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5:54: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学资源开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门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
在新的教学大纲公布后,美术教科书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增加教学资料、设备资源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是,这些新的举措未能从相关的情境中发掘其内涵,更重视了内容,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过程。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认识。2001年7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完成,明确把美术课程的新资源归为三大类: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②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努力探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③
课程资源(CurriculumResources)可分为目标资源与教学活动资源。④课程扩展是与之相关的概念,可分为“扩展计划”和“个别深造”,其中“扩展计划”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所容纳的基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它的资料来源是无穷无尽的。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属于教学活动资源里扩展计划的内容,并且具备了美术课程三大类新资源的特点。
二、中等美术教育与现当代艺术
1.中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结构,从层次上可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从类型上可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其他类型教育。这里所研究的中等美术教育,虽然也涉及以上的各类型教育里的美术教学,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以及中等师范学校进行的美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会员国大会通过并印发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参照,把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分类接轨,其中2级、3级教育即初级中等教育与高级中等教育,对应为国内的初中阶段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受教育者的年龄约在12-18岁。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把美术能力的发展归纳为:机能性、图画记述、再现、灵感与表现四个阶段。他认为美感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阶段中,处于第四阶段10岁以后青春前期的儿童开始注意作品的美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方式是可预知的,他们的认知行为与其年龄和成长阶段有关。他把儿童绘画分为感觉运动期、符号功能期、视觉思维期、具体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12至15岁)的儿童喜欢运用想象对未来进行规划,兴趣指向未来和非眼前物,价值和观念变得重要起来⑤。因此,中等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学美术教育地位曾一落千丈,美术课随意被削减甚至取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从以前的“小三门”“调料课”“机动课”的可有可无地位已逐渐成为当今不可动摇的必修课,美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纯技能性已被丰富性、艺术性、趣味性取而代之,美术教育的大美术教育观念得到了发展。
(3)中等美术教育就其教育类型而言,既有以美术本位教育为重点的职业中学教育和师范院校教育,也有强调教育价值的非专业美术教育的普通中学教育,可谓集两种不同取向的美术教育于一身。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着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任务,更有它的特殊性。
2.目前中等美术教育里的现当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是从20世纪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中多种风格流派的总称。它经历了“反传统——形式创新——形式走向极致”的过程。它的基本形态因离开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离异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而受到人们厌弃,走向没落。当代艺术这一概念是针对现代主义产生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波普艺术及超写实主义的成就而成为普遍的艺术潮流,即所谓后现代主义。⑥本文中所提到的“当代艺术”,特指在中国90年代以来随着资讯国际化,艺术和当代文化背景发生的种种联系。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选择初中、高中、职业中学、中等师范教科书等教材。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分“人教版”“沿海版”,书中范图基本沿用多年前采用的作品,形式较陈旧。中国美术史教程一般只讲到清末民初,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里正式接触当代艺术,充其量也只能接受一点零星的信息。
笔者就所在工作单位,对168名本校中等美术教育的学生及120名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进行了有关当代艺术的问卷调查。学生的调查中,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58%;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占32%;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含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在校的课程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93%。教师的调查结果: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21%;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不到1%;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定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87%。
被试学生与教师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上述的调查可见,学生比教师对当代艺术的信息更为关注和敏感,并且更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两者都对当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模糊,调查中还意外发现,69%的学生对行为艺术尤其关注。
直接作用于调查结果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地区条件。被试学生就读于广东省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资讯较发达,有利于获得艺术的新信息。而被试教师来自广东省各地,包括边远山区,整体来说条件相对落后于前者。第二,年龄制约。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个性强,乐于接触新事物。教师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容易安于现状造成惰性,缺乏探求新知识的激情。第三,被试学生是在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包括师范类及非师范类,他们处于稳定的美术学习氛围当中。被试教师是艺术骨干教师,但根据各地的具体教学状况,有的美术教师教音乐课,有的音乐教师改上美术课,音乐、美术都教的也有之,分散了对美术领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的美术知识不全面,对美术史学的了解更是停留在求学时期的水平。
三、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的意义
1.开阔视野,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沟通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不同类型、性质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形式、手段灵活多样。当代艺术本身多元化,极具包容性,世界各地的创作很活跃,任何东西都能被纳入艺术的范畴。它可让适合艺术的常规的不同的艺术观点共存;它有新的表现形式,如:装置方式、行为方式、观念摄影等,但从不排除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方式;它运用新的媒材,如数字媒介、光、电等,而不单是我们常见的纸、笔、墨、颜料;它告诉当今的艺术学科已不再像从前一样细分,模糊的专业界线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正成为艺术领域的发展大趋势。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现当代艺术,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艺术前景,避免成为新世纪艺术世界的“井底蛙”。
2.新形式、新媒材的运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我国现行的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大纲,都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⑦创造之初就是要超脱逻辑的羁绊,偏离思维常轨,这些从现代艺术作品可以体现。如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著名作品《时间的永恒》,改变了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对事物的本质变化进行富有想象的表现;荷兰石版画家埃瑟尔的作品《瞭望台》,从错视觉的角度打破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印象派画家的艺术探索成果,已经十分自然地融入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在油画或者水墨画中,都可以看到汲取、融会印象派绘画观念和技法而获得成功的事例。我们不妨尝试超越习以为常的、普遍认同的写实主义的方法去看现代艺术,也不妨尝试将现代艺术联系当今的教学。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基础课以素描、色彩(水彩、水粉)为主,加上部分的手工课,学生接触到的不外乎各种纸张、炭笔、炭条、炭精棒、水彩和水粉颜料、油画颜料等绘画及手工制作所用的常见材料。现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超越了传统,一方面是对材料无所不用其极的运用。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艺术工具的选择之中,诞生及成熟于20世纪的各种新科技如摄影、影像,以及新兴的电子虚拟技术,都以艺术的名义聚集到一块,与传统媒材交互融渗,构成了当代艺术新的艺术视觉形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在谈到新艺术现象对现代生活的作用时说,艺术的形式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因为青年人、学生喜欢。这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⑧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以前苏派的教学模式为范本,以架上绘画教学为重,强调理性思维的观察方法,追求狭隘的“技”的训练。此方法所用的工具与材料较为单一,在普通学校里有相当的难度和单调性,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丰富的视觉信息,思维方向是直线的、平面化的,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压抑了学生个性情感的发挥,往往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感到艺术遥不可及。当代艺术超越了传统的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元素,因每个艺术家的情感不同,相同的媒材有了各自的符号意义,必然导致艺术风格上的多样化。阿恩海姆说过:“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创造性与想象力”,“每换一种新的媒介,就需要产生新的创造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材料的更新都会带来艺术的观看方式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艺术重视新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与传统艺术媒材结合的综合实验,对技能的要求不一定很高,鼓励人们主动、积极地寻找表达自己的媒材,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成就了20世纪德国艺术大师博依斯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可能。
3.通过艺术认识社会
当代艺术立足于迅速变化的生活和公众之中,赋予作品当下观念的同时,尽量使作品的含义浅显易懂,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当代艺术家中不乏把流行文化引进,重新面对和思考中国的艺术、现实和历史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新的表达和阐释。如黄一瀚以人们熟悉的麦当劳叔叔形象进行创作:100多个一米多高的麦当劳叔叔手持玩具枪,涌进了铺天盖地的中国都市房地产模型,表现一种虚拟的战争游戏,表达作者对商业经济文化背后之争的忧虑。⑩
4.有利于艺术及教育的发展进步
现代艺术把形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艺术本身在近百年中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拓宽了现代艺术的疆域。当代艺术强调观念,所反对的正是传统的观念,但对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并非对传统艺术的否定。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是相互借鉴、融合渗透的。现当代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避免缺乏审美,避免苍白肤浅,避免在艺术全球化的大潮流里盲目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口味。传统艺术运用西学观念思考本土问题,借用现当代艺术的语言,对自身进行反思并加以适当的调整,才形成了现今的文化及艺术探索。20世纪的现代主义在许多方面突然与传统分道扬镳,形成一种革命性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本身就可以回答有关当代艺术的进步问题。
新教学内容的吸纳,对于教育的观念将是一个新的挑战。不管是艺术还是教育,要做到真正的进步,必须要有多元平衡的学术环境,博大的胸怀和前瞻的意识,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5.有助于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
当代艺术具有灵活的创造性。它不单体现在多种创作形式和手段上,还将体现在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侧重地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对于美术专业的职业中学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对于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自身的培养和善于运用美术手段和教育规律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的双重意义。
师范美术教育的母机作用,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否具有前瞻性、能否把握学术前沿的新动态是师范美术教育的关键。无论现在的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如果本身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就无法迎接“知识爆炸”的时代和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6.顺应教育的迫切要求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引发的特殊案件在艺术界、法律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州美院教师状告美术馆,称美术馆在“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中展出的两件作品“很恶心”,侵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权,(转第85页)(接第57页)要求赔偿。上海的一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播放有“性器官暴露”镜头的影片,几位学生在看了这些镜头之后“胸闷头晕”,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这位播放影片的老师被校方解聘。诸如此类现象的产生,应归咎于某些学校培养太滞后的缘故,人们对艺术现象一直缺乏系统、全面和学科性的阐释。许多有识之士就现当代艺术与教育问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呼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李小山就艺术教育问题答友人问时,提到“要给未来一个交代”,陈履生认为“美术教育应对新的问题要有思想和学术准备”,朱青生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演讲时强调“现代艺术中艺术家的责任”,广东美术馆编辑胡斌在文章中问道:“谁来承担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由此看来,把现当代艺术引入现实的美术教育更是有必要的。
然而,由于部分现当代艺术作品盲目模仿,缺乏思想深度,使人认为现当代艺术总是前卫的、荒谬的,只有艺术家才能看懂,因此作为教学内容必然存在争议。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规范,也误导了许多人片面地求新求异,淡化了传统的审美标准。现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以及新媒体的介入,使有些人认为新观念、新媒介可以代替技艺以及修养,由此导致了极端的行为艺术,如:虐杀动物和吃婴儿等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低级庸俗的人物与作品。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的美学知识十分有限,现当代艺术有许多艺术品往往无法归类到我们常常熟悉并联想到的传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之中去,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教师应该看到大部分艺术家及其作品都能体现积极向上的艺术良知,客观分析鱼龙混杂的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分析判断能力。当代艺术有实验性、探索性,也容易作为当代艺术不成熟的象征。面对观念性越来越强、样式个性越发突出的当代艺术,产生困惑、难以把握,人们需要以更高的理论高度去做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另外,现当代艺术因为其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批评准则的漂移,反映到教育中就比较具体,当代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滞后,同样不能回应这些具体的问题。引入现当代艺术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对高校美术教学可谓一个有益补充,也使中等美术教育获得坚实的承托。
在目前的国际文化大背景下,资源是一种内在性的需求,我们只能在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参与之下才能充分发掘,更重要的是,永远都有未完的“现代”“当代”,我们应该对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筛选,也没有理由去拒绝这个用之不尽的新文化资源。
1.设计新型游戏
体育游戏一般都是由民间游戏转化发展而来,所以小学的体育课堂上,要多加设计些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具有教学意义的新型游戏。体育游戏是集智力开发与体力开发为一体,在做体育游戏过程中,学生既能获得快乐,又能学到知识。故而,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2.充分挖掘信息化体育资源
学校应该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开发和利用信息化体育资源,进而实现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都能进行体育锻炼。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不易集中注意力,体育老师应该依据这类学生的性格特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室内的体育理论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与体育相关的图片、录音、视频等;室外的体育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才艺展示、做游戏以及趣味问答等环节,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让快乐的体育课堂中得到身体锻炼,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③利用民族体育的资源。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越发具有增强体质的价值,因而,小学体育教育中应积极挖掘民族体育资源,并且充分利用到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比如在体育课堂上,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以下的活动:尝试蒙古族的摔跤、学习苗族与壮族传统的荡秋千项目、还有白族的跳山羊、打陀螺等等。
二、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注意事项
1.需要更新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体育不仅是实现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的科目,它更是一种锻炼人们意志力的途径。因此,不能只将体育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体力活动,更不可将体育作为整顿纪律和惩罚的手段。体育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学校的体育教学的要以培养全面型的人才为出发点,重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为迎合这一新的课程目标,各个学校及体育教师必须更新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对于学校,不要在一味地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健康。对于体育教学者,需做到: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体育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在知识运用上,不仅要全面了解书本教材知识,还应该多加学习,充实自我,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作用,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2.需要重视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1.1学生人数多
高校中学生数量较多,导致班级数量也相对较多,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设备和实验材料数量有限,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例如,笔者在学习《解剖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设备比较落后,上实验课时,教学视频比较模糊,很难辨别清楚视频中教师在实体讲解时所指的位置。这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厌学、上课打瞌睡等情况。
1.2《解剖学》教材落后
现有的《解剖学》教材比较落后,已经不适合新环境下对解剖学提出的要求,而有些高校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教材在内容和编制上极为落后。近几年,新出现的生物解剖学知识并没有被融入教材中,同时,教材的编制不清晰,没有按照科学、合理的顺序设计,导致学生在学习《解剖学》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抑制了他们学习解剖学的热情。
1.3教学条件简陋
我国大部分高校历史悠久,教学设施比较简单,并且其技术含量过低,很多新型教学媒体设备短缺,实验室建设也过于单一。这样,就必然会导致教学资源短缺,教学形式单一,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解剖学》本身就是一门相对来说较为难懂、难记的学科,如果教学内容不够精彩,教学设备不充足,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偏低,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2开发并完善《解剖学》实验室教学资源
2.1制作并更新大体标本
《解剖学》实验室内的实验标本对实验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标本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医学院必须积极制作大体标本,根据教学方向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标本。为了帮助学生清晰地辨别毗邻器官的位置及其形状、特性,医学院还可以制作能够显示器官位置和形态特征的标本,并及时替换被损坏或结构不全的标本。在新环境中,《解剖学》标本资源越来越丰富,并且标本质量也越来越高。医学院可以根据所需购置部分塑化标本,比如肝、肾、肺、胃、带血管骨等器官,以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系统。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解剖学》过程中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心中形成《解剖学》知识网络。
2.2建立新展标本实验室
《断层解剖学》在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使用价值。因此,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开设《断层解剖学》课程。《断层解剖学》课程与断层标本紧密相连。为了教学需要,医学院应该购置完整的断层系列标本,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四肢等人体重要的矢状断层、横断层和冠状断层等标本,并为这些断层标本设置陈列橱,以供学生实验时使用。
2.3改良、更新教学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研发出了新的教学设备。为了改善教学条件,学院应该积极购置数码媒体设备,比如数码相机、扫描仪、投影仪等,并及时改良原有的教学设备。例如,将实验室中的显微镜与电脑相连,这样就可以将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投影到电脑屏幕上和多媒体屏幕上,既清晰又形象,极大地提高了展示效果和教学质量。
随着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知识体系不断更新,为了适应新环境,必须定时修改《解剖学》教材中的内容,加入新增内容,并改正出现错误的知识。同时,结合新环境下不断转变的教学模式,合理调整《解剖学》教材的内容,为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配置图画,并标明每一处的名称,从而逐步优化教材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3《解剖学》教学资源开发方法
3.1科学利用多媒体资源
在《解剖学》教学中,因为CAI课件具有声文并茂、信息资源丰富、展示容易和讲解与录像并举等优点,所以,它非常适用于解剖学教学中。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解剖学》图片和课件、视频录像制作课件,并将其通过投影仪再展现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医学院还可以建立《解剖学》数据库,将这些资源分类保存,以供日后随取随用。
3.2建立实训平台
学生通过实验初步解剖一些动物,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回想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实践结果展现理论教学成果。
4结束语
关键词高中地理;动画教学资源;Flash;PPT
1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方方面面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信息科技给地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动画教学资源,动画教学已成为很多国家开展地理教学的主要模式。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地理动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甚至是一种思维和文化[1]。地理课程改革从各方面做了探索,但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发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动画技术,可以将地理教学中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方法通过一种简单直观明了的方法进行展示,从而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
2动画教学资源概述
高中地理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高中地理内容繁多复杂,教学难度较大,对地理内容进行动画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动画主要是利用人眼的视觉停留特性,在播放完一幅画0.34秒的时间内播放下一幅画,人的眼睛看起来就是一幅流畅的视觉渐变的影像,这就是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动画与教学结合,教学动画就应运而生。教学动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素材,将学科知识作为其核心内容以动画形式为载体展示出来,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学习情感培养等都有极大的作用。总之,地理教学动画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学习地理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和素养、形成地理情感态度为目标。在教学中以动画作为载体,将地理知识作为核心内容,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地理教学动画因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使交互性得以实现。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开辟了与传统教育技术截然不同的新局面。网络技术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教育观念的深层次冲击,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重大。本文以我院为例,谈谈对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开发的一点思考。
一、先明确一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含义
我理解的教学资源建设包含四个层次,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在以下讨论的内容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包括最后一项。
二、我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应该包括“教学”的属性,譬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等。
2.其次,它也一定要体现出“网络”的特性:网络教学资源以互联网作为传播的媒介,通过计算机呈现。因此,常用的网络功能也应充分地体现,并且能做到充分共享利用互联网海量的资源,这样才可体现出网络资源的优势。
3.第三,网络教学资源应该体现网络教学的特征,因为网络教学中,教与学的双方在时空上是分离的。因此, 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我认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不仅是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更是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网络上提供的教学资源绝不是把书本内容电子化和把音像教材数字化,资源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教学资源的再设计与开发。这种再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或技术的分析上,应该以系统的观点,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网络课程的活动和实施过程,使之符合网络学习的规律,体现教学活动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建设网络教学资源,需要从学生、专业教师、教育技术人员的不同角度综合考虑
1.从学生角度来看
由于在网络学习中,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发生在两个时空中,教与学活动的分离,造成师生交互的限制。所以我们要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网上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的目标等方面进行更加合理的改进。
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时,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适用于网络学习的灵动、灵活的学习方式,如实现课程内容的碎片化、研发微课程学习、实现多种终端移动学习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资源浏览。同时,在建设课程时,营造南大品牌化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最大程度的适应网络学习。在学习方法上,既注重向学习者提供教材、教师文稿等相对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同时也向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特色资源,锻炼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习兴趣。
2.从专业教师角度来看
专业教师作为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是知识的组织者,更是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具有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责任和优势。
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教师本身是最有价值、最直接、影响力最大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内容、质量以及所能发挥的学习效益。同时,教师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开发者和研究者,是主导和决定性的因素,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方面尤其需要注重教师的经验。
3.从教育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
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整个团队共同完成,如:教学设计者可以为资源的教学设计、每题选择等提供指导和参考;艺术设计人员和多媒体素材制作者对素材进行处理,并确定其用户体验良好和界面美观;软件工程师和多媒体开发人员则需要解决网络教学资源制作和使用中的技术问题,确保使用顺畅。
四、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互相配合,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建设
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之前,专业教师应当进行充分的前期分析和相关准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资源准备)。如注重操作、需要加强实践练习的网络课程,在课程资源设计时就可以加入模拟实验、动态演示等内容(计算机组成原理、Flas制作技术);案例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根据案例教学的思路设计开篇案例引导、章节中的实例思考甚至以案例为单位,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等(国际贸易实务、法理学、大学语文);针对需要交互以达到学习目的的教学资源,可以进行线上协作学习、在线辩论等主体活动(公文写作、法理学);也可以设计线性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者按照资源排列先后进行学习。
在网络教学资源制作中,需要加强组织管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这个系统的工作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因此,教学资源开发必须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如我院现在的视频教学资源,就采取统一的压缩标准,通过固定视频资源数字化的压缩参数设置,将标清和高清视频资源分别压缩至源视频资源的2%和18.8%,方便存储与管理。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教学改革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要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教学资源的特性。
1.生活性。教学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使科学知识超越学生的日常经验,并与日常经验情景相分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教学的价值基础,离开学生的生活情景,科学教学中的知识就会丧失其价值基础。学科材料对男孩和女孩来讲都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相当死的东西,这是因为它与情景分离开了。学生的活动范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空间活动中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探究性即教学资源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学。它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并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因此,开发的教学资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
3.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内容要具有以科学为中心的开放性,即向科学技术前沿、生活、社会开放,提供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即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科学教学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科学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新机会。如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饲养并观察蚯蚓,但在没有蚯蚓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条件选择其他的动物来代替。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主动的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
1.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是指开发者对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因,这决定着开发者将开发哪些科学教学资源,如何开发这些资源。如是想通过开发条件性资源改善科学教学的教学条件,还是想通过开发素材性资源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等。不同的开发目的将会产生不同的开发方式,导致不同的开发结果。
2.学科学教学资源普查和分析。这个阶段就是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普查分析,普查这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点,筛选出有开发价值的、并可以开发的资源。
3.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对第二阶段筛选出来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以通过改造、整合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原来繁杂的、被我们筛选出来的那些科学教学资源成为更加贴近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4.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评价。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是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它关系到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活动能否有效的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目的服务,能否有效的为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服务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评价就是对科学教学资源利用后产生效果的评价。
以上四个环节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它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开发模式。并且在这过程中有些环节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如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方法
1.筛选身边的教学资源。我们身边的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进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标、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实施条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2.改造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改造就是指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具体实施对象和条件要求,对原有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变化、修改的过程。改造是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转化为科学教学要素或条件的基本方法。
3.整合教学资源。整合就是指将不同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经验的等,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统整,形成新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方法。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不同内容、不同形态、不同作用的科学教学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作用。如我们可以将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环境意识相结合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是指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多个单位或个人使用的一种形式。共享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方法。学校科学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资源共享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与稀缺资源共享。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还应体现在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实际条件、学生情况、教师能力和学校周围环境等条件,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学校科学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寿建杨.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及策略[J].科学课,2009,(07).
一、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目标
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目标主要包括识字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口语交际目标和综合性学习目标。由于中学生自身已接近成年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们已逐渐具备抽象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重点在于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上。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优秀的教学资源会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资源的正确方向;丰富、科学的课外学习资源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双重目标。语文教学资源本身就贴近生活,十分丰富,包括教科书、报刊、电影、网络等,生活中的一切都与语文相关,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只是有待于语努力开发。
二、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具体做法
中学语文课程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并教会学生甄别、利用各种语文资源的方法和意识。针对近年来的中学语文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提出以下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一)信息资源共享,拓展写作阅读。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学生很容易得到与语文课程相关的各种纸质和电子材料,换言之,现代中学生并不缺乏阅读写作来源。但是由于中学生本身认知发展特点和资料来源的繁杂性,他们缺乏的是对自己学业的针对性和适合自己身心发展阶段的教学资源的选择、判断能力,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培养的。在尊重学生主动性和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提供针对性的阅读资源,让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资源中拥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选择,通过自主思考和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形成积极向上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思考、欣赏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素材,使学生可以多角度的、创意性的、批判性地进行阅读。在初中、高中的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中,通过提供优质的、思辨型的阅读素材,培养学生广泛性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提供多方面的热点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文学,热爱生活,充满对语文写作的热情和憧憬。
(二)利用现代手段,激发学习热情。建构主义都提出:“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不是消极被动的被灌输者。”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在讲解文化性散文题材类课文时,导入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图片、音乐等,给学生直观性的视觉、听觉等享受,从而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进入语文日常学习中。通过名著类电影、电视剧等调剂中学生繁重学业任务学习中的压力,同时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取向,也十分有效。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为学生创设出更为真实可感的情景,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模拟环境中训练各种基础技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联结家庭社区,增强实践能力。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四种教育参与,即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毫无疑问,学校教育需要其他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开发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合作资源,崔进学生的自我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和重视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与家庭的联结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建立家长教师微信群,将每天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各种课外拓展的文学作品等分享到上面,使家长关注孩子语文学习的情况,同时自身提升文学素养。这也变相的为家长和孩子间提供了共同的沟通交谈话题,运用得当的态度和方法,不仅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间的良性互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要为生活服务。语文的学习也并不是空中楼阁,阅读的感悟和写作的素材都需要来源于现实,一味地坐在教室中死读书、读死书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对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扼杀。因此学校与社区间通过合作交流提供学生实践观察的场所,也是十分必要的提升途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通力合作,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热爱生活和社会的现代公民。
作者:干雪莹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中进行深入的挖掘,而最充分的科学教学资源就是教育部推行的教材,而且课程改革之后,每套教材中都为教师配备了一张光碟,里面有很多有用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教学资源,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把资源整合得更加适宜科学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学习《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这节课程时,我将教材和光盘中给出的各种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通过我的设计制作出非常吸引眼球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将物体和材料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全面地看待物体和材料。同时,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任务,让学生收集身边可再利用和开发材料的资料,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不同的物品,然后在课堂中将自己的资料和做的成品拿出来和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看谁完成的任务最佳,谁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牢固。再如《水》这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通过生活中存在的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对水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品质。在观察这些动画作品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不断进步,知道科学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同时又能够让学生接受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将知识牢固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死板的教学资源更加形象灵动化
科学教育的理论性比较强,对于一些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教师无法将这些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来发现和总结出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让死板的教学资源重新获得新生,更富有多彩和灵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如学习《植物生长》这节课时,种子的发芽过程、成长过程以及开花和结果的过程都是一种静态的变化过程,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的只是变化之后的一个状态,并不能看到其生长变化的全部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理解起来就会缺乏生活依据,不能够彻底透彻地进行理解。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精神,我利用了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从网络中下载一些植物生长的录像和视频材料,然后再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计算机将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重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清晰地观看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将种子发芽、花蕾开放的瞬间事件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慢动作播放,让学生亲眼观看这一美丽动人的时刻。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学内容,虽然课本中描述得非常生动和形象,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描述的一些事物学生根本就没有亲眼见到过,想要让学生很好地想象具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科学课本中描述的内容通过课件的制作和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看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这样我们就把教材中死板的教学内容、静态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形象和生动,赋予了知识生命,让其更加具有灵性,使得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付出和努力,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设计和制作,但是我相信,只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全面、顺利地接受科学知识,教师一定愿意并且及其乐于进行这样的付出。
三、不断学习网站的开发和利用,拓展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技术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科学主题学习网站在科学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这种网站将科学教学中不能够直接观察和研究的教学内容分成小的教学专题,然后将其进行整理,以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用网站的表达方式提供给学生学习或是作为多媒体教学的资源提供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网站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充分地发挥网络的教学优势及作用,对于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对网站技术的学习和提高,以便利用这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对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四、努力开发教师课程资源
科学教学资源中对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十分重要和关键。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会受到科学教师素质的严重影响,教师也是科学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影响者。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具有课程设计的权利和义务,要给教师留有充足的自由创造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对科学本身还是各个学科领域都要有一定的审视能力,而且要会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我们的科学教学课堂。教师的整体科学素质决定着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水平就显得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开发和利用教师素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我们科学教学的进步和提高。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
1.传统竞技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进
在以往的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竞技教学内容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然而,实际上多数体育竞技内容并不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任课教师不顾学生的身心特点,盲目的利用体育竞技的内容来开展中学体育教学,只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但是,这却并不是说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要完全摒弃竞技教学内容。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创新或者有意识的加以改进之后,再将其合理的运用到中学体育教学之中。例如:很多竞技化的运动规则过于苛刻和死板,且标准和要求一般较高,如果将其直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套用,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的参与信心。而此时,如果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灵活的改造,适当的淡化教学内容的竞技性,降低规则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就能够更好的体会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2.民间体育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多样的地理条件、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孕育了我国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民间体育资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融健身性、娱乐性、民族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够根据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将其有选择、有意识引入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为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竹竿舞、滚铁环、跳绳、挤棍等等,不但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特色鲜明、简便易行,均可引入中学体育教学之中。
3.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引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近些年来,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和推广。而且在我国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部分新兴体育项目已经逐渐融入了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有效的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因此,在开发中学体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挖掘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现有条件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引入适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例如:国标舞、瑜伽以及有氧操等等。这些现代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有效的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任课教师在将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引入中学体育教学时还应注意,不要一味的照搬套用,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动作技术进行简化或者对活动的内容进行改造,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为有效、可行。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设施资源是开展中学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体育设施资源的短缺或陈旧,不但会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还会给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带来安全隐患。因此,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也是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体育场地设施的合理安排
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度是进行体育教学设施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科学安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对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使用功能的深度开发来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的科学安排。例如:利用一条标志线对体育场地进行划分之后,可以一面进行往返运球接力跑教学,一面可以开展健美操教学,从而使有限的教学场地得到了高效的利用;二是通过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替代性开发来满足中学体育教学的需求,这种体育教学设施资源开发的方式尤其适用于教学设施较为匮乏的偏远地区学校。例如:部分农村中学缺乏开展耐久跑所需的跑道,任课教师就可以在严密组织教学,确保学生活动安全性的基础上,利用学校周边的小路或是空地来开展教学。三是通过场地设施的合理安排和调度,来实现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有效使用。例如:体育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场地器材设施的分配时间表,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场地设施的使用空间,提高其使用效率。
2.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物多用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校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达到对现有体育设施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体育任课教师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固有的体育教学观念和体育器材使用理念,多角度、多方式的来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尽可能的实现教学设施的“一物多用”。例如:沙坑既可以用来开展跳远、跳高教学,也可以利用其来巧妙的设计障碍运动;跳绳既可以用来开展跳绳教学,也可以用来做绳操,还可以打成结之后用作投掷的工具等等。
关键词 高中地理;动画教学资源;Flash;PPT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57-02
1 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方方面面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信息科技给地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动画教学资源,动画教学已成为很多国家开展地理教学的主要模式。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地理动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甚至是一种思维和文化[1]。地理课程改革从各方面做了探索,但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发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动画技术,可以将地理教学中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方法通过一种简单直观明了的方法进行展示,从而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
2 动画教学资源概述
高中地理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高中地理内容繁多复杂,教学难度较大,对地理内容进行动画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动画主要是利用人眼的视觉停留特性,在播放完一幅画0.34秒的时间内播放下一幅画,人的眼睛看起来就是一幅流畅的视觉渐变的影像,这就是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动画与教学结合,教学动画就应运而生。教学动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素材,将学科知识作为其核心内容以动画形式为载体展示出来,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学习情感培养等都有极大的作用。
总之,地理教学动画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学习地理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和素养、形成地理情感态度为目标。在教学中以动画作为载体,将地理知识作为核心内容,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地理教学动画因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使交互性得以实现。
3 动画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策略
将地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当前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趋势。地理动画教学成为高中地理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但是受到理论以及实践等方面的限制,其研究与应用并不成熟。笔者结合自身探索,简单介绍地理动画教学资源开发应用较广的Flas制作、PPT以及谷歌地球等技术。
Flash地理动画教学开发应用 传统动画制作受技术条件的影响,制作过程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果一般。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非动画制作专业人士――地理教师开发利用地理动画开展教学提供了方便。Flas的开发利用从时间和经济成本上为地理教学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在此以风的形成为例,说明Flash地理动画教学的_发与应用[2]。
热力环流中水平方向上的空气流动即为风。冷热不均匀产生了各个不同方向的力,各种力对于产生大气运动贡献了不同的作用。采用Flas相对于口头讲述更容易生动、形象、准确、全面地将形成风的过程展现给学生。
首先要选择动画主要体现的内容。风的形成过程中主要讲述的一是理想状态下风的形成过程,二是高空中风的形成过程,三是近地风的形成过程。明确这三种风的受力情况。然后就要寻找制作Flas的素材,包括文本素材、图片素材、视频素材、声音素材等。准备相关图片、文字、语音素材后,可以采用Flash软件的相关功能进行Flas的制作,制作过程要遵循交互性、科学性、多感官、针对性、适度性、差异性、经济性等原则,如图2所示基本内容。
PPT地理动画教学开发应用 PPT功能强大,制作简单,也可以进行地理动画教学资源开发。地理课程自身结合了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特性,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而且实践性比较强,PPT动画比较适合地理动画教学制作[3]。但是PPT动画教学并不对于所有的地理课程都适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PPT动画对能够体现如下优势的地理教学更加适用。
地理课程的几大运动即“地球运动”“洋流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就比较适合采用PPT动画讲述。比如在“大气运动”讲述中,课本单纯以静态形式讲述“热力环流”,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讲述内容就会呆板、枯燥;如果以动画的形式化静为动,采用PPT动画讲述,讲述的内容就会更加形象,学生兴趣就会提高。
除了一些动态变化的地理知识外,地理课程中一些知识特别抽象,不采用PPT动画难以理解。比如黄赤交角的形成和产生的地理意义,采用PPT动画,效果也会非常好。
地理教学中PPT动画的制作原则包括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图3对于PPT制作流程进行了简单说明。
谷歌地球地理动画教学开发应用 采用谷歌地球进行地理教学,可以将地理信息通过图形、声音、视频的直观形式进行表达[4]。谷歌地球进行地理动画教学开发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全方面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为更好地利用谷歌地球进行地理教学,本文对谷歌地球的主要功能做简单介绍。谷歌地球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地球仪,能够通过放缩进行定位,实现“空中俯瞰”和“邻居一瞥”,既可以看卫星图片,也可以3D看全景,地图上还可以加注释,测量高差、水平距离等[4]。
对于地理课程来说还有特别的优势。具体来说,谷歌地球在地理动画教学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谷歌地球数据丰富,如图4所示。除了强大的数据功能外,谷歌地球在制作视频教学资源时,交互也十分强大,可以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天体,身临其境地感受星空、火星、月球等,而且可以查看历史图片,定位并浏览。最重要的一点是采用谷歌地球进行地理教学操作简单,几乎不用刻意学习,就可以学会对谷歌地球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石韶强.高中地理教学动画制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林瑞虹.Flas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J].新课程学习,2014(11):85-86.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资源开发;多维策略
语文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需要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本人的重视。
一、创新使用方法,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其往往会将教材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然而对于学生来讲,其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更多新的知识。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创新使用方法,将教材中的资源都开发出来。
比如:在讲解《相信未来》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此篇诗歌写于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一个禁锢着年轻人思想的年代,因此这篇诗歌中有很多意象。但是学生在理解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将本篇诗歌中的意象都划出;接着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濮存昕关于《相信未来》这篇诗歌的朗读,学生在边听边看的过程中感受这篇诗歌的主题,感受诗歌中意象背后的内涵。同时这篇诗歌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反复手法,反复手法成为本篇诗歌的一大亮点。意象、反复手法就可以被看作为教材资源,只有老师将这些教材资源都开发出来,那么学生才会觉得原来语文课是非常有趣的。
二、激发学习热情,开发学生资源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都调动起来。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固定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教学内容。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即: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东北的冬景、江南的冬景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让学生观察这些地区的冬景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时候有的学生会说:东北的冬景给人一种寂静、肃穆的感觉;然而江南的冬景给人一种和暖、温柔的感觉。当老师带领学生领略完东北的冬景与江南的冬景的区别之后,教师要与学生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领略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景。教师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迅速从上节课或者课间游戏回到本节课。接着在分析本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根据郁达夫要描写的冬景图来将不同的段落分配这四个小组。当分配好之后,教师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讨论,为每个小组的冬景图题名,并且小组还要完成老师提出的以下几个问题:1.描写了哪些景物?2.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3.作者感受如何?4.运用了哪一种手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也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三、注重课堂生成,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受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自身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将课程资源的作用都充分发挥出来。虽然语文这门学科的资源比较多,但是教师要将语文教学目标作为参考依据来适当调整课程资源。在平时的工作中,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有趣的资源,并且将其引入到语文课堂中,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比如:在讲解沈从文的《边城》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教师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时间来朗读这篇课文。当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等到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说:这个故事很美吧,描写“情窦初开”的小说有很多,为什么沈从文的小说能够感动我们呢?同时教师还要提问:“情窦初开”与哪些因素有关联呢?学生回答:年龄、对象、地点、环境。接着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年龄、对象、地点、环境,探讨此篇小说中的边城环境等,确保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四、积累教学经验,开发教师资源
语文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下去也会受到教师自身经验的影响。有些老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讲课,在课下他们并没有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就导致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日常教学活动中积累经验,依据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判断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比如:在讲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我、地坛与母亲这三者的关系,将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讲解本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哲理性思考。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选择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史铁生一生的经历。在课堂中,教师还要设计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借助问题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我、地坛与母亲这三者的关系,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讲解完本节课之后,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理解,教师推荐学生在课下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其要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不同之处。语文这门学科拥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语文教师要掌握开发教学资源的方法,营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敏芬,林宣龙.以有效利用资源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浅论[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
地方的美术资源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在学习地方美术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地方的文化有所了解,进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高中美术作为一门新课标的课程,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在枯燥的物化生史地政中能够丰富一下自己课程的多样性,而且能够使学生在通过学习美术过程中的方法,能够将其利用到平时的学习中。更多的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学生相对于枯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对于美术的学习会更加感兴趣,显然,地方的美术资源和课程中的美术资源是截然不同的。课程中的美术资源比较官方,教学所用的材料也是全国统一,很少可以将地方的特色纳入进去。而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不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让学生进行表面浅显的了解,而是要求学生通过体会地方的特色技艺等,从中汲取营养,来完善自己的素养。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不同,地方美术的指导学习也不同,学校和教师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制定不同的美术指导,让学生在美术中尽情发挥自己的长处,感受美术所带来的乐趣。在课改实验中,高中美术教师也意识到通过地方资源来丰富教学是必要的,但是缺少一些引导及推动力。毕竟,地方资源美术指导并不是很普及,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此多下功夫,多去创新,在创新中发掘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地方资源开发
地方美术课程显然更具有丰富性,以及更加的原生态。这样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正因为地方美术资源选择面很广,各类资源参差不齐,也就导致许多资源都缺乏专业的验证。这样一来,确定下来的资源也就所剩无几,可以用到课程中的资源也就少之又少。这也造成了学业指导不专一,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统一,这对于一些对于美术感兴趣的学生,甚至要终生学习美术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弊端。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加的严格,在讲解这门课程时,需要仔细研究地方美术资源,选择适合用在课程教育上的方面来给学生进行详细辅导。根据当地的特色,把美术融入生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将地方资源的开发运用的教学当中,得以将传统更好的传承下去。地方美术课程的优越性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对于地方的学生,他们对地方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课程的学习上也会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学生从小在这里长大,对于文化型的美术更是印象深刻,但是,地方美术的指导却不是很普及,所以对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是急需要实施的。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地方资源,其利是大于弊的。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美术领域来对地方特色进行了解,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去创新,以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也给枯燥的高中生活带来一丝乐趣,学生也会利用这短暂的美术时间,更加刻苦的学习,了解美术的博大精深。通过研究不同的地方资源,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研究到传统美术,对学生的审美及美学素养都有很大的提高。高中美学教学加入地方资源,这样才是对美学的挖掘,对美学的敬仰。相信通过地方美学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不断深刻。
三、高中美学教学中的地方资源的教学设计
高中美学教学中的地方资源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将传统美学教学和地方的美学资源融合在一起,其次,在教学方面也要有所改进。更详细一点来说,既要和全国美术教材相统一,又要将地方的文化凸显出来。既然是融合地方美学资源,就需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探索。所以这门课程在设计上不能局限于课堂内,更多的是要走出课堂。在课堂内,可以通过看视频、听演讲等方法来先对地方美学资源的知识理论有所了解;接下来就是要在课堂外,有目的性的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能更直观生动的了解地方美学资源,通过其对地方文化的探究,来完成这门课程的相关作业。举个例子来说,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教师可先讲解某一个地方资源的理论课程并留下相关作业,再安排小组在地方进行详细的探究,再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进行小组展示其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对地方美学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收获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总结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加强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开源才能活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合理开发与整合各类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深刻感受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的重要意义。
关于地理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发,笔者也曾寻寻觅觅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了几点肤浅的经验,希望与同行共商榷。
1充分利用教材,从备课中开发教学潜在资源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在未被学生使用时只是一种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是教材的处理者,如果说编制教材是对教材的第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备课、教学就是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教师要能够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把其转化为适合自己班级的材料,从备课第一关进行教材资源开发。
新课程改革,教材内容的展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地理教材来说,内容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的展示,有地图的展示,有图表的展示,更有以活动形式来展示的,并且以文字展示的内容较少,但所有这些都是教材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把这些看似“紊乱”而“死”的知识变为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第一关去对教材资源进行深人的组织、整合、挖掘,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激活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当成为教材知识的驾驭者,教材资源的挖掘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学目标、备方法、备学生、备自己,更要备教材中存在的隐性的潜在的教学资源,不仅包括隐性的知识技能资源,还包括隐性的智能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性知识,备好教材资源第一大关,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资源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善于捕捉课堂信息,从课堂中开发教学动态资源
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舞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共同处于课堂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教师应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一种教育资源,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及其文化背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具有课程的意义,这样,课堂就是一种以文本或活动为载体的对话空间,课堂教学就成为多种教育资源的交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自主建构,对他人都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此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学习的信息。如: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疑惑,在争论中出现的困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引发的思维火花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情感的交融,进而产生的智慧的机灵;学生受现有知识和经验水平的限制,在回答问题或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这样和那样的困扰的制约,进而产生一些错误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听到一些富有创建性的想法,甚至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动作、一副表情、一种神态等非言语信息。有些虽然不是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却对教育教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课堂上所产生的这些信息,教师要善于捕捉,把握这些稍纵即逝的动态信息,及时记录下来,进行筛选、加工、改造,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补充,并可以直接用于以后的课堂教学。
当然,在这些生成的动态资源中,一切生成皆有可能,因此一定会出现与我们备课预设相差甚远的问题,也难免会出现教师始料不及的情况,甚至有故意背道而驰的情形出现,教师要机智应变,有效生成。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是大量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主要渠道,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除了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捕捉、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外,更要学会有效生成并能丰富和催生出更多的动态资源,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精彩起来,课堂内容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3巧设作业练习,从作业中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摘 要】初中语文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我国母语教学的必经阶段。其在学生整个接受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而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其教学资源的广泛性就不仅来自课堂,更是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初中教师在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背景之下,大胆革新教学传统,并对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分析;开发;效率
引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停留书本之上,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例如;课外辅导书、新闻资料、报刊、电影等等。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语文教学资源”作为新兴的课程教学概念,它也是对新型语文课改的有力理论支持。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对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仍然局限于课改体制内的研究,却没有从本质上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真正地应用到教学中去,资源失去了它本应起到的作用,从而大大的浪费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丰富教学资源,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感染力、促使语文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现状及特点分析
1.1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首先,学生作为“教学资源”课程改革的接受对象,他们对教学资源的吸收能力直接反映着“教学资源”实施的效果。而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注重学生的 综合素质发展,倡导学生探索发现和对信息的收集及处理能力。那么旧的课程资源就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建立优质的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就十分重要。但是,当前很多教师习惯性的按部就班、缺乏革新精神、对教学体制生搬硬套,最终造成教学资源更多的是单向资源,而交互性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很多教学资源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枯燥、缺乏感染力。再加上很多学校对此往往没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措施,从而导致它们没有发挥自身的效益,使用率相当低。
1.2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
首先,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知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这就说明语文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教学主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力开发,使课程条件与课程资源做到最有力的吻合,进而发挥其教育价值及课程教学作用。其次,语文课程资源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课堂,它具有广泛多样性的特点。因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例如:学校的硬件条件、家庭教育背景、学生基础知识等等。再者,要发挥课程资源的教学价值,不仅要功能性资源的存在,还要发挥课程实施主体的作用。不同的教学主体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同,最终实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进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及动态性。
2.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2.1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一个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个班级人数众多,每个学生所接受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不同,接受能力存在个体上的客观差异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上可能就会存在部分学生重复某一认知水平,而部分学生就会无法接受一下阶段的认知水平的升华。在某意义上说,教学资源开发必须从学生品质、记忆力、感知能力、思维四个方面出发。
2.2有助于教师主导性的展开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扮演者,也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引擎。所以在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有助于教师自身主导性的展开,进一步有效引导学生深化认识课堂内容。例如学习《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新课内容的认识。教师可以穿插一段横渡长江的影视集锦。教师在集锦播放时担当主持人的角色,解读当时的政治背景及人们解放军永不屈服的精神。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当今生活的不易及伟大军人的辛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感染力。
2.3挖掘信息时代潜在资源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达。学生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量逐渐减少,更多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学片段。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开发阅读能力及阅读范围,开阔眼界。同时对信息覆盖下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性的选择思考,最大程度的挖掘信息时代的潜在资源,锻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鼓励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阅读,从而培养研究和思索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增加课堂教学感染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并且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多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学生展示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青民.课改十年: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2)
[2]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J].文学教育(中).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