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的建议范文

智慧课堂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6:53: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课堂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课堂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 以生为本 智慧高效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课是一门以科学探究实验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一门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大量的实验需要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常常会出现教学时间紧张,实验过程及分析过程进行的不够深入的现象。如何立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智慧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成了每个科学教师都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里,我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对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智慧课堂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科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科学是一门集思考性和实验性于一身的学科,虽然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深深地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但同时小学生本身又具有爱动、好玩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讲解理论性较强的科学知识时,如果教师仅仅讲授纯理论的知识,学生就觉得难以理解而且枯燥无味,但一说做实验,学生马上表现出兴趣盎然的样子。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科学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科学小实验的作用,不仅让科学课堂变得有趣起来,还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科学课堂的效率。比如,当我在讲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在课堂刚开始时,我让学生先自己制造声音,接着让找一找制造声音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学生猜测完之后,我让学生做三个小游戏:弹橡皮筋、拨弄尺子、按住喉咙发生。随后让学生思考发声的物w有什么共同现象,来寻找最终的答案。通过这样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如果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照本宣科就会让让整节科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因此,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是促进构建高效课堂重要手段之一。

二、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寻找生活实例与理论知识的契合点,就会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学习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学习《怎样加快溶解》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我非常喜欢喝甜咖啡,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研究一下,想办法快速的为老师冲出一杯口感上佳的咖啡?学生们一下来了精神,很快就研究出了加快溶解的三个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生活事例,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三、精选科学探究活动,精心准备好课堂实验材料

虽然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有些实验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体系,强行让学生自己操作结果只能是失败,从而挫伤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探究活动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四年级的《植物》单元,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需要漫长的时间,就不适合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探究,提取叶绿素实验也只是让学生看到一个提取过程和结果的实验,用演示实验就可。而像证明叶有蒸腾作用的实验就非常适合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了。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提供,只有准备了合适和充足的材料,学生才能更有兴趣进行探究。比如我在教学《谁能传播声音》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鼓、鼓锤和蜡烛,学生通过观察敲击大鼓时蜡烛火焰的现象理解了声波这个概念。所以,课前细致分析教材,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精心筛选实验并根据需要准备实验材料,也是构建生本智慧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

四、重视教学细节,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为小学生对实验充满着好奇和期待,每当涉及到实验时,往往他们总是急不可耐的就想马上动手,经常是不等听清楚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就急匆匆的开始做,结果就会常常导致实验失败,长此以往,不但会挫伤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还有可能让学生对科学结论产生质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细节入手,通过对教学细节的处理和把握,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常见的岩石》一课时,训练学生先用感觉器官观察,再借助工具观察,并且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探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日常细节的训练会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规范的科学实验态度,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构建智慧高效的课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不断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的科学知识以及新的科学规律,这样才能让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智慧课堂不成为一句空话,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振龙.浅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10).

篇2

一、巧用课前3分钟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教10年,我发现许多优秀语文教师非常擅长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特别是合理利用课前3分钟。巧借课前3分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曾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效果不错。或安排学生做即兴演讲,或讲笑话,或进行成语接龙 ,或讲身边故事,或说绕口令,等等,把课堂气氛搞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期待,从而激发课堂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这不但让学生很快进入高效的课堂,而且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大面积地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全方位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经过这样的训练,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对于问题思维的角度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

二、巧借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写作能力

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知识技能等。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能力,需要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文化载体做保证,让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感熏陶、浸润、哺育。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选择了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积极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培养学生喜欢大语文世界。

(一)名人名言,培养学生写作修养

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总是显得苍白无力,语言干瘪,论据过少。《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可以说,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所在。于是我发动他们搜索他们喜欢的名人名言,经常把撞击过自己心灵的文字与他们共享,与名言同行使他们的心灵渐渐丰盈,因为有梦而灵动,因为激情而打拼,大家逐渐喜欢上这种心灵的体操。新学期开始时,我用“只要你选择了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只要你选择了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后悔”与他们共勉;当他们懈怠生活安于现状时,我会写下“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提醒他们昂视人生;当考试失利的阴影软化他们斗志的时候,我会送给他们“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帮他们寻回自信;当他们陷入分数的怪圈而无法自拔时,我会用“看轻分数,看重学习”告诫他们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名言的滋养,其实就是一种暗示激励,这也是对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我发现,和名言同行,大家可以变得乐观、豁达、大气。同样可喜的是,经过训练,我常常发现他们的文章写得有哲理了,充满智慧的“凡人凡言”,文章大大增色,绝大多数学生感觉在实际写作中理论论据丰富了许多。真可谓是与名言相伴,人生会更精彩;与神圣同行,学习会更艺术。

(二)多种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多年来,我还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学生辩论赛,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咬文嚼字”活动,清理规范校园内用字不规范现象,每年定期更换学生自己创作的校园格言、花语、高考对联等。多年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回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多变了,学生的写作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上升了。一部分学生成为了市级文联会员,并且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习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内驱力,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才能较好地提高作文水平。

三、徒手上课,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许多教师都习惯了拿着课前备得密密麻麻的课本和写得详详细细的教案进教室上课,这样上课看似有准备,但其实是准备不足的表现。程翔老师说“语文老师的魅力就在于一枝粉笔”。课前的备教材、备学生,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丢开课本、丢开教案、丢开各种参考资料,能徒手上课。这样的课,会使你有意思不到的收获。例如上阅读课时,教师大段大段十分流利地背诵课文,讲解内容,旁征博引,引导同学提问和讨论问题,学生一定会惊喜万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徒手上课对于教师来说,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但也是语文教师魅力的一种展示。我曾徒手上过《师说》《过秦论》《六国论》《鸿门宴》《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课文,学生在表示敬佩的同时,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大增,不再觉得古文难学。这种教学,看似局限于兴趣支点,其实它产生极大的张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们受益终身。

四、品评对联,推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努力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或者是自主支配,学生学习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要积极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多年来,我一直尝试用名胜古迹的对联作材料进行品评,增进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增加语文课堂的兴趣。生活处处是语文,每到一处胜迹我都会让学生沉下心来品评对联,写一段欣赏文字,试图用中国特有的而又十分普遍的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更易理解写作的实质,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这精神底子有两方面:一是通过对联这个小小的窗口,感受家乡的历史、自然、风物,使学生能所到一处则爱上一处,与身外世界通畅交流;二是通过活动,习染感知外部世界的视角,依循对联感知自然、人文本身就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视角,而对联的撰写者又以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视角感知自然、感知文化,因此,对联的欣赏过程就是不同视角的习染过程。例如,在山海关的孟姜女庙上我们看到一副奇巧的楹联,引得我的学生望“联”兴叹:“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经过全体学生分析发现,这副楹联写的是当地海阔天空、水绿云白的美丽景色,只有搞清它的一字双音和同音假借这两个方面,才可以读出并理解其含义。原来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此联也可读为:“ 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长,常常长,常常消。”徐渭写下这副空前奇巧的楹联,后人赞叹不已。通过开展品评对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后,学生们不仅在对联讲究平仄、对仗和仄起平收的基础上明白一字双音和同音假借的重要,而且从心底里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兴趣自长。

五、巧用多媒体,上活语文课

篇3

关键词:课堂空间;社会视域;意蕴和价值审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都一直是我国各位任务中的重点,为此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展开了夜以继日、孜孜以求的研究,为了给予学生一个良好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教育,各位教育教学工作者从各角度出发,力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其站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了课堂空间的概念,并采取各项手段研究和验证课堂空间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却忽略了与人们生活实质息息相关的社会学,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所具有的长远意义。研究社会经济学视域下课堂空间所具备的意义价值,能够更好地为教学事业的展开奠定基础。

1课堂空间的概述

课堂空间是课堂上,教师为了向学生更好地灌输知识、培养情感、引导价值观而创建的一种对话交流空间,课堂空间的存在能够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并实现其对于审美价值的追求。如果一节课上缺少课堂空间的创建,就会导致教学评价的乏力以及精神情感的缺失。对于学生而言,“受教育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一种接受精神性影响的过程。课堂作为教学活动发生的特定空间,理应是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等生活方式的统一,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结合。”因此,课堂空间的存在是在学生接受知识之外而不可忽视的精神空间,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课堂空间的本质

课堂空间并不是绝对存在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课堂空间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甚至只存在于人与人的情感之间,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情感性的互动与共鸣,就无法构建课堂空间。对于人而言,精神、情感是一种无形无状、无法衡量的虚拟存在,为此课堂空间的构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人的情感、意志强烈,精神活动丰富,则课堂空间便更积极,反之,课堂空间便会面临缺失。在学校生活中,课堂环境不再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灌输知识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精神与情感的交流沟通都在课堂空间中完成,且只能在课堂空间中完成。过去,传统教学一直忽略无形的事物,而人与人长期的交往沟通证明,无形的教育较之有形的教育更有意义。只要有人就势必会有无形的情感精神共鸣,也势必会需要课堂空间的出现。课堂空间是基于人的客观存在,是不可回避以及忽视的。人的精神与思想是自由的,教师不能去强行地塑造与改变,但是要想通过与情感体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的事物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就势必要先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自省、体察的精神空间,即课堂空间,在课堂空间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共鸣、价值观的共享,这种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剔除掉一些糟粕,而留下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使其最终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与平静。

3课堂空间缺失的原因浅析

3.1教育价值观的偏离

导致课堂价值确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即教育价值观的偏离与扭曲,一直以来,我国都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即“读书有用论”,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曾经大肆宣扬过一种功利化思想,即读书学习是为了光耀门楣,是为了让自己升官发财,古代时,寒门学子十年苦读,为的是一朝高中,衣锦还乡。而现在,我国的教育价值观仍处在极度偏离的阶段,甚至形成了一种教育工具化、教育实用化的观点。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在告诫、规劝学生时都只注重学习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忽略了其内在的价值与精神上的成长,简单粗暴地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工具,通过其学生可以满足较为功利、世俗的目的,教育本身被看成了一种谋求个人利益的手段与方法,而逐渐与精神性的价值与意义背道而驰,这就导致了家长和老师对成绩和分数无比在乎,却从来不关心学生的精神感受,而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生命、有感觉的活生生的人,在教育价值观偏离的情况下逐渐被异化成为机器,家长和老师重知识,忽略能力的培养;重分数,忽略精神的感受;重效果,忽略学生的成长。这种学习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只能是情感、精神上的压迫和伤害,只能是道德与能力方面的匮乏与缺失。真正好的教育不应该给学生带来压迫感,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能完全冀求于通过学习教育把学生送入好的大学、让学生得到好的工作,继而光宗耀祖。教育价值观的扭曲让教师彻底忽视了无形的事物,遗忘了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平添了许多失落,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沟通与价值观的塑造导致课堂空间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使其逐渐在教育课堂中缺失。

3.2课堂教育的形式主义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被很多人看成是一条快速通往成功目的地的捷径,认为只要踏上教育的道路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便可以赢得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从此过上逍遥自足的人生。实际上,这种想法从根本上讲即是错误的,教育的真正价值与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特殊位置,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然而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导致了课堂教育出现了形式化、功利化的现象。课堂教学方式显得极其乏味、单调,一成不变,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为了给学生讲授知识点,使其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机械的讲授法,逐字逐条地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概括与总结,而丝毫没有精神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共鸣,甚至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很少,更不消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与激发。这种教育课堂缺少情感与温度,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浅薄的层面上,过于形式主义。一旦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活跃的思想观点,就会遭到老师的无情打压与抨击,这对于学生无疑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情感伤害与思想抹杀,极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和健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构建,这种形式主义的课堂势必不会有情感的交流,势必不会出现课堂空间。

3.3教学评价的贫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的主体是老师,学生要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c想法,而在新课改前提下,教师必须将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并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带领学生。然而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导致课堂教学方式的单调、乏味、形式化,教学课堂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与发展,学校以及教师,包括家长仍然是急功近利,只在乎成绩分数、升学率的强势群体,仍然是将学生压迫在强制学习的大山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并非是人的教育,而是应对考试的教育,学生成为了教学知识的接收器,逐渐失去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只把教学当成一项任务和工作,全然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感受。自然在评价学生时将评价标准设定的单一、直接、粗暴,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不爱学习的学生即为差生、劣生,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很难建立起诚挚的、互助互信的感情,自然也就无法在教学课堂上构建课堂空间,借以实现感情的进一步交流沟通。

4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的意蕴和价值审视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与讨论课堂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人们开始将空间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在社会学的视域里,空间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富有生命气息,具有历史感、现实性和理想意义的人文构造,而不只是物体化、客观性的物质构成。”这意味着在社会学理论兴起之前,课堂空间无论是存在还是缺失,最根本都在于人们没有用正确的理论和视角去观察、审视它,导致人们难以关注到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以及意蕴,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对待教育问题的态度往往只重现象,不注重内在,所以课堂空间这一概念,在很多人眼里,仍显得那么陌生。

实际上,要研究课堂空间,尤其审视其所具有的价值及意蕴,就必须站在社会学视角上,以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眼光进行观察。

4.1课堂空间的意蕴

课堂空间是一个构建于教学课堂中的比较开阔的、公共的“空间”,在人们的概念中,空间是一个物质化的存在,应该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供人们从事活动或发表言论的场所,然而,课堂空间却是一个不存在于人们视野中的、虚拟化的空间,是建立在课堂这个真实空间下的非物质空间。要想保障课堂空间能够真正地激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就必须要确保课堂空间处在自由、平等的状态中。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课堂空间是一种和谐的、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是一项全面的、开放的系统,也是一个自由的、创新的场域。

4.1.1课堂空间是一种和谐、互尊、友好的关系

在教育课堂中,教育的主客体为学生及老师,教育实际上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必须构建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否则关系的不和谐就会令交流和沟通出现严重的阻碍,即使更换交流沟通的方法也未必能收到尽如人意的效果。这就意味着,不和谐、不融洽的关系难以构建出良好的,具有整体性的课堂空间,甚至会打破课堂空间的构建,令班级难以形成情感上的逾越和思想上的结合。因为课堂空间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缺一不可,如果双方之间没有默契与平等,那么课堂空间便失去了交流沟通的意义,而单纯地变为传递知识,讲授重点的形式化课堂。因此,人们可以将课堂空间单纯理解为一种师生之间,包括生生之间建立的和谐、平等、互爱友善的关系,只有培养并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才能够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彼此感受到对方的真情实意,继而构建出积极的课堂空间。

4.1.2课堂空间是一项全面的、开放的系统

从社会学视角来审视和观察课堂空间,即会发现,课堂空间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基于全局而存在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首先课堂空间的构建需要一个物质化的、客观存在的场所,在这个公共场所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方式甚至是设备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力,只有当内外都得到全面展示时,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利于学生发展的,促进学生情感交流沟通、思想碰撞、价值观共享的课堂空间。因此课堂空间不是某个事物,而是一项全面的、积极开放的系统,如果有任何一项内容的缺失或消极封闭,都不能促进其构成。

4.1.3课堂空间是一个自由的、创新的场域

将课堂空间理解为一个场域,实际上是区别于物理概念而言的,课堂空间是一个非物质化的、非实体化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与构建实际空间一样需要进行多重工作,建立确定目标。学生进入学校来学习,需要获得的不仅仅是考试的重点与难点,而是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因此课堂教育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全面发展,使其能够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感受和体验教育所带来的全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功利化教育价值观,重拾人文精神,构建一个自由的、创新性的课堂空间。

4.2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的价值意义

4.2.1课堂空间的实践性满足社会的物质性

尽管很对人认为课堂空间是虚拟化的、非物质化的,但是课堂空间所传递出的思想价值却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实践的切实理论,学生在课堂空间中所获取的是能力,所丰富的是思想,所进取的是创新精神,而这些在实践中起到充分作用的内容可以在其今后步入社会时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中,并成为其人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单纯地为学生进行知识上的讲授与灌输,而令学生不懂得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考,就会出现在考试过程中应用自如,而在实践发展中无法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导致不能学以致用。

4.2.2课堂空间的开放性满足社会的进步性

从社会空间来看,课堂空间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始终处在一个变动发展的过程中,这意味着社会不能是止步不前的,而应该是不断进步的,因此要想迎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学就必须脱离了封闭、僵化、停滞的形式,而呈现出一种如活水般的流动开放性,能够做到兼容并蓄,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是与时俱进的,学生所思考的问题才能与现实接轨,而不会流于陈旧。传统的教育方式让课堂过于功利化和教条化,学生的思想过于死板僵硬,只知道将所学知识应用在考试中,这种教育方法是封闭以及停滞的,缺少开放性和自主性,而课堂空间的构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学习中创新发展,从而更好的与社会进步发展的步调节奏相统一。

4.2.3课堂空间的社会性满足社会的全局性

在课堂空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存在,而是一个融入整体性、全局性、社会性空间中的个体存在,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满足个体成长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到社会全局性的发展,而不能任意地、随性地发展,只有照顾到课堂空间的社会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全局意识,使其在步入社会时不会真正地与社会脱轨,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实现自我的提升和成长。人是一种群体性生物,因此必须满足社会性、全局性,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能营造出一个适合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整体氛围。

5课堂空间的重建

5.1确定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价值观

“在社会学的视域里,空间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富有生命气息,具有历史感、现实性和理想意义的人文构造。不同空间以特有的方式传达着特定文化意义。”因此,无论是社会空间还是课堂空间,都需要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体系,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课堂空间更需要人文情怀的注入。首先,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要扭转原有的功利性教育价值观,将过去那种只把成绩、升学率当作学习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情感,促进其健康发展为主。只有@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与情感达到协调统一,进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5.2提高教师营造教学空间的能力

“随着新科技与新文明的到来,世界进入了教育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社会上激烈的竞争需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教育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施方法上都正在进行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个人能力的要求也将逐渐提高,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既不在课堂上“满堂灌”,也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教师的作用不是控制思维过程,而是确定任务,定向点拨,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通过大量地阅读专业类书籍以及教育类书籍、观看教学视频、深入探究教材、反思课堂教学等方式提高个人的能力与素养,以此不断地适应教育的改进与社会的变革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地构建和谐课堂空间的能力,真正为学生的健康良好成长奠定基础。

6结论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空间的构建能够更好地帮助其开拓思维、提高能力,为此,学校与教育工作者应发挥自身作用,转变教育思路与教育观念,重树教育目标,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激发学生的创新及发散思维,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空间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焦炜,徐继存.课堂空间:本质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1619.

[2]张国红.社会学视域下职业教育课堂的“公共空间”[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2):0509.

[3]鸥.社会性视域下的课堂空间意蕴及其价值再审视[J].教育研究,2012,(07):104109.

篇4

随着智慧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应用和发展,很多学校和教师将智慧教育理念作为教学方针来教育学生,以网络学习为基础的小W数学智慧课堂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等优点,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一、智慧课堂教学

智慧课堂以教育智慧的理念,培养学生学习智慧,使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科学技术和网络的优势创造出智慧学习的环境。智慧课堂具备创造性、自主性等特点。总而言之,智慧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为目标,结合科学技术的教学方式,创造出智慧的学习环境,达到教学课堂的最佳效果。

二、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学设计不合理

目前,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网络学习空间,但是只是单纯地将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让学生自己下载学习。当前,我国网络学习空间还尚未普及,很多教师仍然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这样就会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时间。

(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施中,网络学习空间过于形式化,如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学习中,有些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习题复制到网络空间,这样就会让网络学习空间与传统教学没有很大区别,另外,网络学习空间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活动也没有结合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教师不善于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教学功能,对网络空间的使用率低,导致资源浪费。

(三)反思和评价工作存在不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应该有教学反馈和评价工作,但是一些教师虽然会对自己的教学有相应的评价和反思,但是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深入的分析、理解,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原因。例如,在五年级数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习中,老师首先会将练习题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在下节课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在上次课的基础上增加学习资料,但是没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功能。另外,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记录不够关注,不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方案

教育改革提出小学教育应加强与信息技术的交流与结合,而网络学习空间正是信息技术和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案:

(一)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1.建立以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要目标

智慧型学习人才的要求是可以创造性学习,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网络学习空间为培养智慧型人才提供了有利平台,网络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师生之间不受到时间和地域限制,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五年级《圆柱和圆锥》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讲解相应知识点,介绍计算方法,学生最后根据这些知识点计算出圆柱和圆锥的相关面积。但是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再让学生向里面倒入液体,更好的理解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2.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学习

采用问题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智慧课堂的优势,但是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该注意问题难度应该适宜,不宜过难,不然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简单的话,则会使学生骄傲自满,失去学习动力。教师应根绝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问题。设置问题的答案一定要具有开放性,不应该太单一和死板,这样不仅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关注学生情感

小学生虽然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但是心思敏感,情感丰富,在智慧课堂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外,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从而使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1.合理使用网络空间实施教学方案

网络学习空间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和教育的一种方式,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但是教师不能盲目跟风,要将网络空间学习内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章节中,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首先通过网络学习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了解,然后教师再将网络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课前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图片,加入容易混淆的梯形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平行四边形特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网络学习空间技术故障

网络教学经常会出现网页打不开或是其他技术故障,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灵活应对,先把网络学习放一边,先讲解其他学习内容,等待网络恢复时在进行。这也提醒小学数学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况合理灵活应对。

(三)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多注意观察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建立网络学习档案,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要对自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在课后,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客观地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篇5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开放教育;智慧课堂;个性化学习;教学有效性

1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侵入高校课堂已成为日常现象,低头族的普遍化给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强硬的制止学生使用手机从现实角度上来看也不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由于_放教育的特殊性,开放教育学员难以进行长时间的整体化学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资源共享性、交互性以移动性等特点实现碎片化、移动化学习,将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融人到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时间分配最优化,帮助开放教学学员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了开放教育构建智慧课堂所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综合现今国内各在线教育平台、教学管理微信公众号的实践经验,笔者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开放教育智慧课堂构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以期为提高开放教育教学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

2相关理论研究

1)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是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于远程教育方式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终身教育价值理念。区别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开放教育对于学生的学历、年龄、职业、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你想学、愿意学、用心学,在通过入学水平测试后就可以注册获取学籍,通过互联网登录电大远程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相应专业课的学习,在线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同时,开放教育学员还需定期的到学校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或参加小组教学。在修满既定的学分之后,开放教育学员就可以获得国家认证的本专科学历证书,其中,对于达到学位条件的学生还将为其授予学士学位证书。

2)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指在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以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的教学课堂,从而有效培养、开发学生智慧能力学习的新型课堂。智慧课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二是协作交流互动,智慧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而良好的协作要以良好的交流沟通为基础,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三是个性化内容推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推送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陛化学习需求。

3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开放教育智慧课堂必要性研究

3.1顺应时展趋势,提高教学趣味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通讯设备也不断入侵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根据网络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截至2016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0亿,其中,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有率达34.5%,中国智能手机使用率高达74%。现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面:教师在讲台上面声情并茂的讲课,学生在课桌下小心翼翼的玩手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犹如教师个人的“独角戏”一般。而为了制约这种现象,教师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往往效果并不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时代变化以及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其一味的压制、制止学生玩手机,还不如正确的引导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开展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资源丰富性、移动陛来构建智慧课堂,提高教学趣味性。

3.2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是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1)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相较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开放教育参与群体不管是在年龄、学历、学习能力还是职业等方面都更为综合化、复杂化,因此他们对于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层次等需求也不统一。以专业课教学为例,部分学生专业课与其职业是直接对口的,因此本身对于专业课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其他学生由于从事的不是与专业课相关的职业,学习水平较低,若采用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最大程度上的因材施教。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碎片化的知识点,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制成微视频、PPT等教学课件上传至移动教学平台上以供学生学习。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相对应的教学课件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完善教师团队建设的需求

传统的开放教育是以远程网络教学和课堂面授相结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还需要设计网络教学课程,身兼数职。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虽然想要兼顾教学的方方面面,但往往连最基础的工作都没有做好,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有助于重构教师角色定位,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微课教学为例,教师之间分工明确,由微信公众号责任教师将教学内容制成微课程上传至微信公众号以供学生进行移动在线学习,由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角色定位清晰,减轻教师所承担的职责,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助于集中各种教师资源使学生能获取最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4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开放教育智慧课堂设计

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大多以翻转课堂、微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及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课教学模式来创新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在结合相关学者对开放教育智慧课堂相关研究以及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开放教育教学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微课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如图l。

如上图所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教育智慧课堂的构建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组成。在课前预习阶段,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并针对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点,同时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如图片、多媒体音频、动画等媒介资源制成包括微视频、微教案、微习题等在内的微课程,并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上以供学生的移动学习。对于开放教育学员来说,他们中大部分都是有职业的人,无法像全日制大学生那样全天、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时间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最大问题。而教学微视频大多控制在5-10分钟,其短小精悍、目标明确的特点十分适合开放教育学员的需求,他们可以在上班途中的地铁上、公交车上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登录到微信公众平台,选取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微视频进行学习,抑或是在休息期间,完成相应的微习题以清晰了解自身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状况,从而实现时间分配的最优化,最大化满足不同开放教育学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课堂教学部分,由于开放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大多很久才能与教师进行一次课堂面授教学;另外,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放教育智慧课堂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过程发生在课外,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深化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学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互动的一次好机会,课堂伊始,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在线移动学习过程中所积压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讲解以消除学生的疑虑。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开展小组协作活动。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学生的见解也不尽相同,小组协作有助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贤ǎ心灵的碰撞,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结束并不代表教学活动的完结,课堂教学之后,教学还应为学生分配下一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有序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馈的问题教师还应对相应的微课程进行优化补充,方便学生的课后在线移动学习。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开放教育智慧课堂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更为清晰的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实现了开放教育学院个性化。移动化的学习需求。

篇6

“自上而下”的学校教学改革,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只有深深地扎下根来,汇聚民间智慧的滋养,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活力,夯实“自下而上”的群众基础。相对于掌握着话语权的学校政策的决策者和理论的引领者来讲,更多的教学改革参与者,如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对教学改革有期待、有思考、有批判、有经验,其意见和建议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便是所谓“民间智慧”。这些“民间智慧”代表着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和心声,若仔细倾听,则声声关情;它们源于底层,贴近实际,直面学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有的或许尖锐刺耳,但总是难于回避;它们往往基于经验提出问题解决思路,也许不无偏颇,却肯定不是一无是处。可见,民间智慧有源、有根、有生命力,是教学改革的“活水源头”,自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它不可无视,不可忽视,不可替代。就像“土方也能治大病”一样,教学改革的民间智慧也有可能对教学改革作出独特贡献的。

思路决定出路,古人说“穷则思变”,有些“民间智慧”实则是被生存困境“逼”出来的,是“不平则鸣”的结果。学校的教学改革不妨“问计于民”,听听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实践证明,教学改革的民间智慧曾孕育出无穷的创新举措,有些甚至令人击节赞叹:有些偏远学校音体美教师严重紧缺,为了给分散的学生开出、上好这些课,便摸索出教师“巡回教学”的办法;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有些教师便琢磨出“学案教学”的模式;为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有些教师便将课堂讲授限制在15分钟内,请学生监督计时;为了增加亲和力,有的老师尝试了“微笑教学法”,请幽默和游戏做“秘书”;为了丰富课程资源,有的老师倡议建立班级“隐形图书馆”;为了实现合作共赢,有些学校教师自发成立了“教学互助组”……只要实际教学有需要,教师们就能迸发出许许多多“化腐朽为神奇”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亦可“倾听”一下学生的“民间智慧”。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其实非常值得教师教学时对照反思。如,有研究者以“如果你当教师,你会怎样做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呢?”为话题访谈中小学生,他们的回答异彩纷呈:“我要是当老师,就尽量让学生多发言,要机会公平,不能老让那几个学习好的说。”“能讲故事,会打比方,表情丰富些,最好始终微笑。对课堂发言不好的学生不训斥,反而宽容一笑,最能感染人了。”“教学方法新颖些,搞点配乐朗诵、分组抢答、难题‘侦破’、模拟法庭什么的,老师嘛,就得像武林高手,有许多绝招,才能出奇制胜。”“我要是老师,就不会总站在讲台上。我会学习互动型电视节目主持人,走到学生中,请他们发表意见,我只是简要地点评。”“我会像新闻发言人那样,在讲台上放盆花,自己养的鲜花,穿着西服、打着领带,面带笑容,用亲切的语调讲课,还很客气地请学生提问,然后耐心地一一回答,这样比较有风度。”“我很笨,想不出多少新点子,但我会发动学生帮忙想办法,让他们举手表决,采用谁的好点子,就写到班级日志里,谁被记的次数多,就树他为学习榜样。”……学生们对课堂教学的种种想象,不就是最好的关于教师教学细节改革的“民间智慧”吗?

教学改革的“民间智慧”,就像传说中的神奇宝藏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汇聚教学改革的“民间智慧”,其实质就是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克服在教学改革中“等、靠、要”的思想。因为对于教学改革的“能”与“不能”、该“为”还是“不为”,教师和学生的眼睛往往是雪亮的。在教学改革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多听取民间智慧,有助于克服唯书唯上、脱离实际的毛病。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教师和学生才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真正主力军!所以,要注意搭建宽广的交流平台和畅通的互动渠道,解放师生的思想,鼓励他们就教学改革建言献策,实现创造力的“全民动员”,集思广益,汇纳百川。将“藏龙卧虎”变成“龙腾虎跃”,鼓励“众人拾柴”,自然火焰就高。我们可以设想并期待教学改革“民间智慧”的泉涌和井喷,那将是一种多么激动人心的景象啊!如果校史能如实记录下这些广大师生的“民间智慧”使学校及其教学变得日益美好的故事,那又该怎样地激励更多的后来者啊!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篇7

一、“三课活动”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课题,根据不同教学设计对不同学生实施教学的一种教研模式。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分享经验、学思统一和学以致用。但传统意义上的同课异构存在备课不重视集体智慧、听课缺失问题导向、评课受经验驱动等局限。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发现,基于“三课(磨课、问课、品课)活动”开展同课异构,可以突破传统同课异构的局限,使同课异构更加有效,让参与研修的教师获得更多收益。

“三课活动”是指磨课、问课和品课。磨课是指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精心打磨课的教学设计;问课是指带着理论观点和实践问题去追问自己的课或观摩别人的课;品课是指带着赏识去品味课,提出建议去改善课。磨课的基本特征在于合作研讨,精细打磨;问课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我追问,深度反思;品课的基本特征在于分享建议,积淀智慧。有效开展同课异构,磨课是基础,问课是核心,品课是追求。

二、磨课:合作研讨,精细打磨

备课是同课异构活动的首要环节。在传统同课异构活动中,备课往往出现主讲主备,其他教师少备甚至不备的现象,这种只是主讲教师自主预设而缺失集体智慧的备课,很难深入、细致地完成课的设计。合作研讨、精细打磨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同课异构的基础。“磨课”活动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集体研讨的积极性,达到精细打磨教学设计的目的。

1.独立备课是基础

独立备课是同课异构的基础环节。同课异构的备课主体不仅局限于参训教师,还包括研究生小组、研修基地教师小组、教科所教研员和学科专家等,参与主体呈现多元性(下称成员)。主体多元性,特别有教研员和学科专家的参与,有力促进了每个小组成员态度和观念的转变,备课行为从平时简单备课走向精细打磨课的教学设计。

2.组内交流拓视角

独立备课后需要小组合作备课,小组成员交流互动、协作互助是合作备课最基本的活动。组内成员围绕主讲者的教学设计,展开交流互动,例如,导入还可以用几种方式来表现,可以从哪些方面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等。组内的交流互动,拓宽了教学设计的视角,分享了有价值的设计理念和策略,实现了组内的“磨课”。

3.组间研讨提精髓

组间研讨是围绕主讲的教学设计,小组代表汇报组内想法与建议,再一次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讨,精细打磨。组内交流拓宽了个体成员的视角,而组间研讨进一步驱动组内成员的头脑风暴,深入讨论和分享精髓。特别是学科专家的参与,还驱动成员理论联系实践、学思统一、学以致用。例如,为什么这样的导入更吸人眼球,为什么这样变式课本例题等,进一步促进主讲者在百家争鸣中取其精髓。

虽然一节课“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难以达到“最好”,但相比传统同课异构的备课环节,“磨课”是通向“最好”教学设计的优先途径。

三、问课:自我追问,深度反思

在传统同课异构中,听课后,一般先进入执教者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想法的环节,然后进入评课环节,缺失问课环节。问课的核心在于通过问题驱动成员产生追问课的状态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改善等自我追问的心理,促进其深度反思。问课包括课前问、课中问和课后问,贯穿整个同课异构的教研过程。问课不仅促进成员理性地预设教学,有目标地捕捉课堂生成,体验成功与教训,发现教学规律,而且养成成员自我追问和深入反思的专业习惯,成为专业成长的通途。

1.观课者问,学思统一

传统的同课异构,观课者常常处于看课或听课状态,缺失目的性和指向性。而带着理论观点和实践问题进行“问课”式观摩,观课者不仅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而且体验学思统一的意义,提升听课效率。例如,同一节课的导入,为什么基地教师是采用这种情境导入,而研究生代表则采用那种创新导入?这样的导入会异曲同工吗?如果我来上,我会采用哪种?这种边思考、边自我问课式的观摩课堂,促进观课者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学思统一。

2.施教者问,反思成长

教学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不能总是“亡羊补牢”,更应该“未雨绸缪”。在磨课阶段,施教者通过课前问,可以生成充分的、有意义的和理想的教学预设。在课堂实施中,课中问可以协调预设,关注动态生成,提升教学的自我监控性。通过“察言观色”,施教者不断“扪心自问”:我好像是按照预设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我是否占用太多时间了?学生是否理解了,为什么课堂沉闷?通过课中自我提问或自我追问,可以促进施教者关注课堂实施的生成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课堂教学和谐高效行进。课后问,可以通过问学生、问同行和问自己的方式,促进自己深度反思。通过课后问学生的收获与体验,施教者可以直接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课后问同行,施教者可以获得有建设性的建议;通过课后问自己的成败与得失、亮点与不足、困惑与问题,施教者可以养成自我反思的专业习惯。

教贵有问,问则思,思则得,得则行,行则成,养成“问课”习惯,把“问课”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利器。

篇8

关键词: 智慧 课堂 精神 策略 评价

在西方教育史上,有许多教育家、哲学家都将发展学生的智慧作为教育的目的。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A・N・怀特海就提出过非常著名的论断――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在中国内地的热销,教育智慧、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智慧型教师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的热门话语,亦有许多专家学者和学校就此作出了非常积极的实践探索。但总体看来,专家学者们所论述的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智慧教育”“智慧课堂”多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理念被提出,尚未形成业内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在具体实践层面涉及更少。一些学校尽管作出了一些探索,由于课堂教学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本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很多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指导策略。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地区名校,自创办以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地区领先地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教师奉行“知识课堂”的一套,扼杀了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此,学校自2011年起连续开展省级教科研规划课题“智慧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究智慧培养理论,构建智慧课堂,打造智慧学校,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在此分享,以冀能为同仁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一、“智慧课堂”的基本精神

1.关于“智慧”。

理论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加德纳教授对“智慧”作出的最新的狭义解释,揭示了其真正内涵――“智慧是人的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

2.关于“课堂”。

课堂就是主体间往,是师生主体间通过交往和对话实现的意义共享。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思维是构建主体间性课堂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学习合作共同体是主体间性课堂的核心,智慧生成是主体间性课堂追求的目标。

3.智慧课堂的内涵。

智慧课堂,源于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从教育目标来看,是把发展学生智慧作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也就是说,教书育人,不只是培育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和修养的人,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其次,从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来讲,智慧教育是指有智慧的教育,有思想、有文化、有灵性的,充满思维活力的教育,就是要以智慧的教育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这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智慧的核心是智力,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所以,发展智慧的核心是培养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慧,可以通过开设智慧课程、思维课程等进行指导和训练,但关键还是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得以实现。

智慧课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确立为思维而教的理念,通过智慧地设计、引导、对话,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维活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潜能的充满灵气、灵性的双向教学活动。它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智慧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目标追求:一是要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练习等各项教学活动中有目标有计划地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智慧;二是要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思维活力、创造性学习提供有意义的情境和时间空间,充分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育人功能。

4.智慧课堂具有“怡情”“适切”“灵动”“创新”等基本特征。

怡情,就是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轻松活泼、自由民主。在智慧课堂里,教师有激情地教,学生在“有意思(有趣、有体验、有启发)”的课堂生活中思维活跃,互动积极,主动探究、感悟,获得情感的愉悦滋养和知识能力的拓展,情智相生,怡然自得。

适切,就是课堂整合有方,适合教师的个性,适合学生的学情。在智慧课堂里,教师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不搞生搬硬套,不搞“一刀切”,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流程、教学节奏,真正尊重学生的差异,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兴趣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展现潜能施展特长的空间或平台。

灵动,就是课堂挥洒开放,开合自如。在智慧课堂里,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灵活调控课堂的内容、节奏、放收,开合自如;学生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拥有更开放、更自由的空间,可以自由表达,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可以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观察和思考问题,灵活应用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创新,就是课堂灵光闪现,不断创新创生。在智慧课堂里,教师不仅在课型选择、内容处理、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语言风格等各方面别出心裁,而且善于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因势利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相反的方向对传统观点进行大胆怀疑,推陈出新,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迸发意外的精彩,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智慧课堂的创建策略

建设智慧课堂,不能单纯局限于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应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如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练习等)都贯彻智慧教育的基本精神,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能力与智慧。

1.课前准备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现行教材、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正确设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正确把握教学重点,使每堂课、每次作业练习都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实在、重点突出。

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思考、系统设计。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对课前学习(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练习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使之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

选择有意义的教学材料。必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生活,广泛收集、合理取舍教学材料,注意其典型性、思想性和现实性,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学习方法,又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课前学习活动、课堂探究活动、课后作业练习等,要统一设计,合理安排。特别是要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立意要准,材料要新,设问要巧,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引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活动。课堂问题情境要少而精,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发言、交流、总结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教学

坚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倡导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学教互动的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课堂上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领悟知识,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发展智慧。

给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坚持少讲多学、少问多思,课堂上提出问题、呈现问题情境后,必须给学生以一定时间围绕问题看书、思考、议论、发言交流,进而引领学生归纳知识,提炼方法;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开展听、说、读、写、做等活动,每堂课都要让学生认真、规范地做1-2道主观性题目,以训练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严密性和规范性。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结合问题探究或重点习题,指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程序,培养学生深思熟虑的学习品质。指导学生善于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学生本学科的思想方法,以及归纳、综合、联想、想象等基本思维方法,引领学生善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特别是教师在分析例题、评价练习时,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指导学生悟出一些道理和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材多用等形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发散。

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考问题中归纳出知识,或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固然重要,但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出新的问题更有意义。必须改变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只重视“学答”、不注意“学问”的局面,把激励学生质疑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落实。要给学生以质疑提问的时间和契机,可以让学生举手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也可以让学生以递交小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要逐步使敢于发表意见、善于质疑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引领学生及时总结反思。及时总结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发展学生智慧的一个重要策略。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评析课,都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回顾探究的问题,以及时巩固消化有意义的知识和方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营造严格而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投入的精神状态。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激励学生勇于提出尖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允许他们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同桌议论,或者小组讨论等参与方式(当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严格要求)。

3.作业练习

精心设计和布置。课后作业练习要少而精,使学生有时间认真完成,有兴趣深入思考。必须加强作业练习的针对性、系统性,紧扣教学目标,并与课前预习、课堂练习相衔接相协调;增强作业练习的探究性、实践性,把巩固训练与生活观察、问题探究、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增强作业练习的层次性、选择性,设计一些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择性作业,适切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需求。

改进批改与评价方式。教师对作业练习要研究性地批改,要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的积极因素,深入研究学生出现差错的原因。不仅批阅练习的对与错,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作业练习的态度和规范。通过作批注、写评语、划提示符号等,给予中肯的评价,提出明确的要求,予以具体的指导。

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总结反思。引领学生一周或一个阶段内对自己的作业练习进行总结反思,分析评价,总结收获和进步,发现问题和不足,自觉寻求改进的对策和方法。

使作业练习成为学生与老师对话交流、向老师质疑提问的平台。可以激励和指导学生在作业练习上总结得失,简要书写学习感受;可以提出疑问,向老师请教;可以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建议等。同时,教师可以在作业练习上三言两语,直截了当,对学生的学习作点评、提建议,为学生释疑解惑等。

三、智慧课堂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优化教学要素,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合理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改进对教师的观察要点与教学评价,能有效引领教师为智慧而教;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特别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积极性、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作为观察、评价的内容,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必由之路。

1.创新智慧课堂教学过程观察评价方法。

着重从十个维度观察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1)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组织开展2―3个观察、阅读、操作、思考相结合的问题探究活动。

(3)给学生以看书、讨论、交流、展示的时间。

(4)结合知识分析和问题探究,指导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

(5)开展一定的变式训练或拓展性智力训练活动。

(6)激励学生质疑提问,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7)及时捕捉生成并利用生成的资源。

(8)重视课堂管理,优化学生学习行为。

(9)指导学生及时总结与反思。

(10)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采用个性化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

2.创新智慧课堂学习教学过程观察评价方法。

着重从三个维度观察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学习情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能否积极主动;能否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能否积极参与交流发言等。

学习方式:能否善于把听、看、想、说、做结合起来;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能否善于与同学交流合作;能否及时总结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学习方法等。

学习水平:思想方法是否正确,思维是否清晰、敏捷;课堂上问题分析与表达的水平怎样等。

3.开展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检测评价活动。

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灵活的测试题、探究题,开展一些智力竞赛、即兴辩论等活动,既检测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又引领学生开动脑筋,好思善思。

4.优化学习成效的检测评价。

智慧的学习检测评价,在内容上要注意基础性学习与拓展性学习相结合,侧重依据学习目标的基础性学习目标达成性检测,适当增加旨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拓展性检测;在方法上可采用课堂即时检测、阶段限时检测等形式灵活进行,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又能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诊断教学问题。

建设智慧课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还包括智慧教师的培养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研究等多项课题。只要理念正确,信念坚定,勇于革新,不懈实践,那么,培养智慧型人才就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加]马克思・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李心萤,译.再建多元智慧.远流出版事业股份公司,2000.

篇9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关键词;细节;机会;状态;幸福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23-05

当前的学校教育改革包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系统的深度变革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已有大量的论述和实践报告,本文在这里不以专业的视角系统论述,而仅从个人的局部理解出发,尝试着以四个关键词——“细节,机会,状态,幸福”串联起若干看法。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关键词”是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在他的表达或与他人的精神对话中,“关键词”折射着他的性情、智慧和价值观乃至努力的人生方向,或者说,一个人在他的日常生活里有怎样的“关键词”,他就有怎样的精神生活。

一、细节

关注细节,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例子。人们常常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上海的地铁,上海的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知道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比如三级台阶的入口,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不是和地面齐平的,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要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它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与之相较,地铁二号线却曾发生过雨天被淹的惨剧。

再看教学中的例子,在某一次公开课上,教室里只有20个学生,左右两侧各有5张课桌10个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让4个学生一组,这样每组最后剩下两个同学,他们因为人少看不出有多少合作的可能或意向,在那里孤独地静默着,所以小组交流时效果没有预期的好。可是同样的学生,到了第二节接着上另一学科的课时,教师让每排前两桌的四名同学各组成一个小组,每组剩下的6个同学则被分成两组,其实只要一个同学转过身去和先前那两位孤独的同学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就行了,这样全班就分成了6个小组,也不是人数平均为4人的5个小组,显然小组交流的效果很好,到了小组发言每个代表陈述的都比较有条理。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教师轻轻的一个转座示意,照顾到了那最后的四个同学而已,就是这样一个细节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凸显了教师驾驭课堂的高超技巧。在教学中,只有善于发现和观察细节的人,才会放大细节,深度分析细节,最后会改进和优化细节。一个优秀的教师正是在细节中锤炼教学技能,通过细节中学习教学艺术,从细节优化和独立思考生成教育智慧的,这就是关注细节的价值。

就教学而言,一切细节之处,看似可有可无,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课堂内外,可关注的细节很多,值得分析的细节也很多,关键在于“场”内的人,有发现细节和分析细节的眼光和技术。细节不是鸡毛蒜皮,细节是那些对提高课堂教学综合效益有用的关键事件。课堂中不经意的细节可以透露出教师的高超智慧或者瞬间的处理技巧,是个人教育思想理念的行为折射,在简单的教学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观念。细节可以提供深度分析课堂教学的素材,在于对它通过分析之后得到的方法、思考和观念。细节的优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教学的智慧和艺术问题。

这几年我们发展并实践了称为“N+N+N”的评课方式,意思就是在有限的评课时间里,说出N个可以说得清楚的优点,N个可以让授课者心悦诚服地接受、剖析清楚的缺点和改进建议,外加N个课堂细节的放大分析,至少要2+2+3,这一评课模式在青海省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农牧区学校有了较好的效果。仅仅说说优点和缺点不行吗?我们认为不行,因为少了支撑优缺点的描述性和分析性的细节证据,评课和改进就难以深入。评课中要善于发现、表扬和放大教师在细节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又要恰当、委婉地指出可商榷和改进的细节。

实践证明,教师在自身专业成长过程中重视对教育教学细节的处理,有利于从关注细节上升到Big idea(大观念、大理念),最终内化为教育智慧,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研究系统,激发自己的深度思考,显化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智慧,促进教学思想的碰撞和优化。同时,我们又不能拘泥于细节,不能对细节过于苛求和批评。要把细节放在课堂、教学和教育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研究问题的方向都错了,关注细节还有什么用呢?主流问题发生变化后,细节的意义就不大了。对于教学,仅有关注细节显然是不够的,花必须放在天堂中,每朵花必须放在合适的天堂中,因此必须要考虑问题的宏观架构和本质方向,要兼顾“大”和“小”,反对舍本逐末。

二、机会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珍惜、发现、用好工作生活中涌来的机会很重要。

篇10

2010年青岛市已经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的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接近大众化水平。如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我们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青岛教育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型。

第一,构建政府主导的工作推进机制。青岛市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规划实施。市委市政府在《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完善的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体系”。2011年以来,青岛市致力于构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专家指导体系和考核体系,先后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标准》《青岛市中小学数字智慧校园建设标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年)》等文件,成立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和青岛市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纳入对区市政府教育重点工作和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考核指标,市、区市、学校三级联动,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第二,构建多方参与的设施建设机制。青岛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向全市覆盖。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光纤接入青岛教育城域网,实现了“网络宽带校校通”;中小学教室全部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青岛还探索企业参与机制,与青岛伟东科技教育集团、华师京城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空中课堂、未来教室等建设,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到2016年,青岛市中小学将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

第三,构建以应用为驱动的资源共享机制。青岛市加快构建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应用与服务的机制,全面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应用工作。在青岛,部分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可以通过智能教室连线课堂,成功实现“专递课堂”教学同步展示,让农村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青岛还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和电子书包应用试点,通过构建“微课知识树助学系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系统和自适应作业测评系统等,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让信息技术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推动下,以公平优质为导向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青岛逐步建立。青岛市已经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杂费、作业本费和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享受学习、生活费用全免费教育。到今年年底,青岛85%的中小学可达到现代化学校标准,70%的幼儿可在公办和普惠幼儿园就读。青岛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度在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名。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正在发生新的变革。青岛正在制定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方案,努力打造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我们将通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教育(一卡通)中心管理平台,探索以大数据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方式,构建“数据支撑、智慧互联、优质均衡”的青岛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青岛将致力于实现三个延伸,推动教育的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普及。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延伸。以推进国家教育装备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建立覆盖各类教育的信息化标准,推动设备配备及应用实践,尤其是重视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教育、校际教育差距。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延伸。以青岛开放大学为依托,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和“青岛全民学习网”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推动终身教育开展,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助力。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领域改革延伸。大力倡导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引领,建设未来教室、培养未来教师、发展未来教育的理念,以数字智慧校园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动数字应用在教育各领域的普及和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驱动力。青岛市已投入3.7亿元,推进数字智慧校园建设,到2016年将覆盖85%的学校。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信息化促公平、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选择。我们建议加大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形成新的共识,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建议共同推动全球范围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互联网技术突破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和时空的局限性,推动优质资源向更广区域覆盖,让学习者都能享有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篇11

《给教师的101个建议》一书,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多方面的吸取别人的经验是有必要的,而多读书,读好书便是其中的一条途径。

一、学会思考。任何智慧的产物都是思考得结晶。记得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前,导师反复给我们强调: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不要只停留于每月能拿到薪水糊口!确实,离开了大学校门,没有了导师的扶持,没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励,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惧、无奈各种情绪都蜂拥而至,很容易就会被卷进盲从的大流之中,从而迷失了自己!这是每个新教师的必经阶段,因此,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结构、手段、方法、模式、对象、效果等等,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有所长进!另外,在新课标的大浪潮中,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做复合型的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具备对各种知识、方法、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而思考便可以使它们融会贯通了。

二、学会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懂得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自己进一步学习的热忱。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丰富自己,才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引来时代的源头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三、学会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我想即便是教了几十年书的教师,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对于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就更是一个需要摸索的过程了,记得大学里一位教授曾说过:“教书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讲天分,还有后天的教法”,这个说法我是同意的,因为就在大学里的就有些教授知识很渊博,但上课时课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曾看过这样一本书,说是新教师第一年的教学方法通常都是模仿型的,还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到了第二年教学方法变成了“四不像”(在别人的经验基础上,逐步融合了自己的教学特点),最后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步稳定下来,而这个过程靠的还是思考与学习!

篇12

【关键词】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路径

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师探索的问题。很多中学数学教师开始关注构建智慧课堂,那么,如何构建呢,教师应当做些什么,怎么做,作者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建议,供同仁参考。

一、智慧课堂概述

本文⒅腔劭翁枚ㄎ挥谝韵录傅悖

(1)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智慧学习赖以发生的条件基础,旨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智慧的学习。

(2)智慧课堂需要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智慧型学习的数字化环境。该环境应当能够支撑学生进行有效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3)智慧课堂应当将新的信息技术、新的教学媒体以及新的教育、教学资源纳人教学中。“新”不只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方向,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学习不能在一成不变的内容、环境中进行。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问题

(一)“教”方面的不足

“教”方面的不足表现在:其一,教师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没有理解教材思想,备课不充分,没有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其二,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其三,教师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学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思考的时间较少,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数学思维得不到充分锻炼。

(二)“学”方面的问题

目前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怕吃苦、贪玩,加之初中生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主动性等问题,势必影响课堂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其一,对课堂知识没有兴趣,开小差,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闻不问,不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记忆;其二,对知识的理解较浅薄,只能单纯记忆公式、定理,却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题,应付式地听课和学习。

三、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路径

(一)在创设情境中体现智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始动力,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的思维动力、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建,可以激起学生把自己融入课堂活动中去,积极地、热情地参与学习,问题情境的创建是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带入所学习的问题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要谨慎,应避免绚丽多彩、牵强附会、热闹浮躁的问题充斥课堂,我们所设计的情景要与教学内容完美融合。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不明白数学的应用性,就会觉得数学很枯燥,离生活很遥远,学习起来很被动,更不会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数学成绩优秀的孩子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而那些数学成绩落后的孩子总觉得生活中根本用不着数学,有时我们甚至在数学试卷上看到学生写的牢骚,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善于创建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的存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分层教学中彰显智慧

1.分层指导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学优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有较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所以授课内容要适当加深拓宽;指导他们多做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思考题,课外辅导书中的综合题;中等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往往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这类学生可以按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注意及时指导,及早发现问题,争取有更多的学生向优等生靠拢,同时注意防范学生的退步;学困生普遍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这类学生主要是要抓好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几个环节,适当进行重点辅导,对他们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进度略慢,必要时进行反复讲授,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分层练习

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有难度的由学优生回答,简单问题由学困生回答,中等问题则可由中等生来回答。分层教学中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即基础题、综合题和创意题;因人施教,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形成一种师生间的互动,教师也转型互动式的教学。以学生自身发展为重点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形成数学学习能力,怎样由数学学习带动其它各科的学习,变的越来越重要。数学的思维能力往往能够带动其它学科的学习。比如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所研究的重点行程问题也是物理学习的一部分,若是数学方面接受的好那么物理方面也会觉得简单。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数学的思维能力一旦形成则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会被解决。构建智慧课堂的魅力就在此处,万变不离其中,方法学习会了,能力形成了,最终才会形成综合的学习生活能力。

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认识数学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成长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这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创新,认真教学,争取让学生在新的教学目标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教育智慧 教师文化 生物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智慧是个体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产生的面对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它不是自然发生的,必须要在智慧的教育下,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教育智慧是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教育状态,是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

教育智慧主要通过具有一定文化的教师来体现。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教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体系以及行为模式三个层次,并构成了教师文化的统一体。

1 重塑高中生物教师文化的必要性

1.1 教学目的的功利取向,限制了高中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现有高考制度的压力下,许多高中生物教师研究和实践着如何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成绩。教师将提高所任班级的生物学科成绩作为自己的全部工作目标,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情感冷漠、发展迷惘。

1.2 教学理论的狭隘肤浅,束缚了高中生物教师的理论视野

许多高中生物教师把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简单化为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对教材本身蕴含的文化素材视而不见,师生之间缺少深刻的交流,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丰富和发展,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得到提升,知识与智慧脱节,科学与人生分离,课堂没有体现出生物教学多方面的教育使命和应有的丰富内涵。

1.3 教学模式的规范统一,制约了高中生物教师的创造性发挥

传统的教学流程强调规范统一,教学内容的设计追求完整,教学过程各环节追求精确化和程序化,甚至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都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教师被定格,课堂缺少灵动,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教师进入自由和智慧的境界。

2 重塑高中生物教师文化的建议

2.1 明确课程目标,树立教育智慧理念

新课程建构了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们的达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智慧理念的认可程度。教师应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使课堂教学多样、灵活、开放,从而走向智慧统帅知识,人生关照科学的教育的较高境界。

2.2 优化教学艺技,构建教育智慧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生物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形成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际,学生能融知识于生活中,在生活的情境中解读生命,从生命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学会做有意义的事,做有尊严的人,过有品位的生活。

2.2.1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学民主是对学生的平等与尊重、真诚热爱与接受。平等对话、相互尊重是师生之间实现沟通与交流的前提,而师生间真诚的沟通与交流,能够让教育智慧得以有效实现。不久前听了张家港梁丰高级中学特级教师任小文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堂课,整堂课教师给人的感觉犹如春天般的温暖,教师的言谈举止充满了对学生的关心,学生回答问题不需要站立。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教师给出有关自然选择的一组资料,请学生思考后讨论进化到现在长颈鹿的脖子长的原因。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师真实地倾听,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最终达成共识。这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超越了知识传授本身,高度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人性关怀。教师的亲切友善是对对方生命内在尊严的一种尊重,使师生愉快地进行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

2.2.2 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精心的预设才能激发精彩的生成,创造智慧。教师在预设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与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高质量的加工和包装,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上实验课“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有一组学生发现自己的提取液的颜色和别的组不同,不是呈深绿色,而是呈黄绿色,很是疑惑。教师马上向全班学生展示这组提取液,并与其他组的提取结果进行对照,然后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鼓励这组学生“将错就错”,继续实验,观察分离后的结果。实验结束后,教师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多个出现一定操作错误的分离结果,与正确操作的分离结果进行对照,请学生分析原因。教师机智地应付,恰当地调整了现场策略,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反映了教师一定的教育智慧。

2.2.3 追求艺术的课堂语言

艺术的语言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感情和传递智慧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艺术的课堂语言除了要具备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情感性等特征外,还需具有教育性和启迪性,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讲DNA的复制方式时,教师可以先抛出这样一段话:“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后,立即又提出了DNA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同学们能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设想出DNA分子可能的复制方式吗?假如用15N标记母链,用14N标记子链,请同学们假设一下,复制一代和两代的结果各是什么?”在教师富有启迪性的语言下,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活动,提出两种假设即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并根据假设演绎两种不同方式复制的结果。最后,教师再展示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总结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2.2.4 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完善课堂教学行为和发展教师素质的基础。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实现经验向智慧的升华,他人理论向自我理论的转化。例如,对“有丝分裂”这部分内容,总是存在这样的困惑:老师刚讲,学生很明白,可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通过学习专业书籍和理论,以及不断的反思,现在已调整为围绕有丝分裂的本质,即“保证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且保持数目不变”来启发学生。教师借助动画演示,首先,从间期要进行DNA复制,到前期染色质螺旋化成染色体,避免染色质在分离时打结断裂受到损失;核膜核仁的消失,与它们阻碍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有关;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保证染色体平均分配的安全性……对诸多机制,教师一一引导学生,避免了学生对有丝分裂学习的简单记忆,而是对有丝分裂的本质进行组织和理解。

吴也显在“教与学:课堂文化重建与走势”中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在教育智慧的理念下重塑教师文化,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实现师生思维的互动,人格的影响,才能让课堂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旅程。

参考文献:

篇14

一、审“形”度“势”――建构智慧课堂的基础

笔者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选题阶段教师如何审“形”度“势”,观察分析时势,充分了解学生与自己,估计情况变化,引导学生选取感兴趣、有价值、可操作的好课题,是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智慧课堂研究的基础。

记得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校六年级学生提出要研究“品牌与形象”这一课题,为了引导学生寻找到最佳研究方向,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品牌是指时装品牌、家电品牌、食品品牌、电脑品牌还是其他什么品牌?形象是指产品形象、企业形象还是个人形象?”学生受到启发,很快就明白“品牌与形象”涵盖面太广,于是有同学提出将课题改为“时装品牌与个人形象研究”,对此教师又提出:“时装品牌的研究对小学生有何实际意义?个人形象的提法是否太笼统?能否让研究对象更具体些,针对性更强一些?”经过一番争论,最终确立了“校服与学生形象”这一研究课题。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及时的形势分析,巧妙的智慧引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和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有效实施保障。

二、择人任“势”――实施智慧课堂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社会的主人”,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就是立足于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的自愿选择,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生活,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智力七巧板》这一堂短线活动中,当学生确立了各研究子课题课后,教师即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小组展开研究活动,并引导学生分析各组研究小组中需要哪些角色,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小组内的角色主要有:课题组长,善于组织活动和决策;设计员,思维活跃,能创造性地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操作员,动手能力强,善于将课题计划付诸实施;信息员,负责收集有关七巧板的资料;汇报员,负责总结汇报、发表小组研究取得的成果经验等。最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我优势服务小组,做到“小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组的人人人有事做”。在这样以人为本的课堂上,教师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地为学生创设智慧教学之势。

三、营造声“势”――调动智慧课堂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智慧的课堂首先应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例如,在《秋天的落叶》这堂开题课上,教师从公园、田野里收集了大量的落叶,装满了数个大口袋,带到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打开电扇,从气窗上倒入收集来的叶子。枯S的落叶被电扇吹起的风挟裹着“卷”进教室,顿时教室里充满了“秋意”。这样的诗意,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孩子们的思维火花被一一激发:“秋天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落叶怎么形成的?”“落叶有什么用?”“落叶飘落方式是什么样的?”……整堂课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人到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思维的触角都深入到知识的内核,由此构建了智慧课堂强大的教学之“势”。

四、因“势”利导――提升智慧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转瞬即变的过程,当“险情”发生时,可能任何既有的应对措施都难以直接奏效,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创造新的应对之法。

记得在一次课堂上,一位同学的手机居然响起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铃声,教室顿时炸开了锅。面对这样混乱的课堂情景,教师灵机一动,当场统计班上有手机的人数,大家惊讶地发现拥有手机的学生居然占全班的三分之二,“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有手机?”“小学生使用手机有哪些好处和弊端?”“到底小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瞬间,一个个小问号在同学们心中咕嘟咕嘟冒出来。而位教师便又立刻抓住了课堂上即时生成的研究主题,对孩子们热情相邀,一起来开展以《小学生使用手机现状的调查》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份小小的课堂意外,通过教师灵动睿智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地演绎成了一堂精彩纷呈、充满活动力的智慧课堂。

五、善于借“势”――营造智慧课堂的根基

生活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2008年6月1日起我国实行限塑令,于是我校针对这一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开展了以《塑料袋与环境》为主题的研究活动。2012年4月28日随着苏州轻轨一号线的开通,我校又一次抓住社会热点,引导学生以《苏州轻轨》这个主题来开展实践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了解轻轨的一些常识,文明安全地享用轻轨。2013年12月4日,珠算的成功申遗激发了我校五年级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研究热情,于是《方圆世界――走进珠算文化》课题研究应运而生,让孩子们与我国祖先的伟大发明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关注了学生的自然生活,开展了从《昆虫记》《家乡的土特产》等动植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同时也从学生的饮食、安全、身心健康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小小零食大学问》《珍爱生命,安全出行》《你快乐吗?》等认识自我的系列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