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5:54: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对策和建议

1.基本情况

下面以临沂市兰山区农村为例,谈谈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何实施城镇化战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区加快了城镇化发展速度,1994年撤县级市设区后,共设为3街道9镇,到2009年底调整为4街道7镇的城镇化格局。特别是今年来,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划定了五大片区改造,分别是南坊片区旧村改造,涑河片区旧城改造,大学城片区提升改造,西部新城建设,李官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加大了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城市化水平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区城镇化人口已达50万多人,非农化产值越来越高。

尽管如此,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还比较不完善,生产力水平还需提高,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跟不上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还需改善,特别是农民人均不足0.5亩土地,剩余劳动力多,生活水平低,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城镇化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城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从最近几年看,该区的城镇化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但仍存在着城镇化水平低,管理体制不合理,聚贤功能不明显等问题,尤其是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规划不科学,规模偏小,承载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吸引力和融合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和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便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投融资机制不合理,投入相对不足。城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各地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大都扮演了主导者和包办着的角色,取代市场去配置资源。特别是在资金投入方面,主要采取由财政垫支,由开发商进行综合开发,然后将楼房、设施等进行转卖承包和租赁再回收资金的办法。这样做既增加地方财政的困难,又造成资金回笼期限延长,从而造成投入资金相对不足,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二是配套政策不完善。这是影响和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是关键性的政策体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户籍政策和土地政策。在户籍政策方面,以身份限定职业,提高了农民进城发展的门槛。在土地政策方面,为了保护耕地,一些地方片面强调耕地动态平衡,对建设用地和企业用地等实行指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农民有的有地不种,有的无地可种,形成了恶性循环,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了城镇就业比重的失调,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延缓了城镇化进城。

三是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且不集中。当前,在城镇化发展中,不少地方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把城镇化简单地视为城镇扩大化、规模化,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行政区域调整以扩大城市和城镇区域面积,却忽视了对本地区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不注重城市和城镇内涵的提升,其结果必然影响城市和城镇的吸引力和融合力,消弱就业能力。

3.发展城镇化对策和建议

城镇化发展推进,提高认识是前提,科学规划是依据,强化管理是保证,体制创新是关键,产业发展是基础,功能培育是重点,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核心。

一是要用超前的思维和科学的理念,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城镇化不是简单地乡变镇,县变市,也不是单纯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城镇化发展的过程是三次产业整合升级的过程;是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融合城乡文明的过程。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用超前的思维、科学的理念指导城镇化发展。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城镇化,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同时要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街道,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好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更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上。尤其要转变政府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在城镇化进城中,政府的职能就是理清思路、加快改革,及时调整现有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搞好服务,真正实现城镇化发展由“行政主导、包办型”向“政府引导服务、市场操作经营型”的转变。

篇2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城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指导乏力

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对加快城镇化步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非农化的关系研究不多,存在重经济建设、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城市化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就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而没有看到城镇化是城市化的构成部分,对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而导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指导乏力。

2.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因此,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4.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目前,大部分村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培育城市思维和理念

没有新思想、新观念,城市建设就不会有大发展、大进步,就会困难重重,处处受阻。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树立城市思维和理念,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在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时,要坚决克服追求部门利益扩张的冲动与短视,把支持城镇化发展与服务经济建设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

2.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抓好城镇区域规划,要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集镇的风貌定位,根据文化含量,保持与历史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确立城镇的建设风格。

3.整合生产要素,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

城镇化外在表现是人口聚集,实质上是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推进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城市化,必须以产业为依托,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培育主导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既要以城镇化强力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又要以特色产业支撑和促进城镇化建设,坚决防止城镇“空心化”。

4.多元融资,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破解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制约,就要把小城镇建设推向市场,广辟投融资渠道,尽快建立起以民间投资为主,国家、地方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经营、谁管理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启动民间投资,吸引企业、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

篇3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统筹发展;文明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城镇化建设转型发展现状

东胜区城镇化在经历了快速扩张后逐步回归理性,发展的脚步更趋成熟稳重。笔者调查了解到,东胜区在近些年已逐步将城镇化建设的重心从大力进行城市建设转移到提升城市品质这一工作上来,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旧东胜区作为鄂尔多斯市市府所在地,所辖的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仅有3个乡镇,耕地面积较小,农村人口也不多。因此,从我国开始进行城镇化率统计工作以来,东胜区就拥有相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根据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东胜区共拥有50.58万人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47.12万人的城镇人口,城镇化率高达93.16%,在整个鄂尔多斯市排名第二,且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7.06个百分点。

二是效果显著的城镇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东胜区的城镇建设工作持续发展,城镇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随着城市结构、城市建设等方面逐渐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东胜区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这一过程中,东胜区还坚持以“数字东胜”为依托,对整个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城镇化建设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东胜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用时较短、发展速度过快、要素沉淀不足,不免衍生出一些问题。

一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镇化意味着大规模的、分散的农村人口逐步集中到城镇中来,放弃自己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转而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不能适应这突如其来的转变,特别是解决自己的就业以及生活来源问题比较困难,要真正的融入城市社会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二是产业发展较为滞后,难以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东胜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并不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支撑,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不足,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不同步,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目前传统服务业仍占较大比重,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虽有所提高,但比重仍然偏低。2015年,东胜区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等新兴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7.8%。产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不足,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三是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便捷化程度不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轻基础配套以及轻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除以上问题外,东胜区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公共服务供给层次不优、基础设施以及基础配套保障能力薄弱等问题。特别是城市周边郊区存在供水、供热设施不完善,出行、购物不方便等基础性问题。

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长期存在于东胜区。与高速发展的城镇相比,农村较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现象长期存在且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医疗方面,农村的医疗服务供给较缺乏,农村村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较为严重;农村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促使着东胜区政府及时健全一些基本保障制度。综合以上现状来看,东胜区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仍较为滞后,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加强对这方面的关注。

三、推进城镇化建设转型发展的建议

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东胜区既要抓住发展机遇,同时也要遵循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城镇建设在发展时序、力度和节奏等方面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此才能将本区城镇建设的重点转移至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上来,才能真正实现品质东胜。

1.突出规划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其一,东胜区应在坚持集聚高效、中心辐射、产城融合传承以及绿色低碳理念,对城镇空间布局进行科学优化。在进行城镇空间布局时需加强城市组团之间、城镇与园区之间、园区与园区之间的联系,加快构建起中心集聚、辐射带动和依托轴线、层级推进的新型城镇化空间体系;其二,为了进一步推动东胜区由扩张性规划向集约型、功能型、效益型以及人文生态型规划转变,东胜区需在规划全过程中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标准规范和强制性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东胜区城镇化与工业和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领域的同步推进与互动发展。

2.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城互动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东胜区首先需对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加以充分把握,同时还需坚持服务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建设的理念。产业发展可有效提升就业率,还可充分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东胜区可通过产业发展布局的优化、极具本地特色及优势产业的大力扶植、产业链条的延伸等有效方式来强化产业支撑。此外,积极培育相关产业并依据实际发展需求进行产业转型或升级的方式也有助于产城的良性互动发展。为了响应国家关于绿色发展的号召,东胜区应着重发展具有极高附加值、极大就业容量且造成环境污染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此外,坚持产城一体、统筹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产城的互动融合与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服务能力。为了切实提升东胜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以及城镇综合服务能力,我们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具体需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快速建立与城镇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相适应或适度超前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二是从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生活热点出发,加强各个领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密切关注城镇与农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差异,尽最大可能帮助每个居民享受到高质量、无差别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在城镇化过程中,东胜区除需关注城镇建设外,还需更多关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区域的延伸,积极增加城镇高质量公共服务在农村的覆盖率,最终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实现。对此,东胜区需进一步提升城镇内涵,加快搞好政策、市场、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对接,积极融入城市群发展。在农村社会建设中,东胜区需深入贯彻落实“十个全覆盖”工程。在医疗方面,坚持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在教育及文化方面,我们需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建设一定数量的农村文化室;在政治方面,各地村委会应积极配合本地政府部门,加快建设或改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努力创建美丽宜居村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5.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创新体制机制。为了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东胜区还需积极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引导城市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可有效促进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而创新体制机制则可保证城乡人口及其他要素间的合理有序流动。除扩大开放合作及创新体制机制外,我们还需加快建立起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以促进城镇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

篇4

关键字:城镇 建设 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过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规划编制整体滞后、城镇规划的管理薄弱、城镇规划建设档次不高。

1.1很多城镇建设规划对建设的实际指导能力比较弱,很多相关的建设规划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建筑物东一处西一处的。城镇建设规划严重滞后,有的城镇建设甚至没有进行规范的建筑规划,有些城镇有建设规划,因为各种资源,资金等原因但是没有通过审查,城镇建设规划发挥的作用甚小,严重的制约了城镇建设经济的发展。各级相关部门的干部以及群众对于城镇建设规划认识浅薄。因为资金资源不足等各种原因,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认为城镇建设规划编制的人员太多,会增加地方的财政开支,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没有把城镇建设规划发在应有的高度,使得部门成为了地方冷门,弱化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对于上级管理部门对于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薄弱,这在普片存在于各级城镇建设的管理部门。甚至有些负责城镇建设规划的工作人员还兼任其他的职务,这就导致对于建设规划的内容监督时常被动,分身乏术。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建设规划的工作开展。在很多的城镇建立大型的工业企业等,都是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时受到城镇土地部门办理程序的制约,才到规划建设部门补办城镇建设规划的手续,这就使得对于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变电无序化,城镇建设规划的实际效果就明显的达不到。

1.2城镇建设规划建设的档次不高,因为受到受规资金、资源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对于城镇建设规划的档次不高。在很多的城镇,公共建设严重滞后,如城镇公路等。城镇有新房无道路,有道路无排水等现象普遍。这就造成城镇建规划设建设的档次较低,绿化等条件不高,使得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的不明显。

二、对城镇建设中的困难采取的措施

城镇建设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方向指导,是城镇建设发展方向的根据,这关系到城镇建设的全局,必要要把城镇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充分的发挥出城镇建设规划对于城镇建设的指导方向作用。通过高标准的规划,高标准的按照城镇建设规划执行,必将对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2.1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要做好

(1)不断的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体系。 对城镇规划建设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布局。以城镇建设规划为指导,对于城镇产业发展、公共设施基础、社会事业等进行优化。使得城镇发展为布局科学、城镇职能协调的城镇体系,实现在城镇内资源和设施的共享。要选择交通的条件好、区域发展好,地理条件优越的位置发展城镇中心;反正对于那些交通条件差,发展前景也很渺茫,地理条件差的地方可以进行必要的撤销。不断的发展城镇中心,建设城镇中心,努力发展使得城镇成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2)不断的对城镇建规划系统进行完善,不断的提高城镇建设规划的水平。城镇是城市与乡村的连接枢纽,城镇是广大农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科学合理的确定城镇规划建设的大小、城镇职能,优化城镇建筑的结构布局,不断的对城镇规划建设进行完善,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努力把城镇建设成为现代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风貌。不断的完善城镇规划建设的工作人员的编制体系,根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关部门制定出适合于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技术规范,对于城镇建设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 城镇建设规划要严格的执行,规划好的不能够变更,对城镇建设进行指导。防止因城镇建设规划的执行力度不严而造成建筑物层次不齐,东一栋,西一栋的情况。逐渐的扩大城镇建设规划范围,为以后城镇的不断发展保证有利条件。对于已修建的对于城镇景观影响较大的建筑物,工业园区等要进行搬迁,妥善的处理。在一定期限后,现有的地形图已经过期,需要找相关的测绘单位进行从新测绘。上级管理部门要城镇建设规划的经费投入。不断的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等。

2.2各级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城镇规划建设

影响城镇建设发展和城镇经济的发展因素众多。在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摆脱各种限制的条列。上级部门要给地方自主规划建设一定的空间,使得城镇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地方特色的城镇。上级部门要大力扶持区域具有优势、经济发展较好、地方特色和文化较重的城镇。因为这样具有优点的城镇发展起来了,可以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政策上可以给以一定的优惠,大力推进这样的城镇发展进程。相反郊区的地域优势就有明显的差距,可以采取必要的并入。在城镇中心,对于有污染工业,要进行单独处理,位置要进行科学的安排,严格的禁止向水源保护区排污。

2.3不断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的建设

(1)不断的引入高素质人才对于城镇建设规划具有长远的影响,可以保证城镇建设规划的严格的执行。

(2)定期的对城镇规划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建立城镇建设规划人员公开公平的评审制度,加强对违反程序建设规划的的处罚力度。

(3)对于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扩大城镇居民规模。解决进城农民养老、保险、医疗、失业等问题。敞开城镇大门 ,欢迎更多的农民工人到城镇来务工,不断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4)保护环境和资源 ,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这种持续快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建设规划作为指导城镇发展的指导方向,只有重视城镇建设规划制度,加强管理,严格的执行下去,才能够使得城镇建设的向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2]卓玛措.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3]王志勇.现代小城镇建设及规划设计探讨[J],广东科技,2008,(10)

[4]马同训.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论列[J],华中建筑,1997,(3)

篇5

关键词 :乡镇规划 问题 思考 建议

1、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镇规划建设标准过低。

规划中由于资金投入欠缺,观念意识落后,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规划编制标准过低,雷同现象大量存在,缺少独特的文化特色及风貌。规划时,过多考虑商业用途,忽视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少对公厕、垃圾处理、排污、供电及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及科学规划,导致管理混乱。

1.2 小城镇规划建设布局不合理。

很多乡镇进行盲目的沿路建设,这种模式属于典型的夹公路轴向发展,这种模式无论在环境整治还是在未来的提升、搬迁及整合过程中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给来来城镇建设布局设立了诸多障碍。另外.各种服务业及商业集中位置在公路沿线.导致城镇纵深力度不够,加大了城镇基础建设设施的成本和难度,各项市政工程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

1.3 小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许多乡、镇政府区域的土地被开发,乡、镇财政收人的一大部分来源为土地出让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又被挪作它用,只有少部分用于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乡镇在土地被开发完全后,基础设施仍无法建立齐全。由于资金来源的短缺,排水等设施甚至为零。乡镇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房子被建起,但相应的缺乏高质量的施工队伍及正规的设计图纸,导致房屋建设质量低下,房屋安全不能保证。

1.4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杂乱无章。

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工程人员不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对规划进行随意更改,降低设计标准,很多商业设施都按照先建后批的原则进行。很多地方缺乏统一规划,有的农民只办理一个国土审批手续即可在自已承包的土地上建房.导致耕地良田被侵占,房建选址毫无规律。房址布局的分散,不仅破坏了乡村和谐的自然景观。还浪费了大量的可用耕地。

2 、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的思路

2.1 增强规划意识,共绘城镇长远发展蓝图。

小城镇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编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历史现状和经济人口发展趋势等因素,用规划来表示城镇的性质、功能、规模、特色和发展方向,使规划上与政策法规相符,下同群众愿望吻合;前和历史现状相承,后与发展趋势一致。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排除行政干扰,把规划编制的既科学又民主。乡镇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龙头,对城镇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新的发展形势、新的社会需要对城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严肃性以及管理与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抓好项目建设,完善小城镇规划功能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镇发挥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必要条件,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物质平台,以项目为支撑,才能使城镇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在项目建设上优先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关联度大,对完善城镇功能有关键性作用的基础设施,只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才能加快城镇改造步伐。

2.3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措施。

2.4 明确定位,适度开发。

将居住与旅游结合,进行多功能混合开发。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镇,在提高镇域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开发游览观光和休闲度假。使食住行购娱等要素配套起来,形成完整的旅游体系,带动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同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

2.5 产业联动,拉动周边贸易。

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摆脱以往零散产业独立开发的狭隘模式,强调三产协调发展,重点打造生态型农业,绿色食品种植业、绿色水产业、绿色畜牧养殖业、花卉苗木业的一产,以精密制造业、金属品加工制造业、绿色食品业、精细化工业、制药业、建材、水电及竹木加工业为二产。以及以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房地产业为三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依托环境优势和旅游资源,大力开发高品质特色旅游地产和商业地产,促进其向生态型、高附加值方向进行结构调整。

2.6 合理规划土地,多渠道筹备资金。

城镇的发展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要破解资金瓶颈的制约,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渠道。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积极申报,向上争资;加强引导,政府筹资;严控土地,以地生资;产权拍卖,社会聚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互惠互利,银行贷资;扩宽渠道,启动民资。

3、我国小城镇的未来发展模式。

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 可以结合一些成功的城镇发展模式, 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范例和模式。具体来说,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3.1 以城镇经济的发展带动小城镇的发展。

城镇经济是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发达的城镇经济不仅能推动居住、消费等功能的建设, 而且可带动城镇就业和城镇环境建设, 增强中小城镇对中心城的反磁力和对农村的磁力。城镇经济发展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 一是中心城扩散的部分二、三产业; 二是乡村中向小城镇工业园区搬迁的部分三产项目; 三是小城镇自己努力发展的二、三产业项目。

3.2 构建中心镇一集镇的新农村城镇体系。

建设小城镇的中心地带, 使其成为该地区的“ 片区中心” , 逐步把片区内的工业集中到镇工业园区内, 并加强中心镇的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公共项目的建设,?

3.3 建设生态型和人文型小城镇。

中国小城镇的生态节制行为不是以单一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主要目的的, 而是以整体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持续利用为目的的。小城镇规划应以整体的思维在自然生态环境、社区居住环境和房屋建设三个层面上综合治理小城镇生态环境。

3.4 “ 先试先行”,加快若干配套改革。

由于小城镇建设涉及面广、影响较大, 所以应“ 先试先行” , 加快若干配套改革。一是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 除国家财政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小城镇建设予以支持外, 应鼓励中小城镇建立多元化的城镇投资体制, 实行“ 谁投资、谁受益” 的原则, 将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效益(如土地升值) 返还投资者。二是组建投资开发总公司, 负责城镇建设投资事务。三是建立城镇发展基金, 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四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支持城镇居民、工业的搬迁和拆并。五是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有利城镇居民安居乐业。

4、结语: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现代小城镇的地位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因此,城镇规划建设应抓住重点,搞出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10月28日修订)

篇6

关键词:城镇环境 绿化建设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设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69-01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镇环境绿化越来越显示出在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科学推进城镇建设和管理,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城镇环境绿化工作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努力实现环境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推进城镇内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协调,既为城镇当今的进步创造条件,又为城镇未来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由于诸多的原因,城镇环境绿化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

一、城镇环境绿化建设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的绿化工作成绩很大,效果明显。但城镇环境绿化工作离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新要求、新期待,离建设生态和谐宜居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1.对环境绿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

城镇环境绿化建设是一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集于一体的事业,其重在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挥,对于经济效益而言,见效慢、周期长,不能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少数人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部分干部对绿化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环境绿化及护管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责任性不强。个别干部为了应付考核,绿化苗木规格小,栽植质量差,成活率低。

2.自觉执行绿化法规的意识不强

由于对绿地规范管理不够,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有些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改变了部分规划绿地使用性质,使得部分绿地被挤占。宣传执法力度不大,管办法未落实,对折枝、摘花、踏草和车辆碾压绿地等行为查处工作薄弱,无形中助长了侵占、吞食、破坏绿地等行为。

3.绿化规划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不相适应

从量的方面讲,城区森林覆盖率、绿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都尚未达到国家和重庆市规定的指标要求。城里有些社区楼房密度大,绿化地少。特别是乡镇不少宜林地没有植树绿化,应栽未栽的地方仍有存在。城区绿化任务也仍然艰巨。从质的方面看,城区绿化树种偏少,缺乏地方特色,道路绿化个性不明显,未能形成一路一特色,品位、特色需要进一步提升。

4.长效管护机制不够完善

尽管政府和主管部门都下大决心、化大力气解决长效管理机制问题,但这项工作的开展很不平衡,少数场镇还没有落实长效管护机制,有的场镇虽有,却停留在纸面上,导致管护措施不落实,为巩固城镇绿化成果留下了隐患。

5.绿化投入资金不足

绿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必须要稳定的资金投入保证。目前城建经费财政拨款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开支比较大,而城区绿化建设和养护资金缺口较大。有些乡镇更为拮据,更无多的资金投入绿化,每到植树节,都要想方设法购买苗木。由于资金问题,导致了苗木质量差,成活率不高等问题。投入不足还表现在人才的培养、引进不足,养护装备落后等。

二、改进城镇环境绿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了巩固城镇环境绿化建设的成果和进一步做好这一工作,特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城镇环境绿化法规

在城镇环境绿化方面国家先后制定并颁布了有关的法规和条例,从而使绿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地应运用电视、报刊、宣传栏、文艺节目等大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有关部门应检查这些法律法规和条例的执行情况,不断巩固绿化成果,促进绿化建设的发展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2.科学地制定城镇环境绿化规划

提高城镇绿化美化水平,就必须做到规划设计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综合功能齐全。如对儿童活动区,其树种树型应丰富,色彩明快、生长健壮、树姿优美、体态活泼,便于记忆和辨认。老人活动区应选择高大乔木为老人休息处遮荫,为晨练、散步创造意境。作为居民一年四生活、憩息的环境,配置上应考虑季节变化,营造春则繁花吐艳,夏则绿荫清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青的景观。

3.增加投资提高城镇环境绿化水平

一次性的绿化经费投入,其绿化水平可能会参差不齐和出现管理水平逐年滑坡。需要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渠道,让绿化美化有保障。其办法:一是可以按房屋管理面积提出一定比例,确保绿化养护经费足够到位;二是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在居民中筹集一定的绿化养护经费;三是实行养护招投标,走有特色的市场道路,实现养管分离,节约养护成本,确保养护质量。

4.完善城镇环境绿地养护管理制度

坚决纠正过去管理制度不顺,养管主体单位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的问题,杜绝“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对绿区的综合管理可以委托具有一定实力、资质的专业部门管理,实行养管责任制,按绿化养护考核标准进行,并做现场指导和监督。还要加强植保和养护技术的研究,提高绿地养护的科技含量。为确保绿地植保工作的规范有序和实效性,应花大力气做好绿地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生物天敌的试验和应用,生物防治的推广工作。

5.加强居住区的园林绿化建设

篇7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

1 小城镇规划及建设的误区分析

1.1 一味盲目搞建设

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应该以该城镇具体的经济条件和发展能力为前提,如果对小城镇的客观条件、经济水平和建设能力视而不见,盲目拉大城镇骨架,“大”搞建设,那么不但不能真正把城镇建设好,反而会带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大面积耕地的浪费,影响小城镇发展的步伐。

1.2 城镇的不平衡发展

和谐的人居关系和社会关系,应该是均衡发展,整体推进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城镇整体水平提高和进步的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城镇建设上没有总体上的规划,导致城镇的发展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这对小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推进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1.3 资金不到位,导致规划和设计无法顺利实施

小城镇的建设离不开财政上的投入,资金上的不足,导致很多基础设施难以到位,如城镇供水、排水、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城镇的面貌难以改善。

1.4 规划滞后

有些小城镇是边建设边规划,出现规划滞后于建设,甚至有时规划的指导地位不超前,致使各种建设没有超前性,对城镇建设的整体形象影响极大。

2 反思小城镇规划及建设

2.1 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增强信心

分析我国的现状,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甚少,大部分的人口居住于农村,“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是实现农村改革和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振兴农业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合理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集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建设,切实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2.2 强化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机制

小城镇规划建设是系统工程,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最大的推动力,领导应站在工作第一线,建立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来指导、指挥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来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在组织机构里,规划建设专业人员是完成好建设任务的生力军,要做到及时到位,实行跟踪管理,对于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要及时提出一些改善规划、优化建设的专业技术性建议和意见并反馈给领导,为领导正确决策做出依据和保障。健全的机构和良好的管理机制,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能够及时且有效地解决,保证建设工作有序地开展。

2.3 超前编制,整体规划,分期建设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发展的方向。规划的编制要有超前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小城镇的未来布局,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的角度对小城镇整体上合理地布局,规划上做到一步到位,建设上要本地的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实施分期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一个合理的规划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城镇规划时,必须要有区域整体意识,整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设计。小城镇与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等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切忌孤立地对单个城镇进行发展定位及规划建设,规划的编制的整体性还表现在规划立足于镇域、县域以及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此外,小城镇规划应该结合其社会条件、经济状况、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诸多特定的因素,编制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经有关部分审核并批复后可以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依据和蓝图。

2.4 加大力度,完善设施

基础设施是小城镇的生命力所在。小城镇建设除有一个好的规划外,还必须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上去了,城镇才有生命力,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小城镇基础设施能有效促进小城镇社会化,保证小城镇生存运转及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5 因地制宜,项目带动,加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这是最容易出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建设,以及贪大求洋等等不良的规划倾向。政府围绕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规划和建设工作,同时为了加快发展的步伐,可以制定一些配套政策和措施,如制定一些具体的优惠的政策,改善服务的态度,减少办事的环节,鼓励具有经济实力的个人和企业单位来投资、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争取外资建设,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借助项目的发展和带动,促进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的实现。

3 结合地方特色搞好小城镇建设

3.1 结合小城镇的经济发展突出特色

可持续发展是小城镇整体体规划编制总的要求,规划应具有超前性,同时也离不开地方特色,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谁、高科技,同时又必须从实际出发,与小城镇性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类型相结合,创造出有特色的超前的城镇空间,将小城镇的地方特色凸显出来。

3.2 结合小城镇的自然资源体现特色

小城镇规划建设要充分把握自然要素赋予城镇的特色,不同的城镇都有其独特的地貌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条件,这些是小城镇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因此,在进行城镇规划建设之前,要根据小城镇的资源特点对小城镇的性质、格局和发展方向进行定位,特别是对历史遗留下来与自然协调较好的成份,规划建设中原有的气脉要强化,将自然要素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每一个建筑体都能融入到小城镇的自然环境融之中,以突出小城镇的自然特色。

3.3 结合小城镇的历史文化保护特色

不同的小城镇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规划设计上一味模仿外国外、异地的规划建设模式是不科学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深入地研究其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对于小城镇的文物及传统街区历史文化景观加以保护和发展,不要轻易的改变原有城镇格局,使城镇在总体布局和局部风貌上保持并强化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特点,达到保护和创造小城镇的文化特色。

3.4 结合景观设计强化特色

景观设计是强化小城镇建设特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所谓景观设计是对一个重点地段、一条街或一个城镇的空间的景观、品味实施的设计,是建筑单位与环境整体协调关系的纽带,与规划和建筑设计相对独立,该项工作是通过景观设计加强来城镇空间(主要街区和重点地段)的景观控制,防止了设计的盲目性,对小城镇建设的特色起到强化的作用。

3.5 结合建筑设计塑造特色

建筑作品的艺术性让小城镇的形象意识更为深远,规划设计上要有精品意识,建筑物的尺度和色彩等要突出小城镇的个性,实现建筑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可以通过组织各级别的设计方案的竞赛和征集将优秀的设计作品遴选出来,并与小城镇风貌相融合,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闫恩诚,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2]汤放华,小城镇总体规划理论、编制内容与方法的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2

篇8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问题;对策

一、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几大“难”问题

(一)重视“难”,城镇建设规划仍然受困于“雷声大、雨点小”的政策口号困局。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各地都在搞城镇建设,一派风风火火的景象,但是很多城镇建设要么“难产”、要么“流产”,大多数城镇建设规划都停留在喊喊口号、做做规划图、城镇范围内扯扯横幅的不作为层面上,或是停留在拆几栋违章建筑、建几条商业街等表面功夫上,城镇建设规划很难得到根本的贯彻实施。这与各地政府的不重视有很大关系,政府不重视,城镇建设规划就面临着资金难、技术难、落实难等重重困境,很难落实到位。

(二)规划“难”,城镇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造成规划被城镇建设“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局面。规划要先于建设,要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下进行城镇建设,但是当前的情况是规划滞后于城镇建设,各城镇在制定规划时比较随意,没有考虑到规划的科学性和城镇发展的长远目标,造成了某些问题的规划“空白”,比如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城镇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规划把老城区的改造排斥在外,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布局缺乏通盘考虑,造成城镇建设中的用地矛盾等。规划的不合理和落后严重制约了城镇的建设发展。

(三)保护“难”,城镇建设规划把环境保护放在次要地位,把当地一些历史悠久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抛之脑后”。当前,很多城镇规划建设中都只重视城镇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分布,这就出现了随意开发、随意建设,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的城镇建设混乱局面,导致一些工业污染物随意堆放、生活工业污水随意排放,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一些城镇以牺牲物质文化遗产为代价进行扩建,使得城镇文化遗产遭受重创,也让城镇失去了历史文化特色,失去了自己的“名片”。

二、城镇规划建设“四步走”战略

(一)“第一步”,城镇建设要做到“规划先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城镇建设的“有步骤、按计划”。首先,城镇规划要做到高瞻远瞩,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城镇的实际情况,要确保城镇建设用地符合当地的土地发展规划,要保证征地工作的合理合法,不能出现强制农民“让地”的行为。其次,要考虑城镇目前乃至今后的长远发展,要考虑空间布局是否合理,资源利用是否充分。各地领导应高度重视规划工作,要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规划小组,制定科学的详细规划编制,既要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也要突出各城镇自己的特色。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避免违章建筑的出现。当然,城镇规划建设还要充分考虑三农问题,要立足于城镇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制定具有超前性的发展规划。

(二)“第二步”,城镇建设中政府要“身体力行”,要发挥其“主角”作用。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推波助澜,城镇规划建设将只能是空谈。因此,各地政府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必须“发力”。首先,政府部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可以通过拓展融资渠道,招商引资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保证城镇规划建设有钱可用,要避免因资金短缺造成城镇规划建设搁浅的现象出现。其次,政府要发挥其指导作用,要保证城镇建设规划资金的专款专用,要保证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要完善符合城镇发展规划的道路a交通、水电设施,要加强地下管线的建设,要建设满足城镇居民需要的通讯网络设施。再次,政府要发挥其统领全局的领导作用,要加大城镇绿化建设,保证城镇园林绿地建设,为城镇居民创造一个高质量的生存、生活环境。

(三)“第三步”,城镇建设规划要做到“多让老百姓说话,多听老百姓意见”,要提高群众参与城镇建设规划的热情。当前,很多城镇在规划中都是“领导第一”,领导说怎么规划就怎么规划,很少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而被打上“领导“烙印的规划又往往很难满足群众的规划愿望,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城镇规划建设中必须建立健全民众参与制度,要让民众参与到城镇规划建设的讨论中来,听取并采纳宝贵的意见,尽量实现城镇规划建设“群众满意”的目标。这样既可以保证城镇规划建设反映民众意愿,又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第四步”,城镇规划建设要做到“紧抓环保不放松、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不动摇”。城镇规划建设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规划中要体现“保护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要严格地贯彻环保精神,任何凌驾于环境之上的规划都要坚决予以取缔,环境保护是千秋大业,是绝不容忽视的头等大事,要保证城镇规划建设不损害环境。此外,必须树立牢固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和珍贵名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要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建筑,绝不能随意拆迁。同时,要加大物质文化遗产建筑的保护建设工作,要保留城镇特色。

篇9

[摘要]本文主要从衡水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针对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推进衡水市新型城镇

>> 关于加快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衡水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法治思考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推进无极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 赤峰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 推进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邯郸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哈尔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推进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推进蓬莱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关于加快发展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研究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加快推进额敏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关于加快提升衡水市电子政务水平的对策研究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衡水市工业新区发展研究 关于深圳市“三旧”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 突出区域特色推进衡水新型城镇化建设樊迎光 推进衡水市“三区同建”构建美丽乡村的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课题研究:2014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关于加快推进衡水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003B)。

李文红(1978-),女,河北唐山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王雅楠(1983-),女,河北衡水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篇10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引言

就目前来看,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城镇化建设,造成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影响农村经济水平提升。针对于这一点,必须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利用先进手段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我国地方经济水平提升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重点研究项目,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推进各个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经济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企业建设。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说,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镇化建设发展过于粗放。由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没有按照相关规定的程序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上城镇化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导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更低和资金浪费的现象,这不仅仅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对建设单位整体经济效益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我国城镇人口较为密集,如果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城镇化建设与人口密集程度之间的关系,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2.农村人员流失速度过快。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着城市化方向发展,大量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去其他大城市发展。尤其近几年,我国农村人口流失量大幅度提升,这不仅仅影响我国农业建设,对农村整体利益等方面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就目前来看,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其他城市寻求发展,农村遗留下来的老幼妇孺并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的,加上农村医疗水平低下,人们出现疾病的可能性较高,种种外界因素限制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直接影响农村经济水平提升。

三、农村电子商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就目前看来,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对于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应深入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并按照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严格控制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1.有效提升农民年均收入。农村电子商务的实施,能个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各个城市商品高速流通的目的,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彰显农民对物品定价的主导权。而且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实现农作物广泛贸易的目的,对于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城镇综合发展水平提升。社会不断发展,信息化商品贸易手段逐渐取代传统商品贸易手段。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提升,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势在必行。而且农村作为农也产品主要聚集地,开展电子商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产品贸易力度,对于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尤为关键。另外,开展农村电子商务还能够提升当地商业地位,牵动当地服务业发展,使得人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显著提高城镇综合发展水平。3.城市空间布局得以改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之一是从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中式城镇化,转变为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分布式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在其网状结构和分布式配合下,改变传统的城市空间布局,让广大农村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参与到大型的协同价值网络中来,使大量农民、返乡人员等在本地就可实现就业和创业,实现就地城镇化,分担大城市的压力,使得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更加合理。4.保存城镇固有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给农村人口带来发展理念和基本素质的改变,改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解决“农村空心化”、“城市病”等经济社会生态问题,找回农村发展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保存农村已有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与民俗风情,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5.实现城镇一体化建设要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信息化滞后的现状。基于日益普及的高效、低成本和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技术,推动城镇要素流动、平等交换,以及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向农村延伸,加速城镇资源自由、双向流动,使农村地区依托电子商务实现由工业化带动跃迁至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城镇“剪刀差”,推动城镇一体化。

四、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通过上述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来说,制定合理的建设措施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在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性的同时,保证电子商务在才农村得到广泛的应用。1.将电子商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有效结合。电子商务作为我国近些年来农村重点建设项目,确保电子商务建设规模对于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将城镇化建设要求与电子商务发展要求进行有效结合,在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借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2.利用电子商务发展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众所周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多种载体协调配合,加上农村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物流、通信和金融等方面的发展速度也有很大的提升,这些行业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从侧面反映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无可替代的作用。3.开展电子商务普及教育,提高人们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视性。由于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的不够了解,在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对相关人员组织电子商务综合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对电子商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将自己所掌握的电子商务手段充分发挥出来,这对于减少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农村居民自身综合素质创设合理的电子商务教育模式,确保相关人员再短时间内掌握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并将电子商务知识应用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从根本的角度上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4.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留城镇固有特色。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城镇历史文化大相径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按照城镇地理环境制定建设目标,在推进城镇经济水平提升的前提下,保留城镇固有特色。在实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城镇发展趋势和自身文化素养选取适当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借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定实施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形成乡镇人口聚集,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了解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相关问题。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时,需要结合农村电子商务手段,其根本原因在于电子商务发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借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鸿健,谢奉军,王晓军.基于区域特色的农村电商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1).

[2]汪凡智.西北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现实意义[J].财会研究.2017(05).

篇11

【关键词】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风险因素日益上升的今天,通过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发挥其在扩大内需方面的潜力,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根据诺瑟姆曲线判断,我国城镇化目前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但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出现地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针对我国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践路径进行理论探索,有助于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改革难题,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城镇化是以政府为主导, 以工业化为推动力, 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社会文明向现代转化的过程[1]。在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城镇GDP总量的增长,城镇化建设缺少规划,导致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许多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城乡二元结构加剧。2015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但由于受中国城乡分割以及户籍制度的约束,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难以顺利进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虽然有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在城市工作,但这部分人口的流动性大,而且并不能同等享受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与城市人员相比,是“不完全城市化”。此外,受城l二元结构影响,政府在城镇化规划中对农村的投入较少,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也加剧了城乡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须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的支撑,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但总的来说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2014年第三产业GDP占比是48.1%,而就业比重只达到40.6%,没有充分发挥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无法有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就业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部分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镇化建设缺少规划,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较低。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缺少规划,城镇建设无序开发和盲目扩张问题严重,城镇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此外,我国目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较低,很多城市的“城市病”问题较为突出就是最直接的体现,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是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传统城镇化,在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方面都有着共同追求,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能只关注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城镇GDP总量的增长,关键在于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一定不是真正的城镇化[2],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通过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面下功夫。新型城镇化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少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能源利用率,提升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城乡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以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率低下和农村发展落后的局面,同时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内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键是要解决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对农民身份转换的制度,以及绑缚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分配问题,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性条件,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三)加强城镇建设规划,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城市管理是为了有效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的公共需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3]。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完善城镇建设规划体系和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城镇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重点解决关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三、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我国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尤其是要优化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行为,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作用,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转变发展观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转变过去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大、空间扩张的发展观念,尤其是地方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是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附作用,改变过去因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局面,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城镇化建设绝不能走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向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二)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基于城镇发展的现实性和可持续性考虑,降低因无序开发和盲目扩张带来的城镇未来发展的隐患。要加强城镇规划的顶层制度设计,通过规划对城镇化建设作出明确的政策性规定,减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无序开发和盲目扩张,提高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在城镇管理方面要加强城镇的综合管理,针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统一协调的问题处理机制,解决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的“城市病”问题,改善城镇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把农民和农村放在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要真正发挥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对我国经济l展的拉动作用,就必须突出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性,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城镇的“独角戏”,要求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要把农村的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阻碍,缩小城乡差距。

(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制度改革。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化制度改革,扫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要改革过去对城乡居民不同社会身份划分的户籍制度及绑缚于户籍制度之上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向“完全城市化”转变。此外,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明晰土地产权,明确农村土地实际处置权的归属,推动农村土地的市场流转。地方政府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实际推动者,要明确自身职能,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范和引导,服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作者简介:孙自然(1991-),男,汉,籍贯:河南,年级:2015级研二,专业:行政管理,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江,王斌,申丽娟.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88-91.

篇12

[关键词]新城镇化;中国农业银行;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69-02

1 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机遇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新城镇化建设作为今年的重要工作目标,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均衡发展,进而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以往不同的是,当今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再局限于传统小城镇建设的简单撤乡并镇模式,而是从更高层次、更高起点出发,集居住、商住、工业、教育及医疗卫生和娱乐为一体新型小城镇型建设模式。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实现土地、建筑等基础设施的城镇化,也要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城市化,因此,这就赋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比以往的简单撤乡并镇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然而,在构想出新型城镇化蓝图之后,进行新城镇化建设所需的关键要素——资金,却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贯穿整个新型城镇建设的始终。目前,新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民自身收入;第二,财政预算资金;第三,社会资金;第四,信贷资金。其中,农民自身收入和集体收入以及社会资金都难以集中力量、形成规模,而财政预算资金也很有限,所以新城镇化建设不可能更多地依靠财政预算资金,金融业的信贷资金更应成为新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新城镇化建设对金融服务的强度需求和广度需求应运而生。这无疑给肩负“三农”使命且与新城镇化建设有着零距离空间优势的中国农业银行带来了“施展拳脚”、“大有作为”的机遇。

2 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城镇化建设中的优势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相对其他商业银行,其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这为其新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支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作为国有大型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面向城乡的重要使命感让其有决心做好“三农”事业。这就在主观上保证了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城镇化建设中的强大动力。第二,在网点分布上,中国农业银行有其近距离接触农民、农村、农业的地理优势。中国农业银行网点几乎遍布所有乡镇,在国内拥有8800多家分支行,44000多个营业网点,在西部的覆盖率几乎达到100%。这为其零距离接触“三农”,服务“三农”,支持新城镇建设提供了先天的空间优势。第三,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在2007年提出了“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思路,以县域为界,将2048家县支行全部纳入三农金融部管理,确保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政策和专门的资源来持续地服务“三农”。找到了一条以县域规模化融资和中小企业服务为基础,以农户为重点,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贷款为驱动,以三农金融事业部为组织保障,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具有农行特色的服务“三农”新模式。可以说,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能力大幅增强,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3 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劣势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进行。中国农业银行的每一次进步也需要在不断地否定中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完善,才能为其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保障,才能最终实现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的美好愿景。中国农业银行肩负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重要使命,始终把农村金融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回顾中国农业银行近几年在服务“三农”取得傲人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在新城镇化建设形势下面临的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1)贷款支持力度不够。中国农业银行虽然作为最接近农民的商业银行之一,却对农村生产经营贷款方面有着严格的限制,目前对农民几乎不发放信用贷款,只发放城镇房屋抵押贷款。贷款门槛过高,导致很多农民都无法通过贷款来解决生活生产中存在的资金缺口问题。

(2)金融服务结构单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惯性作用和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及不良贷款的影响,目前,中国农业银行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局限于小额农户贷款和农村生存经营贷款上,还不能满足新城镇化建设中的其他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

(3)金融设备更新和维护不力。基于对成本的考虑和对服务质量及效率思考的缺位,中国农业银行虽然在操作系统上算是领先,但是,在实际服务中,仍然存在自助机具设备陈旧、经常出现故障,难以到达快速高效的服务质量。

(4)在市场竞争中的角色定位上,还有处于卖方市场的被动服务的意识状态的现象存在。由于受以前国有企业优势地位的影响,中国农业银行大部分员工的心态还是处于等客上门的状态,不走出去赢得客户,只局限于大堂和柜台的营销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4 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新城镇化建设中的面临的挑战,才能更好地抓住新城镇化带来的机遇。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以下挑战:第一,国家战略思想的更新,将对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城镇化建设中的具体金融行动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由于新城镇化建设中的市场是开放性,其他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对手进入市场必然会给中国农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威胁。第三,新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化”后的农民,一方面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而不能快速接受和使用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却由于其权利意识的增强而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5 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应发挥金融支撑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一个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大行,要发挥其在新城镇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必须在经营理念上、服务理念上和产品开发及营销上都要有重大的突破。

(1)经营理念上,坚持以建设“绿色金融”为导向。大力推进金融产品的业务转型,把“绿色金融”的改革和创新与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相结合,将“低碳金融”、“绿色信贷”理念和措施融入各项金融制度和流程中,将环保观念融入到所有经营业务中,全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有效扶持低碳生活经济发展。具体操作上,对客户进行分类,将其是否守法、其项目是否“绿色”等作为是否对其进行金融支持的必要条件之一。严格核查其项目的相关环保信息,鼓励替代能源、高效能和低排放的项目。对符合政策倾斜的新能源项目,在规模、期限和利率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

(2)在市场营销上,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同时期抓住不同重点客户,挖掘潜在客户。成功的营销不仅需要准确的市场定位,还要有科学的营销方法。首先,在市场定位上,要根据时间的变换和地点的变换来定位不同的营销对象,即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客户的定位。在新城镇化建设初期,应该对基础设施建设及其配套服务过程中的贷款客户进行营销;在运行期间,应对产业集群建设及配套设施的贷款客户进行营销;在农民“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对新城镇的工业产业化项目、农民创业和就业,以及相关交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所需金融需求进行相应的贷款营销;在农民“城市化”后,应对其进行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相关事项所需金融支持进行营销。其次,在营销方法上,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营销对象,采用不同的营销方法。针对单一的客户,我们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各个突破的营销方式;针对不确定具体对象的集群客户,我们可以采用“一对多”宣传式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开展营销活动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在网点或者在客户群集聚点,如集市、社区、学校等地点举行产品宣传活动。活动的具体筹划内容可以视情况而创新。总之,金融营销活动贯穿整个新城镇化的始终。在准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营销手段,是成功营销的关键要素。

篇13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现状;对策

一、前言

我国人口众多,同时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了很高的比重,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让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更好的进行转移是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依靠现有的大中型城市来完全接纳是不现实的,最佳的途径是推动乡村的城镇化建设,积极发展乡镇自主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靠当地自身力量来吸纳大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不但能够让区域经济得到平衡发展,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的增容压力,另外还能够有效的降低社会矛盾的产生。

城镇属于一种区域概念,从侠义上来说,城镇化建设就是指的城镇的经济发展问题,城镇经济主要是依靠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多数为工业)为主体的,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混合体系。根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我国乡镇办的工业大约有20%集中于乡镇政府的所在地区,其他的大部分都散落于农村中,这样的太过分散的结构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带来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导致很多需要政府部门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镇规划工作缺乏发展的眼光

由于受到传统的经济体制的影响,当前很多地区都是根据传统的方式来确定城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因此也导致了城镇化规划工作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规划水平缺乏科学性,无法跟上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其配置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当前很多城镇还尚未规模化的发展,重复建设的现象也非常多,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加之行政区域的限制,各个城镇都按照自己的规划来进行建设,很多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城镇建设无法形成规模,同时还限制了其他资源的集中。

2.城镇化建设制度过于死板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还无法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特征,其建设投入的资金基本上都是依靠当地的财政投资,尚未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筹措体系。城镇化建设管理机制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存在着过于依靠政府以及政府部门失职的问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很多土地资源,其中的部分农业用地必须转化成非农建设用地。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但是由于农业土地有严格的指标,因此有部分投资项目无法得以落实,因此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3.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脱节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日益加快的同时,乡镇农户的综合素质与社区文化氛围却依旧停留在过去的状态,各种衰败腐朽的现象甚至还有进一步滋生的趋势,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同时,虽然城镇化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脚步却没有和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乡镇企业和城镇基础建设,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也为区域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损害了自然资源。

三、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1.科学的进行城镇整体规划

我国城市规划法中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大城市规模严格控制,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方针,从而让生产力与人口能够合理布局。我们可以得出,加强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布局,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提出有针对性的城镇化建设规划。在促进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根据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律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规划布局。首先应该结合实际做好城市整体规划工作以及城镇自身规划,做好前期的建设规划;其次应该对城镇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划分,确保不同城镇之间能够协调平衡发展,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最后是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城镇化建设发展重新认识,确保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积极完善城镇化建设制度

要积极完善城镇化建设制度,尤其是资金筹措制度,从而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来吸引各方资金,将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很好的融合起来,运用土地使用政策,让公共设施能够向城镇均衡分配,大力推行公共设施的有偿使用制度;要建立健全农户培训机制,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养老机制。促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征地机制改革工作,在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资源问题是制约着农村人口的迁移,农户一直面临着向城镇迁移之后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问题和宅基地还耕等问题。此外,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要确保全面规划、统一布局,保证农村用地和城镇化建设能够平衡协调,这样才能让城镇化建设有序进行。

3.生态、社会和经济平衡发展

要让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确保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协调运作,而不能仅仅关注其某一方面。因此我们必须要科学的进行权衡,让三方利益能够平衡发展。首先应该积极进行宣传,做好城镇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造良性氛围,正确的引导居民的价值观念;其次应该让乡镇企业逐渐朝工业园集中,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最后应该制定多样化的绩效改革措施,提升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才能够确保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14

>>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规划问题分析 农村视角下城镇化进程中问题探析 城镇化进程中金融约束及对策建议 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探析 安徽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旅游探析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理念培育探析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问题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的性别问题研讨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的投融资问题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问题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 探讨小城镇及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利问题 探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约束问题及对策 浅析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苏州市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 10:13:0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4118010201)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11YJA710023)。

作者简介:焦晓云(1980-),男,河北定州人,武汉大学学院博士生,从事中国化研究。

① “半城镇化”源自于地理学概念,最初指的是在大城市附近或者大城市之间的区域,它们与大城市关系密切、自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发展很快,这被称之为“半城市地区”,也就是区域半城镇化。2006年以来,王春光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半城市化”的概念(详见2006年第5期《社会学研究》),从此,学术界开始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对“半城镇化”问题展开研究。本文论及的“半城镇化”问题就是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的。

[1] 李爱民.中国半城镇化研究[J].人口研究,2013(4):80.

[2] 焦晓云.略论平稳推进城镇化建设[J].当代经济管理,2014(9):28.

[3] 朱孔来,李俊杰.“半城镇化”现象及解决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2(9):70.

[4] 令倩倩,郭淑玲.中国要摆脱半城市化状态[N].广东建设报,2012-07-10.

[5] 沈和.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五大突破[J].经济研究参考,2013(42):5.

[6]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17.

[7] 夏锋.“以人为核心”推进户籍制度公平化改革[N].上海证券报,2013-12-18.

[8] 佚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彻底切断土地财政的根子[N].深圳特区报,2014-08-22.

An Analysis on the Peri-urbanization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Jiao Xiaoyun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