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现代化建设范文

经济现代化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14:45: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现代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现代化建设

篇1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现状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不但涉及自然科学,而且也涉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等学科,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提供帮助。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高,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课题。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中应该将低碳环保及可持续健康发展理念纳入到日常工作范畴中,以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既发挥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兼顾生态效益。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已经由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由过去的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盲目引进新产品等方式来增产增收的模式向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及环保节能农业转变,以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保守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早已被提出,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推陈出新,仍然停留在保守落后的水平,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也仍旧采用落后传统的老旧模式。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保守,导致广大群众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管理内容缺乏了解,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对国家颁布的先进性政策及相关文件也不能及时贯彻落实,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还残留着大量计划经济模式,具有显著的计划经济特征,如在针对不同区域农产品种植及经济作物种植上仍然采取定额制度,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有效融合,更难以激发农业经济的活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管理,针对农业工作的发展情况一再相关文件,强调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并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向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转变。然而实际工作成效不突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与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一定差距,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侧重点不对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别注重农产品数量的增长,而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这种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比较适合于建国初期,也切实解决了当初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药、化肥滥用及过量使用、盲目引进高产物种等做法严重损害了农作物产地的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大量农产品的低质量、高残留与人们注重健康、生态平衡之间产生了矛盾,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农药残留超标也导致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从而减少了农产品产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下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经济管理要努力转变侧重点,从以往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为现代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市场信息,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技术及信息,可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便捷,提高管理效率。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已经非常之高,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较低地位。甚至,某些落后地区还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设备及网络设施,农业生产及信息技术严重落后,区域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农业现代化建设停步不前,既影响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企业及个体经济效益的获得,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速度。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所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树立新型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我们知道:“理念指导行为”。因此,要解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抛弃保守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新型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要从现代化农业发展思路出发,以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础,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其经济管理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定期举办各类培训、讲座、参观活动,加深农业管理从业者对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认知,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及思想观念,扩宽他们的视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以先进的、新型经济管理理念指导其行为。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因此,要勇于做出农业经济管理体质的变革,积极转变管理模式,改变过去保守落后的单纯追求产量的管理模式,从单纯重视数量向重视数量及质量的方向转变,积极发展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多元、多产业链结合的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要加快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创新力度,促进纵向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同时,要不断拓宽技术性新型农产品的销售领域,拓展销售市场,要结合农产品市场需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工业产业链结构体系。此外,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积极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科技,开发新型农产品,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经济各个区域发展不协调、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脱节、农业整体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显露出来。因此,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建设市场化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农业产业化建设,改变过去仅仅满足个人需求为目的的小农经济思想;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经济管理的手段,重点建设主导产业及产品,科学合理的分配各个区域的农产品生产资料,将市场需求作为开展农业活动的导向,让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建立集约型社会化农业。同时,要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机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真正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此外,在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也要努力建设生态农业,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及其对环保理念的追求,生产绿色蔬菜、有机粮食、绿色水果等备受欢迎的农产品,并在农业生产中坚持循环利用原则,积极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制定环保措施,走生态农业之路。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传统农业也已逐渐向信息化农业方向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要积极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确化控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收益。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那么相关管理人员管理理念的改变及信息化技术的提升是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其对农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及技术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及水平;同时,要努力培养大量新型农民及技术人员,不断提升其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和生产操作技术水平,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并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此外,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网络、道路及水利设施建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机械设备进行生产,吸引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加入到现代化农业建设中来。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建立农业信息化数据库,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高效的有用信息内容,便于管理人员对农业生产及农产品销售做出科学化指导和建议,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管理创新;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的创新优化发展。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丰富,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众望所归。基于此背景,区域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新模式的特点入手,分析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素,从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组织关系等多方面建设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经济管理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决定,还由区域经济管理的现状中出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但同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管理模式的建设仍需加倍努力。

1.区域经济管理的传统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理学进入到经济发展领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都是以地理区域作为划分的界限和标准,但事实上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治理手段也对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滥用”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使区域经济管理呈现出落后、传统化。如在温州治理模式常常被使用到福建晋江,但事实上,温州和晋江的文化传统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同一治理模式将众多企业逼上绝路。采用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要求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可以跟上国际潮流,实现面向世界;也希望各个领域的发展能够具有前瞻性,即能够面向未来发展,基于此,要求区域经济领域能够摈弃传统模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治理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如何在风云巨变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发展的重点。因而发展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是国际形势所要求,第二,追随社会的发展企业才能把握正确的机遇,发展自身规模,而当我国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时,要求区域经济也能够建立其现代化管理模式,从企业自身出发,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是自身发展的基本所在。另外,经济管理也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得出新的管理思想。在此环境背景下,区域经济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模式,主要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能够从区域经济的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其现代化建设。

二、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所呈现的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由各个区域盲目建设而成的,需要依托于当前时展的需求,立足于我国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于当期我国的发展形式,要求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拥有以下特点:

1.人性化特点

人性化特点是由科学发展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从古至今对于经济发展都拥有片面的看法,如在商言商、重利轻义等等,而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和倡导,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中、管理过程中都能实现这一准则,采用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柔性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正是从人性化作为出发点的,将管理文化、人本管理思想纳入到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兼顾人性化的特点。

2.信息化特点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出现一些伦理失误,从而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只有抛弃传统中的人力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如设立智能监控,提高监管能力,运用“互联网+”的产业形式增加产能。

3.民主化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主化特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实现民主化管理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企业组成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的流失,如出现北漂一族等,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教育成本的浪费,经济的不起色。因而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民主性特点,能够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加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发挥集体智慧,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管理水平。

三、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因素

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法律政策等形势的改变下,要求达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标准和特点,并不是简单可得的,要求依托于资金、人才、政策平台等的支持。

1.资金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手段,类似于柔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资金的支持。第一,充足的资金支持说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正确和科学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根据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整体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第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对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目的;第三,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后期的维护、完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拖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顺利展开。

2.人才

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需要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的作为指路明灯,而管理思想是依托于人才呈现出来的。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人才是必要因素之一。另外,人才所提供的作用不仅于此,第一,优秀的人才能够带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呈现出前瞻性的优势,如在我国城市经济规划中,对于未来经济缺少前瞻性思想,导致当前众多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依托于人才存在的,技术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的保证,只有强大的技术才能充分构建信息平台,维护信息共享,推动管理呈现智能化、人性化发展。

3.政策

我国经济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政府加于宏观调控,这种经济制度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可以看出,政策是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又一必备因素。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相适应的管理保护法规,能够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不受到大环境发展的侵害;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快建设的步伐;第三,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能够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带来财政支持,还能够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

四、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其必要性、建设特点和必要条件都展开了论述,但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具体的建设措施,从实践上指导其发展。

1.正确认识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找好切入点

对于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认清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现代化管理模式。要找好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必须做好:第一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聘请专业的经济管理双重人才,从而能够从数据中证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对于温州模式而言,小商品生产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政等缺陷,因而以其不足作为切入点,展开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第二,要求正确认知每个区域中的文化特点,总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所以了解掌握区域文化,能够以此作为载体,构建经济管理模式。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经济管理平台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希望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中,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中都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如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期,能够构建信息平台,将企业的基础设备建设情况、招商情况、经营情况都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现,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区域进行预测,并制定风险措施,从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创新优化本区域经济管理

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后天发展较慢,因而要求其能够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方式。首先,要求各个区域能够展开管理方式的交谈学习会议,通过互动,学习优秀的管理方式,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其次,要求各个区域能够派遣相关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并根据本区域经济真实的发展情况做出更改创新;最后要求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带动区域经济管理实践运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温州模式、长三角模式等区域经济管理模式的概述,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区域经济管理模式也具有繁杂的特点,另外还可以看出,从国际经济背景、国内经济政策、区域企业自身发展等方面都急需建立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因而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的要求是具有人性化特点、信息化特点、民主化和和谐化特点的,要想以这些特点为建设标准必不可少的是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的支持,如此才能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信息平台、构建和谐的管理结构等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最终达到区域经济管理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驱动发展,从而先创新带动后创新,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经济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吉义,梁枫.区域经济现代管理发展过程与要素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02:65-70.

[2]楚芳芳.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管理创新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37-38.

[3]任彤.基于区域经济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治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194.

[4]王君.浅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58-59.

[5]杨志学.基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15-116.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要性;特征;影响因素;措施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区域经济管理模式能够与时俱进,同当前的发展模式相匹配。基于此,以下就影响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其措施进行探讨。

1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管理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决定,还由区域经济管理的现状决定的。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国际形势所要求。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在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时,要求区域经济也能够建立其管理现代化模式。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主要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能够从区域经济的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其现代化建设。

2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特征

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需要依托时展的需求,立足于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于当期我发展形式,要求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具有以下特征:(1)信息化特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智能化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出现伦理失误,从而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只有抛弃传统中的人力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如设立智能监控,提高监管能力,运用“互联网+”的产业形式增加产能。(2)人性化特征。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及倡导,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能实现这一准则,采用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柔性的管理模式;管理现代化思想正是从人性化作为出发点的,将管理文化、人本管理思想纳入到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具备人性化的特征。(3)民主化特征。实现民主化管理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企业组成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的流失,如出现北漂一族等,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教育成本的浪费,经济的不起色。因而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民主性特征,能够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加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发挥集体智慧,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管理水平。

3影响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3.1人才因素。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因素非常关键。第一,优秀的人才能够带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呈现出前瞻性的优势,如在我国城市经济规划中,对于未来经济缺少前瞻性思想,导致当前众多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依托于人才存在的,技术是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保证,只有强大的技术才能充分构建信息平台,维护信息共享,推动管理呈现智能化、人性化发展。

3.2资金因素。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类似于柔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是需要资金支持。第一,充足的资金支持说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正确和科学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根据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整体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第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对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目的;第三,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需要后期的维护、完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拖动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顺利展开。

3.3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过的重要因素。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相适应的管理保护法规,能够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不受到大环境发展的侵害;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模式加快建设的步伐;第三,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能够为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带来财政支持,还能够留住人才,新技术等。

4加强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措施

4.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经济管理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模式中,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中都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如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期,能够构建信息平台,将企业的基础设备建设情况、招商情况、经营情况都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现,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区域进行预测,并制定风险措施,从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2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认清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管理现代化模式。要找好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必须做好:第一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聘请专业的经济管理双重人才,从而能够从数据中证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对于温州模式而言,小商品生产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政等缺陷,因而以其不足作为切入点,展开管理现代化模式的构建;第二,要求正确认知每个区域中的文化特征,总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所以了解掌握区域文化,能够以此作为载体,构建经济管理模式。

4.3借鉴管理现代化方式,创新区域经济管理。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发展起步较晚,因而要求其能够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方式。首先,要求各个区域能够展开管理方式的交谈学习会议,通过互动,学习优秀的管理方式,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其次,要求各个区域能够派遣相关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管理现代化思想,并根据本区域经济真实的发展情况做出更改创新;最后要求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带动区域经济管理实践运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要求具有信息化、人性化、民主化等特征。但是制约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人才、资金、政策等因素,只有获得上述影响因素的支持,才能达到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彤.基于区域经济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治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

[2]王君.浅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

篇4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建全。每年的农村会议及国家中央召开的会议,都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制度没有建立建全已经是一项遗留的历史的问题,其产生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且无法满足及适应当前农业的发展。甚至于此,落后的农业现代化管理成为了农业向前发展的拦路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失去动力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农业经济管理在长期发展中并没有更上时代管理的步伐,其存在条件管理的落后,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例如,农产品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市场问题及再加工问题等等,根本原因是农业缺乏系统的管理,对农产品的产生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或是不重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其产生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评判标准,生产的流程不规范等等,同时仍然处于被动销售的状态,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及销售的手段多是停留在人工在市场被动销售,没有积极采取一些营销的手段或是增加销售的手段,如网上销售,或是加工成品的销售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

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手段落伍。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的第一动力。特别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国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农业多是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及小镇,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不能正确认识信息科学的用处,甚至没有接触过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不均衡,缺乏必要的技术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发展落后。国家重视农业的管理与发展,并对农业的发展投入了一定的人才与资金。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好坏取决于领导农业管理发展的团队。管理者受教育水平及拥有的管理技术决定了农业管理发展的程度。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已经不只是农业这一学科,其中还包含了管理、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管理者自身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自身的发展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管理的发展的进步,如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前提。首先,过去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在农业的建设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物等,并且是一昧的追求产量。这需要对农业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革,向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军。因此,目前需要解决农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创新并开发出新的农产品品种,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策划多种营销手段,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向的农业产业链。其次,需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以创新型的技术提高农业的价值,真正在技术水平上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市场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最后,需要对加工后的农产品或是其他直销的产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严查,保证其绿色、健康、无污染,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这是农产品可以长期的根本。

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动化的农业发展将成为主流,而信息化的技术及设备则是核心。这需要在农业范围内大量传播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先进的技术及时获取有关于农业的信息,以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在过去,传统农业发展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天气现象,谚语及先辈的经验等等。但是,在如今,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与跨时代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智能的手段获取。国家应对农业管理的发展投入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尽可能在农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同时,为其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充分发展农业科技。科技是农业得以发展的本源。第一是应对农业人员加以培训,使其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科技能力。同时需要培养新型的农民,使其了解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了解现代化的农业设备的应用,提高农耕和生产农产品的效率,这最终才能充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第二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水利灌溉环境,并尽可能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的设施,节约水资源。充分发展农业科技,不仅事半功倍,还可以确保农业现代化持续进行。

篇5

【关键词】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前景

1引言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格局也有所变化,从而引发了营销理念的改变。而电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有效的跟经济发生形势相适应,需要不断创新营销理念,确保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有所提高,而现阶段电力营销在现代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而要对其建设过程以及前景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电力营销的现代化发展。

2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的全新目标

通常而言,按照电力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电力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建设电力营销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有两个,具体如下所述:

2.1培养更为专业的电力营销人员

现阶段,对于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在于,要对从事电力营销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待培训合格后才能够持证上岗。与电力相关的工作通常对于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并对这些技术性要求进行共组,主要目的在于电力工作者不但熟知电力计划以及电力维护相关的知识,还能够为在市场上推动电力营销以及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助于展开实际的操作。进行电力营销的现代化建设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定期的培训和指导相关的电力工作者,从而确保电力营销能够持续的发展下去。

2.2注重融合企业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在实际电力行业中,实施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最为主要的一个目的在于能够有效获取最大的利益。而由于社会的区域性存在着差别,导致不同地区用电量也各有差别,所以电力企业兼顾电力行业的利益时,也要实现电力市场的设备效益,同时为了减小区域用电之间的差异度,要采取一定积极的措施,全面调查电力市场情况后,为了有效实现电力营销的最终目标,要实施方位性以及可调控的措施。

3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1缺乏完善的营销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受到以往的电力营销观念影响,并且有些电力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电力营销部门,难以跟其他的部门展开高质高效的进行合作。而即使设置了电力营销部门的单位,还缺乏健全的营销管理机制,内部机制存在着许多不足,难以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机构内部缺乏完善的奖罚机制以及相应的规章准则。

3.2缺乏对电力营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电力企业的管理阶层的相关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力营销的管理的重要性,不够了解电力营销作业涉及的内容以及电力营销的地位,目前,为了有效联系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规模以及电力市场所需的营销需求,务必要重视对电力营销的管理,以便积极推动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3.3电力企业缺乏专业的电力营销工作者

现阶段,电力企业中人员结构配置尚且不足,从事电力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的电力营销知识和技能,难以准确的掌握先进的技术,并使用先进的设备,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抵触情绪,不愿意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创新活力不足,并且较多的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工作责任感,工作时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差事。

3.4缺乏完善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

现如今,较多的电力企业缺乏完善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企业内部还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此外,在实际工程中还存在着许多违规操作,对电力营销信息数据进行更改时,个别的维护系统的人员以及操作人员使用的手段不够正规,导致电力系统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此外,由于电力工作者的误操作行为,也会引发电力企业出现更大的安全风险。

4我国的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改进办法

4.1制定完善的电网规划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

社会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高的提高,人们对于电力生产和需求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电力企业要想更深入的对市场发展的电力总需求进行分析,使得农村电力市场得到了逐渐的开拓,因而电力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改进相应的配套设施,适当开展营销。此外,电力企业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服务的质量,要积极参与电力营销的全过程,科学有效的对电力营销进行管理和控制,创建相应的营销数据库。在整个电力运行环境下,为了使得电力营销的运行系统得到逐渐提高,使其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营销现代化的发展,确保电力行业的服务有所提高。对电力企业中各业务层整体使用的处理标准以及业务的处理时限进行考核,并且考核好客户服务的监控系统时,以便在其中发现问题,及时的作出相应的反映,对相关部门进行督促,以便及时的纠正,制定跟电力企业相符的管理条例,对营销信息的策略进行分析,并做好相关效益的评估,合理的对企业的公关关系以及企业形象进行设计,从而科学的展开电力营销现代化的建设。

4.2合理运用各种方法确保电力运用的合理性

电力企业中实行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对电价进行划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①电度电价;②基本电价。在实际实施两部制电价策略,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产品的增大,扩展和推广电力营销技术,一旦用户的实际用电量较少时,就可以相应的提高评价价格;而如果用电量较大,则可以降低电力的评价电价。对电网现代化建设进行改进和加强时,能够使得电力系统的整体供电水平有所提升,确保供电更为可靠,质量更高。此外,要加大对电力系统的修复能力,积极对故障进行维修,以便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更为快速优质的服务,使得售后工作更能够更令客户满意。同时,还要对对客户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合理的错开用电高峰期,避免遇到用电短缺时,能够及时的进行恢复,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适当的降低电费,及时的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信息以及相应的故障解决方案。

4.3做好电力市场的定位工作

供电企业为了能够充分的适应市场竞争,要摒弃陈旧的思维,在旧管理电源模式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更为新的管理模式,有意识地涉及到电力生产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确保建立的电力市场营销观念足够新颖。要高度重视电力营销的价值所在,及时的更新电力服务的理念和电力营销理念,使其能够跟电力市场供应需求相满足,确保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系统更为完善,提供给客户更为优质的服务。

4.4开拓电力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

信息时代的到来,客户处理业务和缴纳电费的方式更为快速便捷,现阶段,电力企业中所使用到的电子商务系统尚且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电力企业要将重点放在三个内容:①网上办理业务;②网上查询业务;③网上进行缴费等。然而现阶段电子商务系统还在起步,跟真正的电子商务之间还存在着距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电子商务发展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主要包含有:①设计信息结构;②商业信用;③网上支付;④互联网技术;⑤网上认证;⑥网上征税;⑦制定法律。所以,电力营销为了能够往电子商务方向发展,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技术的推广功能以及市场周边的环境和制度的影响,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要注重对电子商务的开发研究。电力企业可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开发,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快速、高效的服务。

5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营销在电力企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对于整个电力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电力营销的现代化建设,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使得电力营销的发展方向更加的全面、更加的网络化,从而有效确保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瑶虹.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现状与前景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4,6(4):27~29.

[2]李平平.关于电力营销的现代化建设及发展趋势分析[J].电工技术:理论与实践,2015(9):212.

篇6

论文摘要:文化现代化是人们的精神文化、观念形态、思维方式等的现代化过程和目标。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对于最终实现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文化现代化视野下探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以期寻找校园文化的和谐之路。

1 文化现代化与和谐校园文化

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内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文化现代化的“文化”应该特指狭义文化意义上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和精神领域内,是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并列的范畴。本文的“文化现代化”总的来讲就是人们的精神文化、观念形态、思维方式等的现代化过程和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重要举措。因为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和谐社会背景下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和谐发展,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和谐思想为内涵,以大学校园文化为表现方式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高校的体现和延伸。

2 目前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2.1 多元文化的兴起导致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文化力量作为一种“软实力”,它的强弱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影响逐步增强。如何正确吸收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成分,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并形成融合多种文化的校园文化,这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大考验。[1]

2.2 由于缺乏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认识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系统性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大学精神的培养、没有形成相配套的制度文化建设方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2.3 校园文化建设不注重以人文本,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文化现代化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是决定性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提高学生素质来开展,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能很好的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而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很少有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削弱了校园文化在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完成过程中的作用。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2]

3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统一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3] 转贴于

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坚持的指导地位,为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有力的道德基础。[4]

3.2 积极培育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文化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和精神领域的现代化,大学精神的培养正是为了使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能顺应时代潮流,映射时代精神。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教育,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继续加强校风、校训教育,激励师生进一步弘扬传统,增强对学校的荣誉感、对社会的历史使命感,推动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发展。[5]笔者认为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第三是培养爱心。要教育学生爱父母、爱生活、爱事业、爱祖国。第四是培养高尚的人格。

3.3 构建和谐制度文化,营造人性化管理氛围

高校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校和谐制度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与科学规范相统一的原则,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一是要树立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先进教育理念。二是要构建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实施,发展成为师生自觉行为准则和弹性的约束机制,实行柔性管理。要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要求管理者要具有人性化的思想和自身体验人性化的管理,使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方法不断充实到老师们的头脑当中,落实到对学生管理的具体行动中去。[6]

参考文献

[1] 陈洪林,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

[2] 赵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

[3] 韦日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4] 黄昕.文化多元与冲突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8,6.

篇7

 

关键词:新经济 企业文化 竞争力

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几何膨胀,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理和空间不再是障碍,当地球越来越象个地球村,我们已全面进人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关于新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新经济时代主要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网络发展和信息共享为主的信息时代、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的革新时代和以知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知识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企业管理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虚拟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企业文化多元化等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它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以及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早期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企业管理者文化”,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虽然后期企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但是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仍比较片面,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停留在“制服文化”、“墙上文化”、“口号文化”的层次,许多企业在确定企业文化时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可能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1.企业文化要具有“包容”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要主动地确定企业文化,并以此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确定既具经典又有新意的“包容性”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具有“学习”性

    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仅仅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需要企业员工们主动地、持续地去吸收消化。因此企业文化要引导企业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变企业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3.企业文化要具有“人本”性

    由于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它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并以企业发展速度和获取利润量作为衡量其好坏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是“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孟要性更为突出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某种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且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相同、竞争压力相同,而企业的科技发展力也极易被竞争者仿制甚至升级,可以说信息时代使得企业在外部竞争力相似的情况下必须发展内部驱动力,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正是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核心。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当企业员工以企业文化作为其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员工便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其个人的事业,从而摒弃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的行为方式,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精细化;建设路径

1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精细化建设

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往往代表着高效、科学,对于水利工程而言,管理现代化就意味着可以实现更有效的管理。所以,出于改善工程管理成效的考虑,相关工程中有必要充分重视管理现代化的推进,实行精细化管理,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2水利现代及精细化的内涵与建设思路

顾名思义,水利工程管理指的就是围绕水利工程建设各环节展开的管理活动,其以维护建设秩序、保证质量为基本要求,既是项目按照要求顺利交工的保障性措施,也是科学建设水利工程的规范性措施[1]。此项工作是为工程建设服务的,任务可以概括为:确保建筑安全、设备可靠;确保设备能够发挥出环保及防洪等功能;确保设备使用的科学性,尽可能的提升其工作效率、降低故障率;通过改善管理、更新设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2.1内涵

所谓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其实指的就是以满足项目建设的现实要求为导向,通过科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来实现更加高效的工程管理。其要求为理念现代化、设施现代化、管理方式现代化,管理体系的特征为先进性、科学性、有效性。因而,为了实现管理现代化,就需要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健全管理体制,使其始终同步于市场体制,并借助现代化的设施和技术,以人才队伍为支撑,实现项目建设全程、全面的动态化管控。管理精细化可以看作是管理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其侧重于职能具体化,基本要求是实现精密、细分。所以,此种管理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通过严格规范细节工作,以局部带动整体的管理方法,对于细节有着很高的要求[2]。

2.2建设思路

(1)更新理念。对于水利工程来讲,无论是管理现代化,还是管理精细化,都需要从更新理念开始。现代化与精细化都属于新理念,与水利工程管理的传统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想确保现代化与精细化的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就必须改观思想,正确看待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精细化的重要性。具体来讲,更新理念的首要要求是打破“重建轻管”的局限,并在此基础上科学认识现代化的先进理念[3]。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效益意识,在管理实践中尽可能的兼顾效益与生态,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绝不应被忽视,在加强利用的过程中也要时刻谨记保护,现实中应尽量以优化配置的方式,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再次,考虑到此类工程的建设初衷是服务公众,所以,在项目建设阶段和管理工作中都应以保障公众利益为原则。

(2)健全体制。水利工程项目普遍规模宏大、管理任务繁重,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选择科学的方法。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精细化的系统实现,需要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科学方法为保障、健全的机制为支撑。结合水利工程管理的特点来讲,本文认为健全体制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下述几项工作:①规范流程。流程化是管理现代化及精细化的重要特征,对于防止违规、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业务梳理,并根据工程管理任务涉及的内容,对管理流程进行合理细化。为了避免疏漏,还要同时确立明晰的工作标准,实行职责与岗位对应。②按岗定责。责任制的优势无需多言,在工程管理中建立此种制度,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者的自觉性。一般来讲,工程中应尽量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以精简高效为目标,对岗位管理进行强化,借助清晰的职责分配,来促进分工的合理化,为监督、协作打好基础。出于保障人员积极性、健全激励机制的考虑,工程中应实行竞争上岗,并合理确定薪酬等级,激发员工潜力。③推行绩效考核。此项机制的作用侧重于激励,在完善过程中,需要立足现实构建三级考核制,借助岗位绩效考核、部门绩效考核及工程管理绩效考核,实现对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评价。在此基础上,可尝试将考核结果作为相应人员的晋升参考或者薪酬调整依据,以此来达到激励人员进取的目的。

(3)引入新技术、新手段。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利国惠民的重要举措,在建设中必须要重视做好管理工作。出于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与工作质量的考虑,现实中可尝试适当引入新技术作为管理辅助。在这个方面,本文有如下建议:①加快信息化。信息化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各行业发展的总趋势,对于实现管理的高效化有着重要意义。所以,现实中应重视推进信息化,通过大力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来推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信息系统的完善也是当下的重要任务。借助此项系统,管理中即可实现自动控制、智能决策,对于减小失误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②调整监控策略。监控是一项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的措施,在当前阶段需要重视对监视系统进行完善,做到实时监控、远程监控。另外,为了降低水利工程的运行风险,在监控中还应将移动监测作为定点监测的补充,实现工程状况的实时掌控。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与以往的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管理者素质必须要能够与岗位要求相匹配,也只有实现能岗匹配,才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使管理者发挥出最大价值。因而,在此类工程管理中,有必要在加强人才引进的同时,重视提升在职职工的能力,帮助他们更新管理思想与工作方式,使其可以与新时期工程管理工作的现实要求相适应。

3结束语

目前水利工程中采用的管理模式普遍比较陈旧,管理的有效性也比较低,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适应新时期的水利工程管理要求,有必要加强对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的重视。结合实际情况而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从更新理念、健全机制、引入新技术、采取新手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

作者:罗文飞

参考文献:

[1]方国华,高玉琴,谈为雄,郑在洲,郭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3,(3):39-44.

篇9

【关键词】警犬 警犬技术 信息化 技术创新 科学管理

犬是人类的朋友,因其高度的忠诚而得到人们喜爱,警犬更是为了人类的安宁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全球的警犬基地而言,必然成为警犬繁育和训练的实际场所,也是“警犬人才”的摇篮。

一、传统警犬技术的发展是警犬业发展的基础

回首我国警犬技术的发展,有着辉煌灿烂的成果培育优质犬种,提高训练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提升教学水准等等。此处我想谈的是,在继承我国几代警犬工作者集体智慧和经验的条件下,如何创新警犬技术信息化?如何突破传统的管理和训练瓶颈?我认为,这是警犬技术创新发展的切入点。

(一)警犬技术人才是推动警犬技术发展的核心

人是万物之灵,是人类创造了历史,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历史,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以及社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对警犬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对于警犬人才来说,首先要喜欢犬,然后才能读懂犬,之后才是训练犬,并且要求其要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

(二)完善和规范管理是前提

近几年来,我国的养犬数量快速增加,各种犬赛和展览以及技术或学术交流也层出不穷,但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犬业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还较落后,诸如优质犬种的产、养、训、用等相应产业链还不健全,甚至还不存在,虽然通过芯片植入技术对犬特别是警犬有了一定的管理,但还需细化和提高,建议通过政府相应机构和各级基地、协会出台和完善从人至犬相应的管理办法、考核标准和管理细则等。

(三)警犬培育和训练是根本

为提高我国警犬的种群质量和环境适应能力,带犬人员须在不同环境,不同科目,不同任务下,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使犬建立条件反射并予以强化,没有这些基本训练,工作犬是不能准确完成相应的任务,其毕竟不是人,就算是人,从事一项新的技术工作也需要培训,为此必须通过完善科学的管理,严格训练。但均没有采用信息化手段对上述各项工作进行记录和分析,致使警犬技术发展速度不快。

二、现代警犬技术管控的信息化建设

总结传统警犬技术的发展,虽然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辉煌已经属于过去,我们需重点关注其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既然是警犬技术那就从技术、知识入手,大家都知道,无论是技术还是知识,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见的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如我们现有的纸制文件、资料、表格和电子数据等。另一类主要是存在于人脑中未经编码的隐性知识。警犬技术的发展创新,就需要采用相应的科技手段,进行信息化建设,并选用相应的人才,将人脑中未编码的信息进行编码,使之显性化并共享,让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成果能得以永久的传承。

(一)现代警犬技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从技术层面来看,信息化建设可以把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为核心,视频监控为手段,将警犬基地的繁育、后勤、指导、使用、科研以及教学管控等纳入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例如,为每一条军、警犬建立电子档案,从犬的选种,繁殖,培育,训练,功过表现,乃至生老病死等一生的全部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该信息化管理系统就能根据已存储的数据和信息辅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推荐更科学的管训方案。

(二)现代警犬技术信息化建设方法

现代警犬技术信息化建议以警犬基地为单位,建设一个资源共享的信息监控中心系统,必要时可汇集到各上级监控中心,同时预留相应的对外互联互通接口,建成后的信息系统将打破现有多种信息系统间的数字鸿沟,使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音视频等综合监控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得以互联和共享,发挥更大的协作作用,其参考拓扑结构参见图1。该系统核心是监控中心系统,包括服务器集群系统、通信系统、核心数据库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组成。该信息化系统可显示GIS、GPS信息和从远端传回的音视频信息;服务器集群系统用于提供诸如应用、WEB、监控、视频会议以及指挥决策等,通信系统用于实现指挥基地中心与指挥车,各任务现场警官的通信以及通信安全保障;核心数据库系统是整个指挥系统的主要数据仓库,存储着系统所需的全部包括语音、视频、教学科研课题过程与成果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重要内容。

图1 警犬技术管控信息化系统拓扑示意图

篇10

关键词:陶瓷壁画;现代空间环境;设计

1 引 言

陶瓷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实质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整个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并非是陶瓷壁画与建筑的简单相加。由于其得以生存的依附体是建筑,从而只有通过建筑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它必须与现代建筑空间有机结合,才能满足最大范围内欣赏者的审美要求。

2陶瓷壁画的设计

墨西哥现代壁画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何塞・克莱门特曾经说过:“现代壁画形式是最公正无私的,因为它不可能成为个人谋私利的工具,不能为少数特权者服务,它是为人民的,是所有人的艺术。”这就使得陶瓷壁画的创作不能像其它一些纯艺术创作那样只注重主体个人情感的表达,还得充分考虑公众及所属建筑空间环境的一些要求,也就是说,其实质是一种设计活动,设计与纯艺术创作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适应性”,它不仅需要创作主体的个性发挥,更是一种针对具体目标求解的实践活动。陶瓷壁画设计就是“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向建筑空间的总体需要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一点虽然在陶瓷壁画应用于现代建筑环境的初期就被注意到,但直到今天,仍然是阻碍陶瓷壁画发展的薄弱之处。当前不少陶瓷壁画,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形式都没有注意到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对比关系,从而出现了许多画面效果成功,整体环境效果不佳的陶瓷壁画作品,在这里引用德国哲学家谢林的一句话,他说:“也许个别的美会打动人,但真正的公共艺术品,只有整体才是美的”。

为了避免出现此类情况,陶瓷壁画的设计创作者在接受壁画设计任务伊始,就应该对壁画将要安装的建筑环境有一个深刻的体察。首先应该要了解和研究所需装饰面是属于哪种建筑功能类型,其次要了解清楚周边的建筑结构、装修风格、环境色彩、采光情况、以及业主委托人对壁画的要求等具体情况。这座建筑如果正在施工过程中,则应根据图纸与建筑设计师等人员仔细研究勘察;如果已经落成,则应去实地体察感受,仔细分析:壁画是在室外日光环境下还是室内灯光环境下;周围的环境色彩是什么具体类型;建筑结构是什么样的;壁画所属建筑空间是宽敞还是狭窄;观者能一目了然,还是仅能看到一部分。由于现代建筑空间环境的这些不确定因素,介入其间的陶瓷壁画设计必须要注意这一系列的问题,下面我们来逐一简要加以分析。

2.1 陶瓷壁画设计与建筑功能的关系

在一副陶瓷壁画的创作设计之前,创作主体首先应该要了解所属建筑的功能属性,该壁画是应用于公共建筑、工业建筑、民用建筑、还是纪念性建筑等等。因为在建筑环境中,与壁画发生联系的,首先是来自建筑功能类型的限定,特定的建筑功能需求往往无形之中限定了壁画的内容和表现方法。假如所要设计的陶瓷壁画是应用于政府机关,那么由于所处特定环境的需求,壁画应多选择一些能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造型构图应和谐庄重,以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从而强化建筑本身的功能倾向,给观者一种相对应的心理感受。如果是应用于公众娱乐场所,那就可以选用一些前卫风格的、注重泥性表现的、具有时代感的陶瓷壁画形式,以与建筑场所的功能相协调(如图1)。可见,陶瓷壁画作为整个建筑空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其主题,还是形式内容,都要服从于该建筑的使用功能属性,应根据这些来作为陶瓷壁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形成一个基本设计框架,从而不至于在设计伊始就产生文不对题、生搬硬套的的现象。

2.2 陶瓷壁画设计与建筑结构的关系

所谓建筑结构,指的就是建筑实体内外界面的具体形状。从最简单的区分角度来说,应包括墙面、天顶和地面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现代建筑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一些不同于以往传统建筑结构形态的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悬挑式建筑、框架式建筑大量出现,从而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建筑结构形态,这直接影响着建筑空间的大小和布局,也使建筑物出现了千姿百态的表面:被承重柱分割的墙面、顺楼梯倾斜的锯齿状菱形墙面、曲线型的墙面、含有许多窗洞或门洞的墙面、有很多转折的墙面、由于复杂的结构所造成的不规则的地面等等,这些不确定的建筑结构因素直接影响到将要设计制作的陶瓷壁画,迫使壁画的设计必须因势利导地顺应各种墙面或天顶、地面形态,与建筑实体的表面相吻合,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内在的联系。

陶瓷壁画大部分时候都置身于墙面,现代建筑的墙面由于脱离了传统建筑承重的功能要求,结构变化一般都比较丰富,例如墙面往往会有一些不确定角度的转折,壁画的设计就可以利用这些转折把壁画区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也可以将壁画构图作一些直线性的平面分割,以减弱墙面的直线型线条对画面整体的破坏作用;另外,壁画所在的墙面一般都有窗洞、门洞或其他一些构件,陶瓷壁画的设计构思应该充分利用墙面上这些要素的规律性,在壁画构思的起始阶段起就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使之既不影响壁画的表现,又能保留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使不规则的墙面、窗洞、门洞等最好都能在壁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对壁画的设计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日本陶艺家会田雄亮所做的一副壁画就具有一些这样的特性(图2),作者很好地利用了壁画下部的方形门洞及左边楼梯与天顶之间留下的三角形空间,将壁画的主体设计成为由各种三角形、菱形、矩形等形态组成的抽象图案,使本来会对壁画整体性起破坏作用的墙面转折线、门洞、楼梯及画面中间位置的承重柱几乎也成了画面的一部分,可见合理地利用建筑结构对陶瓷壁画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地面是除墙面之外的另一重要建筑结构,由于其使用功能的需要,不允许有太多的表面变化,并且要求地面要具有防水性和高度的耐磨性,能适应这一要求的其他材质壁画形式很少,这无形之中给予了陶瓷壁画一个单独施展的舞台。当前设计应用于建筑地面的陶瓷壁画形式还比较少,以后陶瓷壁画对建筑结构的利用可以着重朝这方面考虑;由于其位于人的视平线以下,因而给人的视觉效果独特而富有情趣,如图3中的这幅地面陶瓷壁画。

2.3陶瓷壁画设计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陶瓷壁画设计所要注意的问题,不仅限于对建筑功能的适应和对建筑结构的合理处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与壁画所在的空间及各种空间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找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一座建筑物,不外乎有两个空间概念,即其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其中尤以建筑内部空间的关系最为复杂,如墙壁、地面、天顶以及一些建筑隔断等都可界定出许多的内部小空间,空间与空间又会互相渗透连接等等。

陶瓷壁画的设计既要充分适应建筑内部空间的这些特点,又要考虑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双重影响。如果是在一个较小的内部空间里,即使将要设计壁画的墙面面积很大,但由于空间的距离过小,使人的视距受到限制,从而对壁画的视觉效果也不会完整,这时就要调整壁画的尺度大小以适应人眼的要求;如果是在一个较大、宽阔的空间里,人的视距过远,这时就要考虑空间的重新隔断,或者是增大壁画的尺度;如果是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里,则可以考虑以壁画的表现内容来弥补封闭空间深度与高度的不足,利用构图、色彩及丰富的表现手法打破大面积墙壁二维空间的单调性,造成视觉上的纵深感,使实际建筑空间在视觉上得以延伸,这一点在一些大型的、人群经常处于停滞状态的、而且相对封闭的公共场所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北京国际机场的釉上彩壁画《森林之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图4),作者的用意很明显,就是通过营造一个开阔而深远的虚拟空间来弥补内部空间在视觉上的封闭不足,画面采用特定的自然风景为主题,通过人、船、树木、山体和广阔的水面等形象及其比例差异产生人为的景深效果,从而达到改变建筑内部空间的即定高度和深度的目的,在营造了空间氛围的同时,也拓展了空间视野。从而使大面积的、封闭单调的墙面产生了风景画一般的效果,使在机场待机的旅客仿佛置身于森林绿树之中,而忘却了漫长的、令人烦躁的等待。

这是处于建筑内部空间的陶瓷壁画设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及相应的对策,下面再来简单谈一下处于建筑外墙的陶瓷壁画与其所处空间的关系。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环境,另一种是人工环境。一般室外的陶瓷壁画处于后一种情况居多,这就除了要考虑本身所依附的建筑之外,还要考虑与周围的建筑群落、道路、人流、周边绿化等方面的关系,必须从整体出发,研究这各方面的背景关系,并通过一些艺术设计手段,来表达这一特定外部空间的环境氛围,使人形成鲜明的第一视觉印象。通常建筑外墙的陶瓷壁画内容不宜太过于具体细致,宜采用一些抽象的、注重大色块、大感觉的表现形式。首先是因为室外的壁画尺幅一般都比较大,人的视距也比较远,细致了反而难于看清楚;其次就是人群一般是处于流动状态,大块面、注重表层效果的壁画反而更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建筑空间环境中的陶瓷壁画设计,不论是处在室内空间还是外部空间,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特性和相应的处理方法,必须从其依存的空间环境具体要求上去把握,使陶瓷壁画能够适应各种类型的建筑空间,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协调统一。

2.4 陶瓷壁画与整个建筑环境的色彩关系

无论是在壁画设计还是在建筑设计艺术中,色彩都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对环境气氛及人的心理感受因素都有很深的影响。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进我们视觉感官的是色彩,而最有感染力的也往往是色彩,不同的色彩映入人们的眼帘,可以引起不同的冷暖感、轻重感、距离感、软硬感和时间感,好的色彩环境就是对这些感觉的重新组合,使人们从和谐悦目的色彩环境中能产生美的遐想,化景为情,从而大大超越固定环境空间的局限。

色彩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视觉传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一副陶瓷壁画的最终效果,因此陶瓷壁画与所属建筑环境在色彩上的对比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特定的建筑环境都有其具体的色彩倾向,就像音乐有其主旋律一样,介入其中的陶瓷壁画色彩设计必须依附于这一主调,找到与环境特定色彩氛围相吻合的色彩语言,或对比,或协调统一,并注意色彩给人的心理影响,几个方面处理得当,壁画与建筑环境的色彩就能溶为一体,使人产生和谐愉悦的审美感受。像日本陶艺家速水史郎所作的《樱花》及史旋等为游泳馆所作的釉上彩壁画《海底世界》就是色彩与所处建筑环境高度协调统一的杰作(图5、图6)。前者巧妙地利用了磨砂地面暖红灰色与浅黄灰色间隔分布的特性,将壁画的主色也设计成不同纯度、明度的红橙色与浅灰色小方块,不仅在色彩倾向上与地面及周围暖灰色的金属柱、浅灰色的天顶取得了统一,还在构成形式上与地面也有了呼应关系。后者则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的功能需要,将壁画的主体部分描绘成深浅不一、又有丰富变化的湖兰色调,与蓝白色的地面及蓝色的游泳池非常的协调,好象是把面积狭小的游泳池延伸到了无限广阔的海洋深处,使游泳者仿佛置身于蔚蓝的大海里,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轻松享受。

这是对色彩的协调统一法则运用极为成功的两个例子,由此也可以看出,壁画与所属建筑环境色彩的协调统一比较容易渲染含蓄或和谐宁静的气氛,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色彩的强对比则往往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可以增强整个建筑空间的色彩力度,并可以渲染出一种热烈轻快的环境氛围,例如在一些色彩相对暗淡的建筑空间环境中及一些公众娱乐场所,陶瓷壁画的设计则可以使用一些明度高或纯度高的色彩,以加强与周围环境色彩的对比关系来增强整个建筑空间色彩的力度,就象一个相对低沉的调子里面出现了高亢的强音一样,使人感觉精神振奋。总之,现代建筑的环境色彩及功能要求都千变万化,介入其中的陶瓷壁画设计必须“因色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适应环境整体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2.5 陶瓷壁画设计与建筑环境光源的关系

对现代建筑环境中光源角度、强度及光源色彩的把握是陶瓷壁画设计必须注意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对这个问题如果处理得当,则会使壁画的本来面目更胜几分,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使壁画的表面视觉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造成难于弥补的缺陷。

建筑环境中的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和灯光两种情况,自然光由于其投射方向及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而比较容易把握,下面我们重点谈一下陶瓷壁画设计在相应的建筑灯光设计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室外的一部分陶瓷壁画及室内的陶瓷壁画一般都要用到灯光,而灯光对壁画的影响较自然光复杂,首先是灯光投射的角度,这对于表面比较光滑的釉上彩壁画和色釉沥线壁画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投射的角度不当,就会产生大面积的反光,使人看不清壁画的内容,并会对人眼造成伤害;另外一些浮雕形式的陶瓷壁画,如果灯光投射角度偏小,则会产生大面积的不规则阴影;灯光投射的角度过大,则会使壁画层次减弱,也影响壁画的最终视觉效果。其次是灯光的强度,过强的灯光投射会使壁画的表面产生大面积亮斑,另外灯光过强或过弱都会使整副壁画的结构层次及色彩层次得到减弱,影响壁画的效果。最后是灯光的色调,灯光的色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或者是增强壁画表面的色彩倾向,陶瓷壁画为达到或者是增强某种色彩效果,往往应用有色灯光对壁画的色彩进行补偿,以使整副壁画的色调更加统一和突出(如图7);另外恰当的灯光色调还容易造成一种环境氛围,柔和的暖调灯光可以使整个壁画环境变得温馨而富有人情味,明亮的冷调灯光则可以使人精神振奋。陶瓷壁画设计中应用什么样的灯光色调完全取决于环境和壁画的具体需要,可见陶瓷壁画设计中灯光的合理应用十分重要,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灯光的设计与壁画的设计同步,以便于创作主体能根据需要随时对灯光的位置、强度或者是色调进行调整,从而使壁画及整个环境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结 语

在实际的陶瓷壁画设计制作过程当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可能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壁画设计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使陶瓷壁画与整体的建筑环境之间达到最大程度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壁画能充分发挥其最佳的效果,为整个建筑环境增光添色,真正展示陶瓷壁画在现代建筑环境中多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赵云川.陶瓷壁画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2] 清华大学.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篇11

关键词: 屋顶花园景观种植设计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屋顶花园是在发展现代生态城市园林观念的推动下逐渐孕育出的一种特殊的园林形式,其涉及建筑、农林和园艺等专业学科,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设计、选材、施工、植物配置和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处理并将现代生态科技与东方园林设计体系完美结合,达到两者的高度统一,才能造出现代的有中国特色的屋顶花园。1.屋顶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1.1荷载问题是前提

屋顶应采用整体浇筑或预制装配的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作结构层。一般情况下,屋顶花园要求提供500千克/平方米以上的外加荷载能力;屋顶草坪要求150~200 千克/平方米,同时在具体设计中,除考虑屋面净荷载外,还应考虑非固定设施、外加自然力等因素。因此应将亭、廊、水池等重量较大的景点设计在承重结构或跨度较小的位置上,同时尽量选择轻型栽培基质。

1.2屋顶花园的防水和排水处理

为了保证种植屋面上的植物既能培育生长,又要防水和排除积水,做到不渗不漏不积水,才能满足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屋顶花园的防水要比一般住宅防水要求高一级,即起码是二级防水,二层柔性防水层。屋顶绿化的屋顶各构造层次自上而下可分为七层:

(1)种植土层:一般采用野外可耕作的土壤为基土,再掺以松散物混合而成种植土。 (2)隔离层:隔离层可采用无纺布、塑料布,为了透水搭接不粘合。 (3)蓄水层:蓄水层用5cm厚的泡沫塑料铺成。 (4)排水层:排水层是用2~3cm粒径的卵石,厚度为10~15cm. (5)保护层:一般选用铝箔面沥青油毡或中密度聚乙烯土工布。 (6)防水层:防水层要二道设防。如用合成高分子卷材和涂料,可选择上为1.5mm厚的P型宽幅聚氯乙烯卷材或厚1mm的高密度聚乙烯,下为2mm厚聚氨酯或硅橡胶涂膜如用沥青基卷材,可采用迭层,均为聚酯胎的SBS、APP改性沥青卷材,厚度为5mm以上,满粘法粘结,覆面材料为金属箔。 (7)砂浆找平层:水泥砂浆找平层直接抹在屋面板上,不必找坡。 (8)保温层:保温层首先要轻,堆积密度不大于100kg/m3.宜选用18kg/m3的聚苯板、硬质发泡聚氨酯。 (9)结构层:种植屋面的屋面板最好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板,要充分考虑屋顶覆土、植物以及雨雪水荷载。

防水层中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安装非常重要,一般通过屋面坡度和安装合理的排水管或排水板排至屋面排水沟或排水管。

1.4种植土的选择是重点

种植介质是屋面种植的植物赖以生长的土壤层。由于屋顶承重所限,要求所选用的种植介质应具有自重轻、不板结、保水保肥、适宜植物培育生长、施工简便和经济环保等性能。一般可选用种植土、泥炭土、草炭土、膨胀蛭石、膨胀珍珠岩、细砂和经过发酵处理的动物粪便等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而成。

2.屋顶花园植物品种的选择2.1花灌木是建造屋顶花园的主体,应尽量实现四季花卉的搭配。如:春天的榆叶梅、迎春花、樱花、贴梗海棠;夏天的紫薇、含笑、石榴;秋天的海棠、、桂花;冬天的腊梅。除了考虑花卉的四季搭配外,还要根据季相变化注意树木的选择,视生长条件可选择玉兰、龙柏、黄杨球、紫叶李、龙爪槐、桂花、竹类等常绿植物。镶边植物在屋顶花园应用非常广泛,在花坛周围或乔木、灌木之下,栽一些镶边植物很有韵味。

2.2草坪和蕨类是在屋顶花园中采用最广泛的地被植物品种。如矮化龙柏及仙人掌科,各种草皮如高羊毛草、天鹅绒草,麦冬、葱兰、太阳花等。如果巧妙搭配、合理组织,能创造鲜明、活泼的底层空间。2.3绿篱植物是种植区边缘、雕塑喷泉的背景或景点分界处常栽种的植物。它的存在使种植区处于有组织的安全环境中,同时可作为独立景点的衬托。但造园或管理时切不可使绿篱植物喧宾夺主。常见的绿篱植物有女贞、小劈、刺梅、园柏、杜松、珍珠梅、黄杨、雀舌黄杨、木槿和冬青等。3.屋顶花园种植设计原则

屋顶花园的设计和建造要巧妙利用主体建筑物的屋顶、平台、阳台、窗台、女儿墙和墙面等开辟绿化场地,并使之有园林艺术的感染力。

3.1选择耐旱、抗寒性强的矮灌木和草本植物。由于屋顶花园夏季气温高、风大、土层保湿性能差,冬季则保温性差,因而应选择耐干旱、抗寒性强的植物为主,同时,考虑到屋顶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承重的要求,应注意多选择矮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利于植物的运输、栽种。3.2选择阳性、耐瘠薄的浅根性植物。屋顶花园大部分地方为全日照直射,光照强度大,植物应尽量选用阳性植物。考虑到施用肥料会影响周围环境的卫生状况,屋顶花园应尽量种植耐瘠薄的植物种类。

3.3选择抗风、不易倒伏、耐积水的植物种类。在屋顶上空风力一般较地面大,特别是雨季来临时,风雨交加对植物的生存危害最大,加上屋顶种植层薄,土壤的蓄水性能差,一旦下暴雨,易造成短时积水,应尽可能选择一些抗风、不易倒伏,同时又能耐短时积水的植物。 3.4尽量选用乡土植物,适当引种绿化新品种。乡土植物对当地的气候有高度的适应性,在环境相对恶劣的屋顶花园,选用乡土植物有事半功倍之效,同时考虑到屋顶花园的面积一般较小,为将其布置得较为精致,可选用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新品种,以提高屋顶花园的档次。 3.5根据物候早施肥。屋顶花园的下垫面是水泥地,吸热能力强,植物物候比较早。掌握这一特点,初春对花木进行早追肥,采取薄肥勤施,根部施肥与叶面喷肥交替进行。这样一来,屋顶花园花木比地面花木提前进入生长旺季,开花花木开花早、花期长。高温季节不进行根部施肥,花木缺肥时在傍晚进行叶面喷施薄肥或微肥,有利于花木生长。3.6防夏措施应尽早。屋顶花园在夏季光照强,温度高,风速大,花木蒸腾量大,夏季易发生日灼,枝叶焦边或干枯。为防止花木夏季受害,应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夏。4月上旬进行防风遮荫,在温室、大棚上面直接覆盖遮荫网;没有温室、大棚处,固定防风铁丝网,遮荫网(遮阳率70%以上的)。高温到来时,视天气每天早晚浇水,叶面多喷几次雾状水,以此来创造较高的空气湿度,降低高温。

3.7其他注意事项。由于经常不断地浇水,使盆土少量流失和体积收缩、破裂、种植层厚度不足,发现花木盆土少时,及时补充盆土有利于花木生长。经常除草,保持盆花和花园清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及时、随时观察花木的生长情况,合理做好管理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了解业主做起,就家庭式屋顶花园而言,其重点服务对象是房屋的主人,那么设计出来的东西一定要能够满足业主的需要,就像裁缝为别人做衣服一样的道理。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对业主有充分的了解才行。笔者认为对业主的了解包括其家庭组成、个人喜好、从事的行业等等。

4.屋顶花园的发展前景广阔

屋顶花园可以改善屋顶眩光、美化城市景观,增加绿色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相互渗透,以及其隔热和保温效能、蓄雨水作用等功能促使屋顶绿化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由于屋顶绿化比较普及,市民购房时会争先恐后地抢购楼房顶层,甚至出现顶层楼房价格比中间层贵的“怪”现象。这是因为屋顶绿化不仅使顶层“冬暖夏凉”,还能让业主们方便地漫步“屋顶花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代景观园林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园林,同时又与传统园林有很大区别,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现代景观园林是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和旅游休憩三者的结合体。自然环境优良的城市也会吸引来更多的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一、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按照其设计原则进行,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下就是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在园林规划设计时,不仅要保证其设计结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还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对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功能的要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结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保证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切实保证能够起到调节人们心情的作用,使得人们在生活中确实能够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同时还要科学规划,保证城市宏观建设与微观相协调统一,协调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各个元素,做到主次分明,具有一定的观赏效果。

(二)配合本土文化,因地制宜

我国是一个民族种类众多的国家,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风俗各不统一,各个地区的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和科学技术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配合本土文化,因地制宜,才能够被不同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在现阶段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改善城市的环境,调节城市的生态系统,保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在欣赏景观园林美的同时,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只专注城市绿化,更要结合实际情况,配合建筑艺术,从整体出发,从而保证每一处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都能够因地制宜,结合本土文化进行。

(三)植物造景为主,维护生态环境多样性原则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作用,把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和生命美等引入城市中,实现城市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彻底改变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是,并不能引入单一植物,破坏当地城市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要充分考虑引入新的动植物,配合乡土植物,保证城市生态的多样性,同时要充分考虑规划动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比如湿地、河流等,但是还要保证引入的动植物能够使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证引入的动植物与乡土动植物不发生直接竞争,将生长相克的植物分开种植,坚持动植物共生的原则,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现状

(一)思想陈旧

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虽然不断引入新元素、新理念,但是在吸收其它国家的设计理念时创新度不够,很多都是直接照搬,没有将新元素与中国景观园林和人文风情结合起来,因而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景观园林作品非常少。另外,在吸收新元素时忽略了中国传统园林特色,没有做到古今的完美融合。

在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将重点放在了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上,忽略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设计中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金属材料等,而绿地、水景、树木、花卉反而成为了次要要素,景观园林没能与周围环境达成完美统一。在当前形势下,设计者需要更新设计理念,正确认识景观园林,努力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以景观园林来带动经济建设。

(二)缺乏创新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还处于探索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规划设计不断出现新的风貌。为了促进我国景观园林的发展,必须培养出更多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人才,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紧贴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从而促进我国景观园林的发展,使得传统园林元素与现代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三)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滞后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要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创新,促进景观园林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没能给予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充足的理论支持,这也是造成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陈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景观园林理论研究,不断促进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

三、探讨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

在进行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不仅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还要将现代设计元素和传统设计元素相结合,还要从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出发,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特色,努力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形成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推动我国整个景观园林的发展。

(一)现代景观园林中视觉景观的设计

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观赏性,还要给人们带来高度的视觉享受,反之,景观园林就没有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其应有的作用。景观园林的设计主要是用来观赏的,人是一种视觉感很强的生物,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我国的景观园林设计要从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上出发,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出适应我国人民审美的景观园林。同时,在视觉景观的设计上,要协调好景观园林设计和周边自然环境还有地域人文环境的关系,协调好景观园林设计中各个要素的关系。例如,要设计一个休闲式的景观园林,在景观园林设计时,所有的设施设备等元素就只能从休闲的角度考虑,而不能掺杂其他的元素进去,不然就会破坏了景观园林的整体感观。

(二)现代景观园林中大地景观的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大地设计要充分利用大地资源,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气候、地形、土地和动植物的利用,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优秀的大地景观设计,能够形成层次感强和错落有致的景观,在一年四季当中给人们不一样的景观感受,随着季节的变换,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观,提升现代景观园林的观赏价值。另外要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

(三)现代景观园林中精神景观的设计

精神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创新的重点部分。精神景观设计创新简单的说,就是把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当做一门艺术来创新,精神景观设计的创新要从我国传统的园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等方面寻找要点。简而言之,精神景观设计要在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所包含的要素中,选择一个最佳的切合点。在美学观点上,精神景观设计要将空间虚实景观打造成具有高度观赏价值的景观环境。在生理学观点上,精神景观设计就是将人工材料和原生态景观协调统一,提升现代景观园林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结束语

在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景观设计方面的缺点和不足的前提下,改变和创新是我们现在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要把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外国文化结合,从中找到我们新的发展之路,同时也不能摒弃我国优秀的景观规划设计文化历史,将三者相结合才是我们要走的发展改革之路。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生态环保理念,把它根植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的新思想当中去,只有这样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才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参开文献:

[1]原丹丹.浅探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马兰.关于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讨论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8:142-143.

[3]于冰沁.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2012.

篇13

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情”是一种心理体验。“景”指的是不同的空间环境和不同的的物质表现。在本文中,餐饮空间中情景化设计主要从指的是:在原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餐饮空间未来的使用和营运过程中的场景和可能出现的情况的一种预先构想,例如:人流、行为等。从另一个层面上将,情景化设计指的是通过餐饮空间的形态、装修、陈设的组合,创造出一种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心里体验。使餐饮空间的消费者被情景感染的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情”是内在,“景”是外在。在餐饮空间的室内设计中要注重“由情到景”,设计初期先考虑情感基调,再根据情感基调创造出相应的场景和景观效果。“由情到景”实际上是设计上的一种逆向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帮助设计师在对整个空间中的情感氛围确定之后,逆向性质地组织设计手法和设计素材。餐饮空间中“情景合一”简单说来就是利用设计手段使餐饮空间中的情与景二者能和谐共存。设计师在餐饮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通过预先分析餐的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再以情感需求为导向来设计餐饮空间的空间形态、界面装饰、家具、灯具与陈设等内容。使这些景的内容有一致的情感表现倾向。

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的方法

餐饮空间类型根据其经营品种和经营模式的不同,其类型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中餐厅、西餐厅、主题餐厅、风味餐厅、怀旧餐厅等,每一种不同类型的餐厅中,其情感诉求也是不同的。如怀旧餐厅中有对某种过往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怀念的情感诉求;风味餐厅则对某个地方风土人情以及地方民俗文化情感的情感诉求,主题餐厅则是表达表达一种明确的意念或者某个明确的主题,有主旨性和特色性的情感诉求。不同的情感诉求,其设计的载体也存在一定的的差异性。笔者将情景化的使用方法做了大致总结。

1.对空间环境意象的再现

意向一是物象,是餐饮空间通过材料、灯光、造型等所展现的形象,是具有审美品格的空间形态的物化的一种表现,探讨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从审美意象的角度入手。餐饮空间环境带给人的一种思想情感的影响共同构成了餐饮空间环境意象。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从“景”入手,分析意向的具体运用,利用意向进行移植和重组并利用设计手段进行新的设计表现,情景的再现可以是一定的情感元素的组合。例如在深圳渔港码头餐厅设计中,运用渔船、水、鱼、冷色调来构成一种冰凉的海底世界的感觉。对空间环境意向的再现主要是对文化情感不同的环境的再现。

2.设计中注重体现人的行为心理

提到人的行为心理,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值得一提的是“边界效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森林、海滩、树丛等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在餐饮空间中同样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餐厅临街、临窗的位置通常会最早的上客。这种“边界效应”原自对安全感的需求,餐厅中实墙,卡座总是先占满的。因此餐饮空间中餐桌椅的布置需要合理的利用“边界效应”,除了边界效应之外,在餐饮行为发生的空间中,还有交往的心理需求。在餐饮空间的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形状去适应不同的行为心理需求,例如同样是长方体空间,长宽高比例的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窄而高的空间有向上的感觉;细而长的空间会产生向两端的纵深感。层高不至于过分低矮时,这种空间充满亲和力。

3.有情感化倾向的平面布局

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的目的是要使消费者在被环境中的景所感染从而产生共鸣,达到触景生情的目的,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除了在空间界面上运用装饰结构,装饰材料等营造氛围,还应该在平面设计时候,就呈现一定的情感节奏流线。在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平面设计阶段,情景化设计方法解决的是怎样使到店顾客在餐饮空间中游走、落座的过程中能感受空间中的景的信息刺激的问题。在平面布局的设计中,根据情景改变空间内部的原有轴线,通过对其轴线进行适当的调整的,改变动觉,使情感体验也会起到相应地的变化。另外,充分利用入口、楼梯、柱子等空间去布置情景景观,也是不错的情感化设计方法。

4.利用设计手法创造幻象空间

幻象空间,指的是利用设计手段,对空间造成扩大、缩小、迷幻、影像交叠等错觉现象,

给人一种分不清虚实的错觉幻象。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中,可以借鉴到这一原理,但不可滥用。幻象空间的设计手法,可以利用形状不一的镜子来装饰空间的各个界面,使空间呈

现出多个影像交叠的感觉。也可以运用空间的色光进行对比,来创造幻象。例如在餐饮空间的就餐区域一般要选择显示指数大于80的光色,而交通空间选择指数较低的,以求达到幻象的感觉。

5.借助建筑外环境的设计手法

现代餐饮空间的设计中,室内环境的设计,经常会借鉴室外化的造景手法,产生一种空间错觉,使餐饮空间的消费者仿佛置身与室外,给人短暂的空间幻觉感。

小结

篇14

一、借助国家战略优势,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它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基本特征是:依托海洋,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

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沿岸分布有200多个海湾,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50多处,优质沙滩资源居全国前列。此外,山东半岛还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20个,且多数处于未开发状态;海洋资源类型齐全,可用于开发建设的空间广阔。

二、烟台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优势

(一)烟台是山东省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明清以来,随着南北沿海贸易兴起,胶东地区性的港口逐渐发展起来,成为附近的州县进出口货物的门户。沿海港口的兴替、贸易的发展为近代商埠贸易奠定了地理与经济基础。外国人选择烟台、胶州作为通商口岸正是看中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潜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据1859年《》,本来是要开放登州府的府城蓬莱,但是由于蓬莱港湾缺乏屏蔽,贸易稀少,因此英国人坚决要求开放烟台口,于是烟台成为山东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1862年清政府设立东海关,任命登莱青道兼任东海关监督,移驻烟台。烟台开始代替登州成为胶东的政治经济中心,迈出了走向近代港口城市的新步伐。开埠初期的烟台是北方最重要的港口,烟台港口由于进出方便,是北方三埠中唯一在冬季可以通航的港口,且位于南北洋航线的中段,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成为南北交通的煤炭补给站。而且与日、俄及朝鲜有着密切的商业往来,是北方与日本、俄国远东地区交流的枢纽。自1863 年开埠通商以来,截至 1904 年,烟台港始终是山东省最大的通商口岸。通过水陆商品集散市场,烟台港口进出口贸易覆盖整个山东的北半部,甚至沿着黄河进入河南和山西,或跨海远达奉天省的某些地区。

(二)烟台目前拥有良好的港口条件。目前烟台市共有主要港区9处,其中一类开放口岸6处, 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共有18个专业码头,140个生产泊位,最大可以直接进出、靠泊10万吨级散杂货船,5万吨级集装箱船。“十一五”期间,烟台全力加快保税物流、煤炭、液化品、木材等4大物流中心建设,港口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2010年,烟台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大关,成为全国第10个港口吞吐量进入2亿吨的沿海城市。另外,烟台市还有大量得天独厚的深水岸线资源有待开发建设,如烟台西港区有岸线19公里,水深在22~27米之间的深水槽, 可建设多个25~30万吨级的大型深水码头; 蓬莱湾子口周围有水深22~25米的深水槽,可建设20万吨级以上的深水码头龙口屺姆岛港区有一个15~16米的深水槽,可建设15万吨级的深水码头。

(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目前,烟台市已形成了以高速路、一级路等高等级公路为主框架、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快速公路网。铁路有已运营的蓝烟复线铁路、大莱龙铁路,烟大铁路轮渡和正在建设的黄烟铁路,这将大大开拓现有的直接腹地,并能够加强对间接腹地的辐射。同时烟台现已发展成为以 220kV 为骨架, 以110kV 为主要二次送电网络,区域供电能力较强的电网。还有正在筹建的海阳核电站将为整个胶东半岛区域提供充足的电力。

(四)烟台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经济基础良好。烟台市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这一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工业发展转向重工业的迅速转移,进入重工业化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投资领域不断扩大,此时适合将重化工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临港产业快速发展,造船、石化、冶金等新兴潜力产业培育成效显著,临港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分工合作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对于大宗货物的远洋运输需求不断增加,这都要求烟台大力发展现代化港口经济。

三、烟台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措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烟台开始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烟台“十二五”规划明确: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为目标。《烟台市港航“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炉,未来五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标箱。“十二五”必然成为是烟台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一个理要里程碑。

(一)高标准、多元化打造世界一流港口。港口在城市的发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性作用和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烟台港口要以大型专业码头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建设东北亚国际枢纽大港和区域性航运中心;要以保税港区为依托,积极推动向自由贸易港发展;要以港口为节点,统筹海陆空铁各种运输方式,积极打造连接华东与东北、中国与日韩的海陆联运大通道和贯通东西的新亚欧大陆桥北桥头堡;要以大项目、大产业为重点,引领高端加工制造业聚集发展;要以现代港口物流为突破点,全面提升港口的综合竞争实力;要以芝罘湾老港区改造为突口,着力开发临港旅游。改造建设邮轮母港和游船基地,打造“中国北方维多利亚湾”。

尽快启动欧洲航线,挖掘日、韩等优势航线,巩固发展美西航线。此外,鼓励港口企业和国内外大公司、大业主独资或合资合作建设经营港口码头,特别是将烟台港西港区、芝罘湾集装箱码头、龙口港区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对外合资合作。加大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等四大主要货种的运输体系,着力引进建设一批大型石油化工、钢铁、木材加工等大进大出的大产业大项目,尽快在国家调控的运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翻开“蓝色烟台”产业地图,十大产业位列其中。烟台将培育壮大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等战略优势产业,优化提升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文化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临港加工制造等骨干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新兴服务、海水综合利用等高端新兴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

海洋生物产业:烟台“变身”海洋生物资源种质库。“重点发展育种、新医药和生物制品,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科技与产业基地、重要的海水养殖优良种质选育繁育中心和海洋生物资源种质库。”突破发展新医药产业。建设国内先进的新医药研发中心,以深海生物组织和海洋活性物质为基础,利用生物提取、合成和基因工程等技术,开发重大疾病创新药物。

海洋装备制造业:建成国际级特种船舶和海工装备基地。把海洋装备制造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集成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水平。建成有国际影响的特种船舶和海工装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