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6:53: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读”画 “说”画 “画”画
一、“读”画,读出大师的艺术情感
培养孩子的艺术感受力,需要让孩子与经典美术作品生活在一起,使其成为生活中的朋友,见面点点头,走过回回头,这样孩子与美的作品接触多了,起点也就高了,对美的视觉体验和选择也会更敏感。
在经典美术作品库中,每幅作品都有着自身的艺术独特性,要么侧重于色彩,要么侧重于线条,亦或是构图和情感等等方面。因此,我们在选择作品时要巧妙地引导幼儿来“读”画。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梦》时,播放背景音乐《舒伯特小夜曲》,请孩子闭上眼睛,把自己假想为画中的妈妈,然后跟着老师说的话展开想象:“我躺在软软的沙发上……我很放松……我做了个梦……我梦见了……”通过这样的感受,孩子可以较快地进入角色,从而较快地理解作品。在欣赏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时,孩子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感受人物的心情,从人物的所处的环境和色调、构图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意蕴。
相信通过对各位大师名画的欣赏,超越了时间的距离,孩子们能与大师们的作品进行交流,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对大师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说”画,说出自己的艺术体验
1.我看到:这是最直观的感受,是视觉上的欣赏。主要引导孩子观察作品画面,从画面表现的景物、构图、主要的色彩、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等方面引导孩子整体了解作品,并有意识地观摩画面细节。
在欣赏《大碗岛的星期天》的时候,教师指出的主要问题是:“你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 “从画画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吗?”
在幼儿描述阶段,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讲述,让幼儿充分表达。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提问的方式给予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象并进一步地陈述清楚。
2.我觉得:从直观引申到理解,分析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我感觉到、我好想听到、我可以闻到等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形式带领孩子走进作品,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这一阶段也是教师指导的关键阶段。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也可以自己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反复多次地深入感知、体验作品,让幼儿真正地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
3.我想到:结合观察体会,表达所思所想,也是审美判断形成阶段,这是活动的难点。
以《大碗岛的星期天》为例,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你看了这幅画后,有什么感觉?”“这幅画在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为什么?”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想法,尊重每一位孩子的观点,对有困难的孩子需要给予适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还要为孩子语言表达搭建“基石”,让孩子有话说、能说好。
三、“画”画,画出自己的艺术感受
幼儿在欣赏之后不可能按照原画画下来。因此,我们要合理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构图、色彩等,感受其中的意韵,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1.将难点前置:有些作品内容复杂,在一个活动中进行全面的创作难度较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技能掌握水平,将内容分段,使创作的指向性更明确。
2.改变创作形式和作画对象:在欣赏过程中,有些作品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拘泥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无法创作,为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可以利用改变操作材料的形式,从另一途径帮助幼儿完成创作。
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教师可以将画面进行分割,分成孩子人数的份数,每个孩子拿着原图上的一张纸片,模仿大师的笔触重现经典,最后作品的呈现就是另一幅孩子的“星月夜”,虽没有大师一样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情感但却有着孩子更灵动、更稚嫩的向大师致敬的精神。就是这样简单的操作过程,不仅让孩子感受了快乐,更是拉近了孩子与大师间的距离,这仅仅是源于简单地改变了创作形式和创作对象。
3.游戏化的作画过程:我们在创作活动中更注重孩子感受的过程,用孩子喜欢的能接受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和体验,这样的创作方式非游戏莫属。因此,让孩子和艺术玩玩花样成为了课题研究的“新宠”。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经典美术作品教学旨在让幼儿感受作品与激发幼儿因欣赏而激起的创作欲望,鼓励幼儿敢于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想,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事物,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创新能力,从而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江苏省无锡市爱尔艺术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幼儿的舞蹈欣赏活动包括了幼儿欣赏舞蹈艺术作品、欣赏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自然现象呈现的动态美。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生活美是一种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不同年龄段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要根据幼儿能力发展情况进行选择。
第一,3~4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可以选择艺术美中贴近幼儿生活的舞蹈内容和形式,带有模仿性很强的动物形象、姿态的舞蹈作品;选择欣赏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中的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舞蹈动态,例如:小猫伸懒腰、玩耍时的动作,蝴蝶翩翩起舞的姿态等都可以给幼儿开展舞蹈欣赏活动。
第二,4~5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可以选择描绘儿童生活的舞蹈作品、幼儿感兴趣熟悉的童话剧等。例如:舞蹈《十一点半》、幼儿童话舞剧《丑小鸭》等;适当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幼儿熟悉的事物、舞蹈形象以外,还可以欣赏幼儿生活中不常见的舞蹈形象,欣赏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例如:企鹅笨拙的走路样子等。
第三,5~6岁幼儿舞蹈欣赏的内容则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欣赏的同时注意活动的可延伸性。例如,欣赏完芭蕾舞蹈以后可以尝试自己垫着脚尖跳舞等。还可以选择欣赏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欣赏自然环境中有代表性舞蹈动态,并能够分析其特点。
2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
2.1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内容要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舞蹈是美育手段之一,传情是舞蹈艺术的特点。舞蹈的思想性必须通过艺术性来体现,所以幼儿舞蹈欣赏内容选择时既要考虑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例如,欣赏幼儿舞蹈《我不上你得当》,通过对舞蹈内容的欣赏,让幼儿懂得我们不能随便地跟陌生人离开,面对好吃的、好玩的等等诱惑,要坚决抵制。这就是舞蹈作品对幼儿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2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教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们为幼儿选择的舞蹈欣赏活动内容应该是生动、活泼、有模仿性和趣味性,能够反映幼儿日常生活,是幼儿能都理解和接受的。动作简单、形象、健康、活泼、大方,确切地表达所反映的思想内容。
例如,我们要选择《天鹅湖》的片段作为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作为成人或许更喜欢欣赏黑天鹅32圈的旋转技巧、天鹅之死的凄美动人,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会更喜欢四小天鹅的音乐节奏和动作特点,他们会对小天鹅的脚上动作更加关注。所以我们选择的欣赏内容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活动的目标,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
2.3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教材要形象化、具体化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和具体的,因此舞蹈教材要形象化、具体化,抽象的内容和动作是幼儿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例如:舞蹈《罂粟花的眼泪》这个舞蹈作品,舞蹈通过服装和道具的配合,表现了吸毒者血与泪的控诉,对于成人来说非常具有教育意义。但是这样的作品对于幼儿来说,题材过于沉重,表现形式太过抽象,服装和灯光也以阴暗为主,不适合作为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
2.4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教材要社会化、多元化
教材的内容除了有幼儿生活、社交生活内容外,还要有自然界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受到教育,还可以使教育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同时选用优秀的国内外的舞蹈作品,还能够使幼儿获得多种多样的情绪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例如:给幼儿开展以小鱼游为主题的舞蹈欣赏活动。我们可以选择鱼缸里小鱼游的动作让幼儿欣赏,感受小鱼吐泡泡、喂食等场景里欢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欣赏舞蹈《小金鱼》,通过舞蹈动作来感受小金鱼和同伴之间游戏的动态,能更大程度使幼儿获得多种情感体验,是欣赏内容多元化的体现。
3 舞蹈欣赏活动指导
每个幼儿都有热爱美好事物的天性和学习艺术的潜能。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想象性、活动性等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3~6岁的幼儿对鲜明而有特点的音乐和舞蹈动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幼儿的舞蹈感受力、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时期。人在认识一个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于该事物的认识就会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刻。教师在进行舞蹈欣赏活动时,不仅要让幼儿的视觉感官参与,也要让幼儿有听觉、运动觉、触觉的多感官参与。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表演舞蹈,进行最直接的感知体验。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舞蹈欣赏能力的差异性,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指导也要分年龄段开展。
3.1 3~4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指导
该年龄段的幼儿喜欢观看运动中的物象,这为开展舞蹈__欣赏活动奠定了基础。幼儿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认识也是该阶段幼儿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样的表现方式为后继的舞蹈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1)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为主开展活动。3~4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喜欢欣赏舞蹈动作,对欣赏对象中各种形象,动作感兴趣。所以这个年龄段我们不管是舞蹈欣赏内容的选择也好,欣赏活动的组织也好,都要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为主开展活动。幼儿对舞蹈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以后的舞蹈活动。幼儿兴趣的激发可以根据幼儿对这个舞蹈题材的以往经验来引导,也可以通过幼儿没有见过的事物,增加他的好奇心来引导等方式灵活处理。例如,幼儿欣赏幼儿舞剧《丑小鸭》,就可以结合幼儿认知的小鸭子的形象和走路的动态来引起幼儿的关注,进而联系自己在幼儿园和小伙伴的相处情景展开欣赏活动。
(2)挖掘丰富的舞蹈审美资源,拓展幼儿的舞蹈欣赏体验。舞蹈欣赏活动绝不仅仅是欣赏艺术作品,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作舞蹈欣赏活动的素材,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贴近幼儿生活的舞蹈元素是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并好好的引导幼儿来激发对舞蹈的兴趣。一定不能局限于日常教学活动。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在户外散步,看到大雁飞过,候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对大雁飞过的队形,飞翔的姿态进行欣赏和表演,把生活中的现象和幼儿的身体动作、姿态结合在一起,丰富、提高幼儿的欣赏体验。
(3)合理控制舞蹈欣赏活动的时间。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要在有效的时间段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就要选择舞蹈欣赏内容的时间,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能引起幼儿兴趣。欣赏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可以根据活动目标制定欣赏内容,更好地开展舞蹈欣赏活动。
3.2 4~5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指导
该年龄段的幼儿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和自己偏爱的情节,比如小女孩喜欢宫廷舞蹈,小男孩更喜欢军旅题材的舞蹈作品。以此为基础组织相应的舞蹈欣赏活动,教师应该在满足幼儿舞蹈欣赏需求的同时,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在指导该阶段幼儿的舞蹈欣赏活动时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对欣赏的舞蹈作品的自我感受。敢于表达是树立幼儿审美自信心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给每个幼儿表达自己审美倾向的机会。在幼儿完成对舞蹈作品的欣赏过程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幼儿对刚才欣赏的舞蹈作品的内容进行描述,并且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加深对幼儿舞蹈作品的印象,提高幼儿的舞蹈感受力。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强调作品中希望幼儿能够理解的舞蹈动作和舞蹈的主题,使幼儿的舞蹈审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对培养每一个幼儿的艺术感受非常有意义。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但不是说欣赏完舞蹈内容后必须要表演相应的舞蹈动作,才表示他完成了舞蹈欣赏活动。
(2)舞蹈欣赏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这个阶段的幼儿舞蹈欣赏能力比3~4岁有所提高,能逐渐理解舞蹈作品中简单的动作含义,对不同的舞蹈种类分辨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我们可以先对欣赏的内容对幼儿加以引导,然后再欣赏,也可以让幼儿先欣赏以后表达自己的意见,老师再引导幼儿有针对性的欣赏;同样的,可以选择反映同一或接近主题的舞蹈作品让幼儿欣赏,使得幼儿较好的感受该类作品的艺术特征。还选择风格差异性较大的舞蹈作品让幼儿对比,以感受不同风格作品带来的艺术感受,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对比欣赏选择的作品虽然要求有差异,但是彼此间应该是有联系的。这样就能更好地在欣赏过程中的增加幼儿创造性表现能力
(3)帮助幼儿学会欣赏舞蹈作品的方法。幼儿在开始欣赏舞蹈作品时,往往是听声音、看画面的过程,只知道用很漂亮、很美丽等语言表述自己对舞蹈作品的认识。随着幼儿认识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舞蹈作品的构成元素上欣赏并评价。从细节入手引导幼儿欣赏是进入舞蹈欣赏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发现美的重要方法,为下一步艺术表现奠定基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舞蹈欣赏理论知识,能够较严谨的分析舞蹈作品。例如:我们欣赏傣族舞蹈,就可以从手的细节动作和变化等方面引导幼儿进行欣赏,还可以通过幼儿对舞蹈服装、舞蹈背景等内容的关注程度等方面来拓展组织开展专题性的舞蹈服装欣赏等活动。
3.3 5~6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指导
该年龄段的幼儿,由于观察力的发展,能够关注到更加丰富、细腻的肢体语言,对舞蹈的服装、道具、灯光等元素的欣赏能力也有所增强。所以在幼儿舞蹈欣赏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
(1)对舞蹈作品的欣赏要逐渐倾向于对舞蹈情感的欣赏。舞蹈艺术由于综合了听觉艺术、视觉艺术等其他门类的艺术特征,其情感表达与其他门类艺术相比更容易被幼儿感受到。该年龄段的幼儿虽然对舞蹈作品欣赏经验的积累,感受力和理解能力有了更大的进步,他们能对舞蹈作品中的动作、队形变化产生更大的兴趣,并能基本理解到这些动作和队形在舞蹈中的魅力。但是,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更加关注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欣赏幼儿舞蹈《宝宝会走了》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幼儿关注幼儿学步过程中的可爱与滑稽的动作,更应该让他们体验到坚韧的精神和成长的快乐。
我园于自2009年5月开始进行《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的实践性研究》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潜心投入,在“用教育的理想实现理想的教育,用艺术的教育追求教育的艺术”理念的指导下,课题研究着力从理论融合、实践探索、研讨反思三个层面展开,做了大量细致而扎实的工作。各种改变在课题研究的 “随风潜入夜”中进行着。
我们的认识在改变——理论综合,形成融合性大艺术观
科学的理论是课题实践的根本依据。我园教师在全面深入学习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加以融合,形成了适合幼儿发展、适合教师研究的大艺术观。
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主张“艺术教育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将充分运用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理论来张扬幼儿个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在心手一致的不断锻炼中养成鲜明的个性。
艺术是现实生活或内心体验的符号化反映,根据符号的形式和实体的不同关系,它可以分为视觉艺术(美术、造型、建筑、舞蹈等)、听觉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戏剧)等门类,因此我们充分吸纳了罗恩菲尔德、奥尔夫、加德纳等教育家的思想,大胆打破原有幼儿园课程中艺术领域只包含音乐和美术的教育内容,吸纳文学教育内容,把艺术教育范畴加以拓宽和融合,形成了以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表现的大艺术课程观。
我们的研讨在改变——深入研讨,丰富园本研究方式
1.分层规划,研究从微观处着手
课题组在艺术教育主课题下分解了“音乐、美术、文学”三个子课题,在子课题下又分解了“歌唱、韵律、节奏、美术欣赏、绘画、手工、童话剧、诗歌、散文”九个次子课题,教师在次子课题下确定每学年的微型课题。课题网络紧密,研究落点准确。
2.组建团队,研究从难点处展开
课题组在集中分析课题研究诸多问题中筛选出能深化研究的难点,由市级幼教学科人带队组成研究小团队,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实践、反思,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研究特长、满足了教师的研究兴趣,获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3.实例探讨,研究从理论中化解
每个专题的研究,教科室首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讲解,子课题组针对实例进行研讨,分析原有研究的得失,最后教师进行研究反思,形成一定可分享的研究经验,比如:个案研究报告对本课题的价值,如何操作,如何撰写等等。
4.追踪个案,研究在自然中进行
教师通过确定研究专题,设计研究表格,对幼儿某一艺术发展在一日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原生态的记录,从而分析出艺术教育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能力幼儿的影响,提炼出艺术教育的有效方法。
5.展示交流,研究从活动中深化
课题活动的展示与交流能给子课题之间的教师一个相互学习,研究共鸣的机会,尤其是学科之间融合更有大开眼界豁然开朗的作用。
我们的课程在改变——梳理资源,构建园本化艺术课程
自本课题开展以来,教师们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广泛吸纳了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传统资源、民间资源和家长资源,梳理和充实了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我们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时遵循以下“四性”原则:
1.适宜性
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情况不同使得所需艺术教育的内容也不同,所以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就要详细分析幼儿学期发展目标,依此来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每次活动后进行审议反思,期末梳理好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进度表。
2.审美性
艺术作品必须可以让幼儿多感官感受的积极向上的美,能激发幼儿对美的认同和美的创造的作品。
3.趣味性
童心童趣是幼儿的特点,所以选择的艺术教育内容也必须具有童真、趣味,才能引发幼儿审美和创美的冲动,用积极、快乐的情感投入到艺术教育活动之中。
4.挑战性
选择的活动内容必须在幼儿发展基础上并又高于幼儿原有的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大艺术观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注重发挥艺术综合的优势,从最容易感知的审美结构入手,对不同艺术类型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互构,使之互为感受、互为理解、互为表现、互为创造。
我们的策略在改变——实践探索,提炼有效艺术教育策略
艺术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区别在于它更着重于情感的体验,是精神达到自由、愉悦后达成共鸣、引发创造的活动,所以在艺术教育策略上我们始终把对幼儿幼儿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把幼儿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成长作为活动的最终目标。
1.感受与想象同步
艺术作品必须在幼儿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才能获得深刻的美的体验。比如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作品或者实物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经验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再用画笔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并加以大胆表现。
2.游戏与练习结合
艺术活动需要一定的技能学习,只有学习了一定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但是幼儿的学习具有直观形象特点,所以运用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游戏方法更有效。
3.情境与图谱互补
艺术活动中幼儿的审美体验与当时的情绪有直接联系,因为它是主观者心态能动的结果,心情愉悦、情绪高涨时幼儿会认为美的作品,在心情不快、情绪低落时则不一定认为是美的,甚至会对美的事物反应迟钝、排斥。所以在组织艺术活动时创设相得益彰的情境能很快促使幼儿投入情感到活动之中。
4.学科与学科融合
遵循不同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情感的互通性进行情感同构目标的提炼,在活动中采用共鸣、移情和“创造”的方法来引导幼儿深入感受艺术作品,所以我们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美术欣赏与幼儿的发展
回望传统的美术教育,我们从一入园就要求孩子"依样画葫芦",以幼儿作品与教师的相似程度评价画面的质量。而儿童身上与生俱来存在的巨大艺术潜能,(如:幼儿对艺术形式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往往不需成人的指点,他们凭着直觉就能感受出不同的色彩、线条等)。就在我们长期生活的一个推崇理性、讲究逻辑思维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使孩子本应具有的艺术感受力被种种世俗的、功利的尘埃所蒙蔽。
美术欣赏活动中,在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常接触、对话和欣赏,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艺术大师的构图、线条、做画方式,对色彩的应用,甚至是某些艺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丰富着孩子的艺术感觉,提高着他们的审美能力。面对着大师的作品,孩子们用着直接的、单纯的、不受世俗、概念的框框的心态感受作品时,孩子们奇特的想法、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认识源源不断。也正是在幼儿经常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幼儿的艺术感明显提高,并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所看、所思、所想迁移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中。
欣赏活动中的指导。
1 内容的选择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发现:幼儿期的孩子常把具有明快色彩的作品作为自己喜欢的对象。而抽象派因其色彩的鲜艳、不断的流动变化,更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特点,容易被幼儿接受。在欣赏活动中,儿童对抽象作品所作出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颜色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作品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是教师和成人所不及的。如:我们在教研活动时,冯婷老师选择了《快乐线条》这一活动,围绕着线展开了活动,在第一次活动中,冯婷老师选择了一幅名画,让孩子来欣赏线条,感受线条的美。这幅画虽然很抽象,但孩子们也能发现许多线条,因此,作品中变形、夸张的图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更帮助了幼儿对色彩、线条、形状产生了美的感受与体验。之后又让孩子们欣赏了一些幼儿的作品,让我们大人看来不怎么样的画,孩子们却很感兴趣,都能说出画中的美。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孩子感兴趣身边的作品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这样的欣赏活动也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有力手段。
2 作品的分析
幼儿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是欣赏、探索的开始。他们对作品的讨论是随意的、自由联想的、由感而发的。这与幼儿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不一样的,幼儿不能依靠本能来生活,随着幼儿理解力的增强,对艺术的表现能力也有所要求,如果不适时的给予必要的知识技能也会挫伤幼儿的艺术兴趣。因此,对幼儿美术欣赏的指导,必须在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欣赏技能和审美概念。
当作品出现时,应把幼儿的个人体验放在第一位。在孩子大胆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后,教师对幼儿的直觉体验进行提升,并应给予孩子一些欣赏的技能。在分析作品中,不应看到教师的灌输与教师的权威。我们提倡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层层的分析:就像冯婷老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就很注意这一点,她让孩子们欣赏作品后,通过欣赏到不同的线条让孩子们跳了彩带舞,孩子们还很感兴趣,拿着彩色的彩带跟着音乐跳舞,老师还把孩子们跳的舞蹈,用线条的形式画出来;最后有让孩子们去画出彩色的线条,孩子们也很高兴的作画。在
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帮助孩子们整理、清晰了感受,让一些直觉、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和逻辑。
3 教师的评价
美术欣赏中,教师的评价包括: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评价、美术作品的评价。
美术欣赏中幼儿对作品的讨论是随意的、自由联想的,教师的评价应注意善于抓幼儿最初的艺术感觉,随时适时地加以引导提升。如:欣赏中为幼儿作品起名字,是表现幼儿对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幼儿所起的名字多采用不置可否的:"恩、好、不错!"通过研讨我们达到共识:教师应该给予一个简洁、适当的反映。"你是根据画面的内容起的名字"、"你是根据时间起的名字"、"你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起的名字"、…这样的反馈既有评价作品,有暗含应该这样为作品起名字的的各种思路的提示。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 音乐潜能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71-02
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幼儿园音乐就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能被幼儿接受的歌曲、律动、音乐欣赏等,音乐让幼儿有感受力,性格稳定,从小接触音乐,更能提升幼儿智能的学习。音乐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发挥音乐教育特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在音乐活动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幼儿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英文简称MI)来看,每个幼儿天生都应该是个音乐家,每个幼儿都喜欢在音乐中畅游。
根据MI的论述,所谓音乐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它允许人们能对声音的意义加以创造、沟通与理解,主要包括了对节奏、音调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要成为幼儿对音乐的认识与实践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结合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提出的"元素性音乐活动"的有关理念,多元的音乐活动,为幼儿创设广阔的音乐学习与音乐表现空间,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设多元音乐氛围,促进幼儿园音乐的潜能延伸
奥尔夫认为"音乐来自于生活", 优美的音乐环境能陶冶幼儿爱音乐的情操,促进幼儿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培养幼儿"音乐的耳朵"。要给孩子好的音乐环境,让孩子自然,快乐的接触音乐,通过使用各种无律节奏乐器、旋律乐器钢琴、电子琴等器乐,配合音乐游戏、律动肢体创作、语言创作、节奏应用等,激发孩子思考想象、创造等能力,让孩子感到音乐的奥妙及乐趣。让音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为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了增智、养性、陶性、悦美之目的,使音乐潜能延伸到五大领域,促进了幼儿身体、情感、智能、社会性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有限,我们要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幼儿从听、想、说、唱、动等方面去感受音乐,领悟音乐。例如在欣赏歌曲《不上你的当》时,幼儿一听到这段音乐,就随着鲜明的节奏前后左右摆动身体,配合双手动作。这说明幼儿能根据乐曲的性质而表现相应的情绪。在老师布置的场景中,小朋友争着扮演角色上台去表现,整个活动幼儿性质浓厚,在音乐的感染下,情绪高涨,因此,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德教育、爱的教育,因而感到生活的乐趣。
幼儿音乐艺术,能使幼儿感受到强烈的审美享乐。活动室墙壁上挂着高雅、优美的音乐旋律图谱,意境图谱,并设立了音乐角,在里面放置木琴、各类节奏乐器和一些简单的乐器等,让它们成为幼儿感受音乐美的园地。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善于利用一些图画、可视得画面来诱导幼儿。例如在教授《摇篮曲》这首歌曲的时,我让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妈妈,怀里拍着宝宝,静静地聆听,放飞梦想的翅膀,角色互换。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受音乐的过程。这样,幼儿就成为一个感受音乐的主题,在教师的诱发下充分感受音乐的美,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当孩子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美的积极心态后,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智能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智能。
三、加强幼儿园音乐的教学,培养幼儿灵敏的音乐感受
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创设多元音乐氛围,培养灵敏的音乐感受。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它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感染的作用。从而把兴趣延展到对新的艺术活动的需要和期待。
首先,引导幼儿在愉快的教育中学东西,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从音乐的教育渗透到创造力、表现力、思维能力的开发,使幼儿成长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小精灵,做美的使者, 在音乐活动区内为幼儿提供多种打击乐器。孩子们在反复的敲敲打打,唱唱听听中,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和节奏,并把音乐巧妙地融入到生活之中,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审美、体验成就。如: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活动《盆、碗、碟、杯在唱歌》、《到音符家做客》等活动比较生动。在教育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能让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利用音乐的娱乐性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表现之中。
其次,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幼儿欣赏音乐时,会对节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就使幼儿在听觉方面有很好的提高和加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单单是要靠听,幼儿在学习歌曲和律动练习时必须在记住歌词和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记忆力的发展。幼儿通过感知,将自己所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增添幼儿的兴奋情绪和积极动力。
再次,唱歌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幼儿通过唱歌可以陶冶情操,活泼身心,抒发感情,发展语言,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图谱教学在唱歌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有了图谱,活动内容的表述会更生动、形象。故事、儿歌的渗透。对幼儿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对故事和儿歌的兴趣,将一些具有较强的情节性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以增强幼儿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形式,同样在歌唱活动中也可以将游戏渗入其中。教师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歌词,旋律。如歌曲《找朋友》,我先让幼儿一起玩游戏,我边玩边有节奏地演唱歌曲,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快掌握了节奏,学会了歌曲。
音乐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歌唱教学是传授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总结,抓住音乐教育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艺术特点,丰富幼儿健康的感情世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音乐中,使各种潜能不断延伸,并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探索最佳的教育策略,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特点》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