,即《卫生与植物检哭刻昔施协议》(SPS)和《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前者规定:各成员国为保护境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或健康,可以采取必要的检疫措施,并允许各成员国在认定某种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时,自行制定本国的规则并建立相应的贸易壁垒。后者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必须有合理的目的,而且实施的成本必须与目标相称。具体到转基因食品,由于各种观点的科学依据不足,人们的认识不同,现有多边贸易协议的规定过于模糊,解释空间过大,对转基因食品缺乏约束力。
由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规定不甚严密,以及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世界各主要农产品贸易国都对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采取了不同立场,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争端不可避免。以下为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1)美国:在生产、流通中不给予任何限制;不人为划分消费食品是否属于转基因种类;基因改造作物毋须用标签注明;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对转基因食品施加贸易壁垒。(2)欧盟:对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持谨慎态度;要求在其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提醒消费者可能存在风险;强调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权采取预防性措施,主张制订有关生物标签的多边规则。(3)英国:支持发展生物科技,但在没有证据显示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情况下,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大型连锁超市和餐厅不得出售经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等食物,多数地方禁止学校和老人院的餐厅使用转基因食品;自1999年9月起,饮食行业必须在菜单上标明食品里转基因成分,否则罚款5000英镑。(4)俄罗斯:不明令禁止转基因食品上市销售,但对2000年7月1日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有在包装上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要求;从2000年7月1日起,没有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转基因食品将禁止上市。(5)日本:持较为中立的立场,一方面对转基因食品有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对其安全性又有所顾虑;规定采用基因技术获得的农作物及食品不能作为绿色食品;2000年4月公布30种转基因食品目录,对目录中列明的品种需要加注标签。
据上可知,对转基因食品所持的不同观点和立场,将直接决定一国或地区对此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转基因技术开发领域一直处于国际前列的国家,极力主张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管理。美国作为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积极倡导者,认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与非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没有实质的区别,转基因食品是一种科技创新,是用现代科技去加快自然选择的过程,只要转基因食品通过新成分、过敏原、营养成分和毒性等常规检验,就可以上市。
二是欧盟内部大多数国家奉行较为严厉的管理制度。基本的认识是,在转基因食品(作物)拥有众多优越性,如遗传性稳定,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快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病害、抗盐碱、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作物产量等等的前提下,其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至少存在着潜在的、不清晰的危害性,而对此则需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来加以进一步的证明,除非有技术的证据支持,并足以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否则将不改先前的严厉的管理措施。
三是相对于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应用性开发较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措施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国家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权衡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利弊,往往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基本的观点是,转基因食品(作物)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虽然目前尚存在一些较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但只要深人研究,趋利避害,就一定能在避免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发展,同时又满足本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对粮食产量的进一步要求。
四、我国的相关对策分析
各国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争。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致,转基因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规模的不同,更加剧了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市场决定观念,欧盟及其他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究其实质,则是对美国在这一领域垄断优势的抵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鉴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长期影响,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各成员国只能自行制定相应的贸易标准和政策。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应尽早制定有关转基因食品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法规。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相应的对策安排:
1.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上有三种模式或路径:一是将转基因食品视同其他普通农产品,对其进口不加管制;二是采取“二嗯英”模式,禁止转基因食品的进口;三是在严格检疫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转基因食品进口,并在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包装上作出提醒性标记,让消费者判断是否购买。不难发现,第一种选择可能对我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导致某些农产品市场最终被几个拥有转基因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垄断,以致对经济安全造成影响;第二种选择可能会给我国对外谈判、履行承诺带来很大压力,并可能引发贸易战;第三种选择符合国际惯例,可能是对我国较为有利、可进可退的政策选择。此外,对进口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转基因检疫,张贴提醒性标记,会加大进口商的成本(约增加10%左右),消费者也可能会持慎重态度,从而削弱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以维护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