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范文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6:53: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创新性教法 探讨

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布置教学任务和目标,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创新性地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而创新性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还能够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都十分有利。

一、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原因分析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提高成绩而不是为了兴趣爱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情操,还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无法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其次,教学方法不科学,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导致高中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主动思考和学习,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再次,教学模式落后。目前,在不少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都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二、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教法策略

1.创设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

高中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学习氛围是否良好。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和谐、活跃、平等、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师与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缺点与难点,进行有效补充和重点学习。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彰显历史特殊性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材料,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多种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并且及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开放式交流,互相学习探讨,一起了解和感受历史,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情操。

2.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贴近

高中历史教育要想取得成功,仅仅依靠历史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也应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学习历史知识,延伸历史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相关相贴近。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破历史课堂与教材的现状和束缚,学习历史知识应该拓展到课堂之外,使高中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让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得以有机结合,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与真实化。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教育资源,开展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高中历史教学,然后再将当地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历史教材与课堂中去,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生活化与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

3.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选择或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非常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与教学课程资源,合理使用教学工具与素材,使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到汉朝历史中对汉武帝的评价时,可以弃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在平常的电影、电视和文学资料中了解汉朝历史,在学生印象中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再结合历史教材,对汉武帝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潜能和主观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4.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研究和完善能够提高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相统一,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次,高中历史教师要采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让学生自身也参与到对历史学习的评价活动中,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观念要求下,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善和提升教学方法与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与兴趣,提高历史学习信心,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蔡长斌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24。

篇2

1、把讲台留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一味的教书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往往会导致与学生脱节的问题发生,而且会把课堂变得机械而且死板,高中历史课堂也就没有任何的趣味性可言,学生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室在教学活动中要逐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的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的主体地位,打造一个高效高中历史课堂成为了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逐渐把讲台留给学生,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体性也有着多种方案,比如教师在讲到中国近代史相关章节的时候,让学生在课堂中首先思考中国成为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么,给学生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举例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看法。就像有的学生可能认为中国和西方的制度不一样,由于西方列强进行了工业化革命,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而这时候由于清政府的盲目自大,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看到西方国家的巨大变化,被时代所抛弃,成为落后就要挨打的对象。而有的学生学生也可能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入手,比如不一同抵抗外国侵略,而是镇压国内的反外势力,就像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必定让清政府走向灭亡。通过这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2、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也为高中历史课程的高效开展提供了一个发展契机。多媒体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听觉和视觉两大感官共同刺激学生,另外高中历史课程只是内容太过于的繁琐,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高中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具体,通过播放视频自以及一些图片的形式可以把知识点简化,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比如当教师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二战纪录片,就像当年中国的中的一些记录,可以播放以及的惨烈状况,日本帝国主义采用的惨绝人寰的?鹫?手法,以及当时中国军民处于的水深火热的状况,视频和声音的双重刺激可以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时代。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下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状况的图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烈状况是战争真实写照,呼吁学生爱好和平。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3、教师加强自身历史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理念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好的应用到历史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只有教师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会在课堂中应用自如,也可以给学生做一个榜样,让学生乐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篇3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理念;高中历史

对高中历史学科进行教学时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可以让高中生减轻学习负担,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发挥主动创造性,提升历史学科的成绩,增强学习信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学科的教学存在僵化的特征,缺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部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思想,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下面就生活化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一、创新教学目标,冲破应试教育禁锢

受高考的影响,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大多数教师过度地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对历史知识的考查中,往往都是依靠一些题目以及一些考试来实现。对学生教学目标的衡量标准具有单一性,有些学生对于考试有着紧张情绪,不利于能力的发挥,由此导致历史成绩不好,学习信心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历史成绩一落千丈。针对这一现状,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恐惧心理,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不断创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促使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更加鲜活,理论知识联系生活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历史的信心。教师不一味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就会让学生更加放松,在遇到难题时,会产生探究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目标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生活化教学,在讲解历史题目时,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主,相对而言弱化答案,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高中生因学习环境的束缚,在学习时,对许多历史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历史知识的深远意义无法感同身受,而且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主张对学生标准化做题的禁锢,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产生障碍。所以对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目标进行设定时,教师不仅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状况、心理接受能力,更加要注重对教学目标的创新,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历史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发挥历史学科科学化、生活化的特点。创新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有效地掌握做题思路和方法,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断丰富学生做题方式,促使学生从历史学科中学习到良好的品格,实现教学目标,取得优异成绩。

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习历史信心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最主要的缺点就是过度的封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局限在课堂,从课本获取历史事件,对于历史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较差。追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少之又少。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开展,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育,帮助学生塑造品格。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历史教材较为陈旧,历史知识因本身的特点,不能与时俱进,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接收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在编写教学内容时,通过一些社会热点、生活知识等,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传授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知识。还可以通过对教学素材的有效利用,不仅让教学形式变得多样,而且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生活化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们对历史学科有了积极正面的情感,在正确态度的指引下,能够自主探索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可以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学习历史的信心,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三、开展任务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能够有效发挥生活化历史学科的优势,促使学生将课堂与生活有效衔接,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具备生活实践能力。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前提下,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探索,在生活之中,培养其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解决历史学科问题。在对指导学生开展教学任务时,可以为学生划分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个实践项目。小组合作的方式较个人完成任务更加具有优势,在小组中,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及时交流沟通,在完成任务时还可以互相监督,因为我们的历史学科本身具有较强探索吸引力,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通过共同协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历史知识,不断培育此过程中的人文素质,但是教师要注意引导,不能让学生的研究方向背离教学方向,让学生能够将自我研究与探索的过程达到完善的目的。促使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获取扎实的知识,不断深入到生活之中。例如,教师在对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陈述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进行社会调查的方式,增强对这一事件的深度了解。小组之间可以分工合作,有的寻找网络资料,有的寻找书籍资料,有的寻找古迹资料等等,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学习框架,让学生更加积极、热情地探索历史知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断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学科因自身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发挥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优势,不断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

作者:陈浩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生芳.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6(3):42-42.

[2]樊磊.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5):49-50.

篇4

1.1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不当

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往往会被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知识要点的特点所迷惑,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总结能力下降。再加上有些历史教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历史知识的反复简单演示,并未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与启发,导致学生很难具备创新能力及历史思维。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教师没有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教师逐渐认识并改变这种错误观念。

1.2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从当前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有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强制灌输知识的趋势。部分历史教师盲目响应学校多媒体教学要求,用多媒体来代替教师应做的所有工作,忽略了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未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导致课堂单一无趣,没有个人风格,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的情况。

2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教学

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是为了避免历史教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而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出现,并实现各种教学要素的科学合理分配。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处理好教师本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二是处理好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需适当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2.2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

为了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历史教学课堂与历史教学本身的一致性,应当结合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性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教学内容与细节为依据,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针对历史事件、历史图片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影视资料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而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则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二是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历史教材的结合,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教材内容结构安排及重难点划分等情况。实际上,不管技术如何发达,教学手段多么丰富,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获取应当以教材为参考。历史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与教材内容相一致,不能为了节约备课时间从网络中直接下载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课件,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符合国家的各项要求与标准,促使师生共同掌握完善的历史知识。

2.3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历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能够在科学合理利用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3结语

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衔接教育

当前,衔接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每当暑假来临之际,“小升初”、“初升高”的语、数、英、理、化、生等各种类型的衔接班报名都异常火爆。然而有关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则鲜有人问津,可以说初高中历史衔接处于普遍缺失的状态,这种缺失给高一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完成初高中历史教育的顺利过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初高中历史的顺利过渡,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奠定良好基础。

一、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衔接意识,提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视程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很多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以为初高中衔接是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与理化生学科的事,与历史学科没什么关系,进而毫不关心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甚至出现了初中历史教师从未看过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教师也从未了解初中历史讲了什么的奇怪现象。当前,初高中历史衔接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很多学生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需尽快转变观念,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增强衔接意识,重视并落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

2.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课标与课本是初高中衔接的根本依据。历史教师应深入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同一历史内容叙述上的异同,明确各自教学目标、内容的侧重点与内在的联系;进而比较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体系的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联系性,对初高中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实施程序进行合理调整设计的研究;在深入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的基础上,做出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明确初高中学习内容的联系和变化,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

3.抓住过渡关键期,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高一学年的上学期作为学生告别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平稳过渡,顺利适应高中阶段新的学习生活,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期。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首先,可在高中开学之初开展有关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活动与抽样访谈活动,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和现状以及对高中历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所反馈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初高中衔接计划并实施。其次,开学第一堂历史课是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关键节点,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上好这一堂课。笔者就习惯于利用开学第一堂历史课讲授《高中历史导言课》,利用这一堂课跟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的知识框架,熟悉初高中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开好头。再者,历史教师应在高一学年上学期循序渐进,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初中历史课程按时序线索编排,条理清晰,内容较为简单,因而课堂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的基础上,按照专题编排,结构较为复杂,内容较为深入,课堂应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以主。但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徒增初高中历史的裂缝。在给高一新生授课之初,历史教师应仍以讲授法为主,慢慢增设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加问题探究环节,逐渐实现教学方式的自然过渡。最后,关于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专门上暑假历史衔接班的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笔者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暑假衔接班。更何况初高中历史衔接的任务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是较为轻松的,更没必要牺牲学生的假期来做这项工作。毕竟假期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

4.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历史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期在高一上学期,并不意味着能在这一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就无需再关注衔接问题。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的知识与高中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出发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略讲,哪些地方需要详讲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收发自如。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应该针对高中专题式的课程编排造成知识跳跃性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强化通史思维,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理清其来龙去脉。

二、学生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衔接工作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能否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顺利过渡。为了发挥主体性,保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效果,进入高中的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红英老师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浓厚的故事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学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不难。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难度骤然增加的高中历史,往往知难而退,失去对历史的兴趣。进入高中的学生应如何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呢?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此外,琳琅满目的历史课外读物也是激发并保持历史兴趣的重要法宝。学生可在老师的推荐指引下积极开展历史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内容与难度适宜的历史课外读物。

2.转变学习方法。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因而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们习惯于机械背诵老师讲授的知识,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需要逐渐放弃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掌握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参与式的学习,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锻炼解读史料,在史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课后不要一味地追求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应着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初中历史在人们长期的印象中居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其最重要的考核———毕业会考的难度也不大。因而初中生投入历史的时间与精力少之由少。不少学生甚至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背背提纲,做做练习。高中历史比初中难得多,不端正学习态度,多花些时间精力,更加刻苦努力是很难学好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要坚持预习。没有预习,听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所云。课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指望上课睡觉而课后课后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历史成绩。课后要及时温习功课,完成作业,还要努力地挤出时间广泛涉猎有益的历史课外读物以保持学习热情,开阔视野,提升历史素养。尤为关键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恒心与毅力,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总而言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关键点。我们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红英.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J].中华少年,2012,10(19).

[2]林义元.历史课外阅读———学生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桥梁[J].中学课程资源,2017,1,(1).

篇6

(一)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积极性比较低。

高中生一般还都处于青春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生活经验比较薄弱,而高中历史比较抽象,并且老师们一般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们理解难度很大,听不懂就导致不愿意听,不愿意听就更听不懂,这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老师在上面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随便听”的现状,期间老师与学生们的互动很少,导致历史课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不活跃,老师的授课效率与学生的听课效率都很低,学生的历史成绩固然提不上去。

(二)学生们对高中历史不重视。

在高中经常听到一些老师们强调数理化与英语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副科”,并且都是记忆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难度,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这种言论在无形中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让他们从心底里就觉得历史学不学都无所谓,考试前突击两天死记硬背知识点就行,对历史的不重视也使得学生们对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大大减少。

二、提高课堂质量的几点建议

高中历史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提高课堂质量也是迫在眉睫的,那么老师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另辟途径,使用创新型教学手段,创设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历史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达到新课改的标准。关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合理备课,突出教学重点。

老师们只有在课前充分进行备课,才能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因此,老师在课下可以要求学生们进行积极预习,让课代表把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统计一下,这样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够对学生的理解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明确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答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以降低学生们的理解难度。

上文提到,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描写,学生们不感兴趣,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熟悉的小案例,模拟当时的社会环境,尽量做到情景再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强度,以牢固掌握所学的新知识点。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教学设备有了很大的改革,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在课堂中的充分利用,可以在历史课堂上添加一些音乐元素与视频动画等,通过以前课本知识平面静态的展现到现在直观生动动态的演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在历史课堂上全神贯注,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四)建立一种奖励机制。

学生们的进步与优秀表现,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而老师对其进行积极向上的言语鼓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立学生们的信心,当然还可以对大幅度进步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发一些小奖品,以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学习。除了以上四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质量,比如与学生经常在课下进行交流,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依据学生的历史成绩,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互帮互助、优势互补;还可以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更多地关注历史基础差的学生,给予他们关心,让他们感觉历史课堂是温暖的。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

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主要强调的是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和了解,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并不重视,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应对考试,却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因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让应试教育转变为情感、知识的双向培养,逐渐成为历史老师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利用形象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关怀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首先应当具有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要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延展性理解,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应当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利用丰富的历史史实和大量、生动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确立正确并客观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升华情感。这样的学习不仅仅能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到历史知识,也能正确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同时,教师利用自身的讲授特点,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主动性,让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有期待感,有兴趣参与老师的课堂互动,与老师进行相应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观。

二、教学形式多样,丰富情感认同

在历史情感教育中,要重视老师在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技能的引导者。进行情感教育时,还可以采取形式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网络中搜集一些符合教学的视频和图像进行讲解,也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和角色排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当时人物的情感,这样可以更好地使老师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条件准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在历史遗迹中进行教学讲解,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能更好地体会。在历史情感教育中,老师主要通过不同的情感方式来讲解知识,通过对事件不同的情感讲解,让学生对祖国历史有更好的了解和对历史有一定的认同感。

三、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在进行历史情感教学时,老师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老师需要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感兴趣,要放弃以前填鸭式的教学,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应当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点有一定的了解,看学生对哪方面的知识有更大的兴趣,找到学生有兴趣学习的切入口,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不断的历史情感教育教学中,感染学生,让学生有兴趣来跟老师一起学习。老师在进行不同的历史教学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老师讲的东西有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康乾盛世时,老师就可以由很多人都看过的电视情节进行引入,也可以将一些民间传说进行讲述,让学生可以先表达一下对康乾盛世的了解和评价,让学生能跟着老师互动教学。

四、进一步探索教学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方式,这些教学方式是老师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的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因此,高中历史老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具有技巧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式,成为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重点。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时,应当注重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这些不仅仅使老师在教学方式上具有更多的选择,也使老师在教学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素质,使老师的教学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趣味性的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下学习历史知识,可以对知识有更深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现在很多老师关注的问题,进行历史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历史事件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 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的进行自主阅读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的历史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度,从而提升应变能力。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一定要结合实践来开展自主阅读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下面将对高中历史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详细分析。

一、自主学习意义

自主学习从字面上来讲主要就是自我进行学习。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分别是:自我监控、自我指挥和自我强化。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等进行主动的知识寻求过程就是自我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其中,这与其他人是没有关系的,是一种学习责任的重要表现。其次,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内在从而学习,这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和提升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学生认知监控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清晰的认识并制定学习计划,同时能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进行修改和调整,从而保持一个长时间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习的目标实现和效果提升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来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将是学生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只有学生能够真正的领悟到了阅读中的精髓,才能更好的进行进一步学习,从而提升学习质量。

二、高中历史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有目的的进行自主阅读

阅读的整体原则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同步性,实现阅读教学的三步性。首先,第一轮阅读时间需要长达三个月――五个月,这段时间主要是帮助学生奠定稳定的基础。在这段时间内教师需要根据考纲内容来进行阅读的内容选择,并且制定出全面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的基础能够真正的牢靠。这轮阅读的时间比较长,它是取得理想成绩的最佳方式,也是提升高考成绩的一种重要措施。在第二轮的阅读学习中,时间大概为两到三个月。这儿段时间主要是根据专题复习内容进行阅读学习,同时要融合课本内容进行完善,从而达到跳跃性的阅读。在第三轮的阅读当中,主要为一个月的时间。最后的一个月时间中,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将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回顾,从而找到当中的缺陷所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达到弥补的效果。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多看目录,将每个不同的章节之间联系起来,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时间发展特征。

(二)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当保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上,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的时间。但教师要注意,时间把握的度,不宜过长,内容也不宜过多,最好要达到教师教学内容与阅读之间的同步性。在教师进行正式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一次通透的阅读,然后经过讲解以后再进行第二次阅读。这次阅读应当要达到两遍或者两遍以上,达到知识巩固的作用。在学生进行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再进行一次阅读,这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深印象,减少问题的出现,从而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牢牢把握。只有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阅读,那么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学习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三)正确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教师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引导作用是多个方面的。当中既包含了引导学生的正确人生轨迹,也包含了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阅读习惯等等。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也需要适当的将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指出来,并帮助他们积极的进行改正。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知道学生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也就是从每一章节的阅读引言开始,因为在引言当中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当中却总结了整个章节所涵盖的内容,说明了其重要性。通过对引言的阅读,能够基本上了解到盖章节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从而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来进行接下来的阅读和学习,从而达到提升自主阅读能力的作用。

(四)从整体角度进行知识联系

历史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中,教师需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重视起历史知识之间的结构性。知识结构中包含了历史事件发生的联系,是提升学生综合理解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广泛的阅读方式能够总结出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从政治到经济再到社会发展都能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气息。因此,教师需要从历史知识的结构上出发,让学生先对框架有所了解,然后再进行接下来的阅读,能提升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

(五)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这是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历史的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容当中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标记和加工,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查阅,并标记出来,从而方便在二次阅读中进行理解。同时也可以使用笔记本将当中的重点词汇提炼出来,词汇应当少而精,能够达到看到词汇就能联想阅读内容的作用。这种方式十分容易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滚动性的知识记忆体系,从而保持对知识记忆的流畅性和长期性。此外,通过动笔记录的方式也能达到提升学生注意力的目的,长时间以来能促使阅读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三、结语

总之,对高中学生培养历史的自主阅读能力,并不是仅仅要满足于教学的需求和高考的需要,同时也要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全面提升的角度出发,从而进行阅读能力培养方式的选择。对此,教师还需要加以重视,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来实施教学模式,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阅x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庄树国.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9).

[2]郑有秀.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提高历史教学效果[J].语文天地,2015,(32).

[3]丁奕聪.高中生的历史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5,(11).

篇9

高中历史创新能力教学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与应用正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必然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重任的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轴心”。顺应这一趋势,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对新世纪的价值趋向。为此,本文特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如下探讨。

一、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

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因此,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科的实用价值。

首先,我们至少应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其次,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学习。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最后,要重视对历史理论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会”学。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中学生毕竟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会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二、提升高中历史的课程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对历史的兴趣,还停留在比较低级的层次上,即直接兴趣。直接兴趣非常不稳定,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降低、减退。当知识简单易懂时,学生会产生较大的情趣和自信。但是当遇到知识点难懂难记时,学生容易感到乏味、枯燥,甚至觉得困难,自信心丧失,直接兴趣自然会随着消失。因此,要提升历史课程的实用价值。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历史学科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采用小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调动所学历史知识和依据,提高积极性;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当今形势有一个大概的分析,从而认识更加深刻;也可以在班级做一些历史小竞赛的活动,根据高中生好赢、爱面子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参与到竞赛中,通过比赛的方式刺激学生主动去学习。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喜悦。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相比而言,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许多学生比较害怕学习历史,觉得自己学不会。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逐步引入,对学生要及时表扬,增加学生的成功心理,稳定兴趣。再次,要重视历史理论的学习,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适当的贯穿理论知识,让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掌握了方法,学生遇见难题时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

三、进行研究型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历史创新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学,除了要求学生明确自学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学法指导。一是通读全课,搞好预习。先通读了解教材的内容,再分子目读,明确各知识点的关系,最后抓住重点、难点,反复阅读;二是读思结合,开动脑筋,启发思维。三是善于质疑,就是在自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不但要求学生把书读懂,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来几个“想一想”,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指导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

研究历史的方法包括:第一,让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学习步骤:概括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过程特征,表述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第二,让学生归纳历史现象的学习步骤:概括特征,分析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影响,表述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第三,让学生归纳关于历史人物的学习步骤:明确人物的事迹,从中能学到什么,对现实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第四,让学生归纳多个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学习步骤:回忆这些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概括其特点和发展规律。

3.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问题;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愈来愈多的教师已认识到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重视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依旧以个人为中心,运用“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并将高考应试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导向,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总体来讲,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下述几点。

(一)过分强调历史教学的应试性

受高校人才录取以及评价举措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教育部门、学校还是家长,都将高考视为改变学生人生的重要武器。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以高考应试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过分强调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忽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提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了。

(二)忽略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性

高中历史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历史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不过由于传统教育理念根基深厚,高中历史学科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凌乱、细碎,很多教师直接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态度价值,继而导致历史教学人文气息薄弱,无法发挥教育学生的功能,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三)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将自己视为课堂中心,未留给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只是将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提不起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

要想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应首先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在拓展历史教育视野的基础上,突出并强化教育功能,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切实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优质、高效教学。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友好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教育

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教师发挥着表率作用。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持续强化个人专业素养与道德修养,用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会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排斥该教师所授科目。因此,教师在学生心中具有较强的榜样力量,教师应重视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教授学生知识,向其传递正能量,通过个人魅力传递给学生阳光,让学生在喜欢教师的同时对其所课程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要保持平等地位,师生之间形成平等交流的关系,可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化师生互动,进而及时了解学生想法,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尽量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突出育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

此外,高中历史教师须强化情感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调动并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要想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师须重视并强化个人情感教育素质,在积极响应并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强化和学生的情感联系,以消除学生对历史的厌恶心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情感满足。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学生的互动,构建一个高效高质的历史教学课堂。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供自主思考空间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与发言空间,使其获得一定的课堂学习主动权,促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组织活动,把握节奏。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民主、友好且富含教学智慧的教师,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多开展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学习特点,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最好选择充满趣味的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促使其更加投入地进行历史知识学习。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高一历史第5课《和运动》教学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的电影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历史事实的再现画面中对“”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并激起他们深入了解“”的欲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自主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个人疑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互动性学习,继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升其道德素质。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教材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走进校园,开始成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打造一种切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丰富他们的历史情感。相对来讲,高中生担负的压力比较大,学习科目较多,学习任务繁重,每天都面对着布满白色粉笔字的黑板,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依托强大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再现教材内容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充分展开联想,构建情感丰富、互动性强的历史教学课堂。不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导入时要明确一点:有目的性地导入,也就是有针对性地导入。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式教学工具,只是一种单纯辅助教学形式,不能占据全部课堂。在进行课前导入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串联知识点,切忌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否则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在进行北师大版高二历史第5课《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碑帖”“诗词歌赋”以及“元剧”等相关资料,使学生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充分意识到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特征,文化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引导学生探索文学和经济、政治间的内在联系。借助生动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资料,能带领学生走进文化艺术殿堂,使其更深入地感知古人内心情感与思想意识,进一步强化个人文化修养,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民族文化独特魅力,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依托于多媒体技术再现教材情境,串联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激发并丰富其历史情感,促使学生更透彻、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四)模拟历史情境,强化知识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可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历史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模拟并再现历史情境,以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J识和感悟,创建学生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应用历史知识的机会。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无须反复讲解课本知识,应在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寻多样化课堂授课方式,积极组织并开展各种不同的历史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和再现历史情境的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以北师大版高一历史第16课《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为例,其教学重点在于正确区分古希腊雅典君主制和贵族制、贵族制和民主制,正确认识雅典民主制的特征以及当时所采用的主要措施,合理区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以及民众法庭,并明确其各自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知识,笔者组织学生分别模拟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以及民众法庭,要求学生按照身份特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个人理解,针对指定案件进行大会模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负责指导与总结。

或许有的教师认为这种探究式模拟活动纯粹是浪费课堂时间,毫无教学价值。其实不然,这种模拟雅典议事制度重现历史情境的做法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学生要想正确扮演历史角色,既要正确理解雅典议事制度特征,了解雅典当时的政治制度体系,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在保持良好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吐字清晰,正确表达,而这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要求比较高。看似一场充满娱乐性、趣味性的模拟活动,其实充满了各种考验,有益于提升学生历史素养。

三、结语

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并不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只要教师不断强化个人专业素养,提高个人魅力,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润霞.浅谈课堂竞赛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2010(12):40.

[2]祝凌云,王佃学.高效历史课堂的六大组织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1):128.

[3]孙亮.创设有效问题情景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2011(19):82,5.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能力;教学方法

最近几年,高考命题发生的变动较大,以历史为例,以前的考卷往往注重年份、时间、意义等重要内容的背诵,现今考查学科能力的题目较多,特别是加强了创造性思维题目的比重。其试题拟定往往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出自教材,但难度高于教材。对于这种改变,许多学生没法适应,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表现,学生欠缺了知识体系和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强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

当前高一历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现状可概括为:(1)历史往往被学生所忽视。在高一还没有分文理科,在激烈的中考学习压力下,许多学生选择把时间留给语数外。等到学生上了高中已久没有改变学习观念,依旧把语数外当做“宠儿”,这就是长期各高中学校极为重视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所产生的问题。长期形成的主副科观念和重理轻文观念,一定会导致学生文科长期分数不高。(2)学生学习方法没有改进。初中生上高一后仍然像从前那样背事件、意义、重要性,不去抽时间看那些零散的知识点,把机械的背诵当做应对一切题目的法宝,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这样会使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不全面,使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

显然,目前学生无法适应高一全面发展综合教育的要求,历史学科对于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爱国情操,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在素质教育受到重视的今天,历史如果能学好,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此外,现在高考的大纲已经开始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老师的教学而言,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使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历史的学习没有在高一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到了高三冲刺,由于没有知识全面的积累,高考时就只能临时抱佛脚了。所以,高一的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需要历史教师们不断探究和总结。

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初中升高中后历史方面出现的问题,扭转初高中历史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衔接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于中学的过渡期,不论是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都要与高中学习接轨。许多学生在中考时压力颇大,升到高中后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玩耍,放松自己。初中教师往往更多的是教学生从线索出发,了解本课时的概念,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基础差、观念滞后、有时还会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所以,高一年级与初中接轨工作十分重要。在做学生的衔接工作时,把握好各方面因素,有些学生可能理性思维较强,不喜欢背诵意义、概念,要求教师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或者关联性地去记忆,有些学生可能对这一学科很感兴趣,看书如同看小说恨不得把高中三年的历史书全部看完,针对这些学生可以加以适当的练习课题,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上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昂,产生的学习愿望就越强烈。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并结合新闻中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求知欲,达到思考问题与探索历史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日本发动全面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类似《南京,南京》这样以历史为题材演绎的电影,这样便能深刻地认识到日本人在中华大地上所犯的滔天罪行。结合历史书上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意义讲给学生听,便能够引起发人深省的效果。这便引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于历史学习起来更加投入。

目前,高中生对历史的兴趣还大多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会因为诸多原因慢慢减退。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过于简单、概念重复嗦、结论意义不易理解,极其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对历史这一科目的兴趣。心理学表明,人对某一事物持续保持感兴趣是很难的,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而言,求知欲更强,独立思考能力继续发展。他们更关注新闻政治,更喜欢从历史中寻找线索,解决问题。针对高中生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可以多从历史角度,给学生补充一些热点问题,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逐渐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拓宽了自身的思想境界。结合热点时事进行历史教学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

1.因果联系法

因果联系法在历史的教学中不常见,这种练习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现象连起来,既有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联系,又有近代史和古代史之间的联系。根据各个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来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结论,就是因果联系法。例如,在讲到《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可以想想英国为什么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仅仅是因为安妮纺织机的出现吗?中国早在英国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技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爆发?通过因果联系法可得知,因为工业革命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的,需要有大量劳动力,需要有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有交通便利,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必要条件英国的工业革命才能成功。

2.综合归类法与概括提炼法

在认识事物的初期,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不同方面对事物加以分类、综合,最后得出事物普遍特征的方法。它与分析法是两种相反的思路,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找出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根据异同点加以分类、概括提炼、整合。教师可以按照一定标准,把原理、概念进行归类,通过集中复习,便能记忆更加深刻,便于今后灵活运用。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归纳成因,揭示其本质,得出结论的方法,是学生认知事物的必然选择。通过历史知识与时事热点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借鉴功能得到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渐增加。

二、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

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脱节的主要问题。因此,在高中教学中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构建知识体系

将整本书用一个体系贯穿下来是一种能力。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不等同于死记硬背,理解是背诵的前提条件。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就必须把学生从过去的只会死记硬背的方法中扭转过来,理解性地记忆,并抓住其本质,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由此以加深认识所形成的体系,进而在学习上融会贯通。初中生通常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采用机械式的背诵,搞不清楚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记忆的效果不佳,即便记住了也容易忘记。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教材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按时间顺序把中国历史讲了一遍而已。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将是很难的。老师在课堂的首要任务是把课堂内容串联下来,形成知识的体系。知识体系地建立离不开课本的目录和大标题。

在中学教学中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即老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课本的正文,对课本的目录,也仅仅是在查找正文时才会用到,没有其他用处。殊不知,历史课本目录还有很多用处。首先,它表示教材所叙述的历史重要事件所处的阶段,起着贯穿历史发展线索的作用。其次,概括某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的掌握。最后,它能准确点出某一历史事件的本质。如果我们通过大标题和章节题目达到能让学生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那么他们在课上所学的知识会记得更牢固。尤其是在考试前,如果能把所学的历史课本按照章节题目在翻看一遍,概括地回忆目录所包含的有关内容,就可做到纵观全局,胸有成竹,对提高考试成绩起了很大作用。

2.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高一的历史教材十分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大纲明确指出:课文中的思想考题和课后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另外,教材中还融入一些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内容,但是如果这一点没有被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还是如往常一样对历史事实的描绘,那样再生动也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

在强调以“观点”统领史实教学时,有些教师往往会误解,无非是书上那些性质、意义、作用、影响,如果这样,我们就会产生一个误区,只要把这些都记住了考试就没有问题了,这样还是死记硬背。

三、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君子动口不动手”,在初中和高一阶段是普遍存在的,而在今天的高考中是行不通的。现在的历史和政治、地理也有交汇的地方,不进行问题性试题训练,在高三集中复习时就会出现问题。问题性习题区别于一般的题目,是专门针对高考当中的“文综”,需要学生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概括历史现象。这就要求老师处理好每一堂课,保证每堂课留些课余时间让学生随堂做问题性试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强化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力衔接。

篇12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中学生 历史考试 应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94

考试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大事,有些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应考方法与技巧,在考试的过程中能够将个人的学科水平充分发挥出现,而一些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应考技巧,因此,在考试的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水平。为了使学生的考试能力顺利进行,同时也为了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也应该对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引起重视。本文就提升高中学生历史应考能力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

一、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学生十分重要,一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学量的历史知识点,对开阔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挑战,历史作为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分值的学科,对学生的考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应考能力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应该从最基础的着手,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培养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应考,首先应该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定理与定义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进行历史运算。而想要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基本的历史定理与定义并有效进行运算,就需要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相比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难度更大,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一些学生由于难以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即使投入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也难以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并且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给学生的历史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在日常的历史学习过程中难以顺利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自然在考试的过程中很难有好的表现,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应考能力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

知识体系化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点体系化,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知识点,对学生有效应用知识点也有很大帮助。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应考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实现知识的体系化,使学生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框架。

我们知道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解的历史题目难度进一步增大,尤其在考试过程中,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能力,不管是针对某一知识板块的历史题目,还是综合性较强的历史题目,都需要教师通过对多个知识点的应用才能顺利解答。然而为数不少的学生可能在学习单个的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困难,但是在通过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解一道历史题目时,可能就遇到了较大的困难,有些同学可能会出现不知该从何着手的情况,大脑一片空白。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那么,学生在面对一道需要对多个知识点进行应用的历史题目时,就不会显得十分被动,能够及时的从知识体系框架中找出相关的知识点,使历史题目得以顺利解决。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框架也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教师应该将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建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框架才能越来越完善。

三、引导学生考前进行正确定位

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为了使学生在历史考试的过程中考出更加优异的成绩,同时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应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水平进行正确定位,这样不仅对学生应考阶段的复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在考场上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有很大帮助。一些学生在考前往往不能对个人的历史水平进行正确定位,使得学生已有的水平难以有效发挥。

一些学生在考前对个人的历史水平做出过低的定位,过低的定位使学生还没有上考场就失去了有效进行历史学习的信心,学生认为自己没能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点,失去了有效备考的信心,自然在考试的过程中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学生对个人的历史水平做出过高的定位,这也会对学生的备考产生不良影响,过高的定位会使学生难以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复习,同时,在考试的过程中一旦遇到较多自己解不出的题目,难以达到个人的心理预期,会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因此,为了使高中学生更加有效的备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个人的学科水平做出科学的定位,进而使学生从知识点学习方面与考试心态方面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四、注重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

为了提升高中学生的历史应考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在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方面多下工夫。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并收到了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的效果。高中阶段的历史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近年来的高考题目,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生有效掌握了知识点与取得优异的历史成绩之间还存在一段距离,教师只有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引起了重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应对考试。

篇13

关键词:数学教学;高三;复习

高三作为学习决胜的一年,学习气氛紧张,充满各种挑战的乐趣。高三复习是高中学习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数学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复习工作尤为重要,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时需要明确学生需要的是什么,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复习。

一、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讲授轻思想挖掘

很多老师错误的认为复习就是对过去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学习。鉴于很多学生已经对高一高二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淡忘了,教师在复习的时候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知识点的温习中,用相关的题目来帮助学生回忆这些知识点并明确考纲对知识点的要求,并没有在对旧知识点的温故中发现新的解题方法与思考方式。

2.重例题模仿轻自我探究

目前很多教师喜欢借助典型例题来开展解题思路与方法的传授,由教师将题目的所有分析思考的步骤、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解题注意事项等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对经典例题的解题步骤进行观看和做笔记的过程中回忆起过去旧有的解题方法,虽然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快速的进行数学复习,但是学生只是课堂的坎看客,在解题方法上也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

3.重做题数量轻思维溯源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现在高三数学复习中使用的书目大多是各种作业与练习册,很多题目以不同的类型出现在学生面前,虽然学生一直在做,但是当换一种新的题型后又会陷入困境,并没有真正形成数学解题思维,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4.重进度轻实际效果

高三数学复习工作是针对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开展的,需要把握好复习进度,确保每一个考纲所要求的知识点都能够再过一遍,可是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好的数学基础,跟不上复习的节奏,在老师的复习进度下追赶,效果不容乐观。

5.重整体要求轻个体差异

高三数学复习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数学基础并不一样,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这种差异性,采用一视同仁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学,很多成绩好的再炒剩饭,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却依然跟不上节奏,虽然看似每个学生都在复习,但是前面的得不到提高后面的依然是老样子。

二、高三数学复习当中我们要做到的几点内容

1.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

研究最近几年高考数学试卷的出题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数学题目越来越灵活新颖,为此很多老师将复习重点放在了综合性强的题型上进行训练,认为做好这些题目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却没有同步提升学生的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基础题型的解答能力,很多学生甚至连对基本的数学定理公式都不很熟练,复习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事实上,正是这些基础的数学公式和定理,是学生进行数学解题的基础,如果不懂,很难深刻理解他在解题中的应用,再多的解题也只是简单的模仿解题,一旦遇到题型变动,还是不会做,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夯实工作,将对怪题、偏题的注意力转移到基础题型上,提升学生解决基础题型的速度与正确率。

2.抓纲务本,落实教材

高三数学复习涉及到高一、高二与高三三年的知识内容,而复习时间有限,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复习更多的东西,不能忽略对课本知识的梳理,更不能脱离高考数学大纲进行复习工作。在复习中,教师需要紧扣教学大纲,以教材为本,明确每一本教材、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点在高考中所占据的比重,明确考核的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性复习。

3.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高考数学除了需要对基本的题型进行考察,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是否具备有数学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类型的题目大多很新颖并且相对灵活,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并且存在很多种解题办法,需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最快捷有效的解题方法。一般来说,化归、反证、数形结合、换元等解题方式都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培养数学思想,不断对完成的练习进行总结。在解题时不能像过去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一个章节一个知识点的找案例、示范解题,需要打破过去教学中的教学顺序概念,引导学生在一个纵横联系的环境中进行复习。

三、高三数复习中的几点禁忌

1.忌多而不精,顾此失彼

为了在高考中获得更理想的成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更多的,这种心情我们理解,但是却不能因此对复习工作大包大,以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高中数学涉及到的知识点是有限的,并不需要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题型进行反复机械化的练习,这种做法不仅会浪费学生的学习经历,付出了大量的经历经行复习,却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2.忌学而不思,囫囵吞枣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完成数学练习后就结束了,并没有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出现典型的学而不思,囫囵吞枣,虽然可能在当时讲的时候回了,一旦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习题时又会暴露出各种问题,并没有真正懂得数学案例中隐藏的知识点与数学思想,复习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高三数学复习对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起这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复习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高考中的数学成绩,因此需要充分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把握好复习的方法与原则,做好基础数学知识的复习与梳理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数学学思维方式进行培养,不要再用简单的题海战术来进行复习,只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复习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高考中打一场胜仗。

参考文献:

[1] 韩福辉.探讨初中数学练习题教学效率提升的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2).

篇14

关键词: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存在困难;解决方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压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进入高中阶段学生依然要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并且学习的知识点难度有了更大提升,尤其现代教学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要求,还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出了要求,这对学生来讲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进步,本文首先对高中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进而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一、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困难得到有效解决,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水平。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及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发现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点繁多,记忆压力大

目前高中学生反映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知识点的记忆问题。高中阶段由于学生要对历史知识进行更加全面与深入的理解,因此会接触到更多知识点的学习,为了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学生就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记忆,结果繁多的知识点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记忆负担,同时学生还深受遗忘的折磨,反复记忆、反复遗忘,导致学生苦不堪言。

(二)出现部分知识点混淆的情况

学生不仅在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即使是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也会出现混淆的情况。本人就学生容易出现混淆的部分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学生普遍反映在历史时间点、历史事件的意义、性质等方面容易出现混淆。例如:在记忆单个历史事件时间的时候,学生的脑海十分清晰,而记忆了多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学生脑海中就会对事件的时间十分模糊,难以准确把握具体事件的时间点。学生在把握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性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混淆的情况,例如:《》对中国的影响与《》对中国的影响,学生往往会混淆在一起。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点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现象,不仅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而且对学生的考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建立知识体系方面存在困难

为了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但是学生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却存在困难。学生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难以把握主线,导致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难以将知识点有效的串联起来,即使有些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机械的建立知识体系,也难以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有效应用去解决遇到的问题。难以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四)在灵活应用知识点方面存在问题

高中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存在困难,现代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考试更注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能力。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遇到考查灵活应用知识点的题目往往就犯了难,不知该从何着手,有些题目即使知道该从哪个角度考虑,也难以得到准确的答案。学生在灵活应用知识点方面存在的困难,也给学生的历史学习及考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解决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文对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十分有代表性,给学生的历史学习造成了困难,不仅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结合目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将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繁多,学生容易产生遗忘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将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理解了知识点的含义,才能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当然,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除了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记忆技巧,例如:采用谐音法去记忆一些人物、地点等,都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二)提高掌握知识点的准确性

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点之后,出现知识点混淆的情况十分正常,但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知识点混淆情况的出现,这样学生才真正的掌握知识点。就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出现混淆的时间点而言,为了避免混淆,学生可以列出一个时间表,将时间表与具体的事件结合起来记忆,学生反复的记忆掌握,就可以避免出现事件发生的时间与事件对不上号的现象。本人认为虽然历史知识点比较多,但是只要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可以避免知识点混淆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容易出现知识点混淆这一情况引起重视,并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

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在建立历史知识体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本人认为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本人认为想要使高中学生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要发挥自主性。高中学生在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方面缺乏经验,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就高中历史而言,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找出主线,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知识点进行补充。通过学生努力建立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应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四)提升高中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