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5:54: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对策和建议

1.基本情况

下面以临沂市兰山区农村为例,谈谈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何实施城镇化战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区加快了城镇化发展速度,1994年撤县级市设区后,共设为3街道9镇,到2009年底调整为4街道7镇的城镇化格局。特别是今年来,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划定了五大片区改造,分别是南坊片区旧村改造,涑河片区旧城改造,大学城片区提升改造,西部新城建设,李官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加大了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城市化水平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区城镇化人口已达50万多人,非农化产值越来越高。

尽管如此,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还比较不完善,生产力水平还需提高,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跟不上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还需改善,特别是农民人均不足0.5亩土地,剩余劳动力多,生活水平低,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城镇化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城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从最近几年看,该区的城镇化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但仍存在着城镇化水平低,管理体制不合理,聚贤功能不明显等问题,尤其是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规划不科学,规模偏小,承载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吸引力和融合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和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便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投融资机制不合理,投入相对不足。城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各地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大都扮演了主导者和包办着的角色,取代市场去配置资源。特别是在资金投入方面,主要采取由财政垫支,由开发商进行综合开发,然后将楼房、设施等进行转卖承包和租赁再回收资金的办法。这样做既增加地方财政的困难,又造成资金回笼期限延长,从而造成投入资金相对不足,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二是配套政策不完善。这是影响和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是关键性的政策体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户籍政策和土地政策。在户籍政策方面,以身份限定职业,提高了农民进城发展的门槛。在土地政策方面,为了保护耕地,一些地方片面强调耕地动态平衡,对建设用地和企业用地等实行指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农民有的有地不种,有的无地可种,形成了恶性循环,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了城镇就业比重的失调,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延缓了城镇化进城。

三是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且不集中。当前,在城镇化发展中,不少地方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把城镇化简单地视为城镇扩大化、规模化,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行政区域调整以扩大城市和城镇区域面积,却忽视了对本地区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不注重城市和城镇内涵的提升,其结果必然影响城市和城镇的吸引力和融合力,消弱就业能力。

3.发展城镇化对策和建议

城镇化发展推进,提高认识是前提,科学规划是依据,强化管理是保证,体制创新是关键,产业发展是基础,功能培育是重点,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核心。

一是要用超前的思维和科学的理念,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城镇化不是简单地乡变镇,县变市,也不是单纯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城镇化发展的过程是三次产业整合升级的过程;是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融合城乡文明的过程。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用超前的思维、科学的理念指导城镇化发展。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城镇化,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同时要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街道,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好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更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上。尤其要转变政府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在城镇化进城中,政府的职能就是理清思路、加快改革,及时调整现有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搞好服务,真正实现城镇化发展由“行政主导、包办型”向“政府引导服务、市场操作经营型”的转变。

篇2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城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指导乏力

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对加快城镇化步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非农化的关系研究不多,存在重经济建设、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城市化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就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而没有看到城镇化是城市化的构成部分,对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而导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指导乏力。

2.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因此,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4.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目前,大部分村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培育城市思维和理念

没有新思想、新观念,城市建设就不会有大发展、大进步,就会困难重重,处处受阻。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树立城市思维和理念,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在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时,要坚决克服追求部门利益扩张的冲动与短视,把支持城镇化发展与服务经济建设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

2.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抓好城镇区域规划,要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集镇的风貌定位,根据文化含量,保持与历史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确立城镇的建设风格。

3.整合生产要素,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

城镇化外在表现是人口聚集,实质上是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推进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城市化,必须以产业为依托,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培育主导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既要以城镇化强力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又要以特色产业支撑和促进城镇化建设,坚决防止城镇“空心化”。

4.多元融资,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破解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制约,就要把小城镇建设推向市场,广辟投融资渠道,尽快建立起以民间投资为主,国家、地方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经营、谁管理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启动民间投资,吸引企业、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

篇3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统筹发展;文明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城镇化建设转型发展现状

东胜区城镇化在经历了快速扩张后逐步回归理性,发展的脚步更趋成熟稳重。笔者调查了解到,东胜区在近些年已逐步将城镇化建设的重心从大力进行城市建设转移到提升城市品质这一工作上来,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旧东胜区作为鄂尔多斯市市府所在地,所辖的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仅有3个乡镇,耕地面积较小,农村人口也不多。因此,从我国开始进行城镇化率统计工作以来,东胜区就拥有相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根据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东胜区共拥有50.58万人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47.12万人的城镇人口,城镇化率高达93.16%,在整个鄂尔多斯市排名第二,且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7.06个百分点。

二是效果显著的城镇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东胜区的城镇建设工作持续发展,城镇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随着城市结构、城市建设等方面逐渐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东胜区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这一过程中,东胜区还坚持以“数字东胜”为依托,对整个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城镇化建设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东胜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用时较短、发展速度过快、要素沉淀不足,不免衍生出一些问题。

一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镇化意味着大规模的、分散的农村人口逐步集中到城镇中来,放弃自己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转而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不能适应这突如其来的转变,特别是解决自己的就业以及生活来源问题比较困难,要真正的融入城市社会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二是产业发展较为滞后,难以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东胜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并不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支撑,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不足,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不同步,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目前传统服务业仍占较大比重,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虽有所提高,但比重仍然偏低。2015年,东胜区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等新兴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7.8%。产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不足,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三是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便捷化程度不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轻基础配套以及轻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除以上问题外,东胜区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公共服务供给层次不优、基础设施以及基础配套保障能力薄弱等问题。特别是城市周边郊区存在供水、供热设施不完善,出行、购物不方便等基础性问题。

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长期存在于东胜区。与高速发展的城镇相比,农村较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现象长期存在且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医疗方面,农村的医疗服务供给较缺乏,农村村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较为严重;农村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促使着东胜区政府及时健全一些基本保障制度。综合以上现状来看,东胜区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仍较为滞后,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加强对这方面的关注。

三、推进城镇化建设转型发展的建议

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东胜区既要抓住发展机遇,同时也要遵循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城镇建设在发展时序、力度和节奏等方面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此才能将本区城镇建设的重点转移至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上来,才能真正实现品质东胜。

1.突出规划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其一,东胜区应在坚持集聚高效、中心辐射、产城融合传承以及绿色低碳理念,对城镇空间布局进行科学优化。在进行城镇空间布局时需加强城市组团之间、城镇与园区之间、园区与园区之间的联系,加快构建起中心集聚、辐射带动和依托轴线、层级推进的新型城镇化空间体系;其二,为了进一步推动东胜区由扩张性规划向集约型、功能型、效益型以及人文生态型规划转变,东胜区需在规划全过程中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标准规范和强制性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东胜区城镇化与工业和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领域的同步推进与互动发展。

2.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城互动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东胜区首先需对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加以充分把握,同时还需坚持服务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建设的理念。产业发展可有效提升就业率,还可充分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东胜区可通过产业发展布局的优化、极具本地特色及优势产业的大力扶植、产业链条的延伸等有效方式来强化产业支撑。此外,积极培育相关产业并依据实际发展需求进行产业转型或升级的方式也有助于产城的良性互动发展。为了响应国家关于绿色发展的号召,东胜区应着重发展具有极高附加值、极大就业容量且造成环境污染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此外,坚持产城一体、统筹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产城的互动融合与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服务能力。为了切实提升东胜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以及城镇综合服务能力,我们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具体需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快速建立与城镇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相适应或适度超前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二是从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生活热点出发,加强各个领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密切关注城镇与农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差异,尽最大可能帮助每个居民享受到高质量、无差别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在城镇化过程中,东胜区除需关注城镇建设外,还需更多关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区域的延伸,积极增加城镇高质量公共服务在农村的覆盖率,最终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实现。对此,东胜区需进一步提升城镇内涵,加快搞好政策、市场、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对接,积极融入城市群发展。在农村社会建设中,东胜区需深入贯彻落实“十个全覆盖”工程。在医疗方面,坚持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在教育及文化方面,我们需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建设一定数量的农村文化室;在政治方面,各地村委会应积极配合本地政府部门,加快建设或改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努力创建美丽宜居村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5.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创新体制机制。为了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东胜区还需积极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引导城市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可有效促进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而创新体制机制则可保证城乡人口及其他要素间的合理有序流动。除扩大开放合作及创新体制机制外,我们还需加快建立起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以促进城镇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

篇4

关键字:城镇 建设 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过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规划编制整体滞后、城镇规划的管理薄弱、城镇规划建设档次不高。

1.1很多城镇建设规划对建设的实际指导能力比较弱,很多相关的建设规划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建筑物东一处西一处的。城镇建设规划严重滞后,有的城镇建设甚至没有进行规范的建筑规划,有些城镇有建设规划,因为各种资源,资金等原因但是没有通过审查,城镇建设规划发挥的作用甚小,严重的制约了城镇建设经济的发展。各级相关部门的干部以及群众对于城镇建设规划认识浅薄。因为资金资源不足等各种原因,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认为城镇建设规划编制的人员太多,会增加地方的财政开支,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没有把城镇建设规划发在应有的高度,使得部门成为了地方冷门,弱化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对于上级管理部门对于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薄弱,这在普片存在于各级城镇建设的管理部门。甚至有些负责城镇建设规划的工作人员还兼任其他的职务,这就导致对于建设规划的内容监督时常被动,分身乏术。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建设规划的工作开展。在很多的城镇建立大型的工业企业等,都是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时受到城镇土地部门办理程序的制约,才到规划建设部门补办城镇建设规划的手续,这就使得对于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变电无序化,城镇建设规划的实际效果就明显的达不到。

1.2城镇建设规划建设的档次不高,因为受到受规资金、资源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对于城镇建设规划的档次不高。在很多的城镇,公共建设严重滞后,如城镇公路等。城镇有新房无道路,有道路无排水等现象普遍。这就造成城镇建规划设建设的档次较低,绿化等条件不高,使得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的不明显。

二、对城镇建设中的困难采取的措施

城镇建设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方向指导,是城镇建设发展方向的根据,这关系到城镇建设的全局,必要要把城镇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充分的发挥出城镇建设规划对于城镇建设的指导方向作用。通过高标准的规划,高标准的按照城镇建设规划执行,必将对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2.1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要做好

(1)不断的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体系。 对城镇规划建设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布局。以城镇建设规划为指导,对于城镇产业发展、公共设施基础、社会事业等进行优化。使得城镇发展为布局科学、城镇职能协调的城镇体系,实现在城镇内资源和设施的共享。要选择交通的条件好、区域发展好,地理条件优越的位置发展城镇中心;反正对于那些交通条件差,发展前景也很渺茫,地理条件差的地方可以进行必要的撤销。不断的发展城镇中心,建设城镇中心,努力发展使得城镇成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2)不断的对城镇建规划系统进行完善,不断的提高城镇建设规划的水平。城镇是城市与乡村的连接枢纽,城镇是广大农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科学合理的确定城镇规划建设的大小、城镇职能,优化城镇建筑的结构布局,不断的对城镇规划建设进行完善,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努力把城镇建设成为现代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风貌。不断的完善城镇规划建设的工作人员的编制体系,根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关部门制定出适合于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技术规范,对于城镇建设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 城镇建设规划要严格的执行,规划好的不能够变更,对城镇建设进行指导。防止因城镇建设规划的执行力度不严而造成建筑物层次不齐,东一栋,西一栋的情况。逐渐的扩大城镇建设规划范围,为以后城镇的不断发展保证有利条件。对于已修建的对于城镇景观影响较大的建筑物,工业园区等要进行搬迁,妥善的处理。在一定期限后,现有的地形图已经过期,需要找相关的测绘单位进行从新测绘。上级管理部门要城镇建设规划的经费投入。不断的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等。

2.2各级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城镇规划建设

影响城镇建设发展和城镇经济的发展因素众多。在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摆脱各种限制的条列。上级部门要给地方自主规划建设一定的空间,使得城镇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地方特色的城镇。上级部门要大力扶持区域具有优势、经济发展较好、地方特色和文化较重的城镇。因为这样具有优点的城镇发展起来了,可以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政策上可以给以一定的优惠,大力推进这样的城镇发展进程。相反郊区的地域优势就有明显的差距,可以采取必要的并入。在城镇中心,对于有污染工业,要进行单独处理,位置要进行科学的安排,严格的禁止向水源保护区排污。

2.3不断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的建设

(1)不断的引入高素质人才对于城镇建设规划具有长远的影响,可以保证城镇建设规划的严格的执行。

(2)定期的对城镇规划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建立城镇建设规划人员公开公平的评审制度,加强对违反程序建设规划的的处罚力度。

(3)对于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扩大城镇居民规模。解决进城农民养老、保险、医疗、失业等问题。敞开城镇大门 ,欢迎更多的农民工人到城镇来务工,不断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4)保护环境和资源 ,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这种持续快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建设规划作为指导城镇发展的指导方向,只有重视城镇建设规划制度,加强管理,严格的执行下去,才能够使得城镇建设的向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2]卓玛措.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3]王志勇.现代小城镇建设及规划设计探讨[J],广东科技,2008,(10)

[4]马同训.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论列[J],华中建筑,1997,(3)

篇5

关键词 :乡镇规划 问题 思考 建议

1、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镇规划建设标准过低。

规划中由于资金投入欠缺,观念意识落后,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规划编制标准过低,雷同现象大量存在,缺少独特的文化特色及风貌。规划时,过多考虑商业用途,忽视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少对公厕、垃圾处理、排污、供电及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及科学规划,导致管理混乱。

1.2 小城镇规划建设布局不合理。

很多乡镇进行盲目的沿路建设,这种模式属于典型的夹公路轴向发展,这种模式无论在环境整治还是在未来的提升、搬迁及整合过程中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给来来城镇建设布局设立了诸多障碍。另外.各种服务业及商业集中位置在公路沿线.导致城镇纵深力度不够,加大了城镇基础建设设施的成本和难度,各项市政工程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

1.3 小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许多乡、镇政府区域的土地被开发,乡、镇财政收人的一大部分来源为土地出让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又被挪作它用,只有少部分用于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乡镇在土地被开发完全后,基础设施仍无法建立齐全。由于资金来源的短缺,排水等设施甚至为零。乡镇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房子被建起,但相应的缺乏高质量的施工队伍及正规的设计图纸,导致房屋建设质量低下,房屋安全不能保证。

1.4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杂乱无章。

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工程人员不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对规划进行随意更改,降低设计标准,很多商业设施都按照先建后批的原则进行。很多地方缺乏统一规划,有的农民只办理一个国土审批手续即可在自已承包的土地上建房.导致耕地良田被侵占,房建选址毫无规律。房址布局的分散,不仅破坏了乡村和谐的自然景观。还浪费了大量的可用耕地。

2 、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的思路

2.1 增强规划意识,共绘城镇长远发展蓝图。

小城镇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编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历史现状和经济人口发展趋势等因素,用规划来表示城镇的性质、功能、规模、特色和发展方向,使规划上与政策法规相符,下同群众愿望吻合;前和历史现状相承,后与发展趋势一致。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排除行政干扰,把规划编制的既科学又民主。乡镇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龙头,对城镇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新的发展形势、新的社会需要对城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严肃性以及管理与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抓好项目建设,完善小城镇规划功能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镇发挥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必要条件,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物质平台,以项目为支撑,才能使城镇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在项目建设上优先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关联度大,对完善城镇功能有关键性作用的基础设施,只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才能加快城镇改造步伐。

2.3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措施。

2.4 明确定位,适度开发。

将居住与旅游结合,进行多功能混合开发。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镇,在提高镇域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开发游览观光和休闲度假。使食住行购娱等要素配套起来,形成完整的旅游体系,带动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同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

2.5 产业联动,拉动周边贸易。

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摆脱以往零散产业独立开发的狭隘模式,强调三产协调发展,重点打造生态型农业,绿色食品种植业、绿色水产业、绿色畜牧养殖业、花卉苗木业的一产,以精密制造业、金属品加工制造业、绿色食品业、精细化工业、制药业、建材、水电及竹木加工业为二产。以及以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房地产业为三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依托环境优势和旅游资源,大力开发高品质特色旅游地产和商业地产,促进其向生态型、高附加值方向进行结构调整。

2.6 合理规划土地,多渠道筹备资金。

城镇的发展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要破解资金瓶颈的制约,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渠道。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积极申报,向上争资;加强引导,政府筹资;严控土地,以地生资;产权拍卖,社会聚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互惠互利,银行贷资;扩宽渠道,启动民资。

3、我国小城镇的未来发展模式。

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 可以结合一些成功的城镇发展模式, 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范例和模式。具体来说,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3.1 以城镇经济的发展带动小城镇的发展。

城镇经济是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发达的城镇经济不仅能推动居住、消费等功能的建设, 而且可带动城镇就业和城镇环境建设, 增强中小城镇对中心城的反磁力和对农村的磁力。城镇经济发展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 一是中心城扩散的部分二、三产业; 二是乡村中向小城镇工业园区搬迁的部分三产项目; 三是小城镇自己努力发展的二、三产业项目。

3.2 构建中心镇一集镇的新农村城镇体系。

建设小城镇的中心地带, 使其成为该地区的“ 片区中心” , 逐步把片区内的工业集中到镇工业园区内, 并加强中心镇的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公共项目的建设,?

3.3 建设生态型和人文型小城镇。

中国小城镇的生态节制行为不是以单一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主要目的的, 而是以整体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持续利用为目的的。小城镇规划应以整体的思维在自然生态环境、社区居住环境和房屋建设三个层面上综合治理小城镇生态环境。

3.4 “ 先试先行”,加快若干配套改革。

由于小城镇建设涉及面广、影响较大, 所以应“ 先试先行” , 加快若干配套改革。一是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 除国家财政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小城镇建设予以支持外, 应鼓励中小城镇建立多元化的城镇投资体制, 实行“ 谁投资、谁受益” 的原则, 将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效益(如土地升值) 返还投资者。二是组建投资开发总公司, 负责城镇建设投资事务。三是建立城镇发展基金, 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四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支持城镇居民、工业的搬迁和拆并。五是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有利城镇居民安居乐业。

4、结语: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现代小城镇的地位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因此,城镇规划建设应抓住重点,搞出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10月28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