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6:53: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慧课堂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科学 以生为本 智慧高效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课是一门以科学探究实验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一门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大量的实验需要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常常会出现教学时间紧张,实验过程及分析过程进行的不够深入的现象。如何立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智慧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成了每个科学教师都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里,我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对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智慧课堂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科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科学是一门集思考性和实验性于一身的学科,虽然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深深地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但同时小学生本身又具有爱动、好玩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讲解理论性较强的科学知识时,如果教师仅仅讲授纯理论的知识,学生就觉得难以理解而且枯燥无味,但一说做实验,学生马上表现出兴趣盎然的样子。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科学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科学小实验的作用,不仅让科学课堂变得有趣起来,还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科学课堂的效率。比如,当我在讲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在课堂刚开始时,我让学生先自己制造声音,接着让找一找制造声音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学生猜测完之后,我让学生做三个小游戏:弹橡皮筋、拨弄尺子、按住喉咙发生。随后让学生思考发声的物w有什么共同现象,来寻找最终的答案。通过这样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如果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照本宣科就会让让整节科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因此,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是促进构建高效课堂重要手段之一。
二、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寻找生活实例与理论知识的契合点,就会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学习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学习《怎样加快溶解》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我非常喜欢喝甜咖啡,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研究一下,想办法快速的为老师冲出一杯口感上佳的咖啡?学生们一下来了精神,很快就研究出了加快溶解的三个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生活事例,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三、精选科学探究活动,精心准备好课堂实验材料
虽然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有些实验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体系,强行让学生自己操作结果只能是失败,从而挫伤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探究活动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四年级的《植物》单元,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需要漫长的时间,就不适合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探究,提取叶绿素实验也只是让学生看到一个提取过程和结果的实验,用演示实验就可。而像证明叶有蒸腾作用的实验就非常适合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了。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提供,只有准备了合适和充足的材料,学生才能更有兴趣进行探究。比如我在教学《谁能传播声音》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鼓、鼓锤和蜡烛,学生通过观察敲击大鼓时蜡烛火焰的现象理解了声波这个概念。所以,课前细致分析教材,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精心筛选实验并根据需要准备实验材料,也是构建生本智慧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
四、重视教学细节,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为小学生对实验充满着好奇和期待,每当涉及到实验时,往往他们总是急不可耐的就想马上动手,经常是不等听清楚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就急匆匆的开始做,结果就会常常导致实验失败,长此以往,不但会挫伤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还有可能让学生对科学结论产生质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细节入手,通过对教学细节的处理和把握,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常见的岩石》一课时,训练学生先用感觉器官观察,再借助工具观察,并且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探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日常细节的训练会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规范的科学实验态度,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构建智慧高效的课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不断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的科学知识以及新的科学规律,这样才能让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智慧课堂不成为一句空话,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振龙.浅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10).
一、巧用课前3分钟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教10年,我发现许多优秀语文教师非常擅长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特别是合理利用课前3分钟。巧借课前3分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曾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效果不错。或安排学生做即兴演讲,或讲笑话,或进行成语接龙 ,或讲身边故事,或说绕口令,等等,把课堂气氛搞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期待,从而激发课堂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这不但让学生很快进入高效的课堂,而且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大面积地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全方位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经过这样的训练,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对于问题思维的角度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
二、巧借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写作能力
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知识技能等。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能力,需要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文化载体做保证,让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感熏陶、浸润、哺育。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选择了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积极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培养学生喜欢大语文世界。
(一)名人名言,培养学生写作修养
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总是显得苍白无力,语言干瘪,论据过少。《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可以说,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所在。于是我发动他们搜索他们喜欢的名人名言,经常把撞击过自己心灵的文字与他们共享,与名言同行使他们的心灵渐渐丰盈,因为有梦而灵动,因为激情而打拼,大家逐渐喜欢上这种心灵的体操。新学期开始时,我用“只要你选择了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只要你选择了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后悔”与他们共勉;当他们懈怠生活安于现状时,我会写下“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提醒他们昂视人生;当考试失利的阴影软化他们斗志的时候,我会送给他们“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帮他们寻回自信;当他们陷入分数的怪圈而无法自拔时,我会用“看轻分数,看重学习”告诫他们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名言的滋养,其实就是一种暗示激励,这也是对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我发现,和名言同行,大家可以变得乐观、豁达、大气。同样可喜的是,经过训练,我常常发现他们的文章写得有哲理了,充满智慧的“凡人凡言”,文章大大增色,绝大多数学生感觉在实际写作中理论论据丰富了许多。真可谓是与名言相伴,人生会更精彩;与神圣同行,学习会更艺术。
(二)多种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多年来,我还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学生辩论赛,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咬文嚼字”活动,清理规范校园内用字不规范现象,每年定期更换学生自己创作的校园格言、花语、高考对联等。多年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回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多变了,学生的写作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上升了。一部分学生成为了市级文联会员,并且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习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内驱力,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才能较好地提高作文水平。
三、徒手上课,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许多教师都习惯了拿着课前备得密密麻麻的课本和写得详详细细的教案进教室上课,这样上课看似有准备,但其实是准备不足的表现。程翔老师说“语文老师的魅力就在于一枝粉笔”。课前的备教材、备学生,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丢开课本、丢开教案、丢开各种参考资料,能徒手上课。这样的课,会使你有意思不到的收获。例如上阅读课时,教师大段大段十分流利地背诵课文,讲解内容,旁征博引,引导同学提问和讨论问题,学生一定会惊喜万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徒手上课对于教师来说,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但也是语文教师魅力的一种展示。我曾徒手上过《师说》《过秦论》《六国论》《鸿门宴》《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课文,学生在表示敬佩的同时,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大增,不再觉得古文难学。这种教学,看似局限于兴趣支点,其实它产生极大的张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们受益终身。
四、品评对联,推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努力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或者是自主支配,学生学习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要积极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多年来,我一直尝试用名胜古迹的对联作材料进行品评,增进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增加语文课堂的兴趣。生活处处是语文,每到一处胜迹我都会让学生沉下心来品评对联,写一段欣赏文字,试图用中国特有的而又十分普遍的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更易理解写作的实质,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这精神底子有两方面:一是通过对联这个小小的窗口,感受家乡的历史、自然、风物,使学生能所到一处则爱上一处,与身外世界通畅交流;二是通过活动,习染感知外部世界的视角,依循对联感知自然、人文本身就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视角,而对联的撰写者又以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视角感知自然、感知文化,因此,对联的欣赏过程就是不同视角的习染过程。例如,在山海关的孟姜女庙上我们看到一副奇巧的楹联,引得我的学生望“联”兴叹:“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经过全体学生分析发现,这副楹联写的是当地海阔天空、水绿云白的美丽景色,只有搞清它的一字双音和同音假借这两个方面,才可以读出并理解其含义。原来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此联也可读为:“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长,常常长,常常消。”徐渭写下这副空前奇巧的楹联,后人赞叹不已。通过开展品评对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后,学生们不仅在对联讲究平仄、对仗和仄起平收的基础上明白一字双音和同音假借的重要,而且从心底里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兴趣自长。
五、巧用多媒体,上活语文课
关键词:课堂空间;社会视域;意蕴和价值审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都一直是我国各位任务中的重点,为此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展开了夜以继日、孜孜以求的研究,为了给予学生一个良好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教育,各位教育教学工作者从各角度出发,力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其站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了课堂空间的概念,并采取各项手段研究和验证课堂空间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却忽略了与人们生活实质息息相关的社会学,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所具有的长远意义。研究社会经济学视域下课堂空间所具备的意义价值,能够更好地为教学事业的展开奠定基础。
1课堂空间的概述
课堂空间是课堂上,教师为了向学生更好地灌输知识、培养情感、引导价值观而创建的一种对话交流空间,课堂空间的存在能够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并实现其对于审美价值的追求。如果一节课上缺少课堂空间的创建,就会导致教学评价的乏力以及精神情感的缺失。对于学生而言,“受教育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一种接受精神性影响的过程。课堂作为教学活动发生的特定空间,理应是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等生活方式的统一,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结合。”因此,课堂空间的存在是在学生接受知识之外而不可忽视的精神空间,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课堂空间的本质
课堂空间并不是绝对存在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课堂空间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甚至只存在于人与人的情感之间,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情感性的互动与共鸣,就无法构建课堂空间。对于人而言,精神、情感是一种无形无状、无法衡量的虚拟存在,为此课堂空间的构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人的情感、意志强烈,精神活动丰富,则课堂空间便更积极,反之,课堂空间便会面临缺失。在学校生活中,课堂环境不再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灌输知识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精神与情感的交流沟通都在课堂空间中完成,且只能在课堂空间中完成。过去,传统教学一直忽略无形的事物,而人与人长期的交往沟通证明,无形的教育较之有形的教育更有意义。只要有人就势必会有无形的情感精神共鸣,也势必会需要课堂空间的出现。课堂空间是基于人的客观存在,是不可回避以及忽视的。人的精神与思想是自由的,教师不能去强行地塑造与改变,但是要想通过与情感体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的事物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就势必要先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自省、体察的精神空间,即课堂空间,在课堂空间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共鸣、价值观的共享,这种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剔除掉一些糟粕,而留下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使其最终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与平静。
3课堂空间缺失的原因浅析
3.1教育价值观的偏离
导致课堂价值确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即教育价值观的偏离与扭曲,一直以来,我国都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即“读书有用论”,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曾经大肆宣扬过一种功利化思想,即读书学习是为了光耀门楣,是为了让自己升官发财,古代时,寒门学子十年苦读,为的是一朝高中,衣锦还乡。而现在,我国的教育价值观仍处在极度偏离的阶段,甚至形成了一种教育工具化、教育实用化的观点。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在告诫、规劝学生时都只注重学习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忽略了其内在的价值与精神上的成长,简单粗暴地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工具,通过其学生可以满足较为功利、世俗的目的,教育本身被看成了一种谋求个人利益的手段与方法,而逐渐与精神性的价值与意义背道而驰,这就导致了家长和老师对成绩和分数无比在乎,却从来不关心学生的精神感受,而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生命、有感觉的活生生的人,在教育价值观偏离的情况下逐渐被异化成为机器,家长和老师重知识,忽略能力的培养;重分数,忽略精神的感受;重效果,忽略学生的成长。这种学习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只能是情感、精神上的压迫和伤害,只能是道德与能力方面的匮乏与缺失。真正好的教育不应该给学生带来压迫感,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能完全冀求于通过学习教育把学生送入好的大学、让学生得到好的工作,继而光宗耀祖。教育价值观的扭曲让教师彻底忽视了无形的事物,遗忘了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平添了许多失落,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沟通与价值观的塑造导致课堂空间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使其逐渐在教育课堂中缺失。
3.2课堂教育的形式主义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被很多人看成是一条快速通往成功目的地的捷径,认为只要踏上教育的道路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便可以赢得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从此过上逍遥自足的人生。实际上,这种想法从根本上讲即是错误的,教育的真正价值与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特殊位置,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然而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导致了课堂教育出现了形式化、功利化的现象。课堂教学方式显得极其乏味、单调,一成不变,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为了给学生讲授知识点,使其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机械的讲授法,逐字逐条地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概括与总结,而丝毫没有精神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共鸣,甚至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很少,更不消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与激发。这种教育课堂缺少情感与温度,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浅薄的层面上,过于形式主义。一旦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活跃的思想观点,就会遭到老师的无情打压与抨击,这对于学生无疑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情感伤害与思想抹杀,极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和健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构建,这种形式主义的课堂势必不会有情感的交流,势必不会出现课堂空间。
3.3教学评价的贫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的主体是老师,学生要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c想法,而在新课改前提下,教师必须将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并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带领学生。然而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导致课堂教学方式的单调、乏味、形式化,教学课堂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与发展,学校以及教师,包括家长仍然是急功近利,只在乎成绩分数、升学率的强势群体,仍然是将学生压迫在强制学习的大山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并非是人的教育,而是应对考试的教育,学生成为了教学知识的接收器,逐渐失去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只把教学当成一项任务和工作,全然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感受。自然在评价学生时将评价标准设定的单一、直接、粗暴,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不爱学习的学生即为差生、劣生,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很难建立起诚挚的、互助互信的感情,自然也就无法在教学课堂上构建课堂空间,借以实现感情的进一步交流沟通。
4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的意蕴和价值审视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与讨论课堂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人们开始将空间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在社会学的视域里,空间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富有生命气息,具有历史感、现实性和理想意义的人文构造,而不只是物体化、客观性的物质构成。”这意味着在社会学理论兴起之前,课堂空间无论是存在还是缺失,最根本都在于人们没有用正确的理论和视角去观察、审视它,导致人们难以关注到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以及意蕴,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对待教育问题的态度往往只重现象,不注重内在,所以课堂空间这一概念,在很多人眼里,仍显得那么陌生。
实际上,要研究课堂空间,尤其审视其所具有的价值及意蕴,就必须站在社会学视角上,以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眼光进行观察。
4.1课堂空间的意蕴
课堂空间是一个构建于教学课堂中的比较开阔的、公共的“空间”,在人们的概念中,空间是一个物质化的存在,应该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供人们从事活动或发表言论的场所,然而,课堂空间却是一个不存在于人们视野中的、虚拟化的空间,是建立在课堂这个真实空间下的非物质空间。要想保障课堂空间能够真正地激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就必须要确保课堂空间处在自由、平等的状态中。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课堂空间是一种和谐的、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是一项全面的、开放的系统,也是一个自由的、创新的场域。
4.1.1课堂空间是一种和谐、互尊、友好的关系
在教育课堂中,教育的主客体为学生及老师,教育实际上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必须构建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否则关系的不和谐就会令交流和沟通出现严重的阻碍,即使更换交流沟通的方法也未必能收到尽如人意的效果。这就意味着,不和谐、不融洽的关系难以构建出良好的,具有整体性的课堂空间,甚至会打破课堂空间的构建,令班级难以形成情感上的逾越和思想上的结合。因为课堂空间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缺一不可,如果双方之间没有默契与平等,那么课堂空间便失去了交流沟通的意义,而单纯地变为传递知识,讲授重点的形式化课堂。因此,人们可以将课堂空间单纯理解为一种师生之间,包括生生之间建立的和谐、平等、互爱友善的关系,只有培养并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才能够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彼此感受到对方的真情实意,继而构建出积极的课堂空间。
4.1.2课堂空间是一项全面的、开放的系统
从社会学视角来审视和观察课堂空间,即会发现,课堂空间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基于全局而存在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首先课堂空间的构建需要一个物质化的、客观存在的场所,在这个公共场所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方式甚至是设备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力,只有当内外都得到全面展示时,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利于学生发展的,促进学生情感交流沟通、思想碰撞、价值观共享的课堂空间。因此课堂空间不是某个事物,而是一项全面的、积极开放的系统,如果有任何一项内容的缺失或消极封闭,都不能促进其构成。
4.1.3课堂空间是一个自由的、创新的场域
将课堂空间理解为一个场域,实际上是区别于物理概念而言的,课堂空间是一个非物质化的、非实体化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与构建实际空间一样需要进行多重工作,建立确定目标。学生进入学校来学习,需要获得的不仅仅是考试的重点与难点,而是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因此课堂教育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全面发展,使其能够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感受和体验教育所带来的全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功利化教育价值观,重拾人文精神,构建一个自由的、创新性的课堂空间。
4.2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的价值意义
4.2.1课堂空间的实践性满足社会的物质性
尽管很对人认为课堂空间是虚拟化的、非物质化的,但是课堂空间所传递出的思想价值却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实践的切实理论,学生在课堂空间中所获取的是能力,所丰富的是思想,所进取的是创新精神,而这些在实践中起到充分作用的内容可以在其今后步入社会时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中,并成为其人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单纯地为学生进行知识上的讲授与灌输,而令学生不懂得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考,就会出现在考试过程中应用自如,而在实践发展中无法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导致不能学以致用。
4.2.2课堂空间的开放性满足社会的进步性
从社会空间来看,课堂空间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始终处在一个变动发展的过程中,这意味着社会不能是止步不前的,而应该是不断进步的,因此要想迎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学就必须脱离了封闭、僵化、停滞的形式,而呈现出一种如活水般的流动开放性,能够做到兼容并蓄,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是与时俱进的,学生所思考的问题才能与现实接轨,而不会流于陈旧。传统的教育方式让课堂过于功利化和教条化,学生的思想过于死板僵硬,只知道将所学知识应用在考试中,这种教育方法是封闭以及停滞的,缺少开放性和自主性,而课堂空间的构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学习中创新发展,从而更好的与社会进步发展的步调节奏相统一。
4.2.3课堂空间的社会性满足社会的全局性
在课堂空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存在,而是一个融入整体性、全局性、社会性空间中的个体存在,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满足个体成长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到社会全局性的发展,而不能任意地、随性地发展,只有照顾到课堂空间的社会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全局意识,使其在步入社会时不会真正地与社会脱轨,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实现自我的提升和成长。人是一种群体性生物,因此必须满足社会性、全局性,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能营造出一个适合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整体氛围。
5课堂空间的重建
5.1确定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价值观
“在社会学的视域里,空间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富有生命气息,具有历史感、现实性和理想意义的人文构造。不同空间以特有的方式传达着特定文化意义。”因此,无论是社会空间还是课堂空间,都需要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体系,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课堂空间更需要人文情怀的注入。首先,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要扭转原有的功利性教育价值观,将过去那种只把成绩、升学率当作学习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情感,促进其健康发展为主。只有@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与情感达到协调统一,进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5.2提高教师营造教学空间的能力
“随着新科技与新文明的到来,世界进入了教育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社会上激烈的竞争需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教育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施方法上都正在进行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个人能力的要求也将逐渐提高,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既不在课堂上“满堂灌”,也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教师的作用不是控制思维过程,而是确定任务,定向点拨,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通过大量地阅读专业类书籍以及教育类书籍、观看教学视频、深入探究教材、反思课堂教学等方式提高个人的能力与素养,以此不断地适应教育的改进与社会的变革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地构建和谐课堂空间的能力,真正为学生的健康良好成长奠定基础。
6结论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空间的构建能够更好地帮助其开拓思维、提高能力,为此,学校与教育工作者应发挥自身作用,转变教育思路与教育观念,重树教育目标,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激发学生的创新及发散思维,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空间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焦炜,徐继存.课堂空间:本质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1619.
[2]张国红.社会学视域下职业教育课堂的“公共空间”[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2):0509.
[3]鸥.社会性视域下的课堂空间意蕴及其价值再审视[J].教育研究,2012,(07):104109.
随着智慧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应用和发展,很多学校和教师将智慧教育理念作为教学方针来教育学生,以网络学习为基础的小W数学智慧课堂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等优点,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一、智慧课堂教学
智慧课堂以教育智慧的理念,培养学生学习智慧,使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科学技术和网络的优势创造出智慧学习的环境。智慧课堂具备创造性、自主性等特点。总而言之,智慧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为目标,结合科学技术的教学方式,创造出智慧的学习环境,达到教学课堂的最佳效果。
二、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学设计不合理
目前,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网络学习空间,但是只是单纯地将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让学生自己下载学习。当前,我国网络学习空间还尚未普及,很多教师仍然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这样就会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时间。
(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施中,网络学习空间过于形式化,如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学习中,有些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习题复制到网络空间,这样就会让网络学习空间与传统教学没有很大区别,另外,网络学习空间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活动也没有结合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教师不善于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教学功能,对网络空间的使用率低,导致资源浪费。
(三)反思和评价工作存在不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应该有教学反馈和评价工作,但是一些教师虽然会对自己的教学有相应的评价和反思,但是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深入的分析、理解,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原因。例如,在五年级数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习中,老师首先会将练习题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在下节课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在上次课的基础上增加学习资料,但是没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功能。另外,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记录不够关注,不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方案
教育改革提出小学教育应加强与信息技术的交流与结合,而网络学习空间正是信息技术和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案:
(一)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1.建立以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要目标
智慧型学习人才的要求是可以创造性学习,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网络学习空间为培养智慧型人才提供了有利平台,网络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师生之间不受到时间和地域限制,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五年级《圆柱和圆锥》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讲解相应知识点,介绍计算方法,学生最后根据这些知识点计算出圆柱和圆锥的相关面积。但是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再让学生向里面倒入液体,更好的理解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2.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学习
采用问题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智慧课堂的优势,但是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该注意问题难度应该适宜,不宜过难,不然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简单的话,则会使学生骄傲自满,失去学习动力。教师应根绝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问题。设置问题的答案一定要具有开放性,不应该太单一和死板,这样不仅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关注学生情感
小学生虽然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但是心思敏感,情感丰富,在智慧课堂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外,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从而使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1.合理使用网络空间实施教学方案
网络学习空间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和教育的一种方式,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但是教师不能盲目跟风,要将网络空间学习内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章节中,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首先通过网络学习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了解,然后教师再将网络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课前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图片,加入容易混淆的梯形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平行四边形特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网络学习空间技术故障
网络教学经常会出现网页打不开或是其他技术故障,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灵活应对,先把网络学习放一边,先讲解其他学习内容,等待网络恢复时在进行。这也提醒小学数学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况合理灵活应对。
(三)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多注意观察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建立网络学习档案,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要对自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在课后,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客观地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开放教育;智慧课堂;个性化学习;教学有效性
1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侵入高校课堂已成为日常现象,低头族的普遍化给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强硬的制止学生使用手机从现实角度上来看也不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由于_放教育的特殊性,开放教育学员难以进行长时间的整体化学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资源共享性、交互性以移动性等特点实现碎片化、移动化学习,将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融人到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时间分配最优化,帮助开放教学学员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了开放教育构建智慧课堂所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综合现今国内各在线教育平台、教学管理微信公众号的实践经验,笔者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开放教育智慧课堂构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以期为提高开放教育教学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
2相关理论研究
1)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是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于远程教育方式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终身教育价值理念。区别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开放教育对于学生的学历、年龄、职业、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你想学、愿意学、用心学,在通过入学水平测试后就可以注册获取学籍,通过互联网登录电大远程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相应专业课的学习,在线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同时,开放教育学员还需定期的到学校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或参加小组教学。在修满既定的学分之后,开放教育学员就可以获得国家认证的本专科学历证书,其中,对于达到学位条件的学生还将为其授予学士学位证书。
2)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指在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以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的教学课堂,从而有效培养、开发学生智慧能力学习的新型课堂。智慧课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二是协作交流互动,智慧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而良好的协作要以良好的交流沟通为基础,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三是个性化内容推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推送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陛化学习需求。
3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开放教育智慧课堂必要性研究
3.1顺应时展趋势,提高教学趣味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通讯设备也不断入侵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根据网络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截至2016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0亿,其中,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有率达34.5%,中国智能手机使用率高达74%。现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面:教师在讲台上面声情并茂的讲课,学生在课桌下小心翼翼的玩手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犹如教师个人的“独角戏”一般。而为了制约这种现象,教师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往往效果并不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时代变化以及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其一味的压制、制止学生玩手机,还不如正确的引导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开展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资源丰富性、移动陛来构建智慧课堂,提高教学趣味性。
3.2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是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1)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相较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开放教育参与群体不管是在年龄、学历、学习能力还是职业等方面都更为综合化、复杂化,因此他们对于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层次等需求也不统一。以专业课教学为例,部分学生专业课与其职业是直接对口的,因此本身对于专业课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其他学生由于从事的不是与专业课相关的职业,学习水平较低,若采用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最大程度上的因材施教。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碎片化的知识点,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制成微视频、PPT等教学课件上传至移动教学平台上以供学生学习。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相对应的教学课件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完善教师团队建设的需求
传统的开放教育是以远程网络教学和课堂面授相结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还需要设计网络教学课程,身兼数职。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虽然想要兼顾教学的方方面面,但往往连最基础的工作都没有做好,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有助于重构教师角色定位,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微课教学为例,教师之间分工明确,由微信公众号责任教师将教学内容制成微课程上传至微信公众号以供学生进行移动在线学习,由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角色定位清晰,减轻教师所承担的职责,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助于集中各种教师资源使学生能获取最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4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开放教育智慧课堂设计
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大多以翻转课堂、微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及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课教学模式来创新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在结合相关学者对开放教育智慧课堂相关研究以及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开放教育教学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微课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如图l。
如上图所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教育智慧课堂的构建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组成。在课前预习阶段,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并针对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点,同时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如图片、多媒体音频、动画等媒介资源制成包括微视频、微教案、微习题等在内的微课程,并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上以供学生的移动学习。对于开放教育学员来说,他们中大部分都是有职业的人,无法像全日制大学生那样全天、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时间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最大问题。而教学微视频大多控制在5-10分钟,其短小精悍、目标明确的特点十分适合开放教育学员的需求,他们可以在上班途中的地铁上、公交车上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登录到微信公众平台,选取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微视频进行学习,抑或是在休息期间,完成相应的微习题以清晰了解自身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状况,从而实现时间分配的最优化,最大化满足不同开放教育学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课堂教学部分,由于开放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大多很久才能与教师进行一次课堂面授教学;另外,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放教育智慧课堂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过程发生在课外,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深化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学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互动的一次好机会,课堂伊始,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在线移动学习过程中所积压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讲解以消除学生的疑虑。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开展小组协作活动。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学生的见解也不尽相同,小组协作有助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贤ǎ心灵的碰撞,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结束并不代表教学活动的完结,课堂教学之后,教学还应为学生分配下一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有序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馈的问题教师还应对相应的微课程进行优化补充,方便学生的课后在线移动学习。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开放教育智慧课堂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更为清晰的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实现了开放教育学院个性化。移动化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