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5:54: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通货膨胀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2012年年初以来,我国通货膨胀表现出总体水平较低、CPI温和增长、PPI持续负增长以及CPI与PPI持续背离等方面的特征。出现这些特征有国际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问题仍未解决、刘易斯拐点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价格传导机制不畅等多方面的原因。新时期的通货膨胀特征可能对市场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在总结通货膨胀特征、原因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通货膨胀形势下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通货膨胀;特征;背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26-02
物价稳定是维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稳定企业生产发展和保障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重要条件,各国政策制定者都把维持适度的通货膨胀作为其政策目标。近年来,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正确认识通货膨胀表现出的新特征,分析新特征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当前通货膨胀的特征
通货膨胀反映的是物价总体水平,学界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有多种,主要指标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GDP平减指数等,其中应用最广、最受重视的是CPI和PPI。通过分析近两年我国CPI和PPI的走势可以看出,当前通货膨胀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总体价格水平不高。2012年1月以来,CPI均值为26%,PPI均值为-19%;2013年1月以来,CPI均值为25%,PPI均值为-22%。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完成2013年政府预定的35%的通货膨胀目标几成定局。其二,CPI温和增长,PPI持续负增长。2012年1月以来,尽管CPI始终维持在低位,最低值为17%,但低于2%的月份只有三个月;PPI方面,除了最初的两个月为正之外,其他月份都表现为同比下跌,在2012年9月,同比跌幅高达36%。其三,CPI和PPI表现出较长时间的背离。从2012年1月至今,CPI与PPI之差始终保持在32%以上,最大值达到55%,其均值高达45%。其四,CPI中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是拉动CPI的主要力量,居住价格逐渐成为拉动CPI上涨的新的重要因素。2012年1月至今,食品价格平均拉动CPI上涨14%,对CPI上涨的贡献超过50%,而2013年1月以来,居住价格对CPI的拉动均超过05%。其五,生产资料价格下跌是PPI同比下跌的主要原因。2012年1月至今,PPI分类指数中生活资料平均同比上涨1%,而生产资料平均同比下跌26%,其中,加工工业和采掘工业的下跌尤为显著。
2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通货膨胀作为价格总水平的反映,其变动既受供给和需求等实际变量波动的影响,也受货币供应等名义变量波动的影响。具体而言,当前通货膨胀出现上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全球经济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尽管美国经济有复苏迹象,欧洲经济发展的紧张形势有所缓和,日本经济受“安倍经济学”影响有所起色,但美国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政府债务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欧洲方面债务危机的警报尚未完全解除,日本方面“安倍经济学”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并且上述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面临逐渐退出的问题,总体而言,全球经济形势尚不乐观。这对中国经济和通货膨胀水平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外需不振,从而影响总需求,进一步导致通货膨胀水平较低;二是受经济低迷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或处于振荡态势,输入性因素对通货膨胀起到一定的压制作用。
其二,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速下降,使中国经济总体增速趋缓。一方面,受国内刺激消费政策影响,消费增速并未有大幅下降,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然有限;另一方面,受“四万亿”投资后遗症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内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增速趋缓,总需求不振成为低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其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未解决。从具体行业来看,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的去产能化过程仍然步履维艰,上游供给过剩,下游需求不足,导致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表现在价格水平上就是PPI持续同比负增长。
其四,中国逐渐通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总体规模持续扩张,加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中国逐渐通过刘易斯拐点,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具体表现就是多数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连续上调,农民工工资水平持续上涨,表现在通货膨胀上就是服务类价格的持续上涨,这也直接导致商品篮子包含服务的CPI上涨速度快于不包含服务的PPI,从而二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背离。
其五,部分领域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上游价格向下游传导不畅。目前,在产能过剩行业,部分地区还存在行政力量主导的情况,为了保证就业和税收,即使产品价格下跌仍要维持生产,导致市场调节机制失效,上游价格的下跌无法向下游传导,这也是导致CPI和PPI背离的重要原因。
3通货膨胀新特征的影响
通货膨胀水平较低以及CPI与PPI背离是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突出特征,这两大特征对经济发展存在重要影响,要主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会影响到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以及消费、投资决策行为。一方面,较低的通货膨胀会影响人们花钱的意愿,影响消费增长;另一方面,PPI持续负增长导致产品出厂价格偏低,企业利润下降,影响投资的积极性。通货膨胀对消费和投资的负面影响会延缓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大稳增长的压力。
其次,从政府的角度看,低通货膨胀为宏观调控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在复苏前景不明、经济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政府可以在不违背调结构、促改革大方向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刺激,而不用担心出现通货膨胀失控的危险。具体而言,可以在一些市场主体投资意愿较强、项目回报有保障的领域加大投资的力度,对于一些急需资金、风险较小的行业实施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
再次,CPI和PPI的背离可能会导致上游企业经营不利的局面有所恶化。一方面,上游企业出厂价格低迷;另一方面,CPI仍然温和上涨导致公众生活成本上升,进而导致企业员工成本上升,CPI中食品价格的上涨也会导致上涨企业承受一定的成本压力。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会导致上游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
此外,PPI持续负增长为抑制产能过剩提升了契机。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低迷是由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因此,要解决PPI负增长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着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通过降低产能解决出厂价格持续低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出厂价格低的时期降低产能也可以减少企业损失。
4应对通货膨胀新特征的对策
在当前新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形势下,为进一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首先,要在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一方面,在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扩大内需,消化制造业、采掘业和加工业的较大产能;另一方面,在劳动力持续上升的背景下要引导企业合理应对工资水平持续上涨的问题,充分估计由此带来的企业成本上升、服务类价格水平上升所引发的物价上涨问题,采取微观的价格调整政策。其次,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如果经济持续下行,就需要把稳增长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刺激政策。比如,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为前提,重启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可以重点通过盘活货币存量的方式适当扩大货币供应,对于一些有利于调结构和稳增长的行业放宽借贷政策。再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特殊行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避免行政力量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干预;要加强市场配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上下游之间的价格能够有效传导,发挥价格调节市场的作用,避免价格传导不畅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黄益平,王勋,华秀萍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J].金融研究,2010(6).
[2]李勇辉,王丽艳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OL].当代经济管理,2013(8).
[3]吴军,田娟结构性通货膨胀解析——基于当前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8(9).
[4]谢家智,张明工农产品价格预期异质性与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
[5]杨继生通胀预期、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J].经济研究,2009(1).
一、引 言
近些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这些现象集中表现在经济增长、通货膨
胀、货币供应量与就业等变量的关系上,它们之间的变动,西方传统的经典理论已经难以对其进行解释,因此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方法和视角。如滞胀(Stagflation)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所发生的经济综合症。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而在2006年,中国经济实现10.7%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延续了自2002年以来高增长、低通胀的增长态势。在任何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看来,滞胀是中国经济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滞胀”是指物价上涨较快,一般超过5%或者更高,但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和经济衰退,而这些现象与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恰好相反。但是,经济停滞与物价上涨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胀”问题的典型特征,在不同国家或者在同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滞胀”问题可能呈现不同的特征。①我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正体现出一种非典型的滞胀。这种非典型滞胀有以下两个特征: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缓慢,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显性就业;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的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结构的严重失衡,这种经济结构失衡表现为,高资产值行业的资产价格迅速上涨,部分行业出现通货膨胀的同时,另一些行业出现紧缩,从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长期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将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
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典型的滞胀研究
关于滞胀特征的研究,存在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另一种思路则根源于货币数量论。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部分地主要研究,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到底是促进作用、还是促退作用、甚或是中性论。另一部分文献则研究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作用。以弗利吉斯、西尔斯(Seers)、贝尔、泰勒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先后提出了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以坎普斯、哈伯格、沃格尔和蒙代尔等人为代表的反通货膨胀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起消极影响作用,他们将通货膨胀必然会导致阻碍经济增长的低效率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扭曲论”;以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当政策效应被人们事先预期时,通货膨胀政策对经济的实际产量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为了验证通货膨胀到底对经济增长起什么样的作用,W・琼、P・J・马歇尔(1986)运用56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对此进行了经验检验。[1](10)经验的结果,只有埃及和乌拉圭两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其余国家和地区都表现为负相关或者不相关。从验证的结果上看,似乎是“促退论”和“中性论”占据了上风,但事实并不如此简单。②[2](145-161)其实,之所以得出了这样的经验结论源于这种验证的理论模型上的假定前提。
在许多研究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率作用的文献中,如Fuhrer(1995)、[3](41-46)Gordon(1997)、[4](11-32)Staiger、Stock and Watson(1997),[5](33-49)均采用随机游走表示通货膨胀的预期,即假定厂商对价格的预期等于上一期实际价格水平。假定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则通货膨胀率就等于国内产品价格变化率,即π=p,πe=pe,进一步假定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等于上一期实际通货膨胀率,即πe=π-1。这样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可以表示为:
π-π-1=F(g-g*),F′>0,F(0)=0 (1)
其中g为实际经济增长率,g为自然失业率下的经济增长率。(1)式表明,通货膨胀变化率是经济增长缺口的增函数。
陈玉宇、谭松涛(2005)用我国1990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2季度的季节时间序列,依据上述理论推出一个自回归模型对该理论进行了经验验证,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正相关关系,当自然失业率下的经济增长率既定时,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的增幅越大。且测算出中国当时的稳定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率是9.8%。[6](23-33)另外,在10%的置信度范围内,中国的稳定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率在6.6%―13%。按照这种研究方法判断,如表1,中国经济近年的实际增长率均在10%左右,正是处在稳定通货膨胀率的经济增长率范围内。因此,可以说在目前的中国,是不可能存在滞胀的。
从这些研究看来,目前的中国经济并不存在滞胀。同样或者类似的方法与结论也可以在国外文献中找到。但是,这类经验研究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在现在的理论框架下,实际GDP(RGDP)是根据名义GDP(NGDP)指标减去国民收入平减指数获得的,而由于平减指数很难统计,各国一般以通货膨胀率替代这一平减指数来计算实际GDP,即Ln(RGDP)=Ln(NGDP)-π。这样一来,实际RGDP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关系,甚或是不相关的。都应该视为正常现象。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鉴于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非典型滞胀特征,这里不展开论述。③但是,我们结合M2和M1的增长率缺口,可以先得出一个直观的判断。
按照货币数量论,MV=PY,取对数我们有:
LnM+LnV=LnP+LnY (2)
如果假定在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为既定常数,那么由(2)可以近似的得到这样一个推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缺口=通货膨胀缺口+实际GDP增长率缺口
但很明显,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实际GDP增长率缺口与通货膨胀率缺口之和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缺口并不存在这样近似的数量关系。以2005至2006年为例,经济增长率缺口与通货膨胀率缺口之和,就要远远大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缺口。
三、非典型滞胀特征I:高增长与低就业
所谓非典型滞胀特征,首先是源自分析方法和视角的不同。典型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分析,通常关注的经济增长率高低和通货膨胀率高低之间的关系。而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是一种基于实物与货币的二元经济背离的分析方法,或者称纯货币经济分析方法(刘骏民、伍超明,2004;柳欣,2006)。[7](26-41)这种实物与货币的二元经济背离的分析方法,是可以从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的分析方法中找到根源的。总的来说,非典型滞胀特征的研究,首要的就是要摒弃诸如实际GDP这样的概念,从完全名义的、货币量值的变量间探索滞胀这一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8](60-69)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中的非典型滞胀特征。
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一致的看法是经济增长能够带动就业增加,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速度就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但是,近年来,发生在中国的现实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同时出现(龚玉泉、袁志刚,2002)。[9](35-39)国内很多学者为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李红松(2003)从技术进步引起的不同的就业弹性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影响。李红松认为,技术越是进步,产业结构越是向资本密集型调整,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弹性很低,不利于解决失业问题,因此,在比较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比重之后,提出要提高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权重,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就业弹性的提高;[10](23-27)蔡、都阳、高文书(2004)使用三角模型(Triangle Model)对通货膨胀进行了经验估计,针对“高增长、低就业”现象,他们认为,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自然失业率作用不显著,这类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周期性失业方面。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应该是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推动高就业产业发展;[11](18-25)郭军、刘瀑、王承宗(2006)将中国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进行了比较,数据显示中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与泰国相当,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过了美国,而第三产业不仅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如孟加拉国。因此,文章的最终的结论是,在调整总体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改善就业水平,其主要的目标也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12](24-31)
上述研究无疑深切了解了高速经济增长下的低就业问题的原因和对策。但是,“高增长、低就业”之所以作为非典型滞胀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因为其关系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所以,对了增长与就业问题的研究仅仅从问题的本身出发是不够的。因为,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目前的失业率在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中,并不是高的,见表2。就业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关键,是因为就业率直接关系到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而后者决定了收入流量在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分配。
从货币经济的视角来看,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维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富余人员,但是更为深刻的影响还是造就了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局面,收入流量向富人手中集中。另外,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就业逐步市场化,企业拥有了用人自,近年来,向社会集中排放了大量富余人员。就业政策转变导致就业弹性水平阶梯式下降,而与此同时工资水平却由于失业的压力仍然持续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这就更进一步地恶化的收入流量失衡的格局。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施以增长速度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思路,为了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生产领域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越来越快,而资本有机构成越高,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越明显,完成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力数量就越少。在技术上的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必然在货币流量上表现为,货币收入更多的成为利润,更少地成为工资。关于这一点就涉及到了非典型滞胀的第二个特征―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失衡。
四、非典型滞胀特征II: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失衡
从1978―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近三十年以持续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这种增长速度一直是建立在政府的高投资率上。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0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1.82%,2003年这一比率上升为8.1%,2000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5.19%,2003年这一比率下降为3.43%。而同期,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即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左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拉动率分别从2.39%下降到1.07%、2.23%下降到-0.16%。而这两个国家的最终消费支出的拉动率分别从3.28%上升到3.75%、1.60%上升到3.61%。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投资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而我国目前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为了缓解高速经济增长与低就业的矛盾。政府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发展,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率。但是,由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工资收入偏低,进一步恶化了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矛盾,从而最终导致长期有效需求不足。
以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为例,考察1998年以来,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资产原值,我们会发现,尽管1998年之后经济经济增长放缓,但企业的资产原值却一路上升。从1998年的64832亿元,增至2003年的105557亿元,2005年末则达到143144亿元,比1998年整整增长了一倍多。实际上,这一阶段经济投资增长率有所下降,而国家财政投资和相应的银行配套资金主要被用于基本建设支出,才促成了企业资产值的增加。
企业的资产值增大,必然造成折旧和利息的支出成本,相反却可能挤压工资收入的比重。相反,从1998年以来,以国有企业为例,国有企业的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速度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利润增长率均远远高于工资增长率(见上图)。1998年的增长率为8%,但之后连续下降,2003年,2004年,2005年的增长率分别为7.1%,6.7%,6.5%。这和名义GDP的增长和企业资产值的上涨对比明显,充分暴露了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比例的失调。
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失衡,导致资金流向高资产值的行业,从而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样一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低,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必然导致长期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失衡和经济增长停滞。
五、小 结
目前,非典型滞胀特征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关键。综上所述,非典型滞胀特征,其实是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全新视角的高度概括。它包括或者表现为:
(1)高增长、低就业。经济高速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导致高资产值的行业迅速增长,但由于这些行业的就业弹性低,而这些行业又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而直接导致在总的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的低就业率。
(2)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失衡。一方面,为提高就业率所采取的发展劳动服务业的产业政策,是以“低工资、高就业”为依据的,因此,这些政策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降低,而利润占GDP的比重相应的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工资收入占GDP比重降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下降,所以经济增长进一步依赖于投资需求。也正是因为,对于投资需求的畸形依赖,在长期,必然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停滞。
注 释:
①“滞胀”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不同的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为典型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在日本表现为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而在我国表现为经济快速增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
②巴罗就曾指出,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和影响方向,目前尚无定论(Barro,1996)。
③简单的说,就是应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分析出发,用名义GDP指标替代根本不存在的实际GDP指标作为分析的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缺口 (在长期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既定),应近似于名义GDP的增长率。
主要参考文献:
[1]W・琼、P・J・马歇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于促进论者和促退论者见解的国际论证[J].经济学译丛,1987(10).
[2]Barro.R.J., Inflation and Growth,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1996, (78)
[3]Fuhrer, Jeffrey C. 1995, The Phillips Curve is Alive and Well, 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March-April.
[4]Gordon, R. 1997, The Time Varying NAIRU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Policy,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1).
[5]Staiger, D., J.Stock and M.Watson.,1997, The NAIRU, Unemployment and Monetary Polic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1).
[6]陈玉宇,谭松涛.稳态通货膨胀下经济增长率的估计[J].经济研究,2005(4).
[7]柳 欣.经济与中国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6.
[8]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J].经济研究,2004(4).
[9]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2002(10).
[10]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4).
[11]蔡日方,都 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9).
[12]郭 军,刘 瀑,王承宗.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背景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5).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nflation:
Non-typical Stagflation Characters
Yin Bibo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has some new features, the coexistence of high growth rate and low employment rate, the non-equilibrium of capital stocks and income flows. This phenomenon can not be explained by a traditional typical stagflation theory. Therefore, constructing a new perspective and method to analyz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is needed. Based on a pure monetary economic analysis metho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nflation can be interpreted as an economic phenomenon with non-typical stagflation characters.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美国爆发了继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经济危机――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蔓延到金融领域,随着雷曼兄弟等世界著名投行在危机中纷纷倒下,次贷危机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其中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受到的冲击最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场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2007年上半年,我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通货膨胀带来了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生产成本上涨、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扩大等问题。直到2008年8月以后,通货膨胀的压力才有所减轻,历时1年多的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就通货膨胀问题展开论述。
一、通货膨胀的性质
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一直都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学术界也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的,关于通货膨胀的权威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或物价总水平的普遍的持续的上涨”,因此又称他们为“物价派”,其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另一种学派是“货币派”,其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通过货币数量论证明了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决定因素。目前,国内经济学家大多是综合二者即通过研究物价和货币数量的两种经济现象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如果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同时还伴随着经济过热,这种现象就定义为通货膨胀;反之,即为通货紧缩。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国外的经济学家一般将其分为四大类: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通货膨胀也可以从一国传导到另一国,显示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这正是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弊端之一。
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三种,其中CPI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它通过衡量居民的生活费用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当CPI超过5%就可看作是严重通货膨胀,CPI在3%~5%之间是温和型通货膨胀。2007年我国CPI指数从年初的2.2%上涨到年末的6.9%,全年涨幅4.8%,通货膨胀还是温和型的。
二、从“价格”出发解释通货膨胀成因
(一)结构性通货膨胀。2007~2008年度,通货膨胀率先在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上体现出来了,具有明显的“结构化”特征。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成品上涨31.7%,蛋类上涨21.8%。导致农产品涨价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政策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粮食生产成本增加,而市场的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旺盛,使得供求不平衡,价格也就被推高了。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带动了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雪灾,南方农产品供给不足,北方大量粮食、蔬菜、猪肉等物资运到南方,加大了成本,农产品的价格自然就上涨了。2008年1~2月份,我国CPI创新高分别上涨7.1%和8.7%,足以证明通货膨胀的规模不断扩大。
(二)输入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此次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次贷危机产生后,大量的资金从金融市场流向商品市场寻求避险,这些热钱的进入大大推动了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从而推动了我国进口产品的价格,引发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也普遍涨价。我国是世界上进口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在石油和铁矿石进口上一直是世界进口大国。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7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2007年第一季度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目前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大豆、植物油进口超过50%。2007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涨价,屡屡突破每桶百元大关;铁矿石价格上涨9.5%,2008年则上涨65%~71.5%,这使国内依靠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成本加大,导致国内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压力。
(三)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007年至2008年6月,我国经历了高通胀和高增长的发展历程,这与我国特殊的经济增长结构有重要关系。传统上,拉动需求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支出是总支出的主要力量。在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总量的2/3左右,其次是投资和出口。而在我国呈现相反的格局,消费只占GDP比例的50%左右,而投资和出口占比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2006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由50%、50.1%和-0.1%转变为39.2%、41.3%和19.5%。投资超过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07~2008年固定增产投资增速在25%左右。出口增长的速度也很快,2005~2007年出口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投资和外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国内能源、燃料等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产品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加大了国外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力,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三、从“货币”出发研究通货膨胀的根源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经济中存在过多的货币将会导致物价上升,纸币贬值。下面就从货币方面来探讨一下通货膨胀形成的根源。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超额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收支已经持续多年顺差,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顺差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另一方面是我国鼓励国际来华投资的政策,吸引了海外对华投资逐年增加;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大量短期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就是外汇储备不断膨胀,到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达到2万亿美元。如此大量的外汇储备也带来了隐患。由于我国采取的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升值有很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障人民币不至于过快的升值影响出口,政府不得不用买汇的方式买进大量的美元,使得外汇占款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对应的是人民币的投放增加,基础货币扩大。2001~2007年我国的货币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年增长幅度分别为7.1%、9.62%、10.93%、12.05%、16.99%,货币增长速度大于GDP增长速度,因此外汇占款的通货膨胀效应更加显著。
(二)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货币需求,造成货币供需不平衡,供大于求带来了价格的上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源于投资和消费的矛盾,由于我国居民长期存在保守的消费意识,加之落后的金融投资观念和投资领域狭窄,居民将大部分收入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银行,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银行吸收的存款越多,用于投资的资金就越多,在缺乏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银行为了最大化地盈利不断放贷,信贷膨胀带来的是投资过热,投资的增长又会增加国民收入,一旦投资过热,通货膨胀问题也就产生了。
同时,关注国际市场的资本动向,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是不可忽视的外因。由于美国长期推行的低利率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美元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2007年以来,美联储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继续加大美元的发行量。美元供给量的快速增加,加大了美元贬值预期,大量资本流入其他国家寻求庇护,加剧了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
四、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综合性措施
(一)货币政策手段。2006~2007年央行频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通货膨胀。央行先后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共15次,仅2007年就达到10次,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提高到年底的14.5%。2008年上半年又先后5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6月份上调至17.5%。其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从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8日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仅2007年一年就先后9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007年初的2.52%上调至4.14%,累计上调1.62个百分点;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从年初的6.12%上调至年末的7.47%,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同时,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自2003年4月启动发行央行票据以来,发行量就逐年扩大。2005~2007年每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数额分别为2.79万亿元、3.65万亿元、4.07万亿元。此外,央行还运用窗口指导等间接调控手段,调节货币供求,稳定物价上涨。央行频繁的加息行为反映了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
遗憾的是央行采取的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为代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降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广义货币量M2增速仍然高位运行。我国延续多年的“高通胀,高增长”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没有看清。此次通货膨胀并不是简单的成本推动型或需求拉上型,而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成本推动的作用,也有结构性特征,而且还有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新特点。使用单一的“数量型”政策工具难以解决各目标,同时证明了主要用于调控短期需求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综合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不佳。
(二)汇率政策手段。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导致国际热钱流入的重要原因,只要人民币还有升值的空间,国际热钱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这些热钱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可利用资金;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投机的可能性,带来了更大不确定性。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有关学者提出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度必须在稳步上升的前提下,加快升值节奏,人民币升值既要改变一开始的“小幅慢走”,又不能跑得太快,“小幅快跑”是可以尝试的新措施。
我国需要继续深化汇率管理体制。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采取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元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美元贬值,我国庞大的以美元标价的外汇储备资产大幅缩水。因此,我国应改变以往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形成机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例如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机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国政府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超货币”的观点,他希望IMF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也是汇率政策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汇率机制,在此次危机来临时显现出其不足。因此,需要改变汇率一味的单一升值趋势,在特定情况下允许汇率在合理的区间上下波动,增加汇率的灵活性。例如,当国际经济环境不佳时,我们可以采取适当贬值的手段。
(三)财政政策手段。2008年各项经济数据显示中央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手段成效有限,货币发行量仍高于经济需求的货币量,但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却更加有效。财政政策不仅可以调节需求,对供给方面也能产生影响,而且财政政策较少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政策扭曲效果较小。因此,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此次通货膨胀中农产品涨价是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政府提高价格管制能力,尤其要从根本上稳定农产品价格。第一,继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生产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通过关税手段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保证国内的粮食供应稳定;第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用科技手段不断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规模化、机械化,真正实现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第四,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和优惠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2009年我国股市开始复苏,IPO新股上市发行,大小非全面解禁,创业板筹备上市,资本市场面临全新的挑战。政府可以采用提高资本市场交易成本、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宏观调控手段抑制资产价格的快速增长,从而减小资本市场对通货膨胀的推动压力。房地产市场更加需要政府推出“组合拳”来整顿市场秩序。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压缩银行对地产行业的信贷规模;加大对房价的调控力度,使价格真正体现供需关系;规范土地审批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房地产市场;对炒房投机行为加以严厉监管。
再次,政府需要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给予企业和居民各项财政补贴。针对国际收支盈余增长过快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可以采取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加征出口关税,减少出口。进一步削减进口关税,给予企业进口补贴,扩大进口,使贸易不平衡问题得以缓解。另外,对于流进我国的热钱,可以采取征收托宾税的办法,防止资本市场膨胀带来的通货膨胀,稳定汇率和减少资本账户盈余。针对成本和结构型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要适时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税率,同时对受到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企业,如粮油面、石油、电力等给予财政补贴,以减轻这些企业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通货膨胀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能够激励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最后,通货膨胀还会对居民产生财富效应,尤其对低收入者的影响最大。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要把财政支出不断地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财政收入的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化。这不仅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有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建华,任保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特征及化解[J].经济问题,2008.12.
关键词:汇率波动;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自我衍化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4-0004-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01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由此带来我国CPI一路走高。截止到2011年第一季度,月度CPI同比上升5%以上,超过了政府年初制定的通货膨胀上限。较高的通货膨胀不仅会导致一国价格扭曲,进而影响到经济正常运转并影响到一国福利水平,同时也会进一步拉大我国的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控制通货膨胀一度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进入2012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以外需减少导致外贸出口总量的减少,导致2012年物价总水平同比出现下滑的趋势。众所周知,高的通货膨胀水平诚然需要政府花大力气进行治理,然而若物价水平持续下降也绝对不是一件好事。问题由此提出,影响高水平通货膨胀与低水平通货膨胀自我衍化规律的区别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鉴于此,本文拟采用最新发展的时变转换概率的马尔科夫机制(MS-TVTP)来捕捉低通货膨胀和高通货膨胀自我衍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行为规律。
二、文献综述
关于通货膨胀的动态性,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其动态性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于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形态的研究,如Taylor(1980)[1]、Calvo(1983)[2]的交错契约模型等。由于这类模型不能解释通货膨胀率动态演进的特征事实,因此,一些学者本着“让数据说话”的理念,采用包括ARMA或ARMA-GARCH等时间序列模型对通货膨胀率进行动态刻画。然而,由于微观主体异质性的广泛存在,使得传统的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并不能捕捉这种因于微观主体异质性所导致的宏观变量结构性变化。最近几年来,由于非线性计量方法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通货膨胀的非线性动态特征,采用的主要方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Engle(1982)[3]提出的ARCH模型及其推广形式GARCH类模型;二是Tong(1983)[4]年提出的门限回归模型及其推广形式自激励门限自回归(SETAR)模型;三是由Hamilton(1989)[5]提出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MSVAR);四是由Granger和Terasvirta(1993)[6]提出的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STAR)及其推广形式LSTAR与ESTAR模型。Conrad和Karanasos(2005)[7]利用GARCH类模型研究了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Enders和 Hurn(2002)[8]利用TAR类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率调整的非对称性。Cogley和Sargent(2002)[9]利用MSVAR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的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率的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两者正相关。Skalin和Terasvirta(1999)[10]采用STAR类模型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区制转移线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调节特征。
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借鉴国外非线性计量方法研究国内通货膨胀率的非线性特征。王少平、彭方平(2006)[11]应用ESTAR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的非线性调节、通胀和通缩的非线性转换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非线性调节,通胀和通缩的转换具有非线性指数转换的特征。张屹山、张代强(2008)[12]采用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并将我国通货膨胀率划分为加速通胀和减速通胀两种状态。赵留彦(2005)[13]使用两区制马尔科夫转换模型研究了我国高通货膨胀与低水平通货膨胀的非线性转移特征。张凌翔、张晓峒(2011)[14]采用LSTAR模型刻画了我国通货膨胀率周期阶段划分、通货膨胀率波动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动态特征及其转移的路径与机理。
已有文献虽然普遍采用非线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对通货膨胀的区制进行刻画,然而并没有指出不同水平通货膨胀路径衍化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货币当局对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以保证调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次,现有文献并没有回答通货膨胀率在不同状态之间转换的概率是如何刻画的。赵留彦(2005)采用马尔科夫域变模型考察了1985年1月—2003年12月经济中低通胀状态和高通胀状态之间的转换概率,然而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经历了多次大的调整,高低通货膨胀状态之间的转换概率不大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概率是时变的。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实施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由5.25%下调至0-0.25%。迄今为止,美联储已经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消除了美国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短缺,但是这造成了全球新兴市场面临巨大冲击,一是短期国际游资大量的流入造成物价和资本价格难以维持稳定,二是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使得新兴国家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三是外汇占款不断增加进一步放大货币供应量,加重通货膨胀预期。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国内经济通货膨胀压力逐渐明显。2011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升高,4月份居民价格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30 %,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缺乏成熟、系统的价格波动监测预警的定量指标,使得在应对经济危机、市场变化、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时茫然无措。所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探究通货膨胀监测预警的定量指标,健全价格波动预警机制。
二 、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的构建
根据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
(一)数据处理
在国际因素方面,本文选取国际原油价格(oil)、人民币兑美元汇率(e)、外汇储备(fer)。在国内因素方面,选取固定资产投资(FAI)、shibor同业拆借利率(i)、上证综合指数月度收盘价(stock_sh)、粮食价格指数(cpi_corn)、肉禽及其价格指数(cpi_pork)。本文使用数据采用月度数据,时间跨度从2006年10月―2010年12月,国际石油价格来自OPEC网站,股票价格指数来自国研网,其他数据来自中经网。
(二)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的构建
因子分析(FA)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相对于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更侧重于解释被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协方差之间的结构。实质就是用几个潜在的但不能观察的互不相关的随机变量去描述许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协方差关系),这些随机变量被称为因子。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指标。其中因子提取方法采用主成分法,选择方差最大旋转方法进行因子旋转,采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输出结果如表1。
表1因子载荷阵
由表1可知,因子旋转之前,部分因子的载荷系数比较接近,旋转之后,因子载荷矩阵的元素取值向两级分化,更加有利于分析。依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得到两个影响通货膨胀水平的因子F1和F2。
从旋转后的分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F2在国际原油价格、利率、股票价格指数、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上拥有较高的载荷,而这些因素是影响当前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因此,F2反映了各个具体因素及其综合作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作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
(三)CPI与F2的关系
在样本区间,将F2的因子得分与CPI标准化数据的历史趋势进行比较,结果如图1。
图1
由图1可知,在样本观测期间,F2很好地拟合了标题通货膨胀趋势,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波动幅度、波峰与波谷,并且F2的变化总是快于标题通货膨胀的变化,对标题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四) F2作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的有效性研究
1. F2的波动性特征比较
作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不应该具有很强的波动性特征。表1中列出了样本观测期间F2的波动性特征,并且与标题通货膨胀进行比较。由表2可以看出,F2的波动性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波动性比较稳定。
表2波动性特征比较
2.F2对通货膨胀的解释能力检验
作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要求F2能够完全解释总体通货膨胀πt中的趋势成分。xt=πt-f2是平稳序列,其中Xt是短期相对价格变化导致的F2的波动,Xt应该是一个平稳的序列,不应该有任何的趋势。表3中列出了样本观测期间F2短期波动成分的ADF检验结果。
表3解释能力的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Xt在1%的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可以确定Xt是平稳序列,即Xt ~I(0)说明F2能够完全解释总体通货膨胀πt中的趋势成分。
3. F2反映通货膨胀变化趋势的比较
F2拟合标题通货膨胀趋势的程度可以作为评价有效性的又一指标,首先计算通货膨胀的趋势值,利用HP滤波得到通货膨胀的趋势值,然后计算F2因子的RMSE值。RMSE={[ΣTt=1(πttrend-f2)2]/T}1/2,RMSE越小,说明F2的拟合效果越好,更加能够准确地反映通货膨胀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F2的RMSE值为0.871261,说明F2对通货膨胀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拟合效果。
4. F2与标题通货膨胀的协整关系
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应当与标题通货膨胀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才可以成为长期指标被应用,新增数据才不会导致历史估计结果发生改变。本文采用协整检验观察估计得到的F2与标题通货膨胀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表明F2与标题通货膨胀至少具有1个协整关系,两者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表4协整检验
注:加“*”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5. F2的预测能力的检验
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的重要意义是在于对标题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判断核心通货膨胀预测能力的依据是给定当前的标题通货膨胀基础上,考察F2包含多少关于未来标题通货膨胀的信息。利用方程πt+h-πt=αh+βh(πt-f2)+εt+h的回归平方和来评价模型估计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表5中给出了6种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F2的R2值。
表5预测能力的检验
由表5可以看出,随着h的增大,R2值有所增加,说明F2作为通货膨胀监测预警定量指标在h=2及更大比h=1对标题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更好一些,F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通货膨胀的预测指标。
三、结论
(一)国际因素对当前的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影响,表明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实行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对经济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导致资产泡沫化严重,股票价格对当前的通货膨胀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实际利率处于负利率的状况,直接导致银行存款分流下降,致使更多的资金流入资产领域,资源错配严重,推动资产的泡沫化,通货膨胀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