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6:53: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师专业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03-02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缘起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发展至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一种以掌握学习为理论基础,将传统教学模式颠倒,变为课前学习新知,课上做作业、解决问题,内化新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传统课堂中老师站在讲台前授课,学生在不断地记笔记,学生接受的信息是一样的,一样的进度。但是当老师呈现的一样的知识的同时,每个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这种方式完全忽视了每个孩子的能力的不同。所以美国林地高中的亚伦萨姆斯认为翻转课堂最基本的理念是把传统课堂上的直接讲授移到课外,充分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技术的介入,翻转课堂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教学视频,每天学生在家通过个性化的平台学习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自主调节进度。在网络平台上师生的交流也变得简单了,上课教师不仅仅站在教室里讲授,更是走进学生中间。翻转课堂使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地了解成为了可能。上课前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单独备课,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这就是翻转课堂的优越性所在。
二、翻转课堂实施过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前学习、课上活动课后评价与总结三个过程。
1.课前学习设计。课前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分析教学目标,教师要针对学习者的特征、学习需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判断教学是否适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简化、组合以适应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接下来是教学视频的制作,教师要通过视频录制软件,将所表达的教学内容进行视频录制,要求教学内容简练、幽默、视频效果丰富等使学生能够爱听、听懂,视频长短大约10分钟左右,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取视频资料。最后就是设计学习任务单,这个环节相当于传统教学形式中学生的课后作业,针对课前视频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设计一些问题,能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自定进度学习,自定步骤学习取得学习实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课前练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其他同学及教师进行交流。
2.课上活动。课上活动是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环节是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内化的过程,对于课前学习知识问题的收集,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组织进行小组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等,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老师的指导、解决问题之后进行成果交流展示。最后教师要根据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感知学生的疑点、难点、学生在课堂表现以及在一对一辅导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评价。
3.课后总结评价。翻转课堂的课后评价比较特殊,“在这种模式中评价应该由专家、学者、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完成”,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占主要部分,评价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还要通过建立学生档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等并行。同时也需要对整个翻转课堂进行反思整理,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前设计、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活动安排、成果展示、交流等。同时为下一次的翻转课堂提供经验收集、优化、完善翻转课堂的进一步实施。
三、翻转课堂中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教师教育实践的关键要素一直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一些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所提出的专业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各不相同。本文则认为教师专业能力应划分为教学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评价能力、科研能力四个方面。翻转课堂的出现将对以上四种教师专业能力提出要求。
1.教学能力。首先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分析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视频、设计课前任务单等。教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自身特征,衡量教学内容是否适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如果适合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对教材根据学习多维目标加以提炼,精简成便于学生学习的10多分钟的微视频。翻转课堂中微视频的质量是重点,当然对于视频录制技术的掌握要有基本要求。所有视频都是老师为自己的学生量身定做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又不至于直接将知识转述给他们。因为是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制作教学视频,所以录制视频的形式要多样,录制内容要有重点、简练,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幽默,等等,使学生对其感到有兴趣有吸引力。这些都对教师教学技术方面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翻转课堂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课上活动,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要安排课上教学活动,生生协作、小组交流合作等活动形式。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和学生间讨论的活动中了解学生课前学习、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还要组织学生之间、小组之间成果交流展示等。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活跃程度很高,要求老师要很好地掌控课堂秩序、组织课堂活动,因此老师需要在充裕的课堂时间里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翻转课堂的走向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视野开阔性,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能力与课堂组织能力。
2.交往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主宰着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师生地位不平等的基础上的。这样的交流方式阻碍着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翻转课堂的形式则建立了一种和谐平等的保障。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比以前更重要了,教师绝不是在袖手旁观,他们总是很忙碌,在不停地和每个班的每个学生进行互动,教师根据课前学习情况及网络平台上反映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或师生共同探讨。在课堂上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的不断互动,鼓舞和督促他们,并且参与他们的学习。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其个性化教学方式,开展一对一或小组学习需要教师组织活动的同时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个体交流并进行辅导。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平等交往的时间增多并且以这种交往形式为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要提升,尤其是交往对象是学生本身,教师的语言、动作、交流方式都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阶段进行,要求达到彼此间能够和谐、融洽。
3.课程评价能力。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课程目标对课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课程评价反馈信息,可以调控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教学时间安排,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保证学生知识的掌握。翻转课堂经过课前接触新知、课上活动内化知识的两个过程后,课后的总结、反馈、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常常依靠一次考试来评价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评价效果并不科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然而根据翻转课堂比较主要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档案评价等,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接受能力等,可以及时给学生一些补救措施,例如重新观看教学视频,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同时可以调整下一次的翻转课堂的实施,汲取经验完善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能够熟悉、熟练运用不同的课程评价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践、探索适用于翻转课堂的课程评价模式,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
4.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培养敏锐的科研意识不仅是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求,也是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是在我国翻转课堂是作为一种舶来品出现的。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课堂组织形式,与传统课堂区别较大。兴起于美国,2011年被引入、吸收,我们需要对其去粗取精,舶来品大多不会完全适应我国本土情况所以要对其加以改造,学者们从开始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到不断深化明晰其内在理论,最重要的目标是在实践中找到适合我国教育教学情况的翻转课堂。这就要大部分依靠一线的翻转课堂实施者――教师的科研能力。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丰富的理论根基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实践能够更好地给予理论以补充和完善。所以翻转课堂的时间给教师们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在实践的同时要具备科研的能力,才能将翻转课堂更好地扎根中国,发挥其有利的教学优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四、结语
翻转课堂的实施基地在学校,教学一线的教师是主体,如何拥有适用于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评价能力、科研能力等是新时代新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邓银城.简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的改变[J].孝感学院学报,2008,(3).
[3]张连绪,冯克江,王贵军.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
[4]李梦丽,张月琪.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6).
[5]钱国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3,(81).
[6]刘杰.浅谈对翻转课堂的认识[J].课堂教学,2014,(1).
[7]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
关键词:师幼互动;教师;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16-01
1.实施良好师幼互动的意义
师幼互动是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师幼互动贯穿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学前教育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是学前教育影响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师幼互动的性质、主题、内容以及双方的行为特征,折射出的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特点,也是教师专业理念、保教行为以及专业素养的直接表现。在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需求下,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能否进行良好的师幼互动也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与核心。因此,无论是基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是基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实施良好的师幼互动都有着现实意义。
2.教育现实中折射出的师幼互动问题
2.1师幼互动中不能体现幼儿主体性地位。按照良好师幼互动的特征,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是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交流。但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师幼互动中基本以教师作为互动行为的主导者,师幼互动中更多表现的是教师主导,幼儿顺从。例如,日常的师幼互动主题更多以教师发起,以指导活动、维持纪律、行为管理等强调教师权威性的互动为主,而与儿童共同游戏、表达情感、情绪安慰等体现师幼互动中平等性和对话性的互动类型较少。这说明在师幼互动中儿童更多的是被控制和指导的角色,没有体现出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相关研究指出:"高度控制,高度服从为主导行为特征的互动不仅不利于幼儿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剥夺了幼儿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并诱导幼儿去习得偏态的社会行为"。这也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理念、师幼互动方式没有得到更新。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儿童的伙伴和向导,能够在体察幼儿需求的基础上,为幼儿发展提供支持、引导和帮助。儿童应作为一切教育行为的原点和目的。
2.2师幼互动中教师情绪与行为失控现象。近几年来,幼儿教师在园对幼儿进行打骂的现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这种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情绪和行为失控有些是由于教师没有受到最基本的专业训练,其教育信仰以及师德修养都严重缺失,不具备作为幼儿教师的资质;还有一些教师受过专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具备基本的从业条件,但仍旧出现师德失范的行为,这往往与教师的自控能力和个人修养有关。众所周知,幼儿教师的生存现状导致其容易出现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等问题,但在面对幼儿时,教师应遵循基本的教师行为准则和师德要求,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出现情绪与行为的失控对于幼儿来说是身心两方面的伤害,这也是目前师幼互动最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2.3师幼互动质量不高。幼儿一日生活中所参与的各种活动的性质与主题都将影响教师的保教行为和幼儿的活动方式,并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多数的幼儿园虽然已经注意到应开展多样化的保教活动,但教学活动和强调纪律性的集体活动依然是目前幼儿园所占比重最大的活动方式。高结构化的活动势必应增加教师为主导的师幼互动几率。而教学活动中教师又往往为了达到目标而忽略幼儿的差异以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并更为关注活动中的秩序问题和幼儿是否能够完成既定要求。因此,要想提高师幼互动质量,必须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在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各类活动中尊重幼儿需求,保证师幼互动的质量。
3.良好师幼互动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师幼互动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其实是对教师能够有效与幼儿进行沟通的能力要求,这种有效沟通又需要教师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作为支撑。
3.1持有专业理念。我国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了幼儿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与专业态度,师德与专业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基准线,理念是左右教师态度与行为的观念力量。专业理念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以及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也即职业观、儿童观、保教观念与个人修养。教师仅仅将幼儿作为自己控制的对象,无视幼儿的发展需求,还是能够做到像《专业标准》要求的,关爱幼儿,信任幼儿、尊重幼儿,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其区别基于专业理念。教师行为失控事件的调查表明,教师之所以做出师德失范行为,其原因是心中没有"儿童",也不能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已经到了侵犯幼儿权利的严重地步。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要求其无论在照料幼儿生活,保障幼儿健康层面,还是组织教学、游戏,通过行动和经验引导幼儿学习层面,都需要秉持科学、理性的儿童观和保教观念。教师应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要做到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这是尊重幼儿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幼儿教师的师德底线。同时,教师还应做到"重视自身日常态度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要影响与作用","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上要求同样需要教师在进行师幼互动中能够在言谈举止中做到。教师言行切忌"语言粗俗、行为不检",应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的示范作用。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行为进行学习,幼儿教师是幼儿最具影响力的模仿对象。教师所表现出的良好个性修养能使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不仅学到知识经验,还能通过模仿教师的文明行为举止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3.2观察儿童的能力。良好师幼互动的平等性、对话性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能够接纳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发生与进行都意味着双方对彼此行为意义的理解与建构。但教师作为成人,容易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去判断幼儿的行为与需要,对幼儿作出的反馈行为也容易按固化的行为模式,忽视儿童的本意。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特点、行为背后的原因,评估其发展水平及个性化需要,这是实施良好师幼互动的首要前提。观察与评价儿童的能力同时也是当前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非常强调的能力之一。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应更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在掌握一定观察和评估幼儿方法(如观察、记录、谈话等)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求,以适宜的行为和方式进行师幼互动。
3.3营造良好互动氛围的能力。环境的特征和师幼互动的氛围将影响幼儿与教师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教师需要从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两个方面为师幼互动双方营造宽松良好的条件。物质环境上,教室的干净卫生程度,光线、色彩、声响、室内布置等方面都将影响可能出现的行为。干净整洁的教室有助于儿童产生秩序感,也有助于其讲卫生、守秩序等行为习惯的养成。色彩的刺激和教室的明亮程度对能否吸引幼儿注意力有很大作用,色彩的平衡也有助于幼儿产生或活跃或放松安静的情绪。
精神氛围的营造则要求首先为幼儿做到榜样示范作用,如以亲切的态度与幼儿互动。教师还应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为幼儿的行为提供指导。并以各种方式让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能够受到关注和教师的理解,消除幼儿在园的精神压力,帮助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要求。有国外研究者指出:"一个没有威胁感的学习环境是很关键的,如果学生面对问题是感到安全,会探索激发出新的想法"。宽松的环境能够使幼儿产生安全感,从而与教师之间产生信赖,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要求,有助于师幼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在一日生活的开始,老师和幼儿围成一圈一起席地而坐的"圆圈活动",教师与幼儿处于平视的物理距离中,各自分享对自己计划进行的活动的想法,对集体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有助于幼儿在入园后感受到来自教师和集体的关心和爱,也对自己一日活动有更加清晰的计划,有利于营造班级的轻松氛围。
3.4应用情绪智力。有研究者基于情绪智力在教师职业效能感的提升和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应包括具备良好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的核心是控制情绪冲动。在教育情境下解释情绪智力,还包括教师能够合理表达并有效管理自身情绪,同时能感知、理解自己和学生的情绪。教师应该具备控制情绪冲动的能力,要既能够感知自己的情绪,也能够理解幼儿的情绪,并能合理表达、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使日常的保教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首先,情绪状态具有传递信息并能感染他人的作用,教师应能够在互动中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外在表现使幼儿能够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并注意不把幼儿园环境之外的生活情绪带入师幼互动中,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其次,教师还应明白自身的情绪表现将影响幼儿的情绪体验。当幼儿出现应被肯定的行为,教师应以积极、赞许的态度回应幼儿,使幼儿感受到赞许和鼓励;在幼儿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时,教师则应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运用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幼儿表示关注。第三,教师还应具备情绪调控的能力。即能够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并能使积极的情绪状态得到良好的保持。例如,可采取回避刺激,转移注意力和场景等方式改变自身的情绪指向。教师需要理智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如可依据当时情境判断有无必要出现不良情绪,思考有无其他方式替代当前的不良情绪,并提醒自己思考负面情绪可能产生的后果。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暗示等缓解自身激进的情绪出现。同时,教师也应接纳和感知幼儿的各种情绪,不仅能对幼儿的积极情绪进行有效回应,对于幼儿的情绪也应做到接纳和理解,并帮助幼儿调整和消除不良情绪。如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积极回应、表达自己的关心等方式引导幼儿情绪进行调整。也可采取适当的发泄方法使其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师幼互动必须以教师对幼儿情绪情感的理解为前提,因此,教师还应具备移情能力,并用各种方式加深与幼儿之间的相互理解。教师在日常应注意与幼儿分享自身情绪体验,并学会接纳幼儿的各种情绪感受。尤其是对于幼儿表现出的消极情绪,教师应基于幼儿立场去感知,才能洞察幼儿各类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并且,以移情作为理解与接纳幼儿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情绪管理和交往行为的榜样,有助于幼儿移情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5积极的行为指导能力。师幼互动的主题中,维持纪律和管理幼儿行为占有很大比重。教师基于其教育者的角色立场对幼儿进行行为管理。但现实中,对幼儿的行为管理往往以机械的方法甚至无视儿童尊严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约束。简单粗暴的行为管理方式可能在当时能够起到效果,但幼儿只是表面的服从,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行为习惯。教师以粗暴的方法进行行为管理,反而会引起反效果,不仅伤害幼儿身心,还可能激发幼儿出现其他问题行为。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压力将阻碍学习,若教师对儿童大喊大叫制止其做某事,听到起喊声的孩子都会感到害怕,害怕会导致大脑释放荷尔蒙激素,阻碍儿童清醒地思考问题。持续高压力或威胁会降低大脑理解的承载力,干扰高级思维。教师贬低、嘲笑或批评儿童,会阻碍儿童的学习"。因此,良好师幼互动的进行需要教师具有对幼儿行为进行积极的指导。首先,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应具有预见性,做到组织活动前的精心安排和活动进行中细心观察,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都能防止幼儿出现不恰当行为。其次,以积极关注代替消极否定。面对幼儿的不恰当行为,教师应避免只是单纯进行制止,而应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指导。行为管理不是为了制止某种行为,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良好行为,提高其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单纯的纪律约束只是对幼儿进行纠正或惩罚,虽能控制幼儿行为,但却带给幼儿消极的情绪感受,不利于幼儿自我和自尊的发展,并剥夺了幼儿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的机会。一直被动地接受外部控制将不能很好地发展其自我控制能力,以后也会更多依赖成人管教。因此,教师应多用积极强化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适宜的行为,避免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纪律管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
[2]贾妮斯.J.比蒂.学前教师技能[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3]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4]朱朕红,罗生全.教师情绪智力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4年1月
[5]刘晶波.谈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权威及其限度[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1月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内在要求
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教师合作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花费更多的时间对课改新型理念进行有效探讨,分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各个学科教师也应当注意配合力度,将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关注重点;教师还要着力对教师的合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使其在互动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能否理解教育改革理念是决定教育改革是否能够实行的重要因素。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课程改革理念贯穿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同时教师还应加大与其他教师之间探讨、交流的频率,在课程改革核心问题、教学目标中形成工程。一些情况下,课程改革理念或多或少都会与教师日常行为习惯产生一些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增多,其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加。甚至一些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强烈的异常感,此时如若没有外界因素及时给予知识,那么很容易导致改革流于形式。因此,在校园教学中营造一种教师合作学习的专业发展环境就显得极其重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旧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因此教师更要在不断合作学习中找寻最佳解决方案。虽然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师教授学科各不相同,但是在整体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观念等方面,各个学科之间都有着一定联系。所以,为了更好地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即使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开展合作方式。除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合作也是决定新课改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新课改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将生活与教学进行有效联系、培养学生探究、动手能力。这对于师生关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单一讲授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发展更具主动性、自主性
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个人能力、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的符合当前课程发展趋势,教师必须要从各个方面更新、优化自身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师在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应抓准专业发展机遇,不能仅仅依靠定期培训。由于新课改力度较大,所以教师本人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这对于教师而言,正是一个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自身教学方式,将新课改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总的来说,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即使建立自主发展意识,在实践中思考、学习,进而更好的满足新课改的实际要求。教师自主发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可以在外界压力环境下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明确自身学习内容,并且有一定达成目标的个人能力。但是,对于很多教师而言,自主发展并非易事。教师日常工作压力本就繁重,再加上外界多种因素,使得教师失去了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此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对教师本人进行适当的外部干预。由于教师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但是由于日常工作繁多很少有时间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所以,为了更好的满足新课改的实际需求,必须要在学校为教师创设适合教师自主发展的工作环境。首先,在日常工作中应当给予教师充分的个人选择空间。每个教师都其自身特有的教学模式与思维习惯,所以自身的发展路径也都各不相同,不管是自身教学还是个人发展都需要自主空间。教师专业发展虽然离不开行政的引导,但是如若行政力量过强,极易导致教师出现等级化、功利化行为,进而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其次,在对教师进行整体评价过程中,不能以某一固定指标为评判标准。在本次改革中对于教师的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明确要求:教师在自身教学行为分析中,应当以自身评价为主,校长、学生评价为辅,从各个渠道获取不同信息,进而有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在传统评价中过于看中学生个人成绩,此种评价方式势必会对教学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最后,真正切实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依靠充分的自主发展时间。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除了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其他多种形式的任务,为期增添了额外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教师工作自主性。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就教师工作进行合理安排,进而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自由选择时间。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静态语言学;动态语言学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有效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效益、效率的教学。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有效教学的理念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语文教材的分析既需要心理学、教育学、文学理论的支撑,也需要语言学理论的支持。
二、静态语言学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进与退
关于语文,有人阐释为“口语为语、书面为文”,有人理解为语言和文字,有人理解为语言与文章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不论何种理解,规避不了的是:语言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义。
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汉语的研究曾经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语言学的析句方法尽管在学校教育中还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种中心词分析法有很大的缺憾。如对教材的条分缕析,对句子的成分划分,对词语结构剖析,导致了许多语文课堂的无效教学、低效教学。因而,淡化语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语言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渐渐衰落。
三、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多元形式的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多层次的,既有知识层面的学习,又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还有人生价值领域的教育,体现在教材文本设置上也是多元形式。因此,在阅读教学实施的策略上,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四、动态语言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不可否认,静态语言学在解释语言现象时存在许多的缺陷,但因此而过分淡化汉语语法教学,忽视动态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无视动态语言学带来的教学价值,就有失偏颇了。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学理论不仅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语言现象,而且也能为语文的阅读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分析武器。
从小的方面讲,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焦点、隐喻、原型、相似性等概念,能够很好地解释教材中的语言现象。从大的方面来说,鉴于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语言特色,可以用认知语言学Fauconnier(福柯尼尔)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从诗词意象建构的认知分析入手,探究概念整合理论对诗词解读的科学性。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学古诗词教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可以开辟新的诗歌阅读教学模式;运用主位推进模式对既有科学性、又有通俗性的科普文章进行分析,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掌握作品的语义逻辑关系新途径;运用语篇分析原理对教材文本进行阅读教学,使学生可以从篇章分析的角度,先宏观再微观,先整体再局部,先段落再单词,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切实提高学生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离不开语言学理论的强大支持,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时常关注语言学的发展方向。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有效教学的主导却是教师。语文教师只有拥有扎实的文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拥有宽泛的知识面,才能够真正落实有效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蔡伟.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教师专业化 素质
1.前言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专业化素质包括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他们的知识、技能、教学经验是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在高校体育教育和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素质需求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2.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提升教师职业地位、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体育教师个体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一方面表现出教师个体职业发展的长期性,成长过程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表现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素质的不断累积性,是教师在生涯发展初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的发展过程。[1]
3.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社会地位,是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师职业发展理想,也是新世纪教育变革的需求。[2]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体育课程需要进行全面的更新与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作出重大调整。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开发、实施主体的体育教师,其专业化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是关系到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发展的关键。
4.专业化发展的素质需求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的智能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3]为了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必需的专业道德素质、专业化知识与能力、身心素质和科研能力等素质。
4.1专业道德素质
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是专业的一个标准。“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专业精神和献身精神,这使他们肩负的责任十分巨大”。[4]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具备从事职业发展的专业道德素质。在教学中要有团结协作、严谨治学、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作风,具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人格,同时还要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认真教书、精心育人的道德情感。他们不仅是高校体育工作者,而且是教育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要出色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
4.2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化的知识构成是从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门知识体系,是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操作的素质需求之一。
4.2.1教育学科专业知识
具备全面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是对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与教育相关的语言学、美学、新闻学及计算机、外语等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些广博的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锻炼的兴趣,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实践中,不断地培养体育兴趣,发现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通过学习的锻炼,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2.2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特殊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更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要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应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论、体育统计学等体育人文科学知识,还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了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求,还要掌握体育教学经验性知识。只有掌握系统、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准确、顺利地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体现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学习和创造的统一。
4.3专业能力素质
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综合。主要有: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等。
4.3.1教育能力
从专业社会学角度来看,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教学活动是表现教师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的主要领域。培养学生是通过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授能力、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和专业扩充能力等。体育教学具有活动范围广、师生交流多、学生个性易显现等特点。体育教师应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及时对学生体育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教育,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中。
4.3.2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之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主见,好表现自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独立思考、单独探索,甚至急于挑战,往往会出现差错或危险。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对体育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两操一课”活动的能力,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能力,担任各项体育赛事裁判工作的能力等。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如体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管理能力,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学校运动队管理能力,学生体育竞赛与群体组织的管理能力,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能力等。
4.3.3教育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使教师工作富有创造精神和活力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问题。体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探索体育本质规律的认识与实践过程。高校体育教师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开展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搜集、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选择科研课题的能力,撰写和评价研究论文的能力,指导和评析学生毕业论文的能力,以及编写体育教材的能力,等等。
4.4良好的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保持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首先,身体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物质基础。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训练、课外群体活动及社会体育等工作等,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否则将难以胜任本职工作。良好的基本身体素质是优秀体育教师的外在表现,身体素质能够直接反映教师对本专业的生存适应性。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内在表现,它不但影响教师其他素质的形成,而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谦虚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平和的心境与幽默的性格等。体育教师外在的身体素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5.结语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发展的核心是专业素质的提升。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构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其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水平。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指导学生身体锻炼的能力、训练的能力等。此外,为了适应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的专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较高的科研能力和身心素质等素质需求。
参考文献:
[1]高亮,孙庆平.浅谈体育教师专业化[J].四川体育科技,2006,(2):113-115.
[2]程晖等.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任务[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10):8.
[3]刘雄军.教育改革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43-44.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地向前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取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几点问题,相应的提出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措施,进一步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3.2
魍车男в镂慕萄е校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考虑,一直受到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正确地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一、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一直沿用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对语文的生字词、句子、文章等的灌输,并要求学生采取机械记忆的方式,对大量的内容进行背诵。长此以往,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并未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单一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辛苦地教学,学生则被动地听讲与记笔记,教学手段非常的单一,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气氛非常的沉闷,既无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又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至语文教学中,甚至部分学生对语文教学提不起热情,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如打游戏、看小说、睡觉等,不仅耽误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也对他人听讲造成干扰。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维护自身权威的形象,缺乏与学生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讲完课堂内容后便直接离开课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此外,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疏远,学生因感到害怕而不敢积极地发言,整个语文教学课堂陷入至沉闷的氛围中,无法保障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一)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提出全面的要求,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与促进者,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位置,学生在教授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更要重视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今后开展自主性的学习,改变一直以来以讲述为主的语文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至语文教学课堂中。
(二)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还有待于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既要在学习上提供学生必要的帮助,又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应改变过于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努力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讲故事、角色扮演、演话剧、朗诵等,让语文教学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除了课堂之内教师要密切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同样要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共同参与打篮球、踢足球以及跳绳等活动,或者开展成语接龙与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三)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期,每天可以接受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大量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将其落实于日常生活,不断地学习与丰富自己,满足新时期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局限于以往的通过书本、报纸等学习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等获取知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并将最近的消息传递给班级同学。
(四)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应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简化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够以声音、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直观的、形象的向学生呈现语文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岗位中, 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涉猎其他专业方面知识,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重视补充与拓展各方面的知识,涉猎如历史、地理、艺术以及哲学方面知识,满足现代化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与学生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夏香花. 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10):175-175.
[2]全昌雄,赵明香.论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J].文学教育(中),2012,07:95-9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专业素质 新要求
据目前小学生语文教程来说,新课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前进,所以我们要以新的理念去看待小学语文教程,老师也要抛弃旧观念、旧思想,要以新时代的观念去对小学生进行教课,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接受,培育出新时代的三好学生。由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求一些高等师范院校改变对师范生的教育模式,对师范生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这不但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增加小学语文教育者的素质修养,加强师资力量,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具体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要广泛、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在文学方面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小学语文老师应具备新的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的教育观念是社会教育活动是否能被人们认知的关键,因为这不但能体现出社会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且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教学观念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要把它当做自己教学观念革新的基石,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满足新课程的需要,这对教学教育模式的现代化非常的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观念下要有以下两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内容。
(1)从宏观的认知角度来说
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初始,这决定这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景,关系到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所以,根据这样的观念,小学教师应该把儿童的智力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育儿童继承学习文化的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儿童学习知识进行整体规划。
(2)从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来说
在语文教育认知这一方面上来说,“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中心思想,目前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是课程的革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关系到一个学生能学好其他知识的根基,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素养提升的关键。”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把语文教育学的教学标准定为“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和对文化底蕴的理解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师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构建方面讲,教师的知识构建是相对单一的,这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在任教当中只是固定于一门学科,这就对老师教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其内容十分的强大,若是教师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怎能对学生进行教课。例如,在课堂生学生提出了为何有民族文化这一说或是民族文化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关于语文的问题,实则又包含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若教师的知识只局限于语文学科,那么教师就无法完好、准确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做到:第一,建立“全科型”教师教学结构,小学语文教师至少要拥有三门或三门以上的专业学科,熟练掌握其知识内容,从而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教学语文教师对教学上要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这一方面是教师自身教学的需求,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很多学科知识来满足对语文教学上的需要,例如,在一个教学课堂上讲到《麻雀》这一文章,有学生对文中这样一句话产生了疑惑,“使得它飞下来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而不是情亲的力量呢”这时教师若是掌握多元化知识,就能做出很好的回答,但若只是有单一的语文知识,那就无从解答。还有一方面是小学教师在学习其他学科后对其理解的角度,所涉及的范围,对其看待的思想方式上是否有深刻的探讨,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有利于对学生的教学,才能把其他学科与语文教学恰当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小学教师的知识广泛了,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小学教师的文学素养没有过多的要求,也没有太多的培育,但新课程的改革就要求了必须着重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专业素养,而在过去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把语文课本上的只是单一的读一遍给学生,没有准确的掌握语文内容的整体和实践,这样使学生丧失了审美观念和文化的熏陶,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例如,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课文时,只是让学生听一听,把课文上的生字写一写,能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若学生把这几项掌握了就算是掌握了知识,那就只能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任何作用,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思维活动、不断创新、体现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培育。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来说历史悠久的定义,小学教师承担着很大的任务,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小学教师在新课改革后必须满足新课改革的要求,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做到符合新课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专业理念是指专业人员对自身专业的性质、标准、价值等的理解判断、期待与认可,指引着专业人员的思考方式与行为举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了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的领域和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四大领域二十项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基本准则。其二十项基本要求中的每一项都含有丰富的内容,本文将结合《窗》对其中的三项要求进行内容剖析。
一、保教结合,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给良好的行为习惯穿上“快乐而多样化”的外衣
教师可以给行为规范穿上“快乐”的外衣,比如儿歌、歌表演等,让幼儿能轻松牢记,既营造了一日活动轻松快乐的氛围,又将相应的保育知识和行为准则渗透在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巴学园著名的《饭前歌》的歌词“好好嚼啊,把吃的东西,嚼啊嚼……”就是用快乐的歌声告诉学生:吃饭要细嚼慢咽。
(二)从改变观念入手,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有些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条条框框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针对其中的局限性,做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措施,弥补家庭教育的偏差和不足,让幼儿的行为习惯更加科学合理。如为了让午饭时间更值得学生期待,小林校长加进了“由谁来说说话”的节目,将“教学生勇敢地在众人面前表达”这一教育目标融入到“吃午饭”这一日常活动中,并根据自己在国外的生活经历,对平时在家里被教导“吃饭时不许说话”的孩子们说:“吃饭的时候,应当尽量让心情愉快,不要急匆匆地吃完,而要花点儿时间,一边说着各种话题一边吃比较好。”
(三)从周围环境中寻找教育契机,让传授的知识不知不觉成为学生的兴趣
保育中蕴含着教育契机,但需要教师细心寻找机会,用心创设环境,精心设计问题,让幼儿在“玩中学”“生活中学”,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不知不觉。如巴学园的孩子们很喜欢散步,而散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拉近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老师指着黄色的油菜花问:“油菜为什么开花,大家知道吗?”孩子们在这样的观察和一日活动中“没有察觉”地学到了各类知识。
二、重视生活对幼儿成长的价值,创造快乐的幼儿园生活
(一)教育者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富有亲和力
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力图成为一个乐观向上、亲和力十足的人,让孩子们都喜欢自己,经常与幼儿同乐,做一位亲切、毫无架子、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教育者。在“电车来了”章节中有一段描述:“孩子们实在太高兴了,一个个欢呼雀跃,扑到校长先生身上,搂住他的肩膀和胳膊。校长先生被孩子们弄得摇摇晃晃的,高兴地笑了起来。”一个深受欢迎的教育者形象跃然纸上。
(二)让真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能手成为孩子们的“老师”
教师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能手,展示各种技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并传授一些在生活中“实用”的知识技能。如在“旱田”老师章节中,校长先生请真正的农民交给孩子们如何种庄稼,他不在乎其他小学“必须取得‘执教资格’”的相关规定,以让孩子们看到“真正的东西”,学到真正的本领为目标,其教育效果也是@著的:“总之,旱田老师不仅教给大家怎么种庄稼,还告诉大家好多好多有趣的事儿,有关虫子啦,鸟儿啦,蝴蝶啦,还有天气的知识。”
(三)直面生活事件和生活遭遇,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死离合的人生
生活中不仅有欢笑和鲜花,也免不了悲伤和无奈。在面对不幸和意外时,教师不一定要封锁一切不好的消息,尽说些美丽的谎言,完全将孩子们隔离在不幸之外,而是试着引导孩子勇敢地直面不幸遭遇,体验生活百味。如小林校长带着孩子们参加泰明的葬礼,在经历庄重的仪式和悲伤的告别之后,孩子们明白了“死”的涵义,体验到生离死别的无奈,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四)制造生活中的小惊喜,共同创造快乐的当下生活
教师可以依据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兴趣以及好奇心强、追求新奇的心理特征,适时安排一些新奇的、让人振奋的活动。孩子们在快乐参与后既开心了一回,又能学到生活技能,经常还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收益。如巴学园里常有一些值得期待的、让人惊喜的活动,如“露营”“试胆量”“野炊”以及不带家长的短期旅行。
三、丰富学生多方面直接经验,以探索作为幼儿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去除不利探索的各种障碍,创设能激发探索欲望的环境
我们应努力创设一个自由而丰富的校园环境,让幼儿乐于探索,并能自由、无障碍地进行各种探索。另外,我们还应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也能在理念、穿着等方面进行配合。如小豆豆最喜欢的游戏,是钻别人家的或者围野地的篱笆,常常把连衣裙和短裤撕破,却乐此不疲。妈妈看了,都由衷地佩服校长先生让孩子们穿“弄脏了也没关系的衣服”的提议。小林校长对家长们常说的这句话“请让孩子们穿上最差的衣服来学校吧”,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们摆脱在意衣服整洁的束缚感,减少孩子们因衣服脏破而产生的愧疚感,从而能够尽情地玩耍、自由地探索。
(二)不对幼儿的自主探索说“不”,让幼儿自己对探索的结果负责
如果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偶尔做了一些“不可思议”的蠢事,教师也不应轻易阻止限制,而是多关注,并交代幼儿“要放回原处”,既满足幼儿强烈的自主探究欲,又要让幼儿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小豆豆珍爱的钱包掉进了厕所,她不甘心地用长舀子往粪坑里掏,可以想象整个厕所和她自己是多么的脏臭不堪。而小林校长看见了,没有阻止也没有帮忙,只是和颜悦色地说:“弄完之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便走开了。小豆豆因为校长的这句话,最后虽然没掏到钱包,但也挺满意的,因为她得到了尊重,付出了努力,不再遗憾了。
(三)以游戏的形式吸引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直接经验
幼儿对很多事情兴趣浓厚,但又限于客观条件和心理因素,不敢或不能寻求答案。教育者可以运用契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形式如游戏,吸引学生克服困难,进行探索,以获得比间接经验更真切、更丰富的直接经验,甚至修正原本通过书本或传闻获取的间接经验。如小林校长察觉到孩子们对“鬼”又害怕又有兴趣,便开展了“试胆量”的游戏,让孩子们分别扮演妖怪和抓妖怪的人,在真实的夜晚真实的场景中去“抓鬼”。结果虽然让人啼笑皆非,但“从这天晚上以后,巴学园的学生们就不再害怕妖怪了。因为,他们知道了,妖怪自己原来也害怕呢”。
一本好的教育名著中,往往蕴含着挖掘不尽的教育智慧和经验。作为幼儿教师,如能将名著的智慧和国家相关文件结合起来研读,必将受益颇丰,既能深入透彻地理解文件内容,又能将历史长河中诸多教育者的教育经验有效地借鉴过来,更好地付诸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一个课堂的掌控者与管理者,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全变革,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课程实施的成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培养自身的能力,形成自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呈现良好的素质与形象。
一、完善自身的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为学生树立为人师表的师者风范,塑造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教师高尚的思想素质包括:高尚的敬业精神,崇高的师德修养,积极的人际合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1.教师要干一行,爱一行
热爱自身的职业,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工作的唯一目标,思想品德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目,它更加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崇高的思想素质,喜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一生的使命去执行。
2.爱护学生,关心学生
教育事业的关注对象就是学生,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才能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下去,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温暖、温馨的学习环境,友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氛围,也是一种教学力量,教师要善于用浓浓的爱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3.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充满教育意义的学科,他是以塑造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争做合格公民为目标的学科。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学科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为他们做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好准备,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关爱学生,还要关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关心人类的发展,站在人类进步的高度来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关注社会发展,关心人类的进步,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提高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是教师组织教学、传授知识的基本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才能有资格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思想品德科目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涵盖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1.知识素质
教师要想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前提是要自身具备高深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本人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形成必备的知识要素,将这些知识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构造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知识的优势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重要作用。
知识素质又分为两方面: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
理论知识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的关键部分,具体涵盖思想品德的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学、心理学等,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而且思想品德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与社会、与其他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实现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灵活应用,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解答问题,使他们获得学习上的快乐。
实践性的知识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运用能力、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等,这些实践能力能够评判一名教师的知识运用能力。
2.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能力,而且也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运用,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力量,还要拥有一定的综合课程的能力,注重与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深入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积极的工作态度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本身,不断开拓、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总结教学经验。
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教师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军燕.浅谈社会文化环境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J].承
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03).
关键词:师德;公共服务性;专业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1-0019-04
程红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孙永敏,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
①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12JZD002)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在我国,教师职业一度被神圣化,蜡炬、春蚕、人梯、铺路石是他们的代表符号。由于社会转型及传统价值观的断裂,指导教师伦理规范的思想根基受到严重冲击。在新师德建设过程中,有学者呼吁“应解除教师身上的传统道德枷锁”,“教师可以去一些合法的娱乐场所,并在非上班时间没有担负教育学生的义务”,由此引起关于师德崇高性与师德底线的争论。这种争论在“范跑跑”事件中愈加激烈,人们莫衷一是,使教师无所适从。“底线伦理说”将教师作为普通人的一般道德与教师的专业道德区分开来,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对教师的专业道德的内涵、本质要求却语焉不详。
一、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伦理的推进
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随着最初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社会对教师伦理规范有了新的要求。传统师德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成为必然。
檀传宝教授曾对传统师德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师德抽象、模糊、未分化,而且不能够体现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例如,传统师德中的“爱岗敬业”“依法执教”“团结协作”等规范是从其它职业规范中演绎过来的,并不能体现出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有学者在详细研究了我国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文后指出,我国传统师德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定缺乏深入的研究,条文表述较为抽象;二是职业特征把握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三是没有处理好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等规范模糊,没有具体的规定和实施方法。诸多条目中,我们只看到了教师应尽的义务,却没有看到教师的权利在哪里。
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教师作为常人的日常道德要求在降低,而对教师的专业伦理与职业承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专业伦理视角下的师德规范应该体现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公共服务性;二是专业自主性。公共服务性是指教师是面向公众提供公正教育服务的专业人员;专业自主性是指教师在专业领域中负担有追求教学卓越的义务,享有教学自由并有权要求他们的专业判断被尊重。
二、教师专业伦理之一:公共服务性
(一)坚守教育公正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及利益协调,比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管理者等。在处理这些人际关系、协调社会利益时,公正应是首要要求。亚里士多德曾说,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汇总,是最完全的德性,因为,在所有德性中,唯有公正是关心他人的善。[2]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论述“作为公平的正义”时提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3]可见,公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首要原则。在一项笔者开展的免费师范生教育调查中,当问到“印象中教师哪一点不好”时,首位的就是教师不公正。可见,公正在教育中居首要地位。教育公正作为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具体体现,其实现对于社会公正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免费性、强制性和义务性,因此其公共性更加浓厚。公共教育的公共性所表明的是教育的正当性或正义性,其核心价值理念包括教育平等、教育正义和教育权利三个方面。[4]因此,教育公平在保卫教育公共性中尤为重要。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到关于保障公正的三项原则:一是平等原则;二是差异原则;三是机会均等原则。作为一名公正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上三个原则。首先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及平等的自尊感。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处境不利的学生,将他们置于和他人平等的位置,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最后,教师应该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坚持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关爱学生”在《教师法》和教师伦理规范中占重要地位,但是教育公正比关爱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公正是社会的中心原则,而爱与同情的原则只是公正原则的补充。
(二)谨防
在这里,笔者将教师权威分为三类,即知识权威、成人权威和职务权威。三种权威都有可能被滥用。
知识权威,指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树立知识权威。有些教师利用知识权威将自己的偏见灌输给学生,例如“赚大钱,娶美女”等低俗的偏见。成人权威,指教师在身体和经验上具有优势。这种优势可能会被滥用,例如体罚、语言暴力等。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应免受任何形式的暴力,暴力包括身体的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语言暴力。《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职务权威,指国家赋予教师的职业权利。比如教师有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分配教育资源等权利。现实中,有些教师利用职权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易”,谋取利益或职位,。
(三)保障个人私域
现代社会的一大进步就是对公共生活和私人领域的划分。密尔在《论自由》中提到:一旦个人行为的任何部分有害地影响到他人的利益,社会对它就有了裁判之权。但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并不影响除自己以外任何人的利益时,那他就没有接纳任何指责或裁判的余地。[5]从密尔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划分的主要标准就是是否侵犯了他人或社会利益。有学者曾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作出划分:个人事务以及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和团体内部的事务,属于“私人领域”,是公共权力不可介入的自由领地;社会共同体所面临的事务或影响社会共同体每个成员的事务,属于“公共领域”,是公共权威即政府权力应该发挥作用的政治领域。[6]在教师专业化时代,应该对教师的公共生活和私人领域进行划分,保障教师的私域。
教师工作之余的生活属于教师的私人领域,教师的自由时间不应该被无偿征用。传统师德规范常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诗句形容教师的无私奉献,但从教师专业伦理角度,就要求保障教师的私人时间。一些地方政府明令禁止教师有偿家教的行为,其实教师进行“有偿家教”如果没有影响到其正常工作,而施教对象不是所在班级的学生,那么“有偿家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被允许。
另外,教师的私人生活也属于私人领域,应该保护教师在私人领域的隐私权、婚姻自由等权利。例如同性恋者或未婚妈妈如果符合作为教师的资格,有能力教育好学生,就不应该受到学校的排斥甚至解聘。根据密尔的论述,教师是同性恋或未婚妈妈都没有损害到其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这部分仅属于他们的私人生活领域,外界没有权利对其进行裁决。
(四)提供教育服务
知名学者郑杰在教育讲演时提到: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教育服务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学校所提供的这种特殊服务是否满足了多方的需求。[7]
郑杰将餐饮服务与教育服务作比较:餐饮服务就是饭店提供饭菜,让顾客们吃饱肚子,还能让他们高兴、满意、愉悦的一种服务。因此,其服务对象是顾客,产品是饭菜,功能是让人吃饱吃好。而教育服务是通过提供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并使其更为幸福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因此其服务对象是学生,产品是课程,功能则是促进学生的发展。[8]笔者认为郑杰的这种比较虽然初听起来比较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他将教育比作服务也具有合理性。在笔者看来,教师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专业人员,教师提供的教育服务应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受益、进步、成功。
一方面,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专业人员,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这一思想有利于消解制度赋予教师的权威,减少甚至消除教师的现象。另一方面,因为教育服务要满足学生多方面、个别化的需求,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树立多元智能的学生观。从学习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潜能。专业伦理视角下的师德规范应该更加强调教育的服务性,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努力打造服务型学校。
三、教师专业伦理之二:专业自主性
(一)追求教学卓越
过去的人们注重师德,认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膨胀,“经师”也越来越难当。教师的个人道德固然能够影响到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与此密切联系的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方法其实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根据亚里士多德目的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目的之一,因此追求教学优异是对教师从教的基本要求,成为每一位教育者的目标。专业伦理的视角要求:教师在个人道德上的“崇高”决不能遮掩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低效拙劣或者准备不足。好的教师必须是追求或达至教学优异乃至卓越的教师。
终身学习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2008年,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终身学习”纳入师德规范的一个维度,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1995年《香港教育专业守则》第二章规定教育者有义务“通过各种学习途径不断提高专业才能,充实对教育及世界发展的认识”。美国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在理念、制度、政策、方法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努力,例如《明日之教师》《以21世纪教师武装起来的国家》等报告。可见,终身学习在教师专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终身学习表明教师不断追求教学卓越。
追求教学卓越,指教师作为学生促进者,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不断地提高自己,以达到最优效果。一方面,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不仅应该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而且应该拓宽自己的视野,努力汲取各方面知识,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师应该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二)尊重教师专业判断
教师自由是保障和促进儿童自由的条件,是关于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自由。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因此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成为各国一致崇尚的基本原则。在美国,虽然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的教学自由,但是却通过法院一系列的判例确立。例如联邦最高法院在1967年的“凯西安案”中,首次把教学自由明确地纳入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保护之下。[9]1995年《香港教育专业守则》第三章规定,专业工作者具有“在教学自由的环境中工作”的权利。我国《教师法》第二章中规定教师具有教育教学权,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教学自由,但是也暗含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自由受到很大程度限制。一方面,受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按照考试大纲进行选择。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教学盛行。有些学校利用网络资源代替教师教学,学校指定某些优秀教师录制教学视频,供全校同级学生使用。再者,有些学校为了追求教学标准化,学校统一设计标准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让教师完全按照计划进行教学,没有给教师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此,便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剥夺了教学自由。
教师的教学自由要求尊重教师专业判断。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知道怎么做才符合儿童最大的利益,由此作出自己的决定。这种专业的判断不应该被校长命令、家长要求、媒体质疑所干扰。1995年《香港教育专业守则》第三章规定教师有“对各种资料和观点,包括有争议性问题,运用专业判断加以陈述、演绎和批判”的权利。美国教师专业誓词中提到“我认识到有时我的努力可能会冒犯特权和有地位的人,可能会受到偏见的反对,但是我仍将坚守自己的信念”。这些法则体现了对教师专业判断的尊重。专业伦理视角下的师德,呼吁这种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专业判断作出制度保障。
(三)保障学术自由
中小学教师言论自由的依据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公民权,另一个就是学术自由权。按照《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教师的学术自由是言论自由在专业领域的表现,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相对自由地发表对某物某事的个人见解。
当然,教师的言论自由并不是无限的,教师发表的言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必须与所授科目的内容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第二,必须是事实性的,而非价值判断式的;第三,必须是建设性的,而非全盘否定式的。[10]因此教师应该在遵循职业道德和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充分使用学术自由权,培养学生理性探究的能力。
现实中教师的学术自由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首先,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学术自由的意识比较薄弱,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照本宣科。其次,有些教师害怕说出自己的观点,害怕遭到他人的质疑和指责。提倡教师的学术自由,有利于帮助教师突破传统机械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意识,贡献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才能。
专业伦理视角下师德规范的新要求,即公共服务性和专业自主性,更明确了教师这一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前者主要是对教师责任、义务的要求;后者更多是对教师自由权利的保障。两者相互支持,相互制衡,缺一不可。较之于传统师德,新规范既立足于当前,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师;又具有前瞻性,培养优秀的未来教师,这两个要求应该成为教师为适应未来教育趋势而自觉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10.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格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4.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4]朱家存,周兴国.论公共教育的公共性及实践表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38-43.
[5][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顾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79-80.
[6]燕继荣.私域、公域的分野 自由、权威的统一[J].探索,1994(3):47-51.
[7][8]郑杰.没有办不好的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28,42-45.
1.职业资格能力要求的目标
芬兰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能力要求涵盖了学前教育工作中的教学、保育、教育协作、工作环境、服务设计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它的目标是确保获得职业资格者在知识、技巧和能力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例如,文件中要求获得职业资格的幼儿教师能够根据幼儿教育学的原理完成工作。通过职业核心模块的学习,幼儿教师能够在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有专业的需求时,处理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在交互中促进儿童发展获得学习体验,尊重家庭为幼儿教育重要一方,根据教育伙伴关系的原则,鼓励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承担重要角色。通过专业发展模块的学习,幼儿教师了解自己的专业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知道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工作。幼儿教师能够创造性和个性化地进行教学活动,能够意识到儿童普遍的和特殊的需求,并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幼儿教师能够在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尊重多样性和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作用。掌握了服务支持技能,幼儿教师就能够观察目标群体需要,并设计、开发和评估服务。
2.职业资格能力要求的结构
芬兰的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能力要求采用的模块化的方式,在形式上分为必修和选修。学习者完成规定模块的学习要求获得资格证书,如果想获得职业能力的深入发展就需要学习可选模块。必修模块是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能力的核心,包括关心和指导孩子成长、面向家庭和社区的幼儿教育工作、教学活动等三个模块。关心和指导孩子成长模块的职业技能包括14个方面,内容涉及熟悉儿童发展的阶段知识,能观察和处理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保障儿童基本保健和安全,能胜任幼儿活动设计和语言教学等方面。教学活动模块涉及12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组织能力,将道德和宗教教育融入教学中的能力,与家长合作、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指导儿童交流和关心他人,环境教育,熟练运用教学媒体,与同事合作能力等。选修模块包括选面向全体学习者的模块、能力提高模块、针对职业教育中选修模块(培训机构不做要求)。面向全体学习者的选修模块的内容包括:教学表达技巧,应对家庭和儿童特殊需求提供支持和指导,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技能、宗教教育与服务提供。在选修模块中,各地的管理者可以根据本地实际设计学习内容作为能力结构的一部分。能力提高模块主要是提高学习者的视野,为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职业能力的深入与提高、商业运作、职业发展、专业特长等。针对职业教育中选修模块对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提出的要求,学习的内容包括语言、数学、物理和化学、健康教育、文化和艺术等方面。而对于选修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文化知识和社会道德等方面。
二、芬兰幼儿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特点
1.将终生学习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能力
在芬兰幼儿教师资格能力要求文件中,将终生学习的关键能力定义为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学习者在未来和新的条件下应对工作环境变化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这是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反映了个体智力在不同的条件下的灵活性和管理能力。它是提升职业素养的前提条件,通过学习能帮助学习者能够跟上社会的变化,并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他们还在一个人的个性的生活质量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结构化设计的统一性和多样化
芬兰的幼儿教师能力要求体现灵活性特点。在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中,既有基本的知识、能力、技巧等知识结构的要求,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又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在芬兰的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框架中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并将模块的要求设置为必修和选修的方式。在选修模块中针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又分别做了区分。在内容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既包括针对不同语言、宗教群体的专业要求,又有针对学习者个性化的内容,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在模块内部结构上采用逐步细化的方式,对模块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结构化的设计使学生在完成必修的模块后,能够独立选择学习内容。这样更适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特点或未来就业的方向,设计出个性化的职业能力的学习路径。对于职业学校和技能培训机构来说,这能有效避免师范生的能力培养和用人要求存在错位。这些详细的解释能够帮助教育提供者和企业通过对条例的重新组织完成联合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育提供者尽可能地与未来的雇主合作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完成资格证书学习的计划。这样就需要为学生提供灵活的条件完成职业资格证的学习,使学习者的职业规划更加具有可持续性,也为学校节约了培养成本。
3.混合式的评价方式
在芬兰的职业能力要求中,教师专业技能的评价是用来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就、指导和激励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支持其专业的发展的。评价要根据描述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深入地考察学习者对能力要求掌握的程度,评价的过程要与能力要求一致。职业技能评价是一个过程,注重收集评估资料,并强调记录评估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评价中要对学习者的能力信息进行收集,使其成为其专业成长档案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长档案袋是学习者、教师和雇主了解其专业能力水平的重要依据。评价涉及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力的评价、教学技巧的评价等,对于这些内容的评价,在评价量规中包含三个能力层次的评价标准,每个等级都有详细的描述。评价的内容包括工作过程、工作方法、设备和资源、基础知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
在面对当前新世纪新时期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而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当前教育深刻变革的浪潮中逐步走向历史发展的前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以人文本”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语文教学更加关注的是对人的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培养,使得语文创新教育发展的意义日渐凸显出来。
一、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就意味着改变,推陈出新,求“变”与“新”的相契合;创新教育则是在于培养人的创造力,以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意识、能力上的开拓创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力培养。因此,把创新教育恰当地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与之巧妙地相融合,就显得尤为关键,而语文教学同样也离不开创新教育,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与生机。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在面向实践本身的过程中,对于语文教师的理解会有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以往单纯教学的执行者,而是语文教育发展的探路者、思考者、实践者。在中学语文创新教学发展的路径上,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及主体地位都受到了重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源泉,基于这一点的重要性,作为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的工作者更应该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落在为了学生,为了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奋斗,提高自身教学专业素养,为语文的创新教学练好基本功,扎实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
二、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1、基本教学技能薄弱。语文的基本教学技能是语文教师创新教育综合素质能力达标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目前仍有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于教学技能的认识不到位,理解单一化,认为自身就是语文教学的教书匠,成为语文知识的拥有者即可。实际上这是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探究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的教学技能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还应具备教学计划能力、钻研能力、洞察能力,这是面对语文创新教育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2、教师角色转变僵化。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的影响力依然存在。语文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在启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开拓学生思维创造力。然而,目前还是有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转化角色的过程中变得僵化,甚至还是在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一味地灌输式学习,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下创新教育发展的需求。
3、教师综合性学习认识不到位。语文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综合知识,这是语文教学过程能够游刃有余的知识源泉。可是,一部分教师还是机械式地学习基本语文知识,墨守成规,不能做到与其他学科相交叉,扩展知识面,更不具备综合学习的能力,这都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真正达到创新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三、创新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
1、提高知识素养,转变固有教学观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做好语文创新教育工作,就必须提高自身知识素养,这涵盖了专业基础知识、广博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三方面的提升,转变以往的僵化教学观念为教学的创新者,这样才能随时应对挑战,践行新的教育理念,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使创新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升教学技能,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学习工程,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开启学习这门基础学科的兴趣,就应该提升自身教学技能,具备计划能力,为不同层次学生做好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具备钻研能力,梳理教学内容,在脑中形成教书育人的框架,从而达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针对中学语文的人文性,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教师更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掌控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转变教学方法,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创新教育中的作用,以此开启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提升能力素养,转变课程教学理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以创新教育作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主旋律的今天,语文教师提升能力素养,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摆在了重要位置。事实上,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实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创新性,而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转变以往的课程教学理念,是保证创新教育的源泉,更是启迪学生学习兴趣的风向标,进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事业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动力,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努力把工作做好的执着追求。学前教育专业更应如此。
1.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对事业的爱是建立在对事业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素质的提高。有了这种认识,学前教育教师才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也才会增强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工作才会倾注满腔的爱和热情,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任何情况下,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对学前教育事业不热爱,就会把学前教育工作单纯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中处处被动,时常感到苦不堪言,一有机会就想办法改行,这种人是胜任不了幼儿教育工作的。
2.要热爱幼儿
学前教育就是幼儿教育,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和幼儿间的良好关系,可以使幼儿乐意接受教育。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爱幼儿,对待幼儿态度温和、宽容、不偏爱、尊重幼儿的人格,保护幼儿的合法权益,做幼儿的老师也做幼儿的朋友。
3.要具有较为扎实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
学前专业教师在就职前,必须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学前教育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学习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教师掌握学前教育规律,提高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实际上,每个教师都是按照自己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观点和看法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他在教育过程中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对儿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学前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学前教育知识,关注教育形势的变化,研究教育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4.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
学前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好幼儿。而观察是了解幼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由于幼儿自身控制能力差,情绪易外露,其内心活动,身体状况常通过表情、动作或简短语言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学前专业教师在班级组织管理中,肩负着重大职责。从教育内容看,有德、智、体、美诸方面;从工作任务看,有保育和教育两方面;从教育途径看,有集体教学活动、劳动、游戏、日常生活活动等;从组织形式看,有集体、个别、小组活动等,教师要将这些内容和活动形式,合理计划,科学安排,并做出最佳方案,促进幼儿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彼此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彼此协调,达到默契的过程。沟通的方式主要有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等。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
5.要具有教育研究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49-01
教育部2009年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内容和结构上更突破性地将职业模块作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有效推动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但目前来看语文教学中的“职业化”特色并不明显,为专业服务的意识也不强,教师在授课时无视学生的专业属性,其结果必然是让语文陷入教师叫苦、学生痛苦的尴尬境地。要有效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让学生在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中提高职业能力,从而认同语文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一、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拳头”专业,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事业更加重视,家长、园长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应根据幼教行业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根据我校学生目前的情况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训练。1.阅读理解能力,能根据职业需求,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具备较强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解读领悟能力;?2.口语表达能力,能根据语言环境,借助语气、表情、肢体动作恰当地表情达意;3.语言交际能力,能根据工作需要,准确、清晰、得体、有条理地进行沟通与交流。4.文字表述能力,能根据岗位需求,正确编写教学案例以及相关的应用文体,格式规范,用语准确。5.活动设计能力,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教学活动项目,引导幼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立足职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一本教材要满足所有专业的能力需求显然是不现实的。新课改要求我们对现行的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我们的标准是舍弃那些远离时代背景又脱离专业能力训练的,增添一些既能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又贴近学生兴趣的内容,并按照阅读理解、口语表达、语言交际、文字表述、活动设计五种能力训练的模块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为此,我们立足专业需求,根据我校使用的人教版的《阅读和写作》教材与高教版社中职《语文》教材相结合,选取更跟适应职业需求的内容,如加强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利用学校图书馆借阅《演讲与口才》等等,调整的课程内容,既不失语文课高雅的文化品位,又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职业能力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应用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见习的机会和网络资源,将学生分成小组收集幼儿园的教案,分学科,分时间段的汇总并装订成册发给学生保留,养成学习和积累教学资料的习惯。利用教室中的黑板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设置“文学欣赏”、“每日一练”、“儿园教案设计展评”等栏目,展示学生的作品,这样不仅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
模拟专业与岗位实况,借助专业实习培养学生语文技能。实用性、应用性、职业性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精髓,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现场实践性教学很难频繁的实施,多数情况下只能进行模拟仿真教学,因此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策划出仿真度高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幼教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综合演练的大舞台。比如讲“求职应聘”知识时,我们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幼儿园招聘场景的资料片,然后由各个学习小组组织策划,选出代表模拟招聘,学生自觉地进行分析、交流、对话沟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应用、应变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作业设计贴近学生,体现专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