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康复护理的评定范文

康复护理的评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11 11:47: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康复护理的评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康复护理的评定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78 例,固定术后对其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22 d,所有病例都复位满意。经24~60周的随访,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术后恢复优良率达91%。结论:三柱固定是一种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新固定概念,固定术后科学有效的护理及康复指导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固定;术后护理;康复指导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市同济医科大学附属普爱医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关节内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其导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对骨折的分型比较困难,又容易引起膝关节的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其处理充满了挑战[1]。传统多采用前外侧和前内侧手术入路,然而这种技术有时不适用于多平面关节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侧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难以暴露复位固定,导致临床并发症增加而影响疗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论模型来定义胫骨平台骨折,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78例,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并随访24~60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19~77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8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伤l例。闭合性骨折73例,开放性骨折5例。基于常规X线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据“三柱骨折”的概念分类,意味着在胫骨近端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至少发现一片分离的骨块(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伤: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损伤25例,交叉韧带损伤1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伤后行急诊手术5例,5例患者由于伤势严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初步处理包括石膏固定、远端骨的骨牵引或在术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据X线片和CT结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种“三柱”概念进行分型[3],从俯面观上看,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定义为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根据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疗计划,进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术小组在实施全身麻醉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若累及后柱损伤,即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患者手术中处于漂浮,首先患者取俯卧位,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处理后柱骨折。当需要实行胫骨平台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时患者改为半侧卧位,患肢小腿旋转以利于手术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联合入路,30例患者仅采用后侧入路或前侧入路。

2术后护理

2.1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2.1.1生命体征的观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术后24 h持续床边心电监护和低流量吸氧,对各项体征细致观察,真实记录,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术后如有体温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2.1.2患肢的的观察与护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但严禁肢体外旋;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因联合入路在小腿上有两个切口,后侧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侧,敷料压在腿下,容易被忽视,所以要特别注意,若渗液、渗血较多时,应立即更换敷料;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肿胀程度等情况,并与健侧比较,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若放置引流管者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特别是联合切口有2个引流管时,应在引流管上贴上标签,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叠。认真观察引出液的颜色和量,并分别做好记录,若术后4 h内引出液总量超过600 ml应立即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2.1.4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观察疼痛的性质,以判断患者是切口疼痛还是肿胀引起的疼痛,复杂胫骨平台因创伤程度重、手术复杂、切口大且有两处,术后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续冰敷可以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对于肿胀后石膏过紧者还应将石膏切开松解,持续麻醉泵和睡前使用双氯芬酸钠塞肛可以减轻切口的疼痛。

2.2心理护理患者积极的态度对其康复至关重要,手术回病房后,管床护士应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顾虑,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护士还要细致观察、耐心讲解,并对其进行示范指导,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当患者能配合时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

2.3饮食护理术后6 h内禁食水,24 h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豆、奶及过甜类食品,防止胀气,以后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其进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钙、低盐易消化食物,如乳类、蛋类、蔬菜、水果等,并嘱其多喝水,可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每天盐摄入量应不超过2 g,糖尿病患者应关注并控制其总摄入量。

2.4康复指导

2.4.1康复方案遵循尽早、安全、有效的原则尽早原则:术前进行康复指导,发放康复知识宣传册;术后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的训练。安全原则:早期需要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循序渐进地增加关节活动度,在进行关节活动时注意严格控制肿胀,必要时使用冰敷。有效原则:术后应该有系统的康复评定以判断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关节活动度的获取与维持、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要点。

2.4.2具体康复方案术后清醒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泵运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无渗血渗液,1周后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垫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间CPM每天行关节活动度训练,0°~45°范围内,术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继续在膝关节铰链支具的固定下行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4周到达90度[6]。术后4~6周,继续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训练;复诊时指导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转移,不负重。术后8~12周,拍片复查,如果骨折线周围已形成较多骨痂,即可少许负重,但患者下地活动还是需借助助行器[7]。术后12~16周 ,逐步增加负重, 慢慢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特别要注意走路的步态尽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导(1)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院康复训练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告知其继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但必须遵循早活动晚负重原则。(2)告知佩戴膝关节支具固定的时间和注意事项。(3)告知复查时间,并嘱患者要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是否能完全负重。

3结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 d,平均22 d。所有患者都复位满意,3例患者术后切口渗液,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切口愈合。经24~60周的随访,术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用Rasmussen评分法评定治疗效果,优38例,良33例,可7例。

4讨论

恢复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是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术对多平面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侧柱的骨折加强后侧柱固定,结合一种新的手术(漂浮)的后侧入路和前外侧联合入路以代替经典的双侧(内侧和外侧)入路来处理这种骨折可以给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是康复的基础,但良好的手术效果更离不开科学有效地护理。护士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给予心理和饮食护理,并在正确的康复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每例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训练,为术后尽早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贵林, 荣国威, 吴新宝.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罗从风,杨光,等.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3):254-259.

[3]张巍,罗从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新趋势[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31(4):217-220.

[4]罗宝风,林丽芳.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52-53.

[5]黄云英,金先跃,梁剑敏.关节镜及C臂X线机双向监测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4):4145-4147.

[6]孙科儿,王海燕.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动静平衡康复训练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81-82.

[7]许红璐,陈燕,杨秀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10,13(2):145-146.

篇2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措施,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偏瘫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以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的时间,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将该院2013年1—6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30例)和常规护理组(30例)。常规护理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除常规护理之外,增加运动、认知、言语功能的护理,持续6周,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康复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认知功能的改善率高(P<0.05);巴氏指数(Barthel)康复护理组升高幅度较常规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时间,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康复护理;常规护理;认知功能;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a)-0154-03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SHE Qiuqu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Province, 6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nd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ir activiti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so as to reduce the recovery time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Methods 60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30 cases) and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30 cases).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of neurology, and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the nursing of activity, cognition as well as speech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of neurology for 6 weeks.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is higher(P<0.05); the ascending range of Barthel Index in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is greater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ould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Cognitive function; Self-care ability

[基金项目]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基金资助:出院计划影响卒中后抑郁发生的随访研究(12314)。

[作者简介] 佘秋群(1964-),女,四川泸州人,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

脑卒中是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调查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17/10万[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的出现,该类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若患者能在患病早期进行系统、正确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运动恢复、认知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变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该研究针对2013年1—6月入住该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对其分组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及常规护理,临床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首次发病入院的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障碍病史,对疼痛觉有一定反应的偏瘫患者共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40~73岁,平均(57.44±11.6)岁;出血性脑卒中22例,缺血性脑卒中3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指南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早期康复护理组(30人)和常规护理组(30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发病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给予神经内科一般护理:保持环境安静、整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血糖等措施。早期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持续6周。具体康复护理项目包括:(1)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急性期保持肢体仰卧位、健侧卧位及和患侧卧位规范的良肢位摆放,改善肌肉张力。偏瘫早期肌肉张力降低,中后期由于肌张力升高而引起肢体痉挛,正确摆放良肢位可减轻和预防肢体痉挛的发生;加强患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2)认知功能的康复护理:主要是通过失认、失用训练刺激患者的辨认、记忆等功能。(3)言语功能的康复护理:运用经典疗法或者刺激疗法改善患者言语功能,提高患者语言沟通和表达能力。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运动、认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

1.3 疗效评定

1.3.1 运动功能恢复评定 康复护理6周后,采用上田敏偏瘫运动恢复法进行患侧上下肢功能评定,以明显好转和好转计算总体有效率。

1.3.2 认知功能恢复评定 6周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进行疗效评估。MMSE评分增加4分及以上者,显著改善;MMSE评分增加1~3分者,改善;评分不变或者减少者,无效[3]。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采用改良的巴氏指数(Barthel)评定量表进行效果评定[4],100分为生活独立自理,60分以上,生活大部分自理;41~60分,生活部分自理,需中等程度帮助;40分及以下,生活需很大帮助,重度依赖,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方法

经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运动功能恢复评定

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治疗前运动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周护理后,康复护理组(护理前 VS 护理后:上肢t/P= 23.10/0.00 ; 下肢t/P= 24.21/0.00)与常规护理组(护理前 VS 护理后:上肢t/P=16.78/0.00 ; 下肢t/P= 10.65/0.00)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P<0.05),康复护理组运动功能提高总体效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认知功能改善比较

数据结果显示,6周后康复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认知功能的改善率高(χ2=4.36,P = 0.037)。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DL评分比较

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Barthel指数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周护理后,两组Barthel指数均升高,康复护理组升高幅度较常规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根据病理性质的不同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脑卒中后偏瘫是临床上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介入康复护理不仅能诱导患侧肢体进行主动运动,还可以抑制肌张力的异常增高,使患者患侧肢体运动能力提高,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脑卒中患者患病后的3个月内是身体各项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发病初的前4周也就是早期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的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对降低致残率有很大的预防作用。这是由于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功能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过程中,促进了细胞的再生与复活,护理过程中的反复刺激和训练,使负责运输的中枢神经病灶周围衍生出新的通路,形成新的反射弧,诱导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作用。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言语的刺激,无形之中鼓励患者,调动了患者康复的主动性,缩短了患侧产生主动运动的时间。除此之外,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刺激了患者患侧的肢体运动,降低了肌肉萎缩或过度痉挛的发生,为后期的康复提供了保障[5-6]。

该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疗效的评价选取的是上下肢功能评定,在确保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治疗前运动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情况下,经过6周的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提示,虽然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较护理前均有改善(P<0.05),但康复护理组运动功能提高总体效率要高于常规护理组,其上下肢功能评定结果分别为(4.6±0.5) vs (3.3±0.3)、(4.5±0.4) vs (3.2±0.4),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许年珍等的报道结果一致,提示康复护理早期介入能使患者患侧肢体运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7]。

邹桂花报道称,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越早效果越明显[8]。该研究结果与邹桂花报道相似,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48 h,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比常规护理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的评价选取的是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Barthel指数在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保了两组患者的可比性, 在经过6周护理后,康复护理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两组Barthel指数均升高,但康复护理组升高幅度较常规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90±10.81) vs (45.35±9.12),P<0.05]。同时患者的认知能力也由于早期的康复护理的介入呈现出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6周后康复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认知功能的改善率高(86.67 vs 63.33,P<0.05),这都离不开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视,且在护理过程中从业人员非常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能够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患者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治疗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还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全面改善患者的症状。早期康复护理需要家属和患者自身积极配合治疗,故在康复护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向患者及家属传递整体康复的正能量,从而提高患者主动康复的信心,尽可能促进患者远期各项功能的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金秋月,张金菊.延伸护理服务对脑卒中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46-148.

[2]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60-61.

[3] 潘贤妃,方志红.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3,51(13):105-107.

[4] 刘坤.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9):114-115.

[5] 王静.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93-94.

[6] 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7] 许年珍,朱奕,王彤.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护理方案对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J].江苏医药,2010,36(14):1618-1620.

篇3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脑卒中 日常生活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DL of early intervention hemiplegic patient of acute stroke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Methods 120 patients were p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and the clinical nursing group(control group),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as conventional treated with neurological method,and to work out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re plan,and to run combined rehabilitat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conventional treated with neurological method and general clinical nursing,to evaluate the two-group patients using Barthel index in the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Results The Barthel index of early intervent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has more height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 It can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stroke ADL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后遗症发生率仍很高,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因此,怎样最大限度地恢复其活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劳动和工作能力,达到残而不废,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按照康复原理,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情况,为脑卒中患者制订康复护理计划,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病例纳入标准:全部病例为颈内动脉系统的脑卒中,首次发病年龄为45~75岁,神志清楚(GCS>9分)者。排除标准:椎基底动脉的脑卒中,年龄>80岁,昏迷者,采用过溶栓或抗凝治疗的脑梗死,经颅脑手术治疗后的脑出血,大量脑出血(出血量>60ml)和恶性脑梗死,严重痴呆及脑卒中发生两次以上及TIA、RIND者。

1.2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选自2001年6月~2003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二病室康复医学科的住院患者,并经临床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各60例,康复护理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7~73岁;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30例,脑梗死合并脑出血1例,右侧偏瘫32例,左侧偏瘫25例,双侧偏瘫1例;有语言功能障碍9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20~72岁,脑梗死35例,脑出血25例;右侧偏瘫31例,左侧偏瘫29例;有语言功能障碍4例,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疾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评定方法 ADL评定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2]进行评定,分进食、如厕、修饰、洗澡、穿衣、转移、活动、上下楼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10项,共100分,0~20分=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轻度功能缺陷,100分=ADL自理。60分为是否能独立的分界点,60分<ADL评分<100分为轻度残疾;60~41分为中度残疾,需大量帮助;40~20分为重度残疾;<20分为完全残疾。

1.4 心理护理 脑卒中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易产生恐惧、消极、悲观、烦躁的心理反应,随着"立即"痊愈的希望破灭后,患者往往陷入绝望和担忧的状态中,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强化患者角色,对治疗缺乏信心。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要善于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可采用发放宣教小册子或集体看康复录像带的形式,还可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宣教,对于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护士要富有同情心,要善于应用表情、手势、体态语言或应用写字板等沟通方法,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患者进行康复的兴趣。康复护理从人力、物力角度出发均不宜采用一般临床护理中的"替代护理"模式,而应该更侧重于"自我护理"模式,康复护理人员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患者发挥其身体残余功能和潜在功能,使患者最终能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

1.5 康复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责任护士每日床边指导训练,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1.5.1 肢位的摆放 在脑卒中发病后的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以预防并发症及继发障碍的出现,并为今后的康复训练做准备。的变换,原则上要求每2h更换一次,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等恰当调整。卧位姿势包括:(1)患侧卧位:是所有卧姿中最重要的[3]。患侧卧位头部应在上颈段屈曲,躯干稍向后转,患上肢前伸,前臂旋后,腕被动背伸。肘关节伸展,下脚是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患腿保持伸髋,稍屈膝。(2)健侧卧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下肢向前屈髋、屈膝,并完全由枕头支持,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3)仰卧位应尽量少用,头部置枕不宜过高,患上肢前伸、伸肘、腕背伸和伸指,使骨盆向前,防患腿外旋,患下肢伸直,应避免用枕头在膝或小腿于支持[3]。正确的姿势处理能预防褥疮和肢体挛缩的发生,还可以有效预防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异常模式的产生。

1.5.2 床上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 当患者病情稳定,即可早期进行肌肉按摩及上肢关节的屈、伸、内旋、外展等被动运动,每日可进行被动运动1~2次,每次20~30min,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Babath握手、床上桥式运动、床上移行和床上翻身,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训练患者自主翻身,并指导患者床上坐位平衡训练,并逐步进行站立平衡,行走训练等。

1.5.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设计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沙板磨等,以及训练穿脱衣服,使用餐具等。

2 结果

采用Barthel指数康复护理前后各评定一次ADL,评定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表2。经t检验,实施康复护理组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并发症的发生,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1)。

表1 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Barthel指数变化比较

分组〖〗治疗前〖〗治疗后康复护理组〖〗33.25±14.5〖〗75.5±14.84对照组〖〗33.4±10.5〖〗40.25±15.2

注:经统计学处理,康复护理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2 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比较

并发症〖〗康复护理组〖〗对照组〖〗P肩痛〖〗2〖〗23〖〗<0.01肩手综合征〖〗3〖〗18〖〗<0.01肩关节半脱位〖〗1〖〗16〖〗<0.01

注: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后康复护理组的并发症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目前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后,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5]。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干预,能使患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方面达到全面康复,为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结果显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患者护理前后ADL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ADL明显改善;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下降,说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王喜全,张宗.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8-29.

2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8-39.

篇4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篇5

脑卒中为常见多发性疾病,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传统临床认为, 康复训练需等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48 h才能开始实施[1]。随着医学不断发展, 一些康复专家发现, 超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脑功能代偿, 康复护理时间越早, 对患者康复越有利。为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 本院取2011~2012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超早期康复护理, 并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1~2012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28例;年龄43~78岁, 平均年龄(55.7±6.5)岁;患者疾病类型:脑出血33例, 脑梗死47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检查后证实为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为24 h内, 本次研究均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者具有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患者具有肌肉方面疾病。患者性别、年龄、入院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卧床护理

1. 2. 1. 1 仰卧位护理 帮助患者上抬患肢, 上臂外旋展开, 肘部与腕部伸直, 手指分开伸直, 掌心朝上, 医护人员将上肢放在软枕上, 并在患侧下垫软枕, 以更好地支撑大腿外侧。医护人员帮助患者翘起脚背, 以与床面垂直为宜, 患侧下肢置中立位, 使用沙袋枕支撑下肢外侧, 有效预防足内翻或足下垂等畸形症状。

1. 2. 1. 2 健侧卧位 医护人员于患者胸前放置枕头, 帮助患肩、肘关节及腕关节前伸, 放在枕头上, 让五指展开;下肢屈曲向前, 以另一枕头支撑。

1. 2. 1. 3 患侧卧位 帮助患者前伸患臂, 五指张开, 掌心向上, 健侧下肢屈曲向前, 以枕头支撑, 患侧下肢微曲。

1. 2. 2 功能锻炼

1. 2. 2. 1 被动功能锻炼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立即对患者行肢体按摩和关节被动按摩, 促进关节活动, 护理按摩主要以患者耐受性或正常人活动度为依据。此外, 帮助患者完成床上动作训练, 如翻身、移动等;纠正患者坐姿, 帮助躯干弯曲伸展。

1. 2. 2. 2 主动功能锻炼 随着患者病情好转, 医护人员帮助患者下床进行站立、行走锻炼, 锻炼时间3次/d即可, 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及时间, 可从以往的站立训练逐渐增加为上下台阶训练。

1. 2. 2. 3 日常功能锻炼 医护人员指导患者洗头、沐浴、刷牙、穿衣服、如厕等, 整个护理过程, 患者家属亦可参与其中, 加强患者信心。此外, 护理过程中亦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变化, 调节患者心理情绪, 从而保证康复护理能顺利进行。

1. 3 疗效评定标准 对所有患者入院前、护理后进行巴氏指数评定, 共100分。评定内容包括:饮食、沐浴、大小便控制、行走等。患者分数≥60分, 生活基本自理;25~59分为患者日常生活需帮助;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后巴氏指数评定, 护理后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致残率较高, 治疗后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给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有效减轻脑卒中的致残程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以健康之姿回归社会, 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主要目标[2]。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超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 其护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护理。根据相关研究显示, 经超早期康复护理后, 患者具有良好的独立能力, 其原因在于, 经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神经元再生, 经反复翻身、坐立、走动等康复护理, 能形成新神经通路, 发挥中枢神经代偿作用, 此作用于3~4个月恢复至最大限度。本研究亦发现, 经过适当的康复护理, 一方面能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建立, 同时亦能消除患者心理障碍, 为身体机能恢复提供良好条件。

篇6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门诊;家庭;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1349(2007)06―0487―02

我国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约75%的生存者大多在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时就出院了,加之社区和家庭的康复护理服务水平不高,甚至许多地区尚无康复服务,以至于到处可见脑卒中后病人严重的“废用”“误用”“过用”状态。所以将康复护理推向家庭是既经济又有效的康复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4月-2006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未进行过康复治疗)的发病1个月内的意识清楚的脑卒中病人80例,均能理解家人说话,年龄(29~80)岁。均为初次发病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除外溶栓及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42例,其中脑梗死33例,脑出血9例;对照组38例,其中脑梗死31例,脑出血7例。两组各有鼻饲4例,留置尿管2例。两组性别、年龄、偏瘫侧、病情、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康复评定 采用Brunnstrom分级评定法、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分表(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

1.3方法 康复组病人进行每日1次的门诊护理与康复训练,陪护家属给予每周1次的护理与康复知识培训;对照组病人仅给予常规体检。

1.3.1护理方法 包括安全护理、大小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进食护理,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发挥病人主动参与意识,树立信心,及时反馈病人的心理感受和训练心得。

1.3.2训练方法 具体方法是以Bobarth为指导,给予病人正确、翻身训练、双手交叉上举、摆动训练、搭桥训练、仰卧位到坐位到站位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并注重安全防范。门诊训练每日45min,其余时间由陪护家属帮助训练。

1.3.3随访 每两周派我科曾从事过多年护理工作并具有中国康复中心结业证书的治疗师到观察者家中进行随访,同时带2名或3名实习护士。随访工作包括基础护理技术的指导,如膀胱冲洗、鼻饲护理、合理的饮食搭配、家庭设施的改造、合并症的控制,帮助病人树立坚强的信念及战胜疾病的主动意识,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减少“再中风”风险;同时纠正病人康复训练中的错误,督促训练的完成。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

采用t检验与x2检验。

2结果

经过康复指导和家人的帮助,3个月后康复组病人的运动功能经Brunnstrom分级评分及FMA评分运动功能明显提高(P

篇7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是当今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为200万左右[2]。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复发率达40%[3]。其较高的致残率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参与社会工作和活动,患者日常生活起居受到很大影响,给社会家庭带来了诸多问题。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逐步改善日常生活行动能力,是减轻家庭社会压力的必要途径。由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身心各方面障碍的特殊性,在常规护理工作之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床单位护理、皮肤护理等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脑卒中后自身功能障碍情况,树立正确的康复目标,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并在常规训练同时主动进行自我训练。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我院康复医学科在多年的康复护理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于近期开展了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乐都医院康复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病程≤3个月,生命体征平稳,认知情况可,配合治疗和查体,年龄20岁~80岁。

排除标准:原先有脑血管疾病且留下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原发性疾病的患者;文盲及严重听力视力障碍者;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及其他无法配合治疗患者。

1.2方法

1.2.1分组及一般情况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4~77岁。其中脑梗塞21例,脑出血9例。右侧偏瘫12例,左侧偏瘫18例。语言功能障碍10例。吞咽功能障碍2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6岁。其中脑梗塞17例,脑出血13例。右侧偏瘫10例,左侧偏瘫20例。语言功能障碍9例,吞咽功能障碍2例。

1.2.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医院常规护理。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进行康复护理,在参与康复小组评定后制定相关方案,增加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床单位护理、皮肤护理、娱乐康复护理及肢体康复指导,并以入院首日、治疗4w为时限进行康复评定,了解患者功能变化情况。对照组相关心理疏导及床边活动指导由治疗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宣教。入院首日、治疗4w进行康复评定,了解患者功能情况。

2结果

2.1 评定标准 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表[5]。

2.2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Fugl-Meyer评分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ugl-Meyer评分:t=0.37,P>0.05;MBI评分:t=0.2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MBI均有提高,观察组提高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提高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ugl-Meyer评分:t=3.04,P

3结论

康复护理的干预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4讨论

康复护理延伸了康复医学科日常护理工作的内涵。心理护理、床边的坐、卧、站位指导和病区内的转移和患者住院期间日常生活动作的现场指导均是对系统康复训练的强化和补充。在目前的康复机构中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缺少专门的心理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与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紧密接触,在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正面的肯定鼓励,对促使患者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康复治疗完成后,对于不同障碍程度患者的患者,在病房中的休息和生活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如处于软瘫期且坐位平衡尚未有所改善的卧床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指导、定期的翻身和适当的抬高床头起坐训练,可以减少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有对抗痉挛出现、保护肩关节等功能[6]。除了每天适当的康复训练,患者大部分时间是在病房中度过,因而针对患者卧床、坐位、转移及床边活动的护理指导是康复治疗之外的重要补充部分,因患者在脑卒中后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及情绪心理障碍,在缺少他人指导和鼓励的情况下,往往无法正确地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及康复练习,加之日常陪护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且未进行过相关康复治疗及护理的培训,无法很好地帮助患者进行日常康复,因而在缺少康复护理的患者群体中,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不及康复护理组的患者。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脑卒中后自身功能障碍情况,树立正确的康复目标,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并在常规训练同时主动进行自我训练。床边活动的指导对于预防并发症,纠正不良姿势,提高坐位站位平衡等都有良好的帮助。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3,24(3):236-239.

[2] Langhorne P, Stott DJ, Robertson L, et aI. Med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a multi central study[J].stroke,2000,31(6):1223-1229.

[3] 黄晓琳,燕铁斌,康复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1.

[4]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篇8

【关键词】 护理模式; 康复护理; 脑卒中; 评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心脑血管病占据了首位[1]。脑卒中是血管源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急慢性临床综合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然可导致患者运动、感觉、认知、言语等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致残率高达70%~80%[2]。使脑卒中患者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复,无论对个人、社会及家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脑卒中的康复训练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与康复治疗相辅相成的康复护理作用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来。康复护理是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康复护理不仅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康复,提高生存质量,而且降低医疗成本,被认为是脑卒中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讨合理的科学的康复护理模式临床意义尤其重要,为此2010年5月-2013年5月笔者应用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2)均存在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3)无明显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8分,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2~3 d后不再恶化;(4)排除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符合以上标准的共144例,男76例,女68例;年龄45~85岁;左侧偏瘫84例,右侧偏瘫6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瘫痪侧别及病变性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下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1.2.1 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生理变化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患者自信的参与康复过程[5]。

1.2.2 良姿位及肢体功能训练 良姿位对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预防的作用[6]。患者病情稳定后即进行功能训练,即应进行床上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具体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指导患者自己翻身、吃饭、梳头、入厕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开始护士可给予一定的帮助,然后逐步由其独立完成,3~4次/d,30 min/次,指导培训家属帮助患者训练,以便出院后继续协助患者训练,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提高患者各种自理能力。

1.2.3 吞咽训练及语言训练 指导患者进清淡、少渣软食;饮水呛咳时应尽量减少饮水,以汤汁代替,进食时抬高床头30°~40°;指导患者示齿、弹舌等动作;对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训练,首先学习单音发声,然后指导患者3个连发,可从数数开始,进而短词、短句,再进展到复杂的句子;不完全性失语的患者应鼓励多与他人交谈,刺激和促进说话能力。

1.2.4 认知的康复 包括失用的康复和视觉忽视的康复训练。首先让患者理解为什么不能完成有意识的动作,使用简单的语言指导患者完成动作,然后逐渐增加语言的复杂性和难度给予反复训练。耐心解释使患者明白为什么对某一侧物体视而不见,在忽视侧进行各种活动,可以加强患者的功能。

1.2.5 社区卫康复护理 社区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紧密衔接,患者出院后遂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干预计划。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社区医护人员,对干预组进行整体化、个性化和家庭化的干预,并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干预频率:第1个月每周上门2次,第2个月每周上门1次,第3个月每2周上门1次,上门频率也可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予以适当变动。

1.2.6 家庭康复 定期由医院及社区医护人员给予相关知识培训,使家属正确的协助患者肢体被动活动和穴位按摩,鼓励患者自我锻炼。定期电话或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进程.制订新的训练计划等。

1.3 评价指标 (1)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定患者肢体功能;(2)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3)记录并发症:主要为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异常运动等。康复评定均由专人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进行评分。所有评定由统一培训的康复医师完成,评定者未被告知患者分组情况,实行盲法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 发放144份评分表,回收率为100%。两组干预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异常运动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发病率很高的疾病,该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7]。由于脑卒中导致患者脑实质神经细胞的永久性损伤,使患者在多个方面如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生活及日常工作能力,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促进脑卒中的康复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家人的期盼。探索科学的、实用的康复护理模式及如何提高康复护理的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8]。康复护理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新兴学科,是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目标是应用各种方法进行康复训练,使脑卒中患者残存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提高生存质量[9]。康复护理不仅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而且能够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等[10]。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实施康复措施的时机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国外常与药物同时进行[11]。超早期康复可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使病灶周围的组织或健侧脑组织重组和代偿,发挥脑的可塑性[12]。2010年5月-2013年5月笔者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取得一定的效果。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笔者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把康复早期、中期、后期的治疗连贯起来,把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庭,使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健康评估等工作从医院到家庭不间断,集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效果明显,干预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康复护理模式可使医务人员及家属及时有效的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及主动锻炼;指导利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伸、抬、举的活动;督促患者进行言语功能锻炼等。正是由于康复护理干预组医务人员及家属全程不间断参与康复治疗过程,加强了护患沟通,增强了患者自我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勇气,使医护人员更深入了解患者的情况和需求,及时收集患者的信息及家属的需求,及时修改康复计划,提供富有人性化、个性化的康复措施,使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增强,负性情绪明显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家庭康复环境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和家属照顾能力均有所提高。

总之医院-社区-家庭三站式全程康复护理模式的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在最大程度上减轻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郑舟君,戎燕,张丽华,等.路径式健康教育在脑卒中二级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47-49.

[2]黎茵,刘丽红.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二级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3):26-27.

[3]刘亚芳,江华,王秋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14(2):449-450.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9.

[5]张春慧,陈静,张振香,等.家庭跟进式护理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4(33):1636-1638.

[6]龚素芬,邢凤梅.脑卒中患者家属对康复知识的认知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6(31):2072-2073.

[7]邓凤,陈锦秀,谭景予.双上肢训练方案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12):3169-3171.

[8]肖秀英,梁少杰,岳永辉.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服务模式的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07,6(4):72-73.

[9]秦娟,郭秀君.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24-426.

[10]范红艳.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9):3002-3004.

[11]吴秀英,孙瑞仗,李长贵.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齐鲁医学杂志,2005,20(4):371-374.

[12]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7(18):1647-1675.

篇9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日常生活能力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early hemiplegic patient with acute stroke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emiplegic patient with acute stroke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n acute stroke patients 64 patients, enrolled within 14 days of onset were allocated to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n=31) or control group(n=33) randoml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we assessed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using Chinese Stroke Scale(CSS) and Barthel Index respectively Clinical efficacy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changes of CSS and ADL scores on the 28th day Results On the 28th day, CSS and ADL were evaluted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CSS scores betwee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and the controlgroup (P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nursing;Stroke;Actuities of daily living

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我国1986~1990年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217/10万,病死率为116~1418/10万,幸存者中约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其中以偏瘫最为常见[1]。因此,脑梗死治疗不单纯是生存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生存质量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并将效果比较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下列标准: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初次发病者。(2)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减退。(3)年龄39~81岁。(4)病程在两周内。(5)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2)既往有痴呆、精神病史者;(3)外地无法随访者。

112 病例资料 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6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31例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63±6)岁,脑出血17例,脑梗死14例;对照组33例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62±7)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18例。两组病例的年龄,经t检验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常规护理组接受相应药物治疗、内科基础护理和常规护理;康复组增加早期康复护理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121 早期康复护理时机 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 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122 心理护理 在患病急性期患者会有很多痛苦,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引导、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其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指导患者重新建立病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解除家属的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情绪,以免刺激患者[3]。

123 肢体功能锻炼 患肢的功能锻炼包括:①保持良好的;②患肢按摩;③患肢被动运动;④系统功能训练。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沙板磨等,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如厕、入浴、洗浴、刷牙、洗脸等,2次/d,30 min/次。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进食指导、吞咽功能训练等。对有语言障碍的进行语言训练[4]。

125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不能停止训练,每天坚持累计训练3~4 h,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定期回访,有条件的可在正规的社区康复机构继续康复。

122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中国卒中量表(C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观察时间为病程第1~28天;治疗前询问既往史及伴发疾病; CSS及ADL在治疗前治疗第28天各评定1次;随时记录不良反应。疗效评价:临床疗效判断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以第28天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结合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进行评定;神经功能改善计算公式: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评定标准采用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比较。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疗效判断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总有效率计算公式:基本痊愈、显效、有效的例数之和除以各组总例数的百分比。

1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计量指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12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早期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之前的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 d早期康复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ADL的变化比较 早期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之前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天早期康复治疗组ADL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5% (25/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42% (14/33),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

3 讨论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或急性脑血管意外,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三大疾病(脑血管病、冠心病、肿瘤)之一。存活患者中至少有一半有不同程度的残障及劳动力丧失,以致存活患者自理能力严重下降。目前研究认为,脑卒中患者在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这是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因此,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及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5]。

我们通过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实验证明,通过早期康复护理,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明显好转,Barthel指数明显改善;且患者无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关节损伤、肩关节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说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并能从根本上减轻或避免痉挛、废用、误用及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患侧偏瘫的发生明显减少。给患者的后期肢体康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患者重新回归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8:171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 379380

[3] 陈瑞仙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当代护理杂志, 2009, 19(10): 8384

篇10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约8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其后遗症偏瘫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了使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尽可能地恢复正常,我们对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首次发病的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年龄56~73岁,平均64.5岁。入组条件为哥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评分>8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60例,对照组60 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除常规护理外,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即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方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性质、瘫痪侧别、既往史评分、伴发疾病评分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除常规护理外,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即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方案。

1.3 综合康复护理方案

1.3.1 心理康复护理与健康教育 心理康复是脑血管患者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要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信心,使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收集患者资料,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后,采用个体教育、小组教育、集体教育等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脑血管病的基础知识、康复知识、合理用药、饮食指导、生活作息、预防并发症等健康教育。

1.3.2 病情早期 采用床上健肢卧位,翻身1次/2 h,预防或减轻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曲、手指屈曲;预防下肢的外旋、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内翻、痉挛等异常模式出现和加重。

1.3.3 病情稳定期 在无进行性卒中发生,生命体征稳定后48 h,根据偏瘫的不同阶段和患侧肢体的功能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内的屈、伸、内旋、外展被动活动,主动辅助运动;借助滚筒、沙磨板等器具进行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下肢的床上桥式运动,同时训练健侧肢体;翻身训练:协助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训练,逐渐从被动运动过渡到自主运动;坐位、立位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的训练。

1.3.4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患者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

1.4 统计学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0天评价,对不够20 d的患者在出院前对其进行评价,由一名治疗师进行半盲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组间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肌张力评定采用Ashwarth评分法,将0~4级评定引用为患者相应的肌张力得分0~4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肩关节半脱位评定采用手法评定:即在肱骨头与肩关节衔接处能嵌进一横指判断为半脱位。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评定指标的比较 康复前后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1。常见并发症为压疮、关节挛缩、肩关脱位,观察组分别为:0例、5例(8.3%),8例(13.3%);对照组分别为:0例、17例(28.3%),14例 (2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2.2 康复前后两组肌张力比较 见表2。观察组康复干预前后肌张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康复前肌张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康复后两组肌张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在结构或功能上均有较强的重组能力,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脑卒中的康复以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的功能重组理论为基础。早期康复通过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的本体感觉冲动,刺激脑部血液循环,提高病灶周围半暗区的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神经元功能恢复和代偿,最大程度重建功能,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与恢复,有助于肌肉收缩和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介人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及整体疗效越好。综合康复技术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疗在内的非药物性物理疗法,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合理、标准的康复护理配合,有助于加快功能恢复,提高恢复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循证医学的资料表明: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可显著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综合护理的原则重视心理康复并鼓励自我护理,在护理中引入了功能评价的方法,使现代康复与护理的有机结合,具有规范化、标准化、个体化、程序化的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康复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综合康复护理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综合康复能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和能力,减少肩手综合征、肌痉挛、废用综合征、内翻足等二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

篇11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

偏瘫是由脑卒中引起的一种极为常见的功能障碍,偏瘫所造成的患者致残率高达80%以上[1],对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的进行,从而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本次的研究中,为了对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情况进行探讨及分析,选取了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康复护理,并对得到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第一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90例,所选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2]。在治疗组45例患者中有男28例,女17例,年龄在45~80岁;对照组45例患者中有男26例,女19例,年龄在48~7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由康护师和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程序,交由康护师进行指导,康复训练一般分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以及步行期这四个阶段。被动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3]:①床上良肢位摆放,也可取患侧位、仰卧位进行交换,以侧卧位为主,每2h交换一次,尽量减少仰卧位因颈部紧张反射影响。②关节被动运动:患者床上运动主要以患侧肌肉按摩以及被动关节活动为主,由上至下,先大关节再小关节,主要的顺序为肩胛带、肘、腕、指尖等关节,运动幅度保持在不会引起各关节疼痛即可。③床上桥式运动,这主要锻炼患者的腰背肌、股四头肌,从而防止患者出现托步等病理步态。④床上移动,当患者的病情稳定后,且体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即可指导患者进行患侧翻身,再当患者恢复到一定时候时即可进行坐位期训练,而且由于偏瘫会影响患者的平衡感,所以在第一次坐起时可以将床头摇高,避免患者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康护师要耐心的指导患者,帮助患者慢慢的恢复平衡。当患者可以坐起并使用患侧部位时,康护师则可鼓励患者进行日常活动。⑤步行训练,在当患者的下肢负重能力的不断提高,则可进行迈步训练,如上下楼梯,2次/d,30min/次。而在患者出院后,一定要叮嘱患者在家中同样要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则是在治疗1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训练方法相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所得到的计量数据进行用t来表示,对所得到的计数数据进行χ2检查[4],发现两组患者在护理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即P

1.4疗效判定 生活质量评定参照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主要包括进食、穿衣、行走等10项内容,分数为100分,说明患者生活基本自理;≥60分说明有轻度功能障碍;在60~41分之间患者生活部分自理;≤40分生活不能自理。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康复的有39例,总有效率为86.7%,而对照组患者康复的有25例,总有效率为55.6%,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P

3讨论

偏瘫不但对患者自身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家庭也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所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对于促进偏瘫患者改善脑卒中以及恢复大脑的可塑性极为的重要,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预防患者出现脑神经萎缩,帮助患者各功能的有效恢复,从而达到降低致残率的效果[5]。在本次的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康复护理,可以发现入院后立即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1个月后接受康复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可以看出尽早的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健康恢复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还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以及致残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余绍卫.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实用手册[M].银声音像出版社,2012:287.

[2]于淑萍,岳英,刘慧丽,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12,22(10):2663.

[3]Delisa JA.Rehabilitation Mediacine: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New York: lippinoott-Raven Publishing House,2012:1069-1070.

篇12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康复护理干预

脑血管病在我国是高发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脑血管病患者达500万人以上,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是病中之最[1],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康复医学在脑血管中占重要地位,如何使患者早日站起来重返社会与家庭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为更有效的提高康复率,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自2006年以来,对脑血管意外致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运动干预,安全可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在本院康复科住院的脑血管意外致偏瘫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0~65岁,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Ⅰ组(n=30)和Ⅱ组(n=30),两组年龄和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康复护理方法 Ⅰ组和Ⅱ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和常规基础护理,Ⅰ组在发病后1周内,生命体征平稳,确定无活动性出血,病情已稳定即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0个疗程。Ⅱ组按传统观念治疗病情稳定后1~2个月实施康复护理干预10个疗程(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康复护士均经过康复专科训练,上午配合临床治疗,下午行康复护理,晚上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1.2.1.1 肢体康复护理 ①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声,患者情绪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是早期康复中确保生命安全的重中之重;②做肢体及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多做与肌肉痉挛反方向的运动,每人2次,上肢由肩关节至肘关节,腕关节及指关节;下肢由髋关节至膝关节、踝关节,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缓慢牵伸痉挛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的组织,活动最后对关节稍加压力,全关节运动在患者基本无痛下进行,逐步加大活动范围,避免局部冲击和暴力;③对肢体有强直性痉挛者,予持续牵引对抗,辅以轻柔的按摩,达到肌肉逐渐松弛的效果;④肢体软瘫者,做关节被动运动、穴位按摩、神经促通技术等治疗;⑤语言障碍者行松弛训练、呼吸及发音训练。

1.2.1.2 心理康复治疗 ①说理开导疗法运用语言进行疏导调畅患者情志,改善和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②意会诱导法,用含蓄和间接的方法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诱导其直观自觉地接受医师的治疗,主动树立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1.3 音乐疗法 采用聆听为主的被动音乐治疗,可依据患者病前个人爱好选择合适的音乐,30~60 min/d。

1.2.2 评价方法 在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前后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分别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定,第一次评定在康复护理前,第二次在康复护理第10个疗程进行。Barthel将日常活动能力分为良、中、差三级。良>60分,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中60~41分,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帮助方能完成日常活动。差≤40分,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0个疗程的康复护理干预,Ⅰ组患者运动功能基本恢复6例,显著有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Ⅱ组运动功能基本恢复4例,显著有效13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

在康复前两组之间的Barthel指数记分评定,两组间Barthel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后,两组Barthel分值均较第一次评定提高(P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死亡率在2000年死因顺位,城乡第二,幸存者中约70%~80%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功能障碍高达40%[2]。任何疾病开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3],通过早期康复运动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肢体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3.1 早期康复运动的作用 早期康复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的再通,最大限度地减轻残障,提高各重要器官功能储备,防止关节僵硬,肌肉挛缩等并发症的产生,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3.2 早期康复运动的安全性 早期康复运动的风险就是很多医生担心的脑血管意外再发加重问题,其实早期功能康复只要按原则进行是安全的,其关键在于。

3.2.1 运动前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心情放松、情绪稳定,一定避免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出现情绪紧张诱发血压升高的出现。

3.2.2 严格控制运动量,设置合理的“靶心率”,早期运功以舒缓的肌肉按摩、被动关节运动为主,以患者主观感觉舒适能耐受为度,运动中重点观察血压与心率。

3.2.3 注重锻炼后患者的主观感受,锻炼后次日感觉舒服有精神则运动量恰当;若锻炼后感不适、或出现心慌心累等,则提示运动过量,需休息调整后再开始康复训练。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都严格按以上标准进行锻炼,均未出现明显的运动过量不适或疾病再发、加重的出现。

3.3 早期运动的时限 功能康复的原则是越早越好,只要病情稳定,就可以在安全运动量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康复干预。临床上一般在发病1周内,生命体征平稳,确定无活动性出血,病情已稳定即可康复运动锻炼。

3.4 运动方式 急性期开始康复护理,若有肌痉挛,则多做为痉挛倾向相反的运动和抗痉挛,对受损的运动神经元施以神经促通技术,恢复其功能,重建破坏的反射弧[4],注意避免形成难以矫正的异常运动模式,治疗起来事半功倍,康复护理开始过迟,会错过最好时机,形成固定的错误运动模式,且可能造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痉挛。康复护理干预后,两组第二次Barthel分值均较第一次提高(P

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许多患者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与复杂的心理,在康复中恰当地应用音乐疗法及心理治疗有利于消除患者不利的心理因素,提高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认知能力,对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5],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保持正确的心态回归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康复护理还应该注意个体化方案,因人而异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刘永刚,付伟义.脑血管病诊治与康复.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28.

[2] 陈素坤,周英.临床护理学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7.

[3] 刘英,叶慧华.偏瘫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程序及临床应用研究.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1.

篇13

[关键词] 脑卒中;临床路径;ADL;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081-02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 CNP)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1]。

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为(109.7~217.0)/10万,死亡率为(116.0~141.8)/10万。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致死率缓慢地持续下降,从而使存在躯体障碍的幸存者增加。幸存者中约有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2],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3]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地在社区中生活所必须进行的一系列基本活动。康复护士运用所学的康复知识按照CNP标准化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提供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有效护理服务,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1~10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经CT 或MRI 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 101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2岁;对照组:男28 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人员培训。组织科室参与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路径的概念、目的、特点及应用。

1.2.2临床护理路径方案的制订。对患者进行评估,针对进食、转移、修饰、入厕、穿衣、大小便控制等的评估结果进行日程康复训练计划表,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康复计划,主动参与ADL训练。

1.2.3实施方法。两组均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验组根据科室统一制订的护理路径(表1)进行护理。护士必须按照当日护理路径的内容观察、分析康复进度, 实施相应的康复训练内容, 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等。护士长随机进行检查评价。

1.3评价标准

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4]。

表1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护理路径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康复护理路径,增加了脑卒中患者康复知识和满意度

在实施护理路径中,护士按照路径计划表预定的内容实施,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患者和家属住院期间掌握了相关康复知识、训练方法,从而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2康复护理路径,提升了康复训练有效率

实验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在急性期介入临床,并保持连续性,明确康复的目的及重要性,在康复护士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显著提高了康复效果。

3.3康复护理路径,指导和协调了护理工作,提高了护士素质

护理工作必须沿路径内容进行,由康复护士负责具体落实。每日的工作重点和内容随病情发展而不同,可使其有预见、有计划地工作。护理路径对低年资护士指导性更强,使她们很快投入工作,促进了她们学习专科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5]。

3.4康复护理路径,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意识

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明确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能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增强了自我康复护理意识和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是护士与医生及其他人员共同合作,以提供最恰当的有序性和时间性的照护路线,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照护计划[6]。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能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尽早开始针对ADL能力的评定和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对脑卒中的康复,不能只注重于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提高他们的生存时间、生存率,还应注重患者ADL能力的评估和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质量。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早期介入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雪丽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549.

[2]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36.

[3]缪鸿石,南登昆.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3.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4.

[5]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

篇14

脑梗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本文探讨并介绍一套科学、系统的脑梗塞患者偏瘫的康复护理方法,减少致残率,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09 年5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共97例,经过CT或MRI确诊,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均是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科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开始进行康复护理。所选患者均为首次患脑血管病,意识清楚,均未经溶栓治疗,住院康复时间大于1个月,无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患脑梗塞前无其它残疾。研究方法:患者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给予防治脑水肿,扩容,扩张血管,抗凝等)同时,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科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护理。

1.2 按脑梗塞患者偏瘫的病程特点分为软瘫期、痉挛期、恢复期。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康复护理。(1)软瘫期患者康复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定时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维持训练,针灸和按摩的治疗同时,在物品摆放的方面也应注意,其目的是促使病人将头转向患侧,反复刺激患者,预防偏侧忽略的出现,有利于康复。同时对病人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排尿及排便功能训练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2)当病人进入痉挛期时,护士主要让病人由单纯的被动关节活动转向主动活动。协助患者进行床上的转移,床上的桥式运动,躯干下部的屈曲和旋转,坐位姿势的矫正及重心转移训练,站立平衡训练,下肢分离运动训练等,同时让患者进行洗漱、进食、穿脱衣裤及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逐步训练应用手指的运动(如穿有钮扣的衣服、用汤匙等)。根据病人功能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要求姿势要正确,注意观察病情,注意心率、血压的变化,结合实例不断增强患者的信心。(3)恢复期患者主要的康复护理内容是要进入康复室,以进行各种训练为主,并进行室外各种路面的行走练习,以及一些精细运动的日常生活活动。让患者多参加现实生活,鼓励患者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大胆走入社会。在以上各个阶段应同时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以保证康复训练的顺利正常进行。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入院及出院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工作,防止患者的依赖心理,提高训练效果。

1.3 观察指标在入院和出院时均对其进行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价。 肌力评定:采用第5版《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徒手肌力测定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测定参照《康复评定》[2]中Barthel评分,重度

1.4 统计方法所有资料均为计数资料,采用R*C表进行X2检验。

2 结 果

见表1、表2

表1患者出入院肌力改善情况

瘫痪程度入院 出院

0级 7 0

Ⅰ级 14 0

Ⅱ级 33 3

Ⅲ级 35 10

Ⅳ级 8 60

Ⅴ级 0 24

X2=15.27,P

表2 患者出入院ADL改善情况

Barthel评分分级 入院 出院

40~60分 33 47

>60分 13 43

X2=21.02,P

3 讨 论

针对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原理,功能再训练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我们可以利用以促通技术为核心的综合疗法来加快这种功能重组[3]。本文通过对97例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不同时期的康复护理后发现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脑梗塞患者分期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要好于常规康复护理。通过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主要是针对患者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这样对患者更加有针对性,同时早期加入ADL训练,让患者认识到自己不能与实际生活脱离开,即使依赖于他人的护理,也不如自己获得ADL自立的能力,更有利于实现个人日常生活自理,从而达到提高康复对象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面要点.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379-383.